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免疫学的意义(6篇)

时间: 2024-01-05 栏目:公文范文

免疫学的意义篇1

关键词:癌,非小细胞肺;甘露聚糖肽;免疫

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导致严重的免疫功能紊乱。尽管化疗后期有明显疗效的患者,免疫内环境得到了稳定,细胞免疫功能得到了提升[1],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P方案化疗后早期往往伴随着白细胞的下降、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的紊乱,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寻找能够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有效方法,是目前肿瘤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甘露聚糖肽系甲型溶血性链球菌33#菌株经深层培养,发酵提取而得到的一种具有免疫活性和抗肿瘤作用的多糖肽类物质,能提高患者的抗肿瘤能力和生活质量[2,3]。现将我院关于甘露聚糖肽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结果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5年来收治的NSCLC患者86例(男性52例,女性34例),年龄31~81岁,中位年龄65岁。所有患者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肺穿刺活检、淋巴结活检或术后病理确诊。其中ⅢB期64例,Ⅳ期22例。所有患者体力状态评分(ECOG)0-2分,化疗前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心功能无明显异常。预计生存期大于3个月。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化疗前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将86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TP方案化疗:紫杉醇135mg・m-2・d-1,第1d;顺铂75mg・m-2・d-1,第1d;21d为1周期。静滴紫杉醇前12h及6h,给予口服地塞米松片20mg,30min前给予肌注苯海拉明20mg,抗过敏。治疗组化疗后第2d,静滴甘露聚糖肽(生产厂家:吉林国药一心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1310041;国药准字号:H19990030)20mg・d-1,连续7d为1疗程。对照组单纯化疗。两组化疗前1d及化疗后第8d,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免疫功能检测。

1.3观察指标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化疗前1d及化疗后第8d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免疫学指标CD3+、CD4+、CD8+T淋巴细胞表达率及CD4+/CD8+比值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毒副反应严重程度,治疗组是否出现新的不良反应。参照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常见毒副反应标准(NCICTC3.0版)(0-4级)评价毒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测数据均以[WTBX]x[TX-6]±s[WTBZ]表示

2结果

2.1两组化疗前1d与化疗第8d外周血白细胞数比较见表1。

注:两组治疗前白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0.05);治疗后第8d,治疗组白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P0.05)。对照组化疗后WBC计数较化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P

2.2两组化疗前1d与化疗第8d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见表2。

注:化疗前两组CD3+、CD4+、CD8+T细胞表达率及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CD3+、CD4+、CD8+T细胞表达率、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0.05)。对照组化疗前后比较,CD3+T细胞表达率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0.05);CD8+T细胞表达率升高及CD4+T细胞表达率下降、CD4+/CD8+比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P

2.3毒副反应TP方案最常见的毒副反应为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神经毒性、肌肉关节疼痛、脱发和心血管毒性。在治疗组患者中,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肌肉关节疼痛的发生率及反应程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T淋巴细胞亚群在NSCLC的发生、发展及转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主要是T淋巴细胞亚群主导的细胞免疫。其中CD3+T细胞代表淋巴细胞总数;CD4+T细胞为辅助T淋巴细胞,具有协助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和扩大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而CD8+T淋巴细胞对靶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4],同时对CD4+T细胞具有调节性免疫抑制作用;CD4+/CD8+稳定的比例维持着细胞免疫反应的平衡,只有在CD4+/CD8+比值正常时才能发挥抗肿瘤作用。化疗是晚期NSCLC的主要治疗手段。化疗在减少肿瘤负荷以及缓解由肿瘤细胞直接诱导的免疫抑制的同时,对机体免疫系统也进行了非选择性攻击,使机体免疫杀伤作用降低,有利于肿瘤的复发与转移[5]。因此,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在化疗过程中尤其重要。如何构建与机体免疫状态相结合的个体化综合治疗,使肿瘤患者从化疗和免疫两方面获益,正是本研究目的所在。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TP方案化疗后第8d,外周血白细胞数下降及CD3+、CD4+T细胞表达率、CD4+/CD8+比值下降,CD8+T细胞表达率升高,T细胞亚群紊乱,说明化疗后有一个免疫抑制期,机体免疫功能遭受破坏。治疗组在这一时期,给予甘露聚糖肽治疗,结果显示CD8+T细胞表达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外周血白细胞数、CD3+、CD4+T细胞表达率、CD4+/CD8+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说明甘露聚糖肽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治疗组经甘露聚糖肽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胃肠道反应程度、肌肉骨关节疼痛程度明显下降。治疗组中,偶有患者发热,考虑与甘露聚糖肽有关,反应程度轻,并未影响治疗。

本研究提示,无论化疗是否有效,在每一周期TP方案化疗后短期内,NSCLC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在此时期给予甘露聚糖肽免疫调节治疗,利于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善与重建,有助于扭转患者免疫功能紊乱,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关于化疗后期评价有效的患者,化疗对其免疫功能的稳定作用及甘露聚糖肽与有效化疗的协同作用,有待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LocherC,ConfortiR,AymericL,etal.Desirablecelldeathduringanticancerchemotherapy[J].AnnNYAcadSCI,2010,1209(11):99-108.

[2]王钊,吴荣聪.多抗甲素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2,18(4):374-378

[3]宋刚,于信.甘露聚糖肽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J].化疗与生物工程,2007,24(4):14-15

免疫学的意义篇2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重组乙肝疫苗(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在早产儿中的免疫效果。方法:将9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B组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接种,C组采用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接种。另随机选择我院健康足月儿60例作为正常对照,随机分为D、E两组各30例,D组接种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E组接种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免疫后72h内观察局部和全身反应情况,每天2次测肛温,观察奶量完成情况及可能的副反应。末次接种后1个月时采静脉血0.5mL,及时分离血清保存于-80℃以下待检。测定血中Anti-HBs滴度,采用放免法检测HBsAg。结果与结论:各组患儿未见明显局部与全身反应,均顺利完成临床试验。常规剂量的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与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在早产儿身上的免疫效果是一致的,提高酿酒酵母乙肝疫苗的剂量可增加早产儿的免疫应答。

关键词:早产儿;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中图分类号:R5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1-0091-02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HBVac)是阻断HBV母婴垂直和水平传播的有力措施。因此,乙肝疫苗接种被法定列入常规预防接种项目,但是,现有的预防接种计划中2500g以下新生儿未按规定进行出生即刻接种。同时,目前国内外对早产儿乙肝疫苗接种的时机和方法研究还不是很多[1],本研究探讨两种不同重组乙肝疫苗(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在早产儿中的免疫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90例早产儿(胎龄>30周,体重>1000g),除严重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败血症等病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批号2003090106)5μg/次接种,B组采用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10μg/次接种,C组采用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大连高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批号2003100101)10μg/次接种。各组早产儿性别、自然分娩率和母乳喂养率、平均胎龄和出生体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随机选择我院出生体重2500~3900g、孕38~41周的健康足月儿60例作为正常对照,按照接种疫苗不同随机分为D组、E组,每组30例。见表1。

1.2研究方法

三组患儿分别在出生后24h内上臂三角肌内免疫接种首剂重组乙肝疫苗,免疫程序为0、1、6个月三针法,乙肝疫苗A组为5μg、5μg、5μg,B组为10μg、10μg、10μg,C组为10μg、10μg、10μg。正常对照的D组接种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5μg、5μg、5μg,E组接种汉逊酵母乙肝疫苗10μg、10μg、10μg。

1.3观察指标

免疫后72h内观察局部和全身反应情况,每天2次测肛温,观察奶量完成情况及可能的副反应。末次接种后1个月时采静脉血0.5mL,及时分离血清保存于-80℃以下待检。用Elecsys-2010型电化学免疫分析仪(罗氏公司,瑞士)测定血中Anti-HBs滴度,采用放免法检测HBsAg,试剂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用Anti-HBs平均几何滴度表示Anti-HBs平均值。Anti-HBs滴度>10mIU/mL视为阳性,Anti-HBs滴度>100mIU/mL为强应答,10~100mIU/mL为弱应答,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各组患儿未见明显局部与全身反应,均顺利完成临床试验。A、B、C三组的Anti-HBs滴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的Anti-HBs滴度明显低于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与D、E组比较,*P

3讨论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卫生问题,全球约有3.5亿HBV携带者,母婴传播为HBV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新生儿感染HBV,85%发展为慢性HBV携带者[2]。足月新生儿和婴幼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有80%~90%的人可产生anti-HBs,免疫效果显著,但对于早产儿的免疫情况国内外有较大争议。我国现有的乙肝疫苗接种计划中对于体重2500g以下新生儿如何接种,尚无明确规定,有人建议体重达2500g以上才接种[3]。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与疫苗的种类及受种者的性别有关系,有报道男性接种成人接受常规剂量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优于酿酒酵母乙肝疫苗,女性则2种疫苗效果均好。

研究儿童的不同种类的国产基因重组疫苗的血清学效果,资料表明:在既往接种过乙肝疫苗、且HBV感染指标阴性的儿童415名;其中男性241名,女性174名,年龄2.5~6.4岁,平均(4.6±0.7)岁;儿童加强免疫乙肝疫苗后抗体阳转率为96.60%~100.00%,平均98.31%,不同种类国产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抗体阳转率和Anti-HBs滴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

目前,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成为全球控制乙肝流行的主要策略。过去的10余年中,血源乙肝疫苗在儿童中的应用,对于控制乙肝的传播与流行、减少HBsAg携带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取代血源乙肝疫苗后,有关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的远期免疫效果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由于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应用时间较短,在各个地区使用的起始时间不同,Anti-HBs检测方法和试剂也不尽一致,但从现有的文献看,新生儿应用重组乙肝疫苗(酵母)有较好的近期保护效果和免疫原性,与以往使用的血源乙肝疫苗效果相当。

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的多样性,为人群免疫有了更多的选择。虽然不同种类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原性和一些生物学特性有所不同,但都有良好的安全性,以及具有可以大量生产和降低成本等特点。目前对不同重组疫苗在早产儿的免疫效果研究不多,本研究三组受试早产儿的体重、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故其血清免疫学效果主要由疫苗的种类决定,研究表明,两种重组疫苗接种的早产儿的乙肝疫苗抗体阳转率明显低于正常足月儿的免疫效果,表明早产儿接种后的免疫反应性较足月儿差。有报道,早产儿孕周、出生体重与抗体滴度之间无相关性,尽管30~33周的早产儿强应答百分比低于足月儿,但并非孕周与出生体重低的早产儿抗体滴度均低,抗乙肝免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自身的免疫功能状态及遗传特性有关[5]。

在三组早产儿受试者中,两种重组疫苗的Anti-HBs滴度没有明显差异,A、C组以常规剂量接种,两种重组疫苗的抗体阳转率效果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B组以三针法,10μg剂量的免疫程序行免疫接种,其抗体阳转率最高,表明对高剂量的反应性优于低剂量。有报道,高剂量免疫接种在体重低于2000g的早产儿中效果更显著[6]。本研究也表明10μg/次剂量的免疫效果优于5μg/次,高剂量HBVac能提高出生体重低于2000g的早产儿对HBVac的反应。

综上所述,常规剂量的重组酿酒酵母乙肝疫苗与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在早产儿身上的免疫效果是一致的,提高酿酒酵母乙肝疫苗的剂量可增加早产儿的免疫应答。

参考文献:

[1]李河民,梁争论,张华远.关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原性的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5(25):378-381.

[2]江淑爱.早产儿基因重组乙肝疫苗不同接种程序的免疫应答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7):450-451.

[3]DangioCT,HallCB.Timingofvaccinationsinprematureinfants[J].BioDrugs,2000,(5):335-346.

[4]龚晓红,王富珍,吴疆,等.不同种类国产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原性观察[J].中国计划免疫,2007,23(4):316-318.

免疫学的意义篇3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儿童癫痫;疗效;机制

癫痫是儿童常见的临床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对患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临床上明确治疗儿童癫痫治疗机制,提高治疗儿童癫痫疗效,降低治疗儿童癫痫治疗的副作用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和主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免疫球蛋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并且临床研究证实,免疫球蛋白对治疗儿童癫痫,改善儿童癫痫治疗方法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关于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癫痫的治疗机制尚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导致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此,在这里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到2012年期间收治的48例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的48例健康体检儿童进行对照分析,针对两组儿童的免疫指标进行严格测定,具体的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8例癫痫患儿,男24例,女24例,发病年龄(4.81±1.06)岁,平均病程(2.53±0.86)年。患儿入选标准:所有患儿的临床表现症状均符合儿童神经专科就诊的癫痫症状,发作频率均大于1次以上。本组患者按照国际儿童癫痫症状标准进行分析,34例为全面性发作,14例为部分性发作,按照影像学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分析,35例为特发性癫痫,而13例为症状性癫痫。对照组48例健康对照儿童,男24例,女2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生命体征等方面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与指标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到2012年期间收治的48例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免疫球蛋白给予患儿治疗,并且治疗过程中患儿安全性、耐受性以及疗效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将48例癫痫患儿与同期的48例健康体检儿童进行对照分析,针对两组儿童的免疫指标进行严格测定。

1.3免疫指标测定综合分析治疗前后患儿的免疫指标的改变。免疫指标主要是指血清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亚群,前者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后者则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

1.4免疫球蛋白治疗在完成检测以及明确诊断后,所有患儿均要例行免疫球蛋白治疗,免疫球蛋白(批号:S10970081,规格10%,PH值4.0-4.8,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具体治疗方法如下:静脉滴注,每次注射1.5~3ml,连续治疗5天,观察治疗效果,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第2和第3个月按照上述方法重复应用即可。

1.5统计学分析采取SPSS13.0软件实施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是X2检验,计量资料用±s来表示,方法为t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即P

2结果

2.1治疗效果

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癫痫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77.6%,全面发作治疗有效率为78.9%,部分发作有效率为78.3%,两者治疗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球蛋白治疗症状性癫痫有效率为69.8%,而治疗特发性癫痫有效率为89.6%,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2.2免疫指标

治疗前,与对照组相比,癫痫组患儿的CDl9+B、CD20+B细胞比例要高,而CD3+CD4+T细胞比例与比对照组要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2.3不良反应

本组所有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有3例发生不良反应,主要症状为头痛、寒颤,发热,但是患儿均可耐受,在治疗过程中,通过静脉注射速度减缓或者是暂停输注后,不良症状消失。

3讨论

癫痫作为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的常见临床神经系统疾病,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此,需要临床医师对明确治疗儿童癫痫治疗机制,提高治疗儿童癫痫疗效,降低治疗儿童癫痫治疗的副作用做到深入的探讨。

3.1免疫球蛋白治疗疗效

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免疫球蛋白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并且临床研究证实,免疫球蛋白对治疗儿童癫痫,改善儿童癫痫治疗方法具有积极作用。为了进一步明确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癫痫的治疗机制,强化治疗的统一认识,本组研究对4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癫痫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77.6%,全面发作治疗有效率为78.9%,部分发作有效率为78.3%,由此可见,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癫痫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针对性,应该加强推广与应用。

3.2免疫球蛋白治疗机制

本研究对一组癫痫患儿的免疫球蛋白治疗结果显示:在治疗前,癫痫组患儿的CDl9+B、CD20+B细胞比例要高,而癫痫患儿CD3+CD4+T细胞比例与比对照组要低,治疗后,癫痫患儿CDl9+B、CD20+B细胞比例明显下降,而CD3+CD4+T细胞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水平升高,说明癫痫患儿体内存在着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改变,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对免疫调节细胞产生负反馈作用,使CD8增多;被活化的CD4减少,从而阻断了血管内皮的免疫性炎症反应。

总而言之,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癫痫,具有较好疗效,且免疫球蛋白可以下调癫痫患儿增高CDl9+B和CD20+B细胞比值,而对于癫痫患儿降低的CD3+CD4+T细胞水平有上调作用,并用对于免疫紊乱的症状性癫痫儿童治疗效果确切,但是在临床医学中,还要加强对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癫痫机制的进一步分析与探讨,从为临床儿童癫痫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杜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临床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及可能机制进行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30:31-32.

[2]张双,庞保东,彭建霞,曹丽华,刘寅,董琰,张琰.托吡酯与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儿童癫痫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02:136-137.

[3]HeinemannU,BuchheimK,GabrielS,etal.Celldeathandmetabolicactivityduringepileptiformdischargesandstatusepilepticusinthehippocampus.ProgressinBrainResearch.2013,04:4-6.

[4]许继平,李玉莲,苗丰莲,颜惠兰,孙昭辉.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的近、远期疗效与体液免疫功能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3,09:648-650.

[5]HsiehCL,ChiangSY,ChengKS,etal.AnticonvulsiveandfreeradicalscavengingactivitiesofGastrodiaelataBl.inkainicacid-treatedrats.AmericanJournalofChineseMedicine.2011,09:1731-1732.

[6]孙绪丁,岳屹囡,卓琳.不同剂量甲泼尼龙及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重症手足口病作用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11:842-844.

免疫学的意义篇4

关键词: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059-02

引言:

近年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广,为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开展做出很多促进作用,农牧区对疾病预防控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但规划免疫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逐渐显露出现,如部分农牧业地区的免疫基础设施不完善,从事免疫工作的人员素质低,设备陈旧,预防设施存在不到位的情况等等,给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带来极大阻碍,为此,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是解决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问题的重点。

1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现状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农牧区综合改革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农牧区医疗卫生改革,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型农牧区的免疫规划工作中,在农牧区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为农牧区医疗卫生条件和今后农村的健康发展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

1.1农牧区免疫工作基础设施不完善、设备落后:目前,农牧区中的很多乡镇免疫工作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免疫规划工作根本得不到保障施行,同时由于农牧区地广人稀,范围半径大,交通不便,免疫规划工作设备上投入少,对偏远山区牧民儿童的免疫规划管理和及时的预防接种造成很大困难。容易出现免疫薄弱人群,势必引起疫苗针对病发病的潜在隐患。国家对农牧区的免疫规划工作大范围投入,但却缺少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体制的不完善也使农牧区免疫工作进行带来阻碍。

1.2农牧区免疫规划人员短缺、技术落后。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中,人员配备跟不上,很多免疫规化专业人员素质较低,免疫技术操作不成熟,通常都是没有经过正规医学院校培训学习,主要是自学的城乡医生为主,造成农牧区免疫规划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同时,本级政府对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投入不足,造成免疫规划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相对不足,专业人员的流失也成为必然,更加难以派送现有免疫规划人员加以进修教育,给整个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的提升造成很大的瓶颈。

1.3农牧民卫生防疫观念落后、能力较低: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进展难同时也跟农牧民有关系,绝大多数农牧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对健康预防疾病的意识较低,主观上对农牧区免疫工作缺乏积极的参与性,同时农牧民对免疫工作的好处知晓程度甚低,加之投入资金的不足,很多农牧区的免疫工作无法专业、定期的展开,广大农牧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也无法得到保障,这种现状使得农牧区免疫工作的发展举步维艰。

2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的解决对策

通过对以上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困难的分析,完善农牧区免疫规划服务势在必行,为了更好的提高农牧区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还需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1完善农牧区免疫规划制度的建设:克服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遇到的困难,首先着眼于农牧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础,把农牧区人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搞上去,加强政府投入,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和提高健康教育意识,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同时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疗设备的更新,医疗技术提高,把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确保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还要加强对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的监督管理,把关严谨,健全疫苗储存供应系统,让老百姓接种上高效高质量的疫苗,积极的推进农牧区免疫规划制度的改革。

2.2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专业医疗人员素质:政府加大财政投入都农牧区免疫工作中,为建设农牧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资金保障,同时稳定农牧区免疫工作的专业人员,给他们充沛的经费支持,保障工作人员的生活待遇的提高,大力吸引更为专业的工作人员的加入,壮大农牧区免疫工作的医疗队伍,定期给免疫专业人员给予专业培训,加强其专业素质提高,从而调动他们在工作上产生积极性,切实把农牧区预防保健工作落到实处,保障基础卫生免疫工作事业,促进预防免疫工作的正常运行。

2.3加大卫生防疫知识宣传,提高农牧民防病意识:针对农牧民文化素质的薄弱现象,政府应该积极加强农牧区医疗免疫知识的宣传力度,引导和支持农牧民资源参与免疫规划工作,让农牧民逐步认识到推行并完善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是维护农牧民的根本利益,更是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让农牧民了解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同时加强对农牧民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牧民“看病难、看病贵”等困惑,提高农牧区免疫规划工作的透明度和可信度,更好的促进农牧区免疫工作的展开。

3结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农牧区的免疫规划发展势在必行,建立一支完善的农牧区免疫系统机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把农牧区的免疫规划工作切实的实施到农村的各家各户,不仅利于改善农村民生,更为构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凌罗亚李倩,潘晓红,顾丽华,等.浙江省常规免疫接种率监测系统运转效果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1-03

[2]左树岩,王晓军,曹雷,等.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系统的现状及报告质量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计划免疫,2002-06

[3]陈艳丽,陈永林.呼伦贝尔市2002年常规免疫接种率报告质量评价[J].疾病监测,2003-10

免疫学的意义篇5

关键词:血清免疫球蛋白;肝衰竭;临床意义;价值评定

中图分类号:R575.3;R4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3-0087-02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valueandeffectofserumimmunoglobulintestinthediagnosisofliverfailure.MethodsImmunoglobulinwasusedtodetecttheserumimmunoglobulin(IgG,IgMandIgA)inpatientswithrenalfailurebyTurbidimetricinhibitionimmunoassay.Theserumlevelsoftotalbilirubinandserumweremeasuredbythemethodof(Turbidimetricinhibitionimmunoassay)and(albumin)wereusedtoanalyzetheserelatedfactors.ResultsTheimmunoglobulinvaluesandtheprogressionandseverityofpresentingtheassociatedtrendofillness,theimmuneproteinindexrosemoresignificantly,andtheindexesofserumtotalbilirubin,prothrombinactivity(Turbidimetricinhibitionimmunoassay)and(albumin)ontheclinicalsignificanceofthechangesofcontrast.ConclusionTheapplicationofserumimmunoglobulinthediagnosisofliverfailureconditions,theeffectisobvious,thismethodhasimportantsignificanceforclinicalresearch.

Keywords:Serumimmunoglobulin;Liverfailure;Clinicalsignificance;Valueevaluation

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1-3],肝脏能够对细胞免疫和机体免疫进行调控。针对于此,本文将以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为主,探究其应用在肝衰竭病症中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其中肝衰竭患者50例,设为实验组,慢性乙肝轻度患者50例,设为参照组。实验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45.20±2.3)岁;参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38.5±2.0)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标本采集前,需空腹至少12h,保证采血环境无菌,抽取静脉血液5ml,选用生化抗凝试管,采集半小时后送至检验室。实验组患者采血标本的控制时间均保证在疾病进展期间,为7~15d,参照组的时间没有确切规定。

采用日立公司生产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为希森美康CA7000。其中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M以及IgA)以及总胆红素所用的试剂盒均为配套试剂,应用免疫比浊法对免疫球蛋白测定,应用重氮比色法对总胆红素测定,应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自动凝血分析仪ADVIAcentaurxpCA724,并应用凝固法处理[4]。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进行研究所有临床数据均由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对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对比应用(x±s)表示,行t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指标(IgG、IgM及IgA)、血清总胆红素、PTA以及ALB指标测定见表1。

3讨论

临床诊断肝衰竭,主要依据指标为血清总胆红素、TPA以及ALB,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指标的10倍,PTA

乙型肝炎病毒在hepatocyte内部进行复制并不会造成细胞损伤。乙型肝炎病毒诱发的细胞免疫反应决定了肝细胞损伤程度,是清除病毒的最重要路径。当乙型肝炎病毒tissuepolypeptideantigen被MHC-1、HLA-A,-B,-C等一类的抗原限制的CD8T细胞所辨别后,群集分化就会获得复制效果[6],也就是通过非CPE、CK介导的抑制病毒复制,以此让乙型肝炎病毒受到感染,进而恢复功能,又可以通过Perforin-Fas配体以及干扰素-α、自然杀伤细胞等介导的免疫反应[6]。病毒不断感染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免疫反应将会变弱,不能够清除受感染的细胞,但会对受感染的干细胞进行破坏,造成肝脏慢性病症的出现。B细胞致敏后会变成效应B细胞,同时和其他相应抗原的albumin结合[7]。形成gG、IgM、IgA、IgD、IgE等五大种。总体来说,在病症早期或者是急性期,上升指数会逐渐加重,肝炎病症不断上升的过程中,肝细胞出现大量坏死,Kupffer细胞功能失调,吞噬作用无法发挥,抗体形成显著上升,IgG、IgM、IgA指标呈现上升的趋势,主要以IgG为主,IgG指标上升明显,表示肝细胞受损程度变大。

综上所述,临床诊断肝衰竭,应用血清免疫球蛋白z验效果显著,研究结果和李红娟、杨进及张玉华等专家研究相符,具有临床可参考价值。本次数据证实,实验组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能够反映出肝脏损害程度。

参考文献:

[1]陈文惠.肝衰竭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4(3):168-169.

[2]陈燕.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对肝衰竭患者的应用价值分析[J].母婴世界,2016(7):53.

[3]路文志.肝衰竭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方法及价值评析[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5(4):11.

[4]陈文惠.肝衰竭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2):295-296.

[5]李红娟.血清免疫球蛋白检验在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意义探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9):40-41.

免疫学的意义篇6

龙岩市第二医院检验科,福建龙岩364000

[摘要]目的研究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8,NK细胞检测治疗肿瘤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该院于2012年4月—2014年4月,共有86例肿瘤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按照不同方案进行化疗。空腹采静脉血,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NK细胞表达及CD4/CD8比值。结果观察组疗效为优者占比78.05%(32/41),优良率为90.25(37/4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10%(23/41),73.17%(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CD4、CD8、NK为(29.78±9.45);(23.43±8.55)、(12.45±5.37),治疗之后为(40.99±11.11)、(33.11±9.78)、(13.78±6.15),肿瘤患者治疗后,CD4,CD8显著高于治疗前。NK细胞治疗前后变化不大,具有积极意义。结论肿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8,NK细胞检测,对于化疗方式的选择及监视非常重要,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不同患者治疗采取相应的免疫治疗,增强患者免疫功能。

[

关键词]淋巴细胞亚群;治疗肿瘤;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8(b)-0071-02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最重要疾病之一[1]。抗肿瘤化疗药因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而成为常用的治疗手段。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同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存在密切关系,而抗肿瘤免疫主要以细胞免疫为主,其中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是关键组成部分[2]。然而,由于抗肿瘤化疗药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机体的免疫细胞也产生损伤,使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因此,以往认为,抗肿瘤化疗不利于进行后续的主动免疫生物治疗[3]。鉴于此,该研究于2012年4月—2014年4月通过对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NK细胞检测对治疗肿瘤患者临床意义,得到一些结论,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共有86例肿瘤患者,其中男44例,女42例。年龄在35~75岁间,平均年龄为(42.6±3.2)岁。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其中观察组含男21例,女22例。年龄在35~74岁间,平均年龄为(43.8±2.3)岁。肿瘤分级:Ⅰ级33例,Ⅱ级7例,Ⅲ级3例。对照组含男23例,女20例。年龄在36~75岁间,平均年龄为(42.4±2.7)岁。肿瘤分级:Ⅰ级32例,Ⅱ级8例,Ⅲ级3例。

1.2研究方法

根据肿瘤类型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观察组的化疗计量增加1倍,切化疗间隔时间延长1倍。在化疗前与化疗后均采静脉血,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和NK细胞表达[4]。

1.3疗效评定

通过以下标准对疗效进行判定。“优”为一切正常,无不适病症;“良”为能进行正常活动,有轻微病症,“可”为勉强可以正常活动,有些病症和体征;“差”为病症无明显好转[5]。

1.4统计方法

以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数据比较以χ2检验。计量数据以t检验。

2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疗效为优者占比78.05%(32/41),优良率为90.25(37/4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10%(23/41),73.17%(30/41)。提示观察组的化疗方案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化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显著高于化疗前,说明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比较

肿瘤患者治疗后,CD4,CD8显著高于治疗前。NK细胞治疗前后变化不大,具有积极意义。见表2、表3。

3讨论

一般认为,肿瘤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细胞不能有效识别,杀灭肿瘤细胞[6]。从本世纪以来,对于肿瘤免疫的监测,免疫应答和免疫逃逸的细胞与分子机制有了更安全的认识,并由此提出通过阻断肿瘤诱导的免疫抑制方法治疗肿瘤,促进肿瘤免疫治疗的应用[7]。

该研究的实验表明,不同的化疗方案及化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均有显著变化。结果1显示观察组疗效为优者占比78.05%,优良率为90.2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10%,73.17%,通过表2可以发现,观察组的CD4及CD8也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化疗方案的不同,则淋巴细胞亚群有显著变化,因此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可以有助于化疗方案的选择。这与荣守华[8]等人的报道相符,观察组由于加倍剂量但是延长相关化疗时间,可以明显的保护患者的免疫系统,这可能与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代谢与肿瘤活动情况有关,表3提示化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显著高于化疗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提示在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有显著的变化,有助于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化疗损伤程度等等,另外,CD4主要表达于辅助T(Th)细胞,是Th细胞TCR识别抗原的供受体,与MHCⅡ类分子的非多肽区结合,参与Th细胞TCR识别抗原的信号转导,CD8的功能也类似,所以这两种物质的计量能够有效的反应患者体内的免疫质量,在进行化疗之后,这两种物质的浓度明显升高,表示化疗之后,患者的总体的免疫系统有所增强,这主要与化疗杀死癌细胞,并且减少癌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有关,此外,肿瘤患者化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降低,化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CD8细胞明显升高[9],NK细胞变化不明显。可能与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抑制,同时机体也产生针对肿瘤抗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其中细胞免疫被认为是抗肿瘤免疫的主力,在细胞水平上的免疫调节以T淋巴细胞为主,根据是否表达CD4,CD8,NK细胞起主要作用[10]。CD4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能参与CD8T细胞的作用。因此肿瘤免疫需要激活T淋巴细胞。同时CD4T细胞可作用作为肿瘤患者化疗后免疫检测的指标之一,而且NK细胞在治疗中无太大的差异,因此NK细胞呈现静止状态,稳定的参与肿瘤免疫作用[11]。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8,NK细胞检测,对于化疗的监视非常重要,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不同患者治疗采取相应的免疫治疗,增强患者免疫功能。

[

参考文献]

[1]陈冬波,张世强,王保庆,等.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治疗对恶性肿瘤化疗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5(6):571-572,575.

[2]马海峰,吴瑛.穴位刺激对男子场地自行车运动员赛前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的调控[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12(8):1106-1110.

[3]李晓英,鲍杨漪,江蓓蕾,等.不同类型肿瘤患者自体CIK细胞治疗对机体免疫状态及临床症状改善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4(2):434-437.

[4]白海亚,马秀芬.新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9(4):843-845.

[5]赵磊,王念跃,张红梅.AIDS患者与正常人CD8+CD25+、CD4+CD25+、B淋巴细胞、NK细胞与NKT细胞计数对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0(3):1857-1859.

[6]任林广,徐广伟,齐红,等.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NK、NKT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妇幼保健,2012,29(5):4614-4616.

[7]魏玮,高勇,王理伟,等.细胞免疫状况与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J].肿瘤,2010,5(3):406-409.

[8]荣守华,贾莉婷,泰淑红,等.CD4~+CD25~(high)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临床意义[J].免疫学杂志,2010,9(2):785-788.

[9]韩莹,孙琳,李鹏,等.外周血及肝组织T细胞亚群、NK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转归中的变化及其意义[J].北京医学,2010,9(4):703-707.

[10]胡彦艳,秦丹丹,叶凤青,等.舒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PCIA对老年肺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10(6):962-964.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发言稿
  • 下一篇:学习教师专业标准心得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