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社交类推广方案(6篇)

时间: 2024-01-05 栏目:公文范文

社交类推广方案篇1

今年是《汉语拼音方案》颁布45周年。45年来,国家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行汉语拼音,全国各地采取不同形式加大汉语拼音的推行力度,使汉语拼音的推广程度越来越高,应用范围越来越大,取得了显著效果,产生了深远影响。汉语拼音的推行,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力地促进了发展先进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

制定《汉语拼音方案》,推行汉语拼音,是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汉字不是字母文字,不能直接表音,这就给识读造成很大困难。《汉语拼音方案》汇集了全国人民的智慧,凝结了几代语言学家的心血。《汉语拼音方案》于1958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获得通过,标志着汉语拼音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拼写和注音工具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标志着汉语拼音推广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这项被世界誉为“中国二十世纪的重大发明”,是我国语言文字迈向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大力推行汉语拼音45年来的实践证明,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汉语拼音在普及教育、扫除文盲、推广普通话、发展科学文化事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汉语拼音为基础,我国先后创制、改革了19种少数民族文字和6种拼音方案,为增进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扫除了障碍。汉语拼音还广泛应用于编制索引、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筑的型号和代号,以及设计手旗灯光讯号、聋哑人手指字母和盲文等诸多领域,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便利。在新的历史时期,顺应社会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汉语拼音有了更为广阔和更深层次的应用空间。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汉语拼音有效地适应了中文信息处理的需要,为中文输入电脑和中文信息的检索、加工提供了便捷、大众化的辅助手段。在国际上,汉语拼音被用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专门词语,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汉字,在辅助交际、促进中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拥有13亿人口、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大国。在这样的国情下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务艰巨,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汉语拼音在我国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中的广泛影响,继续坚持推行汉语拼音这一基本的语文政策,增强紧迫意识,加大推广力度,形成良好氛围,纠正弱化汉语拼音、不规范使用汉语拼音的倾向和现象,提高普及程度和应用的规范化水平。

大力推行汉语拼音,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行汉语拼音并规范其社会应用。要依法做好规划、协调和监督工作,为汉语拼音的推行创造良好的政策、舆论环境。各级各类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保证受教育者学习掌握汉语拼音。每一位公民都要从我做起,充分认识汉语拼音的重要意义,自觉使用、规范运用汉语拼音。我们相信,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汉语拼音的推广一定能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汉语拼音一定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社交类推广方案篇2

关键词:社会保障档案;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当前社会科技发展所呈现出的一种必然趋势,随着其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其他行业以及各个领域之中,其快捷性、系统性以及科学化的管理模式以及服务特点,逐渐被使用者高度重视。社会保障档案管理不仅是社保系统能够平稳、快速运营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保障广大参保群众个人权益的重要依据和有效凭证,因此将信息化与社会保障档案管理二者相结合,不仅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其发展的必然方向。

1社会保障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从内容分类上来说,社会保障是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以及社会安抚等方面共同组成的,是基于法律而形成的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其不仅是能够保障各种低收入者、或是遭受一定意外灾害的群众能够继续生存,同时也是广大劳动者在养老、工伤、失业以及医疗和生育等情况下,依然能够享受到国家给予的一定保障补偿。作为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社会保障涉及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不仅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更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日益明显的作用与影响。由于广大群众在参与社保以及其他福利保障措施时,提交了大量的个人信息资料并生成了一定的档案文件,而随着民众社会保障意识的不断提升,这些档案资料的积累逐渐增加,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在将信息化引入对其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实现管理清晰化、服务流程规范化,同时还能推动广大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专业化能力的拔高。反之,如果一味地沿用传统、旧有的管理模式,片面排斥对信息化的引入,不仅会制约工作流程以及效率的提升,更会影响到广大档案信息的安全,甚至会让广大群众的个人权益受到损害,最终会影响到其科学的发展进程。

2社会保障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策略

2.1应用策略

由信息科技快速发展所引发的巨大变革,不仅能够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工作,同时还将利用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成果以及所生成的信息素材,对社会保障工作的发展和推动产生积极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其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科学化发展,还能推动整个社会以更加平稳、和谐的状态向前发展。相对于传统档案管理方式本身存在的片面性、滞后性以及宣传薄弱型的特征,信息化能够充分利用既定档案内容所生成的电子化、数据化信息,充分利用数据以及多媒体和网络平台,充分让处于不同地域、不同工作环境的工作人员能够使用统一的管理数据系统,在基于安全的情况下,实现网络共享。具体来说,社会保障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策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首先,信息技术的引入改变了档案管理原有的工作方式,也让信息数据的更新变得更加全面和及时,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这种即时性,以此为决策生成提供科学化的依据;其次,将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先进技术纳入到日常工作过程当中,能够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对改善管理以及业务流程的作用,实现工作效率的提升。

2.2管理策略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十三五规划”背景下提出的有关健康保障和其他方面的保障措施要求,让现有的社会保障朝着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服务要求逐渐提升的方向快速发展起来。在这种局面下,将信息化技术引入档案管理的过程当中,实现全国统一的网络管理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要想实现这一理想化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展开尝试:首先,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对于档案信息的管理,加强业务办理过程中的各项事务的操作与运营,保障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切实为广大民众展开细致而周到的服务,并贯彻于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流程当中,全面推动现代化的实施。其次,建立网络共享服务平台,按照档案信息的具体内容和所属区域进行分类归档,并提供非限制和非保密性文件的统一检索和管理服务,提高调档查询速度,提升工作效率。而在这一环节当中,电子档案的收集、转化以及上传是最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保障工作效率。笔者认为可以建立自动上传的窗口及网络技术,在接受电子档案的同时完成自动上传,实现收集、上传、归档的链条式管理模式,以便日后查询。第三,在社会保障电子档案建立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持续性和补充性的推动。由于社会保障档案与人事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性,会随着人员的流动而发生变化,所以在社会保障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随时保持档案所有者的现单位与档案管理单位相一致,这样档案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而要想实现这一即时性和变化性的过程,就必须充分建立起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保障中心之间的档案流动借口,保障文件信息电子档案的快速交换与信息共享,以最少的人力和物力完成保障信息传递和交换的过程,还要避免重复造成的步骤冗余。

2.3安全保障策略

在社会保障档案管理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网络的共享由此引发的安全保障问题,否则极易引发广大群众基本权益的缺失。关于这一环节,笔者认为具体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首先,加强社会保障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法制建设,为各类电子档案、网络信息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为档案信息生成过程中所有收集、整理和传输、的真实性以及安全性提供必要的保障;其次,研究出能够保障档案信息安全的可靠方法,以资金支持或政策性文件内容保障其可靠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并在创新档案管理理念的基础之上,制定出全新的适宜网络和信息化建设流程的档案管理法规。第三,全面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信息化以及网络安全化人才的培养和吸收,通过组建优质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队伍,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建设出准确化、专业化以及细致化的管理安全平台。

3结语

综上所述,推动社会保障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其适应时展的需要,亦是全面提升其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提升其工作效率的必要性举措之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信息化内容以及工作方法和思想理念的引入,也必然会引发有关安全化以及信息内容共享的有关问题,只有基于目前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采取有效的创新方法以及相关制度的合理引入才能保障信息化的同时又不会产生任何有害于安全的因素,才能更好地为广大群众展开服务。

参考文献

[1]陶世宏.档案管理电子化、信息化建设的应对策略[J].学习月刊,2011(8):136.

[2]聂艳萍.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和策略[J].兰台世界,2013(S6):68-69.

社交类推广方案篇3

一、案例教学与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的基本特征

1.具备以五优五强为标志的公共管理基本素质

公共管理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增进社会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农村公共管理,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关键在于人才建设,要努力培养一大批热爱农村管理、热心农村公共事业,有创新意识和服务精神的卓越农村人才。在农村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环境条件艰苦,个人待遇偏低,工作难度较大,需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顽强作风、不怕困难的思想准备、不计名利的精神境界,要牢固树立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三农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因此,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总的素质要求,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具备五种优秀品质和五种超强本领。

五优,即在意志、品德、知识、能力、责任等方面,具备信念坚、品德优、知识丰、本领硬、责任重五种优秀品质。五强,即在服务三农实践中具有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带得动五种超强本领。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应是在服务三农过程中能够带领农民致富、带动农业做强、带动农村发展,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五优五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2.具备判、守、写、说、做五项基本的公共管理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命线。公共管理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目标,以公共事务和公众服务为对象,以公共性、非营利性、公共资源效率等为基本价值标准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作为三农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促进农业增效、帮助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繁荣过程中,应在判、守、写、说、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公共管理专业能力,即公共利益价值判断能力、公共程序公正性执守能力、公务文书撰写能力、公共政策表述能力、具体行政行为执行能力等五项基本的公共管理专业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最早由在医学、工程技术学、法学等教学实践性强的学科发展起来,然后逐渐扩散到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被广泛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公共管理领域应广泛开展案例教学,这已成为国内外公共管理学界近年来的共识。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模拟公共管理情境或重现公共管理现实场景的方式,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公共管理环境之中,有利于其加深对公共管理的理解,提高公共管理专业能力和培养公共管理素养。

1.激发学生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感

农村公共管理环境的艰苦性、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城乡差异的现实性等等,使得广大青年学生不愿到农村任职和工作,导致农村各类人才,包括公共管理类卓越人才缺失严重。实际上,大学生对农村公共管理的认识是模糊的、抽象的或刻板化的。通过大量的农村公共管理案例的运用,可以使大学生对其更加清晰化、具体化和丰富化,从而增进大学生对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认知。在大量的案例分析中,可以通过对天下为公等公共管理精神的渲染,诱发学生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可以通过让学生解决复杂疑难问题从而发现自我价值感,激发学生投身于农村公共管理的建功立业的豪情。

2.培养学生卓越的公共管理专业能力

理论知识不扎实、社会经验不丰富和实践机会很稀少,是公共管理类大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瓶颈。案例教学是当前快捷而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公共管理专业能力的途径。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能够在鲜活具体的公共管理案例中活学活用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在细致入微、条陈缕析中,提升学生的公共利益价值判断能力;在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原理、规程等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公共程序公正性执守能力;在激烈的讨论和交锋中,提升学生的公共政策表达能力;在对具体公共管理问题的分析和处理中,培养学生的公务文书撰写能力和具体行政行为执行能力等基本的公共管理专业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培养中的实施及成效

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摈弃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独唱式教学方式,消除学生学习上的怠倦感、乏味感和教师教学上的无力感。这就需要积极探索以提高学生课堂抬头率,增强学生课堂参与率,提升教学效果为目标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案例教学法在多学科领域的成功实践经验表明,其已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2]。在农林类院校公共管理教学中,应鼓励教师围绕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需要采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案例,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将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呈现出来,活跃课堂气氛,强化教学互动,优化教学效果。

(一)建构三位一体的案例教学体系

课程建设、系列教材、案例库建设是案例教学非常重要的三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案例教学体系。湖南农业大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加强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课程群建设加强案例教学课程建设,是避免案例教学的偶然性、即兴化和点缀化的必然要求,是发挥案例教学在人才能力培育中的作用和功能的根本举措,是长期有效推进案例教学法的可靠依托。湖南农业大学结合中国公共管理领域的实际问题,紧跟时展步伐,创建了一批案例教学示范课程,如市政学、公共管理基础、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学、公共事业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并形成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课程群。目前这些课程多数已申请校院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慕课等建设项目的立项。公共管理案例教学课程群的形成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为案例教学在其他课程中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2.推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系列教材的建设

教材是承载教学内容、体现教学方法及开展教育教学的物质载体和基本工具。公共管理案例教材建设是推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重要保证。加强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系列教材建设,既是案例教学法得以坚持和贯彻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公共管理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湖南农业大学结合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组织教师编著导引与案例系列教材。依托学校优势和专业特点,湖南农业大学已编著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出版了《案例教学论》、《市政学导引与案例》、《公共事业管理学导引与案例》、《公共政策学导引与案例》、《湖南省公共管理硕士案例大赛优秀案例集》等有关案例教学的著作和教材,即将出版的教材有《公共管理基础导引与案例》、《公共危机管理导引与案例》、《农村公共组织学导引与案例》、《县乡政府管理导引与案例》、《农村社会管理导引与案例》等。这一系列教材的出版,初步建成了案例教学教材体系。

3.搭建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支撑平台

案例教学的长期有效开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支撑体系。结合大数据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建构的案例库及案例中心网站、网络案例平台,是进行案例教学的核心支撑平台;专门的案例教室和案例讨论室则为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独立可靠的空间。湖南农业大学建立了公共管理案例库和案例中心网站。通过组织教师和学生利用社会调查的方式原创或搜集二手素材编写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案例,已建成了具有300余个教学案例的案例库。其中,原创案例《猪漂黄浦江的痛与思》还入选了全国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库。通过案例中心网站使用、结合信息化技术,不断更新和丰富案例教学内容,实现师生教学的有效互动。湖南农业大学还建设了1个大型的案例教室和2个案例讨论室,为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采用卓有成效的案例教学方法体系

1.案例编选标准化

案例教学不是举例教学,即不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列举或呈现某个公共管理的实例,而是每个教学案例应具备培养和训练学生判、守、写、说、做等公共管理专业能力的功能。这就要求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编选案例,以便有效施教、有效育才。案例编选标准化是有效的案例教学方法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总的来说,一个有效的教学案例应体现4个1+[3],如表1所示。

2.互动方式多维化

良好的教学互动是开展案例教学的有效途径。多样化的互动方式,是丰富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在案例教学实践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和实现教学目的的需要,灵活运用三种互动方式。

(1)教师主导式。这种案例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主导案例教学过程,辅以多向师生互动讨论。教师课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教学目的的需要,编选合适的教学案例,准备教学场景和设计教学流程;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和展示案例材料,描述案例冲突和关键问题,提出多种可能的决策方案,采用设问的方式,征询学生意见,组织和引导学生对各种意见进行质疑、讨论和总结,达到醇化公共管理知识以及提高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目的。这种案例教学模式适用于课时有限的教学内容,宜采用小微案例。

(2)学生表演式。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也可称之为角色扮演式。通过模拟案例情境,由学生分组扮演案例涉及的利益相关方,进行各方利益表达和决策。这种方式可以通过仿真的形式再现案例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升处理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表演式案例教学模式要求课前准备充分、学生参与度高、形式生动活泼,如果组织运用得当,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在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貌似沦为配角,但其作用仍非常关键,主要是做好课前准备,组织案例演示实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

(3)分组辩论式。这种案例教学模式首先是由教师对案例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其次是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各组在内部进行充分的观点表达和意见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各组统一的观点;再次,各组选派代表逐一表达观点,在此过程中穿插各组间相互提问、质疑、答辩。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组织辩论,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总结、归纳出关键问题,引导案例讨论的方向,进而使同学们在相互交锋中逐步达成较为一致的认识,共同找寻所讨论的公共管理问题可能的解决之道。

3.教学流程合理化

整个案例教学过程是由诸多环节构成的复杂流程控制过程,而案例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实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流程控制。成熟、稳定的案例教学流程主要包括课前案例教学准备、课中案例教学实施和课后案例教学追踪等三大关键环节。

(1)课前案例教学准备。主要包括:一是课程案例教学计划与大纲的制定。课程组事先通过深入而充分的讨论,确定某门课程在多大程度上采用案例教学、哪些环节和内容采用案例教学及案例教学课时数等。二是教学案例的编选。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来确定原创教学案例、改写教学案例或引用成熟案例。在当前公共管理案例匮乏的情况下,鼓励教师原创或改写案例。当然,在经过多轮案例教学的积累或国内已有比较成熟而丰富的案例的情况下,案例编选环节可简化为教师只需根据编选标准为相关教学内容找到合适的教学案例。三是案例教学设计。主要是教师要事先吃透教学案例,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或状态,掌握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做好教学场景和基本条件的准备等。

(2)课中案例教学实施。课堂教学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关键所在。在案例教学实施中,需要巧妙采用教学方式方法。案例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授课方法,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注意教师主导作用,引导而不干预,介绍案情要含而不露,不亮观点,不作提示,同时要发挥案例教学组织者的作用,保证讨论不偏离主题和有序推进,避免学生讨论信马由缰、天马行空。教师还要在课堂中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结合相关公共管理理论和原理进行画龙点睛,对学生的新思路、新观点和新见解予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3)课后案例教学追踪。主要包括:一是检查作业和课外辅导。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课外作业完成的质量可以真正反映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理论和知识。在案例教学中,课堂教学教师可能只是提示了相关案例问题,但是对于案例的深入研究和延伸思考都需要学生在课外完成。对于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教师要及时检查和评价,帮助学生改善和提升其研究分析能力。二是案例教学反馈。案例教学要安排反馈环节和设置反馈渠道,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掌握案例教学效果。三是撰写教学后记。案例教学结束后,授课教师、助教及课程组任课教师一起进行讨论和思考,撰写教学后记,以进一步改进案例教学的效果。

(三)开展影响广泛的案例教学竞赛活动教学竞赛是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加强案例教学交流和推广案例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为了在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积极推进和推广案例教学的应用,湖南农业大学在内部开展了课程间的教学竞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此基础上,2015年,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支持下,由湖南农业大学承办、《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协办的湖南省首届高校公共管理(MPA)案例大赛在湖南农业大学隆重举行。大赛共吸引了来自省内9所高校的15支参赛队百余名研究生参赛。来自全国MPA教指委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省外兄弟公共管理学院以及湖南省直机关的22位专家领导受邀担任大赛评委。大赛展示了湖南省公共管理学科风采,搭建了公共管理案例交流分析平台,开创了湖南省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展示的新模式,极大促进了湖南省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提高了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此次大赛获得了国内高校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行政管理》杂志、《湖南日报》、MPA教指委官网、红网、凤凰网、各大高校网站等媒体均进行了深度报道,为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6]。在2015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2016年湖南农业大学举办了第二届湖南省高校公共管理(MPA)案例大赛,再次获得了广泛关注。湖南农业大学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也获得了广泛赞誉。

三、持续推进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培养案例教学的路径

(一)促进理念创新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要推进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必须在理念上进行创新和革命。首先是要充分重视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功能,要促成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使教学方法由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授课为主转变为以教学互动的案例教学为主,将案例教学作为公共管理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二是将能力培养的理念渗透到案例教学的各个方面。在案例的编选、案例教学的实施及案例教学总结与评价等环节,都要着眼于学生服务三农的精神及判、守、写、说、做等卓越专业能力的孵化,致力于五优五强公共管理类卓越农村人才的培养。三是诱导学生学习理念的变革。通过大量的案例教学,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促成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以案例分析为主的学习方式,增强其主动学习意识和自我培养、自我训练、自我发展的学习理念。

社交类推广方案篇4

【关键词】单一个案研究;宽泛理论总结;效度

一、问题的提出

张紧跟和庄文嘉首先注意到了社会团体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中日显微妙,他们整理了相关研究中的两种主要理论模式――公民社会与统合主义,并发现了这两种理论模式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即都是一种静态的结构分析。作者则提出,国家权力与社会力量应该是两股动态交织作用的力量,继而,作者将着眼点放在了社会团体在这个动态互动中是如何影响国家这一点上,这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草根NGO是如何影响政府的?笔者认为,作者到此为止的思路都是较为严密的,但在接下来的代换中则出现了问题:作者选择了广州业联会为个案进行研究,而他们想要回答的问题是:草根NGO如何影响地方政府并以此来弥补自身由于法律程序上的缺失而造成的合法性不足?如何利用政府网络和资源来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草根NGO的行动策略意味着什么?显然,作者最终的研究对象依然是草根NGO与政府,但是,仅仅选取业联会这一个案例,到底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做出结论?让我们来看德沃斯对于案例选择的建议:“当需要获悉单一个案的全部来龙去脉时,我们采用特例性解释。但是当试图获得对更加宽泛的理论命题的一般性理解时,我们选择通则性解释”(德沃斯2008:198)。范埃弗拉也在他的书中提到“对案例研究的第二种批评(即案例研究的结果不能推广到其他案例)倒是有些道理,但这种批评仅适用于单个案例研究。单个案例研究对确定理论的前提条件(激活或放大理论效力的背景条件)而言,的确是一个差劲的实验”(范埃弗拉2006:52)。看来,范埃弗拉早已对单个案例研究的效度问题提出了质疑。下文笔者即以《非正式政治:一个草根NGO的行动策略》一文为例,试图找出几点单一个案研究在进行宽泛理论总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分类与建立理想型的随意性:从业联会的行动策略说起

毫无疑问,类型学与理想型都因其“结构性”的描述方式而具备了提供完整研究架构的特质,而可以避免研究者只专注于某个偶然发现的或者是片面的结论。正如德沃斯所言:“类型学和理想型是保存个案整体性的绝佳分析途径,它将大范围的特征纳入考虑之中,以期建立个案的整体蓝图,而不仅仅是关注属性特征”(德沃斯2008:212)。作者对业联会的行动策略进行了分类,分别包括掺沙子、拜老师、接定单、创制选票市场、提交民间立法草案、寻求媒体支持与结盟友这七点,这种分类本身对于文章结构性的建立而言是值得鼓励的,但是其中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1.缺乏比较论证。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作者确实并没有标榜这个分类是可以推广的,而单纯是针对业联会的例子对行动策略做出总结,因此这一点上其实是不存在问题的。但笔者之所以依然对此进行论述,主要是考虑到这样的分类容易让人拿去套用――而这样的套用是不可取的,此外,可以推广的分类的确是需要的,本文没有做出这种可以推广的分类正是单个案研究的问题之所在。文中想要总结的是草根NGO在进行非正式政治互动时所采取的行动策略,作者应当在对较多的草根NGO进行调查之后再来做这样的总结,否则则无法确定业联会的行动策略其前提条件到底是不是草根NGO组织?具体到模型上而言:若我们想要推断的是AB,但A的身份很多,它是“NGO”、它是“广州的”、它是“孙威力领导的”等等,到底是哪个变量导致了最终的B呢?很难说。这就需要相似案例的比较论证,当我们可以提供另几个案例,而这几个案例的相似点仅仅是“NGO”,且结论都为B时,我们才可以认为B中的所以分类都是源于A的“NGO”这个属性。

2.单个案的特殊性。关于这一点,作者也已经在文章中做出了说明。他们承认本文所描述的非正式政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看来,作者也已经意识到,案例的选择对于研究的影响是十分大的。业联会是草根NGO,但它也具备着一些并不是所以草根NGO都具有的特殊之处,问题出现了:这些特殊之处也许恰恰就是造成文章结论的起因,那么,这样来自于业联会的而又是针对草根NGO的研究结论还站得住脚吗?比较明显的例子便是关于孙威力等人的领袖之特殊性,作者一再强调这种“领袖型组织”,认为在本文的个案中,“非正式政治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孙威力等维权骨干在资金、精力、和时间等方面的无私投入”。我们也注意到,在作者总结的七个行动策略中,孙威力依靠其强大的社交能力与个人关系在多个策略里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可是,孙威力或者说一个强大的领袖并不是草根NGO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当这些行动策略想要推广到其它案例上时,便无法(至少不能全部)成立。因此,单个案的特殊性在进行理论总结时是一个很大的障碍,我们如何可以通过一个案例去把握整体?单个案的特殊性质有时会十分严重地影响我们的判断,让我们无法抓住真正与整体相关的自变量。

3.自圆其说:研究者的介入与主观预设。这篇文章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作者所选取的案例太完美了,它十分严丝合缝地阐述了作者的理论,似乎让人觉得就是这么回事,找不出任何问题。可是,这种吻合便是最大的问题!我不知道作者对非正式政治运作与对业联会案例的关注孰先孰后,但至少从行文的逻辑来看,作者是对草根NGO的非正式政治有了较为成熟的思考之后,才选取了广州业联会为案例来作为对前人研究的补充。但是,恰是这种成熟的思考出了问题,作者对相关理论已经有了主观的预设,缺少的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而这时候作为被选案例填入这个模型的业联会本身就已经被作者“审查”过了,即使作者并无意如此,想要保持客观性,他也会在论证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去侧重支持他们预设的部分。而这大大限制了我们对真实情况的思考!当我们在作者的带领下产生了对一个问题的思考时,我们本可以较为全面的提出各种可能的情况,但是作者以他的侧重点给我们挑出来一个例子,并进行了完美的论证。我们乍一看:就是这么回事儿啊,可是此时我们已经忘记了其它可能的情况。具体而言,作者在一开始便告诉我们,草根NGO是一些活跃却没有合法身份的社会团体,他们虽然在夹缝中获取了生存的空间,但却缺少社会资源来维持其生存。作者认为,国家掌握了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并握有社会是否具备合法性的解释权,因此草根NGO想要生存,就必须通过非正式政治的行动策略来与政府进行合作,以获取生存必须的资源。据此,作者引出了业联会,它在非正式政治运作上的确是个绝佳的例子。但是,若是让我们跳出作者的预设,我们会发现:草根NGO的确没有合法的身份,但其根据组织的性质和活动目的意义来说是十分纷繁的,有些草根NGO需要的社会资源或许本来就不掌握在政府手中,或者其活动目的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而并不需要政府的支持(例如“彩虹”组织是一个旨在宣扬女性权益与倡导同性恋正当地位的草根NGO,他们的活动不会损害政府的利益,也无需政府支持,他们想做的只是让更多的人在思想上做出改变而已),在这两种情况下,草根NGO就完全不必要进行非正式政治的运作。这样的问题本是可以通过多个案的选择与比较避免的,但问题就出在了研究者的介入上,他给我们选择的是他想要的案例。

三、可否进行宽泛理论总结:单一个案研究的效度

通过上文的总结,我们可以认为单一个案研究无论在其内部效度还是外部效度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将直接导致单一个案研究是否适合于独立于相关案例研究,而自主进行宽泛理论总结。

1.内部效度。内部效度是指案例研究中所提供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明确程度的一种指标,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的结论是否可信。可惜的是,上文已经指出,单一个案研究恰恰会因为案例选择的特殊性而造成自变量的模糊,而这一点若是不通过与类似案例的比较来排除其它可能自变量则是很难解决的。其次,作者对特例解释与通则解释的运用出现了偏差。上文已经借由德沃斯的话说明了:特例性解释适用于对一个个案的全面性了解;而通则性解释则适用于对宽泛的理论命题做一般性的理解。因此,本文适合的解释模式为通则性解释,即对一类个案的部分解释(当然,是与草根NGO相关的这一部分),这种解释模式的错误选择也大大降低了案例研究的内部效度。我们本可以通过全面周密的因果分析使个案研究具备较高的内部效度的,但是单一的个案反而使这种因果分析变得困难。此外,研究者的介入也会使研究发生以偏概全的错误,使研究不能把握住案例的整体而只注意了他所需要的局部。“将行为孤立于广阔的背景中加以研究,并剥离行为者所赋予该行为的含义,将会导致错误的理解,并因此降低研究的内部效度”(德沃斯2008:200)。看来,单一个案研究的在内部效度这一环节上就已然十分容易发生差错了。

2.外部效度。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适用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到其它的总体中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和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的代表性和普遍适用性。外部效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即是“推广”,这种推广既包括理论上和统计上的推论,也包括实验的“复制性”。这似乎已经涉及到了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单一个案研究到底能不能进行这种宽泛的理论推论?笔者认为是不可取的,我们无法将一个内部效度都无法保证的结论进行推广,因此作为检验外部效度之一的理论推论也是难以进行的。上文已经提到单一个案研究缺乏比较论证,而这种比较论证恰是找出严密的因果关系的手段,而也只有清晰的因果逻辑才能保证我们对于案例研究的实质结论的把握。当我们无法把握一个案例研究中确实的因果关系即推广它的结论时,无疑是不负责任而草率的。

案例研究的困境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外界对于其科学性的质疑,而事实上案例研究是可以通过对方法论的不断改进达到趋于严密的境界的。因此,我们应当正视案例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通过有意识地避免问题去改进方法,以期达到案例研究中科学性与情境性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张紧跟,庄文嘉.非正式政治:一个草根NGO的行动策略[J].社会学研究.2008(2)

社交类推广方案篇5

广泛方式

广泛是指档案网站利用档案馆藏资源以及档案部门掌握的动态信息,向社会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目前国内现有的档案信息网站主要以提供档案信息为主,类型有以下几种。

第一,的馆藏档案信息。在网络环境中,各级各类档案馆所的馆藏档案信息是信息量最大的,也是最为集中和最丰富的。因为这类档案信息最能直接满足社会各界利用者的档案利用需求,不同级别和性质的档案馆所提供的馆藏档案信息各不相同。

第二,提供有关档案机构的新闻与事件报道。在丰富的网络档案信息中,有关本机构新闻与事件是最为普遍的一类信息。在以往的信息传播途径中,比较难于获得这类信息,有时即使得到也已经变得过时和失效了,而这类信息可能对于档案工作者或特定的利用者又十分重要。网站及时信息,满足了这类需要。通过此类信息可以及时知道档案机构的最新消息和重要活动,了解档案界的最新动态及档案开放的最新内容。这类信息内容通常包括:原始档案开放信息、最新档案展览信息、档案法律法规及标准出台信息、档案界某个领域学术活动信息、档案保护技术领域中最新发明创造信息等等。

第三,提供档案出版物信息。网络环境为档案学研究利用各种信息和知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有关档案出版物的信息,有利于档案工作者和研究者及时地掌握档案学界的理论成果及档案编研成果,掌握新的档案理论与实践经验,追踪“热点”,探讨“时事”。档案学研究的领域拓展到了整个世界的广阔空间中,这对促进档案研究工作的发展十分有利。档案出版物信息同样是利用者了解世界各国档案信息资源、档案理论实践工作、档案研究动态与研究水平的一个窗口。

第四,提供有关标准信息。网络环境中有关标准的档案信息有利于我国了解国际档案界的发展水平,避免档案工作的盲目发展。有关标准的网络档案信息主要包括:文件管理标准、档案著录标准、档案中各种技术应用标准、档案学术术语标准等等。这些标准涉及档案工作的各个领域,为研究档案工作标准化提供了一个窗口,更重要的是为广大实际工作者提供了工作操作依据。

第五,提供有关档案教育培训方面相关信息。有关教育培训的信息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有关档案学专业教育的网络信息;二是档案机构为各类教学提供的相关档案信息。以档案馆为主的各级各类档案机构把为各种教学提供档案材料作为其主要的服务内容之一。他们通过网络提供大量用于教学的档案,这些档案信息对于档案学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资料。

交互方式

交互方式就是档案部门与用户之间通过档案网站,实现需求交流,双方共同参与而完成特种服务的方式。其方式可以采用以下几种:

第一,实时咨询与非实时咨询相结合。实时服务是以一种基于网络,采用系统软件,实现高智能、自动应答的服务系统为基础,与用户进行实时的一对一的服务,或是一组分散的用户同时接受咨询档案馆员的讲解和示范的一种服务。其特点在于,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网络存在,都可要求进行档案信息服务;如果当用户进入系统时没有档案咨询人员值班,系统会自动要求用户以电子邮件传送问题,在得到答复后会将答案返回给用户。其缺陷在于,没有一家档案馆可以解答所有用户的问题及提供每周7天、每天24小时的不间断实时互动的咨询服务。

实时交互式咨询固然是档案信息网站远程服务中颇具优势的咨询方式,但其最佳咨询效益的发挥必须以雄厚的档案咨询技术实力、充裕的档案咨询专家、优质的档案咨询资源、快速的网络传输速度等为前提,但现阶段能达到这些指标要求的个体档案馆尚不多见。因而,发挥邮件咨询、表单咨询、网页咨询等非实时咨询的优势,则可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

非实时咨询虽然有一定滞后性,但非常适合档案馆这类机构的信息服务。其与实时咨询方式相结合,有助于充分发挥档案网站现有资源的作用。

第二,在线咨询与非在线咨询相结合。在线咨询服务是以E-mail、MessageBoard、BBS等形式为基础来进行的,由于这种参考咨询服务相对简单易行,已经成为了目前最流行的档案信息远程服务服务模式,其缺陷在于,咨询是进行异步处理的,用户与档案咨询人虽之间缺乏交互式的交流,难以有效分析和澄清问题。另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普通纸质载体与数字载体将长期共存,档案馆是融印刷本文献和数字资源于一体的“复合式档案馆”。因而,相当多的信息咨询,并不能完全通过网络实现。这就需要将在线咨询与传统咨询服务结合起来,构成一种复合咨询环境。复合咨询是传统参考咨询与数字化咨询的有机结合,既有咨询服务的物理场所,又有咨询服务的信息空间。各类查询的档案信息、问题的完成,既可以通过非在线咨询和手工查询,同时利用在线的数字化咨询,两者并举,共存互补,发挥档案信息咨询服务的整体效益。

第三,档案信息网站实时咨询服务和特色推荐服务相结合。档案信息网站实时咨询服务对指南性、指导性问题解答尤为有效,但对检索性档案咨询、专题性档案咨询、定题档案咨询的效果就不十分理想,也难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要求更高、表现形式更为复杂的信息和知识需求。

特色推荐服务和实时咨询服务相结合,可以拓展档案数字化咨询的范围,提高咨询的深度和知识含量,满足用户多样性的咨询需求。档案信息网站远程服务的特色化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用户角度考虑,网络环境下,用户的需求将呈多元化的趋势。档案馆既要提供一般的,甚至是传统的服务,也要满足用户对特定专业领域、特定档案类型、特殊提供方式的特殊要求。其二,从服务角度考虑,网络环境下,服务的方式也呈多元化。既要有创新服务,又要有品牌服务。如家谱档案或家族档案信息,这类档案收藏在国内外各级档案机构中占据一定的数量,在网络中也专门作为一类特色档案信息,并且在网站中的位置较为显著,易于寻找。其档案利用就充分满足了这种利用需求。这种利用密切了档案机构与利用者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利用者利用档案的兴趣,吸引了更多利用者。国外许多人就是在对家族的寻根过程中,了解和熟悉了档案工作。

个性化推荐服务方式

档案信息网站远程服务不能被动地等用户来“提问”、“查询”,而应利用档案数字资源开展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个性化推荐服务。个性化推荐服务是根据用户

的特定需求,主动、及时、准确地向用户提供所需信息和知识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其核心是具有特定知识和技能的档案咨询员对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其工作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问题接收,以各种电子方式获得用户的咨询问题。

(1)问题处理,对问题进行归类和处理,对那些重复的、已经处理过的或超出本档案馆服务范围的问题进行过滤和筛选,决定不同的处理方法。

(3)回答,咨询档案馆员根据自身的知识和可获得的资源按照预订的要求进行回答。

(4)跟踪,通过所记录的提问信息来了解每个问题的处理情况。当每个问题回答后,问题和答案都需要进行存档,以便日后查询,逐步形成可供检索的档案知识库。

(5)接收读者反馈,用户是否满意,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日后的档案服务工作,由于不能像对传统档案查询利用服务一样与用户面对面,不能当面了解满意度,所以,更应重视对用户意见的回收。

个性化系统服务,通过使用多种数据分析技术,既能优质高效地完成档案信息检索、专题和定题服务等传统咨询工作,也能按照用户的专业特征和研究兴趣,及时主动地推荐其需要的、且以往没有获得的资源,还能根据用户对推荐内容的反馈进一步改进推荐结果。该服务除能学习一部分专业用户行为,自动采集用户需求,动态跟踪用户需求的变化,从中分析出用户的新偏好,主动推荐相应的档案资源外,还能通过用户交互式查询和知识评价,培养用户个性、引发需求、引导需求,促进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个性化档案推荐服务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应是利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国外仅限于企业知识管理与服务等领域,有关技术还处于探讨与完善阶段。但应该看到,实现档案数字学术资源的深层挖掘并提供有效的决策咨询服务,是个性化档案服务推荐系统的发展方向,也是档案信息服务系统功能完善的必然。

社交类推广方案篇6

1.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

1.1综合性农业科技档案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科技档案门类。从农业结构上讲包括农业、农机、畜牧等行业;从农业自然资源系统上讲包括气候、土地、水、生物四个子系统;从农业生产周期上讲,包括春种、夏耕、秋收。对农业档案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将直接影响农业科技的管理水平。

1.2复杂性与其他档案不同的是,农业档案是在田地里作业,有相当一部分农业科技档案是在田间地头形成的,所以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分类上复杂了许多,时间作业量大带来了农业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和管理上的复杂性。

1.3地域性农业生产离不开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土壤、气候、水文等。农业生产的格局、品种和栽培技术等因地域条件的不同而不同。作为农业科技档案,也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即在不同区域内,农业科技档案的内容、种类都有很大的差异,在形成、管理上也相应地具有地域性。

2.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1农业生产的重要参考依据农业科技档案记载了各种生产活动情况、成果和经验教训,对制定农业生产计划、综合农业区划、推广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科学地指导生产、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了大量详实的、科学的档案数据。

2.2紧扣农民所关心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农业科技档案在农村经济管理上起到凭证的作用,对稳定农村,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土地的承包与转让,农村新能源的推广与使用是农民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土地对农民来说是生存的基础和保障,土地承包和转让是农民关注的的焦点,这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土地档案的管理和使用,为农民提供了凭证,使农民放心地去生产,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随着“四位一体”等能源项目的示范和推广,改善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生态条件,减少了水土流失,净化了环境、增加了经济效益,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

2.3农业科研的重要条件农业科技档案可以帮助农业科技人员了解过去的工作经验和成果。查阅多年积累的土壤肥料、配方施肥、水土流失等资料,能够启发思路、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学校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例(12篇)
  • 下一篇:入团申请书范文(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