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继电保护装置的概念范例(12篇)

时间: 2024-01-29 栏目:公文范文

继电保护装置的概念范文1篇1

【关键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广域保护

引言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北美及世界范围内的几次大停电事故,让人们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在现有的基于本地量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正确动作的情况下,仍然不能避免大规模停电事故的发生。在此现状下,继电保护系统延伸出了广域保护这一新的研究课题。广域保护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受到广泛关注,而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本文将围绕广域保护这一主题,从其提出背景、研究现况和发展趋势的各个方面进行基本的介绍。

1广域保护提出的背景

1.1广域保护提出的现实需要

(1)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的电力行业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实现了市场化,这导致了控制电网不同部分的各个公司出现了为自身经济利益而尽可能减少投资,充分利用现有电力设备的倾向。在此情况下,用电负荷的快速增长使得输电线路所传送的功率越来越接近其传送极限,系统的稳定裕度大大减小。

(2)当前,电网规模越来越大,一些大区域电网逐渐互联。然而,各个区域电网的联系仍十分脆弱,往往只靠几条超高压、远距离的输电线路相联。这样系统的抗扰动的能力将明显降低,很容易因为一条联络线切除故障后导致其他线路过负荷而发生大规模的连锁跳闸和系统崩溃现象。

(3)现有继电保护系统存在的难以有效解决的某些问题,需要探索新的保护原理。如保证后备保护的选择性要以延长动作时间为代价,在发生恶劣故障的情况下起不到应有的保护作用;一些后备保护的整定值较低,易受过负荷等不正常运行状态的影响而误动作,导致不必要的停电;最重要的是继电保护中基于本地量的装置之间缺乏相互协调和配合,难以反映区域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未能将系统保护作为一个全局问题来考虑。

1.2广域保护提出的技术保证

通信技术的发展是实现电力系统广域保护的前提之一。通信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迅速的技术之一,以太网正逐步取代工业控制的现场总线。许多地区在高压变电站间铺设了SDH光纤环网,并承载ATM业务,可将信号传输延时控制在4ms以内。

在计算机领域,机群的出现使得低价格、高性能的并行计算解决方案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对超大规模电网非线性动态过程的仿真能力,使得动态安全分析等以前只能离线计算的应用有了在线运行的能力。

2广域保护的基本介绍

2.1广域保护的概念定义

相关文献中对广域保护较多使用的定义为:依赖电力系统的多点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对故障进行快速、可靠、精确的切除,同时分析切除故障对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提高输电线可用容量或系统可靠性,这种同时实现继电保护和自动控制功能的系统称为广域保护系统。

2.2广域保护的应用

从总体上讲,广域保护有三方面功能:保证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实时掌握及充分利用电网的输电能力;提供更准确的电网规划方案。

第一个功能是首要目标。接下来介绍两种实现这一功能的实际应用方式:广域后备保护和广域差动保护。

2.3广域后备保护

广域后备保护系统可获得电力系统多点测量信息,快速、可靠、准确地切除故障,根据故障切除前后电网潮流分布和拓扑结构变化的情况,判断切除故障可能产生的影响,有选择地预防性措施,使系统从一个运行状态平稳地过渡到另一个稳定的运行状态。广域后备保护是广域保护在当前典型的应用方式。

文献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广域网后备保护系统设计方案,该广域线路后备保护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广域线路后备保护主站系统和子站系统。主站系统由一个保护主站和一个后台监控机组成,安装在省调度中心。子站系统由三个保护子站组成,每个变电站分别安装一个保护子站。保护主站通过光纤网协调管理三个保护子站,根据三个保护子站上传的故障信息进行故障定位并做出动作协调机制,保护范围不局限于某个单一元件,而是保护一个区域,故障发生时能避免故障范围的扩大,为一定区域内的输电线路提供选择性好、可靠性高的保护。

2.4广域差动保护

纵联差动保护是较为理想的快速保护。利用广域信息构成广域差动保护,它可以作为两端差动保护的后备,也可以作为双重主保护中的“一重”主保护。差动保护对各测点信息的同步性有严格要求,因此,如何保证信息的同步采样和同步传输是关键问题。基于GPS的同步采样技术和基于ATM的异步传输技术可以应用到广域差动保护系统中,以保证信号传输的同步性和快速性。而在系统构成上,广域差动保护系统可以采用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结构。[3]

3广域保护的应用前景

广域保护的可能应用领域如下:系统检测及事故记录、状态估计、各类广域稳定控制系统和自适应保护等。

广域测量技术能够反映系统状态的变化,同时使用不同地点的实时数据,能够减少系统出错的可能性,基于该技术的保护具有自适应性。由于很容易取得广域信息,在故障条件下实时获得故障线路的电流,可根据电网的运行方式实时确定分支系数和距离保护的整定值。这样就可以提高继电保护的灵敏性和选择性,实现其自适应功能。

失步保护是传统保护中最难设计的保护之一。将不能同步运行的部分相互解列运行则是提高大电网可靠性的一项重要措施。功角稳定性是同步运行的前提,使用广域测量技术可以获得失步保护功角数据来用于失步解列,这就使大电网失步保护设计迎刃而解。

可见,随着电网效率的提高和市场化的发展,广域保护将被广泛应用,以协调各种保护和自动装置,保证电力系统协调安全稳定地运行。

4结束语

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是不可避免的,众多学者和电力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将故障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至最小。广域保护一提出,便成为当前继电保护研究的热门话题。它为解决大规模互联电网安全稳定问题提供了新方法,为在电网互联的趋势下配置合理的保护防线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只对广域保护的一些方面进行基本介绍,并未详细探讨。广域保护系统的完善建设还需要较长时间,有待广大学者和电力工作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曾祥君,郭自刚.继电保护的新发展―广域保护.大众用电,2004(8).

[2]易俊,周孝信.电力系统广域保护与控制综述.电网技术,2006(8).

[3]从伟,潘贞存,丁磊,等.满足“三道防线”要求的广域保护系统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网技术,2004(18).

[4]赵勇军,刘沛,罗承廉.等.电力系统新型广域后备保护系统的设计.电力系统,2007(3).

继电保护装置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探讨

1继电保护的概念与其原理

继电保护的主要功能是电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继电保护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最小区域将其异常设备进行切除,或者给工作人员发出警报,从而帮助工作人员可以找出故障的根源,让损失降低在最小的范围内。继电保护工作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继电保护装置进行工作,继电保护装置是保护其它保护元件,但是继电保护装置必须准确判断那些被保护的元件的状态时正常还是异常,从而保护区内外的故障。继电保护装置要完成这一功能必须依据电力系统出现异常情况前后的电气变化为基础。在电力系统发生异常,相应的电气也会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电压变低,电流增大,造成电压和电流的相位角的变化。

2继电保护的现状

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也不断发展进步,并且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大,仅仅依靠电力系统的各个元件的继电保护设备装置,是不能保护整个电力系统的,仍然会出现整个电力系统停电的现象,所以为了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研究继电保护技术势在必行。所以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继电保护技术开始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一体化、计算机化发展,从而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

3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的若干技术分析

继电保护技术这几年发展迅速,成果显著,继电保护的研究与发展方向是向着计算机化、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测量、保护、监控和数据通信一体化方向发展。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下面就主要的介绍一下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的相关内容。

3.1数字化变电站结构组成

数字化变电站是指变电站内通过一次电气设备就实现数字化的通信,数字化一次设备和二次智能装置都是根据全站统一的标准平台,也就是IEC61850标准,来进行数据建模及通信的,并以此平台为基础实现彼此之间的互操作性。它的特征是采用数字化的一次电气设备和全数字化的二次装置以及全站统一的标准平台。从结构上分析,数字化变电站可以分为过程层、站控层以及间隔层。当前,从IEC61850标准的应用情况上来说,变电站层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已经可以大规模的推广了。过程层和间隔层中的GOOSE信号传递技术在大量的实验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已经进入了实用阶段。但是过程层中的采样值传递技术还在不断的探索,在这方面IEC61850标准也在不断的更新中。对于一些较低的电压等级中,已经实现全站全数字化,而在一些较高电压等级的变电站中,也已经实现了除采样值传递以外的全站数字化。将上述概念应用到实际的变电站系统中,由于在实际运用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因此,继电保护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3.2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

(1)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的原理是通过电子的互感器来进行数据的采集,数据在互感器中以光数字信号将数据传到低压端,通过合并单元的处理,从而得到合乎标准的数字量输出。对于数字保护装置是由光接收、中央处理、开入、出口四个单元、通信接口以及人机等结构组成。

(2)数字化变电站提高了继电保护的运行水平。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力系统在微机领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微机保护的技术也逐渐成熟,但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定值项太多,控制字以及跳闸矩阵设置错误;二次回路设计接线错误,导致电缆较长,对于抵抗事故的能力较弱;变电站直流电源回路故障接地导致继电保护错误的跳闸;有些时候由于受到季节性的影响,导致备用电源自动投入、低频低压减载压板等切换以及核查工作量大易出错等等。对于采用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就会减少二次电缆,在不重复采集交流信息以及不增加硬件的前提下,就可以将相应的功能分散到各保护单元中,实现网络化母线保护、低频低压减载以及备自投的功能,可以有效的提高继电保护的运行水平。而且对于定值保护、保护压板、按钮以及把手会大大的降低数目,减少维护人员的误碰、误接以及误整定。而且采用数字化继电保护,由于直接采用数字量,真实地反映了系统一次电气量的信息,使得集成度更高,抗干扰能力大大加强,装置的运行更加的稳定。

(3)数字化变电站对于继电保护技术有更高的要求。当前,对于继电保护是充分的利用先进的半导体处理器技术,同时采用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以及成熟的数据采集、数字滤波以及抗干扰等技术,使得系统各方面的性能有了更高的提升。对于数字化变电站需要更高的性能,更高的可靠性。可靠性不仅是系统软件的优化设计以及调试,还体现在数字元件的特性不易受到温度、电源波动等影响,而且还应该具有较强的自检以及巡检的能力;更高的系统软件的扩展能力。这是因为系统的可扩展性是目前很多嵌入式系统产品方案选型考虑的一个重点;更高的继电保护性能。也就是说能够快速的对电力状态参数进行检测,能够有很强的储存力,先进的自动控制、算法以及技术等等。

(4)提高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保护装置的测试分析技术。对于数字化变电站来说,对于其的测试手段是它应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这几年各个电力公司都比较重视开发,却忽略了测试的重要性。现在,各变电站选用的自动化设备比较繁多,型号比较杂以及规约不统一等,给测试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随着变电站的完全数字化,基于IEC-61850通信规范的数字化变电站的继电保护装置测试发展的趋势为:测试的系统必须要符合IEC-61850的标准支持网络通讯;测试功能一定要强大,不仅能够满足各种常规的继电保护装置的测试功能外,还应该有其他的特殊功能;还要便于系统的升级维护,对于硬件平台要选用通用型,测试功能的扩展能够通过软件的升级来实现;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具备保护、对外通信、信息输入、记录、显示、打印等各项功能,在对装置进行全面测试时,对于上面的功能的考核也是非常重要的,应成为功能测试中重要的一项。对于现阶段的装置测试的研究,有部分测试设备还不能满足对于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测试的需求,还要进一步的加强对于保护装置测试技术的研究,而能够进行数字化闭环测试的测试装置。该装置的原理如下:数字化测试系统与被测的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均接入变电站局域网中,按IEC-61850的规范通过局域网向保护装置发出数字信号(故障量),数字化继电保护装置根据数字信号做出反应,并向局域网发出事件信息(跳合闸指令)。测试装置接收到事件信息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整个闭环测试系统都由数字化元件构成。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对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继电保护技术可以自动切除异常区域,降低电力系统的损失,所以本文主要分析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的相关技术问题,希望为电力系统的安全发展做出贡献,也希望可以为电力工作人员提供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严兴畴.继电保护技术及其应用[J].科技资讯,2007(27).

继电保护装置的概念范文篇3

关键词:电力系统;变压器;继电保护装置;油沉式变压器;断路器保护

电力变压器的正常运行可以保证电力的有效运输,而保证电力变压器正常发挥功能的关键是继电保护,其工作能否完成将影响着电力体系的完整度。只有对电力变压器的继电保护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在电力变压器续电出现故障时做出合理应对,更好地处理电力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状况,从而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继电保护基本概念

在研究电力系统故障和危及安全运行的异常工况时,需要探讨应对事故的自动化措施。由于这些措施主要用带有触点或辅助触点的继电器来保护电力系统及其元件,例如线路、发电机、变压器和母线等,使之免遭损害,所以称其为继电保护。

2电力变压器的继电保护

GB/T50062―2008《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中第4.0.3条,针对变压器引出线、套管及内部短路故障的保护范围已经有了详细的说明,结合《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第七章的内容,电力变压器的继电保护配置(容量在5000kV・A以下的电力变压器)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不难看出,除容量小于400kV・A的变压器外,目前大多数的设计中,高压侧均采用断路器,变压器均需要装设带时限的过电流保护,并且当过电流保护时限大于0.5s时,还需要加装电流速断保护;对于2000~5000kV・A的变压器,当电流速断保护不能满足灵敏性时,还需要装设纵联差动保护。

3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实例

某大型研发中心项目,两路10kV高压进线,高压母线采用单母线分段运行方式,高压开关柜采用断路器保护;选用两台10/0.4kV的油沉式变压器,容量为1250kV・A,变压器型号为SCB11-10/0.4kV-1250//Dyn11。低压侧母线采用单母线分段运行方式。10kV母线上短路容量假定为300MV・A。

本案例中,过电流继电器选用GL感应型,是考虑到GL型继电器的反时限特性。反时限过电流继电器的动作根据电流的大小决定,电流上升越快动作时间越短,上升慢时间就长。而DL定时限过电流继电器是根据电流的大小变化,在大于整定值时发出信号,通过时间继电器延时,到时间就发出跳闸信号。所以对短路这种情况来说用GL型是最理想的,可以做到瞬时保护,而DL型一定要在时间继电器延时时间到才能动作。

3.1过电流保护

根据短路电流的计算方法(或查《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P.169)不难得出:在变压器低压侧发生三相短路时,变压器出口端的三相短路电流为Ik=25.22kA,流过高压侧的超瞬态电流为:

(1)

正常运行时,变压器的额定电流(高压侧)为

(2)

因此,装设三个GL型过电流继电器和三个电流比为100/5的电流互感器TA1~TA3,即

nTA=100/5(3)

继电器接线方式如图2所示,采用接于相电流的方式。

根据《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第三版第7章表7-3可以查出,过电流保护时,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按下式计算(应躲过可能出现的过负荷电流)

(4)

式中,Krel为可靠系数,取1.3;Kjx为接线系数,取1;Kgh为过负荷系数,取3;Kr为继电器返回系数,取0.85。

将以上数值及式(2)、式(3)代入式(4),得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Iop.K=16.52A,取17A。

继续校验保护装置的灵敏系数,应满足(按电力系统最小运行方式下,低压侧两相短路时流过高压侧的短路电流校验)

(5)

为省略计算,依然假定电力系统最小运行方式下,10kV母线上短路容量为300MV・A(实际应用时应从电力部门获取相关数据),即

(6)

则最小运行方式下变压器低压侧两相短路时,流过高压侧的稳态电流

(7)

式中,2/为变压器低压侧发生两相短路时,流过高压侧的电流分布系数,其取值根据变压器连接组别、继电器接线方式、短路故障形式以及保护方式的不同略有不同。

3.2电流速断保护

同理,假定电力系统最大运行方式下,变压器低压侧三相短路时,流过高压侧的超瞬态电流为(8)

则保护装置的动作电流(应躲过低压侧短路时,流过保护装置的最大短路电流)为(9)

式中,Krel为可靠系数,取1.5;Kjx为接线系数,取1。

将式(3)、式(8)代入式(9),得

(10)

取76A。瞬动电流倍数为76A/17A=4.47,取5倍。

3.3低压侧单相接地故障保护

拟利用高压侧三相式过电流保护完成低压侧的单相接地保护,保护装置的过电流和动作时限与过电流保护相同,校验保护装置的灵敏性。则保护装置的灵敏系数为(11)

最小运行方式下,变压器低压侧母线或母干线末端单相接地短路时,流过高压侧的稳态电流为I2k1.min。

4结束语

总之,电力变压器是现代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它出现故障,将会极大的影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而电力变压器的继电保护是电力变压器最重要的保护体系和设备,同时也是保护电力变压器的有效手段,不仅可以保证电力变压器的正常运行,而且还可以将发生故障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因此,为了能够发挥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工作的最大价值,必须对电力变压器的继电保护技术进行分析,从而保障电力变压器继电保护工作的正常进行,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减少电力系统故障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继电保护装置的概念范文篇4

关键词:继电保护;应用;抗干扰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电力系统在运行中,可能出现各种故障和不正行运行状态,最常见同时也是最危险的故障是各种类型的短路,其实包括相间短路和接地短路。此外,还可能发生输电线路断线,旋转电机、变压器同一相绕组的匝间短路等,以及由上述几种故障组合而成的复杂故障。

微机继电保护指的是以数字式计算机(包括微型机)为基础而构成的继电保护。微机保护装置硬件包括微处理器(单片机)为核心,配以输入、输出通道,人机接口和通讯接口等。该系统广泛应用于电力、石化、矿山冶炼、铁路以及民用建筑等。

1.微机电保护的概念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最早的继电保护装置是熔断器。以后出现了作用于断路器的电磁型继电保护装置、电子型静态继电器以至应用计算机的数字式继电保护。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如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模、模糊逻辑等相继在继电保护领域的研究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已广泛运用于线路保护,主变差动保护,励磁控制等各个领域。正因为微机继电保护在工业尤其是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才需要我们对其中可能会出现的事故和问题进行预先的了解。

2.微机电保护技术特点

研究和实践证明,与传统的继电保护相比较,微机保护有许多优点,其主要特点如下:

(1)改善和提高继电保护的动作特征和性能,动作正确率高。主要表现在能得到常规保护不易获得的特性;其很强的记忆力能更好地实现故障分量保护。

(2)可以方便地扩充其他辅助功能。如故障录波、波形分析等,可以方便地附加低频减载、自动重合闸、故障录波、故障测距等功能。

(3)由软件实现的动作特性和保护逻辑功能不受温度变化、电源波动、使用年限的影响。

(4)简洁可靠地获取信息,通过串行口同PC通信就地或远方控制。

(5)采用标准的通信协议(开放的通信体系),使装置能够同上位机系统通信。

3.微机电保护的作用

电力系统运行要求安全可靠。但是,电力系统的组成原件数量多,结构各异,运行情况复杂,覆盖的地域辽阔。因此,受自然条件、设备及认为因素的影响(如雷击、倒塌、内部过电压或运行人员误操作等),电力系统会发生各种故障和不正常运行状态。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故障是各种形式的短路。

3.1故障造成的很大的短路电流产生的电弧使设备损坏。

3.2从电源达到短路点间流过的短路电流引起的发热和电动力将造成在该路径轴F故障原件的损坏。

3.3靠近故障点的部分地区电压大幅度下降,使用户的正常工作道到破坏或影响产品质量。

3.4破坏电力系统并列运行的稳定性,引起系统振荡,甚至使该系统瓦解和崩溃。所谓不正常运行状态是指系统的正常工作受到干扰,使运行参数偏离正常值,如一些设备过负荷、系统频率或某些地区电压异常、系统振荡等。故障和不正常运行情况常常是难以避免的,到哪事故却可以防止。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就是装设在每一个电气设备网,用来反映它们发生的故障和不正常运行情况,从而动作余断路跳闸或发出信号的一种有效的反事故的自动装置。它的基本任务是:自动、有选择性、快速地将故障原件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使故障元件损坏程度尽可能降低,并保证该系统相故障部分迅速恢复正常运行。放映电气元件的;正常运行状态,并依据运行维护的具体条件和设备的承受能力,发出信号、减负荷或延时跳闸应该指出,要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除了继电保护装置外,还应该设置电力系统安排自动装置。后者是着眼于事故后和系统不正常运行情况的紧急处理,以防止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和保证对重要负荷连续供电及恢复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例如自动重合闸、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自动切负荷、快关汽门、电气制动、远方切机、在技选定的开关上实现系统解列、过负荷控制等。

电力是当今世界使用最为广发、地位最为重要的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要求安全可靠、电能质量高、经济性好。但是,电力系统的组成元件数量多,结构各异,运行情况复杂,覆盖的地域辽阔。因此,受自然条件。设备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各种故障和不正常运行状态。故障最为常见,危害最大的是各种形式淡定短路。为此,还应设置以各级计算机为中心,用分层控制方式实施的安全监控系统,它能对包括正常运行在内的各种运行状态实施控制。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

4.微机保护的发展

微机保护装置在国内应用已有近二十年历史了,微机保护产品的发展也经历了几代,可以说,无论是国际品牌或国内知名厂家,其保护产品从原理到生产技术都已经非常成熟了。但是这些微机继保装置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缺陷,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微机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1更趋自动化、智能化

随着我国智能电网概念

提出和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智能电网相应配套的关键技术和系统也需要加快研发速度。

对于继电保护技术来讲,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划模糊逻辑等在微机保护方面的应用前景,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以解决常规技术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4.2提高微机保护的设备管理和事件记录功能

现在的微机保护,除了应完成保护、测控、通信一体化功能外,还应能提供被保护设备的日常管理和事件记录。这些设备管理包括断路器的分闸、合闸次数,累计故障次数、断路器动作时间监视、断路器开断电流水平,断路器触头寿命、设备累计停电时间、设备累计运行时间、设备检修记录、分区段平均负荷电流、日最大负荷电流、日平均负荷电流、累计电度等。对变压器保护测控装置,如果有油温、压力等模拟量接入,还可进一步监视变压器的其它运行工况。

5.结语

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进行安全正常运行的最重要保障,目前为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继电保护技术日益的呈现出向网络化、微机化、智能化,控制、保护、数据通信和测量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梅义.高压电网继电保护运行技术.北京.电力工业出版社.1981.

继电保护装置的概念范文篇5

关键词:继电保护变压器保护线路保护电动机保护

Abstract:ThispaperdescribesthedesignplanoftherelayprotectionofMeilongⅢStation,andintroducesthedesignofrelayprotectionoftheconventionalpumpingstationofwaterconservancyprojectcombinedwithengineeringpractice.

Keywords:relayprotection;transformerprotection;circuitprotection;motor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M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概述

梅龙三站位于池州市梅龙镇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内,主要承担业集中区内的排涝任务。本站电源引自集中区变电所35kV专用线路,本站设2台35kV主变压器,其中1#主变压器容量为6300kVA,给6台850kW电动机供电,2#主变压器容量为1600kVA,给2台425kW电动机供电,泵站总装机5950kW。项目初步设计阶段,需较合理的选用合适的继电保护方式及装置,保障整个工程电气安全可靠运行。

2继电保护的概念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以下简称继电保护)是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和不正常运行情况时,用于快速切除故障,消除不正常状况的重要自动化技术。最早期的继电保护只是通过熔断器来实现过电流保护,后来发展到通过继电器的开闭触点实现保护,现在已经发展为广泛应用微机型保护装置来实现继电保护,进入了微机保护时代。

3继电保护设计的基本要求

继电保护的设计应以合理的运行方式和可能的故障类型为依据,并应满足可靠性、选择性、灵敏性和速动性这四个基本要求。

可靠性:继电保护设计要满足系统稳定可靠,应具有必要的检测、闭锁等措施,以保证本站的电气设备完好及人员安全。同时选用的保护装置应便于整定、调试及运行维护。

选择性:系统运行发生故障时,首先由故障设备或者线路本身的保护切除故障,以保证系统内其它设备的正常运行。仅当故障设备或线路本身的保护或断路器拒动时,才允许由相邻设备、线路的保护或断路器失灵保护切除故障。

灵敏性:设备或线路的被保护范围内发生短路时,保护装置应具有必要的灵敏系数。

速动性:保护装置应能尽快的切除故障,以提高系统稳定性,缩小故障的涉及范围,减轻损失。

此外,在满足了以上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保护还应尽可能的简单,清楚以及配置方便以节省投资。

根据以上的各项基本要求,本初步设计阶段,梅龙三站的继电保护配置图如下图所示

图1继电保护配置图

4继电保护设计

4.1继电保护的分类

对于继电保护的分类,有多种的分类方式。按保护对象可分为:发电机保护、变压器保护、输电线路保护、母线保护、电动机保护、电容器保护等。按照故障类别可分为:相间短路保护、匝间短路保护、接地短路保护、断线保护、失步保护等。按照按功能可分为:主保护、后备保护(近后备保护、远后备保护)、辅助保护等。按照保护原理可分为:电流保护、电压保护、差动保护等。在水利工程大量的泵站设计中,一般是按照不同的保护对象来配置继电保护装置,水利工程泵站设计中常用的继电保护有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电动机保护和电容器保护。

4.2母线保护

母线上通常连有较多的电气元件,当母线发生故障时,将使这些元件断电,从而造成大面积断电事故,并可能破坏系统的稳定运行,使故障进一步扩大。因此,虽然母线发生故障的几率较线路低,母线故障仍是最严重的电气故障之一。

本工程中,微机型继电保护装置(以下简称微机保护装置)均选用珠海万利达公司系列产品,微机保护装置操作电源有交流电与直流电可选择,本工程由于配置有直流屏,直流操作电源可靠,故微机保护装置均选用直流220V电源操作类型。35kV母线、10kVⅠ段、10kVⅡ段母线保护均选用MLPR-610Hb-3微机保护装置。其中,35kV母线保护装设带时限电流速断保护、过负荷保护等,保护装置安装在35kV总柜中。10kVⅠ段、Ⅱ段母线保护均装设带时限电流速断保护、过负荷保护、母线低电压保护等,保护装置分别安装在10kVⅠ段、Ⅱ段母线电源进线柜中。并在10kV母线联络柜中,也安装一套MLPR-610Hb-3微机保护装置,装设带时限电流速断保护,通过与10kVⅠ段、Ⅱ段母线微机保护装置的整定配合,以实现当一段母线发生故障,联络柜中微机保护装置迅速切断断路器,以保障另一段母线安全可靠。

4.3变压器保护

本工程共设计有4台变压器,变压器的继电保护主要是根据容量的不同,选用不同的保护。其中,1#主变压器容量为6300kVA,为油浸变压器。依据《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容量在6300—8000的并列运行或重要的变压器,保护应装设微机型主变纵联差动保护,同时装设微机型主变后备保护,保护装置安装设在1#主变压器开关柜中,型号分别为MTPR-650Hb-3与MTPR-630Hb-3。微机型主变后备保护装置应配置过电流保护、过负荷保护、瓦斯保护、温度保护等。2#主变压器容量为1600kVA,为油浸变压器,保护选用微机型主变保护装置,型号为MTPR-620Hb-3,安装在2#主变压器开关柜中,配置有过电流保护、过负荷保护、瓦斯保护、温度保护、电流速断等。1#站用变压器为干式变压器,容量为80kVA,选择XRNT-3550/3A型变压器用高压限流熔断器保护,装设在站用变压器柜内,该限流熔断器具有速断功能,当变压器发生短路等故障时,该限流熔断器可以迅速的切除故障,有效的保护变压器。2#站用变压器容量为63kVA,为油浸变压器,采用跌落式熔断器保护,跌落式熔断器安装在10kV户外终端杆上。

4.4电动机保护

电动机的继电保护,也是根据电动机容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保护,此外,对于异步电动机,需装设低电压保护,同步电动机需装设失步保护。本站1~8#电动机均为异步电动机,且容量均小于2000kW,故8台电动机保护配置相同,均采用MMPR-610Hb-3型微机型保护装置,安装于1~8#电动机开关柜中,均装设有电流速断保护、过电流保护、过负荷保护、堵转保护、低电压保护等。

4.5电容器保护

本站的无功补偿电容器有两种,一种是1#主变压器供电的六台电动机集中补偿的电容器组,另一种是2#主变压器供电的两台电动机就地补偿的电容器,两种电容器保护配置有所不同。对于电动机集中补偿的电容器组,采用MCPR-610Hb-3型微机保护装置,安装于电容集中补偿电源柜中,装设有电流速断保护、过电流保护、零序过流保护、过电压保护、低电压保护等。对于就地补偿用的电容器,考虑到经济性,采用负荷开关与熔断器组合保护,当故障时,熔断器可以快速可靠的切断故障处的电容器,从而避免电容器内部由元件击穿而可能引起的爆炸事故。

4.6其它保护

本站35kV母线电压互感器及避雷器柜中装设微机型断线闭锁装置。当电压回路一相或二相断线时造成失压时,将距离保护(包括相间距离和接地距离保护及高频距离保护)等闭锁,以防止该类元件误动作,待三相电压恢复正常且经过一定的延时后,再全部恢复正常运行。

5结论

本站为常规泵站,本站的继电保护设计思路同样适用于其它常规泵站。继电保护设计是电气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合理、经济的设计继电保护与配置继电保护装置,可以为日常维护及故障检修带来方便,更为工程电气系统的可靠运行奠定了良好的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继电保护装置的概念范文篇6

关键词:组件技术;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设计;实现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152

0前言

继电保护装置整定操作的计算量相对较大,如果利用人工模式开展整定计算,则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且最终整定结果很容易出现误差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应运而生。与其他技术相比,组件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提升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计算精度和计算质量,进而有效促进继电保护装置保护功能的发挥。

1组件技术

(1)组件技术的概念。组件技术是指,将具有较高复杂水平的应用程序分成多个不同的组件类型,通过每个组件的独立设计和整合操作完成复杂程序的简单设计。

(2)组件技术的应用优势。组件技术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扩展方面。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满足应用程序的扩展需求,进而实现优化应用程序性能的目的。第二,灵活性方面。与以往相比,用户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设计技术可能无法满足这种多样化需求,具有灵活性特点的组件技术的应用,能够间接提高用户对应用程序的满意度[1]。

2组件技术下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设计

(1)软件数据访问方面。数据访问功能是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产生整定值结果的基础。该部分的设计会对软件性能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需要对该部分的设计工作加以重视。其设计模式为:软件系统中的数据层部分和商业层部分由数据访问组件隔离开来;当系统中的逻辑功能部分组件产生从数据库中调取数据信息的需求时,需要借助数据访问组件满足这种需求。这种设计方式的应用优势在于:第一,其能够有效保证数据库中数据信息的完整性;第二,隔离设计模式实现了逻辑功能的独立性,进而保证该组件作用的发挥质量。

(2)基于无状态的组件交互。无状态组件交互设计模式是指:组件本身只作为功能模块,并不存在状态。这种功能组件在与其他组件联合或被加设在部分应用中时,不会产生维护组件状态一致的负担问题。这类组件的使用流程为:首先将组件激活,处于激活状态的组件可以自动从数据库中获取自身所需数据,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完成数据处理工作,并将所得处理结果传输至数据库中或是直接将其传输给客户[2]。

(3)基于有状态的组件交互。有状态组件的设计流程为:首先根据相应需求创建出所需的组件对象,当组件创建环节结束之后,将此时的原始数据确定出来,并通过原始数据的分析得到相应的处理结果,将处理结果传输至状态承载变量中。整个系统的数据全部集成完成之后,基于组件状态的系统数据能够满足不同组件的数据访问需求。

(4)^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构架设计方面。基于上述分析过程及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使用需求可知,无状态设计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该软件的实用。因此,这里将基于组件技术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构架设计为:第一层结构:由软件状态及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组件(倾向于故障分析计算方面)组成;第二层结构:由状态及继电保护装置所处电力系统计算组件组成;第三层结构:访问与继电保护装置整定需求及故障的数据;第四层结构:由Access和SQL数据库构成。其中,第四层结构中的Access数据库负责满足第三层结构的数据访问需求,而第三层结构所得的数据分析结果将被传输至SQL数据库中,使得整个构架形成一个可交互的循环系统[3]。

3组件技术下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实现

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组件技术下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实现进行分析:

(1)软件功能方面。1)保护整定功能。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保护功能可以通过构造函数的方式实现。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可以利用构造函数将保护整定功能指针es的数值赋予至PS。当获取对应的分支系数函数之后,其能够顺利返回至es。当继电保护装置所处电力系统中产生接地短路故障、非全相运行故障时,该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可以将故障发生位置产生的零序电流最大值或正序电流最大值确定出来[4]。2)故障计算功能。为了保证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计算过程的便捷性以及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这里利用组件技术对整定计算中的不同计算内容进行了合理划分:COMSet组件只负责完成保护整定;COMCompute组件负责完成网络拓扑计算、故障计算等环节。

(2)软件接口方面。继电保护装置的保护功能具有较为明显的多样性特点,为了保证所设计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充分契合软件的功能,这里将接口的实现模式设计成多接口模式。其中包含的接口类型为IXJJL接口、ILXDL接口、LDLP接口、IJDJL接口。结合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装置的实际整定需求来看,ILXDL接口,即零序电流保护整定方面整定需求较为常见,因此这里主要对该接口的实现进行分析:基于数据库及server使得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数据库产生可更新功能。这种实现方式不仅提高了软件的实用性,还实现了数据层与逻辑功能部分的独立。当向软件中输入相关参数之后,软件可以自动利用数据库生成相关整定参数,且所得临时定值与机电保护装置灵敏度要求中的允许误差范围相符,即临时定值可被使用[5]。

4结论

与其他技术相比,组件技术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可扩展及设计的灵活性方面。基于组件技术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设计主要包含构架设计、数据访问功能等。为了保证软件的设计质量,需要对其中包含组件模块之间的协调性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邓健,宋玮,张明霞,杨以涵.基于组件技术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继电器,2004(06):44-48.

[2]吕霞,曾克娥,李银红,段献忠.基于组件技术的继电保护整定软件研究[J].继电器,2003(02):31-33+46.

[3]邓健,宋玮,张明霞.基于组件技术的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设计[J].电力科学与工程,2003(04):54-57.

继电保护装置的概念范文篇7

【关键词】继电保护;发展方向

引言

在现阶段,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之中广泛采用微机保护方式,这种继电保护措施和常规继电保护相比具有许多优点。随着现阶段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化发展,各种新的技术方式和技术流程成为继电保护装置探索和分析的重点,也成为继电保护研究的首要任务和重点模式。特别是在最近的IE61850为发展目标以及数字化变电站技术的高速发展,这种技术的应用更是日益广泛,为继电保护的发展和创新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与目前现有的其他设备相比较而言系统的安全性的要求也不断扩大,内容也不断复杂。

1、继电保护产品技术发展新特点

1.1统一硬件平台

在目前的厂家生产过程中,对于生产的所有保护产品通常都是采用统一的硬件平台,在工作之中采用这种硬件平台作为独立式的保护方式是目前工作探究的重点,也是可以实现在不改变硬件的条件下,以配置文件可以改变类型的保护。目前有许多制造商使用统一的硬件平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硬件无法完全替代,置换可能需要改变一些硬件,可以更换,但也因为参数配置太复杂,缺乏可操作性。是否能完全替代?这将大大减少维护工作量,降低工作难度。

1.2IE61850技术,

随着IEC61850标准的与61850产品的发展,继电保护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如何在新的体系结构和技术实现继电保护功能,以保持可靠,稳定的继电保护工作需要考虑的问题。使用数字铂,电脑断层,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改变的保护,保护方案应如何适应新的通信结构,保护信号交换符合要求的分布式的保护等问题,我们需要一一个澄清。也就是说,当继电保护界面的变化,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界面设计方法的不同保护方案,以适应新的技术在继电保护用。

1.3广域保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步技术,出现了广域测量系统(广域测量系统),也有相应的广域保护的概念。同时在工作研究的过程中一般都是以时间同步技术为核心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广域测量,将各种保护技术将逐步应用于系统的稳定性。时间同步能力测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目前继电保护测试发展的主要方式和关键模式,对于未来的继电保护发展而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4保护和自动化功能更紧密的联系

在目前的阶段,低电压输电线路保护是保护,控制集成,随着技术的发展和61850使用,保护和控制功能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逻辑可以区分,但在物理学中,在同一装置,使其他功能保护作用的影响将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2、数字化继电保护应用特点

数字三的主要特征是“以智能设备为基础,通过结合网络技术,进而做到符合IEC61850标准的数字化变电站信息”,即在全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通信模式,实现了标准化,使各种设备和功能共享的统一的信息平台。这使数字化变电站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方便维修的问题比传统变电站有大幅度提升。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结合数字保护装置和数字化变电站的测试应用,数字测试仪与传统仪器具有以下特点:

输入/输出设备发生变化。数字测试仪的输出值和输入数据报采样值和接收消息,传统的测试仪器的模拟和开关量输出连接中的变化。数字测试仪和被测设备连接到光纤的光纤以太网中,与被测设备的交互式数据,传统的测试仪器和被测设备连接介质硬布线硬件实现更为简单。与输入输出和连接介质的变化,数字测试仪的硬件实现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输出值可以完全由软件计算,不再需要数/回路,电源支持,开放到开放电路的简化,甚至取消。实现更复杂的。数字测试装置许多以前用硬件实现的功能可以有软件,软件可靠性改进处理复杂性的增加。数字测试仪与传统仪器,硬件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减少了硬件成本减少错误的概率。由于硬件实现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测试成本大大降低空间。软件开发的成本虽然会上升,但软件可以复制,也降低了软件成本,并以测试的可靠性提高,维修成本会下降。

3、继电保护检测需要增加的内容

在原有继电保护测试项目的基础上,根据继电保护装置发展的新特点,需要增加如下方面的测试内容。

3.1基于61850技术的继电保护产品检测

随着61850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原有的一些测试项目将不提供这些产品,如下:装置测量精度,因为61850的过程总线,保护装置能接收过程层。数字信号,而不是先前的PT/CT交流采样,采样数据的准确性评估过程层铂或PT/CT光学或电子。国有企业的分辨率测试,因为国家数量的时间标签的处理模块,以评估对象的继电保护装置为一层对应的数字模块。

3.2时间同步能力检测

全球定位系统时间同步技术的采用,有效地解决了不同继电保护装置的时间同步问题,故障分析中的应用带来了帮助,但目前在时间同步检测主要用于时间同步装置,继电保护装置的同步能力测试需要加以考虑,如整体把握时间的同步效果。特别适合广域测量和保护装置/系统时间同步,效果会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比较大,最终影响系统分析和保护作用。

3.3产品通信协议检测

通讯协议测试的实践中过去式继电保护测试中的产品,不包含具体的网站通信协议测试要求,造成的过程中,系统集成,产品[互连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一情况,中国电网2005组织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通信协议的一致性测试和互操作性测试。其他各网局,局电力用户协议一致性测试的要求,表明该继电保护产品协议一致性测试已成为重要内容的继电保护测试。在新修订标准iec60255,明确指出,为保证通信协议的继电保护产品符合有关标准或规范,需要一致性测试,具体测试方法需要参考具体的通信协议标准要求的内容。

3.4软件测试

随着软件在微机型继电保护中的应用,软件承担了越来越多的重要工作,由于软件设计本身存在的缺陷可能会导致继电保护装置运行异常,甚至出现误动、拒动现象。尤其是针对装置内的程序,其程序逻辑难以进行完整的测试,因此当运行过程中,在某些条件下程序进入到不正常工作状态,导致保护装置工作出现问题,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可能会带来破坏。

继电保护装置的概念范文篇8

【关键词】设备可靠性;继电保护系统

1.研究背景

2010年度我公司召开了技术监督会议,详尽地总结了去年技术监督的工作任务和经验,并且安排部署了今年技术监督的各项具体工作。在领导重视,大力支持下,我们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全体技术监督人员积极贯彻电力公司及我局的生产部署同要求,强化责任分配,强化隐患治理,进一步地开展了各项技术的监督,具体实施了作业的标准化,发挥技术监督工作对整个电网安全的保障功能,很好地完成技术方面各项工作。行业技术监督的工作是整个电力生产以及电网发展基础性的任务,实施完善、科学的技术监督工作,是有效加强继电设备状况评估,保证生产“可控、能控”的关键手段,对于公司确保整个电网安全稳定、正常运行以及快速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继电保护装置则是由具有自动反应机构的特殊继电器组成的,它是一种自动装置,任务在于当电网发生短路故障之时,有选择性的、目的性、快速自动断开所被保护的元件来防止扩大事故范围,当电网发生非正常的工作情况,可以发出报警信号引起技术人员注意,以消除不正常的危险的状态。而目前的电力系统结构发展到非常复杂,发生事故特别是复杂事故可能性也随之增大,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由继电保护装置完成,成为了关键的问题。

2.可靠性衡量指标

继电保护的可靠性是该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在任何其应该保护动作的情况时,它不应产生误动作。当发生动作的故障之时,它不应拒动作。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的指标关键采用以如下个指标当做衡量继电保护常用指标:

(1)不正确动作率Pe。Pe包含误动率Pe1,(它包含正方向故障误动作率Pel1以及反方向故障误动率Pe12),还有正常运行的误动率Pe2,以及拒动率Pe3。

(2)正确动作率Pc。Pc包含有区内故障的正确动作率Pc1,正方向和反方向故障正确的不动作率Pc2以及正常运行正确的不动作率Pc3。

3.继电保护技术措施

3.1利用故障分量的继电保护技术措施

我国上世纪以来开展暂态行波方案用于继电保护研究,发展了继电保护技术中积极利用故障暂态的新方法。通过以上情况表明,发掘和利用新故障信息对于继电保护的发展有分厂重大的意义。微机在继电保护方面的应用为获取识别故障信息制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出故障信息故障分量的实际应用,同时促进继电保护技术更深一步的发展。

故障分量是电网继电故障信息的表现,继电非故障的状态包括系统振荡、正常运行、两相运行等等。继电故障分量有以下特征:

(1)故障点电压的故障分量是最大的,而系统的中性点处电压是零;(2)故障分量一般是独立于非故障状态的,却仍受整个系统运行方式影响;(3)非故障状态下通常不存在故障分量电流电压;(4)保护装设处电流电压在故障分量之间相位是由系统中性点到保护装设处之间的阻抗决定的,不受到整个系统短路点过渡电阻影响。故障分量的信息可以确切反映出故障的具体信息,所以可以在继电保护的技术中使用识别故障。到目前为止,故障分量的分析在继电保护中使用于方向元件、启动元件、差动保护以及距离保护的各项纵联保护中,这些都对提高保护指标起到很显著作用。

3.2自适应过电流保护

自适应的继电保护可以克服型传统保护存在的某些问题。自适应的继电保护现在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目前的分析和研究成果已有力地证明了自适应保护的优越性。因为传统过电流保护一定是按照最大负荷电流进行整定的,这样就限制到保护灵敏度。自适应与传统过电流保护有所不同,自适应能够根据具体的负荷电流变化自动地实时地改变过电流保护整定值。最大负荷电流情况下,具体过电流保护整定值是IDz=KIHmax。正确积极的过电流保护十分有可能更快地更灵敏切除故障。

3.3小波变换在继电保护中的应用单纯的频域分析法以及单纯时域分析法全部都不能精确描述类似于暂态行波的非平稳信号。所以就要研究一种新的信号表示方法,要求能够在整体上正确提供信号主要参数,并能提供任局部时间信号变化的剧烈程度。目前研究的小波分析法能满足以上要求。利用小波变换模极大值理论以及奇异性检测提出了实现选相方法和故障起动,此方法主要有点是快速和可靠。因此,小波变换分析将应用在快速检出行波信息方案,为此检测方案提供有效工具。并且基于小波变换继电装置具有巨大优越性。

4.继电保护技术发展趋势

继电保护技术发展趋势和方向是向网络化,计算机化,智能化,控制、保护、测量以及通信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而电力系统对计算机保护的要求除了基本功能外,还要全部具有大容量的故障信息以及相关数据长期存放的空间,此外,还有快速处理能力和强大通信功能。除了纵联保护和差动外,其他继电装置都只能反应出保护装置安装处电气量。而继电保护作用只限于切除有关故障元件,这主要是由于数据通信手段不够先进。国外已经提出系统保护概念,这概念主要指安全的自动化装置。对于目前的非系统保护,保护装置的实现杜宇计算机联网也很大的价值。继电保护可以得到系统故障信息越多,对实际故障性质和位置的判断检测就也越准确。在实际的继电保护网络化条件下,整个继电保护装置实质上就是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中的智能终端。这个终端可从网上得到电力系统运行故障的实际信息和有关数据,同时也可将获得的被保护元件数据信息传送给控制中心或者网络中的任一终端。所以每个计算机保护装置不仅仅能够完成继电保护的任务,并且在无故障的运行下还能够完成控制、检测以及通信的强大功能。

继电保护装置的概念范文1篇9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技术继电保护影响

中图分类号:TM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113-01

1智能变电站及其技术特征

通过《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可知,智能变电站涵义为:运用先进、低碳、环保及可靠的智能设备,使变电站符合通信平台的网络化、全站信息的数字化与信息共享的标准化等要求,并能自动完成有关信息的测量、采集、计量、控制及监测等功能,还可依据需求对电网的智能调节、实时自动控制与在线分析等高级功能给予支持,有效实现变电站间互动或者电网调度等的变电站。在ICE61850的标准下,智能变电站充分体现了设备智能化、网络化、交互标准化与应用互动化等技术特征,其中,一次设备智能化作为智能变电站基础建设,目前较多应用的是常规设备与智能组件所构成智能型的一次设备,像智能变压器及智能断路器等,具有真正意义的智能型一次设备并未投入运行,电子互感器与光纤网络的应用,使得一次与二次设备间的数据交互实现了完全数字化,传统意义上的二次回路被弱化,二次与一次设备间的通信连接所使用的是高速光纤网络,有效实现了二次设备资源及数据共享,智能变电站设备间的数据通信执行ICE61850的标准,不同设备生产厂家均执行同一标准,有效简化了设备安装与检修等流程。

2智能变电站的架构体系

智能变电站结构并不是常规站间隔与主控设备的方式,它的逻辑构架可概括为三层两网络,三层为过程层、间隔层与站控层,两网络为过程层网络与站控层网络,主要在三层中间,如图1所示。在智能变电站中,对继电保护来说,过程层包含一次设备与之有关智能组件等,如隔离开关、变压器、互感器及高压断路器等,其作用为采集数据、检测各种设备的状态,并控制命令执行等;间隔层主要包含各种监控设备与继电保护等,其作用为实现各间隔设备监视、控制与保护等;而站控层主要由数据前置机、人机交互设备、工作站及服务器等所构成,其作用为传输整定值的召唤与修改,并录波文件的传送等,有效实现变电站集中控制。智能变电站中的继电保护网络所使用规则亦是ICE61850的标准,从模型上,将原来继电保护装置划分成多个的逻辑设备,还划分成采样值处理、保护算法与跳闸回路等逻辑节点;从数据上看,详细划分了继电保护的数据种类,并覆盖了目前继电保护的应用数据,扩展了数据种类方法;从通信协议看,其通信服务需要依照性能与类型对通信协议给予映射。与传统变电站比较,智能变电站并不以装置作为继电保护的组织形态,而是以保护功能的模块化作为组织形式,保护的分散或集中形式不再依赖装置,主要取决自网络性能与保护需求,使得继电保护工作更为灵活,有效满足了电网保护需求。

3智能变电站技术下的继电保护影响

3.1数据信息与保护原理影响

从继电保护内的数据信息角度看,智能型的变电站技术所带来影响为下列方面,其一,电子互感器代替了电磁互感器,使得继电保护元数据产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电磁互感器中的一些算法与整定原则要重估与优化,电子互感器所带来的数据延迟与同步等问题,给继电保护也带来了影响,要对其进行深入评估,在线性度、响应速度与频带宽度等方面优势,会对继电保护产生新算法与新源里;其二,在ICE61850的标准下,二次信息实施统一建模,让继电保护的数据处理与利用方法产生了很大变化,随着ICE61850的应用,不同设备间的互通互联及互换等,给IED设备及二次信息分离奠定了基础,大量信息数据存储挖掘,保护配置与双重化,以及动态迁移组态等均带来了新的保护组态与保护原理;其三,继电保护的数据传输方法也发生了改变,由二次电缆连接变成了信息网络传输,信息网络传输让跨间隔保护变得灵活简便,促使了新实现方法与保护原理的产生,网络的可靠性与实时性受到关注,处理小概率数据延迟、丢包与误码等成为继电保护原理、算法与机制的新课题。

3.2对继电保护的实现机制、调试及维护等方面的影响

从继电保护的实现机制来看,智能型的变电站技术也带来了很大影响,打破了原有的采样、计算与出口的一体化形式,数据信息、保护对象及装置不再进行绑定,让数据动态能实时调用及存储,不同系统数据的统一管理与不同功能应用变成了可能,极大降低了保护设备及过程网络的交互需要及复杂性,对保护功能组态、迁移与广域保护提供了数据信息的交换平台;还改善了二次回路中的不可测控问题,可实时掌握网络数据的可靠状态,极大提高了继电保护中的可靠水平,原有继电保护很容易形成信息孤岛问题,应用智能变电站的对等交互技术模式,不必与保护装置进行绑定,有效实现了数据信息共享。从调试及维护等角度来看,继电保护的运行模式与保护形态产生了较大变化,在测试方法及周期等维护标准方面存在滞后性,继电保护的二次回路监测,让保护设备的状态检修变得可能,标准统一,让变电站建模出现一体化,一旦变电站实施扩建或者变更时,对配置文件给予动态修改成为智能变电站所遇新问题,并且智能变电站的设计、维护及调试等,需要设计院、业主、设备商及调试单位等,进行反复协调与方案修改,当单位投入运行后,难以摆脱厂家及调试单位等依赖性,为电网运行带来了安全上的隐患,限制了智能变电站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小云.对智能变电站技术的探讨[J].广东科技,2011(10).

继电保护装置的概念范文篇10

关键词:继电保护;装置;功能;发展

1继电保护的相关内容

1.1继电保护的定义

继电保护的概念理解起来并不是很困难,因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都能够接触到,所以理解起来也就很容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继电保护的基本任务就是保证非故障设备继续运行,尽量缩小停电范围,因此换句话可以说继电保护就是一种电力保护装置,保护电网安全平衡运行的系统。

1.2继电保护的作用

研究电力系统故障和危及安全运行的异常工程况,以及探讨其对策的反事故自动化措施,使之免遭损害,称之为继电保护。他的基本作用是: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或异常工况时,在可能实现的最短时间和最小区域内,自动将故障设备从系统中切除,或发出信号由值班人员消除异常工况根源,以减轻或避免设备的损坏和对相邻地区供电的影响。

1.3继电保护的类型

(1)电流保护;(2)电压保护;(3)瓦斯保护;(4)差动保护;(5)高频保护;(6)距离保护与主动保护。

1.4对继电保护装置的要求

继电保护装置为了完成它的任务,必须在技术上满足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和可靠性四个基本要求。对于作用于继电器跳闸的继电保护,应同时满足四个基本要求,而对于作用于信号以及只反映不正常的运行情况的继电保护装置,这四个基本要求中有些要求可以降低。

(1)选择性;(2)速度性;(3)灵敏性;(4)万能性。

2继电保护的基本任务

2.1自动、迅速、有选择性地将故障元件从电力系统中切除,使故障元件免于继续遭到破坏,保证其他无故障部分迅速恢复正常运行。

2.2反应电气元件的不正常运行工况,并根据运行维护的条件(如有无经常值班人员)而动作于信号,以便值班员及时处理,或由装置自动进行调整,或将那些继续运行就会引起损坏或发展成为事故的电气设备予以切除。此时一般不要求保护迅速动作,而是根据对电力系统及其元件的危害程度规定一定的延时,以免暂短地运行波动造成不必要的动作和干扰而引起的误动。

2.3继电保护装置还可以与电力系统中的其他自动化装置配合,在条件允许时,采取预定措施,缩短事故停电时间,尽快恢复供电,从而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3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与保护装置的结构

反应系统正常运行与故障时电器元件(设备)一端所测基本参数的变化而构成的原理(单端测量原理,也称阶段式原理)

4继电保护的组成

一般情况而言,整套继电保护装置由测量元件,逻辑环节和执行输出三部分组成。

4.1测量部分

测量比较部分是测量通过被保护的电气元件的物理参量,并与给定的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给出“是”“非”性质的一组逻辑信号,从而判断保护装置是否应该启动。

4.2逻辑部分

逻辑部分使保护装置按一定的逻辑关系判定故障的类型和范围,最后确定是应该使断路器跳闸、发出信号或是否动作及是否延时等,并将对应的指令传给执行输出部分。

4.3执行输出部分

执行输出部分根据逻辑传过来的指令,最后完成保护装置所承担的任务。如在故障时动作于跳闸,不正常运行时发出信号,而在正常过行时不动作等。

5继电保护的用途

5.1当电网发生足以损坏设备或危及电网安全运行的故障时,使被保护设备快速脱离电源。

5.2对电网的非正常运行及某些设备的非正常状态能及时发出警报信号,以便迅速处理,使之恢复正常。

5.3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和远动化,以及工业生产的自动控制。

6继电保护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继电保护技术未来发展方向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综合自动化发展。

结束语

随着电力系统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人员智能技术以及继电保护理论的发展,继电保护技术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许建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M].北京:中国水力水电出版社,2005.

继电保护装置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继电保护电网安全

1继电保护的基本概念

可靠性是指一个元件、设备或系统在预定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可靠性工程涉及到元件失效数据的统计和处理,系统可靠性的定量评定,运行维护,可靠性和经济性的协调等各方面。具体到继电保护装置,其可靠性是指在该装置规定的范围内发生了它应该动作的故障时,它不应该拒动作,而在任何其它该保护不应动作的情况下,它不应误动作。

继电保护装置的拒动和误动都会给电力系统造成严重危害。但提高其不拒动和提高其不误动作的可靠性的措施往往是互相矛盾的。由于电力系统的结构和负荷性质的不同,拒动和误动所造成的危害往往不同。例如当系统中有充足的旋转备用容量,输电线路很多,各系统之间和电源与负荷之间联系很紧密时由于继电保护装置的误动作,使发电机变压器或输电线路切除而给电力系统造成的影响可能很小;但如果发电机变压器或输电线路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拒动作,将会造成设备的损坏或系统稳定的破坏,损失是巨大的。在此情况下提高继电保护装置不拒动的可靠性比提高其不误动的可靠性更为重要。但在系统中旋转备用容量很少及各系统之间和负荷和电源之间联系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继电保护装置的误动作使发电机变压器或输电线切除时,将会引起对负荷供电的中断甚至造成系统稳定的破坏,损失是巨大的。

2保护装置评价指标

2.1继电保护装置属于可修复元件,在分析其可靠性时,应该先正确划分其状态,常见的状态有:①正常运行状态。这是保护装置的正常状态。②检修状态。为使保护装置能够长期稳定运行,应定期对其进行检修,检修时保护装置退出运行。③正常动作状态。这是指被保护元件发生故障时,保护装置正确动作于跳闸的状态。④误动作状态。是指保护装置不应动作时,它错误动作的状态。例如,由于整定错误,发生区外故障时,保护装置错误动作于跳闸。⑤拒动作状态。是指保护装置应该动作时,它拒绝动作的状态。例如,由于整定错误或内部机械故障而导致保护装置拒动。⑥故障维修状态。保护装置发生故障后对其进行维修时所处的状态。

2.2目前常用的评价统计指标有

2.2.1正确动作率即一定期限内(例如一年)被统计的继电保护装置的正确动作次数与总动作次数之比。用公式表示为:

正确动作率=(正确动作次数,总动作次数)×100

用正确动作率可以观测该继电保护系统每年的变化趋势,也可以反映不同的继电保护系统(如220kv与500kv)之间的对比情况,从中找出薄弱环节。

2.2.2可靠度r(t)是指元件在起始时刻正常的条件下,在时间区间(0,t)不发生故障的概率。对于继电保护装置,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从起始时刻到首次故障的时间。

2.2.3可用率a(t)是指元件在起始时刻正常工作的条件下,时刻t正常工作的概率。可靠度与可用率的不同在于,可靠度中的定义要求元件在时间区间(0,t)连续的处于正常状态,而可用率则无此要求。

2.2.4故障率是指元件从起始时刻直到时刻t完好条件下,在时刻t以后单位时间里发生故障的概率。

2.2.5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建设从修复到首次故障之间的时间间隔为无故障工作时间,则其数学期望值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

2.2.6修复率m(t)是指元件自起始时刻直到时刻t故障的条件下,自时刻t以后每单位时间里修复的概率。

2.2.7平均修复时间mttr平均修复时间是修复时间的数学期望值。

310kv供电系统继电保护

10KV供电系统是电力系统的一部分。它能否安全、稳定、可靠地运行,不但直接关系到企业用电的畅通,而且涉及到电力系统能否正常的运行。

3.110KV供电系统的几种运行状况

3.1.1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这种状况系指系统中各种设备或线路均在其额定状态下进行工作;各种信号、指示和仪表均工作在允许范围内的运行状况。

3.1.2供电系统的故障这种状况系指某些设备或线路出现了危及其本身或系统的安全运行,并有可能使事态进一步扩大的运行状况。

3.1.3供电系统的异常运行这种状况系指系统的正常运行遭到了破坏,但尚未构成故障时的运行状况。

3.210KV供电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的任务

3.2.1在供电系统中运行正常时,它应能完整地、安全地监视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为值班人员提供可靠的运行依据。

3.2.2如供电系统中发生故障时,它应能自动地、迅速地、有选择性地切除故障部分,保证非故障部分继续运行。

3.2.3当供电系统中出现异常运行工作状况时,它应能及时地、准确地发出信号或警报,通知值班人员尽快做出处理。

3.3几种常用电流保护的分析

3.3.1反时限过电流保护继电保护的动作时间与短路电流的大小有关,短路电流越大,动作时间越短;短路电流越小,动作时间越长,这种保护就叫做反时限过电流保护。反时限过电流保护虽外部接线简单,但内部结构十分复杂,调试比较困难;在灵敏度和动作的准确性、速动性等方面也远不如电磁式继电器构成的继电保护装置。

3.3.2定时限过电流保护继电保护的动作时间与短路电流的大小无关,时间是恒定的,时间是靠时间继电器的整定来获得的。时间继电器在一定范围内是连续可调的,这种保护方式就称为定时限过电流保护。

继电器的构成。定时限过电流保护是由电磁式时间继电器(作为时限元件)、电磁式中间继电器(作为出口元件)、电磁式电流继电器(作为起动元件)、电磁式信号继电器(作为信号元件)构成的。它一般采用直流操作,须设置直流屏。

定时限过电流保护的基本原理。在10kV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广泛采用的两相两继电器的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它是由两只电流互感器和两只电流继电器、一只时间继电器和一只信号继电器构成。保护装置的动作时间只决定于时间继电器的预先整定的时间,而与被保护回路的短路电流大小无关,所以这种过电流保护称为定时限过电流保护。

动作电流的整定计算。过流保护装置中的电流继电器动作电流的整定原则,是按照躲过被保护线路中可能出现的最大负荷电流来考虑的。也就是只有在被保护线路故障时才启动,而在最大负荷电流出现时不应动作。

继电保护装置的概念范文篇12

关键词智能电网;特点;继电保护;影响因素

Abstract:Withthecontinuous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thecomplexityofthenetworkalsoincreases,andalsoaccompaniedbythepowersystemvoltagelevelrise,whichisthepowersystemneedsanewchallenge.Themodernsmartgridinkeepingwiththeoriginalmade​​moreonthebasisofreliability,andflexibilityoftheprotectionsystem.Thispaperanalyzesthenationalgridsmartgridcompanycharacteristicsandmainfeatures,andfurtherpointedoutthatthedevelopmentofsmartgridsignificantimpactontheprotection.

Keywords:smartgrid;characteristics;relay;influencingfactors

中图分类号:TM773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世界上的电力系统的发展改革新动向,智能电网被各个国家追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重大的电力系统的科技创新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智能电网从刚兴起时的模糊概念,到现在的具体应用实施阶段,指导发展成为如今现代化信息时代下的电力系统的发展变革新动向。国家大力开展电网公司的智能化建设,不但使智能电网特征给予网络重构、微网运行和分布式的电源接入等高新技术,还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新的要求体制。现在,智能电网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在本地测量信息和少量的区域信息基础上所进行的常规保护和解决措施。智能电网以最大限度的改变方式进行电力系统的深化改革,运用电子式的互感器、测量新技术、交直流的灵活输电和技术的控制等广泛的应用,这对继电保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价值。

一.智能电网的概况分析

(一)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组成要素

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对于电力网络化,以及相应的设备监测和保护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实现方式,面向计算机化、智能化、网络化和保护、测量以及控制数据等通信一体化的发展是现阶段继电保护的新发展趋势。智能电网分布式的发电和交互式的供电对于继电保护来说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第一,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立足于长远发展的目标,数字化的新技术发展给继电保护配置提供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和条件。在智能电网的使用过程中,可以使用传感器,对输电配电、发电和供电等关键性的设备运行进行了实时的监控,利于系统管理。第二,对于收集到的数据信息通过智能化网络的系统进行统一的整合和分析。并且信息是可以运用到运行状况的监测方面,实现继电保护的功能以及保护定值远程的动态的监控与修正。除此之外,对于继电保护装置来说,其保护功能在保护信息的基础之上进行运行,与之关联的还有相关设备运行信息。因此,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装置的保护对象不是唯一的,而是根据变化的对象进行连跳命令,跳开其他的关联节点。

(二)继电保护发展的新动向

现在,我国正处于大规模的建设阶段,预计直到2022年会基本建成。电力系统中的继电保护,其根本性的研究就是对电力系统的故障排除、预防以及安全运行系统的异常操作研究,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对策研究中的反事故的自动化监控措施,这是保障电网运行的基本安全技术。并且,现代化的智能电网在保持着原有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有可靠性,以及灵活性的继电保护系统,还会伴随着电力系统中电压等级的升高,这是电力系统需要面对的新挑战。不但如此,智能电网同时也在最大程度的改变电力系统的组织形态,这也会对智能电网中的继电保护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二.智能电网的定义和特点

(一)智能电网的定义

智能电网,简单理解就是智能化的电网(也被称作“电网2.0”),它的建设基础是集成和高速的双向通信的网络上,通过现代化技术中的测量和传感,先进控制方法和设备,以及科学化的决策支持的技术应用系统,以此达到电网的高效、安全、可靠、经济、和谐环境和安全使用目标。

智能电网的概念到现在已经发展了三个里程碑。虽然各个国家的相关专家对智能电网的水平提高的等级达到了共识,但是由于智能电网的发展依然处于萌芽阶段,因此还没有明确定义可追寻。在智能电网的发展环境以及推动的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上,各个国家电网企业和各个组织部门会根据特有的思路和思考方式理解智能电网。在进行智能电网的实践和研究方面,各个国家对智能电网的发展阶段的着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智能电网的定义仍然处于更新发展的阶段。

(二)智能电网的特点

国家电网的相关公司在基本特征定义的基础之上,对智能电网的技术所体现出来的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和互动化。在技术关系上所体现出来的集约化、标准化,以及最重要的集团化等。信息化是智能电网基础的坚强后盾,实现了实时和非实时的信息之间的高度集成化,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数字化对于智能电网的实现形式起到了坚实作用,定量定向的对电网的结构、特性和状态等进行描述,实现电网信息采集和运输过程中的高效性和精确性;智能电网的自动化对于坚强电网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实现手段,主要通过现代化的自动控制策略,来完成智能电网在运行控制中的自动化的水平等级,对于全面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地位;智能电网的互动化是指在满足电网的内在要求下,实现电网、电源和用户三者之间的互动和协调关系。概括智能电网的基本内涵就是:坚强可靠性高、经济高效智能化、环保清洁、友好互动,以及透明开放。

三.智能电网对继电保护的重要影响

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的中的重要性的安全稳定的防线,并且是第一道安全防线,按照传统的电网设计以及配置是不能适应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的影响条件就是智能电网所表现的技术特点,并且其对继电保护的应用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智能电网的数字化

智能电网有一个重要性的特征是数字化,相对于继电保护来说:第一,数字化表现在测量手段;第二,在信息传输方面表现的数字化。伴随着国家大力建设智能电网的建设和智能化的仪器和设备的应用推广,传统形式的互感器将会逐渐的走出现代化技术的视线。电子式的互感器是采用网络技术中的接口,通过智能网络的保护装置与智能化的断路器之间的连接,简化了二次回路接线的复杂程度,同时也方便于维护工作的开展。

(二)智能电网的网络化

对于继电保护而言,智能网络化的数字化的变电站网络的重大变革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第一,信息的获取。继电保护主要保护功能就是自行管理,但是网络的数据传输特点是共享性,在全站的相关设备元件信息的方面有很大的突破性,即电气量信息。第二,信息的发送。智能化的断路器是应用数字接口进行的,其中,跳合闸等设备所控制的信号传输方式有二次电缆更改为数字信号的网络化传输。

(三)智能电网的广域化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电网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在不断的推进,专用化的几点保护信息现在也初步建成了,这会成为智能电网的重要控制环节。继电保护的服务环节中虽然几点保护信息和WAMS网络影响作用力较小,但是二者所提供的广泛的信息来说,提高了后备保护性能指标,安全自动装置的提高上有很高的价值研究。

(四)电网输电的灵活性

输电效率的智能化改变使智能电网的特点之一,输电的灵活性是智能电网的有效控制手段。智能电网也会采用大量的装置进行交流灵活的输电技术,例如:可控串联补偿装置、电能质量控制装置、统一潮流控制器、STATCOM和静止无功补偿装置等。除此之外,我国输电电网所进行的直流和交流相结合的输电特征也导致电网的非线性的可控电力原件的数量也会大大的增多。

四.继电保护的其他相关问题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电子和信息技术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和功能性也逐渐完善,并且系统的操作方式也比较简答方便,符合当代技术的人性化原则。我国的继电保护已经在技术原理上满足了电网运行的基本要求。

根据智能电网发展以及规划,改变了电网中电能传输某些方面的特点,数字化与信息化导致了智能电网和传统的电力系统之间的差距,所以,从根本上讲应该从继电保护相关工作入手,使其适应当代技术的发展现状。

(一)影响继电保护配置形态

智能电网的网络化会在发展阶段不断的改变继电保护配置形态,在数字化的电站基础上,其改变传统形式的继电保护的信息获取以及信息发送媒介,并且运用现代化网络的资源共享性,汲取站内的相关电器元件信息,在性能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共享控制信号网络对继电保护配置进行了简化,这是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的下一研究阶段的问题。

(二)数字化对继电保护性能的影响

提高互感器的传输性能,以及减少互感器发生的故障频率,对于继电保护配置来说可以取消电流互感器的饱和与二次回路的相关问题的因素影响。电气量的信息传输,其真实性对于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提高基于了可行性实施的条件。在简化智能电网中继电保护的附加功能,是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数字手段,即传感器进行继电保护整体性能的提高,这也是继电保护在未来几十年里需要面临的研究问题的核心价值。

(三)影响安全自动的装置性能的提升

智能电网对我国的电力系统的防御与经济紧急的控制提供广域的信息量,利用现在已经形成的网络,提高时间控制的敏感性很弱的保护装备与安全自动装置性能,在现在成熟的保护安全的自动装置原则基础上,进行几点保护的系统的诊断分析,避免突然性的停电导致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继电保护的新原理和新技术发展

新型的自然能源的使用具有环保等特点,但是电网的接入安全问题也逐渐的被提到日程当中,调度方式也会随着智能电网发展的速度加快,以及其灵活性的提高而进行传输方式与潮流发展趋向的调整。主要讲电力电子控制作为载体的智能电网的灵活控制将会对传统的电网故障特征进行跟踪,并研究出来使用智能电网的灵活控制中的继电保护的新原理和新技术演变成了智能电网的继电保护的研究中的关键性的问题。

(五)在线方式的整定技术

继电保护的思想已经广泛的应用于智能网络发展中,在传统的自适应保护的限定条件很多,又只能根据被保护的线路运行情况进行定值的自主性的调整。智能电网的未来发展展望会改变继电保护的这种复杂性,实现统一的在线方式的整定技术。

结束语:

建设智能电网是现代化的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变革,同时也是未来电网发展的最新趋向。现在,建设智能电网工作已经开展,建设发展中的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实际应用会给继电保护这个领域基于新的革命性突破和质的变化。推进现代化的智能电网,对于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继电保护这个重要专业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面向智能化电网方向迈进,阶段性的推动智能电网的建设,为智能电网的基础建设提高可靠的、安全的、便捷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邵宝珠;王优胤;宋丹.智能网对继电保护发展的影响[J].东北电力技术.2010(02-20).

[2]胡磊.浅析智能网对继电保护的影响[J].无线互联科技.2011(04-15).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场地租赁合同15篇
  • 下一篇:社保代办委托书范文五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