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公益传播(6篇)

时间: 2024-01-01 栏目:公文范文

公益传播篇1

关键词:电视公益传播娱乐化商业化异化

当前电视传播中公益节目比重的不断增大,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认同感的形成。但同时,公益传播中充斥的娱乐化和低俗化现象也不容乐观,媒体的过度商业化扭曲了公益传播的本真意义。

一、公益传播的娱乐化

公益传播中的娱乐化比重日渐增加,传统刻板的纯公益性的传播节目在加入了娱乐成分之后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具有了更强的观赏性和参与性,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于公益事业的积极性。电视公益传播中,最常见的公益娱乐形式有大型的慈善晚会、明星代言公益项目、政府发动民众进行募捐等。近年来,公益传播的娱乐形式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公益传播的内容划分也有了新的界定。电视公益传播的舞台从电视演播问走向了街头甚至千家万户,代言主体也从公众人物扩展到了社会个体,传播形式也不再仅限于歌舞晚会、募捐筹款,而是更多得采取了新颖的并且更容易被民众关注和参与的新形式。

以2008年12月份“姚明牵手老夫子系列漫画故事倡导环保公益”的事件为例。

姚明——举世瞩目的篮球明星;老夫子——华语动漫界最具知名度的动漫人物,这两个人物以漫画形象进行了有机融合,更能吸引民众的关注度。并且作品通过娱乐化的漫画表达。力求在倡导趣味阅读同时,实现对于环保、公益等良性生活习惯的有效推广,将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巧妙地融人漫画阅读中,创造出真正具有中华文化亲和力的动漫形象。wwW.133229.cOm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娱乐化形式的融合,使公益传播能够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同时,近年来,各大电视媒体纷纷推出了具有较强参与互动性的“智力闯关”类公益活动。如湖南卫视播出的《智勇大冲关》,此节目实行双冠名,慈善冠名方腾讯慈善公益基金会提供200万元资金用于在全国捐建的几十所学校兴建“快乐文体园地”,修缮教室、体育设施等。节目开播以后收视十分火爆。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显示,湖南卫视2008年10月份平均收视份额达到4.3%,基本上每天保持着4000万左右的观众规模。节目第一季共录制播出了40期,近5万名全国各地的观众通过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报名参加。

然而,目前电视公益中逐步出现了“泛娱乐化”现象。所谓“泛娱乐化”现象,指的是电视媒体制作、播出格调不高的娱乐类、选秀类节目过多,人为制造笑料、噱头、“恶搞”、“戏说”过滥,连新闻、社教类节目也掺进“娱乐”元素,甚至以打情骂俏、大话“性感”、卖弄色相的情节和画面来取悦观众。而电视公益节目中所反映的美好情感,满足了潜藏在人们心中对道德的呼唤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而且电视公益节目本身也符合市场的需求。在目前电视节目仍存在低俗化和雷同化现象的情况下,电视公益节目不仅提升了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而且赢得了宝贵的“注意力”资源,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公益节目过于重视以明星为卖点,有可能助长媒体及社会的泛娱乐化倾向,不利于社会公益意识的提高。因此,“以娱乐助公益”的做法,需要谨慎引导。许多公益类节目为了吸引观众“注意力”,导致“苦情、煽情”过多,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公益节目要关心的应该是真正的社会热点、难点,是公众以及困难群体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单纯地“苦情、煽情”,并不能引导观众采取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其实,广大人民群众对电视屏幕上的“泛娱乐化”现象是非常反感的,对弘扬主旋律、格调高雅、倡导积极向上精神的娱乐节目是欢迎的,大多数观众的欣赏情趣是健康、文明的。即使对少数观众不太健康的欣赏情趣,电视媒体也有正面引导、逐步提高的责任。如果以低俗之风来迎合低级趣味,岂不是造成观众欣赏水平越来越下降的恶性循环?0

所以,对于电视媒体而言,抵制“泛娱乐化”现象,弘扬高雅情趣是其媒介自律的重要方面。这不仅仅是要求每一家媒体,每一位电视人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更重要的是要树立严密的“把关人”意识,在制作和播出公益节目的时候,要进行严格的审核,以保证节目的高质量。当下国家为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树起了两个坐标体系,是我们的很好参照:其一是公民道德规范,其二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对于媒体和传媒人,这两个规范亦是起码标准。

因此,电视媒介要保证公益节目格调高雅,内容健康,只有严格把握娱乐化的度,才能使公益传播健康和谐发展。

二、公益传播的商业化

与公益传播中的娱乐化现象同时出现的是公益传播的商业化现象。某种程度上,公益商业化是公益娱乐化产生的根源所在,而公益娱乐化则是公益商业化的表现形式。

对于公益节目背后的赞助者——企业而言,它们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参与公益活动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最主要方式,但基于企业追求商业利益的根本属性,公益活动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商业化的特点。商业化公益活动的重心应该在于公益,而如果假借公益名义进行商业推销与运作,则本身已经背离了公益活动的本质,成为一种形式公益实质商业的营销手段。前者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可允许其存在,而后者需要提高警惕,此种行为不仅违背伦理道德,也极有可能触犯国家的相关法律。

对于电视媒体而言,公益商业化表现最为突出的形式则是商业化的公益广告。企业公益广告是企业自然的理念折射和企业成长的精神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企业公益广告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在构建其经营理念的同时,应树立自己的良好的公益广告观。但由于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公益意识的制约,企业公益广告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企业公益广告商业化问题加剧,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在播出公益广告时画面上不得标注企业名称、更不得标注品牌,这足见公益广告必须符合它的非商业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及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为公益广告商业化出现提供了诱因与条件。

一是国家针对公益广告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建设还比较薄弱,管理依据不明。法律性管理条例也未对公益广告做出过明确的规定,2002年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公益广告宣传的通知》和1998年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关于加强公益广告宣传管理的通知》中都没有明确公益广告的违法依据、违法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以及追究这些责任的方式等规定,不便操作。在《广告管理条例》和《广告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也找不到公益广告的概念,真正的公益广告法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二是部分企业公益意识不强,甚至没有明确的公益广告观。突出表现为:企业参与公益广告的动机不纯。意图通过公益广告为企业披上“热心公益”、“回报社会”的外衣;对公益广告的特性无正确认识,仍按商业广告思维看待,急功近利,将公益广告视作“廉价的商业广告”,以经济回报为主要诉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企业广告主还是公益广告商业化的强力鼓动者。

四是广告生产、流通过程具有商业化特征。公益广告体现出广告主与广告公司、媒体之间的利益交换关系:企业支付公益广告生产费,获得广告主地位;广告公司制作公益广告付出劳动,获得经济收入;大众传媒付出媒体版面、时段成本,换得良好社会效应,树立媒体形象。

因此,电视公益传播的过度商业化是和公益精神本身是背道而驰的,它背离了公益理念,玷污了电视公益节目的纯洁性。但同时,从客观的认识角度来看,企业本身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它需要在公益节目播出的过程中获得效益,不管这种效益只是来自民众的认同感还是最终将转化成为经济效益,作为电视媒体,我们都需要对企业的公益性宣传过程中进行严格把关,一方面能够令公益理念在结合了“商业性”以后发挥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使企业文化得到宣传和弘扬,同时这也是对电视媒体自律性的严格考验。

三、媒介自律及公益管理

如何正确认识公益传播中的“泛娱乐化”和“商业化”现象是现阶段电视媒介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这一方面要求媒介加强自身的纪律建设。从宏观层次上讲,媒介自律与我国法律制度。二者都调节着媒介从业人员的行为,保障着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规范的平衡。媒介自律实为道德自律,但它必须从属于国家法律制度。从中观层次上讲,还需要社会机制对媒介进行监督,使其做到严守新闻职业道德。例如我国的新闻工作者协会早在1997年颁布的《记者守则》;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于2007年6月制订并颁布的《中国广播电视从业人员自律公约》等。从微观层次上讲,则要求媒介切实履行自身内部的行为准则。每一个传媒从业人员要加强新闻道德和职业道德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公益事业要求每一个媒体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职业操守,还需要一颗充满人文关怀心灵。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非营利性组织出台的一些自律准则。如2008年出台的《中国公益性非营利组织自律准则》。“准则”依据我国现有非营利组织的法律法规,借鉴了欧美、亚洲其它国家npo(非营利组织,英文全称是non-profitableorganization)的自律准则和公信力标准,征求了各类公益性民间机构的意见,共80多个条款。内容包括:使命、利益冲突、内部治理、筹资、财务、项目、人员、非营利组织间的协作关系、信息公开等方面。在此之下,还分设了二级、三级指标,以减少评估者主观意识对评估结果的影响,使好的非营利组织为更多人所知。电视媒体在其公益宣传这一层面上也具备“非盈利”性组织的特征,并且“准则”中所提出的使命、利益冲突、筹资、协作关系、信息公开分等方面对于电视媒体同样有很强现实意义。

另一方面,需要不同的电视媒介个体共同建立一个辐射范围广,涵盖空间大的公益联盟。现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其他领域已经建立了相关的公益联盟,例如2009年3月20日,由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书海工程联合出版发行单位组成的书海工程公益联盟,它依托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提供的公益平台,通过考察走访、组织公益营销等形式,努力探讨如何运用公益机构的优势解决出版社面临的棘手问题

公益传播篇2

公益微电影以其微时长、微投资、微发行的“三微”特征及内容题材的真实性,备受社会大众的广泛青睐。现如今公益微电影已经成为传播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在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上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也正因如此,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积极地投入公益微电影的制作中,以期更好地发挥公益微电影的正能量传播效用,产生更加良好的社会效益。

1公益微电影是正能量传播的有效载体

微电影是为了满足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需求而出现并发展的。而公益微电影的出现与发展恰恰是借助了微电影“三微”的艺术特点,以此来吸引公众眼球。可以说现如今公益微电影作为公益传播的全新载体,其不仅内容形式较为新颖,且传播范围较为广泛,与传统的媒介传播形态相比更容易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

一部公益微电影的放映时长往往在60秒到300秒之间。因此,公益微电影普遍时间较短且主题鲜明深刻,也就更容易满足人们短时间内观看电影的需求,更能够在潜移默化间将公益理念传播出来。而正是因为公益微电影的“三微性”,使得公益微电影对拍摄器材没有更多的限制,制作周期短,发行方式较为简单,更容易关注社会公众身边的细微的感动之处,所以在社会正能量的传递上往往拥有着不可小觑的优势。如,河北传媒学院学生刘啸宇用相机拍摄的《天堂午餐》,?r长6分钟,制作成本不到200元钱,讲述了儿子给去世母亲做午餐的感人故事,一经上传点击量瞬间突破千万次,并引发了网友们对孝心话题的激烈探讨与强烈共鸣。

但是,更多的公益微电影却是一种有组织、有策划的集体行为。这是因为往往公益微电影都是政府部门进行策划的,旨在对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进行弘扬。如,由张家界市政府出品的公益微电影《三轮车老人》恰恰就是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社会各类民间组织、协会也会对公益微电影进行拍摄策划,并借此机会对自身所倡导的公益情怀加以宣传。如,中国社会福利教育基金策划拍摄的《三个儿子》,正是倡导人们关注社会残障儿童,给予他们关爱。此外,各大视频网站、影视机构等传媒组织也会进行公益微电影的策划,旨在公益宣传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自身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可谓是一举双得。如,由土豆网、《中国国家地理》《城市画报》等中文媒体机构联合策划的《爱的深呼吸》系列公益微电影,侧重于对环境、气候等问题的关注。

2公益微电影的正能量传播途径

从科技发展和传播渠道的角度来看,伴随着信息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的PC端、移动端以及其他终端的开发与演化,4G网络以及Wi-Fi的普及使用,更是为公益微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更为良好的终端服务平台。媒体融合与媒体联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组合使用,可以优势互补最大地发挥积累效应,对传播效果而言可以获得一举两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符合在移动互联上播放的公益微电影更能满足人们的随时随地的观影需求,同时还要相应地配合微博、SNS等新媒体平台展开与社会公众的互动谈论,以便于持续地吸引社会公众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使传播影响力达到最大化,公益微电影的正能量传播要结合新媒体的及时性与交互性的两大优势,全面覆盖到受众的多个接触点,达到较好的叠加性传播效果。

从公益微电影的内容上看,还要进一步丰富和精准公益微电影的传播内容,进而扩大公益微电影正能量传播的实际范围,达到传播公益理念的最佳效果。这是因为,只有新鲜的、有趣的,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主题,才能够引起社会公众的共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所以,公益微电影事业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尝试多运用一些轻松诙谐的网络用语,在提高社会受众接受力的同时,也加强公益微电影的传播力,体现公益微电影正能量的传播价值。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公益微电影都是以剧情为主,用以传播积极的社会风尚。因此,在今后公益微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可尝试多种影片类型,进一步拓宽公益微电影的文化传播方式。采取与影视公司进行合作的方式,对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通过明星、名导扩大社会公众对公益微电影的关注度,扩大其正能量的传播范围。如,由张扬执导,王珞丹、张译等演员主演的公益微电影《老人院》,其以让爱回家为主体,主要诠释了“亲情冷暴力”,呼吁社会公众关爱老人,而通过明星、名导效应也引起了社会公众的热烈反映,获得了十分良好的社会效果。还可以进一步创新公益微电影的表现技巧,吸引社会公众参与到正能量的释放之中。这是因为新颖的故事内容与叙事结构不仅能够避免宣传的同质化,也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公众,起到服务与教育社会的作用。所以,在公益微电影的制作过程中,要依靠叙事技巧与情感诉求更好地表现公益微电影的主题,并且做好对时间的把握与角度的选择,通过安排悬念进一步引发社会公众的好奇心,提高受众们的期待,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社会公众关注的目的。尤其是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方式,更容易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公益传播篇3

一、反思公益广告

传播效果不佳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传播主体僵化。首先,由于我国的公益广告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其落实更依赖于政府的强制命令,很难调动媒体的积极性;其次,由于公益广告的营销传播效果有限,企业因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很难将经济利益让位于社会责任;另外,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较为缓慢,对公益广告的传播力不从心。

2.传播内容空泛化。我国公益广告传播内容一般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甚少给出有实践意义的建议,且通常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极少与受众进行情感沟通,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甚至会激起受众的厌烦和逆反心理。

3.传播渠道单一化。公益广告传播大多遵照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所谓的“网络公益广告”大多是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加以利用,将公益广告分成传统的平面、广播、视频的类别,原封不动地上传到公益门户网站,没有发挥互联网的传播特点,无法整合其渠道优势实现传播效果。

二、数字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景观

1.高度组织化传播向组织化传播与自组织传播共存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包括互联网Web1.0时代),大众传播渠道稀缺,传播主体具有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特点,个体及自组织的信息传播局限在人际传播层面。数字媒体时代,随着Web2.0技术的产生,社会化媒体迅速发展,个体通过发现彼此一致的兴趣或意见形成聚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互联网自组织。相对于传统媒体组织,互联网自组织能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自由的聚集,还能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竞争优势。自组织传播的兴起让信息传播主体走向多元化,传统高度组织化传播主体的地位随之弱化,信息传播的高度组织化传播与自组织传播共存的景观形成。

2.传受关系向交流关系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存在着明确的传者与受者的区分,传者在这种传播图景下拥有绝对主导的优势,绝大多数人对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只能听之任之。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这种局面。数字媒体以其“海量性”和“共享性”的特点,让每个个体都可以平等地获取海量的信息,消解了传统媒体时代传者的信息资源优势;数字媒体“交互性”的特点让个体拥有了信息的权利,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起,这种权利以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形式得到体现,传者的优势亦被消解,信息传播不再存在明确的主动传播和被动接受关系,而是转变为双向交流、相互转化的关系。

3.分割式传播向整合传播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数量较少且形式较为单一,受众没有太多选择,就将大块、完整的时间投入到某个喜闻乐见的媒体当中。传播者只需简单分割目标受众的媒体选择倾向,选择相应的媒体信息,就能获得规模化的受众。然而,随着各类新兴媒体的大量涌现,受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呈现出碎片化的媒体接触景观,传统分割式的渠道选择方式再难覆盖自己的目标受众。这促使了整合营销传播的产生,其核心思想是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塑造一致性形象。

三、数字媒体时代公益广告传播的新路径

1.传播主体布局自组织,引导社会化传播的长尾效应。随着Web2.0的出现以及社会化媒体的应运而生,自组织公益广告传播的潜力开始显现。一方面,自组织的信息传播大多源自个体的表达需要,这就能避免传统公益广告的呆板与单调,取而代之的是生动和多样;另一方面,自组织传播累积的长尾效应可以形成难以估量的传播体量,改变公益广告边缘化的尴尬局面,也可以促使线下公益团体的产生,放大公益广告传播的现实影响力。由此看来,不管是政府、传统媒体、企业还是社会公益组织,都应该与互联网自组织合作,利用其社会化传播的经验和影响力,逐步积累社会化传播势能,进而引爆某个公益主题活动;也可自行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设立公益账号,并联合新浪微公益、腾讯公益等数字媒体公益平台发起公益主题,让每一个接触到自组织公益广告的客体转变为下一个生产和传播主体,形成“病毒式”的传播。

2.推广体验式公益广告,在平等交流中教化受众。数字媒体的交互性和共享性特点,迫使传播者放下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姿态,与受众进行平等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无疑为这种交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体验式公益广告就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形式。体验是指人类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体验物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并在大脑中留有印象的全过程。③它不囿于语言文字,而是立足于多种感官的沟通。公益广告可营造两个层面的体验:一是内容的体验,即公益广告的内容要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使其能从内容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体验;二是形式的体验,即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要能让受众参与其中。公益广告应该挑选与受众生活相关的广告主题,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设置交互场景,让受众融入到广告所设置的情境中去,进而传达公益理念,最终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3.整合多种渠道优势,最大限度覆盖媒体接触场景。面对受众注意力的稀缺,若要增强传播效果,就必须告别过去割裂的媒体传播方式,整合传统媒体、数字媒体和其他媒体渠道并传达具有一致性的信息,通过各类渠道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渠道合力,最大限度覆盖目标受众的媒体接触场景,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公益广告的整合传播可采用以下思路:首先,整合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高公信力优势,塑造形象,引导舆论。其次,整合数字媒体的社会化传播优势,持续发酵,引爆话题。再次,整合其它媒体的多样化传播优势,如户外广告、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电梯海报、灯箱广告等,不放过任何与目标受众的接触点,最大限度覆盖目标受众可能的媒体接触场景,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其观念和行为。

四、结语

公益传播篇4

关键词:公益娱乐节目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一般而言,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传播者可信度、传播策略和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的认同等方面。

电视公益娱乐节目是将娱乐传播与公益传播相结合的新的电视节目形式。自2006年起,随着公益事业与电视媒体合作的不断深入,各地方媒体开始在娱乐节目中涉足公益元素,继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闳电星感动》、湖南卫视《勇往直前》等节目成功开办之后。电视公益娱乐节目已成为娱乐节目中的新亮点。电视公益娱乐节目除了获得高收视率,赢得稀缺的注意力资源之外,还得到了同行媒体、企业组织、各社会阶层的广泛关注,提升了频道的整体形象与公信力,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本文将从传播效果的生成机制出发,通过对电视公益娱乐节目传播角色、传播策略、传播时机与受众心理的解析,探析电视公益娱乐节目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主要原因。

传播者角色转变增加媒介可信度

传播者可信度是指人们对传播者的信任程度,可信度意味着“媒体被信赖、被相信,成为公众的依赖”。传播者的公正性是构成传播者可信度的重要指标。美国心理学家沃尔斯特、阿伦森和阿伯拉罕的一项实验证明,传播者让人们接受某种观点或采取某种行动,他本人并不由此得利甚至与他的自身利益相反时,他的传播或劝服效果最好。

由于片面追求高收视率,当前电视娱乐节目因低俗化的倾向而备受争议。电视公益娱乐节目引入公益的元素。能有效地提升娱乐节目的思想品位与教育意义,增加媒介的美誉度与公众的信任程度。

从传播活动的发出者来看,媒体由以往公益活动中的公关载体的角色转变为组织与策划者。通过与非营利性慈善组织的合作,整合调动各种人力以及物质资源,是公益节目的主体。相比以往单纯追求收视率和曝光率的功利性的目标来看,这在无形中增强了传播者的公正性,同时娱乐媒体的主要受众对象是青少年,公益娱乐节目能更好地彰显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教育功能,为获取良好的传播效果打下信任的基础。

比如上海电视台的《闪电星感动》、湖南卫视的《勇往直前》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娱乐方式,关心社会公益、发扬慈善事业,先后获中华慈善奖,同时因节目的思想内涵而广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赞誉,提升了公众对于娱乐媒介的信任程度。

快乐公益理念满足受众求新心理

求新心理是受众在接受传播活动时一种基本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从生理机制上的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脑皮质上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神经元,名为“注意神经元”,它们能对各种刺激物进行比较,然后只对其中那些具有新异的刺激或者那些自己所期待的刺激物发生反映。正是为了满足受众的求新意识,电视节目理念与形态需要不断地创新。

时下的电视娱乐节目克隆复制之风盛行,同质化倾向非常严重,对于频繁重复的感官刺激,观众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和心理上的抗拒。快乐公益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它将严肃的公益题材与娱乐节目对接,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出快乐慈善的精神。这既与受众之前的认知结构不相矛盾,又满足了受众的求新思维。正如湖南青基会理事长李克勋表示,近年来,对国内企业和富豪的慈善行为的关注越来越多,但做慈善的工作方式和理念需要更新。“不能总是用那种哭哭啼啼的形象来触动大家的怜悯之心。捐助不是单纯的施舍,而是让双方都快乐的义举。”快乐公益理念正是通过对公益资源与娱乐资源的整合,体现了公益节目与娱乐节目的创新,既丰富了公益主题的表现形式,又拓展了娱乐节目的思想内涵,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悬念的设置满足受众的期待心理

悬念是艺术创作中造成受众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③巧设悬念,能够形成电视叙事的张力,让受众保持对节目的兴趣。从审美的角度说,悬念一旦揭开,会给审美主体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心理上的,获得极大的慰藉与满足。

通常来讲,娱乐节目的叙事性较弱,电视公益娱乐节目因为贯穿帮扶的主题,体现了一定的叙事特性,即帮扶的任务是否达成以及如何达成。在传播策略上普遍采用了悬念式的叙事方式,通过一系列已知情节的蓄势、渲染,用悬念对未知情境进行冲突或抑制型表现,引起受众对即将发生的情境的期待。根据公益娱乐节目特点的不同,悬念的设置主要表现为:

结构性悬念。结构性悬念的设置,一般都在节目制作的后期,根据主题的需要,通过剪辑,对图像、语言等叙事元素进行重置,达到构置悬念的艺术效果。比如安徽电视台《幸福密码》栏目以幸福公益基金作为主线,讲述帮助困难家庭的行动。每天独立成章,四天为一轮循环周期,按照赢得幸福基金――寻找到受帮助的家庭――确定帮助计划――闯关最终赢得幸福基金的节目线索,运用抑制性冲突的表现方式,每天都为观众留下一个悬念,直到四天帮助任务完成,悬念得到解答;上海电视台《闪电星感动》每期一个终极悬念,即明星是否有高人气筹集足够的善款数额,慈善演唱会能否召开。

现场竞技对抗性的悬念冲突。在游戏类与竞技类为主的电视公益娱乐节目中。主要是运用现场游戏与竞技的结果来设置悬念。比如湖南卫视《勇往直前》就是以室外挑战的节目形式设置悬念,参赛的明星嘉宾为了完成慈善任务,会克服内心的恐惧心理去挑战一些高难度的任务。比如飞越黄河、挑战华山的长空栈道、蹦极等。虽然制作单位保证绝对安全,但观众还是为选手能不能最终安全地完成任务捏了一把汗。

情感沟通激发受众深层情感共鸣

情感共鸣是最高层次的审美。当节目把观众的情感调动起来后,观众才容易产生认同感,媒体传播才能实现其预期效果。电视公益娱乐节目通过多元的节目表现形式。主要传递出两类情感:

爱心、救助、关怀的美好情感。电视公益娱乐节目以慈善救助帮扶为主线,在节目中。通过对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真实记录与展示,激发观众心中救助与关爱的原始情感,满足了潜藏在人们心中对道德的呼唤,节目与观众之间的共鸣随之产生。比如《闪电星感动》节目每期都有一个需要帮助的真实个体,一个唤起人们同情和爱心的故事,这些取材于真实生活的故事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能够打动人的心弦,让观众跟随节目一起为人物命运而动容,为帮助他人而获得道德的升华与情感的满足。

奋斗、不畏困难的拼搏精神。电视公益娱乐节目中通过名人的示范,在节目中传递出的坚定的信念和不畏困难的拼搏精神能够打动观众,展示出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比如《勇往直前》的不畏困难的挑战精神,安徽电视台《幸福密码》“幸福在你自己手中”与上海东方卫视《加油2008》“努力加油,爆发生命奇迹”的节目思想都具有鼓励人不断向上的励志意义。

准确把握传播时机

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电视公益娱乐节目从2006年初现银屏,到2008年逐步成为电视栏目的热门现象,体现了在社会转型期,电视媒体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尤其是2008年遭遇雪灾、地震的特大自然灾害。娱乐媒体在这众志成城的时刻。也积极行动起来。比如在突发地震灾难的时候,《加油2008》栏目立即反应,改变节目目标,将善款用于灾区小学重建,体现了灾难时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与和谐社会的主题相契合。公益娱乐特色的电视节目倡导真诚关爱、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营造和谐社会氛围,这与政府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理念相符,在此大环境下的公益特色电视节目也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公益传播篇5

公益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公益传播是指具有公益成分、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非营利性传播活动,如公益广告、公益新闻、公益节目、公益活动等。①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现代化、市场化、民主化、全球化四重社会变迁浓缩叠加在同一时空的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巨大转型之中。②社会成果和社会问题并存。正如施拉姆所说:“媒体一经出现,就参与了一切意义重大的社会变革。”创造性地发展公益传播事业,对于日益成长和成熟的中国公民社会来说有重大意义。它能不断汇集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最大限度地增进公众利益;加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传播和强化公民美德和社会道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新媒体的含义及其特征

1.新媒体的概念及内涵

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半叶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

2.新媒体的特征及优势

与传统媒体相比,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具备一些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1)获取信息更方便快捷、广泛深入。新媒体的应用形成了一种“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媒体”的格局,使得大量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广泛深入。

(2)具有高度的共享性和互动性。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播主体之间高度的互动性和信息的群体共享性特征得到了很好的凸显,为受众提供了自由发表见解、交流经验感受的平台,扩展了公共领域的维度和深度。

(3)信息分众化、个性化。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受众有不同的需求,受众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程度不同,这些原因都促使信息走向分众化和个性化。

新媒体时代公益传播的问题及对策

1.新媒体时代公益传播面临的缺陷与不足

(1)煽情化与物质化相结合

公益节目一般分为纪实帮助类、竞技真人秀类和明星娱乐类三种类型。它们在实际的传播和操作过程中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第一类往往通过暴露弱势群体的个人私密空间来取得收视率,并将公益等同于煽情、眼泪,歪曲地满足了受众追求的自我心理和窥视欲望。第二类将志愿者的公益救助行动拿出来“秀”,采用竞技比赛的形式将献爱心变成了攀比和物质的附属。第三类将娱乐提升到一个不合理的高度,弱化了公益的成分,反而成了“娱乐至死”的注脚。

(2)商业性与公益性的博弈

无论是公益广告、公益短信,还是公益节目、公益活动,新媒体时代的公益传播无不打上了过度商业化的烙印。在意识到公益活动的举办能带来企业形象的极大提高之后,许多企业选择播出公益广告、举办公益活动、资助公益节目来达到塑造自身形象、打造企业文化、扩大自身影响力的目的。但是企业始终将获取最大利润作为头等大事,这就导致了公益传播在实践中在商业性和公益性之间不停摇摆,并最终让位于前者。

(3)连续性与品牌性的缺失

电视公益传播活动作为电视媒体近年来探索出的一种新形式,因其将公益性和商业性良好结合而广受大众青睐,但无论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发起的“春暖2007”,还是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策划的“善行2009少年川湘行”等活动,虽然在当年取得了较好的收视率与口碑,但是只“热闹”了一段时间就销声匿迹了。节目创造出来的品牌和人气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就偃旗息鼓了,导致传播效果的有限性和资源的浪费。

2.新媒体时代公益传播的发展对策

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在新媒体的操作过程中,公益传播要获得成功,必须依托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四个主体。

新媒体时代,政府要做好引导和调控。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路线等方法,保障企业、媒体进入公益传播的积极性,确保公益效果和经济回报两者的完美结合。此外,政府还应该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转变职能和角色,将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和市场资源配置这只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为公益传播创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

对于企业来讲,只有把公共利益和商业利益以最佳的状态和形式相结合,才能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共赢。在进行公益活动的过程中,企业要及时并充分地分析受众市场,找准自身文化定位,努力树立自身良好的品牌形象,充分调动公益活动参与者和关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尽可能多地利用公益活动本身的资源。

作为公益传播系统的主体,媒体更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发挥自己的巨大作用:

(1)强化公益节目的策划意识。一个周详的、有原创性的策划是行动成功的必要条件。无论是广告、新闻、活动等,策划都是媒体在注意力经济的大背景下,提升自身被关注度的一种有效途径。

(2)公益传播要与时俱进,巧借事件增强关注度。时移事迁,受众的关注度在时刻变化,公益传播应努力抓住这种变化的需求,实现准确的引导和劝服。公益传播要和当今时事热点相结合,最好以新闻报道为先锋,强化针对性,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媒体自律。公益传播极易出现“泛娱乐化”、“商业化”、“物化”、“煽情”等现象,要努力减少乃至杜绝这种现象,媒体必须加强自身的纪律建设。媒体首先要遵守我国各项法律法规,其次要加强自我道德约束,严守职业道德,最后,每一个媒体从业人员都要加强新闻道德和职业道德学习,提升自身素养。

虽然公众在公益传播体系中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但是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推进,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的参与度和交互性不断增加,甚至影响许多事件的走向和结果。广大受众可以通过网络聊天工具、BBS、微博、短信等各种各样的渠道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发挥监督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公益传播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单靠政府、企业、媒体或者公众其中任何一个都无法实现,只有四者相互作用、相互统一,才能达到最佳状态。新媒体时代,公益传播以广泛的传播内容、丰富的传播形式、多元化的媒体选择、众多的受众、多层次和深远的传播效果,将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本文为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科研C类基金资助项目“新媒体时代下公益类节目的现状及趋势”研究成果】

注释:

①马晓荔张健康:《公益传播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传播》,2005年第3期

公益传播篇6

一、公益广告的概念

广告,按其目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商业性广告,即营利性广告;二是公共服务性广告,即非营利性广告。本文着重阐释的公益广告,是公共服务性广告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所谓商业性广告,就是指以付费的方式,以期达到盈利目的的有责任的信息传播活动。而公益广告,则是指以维护社会公众利益和公共利益为目的的非营利性广告。

二、公益广告的特征

公益广告的特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公益性:公益性是公益广告最本质的特点,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利益。

所谓公益性,就是指所传播的公益广告,对维护公共利益、公众利益的性质、影响及其所产生的作用与程度。而公共利益和公众利益,则是指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大众的共同利益。在总体意义上来讲,公共利益和公众利益是一致的。这是因为,公共利益所代表的是人民大众的利益,其利益观和服务与造福对象都是人民大众。而公众利益,则是更直接、更具体的所指人民大众利益,既包含总体上的人民大众利益,又包含人民大众中某一阶层、某一群体的利益。为此,我们这里所论述的公益性,从广义上讲,公共利益和公众利益皆蕴含其中。

2服务性:服务性是公益广告的重要特征之一。公益广告的服务性表现在,一是无偿性,二是广泛性。所谓无偿性是指公益广告的者,不为盈利,不图经济回报,为社会、为公众无私奉献。所谓广泛性,就是公益广告把为社会公众服务作为既定宗旨,许多公益广告往往直接服务于社会大众。比如:河北电视台制作播出的抗击非典型肺炎的公益广告:“勤洗手、勤消毒、勤锻炼、勤通风、战胜非典。”这条公益广告通过传播卫生保健知识和倡导良好生活习惯,直接为社会大众服务。

3.慈善性:所谓慈善性,就是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或遇到危难的人进行救助关爱活动的性质、作用及程度。比如:联合国难民基金会有这样一条广告:“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这条广告倡导人们对于因饥荒、战乱等原因导致的难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予以救助。

4.社会性:社会性是公益广告又一鲜明的特征。所谓社会性,就是指公益广告从社会整体需要出发,面向社会整体,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对社会整体服务。比如:有一条节水用水公益广告:“水是生命的源泉,节约用水,人人有责。”这条公益广告,就是从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出发,而面向全社会的,倡导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5.大众性:大众性是所有公益广告的共同特征。所谓大众性,就是公益广告为大众,面向大众,倡导、启迪和服务均以大众为主体。比如:有一条预报台风即将到来的公益广告:“请大家告诉大家。”另有一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公益广告“消费权益在你手,据理力争要开口。”

三、公益广告的社会功能

公益广告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归纳和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几种。

1。赞誉写激励作用

有些公益广告倡导并赞许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传承人类文明、优秀文化、传统美德,倡导并赞美团结友爱、救困解危。这样的公益广告不仅充满了对友爱、美德、文明、人道的赞誉,而且对社会公众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比如:河北电视台1996年制作播出的公益广告《大抗洪》,以一位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惊涛骇浪抗洪抢险,救助百姓,怀抱一幼童搏风击浪,向安全地带转移的镜头为主体画面,反映了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奋不顾身、抢险救灾,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鱼水深情,播出后产生了极为强烈的社会反响,对广大军民具有普遍的激励作用。这条公益广告获得政府奖。

2.教育与启迪作用

许多公益广告对社会公众都具有较强的教育启迪作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其本身既展示了中央电视台的传播理念,同时教育公众既传接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和人类的文明,又启迪和鼓励人们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

3.提倡与引导作用

有一条声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公益广告:“多一份热情,多一份力量。”提倡更多的人对北京申办奥运会充满热情,以众人的热情汇聚,显示申报奥运会的民意、民情和巨大力量。中央电视台持续较长时间播出的一条公益广告:“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许多电视观众都看过,这条公益广告展现的是,儿媳孝敬婆母,端来洗脚水亲手为年迈的婆母洗脚。妈妈的这一举动,不经意间被童年儿子看在眼里。他默默地模仿妈妈,悄无声息地去端洗脚水,给妈妈洗脚……幼小的心灵,在妈妈的尊老尽孝行为的影响下,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儿时美德飞跃。这条公益广告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不少观众和业内人士一致称赞,这条公益广告是平凡的题材,巧妙的创意,感人至深的影响,出乎意料的效果。

4.警示与劝诫作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多方面变革及福扯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某些危及安定及安全的不利因素,比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导致交通事故和自然灾害增多等。针对这种状况,近年来,各种媒体传播的警示和劝诫性公益广告也相应增多。河北电视台在2003年植树节期间制作播出了6条公益广告,其中有3条对社会公众具有替示和劝诫作用。比如:‘.珍惜绿色环境,保护人类生存空间。”“减少木材浪费,珍惜林木资源。”属于交通安全方面的公益广告,国内外和传播更为普遍。比如:当心车祸!您的家人正在家中等您……。”上述一些公益广告,都普遍带有警示或劝诫作用。

5.呼唤与忠告作用

呼唤与忠告,是公益广告对社会公众一种特有的诉求,也是对社会公众中某些群众及个人的一种特有的珍视与关爱。比如:某些呼唤救助残疾人事业的公益广告:一些呼唤募捐救助灾区群众的公益广告等等……。还有许多呼唤与忠告改掉不良习惯、保护环境、讲究卫生、关爱后代、关爱健康的公益广告。河北电视台在2003年为纪念世界卫生日播出了这样一条公益广告:“我们可以减肥,但绝不能减寿,为了您的健康,请保护好您的肺。”这条广告就是以呼唤与忠告公众保护健康为诉求的。

6.针眨与鞭挞作用

面对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有时与传播少数带有“针贬与鞭挞”性的公益广告,其诉求目的则是为了发挥广告舆论监督的作用,敦促社会公众中少数或个别人克服不良现象,维护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抗击非典型肺炎期间,河北电视台曾制作播出了这样一条公益广告:“改掉恶习,讲究卫生,不要随地吐痰。”这条公益广告,意在针贬与鞭挞有随地吐痰恶习的人,讲究公共卫生,改掉随地吐痰恶习。台湾来宝公司的一条公益广告,其广告词是:“从垃圾箱里拾回您的公德心。”这条公益广告,尽管委婉,但仍不失为对随地乱扔垃圾或胡乱向垃圾箱投放垃圾的少数人缺乏社会公德意识的针贬与鞭挞。7.展示与推介作用

具有展示与推介功能的公益广告,不少是由公共事业管理部门的。比如:北京市奥申委的公益广告:“新北京、新奥运。”在美国,不少州、市常常具有展示与推介作用的公益广告。例如:纽约市政府的公益广告:“上纽约来开开眼界吧!”旧金山市政府的公益广告:这座城市掌握着成功的秘诀。”上述类型的公益广告,均有不同程度的公共形象自我展示与推介作用。

四、公益广告的传播理念

公益广告的本质属性是个“公”字,即为“公”广而告之。因此,公益广告的者和传播者,之所以和传播公益广告,其理念可以概括为:以高度的公众意识和严肃的社会责任,通过和传播公益广告的手段,取得维护公共利益、公众利益和发展公共事业的社会效应和社会效益。其理念内涵可分解归纳为以下五点:一是具有强烈的公众意识和公共意识,把维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利益视为严肃的社会责任和神圣使命;二是从维护公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启迪和唤起社会公众共同维护自身的利益;三是引导社会公众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空间,造福于民,造福于人类;四是引导社会公众传承和发展民族文明、人类文明和社会文明;五是教育和引导社会公众,共同维护公共利益,发展公共事业。

五、强化公益广告传播的时代必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推动现代社会各项事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促进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向人类自身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比如:前面曾讲到的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再比如: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由于种种原因出现的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经济与生活状况的不平衡,由于文化修养和生活习惯的差异等诸多因素,给某些人类群体或社会群体所带来的生存和发展等问题。此外,还有天灾、人祸、疾病、战乱等难以预料,甚至现阶段不可避免的因素,给某些地区或人类某些群体、某些社会群体带来的危难等等。由此可见,无论从人类还是社会群体的局部还是全局看,也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的局部还是全局看,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经济、现代文化、现代文明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今天,整个人类或社会公众,都需要通过教育、启迪、引导甚至唤醒,来齐心协力,共同维护人类及社会公众自身的利益和生存发展。因此,作为以维护公众利益、公共利益为诉求的公益广告,.无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还是各类媒体及社会团体,对其与传播将更加关注并不断强化。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开展,必将激发人们对自身文明和社会文明的自觉追求,届时社会公众对诸如公益广告等在内的各种倡导维护公众利益、公共利益和营造文明健康社会环境、生存环境的举措、规范、舆论等,将更加为广大社会公众称道、接受并自觉转化为社会行为。

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和信息传递网络化、快捷化,将促进国际社会的整体融合大大加快和更加趋于紧密,届时国际公众和国内公众乃至整个人类的接触、融合、交往互动和经济、文化交流将大大增加,这也必将促使人们在追求文明、进步与发展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在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文明内质的同时,在国际社会力求呈现出文明国度、文明民族和融人整个人类文明的风范。因此,包括和强化传播公益广告在内的各种倡导社会公众追求和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环境、人类生存环境的举措及规范,行将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共识和共举。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关于感动人心事迹作文(2篇)
  • 下一篇: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建议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