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U213.1+3文献标识码:A
依托工程简介
该架空平台为钢筋砼梁板结构,建成后为本工程的室外平台,建筑面积约5000㎡,平台全长约258m,宽度从8.2m至28.1m不等,结构为一层框架梁板结构,建筑结构高度为9~22m,柱间最大距离为12m,整个架空平台的梁板结构投影区域为市政边坡,坡度为45~75度不等,坡体表面因长期受雨水侵蚀作用,风化较严重,局部岩体裂缝达30mm。
架空平台上部最大梁截面为600*1600mm(跨度为11.2m),最大梁跨度为18.2m(梁截面为450*1500mm),结构板厚为200mm,结构支撑体系最大高度约22m。
工程重难点分析
该架空平台为钢筋砼结构,在进行结构施工时需要搭设满堂钢管脚手架,由于整个架空平台的投影位于市政边坡上,满堂架立杆没有支撑点,加上搭设满堂脚手架的市政边坡长期受雨水侵蚀,坡体岩层风化严重,没有相应的地质勘查报告资料,无法判断在施加外部施工荷载情况下,坡体是否稳定,因此解决在45~75度坡度的边坡上搭设满堂架的立杆基础及边坡的稳定性成为本架空平台施工的重点,也是架空平台结构施工的难点。
边坡稳定性分析
由于架空平台位于边坡上,边坡坡度较陡,无法架设勘探机械设备,因此只能采用专家评估的方法分析边坡的稳定性。
根据本架空平台的设计图纸及在结构施工时对坡体施加的外部荷载,我们组织了5名岩土专家对边坡岩层进行了现场查看,边坡岩体因长期受日晒雨淋作用,表面风化严重,岩层裂缝宽度最大约30mm,裂缝深度在300-500mm,表层岩石较破碎,经专家现场查看并认真分析后认为,本边坡岩层在没有施加外部荷载的情况下,边坡岩层相对比较稳定,如要施加外部荷载需对边坡进行加固处理。
满堂架立杆基础研究分析
架空平台施工前,我们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根据架空平台的结构形式、现场边坡岩层情况及边坡坡度等进行综合考虑,对本架空平台结构施工涉及的满堂脚手架支撑体系立杆基础进行了研究,在理论上提出了多个施工方案:
在边坡坡脚增加挡土墙
在边坡坡脚的独立基础部位,沿基础方向施工一道高度为4米的钢筋砼挡土墙,将边坡与挡土墙之间的倒三角空间用土方进行回填,在回填土方上部施工一块钢筋砼板,用于支撑A轴至B轴之间的梁和板的满堂架立杆。
搭设钢平台
该方案为挡土墙施工方案的简化方案,在沿结构独立基础方向施工一排钢柱,在钢柱上搭设工字钢,工字钢的一端支撑在钢柱上,一端支撑在边坡上,在工字钢上按满堂架立杆间距按垂直于原工字钢方向铺设一层工字钢用于支撑满堂架立杆。
对边坡进行支护,利用支护结构作为满堂架立杆的基础
本工程位于长年受雨水侵蚀的市政边坡上,坡体风化严重,随时有风化崩落危险,且架空平台基础位于边坡坡脚,一旦出现岩石崩裂情况将严重影响架空平台的结构安全,因此在架空平台结构施工前需要对边坡进行支护处理。
该架空平台为梁板结构,最大梁截面600*1600mm,板厚200mm,最大截面梁的结构荷载为0.6*1.6*1*27=25.92Kn/㎡,加上结构施工时的施工荷载4Kn/㎡,因此最大截面梁下的满堂架立杆承受的荷载为31.92Kn/㎡,而结构板部位的满堂架立杆承受的荷载为0.2*1*1*27+4=9.4Kn/㎡,因此本架空平台满堂架支撑体系主要解决主梁下立杆支撑基础问题以及基础的抗滑移问题。
结合边坡支护综合考虑,进行边坡支护设计时在主次梁的投影部位布置支护格构梁,利用边坡支护的格构梁作为梁下支撑体系的立杆基础,将支护的锚杆或锚索锚固在格构梁内,在设置格构梁时需注意将结构梁的投影中线需与格够梁的中线重合。
边坡岩石开挖
本架空平台主要由沿横向的两根主梁承担主要荷载,两根主梁分别位于A轴和B轴,梁截面分别为450*1500mm和600*1600mm,A轴主梁投影线位于坡脚,梁下可浇筑砼带作为立杆基础,B轴投影线位于边坡上,梁下立杆没有支撑面,因此考虑沿B轴主梁投影线将边坡岩石开挖至A轴基础面标高,便于搭设两根主梁及主梁之间板的支撑立杆。
基础施工方案研究分析
我们组织了参建的各相关单位人员对施工方案进行研究分析,针对4个施工方案的施工难度、施工周期、施工成本、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可靠性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论证,通过对4个施工方案的利弊分析。
方案一:,该方案的优点是可以减小满堂架的搭设高度,将原倒三角型的满堂架架体变成倒梯形的满堂架架体,以增加满堂架的稳定性,同时解决了边坡坡体的稳定性;该方案的缺点是增加费用较大。
方案二:该方案的优点是施工速度快,缺点是需要大量的型钢钢材,成本较高。
方案三:该方案的优点是创造性地将边坡支护和满堂架基础施工同时考虑,同时解决了边坡支护和满堂架立杆基础两个关键的问题,且增加费用较少,缺点是施工周期比上述两个方案长。
方案四:该方案的优点是可将原倒三角形支撑满堂架改为矩形满堂架和倒三角形支撑满堂架,以增加架体的稳定性,缺点是对边坡岩层的扰动较大,开挖岩层只能采用静爆或凿出,增加费用加大且施工周期较长。
经综合评估,该架空平台采用第三种施工方案,即将边坡支护和满堂架立杆基础施工相结合的施工方案较经济合理。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基础施工
在该类型的大坡度边坡上搭设满堂脚手架,主要需解决满堂架立杆基础以及基础的抗滑移问题,因此我们考虑在上部结构梁的投影位置设置支护格构梁,将常用的矩形支护格构梁中的竖向格构梁施工成阶梯型宽扁格构梁,横向格构梁施工成具有水平支撑面的三角形格构梁,利用阶梯的平面作为梁下满堂架立杆的支撑面,利用支护的锚杆或锚索锚入格构梁内以抵抗荷载作用下格构梁的抗滑移。
格构梁以外的边坡采用挂钢丝网喷射砼的方法进行边坡支护,喷射的砼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砼面承载力计算:3.14*(242-212)*20N/mm2=8478N/mm2),厚度不低于100mm,在进行喷射砼施工前应清除坡体表面松散的石块,使基层牢固稳定。
在进行阶梯式格构梁砼浇筑时,可将砼分成下部矩形砼和上部三角形砼进行分层浇筑,先浇筑阶梯以下的矩形砼,浇筑高度至阶梯立面模板的下口,待砼初凝前再浇筑上部三角形砼,浇筑的砼选用塌落度为10~12cm的砼,砼振捣优先选用扦插或敲击的方法,不建议采用插入式砼振捣棒振捣。
关键词:施工方法差异化,设计方案
Abstract:alongwiththerapideconomicdevelopmentofourcountry,theconstructionofhighwayconstructionhasmadegreatachievementsthisyear,highwaymileagealsobuiltinrapidgrowth,builtintheearlyhighwayorbecausethelong-termuseofleadtoserviceperformancefellandfaceoverhaul,orbecauseoftrafficalongtherapidgrowthandtheneedtobroadenexpansion.Allkindsofbridgeconstructionmethodtodesignprogramoftheconcreteinfluence,thispapergiveshispointofview.
Keywords:constructionmethoddifferentiation,designschem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路桥不同施工方案方法简介
1顶推法
顶推法多应用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等截面连续梁桥和斜拉桥梁的施工。指的是梁体在桥头逐段浇筑或拼装,用千斤顶纵向顶推,使梁体通过各墩顶的临时滑动支座面就位的施工方法。顶推施工是在桥台的后方设置施工场地,分节段浇筑梁体,并用纵向预应力筋将浇筑节段与已完成的梁体连成整体,在梁体前安装长度为顶推跨径0.7倍左右的钢导梁,然后通过水平千斤顶施力,将梁体向前方顶推出施工场地。重复这些工序即可完成全部梁体施工。
顶推法最早是1959年在奥地利的阿格尔桥上使用,其特点是:由于作业场所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可于作业场上方设置顶棚而使施工不受天气影响,全天候施工。连续梁的顶推跨径30~50m最为经济有利,如果跨径大于此值,则需要临时墩等辅助手段。逐段顶推施工宜在等截面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中使用,也可在组合梁和斜拉桥的主梁上使用。用顶推法施工,设备简单,施工平稳,噪声低,施工质量好,可在深谷和宽深河道上的桥梁、高架桥以及等曲率曲线桥、带有曲线的桥和坡桥上采用。
顶推施工的方法可分为单点顶推和多点顶推。
2悬臂施工法
悬臂施工方法是桥梁工程上用的,施工大跨度箱形梁之类的连续刚构桥墩时,先施工桥墩,由桥墩向两侧先施工一段箱形梁,等到它的强度达到设计值时,在这段悬臂梁上用挂篮向前伸出后再支模板,再浇筑一段梁,反复这样,直到由两侧施工的悬臂梁最后在中间相遇合龙,桥梁结构部分施工完成。
悬臂浇筑法适用于大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悬臂梁桥结构。其施工特点是无须建立落地支架,无须大型起重机械及运输机具,主要设备是一对能行走的挂篮。挂篮可在已经张拉锚固并与墩身连接成整体的梁段上移动;立模、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施加预应力等施工都在挂篮上进行。完成本段施工后,挂篮对称向前各移动一节段,进行下一对称梁段施工,如此循序施工,直至悬臂梁须浇筑完成。
预应力砼悬臂梁桥采用悬浇施工的方法,需在施工中进行体系的转换。即在悬浇施工时,结构的受力状态呈悬臂梁,待主梁合拢后形成连续钢构或连续梁。
转体施工方法概述
上部结构转体施工是跨越深谷、急流、铁路和公路等特殊条件下的有效施工方法,具有不干扰运输、不中断交通、不需要复杂的悬臂拼装设备和技术等优点,转体施工分为竖转法、平转法和平竖结合法。平转法施工是将桥体上部结构整垮或者从跨中分成两个半跨,利用两岸地形搭设排架(土胎膜)预制,在桥台处设置转盘,将预制的整垮或者半跨悬臂桥体置于其上,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脱架,以桥台和锚定体系或者锚固桥体重力平衡,再用牵引系统牵引转盘,待桥体上部结构平转至对岸成跨中合龙。再浇灌合拢段接头混凝土,带起达到设计强度后,封固转盘,完成全桥施工。平转法分为有平衡重转体施工和无平衡重转体施工两种方法,平转施工主要适用于钢构梁式桥、斜拉桥、钢筋混凝土拱桥及钢管拱桥。
3吊装施工
方法和要点缆索吊装施工工序:缆索吊装施工工序为:在预制场预制拱肋和拱上结构,将预制拱肋和拱上结构通过平车等运输设备移运至缆索吊装位置,将分段预制的拱肋吊运至安装位置,利用扣索对分段拱肋进行临时固定,吊装合龙拱肋,对各段拱肋进行轴线调整,主拱圈合拢,拱上结构安装。
二、路桥设计施工方案对设计的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建设今年取得了很大成就,高速公路建成里程也在飞速增长,早期修建的高速公路或者因为长期使用导致服务性能下降而面临大修,或者因为沿线交通流量快速增长而急需拓宽扩建。对于公路改扩建工程的桥梁设计,为了保证设计的质量和提高效率,必须在公路改建设,计扩建设计的技术标准和总体方案基础上,对桥梁拓宽的结构和构造进行研究,既要考虑托看结构使用性能,还要考虑施工可行性。
一般而言影响桥梁施工设计的因素有很多,从整体看,桥梁拼接要求和受制约的条件主要有:桥梁扩建期间不允许因桥梁施工而中断施工,这时候,施工的方案直接影响设计方案。这时候设计方案就要保证保持单幅双向通行;桥梁扩建期间必须形成一座整体桥梁,保证原结构与新建结构之间的变形协调和共同受力;桥梁扩建必须与路基、路面拼接、互通、附属设施改造同步完成。不能滞后,保证总工期目标的实现。因此,在进行桥梁改扩建设计施工时候应该注意:桥梁改建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原桥的技术状况,沿线的地质条件、合理的横向连接方式、新旧桥梁结构合理的控制拼接时间以及在不中断原桥交通的条件下合理的新桥施工方法。加宽部分桥梁改建或者建设的方案的影响,目前的公路桥梁的改建的加宽方案按照位置可以分为单侧加宽和两侧加宽的设计方案,按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连接处理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案:新旧桥梁的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互不相连接的方式,新旧桥梁的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相互连接;新旧桥梁的上部结构连接二下部机构分离。不同方案施工方案对设计都有不同影响,新旧结构之间留工作缝,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层采用连续铺装。
三、结语
不同的施工方法有不同的问题,综合悬臂施工和拼装以及吊装的各种的不足,根据不同的要求要点去做出适应的设计方案,一般而言影响桥梁施工设计的因素有很多,由于旧桥混凝土收缩、徐变以及基础沉降都处于发展期,因此,如果新旧桥梁的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互不连接,实际上是新旧桥结构各自受力、互不影响,简化了施工程序,消除了施工连续技术问题。但在汽车荷载作用下梁桥主梁产生不均匀挠度以及加宽桥大于原桥的后期沉降,可能影响行车舒适性、安全性和桥面外观,增加后期的养护维修费用。设计者尤其要注意。
参考文献
[1]王伟黄娟彭立敏胡自林.不同施工顺序对偏压连拱隧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分析.西部探矿工程[J],2004(10)
[2]李志业王明年.大跨度地下结构不同施工方法对围岩力学行为的影响.西南交通大学学报[J],1996(6)
[关键词]深基坑开挖;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方案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目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土木工程建设施工技术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在深基坑开挖支护方面,先进行支护结构施工,后在基坑内侧挖土,垂直开挖的先进工法,为解决在复杂的地形、水文、地质及相邻建筑、开挖范围、地下敷设限等多种限制条件下,如何选择最优的建筑物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方案,科学组织和安全有效地进行地下工程施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项施工技术已在哈尔滨市建筑、供排水及热力管网等类施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推广应用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基坑支护工程勘察
为正确进行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和合理制定施工方案,需要对工程地址和水文地质、场地周围环境及地下敷设物、地下结构设计等三方面资料进行全面收集。
1.1地质勘察
基坑工程地勘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同时满足主体建筑物基础设计与基坑工程设计与施工的要求,否则宜再进行补充勘察。
基坑工程地勘一般应提供以下资料:①水文资料、场地地形、地貌、岩土层分布及分布特征、土体类别、结构特点、土层性质;②基坑及围护墙边界附近、回填土、暗滨、古河道及地下障碍物分布;③浅层滞水、潜水和基坑底部承压水埋藏情况,各土层水的补给、动态变化、水力联系;土层的渗流特性及产生管涌、流沙的可能性;④支护结构设计与施工所需的物理力学指标。
1.2周围环境勘察
深基坑开挖、降水势必引起周边场地土的应力和地下水位发生改变,使土体产生变形,往往会对周围邻近建(构)筑物、道路和地下敷设设施产生一定影响,一但超过一定限度,则会危及到它们的安全和正常使用或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必须采取一定保护措施,使影响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
调查内容包括:
(1)基坑周围邻近建筑物状况调查,如周围建筑物分布于基坑边线的距离;周围建筑物上部结构形式与现状、层数和高度、基础结构类型及埋深、有无桩基和存在倾斜、裂缝、使用不正常情况,需通过拍片、绘图等手段搜集相关资料,必要时可通过权威部门鉴定。
(2)基坑周围地下敷设状况调查,如上下水、燃气、热力、电缆及其相关详细数据参数及其对基坑开挖的影响程度。
(3)基坑周围邻近地下构筑物、设施及道路状况调查,如基坑周围邻近的地下各类隧道、车库、商场、通道、人防工程及其它构筑物工程等,也应调查其与基坑的相对位置、埋置深度、结构与基础形式、对变形与沉降的敏感程度;对基坑周围邻近的道路应调查其性质、类型、与基坑的相对位置;交通状况与重要程度;道路的路基与路面结构等。
(4)周围施工条件调查,如施工现场的交通运输条件;施工现场附近对施工产生的噪声和振动的限制;施工场地条件有无足够的场地供运输车辆运行、堆放材料、停放施工机械、钢筋、模板加工,以便确定全面施工还是分段施工。
1.3地下结构设计资料调查
主体工程地下结构设计资料是基坑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进行基坑设计和施工前,应对地下结构设计资料详尽了解和掌握。
调查内容包括:
(1)主体工程地下室的平面布置和形式,以及红线的相对位置,以作为选用支护方案的主要参考资料。
(2)主体工程桩的位置图,以作为围护墙和确立位置时的重要技术资料。
(3)主体结构地下各层的布置与标高,地面标高,以便据此确定基础开挖深度,以作为选择支护方案、选择降水和开挖方案的重要依据。
2深基坑支护方案的选择
2.1深基坑支护的基本要求
(1)确保基坑围护体系起到挡土作用,基坑四周边坡保持稳定。
(2)确保基坑相邻建筑物、地下设施、道路等在施工期和此后运行的安全。
(3)有地下水的地区,通过排水、降水、截水等措施,确保基坑工程施工在地下水位以上进行。
2.2基坑支护的设置原则
(1)技术先进,结构简单,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2)尽可能与工程永久性挡土做到因工程、因地、因时制宜,合理优选方案。国内常用的几种支护结构形式及适用条件见表1,可供方案选择参考墙相结合,作为结构的组成部分或部分材料能够部分回收重复使用。
(3)受力可靠,能确保基坑边坡稳定,不给临近建筑物/道路及地下设施带来危害。
(4)保护环境,保证施工安全。
(5)经济上合理。
2.3支护方案选择
边坡支护体系根据工程和环境提出几种可行的支护方案,选出技术经济指标最佳方案。支护结构的强度、稳定性和变形以及基坑内外土体的稳定性验算,基坑支护结构均应进行极限承载力状态计算,进行支护结构和构件的受压、受弯、受剪力和土体的稳定性计算,对于重要基坑工程理应验算支护结构和周围土体的变形。如基坑需采用降水,基坑开挖与地下水变化引起的基坑内外土体的变形及其对相邻建(构)筑物和周边环境的影响评估。
支护体系与支护结构种类繁多,具体支护方案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基础类型、基坑开挖深度、降排水条件、周边环境对基坑侧壁位移的要求、基坑周边荷载、施工季节、作业设备、安全等级、工期、支护结构使用期限、技术经济效果等因素优选,合理设计,精心施工,严格监控。
表1常用边坡支护方案选择一览表
表1所列支护方案的选择,可选择其中1种,亦可2~3种结合使用。特别应注意的是:选择透水性支护还是截水性支护。对于因降水可能导致固结沉降地软土地基、细沙层或粘土层组成的软弱地基以及含水层丰富的沙砾石地层,宜优先选用截水式支护,其它可采用透水性支护。
3结语
深基坑支护虽为一种施工临时性辅助结构物,一般情况下安全储备相对较小,风险性较大,但对保证主体工程顺利进行和邻近地基、建筑物的安全影响极大。在实际应用中,支护结构并非越大、越厚越好,或是埋置越深越好,而是在了解各种支撑、支护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的基础上,应根据所搜集相关完备资料,进行多方案的经济技术分析,综合全面比选确定。
[参考文献]
[1]JGJ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