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气象学气候学论文范例(3篇)

时间: 2023-12-31 栏目:公文范文

气象学气候学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气候;可行性;论证

中图分类号X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22-0041-02

气候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不仅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因素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如太阳能、水资源、风能、热量资源;相应地,地球上人类的生产、生活又影响气候资源的变化。气候与重大工程的建设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由此提出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气候可行性论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赋予气象部门的职责,同时也是一项对技术要求很高的系统工程,即从气候学角度出发,根据一项重大工程项目对气象要素的敏感度,在项目实施前对工程所在地的气候状况进行分析,评估气候灾害的影响概率,对风险水平是否可以接受进行评价,对减少气象灾害风险提出建议。

根据各种重大建设项目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提出将“基本情况调查、气候背景分析、气候灾害的影响评估、气候极值的推算、污染气象条件分析、预防或者减轻气象灾害的具体对策和措施”等作为重大建设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具体内容,并以“气候要素的平均状态、气候要素的稳定性、气候要素的极端状况、污染气象条件分析、超短资料序列的订正延长”等数理统计方法作为气候论证技术方法[1]。为了深入了解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内容和技术要求,提高气候可行性论证的质量,该文对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定义、法律依据、必要性、具体内容、技术方法等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促进开展更多的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研究,从而积累更丰富的经验,完善和提高项目实施水平。

1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应当组织对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该项规定旨在规范气候可行性论证活动,强调加强对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管理,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避免或者减轻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受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的影响,或者可能对局地气候产生的影响[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第18号令),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因此,气候可行性论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赋予气象部门的职责。气象部门要顺利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首先要让社会各行各业以及各级政府部门了解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的重要性。

2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必要性

气候对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有关键作用,因其主要在野外作业,综合性强,环境条件也较复杂。重大工程建成运行后,也可能遭受各种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的袭击,造成严重后果。加强对重大工程立项的气候论证,保障工程的建设与运营安全,减少气象灾害对重大工程的影响,才能进一步提高项目工程应对各种气象灾害的能力。许多重大工程的建设运行过程对天气、气候的敏感性表现为多个方面,如大气环境、天气、气候直接影响建筑原材料的质和量,施工、运输过程以及劳动力价值和附加价值[2-3]。基于实际劳动条件的适宜性和人的舒适性,城市、工厂、办公室和居室的设计方案、建筑材料和经常性的运行维持,必须考虑天气、气候条件及其变化规律,充分利用气象环境资源进行控制和调节,以充分发挥大气环境作为室内环境主要调节器的作用。

3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具体内容

气候可行性论证包括对气候资源的论证和气候影响的论证。气候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只要受到保护和合理开发,就能永续利用,包括太阳能、降水、热量、风能,空气中的氧、氢以及负离子等资源。气候资源论证主要依据人类所采取的开发利用资源的方式来进行论证,是当前国内外已经开展的气候论证工作的主要内容[1]。针对不同的生产方式,气候资源会体现不同的价值。气候影响论证分为宏观气候论证和微观气候论证以及气象灾害可能出现的概率的推算。对气候影响的宏观气候论证主要反映在对气候―生态―社会系统的生产潜力的分析上,对气候影响的微观论证则指气候对人类个别活动项目的具体论证。

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环境与天气、气候紧密相关,如选址、设计、建设、运营等阶段。因此,在项目选址时,既要考虑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如当地的气象条件是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稀释,是否会造成污染源地的污染等,又要了解当地的气候背景、气候灾害对项目的影响;在项目设计阶段,需要了解当地的相关气象要素,如暴雨、大风、高温、低温等,特别是重大的气象灾害[4]。由此确定建设项目的气象参数、规划设计、合理地预算成本,规避气象灾害风险,避免发生安全隐患。在综合考虑各种建设项目与气候条件关系的基础上,将重大建设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内容归纳为6个方面。一是开展基本情况调查。调查项目周围的地形地貌特征,收集项目所在地及其最近气象台站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等数据资料,调查项目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情况以及对气候资料的需求情况。二是气候背景分析。可采用最近5~10年的区域气象资料,分析各月、季、年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如气温、降水、湿度、风向风速、日照、蒸发、暴雨日数、雷暴日数、雨日、大风日数等。三是气候灾害的影响评估。一般运用项目区域内的气象站建站至当年项目被论证的资料,分析暴雨、高温酷暑、低温寒害、大风、台风、雷暴、冰雹等气象灾害出现频率、出现的集中期、历史极值及其造成的灾害[1]。四是气候极值的推算。可运用项目区域内的气象站建站至当年项目被论证的资料,采用P-E分布或极值E型的概率分布函数推算多年一遇的极值,如30年一遇值、50年一遇值等。五是污染气象条件分析。可运用项目区域内最近5~10年的资料,分析当地月、季、年污染系数、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联合频率等特征。六是结合项目的特点,提出预防或者减轻气象灾害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4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技术方法

通过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污染气象条件,以及气候要素的平均状态、稳定性和极端状况,在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中,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可有效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对局域气候产生的影响,或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受气象灾害、气候变化的影响[5]。对于短期气候考察所获得的超短气候序列,还要进行订正延长[1]。工程项目的气候论证技术方法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项目所在区域的气候要素的平均状态。具体指通过计算各气候要素(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降水量、主导风向、各风向频率、各风向平均风速、相对湿度、蒸发量、日照时数、气压、云量、能见度等)和气候灾害(洪涝、干旱、大风、热带气旋、雷暴、冰雹、雾、霜冻等)的平均值,进而对平均值进行分析。二是分析气候要素的稳定性。计算项目所在区域的气象要素的变率,包括绝对变率和相对变率。三是分析气候要素的极端状况。可以采用皮尔森-E型分布、极值E型分布进行极值推算,如30年一遇最大风速、10年一遇最低气温等。四是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污染气象条件[6-7]。可以通过气候背景分析、大气稳定度出现频率、混合层厚度、风向、风速、风向风速玫瑰图、污染系数玫瑰图、稳定度联合频率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五是对于超短气候资料序列进行订正延长。可以采用时联法、比值线性内插法、差值线性内插法、全概率法等进行超短资料序列的订正延长。

5参考文献

[1]苏志,李秀存,周绍毅.重大建设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方法研究[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0(1):37-39.

[2]苏志,黄梅丽.气候论证的内容和技术方法探讨[J].广西气象,2005,26(3):17-19.

[3]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4]高绍凤,陈万隆,朱超群,等.应用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5]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气象学气候学论文范文

听了十届政府五年工作报告,我最大的体会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讲成绩,有事实,有依据,令人振奋;讲困难,有分析,有措施,催人奋进”。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气象局学术委员会主任徐一鸣带来了一份提案——《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建议》。图为休会间隙,同来自上海的政协委员张鳌讨论。

面对自然灾害,报告提出了“加强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对现代条件下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措施极有针对性,也非常有力。

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有许多新措施。

环保方面,从“环境治理”到“节能减排”、“生态文明”。

优先发展教育方面,提出了“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方面,“再连续三年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在推动文化大发展方面,提出了“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今明两年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

全国政协委员徐一鸣认为,极端天气还会更加频繁地发生,政府部门应制定明确的攻关目标。

个人的一点思考: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必须把防御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置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非常重要位置。

一是必须切实把增强防御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摆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和优先位置。加大投入,开展研究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加强极端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技术研究,增强防灾减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科学规划和决策中。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严格实施气象灾害风险论证制度,未雨绸缪,加强规划,科学设计,使人居环境和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远离灾害多发区、易发区和自然环境脆弱区。依据研究成果,采取更广泛和更有效地措施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御工作,降低气候变化的灾害风险。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应高度重视局地气候变化与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关系。四是气象灾害防御的部门合作、信息共

气象学气候学论文范文

1916年,叶笃正降生于天津一个前清道台家中。这一年,中国有了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气象记录。据他介绍,叶家共有15个子女,叶笃正排行老七。

“他有个外号,叫蔫七。”叶笃正的弟弟回忆,在兄弟几人中,叶笃正不太活泼,但成绩很好。

道台父亲不买新学堂的账,认为《四书》《五经》这些传统的东西,是必须要学习的,因此在14岁考入南开中学之前,叶笃正和其他兄弟一样,一直接受的是私塾教育。

在这种教育之下,叶家兄弟中出了好多科学文化名人,哥哥叶笃义是著名民主人士,民盟主要领导者、组织者之一。而另一位哥哥叶笃庄是著名学者,《物种起源》的中文译者。

1935年,叶笃正考入清华大学,两年后,在乒乓球台边结识了学长钱三强,在这位日后影响中国的核物理学家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

1945年,叶笃正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

罗斯贝后来成为叶笃正持久的崇拜对象。

“就像你问我从叶老那里学到了什么我很难表述一样,叶老也说不出来跟罗斯贝学到了什么具体的东西。”硕士博士都师从叶笃正的黄刚说。

黄刚博士毕业后又留在大气物理研究所,后来又在同一个实验室,和叶笃正成为朝夕相见的同事。

黄刚分析,“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国外,老师讲的同时学生会经常打断老师,提出质疑。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阔,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

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

1949年,叶笃正结束在美国的学业,他的博士论文引起了美国气象界的关注,并借此获得了一份年薪4300美元的工作,而当时,美国一个大学教授也只有5000美元。

但是叶笃正选择了离开,他对导师罗斯贝说“我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罗斯贝被说动了,在他的帮助下,叶笃正重新恢复学生身份,经过一年的等待,1950年10月,在新中国正在欢度第一个国庆日时,叶笃正与妻子冯慧登上一艘将在香港停靠的轮船,辗转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的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西直门内北魏胡同一座破旧的房子里开始了中国的气象研究。整个气象室10多个人,没有一张像样的天气图。

叶笃正曾向弟子们描述当时的工作状况:“没有图,我们自己画,第一张图画出来,是五百毫巴地面图,相当于五公里左右高度的天气图,实验室所有的人专门做了庆贺。”

在当时,天气图在国外是最普通的配件,做研究做预报都要用,可中国没有。

他的很多学生都记得叶笃正指着挂在墙上的巨幅天气图所说的话,“中国的天气预报要在物理、数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今后,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该在中国结束了。”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在两次科考队的数据基础上,叶笃正首先发现了围绕青藏高原的南支急流、北支急流及它们汇合成为北半球最强大的急流,严重影响着东亚天气和气候;他与国外气候学家Flohn各自指出了青藏高原在夏季是大气的一个巨大热源,还首先指出青藏高原冬季是冷源。由于他的研究,国际上才接受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的概念,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但在“”中,叶笃正却被当成美国特务,不仅被停止工作,连儿子结婚他也不能回家。

1979年,恢复工作不久的叶笃正带领中国气象团访问美国,遇到留在美国的一些同窗,一个曾力阻他回国的老友见他第一句话就问“你后悔吗?”叶笃正的回答是不后悔。

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应该为中国做事,为中国的老百姓做事。”

1984年,几位美国气象学家专程来到中国,寻求叶笃正的支持。这一次合作的成果,被叶笃正认为是自己最大的贡献。

当时,他已接近古稀之年,因开创了国内大气动力学的研究,已是世界上著名的气象学家之一,但这一次,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领域,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

“全球变化”与今天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有关,比如温室气体,比如全球变暖。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还没有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可以导致气候的变化。“叶先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要加强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的。气候研究原本不是他的本行,但他是我国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叶笃正的学生李崇银院士说。

李崇银解释,过去的气候研究基本上就是统计,统计一段时候的天气情况,看平均值,借以推断今后一段时间的天气情况,或寻找它的变化规律。但叶先生等人首先提出了应该把气候的变化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把它放到地球多个圈层里(包括大气、海洋、冰雪、生物等)来考虑。

在他的倡导下,1985年,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成立,叶笃正任主席。李崇银说,“这是我国气候研究走上良好发展轨道的开端,也几乎是与国际发展同步的。在国际上,‘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是1984年公布的。”

2005年12月,学经济的丑洁明在叶笃正门下学习四年后,顺利完成博士论文很多人都很吃惊,气象学家为什么要招一个学经济的研究生,叶笃正的回答是,“我们是互相学习”。

“我常看见他们俩讨论。”黄刚说,他听叶笃正说过,其实气象跟经济、民生是联系很紧密的,台风可能造成多少的经济损失,自然灾害后有多少的保险索赔,未来都是可以通过准确的量化来预报和减轻损失的。

“他使我们的视野打开,不再局限在一个领域内搞研究,而是要打通所有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在一个很宏观很前瞻的视点上考虑问题,这是我跟他学到的最大的收获。”丑洁明说。

在大气物理研究所,所有的人都把叶笃正尊称为叶老,叶笃正的秘书崔桂云说几百个人的所里,80%的研究人员都是叶笃正的学生。“作为晚辈,我们跟叶老在一起,从来不用担心相处问题,他不会因为你资历浅而不重视你,也不会因为你声望高而轻信你。你可以轻松地跟他开玩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跟他争辩。”崔桂云说。

曾经有报纸报道叶笃正任何时候身上都会带一个小本子,黄刚说,从年轻时叶老一直如此,这样方便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问题。“他会在每次上班时跟我们分享他本子里的新想法和新信息,供我们参考,跟我们一起探讨。”黄刚说。

在黄刚看来,老师的阅读面非常宽泛,他总是能够迅速捕捉到其他领域可以借鉴或者衔接的方法,来运用到气象研究。“他的视野起码超前20年。”

在很多方面,叶笃正都表现出了他对科学前沿问题的敏感。1981年他在美国著名的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实验室(GFDL)与美国科学院院士真锅淑郎进行合作研究时,提出了地球表面由于水分平衡造成的湿度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产生影响的理论,这是最早的有关大气圈和地球其他圈层相互作用的理论。

叶笃正善于从别人不经意的发言中捕捉到重要的科学问题。几年前,在东亚气候中心“973”项目北方干旱化趋势研究项目的讨论会上,在讨论到人类活动如何使气候恶化时,一位科学家提出,不要只看到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有序”的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气候向良性方向变化,甚至可以起到改造局地气候变化的作用。

叶笃正立即抓住“有序”这两个字说,这是研究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命题,并立即组织发表了有关有序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可能起到良性效果的论文。对此,有科学家表示,叶笃正的观点是具有潜在的科学生命力的。人类应该如何从宏观尺度上布局生产活动和城市化等,这是具有生命力的陆―气相互作用研究。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将会如叶笃正预期的那样,诞生出“气候环境变化控制论”的新学科分支。

在叶笃正90多年的友谊让陶诗言对叶笃正非常了解。陶诗言对叶笃正的评价非常高,“叶笃正是一位大科学家,他总能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一个科学家可以在一个方面很突出,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而叶笃正在很多方面都很突出,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叶笃正在青藏高原气象学、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等方面贡献了一系列科学思想。”

1998年,叶笃正把他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110万元港币的一半拿出来,捐给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所以此设立了“学笃风正”奖,这个奖不单用于奖励大气所的青年科研人员,而且面向整个中国的气象界,中国气象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很多青年学者都曾获得过该奖。

叶笃正是中国大气科学界科研和教学的重要领导者、组织者和实践者,他为中国气象界培养造就了几代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仅培养大气科学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就多达6人。目前,叶笃正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堪称桃李满天下。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那是一次难忘的尝试作文经典(8篇)
  • 下一篇:气象与生活论文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