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6篇)

时间: 2024-01-05 栏目:公文范文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模式依靠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89-01

旅游如今已经成为国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所提供的大量旅游资源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了,近年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成为了旅游业中重要的一部分。许多乡村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大力开发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当地的主要收入。但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应当注意环境的反馈和行业状态的健康。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开发较为落后

我国的乡村旅游由于处于起步阶段,国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政府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支持和保护,乡村旅游还是农民自发开发的阶段,资金投入不足,旅游模式和产业规模没有形成,管理滞后。

(二)我国乡村旅游中的设备设施还不完善

很多地方还没有完整的旅游系统作支撑,没有统筹全局的管理方案和设备设施建设。设备落后导致游客旅游体验差,收入减少,设备更加落后。这样的循环怪圈一直都困扰着我国的乡村旅游业。同时设备不完善还导致在兴建设备设施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目标,重复建设严重。其中最能体现的便是乡村交通问题,还有道路泥泞、垃圾处理不科学不合理、住宿条件差、公共设施破旧等。

(三)我国乡村旅游中的管理和规划不统一

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只看到当前的利益,没有看到长远的发展,政府等相关部门支持力度不够,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乡村旅游进行规范和制约。各种旅游乱象层出不穷,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消费模式落后且高昂,造成在乡村中的竞争偏向,旅游业取得的利益一年不如一年。

(四)乡村旅游在利益的驱使下忽视了环境,过度开发

很多乡村旅游业为了得到巨额的利益或是响亮的名气,无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毫无节制地开发。没有规划,没有顾虑,造成环境恶化,生态资源快速枯竭,水源污染严重,垃圾处理不得当,大量树木遭到砍伐。这种盲目的做法是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国家政策背道而驰的,长久下来对我们的子孙后代就是断绝后路。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和未来趋势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大概可以从以下三个模式来发展乡村旅游,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也离不开健康的管理方式和辩证的、发展的统筹规划。

(一)依托在其他旅游方式上的发展

一些紧挨着旅游区的乡村,可以以该旅游区为指引,开发自己乡村特色的旅游项目。利用临近旅游区的吸引力,逐渐壮大自身,从而取得良好的发展。

(二)城市孕育乡村的模式

很多乡村旅游区应该建立在城市和农村中间的城乡结合部,利用城市的各方面的发展来带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距离够近,不需要在途中花费太多的时间,周末就可以前往,随到随走。二是这样的乡村可以依据城市的特点发展自身的旅游特色,依靠特色来吸引大量的人员。

(三)以科技为重要中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科技是@个时代不变的主题,把现今的科技植入到乡村旅游中来,让游客在体验原生态的乡村旅游时能够感受到时刻离不开的科技的作用,无疑会给游客带来良好的旅行体验,也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现代化气质。

在依托了三个重要的发展点之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进必将一片广阔,在未来的乡村旅游中可能会开发出多种旅游模式和特色,主要还是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规范化的,统筹全局的管理,乡村旅游未来要取得长足的发展必定需要健康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而不是放任自流,管理过程中要考虑人文、环境、科学等重要因素,综合发展;二是在未来的乡村旅游发展中,科技和自然必然是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科技带动社会的发展。同时在乡村旅游业中科技元素的注入也是必然的趋势,自然则是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原生态旅游体验必不可少的元素,自然也是乡村旅游对人们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的源头,应该长久地保持下去,保持最纯净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三、结语

乡村旅游业近年来悄然崛起,不断发展,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收入,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却也是不可忽视的。运用多种经营模式来解决或是缓解这些问题,在发展中看到机遇,沿着时展的大趋势,客观看待乡村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才是目前正确的观念。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篇2

旅游地产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随着传统的以观光为主的旅游逐步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以及规划功能由单一利用时代走向综合开发阶段,旅游加地产在两者互补互助中形成了旅游地产,并且旅游地产得到了快速发展,它拥有能够充分实现资源、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旅游房地产快速而且健康的发展对于旅游业由规模经济向系统经济的发展模式转变具有积极作用,对促进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更加深入的融合、对两大产业的快速良好的发展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1]。

一、旅游地产的定义、分类及特征

(一)旅游地产的定义

旅游地产这一概念尚未在学术界形成统一定义,然而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有自己不同的定义[2]。徐向阳定义了旅游地产是指以旅游活动为服务对象的一系列建筑物及关联空间[3]。祝晔和黄震方通过研究提出,以旅游景观为依托,以房地产开发为经营手段具有旅游、休闲、度假功能的旅游产品和物业形态[4]。宋丁则将旅游地产的概念阐述为是在特定的土地上开发的、与某类旅游区域在内外空间方面和主题内涵方面具有明确关联性的地产项目[5]。

虽然不同领域的学者阐述定义的侧重点有所差别,但是都有共同的对旅游地产的认识,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都与旅游景点相关联,以旅游景观为依托;第二,都是为满足旅游者各种目的为目标;第三,都以房地产开发做为其经营手段。

(二)旅游地产的分类

旅游地产的分类也如其定义一样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因此列举今年来研究学者的观点进行对比。宋丁将旅游地产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旅游景点地产,主要是旅游景点内为服务游客而建设的这种地上建筑物和相关的部分;第二类是旅游商务地产,是指在景区内或者旁边建造的相关的服务设施,例如商店、酒店、娱乐场所、游客服务中心、展览馆等;第三类是旅游度假地产,例如度假酒店、度假村、产权式酒店等;第四类是旅游住宅地产[6]。然而在业内一般将旅游地产划分为五种类型:景区住宅、度假别墅、主题公园、康体娱乐区、商业游憩区五大类。

(三)旅游地产的特征

旅游房地产特征方面的研究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概念。通过邱守明的概括之后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环境特征:旅游地产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的要求,即旅游房地产必须是在旅游风景区、度假旅游地或附近;二是功能特征:旅游房地产具有特殊的功能,即满足人们度假旅游的特殊需要;三是经营特征:旅游房地产的经营模式不同于一般住宅和传统经营性旅游住宿设施,如宾馆、饭店的经营模式,它具有特殊的开发和营销模式[7]。

二、国内旅游地产的发展历程

旅游地产作为房地产产品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基本相同,其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起步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为了改变旅游基础设施远远落后于国际旅游业需求的状况,大量引进外资、合资企业,建设符合要求的酒店设施,满足旅游业的发展;②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旅游房地产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在房地产业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下,投入量大、占地规模大、经济影响力大的主题公园和旅游度假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③转变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相关部门相关房地产新政的实施,政府严格地限制大型的旅游地产项目,如旅游休闲酒店、游乐设施、旅游购物中心、度假别墅等的开发,中国旅游房地产乃至整个房地产业进入了一个低谷;[8]④稳定阶段。进入新世纪,中国房地产业迎来了新的曙光,房地产业在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下,健康有序地发展。旅游房地产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进入相对稳定阶段[9]。

三、我国旅游地产的发展趋势

(一)旅游地产将成为投资热点产业

目前,在政府宏观调控房地产的政策背景下,旅游地产的投资开发趋势表现为从一线旅游城市转向二、三线旅游城市。何红光曾经指出,国内旅游地产年增长率为10%-15%,未来5年的增长率将会达到20%,增长速度将会超过住宅或商业地产[10]。同时随着房地产开发竞争加剧,利润压缩,风险加大,更多开发商即将会转而投资旅游地产,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昆明等开工的旅游房地产项目达到近百个。

(二)旅游地产将受到国际化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旅游地产要有更好地发展,经营管理更趋向国际化。最后,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网络是最便捷有效地手段,通过网络化,旅游地产的产品划分更加细致,目标客户更明确,营销服务水平、产业分工体系会随着管理政策法规的不断健全。

(三)旅游地产将转变发展理念

旅游开发理念是决定旅游地产成败的主导因素,然后将旅游地产和产业地产优势相结合的大型度假项目能够得到更好地效果,而且还能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下面我们以综合旅游地产和产业地产有两大典型代表为例,分别说明旅游地产发展理念的作用与转变。

①20世纪中期,在丰富的创意文化基础上,迪斯尼顺应了“电视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发展重心为内容生产而不是渠道运营。迪斯尼是以期望上游产业影视娱乐的出色表现来带动媒体网络等其他延伸产业的进步,在这种理念的推动下,产生了迪斯尼乐园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旅游地产。

②20世纪末,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华侨城抓住“地产黄金时代”的有利机遇,逐步实施横向的产业拓展,由主题公园启动区域开发,再借以主题公园开发房地产、增加赢利渠道。这种多元化横向产业的关联发展模式,使得综合旅游地产与产业地产有机地结合起来,扩展了发展领域。

(五)旅游地产将着重发展大城市地区

通过对近年来中国旅游地产的发展趋势研究可知,大城市的生态空间地区是旅游地产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带。由于现在大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深入到城市周边的郊区等空间,车程在1~2小时之间的大城市生态地带,由于没有受到工业化污染等的影响,为大城市将来的生态产业发展留下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生态型休闲度假旅游的角度看,大城市1~2小时车程的生态地带无疑是以休闲度假旅游为号召,以高尚型休闲产品和旅游居住产品为重点的中国旅游地产正在规模化形成主战场。

(四)旅游地产未来的发展主体将是主题休闲社区

休闲旅游度假社区是近些年来部分开发商对旅游地产发展有了一定认识之后,围绕旅游资源而量身打造的,有一定主体概念的休息旅游度假社区,集休闲、度假、娱乐、购物四位一体。与居住性房产来比,更加突出专业性、人文性,整个社区基本上是以休闲、度假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综合旅游服务体系,这种形态将是中国未来旅游地产的发展趋势。

(五)旅游地产将重点进行分时度假发展

分时度假自20世纪70年代进入美国以来就得到迅速发展,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在全球已日渐趋于成熟。可以说分时度假已发展成为美国旅游休闲产业中发展状况最好的部分,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整体上已经显现出四大趋势:美国主打市场趋势、酒店品牌增加的趋势、全球化趋势和行业兼并趋势。分时度假自1996年前后进入中国以来,逐渐被大家所认知接受。根据研究显示,在我国的法定假期内实行分时度假,将会直接拉动50~70亿元,间接拉动200~300亿元内需,并直接增加2~3万人的就业机会,间接上增加10万个就业机会。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分时度的发展前景将会十分的可观。

四、旅游地产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阅读和对比大量参考文献,有关旅游地产方面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理论阶段,更多更实际的案例方法相对较少。虽然近几年旅游地产的发展处于上升期,然而缺乏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发展理念,引进科学的管理模式,培养自己的开发管理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地产沿着房地产市场前进的道路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鉴于房地产行业近年来受宏观调控和金融政策的影响较为明显,政府也加大了基础建设的各项投入,同时由于交通便捷度越来越高,汽车在家庭的使用与普及、城际列车高速发展,航空产品越来越为大众所接受等,这些都是旅游地产得以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我相信在这些因素的促进下,我国未来的旅游地产将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徐向阳.对我国旅游地产发展前景的一点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06,(9):146.

[2]祝晔,黄震方.旅游景区房地产开发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21):5675~5677.

[3]宋丁.关于旅游住宅地产的十点提示[J].特区经济,2003,(3):3~40.

[4]宋丁.大城市旅游地产发展动向分析[J].特区经济,2006,(9):15.

[5]邱守明.旅游地产研究综述[J].旅游经济,2012,(5):130~131.

[6]曹振良,高哓慧,陈多长,等.房地产经济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27.

[7]尹罡,张.旅游地产的开发[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7,13(1):64~67.

[8]Hoesli,M.,J.Lekander,W.Witkiewiez.InternationalEvidenceonRealEstateasaPortfolioDiversifier[J].TheJournalofRealEstateResearch.2004(2):161-206.

[9]王珊珊,石娟,顾新.我国旅游地产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商贸,2010,(17):155~156.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篇3

现阶段,人们已经将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活动。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理念的革新,各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在人们生活中出现了。这种变化使得我国的旅游产业开始朝着多样化方向进行发展,对于促进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对于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旅游新趋势下酒店管理创新的方法、意义问题进行分析,使得我国众多的酒店进行全面转型,提高服务的品质,最终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旅游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旅游产业在发展中已经呈现出一些新型的趋势。具体来讲,第一,自驾游越来越多。我们旅游产业中的一些服务不规范使得一些游客选择自驾游的方式出行,具有非常大的自由性,避免了在旅行社类型的旅游方式中受到众多框架和规定的限制。第二,生态旅游。我国有众多的名山、河流、湖泊等,各地也建立起众多的生态旅游景区。因此,各种各样的生态旅游活动在近些年中开始兴起。第三,创意旅游。以某一个创意为重点,领会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等方式的创意旅游在未来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旅游新趋势下酒店管理创新的方法

(一)强化服务设施

在旅游新趋势下,为了更好提高酒店的效益和价值,众多的酒店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扩大自身服务的水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进行服务设施的强化。具体来讲,第一,众多的酒店需要进行传统旅游方式和现代旅游方式的结合,进行多样化的酒店服务,充分的坚持本地区服务特色,发挥出地方文化的优势。比如:我们以东北地区的一些城市来讲,它们的酒店管理中开展打造满族特色酒店服务模式,充分的突出满族文化特色。第二,我国众多的酒店需要充分加强自身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投入大量的成本、开展更好的服务,充分的对于周边资源有效利用,最终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二)服务内容多样化

对于我们的酒店来讲,需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开展多样化服务,最终使得酒店的服务质量和水平获得提高。具体来讲,第一,依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特色服务产品的开拓、充分的对于本地区的文化优势进行整合、发挥出本地区酒店的优势,将众多的信息数据进行共享、大家群策群力、开展高端的服务。比如:我们以东北地区的酒店为例子进行具体的说明。它们在进行酒店服务中可以在晚上聘请专业的演员开展二人转的表演活动、使得顾客一边品尝着东北的大碗茶、磕着瓜子、一边欣赏着浓厚的二人转表演,提高酒店服务的品质。第二,酒店需要进行服务的文化。比如:塑造良好的服务理念、展示出绝佳的服务水平,使得酒店的入住客人在享受到绝佳餐饮、住宿方面服务的同时,可以从酒店员工这种文明、周到、细致、温馨、舒适的酒店服务中有一种回家的感觉,最终提高酒店的服务水平、实现酒店良好的效益和价值。

(三)注重服务内容联动

酒店需要在创新管理中注重服务内容的联动,使得酒店的综合服务能力获得提高。具体来讲,第一,建立起餐饮、住宿、出行、娱乐等方面一体化的酒店服务体系,为广大的酒店顾客提供更加舒适、快捷、方便的服务。比如:酒店需要与餐饮企业、旅行社、汽车租赁公司、快递公司等进行充分合作、形成酒店服务的联动机制,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全面提高酒店服务的综合性水平。第二,开展全方位管理模式。比如:酒店需要在管理中学习国外酒店管理的经验、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依照现代酒店管理服务理念进行创新,进行立体性的酒店管理服务。

(四)注重服务细节

酒店需要在管理创新中,提供服务中注重服务细节。具体来讲,第一,酒店需要定期对于员工进行管理服务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最终使得酒店管理服务的效益获得实现。比如:在日常的服务中注重应用礼貌用语、注重在服务中应用标准化、规范化的动作、身体形态,需要充分的抓住顾客的心理进行特色的服务内容,帮助顾客解决他们在饮食、住宿、娱乐中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第二,需要充分的展示出酒店自身服务的特点、打造特色服务文化内容,提升酒店在行业中的影响力、扩大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获得良好效益和价值。

三、旅游新趋势下酒店管理创新的意义

旅游新趋势下酒店开展管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从酒店自身来讲,通过创新性的管理全面提高酒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使得酒店入住客人享受到高端、大气、具有民族或者是地域特色的文化服务,使得酒店的效益和价值获得提高。其次,从旅游产业的发展来讲,酒店开展管理创新有利于特色的旅游方式相配套,提升整个旅游产业的水平,为广大的游客提供绝佳的服务,使得我国的旅游产业朝着健康、持续的方向进行发展。最后,从社会的角度来讲,酒店开展管理创新为社会中其它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有利于促进其它产业的创新,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贡献出一份力量。

四、结语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篇4

【关键词】动态竞争广西高校旅游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渗透

2008年1月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已经成为了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在这个区域合作平台上,中国(广西)与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的高速发展令人关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以来的广西高校旅游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发展都较为滞后。在区域一体化趋势下,广西高校旅游教育应该着眼于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学科优势的长远目标。而当代旅游的内在元素发挥应有的作用应仰赖于民族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关注民生,体认民心”的学科关照。因此,本文拟将旅游学、民族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培养广西高校旅游人才的必要性、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等问题置于动态竞争语境下作简要探讨。

一、动态竞争理论对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研究的意义

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希特指出,动态竞争就是企业应对竞争环境和追求市场优势而做出的竞争,并表示企业的战略和战略实施在本质上都是动态的。动态竞争是企业间的高强度激烈竞争,每个竞争对手都试图不断地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削弱对手的竞争优势。因此,任何一种竞争优势都是暂时的。动态竞争有两个显著特征:对抗性和动态性。对抗性体现了竞争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博弈过程;而动态性则体现了竞争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显然,动态竞争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具体实施的竞争行为,该理论主张从企业竞争行动的视角来探讨竞争战略,认为竞争战略是由一连串的竞争行动构成的。企业之间的竞争通常被视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过去只用于研究企业行为研究的动态竞争话语也被纳入当今高校发展的视野中,尽管目前学界运用动态竞争理论研究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的研究成果仍极少,但是高校在求生存、谋发展和提升知名度的战略目标下围绕人才队伍建设、办学特色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等行为展开激烈的竞争现象却是不争的事实。、康鑫、米艳玲等认为,动态竞争环境要求高等学校通过持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朱迅华、王平认为高校应顺应动态竞争市场的需要,设计新型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李培、田勤思则认为,动态竞争条件下的高校旅游教育要规范专业设置,明确培养目标,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方式方法,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建立旅游教育建立后效评估机制等。从国内外旅游教育研究现状看,旅游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走产教研一体化已经成为趋势,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既立足于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又要在广阔的人才市场中保持优势竞争。因此,运用动态竞争理论研究当代高校旅游人才的培养,这对于民族地区高校利用本地区资源采取非对称竞争以构建旅游学科优势来说,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广西高校旅游学、人类学、民族学和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培养旅游人才的必要性

(一)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人才培养实践是国内外高校构建学科优势和特色的内在要求

国内不少高校在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方面,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尝试,并试图构建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例如,拥有民族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的中央民族大学和云南大学等高校针对过去国内人类学处于社会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的状况,已将人类学纳入民族学一级学科的建设行列,民俗学和历史学也不同程度地被整合到民族学的一级学科建设当中,这其中固然有学科优势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存在交叉渗透的学理基础和内在逻辑。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主要阵地的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近年来也比较明显地反映出民俗学与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等学科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董晓萍教授倡导的田野民俗志,即为一例。至于民族地区的高校或民族院校,民俗学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结合更为紧密。国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主要是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对跨学科和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支持,是以“使许多传统学科的研究方向瞄准对国家重要的综合性问题”为指导,既围绕科学子系统内部各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又向技术和教育领域延伸,重视改善对未来一代科学家、工程师和公民的教育和训练,体现了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大系统下的通盘考虑和统筹规划。

(二)旅游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内在关联

中国著名人类学者彭兆荣将旅游定义为:以生活中剩余的财政计划为前提,以自愿为原则,以休闲或积累不同经验为主要目标,到异地或“异文化”人群中去体验的旅游行为。旅游活动从早期的以观光为主到当今的“异文化”体验,表明人类学所关注的旅游与文化及其变迁已经成为旅游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旅游学与人类学交叉渗透存在着共通的学理基础:“人的文化”研究是旅游学与人类学的核心内容,“旅游活动”本身构成旅游学与人类学研究的“真实田野”,文化多样性和普通性的辨证统一是旅游学与人类学能够结合的哲学基础。表明了旅游、旅游学与人类学呈正相关发展态势,一个地区的旅游业是否发展,能否持续发展,均与旅游学研究水平有莫大关系,也与人类学者是否参与或其参与的频度呈正比例。英国学者A.R.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民族学的一个任务就是根据人种特征、语言和文化来对民族进行分类,第二个任务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间接根据中(因为没有文字的记载)引出推测,来获得有关民族历史的知识。[8]民族文化旅游的勃兴与发展离不开人类学和民族学对民族文化研究的贡献,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深深地嵌入了旅游与旅游学的研究之中。

(三)广西的文化旅游发展对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山水秀丽,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和仡佬等12个民族。广西除了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之外,更是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表明了民族文化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象、“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印象・刘三姐》之所以被称为民族民俗旅游典范之作,乃是策划者成功地将桂北少数民族日常生产、生活的文化习俗进行整合,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成功将传统的桂林山水旅游提升到新的高度。这几年来,广西重新打造花山旅游,其目的正是为了形成“北有桂林《印象・刘三姐》,南有宁明《走进花山》”的广西文化产业品牌格局,这就意味着,以展现壮民族文化的《走进花山》的实景演出有着良好的市场潜力。如果将广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和深度开发,未来广西的文化旅游将出现全面繁荣的景象,广西的旅游发展对具有较扎实的多学科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将会大为增加。

自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以来,入境广西旅游的东盟国家游客与日俱增,国内游客也大多借道广西前往东南亚旅游。可见,语言学(东南亚语)不但对广西高校涉外旅游人才的培养凸显必需,而且也是广西高校依托区位特点构建旅游学科特色的必要,更是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领域向东南亚延伸的重要工具。目前,广西的民族文化旅游正呈现全面开花的趋势,广西高校的旅游学、人类学、民族学和语言学(东南亚语)等多学科交叉培养旅游人才的战略顺应了广西的旅游发展对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

三、广西高校多学科交叉渗透培养旅游人才的方案及其实践

(一)准确的专业定位,明确的培养目标

当前,普通高等院校旅游教育的专业应定位于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以职业型人才培养为主,职业型旅游人才应符合“理论通、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在本领域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广西高校的旅游专业定位要依托自身所处的区位特点和民族文化土壤,以广西和东盟国家蓬勃发展的旅游经济及其合作为实践平台,将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立足广西,面向东盟”的特色学科专业。确立“面向东盟,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个性,为旅游行业提供有管理和技术潜力的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科学的课程体系

围绕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规范的旅游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广西高校的旅游专业课程建设既要符合国家有关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又要结合广西和东盟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具有一定灵活性。即合理配置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加强体系设置的弹性。正是基于旅游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内在关联,旅游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地位得以确立,因此将人类学、民族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嵌入旅游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中,或者将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主干课程设置为旅游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主选课程。条件成熟的高校,甚至可以根据旅游专业定位编写人类学、民族学与旅游学等学科共同参与的校本特色教材。

值得强调的是,目前,广西高校与东盟国家高校合作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正成为广西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反映出当今中国旅游教育的多元发展格局,突出了民族地区院校的办学特色。2009年底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将“依托大新跨国瀑布、凭祥友谊关景区和东兴-芒街设立中越国际旅游合作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于2010年建成,促进了中国―东盟旅游的紧密合作。中国东盟高校旅游教育的密切交流与合作正是顺应了中国―东盟旅游合作的发展趋势,广西一些高校在与东盟国家进行旅游人才培养的合作方面,凸显了广西高校多学科交叉渗透培养旅游人才的学科优势。如旅游专业本科采取3+1的办学模式,即学生在本校学习期满三年,第四年到东盟国家高校留学深造一年。高职高专院校采取2+1或2+0.5+0.5的办学模式,即学生在本校学习期满两年,第三年到东盟国家高校留学深造一年或半年。另外,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大学和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旅游本科专业直接从一些东盟国家的高中毕业生中招考,其培养办法可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委托合作国高校对所招收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汉语训练,后三年到广西高校旅游专业进行系统学习。二是所招收的学生直接到广西高校学习两年汉语,后两年到旅游专业系统学习。这样,汉语与东盟国家语言的双语课程的开设便成为广西高校培养旅游人才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总之,广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中国―东盟旅游合作的勃兴趋势,使得广西高校将旅游学、人类学、民族学和语言学纳入旅游课程体系不但成为事实,而且也是当代旅游发展对旅游人才的知识构成的要求。

(三)灵活实用的田野教学

旅游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最大的产业。这除了从社会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和评价这一现象外,同时会很自然地带动另外一个现象的出现,即“旅游知识”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必需性的知识构成和来源。“文化旅游”因而体现出当代旅游的特征,让人们感受到当代旅游活动中包含着新的品质――旅游活动的“文化”化。克蕾克曾给“文化旅游”(culturaltourism)作了这样的定义:“通过习惯性的旅行,使游客进入到其他文化和其他地方去了解当地的民众,他们的生活方式、遗产和艺术;以直接的方式真正了解这些文化以及它们在历史语境中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旅游发展趋势提出两个策略性的原则:“融文化于旅游与游客,融旅游与游客于文化。”“文化旅游”还会涉及一个“文化地图”的概念,这个概念大致可以理解为文化分布的具体地理空间。当“文化地图”被移植到旅游研究时,比如某个具体地理空间中的民族文化旅游,那么,旅游文化使得一定区域的民族旅游变得富有文化色彩。旅游人类学中关于民族文化旅游的学习和研究,“就有必要将人类学的‘田野作业’和民族志研究放进来讨论。”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在走校企结合道路是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老师应该依托本区域丰富的民族旅游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田野作业”训练,让学生积累相关的民族学和人类学知识素养,塑造具有扎实的民族学、人类学和旅游学理论基本功的现代应用型旅游人才。

四、结语

旅游学、民族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一个共性是都将“文化”视为核心内容,参与观察和田野实践也是上述学科的主要方法。广西是中国走向东盟的“桥头堡”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区位优势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广西高校多学科交叉渗透培养旅游人才和构建旅游学科优势的丰富土壤,广西高校应充分挖掘自身的区域资源,以动态竞争的战略眼光,在成功实施多学科交叉渗透培养旅游人才模式的基础上构建旅游学科特色,才是旅游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孔茗.动态竞争中领导者动态知识结构建设[J].煤炭经济研究,2011(9):100.

[2]谢洪明,蓝海林,刘钢庭.动态竞争理论的研究评述[J].科研管理,2003,24(6):28-35.

[3],康鑫,米艳玲.动态竞争环境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北方经贸,2009(7):136-138.

[4]朱迅华,王平.顺应动态竞争:高校对复合型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战略[J].山东体育学院报,2008(10):76.

[5]李培,田勤思.浅谈动态竞争环境下旅游人才的培养[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39.

[6]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6.

[7]廖杨.旅游人类学:旅游学与人类学的交叉渗透[J].贵州民族研究,2004(4):75-77.

[8](英)A.R.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128.

[9]张颖君.要让民俗文化与旅游十指相扣[J].羊城晚报,2009-10-30.

[10]彭兆荣.旅游人类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54.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旅游产业;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内在规律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我国旅游业目前正处于关键的战略提升期,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使旅游产业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就必须加强对旅游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只有在深刻认识和理解旅游产业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才有利于制定出适合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和产业政策,有利于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凸显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而指导和促进旅游产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运用旅游产业经济理论研究旅游产业内在规律,就是要研究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与国民经济体系内其他相关产业之间运行规律以及旅游产业内部各种产业要素的运行规律。本文着重研究旅游产业内部各产业活动要素的运行规律,即侧重于对旅游产业结构及其演进规律进行研究。

一、旅游产业特性与旅游产业结构

1.旅游产业的形成特性

旅游产业是由绝大多数原来已经存在的独立行业围绕旅游活动重新组合起来的新的集合体,这些行业之所以成为旅游产业的组成部分,是因为尽管这些行业在旅游产业运行中承担的作用及各自的功能有所不同,但却都具有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共同职能(张辉,2002)。由此可以认为,旅游产业是一个以旅游活动为中心而形成的配置产业,其组成包括了为旅游活动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的行业和企业。所以,旅游产业是一个依托性和关联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依托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而旅游业对其他产业存在着较强的拉动作用,同时也会受到其他产业的制约而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因此,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与其他产业相互协调才能相互促进。

2.旅游产业结构

旅游产业是一个构成复杂的综合性产业。要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旅游产业的内在规律及发展趋势,首先必须加强对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所谓旅游产业结构,是指旅游产业的构成,是旅游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及其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张辉,2002,唐留雄,2001)。旅游产业结构主要有旅游产业行业结构、空间结构、生产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等诸多方面。

二、旅游产业行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及趋势

1.产业结构层次划分

综合国内外有关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虽然对于旅游产业行业结构的划分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获得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是从旅游者的消费角度,对应于旅游者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将旅游产业大体划分为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业、旅游购物业、旅游游览业和旅游娱乐业等基本产业。这些产业按照各自的职能与分工共同构造旅游产品形成旅游产业链,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基本旅游需求(在此是指狭义的旅游行业结构,广义的旅游行业结构还应包括一切为旅游需要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和部门―--作者注)。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与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层次。国内有学者按照这个理论、将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过程中形成的6个基本产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称之为基础层次产业,包括为满足旅游者的食、宿、行等基本生理需要、使旅游活动得以发生的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和旅游交通业;第二层次包括旅游购物业,因为旅游者的购物行为具有二重性,既有为满足生理需要的购物,如购买日用消费品等,也有为纪念和欣赏的购物,这是精神层次的需要。由于这个层次的旅游消费兼有两重性,所以称之为中间层次产业;第三层次包括旅游游览业和旅游娱乐业,因为游览和娱乐有着求知和审美的特征,满足的是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同时,它们也是旅游得以发生的核心之所在,所以,称其为核心层次产业(张立生,2005)。

2.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研究

以上所划分的旅游产业的三个层次产业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相互关系,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演变规律?有学者曾对1995-2002年中国旅游外汇收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考察我国国际旅游总体消费中这三个层次产业的构成变化情况。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随着时间的变化,旅游者对各个层次产业消费的绝对数量都在增加,如基础产业、中间产业、核心产业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从1995年的57.9亿美元、16.40亿美元、15.87亿美元,分别增强到2002年的103.67亿美元、42.11亿美元、29.56亿美元;而同时期旅游者对各个产业消费的比重变化却呈现出不同的态势:从1995年到2002年,对基础产业的消费从72.21%下降到59.13%,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对中间产业的消费从20.47%上升到24.02%,呈缓慢上升的态势;而对核心产业的消费从7.32%增强到16.86%,呈十分迅速的上升趋势。同时,通过对国内旅游者人均旅游消费结构变化情况的考察,其演变的情况与国际旅游业结构演变态势基本相似。(张立生,2005)

促使这些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科技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首先,现代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先进技术不断地被应用到生产活动中,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不仅使人们从繁忙的生产活动中解放出来,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而且也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随着这两个条件的不断改善,人们外出旅游的愿望大大增加,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经常性消费方式。带动了旅游消费迅速增加,旅游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旅游产业三个层次的消费在绝对数量上的不断变化。

其次,旅游者在旅游产业三个层次产业消费相对量的不同变化,同样与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对于基础层次各产业而言,消费绝对量的增加应该是旅游活动普及、旅游者数量增加产生的结果。科技进步使得交通等方面的基本消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相对或绝对地降低,在旅游总体消费不断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这种降低必然会导致该层次产业在旅游总体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减少。对于核心层次产业而言,其消费相对比重的增加是由旅游者出游目的决定的:因为旅游者出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而这种满足是以旅游者对游览和娱乐的消费为实现的手段。但是,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者在这方面的消费量是不同的:在旅游发展刚刚兴起的初期阶段,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和技术条件不太先进等因素的影响,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及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数量和旅游接待水平均受到限制,从而制约了旅游者在核心层次产业方面的消费量;而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各方面条件的逐渐完善,制约旅游者消费的因素在逐渐减少,旅游者在这方面的消费必然会迅速地增长,从而直接导致了核心层次产业消费的相对量迅速增加。对于中间层次而言,由于其消费的二重性,因此,旅游者对该层次产业的消费会随着各方面条件的改善,在绝对量上会稳步增加,而在相对量上可能会平缓地略有增加,也可能变化不大(张立生,2005)。这其中,旅游商品开发的力度和深度、科学技术在旅游商品开发、生产中的运用程度等因素,将会起到较大的推动或制约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旅游产业中三个层次产业的演变规律表述如下: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对旅游各层次产业消费的绝对量都是增加的;而对旅游各层次产业消费的相对量,即消费比重的变化却不尽相同:基础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呈明显下降趋势,中间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呈缓慢上升的态势,而核心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则呈迅速上升的趋势。因此,旅游产业各层次产业消费比重变化如同人的需求层次变化一样,也呈现出由低级层次到高级层次的演变趋势。

3.发展趋势

随着旅游产业三个层次产业按照上述规律的不断演变,必然会影响旅游产业结构随着旅游需求结构的变化不断地从低级结构模式向高级结构模式演进。其趋势为:在区域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旅游者对旅游产业更高层次产业的消费受到限制,因而基础层次产业消费的比重势必会占有较大比例,核心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则很少。而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基础层次产业的消费比重不断平稳地减少,核心层次产业的比重不断快速地增加,而中间层次的产业比重缓慢地增加,到一定阶段,三层次产业的比重可能会大体相当。

三、旅游产业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趋势

1.旅游产业空间结构现状分析

旅游产业的空间结构是指旅游产业在各地区的配置状况以及在全国旅游产业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不同的区域由于旅游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各种要素的分布状态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形成不同区域各不相同的空间结构。纵观我国旅游产业的空间分布,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老牌的著名旅游景区,这些地区由于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实力,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优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旅游产业比较发达,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主体。而我国中西部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旅游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这种现状对于缩小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成为我国旅游产业进一步规模化发展、提升旅游产业素质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1999年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近年又提出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这些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空间结构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

按照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地域空间上也有一个演进过程: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是先从一些点上开始,然后在各点之间沿着一定的轴线发展,并且相互交织成经济网络。区域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区域空间组织结构(朱丽萌刘镇,2001)。这些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集聚意义的增长极――发展条件优越的城市或城镇。而且各点之间不是孤立的,由线状的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干线连接在一起,成为极点分布的轴,并相互交织形成经济网络。该理论在我国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战略思想中有着明显的印记:我国旅游业在发展初期阶段,主要是进行旅游景区的开发,形成了客源集散地加旅游景区的发展模式,即在空间上集聚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点”;随着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沿着东部沿海轴线发展,形成了东部沿海旅游带;到了本世纪初,珠三角旅游区、长三角旅游区、环渤海旅游区、西南旅游区、中部旅游区等的突破性发展,使得我国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向着较为均衡、协调的方向发展。从而清晰地印证了我国旅游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及发展趋势:旅游产业空间结构的演变,是遵循着由“点――线――面”的规律进行的。旅游城市作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首先使地区经济极化,形成聚集经济,而后通过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向周边地区扩散,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因此,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大大加快,区域旅游的发展会形成一个新格局,就是以中心城市为主,带动区域旅游的发展格局(魏小安,2003)。通过抓旅游城市的建设,强化和完善城市的旅游功能,使城市不仅成为客流集散中心和中转地,而且城市本身成为旅游的终极目的地。依靠旅游城市的增长极作用,拉动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最终形成整个旅游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结束语

在旅游产业结构中,行业结构是最基本的结构,空间结构是行业结构的空间形式。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产业结构的不断合理化、高级化又会推动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旅游系,河南省旅游发展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辉.旅游经济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198-201.

[2]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26-31.

[3]张立生.旅游业部门结构演进规律及演进模式[J].经济经纬,2005,2:56-58.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篇6

论文关键词:印象?,刘三姐”,产业融合,实景演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一.前言

随着旅游产业不断扩展和复制,旅游者渐渐产生审美疲劳乃至厌倦,尤其在经济高速运转的今天,旅游者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及工作的压力,其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同类产品的增加,导致旅游企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迫使他们急切寻找、选择和创新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力争在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获得超额利润。在推”和拉”的双重动力作用下,必须实现旅游业态创新,旅游业态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业态融合是旅游业态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和发展趋势,产业融合是为适应产业发展或为加强各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而发生的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其本质是对传统产业组织结构和形态的突破和创新。旅游产业融合是顺应国内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游客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旅游产业发展新理念,是旅游产业化的新路径,其创新对于突破原有旅游资源的限制,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拓宽原有的传统营销渠道,提升旅游产品内涵市场营销论文,打造旅游产品精品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旅游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以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发展起来的旅游业越来越多,主要有文化产业、农业、创意产业中演艺业及网络游戏业等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其中,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整个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主流。本文以印象?刘三姐”为例,提炼其产业融合模式,并以此为视角,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同时为相关旅游业提供借鉴。

二.印象?刘三姐”产业融合模式现状分析

印象?刘三姐”产业融合模式即根据功能和发挥作用的不同,将刘三姐”等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以音乐、舞台演出、电影等创意产业作为途径,融入传统旅游的载体中,形成功能互补的一轴两翼”的商业融合模式。具体如图所示: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关于中秋节的介绍作文300字七篇
  • 下一篇:初二寒假日记字(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