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日益加剧
(一)农村工业“三废”污染显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加上农村原有的一些砖瓦窑厂、油毡厂等工业项目,工业三废污染呈现出明显的向农村蔓延的趋势。很多地方的村庄,村民反映经常闻到一股刺鼻的怪味儿,气味的来源是村头化工厂或者是麦秸造纸厂等,而砖瓦窑厂高高的烟囱里正冒出浓烟。
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问题又十分严重。不少村民反映,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曾经水源清澈,鱼虾成群的村内村边的河、塘,在工业废水、生活垃圾和农药化肥的污染下,不少都变成了鱼虾绝迹的臭水坑。在2007年3月份的调查中,濮阳农调队调查人员发现,以前清澈的河水已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酱黑色的泛着泡沫的污水。村民反映,他们的池塘由于受到中原油田采油厂生产和生活废水污染,变得又黑又臭。在调查途中,调查人员看到路肩和路边渠里堆放着随意倾倒的大堆小堆的石棉瓦废料,建筑垃圾在农村随处可见。
(二)近年来,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北方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呈现出农户散养萎缩,向规模化集中的特点。农村规模化养殖对农民生活环境的污染日益突出。在中原地区调查的10多个养殖村中,几乎所有村都能闻到明显的畜禽粪便味儿。在这些养殖专业村,多数是家庭小规模饲养,实行庭院养殖,没有专门的废水排放渠道,多数是庭院存放或是排放进村边坑塘内甚至顺街排放,一方面影响了村容村貌,另一方面空气、水源的污染给农民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
曾经作为农民主要燃料来源和农业肥料来源,农民像宝贝一样对待的农作物秸秆,现在成了他们的负担。作燃料用不完,就地还田成本过高不划算,于是只好一烧了之。燃烧秸秆对环境的污染日益成为全社会的问题。尽管各级有关部门年年禁烧,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但是由于没有为秸秆找到有效出路,禁烧并非治本之策。
(三)农药、化肥、农膜超标准、无限制使用,污染水源、土壤
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业生产中滥施农药、化肥的现象比较突出。由于在施药过程中不注意对水源的保护,农村不少的流动性较差的池塘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污染。滥施化肥的现象更加突出。农民用打工挣来的钱买点化肥比起在家搞秸秆还田划算多了。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农田年复一年见不到有机肥,仅仅是撒点复合肥了事。
(四)农村生活垃圾随意丢放。污染土壤、水源
调查中发现,不可降解生活垃圾正向农村快速蔓延。在农村公路两侧,集市、村庄街道两旁,废弃的塑料随处可见。越是人口集中,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这种现象越明显。
(五)农业生态平衡被打破,农业虫害日趋严重
由于农药、化肥的滥施,脆弱的农业生态链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农民们发现,农药的品种越来越多,用量越来越大,天上的鸟儿、河里的鱼越来越少。害虫却越杀越多,虫害发生呈加重趋势。2006年7月份河南清丰县20多万亩速生杨受到严重虫灾,其中4个乡11个村1000多亩速生杨树叶在几天之内被一种称为“杨小舟蛾”的毛虫吃得精光,出现了“夏林冬景”的惨状。调查中不少农民反映,出土的花生至少要有30%左右的花生果被虫咬过,有的甚至整株被地下虫吃掉。
二、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将严重阻滞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影响农民身体健康
调查时,住在被造纸废水污染的一村民说,去年春天她不知什么原因突然手脚浮肿,在市级人民医院诊断后认为可能是空气污染中毒所致。前后治疗一个多月,花费近3000元,到目前还没有痊愈。
(二)加大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农产品质与量
据调查,现在的庄稼施用农药每年一般不少于7次(主要包括:麦田除草、防台麦田条锈病、白粉病、麦蚜。玉米幼苗青虫、玉米钻心虫、玉米棉铃虫、麦种拌种剂等。)与10多年前相比,用药次与用量数多了一倍。
(三)村容村貌“脏、乱、差”
在一些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里,其环境与普通村并无二致。在一些村庄看到,新修的笔直的大街两旁,堆满了柴草。村头街角,乡村公路两旁,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比比皆是。
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渐加剧的严峻现实,如果不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有意识地从根本上加以治理和改变,将大大增加新农村建设的成本,延迟新农村建设宏伟历史目标的实现。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新农村建设中,在想方设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必需充分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一)贯彻落实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加强对农村工业“三废”治理
对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的引进,要建立在确保企业环保设施到位,达标排放有保证的前提之上。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环保工作的认识,加强农村环保执法力度。
(二)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指导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大力加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推广示范工作,保护和逐步恢复农业生态链。
(三)提高对农村畜牧养殖业污染的认识,规范畜牧业三废处理
要把治理农村畜牧业污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范,认真落实。积极推广“猪――沼――菜”,“牛――沼――菜”等种养一体化模式,实现畜牧规模饲养副产品和废水规范有序排放。
(四)实现秸秆变废为宝
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秸秆燃烧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必须加大财政的支持,通过实施对秸秆机械还田和过腹还田的财政补贴,降低农业借还田的成本,由被动禁止燃烧变为主动还田。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农村生态环境
自2007年起,“生态文明”就成为中国政治生活流行的主题语。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十报告更是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这表明经过60多年的执政考验与磨砺,党的执政理念逐渐走向成熟,对“建设哲学”掌握越来越纯熟,对经济、社会与生态间的相互关系有了进一步认识,将生态文明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美丽中国”的建设理念与最早由浙江安吉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一脉相承。中国农村地域广阔、生态资源丰富,但在长期发展中往往只注重经济建设,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新农村建设必须贯彻党的十八精神,走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以美丽乡村发源地――浙江安吉的一个小山村为切入点,研究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1新农村建设彰显生态文明建设价值
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2011年末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乡村人口仍有65656万人,比重达48.73%。[2]即使是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没有农村的发展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安吉县尚书圩村作为一个贫困落后、交通闭塞的小山村,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机遇,通过生态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彰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
1.1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整治多数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并逐步对自然生态环境予以恢复和综合保护。尚书圩作为一个面积5.94平方公里、人口仅1140人的小山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村民为实现脱贫致富,对本村6200亩毛竹林进行大规模的砍伐贩卖,山林遭受严重破坏。这不仅损害村庄整体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与山体滑坡。而且砍伐毛竹的微薄收入也不足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多数村民被迫到外地务工以维持生计,尚书圩村面临着生态破坏与劳动力流失的双重困境。尚书圩村在生态破坏的惨痛教训中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发展经济。该村充分利用上级政策与资金扶持,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正式开展之后,尚书圩村牢牢把握政策文件要求,把“村容整洁”内化为村庄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的有机融合,使具有历史内涵的人文景观与优美自然环境相结合,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品牌。尚书圩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村庄发展的优先地位,有效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1.2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农村发展建设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代价,只是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可短期开发利用的资源,没有认识到它的综合效益与价值。此类开发利用模式在短期内虽可实现一定经济效益,但在资源枯竭之后往往走向停滞乃至衰败。[3]尚书圩村在以往的开发建设中也经历了这一粗放型的发展过程,村民饱尝生态破坏导致的恶果。为转变生态持续恶化、资源枯竭的困境,尚书圩村根据本村自然情况,确立了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村庄经营道路。为打造美丽乡村品牌,对本村毛竹林予以严格管护,严格落实生态公益林禁伐、承包林有计划间伐的规定。为突出美丽乡村建设亮点,通过征地补偿的方式把中心村300亩水稻田改种为葵花园。尚书圩村所确立的这条以优良生态环境经营村庄旅游品牌的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仅2012年全村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旅游收入约35万元。从2008年创建美丽乡村项目至今,尚书圩村累计吸收项目资金达1200万元。尚书圩村的案例证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资源与优势,将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4]
1.3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效体现新农村建设所要求实现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否则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最终会导致发展成果沦为泡影。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纳入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当中,不仅成为评价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指标,更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效体现。尚书圩村同样经历了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惨痛经历,这一历程使保护生态环境、杜绝破坏性开发成为了村民共识。安吉县为打造“中国美丽乡村”这一部级品牌,不将经济发展成为唯一考核内容。“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成为评价村庄全面发展的四大主体,树林环境保护、村容村貌等36个详细指标为村庄发展指明方向。尚书圩村严格按照考核指标要求开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把政绩考核与政策项目引进相结合,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转化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成效。
2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尚书圩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值得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是一帆风顺的。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环境承载能力差、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旧任重道远。
2.1生产力落后成为制约生态环境改善的核心因素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生产方式集约化程度低。这决定了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中要克服先天条件的不足,不仅要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还要注重合理利用村庄资源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5]在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生产方式粗放的情况下,发展经济远比生态文明建设更受政府和农民重视。
2.2生态保护机制不健全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制度保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依靠政府一项项的政策与项目来推动,必须形成生态保护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各政府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联动机制,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当前我国环保立法仍较为欠缺,对其中政府、企业、个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界定,难以形成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制约束力。在机构设置上欠缺专业的环境保护机构,基层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往往职责不清。这造成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立体管理保护体系。广大农民也没有被组织动员起来,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旁观者。
2.3农民生态环保理念落后使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主观动力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环保意识不强,对于农民来说实现脱贫致富远比环境保护重要。由于农民缺乏相应的科技文化知识,在农业生产中仍然采取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通过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作为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以消耗资源、能源作为提高产量的主要方式。⑥同时农村普遍存在的生活垃圾污染是可以通过良好卫生习惯而得以改善的,但当前主要依靠环卫措施进行治理,成本颇高。环保理念的缺失使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主观动力,广大农民群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较少参与其中,甚至成为生态破坏的主体。
2.4外来投资与开发项目加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中国农村普遍缺乏资本,这使得农村各项事业难以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长期面临资金匮乏的难题。近年来,由于城市用地紧张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大量工业企业及其它建设项目开始搬迁至农村地区,为农村带来了大量投资。此类项目由城到村的搬迁不仅带来投资,同时也造成严重污染。污染企业搬迁至农村的价值取向在于控制成本、提高收益,农村有关环保制度的欠缺和环保意识的落后,使得企业对自身造成的污染往往采取回避态度,很少投入资金进行污染防治。因此农村对比城市,引进工业企业往往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生态文明建设承受了巨大压力。
3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复杂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现有条件与优势,特别注重在农村生产发展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相结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推动力。
3.1促进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发展生产力将极大地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充实村集体资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生产力的提高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态效益,很多村庄生产力发展后反而使生态环境遭受更为严重破坏。这是因为在村庄生产发展中并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规划建设当中,很多村庄正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越走越远。因此必须将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推进农村发展的集约化、产业化。
3.2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性保障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作为支撑,使相关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一,必须进一步健全生态与环保立法,形成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完整法律体系。要推进对农村生态息息相关的农业法、林业法的立法完善,突出其生态价值与作用。第二,各地方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环保法规与政策,促进基层环保工作的开展。要根据本地区生态特色与资源状况制定操作性强、适用度高的政策,针对生态污染问题形成有效治理方案。第三,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法律与政策,使环保方案迅速转化为环保实践。
3.3提升农民生态环保理念,形成内生动力广大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来源。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难以取得突出成效。针对当前我国农民生态环保理念普遍落后的现实状况,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生态意识。第一,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培训教育活动,深入田间地头了解他们所需所求,解决农民在生态建设工作中面临的问题。第二,重视环保宣传工作。要充分利用报刊、网络、新闻媒体等渠道,对乡村干部与广大农民群众进行宣传,形成人人关心环保、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第三,重视发挥农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通过生态建设实践使广大农民参与其中。让农民享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促进其自觉参与环保事业,真正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内生动力。
3.4合理引进项目,加快村庄生态建设农村需要依靠外来投资与建设项目加快自身发展。如果因担心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而拒绝一切外来投资,无异于因噎废食,生态文明建设也会因缺乏资金而停滞不前。因此必须对于工业下乡要保持理性态度,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按照生态良好、生产发展、农民得益的原则筛选外来投资项目。在项目建设当中,相关部门通过监督与管理,防范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灾害。对污染企业可征收一定的环保治污经费,形成生态补偿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刘雪艳,孟祥德.论生态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状与对策选择[J].前沿,2011(1).
[4]徐应红.生态文明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新着力点[J].理论观察,2010(5).
[5]谭卫国.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1).
[6]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7.
充分发挥资源优?荩??⑴逅?缬肱┟窭?嬷苯咏岷希?墙饩觥叭??蔽侍獾闹卮缶俅搿=饩觥叭??蔽侍馐侨??ぷ鞯闹刂兄?兀?锩?锨?⑸偈?褡宓厍?⒈咴兜厍?⑵独У厍?摹叭??惫ぷ魇侨??哪训愫椭氐恪T谂逅?缂暗缙??乱捣⒄怪校?形鞑康厍?投?可角?呐寮?搴团┟裨诠?业姆龀窒拢?钥?⑴逅?缥?靥澹?ü?蹲释独屯读弦约敖?加猛恋亍⑸搅值牟钩プ式稹⒊写?男糯?式鸷凸?业姆龀肿式鸬茸魑?度耄?敌泄煞葜坪凸煞莺现瓢斓纾?迪峙┮翟鲂А⑴┟裨鍪铡⑴宸⒄梗?丛炝诵矶嗟湫褪吕?统晒??椤M怀龅娜缃?魍?南睾焖沾濉⒑?瞎鸲?嘏讲舜濉⑺拇ㄅ碇菔斜ι酱濉⒏=ㄓ来合孛懒氪濉⒏仕嗔傧南氐笃钕纭?不仗??乇敝姓颉⒄憬?澳?醋遄灾蜗亍⒐愣?樵囱?遄灾蜗氐刃矶啻濉⑾纭⑾氐呐寮?搴团┟裢ü?煞葜苹蚬煞莺献髦瓶?⒗?门逅?纾?迪至伺┟癯中?鍪眨?⑿纬闪顺ばЩ?疲?┟袢司?渴杖胫校?逅?缰苯犹峁┑氖杖胍话阏?/3以上,有的高达80%。同时,通过股份制开发利用农村水电,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保护了生态环境,推动了农村和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小水电代燃料是山区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重要战略抉择。我国实施以以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为重点的大规模生态建设,有效遏制了陡坡开荒和森林过度采伐问题,但全国广大山区农民烧柴问题远未解决,成为森林滥砍乱伐、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十五”期间全国农民年均实际薪柴消耗量超过规定限额消耗量的3倍以上。2003年国家启动小水电代燃料试点,经过三年的努力,已经走出了一条“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农民参与、低价供电、保护生态、改善生活”的路子,取得了以“有效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为支撑和保障”的“国家得生态、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的宝贵经验和成果。20多万山区农民实现了以电代燃料,巩固退耕还林面积30万亩,保护森林面积156万亩。小水电代燃料电价0.17-0.28元/千瓦时。小水电代燃料解除了农民砍柴的辛劳和烧柴的薰燎,减轻了农民负担,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改厨、改厕、改厩、改水、改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全国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取得圆满成功的基础上,水利部编制了《2006-2008年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规划》,国家发改委批复了该规划,涉及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81个项目区,规划代燃料装机容量15万千瓦,代燃料人口63.6万人。全国将更大范围、更大规模地开展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建设。从长远看,国家已完成全国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规划。落实规划,全面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到2022年将解决近3亿户、1亿多农村居民的生活燃料问题,每年将减少薪柴消耗6000多万吨、约8000万立方米,保护森林面积4亿多亩。这是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山区农民砍柴烧柴的有效途径,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要战略抉择。
坚持科学、有序、可持续地开发利用农村水电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充分发挥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资源、区位和比较优势,坚持科学、有序、可持续地开发利用农村水电资源,加强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和农村水电增收解困工程建设,与农民利益、地方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紧密结合,以有效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加??水能资源管理,推行水能资源有偿使用、市场化配置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农村;科学规划
一、农村生态建设现状
农村的发展水平正在不断的提升,生产力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但是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其产生的弊端也在日益的暴露出来。对于农村生态建设而言,我们既应该看到优势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只有在不断的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农村的产业优势不明显
农村的生产和经营主要是围绕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经营内容,但是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以资源型为依托的农业生产已经不再具备优势性,现代农业生产应该注重对于科学技术的使用,提升产业发展的动力,以产量和效率的提升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但是对于农村建设而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定的过渡和适应性。对于农村的产业内容应该有总体的发展规划,根据各个地区的特有状况进行逐一的调整,发挥地区发展的优势性,实现农村的产业优势性发展。
(二)农村生态机制不完善
生态农村的建设是针对现阶段我国农村总体发展状况而提出的目标,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以环境的透支来提升产业效应会阻碍农村的发展,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没有了农村生态环境的依托,农村建设取得只能是短暂的效应。外来投资建厂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同样造成的污染也是非常巨大的,人们不应该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农村缺乏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性引导,农村生态机制的缺失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农村和企业污染的排放毫无节制,没有采取环境治理的办法,没有承担起生态环境建设的社会责任。
(三)农村产业创新力不足
生态农村建设不能将农业生产作为唯一的经济来源,农村城镇化建设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但是,在农村范围内,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生活环境和地域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于生态农村的建设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清醒的认知,依旧是靠山吃山的状态,农村很多发展优势都都没有被挖掘出发。很大程度上来说,农村产业创新力能够带动农村的发展水平的提升,但是农民参与性不高,产业内容单一这些因素都阻碍了农村的长远发展,需要农民和地方政府从观念上和行动上有所改变,以创新发展作为动力,提升农村产业创新能力。
二、生态农村建设的科学规划
生态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发展课题,对于农村的建设需要考虑到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因此长远的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尤为重要。从生态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入手,注重在保障机制和产业形势上进行创新和规范,注重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深度思考,在不断的调整和创新过程中,推动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
(一)调整生态产业结构
农村发展需要有丰富其产业内容,以生态建设为中心,在生态产业结构上作出重要的调整,注重发挥农业的优势性,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提升土地的利用率,生产出高产高效的农业产品。注重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形成一条龙式的生态农村发展模式,以地区式的经营模式形成多种产业内容,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逐步的形成农村的生产线。注重对于生态环保理念的渗透,节约和保护生态资源,尤其在污染的排放和垃圾的分类处理上应该实现科学有效,例如采用秸秆加工代替秸秆的焚烧,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上注重定量,尽量避免对于农村土地、水等资源的污染。
(二)创设生态保障机制
在生态保障机制上应该注重对于企业的监督,尤其在政策上和法律上提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地方政府应该对投资企业进行检测,对于污染的治理技术和排放量都有严格的规定,明确各个企业的生态责任,严惩污染超标排场的企业,让企业通过提升技术和改善生产环境来实现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生态农村建设的细节问题,对于农村的整体村容村貌的建设也应该实现完善,加大投入,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垃圾的分类处理问题,让农民能够互相监督,从生活习惯入手,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
(三)发展生态农业旅游
随着服务业的发展,人们逐渐的从城市走向了农村,围绕旅游业而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内容都够为农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生态农村的发展应该重视对于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模式,利用地区的发展优势,让农村的旅游业发展起来,形成区域特色旅游文化。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能够让更多的人走进农村,了解农村,获取身心享受的同时感受到农村的文化内容,实现对农民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农家乐、采摘等形式的生态农业旅游形式新颖同时能够促进农村产品的销售,生态农业旅游在保护农村环境的基础上促进了农村的消费,有效的提升了农业发展的动力,实现农村建设的良性循环的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农村建设需要准确的把握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发挥地方的优势性,因地制宜的进行科学的规划管理,挖掘农村生态建设的内在潜能,为农村的发展创设充分的环境。鼓励农民在生态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提出科学的构想,大胆的进行创新的实践。农村建设始终要围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重要的指导,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基本点,重视创设农村和谐生态文明的发展氛围,实现生态农村的长远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刘丽娜;李波;李海鹏.民族地区环境保护绩效评价与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2]黄雨;张宏麟.农村生态文明创建的可持续发展――福建省福清市周店村生态建设调研报告[J].学理论.2013(11).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存在问题措施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农民利益受到了严重损害,这有悖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我对本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了调查,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见解和大家商榷。
一、我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成绩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保护在建设生态文明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华池县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略,紧紧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积极实施“生态优县”战略,组织开展了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绿色生态家园建设、文明卫生城市创建等一系列活动,把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消除畜禽粪便污染等软措施和农村生活污染集中处理场建设、沼气太阳能建设等硬基础结合起来,稳步推进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使全县村镇环境面貌得到改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产质量显著提高。
我县紫坊乡本着这样一个思想:认为没有一个可供持续利用的农业自然资源,没有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也就没有广大农民真正的小康生活。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如果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经济的发展只是暂时的,若干年以后将会减缓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综合整治为农村环境保驾护航
紫坊乡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通过开展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对农户厕所进行卫生改造,建设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共厕所;结合“一池三改”农村沼气能源建设工程,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使人畜粪便资源化利用,逐步消灭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跺、畜禽乱跑”的现象;引导农民绿化、美化村庄环境,改善居住条件;整治村庄河道、沟渠与坑塘,实现水清、岸绿;逐步改善村庄道路状况,主要道路硬化平整。
2、保护农村自然生态
优先保护天然植被,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合理引导资源和环境可承载的产业发展,严格限制损害生态功能的产业扩张。深入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遏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等产业,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引导农村经济社会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的道路。
3、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近年来,县委、政府提出了大力发展以农村沼气项目为重点的可再生能源建设,此乡已建成沼气池几百座,农村沼气能源建设成效显著,沼气的发展不仅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生态环境,并带动了畜牧业由粗放式经营逐步向集约型发展。同时把沼气池与改圈、改厨、改厕同步进行,以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
二、我县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增大,工业污染逐步增加,农村生态环境状况日益变化,农村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存环境与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状况令人担扰。当前我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日益提高的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三、对我县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提出的建议
我县应该立足良好自然资源的生态优势,采取“环境立县”、“生态立县”的生态建设目标,共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营造一个洁净安宁、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阳光灿烂的美好家园。我提几点不成熟建议和大家商榷。
1.必须重视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应该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列入工作日程,各乡镇、各村应有近远期建设科学规划,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政府应该把改善环境纳入衡量政绩的标准,政府要像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支持农村基础设施,要利用各种手段普及相关科学和法律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中。
2.保护农村自然生态、进行农村生态修复
通过采取“以修保安全、以绿促生态”的措施,建议各乡镇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立健全森林、草地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增强生态功能。继续抓好造林、护林、封山育林等依法治林,严惩破坏山林资源和山区生态平衡的犯罪行为;保护和整治村庄现有水体,恢复河沟池塘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增加各乡镇环保人员、大力支持环保资金
农村经济普遍薄弱,缺乏对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投入。目前,基层财政比较困难,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十分缺乏,直接影响着各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进程,加之农村基层筹资能力弱,农民群众对公益事业意识不强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的融资能力极其有限,开展工作十分困难。
基于生态理念的新农村建设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在农村建设的规划中能否体现以人为本、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生态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和成败。科学的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本身就是效率和生产力,是统筹安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前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只有科学确立生态新农村建设的近景和远景规划的主要内容、基本目标和具体标准,才能有条不紊地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确保生态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循序持续地向前推进。因此,探索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内容是一项战略性研究课题。
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点以及各种媒体、杂志的宣传基本上是集中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如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等)和村庄的环境整治、建筑风格上,治标不治本。“加快新农村建设,千万不能把‘新农村’建设成‘新农居’新农村在好也是农村,绝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旧房盖新房实现新农村”。
二、生态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关系
近年来农民人均收入的连年增长,掩盖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农村与城市居民的生活反差显而易见,农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非常强烈。“年年建新房,就是不见新农村”这是几年来农民最大的抱怨,由于过去注重于城市化,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多数村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许多农村普遍存在“垃圾处理靠洪水,污水处理靠蒸发”的现象。所以,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处置系统,完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成为目前一项迫切的任务。
2005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实际包括两个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既物质文明又是精神文明。针对具体的考核标准,开展“四化、四改、双清、双治”活动,既四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活动,四改(改坟、改厕、改圈、改路);双清(清理溪流垃圾,清理路道垃圾);双治(治理黄、赌、毒,治理歪风邪气)。村庄基本做到无物品乱堆,无露天粪坑,无乱张贴,房前屋后无暴露垃圾,场地平整,社会风气良好,家畜家禽圈养,庭院栽树植绿,绿化养护,创建文明的、优美的生存空间,形成人人讲卫生、讲文明、讲环境的社会氛围。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又要注重于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生活污染整治,改变农村环境面貌,也使农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从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及质量。通过村民守则公约,创建农村生态示范户,宣传生态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提升农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水平。呈现一片新农村景象。通过三年来生态示范村镇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村镇生态建设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佳切入点。
三、生态建设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广袤的乡村,是亿万农民的家园,直至今天,仍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同城市相比,广大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状况相对落后,环境基础设施极不完善。要建设新农村,各地千差万别,从那里入手,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生态建设,从这几年创建的实践来看,生态示范村镇创建,对于大多数乡镇都是迫切需要的。不管生态示范村镇创建,或者是百村整治示范工程。在治理农村脏乱差问题上,是一致的,是异曲同工的。都以创建活动载体——农村清洁大行动开始,倡导文明生活方式。
一般说,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那对于有条件的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村是可行的,但对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村,只能因地制宜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打“生态牌”。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的过程中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脚踏实地,走有特色创建之路。因村制宜营造良好的生态和区域特色生活居住环境。
在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中,单单靠上级政府资金。很难有足够创建资金。只有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他们以主人公精神,自力更生、积极引导富裕了农民参与,多方筹措资金。
新农村建设,需要管理民主,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也需要管理民主,只要民主管理到位了,才能有序、整体推进和谐乡村的建设进程中的各项工作,各级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让民间组织、资金有效地参与生态示范村建设、让农村先富起来经济能人发挥出更大作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并分享生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生态村镇建设中,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环境警示和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了解环保、认识生态、参与生态建设。
四、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目前**没有做规划的村庄占到总调查数的72%,即使做了规划的村庄,也是不完全符合《村庄规划标准》,农户住宅位置沿袭历史,随处而建,比较凌乱。有些是平房,有些是楼房,有些是普通砖瓦房,有些是砖混结构房,参差不齐。同时农户基本没有环保意识,随意堆放农作物副产品、肥料等。整个村庄卫生较差,秩序较乱,脏乱差问题比较突出。村庄建设过程中通常没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项目,如饮用水源的选址和保护、消防设施的安排、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人畜分离等。
在对某个设区市的调查中发现,那里的市领导和建设规划部门极为重视村庄建设,已对部分村进行了规划。但是,规划者们一是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在这些规划中遗漏了关键的安全项目,没有考虑建设中心村,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类条件;二是测量底图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虑污水对水井的影响;三是多数规划通过改变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以致基本上丧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风格。即使这样,许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设施、消防设施等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建设生态新农村所必须的。
五、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的必要性
5.1生态理念的内涵
生态理念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基本价值观,其本质主要强调:一是可持续发展;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生态伦理道德观。因此,生态理念就是运用生态规律,在实践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5.2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其中,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生态文明。
5.3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理念结合乃客观之必要
新农村的建设如果不结合生态理念,必将步城市发展的后尘。目前在城市,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困扰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工作必须贯彻落实生态理念。也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体现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农村才能实现可持续、又好又快的发展。
六、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6.1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态新农村发展模式,是基于农村发展现状而又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社会的一种发展战略思考,是在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在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针对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协调问题,应用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现代生态学、生态工程原理、景观生态学、生态建筑学、产业生态学、社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坚持“生态与发展并重”的原则,以和谐、可持续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的农村社会为目标,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等方面对农村进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态化设计,使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整体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使其结构、功能最优化,能流、物流最畅通,调节、控制最自如,村庄布局合理,人口规模适中,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宜人,既有传统农村特色又体现现代文明的新农村。其实质是农村的全面生态化发展。
6.2生态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特征
生态新农村是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与一般农村相比,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以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二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三是生态新农村是一个广大区域的集合体。
七、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一项复杂而伟大的系统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规划先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是调控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和依据,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大局。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村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研究和探索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7.1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农村社会各个领域的作用和影响深入而广泛,而且许多效应是无法用货币来计算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能够满足农民对更高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二是有助于在农民中间传播环境保护观念;三是有利于生态技术的推广和传播。超级秘书网
7.2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
用新的增长方式与新的生产体系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相互统一发展,实现环境支持系统的重新繁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便成为人类共同的必然选择。把生态新理念融入农村规划中,实现农村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综合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生态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的目的,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目的。
7.3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促进农村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强调保护当地资源的发展形式,其对环境的正面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它负有环境保护及维护地方居民福利的双重使命。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制定有助于培育人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加大全社会的环保力度;二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人们提高回归自然的意识,体验自然,提高和丰富生态知识;三是生态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助于协调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四是在传统农村建设中注入生态理念,能促进地区村镇布局的合理化,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植物及环境的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JonRodoek.Protectingecosystemsandopenspacesinurbanizingenvironment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4):3—6.
[2]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3-57.
[3]江苏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资料集(第四分册)——控制性详细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58-74.
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林业发展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必须根据张掖市林业产业实际,结合本地区农村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因地而异,一些地区着力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一些地区则重点改善和治理荒漠生态系统,一些地区需优化和改进林业产业结构。基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林业发展,需要依照当地情况,明确发展前景,统筹规划。在规划前要实地调研,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农民、社会的实际需求,让农民参与进来。同时,明确规划和发展的目标:一是推进多样化林业建设,使土地、空间得以充分利用,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最大限度保护适地适树林业生产潜能;三是实现森林物种多样性,建立生态环境系统,积极改善自然和居住环境,真正造福百姓;四是物种保护和林业生产密切结合,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又要保证经济建设;五是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结合,使林业发展人文性充分展现出来。
2强化管理,保护资源
张掖市南连祁连山,北靠合黎山、龙首山,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张掖市经济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持续提升,林业资源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当前,在一些农村地区社会建设中,仍存在非法使用林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土地整理、开发建设等名义,将林地的用途随意改变;随意挖、移植树木,毁林造地;过度开发和利用林业资源,造成森林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基于此,必须充分认识到林业资源保护在推进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文明乡村构建方面的意义,科学处理经济建设和林业资源、生态保护的关系,严格按照规划,审查社会建设用地,有效控制用地规模,必须守住林地红线。首先,要积极建立省、市、县(区)各级林业资源监管和检查系统,创建并完善各地区的林业资源档案。其次,推进林业资源立法建设,持续完善林业生态效益的补偿机制;最后,需要积极创新林业资源管理机制,通过政府预算购买服务路径,使社会企业组织参与到林木的病虫害防治、护林防火、资源保护等工作中,全面提升林业资源的管理水平和保护力度。
3应用科技,推进建设
要充分结合林业科研和生产,使林业科研组织的专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依靠林业科研组织及林业高校的专业技术,选择适宜区域,创建林业科技建设示范区。通过示范去激励、引导广大林农,把先进的林业科技、发展信息及时地传授于林农。此外,重视GPRS、卫星遥感、红外监测等先进技术在林业发展规划、监测、控制、护林防火、濒危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紧紧围绕祁连山的生态问题,制定科学的恢复治理方案,做到分类整治,推进基于“3s”技术的数字林业建设。同时,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林业发展必须基于社会需求,重视创新,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技术,加快智慧林业的创建,建立林业产品电商平台、林业资源实时监测系统、林业建设金融平台以及农村林业政务平台。
4提升意识,加快发展
现阶段,环境治理形势日益严峻,必须让全民建立可持续发展和林业保护意识,强化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发展理念,进而提升全民综合素质,促进现代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基于此,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宣传,让广大农民能充分认识到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建立正确、科学的林业发展观和生态观。张掖市农村人口比仍较高,土地资源丰富,农田、山地不单单是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也是受人们生活、生产影响的重要污染源。应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方式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宣传,引导农民建立人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在林业建设和发展中践行。
5重视创新,特色发展
张掖市农村地区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不尽相同,在文化上也不同,基于多元文化背景农村的习俗也是多种形态。所以,在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对于特色农村,尤其是离城市近的农村地区,应充分结合乡村风光、农村文化,重点建设观光林业、生态旅游林业。如此不但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休闲的去处,还是新时期林业产业发展创新的重要路径,有助于生态环境建设,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
6加大投入,灵活融资
为实现农村林业可持续发展,应加大投入,适度开展规模经营,构建家庭林场,培育新时期职业林农,引导广大农民通过股份制、转包、转租、互换等方式,实现林地、林权的合法转让。基于此,需要实施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广大农民提供林业金融服务,进一步扩大林业建设保险范围及类型,最大限度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应创建林业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积极探讨排污交易权、资源利用权等补偿方式。此外,要推进林业碳汇交易,积极组织碳汇造林工作。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
一、农村非正规金融替代现状
(1)农村非正规金融已经取代正规金融成为农民融资的主要渠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对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62个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民,63%的农户有贷款需求,实际发生借款行为的农户占样本的51%。在有过借款行为的农户中,从亲戚朋友中借款的占58%,从农村信用合作社借款的占37%,根据调查推算,目前大约只有四分之一的农户能够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支持。(2)农村非正规金融充当着农村中小企业和农业资金缺口的主要弥补者。1999-2003年金融机构短期涉农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较低,除2003年该比重达到10.05%外,其余各年都在10%以下;乡镇企业的短期贷款上占比9.16%~9.645%,而且乡镇企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份额逐年下降,从1997年的7.3%下降至2002年的5.2%,农业在整个金融机构中战胜的贷款余额还不到6%。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替代的原因分析
(1)农村经济落后,流动风险极高,造成信贷资本运转成本高。首先,农民太穷和农民太弱是制约农村微观金融生态良性运行的关键变量,“农民贷款难”是农村金融生态体系自我调节功能发挥作用的最终结果。由于农民太穷太弱导致农村金融生态中的资金供求链条人为断裂,农民无法有效从金融生态系统获得物质能量,金融机构主体无法有效与金融生态系统进行能量交换。其次,农业的弱质性。农业具有季节性、长期性,对资金需求具有不稳定性、零散小额性,不能形成大批量标准化的稳定的贷款安排,使得正规金融在满足其需求时不具有规模效应。再次,农村中小企业的不规范性和弱小性。中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弱,财务风险大以及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信用资源不能共享,能够用来担保的抵押物很少且变现能力差,提高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和贷款回收成本。(2)制度建设落后,交易成本高,导致负向激励。第一,农村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善。在我国农村,基本财产制度未得到落实和完善,对于财产的法律保护力度不够,再加上在司法方面还没有实现各类主体之间的平等;在执法方面则更是无效,对于违法交易缺乏相应的惩罚机制和措施,与此同时监管的效益又十分的低下,金融结案率低,执行期长,费用高,程序复杂,抵债资产的回收效果差。第二,农村信用制度缺失。信用是金融产生的基石。农民个人、政府等信用缺失将加剧金融机构的逆向选择和信贷配给,以及寻租等低效的资源配置手段的产生,形成不良的激励。(3)政府过度干预,正规金融决策权弱化,形成大量不良贷款,历史处理成本高。第一,政府干涉金融市场的运作,自主确定利率,并充当起金融资源的配置者。第二,国家为了利用农村金融资源实现赶超策略、支持城市及工业发展,通过商业银行国有化和农村合作金融国有化等途径控制农村金融资源,将改革的成本转给了落后的农村。第三,通过控制金融资源来实现自身政治效用最大化,扭曲资源的配置,不能实现财富的最大化。第四,有的政府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替本地企业担保,人为的放大金融风险,增加金融机构的负担。
三、构建良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
(1)发展农村经济,提供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持续动力。政府应发挥财政作用和公共服务职能,将致富的信息和技术引入农村,提高农民致富的本领。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资本化、结构优化,形成完善的农业生产、销售、保障体系,降低农业的市场风险。规范中小企业的运作,改善其融资环境,分享信用资源,最好能将中小企业引入资本市场。同时,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的建设,构建完整的支农金融体系,培育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2)重构农村制度,形成农村金融生态发展的正向激励。第一,构建完善的农村法律制度体系。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保护各利益主体的产权。利用产权的流转实现财富的增值,激励人们创造财富;二是加强金融业务和监管法律制度规范建设,降低金融机构运行成本,提高效率。第二,加快农村信用制度建设。农村信用制度的建立可以大大降低农民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成本,减少担保机制缺失所引起的不便。(3)重塑农村政府,做好农村金融生态建设的协调者。当前中国农村要尽量将其塑造成“市场拓展型政府”,履行好以下三个职能:个人产权清晰的界定及有效的保护;保证市场的交易合约有效履行;保护个人财产不受侵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农村浙江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TheCurrentSituationandControlCountermeasuresaboutEcologicalEnvironmentofZhejiangNewCountrysideConstruction
CaiXiuqiang,ChenLili
(ZhejiangOceanUniversity,ZhejiangZhoushan316000)
Abstract:Theruralecologicalenvironmentmanagementandprotectionistherealityneedsofruraleconomydevelopment,ruralcultureprosperityandruralsocialstability.Ithasagreatanddeeplysignificanceoftheconstructionofnewsocialistcountrysideandtheintegrationofurbanandruralareas.Sofar,thereisstillexistsalotofproblemsinZhejiangruralecologicalenvironmentmanagementandprotectionlikeshortageoffunds,facilitiesmanagement,environmentalpollution,governmentexecutiveandsoon.Wemaytakemeasuresfromtermsofawareness,culture,industries,instituonaltogovernanceandconstructionofruralecologicalenvironment
Keyword:newrural;zhejiang;ecologicalprotection;countermeasure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而我国直到21世纪初才真正意识到农村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压力大的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正经历着“好-差-好”的演变趋势,而由差到好,却是一个极为漫长且困难的过程。浙江省的经济、文化、创新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城镇化建设也走在前列,随着国家不断强调“绿水青山”生态环境问题,对农村环境的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成了浙江省新农村建设中的重点工作。
一、浙江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
第一,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五个方面的内容[1],而村容整洁则是对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要求,可见生态环境治理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生态环境建设是城乡协调发展计划实现的前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强化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稳定农村社会的现实需要,对于解决城乡二元矛盾,协调城乡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农村生态文明包括建设新农村和农村生态保护两个方面,在农村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要求农民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位置,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第四,生态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物质基础。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和根基,而环境安全问题是农村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2];只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的途径,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
二、浙江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分析
(一)浙江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治理的总体状况
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在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直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自2003年“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龙头的城乡统筹发展工程拉开序幕以来,浙江省大力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建设,又先后开展了“五整治一提高”、“美丽乡村”、“五水共治”等民生工程,积极营造优美整洁的农村人居新环境,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的改观;到2013年底,全省共有2.7万个村完成环境整治,村庄整治率达到94%,成功打造了35个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4]。但与此同时,浙江省农业基础脆弱、工业发展缺少总体规划、环境治理资金管理紊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矛盾依然突出,相比于发达国家农村环境状况及完善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浙江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农村环境状况改善,但资金短缺
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广大村民的共同配合努力下,浙江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村庄环境治理与保护纳入城乡建设轨道,宁波丽水衢州等市的偏远山村逐步移居到平原地区,原先的居住地根据实际情况改建为水库、风景旅游地或者生态保护区,并将移民后的行政村以社区模式进行建设管理;各乡镇实行垃圾统一收集运输,更新雨水管道、实行雨污分流,推广清洁能源使用等;各县市根据自身情况开展环境整治行动计划,乡镇河道、山林也得到有序治理与管理。
而近年来受全球经济不景气、自然灾害增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持续增多,村民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农民增收趋势缓慢,多地农村基础差、底子薄的问题显现。各村经济来源渠道窄且收入额少,在用去大量资金来修路、修建村委办公楼之后,在环境建设管理方面资金缺口较大;环境治理需要巨额资金支持,政府部门又不可能全权包揽,村民更不乐意将村内经费用于生态环境的治理,也无心在生态环境建设上花费心思,即使有心也是无力。
2.乡镇工业发展迅速,但污染状况不减
浙江省内有很多工厂开设在农村或者城乡结合部位置,其中以小企业、大集群,小产品、大市场,小资本、大产出而闻名的“块状经济”创造了浙江制造业60%以上的产值,70%的出口总量和80%的就业岗位[5]。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企业发展模式,占用并污染了大量农田耕地,存在着总量小、类别多、污染集中、单位产值排污量高的问题,尤其是绍兴纺织行业、海宁皮革行业、富阳造纸行业和台州医药行业等对农村环境造成结构性、规模性、布局性的污染[6]。政府部门也在想方设法的减少企业污染,但经济产值始终置于首要位置,污染治理的速度赶不上工业规模扩大速度,乡镇企业污染仍在继续。
3.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普及,但设施管理堪忧
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出台,浙江省各乡镇基本上建有基础的环保设施以及文化健身设施。村镇级道路逐步实施硬化、绿化,这大大减少了扬尘、噪声污染。各村生活垃圾堆放点初步建立,垃圾清运体系逐步构建。如乐清、余姚、东阳等地的部分经济发达乡村,多个镇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雨污分流管道,在辖区范围内建立了统一的生活废水处理系统。
与通水、通电、通路等硬件设施的建设相比,乡镇对于农村环保设施管理还很欠缺,缺乏一种有效的管理体系。各村集体经济能力差异大,基础设施建设差别也大。比如农村现有的公厕建设标准不一,有些地区的建设甚至不能达到卫生标准;而且厕所等公共设施并没有专人管理,公共财物无法得到有效地保护与打理,设施损耗快生命周期短,难以达到设想的无害化、功能化效果;乡村人口素质又不高,环保设备利用率低,垃圾废物不能准确丢进公共垃圾桶或者集中放在统一的位置;生活垃圾堆放地、公共厕所无人打理,一到夏天臭气熏天、苍蝇成群,影响村容村貌,将会成为新的环境污染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仍然不高,全省仅37%的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户受益率为42%[7]。
4.城镇化建设提速,但生态规划难以执行
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浙江省各市区都在不断探索创新适合辖区的城镇化建设道路。也正是因为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很多乡镇不自觉地偏离了可持续发展道路,它们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中意面子工程,重新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另外政府多注重乡镇总体建设规划、经济发展阶段性规划的编制,但往往会忽视与土地、环境、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的有机结合。各乡镇政府能有序按时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村庄生态规划的要求,却不能够严格执行,将新编的生态建设规划弃于角落;即使少部分的生态规划在执行,也会让步迁就于经济建设,并不能够起到该起的指导保护作用。无序建设、混乱管理等情况,在各乡镇新农村建设中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的。
5.乡镇积极响应上级,但缺乏实际操作
随着“生态浙江”口号的提出,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号召,争相创建“生态XX”称号。但是,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明抓暗放”、“弄虚作假”现象普遍,尤其是乡镇一级。县区根据上级部门要求,设立相关部门、制定工作计划,统筹各部门配合协作环保计划的落实;乡镇政府也纷纷列出工作计划、细分工作任务、对接企业农村,向上级申请专项经费支持;企业在表面上积极响应,实际上也增添了环保设备。但是在仔细调查之后就会发现,很多乡镇、街道、企业只是停留在听汇报、写方案等表面工作上,敷衍了事。村庄整治建设范围小、力度弱,真正扎实实践生态建设方案的不多,个别乡镇为达到指标要求胡乱编造数据,尤其是经济落后的乡镇,一切仍要为经济建设让步,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观念相对薄弱;企业安置的环保设施很少运行,多只在环保例行检查时启用,平时为节省成本成了摆设。
三、浙江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
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关键要意识到人的需要和自然生态价值之间的联系。
(一)提升生态意识,鼓励村民参与
政府部门应深入开展农村生态环保教育,增强村民环境保护意识;同时改变农民生活习惯,从污染源头开始治理。首先各级干部领导要摒弃旧有思想、提高环境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利观、生态观,将新农村的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在作村镇建设决定时要考虑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其次,落实村镇规划、办好教育、做好宣传,做到职责有人抓、有监管、有投入、有效益;再者,选择诸如“3?22”、“6?5”等特殊日期,开展丰富多彩接地气的环境宣传活动,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农民传播生态理念和生态知识,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各行政村成立相应的环境监督管理小组,层层落实。
(二)发展生态产业,推广循环经济
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生态农业有利于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农村区域特点为基础,相关部门应做好种植技术、养殖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测图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做好生态防治措施。同时注重各镇特色产业的带动作用,鼓励农业产业化发展,比如永康的五金、义乌的小商品、东阳的木雕、安吉的白茶等可以和生态农业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创建特色产业科技园、打造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浙江省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必须走好小型作坊的新型工业化改造道路,加快乡镇企业的合并转型、技术升级,建设能耗低、污染低、产出高、质量好的生态工业链,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创新发展,寻求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回收农业废弃物、通过各种途径变废为宝,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8]。
(三)完善农村环保制度,加强环境监测与保护
良好的农村环保制度,有助于农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完善新农村建设要求的环境保护法规,同时对环保行业、环保行为制定优惠激励政策;建立由政府、企业、个人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专项环保资金保障制度;通过培训、讲座等方式提高执法人员实战技能与知识面,加强执法队伍道德素质建设;定量核查生态创建工作,包括生态指标、生态规划的执行情况,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考核与政绩挂钩制度[9]。针对现有污染,开展水、气、固废专项整治工程;有效确立农村环境敏感点位、广泛设立农村环境监测点;逐步建立农村环境监测制度,加强对监测团队的管理与技能培训,把握农村环境污染的动向和发展变化规律,以便采取更有效的防治措施,减轻农村环境污染和破坏。
(四)知识下乡,提高农村科技水平
农村地区相较于城市,其经济落后、发展前景较差,故很少有知识青年愿意到农村发展、支援农村建设。所以提高农村科技水平,首先要做的就是知识下乡。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鼓励青年人才到农村去,定期向农村输送青年才俊、招收大学生村官;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的科研投入,开展培训班、免费教育辅导当地村民干部,提高农民尤其是种植大户的科技文化水平。同时,政府还要建立知识下乡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民的后续辅导;此外,要倡导绿色科技下乡,实用科技下乡,向农民推销符合当地经济水平、地域条件,满足农民生产需要的先进技术,比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等。科学技术始终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水平上去了,生态环境治理自然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梁修群.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2]崔巍娜.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管理问题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2013.
[3]张倩.浅析农村生态环境法治保护[J].知识经济,2010.
[4]夏宝龙.美丽乡村建设的浙江实践[J].政策t望,2014.
[5]汤临佳,等.浙江省乡镇企业发展模式与经验――兼议对西部地区的启示[J].区域经济,2013(5).
[6]王鹤菲,杨晓杰,刘霞玲.浙江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与治理模式[J].经营与管理,2014.
[7]2014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关键词: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条件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追求。特别是最近十年,党的富民裕民政策使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有了显著提高,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水平和城市的差距在缩小,高质量的生活条件成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美好追求。但是,从很多农村地区的现状来看,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逐渐呈现令人担忧的状况,而这与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初期的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同时急功近利的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策略也使我们付出巨大的代价。
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下,建设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新农村成为了农村建设成果的最直观体现。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善当前农村的生态环境。那么,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环境卫生较差。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居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并不同步,主要是垃圾污染和生活污水的污染。垃圾污染主要表现在垃圾的随意丢弃和垃圾的长期堆积不能及时清理;而污水污染主要是污水的随意排放,基本上没有处理污水的设施。
(二)饮用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水是广大农村居民生活的必需资源,但是从现阶段来看,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和枯竭成为制约农村安定发展的一大因素;同时,部分微小污染企业的乱排乱放使地下水水质变化很大,部分地区饮用水不达标,导致居民饮水困难,这些都严重威胁居民的健康。
(三)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很多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高产的目标,往往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从而造成农作物和土壤的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另外,每到夏收、秋收季节,很多农户为了方便自己生产,往往随意倾倒、焚烧农作物秸秆,从而造成大气污染。
(四)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
为了家庭的增产增收,家庭副业在当前农村发展很快。很多农户都进行畜禽和水产的养殖产业,如养鸡、养猪、养鱼……这些产业的发展在给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问题,如到了夏季,畜禽的粪便随意堆放,导致恶臭蔓延,严重影响到广大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五)整个生态体系受破坏严重。
很长一段时间来,由于缺乏经济长远发展规划,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过于看重眼前利益,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例如通过破坏森林资源,扩大农业种植面积,导致森林资源数量下降,水土流失严重,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土地“沙化”的趋势,而环境的恶化使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弱,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个别物种面临消失的危险。
二
这些环境问题的存在,影响着农村的进一步发展,不符合我国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在战略。因此,关于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重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良好基础。那么,针对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要加强对农村生态安全和环保教育。
各级、各部门要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各级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牢固树立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思想。要把环境与健康意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农村居民了解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其危害,唤起全社会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广大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投入,建立农村环保新机制。
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金、技术上的投入,要大力发展环保型的技术,并努力推广。如实施的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沼气建设、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设施等项目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大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重点开展一批农村环保工程建设,搞好农村饮水工程,保护饮用水源,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同时,要按照城市反哺农村的思路,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环保投入机制、引导机制,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环境保护,力争调动整个社会的力量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三)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管理体系。
很多时候,一些农村环境恶化的问题的出现,与我们的监管与指导不够及时有一定关系。因此监管非常重要。要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监测和安全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加强对土壤、水环境、农产品安全等监控,开展减轻面源污染的科学研究和完善有关技术支撑。整合部门资源,建立由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建设、市政、卫生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协调机制。
(四)加强对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全面指导。
小城镇生活污染整治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根据小城镇污染的实际情况,全面加强对农村环保政策和技术上的指导,研究污染防治对策;并尽快制定出台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标准,推荐一批符合小城镇实际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确保小城镇生活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是:建得起、运行费用低、便于管理、处理效果好的先进而又实用环境保护工程。
(五)加快农村环保法规和政策建设,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环境;大桥镇;问题;对策
1引言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当前环保设施、生产和管理的手段及其相关的环节落后,有多数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投资是不够的,生态环境污染控制比较晚,目前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更显著。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污染不仅影响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社会主义建设富裕社会和美丽中国的进程。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考虑到大桥镇生态环境治理方法,为解决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有必要在大桥镇地区实施综合的生态环境治理,尽快解决地区现有的生态环境问题。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桥镇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桥镇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1.1生态环境资源破坏日益加重树木、土壤、水资源是地区的主要生态资源。大桥镇的乡村生态环境的劣化,其中包含耕地的减少、污染,地下水资源的枯竭,植被覆盖面积严重减少等诸多问题,因此大桥镇的生态收容能力下降。首先,土壤污染,农田面积减少和重金属污染越来越严重。土地破坏和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一直存在,耕地质量低下。多年来,耕地资源越来越稀缺,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还导致部分耕地退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盐碱化,严重威胁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粮食安全。其次,水资源地理分布不平衡,地下水资源萎缩而短缺。由于地区没有相对集中的污水处理设施,大量的污水和废水直接排入沟渠和河流,严重污染地下水,大大降低了饮用水水质,造成了严重危害。第三,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由于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和缺乏人工保护,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不强。2.1.2大桥镇农业生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农药会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1978年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农业方法的广泛使用,农药、化肥、塑料薄膜、农药以及其他化学物质的使用大幅度增加。当前,大桥镇农药和肥料虽然被大量使用,但是其效率很低,浪费或丢失使用的三分之一。农药和化肥的损失是河流、湖泊、海洋和其他水域的富营养化,土壤的自我净化能力下降,地下水污染,破坏生态平衡,果蔬残留的农药,有时直接危害人的健康。另外,不能忽视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大量塑料薄膜残留物,聚乙烯是农业用薄膜的主要成分,性能非常稳定,不易老化。废弃物产生后,它长期停留在土壤中,损害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农业产量下降,农药、化肥、其他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危害生态环境,也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2.1.3居民生活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经济快速发展相矛盾的是,农民的生活习惯没有改变,居民的生态文明和生活文明观念有待改善。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民生产的污染物和垃圾量逐年增加,人们早已形成了倾倒并转移到自然界的习惯,大多数居民不仅对生态环境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且没有相应的垃圾收集和管理设施。逐步推进新农村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新农村生态环境。
2.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大桥镇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2.2.1城乡差距使贫困状态更加突出城乡差距加大,贫困问题更加突出。农民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他们没有意识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城乡差距越大,农民改变其地位的内在动力就越大,增收致富已成为农民寻求发展的最直接动力。但是由于资金不足,发展路径狭窄,必须加快资源开发,消耗原有的资源积累。实际上,这种发展是掠夺性的发展,它以不可持续的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残酷性地掠夺,不仅影响了自身的长远发展,而且还会直接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2.2.2城乡社会就业差距使大量人口堆积城乡之间的社会就业差距导致大量人口积累,新农村化进程缓慢以及人口和资源紧张,从而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地区人口众多,就业模式具有破坏性,并且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供不应求,生态环境资源承受巨大压力。城乡社会的差距使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相对薄弱,导致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能力较弱。面对新农村企业造成的污染,农民往往缺乏保护意识而无能为力。2.2.3工业污染严重大桥镇的乡镇企业加剧了生态环境污染。当前,随着经济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欣欣向荣,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工业化的技术含量也相对较低,往往属于传统的工业化,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部署,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在产业转移和生产力转移的过程中,大量的工业开发区,特别是化学工业园区的兴起,一些高污染企业都立足于乡镇地区,企业生产中的“三废”排入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耕地、大气,影响农业种植和食品安全。并且城乡差距使在乡镇建立更先进的企业和技术变得困难。由于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远远落后于新农村,技术先进的企业不愿下乡,乡镇企业也无法学习先进的环保经验和技术。
3完善大桥镇生态环境整治的对策
3.1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机构,完善法律法规
生态环境治理一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是,在中国大多数基层乡镇,生态环境保护组织还不完善,有些地方甚至专门的生态环境保护组织还不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能是由其他部门,权力和职能部门负责,其中具有责任分散,分工不明确,各部门难以协调,严重阻碍了生态环境管理的有序发展。另外,难以保证基层生态环境工作者的素质和数量。为了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顺利发展,有必要建立健全制度,建立专门的生态环境保护机构,明确各部门的权力和责任,实现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领导和监督,其他人员的分工与协调,明确污染企业的责任,使每个企业都广泛参与。
3.2鼓励环保企业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实行市场化服务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灵活性,自治性和竞争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在自主污染控制方面的不足,从而改变了被动局面,主动采取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3.2.1增强乡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乡镇企业是污染的重要来源。要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应该被引导考虑自身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可以采用政府的执行政策来限制他们的行为,迫使他们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也可以调整市场,引导企业间接采取生态环境管理措施,提高乡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3.2.2推进生态环境污染市场化管理一是以产权制度为参考,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市场中,明确各种生态环境资源的权益,实现交易清单,使业主能够积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资源,控制生态环境污染,积极配合治理工作,长期使用生态环境资源;二是完善生态环境污染保险制度,为可能发生的重大生态环境事故提供更加积极的保护;第三,以污染总量为政府确定的限额,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购买污染许可证,超出标准收取附加费,然而污染少的企业可以将超标部分转化为污染物。通过市场交易,污染将转化为利润;四是对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给予优惠政策和补贴。3.2.3利用外力约束企业的生态环境污染行为消费者和大众媒体是企业的主要外部制约因素,并且公共监督可以抑制企业的污染行为,促进产品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生态环境污染控制成本从社会化到生态化的内在化。
3.3推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1引言
农村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全国生态环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工厂和大型养殖场在农村迅速崛起,农业已经演变为立体交叉污染最为严重的产业,农村环境遭受到难以修复的破坏,成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因此农村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2基层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2.1土壤污染
农民为了提高产量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及其他化学物质,而农作物只能吸收1/3,2/3的化肥和农药经过雨水冲洗最终流入了土壤,造成了土壤质量退化,农产品存在有毒物超标现象,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
2.2畜禽养殖业的污染
近年来,农村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家庭式和小规模养殖占大多数,“三废”没有规范的处理设施,大量粪尿及冲洗废水随意排放,有的直接流入附近河流或饮用水源保护区,并造成恶臭、滋生蚊蝇,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
2.3生活垃圾污染
卫生部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每天每人生活垃圾量为0.86kg,由于缺乏规范设计及有效的环保措施,我国大部分村镇居民的生活垃圾还处于乱堆乱放的状态。同时,由于垃圾处理技术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不能做到无害化处理,堆放的未处理垃圾已成为农村环境的“潜在污染源”,极易引起二次污染。
2.4秸秆焚烧的污染
每年到收获季节,农民为了省力气、省时间,往往将大量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秸秆就地焚烧,这样不仅浪费了秸秆资源,污染了农村环境,还破坏了土壤。
2.5白色污染
农村的白色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使用的废地膜、食品包装袋、塑料方便袋等,这些塑料制品质量差,无法再利用也难以回收,被当做废弃物丢弃。
3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采取的措施
(1)大力推广科学种田技术,积极引导农民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对土壤造成的污染。同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推行田间合理灌排,发展节水农业,严格控制污水灌溉。
(2)划定畜禽养殖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规范家庭式和小规模养殖业的畜禽粪便无害化还田处理,并要求其建立相应的环保治理设施,通过综合利用的方式和污水治理发展沼气建设,应统一化、规模化的开展,避免单家独户的进行。禁止污水流入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直排到周边河流。
(3)开展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扩大宣传范围,在农村开展保护环境,爱护水源的宣传。引导村民对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采取挖坑填埋、建沼气池等办法处理。
(4)大力推广可降解的农用薄膜,减少农用薄膜在农田中的残留,保护农田,使其可永续利用。同时,提倡农民使用国家规定的塑料方便袋或环保布袋。
(5)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建立水源保护区,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质流入保护区,切实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
(6)加大畜禽养殖的环境监察执法力度。检查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是否办理了环保审批手续;粪便综合利用、污染防治设施是否执行了“三同时”制度,未按相关规定执行的一律不得开工和生产;对地处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人口稠密的敏感区和不合理的养殖场坚决予以关闭;对新建养殖场进行严格检查验收和检测。
(7)加强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防治农村工业污染。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污染转移,防止污染严重的淘汰落后生产项目、工艺、设备和“十五小”、“新五小”等在农村死灰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