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跨学科教学的案例(6篇)

时间: 2024-01-07 栏目:公文范文

跨学科教学的案例篇1

【关键词】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实验教学学科竞赛

一、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较多,如卫慧平(2010)认为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模式按实验内容划分,可分为自主型、合作和研讨型实验教学模式三类别,按实验技术层次划分,可分为传统的实验室教学模式,网络实验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教学模式[1]。吴凡和潘峰(2012)提出了国际商务实务模拟课程的4Cs教学模式,即Casestudy案例教学法,Computersupport电脑辅助教学,Counselinginstructing校外实务导师咨询性指导,Cooperation&Competition合作与竞争互动[2]。NSCardell,RBartlett(1996)探讨了大学本科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模式[3],Gyorgy,K.研究了企业金融课的实验教学方法[4]。国际投资实验或实践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南雪峰(2013)提出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尝试让学生投入最低限度的实际资金进行阶段性国际投资实战,或组织专题讲座(由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的专职人员讲解现实中国际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或进行分组小论文写作等形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5]。李辉,侯志铭,高嘉琳(2014)等提出了利用最新国际投资案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由学生分组自选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案例制作PPT进行课堂演示和讲解等方法[6]。程金亮(2014)提出国际直接投资部分的实验教学可以尝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来了解国际投资的真实过程,打破传统的以老师和黑板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师生互为主体的新型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7]。ChenXiaoying,Yur-AustinJasmine(2013)探讨了国际投资学课程中模拟投资组合项目的教学意义[8]。总之,国际投资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也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因此需要结合国际投资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上升和投资形式不断创新的背景,积极创新相关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二、传统的国际投资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投资学课程地位低导致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不受重视

国际投资学作为证券投资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和国际贸易学等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但根据笔者抽样调查,发现一些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30%的方案并没有把国际投资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常用投资学、证券投资学、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代替。即使是在纳入教学计划的方案中,只有40%左右的高校单独开始国际投资实践课或实验课,且国内现有经典的《国际投资学》教材体系偏重理论性和学术性,体现了国际投资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征。

(二)教学项目定位不明或内容不全面

其一,根据对相关教学大纲的抽样调查,已经开设的国际投资实验或实践教学课程中,大部分仍然存在教学项目定位不明确或内容不全面的问题,如有的教学大纲强调一般性的国内市场证券投资和金融投资项目,没有国际证券市场或国际投资的内容,国际化环境模拟的特色没有体现出来;而有的教学大纲的实验实践项目和内容虽然体现了国际性特色,却片面的退化为外汇投资实验课程、国际金融与外汇投资实验课、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实验(跨国公司实物资产的取得方式-跨国并购、国际投资环境评价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等)或国际直接投资案例教学课(招商引资策划方案和投资环境分析)等项目,忽视了如美股投资,国际指数期货,黄金交易等国际间接投资项目和内容。其二,根据对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软件或教学系统的抽样调查,笔者发现有的国际投资实验实践课程使用网络版金融实验室,提供的实验项目只有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投融资等相关内容,实验项目只有公司风险和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公司融资及财务管理,金融投资行业专业课程等。某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只使用一套外汇交易模拟系统从事国际金融外汇模拟实验,或利用某金融软件高校金融实验室进行国际金融与投资模拟实验,实验项目只有股票、商品期货、外汇模拟交易、黄金等间接投资内容,而且股票和商品期货产品类别只限于国内证券市场等产品,没有国际化特色。其三,根据实验内容的语言环境而言,多为中文,缺乏双语甚至全英文的实验环境。因此,现有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存在国际化特色不明确和内容不全面的问题,且缺乏教学内容全面的国际投资实验教学软件。

(三)实验项目创新性不足

一方面,从实验项目的特征来看,现有国际投资实验实践项目中多为验证性和设计性项目,如证券,外汇等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直接投资等,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格式较固定,而探究性项目和创新性项目较少。另一方面,从实验中学生是否合作的角度来看,自主型实验较多,合作型和研究型实验较少。如证券投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注册开户、证券发行、证券交易委托方式、证券投资基本面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模拟交易、证券分析软件系统的使用等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跨国公司海外并购或海外上市主要学习国外投资环境和政策、海外并购或海外上市的政策和流程、投资风险分析等内容。而如国际商务谈判这类多角色合作或竞争实验的项目较少,跨国公司经营战略或投资风险分析等研讨性项目较少。

(四)实验实践教学条件有限

目前多数的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学校实验室集中教学模式。但是由于高校扩招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或多校区并行教学等原因,常产生实验教学资源紧张等问题。而由于部分高校互联网和无线网络建设落后等问题,一时也很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参加远程实验教学,也难利用互联网上外汇模拟交易平台或证券模拟交易平台等企业型实时模拟国际投资实验,降低了实验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另外由于还缺乏完善的企业接受实习生的政策机制和社会环境,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有限,所以也很难组织大规模学生到企业或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现场实践教学,这也影响了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

(五)实验教学管理方式的局限性

由于学生管理工作条例的限制性和大学学制和学时安排的计划性,目前大多国际投资实验项目都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规定教学时间和实验地点进行指定项目的基本业务技能的操作,导致学生只能集中在实验室以班级为单位按规定时间段学习,难免出现实验时间不足或不连续,实验设备不足,不能利用课后时间继续实验或不能在实验室以外地点远程参与实验等问题,实验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如网络平台版的外汇模拟或国际股指期货的交易需要按照美国等多国交易时间看盘,就很难按照中国的上课时间完成实验。另外由于学分管理制度的限制,目前还少有能用参加学科竞赛来替代的国际投资实验课程学分的制度安排,所以实验实践教学还不能很好的与国际投资相关的学科竞赛相关联,也限制了实验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新时期国际投资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及教学内容改进

(一)突出教学项目的国际性特色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性

应多做面向国际市场的实验项目、营造国际化的投资实验环境优化验证性项目,打造国际投资实验的国际性和双语性(或全英文)特色;应鼓励创新性项目,如外汇投资实验方面,要更重视外汇投资技术分析实验而不是外汇投资流程模拟实验,多做问题式教学;考虑到模拟实验与真实投资的心理差距会导致模拟实验投资的效果,可以探索允许部分有条件的同学进行最低资金限度的国际投资实战项目;另外在国际直接投资的案例教学方面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实时的教学案例,对实验教学案例的形式要实现文字、图片和视频多种形式的结合;要充分利用日益完善的互联网技术,降低传统实验教学的比重,加大网络平台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教学的比重。

(二)注重实验项目的全面性和内容的动态性

实验指导书中要对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进行多元化、多视角和多层次的安排,实验内容应该全面覆盖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重点部分,同时也应紧跟时代变化,对实验项目动态调整,如结合国际直接投资中非股权投资形式的发展拓展服务外包、特许经营、订单农业、管理合同等内容的实验,结合互联网平台拓展国际金融衍生品投资项目;鼓励教师选择、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如对高年级实验教学则可设计动态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部分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潜力,如对今年来中国企业OFDI案例的跟进和关注,并分组制作PPT在班级进行宣讲。

(三)完善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

维护和更新软硬件条件,加大实验室无线WIFI的建设力度,为使用互联网实验教学平台创造条件;不断拓展实践教学基地,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构成,注重企业指导老师的聘任;积极与国外大学相关专业合作,引进国外的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方法,如全球模拟投资系统(如美国的StockTrak系统);不断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和指导手册,联合企业开发和完善实验教学软件和实验教学系统。

(四)改进实验教学管理的灵活性

应灵活管理实验具体时间和地点,适当扩大实验的时间段和学习地点(网络实验可以由学生在实验室、图书馆、宿舍和自习室等地点完成),为外汇模拟实验的同学提供操盘时间安排上的便利;鼓励学生跨班级,跨学校形成实验小组,进行比赛和交流,探索学科竞争获奖成绩用来折算实验课程成绩的制度;在教学任务书中设计一定比例的学生自选实验项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统一协调好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影响不断加大,国际投资课程教学越来越具有重要性,所以应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方案中重视国际投资学的课程地位,教学计划中应该安排有实验实践课时;同时要注意与经济管理类其它实验课程体系相互协调互补、层次递进,如果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学实验等课程安排在前,国际投资实验实训安排在后,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方面要相互协调并各有侧重;另外,实验实践内容也要与理论课程内容相协调。

参考文献

[1]卫慧平.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07-9.

[2]吴凡,潘峰.国际商务实务模拟课程的内容构建———基于4Cs模式的创新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04):68-70.

[5]南雪峰.普通高校《国际投资学》课程科学创新教学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3):288-9.

[6]李辉,侯志铭,高嘉琳.应用型本科院校_国际投资学_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4,

跨学科教学的案例篇2

一、跨学科听课评课的组织与实施

(一)构建学校跨学科听课评课的组织体系

跨学科听课评课教研活动的思想精髓就是“跳出学科看学科”。我们发现,不论是历史、政治和地理三门有天然融合优势的学科,还是物理和化学,抑或是文科和理科之间,都有相互的联系和可以借鉴的事物。而且,不论是学校层面,还是教研组、年级组层面,抑或是班级任课教师层面,都可以进行跨学科教研活动,三者横纵交错,构成了学校跨学科听课评课的组织体系。

我校建立了三级听课评课教研网络。

【一级】成立由校长室领导下的教学评议小组,由校学术委员会成员组成,主要职责:一是统筹安排校际之间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大型听课评课活动;二是评议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准备参评高一职称的教师和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教师等三类教师。一般每周开展两到三次活动。

【二级】这是由学校教务处组织下的年级组听课评课活动。主要职责是加强学校内部学科教学的纵向研究和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与联系,一般每周开展一次活动。

【三级】这是由各班级的任课教师组成的教学协调小组,主要是搞好学科之间作业量的安排、自修时间的分配以及在会考等重大考试来到时各学科的配合。一般每周安排一次活动,由班主任组织。

(二)完善跨学科听课评课的制度建设

进行跨学科听课评课活动,首先要在全校范围内建立相关的制度,制订相关的计划。合理的听课评课制度是相关教师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使跨学科互动式听课评课活动有条不紊开展的必要条件。

1.制订跨学科听课评课学期计划

确定每学期学校进行跨学科听课评课的日期与主讲人、参加者;确定参加每学期跨学科听课评课教研活动的主题与任务布置;制订跨学科教研管理的相关奖惩条例,如要求每个教师每学期听课评课在20节以上,其中跨学科听课评课不少于5节。

2.设立跨学科听课评课日

每周四是学校课堂的“对外开课日”,也是校内教师的“跨学科听课评课日”。这一天,学校重点安排各学科骨干教师的示范展示课、各学科青年教师的研究提高课、学徒教师的邀请指导课等。其他各学科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研究的需要,自主选择本学科各种不同层次的课进行听课评课,也可以选择跨学科的课进行听课评课。

3.加强对跨学科听课评课的过程管理

为了加强跨学科听课评课活动的针对性,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必须带着问题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如三维目标如何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怎样突破、生成性目标怎样达成、有没有新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等。听完课后,听课教师要写出听课评析,并参加跨学科的评课活动,与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活动结束后,听课教师要及时填写“跨学科听课评课登记表”“跨学科听课评课信息反馈表”,撰写听课评课反思笔记或特色案例,并把听到的和学到的“亮点”灵活地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4.加大跨学科听课评课展评力度

学校课程部定期对“跨学科听课评课登记表”“跨学科听课评课信息反馈表”进行汇总,开展跨学科听课评课反思案例的展评活动,并对优秀的案例进行及时推广。期末,课程部还要对教师参加跨学科听课评课活动的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评估指标。

(三)开展专题性的跨学科听课评课研修

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些主干问题是许多不同学科教师都会遇见的,如有效的教学导入、怎样提问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讲解与练习的关系、学生的动态评价,等等。同一学科的教师往往只能站在自身的学科角度思考这些问题。如果围绕这些主题,通过集体讨论,就可以帮助教师们跳出学科视野的限制,更加充分合理地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进行跨学科主题研修时,我们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研修主题应鲜明

研修主题应关注新课改下学生的发展,聚焦以“学习规律”“认知规律”等为基点的学生学习活动;关注“新课改背景下的疑难问题解决”;关注反映本校实际、切口小易操作的教学现实问题;关注教师成长规律,尤其是教师发展的关键点、能力的增长点。

2.研修方案要细化

各个跨学科的研修组长组织本学科教师学习讨论后确定主题,精细化预设研修过程,体现研修活动的系列性,深化研修主题。

3.研修过程重生成

引导教师主动、全程参与活动,并能围绕主题展开实践研讨,使跨学科的主题研修层层推进,体现连续性和系列性。同时要丰富研修形式,增强研修的技术含量,在理论的引领下通过听课实践、课后反思、课后评议交流、再实践、再反思等过程,不断生成并加深对研修主题的认识,从而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4.研修成果需提炼

要重视研修活动的总结反思,提炼出可供借鉴的方法、策略,并达成共识,即形成某个阶段的研修成果。这既利于改进并优化研修过程,又利于后续的教学研究以及教学经验的推广应用。

二、跨学科听课评课制度的成效分析

首先,跨学科听课评课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大大拓宽了教师的教研视界,强化了学科之间教学方法的优势互补和教学资源的整合。开课教师们针对本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文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步骤,在高效上下功夫。各学科教师通过听课、评课等形式,真切地感悟到跨学科教研带来的多视角的教学设计、多渠道的资源共享、多内涵的专业发展的益处,并有效营造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

其次,在跨学科听课中,资源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渠道,而是具有广泛的选择性。参与的教师能从其他学科教师授课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加以改进。此外,跨学科听课和研讨还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更好地改进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有助于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切磋技艺,促进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

跨学科教学的案例篇3

关键词:跨专业教学,测量仪表与自动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摇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80-02

一、引言

随着科学的发展进步,各学科之间不断地相互交融。社会对于复合型、多学科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这要求大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本专业、本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而且还需要理解和了解相关专业、学科的基本知识,为就业或者升学深造打下必要的基础[1]。目前,高校中跨专业跨学科教学已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现象。由于基础课程的共性大于专业特性,所以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各专业学生进行授课;但是对于专业课,由于其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特殊要求,如果仍然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各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而忽略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将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2]。

《测量仪表与自动化》是一门为非电类专业设置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内容涉及电类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如《传感器与检测基础》、《自动调节装置》、《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工程》等。《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具有内容涵盖面广,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理论推导较少等特点,为跨专业跨学科的教学带来了很多难题,因此有必要针对此课程的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特点与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索。

本文从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的特点出发,继而对《测量仪表与自动化》的跨专业教学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所设置专业的特色,探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为《测量仪表与自动化》的跨专业跨学科教学提供借鉴。

二、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的特点

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的特点主要由其所受到的多种复杂而又相互耦合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包括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内容和课时,教师的知识水平,学校的教学资源等[3]。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专业的培养目标针对学生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制定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跨专业教学的首要任务。跨专业授课是培养该专业学生的重要环节,与其本专业所设置的其他课程相互配合共同实现培养该专业人才的目标。

教学内容与课时量如何根据课时量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是跨专业教学的一个难点。跨专业教学的课程往往遇到课时量相对于教学内容偏少的情况,如果不能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适当的调整,将会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先导课程与所授课程跨专业所授课程所需前导课程的不足是跨专业教学的一个难题。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将所有先导课程全部安排为跨专业教学并不现实,在所授课程内将所涉及的基础知识逐一讲解也无法实现,所以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接受情况,及时捕捉问题并适度地展开和补充所涉及的前期基础知识。

教师的知识水平对学生的专业本身以及专业知识的理解向跨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本身有较深理解,则能够更好地把握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关系;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有所涉及,则可以更好地将所授课程内容与学生所熟悉的专业知识相融合,有利于处理上述跨专业教学的两个难点。

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针对不同授课专业配置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如实验课)将大大提高跨专业教学的教学效果。从学生所熟悉且易于接受的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出发,融入所授课程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则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体会如何学以致用。

三、《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跨专业教学特点与方法

对于从事石油化工、油气储运、热力生产、环境工程等方面的技术人员,除了必须熟悉生产工艺外,还必须掌握测量仪表与自动化方面的知识,这对于管理或开发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过程是十分必要的。《测量仪表与自动化》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为校内其他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储运、热工、化工、环境等专业的学生。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专业的培养目标

针对学生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来制定《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以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为例,此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油气储运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生产管理的初步能力[4]。在设计油气储运系统时,不仅需要对油气储运的工艺过程和设备进行设计,也需要对所需的过程检测仪表、过程控制仪表和过程控制系统提出合理的指标要求。依据以上专业培养目标,《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为[1]:掌握测量仪表的基本工作原理、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了解自动化的基本知识,提出合理的自动控制方案;在生产管理和调度中,能正确地使用或选用常用仪表;在出现生产事故或技术问题时,能正确做出选择和判断,及时予以排除,使仪表与自动化技术成为工艺技术或管理人员的一种工具,以便能够更好地在工业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量

《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的内容涉及电类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内容,如《传感器与检测基础》、《自动调节装置》、《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控制工程》等。在自动化专业以上四门课程的理论学时数分别为56、48、80和56,实验学时数分别为8、8、10和8,而《测量仪表与自动化》的理论学时仅有32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4]。如此悬殊的课时量差异促使授课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和课时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提炼。对于不同的专业在教学内容方面有不同的侧重。例如:对于化工专业,需要侧重对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控制方案的介绍,使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控制系统在保障生产安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对于储运专业,则需要侧重对测量仪表基本原理、结构和选型方法的讲解,使学生对油气储运系统中的常用仪表有相对更熟练的掌握。

(三)前导课程与所授课程

《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教学内容广,涉及到传感器、检测、仪表、控制等多方面内容。以仪表为例,在讲解测量仪表的基本工作原理时,时常会涉及到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和电路分析方面的基本知识。在自动化专业《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均为学位课程,而储运、化工等专业则学习集电工基础、电路基本分析、模拟电子、数字电子为一身的《电工电子学》。储运、化工等专业的学生虽然对电类基础知识有所了解,但是由于课时少内容多,尚欠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当遇到仪表内复杂的电路时,即使学生明知无需掌握此部分内容,但对此课程也会出现抵触情绪,严重影响学习积极性。针对类似情况,授课教师需要依据教学目标要求,化繁为简,从学生所熟悉的基本概念出发,适当地进行扩展和补充,从而使学生易于且乐于接受,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师的知识水平

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本身以及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授课的效果。如果能够以学生所熟悉的工艺过程或设备为对象,配以对测量仪表、控制仪表和控制系统的讲解,将会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储运专业为例,油气水三相分离器是此专业学生所熟悉的一个重要的工艺设备,针对此分离器可以讲解压力、温度、流量、液位、界位的测量仪表,对以上参数进行控制的控制仪表以及控制系统、控制方案等,可见《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的核心内容都可以围绕着此学生熟悉的工艺对象展开。同样,对于化工专业,精馏塔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工艺对象。鉴于此,从事测量仪表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应进行相关专业的调研或者最好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从而对相关专业的典型工艺过程和设备有所理解或者掌握,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同时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五)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

《测量仪表与自动化》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安排的实验学时为6学时。如何充分利用此有限的实验学时,使学生能够切实投入实验学习中,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配置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教学资源为一有效途径。实验教学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资源往往受到资金投入的限制,因此需要通过开发软件资源作以补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实验设计方法,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方案和实验内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使他们既能够接触到本专业典型的工艺模型硬件,从简单的工艺模型获取基本的感性认识,也能够通过软件来模拟更加复杂和更加接近实际的系统,增强工程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目前,高校中跨专业教学已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教学现象。本文从跨专业教学的特点出发,继而对《测量仪表与自动化》的跨专业教学特点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所设置专业的特色,探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期望为《测量仪表与自动化》的跨专业跨学科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杜鹃.测量仪表与自动化[M].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

[2]曾珞亚,李学聪,冯燕.《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跨专业跨学科教学特点研究[J].高教论坛,2009,(5):75-77.

跨学科教学的案例篇4

关键词:公共意识;汉语国际教育;跨文化交际;缺失;构建

跨文化交际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学就是基于此的学科,其教学多为案例教学,使学生养成跨文化交际基本意识。虽有案例教学,但学生对现实案例并没形成理性分析方法。笔者认为,在案例教学中应挖掘其深层思想意识。因此,本文引用当下热门案例,结合问卷调查,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公共意识”解析跨文化案例,并探讨教学中构建公共意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规避文化冲突的意识,最终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一、公共意识的定义

公共意识“指现代公民对社会公共领域的理性认识和行为的自觉性。”具体来说,“指孕育于现代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之中,以公共生活为立足点,以公共伦理为准绳,以公共利益为旨归,以公共参与和公共关怀为行为表征,以公民对公共领域认识和行为自觉性为基础而呈现出来的一种价值理念。”本文主要从案例涉及的社会公德意识、参与意识等方面着手,论述教学中公共意识的某些缺失和培养策略。

二、公共意识的缺失

在我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中,“实证性论文只占很小的比例……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大力加强实证研究”。案例教学研究中,实证研究不可少。笔者针对在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百名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虽调查范围较小,但也能以小见大。

题目一:如何看待“大陆幼童在香港大街的便溺事件”

不知道此事的占22%,与己无关的占7%,能理解接受的占62%,认为香港市民多事的占3%,反对此行为的占6%。就这6%的学生深入调查,其反对原因基本为感性范畴。只有一个学生谈到,随行父母有责任维护公共领域。

在此案例中,且不论香港早有相关法律,单就香港市民的参与意识,就凸显出其文化蕴含的公共意识。唯其如此,才会发生冲突。因学生常见在大街小巷、集会、公共交通工具上幼童随时随地便溺的行为,基本无人异议。如果幼童父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障碍可以理解,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解读这一事件时,则与公共意识的要求相差甚远。

题目二:如何看待中国大妈自发在卢浮宫前跳广场舞

学生对大妈的行为既不支持,也不反对,持中庸态度。而对公共事务参与意识缺乏,即是公共意识的缺失。他们并不觉得大妈把广场舞“搬”到法国公共领域卢浮宫前有何不妥。

问卷调查显示,基本没人从公共意识这一角度对当下文化冲突案例进行分析。由此推知,当学生跨文化交际实践时,很难在第一时间做出恰当的反应和措施,那么文化误解甚至冲突在所难免。这与其专业要求不相符合。

三、公共意识的培养

学生对公共意识有些缺失,教学中就有培养的必要性。那么首先需了解其缺失的原因。相较于西方文化而言,我们传统文化在公共意识的阐述方面不够突显。传统文化不缺公共意识,但是此公共意识的内涵明显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意识。因此,如何把传统的概念与时俱进,能够结合当下实际,对生活有一定的积极指导意义,就是一个迫切的问题。案例教学刚好提供了一个契机,能够重新梳理整合完善此文化的核心内涵。另外,缺乏实践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现实中实践常流于形式,或比较匮乏。当问及“你认为目前公共意识实践教育状况如何”时,80%的人认为没效果,另外20%的人认为媒体进行曝光后有效果。现在媒体加强了宣传或批判,但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就笔者观察,生活中公共意识的宣传和实践行动并不多。再者,在案例教学中,多固守从学习方法上探讨案例学习本身,很难跳出来深思不同案例背后蕴含的文化核心理念。因此本就缺乏公共意识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又缺少实践活动,在分析案例时,很难首先意识到其文化思想核心。

要在整个文化范畴内构建公共意识,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待探讨。单就一门课程而言,在教学中有意图地构建公共意识,值得尝试。本文试图提出思路,以期在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中实践,帮助学生跨文化交际。

学生对公共意识来源的理解也不同:认为来源于学校的占45%,来源于媒体的占32%,来源于家庭的占16%,来源于公共环境的占4%,来源于朋友的占3%。根据学生的回答,列举如下措施:

1.精选案例

跨文化交际教学是课堂教学,无法亲身践行,选择教学案例时,要结合文化差异、时代特色、学生兴趣等,遵从“新颖性与真实性、生动性与针对性”原则。每次长假期间,媒体任务之一就是曝光缺乏公共意识的后果。那么可以利用这些有效资源,甚至可以借鉴公益广告,如央视最近的做“文明人”广告,引导学生探讨。最好是学生跨文化交际中亲身所遇案例,可提前搜集,集结成册,供探讨学习。

2.结合德育课程,加强实践

“学校德育是传播、培育公共意识的主要渠道和阵地。”学校德育课程一直都有,但为什么在经历长期的公德教育后,大学生公共意识还如此匮乏?这说明德育出现了弊端。要结合德育课程进行案例教学,光靠任课教师的力量很难做到,需要教育团队支持和协作。对于跨文化交际教学,可以设计德育实践活动。如,课后问卷调查、公共意识宣传、志愿者活动等。

3.家校联合

目前家庭中独生子女被过于宠溺,缺乏公共意识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离校后若缺乏实践和鼓励,学校德育大打折扣。况且,家庭本身也可能缺乏公共意识。“可以让子女反向引导家长……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家长树立良好的形象”。还可把家长角色置换进案例,学生根据家长实际设计案例,并提出解决办法。于是,教育就不再遥远,并且家、校共赢。

4.教育者自身应加强公共意识的学习和修养

只有教师具有更高的公共意识修养,才能更好地教学生。否则,其教育就只是空头文章,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叛逆,效果适得其反。

总之,公共意识是跨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如何在跨文化交际案例教学中加强公共意识,更好地预防文化矛盾冲突,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要走出去展现我们文化的魅力,就必须先了解、熟悉他者文化核心,比如公共意识,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是走出去的前提。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陈付龙.当代中国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观照[J].理论与改革,2012(3):107.

[3]陈付龙.当代中国公共意识生长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26.

[4]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9):323.

[5]张晓青.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2(11):104.

[6]王万明,王瑜卿.高校德育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4(7):34.

跨学科教学的案例篇5

【关键词】创新教育;课程设置;模式

创新人才不足,源于创新教育不足。中国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创新素质。[1]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从而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而推动国家高新技术成果的产出,是世界各国的高等院校在办学时的办学目标。本文拟对美国高等院校在创新教育课程的设置方面的模式进行归纳总结,以此为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创新教育课程的设置提供借鉴。

一、美国高校创新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一)通识教育的扩展与整合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养,而不是单纯为未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1828年,耶鲁大学最早在本科生教育中引入了通识教育的课程,之后,这种课程在全美迅速流行。现在,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二年级,基本上都是以通识课程为主,到了三四年级才开始专业分流,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化、历史和科学知识,接受思想品德和公民意识的陶冶,并具备一些不直接与职业相关的能力。

2009年10月9日,美国马里兰大学教务委员会主席正式宣布,2010年春季,马里兰大学将引入并试验新的“I”系列通识教育课程。该课程在表述上有一系列以“I”打头的单词而得名:通过I系列课程,学生将运用想象力(Imagination)和智慧(Intellect)来考察(Investigate)社会上的重大问题(Issues),并且坚信这些课程能够激发(Inspire)进一步的调查研究(Investigation)并提供实践(Implement)创新(Innovative)思想的具体机制。“I”系列课程将开启马里兰大学通识教育改革进程,它将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交流技能,媒体和技术的使用能力以及人类理解力。这种课程既包括理论课,又包括实践课。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关注当前世界的重大问题,向学生呈现新的研究领域,而且还能激发学生检视自己对待不同文化传统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思考现实问题的新思路。[2]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创新越来越重视,因此,美国许多大学又在通识教育中加入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内容,以期学生能够适应未来从事科研和创造活动的需要。比如纳“创新学”、“创造力培养”等课程入通识教育基础课程,规定在校一、二年级学生都必修或选修。

(二)综合性、边缘化课程设置

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跨学科交叉,边缘化发展的趋势。适应这一趋势,美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也越来越多样化,综合化。在20世纪80年代,各种跨学科研究小组首先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建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莱斯大学、康乃尔大学等都成立了类似的研究小组,很多研究小组成为了极有影响的跨学科知识生产基地。[3]各种跨学科研究中心整合不同学院乃至不同学校的科研力量和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在主要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也通过校内研究型课程、习明纳、讲座等方式将跨学科知识带给普通大学学生。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等方式促进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在这样的跨学科研究中心里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具有很强的跨学科能力,并能够将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其学习和研究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4]

(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主导

目前不少大学都建立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和联网教室并利用光盘等现代媒体手段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引进课堂。例如,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一个先进的电视会议和校际教学中心不但与加利福尼亚州其它大学合作,而且与美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大学合作,该校允许任何地方的任何学生与教师和同学进行适时交流。麻省理工学院己经开发了一个大规模的计算机服务机构,该机构除了其它的功能外,还有一个在线助教软件回答学生的查询,通过有线电视网进行教学。在其他学校,通过电子邮件发放和回收作业,回答学生的问题已被许多大学广泛采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物理系开发的WebAssign(http://省略)是一个专门的在线作业系统,由于它的功能比较齐全,在美国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该系统自1997年建成至今,已有上百所美国以及海外的大学和中学使用WebAssign。2002年至2003年,每学期有超过9万学生登录WebAssign,有超过900万份的提交作业。至今,有包括美国的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sylvaniaStateUniversit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ofMaryland)及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在内的250所大学、学院以及150所高中使用WebAssign。[5]

二、创新教育课程实施模式

(一)案例分析型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型教学模式特指教师在课堂上提供一定的案例,引导学生以团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多种方式使学习者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案例分析型教学没有标准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辨和推理过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通过在课堂中使用案例教学,有机渗透了实践与理论,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课堂理论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又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如何去思考去做决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进学习者的团队合作和对管理复杂性理解的能力。

美国高校案例分析型教学一般采取以下手段:1.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对网站等来源的电子出版物或文本、图像、动态资料等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然后建设开放型实验室,为实践活动提供支持;2.将相关素材按照一定的结构进行知识结构优化重组,然后制作案例学习网站,并把所建立的案例学习网站向相关学习者;3.利用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或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从学习网站获取资源,也可自主获取资源;学习者可利用案例学习网站中的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发表意见或进行提问、质疑。

(二)问题――发现型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将部分习题或案例改造成研究问题,让学生课后利用资料库、搜索引擎等工具对研究问题进行研究,并在课上进行讨论。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该模式利用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的学习环境,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种模式又被称为|“习明纳”(Seminar)模式。

问题――发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是以问题的发现、解决、应用为主线;以实验、模型或电教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为目的,在探究问题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创新,使课堂由“教授知识”向“提高能力”转变。在教学中一般采取如下手段:1.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2.教师指导学生从相关渠道获得信息,提出对该问题的本质、特性等的看法与意见;3.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重组,把思考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三)独立探究型教学模式

在美国高校,尤其是工科高校中开设“独立探究课”(IndependentStudyCourse)已经60多年的历史。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或交叉领域中探索一个全新的课题,也可以对某一已有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还可以承担一些具有实际应用性的研究任务。在西华盛顿大学,学生需要与自己的导师磋商后决定该课程的研究主题,之后向学院上交一份不少于4千字的研究计划。该研究计划包括课题的目标和任务、学生的学籍资格能力和专业背景、已有的研究资料和相关资源、师生共同讨论的问题、具体的研究活动和成果形式、研究的日程计划、学习结果的评价标准以及学生对于指导教师的期望等八个部分组成[6]。在独立研究课中学生需最大限度地运用个人的分析、综合与创造能力,必须真正承担该课程的研究任务。该课程最终的评价取决于学生的研究报告。由于课题所属的学科不同,研究报告的呈现形式可以多样。如果学生提交的成果是科研论文,内容也要充实且具有研究价值。

(四)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四年制大学和学院在1968年仅有4所大学提供创业教育课程,到1993年增加到370所,2001年增加到504所;而如果将两年制的学院也计算在内,1979年共有263所院校提供创业课程,1998年增加到1,400所,几乎每年增加57所。[7]迅猛增加的创业教育课程数目揭示了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几乎所有的创业教育课程都包括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思维的发展、创业风险的预防和创业行为的模拟实施。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ChicagoBooth)的创业教育课程综合所有的商务学科,包括营销策略、资金募集、运作策略等,注重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环境中去检验他们的创业点子。设计这些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创建企业、投资企业、募集资本、评估商务机会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课程、竞赛、实验等获得开办企业、寻求资金支持、管理企业的实践工具和经验。[8]

三、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美国高等院校中普遍实行多种形式的创新教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关注的是学生自身通过学习全面成长、掌握探究和研究方法的过程。在课程教学中关注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将学习训练与探索发现过程相融合,提供给学生终身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纵观美国高校的创新教育课程设置,反思我国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笔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中虽然有很高的创新教育课程设置的呼声,但是流于形式,教学改革不应该是一句口号而已。具体来说,作为课程的直接教授者,直接面对学生的老师可以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认真地分解,设计必要的教学措施、评价手段,使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在立足完成教学任务和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作为课程改革的推导者,地方高等院校应创建更加实用和国际化的课程体系,把企业培训特点引入课程实施中,以培养出适合就业需要的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创业教育将为中国青年就业再开一扇窗[EB/OL].news.省略/society/2011-05/03/c_121373227.htm,2011-08-01.

[2]马健生,孙珂.美国高等教育创新机制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05):61.

[3][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M].姜智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1-32.

[4]耿益群.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与大学创新力的发展――基于制度创新视角的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09):28.

[5]陈棣沭,韩婧.美国大学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及其技术支撑[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03):102.

[6]TheFairhavenCollege.WesternWashingtonUniversity.IndependentStudyintheFairhavenCurriculum[EB/OL].wwu.edu/fairhaven/academics/isp/,2011-07-24.

[7]梅伟惠.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05):53.

[8]游振声,徐辉.多样化推进: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途径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62.

跨学科教学的案例篇6

关键词:国际投资学;教学改革;创新创业

一、引言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国际投资战略的实施,面对“引进来”和“走出去”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必须重视国际投资专业人才培养。如何通过国际投资学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不仅理解国际投资的发展历程和经典理论,同时又有全面把握国际投资新发展、解决新问题的学术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国际投资教学需要在重新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因此,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实施途径与方法,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国际投资学教学的状况

国际投资学是针对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一门课,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独立实践能力不足,已经不能满足时展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如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真正学以致用,需要引入与时俱进,内容丰富,操作性强的相关知识到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将传统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以师生互为主体的研讨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景中,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讨论和体验获得知识和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国际投资学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国际投资学主要研究

国际货币资本和产业资本跨国流动对经济的影响。主要包括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跨国公司是国际直接投资主体,他们的国际化发展迅速,对我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针对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特点,教学中应积极调整国际投资学理论授课内容,基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考虑,国际投资学主要内容宜重点选择以直接投资为主,主要包括:

1.国际直接投资基本理论。包括国际直接投资的概念、方式和作用,国际直接投资现状和发展,具有影响力的直接投资理论,如西方主流投资理论、发展中国家适用性理论、中小企业适用性理论。

2.跨国公司特点及运行机制。

3.国际直接投资工具。

4.国际投资管理及中国国际投资实践等。在讲授国际投资理论知识时既重视传统理论的背景、假设条件和理论内容解释,又注重理论对学生投资实践应用的阐述,以期给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另外,强化教学内容及教学各环节改革,合理设计和安排课堂、课外相关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本专业前沿知识、实际案例知识、创新创业教学中相关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通过在课程内容及形式上创新,使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发挥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发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四、国际投资学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

国际投资学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殊性,要求课程教学在传统课堂授课基础上,综合运用研讨体验式教学模式,以适应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

1.案例教学法。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理解,在讲授课程每章知识时,都是从讲解国内外实际发生的国际投资方面案例开始。例如,在讲授“第三章跨国公司”时,首先,向学生讲述海尔集团的国际化,从公司的发展历程直至创立知名品牌,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启示。其次,引申到跨国公司涵义、产生和发展、经营战略与组织结构演变等内容。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变为主动理解、思考和总结的内化知识过程,进一步巩固课堂内所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2.撰写小论文。为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研究问题积极性,教师选用我国跨国公司直接投资4个成功案例,并针对每个案例给出相应题目,每个小组学生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课堂回答问题和组织讨论,并形成纸质版论文,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通过这种方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学到很多传统知识和课本以外的创新知识,同时,还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撰写论文水平,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模拟实战法。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分析很多经典案例,学生直观地明确企业的内涵,了解企业如何运作的基础上,布置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撰写模拟建立一个海外分公司的计划报告,并做成PPT演示,每个小组同学积极性和热情非常高,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和创造力,纷纷建立自己的个性化公司,并以组为单位展示团队设计成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业能力,积累更多创新创业经验。

4.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起到了很大作用。在讲解国际投资学理论知识和学科发展前沿知识时,课件制作中运用大量数据、图表,做到直观、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量大特点,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中,直接讲授实务内容比较难懂,通过一些国际投资的实际案例、新闻短片和视频资源等途径,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和具体,例如,播放我国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短片,让学生在亲身感受跨国公司创新创业奋斗历程中、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体会国际投资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实践表明,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好的实际应用能力,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大楷,刘庆生,蒋萍.国际投资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

[2]钟生根.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强化国际投资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4(11).

[3]卢宝臣.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复试面试礼仪
  • 下一篇: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分析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