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早产儿高危儿脐静脉插管术
随着围产医学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的发展我院抢救成功的早产儿越来越多胎龄及出生体重也越来越小这就要求有更高的医疗和护理质量。高危新生儿、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因病情危重或器官发育不成熟生后急需要建立快速、长期的静脉通道以给予药物和营养为了更好的达到急救、治疗、营养的目的11年1月~1年1月对8例生后小时内的高危儿实施了脐静脉插管术(UV)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现将其疗效及并发症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年1月~1年1月收治高危儿8例均在重症监护室于生后小时内脐带未干时进行操作。其中包括出生胎龄8~周的早产儿及出生后Apgar评分~分的足月危重儿;其中男例女8例;早产儿例足月儿例;患有新生儿肺炎7例新生儿肺透明膜病5例新生儿窒息16例新生儿低血糖6例GA例新生儿休克例新生儿硬肿症1例新生儿溶血症1例。本院出生5例外院转入例。
方法:选用型号:.5r(体重
观察指标:观察插管前后患儿的体温、心率、杆状核比例、反应蛋白变化并记录插管后患儿不良反应、拔管后管端培养的结果。见表1。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分析均采用P11.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t检验。P
结果
8例均成功插管例因缝合不牢出现脐部渗血经脐部重新缝合后无渗血;1例插管后天脱管;1例管端位置不佳天后拔管;6例留管时间7~11天;均经脐静脉插管给予全静脉营养8例均无心律失常及血栓形成留管期间患儿无全身感染情况。所有患儿拔管时均用无菌剪刀剪去导管前端1cm进行培养结果1例有表皮葡萄球菌生长考虑可能为标本污染所致1例有阴沟肠杆菌生长与患儿出生时血培养所长细菌一致考虑新生儿败血症。其余均无细菌生长。
讨论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困难也越来越多。早产儿生后经口喂养困难常需要长期输注静脉营养等高渗液体但他们皮肤薄嫩、血管隐匿细微很难维持持续静脉输液的要求;护士常常因为静脉穿刺将患儿抱出暖箱频繁的穿刺不仅给患儿带来痛苦及感染机会而且也给医护人员增加了工作量。高危儿抢救期间也常需要持续输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一旦外渗会给患儿造成无法弥补的皮肤损伤。脐静脉插管技术不仅解决了以往频繁外周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与不适也减少了感染的机会为远期治疗保留了血管通路。静脉插管操作简单、安全出生后脐带未干时操作比较容易。本文8例均为出生后小时内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操作的1例管端细菌培养有表皮葡萄球菌生长考虑可能为标本污染所致另有1例有阴沟肠杆菌生长亦与该患儿患有败血症有关这与黄丽萍等报告一致。另有1例足月新生儿溶血症患儿应用脐静脉通路进行了换血治疗取得了成功。用于1例新生儿休克患儿的中心静脉压的监测亦从中得到了益处。
脐静脉插管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为临床工作带来了许多方便但一旦发生感染、血栓、肝坏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反而成为早产儿致命的根源。脐静脉插管操作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固定导管后不得再向内推进;每天更换敷料及输液管。避免空气进入导管输液泵持续泵入液体不
参考文献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1:9.
[关键词]超声;脐带缠绕;持续胎心监护;围生儿
[中图分类号]R714.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a)-188-02
Clinicalanalysisof100casesofcontinuousfetalheartratemonitoringduringthestageoflaborwithcordentanglement
LIHongping
DepartmentofObstetricsandGynecology,People'sHospitalofHuozhouCity,ShanxiProvince,Huozhou0314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continuousfetalheartratemonitoringonneonatalprognosisduringthestageoflaborwithcordentanglement.Methods:100pregnantwomenwhowereprenatallydiagnosedascordentanglementfromthePeople'sHospitalofHuozhoucityduringOct.2008toOct.2010wereselected.Continuousfetalheartratewasmonitoredfromregularuterinecontractiontoexpulsionbyroutinemethod.Results:Inthese100subjects,severevariabledecelerationandfrequentlatedecelerationwereobservedin28casesbythemethodoffetalheartratemonitoring(28%),with6casesoccurredduringtheincubationperiod(6%),20casesduringactivestage(20%),2casesduringthesecondstageoflabor(2%),allofwhichweredivertedtoemergencycesareansectionwithoutsevereneonatalasphyxiaanddeathoffetuses.Conclusion:Rigorousfetalheartratemonitoringinthelaborshouldbeappliedtopregnantwomenwhowereprenatallydiagnosedascordentanglementinordertofindfetaldistressandsolveitasearlyaspossibleandtopreventsevereneonatalasphyxiaanddeathoffetuses.
[Keywords]Ultrasound;Cordentanglement;Continuousfetalheartratemonitoring;Fetuses
近年来由于超声在产前诊断的普及,脐带缠绕在产前诊断率明显提高。脐带缠绕在产前一般无临床表现,随着临产后产程进展,胎头下降,脐带缠绕可使脐带长度相对变短,造成不同程度的脐血流减少,影响胎儿血液交换,引起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严重者甚至死胎或者死产,如能早期发现,恰当处理可降低围生儿病死率[1]。因此加强产时胎心监护,改善围生儿结局,可有效降低围生儿死亡率,从而提高出生人口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产妇中选择100例产前超声提示脐带缠绕者,其中初产妇40例,经产妇60例均为单胎头位,年龄23~28岁,平均(25.5±1.8)岁,无骨产道及软产道畸形,无产科合并症及并发症。
1.2方法
将测量宫缩强度的压力探头放置在子宫体接近宫底部,以腹带固定在孕妇腹壁上,将胎心率探头置于胎心音强处,监护至胎儿娩出为止。其中最长时间为9h,最短为1.5h。
1.3判断标准
胎儿正常:胎心率无变化,胎心率早期减速及轻度变异减速经左侧卧位、吸氧后好转;胎儿宫内窘迫:胎心率图形为晚期减速或重度变异减速者;胎儿宫内窘迫者不能耐受分娩,应尽快结束妊娠。
2结果
在100例孕妇中,28例剖宫产(28%),其中第一产程26例(包括潜伏期6例;活跃期20例)均因频发晚期减速或重度变异减速而行剖宫产;第二产程中2例产妇宫缩无力转剖宫产。28例剖宫产中,重度窒息0例,轻度窒息者2例,均经抢救成功。分娩后见脐带缠绕1周者3例,脐带缠绕2周者23例,脐带缠绕3周者1例,脐带绕颈、及肢体者1例。
3讨论
脐带缠绕是脐带异常的一种,以缠绕胎颈部最为多见,占脐带缠绕的20%~25%,其中脐绕颈1~2周最为常见,绕颈3周及以上及缠绕躯干、肢体者比较少见。脐带绕颈是高危妊娠,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若脐带缠绕过多过紧,阻碍血流通过,则会导致胎儿缺氧、心率变慢,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对产前超声检查发现有脐带绕颈的孕妇,除产前常规进行胎心监护外,产程中加强胎心监护具有很大的意义。
脐带是母体及胎儿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和代谢产物排出的重要通道。如果脐带受到压迫或牵拉刺激时易影响脐带血流,缺氧会导致胎儿窘迫甚至危及胎儿生命。任何影响母胎间供给的因素均可引起胎心变化。如脐带异常、胎盘功能不良、宫缩异常以及导致胎盘灌注减少的各种因素均可影响胎心以致出现异常监护图形[2]。胎儿心率呈一定幅度的摆动,由两个自主神经系统进行控制,迷走神经使其减速,而交感神经使其加速,正常情况下两者相互制约保持相对平衡。外界刺激,血内氧、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血压变化均可通过各种相应的感受器传到调节中枢引起胎心率变化。
近年各种杂志报道早期减速多发生于第一产程,颅内压一时性增高,交感神经被抑制同时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率减慢。同时,胎儿血压上升并刺激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变化减速是产时最常见的图形,往往是脐带受压胎儿血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分压上升,通过化学感受器传到中枢,产生相应调节。因脐带受压程度不同、下降有轻重之分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监护结果。脐带缠绕对围生儿存在严重危害,应用胎心监护前预测能对新生儿提供最大的安全屏障。分娩过程中,脐带血流受阻,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此时,无氧糖酵解增加,丙酮酸及乳酸堆积,血中pH值下降,出现混合性酸中毒。缺氧使肠蠕动亢进,括约肌松弛,胎粪排出污染羊水,呼吸运动加深,羊水吸入,出生后可出现新生儿肺炎。缺氧持续存在可发生缺氧缺血性脑病及脑瘫等终生残疾[3-4]。产时胎心监护可动态监测胎儿状况,及时根据胎儿耐受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剖宫产,但要注意正常分娩时由于宫缩导致脐带牵拉也可引起胎儿心率异常,此时应马上给予吸氧、改变等处理,胎儿心率无法恢复正常者应立即剖宫产,从而减少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死亡率。本研究中根据胎心监护情况行剖宫产术28例均取得成功,无一例新生儿死亡。同时应用全产程连续胎心监护,可降低单纯因超声提示脐带缠绕而选择剖宫产的发生率[5-6]。脐带缠绕只要产时严密监护,经阴道分娩是安全的,不是绝对剖宫产的指征。
总之胎儿窘迫无论在妊娠期还是产期,都会对胎儿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可导致妊娠期胎儿发育迟缓、新生儿死亡、智力低下等,严重影响产科质量。持续胎心监护,当监护提示胎儿宫内窘迫时,及时手术可以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同时降低剖宫产率,更好地提高产科质量,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慧霞.重视胎儿宫内监测[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0,26(2):84-85.
[2]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35.
[3]郑桂英,李守柔.脐带因素致胎儿宫内窘迫的监测[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5):229-230.
[4]张红英,钟秀英,张慕意.胎儿脐带绕颈对围产儿影响的探讨[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3,3(6):544-545.
[5]Americacollegeofnurse-midwives(ACNM)clinicalbulletin.Intermittentauscultationforintrapatumfetalheartratesurveillance[J].JMidwiferyWomensHealth,2007,52(3):314-319.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对本科住院新生儿脐部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医院内获得性脐部感染125例,感染率83.33%,分娩时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脐部感染率很高,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杀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等。结论:由于新生儿缺乏抗细菌定植能力,机体防御能力不全成为易感人群。故加强新生儿护理培训、宣教是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主要手段。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感染原因分析预防
新生儿脐部感染是指脐残端被细菌入侵、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是常见的新生儿感染性疾病之一。为了探讨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原因,本文对我院儿科2009-2012年住院新生儿脐部感染病例随机抽取150例进行分析。
资料与方法
对象:全部均为我科新生儿脐部感染住院病例。
方法:对150例进行分析归纳结果,见表1和表2。
结果
脐部感染与出生天数的关系:本组150例患儿出生后3~7天发生感染125例(83.33%),7~28天发生感染25例(17.66%)。
脐部感染与分娩时存在的高危因素有密切关系。
病原学检测:肺炎克雷伯氏菌占比例最高,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肠杆菌次之。
讨论
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特点:新生儿娩出后,脐带残端是一暴露的伤面,成为细菌入侵的门户,为易感部位,在生后4~6天感染性细菌定植力最高[1]。本组调查显示新生儿脐部感染多发生在生后4~7天内。此段时间主要是在医院内,故感染多为医院内获得。
新生儿脐部感染的诱因分析:①早产儿各个脏器发育不完善,免疫能力低下,脐部残端是个开放性创面,给细菌繁殖创造了条件,易被细菌入侵,导致感染;②羊水污染者可在宫内及出生过程中污染脐部,造成脐部感染;③有宫内窘迫及窒息者可导致各个脏器缺氧缺血,影响脏器功能,削弱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导致脐带残端愈合时间延长,易被细菌入侵。
引起新生儿脐部感染的直接原因:本组资料显示,新生儿脐部感染主要发生在出生后3~7天内,主要为医院内获得,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脐带结扎时处理不当,主要包括医务人员的无菌操作、脐带结扎、脐带残端处理三方面;②脐带未脱落之前护理不到位;③母婴同室,新生儿日常护理主要是其家属,缺乏无菌观念,医务人员宣教不到位;④病房消毒不到位。
病原菌分析:肺炎克雷伯氏菌为肠杆菌科,在健康人的呼吸道和肠道正常菌群中、自然界水和谷物中均能分离到克雷伯氏菌。大肠埃希氏菌主要附生在人或动物的肠道里,为正常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阴沟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人和动物的粪便水、泥土、植物中均可检出。是肠道正常菌种之一。以上均为条件致病菌。由此说明一个问题,医院消毒隔离、手卫生不到位。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原因。
预防措施:①医务人员在脐带处理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②做好脐部护理,直至脐带脱落,脐眼完全收口、干燥。③加强医护人员责任心,手卫生做到位,是预防和控制医院内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有研究证明:医院内获得性脐炎大多与医务人员手带菌有关,用肥皂加流水洗手可使手上的一过菌减少99%,可使医院感染发生率下降50%[2]。④加强对陪护人员健康教育工作,对预防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脐绕颈;脐动脉S/D;胎儿宫内窘迫;分娩方式
脐带是胎儿与母体进行营养和代谢物质的交换通道。脐带绕颈是产科常见并发症,发生率为20%~25%,可造成脐带血管受压,血流受阻,当脐绕颈较紧时,胎儿的血供直接受到影响,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滞产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了90例脐绕颈产妇的分娩过程,进行产前及产时脐血流测定,旨在观察脐绕颈与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Apgar评分及对产程的影响,对预测胎儿宫内窘迫及选择合理分娩方式,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有很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单胎头位足月的初产妇90例为观察对象。入组标准:①均于产前、产时常规行彩超检测有无脐绕颈,并经分娩时证实;②排除有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者;③均为初产妇,年龄20~32岁(平均26.1岁),孕周37~42周(平均39.3周),无引产史,无骨盆狭窄及头盆不称。共180例,选择90例单胎头位有脐绕颈者为观察组,同期分娩无脐绕颈的单胎头位90例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年龄、孕周无差异。
1.2方法
孕妇产前常规行彩超检查(仪器为GE?V730型彩超仪),以产前2周彩超为准,有脐带绕颈者,行脐血流测定,测脐带绕颈处血流,取脐动脉血流频谱的S/D、PI、RI及胎心率(FHR)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以S/D≥2.70,PI≥1.00,RI≥0.58,或多项视为异常。产妇进入产程后常规监测胎心,宫缩活跃期画产程图。潜伏期、活跃期、第二产程、第三产程全程监护。第二产程产妇常规吸氧(3L・min-1),如出现宫缩乏力行催产素静脉滴注。出现头位异常时行徒手旋转胎头,并记录产程时间、胎心、破膜及羊水情况,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进行Apgar评分,记录脐绕颈周数(以分娩时所见为准)、测量脐带长度、记录产后出血量。侧切、胎吸均计入阴道助产。
1.3产时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诊断
胎儿宫内窘迫诊断标准:胎心率160次・min-1,超过3次以上,经吸氧等处理后无缓解或胎心极不规则;羊水粪染并胎心音变化;胎儿监护OCT或CST阳性。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出生后1min时Apgar评分≤7分。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组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及分娩方式比较(表1略)
观察组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脐动脉S/D≥2.70与脐动脉S/D
2.2脐带长度与脐绕颈周数的关系
脐带长度31cm~69cm:脐绕颈1周50例(55.6%)、2周5例(5.6%);脐带长度≥70cm:脐绕颈1周24例(26.7%)、2周8例(8.9%)、3周3例(3.3%)。脐带正常时脐绕颈1周者较多,而脐带过长时脐绕颈2、3周者较多,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2.3脐绕颈对分娩方式的影响
观察组剖宫产12例,阴道助产21例,顺产57例;对照组分别为8例,2例,80例。观察组仍以阴道分娩为主,但阴道助产、剖宫产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脐动脉S/D≥2.70均为阴道助产、剖宫产(P
3讨论
本资料显示,脐绕颈以1周多见,占总数的82.7%,脐绕颈的周数与脐带的长度关系密切,脐绕颈2?~3周以脐带过长多见。脐绕颈可使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明显增高。而超声检查能及早发现脐绕颈的存在,故待产妇入院时超声检查是必要的。只有诊断明确,才能对胎儿进行更好的监护,并及时作出处理。孕期及第一产程中,由于脐绕颈较松,不影响胎儿血液循环,故对胎儿影响不大。威胁胎儿生命常于宫口开全后,胎先露进一步下降时牵拉脐带,影响胎儿血液循环,引起胎儿宫内窘迫。故在第二产程中应严密观察胎心,并连续行电子胎心监护。当出现胎儿宫内窘迫时,应尽快结束分娩。
本资料显示,脐绕颈产妇仍以阴道分娩为主。随着超声分辨率的提高,绝大部分胎儿脐绕颈在分娩前得以诊断。脐绕颈并非剖宫产的指证,对急性胎儿窘迫,若宫口已开全,先露已达+2以下,可行会阴侧切、胎头吸引助产,尽快娩出胎儿,与剖宫产比较可降低新生儿的危险性。若先露仍高或宫口未开全,短时间不能结束分娩尤其是脐动脉S/D≥2.70者应行剖宫产;但脐绕颈≥2周,家属不同意试产者,应放宽剖宫产指征,以防胎儿意外。
参考文献
[1]张香玉.脐绕颈分娩方式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10(2):1513.
关键词:循证护理;脐部处理;干预
循证护理又称实证护理,即通过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将一些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以及一些最前沿的科学的论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1],循证护理目前成为护理事业发展的趋势及新的护理操作实践的指南[2]。90年代以来,大多数的护理人员采用气门芯结扎新生儿脐带、24h后取下脐带上的气门芯48~72h后对新生儿进行二次断脐,这是之前我们互利工作中比较常用的护理实践模式[3],但是由于脐带容易出血等情况的发生,而且二次断脐后新生儿脐带再次进行有创的护理操作不利于延迟脐带愈合[4]。本院新生儿采取循证护理干预新生儿脐部处理,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选择2015年6月~12月在我出生的新生儿100例,采取循证护理干预新生儿脐部处理,此为实验组。收集2015年1月~2015年6月在我出生的新生儿100例,采取常规护理新生儿脐部,此为对照组。两组新生儿的入选标准为胎龄37~42w,体重2500~4000g,出生1~10minApgar评分为满分。两组新生儿的性别、胎龄、身高、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的前提条件是在保证新生儿安全,保证科室正常运作的前提下进行实验。
1.2随机分配及设盲确定进行实验的新生儿,按顺序连续纳入本研究。一旦符合条件的新生儿由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即通过完全随机分配量表,新生儿家属将写有个人信息的信封密闭,放在与相对应的档位上,由研究员按照顺序轮流进行抽取,随机进入组群。
1.3方法
1.3.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即新生儿出生后12~16h,对于新生儿的脐部保持透气,不采用任何的护理措施,气门芯也不进行处理一起等待脐带残端脱落,新生儿如进行沐浴则对脐部位进行消毒[5]。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首先确定护理问题,然后针对护理的问题进行一些资料的查阅及认证,并且结合现有的护理问题制定新的护理模式,并且通过一些反馈来制定实施最佳的护理模式。
1.3.2实验组优化处理大量的文献表明虽然气门芯法结扎脐带使得新生儿脐部的感染率下降,但是带来了脐带残端自然脱落率低,需要护理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操作处理脐带残端,而一些其他的方法处理脐带虽然使得残端脱落率得到高,但是脐带的感染率也大大提升,所以我们综合以上的方法采用新式脐带结扎法[6]。在新生儿脐带不理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1.3.3循证护理问题自然分娩的产妇,由于产前破水,存在感染的可能,如果是剖宫产的产妇在手术前的备皮如果出现备皮不干净,也容易出现感染的可能,而且生产完的产妇本身处于一个体力的恢复期,更加大了感染了可能。新生儿脐带残端消毒的不完善,或者违反了无菌操作的原装,新生儿容易脐部感染,残端自然脱落的时间过长也容易引发新生儿脐部感染。
1.3.4循证护理的支持与应用通过文献的查找和与同行的交流学习,我们再患者入院前时就告知患者关于一些预防感染的知识,在生理产时一定做好会阴的消毒,在剖宫产时做好皮肤的装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于新生儿断脐后的残端要进行再消毒,给予母婴早接触,尽早进行母乳喂养。在护理人员给新生儿进行的任何操作,都要实行无菌操作。
1.4数据记录分别组团队新生儿实验结束后的脐带残端脱落时间、新生儿脐部感染率。
1.5统计学处理采用GraphPadPrismversion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共有200例新生儿,随机分组后1例新生儿无理由退出研究;5违背协议的新生儿被剔除研究。1例新生儿转院。最终,实验组(A组)97例,对照组(B组)96例顺利完成研究,获取的相关数据用于主要分析。两组新生儿身高、体重、胎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两组新生儿脐带残端的脱落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残脐护理不到位,易发生脐部感染甚至败血症,脐炎发生率3.2%~4.0%[7-8],而败血症中脐部感染者占66%~87%[9],所以新生儿的脐带护理不当,不仅仅关系到新生儿的健康,而且关系到新生儿的生命。
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循证护理用于干预新生儿脐部护理的研究:①新生儿脐部感染率大大降低;②新生儿脐带残端的脱落时间大大缩短;③虽然实验组的护理在管理上花费了一定的时间,但是由于其护理满意度高,大大节省了新生儿脐部感染及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延长造成的护理工作量的增加,并且各指标均优于对照护理组。
本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护理模式,主要的区别在于护理的理念不一样。在实验组中我们不仅仅以患者为中心,保证护理的安全与质量,更是从问题的根本上去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指导实践工作。上述两套护理的模式导致实验组花费的时间较长,虽然可能存在实验组成员泄露相关的培训及管理内容,我们在实验前已经和参与实验的人员进行探讨,保证他们能够严格遵守协议内容。
“以患者为中心”是循证护理的的根本所在,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对循证护理进行不断的优化,用发展的观点为新生儿脐带护理找寻最好的护理模式[10-11],此护理干预,不仅仅使得新生儿脐带部位干燥,而且感染率下降,脐带残端的脱落时间缩短,进一步诠释了循证护理的理念。目前大多数护理人员对循证护理还是比较陌生,缺乏对循证护理一个全面的认识,应此如何去普及循证护理的理念,让更多的护理人员去学会运用循证护理,运用循证护理的理念去护理患者是我们值得研究与探讨的。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用于干预新生儿脐部的护理,促进护理人员能够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业务水平,提高护理质量,节约了社会医疗资源是一种很好的护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瑞红.循证护理在国内研究进展[J].家庭护士,2007,5(8B):68.
[2]张立颖.影响循证护理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57-58.
[3]曹泽毅.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1-252.
[4]SmithCK.Sometraditionalumbilicalcordcarepracticesindevelopingcountries[J].MidwiferyTodaywithInternationalMidwife,2009,91(91):12.
[5]崔淼.儿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1-102.
[6]王俊青,李莉萍,李波,等.改良式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1):47-48.
[7]倪必群.妇产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57
[8]邱香娟.新生儿脐残端处理对脐部创面愈合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7):824-826
[9]罗小翠,蒋红梅,王贤华,等.新生儿二次剪脐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08,21(7):824-826.
关键词:新生儿;脐部护理;方法;要点
新生儿脐部比较容易受感染,而且新生儿免疫机制发育不完善,集体防御能力较差,特别容易引发脐部感染,影响新生儿健康[1]。为了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率的发生概率,必须对新生儿脐部进行有效的护理,抓住护理要点实施针对性保护措施,防止病原菌的侵入,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2]。本研究以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新生儿脐部护理的方法及要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儿科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间收治的300例新生儿,男婴174例例,女婴126例,出生体重2500-4000g。均为单胎,所有患儿均无宫内感染,Apger评分在8分以上。
1.2方法
日常护理:(1)保持脐部干爽:新生儿沐浴后及日常被水浸湿或被尿液污染后,需使用干棉球或干净的纱布擦干,并使用络合碘面前进行消毒,消毒时未脱落的脐带从根部向上消毒,脱落后的脐带从脐窝中心向四周消毒,消毒过程中给予患儿2-63根棉签辅助处理,一根棉签用于脐带根部、一根用于脐带周围,另一根用于吸取脐带周围多余消毒剂。(2)避免感染:为保护脐部,新生儿脐带结扎后12~24h往往会使用无菌纱布包扎脐部,而由于纱布容易被刚刚结扎的脐带伤口分泌物及宝宝的大小便污染,给细菌在脐部生长繁殖创造条件,因此脐带结扎12~24h后,需及时去除盖住脐部皮肤的纱布,并每天用络合碘毒脐带2~3次,直至脐带干燥脱落;(3)避免摩擦:由于已干燥但尚未脱落的脐带残端很坚硬,经常碰触摩擦,易导致根部出血,因此护理中需注意避免对脐部的刺激,选择柔软的纸尿裤和纯棉内衣,消毒脐部时,手法要轻柔,避免对脐部造成擦伤。
特殊护理:(1)脐带发红:脐带干燥脱落过程中,根部及周围皮肤往往会有轻微发红,属于正常现象,可使用络合碘消毒,并使用刺激性小的红霉素软膏外涂脐部;护理过程中若皮肤发红严重,脐轮有肿胀,且发红皮肤温度较高,则可能为发生感染,需及时采取措施处理;(2)脐带渗血:脐带结扎不彻底,可造成脐带渗血,多发生在结扎后12h内,若新生儿发生脐带渗血,则需重新结扎止血;少数脐带干燥后未脱落前,受牵拉、刺激等,可导致脐带渗血,若发生此种情况,可使用云南白药外涂;脐部出血量较少时可用碘伏消毒加压包扎或用明胶海绵止血,如出血较多按压止血无效时,应缝扎血管止血。(3)脐部分泌物:脐带愈合过程中,残端往往渗出清亮的或淡黄色黏稠的液体,属于正常现象,新生儿脐部有分泌物渗出后,需及时清除,以避免分泌物干燥后,导致脐窝和脐带根部发生粘连,引起感染;(4)脐带脱落迟:新生儿脐带一般3~7d内可自然脱落,若2周后仍未脱落,则需对脐带情况进行仔细观察,查看是否有红肿、化脓、大量液体渗出等,若有脐炎发生症状,则需及时采取措施处理;若无以上现象,则可使用络合碘进行消毒,并保持残端干燥,以加快脐带脱落;(5)脐肉芽肿:因脐带脱落过晚发生脐炎未及时治疗可导致脐肉芽肿,表现为脐窝内有粉红色易碎有渗出的包块,脐窝内潮湿有渗出,易出血及感染,可并发脐同皮炎。为保持脐部干燥,可用10%硝酸银烧灼,小肉芽可在碘伏消毒后用无菌镊子夹除后加压包扎,每天2次换药。此外,在新生儿出院前,还应做好脐部护理宣教,为产妇及家属讲解的脐部护理要点,教会产妇及家属正确消毒新生儿脐部的方法,注意避免脐部潮湿、污染,若发生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
1.3观察指标
在新生儿脐带护理过程中,仔细观察新生儿脐部变化情况,是否有粘液性分泌物,是否有潮湿、渗血情况出现,记录新生儿脐炎、脐部感染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科室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家属满意度进行评价,评分范围0~100分,≥90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70~79分为一般满意,
2结果
经护理后,本组300例新生儿无一例发生脐炎、脐部感染及并发症。在家属满意度方面,非常满意167例,满意84例,一般满意49例,无一例不满意,家属满意率达到100%。
3讨论
婴儿脐带周围有着丰富的胶质样组织,细菌非常容易再次繁殖、生长,特别是厌氧菌和病原微生物和细菌感染。一般情况下,新生儿脐带在出生7天以后才会自然脱落,脐部创口需要2周才能完全愈合[3],这个阶段新生儿的脐部护理与新生儿健康有着重要的关系,必须对新生儿实施正确、有效的护理,降低新生儿脐带感染。由于脐部潮湿易滋生病菌引起局部感染,因此日常中需保持脐部的干爽,注意做好脐部保护及消毒,避免感染及摩擦,以防止脐炎及脐部擦伤。在做好日常护理的同时,还应加强脐带发红、脐带渗血、脐部分泌物、脐带脱落迟及脐肉芽肿等脐部特殊护理,从而减少脐部并发症。从我院本次研究结果来看,经过精心的脐部护理,本组300例新生儿无一例发生脐炎,脐部感染及并发症,表明了护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丽君,郭玉萍.改进新生儿脐带护理方法的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20(12):55-56.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
新生儿脐部是一个易感染部位,若护理不当容易引起脐部感染和出血,此处也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特殊门户,极易造成感染,二次剪脐的优点是缩短脱脐时间,但剪脐最佳时机和剪脐的规范方法在国内报道不一,为了促进脐部愈合,降低其感染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2005年11月-2006年2月在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的足月、母亲无孕产期合并症、体重≥2500g,APa评分≥8分的新生儿。
1.2方法
1.2.1分组
随机选择2005年11~12月出生新生儿130例设为对照组,2006年1~2月出生新生儿127例为实验组。
1.2.2二次剪脐方法
2006年1~2月出生的127例新生儿助产士,在新生儿娩出后用气门芯结扎脐带,保留脐带残端约1.5cm,剪断,挤出脐带残血,由新生儿室护士在每晨沐浴后24~72h左右进行二次剪脐。
剪脐的方法是用75%的酒精消毒脐根部及周围皮肤,先用带齿镊子夹起脐带上端,向上轻轻拉起,再用消毒手术剪逐次剪取残留脐带,右手持剪刀与腹壁呈15~30°,逐次剪去结扎脐带(气门芯结扎处及以上残端),脐带结扎处干燥剪脐效果最佳。剪毕用75%的酒精消毒创面以脐卷包扎,直到愈合为止[1]。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脐带愈合时间比较
见表1。表1两组新生儿脐带愈合时间比较(略)表224~48h剪脐脐部情况(略)
干燥组剪脐出血少,局部分泌物少,时间28~38h脐带大部分干燥,剪脐最佳。
3讨论
通过对新生儿二次剪脐的效果观察,愈合的效果比传统护理方法显著,由表1可看出以往的脐带残留自然脱落时间长,大部分在7~15d不等,如因护理不当而造成脐带感染住院治疗,愈合时间会更长,往往造成医疗纠纷。改用新方法24~72h采取二次剪脐,人为干扰以缩短脐带愈合时间,减少脐带发生率,经临床观察127例二次剪脐有9例出院后愈合,临床效果显著,受到患者欢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3.1二次剪脐要从脐带局部情况出发,制定剪脐的标准,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48h前剪脐,以及48~72h剪脐的潮湿与干燥程度。
3.2通过二次剪脐观察成功经验与脐带本身粗细(含华通胶多少)及首次断脐结扎方法及残端修剪是否彻底有关。出生时正确断脐很重要,如果结扎部位太高,出血,致使断脐后留有较长残端给剪脐带来困难[2]。
3.3脐带干燥组剪脐出血率低,脐带干燥时局部血管闭塞,残端血液供应完全阻断,此时剪脐出血明显减少。适时掌握好剪脐的时间,根据脐带结痂程度和粗细选择剪脐时间,一般在48h左右,粗大或特殊脐带(胶质脐带等)可延长剪脐时间72h。
3.4二次剪脐在出血后28~38h大多数新生儿脐带处于干燥状态,为最佳剪脐时间,但部分新生儿则不能单纯以时间作为剪脐的唯一标准,应以局部干燥为标准。
3.5二次剪脐时避免婴儿哭闹,因为脐孔附近的组织张力较松软,腹压高,腹壁及腹腔极易向外突起,剪脐时易伤及肠壁及腹腔脏器。
3.6保护脐部干燥清洁,每日沐浴后除做好脐部护理外,还应指导产妇及家属正确更换尿布,防止浸湿脐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生儿;3%双氧水;75%酒精;脐部护理
ComparisonofTwoKindsofDisinfectantUsedinNeonatalUmbilicalCare
ZHUANGKun-ying,LIANWen-fang,ZHUOCui-fang
(NICU,Thechildren'sHospitalofQuanzhouCityFujianProvince,Quanzhou362000,Fuji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effectoftwodifferentdisinfectantonneonatalumbilicalnursingresults,toprovidethereferenceforclinicalnursingwork.Methods360casesofneonatal2013.01~2013.06Icanbeadmitted,were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thecontrolgroupusing75%alcoholforumbilicalnursing,theobservationgroupwith3%hydrogenperoxideforumbilicalnursing.Observingandcomparingthetwogroupsinthesheddingoftheumbilicalcordandumbilicalhealingtimetime.ResultsTheobservationgroupumbilicalscabofftime(5.32±1.20)days,thecontrolgroupofumbilicalstumpsheddingtime(8.6±1.33)days;theobservationgroupwoundhealingtime(9.23±1.35)days,thecontrolgroup,woundhealingtime(12.30±1.50)days.Theobservationgroupintheumbilicalcordstumpofftimeandumbilicalhealingsignificantlyearlierthan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Newborn;3%neonates;Hydrogenperoxide;75%alcohol;Umbilicalnursing
新生儿生后即断脐,但此时脐部仍是一个开放性创面,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特殊门户,如处理不当,轻者可致局部感染和出血,严重者可导致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生而危及新生儿的生命[1],故新生儿断脐后的护理原则是保持脐部的清洁干燥,避免脐部感染。消毒剂常选用对新生儿皮肤无刺激的3%双氧水、75%酒精、碘伏等。现将我科在2013年1月~6月收住的360例新生儿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1月~6月收住院的新生儿36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8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89例,女91例,年龄20min~3d;对照组中男93例,女87例,年龄18min~3d。两组新生儿的年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初生婴儿断脐后,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3%双氧水消毒脐部,2次/d,直至脐部残端脱落。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75%酒精消毒脐部,2次/d,直至脐部残端脱落。
1.3观察项目观察并记录两组新生儿的脐部脱落及创面愈合的时间。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经χ2检验,P
1.5结果两组新生儿采用不同的消毒剂后,观察组脐部脐痂脱落,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见表1)。
3讨论
新生儿由于各方面生理机能发育尚不成熟,机体防御功能不全,缺乏抵抗病原微生物定植的能力,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新生儿胶部残端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主要通道。如护理不当,较易发生局部感染,延迟脐带残端的脱落时间,易导致败血症。正常情况下,新生儿脐带残端一般于1w左右脱落,2w左右完全愈合[2],因此加强新生儿脐部护理是促进脐部愈合,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75%酒精具有杀菌作用,但也容易挥发,3%双氧水是种氧化性消毒剂,在过氧化氢酶的作用下课迅速分解,并释放新生氧,通过干扰厌氧菌酶系统而发挥杀菌和抑菌作用。局部涂抹双氧水后可产生气泡,有利于清除血痂,坏死组织等,并对脐带渗血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并可促进脐窝周围干燥。本研结果表明,采用3%双氧水进行新生儿脐部护理,可以明显缩短脐部脐痂脱落,创面愈合时间(P
参考文献:
【关键词】碘酊消毒液;高锰酸钾溶液;新生儿;脐部护理
新生儿在出生之后通过结扎脐带,能够对脐带残端血液循环进行完全阻断,使脐带僵化、干枯,最终脱落,脐带脱落的过程需要1~2周的时间。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中,小儿脐部是最为容易感染的一个部位,如果护理不当,会造成新生脐部出血、感染,严重的小儿会造成败血症,对新生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1]。现在对我院在2010年01月到2013年01月收治的22例新生儿分别使用碘酊消毒液进行护理治疗和高锰酸钾溶液对脐部进行护理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探讨碘酊消毒液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0年01月到2013年01月收治22例新生儿,其中男性占9例,女性占13例,小儿的体重在322~3800g之间。所有新生儿都没有出现宫内感染症状,Apgar评分在8分以上。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占11例,对照组新生儿给予高锰酸钾溶液对脐部进行护理,观察组新生儿给予碘酊消毒液护理。两组新生儿在性别、体重以及Apgar评分等基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比观察两组护理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探讨碘酊消毒液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
1.2方法
1.2.1两组新生儿均做好产时和产后的脐带处理,使用宽度为0.2cm左右的气门芯穿上手术丝线进行消毒之后备用,接生时把气门芯置于血管钳上,擦干小儿全身且给予保暖之后断脐。使用两把血管钳把脐带钳住,从中间剪断,使用75%的酒精对脐根部进行消毒,使用血管钳在距离脐部约0.5cm的位置钳夹脐带,把剩下的脐带剪去,剪脐的整个过程都要保证在无菌环境下操作,避免发生医源性感染症状。使用牵引气门芯的上丝线把气门芯套在脐轮和血管钳之间,把脐带残端的血液挤净,两组新生儿分别给予脐部护理治疗。对照组新生儿给予高锰酸钾进行脐部护理,使用20%的高锰酸钾对脐带断面进行消毒,待其干燥之后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次日沐浴之后使用75%的酒精对脐带和脐轮进行消毒;观察组新生儿给予碘酊消毒液治疗,使用2%的碘酊消毒液对脐带断面进行消毒,待其干燥之后使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次日沐浴之后先使用2%的碘酊进行消毒,再使用75%的酒精对脐带和脐轮进行消毒。
1.2.2对两组新生儿在潮红、炎症、渗血等脐部残端症状以及脐带残端脱落的时间进行对比观察,并做好记录。
1.2.3选用软件SPSS18.0对观察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x2对计数数据进行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在潮红、炎症以及渗血等脐部残端症状发生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中,小儿脐部是最为容易感染的一个部位,如果护理不当,会造成新生脐部出血、感染,严重的小儿会造成败血症,对新生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碘酊由碘和碘化钾溶解在酒精溶液中制成,杀菌效果显著,能够是病原体蛋白质出现变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烧灼效果,减少创面的渗出[2]。新生儿出生后,在无菌条件下断脐包扎,24小时后基本干枯,一周左右逐渐脱落。在存留着的那一部分脐带脱落之前,必须用一块消毒的纱布盖住。脐带脱落后仍有一个创面,极容易感染而发生脐炎,故应小心护理脐部,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防止污染。洗澡时要避免脏水污染脐部,洗操后要更换衬衣。勤换尿布,防止粪尿污染脐部。此外,碘酊消毒液用于新生儿脐部护理中,促进了创面的收敛以及肉芽组织的生长,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病原菌的生长,加速了脐带的结痂和脱落[3]。新生儿出生后,如果脐带护理得当,一般1周左右即可脱落干净,因个体差异或残端留得过长,在出院时未脱落者,应做好出院指导,并准备好碘酊和消毒棉签交给产妇,教会她们消毒方法。嘱她们一旦在家中发现有渗出物和脓性分泌物,应立即来院就诊,以得到及时治疗。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在潮红、炎症以及渗血等脐部残端症状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张艳茹,马建芬.碘酊消毒液在新生儿脐
【关键词】不同长度气门芯脐带脱落时间
新生儿的脐部护理是新生儿护理的重点[1]。新生儿脐部脱落的时间及有无感染常常牵动每个家属的心,一般新生儿脐部脱落时间为7-14天[2]。为了缩短脱落时间,我们使用了不同长度的气门芯结扎脐带,选出了最适合的气门芯长度。通过对2009年10月—2010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进行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2009年10月-2010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正常体重的足月新生儿240例,转科、转院、早产儿、阿氏评分低于8分的新生儿不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能够进行产后访视正常新生儿为观察对象,分组进行观察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
1.2方法分别使用2、3、4、5mm橡皮气门芯,放入接生包内一起进行高压消毒灭菌,胎儿端用75%乙醇消毒脐带根部周围,在距脐根1cm处夹上套有2mm的气门芯的血管钳,断脐后用气门芯套扎脐带,贴近脐轮,用一块纱布包裹脐周,用剪刀剪开脐圈以上的脐带组织及剪断中间的血管,然后用2%碘矴消毒断面,用纱块包好断面。新生儿每天沐浴后,用75%的酒精消毒脐带残端及脐窝。使用院内观察、电话询问和家庭访视,记录脱落时间。
2结果
3讨论
3.1脐带是连接胎儿与胎盘的带状器官,一端连接于胎儿腹壁脐轮,另一端附着于胎盘的胎儿面,多为偏性,羊膜覆盖的灰白色带内有1条脐静脉,2条脐动脉,血管周围有来自外胚层、中胚层,含有水量丰富的胶样胚胎结缔组织称为华通胶,有保护脐血管的作用。气门芯是橡皮筋,具有强大的弹性和韧性,不会拉断,最大拉致至2cm,最小可回缩至0.2cm,橡皮筋回缩力均匀,气门芯的管壁一般是0.1cm,通常气门芯是放在接生的包里高温高压消毒的,气门芯的弹力和韧性都降低。增加气门芯的长度可以增大气门芯对脐带残端的压力,在最短的时间内截断血液和水分的流通,使脐带残端干燥和脱落。
3.2从结果可以看出,2mm的气门芯在结扎脐带时,残端脱落时间均长于3mm和4mm的气门芯;3mm的气门芯在结扎脐带时,残端脱落时间长于4mm的气门芯;而5mm的气门芯在使用时,助产人员在往残端扎气门芯时,力度很难控制,气门芯上的线也很容易拉断,气门芯也容易被线割断,断裂后气门芯无法完成结扎,由其他长度的来代替。
4结论
使用4mm长度的气门芯在对脐带结扎时,脱落时间平均为4天,大大减少了残端的脱落时间,得到了产妇和家属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双重结扎断脐法;临床效果;护理措施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7.160
脐带作为胎儿的附属物,是胎儿从母亲体内吸收氧气和营养物质,并排泄废物的主要通道,其一端附着于胎盘胎儿面,一端连着胎儿腹壁脐轮[1]。通常情况下,新生儿在断脐之后,残留的脐带会逐渐的硬化、干枯,进而1周左右脱落。在临床上,脐带夹断脐法和气门芯套断脐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新生儿断脐法[2,3]。脐带结扎的方法将直接影响新生儿脐带残端的脱落时间,若脱落时间延长便增加了新生儿脐部发生感染的几率,同时也增加了患儿家属的心理负担[4]。为此,本文作者对本院2013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0例新生儿,采取不同的脐带结扎方法及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0例新生儿,其中500例为顺产,产妇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7.6±4.5)岁,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9.5±3.7)周,新生儿的体重均在2500g以上,脐带直径0.8~1.9cm,平均直径(0.83±0.3)cm;500例为剖宫产,产妇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27.5±3.5)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6±4.3)周,新生儿的体重均在2500g以上,脐带直径0.7~1.8cm,平均直径(0.88±0.2)cm。两组新生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新生儿脐带结扎时应用双重结扎断脐法:①将直径3mm的气门芯2个分别套于丝线内作牵引,放于脐包内用压力蒸汽灭菌消毒,新生儿出生后由专业的助产士应用双重气门芯结扎脐带,在新生儿脐带根部及周围用75%酒精消毒,在距脐轮0.5cm和1cm处的脐带用气门芯分别套扎第1道,第2道,在距脐轮2cm处剪断脐带,挤出残端血液,用碘伏消毒断面,并用纱布包扎脐部。②24h后进行沐浴,并于沐浴后用75%酒精消毒脐部残端和脐轮处,脐部暴露不用包扎。③每天检查脐部,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观察脐带脱落时间。对照组新生儿脐带结扎时应用传统的脐夹结扎脐带法,常规进行消毒新生儿脐周,使用脐带夹慢慢用力加紧并关闭,注意距离脐根0.5~1.0cm处,将脐带断离,并使用碘伏消毒脐带的残端,再使用无菌的纱布将开口处置于脐带夹的下方,进行覆盖脐带夹的切除口处,最后使用脐绑带进行包扎,待24h后剪掉脐带,放云南白药止血、包扎。
1.3护理干预①在新生儿脐带结扎后24h内检查脐带卷清洁情况,观察有无渗血的情况。在48h后将脐带卷取下,暴露脐部,有利于干燥。②每日洗澡后,使用0.5%的碘伏进行脐部消毒,密切观察脐带残端有无血肿情况和干燥程度。③为新生儿勤换尿布,注意不可将尿布把脐部覆盖,避免尿液将其浸湿,引起感染,如果被尿液污染,应立即消毒。如果新生儿脐部根部部分脱落,有少量的分泌物,应使用碘伏进行消毒,由内而外,将分泌物擦净,保持其干燥。④观察并记录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红肿情况、渗出和异位情况。⑤未脱落者出院后电话进行回访或复诊。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新生儿脐部残端渗血、感染、脱落时间,结扎0.5h后由助产士检查新生儿脐部有无渗血情况,护理人员24h内每2小时检查1次。每日洗澡时均要检查脐部情况,并记录。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比较两组新生儿脐部渗血、感染情况观察组新生儿脐部渗血率0.60%、感染率7.60%,对照组新生儿脐部渗血率6.00%、感染率43.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新生儿脐部渗血、感染情况比较[n(%)]
组别例数脐部渗血感染
观察组5003(0.60)a38(7.60)a
对照组50030(6.00)215(43.00)
χ28.95443.572
P
注:两组比较,aP
2.2比较两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观察组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5.67±2.35)d较对照组(9.89±3.84)d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新生儿脐部脱落时间比较(x-±s,d)
组别例数脱落时间
观察组5005.67±2.35a
对照组5009.89±3.84
t-6.844
P
注:两组比较,aP
3讨论
在新生儿出生以后,结扎脐带对于新生儿循环系统的建立具有较好的作用,同时也避免脐部出血,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新生儿脐部发生感染的几率[5]。临床上脐带结扎的方法有很多[6],常用的主要有双重结扎断脐法、脐带夹结扎法、有线结扎法等,脐带夹结扎法操作不是十分简便、不利于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的护理,且容易脱落导致出血。双重结扎断脐法在新生儿脐带根部及周围用75%酒精消毒,在距脐轮0.5cm和1cm处的脐带用气门芯分别套扎第1道,第2道,在距脐轮2cm处剪断脐带,挤出残端血液,用碘伏消毒断面,并用纱布包扎脐部。其优点为方便掌握,具有弹性,且松紧适宜,不易引起松动,能够完全将血流阻断,有利于创面愈合,不易形成血肿,使残端紧闭,避免气门芯的意外滑脱,显著减少残端渗血和分泌物,同时又容易使残端脱落坏死,缩短自然脱落时间。本文通过研究表明,观察组新生儿脐部渗血率0.60%、感染率7.60%,对照组新生儿脐部渗血率6.00%、感染率43.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双重结扎断脐法可减少脐部渗血,缩短脐带脱落时间,减少脐部感染发生率,故双重结扎断脐法是一项新的值得推广的助产技术。
参考文献
[1]蒋莹,吴美君,白美姣.双重结扎断脐法在新生儿脐带结扎中的应用效果.护理杂志,2013,30(7):48-49.
[2]夏雪荣.两种新生儿脐带结扎法的护理效果观察.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4):2424-2425.
[3]叶明.脐带夹和气门芯双重结扎并离断新生儿脐带的效果.护理杂志,2011,28(5):74-75.
[4]张文.新生儿脐带结扎保护带用于脐部护理的临床观察.中外医学研究,2011,9(36):103-104.
[5]叶芬.四种新生儿脐带结扎方法的效果观察.中国社区医师,2014,30(7):65-66.
[关键词]脐静脉置管;周围静脉置管术;早产儿
[中图分类号]R248.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4)01(a)-0146-03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脐静脉置管已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的重要技术而渐趋应用于临床输注药物、静脉营养、中心静脉压监测及换血等,是早产儿的重要生命通道[1],如何更好地将其应用于早产儿的护理之中,使其发挥最大作用,是现今儿科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本研究选取进行脐静脉护理的新生儿41例,并与周围静脉置管术的护理进行比较,以期探索有效的护理措施与方法,从而裨益于临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8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在其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纳入研究,将其中应用脐静脉置管术的41例早产儿设为观察组;应用周围静脉留置术的45例早产儿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早产儿中均为单胎,其中男性31例,女性10例;胎龄:32~34周;体重:1.5~2kg,平均(1.75±0.1)kg;生产方式:剖宫产28例,顺产13例;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Ⅱ(CRIB-Ⅱ):(5.2±2.6)分。对照组早产儿亦均为单胎,其中男性33例,女性12例;胎龄:32~34周;体重:1.5~2.3kg,平均(1.82±0.1)kg;生产方式:剖宫产30例,顺产15例;新生儿临床危险指数评分Ⅱ(CRIB-Ⅱ):(5.3±2.4)分。两组患儿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脐静脉置管术的护理方法①置管前:首先应识别脐静脉,而后将脐静脉导管(导管中充满肝素+生理盐水)插入其中(主要依据新生儿的体重进行选择导管),随后向头侧推进,待回抽见血即以无菌纱布覆盖,通过X线片检查定位导管,即末端位于下腔静脉内,亦膈上1~2cm。调整导管深度,待合适后对脐切面做荷包缝合,将脐导管用胶布进行搭桥固定[2]。②置管后:术后立即连接微量泵进行静脉输液,以便于导管末端消毒及冲洗,其中消毒,1次/d;冲管采用肝素生理盐水1U/ml,2次/d。术后24h更换透明贴膜,此后1~2周/次,但在此期间,若贴膜被污染、脱落或危及导管时应及时更换[3]。更换过程中若有导管脱出,护理人员不可将已脱出部分再送入体内,应观察局部有无红、肿、液体外渗等情况发生,定时更换精密输液延长管1次/d,维持24h输液,速度≥3ml/h,暂不输液时,可采用边推盐水边退针的方式正压封管。同时,需每日测量患儿的臂围,检查导管长度,做好记录。③拔管:拔除导管时应缓慢从穿刺点部位拔出,而后消毒穿刺点,进行压迫止血,采用无菌敷料固定24~48h,做好导管长度及完整性的检查,并做管端细菌培养[4]。
1.2.2周围静脉置管术的护理措施置管期间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如有无渗血、渗液、肿胀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应立即拔管,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患者的痛苦。置管期间,加强患儿的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全面护理,如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用碘伏或碘酊、酒精消毒,2次/周,并盖以透明的无菌敷贴,并注明置管日期、时间的纸胶布固定;若需要连续输液者,应更换输液器,1次/d,同时,肝素帽更换频率为1次/周。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的院内感染发生、体重增长情况及住院时间;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动脉导管未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体重增长情况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体重增长速度快于对照组(P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动脉导管未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随着新生儿医学的不断发展,全国各级医院均开始单独开设新生儿科,经临床实践证实,新生儿较长时间进行静脉输液的较理想安全的方式可通过脐静脉插管行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实现[5],该操作主要通过脐静脉将导管置入中心静脉,可留置10~14d,可有效避免患者在治疗期间进行多次穿刺的痛苦[6],该种方式操作较为简单,可较大程度上减少疼痛刺激和接触感染的机会,并能节省部分住院费用[7]。目前,已逐渐应用于新生儿科的护理之中。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早产儿进行周围静脉穿刺较为困难,这主要与其本身的生理特点如血管细、皮肤嫩有关,而脐静脉导管置管则可以很好地弥补此项弱势,同时如前所述,此法可避免多次穿刺的痛苦,这样也可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8],这主要由于早产儿若罹患感染,容易引发败血症、休克、肺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甚至死亡,预后较差[9],而这多与其免疫功能低下、皮肤屏障功能差有关,因此,在早产儿中应用脐静脉置管术应是降低其感染概率、提高存活率的有效途径。
有鉴于此,本科自2012年在早产儿干预中引入脐静脉置管术,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提示,在早产儿中应用脐静脉置管,可降低院内感染发生概率、促进体重增长、减少住院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然而,在研究中不可否认的是,观察组感染时间一般在置管后4~8d,操作者均为值班医护人员,随意性较大,推测多由于熟练程度不够而导致,因此,为避免多次反复插管,置管操作人员应经专业培训方可,从而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概率[10]。同时,提醒医护人员,在留置导管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以确保做到早期发现、及时拔管、尽早治疗。可见,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的关键在于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24.
[2]罗爱明,高薇薇.脐静脉插管留置术在早产儿中的应用和护理[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6,21(5):297.
[3]陶连琴,朱婧,谢微微,等.新生儿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1,26(2):104.
[4]朱爱武,王勉,严小莉.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应用的护理及对照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5):395.
[5]邢唯杰,胡雁,薛一帆,等.外周静脉置管的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4):382-384.
[6]田淑萍,李刚.脐静脉置管术在早产儿中的应用及其并发症的防治[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1):3371-3372.
[7]陈丽华,江莲英,黎新凤.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脐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460-461.
[8]叶朝.脐静脉插管在高危新生儿中的应用与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87.
[9]Butler-O′HaraM,D′AngioCT,HoeyH,etal.Anevidence-basedcatheterbundlealterscentralvenouscatheterstrategyinnewborninfants[J].JPediatr,2012,160(6):972-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