高中作文网

地下水治理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04 栏目:公文范文

地下水治理范文篇1

摘要分析了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黑臭水体治理的实践和探索。结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落实和执行,对黑臭水体治理从源头预防、系统治理和公众监督等方面进行了总体设计,并提出了制定排查方案、编制达标方案、建立组织机制、强化制度建设以及严格责任考核等优先行动方向。

关键词黑臭水体;水体治理;水污染防治;“水十条”;源头预防

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生态基础要素,水在城市中穿梭和流动,对于维持城市生态功能和安全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城镇基础建设严重滞后,部分城市河道沦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退水集中排污的主要通道,污染物排放量大且空间分布集中,河流污净比高,水体自净能力弱,容易造成缺氧和富营养化,形成黑臭水体。城市黑臭水体已经成为一种城市病,所有城市几乎无一幸免。国务院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为黑臭水体治理划定了路线图,明确了时间表,即到2022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我国黑臭水体治理实践

我国黑臭水体的治理,最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的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近年来,黑臭水体治理逐渐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已经开展了相关实践。“水十条”将公众身边黑臭水体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体现自下而上的公众诉求,也是自上而下回归水治理本质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北京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治脏、治乱、治臭”为重点的河湖水环境整治行动。2013年,市政府印发了《加快河湖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意见》(2013-2015年),确立了河湖的“五无”目标,即无垃圾渣土、无集中漂浮物、无非法排污、无明显臭味、无违章建筑物。2013年,开展了河湖的“百日整治”行动,重点集中治理群众最关心、问题最突出的20条段、200公里河道,通过整治河湖环境卫生、向河湖补充环境用水、建设临时应急污水处理设施、实施雨污水管网清淤、开展河湖生态环境执法、利用技术手段改善河湖水质等措施,促进了河湖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北京市黑臭水体环境综合整治对象、目标明确,手段综合,达到了改善水质的目的。

2005年,为了改进河涌的治理效果,广州市制订了《广州市中心城区河涌水系规划》,结合水系梳理、截污治污、调水补水、群闸联控、河道清淤、植被复育、景观营造、生态堤岸建设等各项因素,将河涌整治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来进行规划,形成了“截污治污、补水调水、引水济涌、堤固岸绿、生态自然”的水环境治理思路,规划的实施标志着广州市河涌水系的治理进入了综合整治阶段。2013年,广东省印发了《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据此各市结合实际大力推进城市内河涌整治,珠三角地区全面开展每个城镇整治一条重污染河涌,广州、佛山实行“一河一策”“一涌一人”,明确每条河涌整治的具体措施和责任单位。2013年7月起,广州市环保局开始定期公布50条河涌水质信息,让公众知悉治理成效。广州市通过规划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的顶层设计,多手段综合达到系统治理河涌的目标,并实行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2013年,江苏省印发了《全省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以市、县两级城市河道为重点,统筹推进控源截污、环境整治、清淤疏浚、调水引流、生态修复,提升城市河道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围绕“五水共治”,杭州市出台了一系列的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将深入实施“工程治水、管理治水、结构治水”三大举措,全方位破解制约城市发展的水问题。

黑臭水体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上海、北京、广州、江苏和浙江等地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底数不清,缺少明确规范的判定标准和依据。目前,很多城市河道没有监测断面,河道水质状况尚未被掌握。国家尚未黑臭水体判定的标准和依据,地方政府在进行黑臭水体调查、评估和判定时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存在各省之间以及各地市之间黑臭水体河长、面积等不匹配的情形,而且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事关城市水环境状况排名,地方政府在公布清单和治理进度方面存在犹豫和矛盾的心理。同时,存在认为排污控制区的河道黑臭是正常现象的理解误区。

二是治理手段单一,系统性不足制约黑臭水体治理成效。部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寄希望于污水截流、清淤、筑坝、护岸等措施,治理手段比较单一,有些地方采用在河沟、河渠上“加盖”,当作排污暗沟,虽然暂时避免了臭味的散发,改善了感观,但加盖后封于地下的河流水质也会进一步恶化,会对流域水系造成毁灭性破坏。为了打造城市水体景观,很多地方建设了橡胶坝,由此导致下游地区基本断流,断头河、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了防洪泄洪,部分地方改河道自然护坡为混凝土护坡,甚至“三面光”——河的两岸和河底均被混凝土衬上,严重阻碍了水陆生态系统的联系,破坏了水体的生态系统平衡。黑臭水体的治理普遍缺乏规范化设计和宏观导向指引。消除黑臭仅仅是城市水体治理的最初标准,城市水体要成为公众的亲水空间,成为城市的生态廊道和绿网,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亟需进行顶层设计,进行规范化的指导。

三是协调机制不完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作为水治理的重要内容,“九龙治水水不治”的困局尚未打破,治水合力尚未形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涉及多行政管理部门,污染物排放监督管理涉及环境保护部门,排污口设置以及河道管理涉及水利(水务)部门,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涉及住建部门,其他还涉及景观、规划、土地等主管部门,管理协调难度大。

四是管理机制不健全,黑臭水体存在反弹的可能。黑臭水体在治理过程中,如果污染源治理不彻底、治理后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出现黑臭水体反弹的情形,表现为丰水期好、枯水期差,晴天时水质好,下雨天又黑又臭的情形。黑臭水体治理必须坚持工程项目和管理制度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共同促进黑臭水体的消除以及良好水体的恢复。

黑臭水体治理的总体设计

其一,黑臭水体的治理必须同城市开发和建设协同推进,避免新增城市黑臭水体。黑臭水体的形成与城市的无序开发和建设密切相关。黑臭水体的治理需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与生态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以及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建设等相融合。编制《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引导和优化城市开发建设,严格城市水域空间的蓝线管控,为城市河湖保护提供生态屏障。加强城市良好水体保护,防止水质退化,避免新增城市黑臭水体。

其二,黑臭水体治理必须坚持综合施策和系统治理,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的。国家层面应制定和出台“黑臭水体评定技术标准”“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方案编制技术指南”“黑臭水体消除验收标准”等技术文件,加强黑臭水体环境综合整治的全过程管理,指导地方各级政府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首先是要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切断直排入河的污染通道;重视城市面源治理,减少初期雨水污染对河道水体的冲击;实施河道生态疏浚,减少内源污染;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通过人工湿地、净化塘等进行深度处理和回补河流,给城市水体进一步减负;其次是重视河道补水,及时将再生水、雨水等补充到河道,保证河道生态流量,维持河道水体流动性;最后是重视河道的生态化改造,通过跌水以及曝气设施建设等改善水动力条件,解决河道流速慢、水动力不足的问题,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其三,黑臭水体治理需发挥公众监督,将:“互联网+”融入黑臭水体治理。公众是消除黑臭水体的最大利益相关者,对黑臭水体具有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移动互联时代为创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方式、方法和途径提供了机遇和契机。借助移动互联平台的便捷性,搭建黑臭水体信息平台,有利于公众举报和参与黑臭水体治理。公众对黑臭水体治理对象、治理进程和治理效果的监督管理,有利于倒逼地方政府加快治理进度,早日消除黑臭水体。

其四,黑臭水体治理应当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破解治水融资难的困局。目前,黑臭水体综合整治的市场化机制不足,资金筹集以地方财政收入为主,未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参与。将黑臭水体整治融入城市建设中,挖掘与黑臭水体治理相关周边土地开发、生态旅游等收益创造能力较强的配套项目资源,实施行业“打包”,实现组合开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鼓励采用PPP等模式,达到加快黑臭水体治理的目的。

“水十条”目标要求下黑臭水体治理优先行动

行动一:制定黑臭水体排查计划,明确黑臭水体治理清单。“水十条”是改善水环境质量的行动纲领,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是“水十条”治理的重点领域。“水十条”明确提出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于2015年底前完成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黑臭水体“拉网式”排查方案是地方政府近期必须开展的工作,为后期黑臭水体治理夯实基础。

行动二:制定黑臭水体达标治理方案,有序开展水体治理。“水十条”明确提出地级及以上城市于2017年底前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于2022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黑臭水体问题涉及垃圾清运体系建设、生活污水治理、河道整治、排污口整治和湿地建设等各项任务,需要逐个水体编制达标治理方案,做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时间紧,需要倒排工期,合理安排治理计划,集中资金,分段实施。

行动三:成立黑臭水体综合整治组织管理机构,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任务的统筹和协调。浙江省在实施“五水共治”过程中,各级政府均成立了“五水共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工作组,在环保厅实体运作,为“五水共治”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借鉴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管理经验,建立黑臭水体治理的组织机制,将黑臭水体的治理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住建、水利、环保、规划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职,部门联动,协同推进。同时建立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行动四:强化管理制度建设,严防黑臭水体反弹。强化黑臭水体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用制度保护城市水体,构建“护水、保水”的管理机制。注重城市水体的监测、清淤、保洁等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实行合同环境服务,鼓励专业化公司对城市水体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借助媒体曝光等新手段,建立现场督查、舆论监督、社会举报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检查工作机制。

地下水治理范文1篇2

新世纪伊始日本政府着手进行机构改革,将原有的23个省厅(相当于我国的部委)改组、合并成11个新府省,2001年4月1日正式开始运作.就水资源管理部门而言,因省厅合并,名称、职责多有变化,但“治水与用水分离,多龙管水”这一日本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最大特点依然维持。

日本没有统一的水资源管理机构,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分为中央与地方二级制.中央级分别由五个省承担:治水即防治水害,由国土交通省负责;治污由环境省负责;用水根据用途不同分别由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和农林水产省负责.地方级的都道府县(相当于我国的省市自治区)均有相应的水利管理机构.以下仅介绍中央级水利主管部门的职能划分及其机构设置.

1国土交通省

由原建设省、运输省和国土厅以及北海道开发厅合并而成,其中与水利相关的部门有河川局相当于司、土地·水资源局和都市·地域整备局.

1.1河川局

保留了原建设省河川局的业务,负责治水和水土保持.机构设置除总务课相当于处外,治水部门有水政课、河川计划课、河川环境课、治水课和防灾课;水土保持部门有水土保持计划课和保护课.河川局的主要职责如下:河流与海岸的整治、利用、保护及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设施的整治与管理;流域治水与水利用;国有水面的拓地填筑与围垦;运河管理;水土保持;滑坡、弃矸石堆及陡坡崩塌和雪崩等防灾工程建设;防汛;公共土木设施的防灾、救灾;接受地方公共团体等委托承担与河流等相关的工程与治水的会计业务.

1.2土地·水资源局

原为国土厅水资源局.主要业务除土地政策、土地信息、土地利用基本计划、对土地交易的限制、地价公示、不动产的鉴定评价,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国土调查等与国土相关的业务外,还主管水资源政策、水资源开发基本规划以及水源区治理对策等.机构设置配合其业务分为土地与水资源两部分,主管土地的部门下设土地信息课、地价调查课、土地利用调整课和国土调查课;水资源部门有水资源政策课、水资源计划课和水源地域对策课.

1.3都市·地域整备局

其主要业务涉及城市规划、整治与开发,改善大都市的功能等,也主管下水道的业务.该局下设下水道部,部内设下水道规划课、下水道事业课和流域管理官三个部门.

1.4机构

原建设省内设河川审议会和建设省土木研究所,但在现行的机构中,土木研究所得以保留,但性质已变为“独立行政法人”.国土交通省虽设有13个审议会,但已无河川审议会,代之以国土审议会、社会资本整备审议会和中央建设工程纠纷审议会等.其职责,一是对国土交通大臣咨询的有关“社会资本”建设管理的重要事项进行调研;二是针对一些重要事项,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建议;三是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的权限办理相关事宜.审议会的成员,有著名专家、教授、退居二线的中央政府高级官员、地方现职行政长官、重要相关企业的负责人等,专家中不仅有自然科学家与工程专家,而且有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法学家等,因此有较为广泛的代表性.通俗地讲,审议会只是一个咨询组织,或称智囊团,不具有决策权力,但在处理重大事务时却为一个行政上法定的重要环节,此乃日本一大特点.

2农林水产省

在此次机构改革中保留了原名称及其主要业务范畴.原主管农田水利的构造改善局改组为农村振兴局,其内部除设有总务课、农村政策课和地域设土地改良规划课、资源课和工程计划课;二是整治部门,下设设计课、水利整治课、农田整治课、农村整治课、防灾课等.农村振兴局主要业务为:农村、山村、渔村以及山区的振兴;直接支付制度、农业振兴区制度、农田转让、土地和水等与农业利用相关的软、硬件支撑;农业、农村整治工程、城市与农村的交流,以及城市农业的振兴等.

3经济产业省

由原通商产业省演变而来,主管经济结构政策、通商政策、对外经贸合作、工业及商务信息政策等业务.其业务与水利相关的仅为水力发电,具体工作由经济产业省下设的“外局”资源能源厅负责,资源能源厅下设节省能源·新能源部、资源·燃料部、电力·煤气事业部以及一个特别机构核安全·保安院等若干部门,其中电力·煤气事业部主管电源开发的基本政策等业务.

4厚生劳动省

由原厚生省和劳动省合并而成,相当于我国的卫生部和劳动部.在其众多的业务中,与水利相关的是生活用水,具体工作由厚生劳动省健康局水道课负责.

地下水治理范文篇3

关键词:连续墙;施工工艺;渗漏;修复

1概述

随着城市交通的日益拥挤,地铁将逐渐成为全国各大城市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目前国内地铁车站施工大部分还是采用明挖法,基坑围护结构主要是旋喷桩、地下连续墙等支护方式。在众多的支护方法中,地下连续墙以刚度大、整体性强、位移控制效果好等突出的优点和广泛的适用性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所谓地下连续墙,就是预先进行成槽作业,形成具有一定长度的槽段,在槽段内放入预制好的钢筋笼,并浇注混凝土建成墙段,如此连续施工,各墙段相互连接构成一道完整的地下墙体。由于这种施工方法可以开挖任意深度和断面的深槽,所以能够根据设计要求,建造各种深度、宽度、形状、长度和强度的地下墙[1]。

2地下连续墙施工工艺

在施工地下连续墙之前,首先应该明确施工工序及内容。其中包括:导墙施工、钢筋笼制作、泥浆制作、成槽放样、成槽、下接头管、钢筋笼吊放和下钢筋笼、下拔混凝土导管浇筑混凝土、拔接头管。

2.1地下连续墙施工要点及相应措施

施工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1根据地质条件,选择挖槽方案。地下连续墙的挖槽并不能简单的理解成只能用挖槽机进行挖槽。实际工程中,由于地质情况变化较大,在部分槽段的土质较硬,要考虑采取综合的挖槽方案。因此对埋深较浅的连续墙,可选择抓斗挖槽简便有效,但只靠抓斗挖槽,在土质硬的槽段成槽作业时,就出现了成槽精度降低,效率明显下降的现象。为此,可采用抓斗挖槽和冲击成槽相结合的施工方案。

2.1.2合理划分槽段。槽段的划分原则是不影响槽壁的稳定性,同时考虑附近已有建筑物情况、挖槽机类型、槽壁的稳定性、钢筋笼的重量等因素,尽可能的减少接头数量,不但可以提高施工效率,还可以提高地下连续墙的防水性和整体性。

2.1.3严格防止导墙开裂和位移变形。导墙的作用是为挖槽机具导向、蓄存泥浆和防止槽口坍塌,同时可作为施工时水平与竖直测量的基准,安装钢筋笼、设置混凝土管、架设挖槽机具的支点。为此,在导墙的施工中重点是防止导墙开裂和位移变形。因此在工程施工中拆模后应立即在墙间架设支撑,并在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以前,禁止任何重型的机械设备在导墙附近停留。

2.1.4根据施工过程调整泥浆性能。2.1.4.1地下连续墙用泥浆的成分和性能要求。地下连续墙用泥浆通常是膨润土(主要成分:sio2,al2o3,fe2o3)泥浆。泥浆成分是膨润土、掺合物和水。2.1.4.2调整泥浆性能的措施。在泥浆中掺入掺合剂改善泥浆的性能,提高泥浆的工作效能。a.掺入分散剂。当泥浆粘度太大时,可加入碳酸钙等分散剂以降低泥浆粘度,从而可以达到置换对膨润土有害的离子。

b.掺入增粘剂cmc。掺入泥浆后可提高泥浆的粘度,防止泥浆沉淀,使泥皮致密而坚韧,增强槽壁的稳定性。c.掺人堵漏剂。当槽壁是透水性较大的砂砾层,或由于泥浆粘度不够,形成泥皮能力弱等因素而出现泥浆失水量过大时,就需要掺入水泥、锯末等堵漏剂。d.掺入加重剂。当松软土层或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槽段施工时,由于压力较大,需加大泥浆比重,以维护槽壁稳定。但如果一味加大膨润土的浓度,则会造成比重过大。此时就可以加入比重大的掺合物,如珍珠岩等。

2.1.4.3必须对泥浆进行净化处理。循环使用或浇筑混凝土置换的泥浆,其质量会逐步恶化,必须进行净化处理,才能继续使用。当地下连续墙工程结束后,将泥浆和泥水做分离处理,才可直接采用管沟排放。

2.1.5地下连续墙钢筋笼吊装方案制定要点。地下连续墙的钢筋笼尺寸通常是按单元槽段制作而成,体积相对较大。要保证钢筋笼的整体刚度,应科学的编制吊装方案,并根据钢筋笼的重量和制定的起吊方式和吊点位置,在钢筋笼内布置2 ̄4榀纵向钢筋桁架及主筋平面的斜向拉条,以防止在起吊时钢筋笼横向变形和吊放入槽内时发生左右相对变形。

2.1.6地下连续墙混凝土必须符合配合比设计要求。地下连续墙混凝土的浇筑是采用导管浇筑水下混凝土,混凝土的各项指标要比在水上浇筑的要求有所调整。按导管浇筑水下混凝土法的要求,混凝土要达到的配合比设计要求是应比水下浇筑的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提高5mpa。此外,要有较大的坍落度,流动性好而不易发生离析,使其在浇筑时,能在槽中均衡地保持基本水平上升。此时,要求的水灰比不大于0.6,水泥用量不小于370kg/m3,坍落度为18 ̄20cm,扩散度为34 ̄38cm。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木质素磺酸钙等外加剂,对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增加坍落度、扩散度和提高强度均是有利的。

2.1.7接头拔管时间的控制。连接两相邻单元槽之间的施工接头方式有多种,工程中最常用到的是接头管方式。从混凝土浇筑完毕到旋转拨动和全部拔出的时间,是随混凝土的性能、接头管的长度、直径和形状及气温等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的。拔管时间过早,会导致混凝土坍塌;过迟会因粘力过大而难以拔出,因此一定要掌握好拔管时间。

2.2地下连续墙渗漏的修复地下连续墙中出现的渗漏现象一般可分为点漏、线漏、面漏三种形式,其渗漏程度基本上可分为渗水、漏水、涌泥浆水等[3]。

2.2.1点漏、面漏的修复。对于不太严重的点漏、面漏,先用人工清除杂质,凿去混凝土表面松动的石子,并用水将表面清洗干净、凿毛,然后选用硫铝酸盐超早强膨胀水泥与一定量的中粗砂配制成的水泥沙浆或混凝土来进行修补。也可用tzs水溶性聚氨酯堵漏剂与超早强双快水泥配合进行防渗堵漏。对于较大的孔漏,为防止出水口继续扩大,现场可采用镀锌水管或塑料管作引流管插入漏水口,四周用快凝水泥嵌固,并在出水口处支设模板,拌制快凝混凝土形成止水内衬墙,然后采用双管压密注浆封堵漏水点。注浆材料为:浆液采用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调制,水灰比0.8 ̄1.0;凝固浆液为水玻璃,水玻璃模数为2.5 ̄3.3,要求不溶性杂质含量小于2。现场可用工程地质钻机在漏水点正后方2m处开机钻孔,钻孔深度比漏水点浅2m,孔径为100mm左右,成孔后在孔内并排插入2根注浆管,注浆管间距2cm左右,在其中一根管中首先用注浆泵泵入水泥浆,待发现水泥浆液从漏水点流出后,再在另一根管中泵入水玻璃溶液,由于水玻璃的凝结固化作用,过一段时间之后,渗漏点即可逐渐闭合。为增强封闭止水效果,同时填补可能存在的裂隙,应继续原地注浆30min左右,然后停止送入水玻璃,但边往上拔管边注入水泥浆液,用以填补钻孔形成的孔洞。

2.2.2线漏的修复。首先对漏水处进行割缝与剔槽,即人工修出宽3 ̄5cm,深15 ̄20cm的沟槽,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渗漏处的夹泥和杂质;其次对沟槽进行凿毛、引流和封堵,具体做法是在接缝表面二侧10cm范围内凿毛,以增加外防水层和原混凝土的粘结力。凿毛后在沟槽处安入塑料管对漏水进行引流,并用封缝材料(即水泥掺和材料)进行封堵,封堵完成待达到一定强度后,再选用tzs水溶性封漏剂,用泵进行化学压力灌浆,待浆液凝固后,再拆除注浆管,能有效地解决地下连续墙线漏的修复问题。

2.2.3严重的漏水涌砂的抢修。当遇到漏水涌砂严重而可能危及基坑或周围建筑物安全时,应采取紧急措施,对其进行处理。漏水孔很大时,用土袋堆堵,然后用化学灌浆封闭,止水后,再拆除土袋。基坑堵漏抢险必须固砂,才能止水,从而使基坑安全。通常所使用化学灌浆材料的水玻璃浓度为39 ̄42波美度,经验证明,用清水稀释成25波美度为最佳浓度,在这种条件下,浆液固结自形程度好,凝固时间和固结硬度都利于形成浆团块,堵塞漏洞。

3结论与展望

地下连续墙在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体现的优点主要有:

3.1施工中振动小,噪声低。现在,地下连续墙能在城市建设工程中得到飞速发展的最大理由是施工时振动小,噪声低。可以说各种方法和各种挖掘机械都具备这一特点。对于地下连续墙的高度评价是:工期短,经济效果好,可昼夜施工。

3.2墙体的刚度大。地下连续墙可构筑成很大的混凝土墙体,能承受较大的土压力,在基坑开挖时不会产生地基沉降或塌方等事故,因而在城市地下工程和临近现场有建筑物的工程中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方法。

3.3防渗性能好。由于地下连续墙的接头处理得到了很大的改进,可使其防渗性能具有更可靠的保证。

3.4对周边地基无扰动。

3.5可用于逆筑法施工。将地下连续墙方法与过去的逆筑法结合起来,能进一步发挥这两种方法的优点,既安全又合理。

3.6可用作刚性基础。可以把墙体组合成具有很大承载能力的任意多边形,用以代替桩基础,沉井或沉箱基础。

3.7适用于多种地基条件。地下连续墙对地基土的适用范围很广,从软弱的冲积层到中硬的地层、密实的砂砾层、软质岩石、硬质岩石等所以的地基都可以施工。

地下连续墙的上述优点,使其在基础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通过技术的发展、施工方法和机械的改进,地下连续墙的应用前景广阔。但,护壁泥浆、墙段的接头、钢筋等的构造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地下水治理范文篇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流域水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饮用水安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为我国水源地保护和生态修复指明了新的方向,开启了新的历程。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长期以来,水资源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我国已经开展了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建国以来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保护条例。

西方发达国家水源地经历了“先开发,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近200年漫长而艰难的历程。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模和居住人口不断增加,对供水的需求也不断加大。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类对流域水环境问题认识不断深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饮水安全状况堪忧。我国由于水源地污染而引起的社会问题相当突出,水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同时,建设“绿色水源”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建设绿色水源不仅可以提高水质,还能达到涵养水源、保护生态环境科学的目的。随着人们对饮水安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绿色水源已得到广泛认同和理解。笔者通过分析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提出了治理方案,以期为改善水源地生态安全和人民用水安全提供借鉴。

1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性

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已成为我国许多流域越来越突出的问题[6-7],水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不容忽视,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是贯彻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指示的具体体现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水安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正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饮水安全的重要体现和具体践行。

1.2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饮水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现状

通过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能很好地遏制水源地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修复,达到提高水质、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

1.3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切实做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工作,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8],是把以人为本真正落到实处的一项紧迫任务。

1.4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具体体现

实施水源地保护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践行治污新思路的具体体现。

1.5有利于预防自然灾害,保证人民安全

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可以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保护区的居民搬离后也可免受自然灾害的侵袭。

1.6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当地水源地保护的规章制度,提升水源地管理能力

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可为掌握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区的环境状况,加强水源地的污染防治和管理能力的建设,建立完善水源地保护的相关规章制度,解决目前水源地周边的主要环境问题奠定坚实基础,也为今后其他水源地保护的各项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2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步骤

2.1准确把握水源地现状

水源地现状的准确把握是进行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是具体综合治理措施的基础工作,决定着综合治理的规模、深度及广度。后续工作建立在准确把握现状的基础上。现状调查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污染、工程活动、社会经济等方面,对于表现突出的问题,要深入调查其影响程度及范围。

2.2分析水源地环境问题

在现状了解的基础上,对非常态现状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具体问题,并认真分析产生原因,原因要尽可能细化。如水源地水土流失的原因可从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措施。

2.3合理的保护区划分

2.3.1划分原则。

①水量、水质保护并重。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要做到水量、水质保护并重,在取水量有保证的地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应以保护水源水质为重点。②符合水源地特点。水源保护区划分的标准和方法应针对水源地的保护特点。③现实性和前瞻性相结合。水源保护区划分不仅要考虑现状水源水质和水量的影响因素,还应与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区域的城市发展规划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相结合,保护区的划分不仅要满足现状要求,还要考虑未来发展。④保护区划定后,要切合实际,方便监督管理,根据排污现状、水源周边情况、管理实际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各种现状因素,划定适合地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力求明确简单,便于主管单位部门及公众参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⑤保障饮水卫生和人体健康优先。⑥防止近地区对水源的直接污染,保证在正常情况下取水水质达到规定要求。发生污染水源的突发情况时,有采取紧急补救措施的时间和缓冲地带。⑦根据水源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划分的技术指标和简易、可靠、实用的划分方法。⑧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2.3.2划分方法。

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的要求,为了兼顾经济发展与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降低污染防治成本,设置了不同要求的3类保护区,即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内水质主要是保证饮用水卫生的要求,二级保护区主要是在正常情况下满足水质要求,在出现污染饮用水源的突发情况下,保证有足够的采取紧急措施的时间和缓冲地带,而准保护区则是为了在保障水源水质的情况下兼顾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其提出一定的防护要求来保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各级保护区的水质保护目标:一级保护区水质保护目标为II类,二级和准保护区水质保护目标为III类。

2.4确定水源地综合治理规划主要内容及规模

为了实现水源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对于一般水源地综合治理规划项目而言,主要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4.1打造绿色水源。

绿色水源是在治理水土流失、绿化、美化环境,提高生态质量和环境品位的基础上,在达到保护水源的同时,保证流域水环境安全、生态安全、景观协调,以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

2.4.2治理水土流失。

由于人为因素致使水源地植被覆盖率不断降低,水土流失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农业发展,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土地面积不断缩减,水土流失加剧。

2.4.3进行生态修复。

人们的环境保护观念淡薄,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致使水源地保护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综合治理的重点之一就是进行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4.4生态移民搬迁。

生活生产污水任意排放,化肥农药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引起水质污染。保护区内人口可以全部搬迁,移民安置后可更好地进行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缓解保护区污染,确保生态自我修复战略措施顺利进行。

2.4.5污染源治理。

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改善河流水质[9],实现饮水安全。综合治理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环保意识,保护自然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减少自然污染;二是减少人为污染,如减少人为活动,实现污水零排放等。

2.5编制水源地综合治理规划方案

综合治理强调多种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以实现水源地综合治理的总体目标。

3综合治理方案

为了实现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防治水土流失,须对水源地实施综合治理,以促进水源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综合治理方案应建立在充分了解水源地现状与环境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水源地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方案,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保障水源地水质、水量,以实施环境整治、生态修复为重点,对水源地保护区实施分区保护,对环境问题采取综合治理。

4结论

饮用水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身心健康的大事,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和谐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水源地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10],虽有统一的治理步骤,但尚无统一的治理方案及措施,既要考虑各项措施自身的有效性,又要考虑各项治理措施之间的相互影响,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各水源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

地下水治理范文

关键词:暗挖隧道地下水危害治理

中图分类号:U4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目前,无论是在隧道建设过程中,还是在建成后运营维护阶段,地下水的治理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查明地下水分布规律、经济、合理的处理好地下水问题,往往关系到隧道工程的成败。

1、地下水对隧道工程的作用

地下水不但影响隧道工程的施工,对隧道结构产生危害,降低衬砌结构的可靠性,导致衬砌失稳破坏,而且还会引起其他隧道病害,影响隧道正常使用是的安全。当隧道通过松散岩土,岩溶裂隙发育或断层破碎带时,往往与区域地下水和地表水有一定的水力联系。

2、地下水的危害

就隧道事故而言,地下水在隧道工程地质问题的发生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业,地下水活动和作用往往是形成隧道事故的主要因素,大量的灾(难)害性事故的发生,大都是由于地下水作用触发和诱发的。地下水对工程的危害主要包含以下几项:

2.1地下水对于工程安全的危害

(1)降低围岩的稳定性,对软弱质围岩、松散破碎围岩影响尤大;

(2)降低围岩的承载力,导致结构变形失稳;

(3)高承压力增加结构的外部承载力,导致结构变形失稳;

(4)地下水若与地表、地下水体水系联通,可导致隧道结构大面积受淹,导致人员伤害、机械损坏、结构成品破坏;

(5)开挖初支过程失水导致围岩失水固结,引起地表及建筑物沉降,失水过程如带出泥砂,极有可能导致坍塌等重大安全事故;

(6)运营期间隧道结构尤其是拱部渗漏水滴至机车牵引接触网会导致列车运行安全事故。

2.2地下水对于地下工程质量的危害

(1)地下水发育导致初支喷射砼、商品砼质量降低,隧道结构强度降低;

(2)强、中风化地层初支与基岩不密贴时地下积水可导致隧道结构上浮;

(3)地下水如果对砼、钢筋有腐蚀性将降低甚至破坏隧道结构的质量;

(4)结构渗漏水的治理一直是南方地区地下工程施工的重点和难点。

2.3地下水对于地下工程施工进度

(1)对于地下水发育的地段必须增加预注浆或预降水等措施,一般都会增加施工工期;

(2)地下水的存在直接降低开挖、初支、二衬施工的工效;

(3)结构完工后渗漏水治理将影响隧道的竣工交验。

2.4地下水对于地下工程文明施工的危害

(1)如地下水未得到有组织引排,将导致隧道内积水泛滥成灾、泥泞不堪;

(2)初支、二衬渗漏水导致隧道内作业环境变差。

2.5地下水对于地下工程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的危害

(1)开挖初支过程增加地下水处理费用;

(2)二衬结构完成后增加渗漏水治理费用,且该笔费用往往很难预控,占工程后期缺陷处理投入的90%以上;

(3)地下工程渗漏水治理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即使到了运营阶段也难以避免,甚至有些运营10余年,治水还在继续,治水是一项艰巨、成本不可控的工作。

3、地下水的治理

地下水的治理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堵水、排水、截水、降水、冻水等方法,有时是单独使用,有时结合使用。隧道施工地下水治理方法应综合的考虑地层岩性、隧道埋深、地区岩溶情况等因素,必须结合隧道穿越地区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3.1堵水

使用的情况:工程承包合同、设计文件要求堵水,隧道周边对沉降控制要求高且不允许排水、富水地层地质自稳性必须注浆加固兼堵水。

堵水的方法:洞内全断面深孔注浆、上断面深孔注浆、长管棚周边注浆、袖阀管注浆、超前小导管注浆、TSS小导管注浆、地面旋喷桩、搅拌桩施工、钢花管注浆等。

3.2排水

使用情况:工程承包合同、设计文件无明确要求、周边环境对沉降要求不高、为保证施工安全质量要求临时性排水,地下排水应有组织引排、按计划引排。

排水的方法:隧道两侧设置排水沟,如隧道开挖方向为下坡,在掌子面5~10m处设置临时集水坑,将掌子面围岩含水及后方结构渗漏水引至集水坑后,用自动潜污泵及时排至洞外;如隧道开挖为上坡,直接通过排水沟排至隧道最低点,再用潜水泵排至洞外,地下水应有组织引排,尤其在掌子面附近的地下水要避免排水沟靠近拱脚,避免地下水长时间浸泡初支基岩。

3.3降水

使用情况:周边环境条件允许降水,地表和洞内有降水施工作业条件。(如图一所示)

降水的方法:一般地表轻型井点降水、井点降水、洞内井点降水,降水成败与井点布置、井点大小、降水井的保护密切相关,降水井深度一般较隧道开挖面深5~10m,降水深度应低至隧道开挖面以下0.5~1m,降水井布置一般沿线路中线、隧道两侧各布置一排,采用小孔径、低密度降水效果会更好。降水过程必须加强周边管线及建筑物的监测,如发现异常必须立即停止降水,并在靠近建筑物及管线一侧增设回灌井。

图一PVC管外包裹过滤

3.4隔水

使用情况:地表不具备全范围注浆堵水、全范围堵水成本太高、受影响的建(构)筑物在隧道一侧,可采用止水帷幕进行隔水处理,以减少失水漏斗范围。

隔水的方法:搅拌桩、摆喷桩、旋喷桩(单管旋喷、双管旋喷、三管旋喷)、钢花管注浆、袖阀管注浆等,在隧道开挖周边形成隔水帷幕,隔水桩可设计为2~3排咬合桩,隔水桩深度一般较隧道开挖底面深5~10m。

3.5冻水

使用情况:采用冷冻法临时固结地下水及增强临时性增加围岩自承能力,在部分软弱富水地层采用注浆效果较差时,可采用冻结法阻水,或冻结法与压注法结合使用,冻结法成本较高,安全风险较大。

4、暗挖隧道受地下水危害的工程案例

深圳地铁某暗挖隧道区间因受地下水影响,在隧道开挖过程中造成掌子面失稳,引起地面坍塌。

4.1工程地质

隧道拱顶埋深25.4m,拱顶以上覆盖层从下往上依次为:微风化~中风化粗粒花岗岩、砂土状强风化、硬塑状砾质粘性土、透水性强的砂质粘性土、粘土、粉砂、粘土、淤泥、填砂等,各地层分布不均。

4.2水文情况

该段设计地下水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隧道内易形成较多积水。局部地段裂隙水较丰富,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地表水主要受临近河流及潮汐影响。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降水,并接受海水侧向补给,地下水与海水具有密切的水力联系。

4.3原因分析

4.3.1造成隧道掌子面坍塌的主要原因是:

(1)地层含水丰富,隧道开挖过程失水较多,隧道初支成型后基面仍有较多渗漏水点,围岩失水固结是造成掌子面坍塌的主要原因,且由于隧道上覆土无隔水层,主要为透水性强的砂质粘性土;

(2)该段隧道拱顶基岩呈减薄趋势,虽然设计地勘文件显示拱顶以上微风化花岗岩埋深3.7m,但实际该区域地质差、情况复杂,基岩起伏变化大,潜在施工风险很大。

(3)地质差异较大,地勘确定为Ⅲ级围岩,微风化,基岩拱顶覆盖3.7m,现场实际约1m,地质资料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异。

4.3.2处理措施

(1)清理距离掌子面30~50m的积水和淤泥,再利用木板、砂袋铺设施工道路,延伸至掌子面塌方体处。

(2)堆码砂袋初步封堵掌子面,然后再挂设钢筋网片、填塞格栅、喷射砼全封闭掌子面50~80cm厚,保证其刚度和稳定性。并在拱顶塌方处埋设注浆钢管,用于后续对拱顶以上土体进行注浆加固。

(3)对靠近掌子面10m范围的初支进行复喷。

(4)掌子面封堵稳定后,从预埋的注浆管(需要时重新钻孔)进行双液浆回填压密注浆加固。

(5)处理过程中对隧道拱顶、收敛加密监测,洞内地表安排专人进行巡视。

(6)对掌子面前方地质进行补勘,根据补勘和详勘资料,研究确定此段隧道下一步支护措施。

5、总结及思考

5.1施工前,要通过钻孔勘探,准确预报施工前方的工程地质和地下水情况,在围岩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施工措施。

5.2根据设计要求和超前地质预报结果,并以“堵截为主,排引为辅”的原则,对富水软弱破碎围岩隧道采用深孔注浆工艺进行注浆止水,或者通过其他工艺方法减少地下水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5.3软弱围岩隧道开挖支护施工中严格遵循“二十一字原则”,即按照“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弱爆破、强支护、快封闭、勤量测”组织施工。

5.4有针对性的编写暗挖隧道施工应急预案,并储备足量应急物资。

6、结束语

近年以来采用暗挖法修建地下工程越来越多,如何处理好隧道建设与地下水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工程建设发展的需要。为有效缓解因受地下水影响产生不良反应,在工程建设地下水处理过程中必须遵循“防、排、截、堵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针,结合施工环境的承受能力和施工成本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预先控制隧道涌水量,保持地下水环境的相对平衡。

参考文献

地下水治理范文

【关键词】降水设计;地下水;突涌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市重点工程项目,基坑开挖深度7.60m,在地下室工程施工过程中,于基坑北半部西侧出现地下水突涌现象,涌水量较大,基坑底部“沸腾”翻着水花,且涌水面积不断扩大,导致基坑积水过多,无法继续施工,施工单位被迫局部进行回填压水。

2.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1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的岩土条件如下:

①杂填土:灰褐色,松散,上部含植物根系,碎石、砖块的建筑垃圾构成。②粉质粘土:灰黄色-棕黄色,可塑,局部软塑。③粉土:灰黄色-褐黄色,饱和,中密状态。④粉质粘土:黄褐色,硬塑。⑤粉细砂:黄褐色,饱和,密实状。

2.2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地下水主要赋存与第3层粉土中,类型为孔隙微承压水。承压水头2.00-3.00m,稳定水位埋深为3.60-3.80m。基坑平行于龙凤新河且最小水平距离29.35m。基坑范围内的地下水接受补给源补给,补给量较大。

3.基坑地下水突涌分析

利用水文地质学和工程地质学原理,通过对上述两图的分析如下:

基坑降水影响范围内,地下空间分布有两层地下水,一层是粉土中的水,另一层是粉细砂中的水。基坑支护的方案中没有认识到第一层水的存在,所以将降水目标放在深部的砂层,而导致突涌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第一层水。

第一层水与龙凤新河水系相连,水力关系甚为密切。龙凤新河水面标高高于基坑底部,形成水头压差。加之该层水系厚度不大但呈片状分布,原布置的降水井间距过大对其产生的影响很小。基坑一旦开挖形成后,该层水就会渗透至基坑内,加上龙凤新河的丰富补给源和水力压差,促使水流合并,流速增加,迅速打通并扩大粉土层内的水系排泄通道。基坑地下水突涌随即发生。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模型中的第四层粉质粘土,根据我院勘察资料统计分析,从亳州市区的土层分布情况来看,在这个标高的土层是粉土与粉质粘土互层,以粉土为主,空间产状很复杂。所以说,本基坑地下水突涌的发生,不排除两层水系合力的作用。

4.基坑地下水突涌治理设计

通过上述模型分析,我们及时的提供两套地下水突涌治理设计方案。分述如下:

4.1高压旋喷桩截水帷幕设计

在基坑西侧壁之外10.00m处布置单排直径600mm旋喷桩311根做截水帷幕,桩间距0.40m,搭接长度0.20m。见下图:

有效桩长的确定根据勘察报告中的剖面图并按现行国家有关规范要求进行计算:

桩长计算结果为17.00m。

根据岩土条件,施工工艺采用双重管。相关技术参数见下表:

4.2轻型井点与管井组合截水设计

布置直径0.60m,降水井17眼,井深25.00m,间距10.00m,设计单井出水量1200m3/d;轻型井点设计深度8.20m,地表预留0.20m,有效井深8.00m,穿过第三层粉土层,井间距1.00m,采用直径50mmPVC管材。按线状总长度分3个工作组。

通过轻型井点与管井组合降水设计计算结果来看,轻型井点可以有效截流第三层粉土中的水,控制基坑地下水突涌;管井对下部粉细砂层中的水位降深也很容易满足施工要求。

地下水治理范文篇7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益

【abstract】theriverareaisasoilerosionpointregion.it'srivervalley'sturntomakevirtuousseawaterdatabasethefollowingregioniscurrentornamentalforcewaterandsoilconservationecosystemconstructionofpoint.manageforseveralyearspracticehavealreadyinvestigatedbasicexperience,establishmentsampleproductengineering,aggressivebackgengreturn,realizationecosystemperformanceandeconomytheperformanceunify,speedwaterandsoilconservationecosystemconstruction.

【keywords】waterandsoilconservation;ecosystemconstruction;performance

1.基本概况彰武县柳河闹下总面积为714.66km2,流经9个乡镇,共划分19条小流域,总人口6.28万人,农业人口6.12万人,农业劳动力2.4万个。该区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属风沙区。气候特征为季风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春季风大且多。土壤质地多为沙性,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全区农业用地237.06km2,占总面积的33.2%,人均耕地0.38hm2,土地利用率低,结构不尽合理,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1210元,人均粮食1099kg/人,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群众生活贫困。该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57.07km2,占总面积的36%,风蚀水蚀兼有。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侵蚀为141.97km2,中度侵蚀为90.6km2,强度侵蚀为24.5km2。侵蚀模数平均为1280t/km2·a。

2.生态建设成效

2.1加大治理力度,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建国以来,尤其80年代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该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展了治山治水、造林种草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取得了成果,积累了经验。至2002年底,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6.24km2,其中完成基本农田28.6km2,水土保持造林149.32km2,经果林7.22km2,种草6.8km2,其它措施4.3km2,完成塘坝10座,谷坊0.2万座。近几年来,柳河闹下通过生态县建设,林业第二次创业、国债治理等项目,加大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力度,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2.2工作经验。彰武县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特别是十年治理柳河,有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加强领导,层层建立责任制,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抓紧抓实。二是用科学治理方式,迅速形成防护体系,即坚持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本着流域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措施,实行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各项治理效益相结合,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受益一片。三是强化监督管护工作,巩固治理成果,以彻底根治边治破坏的现象。

2.3流域内样板工程的建成,拓宽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彰武县被水利部命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其中在柳河闹下地区中几处工程为生态建设及水土保持治理开发提供了典型和样板,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如平安乡的马家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千亩大扁杏园已初见成效,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满堂红乡蘑菇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沟内发展果树及稻田,为沟壑治理、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了经验与示范。

3.发展思路与对策

3.1明确经济转型的整体思路,突出重点,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抓住机遇,理清思路,加快建设步伐。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切入点,坚持农田建设与小流域综合治理不动摇,在确保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并根据立地条件和经济状况,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创建样板工程,积极退耕还林还草”的思路,深化和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3.2以林业“二次创业”为契机,治理上采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发展模式。为改善生态环境,借林业“二次创业”的东风,该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植物措施为主,大力发展林业,到2006年末,造林150km2,种草30km2,共占治理面积的78.2%(综合治理面积为230km2)。种草可以发展牧业,造林可提供大量的木材资源,还可以发展果树业等,这样既发展了经济,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地下水治理范文篇8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益

一、基本概况

**县柳河闹下总面积为714.66Km2,流经9个乡镇,共划分19条小流域,总人口6.28万人,农业人口6.12万人,农业劳动力2.4万个。该区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属风沙区。气候特征为季风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春季风大且多。土壤质地多为沙性,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全区农业用地237.06Km2,占总面积的33.2%,人均耕地0.38hm2,土地利用率低,结构不尽合理,严重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1210元,人均粮食1099Kg/人,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群众生活贫困。该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57.07Km2,占总面积的36%,风蚀水蚀兼有。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侵蚀为141.97Km2,中度侵蚀为90.6Km2,强度侵蚀为24.5Km2。侵蚀模数平均为1280t/Km2·a。

二、生态建设成效

2.1加大治理力度,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建国以来,尤其80年代以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该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展了治山治水、造林种草治理水土流失工作,取得了成果,积累了经验。至2002年底,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6.24Km2,其中完成基本农田28.6Km2,水土保持造林149.32Km2,经果林7.22Km2,种草6.8Km2,其它措施4.3Km2,完成塘坝10座,谷坊0.2万座。近几年来,柳河闹下通过生态县建设,林业第二次创业、国债治理等项目,加大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工作力度,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2.2工作经验。**县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特别是十年治理柳河,有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加强领导,层层建立责任制,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抓紧抓实。二是用科学治理方式,迅速形成防护体系,即坚持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综合治理的原则。本着流域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措施,实行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各项治理效益相结合,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受益一片。三是强化监督管护工作,巩固治理成果,以彻底根治边治破坏的现象。

2.3流域内样板工程的建成,拓宽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县被水利部命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其中在柳河闹下地区中几处工程为生态建设及水土保持治理开发提供了典型和样板,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如平安乡的马家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千亩大扁杏园已初见成效,呈现出一派喜人景象;满堂红乡蘑菇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沟内发展果树及稻田,为沟壑治理、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了经验与示范。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3.1明确经济转型的整体思路,突出重点,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抓住机遇,理清思路,加快建设步伐。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发展经济的切入点,坚持农田建设与小流域综合治理不动摇,在确保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并根据立地条件和经济状况,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创建样板工程,积极退耕还林还草”的思路,深化和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3.2以林业“二次创业”为契机,治理上采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发展模式。为改善生态环境,借林业“二次创业”的东风,该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植物措施为主,大力发展林业,到2006年末,造林150Km2,种草30Km2,共占治理面积的78.2%(综合治理面积为230Km2)。种草可以发展牧业,造林可提供大量的木材资源,还可以发展果树业等,这样既发展了经济,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地下水治理范文篇9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中国城市和工农业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日益广泛,地下水开采总量目前已占总供水量的18%。北方地区65%的生活用水、50%的工业用水和33%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地下水,全国657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一方面,城市和工农业对地下水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地下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过度开采引起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工业废水直接排放,受污染的地表水侵入到地下含水层中;农业污水灌溉和过量使用农药化肥致使受污染水渗入地下;各种大气污染物质通过降水(尤其是酸雨)导致地下水体污染;城市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不当形成淋滤渗入等等。地下水污染导致地下水中的有害成分含量增高,直接危害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存安全。

今年8月2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2年)》,将地下水污染防治列入各级人民政府重要工作日程。该规划提出,以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落实责任、强化监管为原则,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规划提到了八个方面的措施,从监测评估,控制、取缔和削减污染项目,建设管网系统,归责污染企业,治理污染,建立修复试点,培养观念等多方面防治地下水污染。

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的差距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正处在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起飞时期,对环境污染的防治刚刚起步,进展缓慢,体系不完善。发达国家在上世纪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采取了先污染后治理方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漫长且代价沉重的治理过程中,他们逐渐建立了系统的调查评估方法、防治措施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比如,美国政府制定与颁布了《安全饮水法案》、《资源保护与恢复法案》、《环境响应、赔偿、责任法案》等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法律,明确界定各种行为和责任,为地下水污染有效控制、地下水功能恢复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美国的“超级基金”项目还支持研究和开发地下水污染治理与功能恢复的实用技术与管理体系。

由于地下水本身特有的属性,地下水污染不易发现而且非常难以治理。地表以下地层复杂,地下水流动缓慢,污染物在含水层中运动缓慢,若不进行专门监测,很难及时发觉地下水污染。同时,地下水一旦受到污染,即使彻底消除其污染源,也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才能使水质复原。地下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国内外都不乏例证。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旧金山的太平洋气电公司,因排出的废水(用于冷却塔的水)中含六价铬而导致附近的HinkleyCalif城市的地下饮用水源被污染,严重危害当地居民的健康。1995年,当地居民状告该公司,迫使该公司花费了3.33亿美元赔偿费还无法平息这场风波。污染给当地居民带来的长期危害更是经济赔偿无法弥补的。2000年美国获奖电影《永不妥协》就是以这次污染事件为素材拍摄的。

2009年,内蒙古赤峰市一场暴雨使地面水排泄不畅,大量污水侵入了承担新城区居民供水的水源井。赤峰市的饮水污染事件,导致2622人中毒就医。

这些污染事件证明,地下水污染所造成的损失巨大,有很大的现实及潜在威胁。西方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覆辙”不可重蹈。而与当今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界定责任、追溯责任、惩罚责任方难以落实。

装配“黑匣子”,将地下水污染防治在“源头”

中国对于地下水污染问题现行的办法,实际上仍然是先污染后治理。仅仅依靠分散的少数国家地下水监测点,不足以及时发现问题。企业为了逃避污染责任,主观上逃避监测调查。国家的调查工作无法获得企业主动配合,甚至受到重重阻挠。就算监测发现了问题,由于地下水污染调查过程耗时长成效低,归咎责任难,而且罚款只是片面的经济补偿,污染造成的损失难以补救。

有效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必须“防”在前,才能真正解决问题。飞机的黑匣子是飞机必不可少的配件,它记录了飞机所有飞行活动详细数据,防治地下水污染也需要装配一个这样的“黑匣子”。所谓的地下水环境“黑匣子”,就是地下水监测井及配套的自动、手动水位水质监测系统,它可以根据场地的水文地质环境及企业生产运营的特点进行布置,从而有效监测地下水状况。

如果国家强制性要求每一个企业自费装上这样的“黑匣子”,企业生产活动中的任何污染行为都有证可循,那么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就实现了透明化。为了不自食恶果,企业只能减少甚至消除污染源排放,自身制定污染预防程序,以避免污染事后处理及赔偿的高额费用。同时,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也会逐渐形成,跟上发达国家的步伐。以企业为主体,从企业内部展开监测调查,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地确定污染问题,并且制定污染治理措施。一旦出现问题,也能及时积极应对。

要求企业安装地下水环境“黑匣子”,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企业出于对短期经济利益的追求,多是能省即省,能免即免,逃避责任。所以必须通过国家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强制企业执行。而且必须是由第三方,即专业的环境认证机构来进行监测评估。一方面,企业作为责任主体,应当承担环境监测和治理费用;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监测评估真实公正性,环境认证机构由国家环境部门指定,其工作对国家负责。这样的强制措施,国外一些企业已经在实行。如加拿大的3M集团,早在1975年就建立了公司的污染预防程序,并成为一项被国际认可的程序。现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矿山开采企业都必须对包括地下水资源在内的环境进行背景值(baseline)监测及长期监测,以保证企业的运营不会造成环境的恶化。同时,环境背景值的建立也保护企业不受无事实根据的法律诉讼,保障了企业的长远利益。

地下水治理范文篇10

上海早在上世纪初就有了对地面沉降的监测记录,20-30年代,上海出现了明显的地面沉降。1921年至1965年的45年间本市累计沉降量约为1.69米。到60年代初,经综合调查、勘探研究和专家论证确定,引起上海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工业生产大量抽取地下水所致。为此,本市开展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工作,压缩地下水开采量、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开展人工回灌等,目前本市深部地层的地下水失水情况基本得到遏制。此外,先后制定了《上海市深井管理办法》、《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管理办法》、《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政府规章。经过长期的努力,本市地面沉降得到了有效控制,1966年至2011年的45年间本市累计沉降量约为0.29米,特别是2005年以来,年平均沉降量保持了逐年减少趋势,2011年全市平均沉降量为6mm。但从近年来的监测情况看,本市地面沉降速率总体上虽然有所减缓,但沉降不均匀现象较为突出,区域地下水开采和大规模的深基坑施工排水活动成为地面沉降两大突出因素,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对此,市人大常委会将《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列入2012年的立法计划,11月20日、12月26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三十八次会议对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

完善地面沉降防治管理体制

根据上海目前地面沉降的主要成因,《条例(草案)》总结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将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调整为综合协调管理与分工管理相结合,明确由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和区域性地面沉降防治的专业监督管理,主要承担三方面工作:一是地面沉降防治的全局性工作,包括组织水务、建设等管理部门编制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年度防治计划,以及沉降和监测设施布设方案等;二是负责地面沉降监测的具体工作,包括建设和维护沉降监测设施网,组织实施沉降监测,统一管理和监测数据等;三是在建设工程前期可行性研究阶段,针对工程可能存在的地面沉降危险,组织开展区域性评估。

市水务部门则负责地下水开采与回灌的专业监督管理,一方面控制年度开采量,通过取水许可制度,有计划开采地下水;另一方面组织或者监督地下水回灌。市和区县建设交通部门对建设工程涉及的周边区域地面沉降防治实施专业监督管理,督促建设施工方落实防治地面沉降的相关措施。

保障监测、防治设施的运行

地面沉降监测设施是指监测土层变形及地下水位变化的各类测量标志,包括地面沉降GPS监测点、地下水监测井等。地面沉降防治设施是指地下水人工回灌井和实施地下水人工回灌的采灌井(指既采水又灌水的井)。地面沉降防治需要有稳定的、不间断的监测数据积累,人工回灌也是一项长期开展的工作,对相关设施的建设和保护在防治工作中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地面沉降监测和防治设施主要由政府投资建设,在管理中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部分地面沉降监测和防治设施由于历史原因,设置在其他单位土地上,如果这些单位将土地转让或者收回另作他用,可能会影响到监测和防治设施的安全稳定和监测数据的延续性。对此,《条例(草案)》规定,建设地面沉降监测设施和防治设施的,可以依法征收土地和房屋;有关设施需要迁建的,应当就近迁建。二是由于监测和防治设施大多布设在地下含水层中,在过了使用年限需要报废时,如果处置不当,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条例(草案)》规定应当办理报废手续,采灌井还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实施封井作业。此外,为了确保监测、防治设施科学合理的布设,《条例(草案)》规定市规划国土资源部门会同市水务部门组织编制防治设施的布设方案,布设方案必须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实。

严格规范地下水开采与回灌

上海作为水质型缺水城市,地下水资源是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的重要来源之一,而开采地下水又是上海地面沉降的主因,因此合理开采地下水、避免盲目和过度开发是控制地面沉降的基础条件。人工回灌是指采用人工方法通过回灌井等设施,让地下水自然下渗或将水注入地下含水层的措施,实践证明是防治地面沉降中一种方法简单、技术可行的有效手段。

对此,《条例(草案)》进一步强化了控制地下水开采与地下水回灌相结合的制度,包括确定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制度,要求在地面沉降防治年度计划的地下水开采方案中明确年度开采总量;规定在自来水管网到达区域,除战备、应急备用等特殊情形外,禁止开采地下水的原则;并对地下水回灌主体、回灌要求、回灌费用以及设施移交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以规范回灌行为,确保人工回灌措施得以有效落实。

加强建设工程基坑降排水监管

上海的各类建设工程量大面广,根据沉降监测数据,深基坑施工降排水是导致本市浅部土层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因素。《条例(草案)》从建设项目前期开展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阻断含水层施工方法的运用、深基坑工程设计施工方案要求及评审、深基坑工程沉降监测和防治等几个环节着手,加强了监管工作。

先行危险性评估。《条例(草案)》将地面沉降易发区内深度大于7米的深基坑工程纳入地面沉降危险性评估的范围,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并经过专家评审。同时为简化相关行政审批流程,《条例(草案)》采取了分类管理模式:对于基坑开挖深度为7米至15米的一般深基坑工程,建设单位可以直接采用市规划国土资源部门编制的地面沉降危险性分区评估报告(全市共分为52个分区);对基坑深度大于15米的深基坑工程,要求单独委托评估单位进行危险性评估,形成单项评估报告。

地下水治理范文篇11

【关键词】地下水污染;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

一、地下水污染的危害

(一)地下水污染直接影响人体的身体健康

地下水受到污染后会直接影响到饮用水的水质,严重时还会危及人体的健康。地下水受到污染后会导致饮用水受到亚酸盐的影响,逐渐引发人体受到癌症的折磨,而婴幼儿引用这类水就会导致出现高铁血蛋白症,危及婴幼儿的生命健康。在地下水受到有机物的污染后就会引发人们出现腹泻、肠道线虫及恶性肿瘤等问题,饮用水受到重金属污染后会导致人体慢性中毒,进而损坏人体的肝、肾的正常功能,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地下水污染会造成农业经济损失

地下水污染会直接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严重时就会直接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地下水作为农业主要的灌溉来源,其在农业灌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使用受到污染的地下水进行农作物的灌溉就会直接改变土壤的结构,减少农作物耐寒、耐热及抗病的能力,直接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进而造成严重的农业经济损失。

(三)地下水污染会破坏生态平衡

地下水污染会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进而对生态平衡造成破坏,被污染的地下水会经过排给、径流,最终进入河流湖泊,这不仅会对河流湖泊造成二次污染,同时还会威胁到各种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直接造成生态失去平衡。

二、地下水污染的来源

(一)工业方面

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水、废气及废渣,这些“三废”里面大部分含有各种有毒有害的物质,在不经过合理处理的情况下就会直接或者间接的渗入地下水,进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影响地下水的使用。

(二)农业方面

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会采用农药、化肥及畜禽粪便对农作物进行养护,这些不会全部被农作物吸收,一部分会残留在土壤内,随着地表径流、降水等会将这些有害物质渗入地下,进而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同时,在对农作物进行灌溉时,如果使用的是受到污染的水,那这些水就会直接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的污染。

(三)生活方面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也在不断地递增,其直接造成了地下水的污染。产生的生活垃圾大部分会采取填埋法,这样就会导致垃圾中的一些污染物通过土壤直接渗入地下,生活污水会随着径流流入河流或是直接渗入地下,这都会对地下水产生严重的污染。

(四)采矿方面

采矿活动污染地下水主要是改变了埋藏条件,在地表水利工程的修建中,地表水流必然会发生改变,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下水的埋藏状态和均衡。采矿之后产生的尾矿经过雨水淋滤也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矿区中废气的钻孔以及坑道则能够作为污染物质进入通道,而采矿过程中的矿坑水因酸性较高而能够溶解白云石、方解石等,所溶解得到的钙镁离子在融人水中后会导致地下水的硬度上升。

(五)其它方面

除了上述一些地下水污染源外,在进行一些工程建设时也会对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在进行工程建设时会对地下水的水位、流动方向等产生一定的的影响,造成地下水污染物的大量扩散分解,同时一些自然灾害会引起地壳变化,会将一些污染物带入地下,进而污染到地下水。

三、地下水污染防治在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的措施

(一)增强地下水的保护意识

在对地下水污染防治中,首先应当增强地下水的保护意识,认清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加大对地下水保护的宣传力度,利用报刊、电视宣传或是网络宣传的方式进行大力的宣传,同时可以在一些居民区进行地下水教育与宣传活动,不断加强对地下水保护的宣传力度,进而增强人们对地下水保护的意识,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

(二)加强环境执法力度

完善地下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完善的地下水环境保护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建立起地下水环境保护的综合协调机制,使得地下水与水源的保护工作得到真正落实。加大加强监管力度,依法严格规范污水的排放,做好污废水与粪坑的防渗工作,严禁使用未经处理过的污水进行灌溉,严格执行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三)加强地下水的水质监测

设立地下水观测专用井,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与分析预测服务系统。对重点污染地区进行重点监测,系统掌握区域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的污染发展变化及动态特征,同时还要建立地下水污染预警与应急预案,实现对地下水污染信息的实时监控和对地下水污染严重地区的及时预报。

(四)加强地下水污染实用技术的研究

目前常用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有水动力控制修复技术、有机粘土修复技术、电化学动力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渗透性反应屏修复技术、抽出处理修复技术等,这些技术可行性较强,但多为理论研究,因此应加强对地下水污染实用技术的研究,并积极推广应用。

(五)加强对地下水污染源的控制

加强对地下水污染源的控制,首先根据地下水污染源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找出主要的污染源,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控制,在对污染源进行控制时可划定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区、防控区及一般保护区,加大对地下水环境的监管,有效的切除相关的地下水污染源。严格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加大对农业养护的监管,合理进行施肥、灌溉,正确处理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加大对各类建设的管理,只有加强各个方面的控制,才能真正的控制住地下水污染源。

(六)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提高污染防治能力

地下水污染与地表水污染不同,污染物一旦进入到地下含水层,其运移速度将会很缓慢,一经污染将很难消除。因此,各级部门与企业必须加大对地下水污染的预防,应当努力做好排污系统、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城市污水处理厂以及废物销纳场防渗的建设。在农业生产中尽量使用科学的耕作方式和高效的灌溉技术,污水排放单位及机关应当加快改进生产工艺、采用先进技术等措施,在生产过程中彻底消灭“工业三废”的污染。

四、结语

总之,随着城镇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污染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其中地下水主要的污染源就是工业、农业及生活着三大方面,一旦地下水受到污染,不仅会影响到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会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必须加大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治,加大地下水保护的宣传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加大对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加大对污染源的控制等,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地下水污染的防治,真正做到对地下水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陈立萍,车大鹏.浅析地下水污染及其防治措施[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04).

地下水治理范文1篇12

一、水土流失治理情况

2012年以来,长汀、宁化、安溪、平和、诏安等县认真贯彻落实同志重要批示精神,按照“进则全胜”的要求,大力弘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狠抓工作落实,加大资金投入,掀起了新一轮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高潮,取得初步成效。据统计,2012年,上述6个县共获得省级以上财政水保专项补助资金1.86亿元,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1.5万亩,均超额完成当年度省委、省政府下达的治理任务。项目所在地的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有力推进了生态省建设进程。其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长汀、宁化、安溪、平和、诏安、建瓯等6个县(市)领导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能够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和弘扬“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长汀经验,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全面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如,长汀县制定了新一轮乡镇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责任状和各级各部门水土流失治理目标和工作任务,建立健全了乡镇水保机构,层层签订责任状,把水土流失治理情况作为政府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

(二)坚持科学规划,创新治理技术。6个县根据水土流失卫星遥感调查结果,邀请专业机构,科学编制2012年水土流失治理实施方案、2012~2015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水土流失专项治理规划等,做到“一县(市)一方案一规划”。如,宁化县成立了全国首家地质灾害防治与水土保持院士工作站福建(三明)地质灾害防治与水土保持院士工作站,根据水土流失强度和地类不同,采取了“五种技术模式”进行治理:一是“鱼鳞坑+山边沟”模式;二是“竹节沟+水保林”模式;三是“筑谷坊+穴播(种)草”模式;四是“坡改梯+草覆盖”模式;五是“全封禁+强管护”模式。

(三)坚持因地制宜,统筹施策治理。各地把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家园清洁等有机结合起来,如长汀县结合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建设策武南坑、河田露湖美丽乡村;安溪县通过对崩岗实施综合治理,使崩岗区变为水保生态区、经济作物区、工业开发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和生态旅游区;平和县采用“前埂后沟”技术治理果茶园水土流失;诏安县把水土流失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治理效果。

(四)注重政府主导,带动社会参与。各地干部群众、青年学生和驻地部队官兵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踊跃投工投劳参与义务植树和水土流失治理活动。社会各界主动参与到水土保持工作热潮中来,如中石油出资4000万元,在长汀县开展水土流失治理1万亩;国家电网福建公司在长汀县通过出资认种、认养等方式,种植“电力林”,高质量绿化更新山林50亩,同时将在“十二五”期间投入4.5亿元建设资金,持续深化新一轮农网升级改造工程。

(五)强化督促检查,规范资金管理。大多数重点县能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水保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的监管,认真执行《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保水保专项资金安全运行。如,宁化县出台了《宁化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和《宁化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资金)审计监督暂行办法》,严格项目公示和县级报账制度,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公示,做到项目建设阳光运行,做到专人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同时,强化项目管理和监督检查,在规划设计、招标、施工、监理等单位的选择上均严格按照招投标有关规定执行。

二、存在的问题

(一)水土流失面积统计不够实。一是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未经实地勘察核实。我省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22万平方公里,即1830万亩,这一数据是根据2008年秋季水土流失卫星遥感调查结果认定的,但对遥感调查流失面积未经实地核实,存在偏差。二是治理面积统计口径不一致。以长汀县为例。该县水保局认为,省级下达的治理面积任务应该是指对流失斑的治理面积,即仅包含强化治理、坡耕地改造、崩岗治理等面积,对采用封禁、巩固提升等治理的面积不应作为治理面积统计;而该县林业部门将9个水土流失重点乡镇内采取的树种结构调整、造林更新、森林抚育、封育提升等均作为已完成治理面积加以统计。三是治理面积统计上存在随意性和重复统计等问题。

(二)水保专项资金使用不够规范。一是重点不突出。省级水土流失治理专项资金应集中用于流失斑的治理,即主要是对流失斑采取林草措施,对茶果园进行坡改梯改造,对崩岗进行综合整治。但从调研情况看,除宁化将省级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流失斑治理外,其它5个县(市)均将大部分资金用于护坡、护岸、水渠等一般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而用于采取措施治理流失斑的资金所占份额极少。二是违规超范围使用。《福建省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专项资金必须严格按规定用于经批准的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主要用于工程措施和林草措施的项目建设,包括材料费、设备费、机械施工费、种籽苗木费、苗圃基础设施建设费、封禁治理费以及与水土保持工作相关的科技试验推广、技术培训等。但个别县存在超范围违规使用资金的问题。在水保下山与新农村建设结合思想主导下,个别县将省级水土流失治理专项经费大量用于乡镇防洪堤、护岸建设,偏离了以流失斑为重点的水土治理理念。

(三)水保综合治理工作不够扎实。一是各级水土部门力量严重不足。在全省各地大规模推进水保工作,有利于形成迅速掀起治理水土流失的新高潮。但全省各地水利水保部门在机构建设、人员组织、技术力量等均凸显薄弱。例如:各县因没有相应人手对卫片提供的水土流失面积进行实地勘察核实,难以摸清底数。二是设计部门力量不足。全省22个重点县几乎在同一时间编制水土流失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设计部门仓促设计,难以做到深入实地、现场勾图、科学设计。三是治理标准不一。例如:在各地坡耕地治理工程中,各地治理标准不一。长汀、宁化等县做到路网道路硬化,水利配套齐全;安溪县基本做到“头带帽、腰系带、脚穿鞋”,建瓯市已改造坡耕地还是土路为主,找不出现代生态茶果园的元素。

三、政策建议

(一)树立长期治理的理念。历届省委、省政府均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但从全省流失面积上看呈上下波动态势,变化幅度不大。根据2000年TM卫星影像解译结果,2000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为13127.31平方公里,占省国土总面积的10.72%;2003年为11320平方公里,占省国土面积的9.2%;2006年为9834平方公里,占省国土面积的8.0%;2008年为12253平方公里,占省国土面积的10.01%;2012年为12180平方公里,占省国土面积的9.95%。上述数据波动情况表明,治理水土流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树立长期治理的理念,大力弘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

(二)强化责任。一要强化当地政府的责任。新《水土保持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统一领导,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任务,安排专项资金,并组织实施。从调研情况看,除宁化县落实部分配套资金外,其余各县配套资金均未落实,甚至还将专项资金违规超范围使用。二要强化业主责任。要坚持“权利和责任挂钩”,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强化业主责任。对坡耕地改造,要强化业主治理义务,改变大包大揽的做法,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只能给予定额补助。

(三)改革资金分配方式。省级专项补助资金现有的分类、定额、切块、预拨的分配方式,难以起到应有作用,必须改革现有的资金分配方式,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一是实行“先治理,再验收,后补助”。各重点县(市、区)可根据各自的治理规划,提出年度治理任务,省级根据当年水保专项预算资金情况和各县的治理任务,明确各县年度治理任务(细分为:重度流失、中度流失、轻度流失年度治理具体面积),先按规定的补助比例预拨50%的专项补助资金,其余的50%待治理任务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予以拨付。二是实行“多治多补、少治少补、不治不补”。为调动各重点县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建议打破22个重点县的分类界限,对全省22个重点县实行统一政策。

(四)突出治理重点。水土流失治理要突出对流失斑的治理,尤其是省级补助资金要集中使用,突出重点。要积极探索“规划、招标、实施、监管、验收、报账”的“六到图斑”工作方法(图斑就是细化到如同地图斑点一样小的流失斑)。一要规划到图斑。现场勾绘图纸,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二要招标到图斑。做到编制的招标文件对应到图斑、招标项目对应到图斑、工程数量对应到图斑。三要实施到图斑。始终坚持各项治理措施都实施到图斑,确保小流域治理实现全覆盖及水土流失彻底治理。四要监管到图斑。坚持以图斑为监管单元,形成“到某个图斑”的管理思路。五要验收到图斑。工程验收坚持逐图斑检查、逐图斑计量、逐图斑登记、逐图斑签字。达不到验收要求,逐图斑整改。六要报账到图斑。工程通过验收后,提交对应到图斑的报账资料,实现报账到图斑的财务管理。确保治理一片,完成一片。

(五)制定分类治理标准。省级水利水保部门应认真研究不同流失程度流失斑的具体治理标准,并测算出相应的治理成本。如对坡耕地茶果园改造的建设内容、建设标准提出明确要求,并研究确定不同类型的治理补助标准。省级专项治理补助资金根据各地完成不同类型的治理任务,按规定的补助标准给予补助相应的资金规模。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关于机械产品合同4篇
  • 下一篇:爱国电影观后感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