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老年教育(6篇)

时间: 2024-01-07 栏目:公文范文

老年教育篇1

个人层面则涉及养老、医疗、生活质量、心理需求满足、个人价值实现等个人及家庭生活全方位的问题。个人层面的问题是我们日常社会生活中体会最为深切的问题。养老问题的困扰是老龄化最突出的问题。随着社会劳动力比例的下降,家庭子女的减少,失独老人的增加,老有所养,谁来养,已经成为当前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也成为每一个老年人必须面对的问题。疾病的困扰即老有所医”,收入减少、支出增加也是老年人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命与生活质量。老年人个人价值实现、社会关注、社会交往等心理需求的满足和幸福指数的提高问题,较为普遍地存在于老年人群中。这需要社会给老年人提供更多机会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也需要老年人转变思想观念,以更加开放、积极的状态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再有,老年人空闲时间较多,对于教育的需求和热情普遍较高。老龄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于年轻人而言普遍较低,这种情况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不相符合,老有所学,老有所教”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1.老龄化问题的根本原因

从以上三个层面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劳动力不足,人口红利消失;二是经济发展不足,未富先老”。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进而造成国家、社会和个人的诸多问题。人口红利:在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提高、人口抚养比下降的过程中,人口生产性有所增强,这种社会追加的人口生产性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这一效应即为人口红利。我国随着老龄化的到来,人口红利也将随之消失,这将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未富先老”:根据联合国公布的老龄化社会标准,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就显示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据预测,从2022年开始,中国将步入老龄化严重阶段;2050年,中国将步入超高老龄化国家行列。然而,与其他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老龄化面临更为艰难的问题。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人均GDP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足发达国家的20%,这种被称为未富先老”的状况成为社会的隐忧。

2.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途径

要解决人口红利消失问题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单独家庭生育二胎和推迟退休年龄等相关政策,人口红利问题将得到一定好转。另一方面,需要转变老年人和社会全体成员的观念,倡导积极老龄化观念,实践人口转型红利即老年人口红利”理论。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积极老龄化既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人群。人口转型红利是指老年人口通过再社会化转变自身的社会角色,从赋闲的离退休人员转变为有所作为的工作者,通过再就业和续就业来开发老年人力资源的价值,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广义来说,老年人对儿女的各种帮助、在社会上的善举(如从事公益事业、志愿者活动)以及在市场上的消费等等也推动经济社会的进步(穆光宗,张团,2011)。在欧美,老年人的再就业、从事公益事业等活动已经成为常态。但目前在我国,老年人对社会的贡献集中体现为对子女家庭的帮助,对社会其他方面的贡献还更多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转变传统老年观念,将先进老龄化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同时,还需要提高老年人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使他们具有再就业和从事公益活动的能力。

要解决未富先老”问题就要求国家不断健全社会保障、法律等制度,从制度层面保障老年人权益。同时全社会也要行动起来,形成老年人保持心理和身体健康,家庭成员鼓励支持老年人以积极心态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的氛围,探索多途径、系统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方式。从以上分析看,无论解决什么问题都涉及到社会观念转变和将先进老龄化理念付诸实践,以及老年人能力提升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将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老年人组织起来并进行教育的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社区开始担负起教育、娱乐、交往等多项功能,这些功能不断被强化,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日益加强,居民的社区意识逐渐增长。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社区成为对全体社会成员实施终身教育的最佳平台。因此,发展社区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将成为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发展社区老年教育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实践探索

1.转变传统养老观念,树立积极老年观

中国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基本态度和观点是:在物质上,老年人得到其子孙和全社会的赡养和扶助,在精神生活(包括社会地位,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见等)中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其中,赡养”,是这一老年观的基础部分,而尊敬”则是在这一基础上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在社会生活中互相影响和互相渗透(倪跃峰,1998)。这种老年观体现的是家庭养老的基本观念,是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和多子多福的家庭追求与生活现实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计划生育政策长期实施的情况下,这种老年观已经受到了严重冲击。社会情况的变革要求我国老年观也必须随之而变。社会的进步首先表现为社会成员观念的进步。

在以赡养”扶助”为基础的家庭养老”这个中国传统的养老观念中,隐含着一种消极的老年观:当老年人达到一定年龄后,目前我们一般以退休为标志,即使仍然身体健康,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也会退出工作岗位回到家庭,很少再就业或从事公益活动。他们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换为社会财富的消耗者,开始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即老年人”等于被供养人”。这种观念不仅是老年人,也是家庭、社会普遍接受的观念。这种观念作用的结果是,对于家庭而言,老年人开始成为子女精神和物质生活的负担。对于老年人而言,一是他们开始以家庭为中心,逐渐脱离社会,生活范围缩小,从而影响到他们精神生活的质量;二是他们的经济收入减少,从而影响到他们物质生活的质量。当代社会需要转变传统的老年观,对于老年人的社会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而不是把他们一律视为需要被供养、被扶助的对象。当我们不再将老年人”与被供养人”画等号,人们自立自强的意识就会增强,从而形成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良好环境。

为了促进老年人享有健康晚年、幸福晚年、积极晚年,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4月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获得最佳的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的过程。它让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按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充分的保护、照料和保障。以独立、参与、尊严、照料和自我实现”为原则,倡导健康、参与、保障。其中,健康”,包括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内容。参与”,是指人退休以后,根据需要和可能,继续参与社会事务,使老年人的生活继续融入主流社会,参与创造收入和发挥作用的机会,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积极老龄化”虽然提出,并在理论界得到较为广泛的研究,但是了解甚至是知道这个名词的老年人和其他社会成员寥寥无几。因此,我们需要通过面向全体居民的社区教育将这种积极的老年观宣传给每个老年人和社会成员,使积极老龄化深入人心,并逐渐转化为现实,从观念上引领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的解决。

2.参与时间银行”建设,实现老有所养”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我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提出来的老年人权利保障目标。在人口流动加速,家庭小型化的背景下,老有所养谁来养”是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养老事业的基本共识,家庭和社区将成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主体。社区居家养老是建立在国家养老保险制度和政策的基础上,以社区为平台,为居住在家庭中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与养老资源和职能几乎完全依靠家庭的传统家庭养老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与其他养老模式相比,社区居家养老必将由于其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趋势,符合中国人对于养老的基本认识和习惯,而成为我国养老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模式。成功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目前,社区居家养老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的模式。就当前各地发展情况看,除了居民观念转变和政府政策支持等问题,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提供服务的人力资源和服务质量保障问题。世界较为通行,在我国也开始试行的做法就是建立时间银行”。从广义上看,时间银行是指不同年龄阶段的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为自己以后享受同等时间的志愿服务积累时数;狭义上,时间银行是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积累服务时数,待自己年老需要服务时,享受同等时数的服务(王泽淮,2003)。

就职能而言,建立并管理时间银行应属于民政部门的任务。但就现实看,时间银行在我国尚处于理论探讨和初步实践阶段,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这显然是民政部门人员难以完成的。担任社区教育任务的一般是高校,高校教师有着很强的研究能力,这恰好可以弥补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的不足。同时,高校的科研成果也应该通过与政府部门的合作,完成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因此,高校与政府部门合作,社区教育参与到社会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之中成为一种现实需求。在时间银行的建立、运行和完善过程中,社区教育应参与的工作包括: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进行顶层设计;宣传先进老年观,转变社会传统养老观念;设计时间银行的建立模式,研究制定相关管理、运行机制和时间兑换等制度;宣传时间银行的理念和内容,培训时间银行管理人员,参与组建并培训志愿者等相关服务人员队伍;建设社区教育管理人员及教师队伍,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模式;研究提供和接受扶助人员的双向选择和信用评级等制度,形成科学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加强研究和实践,制定时间银行运行模式的评价体系,并付诸实施,等等。符合我国社会实际、运行科学的时间银行机制的建立,将有效开发社会闲散力量,挖掘低龄健康老年人的潜能,不仅使他们做到老有所为”,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机制的建立和实践,不仅可以解决当前需要扶助的高龄老年人的老有所养”问题,还为目前低龄未来高龄的老年人解决了后顾之忧,最终可以为我国的社会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3.加强知识教育,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教”

在老年人的多种需要中,老有所学”的地位举足轻重,它能够丰富老有所养”的内涵,增进老有所医”的效果,开发老有所为”的能力,提升老有所乐”的品位,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情况,全国60岁以上老人文盲人口约为37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21%,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水平显著下降。调查显示,老年群体主观上接受教育的需求十分强烈,他们希望学习的内容广泛,涉及到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不同知识层次的老年人对知识的需求内容不同,知识层次较低的老年人对于健身、养生、娱乐、生活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更感兴趣,要求教育内容简单易懂。原因在于,几乎所有老年人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与生存、生活直接相关。知识层次较高的老年人兴趣相对广泛,他们的兴趣会延伸到个人爱好、国内外大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理财等多个方面。时间灵活,形式多样是老年人的普遍要求,这主要源于他们一般都会有照顾家庭和孙辈的任务。与他人交往,扩大社交圈成为老年人参与各项健身、娱乐活动的重要原因,也是对老年教育的期望。

老有所学”和老有所教”是相辅相成的,虽然老年人的学习欲望强烈,但是目前社会能够提供给老年人的教育资源极为有限。老年大学是由政府兴办的公益性老年教育组织,也是目前各地开展老年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更为普及的是社区或社区附近能够进行的一些体育、文娱活动,这些活动有些地区是有组织的,但大多数是由老年人自发组织的活动。从全国来看,由于地方政府的思想意识、经济能力不同等方面的问题,加之地区间、社区间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这些教育与活动显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中老年人的普遍需求。综合以上分析,要切实加强老年人的知识教育,实现老有所学”需要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实现老有所教”。教育的内容首先必须是老年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继而应该通过这些教育,宣传先进的老年观,并引导他们接受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教育。根据老年人对于教育时间灵活和形式多样的普遍要求,仅就加强知识而言,各地终身教育平台的建立是实现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最佳途径。当然,这就需要对老年人进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4.加强技能教育,实现老有所为”

老有所为”是《十二五老年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老年人口红利”的通俗化表述。但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仅仅凭借老年人和社会观念的改变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加强老年人的技能教育。老年人的技能教育要根据需求进行多层次的教育。对于某方面具有特长的老年人,教育的重点应放在转变老年观的教育;对于具有一定劳动技能,有意愿再就业和续就业的老年人,重点应放在如何选择适当方向,提高实用技能的教育;对于急需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但又没有什么技能的弱势老年人群体,应该进行其力所能及的技能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教育无法通过现有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而必将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通过这样的教育,老年人口红利”才能从理论走入社会,老有所为”也才能逐渐得到实现。

5.建立老年人学习组织,实现老有所乐”

社区教育不仅要能够实现其对于社区成员的教育功能,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组织功能。这种组织功能可以表现在时间银行”的建立过程中,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中,也可以表现在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楼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单位等的建设方面。面对社区中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让他们参加到志愿者和学习组织中,进行学习,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成就感、人生价值的实现感。进一步可以让老年人生命质量有所提高,生活体验更加快乐幸福,实现老有所乐”。

四、总结

老年教育篇2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发展老年教育,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江苏老年教育在国内起步较早,初步建立了老年教育体系,但在发展中存在参与人数少、发展不平衡、教育模式单一等不足,须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挖掘整合老年教育资源、改进老年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促进江苏老年教育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老年教育;对策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全球人口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自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阶段。江苏自2000年迈入人口老龄化行列之后,人口老龄化呈加速态势。老年教育作为缓解人口老龄化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以及老龄化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活动,其积极作用日益显现。本文针对江苏老年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提出推进江苏老年教育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教育

1.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根据国际惯例,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中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江苏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922.15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6.2%,意味着江苏成为全国老龄化最早的省份之一。据《江苏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白皮书表明,江苏人口老龄化呈加速状态,2010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江苏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至1300多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7.4%。截至2013年底,江苏60岁老人已超过1494.7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19.65%,比全国高4.85个百分点。

2.老年教育成为发展战略选择。老年教育是指以老年人为主体,以满足老年人需求为宗旨,通过增强老年人生存发展能力,推进老年人全面参与社会,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为老年人服务的活动。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全面推进老年教育成为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的重要战略选择。一是发展老年教育,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是人生各个年龄段、各级各类各种形式各项内容教育的总称。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这对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二是发展老年教育,促进了个体需求的有效满足。通过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活动的开展,既可引导社会人文关怀流向老年群体,让老人寻求到精神上的慰藉和满足,同时,也能在增强老人自身生存能力的基础上适当减轻老年家庭经济负担。三是发展老年教育,满足了积极老龄化的社会发展需求。积极老龄化的题中之意,就是要通过发展老年教育,提高老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老年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推动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二、江苏老年教育发展现状

1.行政管理格局。20世纪80年代初,江苏积极响应国家老有所学”的号召,一批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同志积极兴办老年大学,成为江苏较早的老年教育的办学形式。1998年,江苏省教委专门向省政府发出《关于明确老年教育管理工作职责的请示》,建议省政府明确老年教育工作归口管理的部门。之后全省形成老年教育宏观上由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各级老龄委和老干部局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则作为业务主管的管理格局。

2.实施类型。目前江苏省老年教育实施的类型主要有正规老年教育(老年大学)和非正规老年教育(社区老年教育)两种。正规的老年教育多为老年大学或老年学校。江苏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相对规范的具有传统学校特点的老年大学;第二类是利用现代远程传媒为主要教学载体和手段,以分散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教学点辅导为辅助的空中老年大学。截至2013年,江苏已形成了省、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老年教育网络,并形成以各级正规老年大学为骨干、社区教育机构为依托、远程网络教育为重要形式的教育体系。

3.办学主体与办学经费。在办学主体方面,一是以各级党委老干部工作部门举办的老干部大学(老年大学),硬件设施建设好,经费有保障,参加入学的老人主要是离、退休老干部;二是教育、文化部门和老龄工作部门举办的老年大学,经费有一定的保障,学校面向社会老年人开放,并收取一定的费用;三是社区以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为平台的社区老年学校,经费由社区自己筹集,社区老年人基本是免费(或只收取很少学费)参加学习;四是民办老年学校,主要依靠市场经济的方式运作,一般经营比较困难。从目前来看,江苏老年教育中,老年大学和社区教育是老年教育最重要的办学形式。

4.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是老年大学的中心工作,各校在创新教学理念、加强大纲与教材建设、规范考核评估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同时,也积极利用现代传媒发展老年教育。

5.老年教育研究。江苏老年教育研究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区,起步是比较早的,以南京金陵老年大学为首,于1994年即创办了老年教育刊物《实践与探索》,2005年又新创了《金陵老年大学学报》,2006年又创办了《学术通讯》。总体来看,江苏老年教育走在全国前列。

三、江苏老年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参与人数少。20世纪80年代至今,江苏老年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白潮”,这样的发展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还比较滞后。截至2013年,全省各级老年大学(学校)共9468所,在校老年大学(学校)学员130余万人,仅占全省老年人口的8.7%左右。这意味着全省约有91.3%的老年人没有机会接受老年教育,不能享受老年教育的权利。

2.发展不平衡。江苏老年教育的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为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老年教育发展不平衡。苏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部分地区积极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参与人数多、吸引力强;而苏北地区的社区教育较为滞后,老年教育办学经费欠缺,办学条件不足,覆盖面不广。从全省范围来说,城市老年教育和农村老年教育发展也存在差距较大。

3.教育模式单一。江苏各地老年大学课程种类单一,主要开设一些大众知识类的课程,如书法、美术、摄影、声乐、舞蹈等,未能根据当地老年人的教育需求开设一些地方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主要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对老年教育规律的探索。

4.导向作用不明显。目前,作为全省老年教育推动主体的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都还没有设置明晰的老年教育工作指标任务。也就是说,老年教育还没有被各级党委、政府真正作为化解人口老龄化社会风险问题的重要举措来抓,没有作为硬性指标任务加以落实,对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高。

5.教育投入不足。虽然在省、市级层面上,目前都已有了相应的老年教育发展计划、规划,乃至责任主体,但实际无论是在人力还是在物力上,无论是相对于江苏人口老龄化加快的现实,还是相对于江苏教育大省的地位,教育经费都严重不足,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四、江苏老年教育发展对策

1.发挥主导性,树立积极的老年教育观。在老龄化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老年教育要提高到完善老人生命意义、唤醒老人生命自觉的高度,如此老年教育才富有价值。一要注重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从国外老年教育的发展经验和江苏省老年教育的发展现实来看,各级党委政府在引导社会认识、强化服务管理、建立分层有效的老年教育投入机制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二是要注重发挥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教育、民政、财政、卫生、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以及老干部局、老龄办等要加强协调配合,努力形成对加强老年教育工作领导和管理的合力。三是要注重发挥社会组织的主导作用。要以扩大老年教育的社会基础为目标,大力普及乡镇、街道、社区的老年学校,注重调动社会办学积极性。

2.体现超前性,挖掘整合老年教育资源。一要注重规划引领。江苏省老年教育方面虽也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快我省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等,但要真正体现依法治教、发展老年教育工作,还应从更高的层面制定老年教育法和江苏老年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推进江苏老年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二要注重整合挖掘。要向社会开放各种教育资源,构建一个社会化的终身学习体系。要从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多个方面来拓展和完善老年人学习的渠道,充分保障老年人的各种学习需求。

3.突出多样性,改进老年教育教学模式。老年人群体不同于其他学习群体,在教育教学方式上应该讲究多样化。首先,在教学形式上,要关注老年群体需要的多样性,让课堂教学成为第一课堂,社团活动成为第二课堂,社区活动成为第三课堂,发挥各种教学方式的作用。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突出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和老年人的需求性,把技艺学习、知识更新、文化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再次,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江苏各地的情况开展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老年教育课程。最后,在教学方法上,要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他们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老年教育作为老龄化社会中一种积极的为老年人服务的活动,其发展对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江苏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先导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发展老年教育,必将对全国老年教育的发展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作者:刘宝萍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淑芹.论老年人的价值、需求及老年人的社会参与[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3.

老年教育篇3

关键词:老年人;闲暇;教育

收稿日期:2007―11―28

作者简介:郝振君(1973―),女,汉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宁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一、闲暇教育和老年闲暇教育的内涵

闲暇教育作为一个概念出现于20世纪。美国是20世纪以来较早开展闲暇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国家。到20世纪80年代,闲暇教育开始引起我国教育理论界的关注。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认为闲暇教育是指通过传授闲暇知识、技能和技巧,帮助人们确立科学的闲暇价值观,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生活质量,促进个性发展的终生的、连续的教育活动。

按照在闲暇中接受教育的目的不同,可将闲暇教育分为两种类型:谋生型闲暇教育和乐生型闲暇教育。老年人的闲暇教育主要属于乐生型闲暇教育,因为对他们来讲,谋生已经不是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而随着医疗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所以离退休以后的几十年光阴怎么度过,是他们经常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因此,通过合适的教育引导老年人学会享受生活,学会利用闲暇,提高生活质量,达到自我实现,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了。

二、老年闲暇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我们认为,老年闲暇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该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培养老年人科学的闲暇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体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的状况做出判断的认识。闲暇价值观是人们对闲暇时间价值趋向的认识,在人们的闲暇生活中,闲暇价值观具有引导方向的重要作用。所以,老年闲暇教育应首先注重培养老年人科学的闲暇价值观,使其明确闲暇在一个人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以及科学、合理利用闲暇对一个人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闲暇生活方式。

(二)培养老年人正确的闲暇道德观

闲暇道德观的培养,是时代赋予闲暇教育的新使命。我们知道,闲暇的本质是自由,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纵、无约束或无视一个人在闲暇中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所负的责任”。②自由是一种能力,它和责任是一对孪生兄弟,不能分离在老年闲暇教育中,我们也应特别注意这一点,必须让老年人明确,自己的闲暇应是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不能以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为前提来谋取自己的快乐和幸福。闲暇时间也应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多从事情趣高雅、有意义、有价值的闲暇活动,最好不要沉溺于扑克、麻将等活动中,还有一些老年人在玩扑克、麻将的过程中掺杂了的因素,这就更不好了,一定要杜绝这类现象的出现。

(三)培养老年人利用闲暇时间的各种能力

闲暇能力的培养是闲暇教育的重要任务。具体到老年闲暇教育,这些能力主要包括闲暇选择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事各种闲暇活动的能力等。因为只有具备了闲暇选择能力,老年人才能自由、自主地选择对自己的发展和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只有具备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老年人才能把自己对美的兴趣以及领悟美的能力吸收到自己的个性中去,从而提升其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

(四)进行老年健康教育

对老年人来讲,健康是第一位的。在老年闲暇教育中,健康教育应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西欧、北美一些国家,“死亡教育”与退休前教育在老年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准老人”心理健康,帮助他们平稳过渡到老年阶段,适应老年生活。而我国的老年教育体系中对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关注程度还不够,因此导致不少离退休人员在初期无法适应这种闲适的退休生活,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生理与心理上的不适,严重者甚至会引起精神方面的疾病。所以,在构建我国的老年教育体系时,应把健康教育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不仅让老年人懂得如何进行身体的锻炼和保健,更要让他们知道如何进行心理方面的合理调适,了解合理的心理疏导和求助渠道与方法。

三、老年闲暇教育的实施

对于老年闲暇教育的实施,家庭、学校、社区和整个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这些机构和场所是老年人生活和休闲的重要阵地,所以,每一种机构和场所都应有良好的老年闲暇教育规划。

(一)家庭中的老年闲暇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提高,电视机、计算机、照相机、报刊杂志、健身器材等都已广泛地进入家庭,每个家庭都应充分利用这些物质条件,提高家庭的文化品位和精神生活水平,创设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使每一个家庭成员,尤其是老年人能在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中,陶冶性情,增强体质,丰富生活。所以,年轻一代对父母应尽的责任不仅应是物质方面的满足和供养,更多的应该放在精神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以及良好生活、休闲氛围的创设。

(二)学校中的老年闲暇教育

学校中的老年闲暇教育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一种是由普通高等学校或高职院校承担一部分老年闲暇教育的责任,这也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让一些希望与年轻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的老年人作为旁听生与普通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一种是由高校的继续教育部门专门开设一些适合老年人学习和老年人感兴趣的专业和课程以供老年人学习。第二种情况是由国家、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甚至个人举办专门的老年教育机构,以满足老年人接受教育的需求。我国目前也有老年大学几千所,开设的课程也日趋多样化,除了老年卫生保健、老年心理学、老年体育、科学讲座外,还包括思想修养、文学、历史、书法、绘画、戏剧、曲艺、花卉、气功等,老年人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择学习。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还是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需要,一是数量不足,二是形式还不够多样化,三是一些老年人认为离自己家太远,来回跑不方便,希望能够就近入学。因此,发展社区老年闲暇教育体系非常必要。

(三)社区的老年闲暇教育

社区教育中始终存在着闲暇教育的因素。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人们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活品味的意识越来越强烈,社区中的闲暇教育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日益从自发走向自觉。社区教育条件和设施不仅包括社区为人们提供的公园、图书馆、游乐场以及其他健康的休闲娱乐场所,还包括令人愉快的商业区,清洁、安全、富有情趣的居民住宅环境,富于艺术美的、赏心悦目的公共和私人建筑结构,高质量的教育和医疗设施,布局优美、开阔的街道和公路,绿树成荫、悠闲恬静的绿化带等。利用上述条件和设施,社区完全可以开展内容和形式多样的老年闲暇教育活动。如进行休闲技巧的正规指导(书法、绘画、打球、舞蹈、插花、茶艺等);通过组织讲座、展览、研讨会、实地考察、展示会、各种文化节等,向社区老年居民介绍休闲的新理念、新信息和新体验。

(四)社会中的老年闲暇教育

社会中的闲暇教育主要可以通过社会的公共娱乐和休闲服务机构和设施来实现。比如俱乐部、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保龄球馆、垂钓中心、高尔夫球场、协会、公园等都可以提供休闲服务,发挥闲暇教育功能,也都是老年人的好去处。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这些部门和机构要拥有一支专业的队伍,能够提供专业的服务。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休闲服务行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休闲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提高。所以,学校可以考虑开设休闲服务方面的专业,社会相关机构也可以考虑开展专门的休闲服务方面的人员培训和教育,这将是一个发展前景良好的专业方向。

参考文献:

[1]庞桂美.闲暇教育论[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60-62.

[2][美]J•曼蒂等.闲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台湾:春秋出版社,1989.5.

[3]王胜民.21世纪老年教育呈现四大特点[J].中国石化,2003,(3)44~45.

[4]刘和生.发展老年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6,(4)26~27.

[5]陈露.成人闲暇教育的自由价值浅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5,(3)12~13.

[6]郝振君.试析成人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J].成人教育,2007,(5)35~37.

[7]陈.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中国老年教育现状及对策[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6)55~58.

[8]陈世林.关于老年教育问题的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1,(3)23~25.

老年教育篇4

一、在老年教学目的上,要突出一个主题。

就是要突出以保持老年人身心健康为主题。俗话说,“四季春为首,五福寿为先”。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老年人,他们的特性之一就是进入了“双高”期(高年龄、高发病),而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无疑是各级老龄机构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旦偏离这个主题,任何形式的教学都不免沦为无稽之谈。因此,老年教育无论是在教学手段、内容抑或成效上都必须始终围绕并实践这一主题。

二、在教育方式上,要实行“两个结合”。

我县自2005年开办老年大学以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教本教学与声像教学、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效果显著。首先是在室内课堂上,变讲课方式的单一被动为师生交流互动,并辅之以多种多样的声像硬件,达到每一堂课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效果。其次是不断拓宽教育场景。老年大学与老年体协、老年科协、沤江诗社协同“作战”,如以举办体育活动、组织参观考察、举行书画比赛等形式,使学员常学常新。

三、在教学内容和效果上,要实现“四有”。

第一,老年教学要注重趣味性,使学员们学有所乐。“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老人性格志趣各异,要巩固教学成果,就必须紧紧抓住老年人的兴趣点。这就要求老年大学所开设的课程科目多而杂,如开设各类球类(门球、地掷球、柔力球等)满足追逐运动者,开设苗木盆景类满足喜欢园艺者,开设书画琴棋类满足艺术追求者,等等。

第二,老年教学要注重思想性,使学员们学有所思。要经常组织老年人以各种形式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国际国内时事政治,使老年人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第三,老年教学要注重针对性,使学员们学有所获。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常见性、普遍性、多发性疾病预防和治疗的知识传播,比如糖尿病的防治等。二要根据季节变换等自然因素,教育老年人加强防范。三要普及现代化通讯、家电等使用常识,提高老年人不时之需的应急技巧,提高自身保护能力。

老年教育篇5

一、老年人的概念界定

对于“老年人”概念的界定问题,有不同的标准,可以按照生理年龄、心理年龄以及社会年龄等进行划分,最简单办法也就是按照生理年龄进行划分。从生理角度讲,老年人不可避免的共同特征是“老化”,老化的过程表现在:皮肤干枯、起皱、松弛;脸部皱纹增多、毛发脱落;身体内容各个系统功能会发生改变,患上疾病的可能性增加。老年人摆脱了谋生和追求名利的束缚,他们不再为养家糊口操作,他们相对自由,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实现老年教育发展的意义

1.老年教育是终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科科长保尔?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的理念,将教育视为贯穿于整个人生的过程,打破了以前“前半阶段进行学习,后半阶段进行工作”的明显界限。扩大的教育的对象、教育的范围,教育不再是局限于学校的教育,也不再是针对学生的教育。老年教育是实现老年人自身发展、追求自我,实现精神安慰的途径。

2.老年教育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途径[1]

谈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大家想到更多的是丰衣足食、衣食无忧,其实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人来讲,高度的物质文明不如精神文明的充足来得高兴。老年人由于脱离了工作岗位、摆脱了家庭负担,生活中充满更多的是空虚感、孤独感和无价值感。我国提出让老年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3.老年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功能的发展[2]

老年人是资源,老年人具有丰富的智慧、经验、技能、影响力,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可以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老年教育的经济建设功能是指:老年人具有丰富经验,老年人力资源是具有非常大的经济价值,通过老年教育对老年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将老年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活跃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老年教育面临的问题[3]

随着人口结构的急剧变化,老年群体的不断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面临家庭和地位的变化问题以及需要冷静看待死亡问题。老年教育为老年人提供支持系统,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从目前老年教育在全国发展情况来看,我国老年教育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老年教育覆盖面小。中国的老年教育现目前针对的是少数老年人,并且能够参与老年教育的老年人文化程度较高,身体状况较好。

老年教育机构分布不平衡。研究显示,在经济较为发达、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城市,老年教育机构分布较多;而在一些偏远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发展老年教育比较困难,老年教育机构几乎没有。

老年教育发展资金短缺。由于办学经费紧张,国家教育经费绝大多数投入在基础教育当中,老年大学的资金也非常短缺,老年教育项目也不能够运转良好。

缺少法律制度的保障。目前,尚未有一部老年教育法可以保障老年人的教育,许多省市地区颁布有老年教育条例,其老年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偏向改善老年人生活娱乐状态,提供老年人休闲娱乐场所,对于老年人的文化知识课程设置很少。

老年人对自己接受老年教育意识淡薄。首先是大多数老年人体质下降,健康水平堪忧,故而没有精力去参加进行老年教育;其次是健康水平较为良好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没有再接受教育的必要。

四、实现老年教育的发展措施[4]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全民对各个年龄层接受教育的观念不断开放。老年教育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本文将其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将其综合如下:

1.老年教育发展微观层面的策略

1.1发展老年远程教育、社区教育

老年人由于身体体质较弱,加上有家务在身,不喜欢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远距离参加教育活动,所以网络远程教育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服务。老年远程教育必须要求老年人能够操作电脑,所以它可以方便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老年人。

1.2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老年教育教师队伍

优秀的教师队伍团体可以促进老年教育发展,教师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些对老年人健康、文化生活起促进作用的知识和活动环境。由于老年群体自身的特殊性,师资队伍应该是多样化的,这些老师可以是来自兼职老师或专职教师。

1.3整合社会资源,开发适合老年人发展的课程

老年教育是一种完善人、升华人、提高老年群体素质的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灵活多样化,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老年人健康保健教育、休闲生活教育、人生伦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

1.4加强老年教育宣传,吸收一批青年志愿者帮助完成老年教育服务

老年活动由于经费有限,一些制定的课程不一定能够非常完善的落实,请一些专业的老师也有许多困难之处。可以通过老年人群体内部寻找各自身边优秀的人作为志愿者参与到老年教育活动当中,并且也可以让有丰富实践成功经验的老年人自身也作为志愿者参加进来,促进自身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1.5定期形成和老年教育资讯

通过对老年教育信息的宣传可以使老年群体收集到的学习情报传达给个人,使处在任何地方有学习需求的老年人都可以根据这些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老年教育发展宏观层面的策略

2.1国家应该加强对老年教育的关注

老年教育的发展在我国来说比较薄弱,政府需要进行引导和帮助,让社会关注老年教育,使老年教育具有良好发展态势。思想上,政府应该明确发展老年教育的意义。

2.2扩大筹资渠道,增加老年教育经费来源[5]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老年教育办学经验,我们应该采取经费来源多元化原则,使老年教育的经费来源既有政府的支持,也有民间团体捐赠,还可以部分进行市场化运行少量收费等多种形式。通过立法确立老年教育发展资金的保障。

老年教育篇6

(一)经费紧缺

目前,我国农村老年教育面临的现实处境非常尴尬,国家虽然将农村老年教育纳入终生教育体系,对其也有着比较明确的法律制度规定,各级政府虽然也明确了相关的责任单位,但由于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其所关注的是辖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地方政府并没有为农村老年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也没有协助各村、社区,为农村老年教育提供必要的校舍和必备的教学设施,更没有为其聘请专职或兼职的农村老年教育教师。经费的短缺,成为制约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近年来,我国在公共教育方面的支出,从没有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其比例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比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都低。一般发达国家的老年教育,不仅有各种法规对其予以相关支持,同时也有由政府与社会提供的较稳定的资金来源,而我国大部分乡村农村老年教育所需的经费,都是临时向乡镇政府申请而来,没有专门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致使农村老年教育举办率和学员参与率仅有5%左右。这与广大农村老年群体强烈的教育需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经费的紧张,使得农村老年教育教学设施条件极差。农村基本没有专门的老年教育教室,多数乡村老年教育开展工作时,都是临时借用地方乡镇政府的成人教育中心或会议室。这些场所,根本没有配备基本的教学设施,所谓的教室,也是由废弃的会堂、办公室临时整理而成,无法满足农村老年教育的基本需要。

(二)师资缺乏

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师资。城里的老年大学,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再加上有专门的经费保障,因此,其不但可以聘请到教师,而且还可以挑选优秀的教师,而农村老年教育则连起码的师资都缺乏。大多数乡镇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加之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接受能力较低,所以,很多教师都不太愿意到农村去开展老年教育,即便有些教师愿意去,乡村也难以承受教师的相关授课费用。教师的缺失,影响了农村老年朋友的学习兴趣,严重制约了农村老年教育的发展。

(三)课程安排不合理

我国目前所开展的农村老年教育,其课程内容安排也不如人意,主要偏重于国家大事、计划生育、反对、秸秆焚烧等大政方针的讲解,基本没有与农村老年人息息相关的生活常识,如家电使用及保养、老年人社会问题和对策、识别假币与假冒伪劣产品、老年人购物消费指南等知识的讲解,更没有老年人所急需的医疗、保健、心理、法律等知识的讲解。其教学方式多为比较陈旧的集会式、宣讲式,授课语言多空话、大话、废话,缺乏新意,教学效果较差。经费的掣肘,师资的缺乏,授课内容的空泛,凡此等等,致使我国农村老年教育步履维艰。

二、促进农村老年教育发展的相关策略

我国农村老年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教育水平依然较低,与发达国家甚至与马来西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如何有效改进我国农村老年教育,提高农村老年教育的总体水平,在继续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就成为我国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转变观念

转变传统的农村老年教育观念,是做好农村老年教育一切工作的前提。观念的转变,在于不断地否定和颠覆已有成见,超越已有的观念。要做好农村老年教育工作,就需要所有从事农村老年教育的工作者,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正确认识到,农村老年教育对建设科学、民主、文明、和谐、稳定的新农村的重要意义。转变传统的农村老年教育观念,意味着地方政府的领导要转变观念,只有领导的观念转变了,才能加强对农村老年教育的引导,制定相应政策,动员、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兴办农村老年教育学校。转变传统的农村老年教育观念,意味着农村老年人自身也要转变观念,只有农村老年朋友提高了对农村老年教育的认识,才能保证自己在农村老年教育活动中,学得进,学得深,学得透,学得乐。转变传统的农村老年教育观念,还意味着农村老年朋友的家人要更新观念,要对老年人参加农村老年教育,在时间、经费上给予相应的鼓励和支持,以使其安心参加学习。

(二)加强领导

要做好农村老年教育工作,还必须加强领导,多方形成合力。政府部门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对农村老年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把农村老年教育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从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出发,上下一心,科学把握农村老年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迅速解决,为农村老年教育工作保驾护航,并为其指明前进的方向。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做好农村老年教育工作,还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农村老年教育师资队伍。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学质量。由于农村老年教育经费有限,因此,农村老年教育可以尝试建设一支专兼职并重的教师队伍,即以聘请本地域范围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或离退休的知识分子为主,构筑一支专业教师队伍;同时,还可以向社会公开邀请有特长的志愿者,或与周边大学、医院、司法机关、文艺团体等建立联系,请他们定期选派专家来举办报告会、座谈会、读书会等,打造一支兼职的教师队伍。[3]

(四)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在确保必要的师资的前提下,农村老年教育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制定一个比较科学的教学计划。农村老年教育教学计划的制定,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学员的主体地位,坚持为每一位老年朋友的发展服务。在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时,相关人员要走进老年群体中去,多调研,多座谈,了解老年朋友们最关注什么,最想学到什么,以及对课程安排有什么期待。只有这样,其教学计划才能避免闭门造车,才能科学地设置有针对性和个性特色的教学版块,让教师有重点地开展相关教学,并保证其教学内容学员能听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上,使学员的专业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需要指出的是,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农村老年教育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呆板单一的教学方式,重视对老年朋友自主学习的引导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此,可以在农村老年教育中,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使学员接受密度更大的信息。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可用课堂讨论或演讲辩论代替过去的一言堂,以活跃学员思维,拓展学员视野,启迪学员心智,更好地解决学员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疑难问题,促进学员的全面发展。

(五)开放办学

要加快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必须抓紧整合地方资源,以开放式教育代替封闭式教育,解决农村老年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对此,可借鉴前几年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将农村老年教育分成若干层次,基础层次的农村老年教育经费,可由国家全额提供,而高层次的农村老年教育,则推行谁投资谁收益的教育方式,以教养教,逐步增强农村老年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此外,地方政府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吸引社会团体、企业单位、个人向农村老年教育投资,逐步将农村老年教育由政府单一办学,向政府、社会多元化办学转变,扩大农村老年教育的办学规模,拓展其教学范围,实行开放式办学。

(六)发挥村委会作用

要加快发展农村老年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农村本地域单位、社会组织在老年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村委会对本村老年朋友的日常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教育需求最了解,因此,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充分发挥村委会的阵地作用,使其将农村老年人组织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以确保农村老年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村委会要主动了解老年人的愿望,开发一些贴合农村老年人生活需要的教育项目,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比如可有针对性地开设时事政策、林果管理、食用菌栽培、文艺体育、法律知识、老年保健等课程,还可以开设一些如缝纫、刺绣、园艺、裁剪、民间文艺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老年教育,可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开办老年教育网站和空中老年教育课堂,开设电脑、插花、歌舞等课程,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老年教育需要。与此同时,地方高校要将其所拥有的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与农村老年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农村老年教育提供其所需的帮助,使有志于获得高等教育的老年人,能充分享受同等教育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以满足老年人就地就近参加学习的需要。

(七)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农村老年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是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农村老年教育公共权力的监督、授予和行使,农村老年教育参与人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规约,以及对农村老年教育开展过程中不合法行为的预防和惩戒,都需要法律法规为其提供相关的保障,因此,应完善现有的农村老年教育法律法规,使农村老年教育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三、结语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知识进校园活动总结8篇
  • 下一篇:高二下册物理科目知识点总结(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