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营养健康教育活动总结范例(3篇)

时间: 2024-02-26 栏目:公文范文

营养健康教育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31-2一、研究目的

2007年初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启动“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即“阳光体育”),同年9月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6年的推广和实施,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阻止学生体质下滑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通过近期的调查数据表明,学生体质健康情况依然不容乐观。2010年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各年龄组肺活量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肺功能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学生由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近视发生率持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随年龄增加明显升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但是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女生)、引体向上(男生)的成绩存在及格线以上成绩随学段升高呈下降趋势。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实施“阳光体育”就要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学生体育运动的开展不是走形式,而要建立长效机制,需要长期的坚持,各级各类学校及广大体育工作者要真正把关注学生体质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调查分析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开展现状,提出提升措施。

2.文献资料法:充分查阅相关的理论,总结学生体质下滑的原因,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经验总结法:提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成功经验。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存在的问题

(1)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给教师定指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及指标,给学生施压,学生的学业任务比较繁重,不仅没有空闲的时间来锻炼身体,同时还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2)家长望子成龙,希望孩子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督促孩子专心学习文化课,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辅导班,挤占了孩子体育锻炼的时间,不惜牺牲孩子的健康来换取分数。由于家长的过分关爱,导致许多孩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注意营养的均衡,导致超重、肥胖等。

(3)学生健康意识淡薄,独生子女大多怕苦怕累,在家从未干过体力活,上学、放学电动车、私家车代替了步行、自行车。加之电视、网络、游戏的诱惑,他们更愿意“宅”,节假日不愿走出家门,更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加之智能手机的普及,不少学生在课间用手机上网,占据了本该让大脑身体休息、消除眼睛疲劳的时间,影响了学习效率和体质健康,特别是对视力的影响尤为严重。

(4)体育师资力量薄弱,体育教师不能及时充电,教学思想观念陈旧,体育课部分采用放羊式教学。

(5)饮食生活习惯不合理。

2.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措施

(1)拓宽宣传的途径,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营造阳光体育氛围。“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我校通过文化墙、黑板报绘制出栩栩如生的漫画,配上相应的文字向师生宣传“8h-1h>8h”的道理,从8个小时学习中拿出1个小时来锻炼,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广播、校园网宣传阳光体育锻炼的理念及有关知识;利用“一日开放”等时间,定期为师生以及家长开展专题讲座,普及体育健康和营养膳食知识,通过大量的实例举证,比如糖尿病原本属于老年病,近年来正趋向青年化,这就是营养过剩而运动过少的缘故。让教师、学生及家长真正认识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重要性,让大家意识到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带头参与体育运动,形成了全校师生共同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2)采用小班化体育教学,提高课内运动效率。采取小班化体育教学,教师可以灵活选择教学场地,增强学生身体练习的密度,提高了课堂实效性;每班学生人数少了,教师可充分因“才”施教,实施分层教学,增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由于学生的个性特点、身体状况、运动技能水平的高低不同,教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小班化教学后,教师有精力和时间精选体育课程资源,精炼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体育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特别注意可行性、趣味性和实效性。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生成精彩教学细节,在新课程背景下,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实践活动,努力使体育教学课堂成为精致高效的课堂。精练每项技能,精诚对待每位学生,由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练习次数都倍增了,教师有时间引导每位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使得学生不仅仅是增强体质,还发展了思维。

(3)充分利用两操时间,开展长跑、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我校有效利用晨操这一良好的健康手段,在第一节课前进行学生体育锻炼,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消除睡眠抑制的影响,使学生以适宜的精神状态开始一天的学习。跑步简单且实用,是我校首选的晨练项目,它对于肺活量的增加效果显著,还能消除脑力劳动的疲劳,增强大脑的思维力和记忆力,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育,这项耐力性运动还能够有效加速人体脂肪的分解,达到减肥的目的。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跑步需要量力而行,让整体锻炼过程在循序渐进性中进行。

大课间活动是指上午两节课后进行的身体锻炼,在进行两节文化课集中学习后,适度的课间运动有助于消除大脑学习中枢出现的疲劳,符合用脑卫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另外还有调节学生情感,愉快精神的作用。

(4)加大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积极组织体育课外活动。我校领导重视体育,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逐步提高经费投入,建设、修建多项运动设施,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场地及相应的健身器材,引导师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有了经费投入和课外活动时间的保证,学校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各种有意义的小型体育比赛活动,通过拔河、跳绳、篮球友谊赛、健美操比赛等,既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又营造了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在课外活动组织中,我们注意让学生的课外活动强度达到个体乳酸域值以上,汗量分泌明显,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又促进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5)普及运动营养知识,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增进体质健康不仅与体育活动相关,而且与能否合理地摄取营养有着直接的关系。满足学生生长发育的前提是合理的营养,同时,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量物质也需要得到及时补给。为此,我们在体育课、专题讲座中讲解相关知识,并发宣传册带回家,要求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能“学会选择有利于健康的营养食品”,认识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营养对健康的影响。

睡眠对学生体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我国早就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明文规定要确保“初中生每天睡眠时间9小时”,然而,调查发现超过30%的初中生达不到要求。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影响因素之一――生长素,它能促进骨骼、肌肉、脏器的发育,而它的分泌必须有充足的睡眠。同时睡眠不足还会导致能量代谢紊乱,影响了耐力水平的提高,因此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显得尤为重要。我校要求各任课教师教学任务应在课内完成,回家复任务不得超过2小时,请家长在家校联系簿上如实填写学习时间、睡眠时间,以便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作业量,也同时提醒家长安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

(6)加强监督检查考核力度,实行领导抽查、班班互查。为了认真贯彻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保学生每天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以体育组牵头制定了各项规章考核制度,学校各部门积极配合实施。每天有值班校领导检查体育课教学情况,杜绝体育课被“占用”;晨跑和大课间体育运动,由于要求全校师生参加,各部门负责人、各班班主任以及年级主任轮流互查出勤情况;体育课外活动由相关负责的体育教师及各班的体育积极分子参与检查并记载。这些检查结果均一一计入相关班级及各学生的成绩记载册中,将作为学校评定先进班集体、优秀班主任、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体育积极分子的必备条件之一,让全校师生认识到“健康第一”的重要性。

(7)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体育教师师资队伍是学校体育工作得以落实的根本前提,是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丰富多样的体育运动形式都是在体育教师科学指导和组织下有序进行的,因而其工作责任心、自身的身体素质及其基本技能,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教学、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因此,我校在新进体育教师时严格把关,对现有体育师资不断增加体育培训、参观学习的机会,让体育教师“走出去”,带回新的教学理念、新知识、新信息,通过合作交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实际教学水平,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体育教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我校在切实保证体育教师队伍的综合业务能力建设的同时,不断强化体育教师的责任感,提升其职业道德水平与素养。因为,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受到学生的监督并被学生所模仿,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学校还引进激励、竞争机制,强化责任意识,调动工作积极性,鼓励体育教师克服困难带领学生开展各项体育运动。

四、结论

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协作才能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在此笔者两点建议,改革中、高考制度,将教学与升学分离,让“教学”松绑,或提高体育科目的所占比重,这样学校体育工作才有可能得到关注,体育运动才能得以很好开展,才能发挥其对增强学生体质的导向作用;呼吁社会各媒体长期大力宣传学校“阳光体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把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延伸到每个家庭之中,每位父母要有健康、科学的营养、卫生的观念,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体质健康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2]季浏.体育与健康(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5).

营养健康教育活动总结范文篇2

关键词:陶行知健康教育健康第一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师范教育、乡村教育,通过吸收外国先进的教育理论,结合国情,提出“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他的这一思想不仅为创建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对于我们今天深化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陶行知“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形成

陶行知先生投身教育事业的年代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广大人民颠沛流离,饥寒交迫,青少年体质下降。目睹此景,无数立志挽救中华民族、以天下为己任的有识之士,无不为祖国青少年的健康所忧虑,他们纷纷撰文立说,大声疾呼学校教育必须以健康“为第一要务”。

陶行知和同时代的有识之士一样,十分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早在20世纪4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健身”的思想。健身是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构成人类生活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以运动为基本手段,并辅之卫生与营养等,以追求身心健康,并参与改造世界为目的的一项实践活动。陶行知反复强调“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在《幼稚园之新大陆》一文中指出:“我希望大家把儿童健康当做幼稚园里面第一重要的事情,幼稚园教师应当做健康之神。”在《学问之要素――致程仲沂》信中说道:“先生所说做学问有三要素:一、体健,二、天才,三、财力,很有见地。先生认为体健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目的。”在《每天四问》中又说道:“我们每天要问的是‘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一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身体,一切都完了!”在《育才二周岁之前夜》一文中指出:“我们的集体生活首重健康。创造健康之堡垒,目的在于同疾病作战。”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致陶宏》的信中又说:“……为了要攀上真理的最高峰,为了要作为最多数、最有效、最永久的服务,我向你提出如下的劝告:健康第一,……”陶行知先生无论是在自己的文章中,还是在写给亲朋好友的书信中,无不强调“健康第一”的思想。

二、陶行知“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1926年陶行知先生总结了各校的教育经验,在《我们的信条》一文中提出: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健康第一成为构建学校教育思想多元化的前提,“因为健康第一。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中华民族近百年的耻辱史,“东亚病夫”的屈辱并不过分,实中要害。陶行知先生深感国难民族之危,首从教育强体开始,立志普及教育,强调“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进行强身保国的体育教育。

(二)“健康第一”,提倡“以国术培养健康体魄”的国情教育。陶行知先生当年正处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极度腐败穷困时期,他学习了外国的先进教育理论,结合中国的国情,靠穷办法办教育,自己动手土洋结合,解决困难。体育教学从教材内容方面,引进西方的“篮球”、“足球”,并备指导用书。同时“以国术培养健康的体魄”。在他试验的晓庄师范,以武术、军训作为早操内容,形成了一套土洋结合、发扬我国武术传统的国情体育教学。为培养“普遍的军事能力;培养普遍的生产能力;培养普遍的科学能力;……”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三)“建立健康之堡垒”,体育与卫生相结合,落实“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他要求“每一个人自己要爱惜他的身体,这身体要留着,锻炼着,与民族和新人类敌人拼”,并对建立健康的科学堡垒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注意事项:1.科学的观察诊断。他认为,“所以提高科学的警觉性,是保卫生命的起码条件,最主要的还是用科学的卫生方法好好地调节身体,不生病。”2.饮食的调节与改进,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参考苏、德的经验,从儿童青少年着手,把身体“培养得结实强健”;3.预防疲劳的休息,从生理保健角度出发,认为“过分的用功,过分的紧张劳苦工作,也于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有妨害,甚至于得大病”;4.用卫生教育代替医生,“卫生首在预防疾病”,“卫生教育做好,虽不能说可以收到百分之一百不生病效果,但至少可以减少百分之九十的疾病”。

三、陶行知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陶行知不但提出了“健康第一”的口号,而且提出了许多精辟独到、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方法。

(一)注重身体运动。

身体运动是增进健康的主要手段。早在1919年陶行知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时,在报告实施德、智、体的教育概况中认为,“体育为德、智二育之基本”,应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神”为标准,并提出:“养护所以培养元气,锻炼所以操训筋骨,医治所以矫正体格”的健身方法,具体实施则实行分食、体操课、早操、课外活动、兵操、拳术、诊疗预防等。在他创办的育才学校还开展有田径、球类、国术、游泳、游戏、童军操、露营、远足等健身活动。此外,还专聘武术和游泳教员,对学生进行运动指导。陶行知自己经常参加跑步、登山,徒手体操、游戏和武术等多项健身活动,同师生一起参加集体游戏和武术等多项健身活动。

(二)饮食营养的调节与改进。

饮食营养是人维持生命的要,是运动健身的基础,运动和营养是达到健康的两个重要方面。陶行知十分重视通过饮食营养来增进人体的健康。他说:“用营养来防止疾病之加重,总比爆发后的医治要经济得多。”并要求对“有病者、缺乏特殊营养者和一般健康者要分别处理,不宜采用平均主义。”

(三)用卫生代替医生,防止疾病发生,以防为主。

卫生是增进人体健康,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陶行知一贯主张“以提高卫生教育的效力来代替医生,保证健康。健康教育,除运动外,首推卫生”,“卫生者,保生命也”。他认为,为有效地与疾病作战,必须创造健康堡垒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制造扑灭病菌除病菌及携带病菌者之工具,如苍蝇拍、捕鼠器、纱罩、蚊帐、烧水锅炉、消毒器械,并采用其他科学方法与侵犯之病菌及病菌携带体作战。第二道防线,为实施环境卫生,如水井、厕所、厨房、饭厅、阴沟死水、仓库家畜栏、垃圾堆,都要经常地施以适当的处理,使病菌无法孳生蔓延。第三道防线,是裸的靠着身体的力量与病菌肉搏。这道防线所包含的是营养、运动、防疫针、生理卫生之认识。”

(四)通过合理的生活制度来达到健康。

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对人体机能活动产生良好的影响,反之,就会影响身体健康。陶行知主张劳逸结合,诸如“从容工作、学习为原则,紧张突击为例外;拿休息来预防疲劳,重于拿休息来治疗疲劳;对于元气宜多储蓄,对于健康切勿透支;操劳不要超过体力之限度;病未愈工作不可太紧张;力所能及者,尽力而为之,力所不能及者,修养以待之”等。陶行知关于劳逸结合的思想深刻且充满着科学的辩证法思想。《在晓庄》序中,他写道:“恢复健康之后,要把一生的事,匀在三十年里从容的干,不要把一生的事挤在三年当中急急地干,有时,不干的干比干的干还重要的多。”陶行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刻地揭示出事业与健康、当前与长远、劳与逸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陶行知“健康第一”教育思想对当代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学校教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处于改革阶段。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这一决定中重新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陶行知作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从教育学的角度论述了“健康第一”的重要意义,回答了为什么要坚持“健康第一”、怎样坚持“健康第一”、怎样处理好“健康第一”等理论问题,因此他的健康教育思想对于目前的学校教育改革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以陶行知的“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来促进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学校教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只有使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成长,才能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

(二)教师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现代教育思想为理论依据,把理论与实践,观念与行为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推进课程结构改革,融合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于一体,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小结

陶行知“健康第一”教育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倡扬健康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锻炼、卫生预防、营养、休息、养护等多种途径予以实施,具有鲜明的社会目的。研究和借鉴他的这一思想,对于深化目前教育改革,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素质就尤显必要。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全集(第3-6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山东省陶行知研究会.学习陶行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江苏课题组.论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营养健康教育活动总结范文

[关键词]社区护士;糖尿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6(c)-0131-04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虽然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控制不好可引发一些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而且近年糖尿病患者群已趋向于低龄化,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加导致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不断加大,因此,延缓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进展显得尤为重要。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常用饮食、运动、药物相配合,其中,饮食疗法又是所有疗法的基础。糖尿病相关知识是患者对自身病情监测的基础,态度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病情控制的好坏,自我管理又是建立在对疾病的认识基础上[1]。循证医学研究表明,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及糖尿病发病率;加强糖尿病患者的行为改变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及并发症的防治,行为改变是有效控制糖尿病的基础[2]。因此,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和教育,提高患者血糖、血压、血脂的达标率,对减轻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饮食控制可以延缓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进展,而对于一些轻型糖尿病患者,仅用饮食疗法即可控制病情。为了探索社区护士直接参与糖尿病患者营养健康教育管理的成效,笔者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同一个辖区内随机抽取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100例,实验组60例。诊断均符合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抽取样本时排除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同时为纳入研究的患者建立更加详细的健康档案。2009年9月~2011年9月由社区护士对实验组进行为期2年的营养健康教育,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

1.2健康教育方法

参与本研究的社区护士都是经过专门针对糖尿病专科护士培训并取得营养师资格认证的护士。由这些社区护士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营养健康教育。主要方法如下:①为患者量身定制个体化的饮食处方,并要求患者对每餐饮食情况进行监测,同时记录于专门的记录本上,便于制定个性化方案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②定期发放糖尿病饮食控制宣传材料,内容涉及糖尿病饮食知识、食物成分表、食物中各种微量元素相对含量比值表、常见的高糖高脂食物表、高膳高纤维食物表、糖尿病标准食谱推荐表、糖尿病饮食指南等。③进行相关知识讲授,根据糖尿病患者营养知识接受能力,分多次讲解,进行个性化辅导,由糖尿病社区护士采用集中讲授和单独讲解的方式进行。④定期入户随访(至少每半个月1次)和电话随访(针对接受能力较差的患者,增加电话随访次数),及时给予糖尿病患者正确的饮食指导,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营养健康干预方案。⑤举办每月一期糖尿病健康俱乐部活动,给患者提供指导的同时,也让患者之间能一起讨论,相互交流好的经验,以利于患者之间共同促进。

1.3评价指标

通过一般检查、营养问卷调查、膳食调查和实验室营养素测定等方式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干预的成效进行评估。于营养健康教育干预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一起进行评估。

按照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为蓝本[4],结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及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标准[5](RNIs)进行评价。营养KAP测评方式: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其中,营养知识25题,态度16题,饮食行为25题,满分66分。①营养知识部分:包括基础营养和疾病营养知识两个部分,由单选题和多选题组成,总计25题,每题1分,共计25分。主要衡量糖尿病患者对基础营养知识和疾病营养知识两个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②营养态度:总计16题,由单选题组成,每题1分,共计16分。调查糖尿病患者对平时营养的态度、营养知识学习的愿望。③营养行为:包括食物的选择、膳食结构、食物的烹调方式、总热量在三餐中的分配,总计25题,由单选题和多选题组成,每题1分,共计25分。主要是为了调查糖尿病患者对基础营养知识和糖尿病营养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并根据不同数据类型选择统计处理方法,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

全部调查对象年龄为30~70岁,对照组平均(57.740±8.451)岁,实验组平均(57.367±9.542)岁,经统计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护士对糖尿病患者实施营养健康教育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营养知识调查得分、学历、年龄与营养知识调查得分相关性、性别、学历和收入、生理指标、营养素实验室检测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两组营养健康知识问卷得分比较

实验组患者问卷得分为(61.817±8.202)分,对照组患者问卷得分为(34.360±7.318)分,两组患者营养健康知识问卷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51,P=0.001),实验组营养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2.3两组生理、生化指标比较

社区护士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压、腰围和臀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重、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和三酰甘油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4两组营养素检测指标比较

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营养素中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钙、镁、钠和锰等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量、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叶酸、维生素D、磷、钾、锌、硒、铜和生物素等16项指标摄入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摄入量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2.5两组糖尿病患者膳食中热量来源分析和三餐比值

按照我国营养学家推荐日常饮食摄入的三大营养素所供热能占总热量的比例标准,两组膳食热能来源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分配更为合理,两组蛋白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三餐分配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以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和提高生活质量[6]。糖尿病是一种与生活习惯有密切关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生活习惯的改变对其治疗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着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7]。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又是可防可治的,让患者掌握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和正确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发达国家均有专职的糖尿病教育护士,这些护士的基本作用是将有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知识教给患者,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正确地对待糖尿病和处理常见的糖尿病以及相关的问题,减少对医务人员的依赖性,降低住院率和医疗费用。单纯的门诊治疗或者结合健康教育在短期内有助于患者的血糖控制,但离长期的血糖、血压及血脂控制目标仍有差距。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在短期内重视生活习惯,包括饮食及运动等。但是,目前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程度整体仍较低,固有的生活方式很难长期改变,因此仅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仍然很难实现各项代谢指标的长期达标[3]。在延缓糖尿病患者病情的众多生活方式惯中,饮食营养方式习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延缓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速度,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的营养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中,护士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早就有了糖尿病专科护士的职位。糖尿病专科护士在帮助和支持糖尿病专科医生工作,在指导和帮助患者学会与糖尿病患者相处的技术、能力和技巧方面,在糖尿病护理、教育和管理方面,都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8-9]。社区护士是糖尿病患者和社区医疗乃至医院的桥梁,是患者和他们家庭的朋友,是融健康教育、医疗指导、护理保健甚至社会工作为一体的医务人员,在糖尿病患者的家庭保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在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家庭支持、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是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10-11]。本研究中的社区护士经过专门的糖尿病营养知识的培训,为社区糖尿病患者建立个人档案的同时,还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随时对各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监督,并根据监督检测结果进一步调整综合干预方案,纠正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糖尿病患者建立相对合理健康的生活模式,从而延缓疾病的进展,最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营养健康知识调查问卷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充分证明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通过长期的健康教育,各种方式的营养健康知识宣教活动逐渐被糖尿病患者所接受,如开展糖尿病饮食节活动,能够使糖尿病患者很直观地了解到能量、营养素、三餐如何搭配,如何使用食物模具或图片等,使食物交换份量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以展示会形式,举办自制营养餐活动,使患者不仅能提高个人食物搭配的技巧和方法,还能在病友间传播健康饮食知识;以健康俱乐部的形式不定期进行讨论、小组交流及表彰活动,增加患者继续学习营养健康知识的信心,以达到最终提高糖尿病患者自身的生存质量的目的。

通过这些健康教育的持续干预,糖尿病患者的膳食行为在不断地改变,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食物的种类明显丰富,膳食结构变得更趋合理,营养素摄入不足和营养摄入过剩的现象明显减少,有不良饮食习惯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人员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社区护士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间大部分生理指标和食物成分测量指标均存在一定变化。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血压和腰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重和体重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血糖、血脂和糖化血红蛋白指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每日饮食热量、碳水化合物比例、每日三餐来源比值明显优于对照组。

糖尿病患者长期保持摄入RNIs水平营养素,可以满足身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保持身体健康和维持组织中该营养素的适当储备。本研究结果显示,社区护士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25项膳食营养素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实验组大部分指标达到推荐量RNIs的标准,少数未达标的指标仍优于对照组。在25项观测指标中,两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钙、镁、钠和锰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更接近RNIs。两组能量、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叶酸、维生素D、磷、钾等16项指标摄入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摄入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糖尿病患者由于内分泌系统紊乱,容易出现营养素摄入不足和营养过剩等现象。糖尿病患者也易出现微量元素的代谢紊乱,其中绝大部分以缺乏为主,如糖尿病患者钙、锌、硒、镁、铁、锰等微量元素含量均显著降低[12]。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①摄入减少: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患者,需要控制饮食,可能会影响到饮食中微量元素的平衡。②吸收异常: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未得到良好控制者,蛋白质代谢呈负氮平衡,会影响很多营养物质的吸收,微量元素也不例外。此外,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时会出现胃肠功能的紊乱,从而影响微量元素的摄取和吸收。③排出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尿糖高,可引起渗透性利尿,导致部分微量元素的丢失。因此,维持体内微量元素平衡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大意义。只要科学、合理地给患者补充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使体内元素达到平衡,满足胰腺分泌胰岛素所需的原料,保证糖和脂肪代谢系统、内分泌系统得到调节,就可以从根本上缓解和治愈疾病,患者补充量必须超过正常人的数倍,才能发挥矿物元素的作用[13-14]。因此,保持糖尿病患者摄入RNIs水平营养素,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病,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因此,合理的诊疗方案和患者的家庭保养是延缓疾病进程的关键。规范药物治疗的同时,糖尿病患者更多的时候有赖于日常生活中的保养,轻型的糖尿病患者更是以家庭保养为主。本调查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营养健康知识的获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医务人员,而社区护士相对于专科医院的护士来说,在对患者的营养健康教育上有着明显的优势。本研究以社区护士为健康教育主体,以社区糖尿病患者为基础的综合健康管理方式在医院-社区-和家庭中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从患者出院开始,从病房延续到社区,采取多样性的患者容易接受的教育形式,对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健康教育干预,社区护士更大程度地参与到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中,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和自我管理进行监督,能够很好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延缓糖尿病患者疾病进展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利清,贾静源,王江敏.社区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高危人群干预措施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4):742-743.

[2]潘杰,尚少梅,付利,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照顾行为与疾病控制状况调查[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6,21(17):7-91.

[3]季黎明,刘伟,伍彩霞,等.糖尿病信息管理系统与健康教育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联合应用[J].上海医学,2010,33(5):462-466.

[4]葛可佑.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

[5]杨月欣.食物营养成分速查[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2.

[6]黄敬亨.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

[7]阎德文.糖尿病四书之三[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7:34-38.

[8]郑翠红,姜小鹰,肖惠敏.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疾病认知及健康行为建立的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11.

[9]许樟荣,张立.多学科协作与糖尿病并发症的综合防治介绍澳大利亚和日本的糖尿病中心[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1):193.

[10]周勇妹,钟宁,高文娟.2型糖尿病患者家庭功能与血糖控制情况相关性研究[J].广东医学,2012,15(5):1566-1568.

[11]林芳宇,陈维清,刘涛,等.广州市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0):9-12.

[12]李秀才.糖尿病饮食指导[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57-58.

[13]谢平,钟伟,陈亮.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糖尿病TUVP术后并发症及病程的探讨[J].中国性科学,2011,2(6):9-10,13.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实现梦想(6篇)
  • 下一篇:电子支付的安全措施(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