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传统媒体的困境和出路(6篇)

时间: 2024-01-04 栏目:公文范文

传统媒体的困境和出路篇1

【关键词】议程设置记者责任困境与突围

“议程设置”和“记者责任”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概念,随着大众媒介尤其是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逐渐被认识和广泛接受,它们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也逐渐显著起来。一方面,新闻媒介每天告诉我们那些我们无法直接经历的事件和变化,通过为公众设置议题议程,决定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作为新闻媒介信息的采集者、加工者、传递者的新闻记者,在决定媒介议程,进而影响公众议程方面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议程设置这一概念提高了记者责任问题的重要性。本文试从议程设置理论角度讨论新闻记者在履行自身责任时的困境以及可能的突围之策。

一、议程设置与记者责任

步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影响,各种新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同时,信息社会带来的信息浪潮已将人们淹没于其中,使人眼花缭乱。正如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他的《公众舆论》中说的:“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如此奥妙、如此多样、有着如此频繁变化与组合的环境。”

在李普曼的那个时代,报纸是人们获知外界事物的主要来源。现在,虽然我们有了电视、互联网,有了许多新的传播媒介,但问题的实质并没有改变。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绝大多数仍依赖于报纸以及其他新闻媒介。对于经验和活动范围都有限的个人来说,报纸以及其他新闻媒介对当前重大事件的判断,会通过日复一日的新闻选择和编排影响人们对于当前重要事件的认识,这种影响公众对于各种事件重要性认识的功能就被称作新闻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新闻记者是新闻媒介的活动主体,是新闻信息的主要采集者、加工者,记者所采集的信息是新闻媒介议程的直接来源,记者对于新闻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新闻记者是社会的守望者,他们是以传播信息为主要角色特征的传媒人才,他们所担负的角色责任是和其承担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也就是说,传媒人才的责任是将其承担的社会责任体现在信息传播的全过程中。新闻记者只有选取有价值的、为受众所需求的信息,才能得到公众的认可,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算尽到了新闻记者的角色责任。

二、拟态环境与现实困境

李普曼认为新闻媒介影响着我们头脑中的图画,作为超越我们直接经验认识外部世界的“窗户”,新闻媒介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地图,然而,由新闻媒介提供的图像常常是不完整的和扭曲的。因而,他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所谓的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世界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新闻媒介的新闻报道并不能与真实生活很好地对应。

新闻媒介作为信息机构是社会特别是当今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体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它在影响整个社会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整个社会以及社会其他部门的影响与制约。随着新闻媒介的发展,其内部结构、组织形式也日益完善,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新闻从业人员。这些内部的、外部的因素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新闻媒介的议程。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五种因素:

1、来自媒介工作者的个人影响。这类影响主要指新闻媒介内部从业人员的自身特性,个人对所从事职业的态度,以及对自身职业角色定位和角色责任的认识。如果新闻从业者对自身角色定位认识不清,对自己所应履行的责任不能充分担当,势必会成为新闻媒介机构的附庸,不能真正选取有价值,为公众所需要的信息。

2、来自媒介日常工作惯例的影响。新闻媒介的内容通常会受到日常工作实践的影响,主要包括截稿时间,节目时长以及其他时间限制,报纸版面的要求,新闻报道的写作结构,新闻价值原则,以及编辑、媒介领导的层层把关等。通过日复一日的新闻选择与编排,这些日常工作惯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闻媒介的内容。

3、媒介组织形式的影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介机构的所有制形式,组织方式,运行模式等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把政治目标放在首位的媒介与把经济目标放在首位的媒介,他们在对媒介内容的选择上必然会因为组织目标的不同而不同。

4、来自媒介机构之外组织的影响。这类影响主要指政治经济利益集团对新闻媒介施加的影响,如媒介上层管理机构对新闻媒介的管理,政府或企业信息机构的影响,其他新闻媒介内容的影响,以及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等相关政策直接规范媒介的内容。有时,这方面的制约因素对新闻媒介内容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5、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影响体现的是一种宏观层次的社会影响。比如美国意识形态的基础就是信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私有权、私人资本家对利润的追求以及自由市场的价值观。

在这些诸多要素的制约下,新闻记者在现实社会及新闻实践中履行角色责任时必然会遭遇困境。在困境之下,一些记者逐渐对自身的角色责任置之不顾,把公众利益摆在一旁,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未能被揭示,许多严重的社会矛盾未能得到重视,社会的和谐发展受到损害。于是寻求解决困境的突围之策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媒介间议程设置――一种可能的突围之策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发展,带来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各方面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出现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势必会影响建设和谐社会的大局。面对当前的形势,需要一大批新闻记者站出来勇于承担自身的角色责任,揭露社会问题,维护公众利益,促进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维护社会的稳定繁荣。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利用议程设置理论,使我们的社会运转得更好。

一些新闻媒介经常对其他新闻媒介的议程施加较大的影响。比如,在美国《纽约时报》经常能为其他媒介设置议程。学者丹尼・利恩和瑞斯称这一现象为媒介间议程设置,它主要指某条新闻报道从一个新闻媒介向许多其他新闻媒介扩散的现象。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了传播技术的发展,新兴的传播媒介层出不穷,特别是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为媒介间的议程设置带来了更广泛的可能性。进而也为新闻记者履行责任的困境提供了可能的突围之策。现以“周久耕事件”为例,探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间议程设置。

2008年12月10日,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周久耕因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抛出“对于开发商低于成本价销售楼盘,下一步将和物价部门一起进行查处”的言论,引起了广大网民的愤怒。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网络上对该事件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周久耕的天价烟,名表,名车等。网民对周久耕产生了质疑。相比之下,传统媒体的报道只是针对当天座谈会的内容,对其并没有过多的关注。之后,网络上每天都会有帖子讨论这件事,事情随之愈演愈烈。然后,网络上的热烈讨论和强烈质疑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关注,传统媒体也开始介入并对这件事进行报道。于是,天价烟“火”了,周久耕被免职,立案调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进行了议程设置。在网络上被热烈讨论的问题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关注,同时传统媒体的报道,从网络上搜集材料,并关注广大网民的观点。网络上的热议使这一事件进入传统媒体的议程,而传统媒体的议程又使这一事件进入更广泛的公众的视线,进而形成强大的公众舆论,最终促成该事件以符合公众利益的方式解决。

在我国,随着网民人数的不断增长,网络的力量已经不容忽视,网络媒体的地位更加突出。网络的时效性、便捷性、匿名性,使得网络成为越来越多人畅所欲言,讨论社会公共事务,发表自己看法的平台。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作用也在不断增强,近几年来许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议题,都是首先进入网络媒体议程,进而发展成传统媒体议程的。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网络媒体为传统的议程设置提供了一个新的流程:某个议题首先在网络中,迅速引起网民的关注和热烈讨论,然后进入传统媒体议程,传统媒体对议题进行深化并广泛报道,进而在更广泛的公众中一起关注和讨论。即,议题网络媒体议程传统媒体议程公众议程。

上述路径为新闻记者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突围之策。当新闻记者采集到某条新闻之后,也可以通过以上路径,使该新闻最终进入公众的视线,形成社会舆论,促进社会问题以符合公众利益的方式解决,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①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③马克斯维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④周毅:《传媒人才学概论》,上海三联书店,2005

⑤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0

传统媒体的困境和出路篇2

关键词:融媒体;期刊;互联网;新思维

中国期刊协会石峰会长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社广电报记者采访时曾说,现在是传统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时代,尽管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但这是不够的,传统期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编辑人员在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虽然新闻期刊也遭遇了如此困境,面临着网络大爆炸时代的信息冲击,还有新媒体融合等问题,但是只要努力探索,寻求突破,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互联网新模式,就能转型成功,实现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完美融合[1-3]。要期刊有效完成为传播服务的任务,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增强期刊的可读性,转变办刊思路刻不容缓。从今往后,期刊的主流意识传播形态将会成为多媒体形态的“跨媒体”出版中的一员。如今,融媒体是跨区域、跨行业、跨媒体的结合体,接收和载体都是多样化的,所以融媒体对传统期刊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不论是内容方面,还是发行方面,甚至在传播方面都面临挑战,这也是推动传统期刊转型的重要原因。期刊作为传统信息传播的直接载体,也会受到新的阅读方式、阅读的时间及空间、生活节奏、阅读习惯改变的影响。期刊要实现转型,需要在这些方面做出改变。这也意味着期刊的转型,不是简单的转型,而是传统期刊与新媒体的平衡。它的内容、服务性、受众对象以及传播途径、发行途径、市场运营方式等都将产生平衡转变。

一、融媒体时代新闻期刊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传统的纸质期刊不符合受众的阅读习惯新闻期刊体现了国家科技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传播时事信息的重要载体。曾经,街头巷尾都有报刊亭,常常能看到群众买书、买报纸。现在,随着手机及其他信息载体的普及,电子期刊越来越受人们欢迎。人们不必出门买报刊即可获取最新消息,且数据量极大。这种全新的阅读模式开始渗透人们的工作生活,形成了一种普遍的阅读习惯。传统的纸质期刊虽然还有一定市场,但销量已经大不如前。如今,传统媒体地位大不如前,各种新媒体纷纷涌现,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如果传统期刊不进行转型,必然会失去市场,失去利润,难以继续经营发展。新闻期刊也是如此,无论是发行量还是观看量,都已跟不上新形势,之前“老大哥”的期刊位置,早已不在了[4]。

(二)期刊社整体缺乏服务意识在有的新闻期刊社里,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编辑,他们的办刊压力并不大,因为部分期刊的发行是由上级单位拨款完成的,不受市场冲击,没有经济营收的压力。因此,其服务意识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长期下去,期刊社人员必然缺乏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服务水平较其他市场期刊更低。如果要转型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又面临网络运营和维护的问题,期刊编辑还得会运用新媒体进行编辑,这些难处使得期刊社望而却步。但最根本的还是体制问题和观念问题,如果不改制和转变理念,不重视客户的感受和反馈,不改变内容,那么期刊就很难真正实现转型,而只是流于形式。

(三)编辑人员理念落后和技术水平跟不上发展虽然融媒体的出现使很多传统期刊也在探索利用互联网进行数字化转型,但是做事的始终是人,只要人的思想未彻底得到转变,期刊也很难实现转型。期刊编辑的水平和理念在其中具有关键作用。有的编辑年龄大了,总思考如何轻松退休,要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对他们而言十分困难,一旦他们心生畏惧,则更难尽快掌握,有的人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而一部分年轻的编辑虽然意识到了需要及时转变理念,但因为长期习惯了传统新闻期刊的纸质编辑工作,也难以一下子转变思维。由于信息更新较快,他们要掌握新的技术和新模式,还需要不少时间学习和适应。所以新闻期刊社中有部分编辑人员墨守成规,一部分人持抵触情绪,一部分人乐意转变但还未落实到位。因此,目前新闻期刊社才出现了期刊未能彻底转型的情况。

二、融媒体时代新闻期刊的互联网应用新思维

(一)融合创新,大众媒体传播专业化内容要更加注重受众关注的问题及内容,策划热点专题经历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以渠道为核心,到网络时代的以技术为核心,再到自媒体时代的以关系为核心的种种转变后,融媒体的关注点渐渐聚焦在内容方面。新闻学术期刊工作者应更好地利用优质内容及信息资源优势,在热点选题内容策划上用心回应受众关切。一方面,要选择有一定讨论度的热点专题,运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及一目了然的展示界面。另一方面,为满足受众的深度需求,在具体的技术问题上,要进行专业解读。如瞄准时事热点评论话题,一些热点事件的分析评论,关注受众喜欢关注的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受众全方位理解专题内容。除此之外,文章内还可以加入二维码,受众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时事热点评论的新闻背景材料的真实视频、图文等辅助内容,实现内容的融合呈现,更容易让受众被内容吸引。

(二)强调知识服务,创新生产模式如今,出版行业迈入了大数据知识服务时代,而传统出版期刊时代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因此,期刊社在内容生产上不仅要接受挑战,还需抓住机遇,如果能在有效时间内把握契机,就能在知识服务时代中实现重大飞跃,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服务领域。期刊社应延长内容产业链,努力寻找突破点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优化纸媒编辑流程,实现内容产品化转型,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提高其专业化水平,延长知识产品产业链,在各个过程中融入知识服务,提升产品的交付价值,向知识付费模式转变。创新内容生产模式,打破传统的作者或编辑生产模式,转向“PGC(专业生产内容)+UGC(受众生产内容)”共生模式。

(三)注重受众服务,创新运营方式传统期刊出版是将内容生产出来,以杂志为载体销售给受众。从期刊社生产内容到受众接收内容,形成一个商业链。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整个商业逻辑都围绕受众展开,旨在为受众提供好内容、好服务、好产品。新闻期刊要站在受众的角度进行思考,与受众平等对话。

(四)依靠网络构建立体式传播格局互联网时代,人们受益较多,生活更加便利了,但是它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导致一些产业退出市场。如果产业不及时转型,则会被市场淘汰。新闻期刊的传统模式显然与时代不符,所以期刊社应该看到当前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移动手机等网络终端载体,给传统期刊带来的冲击,努力实现转型。因而,新闻期刊社的编辑人员要利用网络,架构网络体系,建立立体式传播格局,才能给传统媒介提供一个继续发展的机会。必须正视的是,现在传统新闻期刊的竞争核心已不单单是一般的文字和专业性的内容了,而是更加丰富的图片与视频。图片与视频能带给受众更强烈的直观感受。所以新闻期刊要树立数字化互联网新理念,传播路径和发行路径在互联网平台,做到互联互通,实现受众与期刊的无缝连接。可预见的是,数字化是未来的新闻期刊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因此,构建新格局,是以数字化为方向的互联网新格局。一方面,要做好新闻期刊的官方网站,及时准确报道时事新闻;另一方面,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可以申请新闻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受众随时可以登录微信查看有关新闻评论。

(五)培养互联网综合应用型人才人是期刊的关键执行者,要实现新闻期刊的转型,必须提高人的水平。只有加强对期刊编辑的培养,不断提升其水平,才能使出版行业充满活力,不断发展进步。有的新闻期刊编辑还负责传统的选题和组稿、校对工作,未参与互联网操作和运营工作,这不利于个人操作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此背景下,新闻期刊要实现实时报道,吸引受众关注期刊。努力培养期刊的编辑,让期刊编辑参与创新改革工作,切忌“一刀切”,仅安排编辑完成期刊生产工作。如果他们脱离互联网,很多工作还是采用传统纸质期刊的做法,那么发行的内容就仍然与市场需求不符。因为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新闻期刊社,要紧跟时展的步伐,编辑要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有互联网思维,才能在创新中传承,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聚合,发挥品牌作用。在这种形势下,期刊要按市场经济下公司的模式转型和运作,所有人竞聘上岗,期刊效益和个人收入挂钩。期刊社每年组织编辑培训,培养他们成为复合应用型人才。期刊社还应该出台奖励政策,调动编辑的积极性,激发编辑的热情,使得编辑敢于创新改革。此外,还要明确人员晋升通道,给予编辑极大的转型发展空间,着力打造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期刊人才。

传统媒体的困境和出路篇3

关键词:新媒体;杂志纸媒;困境;对策

一、新媒体背景下杂志经营发展的现状

在信息技术发展下,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子产品;新媒体的发展也越来越势不可挡,各种电子期刊电子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取替传统的杂志期刊,“纸媒已经死去”这样的言论冲击了我们好几年。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多数人的阅读习惯都受到了影响,杂志产业的发展确实堪忧。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纸媒杂志的转型一直都是大众所关注的焦点;很多人认为传统杂志纸媒已经濒临绝境,咸鱼翻身的C会很渺茫。但实际上,新媒体的发展并不是那么势不可挡,电子期刊以及新媒体平台大多数都是互联网文化,靠成本低廉和噱头赚取关注,很多文章都是“标题党”,而传统杂志具有独特的优势,靠的是资深编辑和记者打造的文化盛宴。既然各自有各自的优势,那么新媒体和传统杂志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取代,而是要结合起来,传统杂志要借用新媒体技术发扬光大。

二、新媒体背景下杂志所存在的问题

在电子设备的推波助澜下,大部分读者偏向于更加方便快捷的互联网阅读――即快餐文化。加之当今世人心态比较浮躁,尤其是许多年轻人已经没有那么多耐性去读纸质书刊。各种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使传统杂志的广告收入、发行量、影响力等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一些有名杂志的影响力还远远比不上某些大V的百字微博,杂志的吸引力、渗透力已经大不如前。传统媒体如今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局面,即不转型就没有出路。从2014年开始就不断有一些著名的具有影响力的杂志停刊:《壹读》杂志、现代传播的纯文学杂志《天南》、专业数码游戏刊《数字通讯》、华商传媒集团的《钱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风尚周报》、财讯传媒两本国外版权合作刊《科技新时代PopularScience》和《动感驾驭》;还有《外滩画报》、《新视线》。

其次,传统杂志的广告业务和发行业务受到严重的打击,对于传统杂志而言这无疑是致命打击。发行和广告是传统杂志的主营业务,也是期刊杂志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两大法宝。主营业务收入的下降会削弱传统杂志的市场竞争力,而杂志产业结构的单一化也会较低其风险抵抗能力。

杂志经营模式粗放也是传统杂志所面临的困境之一。传统杂志在经营过程中的市场意识比较薄弱,经营思路比较保守。在整个行业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一些传统杂志通过不断减少期刊的出版数量、裁员节流等方式来维持经营,但这些往往都是治标不治本。新媒体在现阶段发展得如火如荼,杂志脱离新媒体的发展是不现实的。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传统杂志受到冲击之后并没有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谋发展,如建网站、推出电子版、开通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等这些贴近潮流发展的推广方式,都有利于传统杂志留住原有读者,吸引更多读者,但很多传统杂志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方式推广。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杂志主要存在市场份额萎缩、发行量下降以及受众群体逐渐减少、广告收入减少、影响力下降等问题。

三、解决杂志困境的对策

传统杂志想要走出困境,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要进行改革创新。传统杂志要借助各种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开发一些潜在的市场,加深影响力。杂志的市场细分也很重要,要做到专业、以优质的内容俘获读者的心,不要试图用互联网的快餐文化敷衍读者,只有拥有忠诚的读者粉丝才能保证杂志的盈利。其次,传统杂志要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网站、电子版、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开通论坛等等并好好运营其新媒体平台,融合各种发行渠道,使杂志不只是以纸质为媒介出现在大众眼前。以期刊内容为主开展投票、讨论等网上互动,吸引更多粉丝。期刊的搜索文献和摘要可以放在网上,引导读者购买杂志,从而增加传统杂志的发行量。如《读者》等一些知名周刊就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还有平板的版本,扩大期刊的影响范围。

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低成本和便利性也为杂志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可能。首先新媒体平台的壮大的确能够减少传统杂志的发行成本,在发行纸质杂志的基础上还可以开发潜在的付费业务,例如根据读者需求建立付费的读者数据库、新媒体平台的分类广告收费等等;其次杂志媒体自身就具有广告效果的优势,杂志与新媒体平台的合作会使读者粉丝比较容易产生正面的好感,还有就是与一些品牌或者明星名人合作推出专版期刊能够引导读者粉丝的购买行为,不断扩展期刊杂志的阅读人群。杂志想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还必须要走转型创新、产业市场化的道路,脱离传统的管理体制,为读者粉丝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可信的资源信息,在盈利增收的同时能够更好地推进大众文化的创新发展。

四、结语

可以说,新媒体并没有堵死传统杂志发展的出路,而是为传统杂志提供了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发展良机,只要把握好机会传统杂志一定能够扶摇直上。杂志在保持自己的优势和专业的基础上要借助和结合新媒体平台实现数字化,将来会形成更加规范的杂志发行市场。新媒体的开放性、自由性和时效性,令杂志的萧条显得很正常,传统杂志的转型非常艰难,但这种萧条和艰难只是暂时的。与新媒体的融合是我国传统杂志创新发展的必经之路,传统杂志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是要找准突破方向,克服发展瓶颈,才能打开融合发展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陈磊,赵文义,孙守增.媒介融合下学术期刊出版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4.

[2]张晋升,张维.2013年报业发展盘点:寒冬中的突围[J].传媒,2014,01.

传统媒体的困境和出路篇4

关键词:数字出版;时代背景;传统出版;困局表现;对策措施

1引言

受互联网、移动传播和数字信息阅读等技术蓬勃发展的影响,近年来国内的出版业态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字出版以它的高效率低成本优势一路高歌猛进,导致整个出版业态链上的内容呈现,阅读与销售方式等各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从新闻出版研究院《2010--201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数据中看出,2010年,数字出版业收入达到了1051.71亿[1],不仅在书、报、刊领域迅速发展并且还形成了如清华同方、中文在线等品牌,也促进了如数码印刷等相关行业领域的不断提升,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面对巨大潜力,传统出版受到挑战,要实现成功解脱目前发展困局,在未来发展中必须充分考虑与数字出版的对接,实现二者合作共赢局面。

2在数字出版环境下传统出版目前存在的主要困局表现

传统出版整个业态链如介质、流通等环节都被深刻改变,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颈,主要表现为:

2.1竞争环境受到国际化严竣挑战

网络技术打破了出版国界限制,这对封闭、守旧、安于现状的传统出版,受自身信息服务与产业化创新能力等运作模式、格局的状况影响,在参与国际出版市场竞争中非常被动,赢得网络生存空间非常困难,面对数字出版的必然发展趋势,只有打破僵化固有态势,用产业集群的形成带动业内整体力量,从而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有利地位。

2.2单位管理机制和理念相对滞

传统出版单位的事业属性和国企特点沿用传统经营模式仍旧明显,认为自己是有文化资源积累和内容话语权的正统单位,对数字出版缺乏认真研究,认识也只停留在片面阶段。而事实上如北大方正等数字化出版已潜在垄断了电子图书市场的90%份额,导致传统出版在产业链中处于劣势威胁到生存。

2.3传统出版模式有可能被完全所取代

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媒体市场受众呈现分众化发展态势,传统出版原有读者群被流失,同时作者因数字出版没有那些内容品质、编辑偏好和印刷成本等发表门槛因素干扰,纷纷绕开传统出版机构选择网络出版体系造成资源流失,如现社会反响较大的国内最大文学阅读与写作平台的起点中文网。

2.4传统出版营销模式中心被转移改变

原有传统出版的纸介产品是机械化车间生产,处于投入大于产出,往往出版产品的知识利益回报基本固化在单次消费上,销售多少直接决定出版商和作者的回报。而数字化出版实现了向消费者、成本、消费者的便利和沟通转变,全天候的丰富多元网络传播,突破了用一次性销售来实现出版商与作者利益的桎梏,

2.5传统出版单位从业人员素质急待提升

在数字出版环境中,出版整个流程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出版人员要求除扎实编辑业务基础知识外,还需在新型媒体出版中具有市场营销和社交公关的较强能力,需综合运用知识考虑多种媒体的互动与融合,以便胜任更为复杂的编辑筛选把关要求。而目前的传统出版人员素质是远远达不到要求,差距甚大。

3在数字出版环境下传统出版未来取得发展出路的对策措施

面对种种困难,传统出版业要在未来发展上寻找出路,就只有从出版链上数字出版有赖传统出版业的各要素介入,创新手段,突出重围,走出困境。

3.1创新经营机制与转换管理理念

传统出版要借助数字出版发展良好机遇,努力加速机制改革,积极推广和应用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变原有业态环节惯用管理理念,从加快纸介质依赖向多种介质出版产品共存,加强与数字提供商及作者合作整合资源技术优势,探索新业务模式拓展更为广阔的新兴市场,丰富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内容等等方面,加快转型步伐实现双赢。目前,已有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传统出版企业实现了数字化技术的部分应用。

3.2提升资源整合与加工内容深度

传统出版要想在数字出版领域掌握主导权和市场控制权,必须使整个运转过程围绕以内容资源为核心的集约创造和转化,更新和增值的整合能力,包括对多种符号、媒体、载体与传媒形态等整合,实现特色内容为中心的多媒体经营。同时对出版数字化内容产品资源须深度加工,可利用先进技术把内容资源以独建的精确、垂直和应用性的搜索引擎展示出特色、优势和技术力量,在充分满足读者灵活便捷获取信息的迫切要求同时,提升核心竞争力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3拓展营销品牌与增值赢利服务

面对未来出版业发展,传统出版单位在主动向数字内容服务转变中,细思研发生产、营销、市场等环节模式,探索新的再造流程。并根据产品特点与实际情况,通过挖掘利用单位内容资源与品牌优势,巩固提升数字出版品牌建设,从而拓展出多种衍生增值产品开拓新空间。目前大多出版单位为开展数字出版做好了相应准备。如清华大学出版集团将数字出版品牌建设、经营发展纳入到资源优势内,制定出了相应教材与图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发展战略[2],实现了根本性

变革。

3.4提升人员素质与强化业务能力

要适应数字出版所有环节的特性的变革,需建设业务素质过硬,基础专业知识扎实的数字化出版人员队伍。出版单位应通过强化培训,为出版人员提供更多业务学习,计算机技术普及和外语能力提高的机会,使他们在熟悉数字出版技术特性下,同时得到策划、出版运作、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等多方面知识能力的提高,促进队伍多面

手化。

总之,传统出版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只有主动出击顺势而上,才能获得主导权与话语权走出发展新路来。

参考文献

[1]李淼.电子阅读将迎来井喷之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03-04.

[2]常凌.数字视域下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博弈探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0,(4).

传统媒体的困境和出路篇5

关键词:传统电视媒体;新媒体;困境与出路

中图分类号:G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4-0074-02

一、引言

科技改变生活——随着科学技术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快速融合,科技产品已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尤其是最近几年,以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等科技产品为承载体的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网络电视、数字杂志、手机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黑马的姿态迅速充斥着媒体界,对传统媒体带来几近颠覆的冲击,同时也彻底改变了此前以电视节目为主的传统媒体传播形式。新媒体以其方便、快捷、信息量大、选择性强、互动性高等特点,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和追捧。在这样严峻形势下,传统媒体——电视节目,如何才能更好地与新媒体同生共存,并在新一轮的角逐中争得更多话事权?基于此,探究传统电视节目在新媒体下的困境及出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电视媒体所面临的困境

人手一部智能机,不仅只是增添了无数个收视终端,也因此多了无数个“自媒体”平台。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人们的收视习惯和收视心理已然发生了变化,电视的“垄断霸主”地位也随之改变,人们不再是被动地受制于传统电视台的排播计划,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自主地选择,依靠“强制式”、“植入式”的传统电视媒体逐渐陷入了困境。

首先,收视时间减少。据统计,现在人们看电视的时间在不断地减少,而用于网络或其它新媒体的实践却在不断地增加[1]。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的规模达到了5.9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其次,电视受众偏老。年轻一代已渐渐远离了电视,逐渐向网络及相关新媒体转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宁愿抱着手机、平板电脑而不愿打开电视收看节目,电视在很多年轻人家里成为了摆设。现如今,打开电视看“电视”的受众群体日趋老龄化。

第三,广告客户流失。传统电视媒体曾以非常强势的姿态占据着广告市场的绝对统领地位,广告创收也是电视媒体经营的主要来源,但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受众阵地的偏移,传统电视媒体赖以生存的广告也在不断从电视流向了互联网,流向各类新型的媒体平台。新媒体凭借其广告成本低、影响力大、传播速度快等优势正逐步蚕食着“电视大佬”的市场蛋糕。

三、新媒体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电视媒体,新媒体具备了以下各种新型优势:

首先,选择主动性强。观众喜欢看什么就能随时点播,而且可以从容地选择其中的章节段落,不再需要受制于电视节目排播。错过了的电视节目,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方式重头再来。

其次,互动十分便捷[1]。当下,以微博、微信为主,贴吧、论坛为辅的新媒体,使得观众不仅能看能说,还可以实时跟身边的朋友,甚至网络上的陌生群体共同分享心得,展开讨论,便捷的同时更大大满足了受众的参与感。

第三,即时传播速度。这个也是新媒体最大的先天优势之一,不管发生了什么轻微或重大事件,一张图片、一则留言、一个微博、一条微信就能让周围甚至更大范围的受众群体迅速感知。

第四,惊人的存储量。大量的信息资讯,从叙利亚化学武器危机到隔壁邻家娶媳妇,不管人们想得到什么样的信息,都能轻而易举地从中获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备受推崇的新媒体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劣势。如:信息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足,“网络推手”层出不穷,网络谣言满天飞等等。

四、传统电视媒体的弊端

首先缺乏互动,观众通过电视收看节目,只能对着电视荧屏被动地接收着声音和画面,无法及时、有效地表达自我感受;与此同时,作为电视曾经的粉丝,传统的受众依然只能被动地守候着电视台的既有排播,一旦错过,别无他法;另外,受制于电视台较为漫长的制作周期,除个别重大事件的实时直播以外,更多的新闻事件必须要经过固有的制作加工周期,新闻成“旧闻”,传播速度相对缓慢。

不过,在我们尽数新媒体各类好处的同时,也要认清电视媒体本身的平台优势。如:真实性、权威性以及公信力[2]。电视媒体作为,首要的便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各类新闻资讯的都经过严格的把关,这也是新媒体短时间内较难跨越的门槛。

五、传统电视媒体如何与新媒体同生共存

(一)在传统电视媒体中实施新策略

首先,积极建设电视的网络资源平台,实现电视节目与网络节目的同步播放。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品牌电视正在往这个方向迈进,但短时间内尚未根植人心,而且更令人遗憾的其中一些精品仍属收费项目,在观众中的普及率还有待提高;

其次,明确核心价值,坚持内容为王,打造品牌节目,吸引网络受众。“内容为王”向来是传媒行业的立足点和核心竞争力[3]。纵观现有的各类网络节目,其中不乏一些好的品牌节目,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深圳卫视的《年代秀》、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等,不仅为电视台带来了丰厚的广告创收,也因为符合观众的口味而赚取了不少赞誉;

第三,不断拓展电视节目的盈利模式。如今,节目制作的主要经济来源多为广告创收,但随着“限广令”的颁发和实施,又给电视节目的传统创收及发展模式设立了新的门槛,如何在制作和播出上兼顾观众和广告商,是电视台需要进一步思考解决的问题;

第四,坚持与新媒体的合作,力争打造全媒体平台。在新媒体日益强大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单一的媒体形式不可能继续重演以往的“一家独大”,多媒体间的相互融合趋势已越来越明显。打造全媒体平台可以使传统电视媒体在节目内容、经营模式、传播形态以及细分受众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事实上,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近年来已经屡见不鲜,如:和新浪、网易、搜狐等大型门户网站的深度合作。

(二)借助新媒体来提升电视媒体的影响力

传统电视媒体可以借力新媒体来提升电视节目的传播力、关注度,并实现与观众的互动[4]。

比如,通过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网络邮件等形式将电视节目广泛传播,吊足受众胃口,吸引受众关注;另外,电视节目制作者或主持人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网络留言等形式加强和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从中直观了解受众的观感并听取相关的改进建议,助推节目的转型创新,在满足受众口味的同时,也能提升电视节目的影响力。

(三)强化自身优势,提高传播速度

相比新媒体的种种便捷,定时、定内容的收视方式正好就是电视的最大弱点之一。只有一种传播方式能让受众直观屏幕,在限定时间内达到关注最大化,那就是现场直播。

从突发新闻事件到娱乐节目常态性直播,电视媒体已经积累了不少直播经验,整体水平均已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在此基础上,电视媒体大可考虑尝试着从整体上进行节目的直播转型,占领首发媒体的强势领军地位,提高节目的时效性,让受众在事发第一时间收到第一手信息,巩固电视媒体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

六、结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为了满足人们要求而出现的新型媒体形式。一方面给传统的电视媒体带来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促使着传统电视媒体“被迫”创新转型——有挑战亦有机遇。未来,只有将电视节目与新媒体充分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电视节目的综合影响力,才能使得传统电视媒体在信息化的新媒体时代有着更好的发展和出路。

参考文献:

[1]郑立荣.关于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应对困境的几点思考[J].改革探索,2011(8).

[2]刘磊.新媒体背景下的电视节目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2013(1).

传统媒体的困境和出路篇6

面临的生存困境

印数锐减,缺乏媒体竞争应有的实力。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文学期刊曾有过空前的繁荣。据《文艺报》1986年5月6日报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期刊达到556种,是50年代的近7倍,发行总数接近2.5亿册,比50年代增长了近70倍。如《人民文学》曾经发行过150万份,《收获》120万份,《当代》55万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快餐文化盛行,受到时尚杂志、电视、报纸、电影以及手机、视频等媒体强有力的冲击,文学期刊进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乃至绝境,并不具备数字时代媒体竞争所应有的实力。据凤凰网读书版2011年4月18日报道,一份文学期刊每期5万份左右的订阅量,才能自负盈亏。然而,能突破5万份这一“生死线”的文学期刊,全国加起来也只有七八份。除去几份老牌刊物发行量上万以外,其余大多数发行量只在几千册,有的甚至只有几百册。

办刊模式陈旧,偏安一隅。我国文学期刊大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由于受旧体制的影响,许多办刊人缺少竞争意识。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办刊人尚存几许莫名的“优越感”。有的期刊固步自封,自我陶醉,偏安一隅,把自己困守在“象牙塔”里,不愿“屈尊俯身”倾听市场的潮声和读者的心声,也与其他媒体鲜有来往。今天,很多当年显赫一时的文学期刊犹如没落的“八旗子弟”变得不景气。这种与市场和读者渐行渐远的办刊模式,不仅使自己在数字时代愈发形单影只和孤立无援,也使自己在市场经济挑战面前,变得十分脆弱,几乎不堪一击。

复合型人才缺乏,整合营销理念缺失。文学期刊的广告收入一直很少,这一方面与文学期刊千刊一面、装祯简陋和供过于求、缺乏市场营销能力的现状有关,也与其复合型经营人才严重缺乏不无关系。过去文学期刊录用新人大多只考核其文学创作水平,就连其编辑能力都不大关心,更不用说去考核其经营能力了。这些“文坛中人”的期刊人,大多对期刊经营、战略合作并不内行。一些人的经营思路至今还停留在找关系拉赞助或发有偿报告文学甚至收取版面费的阶段。至于现代企业中司空见惯的资本运营、整合营销以及与各种新媒体互动合作,则很少被提及。

走出困境需转变的几个观念

濒临绝境与破产的文学期刊,在数字时代的挑战面前,必须重新审视期刊发展的市场规律,转变旧有的思想观念。

文学期刊衰落,并非文学自身衰落。当前文学期刊兴盛一时的格局已被打破,文学传播路径呈现空前多元化。面对这种变化,不少人认为“文学衰落了”。其实,这种衰落只是文学期刊的衰落。相反,网络文学、手机文学等各种文学不断涌现,文学似乎越来越走俏,不仅音乐、电影等产业都在渴求文学,就连新闻节目、广告设计等也需要文学的参与或支撑。最近,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更带来了中国文学的繁荣。因此,文学期刊衰落了,而文学并没有衰落,有文学在,文学期刊就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文学产业化,未必不能产生优秀作品。在很多人眼里,文学的理想与商业的经营之间似乎永远水火不相容。不可否认,文学产业化的确给文学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作品量大质次,思想性及艺术性与传统文学有一定的差距。但事情也有另一面,产业化也给文学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新空间。在数字时代,即便电视、网络和手机等电子媒介再发达,媒介文化永远不能取代文学本身,文学的社会属性和精神价值也永远存在。近年来,《杜拉拉升职记》《娲居》《失恋33天》等一批网络文学的出现,向世人表明:文学的产业化照样能产生优秀的文学作品。面对新的文化环境,文学要实现产业化,必须尽快调适自己的角色,实现其美学价值的更新与内容的经典化发展,这是文学产业化的出路所在。

数字时代,文学期刊并非“无路可走”。数字时代,文学期刊单向单调的传播方式等劣势更显突出,的确对其生存发展带来更严峻的挑战。然而,文学期刊良好的信誉和社会影响力,一支严谨专业的作家队伍和一批忠实的读者群以及文学精品力作生产的能力等独特优势,也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文学是艺术之母,是所有艺术形式的源头活水;文学始终处于文化产业链的上游,是支撑整个文化产业的基石;文学的发展直接关乎文化的质地与灵韵,更关乎良性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引导机制的建立。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背景下,文学期刊大有可为,可以使原创作品通过数亿网民和手机用户得以传播;可以通过博客、微博等方式与读者互动,扩大影响;可以针对各种特殊用户的个性化要求,提供各种个性化产品或服务。文学期刊在数字时代要立于不败之地,要用高品质的精品力作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市场利器。

发展策略

数字时代,文学期刊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与时俱进,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大做强呢?笔者认为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打造“文学提供商”,不断推进内容创新。数字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未来文学的传播渠道也会变得越来越多。但无论渠道和平台如何更新和丰富,对内容的需求却是永恒和迫切的。文学期刊要取得发展,只有让自己变得更纯粹,在内容上做足功夫,以富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内容牢牢吸引受众,全力打造“文学提供商”;还可以利用网络经济的特点,采取“免费+收费”的盈利模式,真正把自己从“单纯纸质文学媒介运营者”转型为“文学内容提供商、服务商”,把自己改造成“做文学的企业”;还必须不断深入研究读者(用户)和市场,不断推进内容创新,靠独家原创的魅力打造自己的个性和品牌。长此以往,才能让自己真正扎根于广大用户的心中。

构建“文学加工厂”,不断推进技术创新。进入数字时代,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借助强大的技术优势不断蚕食着文学期刊固有的“领地”并分化了传统的读者群。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文学期刊也必须借助最新的信息技术,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学加工厂”。文学期刊可以通过与新兴媒体进行战略合作,进一步加强刊、网、手机等媒体的互动,实现与新媒体资源之间的优化组合,形成以传统纸质形态为基础的、与多媒体数字期刊等互为补充的全新文学提供和服务平台;并且要在用户体验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用户体验能力,从而实现文学期刊彻底转型。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学端午节周记12篇
  • 下一篇:大学生电子技术专业求职信(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