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6篇)

时间: 2024-01-04 栏目:公文范文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篇1

1认识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学好化学概念,对他们以后进行化学原理、实验、计算等方面的学习会起到很大的帮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那么,让学生真正学好化学是很难的。在新课程教学中,很多老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广泛的开展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活动,但重视概念教学的确不多。难道新课程教学真的不需要重视化学概念教学了?我认为,化学基本概念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重视化学概念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2做好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种手段

2.1加强直观教学。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原因,他们的思维主要以直观为主。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尽量利用直观的手段。比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它们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想象不出来。这时候,老师可以用模型来帮助学生的认识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从而形成原子、分子等概念。

多媒体技术也是很好的直观教学,因此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它、用好它。比如:学生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概念总是不理解,很多学生根据这个概念,还错误的认为分子比原子大。利用多媒体动画,可以让化学反应过程清楚的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2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并能利用化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他们只能死记硬背的学习概念了。学生死记化学概念,就不会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有掌握化学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比如,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学习,要强调判断的标准是看有无新物质的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就是化学变化。比如,水变成水蒸气,很多学生错误的认为它是化学变化,那就要向学生讲清楚:水蒸气的本质仍然是水,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不是新的物质,因此它属于物理变化。同样,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变化,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它们都属于物理变化。

在具体教学中,老师要对某些化学概念需要进行剖析,才能帮助学生透彻的理解。尤其,要帮助学生领会其本质意义。比如,催化剂这个概念,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改变”的含义,它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不变”的含义是指质量与化学性质,很多学生将“改变”理解为只有加快,讲“化学性质”误认为是性质。事实上,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因此,概念中的化学性质不能随便的理解为性质。又如,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很多学生错误的理解为氧气,事实上,概念中的氧不只是指氧气,它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的意思。

由上可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于剖析的方法对概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内在含义。

2.3利于对比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的形成概念。

化学上很多概念具有对立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概念的含义,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等等,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比就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它们。

2.4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怎样重视实验都不过分的。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比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亲手配制,这样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其含义。同样,溶解度、质量守恒等概念,都可以用实验让学生建立概念。否则,老师空洞的讲解,只能使学生听的枯燥。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篇2

一、高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困难分析

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包含这样的流程,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信息,排除次要因素(抛除非物理信息),确立理想化的研究对象和物理场景,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寻找物理对象在变化过程中满足的定量和定性的规律,直至解决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传统物理教学及有关问题的训练,往往直接给出简化后的物理对象或物理图景,因而在问题的处理上,学生缺乏对物理对象和物理场景做理想化处理的方法和能力。

二、重视图像图景教学的策略

不同的信息对大脑中不同的部位产生刺激作用,如文字信息传向左半脑,引起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完成数字计算和演绎,而具体的形象图形和图像信息将传向右半脑,引起形象思维,形成空间概念。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文字信息和图形信息交替传递到大脑的左半部和右半部,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和抑制部分在左、右半脑交替出现并相互补充,思维品质就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并保持持久的兴奋。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是要在教学上通过图像图景的教学,建立由“实际情景――理论模型――新实际情境”的有机联系。加强抽象的物理规律与形象的实际情境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的效率,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1.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物理模型。传统的物理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都是已经选择、压缩、改造而具典型化和简约化,更具高度的抽象性。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难理解所学内容,而若能充分利用图形图片、电视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并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物理思想寓于情境的建立和分析过程中,促进学生开展分析问题的思维活动,自然地“悟”出其中的道理和规律,从而潜移默化,使学生掌握分析物理过程、建立正确物理情境和模型的方法,建立准确的物理模型。

2.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程序训练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的困难,还表现为思绪的混乱,缺乏思维的程序化。因此在教学中,更要重视思维程序的建立和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程序大体可分六步,即审题文字信息(排除干扰因素)抽象出物理对象和物理情境寻找问题所满足的定量和定性的规律建立模型求解。

第一步,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与问题有关的文字信息,并用相应的图形或符号表示,使复杂的变化过程代码化。

第二步,确定物理对象,建立物理情境,运用示意图帮助理解题意,寻找变化规律,建立各物理量的联系。边审题、边画图,并一一把条件和问题用字母符号注在图上,使问题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表象,不至于因忘记条件或问题而中断解题过程的思维去重新审题,同时,示意图能使解答问题所必须的条件同时呈现在视野内,图像成为思维的载体,视图凝思实际上是视觉思维参与了解解题的过程。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篇3

【关键词】学习方法创造性思维图象图景教学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反映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已经习惯了程序化的模式,习惯于简化了的物理对象及物理模型,习惯于抽象的逻辑推理及数学运算,而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应该对学生在学习心理上加强疏导,在学习方法上加强指导,在教学方法上加强研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想象得出情境,找得到突破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阅读物理课本应潜心研读,挖掘提炼,包括课本中的图像、插图、阅读材料、注释也不放过。更重要的是要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

2.指导学生听课。

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要边听边想、边听边忆。要注意听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总结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概念、推理、判断等一系列逻辑思维过程的分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尽管物理学中的概念通常很抽象,但是通过巧妙地构思可以化抽象为形象。

例如:烧杯中盛的是水,水中漂浮着一个小盒,盒中有铜、木二个小球,把铜球放入水中,水面怎样变化?如把木球放入水中,水面又怎样变化?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进一步提出几个问题:如果烧杯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冰,当冰完全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果冰中有气泡,冰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冰中有一石块,冰融化后,水面怎样变化?如果冰漂浮在盐水面上,冰融化后,水面又怎样变化?通过上面习题训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重视图像图景教学的策略

在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图像图景的教学,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抽象的物理规律与形象的实际情境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的效率,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1.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准确的物理模型。

要充分利用实验、图形图片、电视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再现知识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提供信息,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并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物理思想寓于情境的建立和分析过程中,促进学生开展分析问题的思维活动,自然地“悟”出其中的道理和规律,从而潜移默化,使学生掌握分析物理过程、建立正确物理情境和模型的方法,建立准确的物理模型。

2.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程序训练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程序大体可分六步,即“审题文字信息(排除干扰因素)抽象出物理对象和物理情境寻找问题所满足的定量和定性的规律建立模型求解”。

第一步,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与问题有关的文字信息,并用相应的图形或符号表示,使复杂的变化过程代码化。

第二步,确定物理对象,建立物理情境,运用示意图帮助理解题意,寻找变化规律,建立各物理量的联系。边审题、边画图,并一一把条件和问题用字母符号注在图上,使问题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表象,不至于因忘记条件或问题而中断解题过程的思维去重新审题;同时,示意图能使解答问题所必需的条件同时呈现在视野内,图像成为思维的载体,视图凝思实际上是视觉思维参与了解解题的过程。

再后建立模型关系,立式求解。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篇4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物理复习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5(S)-0044-4

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和实施以来,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物理教师都希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等等。但在物理复习课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没有按照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来制定一套有效复习方法。而按照老的一套方法进行复习课教学,课后发大量练习、试卷,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被动练习,学生为此不断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即使做出了点“成绩”,也是以牺牲学生身心健康为代价。因此,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一定要讲究方法,注重“六化”,即:知识结构网络化,解题技能程序化,方法教育显性化,过程教学变式化,模型迁移组合化,教学内容渗透化。

1知识结构网络化

为什么学生学习了相同的知识内容之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网络对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高中物理复习中,如何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网络呢?首先,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和把握其间的本质性规律。如在“物体的运动”这一章复习时,对“位移、距离、路程、时间、时刻、即时速度、初速度、末速度、线速度、平均速度、角速度、速率、速度变化、速度变化率、加速度”等概念的复习,要让学生理解和把握同一层次各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不同层次各概念间的联系。其次,教师通过有关教学策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网络。如:高中物理“功和能”部分的知识结构网络可按图1所示的结构建立。从这张网络图很容易看出,“功和能”部分的主要知识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而不再是孤立的内容。如果教师通过有关教学策略使这张网有序地贮存到学生头脑中,便可形成良好的思维通道,在解决功和能问题时,只要问题的信息刺激到这张网络,便可迅速检索出所需的知识主线,提高解题的效率。

2解题技能程序化

思维的有序化是指在某领域内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有效的科学思考顺序,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中通常体现为思考的一般步骤。问题解决技能程序化就是指解决问题时,按照一定的科学思考顺序和解题的一般步骤,特别是针对一些解题能力不够强,比较勤奋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遇到物理问题,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如果学生知道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程序,就会按照程序思考解题,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物理复习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程序,如力学问题解决技能的一般程序为:1、找对象(单一物体,系统);2、分析力(每个力的施力、受力物体是什么,画出受力分析图);3、看过程(一个过程、多个过程、全过程,画出过程示意图);4、定状态(确定初、末、中间态);5、立方程(确定方向,选参考点,选择规律)。我们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各类物理问题的解题技能程序有所不同,如在学了洛仑兹力之后,解题技能的程序与力学有所不同,是找圆心、定半径、靠几何、拉关系。

3方法教育显性化

在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一书中,提到各种物理科学方法的次数很多,其中演绎推理法36次、假说方法13次,等效方法10次、乘积定义法10次等,可见物理方法教育的重要性。高中物理方法的教育分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物理方法的隐性教育为只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隐蔽地发挥方法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物理方法的熏陶,但一般不提供方法的名称,更不对这些方法的内容进行解释。物理方法显性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物理方法的内容、特别是操作过程讲清楚,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训练。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点:隐性方法适用广,不必额外为物理方法教育花费较多的教学时间,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地学到了一些物理方法,但不能使学生获得物理方法的理性认识;显性方法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并能让学生自觉地以物理方法为指导,加深对学习过程的理解,促进方法的迁移。但有些方法较难理解,学生不易接受,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显性方式逐步增强。如要让学生对理想化方法有较深理解,在复习课的教学中可显性地进行方法教育,介绍理想化方法完整的操作过程:1、分析影响因素;2、比较各因素作用;3、忽略次要因素;4、建立理想化模型。在单元、会考、高考复习课教学中,还可以向学生显性化地介绍演绎推理法、归纳法、比较法、类比法、数学法、假设法、定量分析法、极值法、对称法、等效法、整体法、隔离法、乘积定义法等物理方法。

4过程教学变式化

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领域,明确提出了“过程与方法”这一具体目标,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要注重过程教学,也就是说要注重习题的变式教学。所谓变式,就是在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属性的过程教学中,不断变更所提拱材料或事例的呈现形式,使本质属性保持稳定而非本质属性不断变化。变式习题教学往往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联、一题多解的过程教学。因此,变式习题教学是能够活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应变能力的过程教学。

例1光滑的平行导轨间距为l,上面放两根质量都为m的金属棒,其电阻均为r,导轨电阻不计。在导轨平面内有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B,如图(2)所示。现给MN一水平向右的初速度v0,则稳定时MN与PQ的速度各为多少?

本题解答比较简单,但在复习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此题进行一题多变的过程教学。

变式1:如果质量分别为m1,m2,稳定时,MN、PQ速度各为多少?

变式2:如果质量分别为m1,m2,m1的初速度为v01,m2的初速度为v02,且v01>v02,则稳定后,MN、PQ的速度为多少?

变式3:如果光滑导轨不等距,且满足l1=2l2,如图(3)所示,则稳定后MN、PQ的速度为多少?

变式4:从开始至稳定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焦耳热为多少?

变式5:从开始至稳定时,系统损失的机械能是多少?

变式6:如果两杆初速度均为零,PQ受到恒定的水平外力F的作用如图(4),则两杆以后将作怎样的运动?

变式7:如果两杆初速度均为零,MN受到恒定的水平外力F的作用,但导轨不光滑,其动摩擦因数为μ,则两杆以后将作怎样的运动?

5模型迁移组合化

运用物理模型研究物理问题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物理复习课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物理模型,并学会迁移、组合,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物理复习效率。首先,学生必须理解什么是物理模型,掌握所学过的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中,我们所研究的可以说都是物理模型。例如对象模型有:质点、弹簧振子、单摆、光滑表面、点光源、理想气体、点电荷、均强电场和磁场、理想二极管、理想变压器、理想电压表等。过程模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完全弹性碰撞、简谐运动、等容(等压或等温)过程、电流的稳恒变化等。其次,要理解物理模型的含义及遵循的规律。有些学生对概念、公式背得滚瓜烂熟,但不会解题,原因在于没有掌握物理模型的含义及遵循的规律和物理模型的迁移或组合。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5.1把简单的物理模型迁移或组合成复合的物理模型(近迁移)

例2如图(5)所示,在竖直平面内放着一半径R=10m的半圆形光滑轨道,A为其最低点。现将小球从很靠近A点的B处释放,求它到A点的时间。

析与解根据质点的概念,小球可视为质点(研究对象模型)。小球从BA的过程,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时刻在变,不能视为匀速圆周运动。但由于B与A靠得很近,且轨道对小球的支持力N始终与运动方向垂直,所以可把小球的运动视为单摆振动(过程模型),小球从BA的时间t,便是单摆周期的1/4,即:t=T4=2πR/g4≈1.71(s)。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把质点和单摆这两个简单物理模型迁移过来并组合成复合的物理模型。

5.2把物理模型迁移到实际问题上(远迁移)。

高中物理新教材增加了许多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和高新科技内容。要求学生能从大量文字中摄取有效信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构建物理模型,再用学过的物理模型解决。如图(6)所示,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中,当带电粒子向右以速度v进入场区时,如果受到的电场力Eq和洛仑兹力Bqv平衡,即Eq=Bqv,而粒子的重力又不计时,带电粒子将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一物理模型有很多的应用,如:带电粒子速度选择器、磁流体发电机、磁强计、电磁流量计等实际问题。

6数学内容渗透化

物理学是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最充分、最成功的一门科学。可以这样说,离开了数学思想与方法,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物理学。但是,在相当多的学生中,存在着将学习数学和学习物理两者截然分开的现象。他们学习了一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并能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但是在需要运用这些数学思想与方法掌握物理概念、总结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时,却表现出滞后和吃力。正是由于存在着对数学思想与方法和物理内容之间的联系认识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众多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成绩的提高。基于此,在高中物理复习课教学中,要注重数学思想与方法教学,高中物理中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一般认为有如下四种:函数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化归思想。高中物理学中的数学方法,它是指运用数学工具分析及阐明物理理论、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常见的数学方法有:三角函数法、图象求解法、数学比例法、指数对数法、几何图形法、数学极值法、数列极限法、导数微元法等。在这里就例举三角函数法加以说明。

例3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地面上,它们间的滑动摩擦系数为μ,用力F斜向上拉物体,使物体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求力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为多大时最省力。

析与解由于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随着α角的不同,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弹力不同,因而滑动摩擦力也不一样。而拉力在水平方向的分力与摩擦力相等,因而α角不同,拉力F也不一样。以物体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7)所示,因为物体外于平衡状态,根据ΣF=0得

参考文献:

[1]陈宗造,邵晓明.高中物理中的数学思想与方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阎金铎,乔际平.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刘炳升.走进高中新课改――物理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重要意义策略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理论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理科性学科,并且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难以理解的特点,因而初中学生的物理成绩总是不理想。面对这一现状,为了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更好的理解和获得物理知识,提出了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新方式。生活化的物理教学,能够把抽象的物理知识联系到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去,更加有利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物理课程进行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初中物理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与其他学科相比比较强,因而学习难度也比较大。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到并运用初中物理知识,当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初中物理课程提出了生活化的教学要求。之所以对初中物理课程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主要在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首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物理知识

对初中物理实行生活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众所周知,物理知识难以理解,理科性比较强,因而学习起来,不少学生会感觉到吃力,对于一些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公式推理等不理解,这样必然会带来一些学习上的障碍。把课本上抽象的物理知识联系到生活中去,对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结合物理知识进行解释。由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我们比较熟悉且常见的一些事物,这样联想和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到物理知识,并能加深印象。

(二)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般来讲,物理课程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一门特殊课程,并且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够通过物理知识来解释。举例来讲:夏天,在屋里洒水会感觉到凉快,这是由于蒸发吸热的物理原理;炒菜时如果锅里着了火,最好的方法是把锅盖盖上,这是利用氧气不足来灭火的物理原理;又比如在高山上做饭,饭始终做不熟水就没了,这是由于高处沸点低造成的等等,这些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和习惯,都能通过物理知识和原理来解释。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会让学生感到好奇,从而不断的探索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致和热情。

二、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和建议

我们对初中物理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我们知道初中物理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输的形式,老师在台上讲授,学生在台下被灌输,老师在教学课堂上掌握着主动权,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未发挥出来,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少。这样,学生往往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另外物理知识还比较抽象,当学生某一环节听不懂时,接下来就完全不听了,这样久而久之,对物理知识的把握越来越差,兴趣也渐渐消失。如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突出位置,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设计并制造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通过这样的课堂形式进行教学,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参与到物理教学中来。举例来讲:在进行气体性质的学习时,可以从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爆米花讲起,爆米花是采用不密闭的高压锅制作,高压锅内进行气体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制作出香甜可口的爆米花。以此引入课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物理实验生活化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部分,对于课本上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都能通过物理实验的方法得到论证和验证,并且物理实验是物理进行教学的有利工具,通过物理实验,我们能够更加透彻的理解物理知识和原理。物理实验能够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例如:我们楼道里所安装的声控开关,大型文艺演出舞台上闪烁的霓虹灯等,这些物理实验和现象,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心和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且亲身参与到物理实验中去,对物理实验知识的印象会更深。

(三)物理作业生活化

物理知识的学习课堂上教学的生活化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为了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物理知识,还要通过课后作业的巩固作用,因此物理作业的生活化也是必不可少的。物理学习中的很多知识,都能直接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为了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和对物理作业的反感,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尽量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联系生活实际,使问题生动、形象化,更好的解决物理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是初中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课程,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鉴于对初中物理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到并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各种物理现象,我们要不断创新物理教学的生活化策略,重在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贾卓颖.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几点尝试[J].学周刊,2014(03)

[2]沈丽.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文理导航(上旬).2011(04)

[3]许颖.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15期

对生物化学的理解篇6

新世纪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进行,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些年来,高考的内容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更新,不断体现出对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考察.高中物理作为高中理科的一门基础课程,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改变教育方式迫在眉睫.在这种背景下,建模教育方式应运而生,它的存在能够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牢固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使高中物理教育的重点转向全面开发学生的科学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换,从而使思维能力产生质的飞跃.

1物理建模能力的含义

物理建模能力是指高中生在掌握高中物理知识的背景下,对物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了解问题的本质,建立适当的物理模型,通过模型对相关物理问题更加深入了解和识别,以此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物理模型解决物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根据需要解答的物理问题创立相关物理情景再选用适当的物理模型;二是在实际存在的物理模型中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物理规律,利用有关的物理条件将复杂的物理问题转换为明确的数学关系;三是通过数学运算得到问题答案,再将答案放到物理模型中进行检验和思考.物理模型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物理问题能否得到正确解答,物理建模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探究能力,在建造物理模型并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物理问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意义

2.1帮助学生将客观世界具体化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理想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物理模型的存在意义就是帮助人们研究物理问题,方便人们探究客观世界的本质,物理模型的实质就是对客观世界或客观问题的具化模拟和简单描述.客观世界中物体的内部构成、单一的物体运动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非常繁乱而复杂的,要想做到详细的面面俱到的具有科学性的研究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将客观世界简化、具体化、理想化可以大大的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减小学习困难,以便于高中生们进行学习和研究.例如力学中自由落体运动、电学中的稳恒电流、热学中的等压变化等都可以将其模型化,从而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这些内容.

2.2帮助学生了解事物的本质

物理模型分析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基础方法,纵观物理学的发展史,物理模型分析法对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可以说,物理学的发展进步是建立在物理模型的广泛应用和新模型代替旧模型的基础之上.作为物理学的基础研究对象,物理模型不仅具有将客观世界具体化的特性还具有高度而广泛的代表性.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们接触到的每一条物理知识都能够与相关的物理模型相联系,学生们通过相关的物理模型了解物理现象,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找出事物的本质,再选用适当的物理模型对物理问题进行完美解决,并通过物理模型对问题进行详细检验,在这一过程中高水平的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们不断了解事物的本质,提高了认识事物的能力.

3如何培养高中生物理建模能力

3.1概念教学法

正确理解物理概念是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基础,对物理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后才能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学生在建立物理模型之前必须对所学的物理概念充分了解,才能把握物理问题的本质从而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物理模型是针对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而提出的,它主要突出了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事物有很多的特性,比如形状、大小、轻重、温度、导电性能等等,正确的物理概念中往往都包括这些事物的特性,因此在教学过程,物理教师要注重物理概念教学法,使学生们熟练掌握正确的物理概念从而建立良好的物理模型.下面举个例子简单说一下概念教学法的重要性:高中物理的一个基础概念――质点,用来表示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针对这一物理概念进行建模,如果学生们没有把握质点的正确概念的话,很容易将质点误解为物体的质量大小,学生们没有把握正确的物理概念,理解上出现偏差,又该怎么建立正确的模型从而解决物理问题呢?

3.2实验教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学校应该多多开设实验课程,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实验课程当中并努力争取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们的物理学习能力.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或组成小组去建立实验模型,老师在旁给与一定的指导,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降低学习的难度和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比如,老师在讲述自由落体运动时,先在课堂上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并进行详细的讲解,在实验课上让学生们自己模拟制作出来,有不清楚或不明白的地方再向老师请教,通过此过程更加清晰的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和原理,深刻体会物理模型的应用和作用,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验操作当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充实自己,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们知行合一.

3.3情景教学法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2022新年贺卡贺词大全
  • 下一篇:加工制作的合同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