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文化创意产业调查(6篇)

时间: 2024-01-05 栏目:公文范文

文化创意产业调查篇1

一、上半年全县安全生产基本情况

今年1-6月份,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4起,死亡2人,与去年同期相比事故起数增加了4起(去年同期为30起),事故起数同比上升了13.3%,死亡人数减少了8人(去年同期为10人),死亡人数同比下降了80%,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指标的13.3%(2010年市政府下达我县的安全生产指标为15人)。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平稳态势。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安全生产控制指标考核,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年初,全县安全生产会议召开后,局先后召开了全县烟花爆竹经营业主工作会议、全县非煤矿山法人和矿长及矿山管理人员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全年的安全生产工作重点、目标和任务。要求各企业层层分解指标,层层落实责任,使各生产企业生产安全监管任务、职责和责任细化到具体人、个体部位。并规定每月各矿山企业按照下发的表格报送本月安全检查情况、隐患整改情况、还存在那些问题等。

(二)集中力量,强化措施,狠抓日常监管。我局紧紧围绕“创业服务年”活动各阶段工作要点,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日常监管工作。一是狠抓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年初,县安委会扩大会议召开后,根据本局监管行业(领域)实际,进一步明确了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步骤,确立了“全面排查、分级管理”的原则,保证我局监管行业生产安全隐患排查工作能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力争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改不留后患”。二是狠抓各类安全事故隐患的整改。积极落实市安委会《关于立即开展全市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和县安委办《立即开展县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通知》两个文件,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上半年来,共检查企业77家,其中非煤矿山38家,尾矿库共15座,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5家,其它企业19家;危险化学品使用单位5家,经营单位125家;烟花爆竹批发企业1家,经营点167家;在建工程(工地)19处。共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多1564条,整改1496条,下达整改指令书65份,实施行政处罚5家。对排查发现的一般患,能现场整改的当场责令整改,一时不能整改到位的,落实防范措施,明确整改责任、整改要求和整改时限,对事故隐患排除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同时对涉及部门职能交叉的事故隐患治理,由县安委办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明确整改责任和整改措施,切实保证隐患彻底整改到位。三是狠抓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严格实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改效果监督检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建档等三项制度。突出对重大生产安全隐患实行“一患一档”管理,全面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基础工作的管理和规范。四是狠抓应急值守工作制度落实。在法定节日,特别是全国“两会”、“五一”、世博会、端午节和汛期等各重要敏感时期,由局长郑承文同志亲自带队,分成三组轮流值班,值班人员做好值班记录,局全体干职工一律不准外出,并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确保了安全生产调度及时快捷,确保了重要时期生产安全。

(三)加强安全生产联合检查,履行综合监管职责。一方面,认真组织开展“两节”、“两会”、“五一”节、世博会等重点时段全县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坚决打击非煤矿山、道路交通、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爆物品、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存在的非法违法行为,强化隐患整治,明确相关责任人,确保整改措施落实到位,从而保证了重点时段我县生产形势的安全稳定;另一方面,在日常综合监管中,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各项整治:针对春节期间人员流动量大,迎来送往多特点,为进一步强化县委、县政府和人大、政协以及县直单位驾驶员遵章守纪和安全行车意识,元月份,我局与县交警大队联合办班,分两期对全县县直单位的所有驾驶员进行了安全教育培训,通过培训,增强了他们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和安全行车意见;春运期间,积极协调县交通、运管、交警及各客运公司,加大春运期间的督促检查和安全隐患排查力度,确保春运工作圆满完成;5月份,协调交通、公安、消防、建设等部门对全县建设工程(工地)、公共聚集场所进行了联合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四)优化创业环境,全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为巩固机关效能年活动成果,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创业服务水平,根据《铅山县创业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铅办发[2010]2号)精神,结合我局担负的工作实际,制定了《安监局创业服务年活动实施方案》。紧紧围绕“551”发展战略,以服务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为重点,以优化政务环境、促进科学监管与文明执法为目标,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转变工作作风,严格监督管理,服务经济建设,努力为实现“‘奋进2010’,锁定财政‘保七争八’,挤身全省三十强”的目标提供安全生产保障。一是加大创业服务年活动宣传力度,营造服务创业的浓厚氛围。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创业服务年活动的决策部署与重大措施等创业优惠政策,宣传县局关于创业服务的总体安排与阶段性工作安排,宣传各股室服务创业的好典型、好做法,努力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和服务创业的浓厚氛围。二是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多渠道为企业提供安全生产服务。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关于创建最优发展环境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最优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按照优质高效、宽松透明、公平正义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政务环境。依法依规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快捷的安全生产行政审批、有效的安全生产培训和可靠的安全技术指导以及政策咨询等服务;积极为工业园区现有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提供优质高效的安全生产服务;积极搭建创业服务的电子商务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安全生产信息服务。三是深化机关作风建设,推进科学监管和文明执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依法行政的工作机制,坚持以文明的语言、文明的行为、文明的方式,实行文明的执法,做到严格管理与文明执法并重,严格要求与提升素质并举,严格监督与企业自律并行。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行政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做到“三最三不”,即:审批程序最简,标准条件不变。

(五)加强宣传培训,联系实际收效显著。一是面向社会抓宣教。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安全常识,积极营造活动氛围,大力普及安全文化,提升市民安全意识。二是突出主要群体抓培训。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今年上半年,先后组织特种作业人员、矿长、煤矿企业安全机构负责人、危化企业负责人培训,共60余人次参加培训和;各类特种作业人员等50余人次。组织举办了1期电工作业培训班,复审电工48人,新培训电工109人,进一步加大了安全生产培训工作力度,基本完成了我县辖区范围内电工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安全培训,提高了从业人员素质,保证了企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

(六)狠抓综治工作,强化了案件处理。安全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所接到的件中大多数都与安全有关,我局结合日常安全

监管工作狠抓了综治工作,强化了案件的处理。一是所有件的调查处理,由局长亲自抓,分管副职和机关业务股室具体抓,层层抓落实,做到件有调查,有处理,有反馈,重要的件调查处理结果须经局长办公会讨论通过;二是结合日常安全检查,排查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消除企业对周边环境、公共设施及居民的重大问题,把各类纠纷和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凡收到案件,我局均以人为本,一律对企业实行停产整顿,并立即派员组织调查处理,如确实属于企业生产所造成的,待企业切实处理好了矛盾之后才予以启封生产;如不属于企业生产所造成,建议乡镇司法部门予以调解,调解后才予以企业启封生产。上半年共接到涉及安全类件7起,件件做到有调查、有处理、有反馈,让上访者满意而归。

(七)紧密结合实际,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根据县委《关于在全县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实施意见》,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五好”、“五带头”要求,以“创建先进安监党组织,争当安全发展忠诚卫士”为主题,大力开展“双创双争”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局广大干部职工服务科学发展、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促进安全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机关作风切实改进,执政为民的意识明显增强,执行力和公信力明显提升;树立了敢抓严管的执法形象、优质高效的服务形象、清正廉洁的自律形象;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党支部更加坚强有力,全面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激发党员队伍活力,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调查篇2

戏剧文化产业项目开发

戏剧文化市场是连接戏剧文化生产与戏剧文化消费的纽带,无论是发展戏剧文化生产,还是扩大文化消费,都能促使文化市场的扩展。所以,戏剧文化企业积极开发戏剧文化产业项目,既有利于戏剧文化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能增加戏剧文化市场的有效供给,从而满足戏剧文化消费者不断增长和变化着的需求。

戏剧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类型

戏剧文化产业开发项目按是否具有创新性划分,可以分为产业创新项目和产业推广项目两大类。

戏剧产业创新项目产业创新项目是指文化企业运用艺术创作、科学普及、技术发明、表现形式等手段生产出具有一定思想内容的戏剧产品。产业创新项目包括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两大类:①内容创新,即创造性生产具有一定思想内容,通过某种载体形式表现出来或进行传播的戏剧产品。②形式创新,即应用现代化的艺术手段、大众传播技术生产出来新的戏剧产品,以及利用特定地域的人文资源编排出来新的戏剧剧目。

戏剧产业推广项目戏剧产业推广项目是指戏剧文化企业安排生产本地市场或本国演出市场短缺或紧缺的、具有市场推广价值和发展前景的优秀剧目。

收集作品创意确定作品开发目标之后,就需要收集有关作品方面的创意。所谓创意,就是开发作品的设想和构思,它既包括新作品创意,也包括引进作品创意。创意信息来源主要有以下渠道:观众。观众需求是寻求创意的基本源泉,因为只有适合观众需要的新作品才会有市场。从顾客那里获取创意的最佳方法,就是调查和收集观众对现有作品的印象和意见;专家学者。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家学者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迅速升值,并且成为创意的重要源泉。他们能对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局部改进、引进改良等提供最有价值的创意,所以咨询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是非常必要的;竞争对手。分析同业以及关联竞争者作品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往往可以发现新的创意。戏剧表演团体必须随时注意同业以及关联竞争者开发的新作品,了解其作品的演出市场情况以及观众对他们的反映和评价;推销人员。他们经常与观众打交道,最了解观众的需求欲望和观赏动机,也最清楚竞争对手的作品优势。所以,从他们那里获得的作品创意往往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演出市场调查公司。戏剧表演团体可以委托演出市场调查公司对观众需求偏好的发展趋势进行专题调研。此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渠道收集有价值的作品创意。

筛选优化创意戏剧表演团体应在所收集的足够多的创意基础上进行筛选、归类和整合优化。首先将不可行或可行性低的创意予以淘汰;其次将可行性较高、方案相近的创意进行归类;再次将若干类创意方案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形成若干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作品排演项目方案。

文化创意产业调查篇3

关键词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一体化战略现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动机

2009年9月国务院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发展产业的指导性意见》也将出台,内容之一就要扶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健康发展。将对其与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四川省委、省政府也十分重视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四川文化产业发展“十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产业发展。2006年四川省文化产业机构中的民营文化企业单位、总收入、从业人员比例分别达到79%、72%、75%,年利税达4.5亿元,民营文化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四川省文化产业一支名符其实的生力军,且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一体化战略作为企业资源战略性整合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机制,已成为关系到民营文化企业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则力图对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现状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现存问题并讨论改进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四川省工商联文化产业商会(以下简称“商会”)的160家民营企业会员单位一体化战略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研。商会聚集了本省文化产业的200多家代表性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共有195家,如安仁建川博物馆、成都武侯祠锦里旅游文化经营管理公司、四川金手指文化传播公司等。本调查剔除了市场份额较少的35家企业。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60份,实际回收143份,回收率为89.38%;有效问卷122份,有效率为85.31%。问卷调查由三部分27个问题组成;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名称、成立时间、职工人数、企业类型和业务范围5个问题;第二部分是对受访企业一体化因素的调查,包括企业对自身一体化程度的判断、一体化战略的影响、遭遇的困难和受阻因素4个问题;第三部分是对受访企业经营绩效和一体化状况调查的18个问题,前9个问题从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方面调查企业的经营绩效,后9个问题则是调查访企业一体化程度及其类型。

三、研究发现与分析

1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的企业规模、公司类型和经营业务有待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规模方面,受访企业中中型企业(员工人数为50~300人)为105家,占总数的86.1%;大型企业(员工人数为300~i000人以上)有12家,仅占9.8%;小型企业(员工人数为50人以下)为5家,只占4.1%。可见,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以中型企业为主体,已初具规模,但是大型企业数量极少,且缺乏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型企业。

企业类型方面,受访企业中有限责任公司有92家,占总数的75%;合伙企业为19家,占16%;独资公司为6家,占5%;而股份有限公司仅有5家,占4%。可见,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以传统的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而管理体制更完善且能够直接募资、融资的股份有限公司非常稀少。

业务经营方面,受访企业中98家经营的业务仅限于文化产业的某一领、某一行业,占企业总数的80,33%;仅有24家企业涉及多种业态经营,仅占企业总数的19,67%,可见,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流动性较弱,价值链整合的程度也不高。

2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的一体化形式多样,总体程度不高

首先从一体化形式来看,有以下四种形态:一是纵向一体化。调查中,笔者将纵向产业链抽象分解为“创意策划一生产一销售一广告经营一衍生产品开发及销售”五个环节,而结果显示涉及两个及以上环节的企业有81家,占企业总数的66.39%,表明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在纵向一体化延伸上较为普遍,但自主经营三个环节及其以上的仅有54家,不足五成。二是横向一体化。受访企业中仅11.02%的企业曾经兼并过其它同类业务的企业,7.09%的企业采用收购方式进行横向一体化,说明横向一体化的情况极少。三是企业间协作方式的一体化,79.53%的受访企业在非自营的业务上并选择了长期稳固的各种联盟方式的协作,说明在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非自营业务上进行协作是大多数民营文化企业的共同选择。四是个别企业的创新形式(见后文)。可见,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的一体化战略是以纵向一体化为主要形式的,但总体程度不高。

其次从产业链角度来看,一体化程度总体也不太高。调查中,笔者将文化产业链划分为“文化产品的概念创意一生产一销售一衍生产品的开发及销售”四个环节,并界定经营业务涉及其中三个及以上环节即判断为一体化程度高的企业。调查结果显示,受访企业中仅有33家企业属于产品一体化程度高的,占总数的27.05%。同时,调查结果还显示,一体化程度高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广播及电视电影、文艺演出服务这两个领域。

3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一体化战略的动因不一与多重阻碍

首先,关于企业追求一体化战略的动因,笔者将其分解为“成本降低、盈利增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朝做大做强目标迈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和“其他(自填)”五个因素(可多选),调查显示一体化程度较高的33家企业中,有23家企业认为一体化战略可以成本降低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占69.67%;18家企业认为一体化战略可以使得企业规模做大做强,占55.74%的;15家企业认为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使得企业市场份额扩大。占45.90%;此外,“其他”因素还有“一体化战略可以使外部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以及“可以强化内部控制和协调,提高进人壁垒”等。总之,企业追求一体化战略动因依据自身状况而呈现多样化特点。

其次,关于一体化战略实施所遭遇的困难,笔者设计为“对产业准人政策的担忧”、“人才缺乏”、“资金不足”、“资源不足及资源整合力不够”和“其他(自填)”五个因素(可多选),调查显示有64家认为最大的困难是产业准入政策问题,其中持这种观点的,一体化程度较高的33家企业中有19家企业,程度较低的89家企业中有45家,均超过五成;此外,有56家企业指出了人才缺乏的影响,占45.90%。这表明,半数以上的受访企业深感政府产业准人政策的严重制约,这与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相关研究相印证;同时,人才的缺乏也是重要制约因素。相比之下,资金不足的影响不太大,这与当前融资环境的改善有一定联系。

4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一体化程度与企业绩效的正相关

关于一体化战略实施对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的价值,本调查中笔者提出了三个研究假设――假设1:民营文化企业

一体化程度与其绩效正相关;假设2:采取不同类型一体化战略的文化企业之间存在显著绩效差异。假设3:企业间协作能增进企业绩效。调查结果使这三个研究假设证明都得到了支持和印证,结果表明:其一,企业一体化程度与其经营绩效正相关,企业的一体化程度越高,经营业绩也就优秀;其二,不同类型的一体化战略存在企业绩效的差异。无论是从企业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还是从可持续发展能力来看,纵向一体化战略较之于横向一体化战略的更强;其三,企业间协作能增加企业经营绩效,企业间协作程度越高,那么企业经营绩效就越高;反之,企业问协作程度越低。那么企业经营绩效就越低。

5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一体化战略的自我创新

调查中,除了上述三种形态外,个别受访企业还创新性地发展了一体化战略。例如,商会会长单位四川金手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于2004年底提出并实施了“文化产业网状一体化战略”,它是一种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根据企业价值链延伸而形成新型企业战略,是一种网状的复合产业链。具体地说,公司业务经营几乎囊括了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产品和服务都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呈网状发展;网状产业链上的结点之间是相互辐射、相互传递的关系,因此每一方面的产品和服务都可能在某一特定时期成为中心,某个结点上的增值都可能带来整个价值网的增值,即出现经济学意义上的“马太效应”。这种新型一体化战略的提出是本土企业家对一体化战略的创新与发展,它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快本土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具有启发性意义。

6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产业链中生产不再是核心环节

关于企业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75.41%的受访企业均认为生产已不再是核心环节,取而代之的是广告经营和销售等业务。其一是对从事电影、电视行业的企业调查显示,64.75%的受访企业认为广告经营在产业链中居首要地位,发行和经营环节次之;而在过去,制作和生产被视为核心环节。其二是对从事出版行业的企业调查也显示,50.82%的企业认为当前重要性居首位的是销售,其次是广告;同样在过去,印刷、出版业务也被视为核心环节,广告和销售则是边缘环节。其三是对从事文化用品及芑术品生产的企业调查也显示,59.84%的企业认为销售是最重要的环节,而生产、制造不再是核心环节。这种观念的巨大转变,与我国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有直接联系,市场推广在产业链中越发居于核心位置。

四、思考与建议

综上所述,当前四川省民营文化企业的一体化战略是以纵向一体化为主、以企业间协作为辅,横向一体化极少,一体化程度总体不高;同时它们敢于创新,潜力巨大。结合文化部即将给予民营文化企业“国民待遇”、扶持其发展的行业背景,笔者提出了提升四川民营文化企业一体化水平的几条建议:

1四川民营文化企业应具有横向一体化的扩张意识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近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7%以上,而现阶段国民文化消费缺口仍高达3万多亿元,。增长空间极大。另一方面,长期排斥在体制之外的民营文化企业也还处于初创发展期,我们看到四川民营文化企业目前以中型企业为主,且企业间的横向一体化即同类企业的兼并整合极少。但是,近期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发展产业的指导性意见》首先就是加快资源的整合,鼓励和支持大型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同时“对民营文化企业和国有文化企业一视同仁,给予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可以预见,随着市场化推进和产业政策落实,将来优势企业兼并收购弱势企业,改变产业内部布点过多、力量分散、规模不经济状况乃大势所趋,国有文化企业之间乃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兼并组合不可避免,因此民营文化企业应来雨绸缪,加快自身发展和内部体制改革,并通过横向一体化战略做大做强,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民营文化企业集团。

2四川民营文化企业要重视纵向_体化的水平提升

在当前巨大的市场空间中,以纵向一体化来占领市场份额和扩大企业规模成为民营文化企业的共识。但是实施不慎。也会带来深度风险。笔者认为,民营文化企业实施一体化战略应注意如下三个原则:一是“入围”产业的比较优势原则,在开放的市场中,文化产业价值链的拓展必须以比较优势入围,企业是否具有自生能力,关键取决于这个企业是否按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经营,这可以扩展到同一个产业中不同产品的选择,还可以扩展到拥有多个行业的企业。二是核心产业的选择原则。核心产业的定位,首先是该产业的市场前景和竞争状况;其实是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竞争力,进入后是否会遇到巨大的障碍和阻力,是否会具有回击该产业中现有企业的进攻实力;再次是企业将以多大的规模进入,成本一效益分析的结果是否对企业有利。三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原则。选择资源整合时重视利用本地资源,包括本地的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资金、技术等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另外本地人才的培养也可以提高本地文化竞争力。

3四川民营文化企业须慎重对待企业间协作

文化创意产业调查篇4

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软件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休闲娱乐和其他辅助服务九大门类,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产业附加值高。

2012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实现增加值2189.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12.3%。2013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406.7亿元,增速超过9%。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北京市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独家调查北京182家重点工业企业

多数具备良好的“再利用”条件

目前,北京市工业资源基本呈现三大特征:

第一,从区域分布来看,北京市工业资源主要集中在以朝阳、海淀、丰台为主的区域,在调查走访的182家北京市重点工业企业中,归属朝阳区的有70家,归属丰台区的有36家,归属海淀区的有22家,东城区和西城区重点工业企业资源数量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大兴、昌平、通州等城市发展新区尚未形成较大规模的集中。

第二,从企业类型来看,北京市工业资源还是偏重于以消费为主的轻工业,重工业尤其是污染严重、耗能偏多的煤炭、石油、金属及非金属矿的采选业占比较少。在调查走访的182家北京市重点工业企业中,轻工业企业占到接近70%,食品和饮料、通信设备、工艺品、造纸印刷、纺织服装等是企业的主要发展类型,重工业则侧重以燃气供应、机械设备和非金属矿物的制造为主。

第三,从可改造利用的面积来看,在182家受调查企业中,占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企业有145家,超过1万平方米的有124家,超过2万平方米的有90家,超过3万平方米的有68家;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企业有141家,超过1万平方米的有105家,超过2万平方米的有63家,超过3万平方米的有43家,大多数重点工业企业具备良好的改造再利用硬件条件。

20年间286家工业企业搬迁,

“旧厂房”发展成八类文化创意产业

改革开放之后,出于调整优化北京市产业结构、保护和改善北京城市环境考虑,北京市政府引导三、四环路内工业企业分期分批有序搬迁。据北京市工业促进局(现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统计,从1985年到2005年,北京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搬迁286家,置换出工业用地12.07平方公里;2008年前后,包括北京焦化厂、化工二厂、北京有机化工厂、北京福田建材公司、北京齿轮总厂等在内的75家单位制定了搬迁计划,置换用地面积达到5.70平方公里。这些闲置下来的工业用地和厂房大多状况良好,为减少因建筑拆除造成的浪费,工业企业纷纷探索工业资源再利用,较为典型的有两大模式8种类型,即产业链延伸模式和出租转让模式(内容详见图表)。

产业链延伸模式

生产环节产业链的前端是技术环节,产业链的后端是营销环节,工业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汇聚上下游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集中发展。

研发设计型(产业链前端延伸)

特点:工业企业利用自身生产经验和领先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有针对性地汇聚一批与自己所从事的主营业务相关的研发、设计和培训类企业。

典型代表: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

品牌推广型(产业链后端延伸)

特点:工业企业依托自己的主营业务,通过组织游览、策划活动等多种方式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塑造品牌的健康形象,进而促进产品的销售。

典型代表:龙徽葡萄酒博物馆

出租转让模式

出租转让模式与产业链延伸模式不同,原所属企业只是单纯收取租金,或者提供必要的保洁、安保等物业服务。

文化艺术型

特点:承租或者承接转让后的企业主要从事文化艺术类的创作和表演工作。

典型代表:798艺术区

影视戏剧型

特点:承租或者承接转让后的企业主要从事广播、电视、电影、戏剧的制作、发行和服务工作。

典型代表:方家胡同46号

创意设计型

特点:承租或者承接转让后的企业主要从事建筑设计、规划设计及其他专业设计服务工作。

典型代表: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

传媒出版型

特点:承租或者承接转让后的企业主要从事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传输媒介的制作和发行工作。

典型代表:惠通时代广场

艺术品交易型

特点:承租或者承接转让后的企业主要从事艺术品的销售工作。

典型代表:爱家国际收藏品交流市场

休闲娱乐型

特点:承租或者承接转让后的企业主要从事旅游服务、娱乐健身及其他室内休闲服务工作。

典型代表:北京焦化厂工业旧址风貌园

追踪调查65家“先行者”

成功案例不足1/3

尽管北京市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一些经验,但在对65家已经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追踪调查中,仍然可以发现几大突出问题:

第一,成功案例少,总体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追踪调查的65家工业企业中,已经找到准确定位,形成鲜明特色的仅有21家,不足全部调查企业数量的1/3;预计朝向或者已经朝向文化创意产业方向发展,但尚未做大做强的有9家;未能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找到合适的工业资源再利用方式的有35家,超过全部调查企业数量的一半。

第二,东部地区发展速度快于西部地区,区域发展不均衡。

追踪调查的65家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市五环内。从统计结果来看,偏东部的东城和朝阳两区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工作比偏西部的西城、海淀、丰台、石景山等地更为扎实和深入,发展成熟的案例比重更高,总体发展规模也更大。

第三,模式选择存在热门冷门,部分领域发展留有空白。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已成功及正在发展的30家工业企业中,有一半以上属于依托自身主营业务的产业链延伸模式,另外一小半属于出租转让模式的案例中有4家从事文化艺术创作和创意设计、2家从事传媒出版、1家从事艺术品交易,发展状态都比较成熟;剩余5家被建成宾馆、商场、KTV、公园等娱乐休闲设施;2家以软件服务为主要发展方向,发展情况有待进一步观察;影视戏剧、广告会展领域出现空白。

这种发展模式上的冷热不均是由于政府主管部门未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宏观引导,进行工业资源再利用的各企业间又没能形成定期化的沟通交流机制,工业企业很容易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缺乏了解和宏观把控的情况下遵循羊群效应,从事一些已经证明可以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从而导致工业资源再利用过程中的高同质性和覆盖不全。

第四,规划不足,利益驱动,自发成长型园区难以做大做强。

对比同一类型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由工业企业进行产业链前端延伸的研发设计型园区建设成功率超过50%,而2家单纯依靠出租转让形式自发成长起来的软件服务型园区均处于待发展状态;进行产业链后端延伸的品牌推广型企业建设成功率占到6/7,而北京市目前尚未形成任何一个以广告策划为主要特色的工业资源再利用标志性区域。

自发成长型园区难以做大做强,归根结底在于园区规划时的不科学和入驻筛选时的不严谨。对于大多数通过出租转让形式自发成长起来的园区而言,建设初期大多并没有经过严格规划和论证,只要是知名企业甚至只要按时交纳租金,一律采取放行态度,这就导致同一园区内各种类型的企业并存,同一类型的企业也分散在不同的园区中,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和集聚效应的存在,很难形成有效的品牌竞争力。

建议:

成立多部门协调小组,设立专项扶持资金

为推进北京市工业资源再利用工作的开展,建议现阶段应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成立多部门协调小组。

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市规划委员会、市文物局等多个部门联合成立北京市工业资源再利用协调小组,杜绝多头审批、多头管理的乱象,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第二,编制北京市工业资源再利用指导目录。

针对当前工业资源再利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园区规划欠科学、产业特色不突出、难以形成集聚和有效竞争力等问题,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结合北京市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的总体部署,引导不同类型企业合理流动,调整优化现有布局体系。

第三,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种手段。

文化创意产业调查篇5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模糊灰色关联模型

中图分类号:F810.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217(2017)03-0111-07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完善文化产业及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积极发展骨干和创意文化产业,有助于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进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建议中可以看出,发展文化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而文化创意产业是在传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更突出强调创造力的一种新兴产业。追溯至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指出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国家的主要任务。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其中税收政策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引导企业创新、调整社会资本流向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找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我国现有的税收政策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的有效性做出判断,并分析出政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政策优化的方向,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为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税收激励政策。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税收政策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研究。大多数学者主要是基于文化产品特有的属性“外部性”作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的,如路春城、綦子琼(2008)认为正是由于文化产品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其需要政府介入扶持,而税收政策正是政府介入所必须采取的一种经济手段[1]。魏鹏举(2010)则从文化产品“公共性”的角度出发,指出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政府给予财税方面的支持[2]。(2)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现状及问题研究。首先,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税收现状,学者们主要是分地区、分行业进行了分析,如高红岩(2010)以北京和上海为例,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支持政策进行了系统分析[3]。李慧(2013)则着重对多个行业的相关税收政策作出了分析[4]。其次,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现阶段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支持对象、执行程度及政策环境等方面。如、万兴亚(2013)认为不仅要支持大型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税收政策更要把中小企业作为长期扶持的对象[5]。张皓(2010)说明了目前税收优惠政策执行难度大,而且文化创意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缺乏了解导致了政策实施效果不佳[6]。胡若痴、武靖州(2014)则论述了由于区域间政策各不相同,不考虑地区间的差异性,实施统一的税收政策既不科学又不合理,使激励效应出现了较大偏差[7]。(3)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税收政策的研究。许多学者对于相关税收政策的优化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如贾康、马衍伟(2008)提出了对文化创意产品实行差别税率,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开展费改税等政策建议[8]。陈庚、傅才武(2016)阐述了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税收优惠存在时限性,应建立政策的长效激励机制[9]。相较于国内学者偏重于从总体上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税收政策进行研究,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则更集中于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行业,如JohnThorntonCaldwell(2008)通过分析美的电影、电视行业的特征,认为这些行业需要政府税收政策的介入进行支持[10]。

为此,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寻找一种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有效性作出判断,进而寻找提高政策有效性的路径。

二、评价方法的设计

(一)评价方法的选择

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税收政策效果的评价,涉及评估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现有的量化分析方法中,可以采取回归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其中回归分析是最为广泛被采纳的分析方法。但是考虑到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现有的量化数据较少,而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要求样本数量较大且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所以,采用一般的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很难对文化创意产业税收政策效果进行有效测度。为了实现评价文化创意产业税收政策有效性的目标,本文将采用以灰色关联理论及模糊白化理论为基础的模糊灰色关联模型作为研究方法,该研究方法不要求数据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而且对最低样本容量的要求仅为四个,可以有效避免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合的情况。因此,本文将运用该评价模型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税收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客观评价,来获得政策实施效果的相关信息,为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

(二)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

税收政策有效性的评价其实是基于一定的评价标准对于其优劣性进行判断的过程。首先,采取模糊白化的处理方法,通过构造决策集优越性的二元比较矩阵,对决策集进行定性排序,进而对决策集相对优属度进行量化处理,以实现模糊白化定性指标。对于二元比较矩阵中的二元定量对比,按照我国的语言习惯,选择十一个语气算子,即:同样、稍稍、略微、较为、明显、显著、十分、非常、极其、极端、无可比拟,以形成语气算子的十个极差。但考虑到提高模糊信息的精确度,在十个语气算子极差的基础上,采用线性插值法插入十个定量标度值。利用公式φij=(1-μij)/μij进行相对优属度量化,公式中φij表示模糊语气算子的相对优属度,μij表示模糊语气算子的定量标度,其取值范围为0.5≤μij≤1。具体决策集中模糊语气算子、相对优属度及定量标度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其次,在对定性指标进行模糊白化处理之后,就要对量化的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的总体思路是依据序列几何曲线的相似性来对其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作出判断。曲线之间的相似性越强,则联系越紧密;反之,则说明联系越不紧密。其具体的分析步骤为: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按照税收政策具体对产业发展不同方面的促进作用,可以将现有的税收政策大致分为五类(见图1),以此作为有效性评价的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根据政府税收政策的主要目的,提炼出二级指标作为检验一级指标有效性的测度指标。此外,考虑到文化创意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时期对不同类型的税收政策需求可能不一致,导致对政策有效性的评价出现不同,因而这里也将区分文化创意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对各个类型的政策有效性进行评价。企业每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特征如表2所示。依照以上思路,最终所形成的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而各个二级指标的具体内涵如表3所示。

(二)评价指标的量化规则

由于以上评价指标都是基于一定的评价标准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因而属于定性指标,需要对其进行量化处理,这里将采用模糊白化的方法来量化评价指标。首先,根据相关税收政策的内容确定其二级指标类型,进而依据图1所示的指标体系来确定其所归属的一级指标类型,以此按照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五个阶段设计调查问卷。然后,让被访者在对二级指标的有效性逐一作出判断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对各个一级指标的有效性分阶段作出判断。最后,参照表1所列出的模糊语气算子、相对优属度及定量标度的对应关系,将一级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

四、基于模糊灰色关联模型的实证研究

(一)问卷设计及调查

在对所选取的相关税收政策按照图1所示的指标体系进行系统归类的基础之上,初步设计“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调查问卷”①。经统计一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其中收回的有效问卷为89份,问卷回收率为89%。由于灰色关联分析要求的样本数量大于4个即可,因此,本次回收的有效问卷数量达到了该模型分析的要求。此次问卷调查所涉及的调查对象包括文化创意企业高级管理人员58位、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17位以及相关专家学者14位。在对调查问卷的信度及效度进行检测之后,发现均达到了相关要求,说明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较为理想,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提供有力的实证支撑。

(二)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由于此次问卷调查要求调查对象在对二级测度指标逐一作出考察之后,根据各个二级指标的完成情况综合对其所归属的一级指标的有效性作出判断,因而这里直接统计一级指标的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问卷填写信息的统计发现,很多选项的答案都较为分散化,因此,决定采取针对每一个问题选择相对集中的答案,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税收政策对企业发展某一阶段有效性的总体判断。最终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三)构建比较数列及参考数列

在构建比较数列及参考数列之前,首先,需要对表4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按照之前所确定的评价指标量化规则进行量化处理,以实现对定性指标的模糊白化。具体量化步骤如下:(1)根据表4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在表1中找到语气算子所对应的定量标度;(2)利用线性插值法对定量标度进行转化,以提高模糊信息精准度;(3)参照由表1确定的定量标度求出对应的相对优属度。根据以上步骤对表4所有的评价结果进行模糊白化处理,得到表5所示的不同类型税收政策对我国文化创意企业五个发展阶段的政策有效性模糊白化结果。

σ1、σ2、σ3、σ4、σ5分别表示促进产业组织调整的税收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税收政策、促进产业布局优化的税收政策、促进产业技术提高的税收政策以及促进产业综合发展的税收政策的灰色关联度。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促M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不同类型的税收政策有效性排序为:(1)促进产业技术提高的税收政策;(2)促进产业综合发展的税收政策;(3)促进产业组织调整的税收政策;(4)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税收政策;(5)促进产业布局优化的税收政策。

(七)结果分析

从各类型的税收政策依据灰色关联度的排序结果可以看出,首先,税收政策有效性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促进产业技术提高的税收政策以及促进产业综合发展的税收政策,这两类税收政策整体的有效性达到了“极其”和“非常”的级别。分企业发展阶段来看,对于促进产业技术提高的税收政策,在企业的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有效性都是十分显著的,而对于企业衰退期及再生期来说有效性就不明显了。从分析结果可知,我国现有的税收政策特别重视了激励文化创意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技术创新,但是对于处于衰退及再生期的文化创意企业进行技术扶持的力度不足。而对于促进产业综合发展的税收政策,这里主要考虑的是面向中、小型文化创意产业的税收政策,可以看出,现有税收政策对于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同样也是在企业发展的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是高度有效的,而对于企业衰退期及再生期有效性则不明显。其次,税收政策有效性排在中间的是促进产业组织调整的税收政策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税收政策,这两类税收政策的有效性从整体上来看,都达到了“较为”的级别。分企业发展阶段来看,对于促进产业组织调整的税收政策,在企业的成长及成熟期税收政策都是高度有效的,而在企业初创期、衰退期、再生期,税收政策对于调节企业的市场行为及改善产业市场资源配置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有所欠缺的。而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税收政策,则是在企业初创期及成长期税收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企业成熟期、衰退期、再生期税收政策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这表明对于一些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战略新兴企业,政府应当给予更多的特殊税收优惠政策,而对于一些处于衰退期需要转型的企业,税收政策也应当有重点的提高税收优惠力度。最后,税收政策有效性排在末位的是促进产业布局优化的税收政策,其税收政策的有效性从整体上来看,只达到了“稍稍”的级别。从表5可以看出,在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其有效性也都是不显著的,这说明相关税收政策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布局缺乏科学的引导以及合理的调整。

五、收政策优化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税收政策优惠力度

现有的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重视了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而且考虑到了文化创意产业在初创期及成长期承受了较大的融资压力及市场风险,政府出台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激励企业的创新行为,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但是,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对于衰退期和再生期的企业,目前缺乏相应的税收政策支持其进行技术转型、技术升级。所以,针对处于此阶段的文化创意企业,政府应出台一些税收政策尽可能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先进的科研单位合作,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生产出更多满足市场需求、高附加值的文化创意产品。

(二)税收政策应重视向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倾斜

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也充分认知到了这一点,近年来相继推出了一些促进中、小型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从以上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相关税收政策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相关税收政策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应该在鼓励投资、减轻企业融资负担、鼓励企业技术升级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如个人对中、小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时,在个人所得税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减免;在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时,产生的费用在计算所得税时允许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抵扣;在企业进行技术升级、项目改造时给予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

(三)强化税收政策的导向性作用

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组织调整方面还比较欠缺,税收政策作为国家的一种调控工具,应当体现对市场结构、行为的控制作用以及对资源合理配置的引导作用。针对当前促进产业组织调整的税收政策在企业初创期、衰退期、再生期有效性不高的现状,一方面,应该对符合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的初创期企业给予更多在融资以及技术研发方面的税收优惠;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企业,应当对其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引进新技术等方面进行重点税收支持,以使企业能根据市场情况调节自身行为,增强竞争力。

(四)税收政策要做到普惠与特惠的有机结合

从税收政策有效性评价的结果发现,现有税收政策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现阶段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主要以普惠的方式为主。其实,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创意企业、不同的文化创意产品实行有差别的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使税收政策更具有导向性,促使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向着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进行调整。为此,一方面,对一些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文化产品以及创新能力较强的文化创意企业要给予更大力度的税收优惠,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一些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产品结构需要调整的文化创意企业,也需要相应的税收政策鼓励其提高生产技术、优化产品结构,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

(五)税收政策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跨区域、跨国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税收政策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的效果不理想,并且在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税收政策的有效性都很低,应着重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其一,我国地区之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比如对于我国西部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应当推出一些更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人员以及资本的流入,以促进其发展;其二,由于地区之间在技术以及资本等方面都存在各自的比较优势,因而应出台一些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建立一些跨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其三,对进入国际市场的一些高附加值的文化产品,提高出口退税率,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演出展览在境外取得的收入给予一定程度的税收减免,以扩大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在国际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

注释:

①为了保证问卷能更好地符合文化创意企业的实际情况,就问卷设计征求了有关专家以及政府相关管理人员的意见,经过反复修改及多次试填,最终定稿。

参考文献:

[1]路春城,綦子琼.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J].山东经济,2008(5):96-100.

[2]魏鹏举.我国文化产业的融资环境与模式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5-51.

[3]高红岩.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创新内涵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6):80-86+105.

[4]李慧.论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13(12):25-29.

[5],万兴亚.完善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思考[J].税务与经济,2013(4):32-36.

[6]张皓.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J].税务研究,2010(7):34-36.

[7]胡若痴,武靖州.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4(1):92-95.

[8]贾康,马衍伟.税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J].财政研究,2012(4):2-9.

[9]陈庚,傅才武.文化产业财政政策构建:国外经验与中国对策[J].理论与改革,2016(1):169-174.

[10]JhonThorntonCaldwell.Productionculture:industrialreflexivityandcriticalpracticeinfilmandtelevision[M].DukeUniversityPress,2008.

文化创意产业调查篇6

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尤其表现在对内增强企业凝聚力、对外提升企业形象两个方面;企业家个人观念、企业传统和制度环境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企业文化建设应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员工参与,发挥组织学习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的制度层面相对熟悉,对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经营理念、企业品牌和企业形象较为满意;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强调企业文化中的顾客导向,同时也重视员工发展与团队合作、社会责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制度标准化等方面。总体来看,除少数企业已进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化提高阶段外,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尚处于基本形成和酝酿探索阶段。

调查结果还显示,企业经营者大多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多数企业对文化创新的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制订企业文化发展规划,未将企业文化建设列为企业经营者的主要工作,社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充分。

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一方面应努力形成内部共识,增强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也期望政府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本次调查是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12次全国性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研究司、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企业分配局、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民经济综合司、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交通部体改法规司、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

第一部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基本问题的认识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基本问题的认识,本次调查涉及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有关说法的理解、企业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作用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等方面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文化,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

对于企业文化,社会上存在着多种认识,本次调查涉及了其中的一些说法。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文化”和“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两种说法的认同度较高,同意的比重分别达到90%和81.3%,不同意的分别仅占8.1%和14.7%。这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文化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文化,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

调查结果还显示,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有的”两个说法的认同度也较高,同意的比重分别为67.3%和60.1%;有87.3%的企业经营者不同意“企业文化就是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的说法。

二、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影响很大

从分组情况看,女性、高学历和大型企业的企业经营者得分相对较高。

从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主要竞争优势的判断,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影响很大。调查结果显示,20.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3·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同一问题的调查数据相比,“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企业主要竞争优势的排位有所上升。

从企业规模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认为“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主要竞争优势的比重,从小型企业的14.3%明显提高到大型企业的30%,这表明企业文化建设在大型企业更受重视。

从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认为“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主要竞争优势的占29.3%,明显高于其他三类企业。

三、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多重作用,主要在于对内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对外提升企业形象

关于企业经营者希望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达到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居于首位的选择是“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比重为86.1%,明显高于其他选项。

企业文化建设的其他目的按比重依次是“激励员工的积极性(48.9%)”、“提升企业形象(43.4%)”、“提高经营业绩(42.5%)”、“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39.2%)”、“引导企业经营方向(16.6%)”和“协调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13.3%)”,这表明,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对内可以凝聚、激励、规范员工,提高企业经营业绩,而且对外能够起到“提升企业形象”的作用。

四、企业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家个人观念、企业传统和制度环境

关于影响企业文化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对企业文化“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前三个因素依次是:“企业家个人观念(91.7%)”、“企业传统(83%)”和“制度环境(75.1%)”。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对企业文化影响较大的首先是“企业家个人观念”,4分制的平均得分为3.24分,是调查的各项因素中得分唯一超过3分的选项。

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同时显示,77.1%的企业经营者并不同意“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的说法。

影响企业文化的其他几项因素按得分多少依次是:“企业传统(2.97)”、“制度环境(2.87)”、“行业文化(2.66)”、“顾客因素(2.57)”、“地域文化(2.54)”、“民族文化(2.53)”和“外来文化(2.25)”。可以看出,除“外来文化”外,各项因素对企业文化影响程度的得分都超过中间值2.5分①。

从地区看,东、中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比较看重“企业家个人观念”,西部地区的企业经营者相对看重“制度环境”。

从企业规模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传统”和“民族文化”的看重程度有所增加。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的经营者相对看重“企业传统”和“行业文化”,对“顾客因素”的看重程度低于其他类型企业;私营企业经营者对“民族文化”的看重程度低于其他类型企业;外资企业经营者相对看重“外来文化”的影响。

五、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一说法,高学历、大型企业的企业经营者的认同度较高。

对于“文化程度高的人更适合建设企业文化”这一说法,女性、44岁以下、高学历、大型企业的企业经营者否定程度较高。

创建学习型组织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关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对企业发展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占44.4%,认为“比较重要”的占48%,认为“不太重要”的占5.5%,另外还有2.1%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没有影响”、“不太清楚”。

从分组情况看,49岁及以下、高学历、大型企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比重相对较高。

第二部分企业文化建设基本状况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建设基本状况的判断,本次调查涉及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实现形式、所处阶段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了解了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各层面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企业文化现状的评价。

一、企业文化建设在国有企业中多由党委书记负责,在非国有企业中多由董事长、总经理负责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负责人,调查结果显示,由总经理、党委书记负责的分别占27.8%和27.6%,董事长负责的占21.8%,工会主席负责的占16.4%,其他人员负责的占6.4%。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由党委书记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比重明显较高,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外资企业由董事长、总经理负责的相对较多。

从分组情况看,高学历、大型企业的企业经营者直接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比重相对较高;私营企业经营者直接负责的比重相对较低。

二、半数以上企业有相关部门负责企业文化建设

从分组情况看,大型企业、国有企业有相关部门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比重明显较高。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实现形式多样

关于企业文化的实现形式,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企业中,拥有员工手册和企业网站的分别占69.4%和66.4%,其他依次是:企业宣传板报(53.8%)、企业宣传画册(44.5%)、企业形象识别系统(32.5%)、企业刊物(25%)、企业报纸(21.4%)、企业文化手册(19%)、企业广播电台(8.3%)和企业电视台(5.9%)等。

从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拥有企业网站、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相对较多;中、西部地区企业拥有企业宣传板报、企业广播电台和企业电视台的相对较多。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有企业宣传板报、企业刊物、企业报纸、企业广播电台、企业电视台的相对较多,有员工手册、企业网站的相对较少;私营企业的各种企业文化实现形式都相对较少;外资企业有员工手册、企业网站、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的相对较多。

四、多数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处于基本形成和酝酿探索阶段

五、对企业文化的制度层面相对熟悉,物质层面居中,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

从分组情况看,高学历、大型企业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对企业文化各个层面的熟悉程度相对较高。

六、对经营理念、企业品牌、企业形象比较满意

关于企业经营者最满意的企业文化内容,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最满意的前三位是:经营理念(49.4%)、企业品牌(43.8%)和企业形象(40.2%),其他依次是:团队建设(37.6%)、企业精神(37.5%)、规章制度(37.2%)、企业愿景(28.9%)、内部沟通(27%)、企业价值观(26.7%)、管理理念(25.9%)、领导方式(24.2%)和行为规范(15.8%)。

从分组情况看,女性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形象较为满意;55岁及以上的企业经营者更满意于企业精神;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企业经营者对团队建设较为满意,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企业经营者则更满意于企业形象。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的经营者对企业品牌、企业精神较为满意,大、中型企业对团队建设较为满意,中、小型企业对经营理念更为满意。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相对满意于企业精神和规章制度,私营企业相对满意于企业形象,外资企业相对满意于经营理念。

七、企业经营者强调企业文化中的顾客导向,同时也重视员工发展与团队合作、社会责任、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制度标准化等

从综合情况看,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上述五个方面的评估按得分大小依次是:顾客导向(5.19)、社会责任感(5.00)、员工发展与团队合作(4.75)、制度标准化(4.65)和创新与企业家精神(4.57),得分都明显高于6分制的中间值3.5分③,说明企业经营者对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的五个方面均持比较乐观的态度,其中,顾客导向的得分最高,表明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对此更加重视。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企业文化的顾客导向方面,调查涉及的四个选项按得分多少依次是:“真诚服务客户(5.29)”、“向顾客提供一流的服务(5.21)”、“最大限度满足顾客的需要(5.18)”和“客户的利益高于一切(5.05)”。

关于企业文化的社会责任感方面,调查涉及的三个选项按得分多少依次是:“具有社会责任感(5.10)”、“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5.01)”和“具有服务于社会的使命感(4.90)”。

关于企业文化的员工发展与团队合作方面,调查涉及的八个选项按得分多少依次是:“培养团结协作精神(4.97)”、“注重团队建设(4.91)”、“重视员工的建议(4.87)”、“理解、信任员工(4.79)”、“注重开发员工的素质与潜能(4.75)”、“关心员工个人的成长与发展(4.60)”、“员工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4.56)”和“注重员工之间情感的交流(4.53)”。

第三部分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在真正落实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多数企业还没有制订企业文化发展规划、对文化创新认识不够充分以及企业文化建设面临不少实际困难等方面。

一、企业文化建设落实到行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当问及“根据您的感觉,您所接触的企业领导人当中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人有多少”时,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所接触的企业领导人当中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人“很多”的占2.9%,“较多”的占32.2%,“较少”的占63.9%,认为“几乎没有”的占1%。第一部分的调查结果表明,高达8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而调查中认为所接触的企业领导人当中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人“很多”或“较多”的仅占35.1%,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实际上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还存在一定差距。

从企业规模看,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认为所接触的企业领导人当中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人也相对较多。

二、有企业文化发展规划的企业不足三成

关于企业是否有企业文化发展规划,调查结果显示,不足三成(28.1%)的企业有企业文化发展规划。

从企业规模看,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有企业文化发展规划企业的比重呈明显递增趋势。

三、对文化创新的认识不够充分

关于企业经营者对创新的评价,本次调查涉及了“最满意的”和“应加强的”各是哪种创新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感到最满意的创新依次是:“管理创新(40.8%)”、“观念创新(37.9%)”、“技术创新(36.9%)”、“市场创新(32.7%)”、“制度创新(25.9%)”、“组织创新(11.3%)”和“文化创新(8.8%)”。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经营者对文化创新的认识不够充分。

四、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困难是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内部共识和内在动力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认为前三位的困难是“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46.2%)”、“内部缺乏共识(38.4%)”和“缺乏动力(33.9%)”,其他选项依次是“没有完善的企业产权制度(27.3%)”和“找不到适当的专业顾问(26.7%)”、“没有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16.4%)”、“不想花钱(13.3%)”、“不知道如何做(13.1%)”和“不清楚企业文化的含义(6.6%)”。

从性别看,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困难,男性企业经营者选择“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的相对较多,女性企业经营者选择“找不到适当的专业顾问”的相对多些。

从学历看,大专及以上的企业经营者选择“没有完善的企业产权制度”的相对多些;高中及以下的企业经营者选择“找不到适当的专业顾问”的相对多些。

从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选择“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没有完善的企业产权制度”的相对较多。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的经营者选择“没有完善的企业产权制度”的相对较多,中小企业选择“缺乏动力”、“找不到适当的专业顾问”的相对多些。

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的经营者选择“没有完善的企业产权制度”的明显较多,私营企业选择“内部缺乏共识”、“找不到适当的专业顾问”的相对多些,外资企业选择“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的相对较多。

(注:凡引用此报告者均需注明引自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

——《2005·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

由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编著的《企业家与企业文化——2005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报告》在4月9日正式出版。本书包括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5年度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企业文化建设:认识、现状和问题;2004年度问卷调查报告——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形势与改革热点的判断和建议;2004·宏观调控中的民营企业;中国企业经营者身心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十八位优秀企业家访谈实录;2004年度企业文化与企业家成长优秀文选27篇,汇集整理了2004年度中国企业家大事记和企业家理论研究文献索引等。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清明节森林防火作文(4篇)
  • 下一篇:实用的房地产行业工作计划4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