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暗排技术;农田;土壤改良;应用
中图分类号S15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19-0242-04
ResearchProgressonApplicationofSubsurfacePipeDrainageTechnologyinDifferentTypesof
FarmlandSoilAmendment
LIHua
(ShanghaiVocationalCollegeofAgricultureandForestry,Shanghai201699)
AbstractSubsurfacepipedrainagetechnologywasusedinthedevelopmentofsaline-alkaliandwaterloggedwasteland,aswellastransformationofmedian-andlow-yieldfarmlandinrecentyearsinChina.Thetechnologyhastheadvantagesofsavingland,effectivesaltelimination,controllingthegroundwaterlevel,andreducingthemaintenancecost.Thispaperexpounded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thesubsurfacepipedrainagetechnology,summeduptheresearchprogressonissuessuchasdeterminingengineeringtechnicalparameters,improvementeffectandwaterandsaltmovement,andprospectedoffutureresearchofthistechnique.
Keywordssubsurfacepipedrainagetechnology;farmland;soilimprovement;application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农作物安全稳定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与耕地面积逐年退化之间的矛盾日趋严峻,而开发利用盐碱涝渍荒地,改造中、低产田,不仅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力,缓解人地矛盾,而且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对于开发利用盐碱涝渍荒地,改造中、低产田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生物化学改良、节水灌溉、水利改良等。暗管排水技术是国际上应用较广的水利改良措施,是通过在地下埋设有孔的排水暗管,控制地下水位,排除土壤中过多的水分,通过灌溉、淋洗等手段去除土壤中过多的盐分,并防止盐分在土壤表层聚积,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水土环境[1]。该技术具有节省耕地,排盐效果好,有效控制地下水位,减少维护费用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被广泛应用。而由于暗管降渍排盐效果受到暗管布设模式、土壤特性、气候条件、水文地质、盐渍化种类及程度等因素制约,还需考虑当地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因此其技术实施具有地域性。本文阐述了暗排技术发展及应用概况,同时对我国不同类型盐碱涝渍土壤的暗管工程技术参数的确定、改良效果及基于暗排下的水盐运移特征等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该技术的研究方向。
1我国暗排技术发展及应用概况
暗管排水是相对于明沟而言的。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普遍采用明沟排水,明排存在沟坡不稳定、沟道淤积、占用耕地、易生杂草等诸多问题。20世纪60年代,河南、江苏等省率先开展暗管排水试验,目的是为了解决农田排涝问题。此后,该技术逐渐由排水发展至降渍排盐双重功能,并作为我国改良土壤盐渍化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在滨海盐碱土、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土、苏打盐碱土、大棚次生盐碱土、涝渍地土等不同类型土壤的多个地区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应用研究。
随着暗管工程技术的逐步成熟,暗管铺设方法已由手工铺设发展为机械铺设,排水管材也由波纹塑料排水管取代了最初应用较广的水泥管、陶管,排水管外包过滤材料由传统的砂砾滤料发展为土工织物[2]。1999年,我国编制了《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3],对暗管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作出明确规范。
目前,暗排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集中在基于暗排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及模型模拟、暗管工程技术参数的确定、排盐降渍工程技术条件优化、排盐降渍效果及效益分析等问题。
2暗排技术在不同类型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2.1滨海盐碱土
沿海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海水侵渍,致使土壤中Cl-含量高,因而形成滨海盐碱土,其具有地下水埋深浅、矿化度高、土壤盐分重、土壤水盐季节性变化强烈等特征[4]。对于滨海盐碱地的暗排技术应用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起,近年来在河北、山东、江苏、上海、天津等地针对滨海盐碱良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张兰亭等[5-7]对山东粉沙壤土盐碱区1978―1984年规划设计的万亩暗排试区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改良效果、适宜条件等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暗排可增加排水排盐量,降低潜水位,提高土壤排蒸比,加速土体脱盐和潜水淡化,增产粮棉,防止粉砂壤土明沟塌坡,是改良滨海盐土的有效途径。魏开基等[8]于1984―1986年在辽宁盘锦轻度盐渍型水稻土区埋设泥烧瓦管进行排水试验得出结论:暗管排水比明沟排水稻谷增产9.1%~18.0%,且当埋深或间距一定时,间距小或埋管深的地块增产效果更佳。
暗排工程技术参数的确定及条件优化,特别是暗管的埋深、间距及管径的确定,是改良效果的关键。周明耀等[9]和刘永等[10]分别通过田间对比试验得出滨海盐碱区最佳暗管布设模式为间距15m,埋深1.1~1.4m。张金龙等[11]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漫灌淋洗期间排水暗管间距对滨海盐土淋洗脱盐效果影响较大,结果表明,吸水管埋设间距越小,排水排盐效率越高,且土壤脱盐较均一。
近几年,暗管埋设条件下的水盐运移模型模拟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运用模型模拟暗排条件下的水盐运移情况,并结合田间试验,不仅能够合理地优化工程技术参数,同时可对排水脱盐效果进行预测。张金龙等[12]把暗管排水条件下盐碱土冲洗改良水分运动视为二维稳定流,运用Vedernikov入渗方程、VanderMolen淋洗方程、水量平衡方程等推求盐碱土灌排工程改良暗管间距、淋洗定额等技术参数,提出了适应天津市滨海新区自然环境的灌排改良工程技术参数估算方法,指出可以通过合理规划灌排时间和脱盐目标,确定合理的暗管间距,以降低综合改良成本。
张月珍等[13]运用溶质运移理论分析了脱盐标准与冲洗时间及冲洗定额之间的关系,研究了暗管工程设计参数(埋深、间距、管径)的影响因素及其理论模型,从而确定了滨海盐碱地区暗管工程设计参数,并在典型滨海滩涂盐碱地莱州市开展了实地试验。刘浩杰等[14]应用DRAINMOD模型对河北沧州近滨海暗管排水排盐试验区(暗管埋深1.2m,间距30m)的地下水埋深进行模拟,并对不同控制性排水方案下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进行了预测。刘文龙等[15]也应用该模型模拟黄河三角洲暗排系统排水效果,并提出“浅密型”布设模式。张展羽等[16]利用典型滨海盐碱地区实测土壤、气象、作物等资料,用DRAINMOD模型对不同排水暗管布置方案的地下水埋深进行了长序列模拟,并在模拟率定参数的基础上,用DRAINMOD-S模型对0~80cm土壤层剖面含盐量进行了模拟。金斌斌[17]在上海市郊农场的田间排水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暗管排水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含盐量作为耦合变量,构建麦田水盐运移模型,同时结合非稳定流计算公式和经济效益指标,提出麦田排水暗管布局的二维非线性规划优化模型,继而确定出长江下游滨海地区满足麦田降渍脱盐标准最优布局。
谭莉梅、刘慧涛等[18-21]在河北滨海盐碱地区开展了基于暗排技术的系统性研究。包括运用GIS和RS技术,估算暗排技术实施区域耕地面积潜在增量及耕地增产潜力;针对该区域降水特征及其对暗排技术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及针对该地区的农业特点和作物限制因子,根据生态工程原理,整合适合该区域的农田生态工程技术手段,最终提出“补水―增盐―洗盐―养分流失―土壤培肥”的年周期模式。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区也引进荷兰的暗管改碱技术,开展了以暗排技术为核心,结合生物治碱、深松隔碱、蓄淡压碱等治碱方法,辅以相配套的种植模式的盐碱地改良系统工程[22]。
2.2内陆盐碱土
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蒸发量大且干燥少雨,土壤中上升水流占优势,淋溶和脱盐过程十分微弱,因而形成具有地表积盐剧烈、盐分组成复杂等特点的盐碱土。内陆地区基于暗排技术的盐碱地改良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23],主要集中在新疆、宁夏和甘肃等地的灌区。
多位学者[24-27]开展了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结果均表明,干旱盐碱区暗排技术在排水脱盐、淡化地下水及作物增产增收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明沟排水,且暗管埋深1.5~2.0m,间隔50~70m为宜。虽然暗排一次性投资大,但其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清淤、方便田间机械作业、增产增收等优点,并可长期受益,且投资成本4年内可全部收回。
由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近年来,将明、暗排水技术与灌溉技术相结合,形成“节水灌溉―排水脱盐―水资源再利用”的农田管理模式逐渐成为热点研究问题。孙建书等[28]利用HYDRUS-1D模型对不同灌排模式下土壤水盐运移进行一维数值模拟,分析比较了节水和常规灌溉、暗排和无排水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该研究成果从盐分调控的角度,论证了在宁夏银北灌区暗排条件下实施节水灌溉的可行性。孟江丽[29]运用MODFLOW模型和HYDRUS模型对新疆阿瓦提县丰收灌区农田中的水盐运动进行模拟,分析了灌溉水量、地下水位、土壤质地等特征因素对土壤盐分、作物长势的影响,并通过完善排水系统,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灌溉、脱盐和满足作物生长的用水量,以及有效的排水规划方案。代涛[30]在甘肃疏勒河灌区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2.3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土
松嫩平原地区由于春季干旱、表土积盐,夏季降雨集中、排水不畅等原因,最终形成苏打盐碱土。此种盐碱土不仅盐碱性强,而且透水性较差,如果仅应用暗排技术,势必会影响排盐效果。因此,必须将暗排技术与其他土壤改良技术相结合[31-32]。
王涛等[33]将暗排技术与土地深松相结合,在管理模式一致的条件下,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暗排条件下,土地深松处理能提高土壤的渗透性,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且深松0.6m的处理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最好。安丰华[34]研究了不同埋深和间距对苏打碱土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暗管埋深0.8m、间距5m的处理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最好。李明敏[35]研究了基于暗管和深松条件(埋深0.8m、间距5m、深松0.6m)下MM、OSJF、K-OS、PT等4种改良剂对苏打盐碱土理化性质的影响及水稻生长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4种改良剂均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紧实度,增大土壤渗透性,有利于苏打盐碱土的改良。王涛等[36]监测了暗管改碱水稻示范区2011―2012年间地下水位、pH值、电导率、总碱度、钠离子吸附比等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得出了暗管能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而且随着暗管洗盐排碱及种稻的进行,地下水pH值、电导率、总碱度、钠离子吸附比等指标呈现下降趋势,地下水水质逐渐改善的结论。
2.4涝渍地土壤
涝渍地是由于地势低洼所导致的常年或季节性滞水的低产农业用地,其土壤具有湿黏、温度偏低、缺乏有效养分、含还原性有毒物质等特点,且地下水位较浅,作物生长受到抑制[37]。我国涝渍土壤的暗排技术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集中在湖北、广东、广西、安徽、上海等渍害严重地区。
多位学者[38-41]开展了田间排水降渍效果试验研究,结果均表明:应用暗排技术可降低地下水位、加快降雨过后的地下水回落速度、提高土壤温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排出含亚铁离子和硫离子的毒水,从而使水稻、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关庆滔等[42]指出由于黏土类渍害土壤具有胶体含量高及随含水量变化产生干裂膨胀的特点,因此不能单纯依靠暗管排水,还应当利用其失水干缩的特性,将暗排技术与湿润、露田、晒田等田间管理方法相结合,以达到改土目的。
考虑到排水降渍要求,水、旱作物种植种类及土壤黏重程度的差异,各地区暗管的埋深、间距有所不同。张思农等[43]运用田间经验数据和理论公式方法,同时考虑工程成本,得出上海郊区的青紫泥水稻土最合理的暗管埋深和间距分别为0.8~1.0m和15m。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稻田排水暗管埋深为0.6~0.8m,间距14~20m。湖北省四湖流域根据当地特点,并按水旱轮作模式设计方案,采用排水暗管埋深和间距分别为0.8~1.0m和16m[44]。
许多学者证实了暗排技术可加快降雨过后的地下水回落速度,但也加剧了化肥和养分的流失。张瑜芳等[45]在湖北江陵的丫角试验站和上海市青浦农田水利试验站进行了淹水稻田在排水条件下氮流失试验,研究表明:暗管水中氮素流失主要为NH4+-N,排水和施肥量增加均会导致氮流失量增加,特别在施肥1~2d后,而无施肥期间氮素流失量较低。因此,渍害田暗排需做到合理控制施肥后的排水时间和排水量,减少肥料流失对水环境的污染[46]。刘培斌等[47]在荆州市四湖工程管理局排灌试验站的试验结果表明,稻田施肥后7d内按10mm/d的排水强度连续排水,第8~15天停止排水,此后按正常排水强度排水,这样可以省水、保肥和提高氮肥利用率,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最小。可应用暗管控制排水方式,通过在排水出口处安装控制装置增加或减少排水量,减轻由农田过度排水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也是近年来暗排技术的研究热点问题[48]。
2.5设施盐渍化土壤
由于温室、大棚等设施栽培条件下的土壤缺少雨水淋洗,土壤温、湿度及通气状况较特殊,加之设施栽培高集约化、高复种指数、高肥料施用量等特点,导致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产生[49]。目前,对于温室大棚等设施应用暗排技术的研究报道较少。
张洁等[50]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暗管排水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埋设暗管可降低土壤的EC值和体积质量,而使总孔隙度升高;番茄单果质量和产量均提高;埋深和间距分别为0.7m和8m的布设模式土壤盐渍化改良效果优于0.4m和6m的布设。张瑜等[51]也通过对比试验的方法证明了暗排对改善番茄外观和品质的作用。周复雄等[52]对控制排水2个月后的大棚土壤盐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脱盐量与地下水埋深呈正相关,随着控制深度的增加,地下水埋深增大,土壤盐分脱减量变大。
陈林等[53]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应用水管理软件DRAINMOD模拟各种大棚农田水管理措施下土壤含盐量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采用常规灌溉和暗管排水的基础上,在高温多雨时节揭棚淋雨并控制排水,是比较理想的设施土壤改良措施和水管理方案。他们还应用DRAINMOD软件,以SEW30、0~60cm土层盐分脱减率及排水量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不同暗管控制排水深度及灌水量模式的土壤改良效果,分析研究地不同降雨水平年的水管理措施[54]。结果表明:丰水年,以排涝为主,控制排水深度在0.8m,无需加大灌水量;平水年控制排水深度在0.5m,无需加大灌水量;枯水年控制排水深度在0.5m,需加大灌水量10%来淋洗土壤盐分。
3暗排技术发展方向
由于暗排技术具地域性特征,各地区的排盐降渍需求各不相同,因此不宜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但可按土壤类型分类,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制定具有地区适宜性的暗排及相应配套技术的技术标准和实施规程。
虽然多地区开展了针对基于暗排技术的排灌模式研究,但将暗排技术与其他耕作制度整合,形成排灌技术及耕作制度相配套的农田生态工程技术体系的研究刚刚起步。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形成与暗排技术配套的耕作制度和灌溉模式,同时考虑降雨、地下水的季节性规律,以及技术实施的可持续性等问题,切忌造成水环境的污染,最终实现作物生长与土壤水盐变化耦合,以达到改良土壤、增产增收的目的。
4参考文献
[1]王洪义,王智慧,杨凤军,等.暗管排盐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2,24(5):1-4.
[2]迟道才,程世国,张玉龙,等.国内外暗管排水的发展现状与动态[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34(3):312-316.
[3]SL/T4-1999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4]韩立朴,马凤娇.基于暗管埋设的农田生态工程对运东滨海盐碱地的改良原理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12):1680-1686.
[5]张兰亭.山东滨海粉砂壤土盐碱地区暗管排水试区的规划设计与施工[J].灌溉排水,1986,5(3):34-43.
[6]张兰亭,李龙昌,孙香英.暗管排水改良滨海盐土及其效果分析[J].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92(2):6-10
[7]张兰亭.暗管排水改良滨海盐土的效益及其适宜条件[J].土壤学报,1988,25(4):356-365.
[8]魏开基,吴芝成,韩宏孺,等.滨海盐溃土稻田暗管排水的研究[J].土壤通报,1995,26(2):56-58.
[9]周明耀,陈朝如,毛春生.滨海盐土地区暗管排水系统布置模式的研究[J].江苏农业研究,2000,21(3):34-38.
[10]刘永,王为木,周祥.滨海盐土暗管排水降渍脱盐效果研究[J].土壤,2011,43(6):1004-1008.
[11]张金龙,张清,王振宇,等.排水暗管间距对滨海盐土淋洗脱盐效果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9):85-89.
[12]张金龙,张清,王振宇.天津滨海盐碱土灌排改良工程技术参数估算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8):52-55.
[13]张月珍,张展羽,张宙云,等.滨海盐碱地暗管工程设计参数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1,30(4):96-99.
[14]刘浩杰,刘宏娟,谭莉梅,等.近滨海盐碱地暗管排水条件下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模拟[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12):1687-1692.
[15]刘文龙,罗纨,杨玉珍,等.黄河三角洲暗管排水系统排水效果模拟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3,24(1):30-34.
[16]张展羽,张月珍,张洁,等.基于DRAINMOD-S模型的滨海盐碱地农田暗管排水模拟[J].水科学进展,2012,23(6):782-788.
[17]金斌斌.长江下游滨海地区暗管降渍脱盐技术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1.
[18]谭莉梅,刘金铜,刘慧涛,等.河北省近滨海区暗管排水排盐技术适宜性及潜在效果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12):1673-1679.
[19]刘慧涛,谭莉梅,于淑会,等.河北滨海盐碱区暗管埋设下土壤水盐变化响应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12):1693-1699.
[20]马凤娇,谭莉梅.河北滨海盐碱区暗管改碱技术的降雨有效性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2):409-414.
[21]韩立朴,马凤娇,于淑会.基于暗管埋设的农田生态工程对运东滨海盐碱地的改良原理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12):1680-1686.
[22]彭成山,杨玉珍,郑存虎,等.黄河三角洲暗管改碱工程技术试验与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23]胡明芳,田长彦,赵振勇,等.新疆盐碱地成因及改良措施研究进展[J].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10):111-116.
[24]刘子义.暗管排水技术在新疆干旱重盐碱地区的应用[J].新疆水利,1993(3):11-19.
[25]姚中英,赵正玲,苏小琳.暗管排水在干旱地区的应用[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17(2):76-78.
[26]孟凤轩,迪力夏提,罗新湖,等.新垦盐渍化农田暗管排水技术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1,30(1):106-109.
[27]万声淦,沙金煊,董峰,等.宁夏银北灌区暗管排水关键技术的引进[J].水利水电技术,2002,33(7):57-59.
[28]孙建书,余美.不同灌排模式下土壤盐分动态模拟与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29(4):157-163.
[29]孟江丽.水盐和排水系统的模拟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4.
[30]代涛.西北干旱区水盐动态模拟及排水优化模型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31]杨明,田静,高玉山,等.辽河平原盐碱地改良现状及展望[J].辽宁农业科学,2012(2):51-54.
[32]李凯,窦森,张庆联,等.暗管排水技术及其在苏打盐碱良上的应用[J].吉林农业科学,2012,37(1):41-43.
[33]王涛,安丰华,窦森,等.暗管条件下深松对苏打草甸碱土理化性质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2,34(5):545-552.
[34]安丰华.暗管排水改良苏打碱土技术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2.
[35]李明敏.暗管条件下施用改良剂对苏打碱土性质及水稻生长的影响[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2.
[36]王涛,窦森,张玉广.大安市暗管改碱水稻示范区地下水位与水质变化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2,34(6):645-649,666.
[37]艾天成.涝渍地土壤改良技术研究与应用[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38]刘森荣,何建平.山区冷烂田采用多孔波纹塑料暗管降渍效果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06(3):124-125.
[39]柳先进.利用暗管排水治理山区渍害田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12):58-61.
[40]邵孝侯,王靖波,朱成立.暗管排降对小麦养分、干物质、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2000,28(5):16-20.
[41]章嘉慧,陆丰年,黄平,等.暗管排水治理渍害低产田效果研究[J].广西农学院学报,1991,10(2):35-42.
[42]关庆滔,言鸽.四湖地区渍害低产田排水改良研究[J].灌溉排水,1987,7(3):1-8.
[43]张思农,毛志荣,刘心奎.地下暗管排水工程沟深沟距的研究[J].上海水利,1990(1):17-22.
[44]梁世炎,雷新美,蔡志文,等.暗管改造渍害型低产田的方法与效果[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7(4):14-15.
[45]张瑜芳,张蔚榛,沈荣开,等.淹灌稻田的暗管排水中氮素流失的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1999,18(3):12-16.
[46]朱建强,潘传柏,郭显平.涝渍地暗管排水示范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1):88-92.
[47]刘培斌,程伦国.排水条件下稻田中氮素运移转化规律的试验研究[J].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94(1):15-18.
[48]王少丽,王修贵,丁昆仑,等.中国的农田排水技术进展与研究展望[J].灌溉排水学报,2008,27(1):108-111.
[49]常婷婷,张洁,吴鹏飞,等.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4):449-452.
[50]张洁,常婷婷,邵孝侯.暗管排水对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改良及番茄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3):81-86.
[51]张瑜,周卫明,许淼.暗管排水对番茄生长与品质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3):128-131.
[52]周复雄,吴伟峰,孙怀卫,等.控制排水对大棚土壤盐分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0,29(1):14-18.
[关键词]测土配方施肥
一、绪论
平衡施肥技术,它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肥力状况,肥料效应,提出N、P、K及微量元素等肥料的适宜用量和配比,达到平衡施肥,均衡增产,以较少的肥料获得较多的增产和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农民在作物施肥上存在品种单一化,数量不合理,方式陈旧等缺陷,造成了作物贪青生长,病虫害加重,抗逆性减弱,肥料增产效益降低,平衡施肥对改变我国施肥方面的缺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平衡施肥是对作物必需的各种营养元素的协调供应,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从而达到提高产量和改善农产品品质,减少肥料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的目的。各地推广应用表明:实施平衡施肥技术可提高化肥利用率5-10%,增产率一般在8-10%左右,亩增加效益60-80元。
平衡施肥技术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技术,它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东海县实施配方施肥技术已有十几年历史。广大农民对配施肥已有初步认识,初级配方施肥普及率达60%,这就为更广泛的实施平衡施肥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几年,我县主要推广以腐植酸系列专用复混肥为主的平衡施肥技术,主要在水稻、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粮油作物,以及蔬菜作物上实施。
平衡施肥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测试,肥料田间试验,施肥推荐,肥料的配制及施肥方法等一整套科学施肥技术。
二、平衡施肥方案的制定
1.目的意义
开展平衡施肥工作,用实际行动为农民办实事,组织实施好平衡施肥,对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肥料浪费,提高粮食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安全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于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县农民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比较普遍。还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县作为全国商品粮大县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区,按照农业部及省农林厅统一部署,紧急行动起来,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进平衡施肥工作的全面开展。
2.指导思想
开展平衡施肥的指导思想,立足当前农业生产施肥的实际问题,突出重点,引导农民掌握科学的施肥方法,应用平衡施肥技术,采取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和手段,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科学施肥知识,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3.平衡施肥方案
平衡施肥的核心是产前定肥,能否做到产前定肥定量,是衡量平衡施肥水平的标准,在确定粮油作物施肥方案时,我县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中的土壤分类,在分点调查、试验的基础上,将土壤归并为上、中、下三个土壤肥力等级。由上年空白试验产量,结合当时气象条件确定各类土壤的肥力等级——土壤生产力。根据中长期气象预报定第二年的空白产量,应用作物定产经验公式,确定目标产量,采用地力差减法计算肥料施用量。
根据我县主要土壤、主要粮食作物进行平衡施肥。我县主要土壤类型为砂礓黑土和包浆砂岭土,作物主要为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等,所以搞好上述土壤作物的平衡施肥,对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主要要抓好“测土、配方和施肥”三个程序。
(1)测土:根据不同土壤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摸清土壤的肥力状况,掌握土壤供肥性能,取样要求平原100-200亩,丘陵100亩左右,山区50-100亩取一个土样,进行检测摸清土壤情况。
(2)配方:根据测土结果和作物需肥规律,以行政村为单位开出施肥配方,以通知单的形式发到农户,农户照单施肥。一般是“调氮、稳磷、增钾、补微”。其核心是根据土壤作物状况和产量要求,确定施用的肥料品种与数量。
4.目标产量与实际产量的吻合
(1)土壤供肥力的确定,在耕作措施,作物品种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决定作物产量的因子有土壤供肥力——土地生产力、气候因素,以及施肥水平。(例如:2004年在东海县白塔埠镇的下位砂礓黑土稻田上,水稻空白试验产量)为383kg/亩,由于光照比正常年好,可增产0.5%,但是,干旱造成减产4.5%,则该田的土地生产力为383×(1+0.005-0.045)=367.7kg/亩。
(2)目标产量的确定:由近几年平衡施肥试验所得出的空白产量与最高产量的成对数据进行回归统计,建立粮油直线回归方程此方法参照《配方施肥》一书介绍中稻参加统计的有29块田,方程为Y=17.1+1.42×270
谷物数量(kg)需N(kg)需P2O5kg需K2O(kg)
稻谷1002.10.762.42
小麦籽粒1003.01.01.0-1.5
玉米籽粒1002.51.22.0
花生荚果1004.5-60.8-1.33-4.5
(3)作物需肥量=作物单位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空白产量)/肥料利用率。
(4)目标产量与实际产量的吻合:由于在确定下半年的目标产量时,考虑了气候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所以连续三年平衡施肥跟踪田粮油目标产量与实际产量吻合度在90%以上。
关键词:滨海盐田港改良技术发展种植的技术施工技术
一、滨海带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发展
滨海盐碱地是沿海地区低洼地带因海水浸渍,土壤中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形成的滨海盐碱土。盐碱土含有过量的盐分、有毒物质、碱度过大,大量盐分的积累,引起一系列土壤物理性状的恶化:结构黏滞,通气性差,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性差,养分释放慢,渗透系数低,毛细作用强,更导致表层土壤盐渍化的加剧。
华南沿海地区主要属于季候性气候,年降雨量在1000mm以上,地下水位0.5~2.5m,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0g/L,最高达50g/L,盐分含量一般在0.4%以上,主要盐分是CI。由于土壤盐分浓度高,造成了植物的组织伤害和生理性干旱,最后导致植株萎蔫甚至死亡,勉强成活的树种也由于根系受损而长势不佳。盐田港沿港路滨海区的盐碱土地区由于含盐量较高,大多为不毛之地,迫切需要改善绿化环境面貌。因此,在排盐的基础上,用乔、灌木和草本植物组建群落,形成新的生态系统。有效的减少地表水分的蒸发,抑制了盐碱的上移和积累。同时乔、灌、草所形成的强大根系,吸收水分进行蒸腾,起到了降低地下水位,避免了地下顶托的生物排水作用,有效的防止土壤生盐渍化,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当土壤的含盐量超过0.3%时,大多数的园林植物都不能成活和生长,因此,盐碱地种植树木前必须对土壤进行改良。目前,国内外盐碱地治理,主要有两种方式:淡水冲洗和生物治理,它们各有弊端,淡水冲洗耗资大,见效少。生物治理采用传统方法培育耐盐碱作物,进展缓慢。要获得可以在海滩种植并用海水浇灌的耐盐作物,符合生态的修复治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现使用的盐碱地改良方法有以下五种:
1.物理改良(1)、平整地面。留一定坡度,挖排水沟,以便灌水洗盐。(2)、深耕晒垡。凡质地粘重,透水性差结构不良的土地,特别是原台盐碱荒地,在雨季到来之前进行翻耕,能疏松表土增强透水性,阻止水盐上升。(3)、及时松土,松土能保持良好墒性,控制土壤盐分上升。(4)、封底式客土抬高地面和地上花盆式客土抬高地面。(5)、微区改土,大穴整地。植树时先将塑料薄膜隔离袋置树穴中添以客土。有时在树穴内铺隔盐层,通过铺粗砂、炉灰渣、锯屑、碎树皮、马粪或麦糠等然后填以客土。
2.水利改良(1)、蓄淡压盐。在盐土周围筑存降水,促使土壤脱盐。(2)、灌水洗盐。降水条件较好的地区,在田内灌水洗盐,可加快土壤脱盐速度。(3)、大穴客土,下部设隔离层和渗管排盐。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用水泥渗漏管或塑料渗漏管,埋地下适宜深度排走溶盐。二是挖暗沟排盐,沟内先铺鹅卵石,然后盖粗砂与石砾或铺未烧透的稻糠壳灰,然后填土
3.化学改良(1)、对盐碱土增施化学酸性废料过磷酸钙,可使PH值降低,同时磷素能提高树木的抗性。施入适当的矿物性化肥,补充土壤中氮、磷、钾、铁等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的改土效果。(2)、施用大量有机质,如:腐叶土、松针、木屑、树皮、马粪、泥炭、醋渣及有机垃圾等。
4.生物改良种植耐盐碱植物,绿肥和牧草,如田菁、草木樨、紫花苜蓿等,利用它们的抗盐性,对盐良有积极作用。
在改良盐土时不能只用单一方法,应多种方法结合运用;关键的是遵循水盐运动的规律,培肥地力,保持客土的长效,合理灌溉,有效排水,减少迳流,增加重力水,切断毛管水。
二、针对盐田港沿港路盐碱地种植的技术
规划的深圳盐田港沿港路西起海景二路,沿着深盐二通道,东接盘山公路,到大梅沙滨海旅游区。其中大部分是滨海地段,有大片的盐碱土质的沙质海岸和滩涂,对设计防浪护堤林和营造绿地是个难题。
首先选择可以进行盐碱良种植的区域,主要分为三种:
原有红树林的滩涂地,进行种类研究,保护原生植物,用科学施肥的方法,促进树林的生长。
对于原来没有植物,而需要植物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区域,采用原良的办法,进行渗管排盐和生物改盐,地势较高的排水良好区域,可以用淡水洗盐,种植绿植物,盐生植物和抗盐植物。
重要的公共绿地和休闲植物公园营造,除了原良区域,在排水条件差,植物的种植要快速见效的区域,采用客土绿化的方法,可以种植更多对土壤要求高的植物。
土壤改良具体的施工由四个方面组成:
(1)渗管排盐是绿地改土的常用方法之一,它是根据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铺设暗管把土壤中的盐分随水排走,并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达到土壤脱盐和防止生盐渍化的目的。渗管的铺设一般为水平封闭式。一级管和二级管相结合,一级管的渗入水汇入二级管中,然后流入污水管排走。若污水管道埋的深度较浅不能自行排泄渗水,二极管的末端设集水井,定期强排。苗圃地二级管可采用明渠,一级管直接汇入明渠自然排出渗水,但应严格防止倒灌。渗管的埋设深度、间距、纵坡主要取决于绿地种植的植物种类、土壤结构、地下水位的高低,气候以及附近污水管道的深度等。综合以上条件,一般一级管水平距离5-15m,深度1-1.2m,纵坡0.1-0.3〖WTB3〗%〖WT〗为宜。目前一级管多使用5.6cm波纹塑料管或20-30cm的砖管,二级管均用砖管。砖管的施工方法与城市污水管道的施工方法大致相同,只是不抹管箍,管外加填15cm的建筑用粗砂或粗炉渣做滤料用即可。波纹塑料管的施工更为简便,按设计的深度和坡度挖宽30cm的沟,填滤料铺管即成,管与管之间硬性接口,以防在渗水过程中,把泥土带入堵塞渗水管壁。
(2)对原土表层土壤增施有机肥、砻糠、木屑等改良措施,初期播种豆科草坪植物(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并改良土壤),加强后期养护。
(3)客土抬高地面四周不具备排水条件的小型街头绿地,采用客土抬高地面下设隔离层,利用高差进行排水淋盐,达到改土的目的。抬高高度以土壤临界深涧减去地下水位深度即为抬高度。
(4)大穴换土采用大穴整地的治盐措施,能较好的、较快的改变土壤盐碱状况。但无论客土的盐碱程度如何,若不加以排盐和培肥土壤等改良措施,很快就会使土壤次生盐渍化,甚至变成盐土。有效地控制土壤次生盐渍化,并通过采取适地适树、小苗密植、适时栽植、种植地被植物、合理灌溉、及时松土、多施有机肥等一系列栽培措施,能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盐碱和大风对树木的危害,有效地提高栽培植物的成活率和促进生长。
实践证明,通过大穴换土能给栽培植物的成活和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而通过渗管排盐又能有效地抑制客土发生次生盐渍化,从而保证栽培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大穴换土可以较好的栽培植物成活,在穴底铺设厚10cm的鹅卵石为隔离层,在穴面铺5-10cm的中砂为覆盖层,能保证在灌溉和降雨后,重力水在土壤的非毛孔孔隙中,顺利向下移动,并通过水分的横向运动,使穴周和穴下的高含盐水分得到淡化,而且由于底部隔离层的作用,使下层高含盐水分难以上升,保证栽培植物在短时不受盐害。随着树木的生长,耐盐能力逐渐提高,并通过不断灌溉和降雨的作用,树穴土壤的淡化不断扩大,从而确保了树木的稳定而旺盛地生长。而且由于客土抬高地面后相对降低了地下水位,一方面使下部水盐难以借助毛细管作用上升到地表,另一方面有利于土壤水向下移动,土壤不易发生次生盐渍化现象,而且下部的盐碱土也会逐渐淡化。
三、种植的选择与施工技术要求:
综合整个盐田滨海区域的环境,选择种植品种应遵循以下原则:耐盐碱,适合盐碱地生长;有较好观赏性;生长迅速;具有自肥能力;能提高土壤肥力或改良土壤;抗风能力强,能适合华南地区气候的品种。
目前我们设计中采用的主要植物品种有:
1.滩涂绿化:(1)秋茄、红树、木榄、海莲、红海榄这几个红树林品种,也适合在陆地上栽植。(2)厚滕、海刀豆、草海桐是海滩带分布最广、最具有代表性的沙生植物群落,均有抗旱、耐咸、耐脊薄、耐高温和抗潮的特性。
2.海岸绿化:(1)乔木类:椰子、木麻黄、榕树、大叶榄仁树、刺桐、木棉、小叶榄仁、菲律宾榄仁、福木、台湾相思、马占相思、日本黑松、黄槿、白千层等。(2)灌木类:海桐、台湾海桐、草海桐、文殊兰、苏铁、九里香、红刺林投、海南龙血树等.(3)地被类:三裂叶蟛蜞菊、金花生、马缨丹类等.(4)草坪类:大叶油草、钝叶草、狗牙根等。
种植技术上应满足以下几点要求:
1.种植密度,适宜采用透风系数为0.35~0.60的种植密度。
2.种植配比结构,林带和树丛适宜阔叶树和常绿树混合搭配。
3.尽量选用与绿化土地条件相似的育苗地上培育的苗木,优选实生中苗。苗木的土球应该比通常的规格约大20cm,树冠是树高的1/3~1/2,地下部分根系发育正常,要有一定数量的侧根和须根。
4.后期要注重养护管理,在春末夏初雨季来临之前整地,翻地深度以20cm为宜。苗木的栽植宜浅栽平埋,使苗木的原土痕比原地面高出1~5cm。覆土与地面相平。疏松表层土壤,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有利于防止土壤返盐和加速土壤脱盐。种植时修去竞争枝、双杈枝,保留小侧枝。
四、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高速公路建设;高液限土;稳定性
一、施工改良
在填土之前要对场地进行平整,把下承层进行压实处理,通过测量放样对土层进行松铺系数的确定,假如每一个填土层的高度为250mm,那么铺平整理之后,开始进行“康耐”水溶液的喷洒,按照事先制定的松铺系数进行土层的铺设,即使一遍也是可以成形的。在对场地进行平整之后就可以进行压实、晒干处理了。在碾压的过程中要用压路机先静压一遍,之后再进行二次碾压,在碾压完成后要进行检测试验,一直到每一项指标都符合要求为止。
掺砂改良。在掺砂改良的施工方案中,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首先是掺量,其次是上料,再次是拌和,最后就是碾压。下面对于这四个重要的环节进行分析:
掺量。掺量是需要以掺砂之后的混合物中的颗粒和技术指标来规范的,一般情况下,掺量中大于0.074mm的颗粒要达到设计的要求,还要符合设计规范和国家要求。
上料。在以往的施工中,都是先土后砂的。松铺的土层厚度以及在拌和之后的厚度要在250mm左右,最厚也不要超过300mm。
拌和。将铺好的含有砂的土拌和,使得砂拌和均匀,最好是使得它可以和下层土有结合部位,便于粘结。
碾压。当拌和均匀后,混合料要在含水量适宜时进行碾压。
二、高液限土路基处理技术与经济效益
高液限土路基处理技术在施工过程中不仅是要涉及到材料费用,而且与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的复杂程度以及相关的施工机具也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在进行高液限土路基处理技术的经济分析中材料费用是非常重要的,这里的材料费也是和工程地区有着密切关系的。一般进行高液限土路基的技术经济分析是以道路的第一合同为背景的。其中涉及的某些相关费用也是依据交通部道路的工程预算编制定额以及工程的实际进行的。
(一)挟用低液限好土。低液限土的取土费用对于进行高液限土路基处理技术的经济分析也是有着一定的影响。据统计,目前可以很好利用的低液限好土的取土场数量是比较少的。所以,一般情况低液限好土的取土费用是比较高的。一般来讲进行低液限好土的运输费用单价都是在2元左右,进行的平均运输距离也就是在7b左右。进行高液限土的弃方费用也是影响比较大,高液限土的弃方费用所占比例也不小。
(二)掺“康耐”土壤稳定剂处治高液限土。一是路拌法施工,一般来讲利用高液限土的平均运距都是在2km之内的,所以运输费用也是有一定的比例的。使用“康耐”土壤稳定剂的材料费用18元/m。“康耐”水溶液喷洒以及拌和费用中要使用洒水车,使用洒水车的费用大约就是800元/d,一般就是每天工作8h,在这8h内是可以洒水大约6000m2,当然这也是有着一定的喷洒费用,假如将拌和设备换为路拌机也是要有着一定的租赁费的。并且施工台班的费用大约在10.33元/m3。所以说“康耐”改良高液限土路拌法施工费用也是要在进行高液限土路基处理技术经济分析的考虑范围。
(三)场拌法施工,一般进行场拌法在和路拌法进行比较时,可在拌和、不良天气以及节约工期上都是有着一定的优势的。所以在经过测算之后,场拌法相对于路拌法是可以大约节省33.47元/m2。
三、处治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不能把高液限土作为填筑路堤的一个主要材料,因为这样做出来的路面无法压实。与此同时,还会直接导致路面和边坡的坍塌。分析得知,高液限土在组成的颗粒形状、颗粒大小以及它的结构上都使得它的可塑性不高。但是,通过对高液限土的改良,把高液限土的工程性质进行变化,以便于填筑技术上的可行性,同时,还需要对于路面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进行深度的设计和施工,保证路面的安全性。
(一)包边和包心的处治
所谓包边处治就是对于路基的两旁土壤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包裹,这种施工方法可以有效地增加路基的密实度。包心处治就是在路基的两旁通过包边把路基的底部用砂砾进行填埋,形成透水层,在透水层的上部采用掺合灰土的土壤进行封闭施工,高液限土就是把路堤通过包边或者包心的施工方法把土壤进行改良。与此同时,还可以把挖填结合采用挖掘出台阶的样式以及铺设土工格栅的施工方式,并结合适当的排水设施使得路基从整体性能上逐渐的完善,可以承受一定的强度并保持不被破坏的状态。采用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节约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施工的效果也不错。高液限土在含水量适宜的土壤中可以充分压实,只要不被水长期浸泡,基本可以保持自身的强度和承载力,满足路基和路面的设计和施工要求。但是,工程处治这种方法还是有一些局限性的。一般情况下,高液限土有很高的含水量,在雨季之后,这种含水量还会不断地增加,高液限土是一种保水性能比较好的土质,想要把高液限土的含水量调整到最佳状态是很难实现的,由于工程中的工期和资金有限,不可能等到高液限土达到最佳含水量才继续施工,它还受到施工过程中的天气等影响,这就导致了施工后的高液限土没有设计中的强度高,并且在日照时间较长时还会使得水分散失掉,减小整体的强度。
(二)掺砂或砂性土等粗粘土处治
把土壤中的粗粒含量增加,通过改变配比去改善土壤组成,使得粗粒在土壤的组成中起到骨架的作用,把土质中的空间结构进行再次排列,以便达到改良土质性质的作用。这种处治方式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处治方案,在工程进度上也要少于上一种方案。但是,这种方案是需要调节掺配料的成本的。由于搅拌过程中也比较困难,需要很多人参与搅拌,否则就会搅拌不均匀,导致了工作效率下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园林施工;新工艺;管理;技术
1、新工艺技术的新理念
我国园林工程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园林工程建设逐步推陈出新,一些有影响力的设计者提出新的设计理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为基础,把新技术新工艺推广到园林工程实施中,把园林前期设计与后期维护养护以及与周围环境协调发展统一起来。过去传统的园林工程,没有重视材料的使用寿命以及保养维护,造成一大批园林建设提前老化;还有一些落后技术导致一部分园林工程坍塌,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很大损失,给周围的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于是人们重新规划设计施工,不仅加大园林工程成本,还二次污染环境。
2、园林施工的应用原则
2.1因地制宜合理进行园林规划
由于不同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那么因地制宜合理地进行园林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2.2与城市自身的文化相融合
园林建设运用新工艺的过程之中,要通过新工艺的应用更好的实现园林建设与城市文化、风土人情等因素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园林本身的功能,更好的突出园林施工新工艺的作用。
2.3注重多种施工工艺的组合使用
园林建设与一般的建筑工程存在明显的不同,园林建设更加注重其造型的美感和内涵,因此,在应用园林施工新工艺的过程之中要注重多种施工工艺的组合使用,通过多种施工工艺的组合使用来保证园林施工工程的质量,满足人们的审美与休闲需求。与此同时,多种工艺的组合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施工的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3、园林施工中新工艺和技术的管理难点
3.1对新工艺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园林工程施工中,对于新工艺的管理也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而目前来讲我国园林施工中对于新工艺的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我国园林建设中对于新工艺的管理体制还不是很完善,很多细节、规范等标准体系没有做好把控相应的把控。其次由于我国国情的现实情况以及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很多园林建设与社会发展出现不平衡的现象。
3.2对土壤处理技术的难点
目前,很多地区的土壤受到了人为的破坏遭受污染,因此,土壤处理技术的应用十分重要。这个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将受过污染的土壤和其他没污染的土壤分开并处理被污染过的土壤。施工原理是在土壤的表面利用纺织布、石头等保护屏障层对土壤进行加厚,这样可以保护植物的根部并防止污染过的土壤感染好的土壤。
3.3对雨水回收技术的难点
雨水回收技术是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园林工程施工中,首先要对雨水回收技术应用所需要的配设施进行完善。由于大气降水是可以直接回收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再进行循环使用的,而多余的灌溉水是可以对植物直接进行浇灌的,因此,要对地面灌溉水、大气降水分类的进行回收。
4、对园林施工中新工艺技术的应用
园林工程的发展优化了城市环境,为人民提供了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给园林工程建设带来了新的春天,2016年城市发展委员会提出了“让森林拥抱城市,让城市走进森林”的口号,设计者们积极响应号召研发出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备当代社会园林工程的需要。从长远角度来看,技术革新,工艺发展,材料更新换代必然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些发展助于提高园林工程质量,使园林景观工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1优化园林设计方案
园林设计是整个园林工程建设的基础,而优秀的园林设计方案,总是别出心裁,最大限度创造适宜人们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高质量园林工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向往的风景胜地。园林设计方案是依照科学的规律,结合每一种新工艺技术特点进行优化设计,采用现代的设计技术进行设计绘制,制定园林设计目标方案,既达到降低建安成本,延长园林工程使用寿命,又改善居民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建设。
4.2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要实现园林工程可持续化发展,就要从优化资源配置入手,当今新工艺技术广泛应用于园林建设之中,掌握各种物资资源的优势,合理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以及先进工艺的运用,使它们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还要合理安排园林工程地域空间,保持各个景观都能发挥其应有的优势和特点。在实际园林施工中,要结合园林景观工程的特点以及工程设计要求进行整体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4.3新型药剂的应用
目前,市面上针对园林工程研发出了很多新型的药剂。比如,新型的增绿剂、抗蒸腾剂,这些药剂能够很好的提升园林生长速度,并对植物进行保护。新型的增绿剂能够保证青草健康茁壮的生长,保障青草的外观鲜亮,且能够提升春天里青草的发芽速度并促进植物有效的进行光合作用。而新型的蒸腾剂能够在植物的表面形成一种透光的保护膜并对增腾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保障植物的正常呼吸和通气,这样能够大大提升植物的成活率,从而减少人员养护的费用和成本。
4.4新铺地技术的应用
道路园林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铺地。在广场等地方进行铺砖时可以将真空吸水工艺和其他新的工艺进行综合的使用,可以发挥出此项技术的最大优势,进而提高铺地施工的整体质量。因此,市政部门必须选择合理、科学的铺地技术进行铺地,这样才能蜃龊闷痰毓ぷ鳎使园林施工质量达标。铺地过程中可以利用混凝土路面新技术中的真空吸水工艺进行铺地施工,这项工艺具有脱水的优势,能够有效降低水灰比,进而让混凝土达到紧实的程度,防止施工中出现干裂的情况发生,同时还能有效提升路面的使用寿命。
4.5施工质量的改进及管理
首先,要确保土壤质量,要保障土壤符合各种植物的需求,这样可以保证植物的成活率,提高施工质量。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对土壤的性能进行系统的检查,保障其酸碱度与水溶性符合标准;同时要利用施肥等方式提升土壤自身的整体质量;其次,加强现场质量管理。要确保定点防线的精准性,做好标记,在进行相关植物的选择过程中,要基于具体情况以及施工现场状况开展,尽量选取植物较强的植物,保障其整体成活率;最后,通过植物修剪工作,保障充足的营养与水分,进而提高整体的施工质量。
4.6合成土工材料的应用
(1)透水软管,该种软管主要是由过滤和透水功能的管壁、支撑弹簧线等组成。透水软管是利用渗透的毛细管原理,通过纤维将土石中的水分吸收,使其饱和后滴入管内,以此达到良好的排水效果。同时,该种排水软管与钻孔排水软管不同,其能够有效解决改良软土层存在的技术难题。(2)三维垫网,其是由一种新型的土工合成材料所制,该种防护技术大多应用于植草固土中,要求土壤柔软、疏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留出大面积空间来填充细石、砂砾、土壤,园林植被的根系可以穿过防护网,使其在一个舒适、整齐、均匀的环境下生长,待植被成熟后,其草皮与泥土、网垫将牢固连接。由于大部分植物的根系可以延伸至地下40cm,在这种防护技术的应用下可以使其形成一层厚实的复合式绿色保护层,该技术多应用于环山公路的侧护坡,起到十分良好绿化效果。
4.7高边坡防护技术的应用
现代园林施工中,经常会进行高坡或人工湖施工,在这一施工阶段需要应用高边坡防护技术。施工过程中,边坡防护施工方案是根据施工现场实际坡度、高度及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设计的,应用高边坡防护技术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强边坡的强度,提高坡面的抗滑移能力,同时改善边坡相关力学性能,提高边坡的稳定性。高边坡防护技术可划分为两种,即植物防护和砌体封闭防护。前者是结合施工现场地质条件进行施工,利用植被自身的特点起到增强土层强度和水资源控制的作用,而且还能保持土壤肥力,在保证边坡稳定的基础上还能发挥其良好的生态效益;后者是根据边坡防护施工方案来进行施工,针对边坡强度的施工要求或地质条件较差的工程情况,利用砖砌施工来达到防护的目的,具体就是在边坡上铺设嵌草砖,以此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4.8遵循工艺内在规律
遵循工艺内在规律是园林施工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应用的基础和前提。在遵循工艺内在规律的过程中,施工人员要深刻理解到园林工程施工具有的独特的内在规律,因此,这意味着不管是传统工艺还是新工艺的应用,实际上都需要以其内在发展规律为基础来进行实际应用。除此之外,在遵循工艺内在规律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始终以路面整洁、安全、舒适、耐用为新工艺的应用目标,并且这些都是园林施工工艺应用的内在规律。另外,在遵循工艺内在规律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重以园林施工内在发展规律为依据来充分把握新工艺的应用方向及对园林景观效果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园林施工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应用水平的有效提升。
结束语
由此可见,新工艺的管理和应用有利于对园林施工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更好的控制,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点,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因此,在园林施工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解决施工的技术要点和难点,以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姚益婷.园林施工新工艺的管理与技术难点分析[J].城市地理,2014,18:207.
[2]连秦川.园林施工新工艺的管理与技术难点分析[J].山西建筑,2014,30:206-207.
关键词土地;档案;重要性;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0-0393-01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必需条件,其既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各项经济建设必备的条件。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着耕地减少,耕地质量下降,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压力;并存在着农业投入不足、基础条件薄弱和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制约因素,这些因素阻碍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在当前土地产出日益增加的态势下,发展农业的重要出路是生态农业、科技农业、效益农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而生态农业是前提,科技农业是关键,效益农业是根本目的[1]。
档案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面临着新的历史契机,肩负着新的历史重任,档案服务应顺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国已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地块档案对稳定农业生产、激发农民对科学种田的积极性、繁荣农村经济至关重要。
1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档案的重要性
土地是农民从事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所在。而健全的土地档案是土地所有权的法律凭证,是裁决土地纠纷、民事案件的有效法律依据,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档案对于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对于乡、村级领导的科学决策、长远规划、项目投资和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2]。
2建立健全农村地块档案的必要性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缺乏。农业效益不能单靠提高农产品价格来解决。根本办法是通过提高土地产出率、产品优质率来增进效益,因而应建立健全地块档案,为防止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盐碱化以及合理改良利用土地、科学种田、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提供依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工作的盲目性。
2.1建立地块档案为农业生产服务
近年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和巩固,农民向土地投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肥料投入的增加使土壤肥力也发生了变化。根据2006—2008年博州2县1市部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耕地养分化验结果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比较,由原来的“缺氮少磷钾有余”演变为目前的“缺氮平磷部分缺钾”,土壤有机质含量也呈下降趋势,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农民仍按照土壤普查时的结果施肥,极大地浪费了人力、物力。因此,建立健全地块档案,及时了解、掌握博州土壤肥力变化情况,做好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和土壤肥力的预测预报预控,可以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技术人员提供科学施肥理论依据,对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培肥地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进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2.2以地块档案为依据,因土种植,因良
改良中、低产田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其不仅是近期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而且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保证农业持续稳步增长的保障。根据博州第二次土壤普查档案记载,博州有2/3的中低产田需要进行改良升级,特别是博乐市乌图布拉格乡和达勒特、温泉县的查干屯格乡、安格里格乡、昆得仑牧场等部分土壤均较瘠薄,如果在这些地区有针对性地结合发展农区畜牧业,实施种植草田轮作、牧草、粮豆间作和养畜秸秆过腹还田等,既能补充农田有机质的损耗,培肥地力,又能促进农区畜牧业发展,建立起良性农业生态环境,从而给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开辟途径。根据地块档案,针对不同的土壤状况,采用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农业措施,对保护农田土壤生态条件也具有重要的作用[3-4]。
2.3建立健全地块档案积累病虫防治经验教训
针对长期不合理施药所造成的病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增强,天敌被杀伤,害虫再度猖獗及环境被污染的严重现状,利用所建立的地块档案可逐渐确立宏观调控、综合治理的农业生态观点,即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协调相互间的关系,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5]。
总之,农业是弱质产业,需要各方力量的支持,建立健全土地、地块档案,并保证其完整与权威性,可以积极促进土地档案在乡务、村务活动及土地管理活动的作用,进而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3参考文献
[1]孙兰英,黄河.健全土地档案规范土地管理——以吉林省舒兰市平安镇为例[J].当代生态农业,2011(3):126-130.
[2]聂焱.土地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探讨[J].科技与生活,2011(18):164-165.
[3]南德红.浅谈土地档案的特性与管理[J].黑龙江国土资源,201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