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新课标美术论文(6篇)

时间: 2024-01-07 栏目:公文范文

新课标美术论文篇1

1专业化

专业化是指人才培养计划要强调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专业性。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古有韩愈《师说》云: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以素质教育为目的,作为美术教师,就必须有周密的计划,不能容忍主观随意性,不许太多的非理性成分,需要有尽可能全面的知识,教给学生的主要是道而不是技。[1]

美术学(师范类)美术教育主要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不是以培养美术工作者或者画家为目的。作为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如果不具备美术教师的专业性,岂不形同虚设!可就当前情况而言,师范特点和面貌被淹没:重技轻理;重艺轻师;培养方式简单化;教学内容和中小学(尤其与《新课标》)的实际差距相去甚远。美术圈最引人注目是美术家,而非美术教育家,无论是任职、晋升,多是靠绘画创作的作品,而非靠所教学生的素质来提高。长期以来形成一种这样的观点,创作(科研)是实的,可以质变的;教学是虚的,不容易被人发现;美术家就是教育家的误区。导致师范美术教育偏离了原来设定的目标,在做与专业美术院校相同的事情,无法体现其专业性。再加上市场化实施以来,现在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普遍就业困难,一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职位渐趋饱和。二是毕业生专业能力欠缺,不能满足社会所需,适合自己的岗位少,毕业生都希望找个理想的工作单位。导致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学生出现两个就业取向的极端:一是想成为美术家,根本不屑于美术教育。二是成为美术教师,可学习需求无法满足。或者还有些除了报考研究生,首选单位便是美术馆、博物馆、出版社、报纸杂志社等,可这些岗位都还有专业美术院校的毕业生来竞争。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如何体现其专业性?

首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大部分学生应该明确自己是当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要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艺先做人,人奇格自高。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2]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及教育家潘天寿先生也多次强调:心正者,人之思想道德品质也。文学艺术,乃艺术家人格思想感情之反映,艺术家思想正,志向大,胸襟宽,眼光远,则画品必高,成就必大,余谓笔正则画正,心正则笔正,人格方正,画品必高,人品不高,画品低劣。[3]其次,作为未来的中小学美术老师,必须先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端正人生态度,使之养成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道德情操。再者,加强文化修养,增强人文内涵,培养具有既精通专业,又善于发挥专业特点;既熟悉理论,又富于实践精神;既了解世界,又明了国情和社会需求;既通晓历史,又善于实际应用等这类全面综合型的人才。[4]

总之,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设置不一致,或者缺少紧密的链接,我们培养出的教师怎么能够胜任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工作呢?因此,相对于新课改,课程设置必须有相对应的专业基础美术教育课。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专业性应该体现为培育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人才培养计划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紧密相结合,做好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的链接。

2多元化

多元是基础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具备多元艺术素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其实施的根本保证。高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生源基地,必须实现同基础美术教育在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衔接,调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打破大学课堂的枯燥乏味,积极构建多元艺术课堂,使培养目标多元化。

《新课标》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审视美术及其教育功能,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未来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思路,使课程结构更为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和开放。注重课程的综合化是此次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课程知识过于单一、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象,使其更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事实上,如今高师美术的课程设置正往多元化这一趋势发展,高师美术课程大体可分为四大部分:(1)绘画类课程:除素描、水粉等基础课程外,还设中国画、油画等绘画专业的所有内容。绘画类课程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美学素养,具备了这些素养也就不难在设计领域中施展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2)设计类课程:对设计专业来讲,更注重基础内容,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另外还增设了《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程来迎合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3)理论类课程:包括艺术理论和教育理论两大类。艺术理论课是指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知识面覆盖广。而中小学美术课程论这两门教育理论课,则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必修课程。(4)尤为关注教育实习课,它是高师美术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通过教学实践融会贯通,是一次理论与应用的有效结合。

再者,《新课标》开宗明义道: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要求具备深厚文化修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的多元化教师。因此,在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设人文课程的比重,有针对性地为美术专业学生开设哲学、美学、历史、文学等饱含人文思想的课程,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例如,潘天寿先生就在教学中增设了文学诗词、书法鉴赏等课程。他要求美术系的学生学习时间的比例是三分读书,一分写字,五分画画,一分其他,并鼓励师生多读书,多写文章,注意理论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5]

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目标多元化,试行弹性学制培养创新型人才。基本的教学模式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6]

3生态化

新课标美术论文篇2

【关键词】提高充实创新主体敬佩

高中美术新课标下,美术欣赏这一模块是高中生最先接触到的。如何让高中学生对美术这一科比较感兴趣,同时激发对美术的热爱,美术欣赏教学这一模块开展得好与坏关系非常重大。如何上好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我们美术教师在新课标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高中美术教师首先要在理论上充实自己,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美术理论知识,同时对政治、地理、历史、文学等都要有充分的了解

美术欣赏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和人文知识领域,在学科联系中,美术欣赏与中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物理、化学、音乐、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比如青铜器的冶炼工艺涉及金属熔点和合金的概念;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历史紧密关联;美术作品的发祥地及作者的生活地域又与地理相衔接;花鸟画中各类花鸟形体结构的理解完全依赖生物课学到的知识。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要想把美术欣赏课上好,首先对美术理论知识的掌握一定要熟练,不但对中外美术史要比较了解,对各种绘画理论要知晓,同时要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了解各种艺术的发展变化,并且不时读读有关文学、地理、历史、政治方面的书籍。这样,讲起美术欣赏课来才会得心应手、触类旁通。如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就有必要介绍有关“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以及“人文主义精神”;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时,可适当讲述有关和唐朝的历史,特别是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和亲的意义;再如,在欣赏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时,学生如果不了解古希腊人有裸身参加体育竞技运动的风俗习惯,他们肯定对大量的人体雕塑疑惑不解,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正是这一点才奠定了西方人以人体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

二、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方法要灵活多变,不断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1.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具有资源无限开放性和共享性,它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上的不足。表现在美术欣赏教学课上,网络就是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学习使用。作为高中美术教师要利用网络这一优点,不时安排一些欣赏课题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探究,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学生的合作者,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

2.让学生上讲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前都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和学生没有交流,一节课完全是老师讲授,学生听了就听了,下课就忘了,学生兴趣不高,往往是老师准备了大量的时间费了不少精力,学生对欣赏作品还不了解。让学生上讲台成为主体,当小老师,其他学生当评委,个个学生都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参与进来,课堂效果会好得多。在配合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共同学习讨论,小组长可根据任务角色具体分配到每个人。由于每个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不一样,在自学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问题和想法,这就为交流创造了条件。成员之间彼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听取他人的意见,互相取长补短,完善对新知识的理解,形成共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进一步强化小组合作的意识,让每个小组成员都认识到个人贡献对小组的影响,每个人的成就与小组荣誉的关系,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学生十分喜欢上美术课,学生不但可以对美术知识加以掌握,同时还可以对自学能力、对语言表达能力、同学之间的沟通能力给予锻炼。

三、美术老师要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敬佩感

作为学校的一个专业美术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已的特长,经常画一些作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觉得你这个老师有自己的东西。同时,言行举止要大方得体,对学生亲切友好,这样学生就会对你产生敬佩感。上欣赏课时,学生由于对你个人的敬佩,对你的课就会产生兴趣。

我想,如果作为高中美术老师能够做到以上几点,不断总结完善自我,一定能把高中美术欣赏这一教学模块的教学任务完成好,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新课标美术论文篇3

一、美术新课程标准与学科理论的转变

首先有关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几个特点

(一)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突破:

a、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有效突破;

b、改革以学科为中心,编排学习内容、知识能力方面有所突破;

c、在学习目标层次和课程多样化开展方面有所突破;

d、在评价方法上有更有效的突破;

为此,在美术学科学习过程中,选择一些对学生发展有意义的、感兴趣的、能带来一些对于美术学习有着促进作用的,学生能够有效学会的知识与方法,再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让他们学会快乐地学习、合作的学习、探究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

其次美术新课程标准与现行大纲相比较

(二)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具有导向性和选择性

从当今我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的开展是一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之一。如今的美术课程标准并没有采取展现具体知识点的方式,而是提出一些具有有效概括性和正确导向性的核心内容标准,并细致提供指向课程标准的教学活动方式以及有效建议。

我经过细致分析,提出以下教学活动建议:

1、让我们的学生走出教室,用心观赏校园景观和所在地区的外部景色。

2、引导学生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各类美术作品并提出评价意见。

3、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并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体会造型和色彩的各类特点。

4、带领学生通过观摩视频录像、美术画册,对中外优秀的美术造诣以及美好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

5、让学生学会欣赏并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提升学生对于美术研究的浓厚兴趣。

6、带领学生到美术教室翻阅画册、研究学生美术作品或观看学生作品展示,找出最喜爱的一类作品,并说明自己对作品的看法,而后教师引导大家积极探讨,表达不同观点。

7、让学生学会欣赏民间器具造型与色彩的方法,积极展示学生自己收集的各种民间玩具。

8、引导学生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视频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视频,让学生谈出感受。

9、欣赏世界级的画家描绘儿童的学习生活的美术作品,让他们深刻体会美术带来的崇高魅力,让我们的学生有效的体会这些画家的绘画灵感。

10、指导学生在电视及电脑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以及展示动、植物的清晰图片,让学生发表观点,增强认识,提升对美术学习的灵感。

课程标准的设立既然标明是建议性的,那么就不具备该有的强制性,教材的编写或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地选择。只有这样,“课标标准”就具有了弹性,给予美术课本的编写,特别是校本课程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大地发挥空间。

(三)以美术的学习方式清晰划分学习领域,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和综合性。

美术课程改革是要改变以学科基础知识体系建课程的思想内涵和方法论,将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我国素质教育的角度,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和理论知识来划分学习领域。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也是我国课程全面改革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美术新课程标准设置了“综合及探索”这一较为新颖的学习领域。其目的是通过较为综合性的美术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并积极研究美术相关内容,创造性的研究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寻找美术的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学生的生活以及各科学习、现实社会之间的切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

(四)强调课标实施的可行性

1、为了帮助教师领会美术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课标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案例(各学习领域案例),以便教师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2、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a.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课标中(1-2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第一条。

b.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如课标中(5-6年级“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教学活动建议第一、三、五条。美术新课标与大纲相比较:大纲在“教学要求”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涉及了一些指导性意见,但没有课标具体,更没有提供具体的案例,以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举一反三。

二、美术新课程性质决定学科中心的转变

美术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既然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那美术教学工作的中心应该是“育人”。将以学科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所以,在教学活动中:

(一)由重“教”向重“学”转变

传统美术教学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怎么画学生就怎么画,教师叫画什么学生就画什么,这是以教定学。弊端有三:

其一,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丧失,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其二,在一定程度上助长教师上“假课”、“花课”。

其三,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论教,要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艺术文化漫无边际。学生要想在学校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教材所涉及的知识面是不大可能的。

(二)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

新课标美术论文篇4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应包含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和具体课程等。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结构,它决定和指导着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和性质,也体现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课程模块是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是通过一些系列课程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使其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掌握一定的技巧,这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具体课程是在课程模块的前提和范围中,依据模块培养能力的要求,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所设置的一系列相关课程,是知识和能力累积和发展的具体过程内容。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紧紧围绕美术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来确定。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美术史研究、美术评论、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和管理,文化遗产研究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文博艺术管理、视觉文化活动策划、新闻出版、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依据以上培养目标,美术学课程体系的确定应凸显出两方面内容:一是素质结构方面。在思想道德素质上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法律、诚信、团体合作意识;在文化素质上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并具有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二是在知识结构方面。要具备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因而,美术学课程体系应既体现思想素质、文化素养的培养,又要注重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总体体系和目标。

课程模块的设立是依据培养目标、要求,将课程体系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是针对某一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进行系统教育和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组。在旧目录中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可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等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要求在掌握正常的基本知识和素质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这与旧目录美术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一致,旨在培养有一定技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新目录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依据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新目录下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模块应包含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素质平台课程、实践课程七大模块。

建立课程模块的目的是通过系列课程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有重点、系统的教育。新目录课程模块的培养以突出各课程重点为主要教学目的进行系统教学。通识课程因国家政策和教育方针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重在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和综合文化能力的教育,树立学生良好的国家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善于开拓的精神,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基本的实践能力,课程的课时总量控制在总课时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专业必修课程是美术学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是掌握美术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本课程。在旧目录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美术学专业所分的国画、油画、设计三个方向的课程在此体现。必修课程分为各方向课程,同时采用二二分段的教学形式。专业必修课程中有两年的基础课程和两年的专业方向课程,基本课程占到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这样庞大的课程量和课程类型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制定的,旨在培养既专又能且有多方向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新目录下,专业必修课程不再有方向课程。课程以培养美术专业性知识为主,专业性技能课程为辅,旨在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为实现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课程总量应占到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

专业选修课程是培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辅助课程,不仅包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拓展,还包含美术综合文化知识和地方文化,旨在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地方文化知识,同时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起到补充的作用,其课时量应占到总课时量的十四分之一。

专业拓展课程是依据新培养目标而建立的课程模块。由于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课程的设置应以主干课程为主导进行课程拓展,依据目标开设与之相关的综合能力课程,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拓展学生的就业面。该课程的课时安排依据学校具体情况而确定,基本保持在总课时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教师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教学类课程、美术教学法以及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为主的课程,重点让学生掌握教学原理、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教与学的基本规律,美术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该模块课程的课时量占到总课时量的十五分之一,以满足学生以后教学的需求。

素质平台课程以学校开设的公选课程为主,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进行学习,这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课时的安排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模块。一方面,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和能力付诸实践,才能检验所学知识,用实践来衡量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可以获得课堂以外的许多知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知识和美术文化运行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更多的社会知识。鉴于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时量应保持在课时总量的七分之一,这样方能有效完成实践课程的任务,发挥其作用。

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以围绕训练学生美术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理论素养为中心,开设以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素描、速写、色彩、透视、解剖、设计基础等课程,课程安排要注重课程相互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每一门课程包含有许多的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内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造型能力和造型水平。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课程为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

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为主,开设版画、雕塑、水彩、国画、油画、电脑美术设计与制作等实践性课程和美术概论、美术鉴赏、艺术美学等理论性课程。因培养目标的综合性,专业选修课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拓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绘画技能和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更为全面,因而专业选修课的课时量不宜过大,实践性课程课时量应控制在72课时左右,理论性课程课时应控制在36课时左右,重点进行该课程知识点的了解,实践性基本技能的初步掌握和运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课程的开设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业拓展课程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趋势开设的专业性课程,包括文博艺术管理、视觉文化活动策划、新闻出版、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等方面应用型人才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相关课程。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应用性,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些课程的课时量每门基本控制在36课时左右,开设时间应适当的放置在大二、大三以后。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还应相应开设一些与此相关的见习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以教育教学类课程和美术教学法以及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为主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美术教学论、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师技能技法等相关教育类课程,每门课程的课时量保持在36-54课时之间。在开设此课程的同时,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部分的模拟课堂教学和微格教学培训,但课时量不能增加。通过该模块课程的学习,以满足学生以后教学的需要和要求。

素质平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课程包括时政、文学、电子计算机等提高文化素养和现代化知识的课程以及其他一些与社会紧密相连的社会性课程。该类课程中每门课程的上课形式可以以讲座或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每门课课时量控制在18-36课时,也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新课标美术论文篇5

一: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过多让学生说说讲讲,讨论,而自己只作为提问者,旁听者,旁观者,在这时老师的作用最多只是一个评判者。假如不适时进行引导,不及时进行纠正,不及时进行总结,这就错误理解“自主学习”的真正意义。以繁多的问题,掩盖了课堂的教学目标;以所谓的“见仁见智”,阻挡了课堂的升格;以所谓的“开放教学”,掩盖了欣赏的标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取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缺乏课前高质量的预设和充分的备课,课堂教学无目标,对学生学习方法无指导,课堂提问随心所欲,学生回答不分对错好坏;小组讨论讨论,全班交流交流,课堂热热闹闹,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所云,教师则全然不顾这样一节热热闹闹的美术课。这样的课堂效果往往会失去“重心”,难免会浮于表面,从而走向“自主学习”的极端。

二:注重“探究”活动的表面形式

有些老师为了“领会”新课程,将心思全用在了课堂的表演上,例“小组讨论”,“上台表演”,这本来就是很传统的学习方式,近来却被标上“探究学习”的新标签。在一些教师眼中,它好像是新课改的产物,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形式。于是,几乎是每节课都有探究、合作学习。从表面上看是轰轰烈烈,实际上空洞无物。(因为学生平时接触艺术方面的人文知识本来就很少,所以,讨论从哪里下手都不知道。)例:在一次美术教研中,一位老师她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欣赏《开国大典》,播放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视频,让学生感受当时宏大的场面、热闹的气氛。问学生:油画与历史照片的区别,按自己的理解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这幅画。然后叫学生讨论、发言。接下来又用同样的形式叫学生讨论《荆柯刺秦王》。过了一会儿在班上分组,第一组讨论《步辇图》第二组讨论《拿破仑加冕》,第三组讨论《梅杜萨之筏》,第四组讨论《大卫》。讨论的内容一样:作品表现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为什么要这样处理?等。从学生的回答效果来看很差。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是老师在做表面形式。我们从这节课内容看,那些属于陈述性的知识(画家的生平、作画的时间、技法等)只要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掌握,根本没有探究的必要;而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以及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他们的欣赏审美情趣的本质内容,才有探究的价值和必要。新课程提倡面向社会,强调美术教学与生活联系,是非常必要的。

三:盲目“拓展”减弱课本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感觉如果不“拓展”一下教材,就不足以提升美术课的档次,也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于是他们每节课都“拓展”,一定要塞进一些课外的资料,进行“内外结合”的教学,以显示教学内容之丰富、容量之大。在高中美术鉴赏第四课《人间生活》中,有位老师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出示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接着问学生:画面讲的是什么内容?因为学生对文学、历史这些知识不太了解,所以,整个教室显得非常的安静。这时候的老师不是在引导学生,而是讲伟大的浪漫主义爱情故事,这一下就用去了十多分钟。(2)出示唐朝张萱《捣练图》,问学生:唐朝的女人美吗?为什么?没等学生回答,接着又开始讲唐朝杨贵妃的故事……。接下来以同样的方法讲南唐的《韩熙载夜宴图》的故事和宋朝皇帝的故事。还没等讲完就下课了。这节美术课也就变成了故事课。如此不切实际的、盲目的教学活动,势必会挤去学生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这种减弱文本、游离文本的“拓展”,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例如:前不久我听了一节高中《民间艺术》课,授课老师在导入时,为了说明我国民间艺术的伟大,把几年前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美国总统布什穿唐装的事盲目地拓展,内容洋洋洒洒,讲述了大约二十几分钟,最后导致的结果是:1:时间把握不住,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2:重心和中心不突出。美术教学必须做到有的放矢,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要通过自主研读文本或带着文本走向教师,以获得新的知识,陶冶情趣,发展能力。

四:片面强调“人文性”,忽视了美术认知的基础构建

新课标美术论文篇6

关键词:美术专业;基本素质;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24-02

一、前言

美术专业课程是高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颁发《高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教学要使得学生实现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社会能力目标;此外还应具备对不同美术类型的分辨能力,能够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与人文内涵,感受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但是,从实际的《高等职业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育的效果来看,依然存在几个方面的矛盾,而无法达到美术专业课程的标准要求。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和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促使对职校学生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在目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的引入,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占据核心地位的教育政策和教学方式,为我国职校学生素质教育注入了富有高氧分血液。在行为层面上,也对学生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加人性化的要求,从而全面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美术课教学手段存在问题对基本素质造成影响

(一)教学手段,“填鸭式”教学,造成课堂学习过程枯燥乏味,学习主体的倒置

尽管相比传统美术教育阶段,新时期人们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一些腐化的思想观念逐渐得到了纠正,素质教育取代了应试教育的地位,美术教学观念更新、美术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活跃、美术教学方法方式有了较大的变革与创新。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还是有些教学或者教育手段根深蒂固,其中就包括“填鸭式”的美术教学手段。“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加强对美术知识点概念的强化作用,但基于长期有效的学习过程,“填鸭式”教学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由于过去陈旧的美术学习目的要么以“偏门”对待,要么以“考试”为目的,很多职校依旧离不开理论成绩的“指挥棒”,凡事以美术“分”作为检验学生学习美术效果的唯一手段,因此美术授课老师对“灌输教学”的手段独有情种、不离不弃;“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有着两个方面的弊病,一是这样长时间、单调的教学手段,逐渐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乏味、没意思;进而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兴趣顿失;美术之所以“美”,是因为它产生的是对物体或者视角、线条、光影或者结构的一种审美,假如没有兴趣,那么这种美是不会产生的。二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在实际教学中,学习的角色主体倒置,老师成为了学习美术的主体,独自讲授着美术的艺术之美;而学生成为被动体,在台下只是“听而不闻”,或者心不在焉,根本没有体会到美术带来的知识享受;长此以往,将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将造成不可逆转的消除。

(二)教学手段中,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造成纯粹的美术概念教育

美术却有很多知识点和相当多的概念,对于初入职校教育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老师由于只是围绕书本而书本,老师备课的内容也只是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过多的是解释概念本身的含义或者简单论述一下某个美术作品的特点,而对概念的产生缘由、发展的历史不做探究,因而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在文字上的释义;甚至有些教师根本不谈及概念所延伸的社会实践意义,不举出生动的美术现象的实例,所以让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感觉就是文本、就是教条。我们知道,即便是真理也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真理性。任何知识都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源泉;美术课程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这个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体现就在于艺术第二课堂和社团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艺术等角度进行比较欣赏,能更好地理解各民族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并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拓展审美视野。由此可见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都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没有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教育,就根本没有学生能力培养的平台和养分,也没有学生美术能力展示的空间,更没有学生美术基本素质发展的途径和手段。我们要坚持实践的能动作用机理,把实践要当做一个大的教育课堂,进一步提升实践的指导作用,这也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三)教学手段中,老师不懂创新、不会创新

美术课程教育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综合性的艺术人才。围绕这个教育目的,有很多方面的知识需要掌握,这其中就包括审美价值取向和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很多老师从思想自己还没有去掉美术课程只是辅助课程之一,最主要的还是那些专业主要课程的思想观念。他们把自己教授的美术课程当做“副科”,在思想意识上主动往后退让;说文解字一般的教学,只是在强调“该怎么做”,“必须要这样”或者“这是xxx要求、不这样就是如何如何”等等;即使现在科技网络发达,他们甚至连最简单的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都不会用,或者根本没想到用;不懂触类旁通例举实践活动中的事件来辅助美术概念的宣讲,只会就事论事。教师在美术课堂的不懂创新、不会创新,带来的只是学生的内心的抗拒以及学习主动性的丧失,从而失去了美术素质培养的基础。

(四)缺乏多主体、多种形式的美术课堂评价方法

一般意义上的美术课堂评价主体是老师;而在美术课的学校教育中,美术教师占据绝对的支配地位,学生的美术的基本素质与美术老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现在很多高职校,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发展极不平衡,对于美术教师的评价存在科学的失误;这些地区往往针对于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只有美术教师本身,他们独立的评价主体,这样不仅没有可比参考性性,也没有综合性,更是缺乏科学评价的理论支撑,致使评价功能不完善,容易造成评价的判断扭曲,以及主观上的臆测,以至于失去了对美术教师正确课堂素质教育评价的功能和作用;在此情况下,评价系统会产生失真,继而对教学产生负面的影响,对课堂的指导作用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美术教师队伍的思想意识建设,规范教学手段科学化的运用

美术课程是职校学生基础课程之一,符合时展要求以及社会进步的需要,他们有可能将来就业就是有关美术的某个方面;这一点,必须得到所有教师队伍的高度觉醒和重视,将美术教学的价值观放在一个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既然将其摆在一个战略的高度,就要将其从科学的角度、从质量的角度、从素质的角度、从规范的角度去看待美术教学任务,从而强化教师队伍的思想意识建设,规范美术教学手段科学化的运用。同时,学校要为科学的美术课堂评价创造有利环境,以“科学评价、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让美术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内心;

(二)关心职校学生美术的素质培养,采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配合

职校学生美术素质修养很重要,这是影响人的主观方向的一个控制因素;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影响职校学生素质修养的因素有很多种,基于实践和理论的作用力来看,实践的作用远大于理论知识;在此情况之下,我们一方面要在理论课堂上,通过理论知识的衍生和发展的过程,并举出一般普遍性的现象来论述理论概念的正确性;二方面通过社会实践途径,开辟艺术第二课堂和社团实践活动;通过实地的考察和观摩,让职校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影响,这样能迅速有效消化课本知识,并扭转职校学生原有固化的错误思想观念。

(三)利用多途径创新手段改革课堂教育方法,实现课标要求

为培养美术课程课标要求,我们要采用包含社会实践手段在内的一切手段进行。我们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手段,最终是让职校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认同、接纳、消化以及运用;而良好的教育手段、得力的措施有助于职校学生素质修养的迅速形成。我们教师可以通过两课、艺术活动、日常工作、班主任、辅导员、社团活动、咨询、研究等手段进行全方位的美术课堂手段的尝试,根据实际的效果来检验美术教育手段实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对于各种实施手段要舍得尝试、舍得投入,在尝试和投入的过程中,要进行科学化的评估和科学化的管理以及科学化的检验,用实际的结果和例证来说明教育手段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正确性。

(四)科学的美术效果评价机制的建立

科学的评价机制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这两项是建立规范的评价体系的重要保证。具体来说,就是除了美术教师之外,还应让家长、社会人士、教育领域的专家、有关学者等共同参与到评价教学活动中来。在明确评价者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要考虑被评者的心理,讲究评价艺术,以实事求是、平等对话、激励性和因人而异的原则进行灵活评价。为保证课堂教学评价的公正、合理性,还必须及时进行信息处理和美术效果的再评价。

四、结语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的这一观点对美术课程的教育尤为重要。在实施职校学生美术课程教育时,我们要清楚明白只是课堂宣讲“填鸭”并不是完全有效的教学手段;要想达成课标的任务,我们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高度的责任心来看待教育手段建设的重要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知识放到实践当中去,才能体现美术知识的真理性,才会被学生视为“精髓”和“宝典”;只有以实践的能动作用,深化课堂知识,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手段,才能将学生的实践动手动脑的能力加以提高,并取得相应的学生美术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珍惜现在,承担起应尽的义务,对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赵伟.基础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浅议[J].今日科苑.2008(08).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美好的圣诞节作文(6篇)
  • 下一篇:【热】制作不倒翁作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