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文言文虚词(6篇)

时间: 2024-01-29 栏目:公文范文

文言文虚词篇1

综观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预测2014年仍以选择题为主,常见的问法有:选出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解释有误(或正确)的一项;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组;此外,还有一些题目要求直接解释词义。

【重点虚词】

一、之

1.作代词。

可以代某人、代某事、代某物。可译为“他(她)、他(她)们”“它(它们)”。如:具答之。(《桃花源记》)

2.作助词。

①作结构助词,译为“的”。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②作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需要翻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③作音节助词,不需要翻译。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作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⑤作结构助词,充当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而

1.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如: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却”。如: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

4.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三、以

1.作介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把”“拿”“用”等。如:屠惧,投以骨。(《狼》)

2.作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作动词。可译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四、于

1.表示时间、地点,可译为:“从”“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表示时间、地点,可译为:“到”。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3.表示对象,可译为:“对”“向”。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4.表示比较,可译为:“比”。如: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真题解析】

1.(2013浙江丽水卷)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不敢出一言以复(来)遗以食物(把)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向)就学于南都书舍(在)

C.俟其欣悦(他,指老师)其喜洋洋者矣(他,指范仲淹)

D.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辍耕之垄上(去)

【解析】这是辨别虚词解释正误的选择题,分别考查到“以”“于”“其”“之”等虚词。C项中的“其喜洋洋者矣”的“其”是远指,相当于“那”。答案为C。

2.(2013浙江温州卷)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A.乃记之而去B.辍耕之垄上

C.子墨子九距之D.公输盘之攻械尽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之”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例句中的“之”作结构助词“的”。A句中的“之”作代词,指《小石潭记》;B句中的“之”作动词,解释为“往,去”;C句中的“之”作代词;D句中的“之”作结构助词,与例句中的“之”意思相同。答案为D。

3.(2013四川宜宾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辍耕之垄上舜发于畎亩之中

B.佣者笑而应曰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C.为天下唱行拂乱其所为

D.百姓多闻其贤曾益其所不能

【解析】A组中的“之”分别作动词(去,到)和助词(的),B组中的“而”分别表示修饰(地)和转折(但是),C组中的“为”分别作介词(向)和动词(行为),D组中的“其”都作代词,指代人。答案为D。

4.(2013四川成都卷)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则玉城雪岭迹天而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D.以此夸能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解析】A组第一个“而”表示修饰;第二个“而”,表示转折,解释为“但是,却”。B组第一个“之”作结构助词,解释为“的”;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组第一个“为”解释为“被”;第二个“为”作介词,解释为“替,给”。D组中的两个“以”都是凭借的意思。答案为D。

【备考策略】

一、根据句中位置推断

有些文言虚词,它的意思、用法常常与其在句子中的位置有关,处于句首、句中、句末时,其意思、用法就有不同。如“乎”用在句尾时常常作语气词,或表疑问语气,或表反问语气,或表揣度、商量语气,或表感叹语气等。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当“乎”用在句中时,相当“于”,可译为“在”“对”。例:“吾尝疑乎是。”又如虚词“夫”“盖”用于句首表示发语词。例:“夫战,勇气也。”

二、根据固定词语推断

还有一些虚词常与别的虚词或词语相配合,形成固定的用法,也具有固定的意思,我们可以借此来推断该虚词的用法。如“其”与语气词“何”或“乎”连用,表反问语气。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何”连用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么”。“……者……也”连用,表判断语气,解释为“……是……人”。“为……所”连用,表被动,可译为“被”。

三、根据前后词性推断

有一些虚词,我们可以根据它前后词语的词性,去推断这个虚词的用法。如“而”作连词表并列关系时,它们前后词语的词性、结构都一样,前后词语可以对调位置,意思不改变。

例:“黑质而白章。”由“而”连接的前后两个词语都是名词,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句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如当“之”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面,则作衬音助词,无实义,可不译。例:“怅恨久之。”当“之”用在表示地方名词之前,一般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去”等。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当“之”用在动词之后,一般作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等。例:“择善而从之。”

【牛刀小试】

1.(2013山东临沂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B.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C.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2013福建泉州卷)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2013广东湛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B.①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②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C.①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②徒以有先生也

D.①天子之怒,伏尸百万②聂政之刺韩傀也

4.(2013湖北荆门卷)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且焉置土石

B.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②芳草鲜美

C.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①濯清涟而不妖②水落而石出者

5.(2013湖北黄冈卷)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称之曰能诸葛亮之为相国

B.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终于邦域之内

C.悉以咨之徒以有先生也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6.(2013浙江杭州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然遭世乱,且贫无书北山愚公,年且九十

B.因请寓宿,手抄归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文言文虚词篇2

[关键词]高考;文言虚词;重点梳理;常考义项;易混点;用法

高考《考试大纲》中列举的18个虚词,虽然个数不多,但因为虚词用法灵活,往往成为学习和应试的障碍。虚词学习要有必要的语法知识――最基础的汉语词性和句子成分知识,而这往往是学生的“软肋”。因此,不少学生学习虚词只能凭感觉,学得一头雾水。可以说,18个虚词的学习与备考效果决定于虚词的有效积累与迁移。

那么,怎样更有效地梳理18个虚词的常见用法?尤其是对于高三学生的文言文备考来说,怎样才能更为有效地构建虚词知识网络,进而做好虚词题?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与体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有效梳理,以达到纲举目张、有的放矢、举一反三的功效。

一、重点梳理常考虚词和常考义项、用法,达到学有重点的目标

笔者对2011年各省市高考自主命题中涉及虚词考查点(含虚词辨析和翻译中涉及的虚词)作过统计,其频率高的依次为“以”11次、“而”8次、“之”7次、“其”6次、“为”7次、“于”6次、“则”5次,出现频率低的有“与”1次、“焉”2次、“所”4次、“因”3次、“也”2次、“乃”2次、“且”3次。这与笔者对2009、2010年两年的各省市文言虚词考查的统计结果相类似(以上统计仅供参考)。这样一来,学习重点与备考重点一目了然。常考虚词之所以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原因有二:一是这7个词“以”“而”“之”“其”“为”“于”“则”用法很灵活,二是命题可以很好把握区分度。我试着对每个常考虚词的常考义项、用法作过统计,也发现其中的一些规律:比如“以”,考查较多的是作承接、修饰、目的用法的连词和作介词用的“来”“用”“拿”“凭借”等义项;“其”常考义项是作代词用时的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的区别,以及作各种语气副词的区别;“之”常考的用法是结构助词的各类标志,等等。而一些出现频率较低的虚词的考查较为单一,比如“与”主要考查作介词和连词“和”的区别,“所”主要考查“所字结构”和作被动的标志。这样的梳理,不管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对学生的学习与备考,都大有裨益。

二、注意虚词的易混点辨析,抢占区分度的制高点

虚词的考查历来被视为一道难题,得分率一般不高。命题者往往就是在一些易混点用法上作文章造成干扰。比如,2011广东卷“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中对“以”的考查,前者为“凭借”,后者表顺承关系(与表修饰关系易混);2011江西卷“上贤而释之”“令人有大功而击之”中对“而”的考查,前者为顺承关系,后者表转折关系;2010江西卷的“而”考查,“拔剑撞而啖之”“于是又请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的“而”作顺承关系和修饰关系的区别,此处均为表顺承。这就是易混淆的地方,“而”“以”连接两个动词时有顺承关系和修饰关系,顺承表两个动作的先后发生,修饰则是动作的伴随或方式。如果将这些易混处讲明,学生就很容易辨认。

比如,“之”作助词用时的各种标志的区分:“的”,主谓间取得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标志,如“夫晋,何厌之有”(“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之”是主谓间取消独立性),“子而思报父母之仇”(“之”放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的”)。如此可以教给学生必要的句子成分分析法。教师授课就要抓牢这些“牛鼻子”,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三、注意虚词用法的标志,以作出准确的判断或相关用法猜想

学生做虚词题对于用法的辨别,囿于相关语法知识的缺陷或者对相关课文的不熟悉,往往陷于随便乱猜、撞大运的境地。因此,有必要教给学生相关虚词的标志,以便在做题时能猜想其用法,进而作出正确判断。

文言文虚词篇3

1、师说文言实词有受同授、不同否、读同逗、学者意思为求学的人、不必意思为不一定、师意思是以什么什么为师;虚词有乎、而、之、其、于、也。

2、《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来源:文章屋网)

文言文虚词篇4

⑴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④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⑵才,这才。例:①虽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损而润色之。(乃:然后才。)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⑤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境之句为妙。

⑶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③今君乃亡赵走燕。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乃:一说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⑤诸葛亮真乃神人。⑥路旁一歧东上,乃昔所未至者。⑦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⑧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⑨是乃仁术也。

⑸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⑹他的。例:是芋视乃妇也。⑺乃至,甚至。例: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一说竟然。)

⑻可是。例:①零落难堪,似成弃物;乃摘而藏之,双备经年裹物之用。②时夫仆俱阴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乃:一说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⑼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⑽这样。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敌。(其:它们的。)③其夫呓语。(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其:他们的。)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为其名。②舍其文轩。③既其出。(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⑧遂前其足。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⑩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①妻跪问其故。?②念悲其远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其:它们)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这些泥士石头怎么样。)②其孰能讥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④其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例:①其不设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怀其璧。(其:那块)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本义项指后一个其:那个。)④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事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一说如果。)⑤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将来)⑥未必有其实。(其:那样。)

⑺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例: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其:这种)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③此其患不见於今,而将见於他日。(此其:这种。此、其同义连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其:可要。一说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其:还是)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则齐国其庶几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⑴暂且,姑且。例:①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②存者且偷生。③这个,你且收着。④别君去兮何时还?⑤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⑥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⑵将,将要。例:①以为且噬己也。②今且九十。③久居,祸且及汝。④不出,火且尽。⑤且为之奈何。⑥若属皆且为所虏。⑦民且狼顾。⑧旦暮且下。⑨人且死见鬼,宜见数百千万。⑩旦夕且死。(11)范君知其必且西奔。

⑶而且,并且。例:①且人之患志之不立。②余悲之,且曰。③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④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⑤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且:一说况且。)⑥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⑧且立石于其墓之门。⑨且矫诏纷出。⑩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1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3)且使遽告于郑。

⑷况且,再说。例:①且焉置土石?(且:一说而且。)②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③且秦强而赵弱。④且相如素贱人。⑤且迁我如振落叶耳。⑥且行千里,其谁不知?⑦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⑸尚且,还。例: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⑹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例:①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移人也。②河水清且涟漪。③示赵弱且怯也。④三军既惑且疑。⑤磐石方且厚。⑥四体康且直。

⑺同夫,句首助词。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⑻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例: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②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⑼如果。例:明复妄言,我当焚汝庐。

⑽还有,那末。例: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且住即且慢,暂时慢着,常含阻止之意。例:①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②且住,你听我说!③瑜又曰:子翼,且住!......教你看曹贼之首!......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例:⑴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⑵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且如就像。例: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⑴如果,假如。例:①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③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④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⑤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⑥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⑦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⑧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⑨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⑩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⑵像,好像。例: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③细若蚊足。④仿佛若有光。⑤视其中,则干若败絮。⑥貌若甚戚者。⑦唐雌对曰:否,非若是也。⑧意色扬扬,若自矜诩。⑨形若土狗。⑩呆若木鸡。(1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12)若无罪而就死地。(13)若是其甚与?(14)其若是,孰有御之。

⑶你(的),你们(的)。例:①若所市于人者。②若毒之乎?③更若役,何富贵也。④若为佣耕,何富贵。⑤若翁廉。(若你们)⑥若何为生我家?⑦若入前为寿。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⑨予我千金,吾生若。(若:你们)⑩若素名勇。

⑷此,如此,这样。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⑸至于。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若此如此,这样。例:①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

「若何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例:车后若干递送夫。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文言文虚词篇5

一、记忆文言虚词意义的策略

虚词有其特殊性,与现代汉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用已有的联系和记忆,更方便学生学习陌生的文言虚词。

1.立足课本,学会举一反三。

教材是我们接触文言文最主要的工具,教材是一切的来源,教材是基础,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学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在高中课本中共出现18个文言虚词3390次,其中“之”出现的次数最多,“焉”出现的次数最少。十八个虚词频率依次是之、而、以、也、其、为、于、者、与、所、何、乎、乃、则、且、因、若、焉。由此可见,课本出现的次数与高考考点有很大联系,因此,立足课本,是把握高考的前提条件。

2.虚词的理解依赖于文言文学习的文学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对文言虚词乃至文言文的学习不应停留于考试,要将它的文学性和工具性相结合,并将价值发挥得更大。虚词的学习属于其工具性的一部分,对文言文的理解属于文学性的一部分,通过准确把握文言文中表现出的情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虚词的用法。比如:“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是项伯告知项羽即将攻打刘邦的时候,张良问刘邦的话,此时情形已经非常紧张,张良迫切想知道刘邦进入关内的原因,因此可以判定这是一个问句。这句话中没有能够表示疑问语气的字,“者”在这里就是一种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因此,要真正提高虚词的水平必须在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是新课标的目的和宗旨。

3.利用固定结构学习虚词。

通过学生熟悉的成语向学生传递虚词的相关知识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虚词。例如安之若素,之在这里就是代词,指代人或物。在教材中就有许多事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忘乎所以,乎的意思明确解释为古汉语虚词,无词汇意义。在课本中如:“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如平常会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可以分析出“之”是放在名词的“人”和动词的“死”之间,将是用来修饰“死”的,那么就可以解释出之的含义为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4.利用古今异议,区别记忆。

古今异议虽然属于实词的特殊用法,但是虚词经历了古今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导致某些词意发生变化,特殊才更好地有利于学生区别记忆。例如“夫人”在现代汉语中其意思为男性配偶的称谓或交往时对已婚女士的礼貌用语,可是在古代汉语中“夫”有不同的读音,它是作为句首语气词使用的。可以将二者放在一起对比教学,从而凸显其特殊性。教师要启发学生考虑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如“以为”,现在这是一个词,意思为认为。在古文中,“以”是一个介词,表示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为”是一个动词,是作为的意思。“以+代词或名词性词语”组成介词词组,比如“然后以六合为家”。

二、虚词用法判断策略

1.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判断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构成古代文言文的句法结构,因此,语法对把握文言虚词有特殊的意义。现阶段,学生对汉语语法了解程度不深,加上学校教学的弱语法化,使得学生对基础的知识一窍不通。学生需要知道句子的构成成分有哪些,由基础的主语、谓语、宾语,还有定语、状语、补语。正常的句式应该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的结构,判断文言句子与正常句式不同时就可以考虑不是存在特殊句式,就可以考虑虚词在这里是不是特殊句式的标志,例如之的用法。“何陋之有?”在这句话中“何”为宾语,“有”为谓语,按照语法特点应该翻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正常句式就是“有何陋之?”可以判断“之”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了解上下文内容,利用语境判断。

文言虚词一定程度上是表达句子语气的,因此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对上下文的充分理解,可以帮助学生在理解这一句的具体时语气有所帮助。

2009年安徽高考语文试卷:“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

根据此句话的意义,可以知道它所表达的语气应该是加强反问语气。利用上下文意思,再加上具体的翻译就可以知道虚词在这句话中的意义。

我们还可以利用在上下文中是否存在与这一句相对应的句子,假如存在,那么就可以根据上下句之间的词性判断此句中的虚词意义。

3.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虚词篇6

先请看一组句子:

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2.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列传》

3.刘豫州虽败于长坂……――《赤壁之战》

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5.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6.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察今》

第1、3、5句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翻译为“虽然”,第2、4、6句表示让步的连词,翻译为“即使”。

区分依据之一:表述对象不同。表述对象为自身的,表自谦的,取“虽然”意。如第1句,“虽”后的“驽”是蔺相如对门客的自谦之词,只有译为“虽然”才能切合语境。再如“故余虽愚,率或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愚”是宋濂对马生自谦,当然要译为“虽然”了。表述对象为他人,表示对他人的赞美与歌颂的,取“即使”意。如第2句,此句是对屈原精神的高度赞美和歌颂。

区分依据之二:事实存在与否。表示事实,或事实已经发生的取“虽然”意。如第3句,刘豫州长坂之败已经发生了。当然应要译为“虽然”了。再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托名汉相”也已是事实。如果表示的事实还没有发生,应理解为“即使”。如第4句,“我”还未死。如果表示的事实绝不可能发生的也要“即使”,它只表示让步,以便进行下面的推理。如“然而汝已不在人间,虽年光倒流,儿时不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祭妹文》)一句,“年光倒流”是不可能发生之事,所以“虽”只能表假设。

上述两种区分方法,是从语言的内部语意上考虑的。另外,有时从语言的外部形式上也可区分。在“虽”后出现“而”或“然”的,“虽”用为表转折的“虽然”,如第5句用“然”表转折。用“然”的如“灌婴虽少,然数力战。”(《樊郦滕灌列传》)。这些句中的“而”或“然”与前文的“虽”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但是……”。如在“虽”后用“犹”或“亦”的,“虽”用为表假设的“即使”,如第6句用“犹”,用“亦”的如“江南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项羽本纪》)。这些句中的“犹”或“亦”与前文的“虽”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即使……也……”。

通过以上分析,可作出如下归纳。

一、作表轻微转折关系的“虽然”讲时有三种情形

1.用于自己,表示自谦。如《齐桓晋文之事》“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虽”后的“不敏”,是齐宣王对孟子的自谦之辞。

2.用于“已然”时态:对已经实现的事实先表示承认,然后再转折到正意。如:《孔雀东南飞》“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杜甫《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三者都是面对客观事实的回答与分析,与后面的分句构成转折关系。

3.在复句中,前一分句用“虽”字,后一分句有“而”、“然”与之呼应。如:苏轼《石钟山记》“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虽……而……”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但是……”。

二、作表让步关系的“即使”讲时也有三种情形

1.用于他人,表示对他人的敬重、赞颂。如《公输》“虽杀臣,不能绝也。”“虽”解释为“即使”才合乎语境。

2.用于“未然”“将然”时态:对设想或将要发生的情形先承认,然后再转入正意,表示结果或结论不受其影响。如《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口技》“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三句中,“不能察”、“有槁暴”、“人有百手,手有百指”都是设想的情形,后面分句与之构成假设关系。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强制执行申请书范本范例(3篇)
  • 下一篇:年医院年度考核个人总结(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