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气候变化概论(6篇)

时间: 2024-01-06 栏目:公文范文

气候变化概论篇1

[关键词]肿瘤;中医系统学;发病机制;气化;运化;疏泄;虚;瘀;毒;

1中医系统学的建构

建构中医系统学需要遵循三个原则:聚焦、简化、可实证[1]。众所周知,中医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是资料太少、无从着力,而是历史积淀厚重、文献浩如烟海,如何“抓主干、去枝蔓”成为发展成败的关键。聚焦、简化、可实证是一个连续的、具有紧密内在联系的过程,其目的是在众多中医知识内容中,发掘出核心概念,将平面化的柔性中医理论体系变为具有一定刚性的立体理论体系。首先采用“两刀法”,一刀将中医概念切为“虚概念”与“实概念”,一刀将两类概念分别切为“核心概念”与“延伸概念”。其结果是,象数类概念为虚概念,核心者有三:阴阳、五行、六律;本体类概念为实概念,核心者也有三:经络、脏腑、气血。然后,将虚实概念相配,便可形成一个关联的网络[2],阴阳(气血)-五行(脏腑)-六律(经络);在此基础上,引入系统学的三个基本概念“序参量”“调控”“适应”,分别对应阴阳(气血)、五行(脏腑)、六律(经络)。其中序参量标志系统的动力机制,调控表示系统整体与局部的协调机制,适应指称系统与环境的互动机制,三者共同维护系统的平衡,保证其生存与发展。至此,中医系统学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但还在定性描述阶段,如要满足定量分析的要求,更深入地揭示生命的活动原理,完成中医现代化的任务,就要走向实证。中医现代化的内涵是多样的,但其技术落实不外乎实证与量化两件事,而实证又是量化的前提。这里需要把握两个要点,其一,要特别警惕,防止“西医化”,如果不慎按照西医结构医学本征,通过细胞、分子对中医命题进行结构化实证,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异化,偏离中医信息医学本征,出现用“0”做分母后,1=2的谬论。其二,在经络定位基础上,开始实证探索,因为在中医概念中,唯有经络边界清晰,循行有度,可以作为全部实证工作的基石。现在,虽然尚未对经络的特定实体结构做出清晰的说明,但对其体表循行线上的生物物理信号检测已有丰富收获,声、光、热、电、磁皆有,只是其生理、病理意义尚有待深入揭示。在理论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不能消极等待,而应实践先行,同时进行方法论反思。难道经络一定有其特定结构?这些信息不能算作它的本质属性?对于这些深层问题,哲学家们已经给出启发性结论,他们认为:除了实体本体,也存在关系本体,两者皆为事物本质,不必也不能在关系本体背后找到一个实体本体,关系本体本身就是事物的存在方式[3]。这对于理解中医意义重大,只有这样才能区分中西医的本征差异,不至于犯方法论的错误。按照这一观念,经络的认识便清晰了许多,它是生命信息之网,可以反映生理、病理规律,而其背后并不存在一个线性对应的特定实体结构,而是无数实体性载体非线性相互作用后的信息涌现,它从系统角度体现了生命过程的复杂性。这里不需要,也不能给细胞、分子找到岗位,能够发挥作用的是“系统”和“信息”这些更为偏爱关系本体的概念。有了经络的定位基础,通过经络脏腑相关、经络气血运行、药物归经这些命题,便可形成一个中医学核心概念之网,通过对经络、脏腑、气血的定量信息化检测,就能准确说明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药理作用的细节,为全面深刻认识生命与健康的真谛提供新视角。

2中医系统学对生命过程的认识

按照上述中医系统学的建构逻辑,可将机体的生理活动概括为三个机制,分别是气化、运化和疏泄,三者均由气血、脏腑、经络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推动,不能进行线性对应,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4]。也不能将这些生理机制简单地分配给单一脏腑,而是各个脏腑综合集成的结果,其边界难以清晰划分。不过,综合中也有相对分工,气化主要由肺肾承担,运化主要由心脾负责,疏泄主要由肝与心包把握。除了对生理过程的综合理解,对病理状态也要有综合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执简驭繁,实现对中医理论全面实证、量化的现代化目的。作为基础性的病理学机制,总的原则应率先考虑,细节问题留待日后有条件时处理。此时,仅从前面宏观概括的三大生理机制出发把握病理过程(大证候),相对微观的小证候辨识暂且搁置,如脏腑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如此,通常让人头痛不已、难以掌握的辨证问题就简洁明了了许多,气化异常便是“虚”,运化异常便是“瘀”,疏泄异常便是“毒”。结合病因再继续追问病理学本质,就能对中医学全局了然于胸。一方面可深化对生理机制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与临床诊疗以及养生原理建立起系统联系。按照系统学含义,气化是动力,虚者动力不足,原因或者内耗损太大(劳神、劳力),或者外阻力太大(焦虑、紧张),依中医原理,前者伤肺,后者伤肾,治则便是润肺理气和补肾益气。同理,运化是协调,瘀者则是紊乱,动力足自然是健康的基础,但动力虽足,却秩序紊乱也同样是病态。原因有二,一是中央指挥失误(信息有误、制度漏洞),二是地方行为失控(天灾人祸、组织破坏),依中医医理,前者伤心,后者伤脾,治则便是平心、健脾。以此类推,疏泄即守衡,疏泄不佳者失衡产毒,原因也有二,一是资源配置不公(感情用事、违背规律),二是外敌防范不力(防线松弛、纵敌深入),依中医医理,前者伤肝,后者伤心包,治则便是疏肝、祛邪[5]。

3中医系统学框架内的肿瘤发病机制

气候变化概论篇2

【关键词】毒中医病理致病因素病理产物

在古代医药典籍中,“毒”具有多重含义,或将“毒”做为致病因素,或做为病理产物,或做为药物药毒,或做为病名病邪,或做为治法、治疗,等等。因此,学习中医要把“毒”字辨析清楚。

1毒邪的渊源

《说文解字》曰,“毒,厚也,害人之草。”说明毒的本义是指毒草。古代医家对于毒邪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内经》。《素问·刺法论》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认为毒是导致疫病流行的致病因素。《金匮要略》有关于“阳毒”“阴毒”为病的记载,晋代王叔和提出了“寒毒”的概念,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则将邪热偏盛称之为毒。清代医家喻嘉言认为,病久不解,可蕴结成毒。可见,中医学的“毒”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2“毒”之含义

2.1致病因素

中医学中,“毒”字的应用及含义非常广泛。而将“毒”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则是最为主要的,也是论述最早最多的,诸如“热毒”“湿毒”“火毒”“毒气”等。《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刺法论》又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的记载。可见,《内经》毒邪的概念是根据其本义,指带有强烈致病作用,对人体毒害深的邪气,是有别于六淫的特殊病因。《医宗金鉴》云:“痈疽原是火毒生”,则概括了一切痈疽的病因。另外,各种发热,引起热的致病因素就是“毒”。至《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五、二十六、三十六中关于蛊毒、药毒、饮食中毒及蛇兽毒和杂毒病诸候的记载,不仅丰富了致病毒邪的内涵,同时使有关病因学理论进一步发展。近代温病学中,温热疫毒致病的理论已占据主导地位。

2.2病理产物

2.2.1六淫化毒

《黄帝内经》认为,偏盛之气侵袭机体可化生为毒。《诸病源候论》指出:“此由风气相搏,变成热毒。”“此由表实里虚,热气乘虚而入,攻于脾胃,则下黄赤汁,此热毒所为也。”《注解伤寒论》云:“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疠之气也。”“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东医宝鉴》谓:“伤寒三阴病深必变为阴毒”,“伤寒三阳病深必变为阳毒。”说明六淫邪盛,侵犯机体,可化生为毒邪而猛烈伤人。

2.2.2内生毒邪

内生之毒是由于机体阴阳失和,气血运行不畅及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机体生理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或病理产物蕴积体内而化生。强烈的情志刺激或长期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及劳逸失度可为内毒产生的诱因。内毒常发生于内伤杂病的基础上,多由诸邪蓄积、胶结壅滞而致,既是慢性疾患之果,又是加重原疾并产生病情变化的原因。《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指出饮食不节可使脾胃机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而易致痈疽疔疮类病变。《杂病源流犀烛》论大肠痈曰:“因七情饮食,或经行产后瘀血留积,以致大肠实火里热所生病也。”指出致病的原因是湿毒淤积肠内。清代喻嘉言也指出:“疮疡之起莫不有因。外因者,天行不正之时毒也,起居传染之秽毒也;内因者,醇酒厚味之热毒也,郁怒横决之火毒也”。

2.3药物药毒

2.3.1“有毒中药”泛指一切中药

西汉以前,所有的药物均称作毒药。最早见于《周礼》:“聚毒药以供医事”,这里的“毒药”即泛指所有的中药。《内经》载:“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医学问答》中说:“夫药本毒物,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攻毒……”等,都是将防治疾病的所有中药称之为“毒药”。“药能治病,也能致病”,同一中药对人体起治疗作用时为“药”,起毒副反应时为“毒”。某些药物毒性明显,但同时又有药理作用。

2.3.2“有毒中药”指药物的偏性

药物之所以能发挥治疗作用,是因为其具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等特性,即药物的偏性。《内经》说:“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素问·五常政大论》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神农本草经》将36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无毒或有毒,斟酌其宜;下品多毒,不可久服。以上说的上、中、下品及“大毒”“常毒”“有毒”“小毒”及“无毒”均指药物的偏胜之性。《类经》指出:“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有偏也,盖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所以去人之邪气。”缪希雍的《药性指归》中说“气之毒者必热,味之毒者必辛”,皆是指中药的辛、甘、酸、苦、咸及寒、热、温、凉之性味以及药物作用之大小、快慢、强弱、升降、收散、补泻等性能。

2.3.3“有毒中药”指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的中药

《神农本草经》:“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取去为度”,“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这里的“毒药”指的是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的“有毒中药”,指狭义的“有毒中药”,与前两种“有毒中药”(广义的)性质有别。《神农本草经》中进一步提出了“有毒中药”(狭义的)用药的基本原则,并指出应当采取炮制法制约其毒性。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说:“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干人为害,亦能杀人。”《本草纲目》云:“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都是指的这类药。所谓“有毒及大毒者”“毒药”均是指偏性大,毒性及药理作用强,安全范围小(治疗量与中毒量或致死量接近),应用不当甚至正常用量用法的情况下都容易发生毒性反应的中药。“变乱”是泛指毒副反应。这种“有毒”,与现代医学对中药毒性的认识大致相同,指的是如果应用不当,就会损害人体的组织器官,扰乱或破坏正常生理功能,产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中药。

2.4病名病证之毒

2.4.1传染性疾病

感受某种疫毒而致。如时毒,在《时病论》中称为时毒发颐,是指时邪疫毒客于三阳经络,发于腮颌形成肿痛的疾患;温毒是指感受温邪热毒而引起的急性热病的统称,多发生于冬春季节;阴阳毒是指感受疫毒侵入血分所致的病证。

2.4.2感染性疾病

疮疡中的痈、疔、疥、肿等都可用“毒”命名,如掌心毒、耳根毒、手指毒等,大多是由热毒壅滞,败血腐肉所致;湿毒是指湿气郁结成毒而致病,如湿毒流注、湿毒带下等;丹毒又名天火、火丹,是一种急性皮肤热毒疾患,多由于热毒结于血分所致;汗毒又名发颐,由伤寒或温病后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致余毒壅积而成;脏毒在《三因方》中指脏中积毒所致的痢疾,在《济生方》中指便血;胎毒是指婴幼儿所发生的疮、疖、痘疹等疾病,与妊娠期的母体热毒有关。

2.5治法

“毒”还有治法治疗一说,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如何?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这里“毒之如何”中“毒”即指治疗。

【参考文献】

[1]谢颖桢,高颖,邹忆怀.试论毒邪致病及证候特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24.

[2]钱小奇,雷载权,张廷模.毒药概念的历史演变[J].江苏中医,1991,(5):31.

[3]骆丰,周庆博.毒邪辨析[J].江苏中医,1999,(20):11.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成无几.注解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气候变化概论篇3

关键词:中医学;地理环境;体质;寿命;疾病;治疗;药材

中医是运动变化的医学,它将天地万物看作是永恒运动变化并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在处理生命问题上是随着天、地、人等情况灵活多变。地域不同,人体质的强弱,寿命的长短,疾病的状况,治疗的法则,以及药材的质量等,都有很大的差异。重视地理环境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古医籍,特别是《内经》中有很多相关记载,兹概述如下。

1人与地的相应关系

祖国医学强调“人与天地相参也”。《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其气九州(九野)、九窍,皆通乎天气。”《灵枢。邪客》云:“地有九州,人有九窍。”都是说人体与天(自然界)相通,与地相应。《灵枢。九针论》还论述了“身形之应九野”的具体情况。《素问。三部九候论》云:“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是说诊脉的三部九候,以合“天地人”,以应“九野”。《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运用五行学说,以五方配五脏、五体、五味等,说明了人与地的相应关系。

2《内经》对地理气候的认识

我国幅员辽阔,古代先民早已认识到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东方生风,风生木”:“南方生热,热生火”:“中央生湿,湿生土”:“西方生燥,燥生金”:“北方生寒,寒生水”。这是运用五行学说概述了我国五方气候的基本特点。《素问。五常政大论》:“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南方)热而左(东方)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北方)寒而右(西方)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这是运用阴阳理论,解释了地域有南北高下之不同,气候亦有寒热温凉之差异。《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水土刚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这是具体说明五方的地形、地貌、水土、气候、物产:东方象春天一样,得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地处海滨,盛产鱼、盐。西方是金玉沙石之处,气候象秋天,有收引之象,水土强硬。北方象冬天,有闭藏的气象,地势较高。南方象夏天,自然界多长养之气,是阳气最盛的地方,地势低下,水土薄弱,雾露经常聚集。中央之地平坦多湿,利于种植,且与四方交往便利,所以物产资源丰富。

3地域不同体质不同

不同的地理环境,营造了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进而形成了地域性体质类型。《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西方者,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北方者,陵居,风寒冰铡,其民乐野处而乳食”:“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驸(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中央者,其民杂食而不劳”。是说东方之地的人们习惯吃鱼类和咸味食品,因鱼性属火,会使人积热于中,成能走血,多食伤血,所以该地域的人大多皮肤色黑,肌腠松疏;西方之地的人们依山陵而居住,宅简多风,披毛布,盖草席,吃鲜美的酥酪骨肉类食品,形体较肥壮,抵抗力较强,不易受外邪侵袭;北方之地人们依山陵而居住,经常处在风寒冰冽的环境中,过着四野临时住宿的游牧生活;南方之地的人们喜欢吃酸类和腐臭的食品,肤理致密而色红;中央之地的人们吃的食物种类繁多,劳动比较少,生活相对安逸。这些论述初步概括了前《内经》时代五方之地人们的生活习俗、体质等特点。元代着名医家朱丹溪认为:“西北之人,阳气易于降;东南之人,阴火易于升。”也是强调人的体质有地域性的差异。

4地域不同寿命长短不同

人的寿命亦有地域性差异。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阳精所降,其人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所奉,其人寿”。是说东南方阳气有余,阳精自上而下降,所以气候温热,人的由寿命较短;西北方阴气有余,自下而上奉,所以气候寒凉,人的寿命较长。现实生活可见,气侯温暖,万物生长快,收成都比较早;气候寒凉,万物生长慢,收成都比较晚。早成熟,早衰退;晚成熟,晚衰退。由于地域不同,气温不同,动植物的生成速度不同,人体寿命长短同样有差异。

5地域不同疾病不同

学各地区虽然都与时令季节同步,但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阴阳之气盛衰各异,人体的疾病也表现出地域性的倾向。古籍中的记载大抵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所在地域的水质、土质不同而造成的地域性疾病。如《吕氏春秋》云。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旭(足部肿胀)与跫(瘸腿)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虺(类似鸡胸)与伛(脊柱弯曲)人。“《嵇中散。养生论》云:”颈处险(通“岩”)而瘿,齿居晋而黄。“古人虽然还没有认识到水土中具体缺乏某种成分,但已经认识到了这些病主要因于水土。二是由于不同的地理气候、饮食习惯、体质等特点,造成某些疾病容易在某些地域多发、易感。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温热者疮“。《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西方者,其病生于内”;。北方者,脏寒生满癍“:”南方者,其病挛痹“:”中央者,其病多痿厥寒热“。《瘟疫论》云:”西北高原之地,风高气燥,湿证希有;南方卑湿之地,更遇久雨淋漓,时有感湿者。“这些都是从不同侧面说明了地域性的多发病。

6地域不同治疗法则不同

《素问。五常政大论》根据在西北寒凉之地多胀病,东南温热之地多疮疡的病变特点,提出了“下之则胀已,汗之则疮已”的治疗大法。该篇还云:“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故日,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必同其气,可使平也。假者反之。”是说西北方天气寒冷,其病多外寒里热,应散其外寒,而凉其里热;东南方天气温热,因阳气外泄,故易生内寒,所以应收敛其外泄的阳气,而温其内寒,这是所谓的“同病异治”,即同样发病,因地域不同而治法不同。所以说气候寒凉的地方多内热,可以用寒凉药治之,并可以用汤液浸渍的方法;气候温热的地方多内寒,可治以温热的方法,以加强内部阳气的巩固。治法必须与该地的气候相同,才能使之平衡无病,但必须辨别相反的情况,如西北之人有假热之冷病,东南之人有假寒之热病,又当用相反的方法治疗。充分体现了治的灵活性。

《素问。异法方宜论》在逐一分析了五方区域各自的地理环境、人的生活习俗、体质特点以及发病情况后,也提出了相应的治法:东方之域,其治宜砭石;西方者,其治宜毒药(泛指药物)。北方者,其治宜灸螨。南方者,其治宜温针。中央者,其治宜按跷。因东方之人易患痈疡,其病在肌表,热毒血壅,故宜取砭石宣泄热毒,排除脓血。西方之人抗外邪能力较强,疾病多属内伤,宜服药物调治。北方之人多脏寒腹满,宜用艾火烧灼,以温经散寒。南方之人易生筋脉拘挛、肢体麻木,宜用针刺,以疏通经络气血,祛除湿热之邪。中央之人,生活安逸,易发生肢体痿弱、厥逆、寒热等病证,宜用导引按跷等方法,以活动肢体,疏通经脉气血。该篇还说:砭石的治法来自东方,药物治法来自西方,灸螨的治法来自北方,九针的治法来自南方,导引按跷的治法来自中央。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结合各自所处的自然条件,创造出适宜各种不同病证的治疗方法。该篇最后还指出:“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之所宜。”是强调上述的治法不可拘泥,一个高明的医生应当结合各方面的情况,综合分析,随机应变,灵活运用。特别是中的这些治法是针对当时的情况制定的,由于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生,生态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的改变,病变特点、治疗方法都有很大的变化。今人应当灵活理解和运用古医籍中的理、法、方、药。此外,即使同在今日,对南北各地临床辨证施治的经验也不可拘泥。

7地域不同药材质量不同

五方地域各自盛产的动植物,亦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除了前面提到《索问。异法方宜论》有所论及外,《素问。金匮真言论》根据五行理论宏观概述了五方动植物之异:“东方色青,其畜鸡。其谷麦”,“南方色赤,其畜羊,其谷黍”,。中央色黄,其畜牛,其谷稷“,”西方色白,其畜马,其谷稻“。北方色黑,其畜彘,其谷豆”。(素问。汤液醪醴论)还指出稻谷的生长,得益于适宜的地理气候环境。

古代对药材质量的判定,除了考虑外观、质地、气味、采收季节等因素外,药材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也是判断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古人特别强调药材的“道地”性,即有名产地出产的。东汉药物专着《神农本草经》云“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强调了区分产地,讲究道地的重要性。而且,在所收载的365种药物中,不少从药名上看就带有道地色彩,如巴豆、蜀椒、秦艽、吴茱萸、阿胶等。南朝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日:“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例》云:“古之医者??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并在《千金翼方》中用“药出州土篇”专门记载了十道各州的药材,他首先按当时行政区划的“道”来归纳药材产地,这为后世正式采用“道地”的术语奠定了基础。唐。苏敬等编着的《新修本草>亦认为“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唐。蔺道人传《理伤续断方》中云:“凡所用药材,有地道者,有当土者。”书中大量使用川药,如川当归、川独活、川牛膝等。“道地”作为专有名词正式见于明。刘文泰等编修的《本草品汇精要》,该书每种药都列“地”项,标明药材产地,并在某些药材的“地”项下又列“道地”专项,特别指出来源于特定产地的药材具有更好的疗效。如川芎:“地:生武功、山谷、斜谷、西岭及蜀中秦州、山阴、泰山。道地:蜀川者为胜”。又如当归:“道地:以蜀及陇西、四阳、文州、当州、翼州、松州者为胜。”宋-苏颂的《图经本草》和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两书,都非常重视药材的产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气候变化概论篇4

一、运用变式理论设计问题,强化地理概念理解能力

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诸多地理概念,如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寒流、暖流,时区、区时,天气、气候,地形、地势,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背斜、向斜,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土流失、荒漠化,水系、水文等。学生必须准确理解地理概念,才能正确运用地理概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洋流”为例予以分析。怎样区别寒流和暖流?一是要抓住其概念,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是寒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是暖流。二是区分二者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对沿岸的气候增温增湿;寒流对沿岸气候降温减湿。三是利用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判断寒流和暖流,南(北)半球中低纬海区,大洋西岸暖流,东岸寒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洋东岸暖流,西岸寒流。为了强化学生对寒流、暖流的理解,可设计下列问题。

问题一:图1是某海区海水等温线分布示意图,洋流a、b分别是寒流还是暖流,说明理由。

【答案】洋流a、b均为寒流。理由:洋流a、b均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问题二:读表1,该海域沿岸是寒流还是暖流,简述理由。

【答案】寒流。理由:由表中数据知非洲西海岸沿19°S离海岸越近水温越低,离海岸越远水温越高。

问题三:图2所示区域在28°S附近,L示意流经沿岸的洋流。判断洋流L是寒流还是暖流,简述理由。

【答案】寒流。理由:中低纬度大洋东岸为寒流。

二、运用变式理论设计问题,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地理知识、技能是考查的对象,更是考查的载体。试题从能力立意出发,淡化知识的记忆和复述,强化知识的变式和迁移,关注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以影响气温变化因素为例加以分析,气温变化特征包括:年均温、气温年变化、气温日变化等方面。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天气系统、人类活动等。纬度低、海拔高的区域,一般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如青藏高原;中纬度、深居内陆的区域,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同一地区,阴天比晴天气温日较差小;山地与附原相比,气温日较差小,如我国泰山与济南。

问题一:(据2008年全国卷改编)D湖泊(图3)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

【答案】(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日变化(日较差)较大,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

问题二:(2010年海南卷)读图4,分析基多气温特点,并说明形成原因。

[图4]

【答案】特点:终年温和,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形成原因:地处赤道附近,海拔高(接近3000米)。

问题三:(2011年安徽卷)根据材料和图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图5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图5]

(1)图示时间银川气温(高/低)于成都,分析成因。

【答案】低。与成都相比,银川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湿度较小,云量较少,大气逆辐射弱,接近冷气团的源地;成都北侧的山脉削弱了冷空气的势力,且热岛效应较强。

像这样设计一组问题,从对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判断,到对两地气温高低的判断与分析,不仅利于学生对单一影响因素的迁移,而且有利于学生对影响气温因素的整体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建构分析问题的思路,能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合理迁移,提高学生迁移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变式理论设计问题,培养思维建模能力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运用地理概念、原理、规律,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如能有效地设计一组变式练习,引导学生建构分析同类问题的思维模型,对于提高描述、阐释、论证、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如以“农业区位”为例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及其它。

问题一: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示地区种植棉花的区位条件。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6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上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农业区位条件的模型进行分析,思路如图7。

[图7]

问题二:结合上题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

(2)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请解释原因。

(3)说明该区域商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

这三道问题,是2012年全国卷的试题,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一的基础上,再来分析这三道问题。

(1)从地形、土壤、水源分布来看,即可推断出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盆地周围绿洲地带(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从光照、热量、灌溉条件分析出其有利条件:(棉花生长期)光照充足,热量充足,有灌溉条件。

(2)从问题一的分析知该区域棉花品质好、交通条件改善,从本小题设问可反推影响市场销售的因素,还有市场需求量。总结上述几点即可得答案:棉花易储存、易运输(交通条件改善);棉花品质优良(我国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市场需求量大。

(3)从问题一的分析中寻找不利的区位条件:劳动力不足,在棉花采摘期尤为突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有限。

问题三:结合问题一的图文材料,你认为图示区域是否应大力发展棉花种植,简述理由。

气候变化概论篇5

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髓。证候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是带动中医药基础理论取得突破、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1]。将复杂的证候系统分解为数量相对局限、内容相对清晰的证候要素,再通过各证候要素间的组合、证候要素与其他传统辨证方法系统的组合等不同应证组合方式,很可能形成一个能够体现中医证候临床复杂多变情况的多维多阶的非线性辨证方法新体系[2]。目前,证候要素的理论日益得到重视,为了更好地借鉴已取得的研究经验,继续探求证候要素的应用价值,笔者特将证候要素理论与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证候要素理论的基本特征及优势

传统中医以证候作为辨识疾病的基本分类,这一分类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和“多维界面”的特征[3]。现有的分类体系不能全面而具体地体现这一特征,在临床应用和研究方面遇到很多障碍,证候要素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运而生的概念。从宏观范畴讲,证候要素具有以下特征[4]:①组成证候的最小单元;②每一证候要素都有不同于其他要素的特异性症状;③临床所见的所有证候都可由证候要素组合而成。从证候要素的应用优势而言,证候要素又有如下特征[1]:①降维降阶,使证候界面有限化;②升阶,使证候构成因素之间相关关系定性和定量化;③升维,全面把握证候的个性特征。

2证候要素的提取

王氏等[5]根据症状、体征及发病态势提取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证候要素及其演变规律为疫疠毒火、液耗津亏,湿浊、瘀血致气伤,进而亡阳,导致厥、脱;证候要素靶位及演变规律为:口鼻肺(络脉、膜原、玄府)心络。这是最传统和直观的确定证候要素的人工判别方法,准确度高低与研究者理论水平相关,客观性不足,一般仅作为证候要素概念的示范性说明而应用。相对而言,利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对证候要素进行的机器判别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尤其是无监督的数据分析方法更能为说明证候的客观存在提供依据,常用分析法有聚类及对应分析、因子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复杂系统熵聚堆等。如金氏等[6]运用聚类及因子分析法对1000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四诊信息进行证候要素分析,得出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证候要素与经验辨证及临床基本相符,表明聚类及因子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科学性,可以用来客观地支持临床诊断。王氏等[7]对424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提取了冠心病心绞痛8个主要证候要素,并发现病机变化随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有一定规律,对完善证候演变规律

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刘氏等[8]提出动态关联度系数聚堆法作为一种无监督的数据处理方法,减少了主观和经验对数据分析的干扰,能克服关联度系数对称和不能直接比较的缺点,认为其是刻画复杂系统相关性的一种较好方法,并进行了中风病的证候要素提取,表明中风病“风、火、痰、瘀、气虚、阴虚阳亢”6个证候要素的辨证模式具有合理性。

3诊断模型的建立

从定性描述到定量分析是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相应数理模型和算法的建立是实现这一途径的方法。支持向量机(SVM)属于分类算法之一,能处理小样本、非线性、高维数据,因而成为研究复杂系统问题的热点算法。王氏等[9]运用SVM对名老中医辨治冠心病的8个常用证候要素予以分类并求得各子项的权重值,对定量诊断进行了探索,表明了SVM在中医证候要素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决策树也被应用于证候要素的定量诊断研究中,张氏等[10]以决策树分类器筛选气虚的特征症状,认为应该考虑到症状之间的非线性作用,采用非线性分类器,直接以最小化分类错误率为目标进行证候特征选择,可以得到最优结果。黄氏[11]应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对合理度量变量间的相关性、明确各症状的诊断贡献度也进行了探索。贝叶斯网络的结构学习及推理原理与中医辨证的思维认知过程颇为近似,因此,可用贝叶斯网络处理不确定性知识的方法对中医辨证系统进行描述。

4不同系统疾病证候要素的分布概况

证候要素理论经过在临床多个系统疾病中应用,完善了原有辨证体系,在病性和病位方面进行了更为准确的概括和重要性排序,为揭示疾病证候分布提供了参考。

4.1呼吸系统疾病

李氏等[12]经文献统计分析发现,影响肺炎辨证的17个证候要素中,在病位因素中以肺为主,病性以火热、阴虚为主,病因以风邪、热邪、痰浊为主;肺炎证候要素有4种组合形式,二证候要素和三证候要素组合多见,占95.7%。张氏等[13]认为,SARS的相关证候集中在毒、热、湿、瘀、阴虚、气虚、痰等7个基本要素,病位集中在肺与脾。徐氏等[14]基于现代文献研究,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证候要素病位主要在肺、肾、脾,病性主要为痰、气虚、热、血瘀、虚。王氏等[15-16]文献分析构成COPD稳定期的证候要素及作用靶点基本与徐氏相同,证候要素组合形式有4种,单一组合最多见(52.35%),其中气虚频率最高;两证候要素组合中,气阴两虚出现频率较高;三证候要素和四证候要素组合中,痰、瘀多与气虚以相互交织的形式出现;而急性加重期证候要素主要以痰、热、血瘀为主,作用靶点以肺为主。孙氏等[17]前瞻性临床调查发现,哮喘发作期出现频次最高的证候是热哮,其次是冷哮、风哮和虚哮,出现频次前3位的病性要素是痰、气郁和风,病位要素是肺、脾和肝。

4.2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4.2.1冠心病

衷氏等[18]检索近10年冠心病心绞痛文献,各证候要素检出情况依次为:血瘀(44.44%)、气虚(32.35%)、阴虚(30.79%)、痰阻(21.94%)、气滞(13.65%)、阳虚(10.56%)、寒凝(5.24%)、阳亢(2.23%)、热(毒)(1.08%)。李氏等[19]统计的病性证候要素与衷氏基本相同,认为病位在心,但与肾、肝、脾、胆等脏腑密切相关;证候要素应证组合形式常见单因素证、双因素组合证、三因素组合证;单因素证中以血瘀、痰浊为主;双因素组合可概括为气虚+阴虚(14.8%)、气虚+血瘀(8.0%)、阳虚+血瘀(1.1%)、气滞+血瘀(5.6%)、痰浊+血瘀(3.9%)等5种形式;三因素证常见气虚血瘀+阴虚(2.8%)、气虚血瘀+痰浊(1.5%)。王氏等[20]对297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调查显示,主要证候要素的排序基本与文献检索相同,但与文献研究相比,血瘀(86.5%)、气虚(78.8%)所占比例大大增强;在证候要素组合方面,可归纳为气虚血瘀兼其他要素、气虚痰浊兼其他要素、阳虚血瘀兼其他要素、气滞血瘀兼其他要素4种主要形式,与文献略有出入。贾氏等[21]研究了175例变异型心绞痛,基本证候要素及组合类型与上述结果相似,但认为血瘀占54.9%,气虚占61.1%。

4.2.2中风病

张氏等[22]经文献分析认为,风、火、痰、瘀、气滞、气逆、气郁、水湿、气虚、阴虚、阳虚、阳亢是中风病的主要证候要素。马氏等[23]临床调查研究表明,中风病发病第7日证候要素实证以痰证、热证为主,虚证以气虚、阴虚为主,证候要素重要性由大到小依次为痰证、热证、气虚、阴虚;而发病第14日则变为痰证、气虚、热证、阴虚。谢氏等[24]对发病72h内入院的中风患者进行证候的动态多时点回顾性评价,认为风、火、痰、瘀为中风急性期主要证候要素,在中风病始发态风象突出,中经络兼瘀、中脏腑兼痰兼火3~7d之内达到高峰,风证在3~7d、痰火证在7~14d逐渐减少,第7~14日痰瘀证为主;中经络者瘀表明显,此研究时点划分更加细致,对揭示中风病的病机演化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2.3高血压病

申氏等[25]文献研究表明,高血压病前8位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别是:内火、阴虚、阳亢、痰(浊)、内风、内热、血虚、气虚;前6位病位类证候要素分别是:肝、心、肾、脾、胃、胆。

4.3消化系统疾病

王氏等[26]文献研究显示,慢性乙型肝炎病位证候要素依次为:肝(39.60%)、脾(25.59%)、肾(20.87%)、络(6.42%)、胆(5.60%);病性证候要素依次为:气滞(23.60%)、湿(17.12%)、热火(15.80%)、阴虚(14.64%)、血瘀(14.06%)、阳虚(6.99%)。

4.4泌尿系统疾病

李氏等[27]通过中医文献资料回顾性研究得出慢性肾功能衰竭常见证候有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气虚证、湿热证;前3位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肾(44.06%)、脾(32.72%)、肝(14.08%),前5位的病机、病性类证候要素为湿(21.14%)、阴虚(20.36%)、阳虚(17.45%)、气虚(16.89%)、热火(5.48%)。

4.5其他

李氏等[28]统计更年期综合征文献显示,144个证候类型中出现频次前3位的证候是肝肾阴虚证、肾阴虚证、肾阳虚证,得到证候要素48个,其中病位证候要素(19个)出现频次前3位为肾、肝、心,病机、病性类证候要素(29个)出现频次前3位为阴虚、阳虚、火。赵氏等[29]统计抑郁症文献资料,出现频次前3位的证候是肝气郁结、心脾两虚和肝郁脾虚,病位类证候要素为肝、脾、心,病机、病性类证候要素是气滞、气虚和阴虚。郭氏等[30]认为,气虚、血虚是抑郁症的基本证候,占100%,气滞占98%,火热占89%,瘀血占43%,痰浊占36%,阴虚占22%;证候要素组合以4、5、6个证候要素组合最常见;气滞、火热与阴虚关系密切,痰浊与瘀血关系密切;伴有焦虑的抑郁症与瘀血关系密切。疏氏等[31]观察了200例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认为常见病位要素是脑神、清窍、肝、脾;常见病机、病性类要素是血瘀、风、精亏、痰和火等。

5展望

综上所述,证候要素作为一个新提出的中医概念,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其研究在中医证候学研究的领域还刚刚起步,很多文献研究因受以往证候分类的限制,使得分析结果可能与临床有较大差异,且不易分析证候要素的组合情况。笔者认为,证候要素研究的具体目标应该是,确定不同疾病的主要常见证候要素及其所占比重,阐明其组合规律及与现代生理、病理学间的联系;加强证候动态演变规律的归纳提炼,在疾病的层面深刻认识每一阶段病机表现、总体把握疾病的转归;另外,要重视证候要素的具体判定,制订较客观、明确的诊断量表,为临床科研和治疗提供依据。

当前的研究为今后证候要素理论向临床更多病种的普及运用作出了良好示范,并在方法学上进行了诸多探索,但若要对证候要素进行更为全面、深入、规范的研究,还需要开展更多病种的多中心、大样本调查,采用横断面与动态立体结合的方式,结合临床经验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积极引进复杂系统科学的理念和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将证候要素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化。

参考文献

[1]郭蕾,张启明,王永炎,等.证候规范化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3):258-261.

[2]张志斌,王永炎,吕爱平,等.论证候要素与证候靶点应证组合辨证[J].中医杂志,2006,47(7):483-485.

[3]郭蕾,王永炎,张志斌.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5-8.

[4]张启明,王永炎,张志斌,等.外感病因中证候要素的提取[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5):339-341.

[5]王永炎,张启明,张志斌.证候要素及其靶位的提取[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1):6-7.

[6]金楠楠,马堃.基于聚类及因子分析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证候要素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3):1622-1625.

[7]王阶,李军,姚魁武,等.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和冠脉病变的Logistic回归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9):1209-1211.

[8]刘强,陈建新,陈静,等.通过动态关联度系数聚堆的临床证候要素提取方法初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10):100-102.

[9]王阶,吴荣,周雪忠.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证候要素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8):540-543.

[10]张宇龙,刘强,高颖,等.贡献度与证候特征选择[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3):354-355.

[11]黄碧群,朱文锋,晏峻峰.运用“双层频权剪叉算法”确定证候辨别证素的贡献度[J].世界中医药,2008,3(2):119-120.

[12]李建生,余学庆,王至婉,等.基于文献的肺炎中医证素组合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5):379-383.

[13]张志斌,王永炎,王志国.辨识证候要素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6):4-7.

[14]徐雯洁,王天芳,王智瑜,等.基于现代文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19-22.

[15]王至婉,李建生,余学庆,等.基于文献的COPD稳定期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4):513-514.

[16]王至婉,李建生,王明航,等.基于文献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4):325-327.

[17]孙增涛,刘恩顺,封继宏,等.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中医证候调查及证素提取的初步研究[J].中医杂志,2008,49(8):731-733.

[18]衷敬柏,董绍英,王阶,等.2689例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的文献统计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5):100-101.

[19]李军,王阶.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与应证组合的5099例文献病例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2):926-930.

[20]王阶,李军,姚魁武,等.冠心病心绞痛证候要素与应证组合研究[J].中医杂志,2007,48(10):920-922.

[21]贾振华,李叶双,吴以岭,等.变异型心绞痛证候要素提取及其组合与分布规律[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6):515-620.

[22]张聪,高颖.从病机看中风病证候要素[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

25(3):468-469.

[23]马斌,高颖.中风病发病第7天和第14天证候要素演变规律初步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561-1563.

[24]谢颖桢,邹忆怀,马洪明,等.中风病急性期中经络和中脏腑证候要素的动态比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0):746-748.

[25]申春悌,陈炳为,沈春锋.应用循证方法探索古文献高血压病的证候要素[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1400-1402.

[26]王天芳,吴秀艳,赵燕,等.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9):594-597.

[27]李志更,王天芳,赵燕,等.慢性肾功能衰竭常见证候与证候要素的现代文献分析比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52-53.

[28]李力,任婕,杜彩凤,等.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3):194-197.

[29]赵燕,王天芳,于春光,等.抑郁症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研究[J].中医杂志,2006,47(9):691-693.

气候变化概论篇6

0引言

本体构建是本体应用的基础,随着本体的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和在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形成了许多的构建方法和构建工具。但本体的构建过程仍需要通过人工的参与,人们凭借一定专业领域知识,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理解主观地判断概念之间的关系。这种依靠人的经验和知识积累的本体构建方式非常费时费力,成为领域本体发展的一个瓶颈。因此,为了减轻人工工作量,缩短本体构建的周期,人们期望可以自动半自动地构建本体,提高本体构建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于是本体学习的概念就被提了出来。

本文对领域概念的抽取和领域概念间关系的抽取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采用了基于word2vec的领域本体概念自动抽取算法,并采用迭代算法,扩充领域概念的候选词集;同时,对领域概念间关系自动抽取的方法也进行了一定研究;最后,将基于Web的领域本体半自动构建方法应用于气候变化领域构建气候变化领域本体。

1基于Web的领域本体半自动构建方法

本文基于本体学习技术,设计了一种基于Web的领域本体半自动构建方法,该方法包括领域信息采集、领域词典构建、本体学习、本体编辑和本体评价五大模块。其中,本体学习模块是构建领域本体的重点和难点,该模块主要采用机器学习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结合语言学、统计学等知识,从大量领域数据中自动地抽取领域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基于Web的领域本体半自动构建方法框图,如图1所示。

2基于word2vec的领域本体概念抽取

领域概念获取是构建领域本体的基础工作,领域概念自动抽取是指从一定规模的自由文本中抽取出能够反映某一特定领域特征或共性的词汇。本文在研究相关算法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种基于word2vec的领域本体概念抽取算法。该算法如图2所示,共包含三部分:中文分词、领域概念候选词抽取、领域概念候选词评价。

领域词典的构建是概念抽取的基础,在中文分词环节,领域词典为其提供领域词汇,将领域词典添加到原有的分词词典中,使更多的领域词汇可以被识别出来。在领域概念候选词抽取和评价环节,领域词典为其提供领域的种子概念,用于对候选词进行抽取和评价。

在中文分词环节,增加了新词发现模块。本文采用的是中科院计算所的ICTCLAS分词工具对中文原始语料进行分词,本文在中文分词环节增加了新词发现模块,将发现的新词词典和构建的领域词典都添加到了原有的分词词典中,从而组成了新的分词词典。

在领域概念候选词抽取环节,本文引入了深度学习的思想,它通过构建具有多隐层的机器学习模型从海量训练数据中学习更有用的特征,本文利用word2vec工具学习Web领域语料,训练词向量模型,通过计算向量间的相似度,得到两个词之间的相似度,由此将领域种子概念的相关词汇作为领域概念候选词。

领域概念候选词评价环节是指从领域概念候选词中筛选词汇作为领域概念,本文采用基于双序列比对的中文术语语义相似度计算方法计算这些候选词与种子概念的相似度,将与种子概念语义相似度高的候选词作为领域概念。

2.1中文分词

中文分词与词之间有明显分隔,因此分词是对中文进行自然语言处理的首要步骤,分词的好坏直接影响概念抽取的效果。分词结果的好坏取决于所采用的分词工具和分词方法。目前,分词词典中的大多数词条是通用领域的,对领域专业词汇的识别率较低,因此构建领域词典,并将领域词典添加到分词词典中是很有必要的。由此,本文在中文分词中加入新词发现模块,采用大规模语料新词发现技术,将得到新词词典和领域词典中的词汇加入到原有的词典中,构成新的分词词典。然后对原始的领域语料进行分词,得到分词后的领域语料为概念抽取做准备。

(1)新词发现

要从海量文本中发现新词,通常考虑三个因素:字符串在文本中出现的频率、字符串的内部聚集程度和边界划分能力。本文采用基于大规模语料的新词发现技术,并分别用互信息和信息熵衡量一个字符串的内部聚集程度和边界划分能力。给出判断该字符串能否作为一个新词的评价指标,公式如下所示:

[Walue=log(Mi+1)?log(min(leEntropy,riEntropy)+1)]

式中:Mi代表字符串的互信息;le_Entropy代表字符串左邻字集的信息熵;ri_Entropy代表字符串右临字集的信息熵。

(2)New分词词典

本文采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汉语词法分析系统ICTCLAS分词工具,将领域词典、新词发现得到的新词词典和原有的分词词典组成新(New)分词词典,利用New分词词典对语料库进行分词。

2.2领域概念候选词抽取

采用基于word2vec的领域概念候选词抽取算法。word2vec是一个把词转变为向量的工具,可以通过两个向量之间的余弦值得到两个词的相似度。本文将与种子概念具有一定相似度的词汇作为领域概念候选词,具体步骤如图3所示。利用word2vec工具对分词后的原始语料进行训练得到词向量模型,将种子概念对输入词表进行初始化,利用该模型计算与输入词表具有一定相似度的词汇作为领域概念候选词。要扩大候选词数量,采取迭代的算法,将输入词表作为迭代变量,将输出词表与输入词表的差集作为输入变量,再次调用词向量模型抽取候选词,直至符合迭代结束条件停止。

使用word2vec工具训练词向量模型步骤如下:

(1)将文本语料进行分词,并以空格或Tab隔开。

(2)将分好词的训练语料进行训练,假定语料名称为test.txt且放入word2vec目录中。

(3)训练好模型之后,得到词向量模型文件vectors.bin。

得到词向量模型后,便可以通过计算两个向量的余弦值来计算两个词的相似度。本文提出利用word2vec工具训练得到的词向量模型抽取种子领域概念的相关词汇,将相似度大于某一阈值的相关词作为领域概念的候选词。要扩充候选词集,设计迭代算法,将得到的输出词表与输入词表的差集作为输入,再运行程序得到更多领域概念候选词。算法流程如下:

(1)程序初始化,将从领域词典中选取的种子概念对输入词表进行初始化;

(2)调用word2vec的词向量模型抽取输入词表中概念的相关词汇,并将这些相关词汇作为领域概念候选词;

(3)将抽取得到的候选词集合作为输出词表输出;

(4)根据结束条件判定程序是否结束,如果不符合结束条件,则计算输出词表与输入词表的差集[S,]将[S]作为输入词表,转步骤(2),符合结束条件,程序结束。

该算法采用迭代算法以期获取更多的领域概念候选词,从而扩充候选词集。由上述算法流程可见,该算法中的迭代变量为输入词表,输入词表经过word2vec训练的词向量模型得到一个输出词表,然后将输出词表与输入词表的差集赋值给输入词表,再次进行抽取,这就是迭代过程。迭代算法中迭代结束条件可以是程序循环次数、输出词表与输入词表差集中元素的个数小于某个阈值和抽取概念的个数达到一定的数量等几种情况,具体的结束条件可根据需求的本体规模来确定。

2.3领域概念候选词评价

采用迭代算法可抽取出大量的领域概念候选词,然而本体的概念应是精炼的,本体的规模也是确定的,应对这些基于word2vec得到的领域概念候选词进行过滤,进一步提取领域概念。本文以种子概念为基准,计算概念候选词与种子概念的语义相似度,认为候选词与种子概念在语义上越相近,该候选词与领域越相关,本文将语义相关度高的词语作为抽取的领域概念,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

采取基于双序列对比的中文术语语义相似度计算方法进行语义相似度计算,该方法有效地利用《同义词词林2》对词语进行有效的语义相似度计算,并且对组合词语之间的相似度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效果较好。

3领域本体概念关系抽取

本体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同义关系、上下位关系、整体?部分关系等。其中,同义关系和上下位关系是基本的语义关系,构成了本体的基础框架。

3.1同义关系抽取

本文利用中英文词典抽取概念间的同义关系。假设概念C1翻译得到的英文单词或短语有[{w1,w2,…,wn},]概念C2翻译得到的为[{w′1,w′2,…,w′m},]如果两个集合有交集,即两个概念有相同的英文解释,就认为这两个概念具有同义关系。将一个概念与其相关概念组成的概念对集合作为关系解空间,从解空间中抽取同义关系。为了抽取更多的同义关系,需要扩大关系解空间。

3.2上下位关系抽取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概念对的语义特征和语境特征的特征向量来抽取具有上下位关系的概念对,从概念对的构词、共现、特征词出现数量、概念对在句中位置的距离出发,构建概念对上下位关系的特征向量,并使用支持向量机(SVM)进行训练和预测,从而实现本体上下位关系的抽取。具体算法实现如下:

步骤1:初始化所有的概念对和特征词;

步骤2:判断一个待计算特征向量的概念对是否符合扩展的包含原理,是则该概念对的特征向量[T]为(1,0,0,0),否则该概念对的[T1]值标记为0,进行步骤3;

步骤3:利用百度搜索引擎,对概念对进行查询,保存查询结果的前10条,计算该概念对的特征向量[T;]

步骤4:判断是否所有的概念对处理完毕,否,则转步骤2,是则形成特征集[W(T);]

步骤5:调用LIBSVM工具,将[W(T)]导入到训练集中;

步骤6:设置SVM训练参数,分别选用4种核函数进行实验,选取分类效果最好的核函数;

步骤7:运行程序,从概念与其相关的概念组成的概念对中抽取上下位关系。

4数字图书馆气候变化领域本体半自动化构建

本文采用气候变化领域主题网络爬虫方法从Web上采集与气候变化领域有关的数据,共采集了1.5GB的Web领域数据,数据的来源主要有2个。其中,基于开放搜索引擎搜索和气候变化权威的领域内新闻共有198104篇,数据1.04GB,百度百科领域内数据105660篇,数据556MB。本文利用这些从Web上采集的领域数据作为初始学习语料,从中自动的抽取气候变化领域本体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初始本体,最后利用本体编辑器,由领域专家人工对初始领域本体进行审核和编辑,以得到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更为精准的本体描述。

4.1基于word2vec的领域概念抽取实验

(1)中文分词

采用中科院计算所的ICTCLAS分词工具对原始语料进行分词,在分词前,首先对原始语料进行新词发现,再将新词发现的结果和构建的领域词典中的词添加到原有分词词典中,形成新的分词词典。

实验中采用基于互信息和信息熵的新词发现技术从采集的气候变化领域语料中发现新词,本文只抽取5个字和5个字以下的词语,实验过程中,首先对字符串进行频率过滤,设定频率阈值,如果大于该阈值,则再进行信息熵过滤,否则,直接将其排除。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设定阈值的标准,本文中的阈值都是经过反复试验,选取使效果较佳的阈值。实验发现新词情况如表1所示。

利用原有分词词典和在原有分词词典的基础上加入新词词典和领域词典后,对语料进行分词的结果进行对比,其结果证明采用新的分词词典进行分词,分词的准确率大大地提高了。

(2)领域概念候选词抽取

首先对采集的气候变化领域语料利用原有的分词词典进行分词,利用word2vec工具对该分词文件进行训练,得到词向量模型文件vectors.bin。采用构建的领域词典作为初始输入词典,通过调用词向量模型文件vectors.bin,计算与种子概念距离近的词汇,得到领域概念的候选词。

(3)领域概念候选词评价

采用双序列比对的中文术语相似度计算方法,将获得的11032个领域概念候选词与领域词中的种子概念做语义相似度计算,本文将与种子概念相似度大于一定阈值的候选词选作领域概念。实验过程中,该阈值取0.7。利用构建的领域词典中的1080个词汇作为种子概念,采用两种方法做对比实验(将基于前后缀的中文领域术语抽取方法称为原有算法,将本文采用的基于word2vec的领域本体概念抽取算法称为改进算法),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改进的算法无论是在领域概念抽取词抽取环节还是领域概念候选词评价环节,不仅大大地增加了抽取词汇的数量,而且领域术语所占的比重也比之前提高了。

4.2概念关系抽取实验

(1)同义关系抽取。本文采用在线的有道词典进行约束,同义关系抽取结果如表3所示。由实验结果可知,得到的结果准确率较高但召回率比较低,由于使用词典约束以及关系解空间等因素影响了召回率,可通过对数据进行扩充,其中包括使用word2vec的训练语料和双语词典等改进方法来提高召回率。

(2)上下位关系抽取。本文从关系解空间中抽取上下位关系,从中选取并手工标记800对概念对,其中正例400对,反例400对。实验中,在800对正反例中各取大约3/4的向量作为训练集,剩余的1/4对作为测试集。将本文提出的基于特征向量的本体概念上下位关系验证与基于百科的术语关系抽取方法进行对比验证,对比结果如表4所示。

从实验结果可得:本文提出的基于特征向量的上下位关系验证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召回率和[F]值,而且采用本文提出的算法比基于百科的术语上下位关系抽取发现的具有上下位关系的概念对多。

4.3数字图书馆气候变化领域本体的应用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世界各国的统计部门、气象部门等都已经积累了庞大的数据集,研究者很难从庞大而分散的数据集与观点成果中快速找到期望的信息,更难以在这些信息中寻找数据之间的关联与规律。基于以上问题,设计开发出了针对气候变化领域的RSS阅读器系统。新闻、数据文件等以本体的组织框架进行组织。点击某一知识节(领域概念),便可查看相关的新闻信息等,操作方便快捷。用户通过该阅读器系统能实现对气候变化领域内最新、最全新闻信息的实时获取,从而减少人工搜索和筛选的工作,提高了新闻信息搜索效率和信息推荐的准确度。

5结论

本文探讨了领域本体构建方法,设计了一种基于Web的领域本体半自动构建方法,对基于word2vec的数字图书馆本体构建技术进行研究,采用基于中英文词典的方法抽取同义关系,提出基于特征向量的上下位关系抽取算法。基于此,设计开发出了针对气候变化领域的RSS阅读器系统,通过实验及实际应用证明文中所提方法缩短了本体开发周期,节省了大量的人工参与,自动抽取本体质量较高。但领域概念抽取结果依赖于word2vec工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可以考虑混合其他的概念抽取方法来获取领域概念。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保险演讲稿收集五篇
  • 下一篇:地质与勘探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