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
宋.陆游
海天黯黯万重云,欲到前村路不分。
烈风吹雪深一丈,大布缝衫重七斤。
【释义】:在大海与天际的交界线处乌云滚滚,似乎有一场鹅毛大雪学即将来临。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厚厚的积雪足足有一丈多深,穿在身上保暖御寒大布衫足足有七斤多重。
【赏析】:陆游是一位怀才不遇的爱国主义诗人。他是一位文学天才,四岁的时候就能吟诗作赋,在他的一生中主要经历了初入仕途,北伐献策,军僚幕府,蜀中生涯,宦海成府,编修国史,临终示儿。
在这一首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当时作者的处境并不是太好,在一次出行当中,忽然发现在前行的道路上乌云密布,大雪纷飞,可是前路难辨,积雪深厚,哪怕是七斤重的大布衫也难以抵御寒冷的侵袭。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作者当时仕途堪忧,生活窘迫。
《塞下曲》
唐代: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赏析:
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为冬季,又烘托出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单于夜遁逃”,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月色的掩护仓皇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的必胜信念,令读者为之振奋。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不仅仅因为轻骑快捷,同时也显示出了一种高度的自信。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起来,虽然站立不过片刻,刹那间弓刀上却落满了雪花。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像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满怀着必胜的信心。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雪诗》
唐·张孜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注释:
难相觅:指鸟雀互相难以寻觅。
椒:植物名,其籽实有香味,封建社会,富贵人家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
泥:用如动词,以泥涂抹。
爇:烧。
幂:幂本作巾字解,这里与幕字相同,诗人可能是为了押韵而用了幂字。
金丝:泛指乐器。丝,丝弦。金,形容丝弦的贵重。
蘸甲:古人饮宴,酒要斟满,举杯喝酒时,指甲能沾到酒,这里的蘸甲指斟满酒。
醉唱玉尘飞:室内饮宴欲舞,室外大雪飞扬,
一说:席上歌者吟唱大雪纷飞的景象,亦通。玉尘,指雪。
困融:愧倦,懒散。
香汗滴:指歌者舞者滴洒香汗。
岂知:哪里知道。
皴:皮肤因受冻而开裂。
译文:
长安城中大雪纷纷,鸟雀迷途难以互寻。
富贵人家并不怕冷,椒泥涂墙壁香又匀。
朱门处处烧着红炉,四周放下重重罗帐。
席上奏起玄妙乐曲,玉液琼浆斟满杯子。
室内饮宴室外大雪,人人困倦汗洒满身。
哪知城中饥寒的人,手脚冻裂苦苦吟叫。
《从军北征》
唐代·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译文:
天山下了一场大雪,从青海湖刮来的风更添寒冷。行军途中,战士吹起笛曲《行路难》。
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
注释:
偏:一作“遍”。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
碛(qì):沙漠的意思。这里指边关。
回首:一作“回向”。月中:一作“月明”。
《山中雪后》
清代·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注释:
檐流未滴:屋檐上的冰柱未融化。
清孤:凄清孤独。
等闲:寻常、一般。
译文:
早晨起来一开门,只见大雪满山,晴空万里,洒在积雪上的阳光也略带寒意。
房檐的积雪尚未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条仍被冰雪封冻。这种清冷、孤寒的气氛,很是不寻常啊!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译文: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
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注释:
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人踪:人的脚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lì):蓑衣和斗笠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独: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