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例(12篇)

时间: 2023-12-31 栏目:公文范文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文1篇1

关键词:饮用水源地;保护;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S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饮用水源地保护与管理的必要性

水源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的发展要以城市本身能够利用的水资源条件来决定,不仅要考虑城市水资源所能够承受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要考虑水资源的水质条件及水生态环境对不断提升的水污染的所能承受的最大环境容量。城市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是保证城市用水安全和稳定供水的关键措施,尤其是当饮用水水源地受到污染后将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得当今社会已经将对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来对待。我国目前主要面临的水资源问题有水质性缺水、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其中因为水环境污染造成的水质性缺水是我国饮用水水源地安全最大的威胁。水源地安全具有两个属性:一是水源地的自生属性,如地下水含水层的岩石特性和厚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地下水中外来物质(污染物)的停留时间和迁移造成影响;其次是水源地的社会属性,这主要是水源地因为人类活动而受到影响。因此水源地的安全评价应该具有两个因素:一是能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提供充足的水量;二是还应该具有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

2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数量颇多的各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但管理措施混乱,评价标准模糊不清,对水源地的保护效果较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水源地管理体制混乱不清,一直以来水源地管理都是以行政区域管理为主,其中涉及到众多管理部门及机构,管理工作的权限与职责划分不清,权力也不集中,有些水源地虽然设置了保护区,但保护与管理效果不高。后来虽然设置了流域管理机构,加强了对河流流域的管理,但在实践中仍然没有充分发挥流域管理机构的只能作用,不能形成统一的流域管理,因此,摒弃以前的行政界限,实现真正的流域统一监督与管理显得日益迫切。

2.2水源地水质监测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在水质监测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同时在监测体制上没有形成一个持续的监测体系,对水源地水质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了解的还不够详细,同时对监测信息的交流和共享还不够充分,不能充分利川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水源管理与保护应对策略。

2.3水源地应急体系建设不够健全,很多水源地的应急预案不充足,甚至有些就没有应急预案,使得水源地的安全保障能力比较低,一旦发生突发污染事故,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

3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

3.1饮用水源地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

3.1.1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结合上游水库水源保护区农业发展现状和土地利用情况,建设水源涵养林、经果林;同时建设坡面坡耕地整治的坡面水系配套工程,建设排水灌溉沟渠。实施生态农业保护,保护区内的坡耕地推广实施保土耕作。

3.1.2生态修复重点工程

在上游水库水体周边污染物质浓度较大的水体实施生态浮床治理。为保证入库水质达到标准,在水库污水排放较集中处实施人工湿地工程。

3.1.3隔离保护工程

在上游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库周实施生物隔离工程;设置饮水水源地标识牌。

3.2城乡饮用水源地水资源保护的管理措施

3.2.1设置管理机构

负责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的领导、决策,制定项目发展方向,落实项目配套资金,负责资金安排和协调,监督项目实施。

3.2.2取缔饮用水水源地排污口、网箱和投饵养鱼

在城乡饮用水水源地设置饮用水源保护区,全面取缔饮用水水源地排污口,完成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内网箱和投饵施肥养鱼取缔工作。

3.2.3监控体系建设

对整个监测过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精确性、完整性、可比性和代表性。并将水质监测成果编制成当年的水环境质量报告,以便能够准确、全面、系统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为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为科学的管理水资源打下基础。

3.2.4管理体制建设与管理措施

(1)强化管理、建立长效机制。从防治城乡饮用水水源地水体污染,保障广大群众饮水安全,增加有效供给、保护水源地水质水量的角度出发,要逐步建立起法律监管、技术保障、监测与应急、社会参与四大体系。

(2)制定水源地保护区管理条例。加强立法和规划,严控污染源,应采取一些鼓励性条文和实质性、程序性条文,增加面源污染控制方面的条文。为保护饮用水源地供水安全,防止水体污染,确保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进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促进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应尽快建立健全我县饮用水源地保护办法。

(3)严格取水许可和排污口设置审批制度,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严格执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制度,强化新、改、扩建取水工程水资源论证审查制度。严格工程项目审批,坚持主体工程与污染防治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决不审批。

(4)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明确饮用水水源的水体功能与水质保护目标,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根据各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质量状况、经济发展规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以水功能区为单元,制定水功能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和环境污染控制目标,对排放污染物总量进行控制。

(5)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对实施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总量收费和超总量收费制度。对于实施总量控制的排污单位,若剩余有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给予奖励。加大污染治理,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

(6)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加强水源地管理,编制科学的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实施方案,制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管理对策,完善饮用水水源地的安全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好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关系。为今后一个时期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保证紧急情况下城乡供水的水源需求。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与制度建设,制止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逐步修复生态与环境,控制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建立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制度,严格限制地下水及自备水源的开采。

(7)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各水源保护区内还存在部分耕地,农业面源污染使水库和河流水质受到威胁。要合理使用化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研究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发展以虫治虫、以菌冶虫等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以防止和减少农药(包括农田径流)对水体的污染。

3.2.5水源地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建设由数据库、统计分析、水质测报分析、管理决策、动态显示、信息等系统组成的信息系统,为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效实施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3.2.6水源地安全应急预案

为处理好我区境内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减少和消除水污染事件带来的危害;维护境内水环境安全,保障人民饮水和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统一管理的水污染处理机制,提高突发性重大水污染事件的防范和处理能力,必须制定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应急预案。

4结论

因此,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水资源保护,可以提高水源地现有水质的标准、水源地水功能利用率、优化水环境,控制水土流失。使所面临的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而造成的水资源缺乏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协调等突出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对改善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全面推动小康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唐克旺,徐志伙等.全国城镇地表水饮叫水水源地水质评[J].水资源护,2009.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文篇2

论文关键词:综合规划水资源生态环境西北诸河

论文摘要:通过区域环境现状分析,以及对规划主要内容和目标评述,认为西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实施将给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和水环境等方面带来长期的、深远的有利影响,局部、暂时的不利影响是可以控制的,并针对这些不利影响提出了减免措施,即:优化水资源工程建设设计方案,合理选址选线,使大部分不可逆影响得以弱化或减免;加强对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重要城市河段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监测,切实掌握其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1区域环境现状

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植被稀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区域风力强盛和暴雨集中,造成局部水土流失严重,部分区域产生沙化、荒漠化(主要位于内蒙古阿拉善中部及河西走廊绿洲边缘地带),沙漠不断侵蚀大片农田、草场。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以及人类活动的加剧,部分城市河段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河道生态用水被大量挤占,引发或加重了区域环境生态恶化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发达的部分城市河段,如河西内陆河和天山北麓诸河,水体接纳了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污水,纳污量不同程度超出河流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水环境质量下降。

(2)部分区域如艾比湖流域、塔里木河干流等,盲目开垦土地、乱砍乱伐树木,致使黄土沟壑区水土流失和天然植被大面积退化,野生动植物资源受到破坏,区域荒漠化加剧,加之灌溉方式的不合理,人工绿洲土地盐渍化、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了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3)水资源配置、调控能力不够,上下游用水矛盾突出。一些河流(如石羊河、疏勒河、塔里木河干流等源流区)上中游用水过度,致使下游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湿地大面积减少,天然绿洲衰亡,尾闾湖泊消失。

(4)部分区域如石羊河流域和天山北麓中段诸河,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漏斗甚至地面沉降,引发环境地质问题,加剧了植被退化和土地沙化的程度。

2规划的主要内容及环境目标

西北诸河水资源综合规划是在对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的布局与措施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①改造城市供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开展与灌区配套的节水改造、高效输配水工程等节水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学的节水模式;②进行骨干调蓄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的调蓄和补水、水源地工程等建设,采取水量统一调度和跨流域调水等措施,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合理配置水资源;⑧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开发利用布局和综合治理实施方案;④根据河流的水资源条件和生态保护的要求,确定维护河流健康和改善人居环境的生态需水量;⑤制定以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方案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

规划的环境目标为:到2030年,初步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城乡饮用水安全问题,全面实现包括黑河、石羊河和天山北麓诸河等城市河段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使河西走廊和塔里木河等地区超采地下水状况得到改善。通过实施调水水源工程等措施使尾间湖泊水量得到保障,湿地和稀有的物种得以保存或恢复,区域植被退化和荒漠化的状况得到遏制,生态环境状况实现根本好转,以促进西北诸河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

3主要影响分析

3.1有利影响

3.1.1社会环境

(1)规划实施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西北属工业欠发达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为满足“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水定产”,将水资源从低效益用途配置到高效益领域,通过合理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逐步压缩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降低农业用水消耗,提高单位水资源的经济产出,使区域供水消耗量控制在可利用量的范围之内;同时加强节水工程建设,并同步实施蓄引提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增加再生水回用比例,引导区域合理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可在不同程度上缓解区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2)规划实施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西北诸河通过跨流域调水、中水回用、节水管理、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水资源优化配置等调控手段,区域供水量将由2000年的586.2亿m增加到2030年(规划水平年)的649.5亿m,能够基本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合理需求。预计2030年西北诸河流域国内生产总值可达到2.2万亿元,人均gdp将达到6万元。

(3)规划实施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及社会稳定。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解决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把保障城乡供水安全放在重要位置,拟通过新增供水工程和强化管理等措施,加强水源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优先保证人民生活用水安全,为加快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为人民安居乐业及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的基础。

3.1.2生态环境

规划方案的实施,可保证维持河流健康生命的基本水量,满足生态环境用水,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扰动,加快生态脆弱地带的自然修复,使天然植被得到保护,有效改善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河西、塔里木河等现状经济社会耗水量超过可利用量的地区,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节水灌溉和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工程等措施来控制水资源耗损总量,改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其中,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实施后可向石羊河流域补充水量4亿m’,对逐步恢复石羊河沿岸地下水位,保证进入下游的水量,维持民勤绿洲,改善人民生存环境,促进当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具有关键作用,是实现流域“南护水源、北拒风沙、抢救民勤、稳定绿洲”生态治理目标的有力保障。

通过规划,黑河流域也将实施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加强引输水工程改造、提高地表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推广田间节水灌溉工程,确保进入下游天然生态系统的水量稳定增加,控制2030年正义峡下泄水量不少于9.5亿m,入居延海水量不少于5000万m,可保证黑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并有所改善。塔里木河流域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改变、节水型社会建设以及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配,控制入台特玛湖水量为3.5亿m。此外,规划通过引额调水可向艾比湖补水3.5亿m,对维持湖面面积、逐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3.1.3水环境

规划的实施可保障水质尚好的水域不受新的污染,局部污染严重河段水质得到改善。虽然规划水平年工业和生活需水量在不断增长,但是由于工业废污水达标排放、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因此主要污染物入河量与现状年相比将有不同程度的减少,2022、2030水平年cod入河量比现状年分别减少7.38万、7.o3万t,氨氮入河量比现状年分别减少0.28万、0.21万t。规划实施有利于改善水环境状况,有利于城镇供、用水安全。同时,随着西北诸河引额、引伊和引黄等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流域水环境承载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将逐步实现良性循环。

3.2不利影响

(1)引额供水、伊犁河北疆调水和引黄济石等调水工程,可能对额尔齐斯河、伊犁河等区域的生态环境(包括占地、水环境、库区生态等)产生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河流下游的水文情势,对河流水质、物种多样性和下游湿地、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移民安置不当还可能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2)建设蓄水、提水工程(包括伊犁河恰甫其海等43座病险水库的加固和500座水库提水工程),可减少当地地表径流。但在部分山区加固水库,会引起或加重区域水土流失。

(3)建设农业灌溉和节水工程,将减少沿程和田间的渗漏,给输水渠沿线的植物生长和地下水的补给带来不利影响。同时灌溉水量的增加,会引起区域水量平衡状况发生变化,对局地气候和水循环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4)各类工程施工期会对水环境、大气、生态环境等带来不利影响,施工人员聚集还可能对人群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4减免措施

(1)水资源工程建设可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合理选址选线,使大部分不可逆影响得以弱化或减免。在工程施工期间从细节人手,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切实加强水环境与生态的保护,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综合管理,以恢复和保护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切实做好工程征地补偿、移民安置和后期扶持工作,确保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维护移民合法权益。

(2)加强对规划实施可能影响的重要城市河段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敏感区的监测,切实掌握其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依法加强建设项目的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工程建设前期工作,强化对水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认真落实各项环境保护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环境风险评价工作,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问题,制定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风险应急管理措施。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文篇3

关键词:水库施工运行期水资源保护措施

1.引言

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离不开水资源作为重要的基础保障,同时作为自然资源中最为关键的一种资源,保护水资源一直是我国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尤其是水资源在我国较为短缺,干旱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而新疆地区本身极度缺乏水资源,自然降水较为稀少,且日照时间长蒸发现象比较严重,为解决新疆水资源短缺问题国家修建了若干水库,而本文将主要针对水库施工和运行期间水资源保护措施进行简要分析。

2.新疆部分地区水库水质现状

笔者选取了新疆地区某河段工程中的某水库作为样本对象,对其水样水质进行了抽样检测,其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该表我们可以看出,新疆地区该河段水库的水质从总体来看一般,但是其弱腐蚀性意味着在该段河流当中受到了一定污染,不适宜用于人畜饮用或农业灌溉,因此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措施已经刻不容缓。

3.水库施工期间水资源保护措施

3.1保护河道水环境

在水库施工期间影响水资源最主要的原因即为施工产生的污水,因此新疆地区需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有关污水排放的标准,要求水库在施工时必须坚持节能减排的原则,对于产生的施工污水必须进行净化处理,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之后才能够进行排放。因此施工单位需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以及净水设备,切实保障水资源,使其免受污染。

3.2保持水土

在水库的施工过程当中,无可避免的会造成一定的水土流失,而根据国家的标准规定,水库在施工过程中允许出现总面积不超过41hm2的水土流失,而一旦超过规定面积将立即开展治理工作。为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施工单位需要对水库施工所在地的地形地势、自然属性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调研,同时划分好防治水土流失的区域,如生产生活区、道路工程区等等,将防治水土流失的责任分配至每一位区长身上。另外还需要对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进行预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积极应对。

3.3坡面治理工程

严格贯彻落实“上截下排”的治理原则,即在水库上游的坡面处修建截水沟,用于拦截坡面径流,同时种植适量的植被,利用植物强大的根系加固坡面,避免其受到径流强大的冲刷力而造成腐蚀甚至溃堤。在水库下游的坡面处需要修建排水沟,用于对坡面径流进行合理控制,以防止水体流失的情况发生,为了进一步提升坡面的稳定性,可以在其下方位置处修建挡墙。

3.4生物保护措施

植物本身既具有绝佳的美观性,同时其强大的根系能够有效起到加固作用,而植被的枝叶则能够有效阻挡大部分雨水,大大减少其对地面的侵蚀作用,另外还能够实现涵养水源的目的。因此在新疆地区水库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吸收以往的绿化经验,考虑到新疆地区降水量比较稀少同时多沙尘气候,因此需要挑选具有较好吸尘性的树种,通过铺草皮或是植草、人工播撒草籽以及搭配种植乔木、灌木等生命力顽强且耗水量较少的草本植物,一方面用于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对水库及周边环境进行美化,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3.5临时防护措施

在水库开挖时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临时防护措施用以有效保护水资源,比如说对施工附近的河段等进行临时覆盖,或是对水资源进行临时拦挡,只预留出施工需要使用的水量即可;或是事先在需要施工的地方临时种植草本植物等。

4.水库运行期间水资源保护措施

4.1处理污水

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发现,普通规模的水库在运行期间将会产生大约1到1.5m3/d的生活污水,而在水库施工时建设的隔油池以及化粪池正好可以在此时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利用先进的净水装置以及过滤器并严格按照国家对污水处理的相关标准进行净化处理,合格污水将直接排放至附近农田作为灌溉用水,有效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4.2划分区域

为更好地完成在水库运行期间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需要有关人员严格按照国家关于划分饮用水保护区的相关标准要求,对水库及其周边进行水资源保护区进行划分,并且在每一区域当中设置一名区长用于全权管理该区域内的水资源保护工作,而一旦出现水污染、水土流失等问题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为明确各水资源保护区域,可以在边界附近设立警示牌或界碑等标志。对于一级饮用水保护区,在其范围内禁止任何与保护水资源无关的工厂、建筑以及排污口的建立,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需要责令相关人员尽快拆除。对于二级饮用水保护区,需要按照新疆当地以及国家有关标准限制旅游开发,并且禁止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在保护区内建设开发,对于现有的污染较大的建设单位需要责令关停或进行技术处理。当地政府还需要在水库周边建造生态林,利用植物的天然阻挡作用有效防止水污染,切实保障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4.3设宣传牌

加大保护水资源的宣传力度,帮助当地居民正确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使其能够自觉参与到保护水资源的工作当中。在水库周围可以设置宣传牌,用颜色鲜明以及醒目的字体标注出水库所在的地理位置,同时绘制出各水资源保护区边界的示意图,使用文字与漫画相结合的方式告知人们保护水库水质的意义,同时命令禁止在水库周围放牧、嬉戏、游泳或将生活污水等直接排放至水库当中,违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

4.4定期检测

工作人员需要对水库的水质进行定期检测,以便能够准确掌握水库水质的污染情况,包括污染物的种类、分布以及在不同时段水库的环境容量等等。进而结合水库本身固有的自净功能,配合相关的净化措施如人工打捞漂浮物或投放鱼苗等用以有效净化水资源。另外还可以在水库周围设置监测装置,用以水库水质进行实时掌握,在第一时间了解水质的变化情况从而迅速做出应对反应。

5.结语

总而言之,作为自然资源当中极其重要的一项资源,水资源一直是我国人民群众以及各行各业生产生活的必备资源。在新疆地区,当地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均离不开水资源,因此在建设水库以及运行水库的期间内,相关人员同样需要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通过划分区域、对污水进行及时净化处理以及种植植被、设置告示牌等多种手段将保护水资源的工作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黄可,张先智,张恒明,等.试论水库在施工及运行期间的水资源保护措施[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6,07:64-70.

[2]陈苏社,黄庆享,薛刚,等.大柳塔煤矿地下水库建设与水资源利用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16,08:21-28.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文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成了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园林养护工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在园林养护中园林工作者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植物浇水节水就是主要的问题之一。在各个城市都不同程度缺水的同时,总结和探讨有效实用的园林养护节水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目前园林养护中用水现状的分析和浇水节水发展趋势,着重探讨总结了做好园林养护管理中的节水措施。

【关键词】

园林养护;节水;探讨

一、前言

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园林养护管理的节水措施工作,实现园林养护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是现在城市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这不仅关系到园林绿化景观建设,关系到人们的饮用水安全,关系到城市的发展,而且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所以园林养护管理节水措施探讨也迫在眉睫、是养护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园林养护用水现状

1.养护浇水方式不科学在园林的日常养护过程中,浇水是基本的养护内容之一。我们现在的浇灌方式还大多还是水车运水,用皮管进行人工浇水,大面积的漫灌受地形和其它因素的限制,会造成跑、冒、滴、漏,植物的吸收利用率也不高,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现在的传统浇水方式急需改进,园林工作者的浇水理念和观念应该更新,在水资源紧缺、园林绿化设施不断增加的形势下,养管浇水需要科学化、精细化、系统化。

2.园林规划设计不合理在城市的园林景观建设中,很多地方都喜欢建设人工的喷泉,水上乐园,人工湖泊等等,这些景观的水源一般都是城市的居民饮用水,这样大面积的在室外,造成的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都是巨大的。另一方面在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上,学习模仿多,对“适地适树”和植物耐旱性欠考虑,无形中也增加了养护用水量。

3.没有有效利用天然水和循环再生的水城市园林中的用水一般都是来源于饮用水,很少使用自然降水,比如很少收集储存非常规水如雨水和雪水并加以利用。这样的情况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人们还没有养成利用自然水的观念。另一个原因是城市建设的时候没有使用渗透水的材料,严重影响了雨水渗透,影响了水资源的回流。

三、节水型园林与园林节水的良性循环是永恒的主题

我们谈论的园林绿化节水措施是多方面的,但很少有具体的实施,不去实践才是不能节水的根本问题。我想,园林景观节约用水应该从根本上采取综合措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大片绿地的发展,一定要发展节水园林,绿色园林的节水工程迫在眉睫,并且还会有大量需求。一定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节水型园林景观和节水形成互补局面,以达到良性循环。节水景观设计是一个目标,既能发挥生态效益,又能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有效的节水。园林养护过程中节约用水在一个正常的考核指标,是关系到水、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园林管理中一定要合理使用水资源,并且必须合理使用,一定要用好水,节约用水,才能达到更和谐的园林环境。

四、节水措施

1.使用先进的节水灌溉系统节水灌溉是建设节水园林的措施之一。现在各地区的园林养护中,很少使用节水灌溉系统的,很多地方都是大水漫灌,使用人工进行灌溉,浪费了很多的水资源,灌溉的效果也不理想。(1)使用微灌的方式进行给植物浇水灌溉,微灌技术是采用较低的水流量,对植物的根系进行高精度的灌溉,这样可以有效利用水资源,不造成浪费。(2)使用自动化技术来进行灌溉,摒弃了人工灌溉的大水漫灌的方式,自动灌溉技术能够根据植物对水量的需求而进行自动灌溉,使植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中保持最佳水分含量。

2.选择合适植物种类(1)在园林的建设过程中,应该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多多选择本地的植物,这些本地的植物都是比较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环境的,对水分要求不高,这样仅仅是自然的降水就可以保证植物生长的要求。(2)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多多种植一些耐旱的植物,比如白蜡、金叶榆等,它们对于水分的要求是比较少的,能适应干旱的环境,生命力旺盛,非常适合北方的环境种植。

3.覆盖土地,进行有效保水覆盖能保持土壤中的水分,避免蒸发的浪费,防止水分的减少,为绿色植物保存了大量的水源,有效减少绿地养管浇水次数。(1)可以进行遮盖的绿地:园林绿化过程中对新植树木周围土壤进行覆盖;非种植季节,栽植地段可以通过覆盖进行临时保护,避免水分流失;绿地中植物不能遮盖的土地可以使用沙土覆盖。(2)主要的地面覆盖材料:有机的材料和无机的材料。有机材料,如树皮,锯末,树叶,草屑和类似物。有机材料是易于吸引昆虫和鸟类,有机材料可以被分解逐渐消失,每隔几年需要补充或更换。无机材料如砾石,卵石,绿色环保织物。

4.充分利用水资源目前,城市景观中灌溉用的水大多数都是居民的饮用水,造成饮用水水和绿化用水的不和谐。缺水是世界性的问题,园林绿化建设要继续发展下去,就必须要解决养护中水的问题。使用非传统水资源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水当然是无法用其他资源来替代的自然资源,但是是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城市污水再利用,可以缓解供需矛盾,减少水资源的污染,是实现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重要途径。”城市污水经过多级的水净化处理后,都可满足绿色园林的用水标准。所以,对于城市景观的灌溉,使用市政污水和工业生产中的废水,是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在城市的重要途径。(2)雨与洪水利用雨水和洪水也是水资源的一种形式,是让城市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之外另一重要道路。降水的储藏,使用,不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利用雨水资源、节约用水,它也有减缓城市雨水产生的洪水以及地下水位的下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所提到的园林养护管理的节水措施探讨工作,希望可以对园林养护管理的节水措施的发展和改进提高提供参考价值。随着园林养护管理的节水措施探讨的不断开展也深入实践,对园林养护管理的节水措施探讨工作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解决良策,帮助城市健康有效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大伟.城市园林养护管理的节水措施[J].城乡建设,2015,08:86.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文1篇5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保护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

一、水资源利用情况

1、自然地理、水文、径流。定远县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是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区。全县国土面积2998km2,辖22个乡镇、253个行政村,总人口近百万人。境内河道构成了窑河、池河两大水系。现有耕地249万亩,主要生产水稻、小麦、棉花、豆类,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定远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15.9mm,水资源总量为6.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不足700立方米,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2、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定远县建有中型水库18座,蓄水量2.2亿立方米,小型水库285座,蓄水量2.1亿立方米,塘坝蓄水量为1.2亿立方米。炉桥电灌站,提引外水为每秒20立方米,全县水利工程可拦蓄水总量5.5亿m3。中小型机电灌溉站53处,总装机206台套、22490千瓦,全县设计灌溉面积14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7.48万亩,旱涝保收面积72.13万亩。

定远县现有工业用水大户主要为华塑公司、中盐东兴盐化和泉盛化工有限公司,年用水量为1800万立方米。

结合解决农村安全饮用水问题,我县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规划16处,至2013年底,全县建设集中供水工程17处,分部在全县各地,其中规划把城北水库等13座中型水库和2座小型水库两座小型水库地表水水资源作为饮用水水源,供水能力达到每天8万吨,建设供水管道1000多km,已经解决不安全饮水人口30多万人饮水问题。

二、水资源保护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定远县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城乡的饮水安全受到威胁,水库内进行的高密度养殖,导致水库水体污染现象比较严重,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尤为迫切。

1、制定下发了《定远县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方案》。针对我县饮用水源分布面广,水库周边环境差,安全防护体系和保障措施薄弱,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县政府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安全工作进行部署,明确部门职责。制定了《定远县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实施方案》。

2、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应急机制。县政府于2010年四月下发了《定远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安全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安全应急机制,正确应对和高效处置农饮水安全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3、建立完善水质监测和应急机制。加强对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及时掌握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发生水源污染事故。环境监测站将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列入经常性的监测范围,建立水资源公告制度。

4、加强集中式供水企业环境管理。加强对各个自来水厂生产的领导,严格按照县政府提出的“五统一”标准加强对自来水厂的软硬件建设。建立可溯源式的自来水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5、开展水库流域范围内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强化水源地、涵养区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

三、利用、保护存在问题

1、主要水资源问题

(1)资源型缺水。根据在农业灌溉保证率为75%,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供水保证率为95%时,现状水平年均缺水,反映定远县水资源总量不足,保证率较低。

县大西南地区降水量偏少,水利骨干工程少一直成为该地区干旱季节人畜饮水困难和发展生产的较突出的问题,资源型缺水问题多年来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2)工程型缺水

一是江巷水库未能上马;二是炉桥电灌站装机没有达到设计标准;三是高塘湖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蓄水量有很大潜力,淮河水质低下不能引入;四是女山湖灌溉工程没有建成;五是中小型水库病险库较多,塘坝小、浅、漏,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经统计,年平均通过池河闸下泄入女山湖的水量为4亿立方米。

(3)水质型缺水

高塘湖水质常年在Ⅲ类以下,使用受到水质影响,淮河水质底下不能引入使用。

(4)工业化进程中的水资源供需矛盾

定远县盐化工项目相继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城镇供水的发展,形成了工业、生活用水与农业灌溉争水的局面。城镇供水、人畜饮水和工业用水的保证率要求较高。

2、水资源保护问题

主要原因有:

(1)水面对外承包养殖。近年来,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呈下降趋势,个别水库水质恶化。主要矛盾是水库水面经营养殖对外发包,年限较长,养殖户在库区内主要采取的养殖方式是高密度养殖和投放网箱养殖,依靠投放无机肥和有机肥。

(2)径流区域内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等面源污染。城北水库2010年低水位经对库内水样进行检测:主要污染物指标有27项都属Ⅲ类,不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Ⅱ类标准”的要求。

(3)饮用水水源地级保护区未经县政府批准设立标志,在污染控制和排污口整治、清污分流、水源地隔离保护、水源地生态屏障等方面缺少必要投入,安全防护体系和保障措施薄弱。

(4)饮用水水源地控制来水范围在浅山区,水土流失在输送大量泥沙淤积水库的同时,将化肥、农药和生活垃圾带入饮用水水源地,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严重,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5)集约化养殖点源污染。水库流域范围内规模养鸡场、养猪场存在,污染物排放进入上游水系,有的甚至直接流入饮用水水资源,威胁到饮用水源安全。

四、下一步工作意见和措施

(一)水源地规划

1、饮用水水源规划。定城现有人口15万人,规划把城北水库和蔡桥水库分别作为第一水厂和第二水厂主水源地,解放水库为备用水源地。

城镇、集镇和农村供水的水源规划基本上就近把中型水库规划作为水源地,炉桥镇饮用水水源规划为芝麻水库。

2、工业用水水源规划。工业主要布局规划为两块:一块是定城工业经济园区,厂矿相对集中;另一块是以盐岩为资源的县西炉桥盐化工工业园。定城工业园区纳入城市统一供水系统内。

华塑公司煤盐一体化工业项目主水源地规划为高塘湖,备用水源地规划为芝麻水库和齐顾郑水库。中盐东兴盐化公司工业项目主水源地规划为齐顾郑水库,化肥厂主水源地为高塘湖。

3、农业水源地规划

全县农业用水水源主要有高塘湖、池河、江巷水库及中小型水库和塘坝。主要大型灌区有:

一是炉桥电灌站;二是女山湖工程;三是引江工程;四是再生水利用;五是寻找新骨干水源。

(二)水资源工程措施

1、节水工程

渠系水的利用系数低,规划对定远县库站渠道普遍实施节水灌溉工程,采取低压管灌、喷灌、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节水措施,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通过实施开源、节流、保护、治理等措施,进一步完善水管理体制。强化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城市生活用水改造供水管网,减少漏失率,大力推广节水型住宅和节水器具,加大对城市污水的处理能力。

2、蓄水工程

新建江巷水库和靠山水库等工程,缓解定远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为盐化工项目提供用水保证。

通过对中小型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提高防洪能力,增加蓄水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扩大和改善灌溉、防洪效益。深挖当家塘,以蓄水保土为重点,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炉桥电灌站工程重点加大枢纽改造。女山湖灌溉工程近期倾全力做好山许闸工程的维修和三和一~四级站的建设。

开发利用地下水,着重解决农村的人饮问题,对于农村的地下水开发建设工程,结合农村人畜饮用水规划和乡镇供水规划进行。

定城区现有9.5平方公里的雨水,现状水平年生活废水排放量为每年300万吨,近期污水处理现状每天为2万吨。

定远县水利规划远期规划续建驷马山向定远调水的四级站工程,可保证在特殊干旱年份将长江水调到江巷水库,再由江巷水库进行农业灌溉或向定城供水。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非工程措施

定远县水资源有了统一管理体系,推进了水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了水资源统一和有效管理,促使水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

科学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首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的需要,做好农业结构调整和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强化节水工程措施。

逐步完善水资源管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定远县水资源管理需要解决城乡用水、工农业用水、环境生态用水、行业用水指标、超计划用水加价、水污染治理与排放、紧急抗旱期用水秩序等诸多问题,需要形成一整套体系完备的规范性文件,加强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法规与政策建设。

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加快用水水价改革步伐,理顺供水价格。实现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通过改革水价等措施树立水商品观念。

加大对水资源管理的执法力度。充分认识定远水资源短缺所面临的严重性和危机感,强化目标责任管理,保证水资源管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依法行政,加大力度。

(三)水资源保护

解决农村安全饮水,切实做好饮用水水资源地保护工作,确保农村饮用水源安全,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定远社会安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1、制定《安徽省定远县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

2、强化规划,明确范围,对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范围划分保护区。

3、设置取水口保护标志。

4、积极转变水库养殖模式。

5、加强有关部门协作。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文篇6

关键词:水资源;严格管理;现实意义;惠安县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惠安这个滨海大县加速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经济与社会事业。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这使得本来水资源就十分贫乏的惠安供水更加捉襟见肘,同时也制约了惠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为使有限的水资源高效服务于惠安的经济社会,惠安县政府针对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划,把解决水资源的问题纳入全县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强化管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建立以三条控制红线,八项控制指标为主导的管理机制,在严格管理的框架下实施一系列工程措施的建设:推进三大溪流和各水库山塘的清淤与除险加固,改造城乡供水管网,实施水厂扩建、境外引水、水库连通等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瓶颈问题得到了较好的突破。以下就惠安的水资源现状问题、严格管理、措施保障等三个方面剖析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的现实意义。

1现状问题

(1)水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用水保障形势严峻。惠安属于绝对贫水区,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接近饱和,可进一步挖掘的潜力较少。目前,全县用水负荷已经达到2.6亿立方米(以2010年为现状基准年,2010年接近多年平均频率),遇到p=95%设计频率特大干旱年,供水需求将达到2.84亿立方米,而现状p=95%设计频率干旱年可供配置的水量仅2.58亿立方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县需水量不断增大,供水保障面临严峻挑战。

(2)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多数河流下游水质状况不佳。主要溪流下游水环境现状不容乐观,部分河段水质存在不同程度污染,影响周围生态和环境。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更多企业将入驻惠安县,点源和面源污染排放量将不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将进一步影响到水质安全。

(3)水资源管理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很多管理工作刚起步,无法深入进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很多还仅限于口号和文字上,还没能真正落实到位,未来进一步深入开展的任务比较艰巨。

(4)部门协调力度和有关信息收集工作有待加强。水资源管理体系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严格管理目标实现需要集中全县上下的各种资源,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在工作中,有的部门对任务完成情况的信息报送不够及时,各部门对严格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因此,协调力度和形成合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2严格管理

为切实解决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政府在加大水资源建设投入的同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三条红线”控制为管理核心,全面推行“河长制”,落实责任主体,由县领导担任县域四大溪流河长,环保、水利、农林、住建部门分别担任联络部门,并制定考核工作细则;建立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体系,将水资源和重要流域保护管理工作纳入各级政府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对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依据。从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源治污保护这三大方面着手,多管齐下,严格治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实行用水总量控制。严格取水总量控制管理,严格按规定进行取水许可审批,限制审批新增取水,确保了取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建立用水总量控制为核心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制度,采取多项严格而有效的措施,使得全县用水总量为2.087亿立方米,严格控制在“考核控制指标”的2.27亿立方米“红线”以内。

(2)实行用水效率控制。建立以节水管理为核心的用水效率红线制度。2014年惠安县生产总值为495.01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到5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8,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为18.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3.4%,水资源总有效利用率大大提高。

(3)实行全面的纳污控制。建立断面水质控制管理为核心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制度。

年度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完成情况:全面完成2014年度重点流域(含近海水域)综合整治工作,投入资金33546.1万元。惠安县2014年重点流域(含近海水域)水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共有5个项目,具体包括:崇山污水处理厂建设、惠西污水处理厂、惠安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惠安县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小流域“赛水质”活动。

惠安县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共有5个,包括菱溪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洛阳江黄塘溪饮用水源保护区、梅山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锦芳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互助水库饮用水源保护区。通过多方综合治理,水质受污染程度大大降低。经定期监测,惠安县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9.8%。

惠安县与周边行政区域交界断面共有2个,其中入江口1个(惠安、台投交界)黄塘溪庄兜桥断面,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地表水Ⅱ类标准;入海口1个林辋溪峰崎桥断面,林辋溪上游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下游水质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Ⅴ类标准。县界断面达标率达83.3%。

3措施保障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成效显著,为进一步推广成效,确保用水的安全、高效,扩大成果,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

3.1落实河道岸线、河岸生态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蓝线

发文制定河道岸线、河岸生态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蓝线,明确保护范围并向社会公布;建立河道岸线长效管理机制,并将保护蓝线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3.2严格控制区域用水总量

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对全县地表水和地下水实施开发利用总量控制管理。由县水利局会同县发展改革部门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配到各镇,作为各镇政府编制城市和行业发展规划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的重要依据。

3.3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制度

结合水资源红黄蓝分区管理,对项目用水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综合比较建设项目的取水成本效益和社会成本效益间的关系,对用水工艺落后、耗水量较大的建设项目从源头上予以限制。

3.4加强节水用水管理

建立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及实行节水设施技改。对制水厂实行厂耗水量控制,并制定用水指标及纳入绩效考核;对制水厂老化耗水设备进行评估、设计、改良,积极推广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达到节水的目标。

3.5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强化水污染防控,从源头控制污染源。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关,认真落实洛阳江流域“四不批”政策及建设项目环评分级审批权限,提早介入重大、重点建设项目的选址及决策,杜绝重污染项目“上马”。督促加快重点污水处理设施以及配套管网建设工作,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

参考文献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文篇7

关键词:桦甸市;万两河;水源地;工程性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万两河发源于桦甸市桦南乡,全长32.1km,流域集水面积162km2,属山区性河流,水系发育良好。为满足城市发展对供水的需求,解决城市供水不足的矛盾,科学开发和有效利用万两河流域水资源,桦甸市于2011年4月开工建设万两河水利枢纽工程,作为城市供水的新增水源地。

万两河水利枢纽工程以向桦甸市供水为主,同时兼具发电功能,工程建成后,每年将为桦甸市供水1904万m3。万两河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将使桦甸市的供水能力大幅提高,从而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2流域内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万两河流域内主要的环境问题是非点源污染。居民区内无集中排水管网,生活污水多采用散排或明渠排放;垃圾堆放比较随意;居民区多为平房,旱厕未作底部防渗处理;人畜粪便无处理设施,亦无及时清运;降水淋溶废弃物的渗滤液随地表径流进入河道,同时对地下水构成威胁;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致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地使用农药和化肥,亦对河流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3水源地建成后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水库建成后水体流速减缓,污染物扩散减弱,受上游面源污染的影响,有机物和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后,可能造成富营养化。

虽然万两河建成后因向城市供水而使水体交换较为频繁,水温高温期较短,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进程较南方水库相对缓慢,但由于库区水面面积相对较小,如不加以控制,势必对水库水质构成潜在的威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面源产生的氮、磷以及有机物等营养物质进入库区水体,必须保证上游来水水质达标,才能使富营养化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从而避免蓝藻爆发形成水华等富营养化极端现象的发生。

4工程性保护措施

针对前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工程性保护措施,通过水源地污染防治、生态恢复和建设、应急能力建设、预警监控体系建设、管理能力建设等具体工程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加强污染源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环境监督管理能力,以求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落到实处,最终达到全面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目标。

4.1水源地保护区保护隔离工程

4.1.1围栏

在已划定的一级保护区边界设铁丝围栏。围栏高2.2m;钢管立柱,间距3.0m;混凝土基础,基础深度1.8m;围栏总长度8800m。

4.1.2道路警示牌

在进出水源地保护区的道路两侧设立警示牌,对行人及车辆进行警示和提醒,在同一地点路的两侧分别设立进入保护区和驶离保护区警示牌。设置地点共10处;警示牌20块。

4.1.3界标

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准保护区边界线埋设砼基界标。界标内容包括饮用水保护区标志、名称、范围、管理要求和依据、监督管理电话、设立单位和时间等。

4.2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4.2.1农村厕所改造工程

建设具有防渗功能的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厕所直接建在化粪池上,化粪池防渗层采用砖加1.5mm厚的土工膜加水泥砂浆抹面的复合结构,粪便定期收集后集中进行处理,对原有粪坑和厕所进行拆除,对下层1米的污染土壤进行置换,建设标准至少应达到《农村户厕卫生标准》(GB19379~2003)中的Ⅱ类标准,粪便处理后应符合《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GB7959~2000)的规定。

4.2.2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4.2.2.1设置垃圾箱

在村屯设置垃圾箱对垃圾进行收集,定期清运,集中处理。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应以修建永久性垃圾箱为宜,垃圾箱修建总数50个。

4.2.2.2生活垃圾转运站

修建垃圾转运站10个。

4.2.2.3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采用车运方式将垃圾收集后,运至桦甸市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增加密闭式垃圾清运专用车辆3台。

4.2.2.4水土保持

采取全面的水土保持措施,建立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a边坡支护工程

建设10000平方米的边坡支护工程,降低水源地边坡的水土流失。

b坡地鱼鳞坑建设工程

在15°~45°之间的坡度区域,不便于修筑水平的截水沟,采取开挖鱼鳞坑的方式分散拦截坡面径流,控制水土流失。

c导流排水沟

沿围栏布设导流排水沟,总长度为8800m。

d坡耕地整治工程

对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坡耕地进行整治,主要整治为等高梯田形式,整治面积为20000m2。

4.2.2.5农村能源替代工程

推广能源替代与节约工程,减少农户用柴量,减少植被的砍伐,起到保护植被和加快生态修复的作用,推广节能省柴灶300个。

4.2.3生态建设与恢复工程

4.2.3.1生态截留沟

在水资源保护区的道路两侧建设生态截留沟,长度为5000m。

4.2.3.2河道整治工程

水库上游二级保护区内支流河道整治总长度28km,河道整治包括:拦沙坝;浆砌块石;清淤。

4.2.3.3生态浮床建设工程

生态浮床是借助浮体上栽培的水生植物,通过植物、根系上的微生物等的作用,直接从水体中吸收营养物质及其他污染物,达到净水的目的。生态浮床具有净化水质、消减风浪、美化水面景观、提供水生生物栖息空间等多种功能。

根据水库特点,在库区内选择合适的位置以及适宜的水生植物进行培育,通过吸收和降解作用,达到去除水中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其他污染物质的作用。

4.2.3.4污水处理工程及湿地

接触氧化处理系统依据天然河床、人工填充滤料等载体上附着的生物膜,在人工辅助曝气或直接利用水中溶氧条件,通过吸附、降解及过滤作用去除河水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砾间接触氧化法、沟渠内接触氧化法、人工填料以及与水生植物相结合的方法等。

人工湿地是利用湿地中填料、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及生物的过程实现对污水的净化。人工湿地净化受污染水体作用是介质、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湿地的水力负荷的比率、滞留时间、填料的选用、种植植物的类型和数量等。

根据水资源保护区内村庄的分布特点,建设村庄污水接触氧化处理系统工程和人工湿地工程,总投资150万元。

4.2.3.5入湖支流口前置库建设工程

前置库技术是利用水库的蓄水功能,将因表层土地中的污染物(营养物质)淋溶而产生的径流污水截留在水库中,经物理、生物作用强化净化后,排入所要保护的水体。其作用机理包括沉淀、自然降解、微生物降解和植物降解等。前置库技术是水库型水源地面源污染治理的有效手段。

根据万两河水源地上游流域内生产和生活的实际情况,采取对农村生活污水及蓄禽养殖废水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的方式来减轻面源污染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不具备较好的可操作性。而设置前置库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减少治理成本并达到预期效果。

万两河水源地上游流域内人口及农田分布比较分散,为了能够对面源污染进行相对集中的治理,本规划采用在万两河水源地上游两条支流的入库口位置以上建设前置库2座。

前置库的库容以滞水时间来确定,设计标准为夏季滞水时间为2天,春秋季滞水时间为4~8天,冬季滞水时间20天左右,同时满足暴雨期悬浮物、总氮、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0%、40%和40%。

4.3水源地应急能力建设工程

4.3.1建设目的

加强环境事故风险防范能力,保证水源地管理机构能够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以内,避免或防止饮用水源污染,保障居民生活的用水安全。

4.3.2基本原则

4.3.2.1以防为主,充分考虑潜在的突发性事故风险;

4.3.2.2充分考虑应急措施的科学性、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4.3.3建设要求

4.3.3.1确定应急预案的目标、内容、响应方式和精度,确定主要保护对象;

4.3.3.2建设饮用水水源地应急系统,制定保障系统有效运行的措施;

4.3.3.3制定饮用水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写预案实施要点及说明,研究并论证预案可行性,预案的排练和预演等,应急预案具体编制过程应参考以下内容:

a应急预案的分类

常规污染型:由于气温等自然原因,导致局部污染或集中污染的爆发而影响供水,如蓝藻的爆发。

突发卫生型:由于突发事件致使化学品等可能污染水体的物质流入水体造成水源无法供水的情况,如由于交通事故造成的化学品的泄漏等。

b应急级别

应急预案的级别分成3类,预警级别越高,预案的措施越要周密和完备。

基本应急状态(一级:黄色)

紧急应急状态(二级:橙色)

极端应急状态(三级:红色)

c监测与预警

水质监测

提出水质监测网络的建设方案,提高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和实时监测的能力。

应急预警

编制饮用水源应急预警的标准和相关的技术指标,包括预警的条件、预警上报渠道,程序等。

d应急措施

根据应急级别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所采取的措施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在应急条件下为保障供水而实施的,主要包括跨流域调水工程、应急水源工程的启动、运水工具和储水设施、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等。

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应急组织机构、污染信息制度、决策的部门内、部门间会商制度、紧急用水管理制度、紧急救援技术及人员、宣传和奖励办法等。

饮用水水源地应急机制的完善及相关的管理措施。

4.3.4建设内容

根据上述要求,万两河水源地应急能力建设工程包括:

应急监测车1辆

配置水质快速检测设备1套

配置库区是指监测预警系统1套

配置有机污染物检测设备1套

编制万两河水源地水体污染评估分析系统(含预案编制、预演和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1套

开展管理者相关技术培训

5效益评估

5.1环境效益

5.1.1水源地保护工程效果评价

水源地保护工程实施后,水源地将得到有效监管和保护。隔离防护工程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防护林和宜林地绿化使水源地生态环境的以美化和改善,并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农村面源治理工程将改变脏乱差的生活环境,改变农村居民不注意卫生的习惯,减少农村生活以及畜禽养殖造成的面源污染。

5.1.2水源地应急能力建设工程效果评价

应急备用水源地建成后,将极大地缓解因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应急监测手段的提高,使得决策部门提高了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效率和能力,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1.3水源地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工程效果评价

水源地预警监测体系的建设可有效提高水源地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能力,快速反应水源地水质水量信息,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水源地的实时信息,为安全供水提供技术保障。实施自动监测后,可以有效保障水质安全,对生产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应变能力;预警监测体系能够及时发现污染事故,快速查找污染原因,并快速通报有关部门和人员及时采取措施,减轻污染造成的损失。

5.2社会效益

水源地保护工程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让人民喝上放心水的重要的民生工程,对于水源地数量不足的桦甸市来说,工程本身创造的社会效益要远远超过其收到的经济效益,主要包括:

5.2.1保证水源地供水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5.2.2水源地应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5.2.3实现水源地环境预警监控。

5.2.4提升全市的水源地环境管理能力。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文篇8

关键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体损失;土地保育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应考虑的问题,究竟是一些什么问题呢?由于人们对水土保持概念理解的偏差,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仅着眼于防治土体损失的机械固定,仅仅限制在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没有意识到防治水体损失方面的保持利用,忽略对风力侵蚀的防治,不考虑植物侵蚀和化学侵蚀等。

要讨论这些内容的不合理问题,首先得搞清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由水土保持的概念看来,要弄清水土保持的内容,还必须弄清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根据一些学术专著,它的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什么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是国际通用的土壤学学术用语,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机构对此定义大致相同,即水、风、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国内定义是指土壤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当然,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正如土壤侵蚀从最初的由于水力或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地表面物质的移动,逐步发展到土壤在内外因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水土保持概念也由初期的土壤保持发展为今天的水土保持并举,从单一强调土壤侵蚀引起土地生产力退化到同时强调土壤侵蚀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的联系,如水土流失与水环境的联系,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等,即水土保持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而是任何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水土资源,水土保持的内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而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由此看来,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涉及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简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2问题根源的解析

前面已经说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而没有意识到水土保护的根本目的。现结合前面给出的概念来解析这些问题。

2.1仅把“保持”理解为“保护”

保持含义不仅限于保护,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由于一部分人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土壤保护,甚至与土壤侵蚀控制等同起来,没有意识到土壤的改良以及土壤合理利用于农、林业生产,即没有考虑到对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在方案设计的时候,仅着眼于防治土体的损失,进行机械地“固定”处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2.1.1没有着眼于提高土地生产力。有人认为,用工程措施可以把土壤很好地圈定在某一空间范围,这样处理后基本不会发生土壤侵蚀的现象。有的就是忽视植物措施对土壤的改良功能及其对荒漠化的防治功效,在方案编制中忽视植物措施,至少不对石料场、石渣场采用植物措施,加速了该区域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的进程。也有人在方案编制中不是先考虑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土地熟化,而是随意采用复垦措施,使土地越垦越穷。相对次要一点的是,在方案中没有提及风力的扬尘等对土地的沙化。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提高土地生产力呢?因为他们只知道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知道中国仅有10.20%的土地面积适于农业,37.10%适于畜牧,且风与水冲刷严重。因此必须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把弃渣场设置在农田的方案也是不可取的。就算弃渣在水土保持措施处理后,能够使土地生产力提高到以前农田状况下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但弃渣场本身占压了肥沃的土壤,让其退化,变得难以利用。据科学测算,自然风化1cm表土层需要400年时间,而风化成30cm耕作层,则至少需要1.20万年。但破坏这1.2万年才风化成的耕作层,却只需一朝一夕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资源在时间上的巨大浪费。因此,强烈反对占用农田不经处理就用作弃渣处理场地处理弃渣的方案。

2.1.2对绿化、美化环境认识浅薄。由于没有意识到绿化、美化环境,一部分人没有考虑植物措施,或乱用植物措施,或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等。总的说来,是对绿化、美化环境的认识没有深入。没有考虑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没有考虑水土保持的绿化、美化这一部分内容。在方案设计中,不在乎植物措施,认为在工程措施的防护下,已经能够达到防治目标,采用植物措施纯属多余。

乱用植物措施是不知道植物间的互生与对土壤肥力的竞争,只知道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不知道一些植物在人为作用下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即植物侵蚀)。要么是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没有考虑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之间的关系,对各树种不进行优化配置;要么乱用植物种造林,使得外来物种入侵并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造成植物侵蚀。

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的人是对植物的绿化、美化作用的认识深度不够而总认为种下去就成。他们要么是随意设计,没有考虑立地条件;要么是简单设计,没有考虑混交造林;在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设计中,没有考虑造林密度对生长量的影响;当然,他们植物措施中更不会考虑到微生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其实,植物措施常常是和生物措施相互通用的)。

2.2仅从定义上理解,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发展

早期,人们只提出了土壤保持这一概念。而今,还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这一概念上,认为只是对于水力、风力等各类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的治理。于是,他们没有注重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没有意识到化学侵蚀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说,没有水忧患与水战略的意识。当然,这些还与水体保护的具体定义有关,因为在这一方面大家还持不同的意见:如有人把入渗作为一种水体保护措施,但有人认为,入渗到地层深处的水体已经变得难以利用。

因此,在方案编制中少了很多内容,让编制方案的根本目的落空。没有了“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这一内容,好多东西也就空荡起来,更别说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了。个人认为,水资源的保持要从水资源的利用、便于利用出发,做好库存,同时进行防污染处理。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文篇9

关键词:水资源利用;流域管理;水库管理

新《水法》强调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而大型水库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组织部分,以下就新时期水资源利用,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大型水库管理进行探讨。

1、新时期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

新《水法》的颁布,将全面推进我国的水利事业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新《水法》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线,以新体制、新机制为发展理念,归纳起来有“六新”,即新形势、新问题、新目标、新层次、新体制、新机制,标志着我国将进入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的历史新阶段。

新世纪:21世纪是我国进入现代化水利发展的新时代,21世纪被称为水的世纪,21世纪水利的主要矛盾是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与水环境恶化。

新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水多(洪水)、水少(干旱)、水脏(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

新目标: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共同准则。

新层次:一是水资源规划,强调流域内的区域规划应当服从流域规划,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二是强调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

新体制: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设立的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予的水资源管理和监督职责。与此相一致,中编委批复的流域机构“三定”方案已首次明确流域机构是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统一管理流域的水资源。

新机制: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等各个领域有相应的约束和奖惩机制。如明确国家对用水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2、我国几个大型水库管理实例

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大型水库管理,主要是对枢纽工程进行管理,枢纽工程以外的水库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管理。以下对几个水库管理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1)密云水库

密云水库于1958年兴建,1960年投入运用。水库库容43.75亿m3,水面面积188km2,水库的主要任务是防洪和为北京市供水。工程安全管理与水环境保护已成为密云水库管理中的主要工作任务,水库位于北京市内,由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密云水库及引水渠管理条例”(已三次修改),水库上游为河北等省,要求发展经济时考虑水资源保护,不得造成污染。水库管理单位亦负责枢纽及水库的管理,由地方人大立法授权。他们认为水库管理主要要搞好工程安全管理,制定工程检查、监测管理规程,水库上游的环境保护要常抓不懈,加强执法,监控水库水质,控制污染源,搞好库区消落区管理与就地后靠移民管理。

(2)隔河岩水库

隔河岩水电站于1987年动工兴建,1994年全部机组并网发电,1995年竣工。隔河岩水库全长93.7km,库岸线周长560km,水库库容34亿m3。水库区面积10.8万亩,全部在湖北省长阳县境内。枢纽工程由建设单位管理,水库由长阳县有关部门管理。水库主要管理特点:一是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长期发展规划并付诸实施;二是有一套移民后期扶持措施;三是有一支稳定的移民干部队伍;四是有较健全的库区管理法规作保障,县人大通过,省人大批准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库区管理条例》,对库区的范围、责任划分、管理机构、保护和治理、开发和利用、资金的统筹、管理与使用、罚则在条例上予以明确。

(3)丹江口水库

丹江口水利枢纽于1958年开工,1968年第一台机组发电,1973年初期工程全部完建。初期规模坝顶高程162m,正常蓄水位157m,相应库容174.5亿m3,回水里程77~177km,水库面积750km2。库区主要位于湖北、河南省。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由汉江集团水利水电有限责任公司(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负责。他们的主要作法:一是搞好枢纽工程管理与水库调度;二是开始探索进行库区水政水资源管理;三是过坝航运管理。目前遇到的管理问题主要有:水库水政水资源的统一管理问题、水库水资源保护与水土保持问题、水库消落区土地管理问题。

3、关于三峡水库管理

三峡水利枢纽规模宏大,工程任务以防洪为主,包括发电、航运等,具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于1993年开始施工准备,将于2003年6月初期蓄水通航,2009年完建。

3.1三峡水库管理的有关问题及建议的对策措施。

(1)防洪调度

三峡工程2003年6月至2007年9月为围堰挡水发电期,运行水位135m;2007年汛后蓄水至156m水位,工程达到初期运用规模;到2009年汛后,工程具备按最终规模(正常蓄水位175m)运行的条件。围堰发电期和初期运用规模阶段处于工程建设期。三峡工程建成后水库有防洪库容221.5亿m3,可调节上游洪水,提高荆江堤防防洪标准,可使荆江河段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遇超过100年一遇至1000年一遇洪水,包括类似历史上最大的1870年洪水,可控制枝城泄量不超过80000m3/s,在荆江分洪区和其它分蓄洪区的配合下,可防止荆江地区发生干堤溃决的毁灭性灾害。

建设期防洪调度问题主要有:防洪与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协调,防洪调度管理措施的落实,实时调度方案的制定及实施保证,洪水预报及调度效果出现偏差时采取的措施等。

建议采取的应对措施:①建立科学的调度管理体制和机制。要明确调度权限,三峡水利枢纽的防洪调度应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或国家防总授权长江防汛总指挥部)负责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要建立实时调度中信息通报以及调度命令下达、执行、反馈机制。②制定三峡水利枢纽调度规程。③研究制定三峡工程建成后的长江防洪调度方案。④建立和完善三峡工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⑤建立和完善三峡工程洪水预报系统。⑥协调好防洪与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关系。⑦加强与防洪调度相关的专题研究。⑧水情、泥沙实时监测。⑨加强三峡库区河道管理。

(2)水资源保护和利用

这方面的主要问题有:①对库区水质及饮用水源安全的影响问题。三峡水库蓄水后,水流减缓引起扩散能力减弱,库周近岸水域及库湾水环境承载能力下降较明显,对重庆主城区、长寿、涪陵、万州库段近岸水域及小江、香溪等库湾水域的影响也较大。②“白色污染”问题。“白色污染”主要是指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农作物等被暴雨、洪水冲刷入库形成的漂浮物。目前在葛洲坝前的年堆积量达2.2万m3,以后主要变为对三峡大坝的影响。③面源污染的影响问题。据调查,三峡水库的污染负荷70%~80%来自于面源,面源污染物主要是汛期随地表径流进入水库。

建议采取的对策与措施:①确立三峡水库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依据新《水法》的规定,三峡水库水资源保护应当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体制。②尽快组织编制三峡库区环境保护实施计划。③做好水库建设运行期的保护工作。④进一步加大三峡水库水资源保护基础研究。⑤三峡水库水产养殖和水质保护关系研究。⑥强化库区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⑦加强库区水环境及生态环境监测。⑧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体系。

(3)水土保持

三峡工程建设期可能出现的水土保持问题:①工程建设过程的水土流失。②大坝主体工程土石料场、弃渣场水土流失。③坝区附属工程建设人为水土流失。④移民迁建工程水土保持工作滞后。⑤专项改建工程?亮魇а?br>需采取的对策措施:①加强三峡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作。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各部门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③全面编报、补报水土保持方案。④开展三峡工程建设及库区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⑤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⑥开展长江流域坡面泥沙输移特征研究。

(4)移民后期扶持、库区开发方面

这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①水库消落区的利用管理问题。2007年汛后至2009年汛前,汛期水位135m,枯季水位156m,坝前水位变幅为21m,水库消落出露的耕园地为6.6万亩,历时为100天左右,可以种植生长期较短的粮食、豆类、蔬菜或青饲料作物,但应加强管理,还有工业、商业、水运、旅游等行业在消落区的管理问题。②水域利用及生态环境问题。③库区土地开发利用问题。④移民后期扶持问题。⑤库区超蓄问题。

建议的对策措施:①加强水库消落区管理。②制定水域利用管理办法。③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管理。④研究制定三峡水库后期扶持政策及管理办法。⑤研究建立三峡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的监督管理体制。

(4)地质灾害防治

可能遇到的问题有:①水库塌岸可能影响高程175m以上所产生的问题。②库边农村居民点和居民自建房的地质条件方面的问题。③地质条件复杂的新建城镇的监测问题。

建议的对策措施:①领导重视,采取措施,加强地质工作及监测工作。②按有关规程工作,切实重视地质工作,并制定相应规定。③进行岸坡失稳机理及治理研究。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措施;遵循原则;基本功能

Comprehensivemeasuresofsoilandwaterconservationprojectsfollowtheprinciplesandbasicfunctions

Xiakeri•Yasheng

(DepartmentofWaterResourcesinXinjiangKashgarRiverBasinManagementOffice,Kashi,Xinjiang844000)

Abstract:SoilandWaterConservationtoerosioncontrol,protection,improvementandrationaluseofhilly,hillyandwindyandsandyareasoflandandwaterresources,maintain,andimprovetheproductivityofland,inordertofacilitatefullplaytotheeconomicandsocialbenefitsofsoilandwaterresources,theestablishmentofgoodecologicalenvironmentalScienceandTechnology.

Keywords:SoilandWaterConservation;comprehensivemanagement;effectivemeasures;followtheprinciple;basicfunctions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遵循原则

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和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在规划布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坩措施时不仅应当考虑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之间的合理配置,而且要求全面分析坡面工程,沟道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及小型蓄水用水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与生物相结合,实行坡沟兼冶,上下游治理相配合的原则。为了有效地防治山丘区风沙区的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时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1)把防止与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为此应设法提高土壤透水性以及持水的能力在斜坡上建造拦蓄径流或安全排导的小地形利用植被调节吸水或分散径流减少径流的侵蚀能力。

(2)提高土壤的侵蚀能力,应当采用整地,增施有机肥,种植根系固土作用强的植物,施用土壤聚合物。

(3)提高植被的防护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调节径流,防止侵蚀作用。

(4)在己遭受侵蚀的土地上防止水土流失,必须注意辅以改良土壤特性,提高水土肥力的措施把保持土地与改良土壤结合起来。

(5)采用综合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6)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的自然条件制定不同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因地制宜是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的科学基础。

(7)生态经治效益最优的原则,在设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过程中,应当提出多种方案选用生态经济效益最优的方案。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案中全面估计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效果,预测水土保持措施对成土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2.水土保持的特点

2.1综合性

综合治理是以大流域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形成综合防护体系。

2.2社会性

水土资源的社会性,决定了水土保持的社会性,防治水土流失不可能脱离社会经济发展而孤立存在。

在解决水土流失异地危害,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关系等问题上,既要充分考虑区域之间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统――兼顾,又有约束各种经济活动,服从水土保持规范,更有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共同维护和建设。

2.3公益型

上游开展水土保持,减少河道泥沙淤积,减经洪水灾害,下游地区受益;维护和改善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宏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全社会所共享;水土保持业务主管部门在治理水土流失,开发水土资源过程中不形成任何自我的资产和利益,完全为当地群众和宏观经济发展服务。

2.4基础性

水土保持是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维系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并为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5长期性

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和反复性决定了水土保持的长期性。我国亟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0多万平方公里,即使不再新增加,每年治理5万平方公里,初步治理也需近半个世纪。

3.水土保持的基本功能

(1)防洪减灾,保持资源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体系中的水土保持措施,层层拦蓄径流,发挥了缓洪削洪的作用,减少了洪涝灾难,宝葫芦水土资源。

(2)开发利用,培育资源通过修建蓄水工程,增加径流蓄水能力,调节和重新分配径流,提高径流和降雨的利用率;通过综合治理充分挖掘荒山,荒坡,荒沟,荒滩,荒沙等资源潜力,增加梯田,堤地,水田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面积;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封山育林育草,改变农林牧用地不合理的状况提高林草地比重增加值被资源。

(3)恢复调节,改善生态当不合理活动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且难以自我修复时,水保就可以帮助其其重建和恢复。

当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程度,形成自我修复能力时,则可通过封禁保护,减小干扰,实现其在我良性发展。

(4)优势互补,发展经济

坡面与沟道治理开发结合,合理配置治理开发措施实行立体开发;植物措施体系与工程措施体系结合,发挥开发利用资源的互补效应;种植林草与封治理相结合增加持续利用的在生资源;田间工程措施体系与农业耕种措施体系相结合,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5)促进社会进步

水土保持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与外界沟通,促进经济发展。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文篇11

关键词:电厂建设绿色施工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a)-0106-01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持续推进,环境保护越来越被重视,相继出台保护环境的政策、法规和法律。电厂作为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到重要位置,越来越被各级政府重视,电厂在建设期间,也是一个高投入、低产出和高污染的施工活动,实行绿色施工对电建企业来说,势在必行,是企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施工企业履行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的需要。

1绿色施工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1.1绿色施工的含义

按照《绿色施工导则》,明确定义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当然,绿色施工除了封闭施工、降低噪音扰民、防止扬尘、减少环境污染、清洁运输、文明施工外,还应该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结合气候施工、节约水、电、材料等资源和能源、采用环保健康的施工工艺、减少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2实行绿色施工的重要性

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在建筑业的应用,建筑企业按一定要求、一定规律,将各种材料进行化合和组合所形成的以一定形态存在的各种特殊功能空间。迄今在这种特殊产品的生产和运行中,建筑业耗用了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原材料的50%以上,消耗了全球可利用能源的50%左右,建筑施工污染比例占到了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各种污染总和的34%,并排出了相当于人类活动产出垃圾40%的建筑垃圾。可见,倡导建筑施工和运行中的绿色行为,对于控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是何等重要。

电厂在全生命周期的运行期内,是一种“存在状态”,由于其“运行周期”相对于“施工周期”很长,所以,电厂能否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电厂建设施工周期虽然相对较短,但其对自然形态的影响却往往是突发性的,对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也是非常集中的。因此,在电厂施工期内粉尘、噪声、污物等控制,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减少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实行电厂建设绿色施工显得尤为重要。

2绿色施工的规划与控制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项目经理为绿色施工第一责任人,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目标,负责绿色施工的组织实施及目标实现,并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对施工期的规划指标,进行阶段检查和评比。

2.1规划管理

电厂开工前,应编制绿色施工方案并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保护措施,制定环境管理计划及应急救援预案,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环境负荷,保护地下设施和文物等资源。

(2)节材措施,在保证工程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制定节材措施。如进行施工方案的节材优化,建筑垃圾减量化,尽量利用可循环材料等。

(3)节水措施,根据工程所在地的水资源状况,制定节水措施。

(4)节能措施,进行施工节能策划,确定目标,制定节能措施。

(5)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措施,制定临时用地指标、施工总平面布置规划及临时用地节地措施等。

2.2主要控制措施

2.2.1扬尘控制措施

(1)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必须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施工现场出口应设置洗车槽。

(2)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

(3)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0.5m。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降尘措施,如覆盖、洒水等;浇筑混凝土前清理灰尘和垃圾时尽量使用吸尘器;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水淋等防护措施。

(4)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对现场易飞扬物质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档、密网覆盖、封闭等。

(5)硼砂除锈要搭设彩条布临时防尘棚,防止扬尘扩散。

2.2.2噪音与振动控制措施

(1)现场必须使用逆变电焊机等低噪型的机械设备,对易产生噪声的无齿锯,磨光机等机具、设备使用要搭设防护棚。现场噪音排放不得超过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规定。

(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防止施工噪声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车辆在夜间严禁鸣喇叭。

(3)在蒸汽管道吹管时,必须加装消音器,科学安排吹管时间,并将吹管时间安排提前通知相关方面。

2.2.3防止水污染措施

(1)生活垃圾一律集中清运,严禁倒入厂区周边的河道。

(2)建筑工地的排水要求澄清后排放,设备和车辆冲洗应固定地点,不允许将冲洗水随时随地排放并注意节水。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要求。

(3)锅炉酸洗产生的酸洗废液及冲洗液必须经严格化学处理并化验合格后,符合标准后排放。对于化学品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有严格的隔水层设计,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

(4)雨水管与其他污水管分开使用,严禁倾倒各种污染物、污水于雨水管网中。

2.2.4光污染控制措施

(1)尽量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光污染。夜间室外照明灯加设灯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临时用电优先选用采用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灯具,照度不应超过最低照度的30%。

(2)电焊作业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2.2.5固体废弃物管理措施

(1)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如电池、墨盒、油漆、涂料等应回收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

(2)加强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力争建筑垃圾的再利用和回收率达到30%,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回收率大于40%。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力争再利用率大于50%。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厂建设绿色施工的根本宗旨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在施工企业履行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时,也促使了工程项目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达到节约企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技术进步和提高企业素质等目标,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企业在绿色施工过程中,既产生经济效益,也会派生出社会效益,最终形成企业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措施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预防保护措施

我国水土保持法中明确规定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策略,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思想,也是我国长期水土保持工作经验的总结。然而在目前的国土资源利用机制下,实现预防保护之路仍很漫长。现就如何做好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作进行探讨。

1、保护原生态植被

1.1在综合治理中注重保护原生态植被

原生态植被,是在大自然长期进化中形成的,与土壤基质、天然降雨形成了自然和谐的关系。若区域降水增加,则植被生长旺盛,演化进化加快,植被保护地表功能增强;若区域降水较少,则植被生长放缓,甚至停止演化进化,较少耗水,仍然能很好地保护地表基质。因此,在对某区域进行综合治理规划设计时,若因开发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低于该区域的土壤允许流失量,则应采取保护措施,促进原生态植被自然修复、演替、进化,而不应再采取人工植树种草措施。

1.2在开发建设中尽量避让或保护原生态植被,依据《水土保持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生产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当避让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无法避让的,应当提高防治标准,优化施工工艺,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损坏范围,有效控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原生态植被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形成的,一旦破坏则极难恢复,甚至不可能恢复。如黄河源区砾质丘陵草甸草原,草甸生长在沙砾基质上,是一种自然原生态植被。这种植被一旦被破坏一小块,出露的沙砾在太阳照射下,温度可升至60~70℃,周围的植被会被烤死,出露的沙砾面积会迅速扩展,毁坏草地。原生态植被,尤其是河源区、饮用水源区的原生态植被,长期演化形成不易,开发建设中必须避让和保护。

2、用经济杠杆保护土壤植被生态环境

2.1推行土壤植被资源有偿使用

土壤植被生态资源利用的不经济性,助长了人们对其的过度开发利用,甚至是恶性开发利用2-3年。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已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项目内土石方挖填尽量平衡,但是实际中都是就近取土石,就近弃土渣。如此不珍惜土壤植被资源的行为,只是因为项目内部土石方平衡费用高,就地取、弃土石成本低。如果针对施工单位就近取土石的行为征收一定的土壤植被费(税),使其成本高于工程内部挖填土石方平衡运输费用,则施工者必定会充分利用工程内部土壤植被资源,尽量实现内部挖填土石方平衡。这就会减少土石方开挖和废弃的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土壤植被资源。

2.2加大资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力度

《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生产建设项目或者从事其他生产建设活动,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地貌植被,不能恢复原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应当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专项用于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这一规定为加大资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力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在此之前,依据《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征收的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一是标准较低,很难起到调节土壤植被使用不经济性的作用;二是法律依据不是很充分,很多开发建设项目拒绝缴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

3、实施生态保护工程

在生态脆弱区、预防保护区,当地要增加政策性经济补偿,减少当地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并逐步实现生态移民和生态自然修复。工程建设期间应按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保护设计确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开展环境监测与管理工作,建设单位应依据工程环境影响程度、范围、影响要素,对需要监测的环境要素,提出监测点位布设、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及数据处理等要求。

3.1生态自然修复工程

生态自然修复工程是利用大自然生态平衡、进化演替的功能,在适当的人工保护下,逐步恢复某一区域生态系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综合措施。一些生态比较良好的区域,如三江源区、黄河一级支流三川河上游次生林区、六盘山子午岭边缘次生林区等,应当实施生态自然修复工程。这些区域植被虽然良好,但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已经使生态系统出现了退化现象,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强度和面积都在增加。国家应当在类似区域限制人类活动,开展轮封轮牧、禁牧养草、退耕还林草、生态移民,最终实施生态自然修复。一些生态脆弱区,人口稀少,干旱少雨,人工治理难度大、工程量大,一时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还不能顾及到,国家可采取生态移民后,限制人类活动扰动,实施生态自然修复工程。

3.2退耕还林草工程

退耕还林草工程自1999年开始试点实施以来,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林草植被,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程度,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退耕还林(草)对农户的直补政策(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国家在西部地区实施以天然林保护、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和陡坡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退耕还林(草)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试点示范,通过示范带动,稳步推进,将退耕还林草政策在我国生态脆弱地区、预防保护区逐步实现规范化、常态化。

4、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和管护巡查

4.1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

水土保持法对土壤植被资源保护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大型生产建设活动重主体工程建设、轻水土植被资源保护与重建,小型生产建设活动基本没有水土资源保护与重建的事实是存在的。因此,还需要强化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规范全社会的开发利用行为。目前,实行的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水土保持督察、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制度正是保证开发建设活动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重要举措。

4.2加强水土保持管护巡查

生态脆弱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往往是落后、贫困地区。为此,一方面要通过生态移民将贫困居民移出生态脆弱区,以减少人为因素对水土植被资源的干扰;另一方面,要对江河源区、饮用水源区、生态自然修复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区加强管护巡查,建立专职管护队伍巡查保护区;树立保护区警示牌,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查处破坏水土植被资源的违法行为。

5、结束语

本文中主要针对水土保持的预防性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了解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针对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利用先进的技术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有效预防,一方面,促进城市的良好发展,另外一方面为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文达.城市水土流失的特点及防治措施[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2009(01)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水资源保护范例(3篇)
  • 下一篇: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作文(收集)(10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