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纺织化学品;禁用;限用;关注的问题
【分类号】F426.81
随着人们低碳环保意识的增强,对环境质量尤为重视。纺织品行业的化学品问题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社会性问题。纺织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用品所带来的安全隐患还不局限于消费者,还会间接性地造成环境污染。
一、禁用与限用纺织化学品现状
关于纺织品污染的问题,早在2011年,国际绿色和平组织就已经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当年对全世界10多种知名品牌的服装进行了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了污染报告,其中提及纺织品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会由于化学品使用超标,或者化学品带有一定的毒性而导致纺织品的安全隐患问题存在。比如,在一些品牌纺织品中,会含有危害到人体发育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onylphenolEthoxylates;缩写:NPEO)。聚氧乙烯壬基酚醚是纺织业所普遍使用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虽然已经有相关规定要求限用或者禁用这种化学物质以维护纺织品安全,但是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因此,纺织业依然会使用。纺织行业当这种化学用品分解之后,所产生的物质带有持久性的毒性,对食物供应链造成污染。当人类将摄入这些食物之后,因其化学结构上接近雌性急速而会导致内分泌紊乱[1]。对于此,世界上的一些绿色和平组织已经明确纺织业要禁止使用这种化学物质。
按照目前禁用与限用的纺织染料的有关规定,要求在特定条件下会有致癌芳香胺的偶氮染料,由于其在纺织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会由于还原反应发生而使得有毒物质产生而造成污染,因非化学结构性因素而导致染料中的化学物质裂解而使得致癌芳香胺产生的印染物质是禁止使用的。包括对生殖有害的染料、由于汗渍T酸等物质而导致皮肤过敏的染料是禁止使用的。此外,重金属含量高的铬媒染料,在使用的工程中要限制使用,要求重金属含量不可以超过规定值。当染料中的化学物质处于游离状态的时候,会由于亲水性而导致甲醛分解出来,这种印染物质要限用。
关于禁用与限用的纺织印染助剂,包括含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部分水解产生甲醛、含有危险性化学物质、对有机卤化物具有吸附功能的纺织印染助剂等等。
二、禁用与限用纺织化学品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偶氮染料中芳香胺磺酸的毒性问题
纺织业已经被禁用纤维素纤维用染料,取而代之的是活性染料。采用这种替代方式的重要原因在于,在偶氮型活性染料在制造的过程中会使用芳香胺磺酸化学成分。芳香胺磺酸属于是水溶性基团,它与染料母体之间所形成的亲和力可以对活性染料起到固色的作用,因此而被纺织业所广为利用[2]。但是,芳香胺磺酸具有一定的毒性,特别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受到催化作用,就会将化学品种的毒性成分释放出来。将芳香胺磺酸与亚硝酸作用重氮化,经过实验表明,芳香胺磺酸被经过重氮组分之后,并没有产生基因诱变,也没有产生致癌物质。
(二)金属络合染料所存在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为了保障纺织品的安全,国家对于纺织品中的重金属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对于染料中的各种化学用品含量也采取限制措施,特别是重金属含量,绝对不可以超标。在重金属的萃取方面,只要纺织原料有所保证,能够使用相应的设备,就可以保证纺织品中的重金属含量符合规定。但是,一些处于游离状态的重金属由于其活性而很难萃取[3]。在金属络合染料中,就会有大量的游离状态的重金属成分存在,使得使用重金属作为催化剂所制造的纺织品染料就很难达到规定要求。对于重金属作为催化剂而制造的纺织品染料,如果采用还原法,染料中的重金属经过合成反应后,就可以分离出重金属。此外,还可以采用新的加工工艺,使活性染料中的重金属呈惰性状态并逐渐地从染料中被萃取出来。
金属络合染料的生产过程中,还会采取洗涤技术将重金属去除,但是,要使重金属含量得到标准则是很难的,且这些染料与纤维素纤维染色相比,上染率是相对较低的。比如,对羊毛纺织品的上染率还达不到95%。要提高重金属萃取技术,就要针对纺织品行业的相关工艺进行研究,不但地更新品种,开发可替代印染助剂,以降低纺织品的污染成分。(下图为金属络合染料)
(三)纺织化学品的毒性学和毒理学性质问题
纺织化学品的毒性学和毒理学性质有其固有的特征,即具有敏感性、刺激性、反复接触后的毒性发作、致癌性以及生物降解性等等。中国的纺织品生产和加工中,对于印染助剂的研发经历了仿造、跟随性开发,可以降低染料加工和使用的成本。近年来,纺织业也会将别人的原料拿来进行简单的加工之后投入到使用中,而使人产生错觉,认为纺织品的最终产品在应用性能上与国外相应的产品存在着相似性,就意味着其毒性学和毒理学性质并不会存在差异。但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对于纺织化学品的毒性学和毒理学指标是100%的缺少率,同时还缺多少生物降解数据。在纺织品中,印染助剂是主要的污染源。对印染助剂进行降解,就是使这些化学试剂在一定的条件下被分解为没有毒副作用的无机元素、CO2、H2O等等。由于印染助剂的中会存在多种表面活性剂,且表面活性剂的聚合链程度会对生物降解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聚合链越长,就越会使得降解难度增加。按照有关规定,印染助剂中的化学成分要能够到达90%以上的降解程度,即便是初始的生物降解,也不能够低于80%的降解度。因此,中国需要在纺织化学品研制方面不断创新。
结论:
综上所述,纺织品的生产加工中,纺织化学品属于是配套产品,可以提升纺织品的附加值以及在行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但是,纺织品的化学品使用导致产品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已经成为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针对于禁用与限用纺织化学品现状以及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强化纺织化学品的处理力度,提高纺织品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荣圻.近期有关纺织化学品重要限用法规评述[J].染料与染色,2014,51(04):12-22.
摘要:
为了提升纺织行业的竞争力,介绍纺织产业的基本形势,认为在国际、国内双重压力下中国纺织品产业走“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的道路,开发新材料、创新技术、设备、工艺,生产高性能、新功能、特殊环境专用、精美精致、性能优异产品;并对纺织新纤维材料的应用、纺织新工艺技术及新设备的应用、新产品开发与应用、纺织器材及专件的创新和发展进行了论述。指出:我国纺织工业的用工成本从国际中场上来看仍然占有一定的优势,但这一优势正在丧失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要振兴我国的纺织工业,从出路来看一方面要开发新品种,表现新面貌,使产品具备新功能;另一方面要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设备,纺织企业智能化、数字化、工作大量发展,电子器件的要求数量大增,也是纺织器材和纺织专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纺织产业;新材料;新工艺;产品开发;应用;纺织器材;专件;创新;发展
1纺织产业的基本形势
纺织产业是中国传统的重要支柱产业,在“衣、住、行、用”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民生产业。近年来,纺织产业就业人数2200万人,间接就业(天然纤维种植、加工;化学纤维原料;加工、经营、管理贸易、运输、销售、出口、检验、认证等)人员1亿人。同时,纺织产业也是国际贸易体系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近30年来,国际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中,中国贸易都占1/3以上。特别是近30年来,纺织产业除服装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外,新发展的产业用纺织品创新发展,也是新兴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内容。近年中国纺织纤维加工量达到全球纺织纤维加工总量9000万t的52%,是世界纺织加工生产第一大国。全球纺织纤维加工量还要迅猛发展。联合国随着全球人口暴增,将从现在70亿人增加到2050年100亿人,预测到2050年,全球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将达到2.53亿t。其中,服装用纺织品4150万t,占16.4%(4.32kg/(人•a));家用纺织品4100万t,占16.2%(4.27kg/(人•a));产业用纺织品17050万t,占67.4%(17.76kg/(人•a))。纺织产业尚有巨大发展空间。但是纺织产业也面临新常态下国际势力两面打压。第一方面:世界经济正在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依靠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运输流通成本、环境治理成本以及低档纺织产品生产技术要求不高、容易掌握和研发成本低等优势,占领了低端纺织品的市场。2012年,印度出口到中国的29.5tex棉纱,加进口关税的售价是17800元/t,但2012—2013年度中国国储棉收购价19800元/t,2013—2014年度中国国储棉收购价20400元/t。剥夺了中国低档纯棉纱的生产环境。第二方面经济发达的原纺织大国(美、英、德、法、意等)40年前因劳动力成本高于第三世界国家将纺织生产向外转移,继续“去工业化”,特别是1983—2002年,纺织生产能力大幅下降。但是2013年开始推出“再工业化”,包括发展纺织产业。2013年,美国增加纺纱锭101万锭。并从6月开始向中国出口37tex纯棉纱,加进口关税,市售17200元/t。在这种双重挤压下,中国的低档纺织品的生产空间已被剥夺。中国纺织品产业只能走“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的道路,开发新材料、创新技术、设备、工艺,生产高性能、新功能、特殊环境专用、精美精致、性能优异产品。
2纺织新纤维材料
2.1产业用纺织品的新型高性能纤维
近40年来,国际上新纤维材料不断涌现。中国40年前,开始在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研发中对新纤维材料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在这些要求推动下,在中央主持和管理下,一系列新纤维材料不断涌现。支持了科技、军工、国防的发展。这里举几个例子。如:a)高强度、超高强度,高模量、超高模量;b)耐高温、阻燃、极限氧指数高、软化温度高、热分解温度高;c)密度小、质量轻;d)高绝缘、耐击穿电压高;e)耐化学腐蚀性强;f)低温不脆;g)导电。首先是有机化学纤维的芳香族、聚酰胺纤维:对位芳纶(芳纶1414)、间位芳纶(芳纶1313)、聚对亚苯基苯并二噁唑纤维、聚间亚苯基苯并二咪唑纤维、无机纤维中玻璃纤维、碳纤维、玄武岩纤维,主要性能与钢材的比较见表1。航天、航空、汽车、火箭、火车、导弹早期结构及壳体用金属材料制造,但因为强度有限,原材料更由于密度高、重量大、耗能高、燃料量有限,一次通行距离有限。改用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构件及壳体强度高、模量高、材料用量减少、密度又低、重量大减、故速度可提升、耗能减。同样,燃料贮量行程可延长,而且飞机抗飞鸟撞击损坏下降。特别是导弹喷火口喉管,大飞机刹车盘等采用碳纤维三维成形体为增强体,其中空隙的基质用无定形碳的碳/碳复合材料,导弹喷火喉口,在1600℃燃气喷射摩擦下不被烧蚀。碳/碳复合材料的大飞机刹车盘,数十吨,百吨重量的大飞机着陆时,降速至300km/h着陆,18s~19s刹停,如此大的动能靠刹车盘摩擦力刹停,动能全变成热能,升温到千度以上,一般再好的材料,一次刹车,刹车盘将全部烧蚀毁尽,但用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盘可以用数十次。新型纤维材料为棉纺织生产,混纺、交织,产生高性能、新功能、适应市场需求打开转型升级的大门。
2.2服装、家用纺织品的新功能纤维
天然纤维中木棉纤维有浮海救生和驱螨虫的功能;汉麻有抑菌的功能,亚麻、黄麻、汉麻有导湿、快干功能。绵羊毛、山羊绒等毛纤维有保暖功能等。化学纤维采用异形截面形成纵向沟槽产生导湿快干功能;截面多孔产生保暖功能。扁平截面或三角形截面产生丝光功能等。化学纤维纺丝中提高大分子聚合度、取向度和结晶度形成高强度、高模量性能。纺丝过程中增加“加弹工序”产生高卷曲、高弹性恢复功能;纺丝中增加部分工序可产生高收缩功能等等。化学纤维纺丝时采用添加剂、复合纺丝的方法,形成新功能纤维。包括抗菌、防臭、防静电、防紫外、防透视、防蚊等功能。以及产生远红外辐射、释放香味、释放负氧离子、升温保暖、降温凉爽,以及导电、导磁、原液着色、及电场变色、温度变色等功能。化学纤维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可以生产直径亚纳米及纳米级的超细纤维在空气过滤,人造器官中有重要用途。化学短纤维和化学纤维长丝为棉纺织生产提供了基础性能、功能的材料。
3纺织新工艺技术及新设备
纺纱已形成系列纺纱系统,在传统的环锭纺纱,转杯纺纱,喷气涡流纺纱基础上,形成了广泛系列,包括,集聚纺纱、赛络纺纱、赛络丝纺纱、缆形纺纱、柔顺纺纱、低扭距纺纱、嵌入式复合纺纱、尘笼纺纱、平行纺纱等许多技术系统。这里多种纺纱技术提供了长丝和短纤维须条混纺加工的技术。织造也从普通有梭织机步入无梭织机领域,包括喷气织造、喷水织造、剑杆织造、以及多臂织造、万针提花织造、宽幅织造、超宽幅织造(幅宽16m以上)三轴向织造多层三维立体织造等。针织技术也形成纬编、经编、平型、圆型、宽幅单向衬纬、多向衬纬、单向衬经、多向衬经及同时衬经衬纬等,以及多针床三维立体成形技术,包括防弹头盔增强体一次成形。编结技术也形成系统三维立体一次成形的大型专用系统,包括导弹头罩增强基材的一次成形织造。染色技术覆盖了轧染、浸染、冷轧堆染、喷染、涂染、超声染、及超临界液体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等,形成少水、节能、减排、无污水排放的许多新技术。印花技术也覆盖平网印花、园网印花、喷墨印花、电子控制喷墨印花技术系统。服装设计生产也有原来的手工加工总结了各种自动化技术,电子计算机设计刻板及一次三维立体成形无缝服装的技术。在这些系统基础上,纺织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的水平也有了巨大进步。一年来,中国已建成了4座5万t的棉纺自动化示范工厂,每万锭每日三班用人有原来的365人降到30人以下。筒子纱染色也建成了大型示范工厂和推广使用。T恤衫、羊绒衫生产实现个体用户订货量体生产一次成形系统。这些进步使中国纺织产业步向世界强国的方阵。
4新产品开发与应用
服装生产和家用纺织品生产,在新常态下,适应市场“多品种、小批量、快交货”的要求,重点生产高性能,多种新功能,适应特殊人群,特殊环境需求,精密、精美、精致、精湛、高品质性能的产品。用多种色纱线形成的色织产品已成为大量主体,不少企业,出口的衬衫,每批480种不同颜色和花型,并开始适应个体订货需求。产业用纺织品,近年来首先面对航空、航天、军工、国防的特殊要求,中国已有企业承接空中客车公司生产飞机多部件生产和分部装配任务。中国导弹在长征3号、4号基础上,已完成5号的总装。人造卫星、飞船、航天舱的系列部件以及太阳能电池板的折叠展开装置都已形成常规化生产。大飞机、铁路动车、汽车的轻量化改造已形成系列研发生产系统。碳纤维增强1000kV2000A西电东输电缆已经投产。碳纤维增强的万针提花针织布机的提花针和多针床针织机的提花梭也已批量使用。发电厂、热力厂、水泥厂、垃圾焚烧场的高温尾气过滤的袋式除尘系统已经比较成熟。在国内大量使用,并正在配合高温尾气脱硫、脱硝、免除二噁英已技术结合。公路、铁路路基增强也广泛使用,并为青藏铁路提供了海拔5000m高寒地段冻土不会熔化,保持在-3℃以下的稳定性。纺织产业,正为祖国制造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纺织器材及专件的创新和发展
摘要:
针对我国纺织产业特点及产业升级对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通过成立纺织职教联盟,提出“一个目标、两种能力、三个融合、四个落实、五项措施”的高职本科衔接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新思路,并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为例,探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衔接、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对课程标准的修订、“多方同评、闭环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高职本科转段条件制定,总结取得的经验。
关键词:
纺织产业升级;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3+2分段培养
一、纺织产业升级对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目前,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和纺纱锭数占世界总量的一半以上,纺织服装贸易总额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然而近年来,随着纺织行业用工成本和综合成本不断提升,我国纺织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占。此外,以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等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用工成本仅为我国的三分之一,大大冲击了我国传统的低中档纺织产品的优势,普梳棉纱、针织服装低中档纺织产品的生产逐渐向这些国家转移。同时,美、英等原纺织大国利用原料优势(如美国的棉花优势)、人才和技术优势,推行纺织“再工业化”,对我国的纺织产业造成了新一轮冲击[1]。在当前多种挑战下,我国纺织产业只有不断升级,才能实现健康平稳发展,而纺织产业升级必须依靠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引领和支撑。目前我国纺织人才培养主要依靠以纺织为特色的职业技术学院和地方本科院校,但由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对封闭,造成高职学生毕业后几乎没有衔接升学的可能。此外,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多采用学科型教学模式,造成了本科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因此,面向我国纺织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必须探索高职和本科的“对口贯通”,依靠双方的相互衔接,切实提升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协同培养卓越纺织人才,建设一支适应传统纺织产业升级需要的人才队伍。
二、纺织专业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思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实施的重大改革项目,到2014年,全国签约实施该计划的企业达到一万多家,高校和社会力量协同对接产业,面向市场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基于此理念,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尝试“卓越技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培养具有一定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有获得技师职业资质或技师职称潜力的后备技师。如何将“卓越技师”和“卓越工程师”贯通培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纺织产业升级,对高职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了新要求。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原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轻纺为特色的高职院校。近年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教育部“卓越计划”的要求为指引,加强与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纺织人才的本科院校———盐城工学院的联系和合作,对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进行研究和探索。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江苏省纺织产业特点及产业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明确“立足盐城、面向苏北、服务沿海、辐射长三角”的办学定位,提出基于“一个目标、两种能力、三个融合、四个落实、五项措施”的卓越人才培养思路。“一个目标”是指校校、校企联合培养能推动纺织产业升级的卓越技师和卓越工程师。“两种能力”是指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融合”是指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融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融合、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四个落实”是指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实施的组织、制度、资金和条件落实。“五项措施”是指建设融“人生导师、专业教师、技能训练工程师”为一体的“三师型”队伍;共享集约型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生全员参与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展一体化项目教学,实施产学研一体育人;成立纺织职教联盟,发挥联盟内政府机构、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
三、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的探索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合作成立了“高职与本科3+2分段培养”组织机构,并牵头成立了盐城市纺织职教联盟,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盐城市纺织职业教育联盟章程》等一系列文件。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以中央财政支持的纺织服装实训基地、江苏省财政支持的纺织技术实训中心、现代纺织机电技术实训基地等,江苏省生态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纺织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为基础,联合企业,校企双主体共建了纺织检测中心、纺织品设计中心、纺织生产中心和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等校内技能训练平台,建成了集技能训练、技能鉴定、项目研发和创新创业功能于一体的纺织服装实训基地。此外,充分依托悦达纺织集团等相关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落实了纺织专业卓越人才培养实施所需的实践条件。同时,充分利用江苏省品牌专业、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以及盐城市纺织创新服务平台等优势资源,推进纺织教育与纺织产业对接,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卓越人才奠定了基础。
1.培养目标设定
纺织业是江苏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总产值占全国总量的比值居全国首位。近年来江苏省以块状经济产业集群为主的纺织产业组织形态,在我国纺织行业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品牌影响力,如苏州吴江盛泽的丝绸产业、无锡江阴的毛绒和毛纺产业、南通海安的色织产业、南通叠石桥的家纺产业、盐城东台的纺机产业、盐城阜宁的过滤材料产业等。但是江苏省纺织块状经济产业集群也存在层次低、创新弱、投入少、转型升级慢等素质性和结构性矛盾。因此,江苏省纺织产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卓越计划”具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特点。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不仅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而且凸显服务江苏省纺织产业升级的定位,根据区域内纺织行业对“卓越人才”的需求,以“五年一贯制制订培养方案,分段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设计和详细论证,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面向纺织生产企业、纺织品检测机构和纺织品流通领域以及相关企业,掌握纺织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纺织材料及其质量检测能力、纺织新产品设计与开发、纺织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方面专业知识,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从业职业资格证书,能从事纺织工艺设计、纺织试验及质量分析、纺织生产调度、纺织生产核算统计、纺织试验、纺织跟单与销售、纺织产品研发、技术革新、生产管理等技术工作,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明确了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打基础、重应用、强实践,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培养“卓越技师”;盐城工学院按照“重实践和理论结合,强化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具体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与衔接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在制订“五年一贯制”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计划时,着重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合理设置了各类课程,对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进行了修订。
(1)高职与本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衔接。根据高职与本科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构建课程体系。高职阶段课程按照“打基础、重应用、强实践,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原则,本科阶段课程按照“重实践和理论结合,强化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原则,将本科的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如纺织生产实训等)前移到高职阶段,将原高职的部分专业课程后置到本科阶段,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避免高职、本科课程内容的重复,又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此外,考虑到生源多元化以及学生知识结构多样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性格等进行分类。通过对接国家职业标准,构建基于职业特性的“职业通用能力+专业菜单”分层分类课程体系,通过学分制柔性管理实现高职与本科课程有效对接。
(2)基于国家职业标准修订并完善高职与本科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教学、监控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实现高职与本科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的重要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确定职业分类,对规定的职业制定职业技能标准,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标准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纺织行业作为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国家早在2002年就颁布了《纺织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纺织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也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了纺织行业职业国家标准。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6年经过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认证、评估,入选全国首批“纺织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站”。建站以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实现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在“五年一贯制”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时,高职、本科作为两个不同的培养阶段,虽然其学历不一样,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也不一样,但课程标准应适应不同层级的职业(工种)的岗位需求。以现代纺织技术(纺织工程)专业为例,学生在高职阶段进行高级工培训,至少应获得针纺织品检验工、纺织设备保全工、纺织面料设计师等职业(工种)四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种;在本科阶段进行预备技师培训,至少应获得针纺织品检验工、纺织设备保全工、纺织面料设计师等职业(工种)三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中的一种,为走上工作岗位后获取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基础。以“机织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课程为例,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筒并摇工、整经工、浆纱工、穿经工、织布工、纺织设备保全工等相关国家职业标准,重新制定了包括课程定位、学习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方法、课程评价策略等方面的课程标准,其中的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对比见表1。
3.建立“多方同评、闭环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加强人才培养评估、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举措。基于此,高职与本科院校必须按照系统性、科学性、社会需求适应性的原则协同构建卓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立评价—反馈—调整—评价的控制系统,通过构建“多方(学生、教师、社会、专业机构、技能鉴定站和竞赛机构)同评、闭环控制”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对人才培养开展全方位、综合性的评价。“多方同评,闭环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如图1所示。
4.高职、本科转段条件制定
高职本科协同培养卓越人才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学生在高职阶段学完规定的课程,达到规定的毕业学分,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的准予毕业,但是能否顺利进入本科阶段学习,还要符合转段要求。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例,学生必须通过江苏省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和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并获得相应的高级工技能证书;此外,3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纺织材料检测”“纺纱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机织工艺设计与质量控制”必须通过盐城工学院统一组织的考核方能转段。转段条件的设置充分保证了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结语
基于教育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产业升级驱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职与本科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国家职业标准修订完善课程标准,建立健全“多方同评、闭环控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设定高职、本科转段条件,全方位体现高职和本科人才培养的一贯性,破解了高职与本科衔接过程中的关键难题,满足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近年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盐城工学院纺织专业群学生100%获得了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一大批学生参加全国纺织面料检测、纺织面料设计和纺织服装外贸跟单技能大赛,获得一、二、三等奖和“技能标兵”称号。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也以过硬的职业技能水平四次蝉联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纺织面料检测大赛团体一等奖,在2015年更是以专科组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全国大学生外贸跟单(纺织)职业能力大赛团体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姚穆.我国纺织产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棉纺织技术,2014(2):1-5.
[2]王建明.高职院校实施“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的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2013(10):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