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高职高专;课程设置;探索
高职高专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等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培养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就业教育。课程设置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而我国高职高专医学相关类专业课程设置存在一些不足:实践课程比例较少,没有突出职业技能训练与技能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陈旧,与市场脱节。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地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从而导致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发展,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并不具有直接上岗的能力,用人单位不得不对其进行上岗前的二次培训。
因此,系统地对高职高专医学相关类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改革的途径,依据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设置课程,进一步实现高职高专医学技能型实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现有课程设置分析
(一)实验学时数分析
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理论学时数为1257学时,实验学时数为374学时,实验学时占总学时22.93%;医学营养专业理论学时数为1304学时,实验学时数为372学时,实验学时占总学时28.52%;眼视光技术专业理论学时数为1208学时,实验学时数为420学时,实验学时占总学时34.76%。上述三种专业实验学时数均低未达到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的要求,实验学时数偏少。
(二)与社会上培训机构的实验学时对比分析
以我院医学美容技术专业纹绣课程设置为例,与香港蒙妮坦国际美容学院(简称蒙妮坦)纹绣课程相对比。我院纹绣课程开设12学时,内容仅包括纹绣技术示教,纹眉、纹唇练习。而蒙妮坦纹绣课程开设144学时,内容包括纹刺的起源与发展;纹刺的原理、特点及原则;眉、眼、唇的设计和修饰技巧;纹刺工具的正确运用与选择;各种眉毛纹刺的针法与技巧;无痛纹眉、纹眼线、纹唇技巧;纹刺术的适应范围与禁忌;纹刺配色技巧与运用;套色改眉的技巧;洗眉脱色技巧与注意事项;纹刺术后的修复及失误原因分析;纹刺失败再修复方法等。对比可知,现有课程设置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并巩固练习所应掌握的纹绣技术,我们的学生与社会培训机构培养出来的美容师相比并不具有岗位竞争力,无法达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课程内容陈旧
(一)任课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滞后于市场
由于任课教师长期在高校中从事理论教学工作,与市场接触较少,自身掌握的知识技术与美容、营养、眼视光当前市场、行业前沿领域的要求具有一定距离。课程是靠教师来实施的,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制约着高职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教材滞后于市场
高职高专教材更换周期是3-5年,但知识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于美容、营养、眼视光行业知识技术更新,在短期内较难实现新知识的补充。
四、课程设置改革初探
为解决高职高专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近7年的卫生职业教育工作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探索,认识到职业技能鉴定是以职业能力测评为主的、行业资格准入的一种认证体系,是一种规范的人才评价方式。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由用人部门和行业组织参与制定,能够充分反映市场对职业人才职业素质的真实要求;培训与鉴定的核心是技能操作,重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职业技能鉴定能够对高职高专医学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不足起到补充作用。
(一)美容师鉴定培训课程设置
美容师鉴定培训课程共90学时,教学内容注重实践、贴近市场,聘请河南省人民医院美容中心教授、香港蒙妮坦国际集团、上海思妍丽美容机构等优秀美容教师,为学生讲授整体形象设计化妆、精油美体、美容外科、纹绣美甲、美容院管理等最前沿的美容技术与理念。通过工作在市场一线的教师授课,使学生掌握上岗必备的知识,走出校门就能胜任工作岗位,对传统教学进行了有效补充。
(二)公共营养师鉴定培训课程设置
公共营养师鉴定培训课程共110学时,重视实践教学、技能培养和实际案例教学,聘请河南省人民医院营养中心、河南营养学会的专家教授为学生讲授营养菜单制订、饮食营养保健、烹调面点知识、宴会食谱设计、保健食品销售、食品卫生控制、公众营养膳食状况评价与指导等知识。通过针对性的营养食谱教学,使学生从以往的理论学习中进入到临床营养师的角色,针对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给出指导食谱,增强了培训课程的实用性,超越了单纯的课堂授课。
(三)眼镜验光员、眼镜定配工鉴定培训课程设置
眼镜验光员、眼镜定配工鉴定培训课程共90学时,根据实际工作中眼镜验光与定配不分离的要求,将眼镜验光员与眼镜定配工的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技术应用,聘请省内各大医院验光配镜中心的专家为学生讲授眼屈光检查、眼镜加工工艺、眼镜检测、整形、校配、角膜接触镜佩戴、指导、故障排除等知识。学生动手进行眼光检查、镜片配制的操作,反复练习直到做出满意的眼镜;难度较大的镜片配制,由主讲教师示范后学生再操作。经过培训,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不同镜片的配制,不必岗前培训就可以独立工作。
五、结语
以职业技能鉴定作为高职高专医学相关类专业课程设置的补充,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弥补原有课程实验学时数偏少,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课程内容与市场脱节,“应用型”教师缺乏等不足。二者结合,在不延长学制、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使学生掌握了贴近市场的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进一步实现了高职高专课程设置与市场要求的有效衔接,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改革途径。
参考文献
[1]蔡其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教育探索,2006(6):17-18.
[2]李雪飞,韩英,隋静等.医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75-89.
[3]王正.教学实训与工作服务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新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蒙妮坦学院合作教育模式的个案研究[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6):70-72.
[4]王波.职业技能鉴定在提高高校学生素质方面的具体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32-33.
[5]高卫东.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互动关系分析[C].2003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原会长王天凯,党委常委、人事部主任王久新,副会长陈大鹏、孙淮滨,原副会长杨东辉,前清华美院院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原会长李当岐,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张庆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办公室主任段红,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副司长王晨阳,文化部非遗司副处长张晓莉,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晓文,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孙冬宁,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陈杭,潮州市市长殷昭举、常务副市长许志晖、杨安队、王文森等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会议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淮滨主持。
提升文化自信探索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
“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中国刺绣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凝结着民族智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传承与振兴中国刺绣这一优秀传统工艺,打造“中国刺绣”国家品牌,既是中国人的民族情结,也是历史使命。”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强调:工业是强国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振兴中国纺织传统工艺,对于纺织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纺织工业加快发展科技硬实力的同时,必须同步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文化创造力和文化影响力,找回自我价值的认同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觉,重塑文化自信。
孙瑞哲表示: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在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中又新增了一股专业化的力量。今后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应朝着三个方向进行探索:一是开展兼具技艺本真性与当代性、有针对性的“产品创新研发”;二是提升蕴藏附加值与文化自信、有实效的“品牌化经营”;三是实现条件化筛选且保有特色、有底线的“规模化发展”。为中国刺绣传统工艺及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出一条“风景这边独好”的文化与产业传承之路。
截至目前,我国已分四批公布了1300多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纺织类82项,分布于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三大类,是国家已公布的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中,涉及门类最多、覆盖面最广、品种最丰富的一类。正基于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2016年8月份专门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旨在将纺织类非遗保护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文化自信。并在全行业范围推进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建立相关的制度保障体系,将非遗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促进产业发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决定从战略高度决定发挥行业特长,挖掘民间智慧和潜力,集优质资源创建“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此,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马盛德表示,振兴传统工艺已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成为传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大工程,研究院的成立恰逢其时。今后,文化部将在潮州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以此来振兴传统工艺,助力其传承与发展。
传承与创新打造国家品牌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务、人事部主任王久新宣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就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成立及人事聘任决定进行了宣读。决定聘请李当岐为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院长,蔡民强为中国刺绣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
“研究院由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起倡议,以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非物质遗产办公室深入调研及可行性分析为基础,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审核批准正式成立。旨在集全国刺绣行业精英,振兴传统刺绣工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当代中国刺绣,为建O纺织服装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贡献。”李当岐介绍,今后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刺绣文化,整理总结中国刺绣技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创新当代中国刺绣艺术产品;发扬“工匠精神”培育刺绣人才。其中,研究院下设中国刺绣历史与技艺研究所;中国刺绣艺术产品开发研究所;中国刺绣文化传播中心和中国刺绣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四个机构。
刺绣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笔者所在的学校座落于太湖之滨钟灵毓秀的镇湖,是全国闻名的刺绣艺术之乡。独特的地方资源特色造就了本校“刺绣艺术”的特色教育。本校多年前就确定将“苏绣文化”作为本校的办学地方文化特色之一,且围绕苏绣文化开展课题研究,进行苏绣艺术校本课程的探索和实践,为此学校特开设课题《“苏绣艺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管理和评价研究》、《课程管理(校本课程)视域下:“现代吴娃”综合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等。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评价来继承和挖掘本地的刺绣文化,丰富学生的素养,以此来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从而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提升。
刺绣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以学生为本以刺绣校本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进一步了解苏绣的历史发展、制作过程,学会刺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了解家乡镇湖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厚实的文化底蕴,从而感受家乡的巨大变化,领悟家乡的美丽,并懂得怎样去欣赏美、维护美、创造美。
以学校为基准学校开发刺绣校本教材,开发的幅度和范围,开发的方式和策略等都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以及可利用的地方资源为依据。以此推动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深化办学特色,提升办学理念,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人文精神。
刺绣校本课程开发的效能
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天动,在这些实践操作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激发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创造能力。在活动过程中还能提炼品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在“刺绣”过程中培育学生的细心、恒心等个人品质,且在活动中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培养他们交往的能力。
教师专业的成长学校的特色创建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刺绣文化特色的开发与实践也是出于对教师专业发展而开展的,推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倡导教师成为学校课程的管理者、决策者和刺绣文化的传播者,作为主体参与到新课程开发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不同的课程试验,参与完整的课程开发过程,从而改变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改变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形成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意识,促进专业成长。
刺绣校本课程开发的举措
建好组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立刺绣校本《镇湖绣艺》《刺绣奇葩》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研发、规划、督导、评估;成立该校本课程的研究小组,具体负责实施、研讨、总结等;成立教材编委会,具体负责教材的采集、设计、编辑工作。在教师队伍中抓强抓实校本培训,加强理论学习,做到人人参与,从而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奠定基础。
利用苏绣文化教育资源本校社区是苏绣文化的发源地及生产基地,苏绣的生产、制作、销售、欣赏、研究机构一应俱全,中国刺绣艺术博物馆、绣品一条街等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创设了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再加上学校的苏绣文化特色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舞台。
编好刺绣校本教材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保障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教材的编写既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及综合素质的提高。
具体实施实施要求:该教材使用对象为一至六年级学生,为此,学校制定了刺绣校本教材的实施方案,由专门任课教师组织实施,可在实践活动课上实施,学校兴趣小组根据实际也可进行有选择性地使用这本教材,教材使用时,要注意让学生领会。学校一手抓艺术水平的提高,一手抓精神品质的培植。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校本教材的实施本身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施过程中坚持让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其个性发展,促使学生发现、探索、创造。体验自身和社区苏绣文化的关系,促进其自身的发展。
组织多姿多彩的活动校本课程的教育需渗透于其他学科之中,更需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学习感悟。室内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中队活动,有意识地渗透校本课程内涵或直接学习。室外活动:参观苏绣生产的家庭作坊、制作工场、苏绣艺术馆等,感知家乡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