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手段是灵活多样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电力电子技术》中逆压器工作原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地学习逆变器的工作原理以及与整流的区别,学生可以在以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解答。首先,引导学生梳理关于逆变器工作原理的以前所学知识,当对该知识点进行相关联知识点的铺垫后,教师可以提出:逆变是整流的逆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的思考,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针对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2活跃课堂气氛,创建学生创新环境
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高课堂质量,活跃学生思维。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电子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性较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从而使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这种教学气氛会降低学生对该专业课的兴趣,也更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散。因此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趣味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将问题留给学生进行相互的探讨,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进行晶体三极管的放大特性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将该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中的电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比如三极管在电脑和电视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乐趣。然后进行深入性的提问,比如三极管有几种工作状态和几种工作区域,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这种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而且还可以对比小组中其他人的学习状态。这种教学策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活跃的学术氛围。
3注意正反结合,走出惯性思维
一般情况下,人们一直坚持从“因”溯“果”的常规思维模式,而由“果”寻“因”的思维模式却被冷落于一边。比如,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法拉第在通电产生磁场的现象中得到启发,通过反向思考得到的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类似的反向思维教学,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通过设计一些反向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有利于逆向思维的培养。
4联系其他学科,开发创新的源泉
中职电子专业的专业性较强,需要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等专业基础课程的铺垫,要想学好电子专业课程,首先需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由于电子专业的许多课程都会涉及到物理中的电学、光学、力学、声学以及化学中的能量、离子等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电子专业课程和基础学科的联系,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物理、化学的角度去理解电子元件的工作原理,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例如,电子实验中所用的实验电源,都是由学校提供的学生电源。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相关的知识设计出自己的稳压电源,比如通过结合物理的光学知识,利用太阳能制作电压比较低的电源;也可以结合相关的化学知识,制作出相应的干电池。还可以结合整流、滤波的原理,制作出简单的手摇发电直流电源。这种教学形式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5通过分析比较,确定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要求学生通过一个知识点,进行横向和纵向地思考问题,发散思维的应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训练发散思维其中的一种有效方法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众多方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各个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在这种学习过程中,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学习,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理解理论、掌握理论和巩固理论,经过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再回归到理性认识,这样一个理论与实践循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在《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中,需要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半导体的特性、功能、测试方法和放大器的工作原理等。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个包含变压器、功率放大电路的实验板,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去调试、讲解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等,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注重每个焊点、引线的颜色配置等小的细节,还要做到每一个步骤的规范性,这样不仅使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效果会明显得多。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会增强学生实践操作的自信心,而且也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基础差且接受新鲜事物较慢,因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是一个难点也是重点。只有培养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为浓厚的兴趣是激发智慧的火花,教师的教学方法决定着兴趣能否被激发培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激发出他们的求知欲。比如,在《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中,在对调光电学的教学中,可以先告诉他们调光台灯的原理,并鼓励他们研究家中所使用的调光台灯,并让这原理指导他们进行台灯制造,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实践动手的能力。
6总结
在语文的教学中要适当地引入德育思想。
一、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地位
语文作为学生时期各个阶段都不可缺少的教育科目,其内容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价值观,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积累优秀语言知识。新时期语文教学更倾向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逐渐引入德育思想是时展的必然方向。
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大多数职业中专学校现在还是以应付考试的学习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出来的学生急功近利,这样忽视人文关怀的教育不是我们应当提倡的。课本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我们要关注职业中专学生的健康成长,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只是在生活中关注学生的成长,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一种思想传递给学生。德育和教学不应当被孤立搁置,他们并不对立,更应当是统一的。
现在的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各个学校都在努力地进行扩招,中职学校在争取学生的生源上往往存在着压力,争取不到更好的生源或者生源不足,这也促使职业中专学校不断降低录取学生的指标标准,使得学校录取的学生普遍素质不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竞争也不会仅仅只看一个人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也要关注他的思想内涵道德修养层次够不够高。只有拥有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的人,才称得上是现代化的栋梁之才。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应用途径
现阶段的中职语文学习依然以课堂作为主要阵地,因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要在课堂这个有限的空间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不要一直用老方法教学。只是对课本知识的简单复述和讲解已经难以满足现在学生想要扩展视野的需要了,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在传授课堂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精神的渗透。语文教师不能像思想政治课堂那样将德育作为一种理论具体地给学生进行阐释,而应当从课本出发,在讲解中引入德育思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课堂之外也要开辟第二课堂,因为仅仅依靠课堂上一些枯燥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新型的教学手段有很多,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为中职专业语文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设施,教学的方法也更加多元化。在正常的课堂学习之余,可以欣赏一些优秀的影片,因为优秀的影片不仅具有历史借鉴意义,其高端的艺术表现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层次的灵魂交流,对人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一体化,数控,探索
随着越来越多高精尖技术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使用,以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科技装备,已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虽然我国的数控机床的使用率还不如欧美发达国家,但是随着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凸现,数控机床的使用率将持续增长,成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随着数控机床普及率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需要大量懂得数控编程与机床操作的高级技术工人。中等职业学校便面临着为国家培养高级数控技术工人的新的挑战。
传统的中职数控教学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数控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被相对分开,各成一体。导致学生跟着理论老师学完一个学期的理论之后,利用期末集中到数控车间跟着实践老师再学习实践。因为数控技术对于中职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理论的时候,积极性普遍不高。通常一本书的理论学完了,真正掌握的学生很少。而期末到车间实践的时候,很多学会的东西也已经忘了很多。这样一来,导致学生觉得数控技术难学,普遍抱有恐惧心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找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不好的症结后,我校从2005年开学以数控专业为试点教育教学论文,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即把数控专业学生第二年所学的专业课分成数控车削技术、数控铣削技术、钳工技术、电器与PLC、CAD/CAM等若干素质技能模块。将这些素质模块全部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并进,每一个模块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由一个老师全部完成。学生在学习每一模块时,先由老师讲解当天所学理论,学生掌握后就直接到车间实验室进行实践练习。经过近几年的试点,我校数控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相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学习效果也显著改善。
但是随着这几年一体化教学的展开,其中的不足也在教学中显现出来。数控专业学生所学的素质技能模块彼此相对独立,学生由于个人兴趣不同等原因,往往只对其中的几个模块感兴趣,而对剩余的模块提不起学习兴趣,造成学习过程中的偏科。这样一来,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便失去了意义。为此,我校机械系的教师以近五年一体化教学中积累的经验为基础,对数控一体化教学进行了一些新的探索与尝试。
我们从学生在技能模块学习中偏科的问题着手,分析学生偏科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学生个人的兴趣不同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所致。因此,在假期中,我系老师积极探索,把学生第二学年所学习的若干模块进行了整体规划。以数控车削技术和数控铣削技术两个模块为主线,把钳工技术、电器与PLC、CAD/CAM等模块的内容穿插在数控车削技术与数控铣削技术的学习中。
具体实施的步骤分为:首先,数控专业的学生升入二年级学习后,我系老师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对学生进行素质技能模块学习前的动员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动员大会上,老师会向学生介绍整个技能模块学习的总目标。总目标的实施依靠具体项目进行落实。具体的项目是由我系老师在假期中经过细致筛选,以数控中级工国家职业标准为考核依据,设计出的由轴类零件和平面轮廓零件组成的配合工件。通过把配合工件的内容分解,其中的知识点主要由学生将要学习的技能模块组成。接下来,学生在进行每个模块学习的第一节课里,专业老师都会向学生详细介绍学生所学模块在整个总体项目中所占的地位,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如何完成所分配的目标。
在CAD/CAM模块的学习中,老师会把学生要完成的总的配合工件的三维实体造型展示给学生,让他们首先从直观感受到学习完所有模块后所要完成的配合工件的造型。然后,老师会把配合工件的实体造型进行逐步分解,最终分解成学生所要学习CAD/CAM模块中的最基本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白,通过从最基本的知识点开始学习,逐步深化,最终才能完成整体的配合工件的实体造型。学生通过对CAD/CAM模块中零件的实体造型有了了解后教育教学论文,在钳工技术的学习中,首先从要完成的配合零件的毛坯入手。老师发给每名学生原始毛坯。学生通过学习钳工技术的划线、錾削、锯削、锉削、钻孔、锪孔、铰孔、攻螺纹、套螺纹、研磨、测量等知识后,对原始毛坯进行加工,以保证在数控车削和数控铣削加工中对毛坯的精度质量要求。得到达到精度要求的毛坯后,学生就开始在数控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从数控机床的组成、基本操作、数控程序编制、自动加工和精度控制等知识点开始由浅入深地学习。学生学习数控车削技术和数控铣削技术同时,同步开始电器与PLC的学习。电器与PLC主要包括各种电器元件、控制电路和PLC编程。而这些知识点恰恰涉及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的电器控制部分。在学生学习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操作的同时理解机床动作的原理,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学生根据第二学年开始时的总项目介绍,逐步随着一体化教学的进行完成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总目标划分了若干小的模块化目标。当学生由于兴趣或其他原因完不成其中某一模块学习时,就会造成后面的模块学习无法进行,进而影响了整个总体目标的达成。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还引入了团队竞争,把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当完成一个基本模块学习实践后,各个小组会进行评比排名。基于以上两点,学生在学习中偏科的现象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比以往有大幅提高。学生考取两个或多个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也有大幅提高。
事实证明我校在一体化教学中引入总项目引领各个分项目的一体化教学尝试非常成功。但毕竟只是尝试,肯定存在许多不足需要我们不断改进与完善。只有我们不断改进和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才能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使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始终立于国际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文堂数控加工专业教学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4,2
[2]马春峰,于宏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