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纺有限公司,位于市区两城镇,最初是从一个家庭绣花加工点起步,从1996年到现在逐步发展成拥有固定资产400万元,职工100余人,年产值600万元,集设计、开发、销售为一体的民营创汇企业。所生产的6大系列,30余个品种的家纺产品远销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可达500万元,辐射带动周围10多个乡镇1000多名农村妇女从事刺绣加工。
艰苦创业
作为公司经理的,当年高中毕业后,因家中姐妹多,生活较困难。为帮助父母撑起这个家,向来有主见的她靠自己白手起家,当时是骑着自行车挨村挨户的发刺绣活,从中挣一点加工费,其中的辛苦和不易自是不必说。干事难,女人干事更难,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自己的创业路上,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给了她很大的打击,也差点使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1992年,她给镇农村信用社下设的企业搞加工活,货交上去了,企业却因亏损没有能力网付给她2万多元的加工费。当时刚刚听到这个消息,丧失了信心,沉重的打击差点将她砸倒,2万元钱在92年可是很大一笔数目,一旦钱要不回来……她连想都不敢想,一连几天躺在床上。是父亲的一句话给了她启示和信心“不经磨难不成人啊”,“对,在哪儿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她的思想通了,积极与同行们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最后通过镇里的干预及法庭调解,最终把钱要了回来。困难真是太多了,她受过骗,几万元的加工费拿不到手;资金不足,周转困难,她四处筹措;不能按时交货,她急得吃不好,睡不着,……唯一庆幸的是,在困难面前她没有低头,没有退缩,父亲送给她的那句话让她受益终生。一次困难,一次磨炼,困难过去了,干劲更足了,她的事业也终于有了眉目。结婚后她在丈夫的支持下,于1996年创立了自己的家庭作坊。
大展宏图
家庭作坊建成了,最初只有十几个工人,主要从事来料加工,每年的收入也很可观。这更激发了创业的热情。经过考察,她到外地学会了反包梗绣花技术。不到一年时间,就帮助周边乡村的300多名妇女学会了这种技术。她又从文登引进了链式绣花技术。经过5年的努力,现在成为全省最大的链式绣花基地。到就拥有职工50多人,拥有各类加工设备50多台套,固定资产也已由最初的30万元发展到了300多万元,年产值达到160多万元。
在成功面前,没有止步不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两城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大招商,大引资的精神鼓舞下,她三次去文登,六次去青岛,进行招商引资。最终选择了青岛的一家外贸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在南产业区实现了当年建厂,一个设备齐全,功能配套,集裁剪、刺绣、包梗、洗涮、烫熨、包装于一体,年生产能力1600万元的市家纺有限公司终于建成。企业投产后,当年实现产值50万元。计划完成产值500万元,争取三年突破1000万元。
诚信为本
现在回想起创业的经历,问题心存感激,她说“的我事业能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我有福气,遇到的好人多呀”。其实,正是因为她始终以“以诚待人,以信为本”的理念,经营自己的事业,才会获得别人的信任、支持和帮助。1996年,给安丘一家刺绣厂加工活,又遇上欠8万元不给的问题。当时,她的小厂子刚刚成立,资金不足,占用的都是流动点上的资金。那段时间,她又急又悉,除了天天跑安丘要钱外,还得应付流动点上来要钱的人。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她首先考虑的是:下面的流动点,干活的女不容易,别人欠我的,我不能欠别人的;再者,事业刚刚走上正轨,如果信誉出了问题,相当于断送了自己的前途。于是她想办法跑银行贷款,求亲朋好友错钱,先把应付给别人的钱凑齐了。也许是好心有好报,2年多后那家企业终于把8万多元的贷款付给了她,终于又度过了一场危机。通过自己的诸多经历,她更坚定了自己做人、干事的原则,在与合作伙伴打交道的过程中,她始终“以诚待人,以信为本”,严抓产品的质量和内部管理,企业的信誉、质量深受新老客户好评,与几十个厂家的合作都很愉快。这次扩建新厂,青岛的合作伙伴是多年的老朋友和合作厂家,他们的规模较大,根本不太在乎新厂的这点分红。但他们正是因为佩服的人品才决定投资,帮她一把。正是凭着这种理念,她成就了自己更大的事业。
自立自强
成立了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对一个农村妇女来说是了不起的成就,在当地颇有影响,但她从不满足,她总是盯着那些比她强的,比她规模更大的同行业,不断的奋进。许多人都劝她:“女人毕竟是女人,你也该把大权交给丈夫,享享清福了”。(的丈夫于1997年机关实行改革时回家,协助一个主外,一个主内)听到这样的话,总是反驳说:“女人怎么了?女人更应该自立自强,自信不比男人差。我从这么多年的创业中感受到了充实和快乐,我不能推动自我,我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带动更多的妇女创业。”正是这种精神支持着她,推动着她不断向前。为了使自己跟上社会发展,及时了解信息,她购买了电脑,并请丈夫教会了她,通过上网查询开阔自己的视野和眼界。新厂建成了,质量和技术是关键,为了抓好管理,她不耻下问,多次到同行业的厂子参观学习,只有初中文化的她抱起了厚厚的书本,啃起了<<企业管理学>>。结合本厂的实际,她摸索出了一套科学实用的管理模式,树立起开拓创新,务实高效的新形象;为提高产品的合格率和技术含量,她常常抱着图纸夜不能寐,刻苦钻研,几次因为看不懂而急得掉泪;她悉心培养了十多名技术骨干,出资送她们外出学习培训,使她们成为了厂里的顶梁柱。正是这种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让她的事业路越走越宽。
一、积极向上争取技能培训指标,为盱眙农民增加培训就业机会。根据盱眙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多次跑省去部汇报情况,争取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指标。XX年盱眙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指标列全省前茅(全县5000人)。
二、扎实苦干,创新培训机制,农民技能水平得到提高。该同志带领阳光办的全体工作人员,脚踏实地深入每个培训单位检查指导,严格执行阳光工程“五种制度”,并且创造性开展工作,把课堂教学与学习相结合,把实习与就业合同相结合,做到学校、实训基地、企业单位三挂钩,全面开展订单培训,由此大大提高了培训学员的技能水平,增强了学员创业机会。
三、注重培训质量,提高就业率,农民增收显着。技能培训质量是关键,一年来,该同志能够亲临每一个培训班,核查办班教学计划、教师备课笔记、学员实训记录等,严把培训质量关,并实地考察用工企业的就业能力,实实在在地为学员着想。
苏花花生专业合作社地处江苏省优质花生基地八集乡八集村。当地农民种植花生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春秋时代,小花生被孔子称之为“长生果”。李xx2001年回乡后看到了这一丰富的资源,心中暗暗高兴。当时,她在南京卫岗乳品有限公司驻无锡办事处任销售部经理。她的丈夫在卫岗总公司给领导开小车,夫妻俩当时月工资收入大概在x元左右。但是,李xx一心想着回乡创业,夫妻之间发生了争执。她丈夫对她说:“夫妻在一起可以相互照顾,你一个人回到家乡一切从头开始,多么不容易……”可是,她已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她于2002年只身一人回到家乡——xx县八集乡。当时,一无厂房,二无资金,只有花生这一资源。怎样才能将这小花生变出更多的“钱”呢?她凭借着自己在外地的市场销售经验,找准公司发展的着力点。首先搞好基层建设,打造多种经营模式,与县润农连锁、苏果等商超长年签订销售合同。除了往江、浙、沪一带销售原材料的同时,更注重产品的精包装,包装上了档次,普通的小花生经过包装后摇身一变,真的变成了消费者所需求的养生保健“长生果”。
她于2002年6月创建了苏花食品有限公司,打造“苏花”牌小花生,其中有咸干花生、五香花生、黑花生、酒鬼花生、小花生油等系列产品。在“苏花”小花生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江苏省著名商标之后,她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收益,决定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她采取了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模式,与当地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依托了苏北农产品深加工的地域优势。
她于2008年牵头成立了xx苏花花生专业合作社,2009年2月经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入社成员达125户,她本人出资x万元,生产基地遍布xx县八集乡、众兴镇、新袁镇以及准安市的吴集镇等区域,占地面积达x亩,标准化生产基地x余亩,带动周边农户累计x余户,销售额至2010年达x余万元,帮助成员年均收入3万元左右。
村党支部副书记自主创业富民事迹材料
村党支部副书记自主创业富民事迹材料
第一,响应组织号召,积极探索自主创业的新路子。各级党委、政府一直鼓励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指导服务和创业培训,为我们自主创业和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机遇。我从当“村官”那一天起,就抱有创业富民的决心。一年前,在区、街道领导的帮助指导下,经多方考察,我选择了无公害生猪养殖这条创业路子,创办了富新种猪养殖场,研究探索“自然养猪法”。目前,养猪场占地7000平方米,存栏母猪120头,年出栏生猪超过1000头,年产值150余万元,被评为“省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生猪已卖到双汇、金锣等一线加工企业,养猪场也被评为市、区两级创业示范基地。创业经历使我认识到,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只要脚踏实地、选准路子、埋头苦干,就一定能够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第二,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在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的帮助支持下,我的创业获得初步成功。但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村党支部副书记,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才是更大的成功。每当在村里紧握叔叔、婶子们粗糙的双手时,我就感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底,我以自己的养猪场为依托,组织、大李楼、崔庄等村的养猪户,成立了众诚畜禽养殖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共接受技术咨询100余次,组织畜牧专家讲座10场,通过合作社担保为养殖户协调贷款46万元,带动发展养猪户56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近期,我利用废弃的蔬菜大棚开展香菇种植试验,决心再为更多的群众找到一条致富门路。
第三,立足岗位奉献,在服务群众中赢得支持、增长才干。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大学生“村官”既要当好自主创业、强村富民的带头人,更要立足岗位为民服务,努力争做群众的“贴心人”。初到村,我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摸黑。但我始终坚信,只要与群众真诚交朋友,真心帮助解决困难,就一定能够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工作中,我天天到田间地头了解情况,经常与村民拉呱聊天。为解决村里没有健身设施的问题,经过多方协调,为村里争取了近5万元的体育器材,建成一个村民健身广场。为改善群众出行条件,我牵头筹集3万元,修通了长180米、宽4米的村庄主干道。我深刻感受到,有事干才能增长才干,干事中才能培养与群众的感情,干好了就能得到村民的认可。
1998.7毕业于锡山市工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校担任校团委秘书长。1998.9-2001.7就读于江南大学ambf(工业企业管理),在校曾担任班长,团委宣传部长等职。2001.1-2003.9留学新加坡,并就职于pentex-swizerelectronicspteltd.,担任qamanager。
2003.9-至今,就职安徽中远英特尔肥业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助理、办公室主任。其间04.2-06.1就读于南京农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士学位),06.9起就读于安徽工商管理学院(安大)mba。
作为一名年轻的创业女性,韦华她在事业、家庭、社会上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及担任着不同的责任。
作为女儿,已拥有新加坡高薪职位及幸福家庭的她,在父亲的号召下,毅然放弃了令人羡慕的高薪职位,远离家乡,来到庐江,一切从头开始,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
作为领导,她凡事亲历亲为,为员工树立好的榜样。公司新建之初,条件非常艰苦,身为女性,她并没有退缩,反而迎难而上,和大家共同进退。
2006年8月,工厂产量提升,原来的仓库涨满,必须将货物移至大库,当时的天气非常炎热,原有的装卸队人员不能满负荷运作,而不及时移开货物,会影响工厂的正常生产,这时的她不是坐在办公室吹着冷气悠闲的办公,而是带领办公室人员一起参与了搬运工作,并给装卸人员带来了冷饮等降暑用品。起先办公室人员对这一做法非常不理解,但是看到她满头大汗、费力的挪动着货物时,大家都感动了,作为老板的女儿、公司的领导,她都可以带头去做,那我们就更应该做好的,员工们在她的带动下,士气高涨,效率大大提高,提前完成了任务。
在工作的同时,她非常关心员工的健康,定期组织公司员工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员工生病了,她都要去看望慰问,真的抽不出时间,也要安排人员去探望,并打电话询问病情,使病人感到非常温暖。
作为员工,虽然是自己家的企业,但员工们并没有过多的感觉到她的优越感,她与员工一起在食堂吃工作餐,一起住在公司的集体宿舍,并没有显出她的特殊,这使员工们倍感亲切,公司就是一个大家庭。
作为女性创业者,她把刚柔并济的优点发挥的淋漓尽致。2003年8月组建安徽中远英特尔肥业有限公司开始,在她的管理下,公司的管理水平每年都上一个新台阶。并且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获得多项荣誉及证书,如:被中国石油化工协会评为“优秀民营企业”;安徽省农资流通协会评为“诚信企业”;在2006年取得安徽省名牌产品证书;中国质量万里行评为安徽省质量信得过、服务用户满意品牌企业;安徽市场知名企业重点维权单位等等,并顺利的通过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和国家二级计算体系。
她带领公司上下齐心协力,为创建中远公司的美好未来,作了不懈努力,把公司建设、管理的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原先老厂的萧条、破烂不堪早已没有了踪影;带领下岗失业的女职工,走致富创业的道路,做了好榜样;见过老厂颓废的景象的人,都知道重新创建新型的化肥生产企业的难处,但身为一名女性,她没有退缩,无论严寒或酷暑,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的身影,从来不以领导者自居,和大家同苦同乐,大家都以有这样地领导为荣。这是她刚强的一面。
同时她又有着女性独有的温柔面,看到庐江的很多贫困乡的失学孩童,她时常将他们的就学情况挂在心上,县里的“捐资助学活动”从来都是不遗余力的积极参与。在公司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失业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孩子培训上岗,帮他们创造一个和谐安宁前进的生活环境。
村党支部书记创业致富事迹材料一、强化能力建设,培养“企业型”党员干部队伍二、抓发展第一要务,实现村集体经济新跨越三、保持党员先进性,树立“双带”致富观念,深入开展“双学三培两带”活动四、建立健全村级福利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今后的5年天马集团将力争实现总产值50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着力建设一个以天马公司为龙头,村集体经济突破发展、民营企业突飞猛进、农业产业不断壮大;村级福利制度更加健全完善;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精神文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们聂家村村总支领导班子的发展构想。今后我们将充分发挥村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抢抓机遇、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更加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继续奋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