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范例(12篇)

时间: 2024-03-06 栏目:公文范文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范文1篇1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国际贸易;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F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099-02

1什么是技术性贸易壁垒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壁垒分为两个大类:有形壁垒和无形壁垒。有形壁垒包括关税和数量限制,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则属于无形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通过制定技术法规、协议、标准和认证体系等苛刻标准以此来限制进口,这些苛刻标准涉及卫生、检疫、环保、安全、产品质量等诸多领域和环节。技术性壁垒由于其“技术性”而披上了合法外衣,使其具有隐蔽性和难对付等特点。技术性指标本身在设计之初可能并非有意设置的贸易壁垒,可能是出于对消费者健康和安全、环境保护等考虑,然而在现实的对外贸易中,一些发达国家往往利用其技术上的优势,通过技术法规、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通过商品检验及认证工作,限制其对商品的进口。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将技术性贸易壁垒分为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技术壁垒的主要特点:

(1)范围上的广泛性。从产成品到生产的全过程,技术壁垒无处不在。从初级产品到制成品,进口国有严格的限制。而且这种限制还在逐步的扩大;从生产过程看,它含概了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消费全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技术壁垒将会涉及到贸易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2)形式上的合法性。技术壁垒由于其“技术性”大多是通过国内外公开立法的形式而存在,而使其存在表现为合法性。由于国际上还没有关于技术壁垒的统一立法,对进口商品的技术要求大多由国内立法规定。这些法规是要求进口商强制遵守,这样外国厂商被合法的排除在外。

(3)保护方式的隐蔽性。发达国家由于科技发展水平高,往往设置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技术标准,使科技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难以适应。这种方式看似具有公平性,而不直接体现歧视性,但发展中国家厂商为了达到发达国家设置的高标准,只好加大投入,由此而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的竞争力。

(4)法规上的严格性。为阻碍外国商品的进入本国市场,保护本国市场,各国不断在标准和法规上下功夫,通过立法等形式使标准具有强制性,使产品标准日趋严格。

(5)标准上的争议性。WTO原则允许各国因地制宜,可以根据本国具体特性,制定与别国不同的技术标准。因此,各国可以根据本国自身特点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但由于标准的不统一性,导致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协调的难度加大,特别是许多发达国家利用这一原则,制定苛刻标准,增加了其他国家的准入难度。

2技术壁垒产生的原因分析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市场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壁垒的种类和形式在不断地变化,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数量限制以及高关税对国际贸易的限制作用正在淡化,但是更具隐蔽性、灵活性的非传统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却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贸易中,我们必须按照WTO规则和国际惯例行事。面对国际贸易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我们怎样才能在世界贸易中保护我国的对外贸易利益呢?我想有必要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愈演愈烈的原因进行分析。

(1)维护并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虽然为了推动全球经济贸易合作的发展,各国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承诺进一步降低关税和在保持现状下逐步消除各种非关税壁垒。伴随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各国出于对本国利益的保护,在逐步取消明显有违WTO精神的一些传统的非关税壁垒的同时又不断推出更为隐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由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高,其技术设置往往高于国际平均标准,而发展中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往往低于发达国家所制定的标准,所以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影响更大。

(2)世界各国环保意识不断提高。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国际性和地区性环保组织的地位不断地提升,各国政府在实行有关政策措施时,不得不把他们的声音纳入到政策措施之列,在有关方面给与让步,增加贸易壁垒。由于近年来地球环境在不断地恶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性的环保组织纷纷成立。他们在许多国家都设有分机构,拥有众多的会员,进行广泛的环境保护宣传,并极力反对各国政府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强烈要求各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政策。欧盟就曾在环保组织的压力下,多次提高环保标准要求,以减少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及增加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保障。

(3)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各国人民及政府为了可持续发展,也为了是本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有利的位置,在逐步消除一些明显违反WTO精神的非关税壁垒的同时,竖起了可持续发展大旗,越来越多地转向了卫生检疫标准和环境保护标准等与人民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非关税壁垒。由于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广大民众的意愿(尤其在发达国家)。因此,各国实施起来是有恃无恐,而且标准越来越苛刻,种类越来越多。这是技术性贸易壁垒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

3技术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3.1技术壁垒的消极影响

(1)技术壁垒提高了市场准入的门槛,增加了出口产品的成本。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在逐渐淡化传统贸易壁垒的作用的同时,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通过采取制定高于国际平均水平的技术标准等手段,例如质量标准,使技术性壁垒门槛逐渐提高,而我国出口商为了使产品达到他们所规定的高标准不得不增加投入,这就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使我国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技术壁垒造成各国贸易摩擦增多。贸易各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而制定各种各样的技术壁垒,随着各种技术壁垒的不断增加,这必然会引起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摩擦。伴随着越来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各个国家为了限制对本国贸易产生不利影响的进口,各种技术壁垒也在不断被各进口国逐渐细化,从而进一步引发各种国际贸易争端,这有悖于WTO的基本原则精神。

3.2国际技术壁垒的积极影响

贸易技术壁垒促进了技术贸易标准化。技术贸易标准化是各国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出于公平性而做出的对产品质量和性能要求的统一标准。由于这一标准的存在,使得各国为了获得在贸易中的竞争力,必须按照这一标准生产产品,这有利于采用被各国广泛接受的技术方法进行标准化的生产,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另外技术贸易标准化,必然导致国际贸易中的质量管理标准、环境管理标准体系的认证的标准化,这样有利于我国质量、环境管理水平向国际水平靠拢,以获得良好国际市场信誉,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原则上讲,标准措施的制定、采纳和实施有利于市场交易与维护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

我国应对技术壁垒不利影响所应采取的对策:

(1)加大科技投入,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努力提高产品的档次。

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加大科技投入,生产符合或者超过国际标准的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冲破各国设置的技术障碍,自主开发研制含有高品质专利技术在内的产品。应尽快完善我国的技术法规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建立有效的国内技术贸易壁垒体系。一方面加强我国国内企业的教育,使其深层次认识技术贸易壁垒,以此来应用国际标准改进产品质量,主动攻破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另一方面应通过借鉴其他国家在贸易中应对技术壁垒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我国的技术法规与标准体系,构筑我国国内技术贸易壁垒体系。

(2)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国际化的高级形式,一般而言,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开展国际化经营是一个国家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事跨国经营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对于一国和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来说,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功能之一,在于其可以绕过国际贸易中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当然.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应该发挥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鼓励国内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国经营,这是对付新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最有效的途径。

(3)熟悉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和目标市场国的有关规则和标准。

欲从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获益,就要熟悉WTO的游戏规则,以减少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盲目性。对于我国企业来说,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要加深对国际规则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要学会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合法保护自身利益。面对技术标准壁垒,企业应尽快了解相关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等具体游戏规则,研究如何充分应用WTO协议中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特殊和区别对待条款,关于磋商和争端解决条款的内容。尽早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贸易中的标准壁垒形成的障碍。企业还应着重了解研究目标市场国的标准体系和规定,了解国外市场消费者对产品的各种偏好,并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出口产品策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范文1篇2

历史上看,首先提出自由贸易论点的是出现于18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重农学派。在重农学派看来,只有自由竞争才符合“自然秩序”,而一切垄断、限制和政府干预都是违反“自然秩序”的。因此,重农学派竭力反对重商主义保护关税的主张,积极倡导自由贸易政策。然而真正开始使自由贸易论点形成自由贸易理论体系的,却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自由贸易理论在18世纪下半期,由亚当·斯密最先阐发。从18世纪中期后,西方新兴产业资产阶级要求开拓对外贸易,以便从海外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商品市场,因而内在地要求实行自由贸易,废除依重商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对外贸易管制政策,为新兴产业资本的扩张扫清障碍。反映这一时代要求的经济理论就是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作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奠基者,斯密鼎力主张在国内实行经济上的自由放任政策,对外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绝对成本说,奠定了自由贸易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按照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各国获得的对外贸易利益取决于各国生产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本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别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交易的结果是使贸易双方都获益。因此,亚当·斯密力主解除国家对贸易的管制,包括关税征收和发放补贴。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对自由贸易理论作了重要补充。李嘉图于1817年在斯密“绝对成本学说”的基础上,运用国际贸易“2×2模型”(为简单起见,只分析有两个地区或国家和两种商品的情况),又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这个学说被后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竭力推崇,并被看成是支配国际贸易的永恒“规律”。在斯密看来,一个国家所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生产这种商品所需的成本绝对地小于其它国家。李嘉图发展了斯密的这个观点,主张每一个国家不一定生产各种商品,而应当专门生产它用比较少的成本就能生产出来的商品,尽管这种商品的成本的绝对数额不能高于其它国家。通过对外贸易交换,形成国际分工,在资本劳动力不变的前提下,使贸易当事国生产总量增加,从而有利于贸易各国。李嘉图以相对成本论取代绝对成本论,比较成本说由流通过程深入到了生产过程,因而使自由贸易理论更具科学性和现实性。缘于劳动生产率差别的可贸易商品的比较成本的差异,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发展及贸易格局变动的一般规律性。而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则运用一般均衡论结合定位分析,结合多要素的价格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为什么会产生比较成本差异,提出了“要素禀赋论”。其基本思想为:资源的相对赋予度决定比较成本差异,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由于各国资源赋予度(禀赋)的差异,即生产要素供给情况的差异。而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说明:国际贸易的结果,可以逐渐消除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价格差异,即具有商品价格均等化和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趋势,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既能使价格均等化又能增加收益,各贸易国都会从国际专业化和国际交换中获利。美国历史上贸易保护思潮占据主要地位。从美国贸易实践看,在大多数时期,美国是一个高关税国家,但在建国后前期,在以具有经济实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为基础的欧洲(主要是英国)自由贸易运动国际扩散过程中,受自由贸易理论的影响,出现了自由贸易的趋势。在1833年妥协关税法案——它在1942年以前的年代里提供了一种缓慢而稳定的关税减让——通过之后,贸易保护主义的势头有所遏制,尽管1842年以后关税一度有所提高,但在1846年关税法案中又恢复了贸易自由化,并且在1857年加强了这种趋势。美国关税在1846~1860年间多次下降,平均税率由40%以上降到20%~30%之间,美国自1816年以来首次接近实现了自由贸易。但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自由贸易趋势在1861年被扭转了,为支付内战的必要费用而提高关税,使1861年的莫里尔法恢复了1846年的保护关税水平,在此后的一些年里应税商品的平均税率在1862年上升到37%,1864年又上升到47%。内战以后,出现了关税改革的呼声,但直到1883年法案通过以前,战时税率仍然是美国贸易保护体制的基础。美国1883年的关税法出于对国内普遍呼吁降低关税的让步和基于1873~1879年联邦预算每年超过2000万美元盈余的现实,扩大了免征关税的商品范围,降低了某些商品的进口税率,当时普通税率水平下降了大约5%,但同时却提高了纺织品、钢铁制品等主要产业产品的关税,显现了利用关税保护和扶持支柱产业发展的性质。此后,税率水平连续两次提高。1890年10月通过的麦金利法案,全面提高了进口税率,平均税率达到了创纪录的49%,纺织业产品如棉线、亚麻等的税率更是高达50%~60%,而且为安抚面对加拿大进口品竞争威胁的农场主,对许多农产品也征收关税。1894年的关税法作为不同利益集团斗争调和的产物而具有折衷性,使税率平均水平下降到40%,但为时不久即被1897年的丁雷税则所取代,它不仅恢复了1890年麦金利关税法的税率,而且提高了平均关税水平,甚至高达57%。在此后的10多年时间里,关税率虽然有所降低,但基本保持在1897年的水平,直到1913年。1913年的安德伍德关税法案废除了特别关税,增加了100个以上的免税项目,降低了将近1000种商品的税率,并提高了其它少数商品——主要是化学品的税率,其结果使应税进口商品的关税率降低到平均16%的较低水平。但美国这种自由贸易趋势因接着而来的一战爆发而终止。由于这一时期美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加之内战的影响,经济实力比较脆弱。因此,在这一时段内,自由贸易理论并未占据主导地位,推行的自由贸易政策表现为“阵发性”和“间歇式”。这种不稳定的政府外贸政策,主要是由于国内经济集团或地区集团利益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变化影响所致。各利益集团若觉得自由贸易有助于他们从对外贸易中获利,便会支持自由贸易理论,并主张自由贸易政策;反之,又倾向于支持和要求实行贸易保护。1934年以前,美国在对外贸易中主要实行关税保护政策,而为获得廉价原料和开拓海外商品销售市场,在其“保护国”和殖民地则完全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虽然美国国内很早就有人崇尚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但直到1934年,自由贸易才真正开始在美国对外贸易政策中得到运用。1930年6月美国通过的斯莫特—霍利关税法案,大幅度提高了美国的关税水平。由于大危机,使美国收入和生产迅速下降到谷底,关税的大幅度提高只有助于进一步抑制外国商品的进口,而作为报复,其它国家,尤其是其原材料出口受到关税影响的初级生产大国及欧洲贸易国大幅度提高了它们对进口美国商品征收的关税。在以高关税报复为特征的贸易战中,不仅给美国经济而且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害,面对现实,罗斯福政府将致力于建设一个世界范围的多边贸易体系即“多边主义”作为对外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其理论依据是与自由贸易理论相一致的,认为贸易的流向应基于比价而不是人为地追求双边贸易平衡,对于增加就业和实现经济增长,“保护主义不是恰当的疗法”。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互惠贸易协定法的基本思想仍是建立在比较成本论基础上的。该法的通过,标志着美国扭转了自建国以来贸易保护主义居主导地位的主要趋向,自由贸易政策开始占据上风。美国在当时主要通过互惠贸易协定法来降低关税率,该法提出了无条件最惠国条款,根据这一条款提出的非歧视最惠国原则,后来成为GATT的基本原则。GATT实际上是该法原则适用范围的扩大。1962年通过的扩大贸易法案通过扩大总统在贸易谈判中的权利,修改阻碍美国贸易谈判和削弱美国自由贸易政策的“无损害”条款,以及以“调整援助”代替关税与进口限制和确定关税谈判不再以个别产品为基础而是以大批交易即一揽子交易为基础等四个方面的重大突破,而代替1934年的互惠贸易协定法,从而大大推动了美国及世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20世纪中叶,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英国19世纪中叶的地位,其贸易政策在国别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加强的世界经济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所确定的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货币体系,1947年发起签订GATT,以本国具有的强大经济实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这一“比较优势”为后盾,积极推行自由贸易。50年代初借“马歇尔计划”推销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战后一直到70年代初的20余年里,美国都是推动自由贸易的一股强大力量,世界贸易也在不断地走向自由化。然而,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的三次较为严重的经济衰退,使战后开始的贸易自由化趋于停顿,由于美国产业国际力的相对衰弱,这一时期,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不断高涨,但从保护政策的实践来看,保护主义政策没能阻止某些被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的下降,实际上保护了落后,并且保护主义政策在一定意义上增强了美国竞争对手的实力。有鉴于此,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促进自由贸易或扩大市场,这其中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推动结束GATT乌拉圭回合的谈判和WTO的建立,倡导并积极参与APEC贸易自由化进程等。在20世纪战后大部分时期内,美国推行贸易自由化进程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了美国向大规模生产工业品出口国的转变,在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主要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路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战后初期,美国在世界商品出口中所占的比重远远超过其它西方国家,其产业国际竞争力独步一时;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逐渐回升并迄今已连续9年处于“繁荣”期和“新经济”时代,其产业国际竞争力逐步恢复并不断再造。因此,如果不推行自由贸易,如果得不到“平等”进入外国市场的保证,就不能凭借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势来获得广泛的利益,其生产的效率和产业竞争力的优势就会因得不到市场的扩张而被抵消。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贸易理论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包含各种综合因素在内的贸易政策,但是贸易理论能够而且应当为制定政策服务,因而客观上存在着可以依据贸易理论形成贸易政策目标、制定贸易政策这一理性路径。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经济利益与其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相融合的产物,是国家利益在对外交往中的具体体现。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只是一种价值判断,实用性和灵活性是美国外贸政策的基本原则。美国力主自由贸易的初衷并不完全是崇尚自由贸易理论,以使各国福利最大化,而主要是一种手段,在于使本国的有国际竞争力优势的产品在海外开拓市场,使本国利益最大化。【鲁友章,李宗正主编.经济学说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任烈.贸易保护理论与政策[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7.熊良福主编.当代美国对外贸易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美]保罗·萨缪尔逊等,经济学(第十六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美贸易;不平

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在生产。贸易。金融。投资等领域都有所体现,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际贸易额增长及贸易手段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1950年全球总贸易额为1130亿美元,1997年已达11万亿美元,增长了97倍,远远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贸易额已达GDP的35%。另外,国际贸易的手段也在不断创新,主要表现为:电子化贸易手段。电子数据交换(EDI)已在国际贸易中广泛使用,其他如电子商务(EC)。电子资金转账(ETF)等也已在许多国家开始应用。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加快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各国为了获得更多的优惠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积极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熏在WTO的144个成员国中,近90%隶属于不同程度的区域经济组织。目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经济组织主要有:欧盟(EU)。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ASEAN)。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

3.跨国公司蓬勃发展。1996年,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已达到44508家,在全球的附属企业已达到276659家。跨国公司的贸易量已经占了全球贸易总额的40%以上,在国际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到2001年,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销售额已达19万亿美元,总产值占世界GDP的11%,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1/3,雇佣人数达5400万。

4.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与互动加强。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也使各国经济相互传递的障碍减少互动性加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贸易与投资逐渐变成双向传递渠道,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和衰退通过对外贸易与投资传递到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金融波动也影响到发达国家。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发达国家未能幸免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5.对国家之间经贸权益的传统概念和统计方法提出了挑战。这主要表现在传统的对外贸易差额概念未能反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之间实际的货物利益,在产业内贸易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按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划分的国家之间的进出口掩盖了国家之间在产品价值上的实际所得。另外,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际贸易统计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使统计出现严重的误差。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贸易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中美贸易作为世界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体现在贸易额的迅速增长和贸易不平衡的进一步扩大。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美贸易也在快速发展。根据中国海关统计,1995—2004年中美贸易年均增长17.2%。其中,2001年中国对美国全年进出口总额为804.8亿美元;2002年比上年增长了20.8%,达到971.8亿美元;2003年则增长了30个百分点,达到破纪录的1263.3亿美元;2004年又增长了34.3%,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696亿美元。这使中国成为继加拿大。墨西哥之后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美国则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对象。2005年中美贸易仍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全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1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8%(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与此同时,随着贸易额的大幅增长,中美贸易不平衡也在加剧。2001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为280.8亿美元,2002年达到427亿美元,2003年增加至586亿美元,2004年这一数字为802.7亿美元,2005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则为1141.7亿美元(见图)。

另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得美国的跨国公司大量来华投资。截至1999年7月底,美国公司在华获得批准的直接投资项目已达27814个,协议金额498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236.7亿美元。按投资额排名,在中国投资最多的前20家各国公司中有11家是美国公司,其中包括通用电气。可口可乐。摩托罗拉等大型跨国公司。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产生的原因

中美贸易不平衡趋势不断扩大有其内在的统计误差。政策限制等原因,但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国际分工。跨国公司。区域经济集团组织等外在因素则是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加剧的重要原因。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

从近年来中美贸易的主要商品结构来看,中国对美出口以纺织品服装为主的贸易格局已经开始发生变化,计算机通讯类产品的出口份额在上升。但实质上,中国对美国出口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而根据美中商务中心的统计,1997—2001年美国对华出口的20种主要产品中,出口额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飞机。通讯设备。显像管。含油种以及自动数据处理器。可见,美对华产品出口明显属于高技术设计与营销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品。

中美两国贸易产品的各自优势,充分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产业链的内部分工,中美两国之间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竞争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关系。美国一直对华实行严厉的高技术出口管制,抑制了美国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双方产品的优势互补也难以体现出来,无法实现优势互补的国际分工合作,由此导致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二)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

美国跨国公司近年来对中国的投资日益增加也成为加剧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美国的跨国公司通过在华投资绕开了关税壁垒以及其他一些关税措施,获得了更多利润。这些跨国公司以高于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为他们在华的企业输送境外关联企业提供的零部件,再以低于国际市场的平均价格将制成品输送给其在消费国的批零企业,从中获取高额利润,而中国得到的只是少量的加工费。美国跨国公司把原来由本国生产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务转化为海外子公司的巨额生产与出口,并相应地增加美国公司从其海外子公司对美国的进口,从而扩大了美国的“贸易逆差”。于是,简单的进出口统计,掩盖了真实的经济关系,从而加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另外,美国的贸易统计报告没有计算跨国公司汇回美国国内的投资利益,也加大了中美贸易的差额。据中美商会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在长达4年的调查期内,参加调查的在中国开展业务的美国公司中75%的公司实现盈利,10%的公司利润非常丰厚,还有44%的公司2002年收入大幅增长,但这些美国公司汇回美国国内的利润并未被统计在内,这就更加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转移

经济全球化可以使各国的生产跨越国界,这就使各国充分利用全球化的契机对本国的产业进行调整。在进行产业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由于政局的稳定,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加上低廉的劳动力等因素,成为亚洲新兴经济体和日本。美国。欧洲的跨国公司转移制造业的对象,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贸易差额的转移。对中国进行产业转移,导致中美贸易不平衡加剧的因素主要源自两个方面:

1.东亚地区对中国实行产业转移。中国对美国贸易差额的增加,主要是东亚地区相关国家对美贸易顺差向中国转移的结果,即东亚一些国家对中国实行了产业转移,使原来东亚各国对美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过去一直是美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主要提供者,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经历了工业化的繁荣发展之后,劳动力成本开始大幅上升,并因此逐渐丧失了生产及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出口的竞争力,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这些国家和地区不断把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到中国内地来生产,再返销国内和出口到世界市场,中国制造的产品因此继承了上述国家和地区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份额,也继承了他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通过对1989—1995年间美国与中国和亚洲“四小龙”的贸易逆差的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见下页表)。

2.美国本土企业将生产转移到中国。美国一些企业原来在国内生产。国内消费,现在则将生产转移到了中国,生产出的产品再对母国“返销”出口。有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一半以上是由美国在中国的独资和合资企业生产的。以纺织品贸易为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纺织品最具价值的外包基地,中国出口到美国市场的纺织品中,很大一部分是美国服装采购商的订货或美国本地服装企业在中国生产的返销产品,中方除了赚取小部分加工费用外,大部分利润都流入了美国。与此同时,也通过产业转移加大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四)全球化导致的原产地统计误差

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家贸易统计制度是在20世纪上半叶为国际社会所确定的。当时,这种以国家境域为统计着眼点所形成的外贸统计,即货物跨境流动统计是与国家参与对外贸易所获得的利益是一致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国界日渐模糊,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使得国际贸易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以国界划分的模式,以往的原产地统计标准已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国家间的贸易关系。

由于原产地规则,使中美两国在贸易额的统计上产生很大的偏差,也使中美贸易不平衡被进一步夸大。中国对美出口70%以上是加工贸易,产品加工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装物件基本上是美国或其他国家提供的,加上其他运输和管理成本,约占到该产品的85%左右,中国获得的加工费为数甚微,仅占15%左右。但美国海关按原产地规则却将这类商品的全部价值计入进口额,这无疑夸大了中国对美国的实际顺差。另外,美国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生产的产品,按原产地规则也被计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之中,这也扩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四、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相关建议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范文篇4

关键词:边际保护;加权福利;贸易摩擦

中图分类号:F752.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4-0018-08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国,并且出口额在2006年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出口国。如果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2008年我国的贸易总额将会超过德国而位居第二位,并且在不远的将来也会超过美国。然而,与对外贸易大国地位相比,我国的国际贸易摩擦情况也是毫不逊色。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特保及知识产权贸易争端等层出不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可谓是出尽了风头并成为全球贸易的焦点。这其中,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最引人关注,原因之一是美国是我国的最大贸易国,也是最大顺差国,中美贸易直接关系我国对外贸易的生死存亡;原因之二在于美国也是我们的主要贸易摩擦国,理所应当的会受格外关注。然而,我们知道,要解决好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首要的必须找到摩擦的原因,这样才能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制定对策。

国内外很多文献研究了贸易摩擦的成因。国外方面,文献基本从保护主义的动机出发,指出贸易一方的贸易保护行为导致了摩擦的产生,这些文献大多从一般性角度研究问题,较少只针对中美贸易摩擦具体分析。如Sturm在他的论文“产品标准、贸易争端和保护主义”中指出,贸易进口国总是倾向于制订较高的标准,以保护国内产业,结果就是贸易争端不断[1];Yoshimatsu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本和中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动因。他的结论是,保护以及维护本国利益的动机是贸易摩擦的原因,且摩擦的程度与两国间产业相互关联程度相关[2];Bown就GATT框架下保护主义导致贸易争端的事实作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报复性心理影响了政府的政策制定,从而可以解释贸易争端的存在[3];Irwin和Pavcnik分析了空中客车和波音两家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文章在假定离散选择、差别产品需求的情况下分析两家航空公司的竞争行为,同时估测了美国和欧盟的贸易争端情形,发现两家企业对于政府的游说和寻租行为导致了贸易争端的产生和激化[4];Baron的文献总结和归纳了企业行为对于贸易摩擦形成的影响,论文以柯达和富士胶卷的竞争为例,研究了企业的综合竞争策略(包括市场策略和非市场策略)与国际贸易争端的产生,作者指出,正是企业根据自己的综合竞争策略向本国政府寻求保护的寻租行为导致了两国政府间的贸易争端[5]。

国内方面,基本将中美贸易摩擦原因归咎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经济方面,石磊、寇宗来认为,中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不对称,从而贸易摩擦不断[6];陈泰锋认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产业结构不协调是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7];胡静寅指出经济民族主义是中美贸易摩擦形成的原因[8]。政治方面,李丽认为,美国贸易政策的特点和贸易政策制定的游戏规则引起了贸易摩擦[9];查贵勇、高凡也研究了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性原因[10]。

以上的文献都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犹如国外文献指出的,中美贸易摩擦的产生,总体来说也是美国的一种产业保护行为,目的是维护美国的利益,保护美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但让人费解的是,中美贸易基本是基于比较优势的互补型贸易,我国出口美国的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对于这样一种美国的夕阳产业,为什么还会受到美国政府的如此重视,千方百计地去保护呢?保护落后肯定对于美国经济总体来说是不利的,同时这些夕阳产业及其从业人员也不应该会有很大的政治游说力量,那么政府的保护又是源于什么样的目的?这正是本文所要揭示的问题。

二、中美贸易及摩擦现状

我们首先来看看中美之间的贸易状况。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中美之间统计数据有着很大的差距,但一致的趋势是中美之间贸易量在快速增长,且中国贸易顺差越来越大,这也是中美之间贸易摩擦频繁不断的一个原因。

再看看美中之间主要的贸易商品,中国出口美国的商品以服装、鞋帽、纺织品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些产品在美国这样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国家是处于即将被淘汰的夕阳产业,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尽快地淘汰这些产业是有利于美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但事实上,正是这样的夕阳产品对美国出口,受到了越来越强的贸易摩擦阻碍,从贸易理论和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来说,保护是不应该发生的,然而事实却是中美贸易摩擦匪夷所思的喋喋不休。

表2是近年来美国向WTO提出的贸易争端申诉情况,表3是我国入世以来美国对我国发起特保措施的案例情况。另据WTO网站的贸易争端统计资料显示,从WTO成立以来至2007年4月底,美国作为申诉国共提出了88项争端案件,而作为应诉国共被提出97项案件;其中,中国向WTO提出的美国贸易争端案件1项(DS252),美国则提出关于中国的贸易争端案5件。这些中美贸易争端案件中,美国基本都是针对我国对其出口较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提出的,这无不显示了其贸易保护的动机。

2007年1―4月,美国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这些受调查的产品也基本都是我国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或者是资源密集型的产品,这些产业处于全球分工链的底端,由我国来生产和供应对于世界总福利的提高是有益的,但美国还是会以贸易摩擦的形式进行保护。从2004―2007年美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总量以及针对中国的调查案件数来看,我国受调查的案件数几乎占到了总数的1/2。美国之所以没有把摩擦的矛头瞄准和其有同种比较优势的发达国家,而却把摩擦重点放在发展中国家身上,虽然说这可能有对我国贸易量大的缘故,但也反映了美国政府具有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倾向。

表52007年1―4月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情况

以上的一些具体数据,给我们展示了中美之间贸易及摩擦的具体情形,与此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那就是南北国家典型的不同产业层次间互补性贸易问什么还会遇到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如果说发展中国家采取保护措施,那是因为他们要实现本国产业结构提升或者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但发达国家完全是没有必要来保护本国的夕阳产业的。为了解释该现象,以下将提出笔者的猜想和证明。

三、边际保护、加权福利与摩擦的形成

实际上,现有对于中美贸易摩擦原因的文献似乎都没有很好地解释美国保护落后夕阳产业的原因。笔者认为,美国之所以对我国出口挑起贸易摩擦和争端,其原因肯定是该项措施能够增加美国的福利,至少是能够增加美国政府的福利,从这个程度上来说,政治性原因具有一定的说服力,而考虑到夕阳产业在美国应该是一个弱势群体,这就决定了很难让人想象他们会具有如此大的政治游说力量。既然如此,究竟是什么力量驱使美国政府制定保护落后产业的政策措施,笔者以为这是加权福利和不同群体收入边际效用差异化力量在起作用。

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边际保护”(MarginalProtection)的概念。所谓边际保护,有着多层含义,它既是对于现象的描述,也说明了其背后的原因。首先,边际保护可以理解成是对夕阳产业的保护,因为边际产业本身就是落后夕阳产业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边际保护的概念是对贸易摩擦原因的一个现象描述。其次,在微观经济学的效用理论中,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一个基本的法则,就是说当我们持续消费同一件物品时,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量,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增加程度是递减的。按照这种原则,对于一个社会和国家来说,个体收入的基本平均就会有利于提高整个国家国民的总福利,而收入的差距过于极化不利于总福利的提高。正是这样的原因,一国政府往往会更多地关注穷人和低层次劳动力的利益和收入状况,因为他们的“一元”能够产生比富人的“一元”大得多的总福利,这就是福利经济学的“一元不等于一元”命题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一元就是一元”命题,其认为对任何为单纯促进平等而对富人和穷人实行差别对待的制度的方案来说,都存在着另一个不采用差别性待遇的方案,它不会使任何人境况恶化,且能够实现相同程度的平等,还能够增加政府的税收从而使每个人的境况改善。该类命题的具体分析参见参考文献[19]。。由此,政府往往就会更多地保护低收入群体的利益,美国夕阳产业的从业人员一般应该相对是低收入群体,对于他们的保护也就无可厚非,从而美国保护落后产业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从这个意义上,边际保护的概念还有保护收入边际效用较高的群体所在的产业的含义,揭示了贸易摩擦的原因。

加权福利的概念也是起源于福利经济分析,它的起初构想应归功于Harberger,是指在经济政策中,特别是在成本收益分析中,明确地将分配问题考虑在内,应用分配加权,从而使一元钱对富人的价值少于对穷人的价值[11]。加权福利的思想后来又被运用到国际贸易政策分析中,成为加权的社会福利贸易政策。该观点认为,政府在制定政策时,会对政策的成本收益进行计量,但由于每一元的得益或损失对不同的社会集团不一样,所以在计量中不同集团的权数就不同,有的较大有的较小。结果,对自由贸易的干预就导致收入再分配向政府偏爱的集团倾斜。在现实世界中,不同国家政府政策的偏向是不一样的,有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富裕的发达国家,政策往往偏向低工资工人;有的国家,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资源丰富的国家,政策常常有利于城市工人而不利于农村[12]。

至此,笔者的思路就已经非常的清晰,由于夕阳产业工人处于低收入层次,对于他们的保护能够增加全社会的总体福利,所以政府的边际保护想法促使他们在进行政策成本收益分析时,给予夕阳产业利益更大的权数,这样加权福利结果得到的政策就是挑起贸易摩擦和争端,抑制他国的出口,保护本国产业。笔者用图1来描述该贸易摩擦形成的过程。

四、模型分析

笔者的模型借鉴Brander和Spencer[13]以及Bagwell和Staiger[14]的方法,不同的是,由于分析的需要,笔者将舍弃三国模型,而建立两个国家,一种商品的局部均衡模型,同时假设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并在模型中引入边际保护参数。笔者假设两个国家为本国H和外国F,两国各有一个代表性厂商h和f,它们生产一种同质产品,两个代表性厂商是一种竞争关系(没有合作),其中厂商h在生产该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且它向F国出口,两个厂商在F国市场上竞争。由于国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结构环境,两个代表厂商均不能控制该同质产品的世界价格。笔者以上所作的假设基本是根据我国向美国出口贸易的情形来确定的,这样推导的结果将具有很高的可信性。

一般地,笔者设定厂商h的供给和利润函数为Q(Ph)和∏(Ph),这里Ph表示H国出口到F国的产品价格,同时也表示该类产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同理,设定厂商f的供给和利润函数为Q(Pf)和∏(Pf),这里Pf表示F国国内该商品的价格。笔者再假设F国对于该产品的需求函数是D(Pf),这里的Pf是F国国内价格。由需求和供给函数的基本定律,有D′(Pf)0和Q′(Ph)>0。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机构下,应该有Ph=Pf,但笔者假设,F国出于保护本国边际产业,会采取一定的贸易措施,制定贸易壁垒τ,假定这是一个大国模型,则该贸易壁垒使H国出口价格下降,而使F国国内价格上升,也就是Pf=Ph+τ,这里τ≥0,如果τ=0,则表明F国没有设立贸易壁垒,也就是没有贸易摩擦。这样,在局部均衡框架下,令厂商h的产品全部是用来出口的,所以有以下的市场出清条件:

为了使分析更加易于理解和方便,笔者遵照Bagwell和Staiger模型的方法,引入一个具体化的函数例子,这样可以使笔者以下的均衡分析有一个具体的解析形式。该具体化的函数是从一般均衡结果推导出来的,假设厂商的生产函数是Q=(L)1/2,这里L是劳动,再假设劳动供给具有无限弹性且劳动工资为单位量1,这样厂商的最大化行为由以下规划确定:

再假设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U=(C-C2/2)+N,这里C和N分别表示贸易商品的消费量和基准商品基准商品是指价格定为1,并作为一个基准的商品,其它商品价格以其为标准来确定的商品。这里的基准商品是指一国内非贸易商品,并将其价格设为1。(NumeraireGood)的消费量,这样,代表性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形式为:

上式(5)中,笔者没有把两个企业f和h的比较优势状况区分开来,这样的假设下似乎两个企业是对称的,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笔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F国国内贸易政策制定,而不用将分析集中于两个企业的收益多少,故而为了分析方便,假设了对称的企业,这不会影响分析结论。再由市场出清条件(1),可以进一步计算出:

要让贸易能够开展,必须满足P*f>P*h>0,所以0≤τ<2/3。笔者再来分析政府对于福利的计算方法,假设F国政府在计算本国福利时,认为本国边际产业工人收入的边际效用高于其它产业,所以出于边际保护的目的,他们会采用加权福利计算法。受到Baldwin[15]以及Grossman和Helpman[16]以及Bagwell和Staiger政治经济变量引入法的启示,笔者引入加权福利变量β,这样两个国家政府的福利函数分别为:

这里,笔者只取了一个加权福利参数是为了分析的方便,其大小表现了政府对于厂商收益的关注程度和边际保护动机的强弱。而由于边际保护的存在,政府的福利计算中肯定会给予厂商的福利更大的权数,也就是β≥1,当β=1时,表示政府没有给予该边际产业保护,而如果β>1,则边际保护存在。式(7)中,笔者认为F国的总福利包括三块,∏(Pf)是厂商的收益,∫1P*fD(P)dP是消费者剩余收益,而τQ(Ph)表示由于F国的贸易壁垒带来的政府转移收益如果该贸易壁垒是关税的形式,则该部分是政府的关税收入,如果是配额或者其他非关税壁垒形式,我们可以认为该收益是出口国妥协措施或者出口企业寻租行为给进口国带来的收益。。将以上(5)和(6)式中的具体函数代入(7)式,可以计算出以下结果:

以上笔者已经计算出了均衡状态下F国将选择的贸易壁垒强度,由上式,很显然,当β=-2时,F国将选择自由贸易,不再设立贸易壁垒,这个结果似乎有悖常理,其可能的解释是政府比较厌恶该类产业的存在,或者说该产业是一种污染环境等具有负外部效应的产业,抑或这种产业已经影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这时候政府会给予其-2的权数,政策选择就是引入完全竞争,让其走向破产。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当β=1时,也就是政府没有边际保护的动机时,τ*=6/21,说明政府天然就具有保护国内产业的激励,当然这也有可能是笔者的模型设计不够准确。但无论如何,显然根据(9)式有以下的结果:

这意味着,τ*随着β的增加而增加,随着β的降低而降低,即如果政府的边际保护动机越强,则实际的贸易壁垒强度越大,也就是贸易摩擦越剧烈。至此也就说明了,边际保护的动机引致加权的福利计算方法,又导致了贸易摩擦,或者是引致了贸易摩擦的加剧。(10)式中,笔者得出β

β>220>0>0或

1

实际上,笔者可以把(9)式中的结果变换为τ*=4822-β-2,这样可以很容易地画出β和τ*之间的函数图形,通过图形能够更清楚地看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同时,综合以上的分析,笔者可以得出结论一。

结论一:一国政府具有天然保护本国产业的动机,只要该产业不是具有负外部效应或对于长期经济增长不利,政府就会采取保护措施;同时,边际保护和加权福利增强了政府的保护动机,边际保护程度越高,则实际制定的贸易壁垒越高,贸易摩擦也就愈剧烈;这就证明了,由于边际保护的目的,即使是对于一国的夕阳产业,保护和贸易摩擦也会发生。

第二,我们再分析效率均衡的结果。

效率均衡就是从整个世界福利最大化角度来看的最优均衡状态。显然,世界的总福利应该是F国的福利和H国的福利之和,这里的福利计算是没有权数的。所以,效率均衡是由以下规划确定的:

上的结果说明,在全世界福利最大化均衡状态下,应该让τ*=0,也即F国没有设定贸易壁垒,是一种自由贸易的状态。这也再次证明了自由贸易是有利于全世界总福利的提高的,国际贸易能够促进全世界的共同发展。然而现实的情况,由于贸易给不同国家带来不对称的收益,再加上边际保护等原因,真正的自由贸易是不大可能实现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是现实世界的常态。由这一部分的分析,笔者能够得到结论二。

结论二:在实现全世界福利最大化的效率均衡状态下,可以推出τ*=0,即自由贸易是最好的均衡,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必然损失世界的总效用;但贸易政策是一国单边的决策过程,单边福利最大化的结果决定了贸易摩擦不可避免。

以上模型分析的结果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边际保护和福利的加权计算法引起贸易摩擦以及加剧贸易摩擦程度的过程。至此,我们不难理解,虽然中美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且中国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美国属于即将被淘汰的夕阳和边际产业,但美国政府为了保护该产业从业人员(低收入群体)的利益和收入,从而产生了边际保护的想法,制定较高的贸易壁垒,从而产生贸易摩擦滋生和激化。

五、总结及启示

综上分析,笔者给出了中美之间贸易摩擦原因的一个解释,那就是边际保护动机导致了美国政府的加权福利计算,又引起了对于边际产业的过度保护,从而产生贸易摩擦滋生和激化。正是这样的原因,美国政府会令人费解地保护对于本国经济长期增长并不利的夕阳产业,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起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当然,笔者并不排除由于贸易过度失衡导致美国政府不满,但同时按照经典国际贸易理论,无论两国之间的贸易如何失衡,只要市场是充分发挥作用的,贸易对于两国经济都是有益的,这再次说明,也许边际保护才是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笔者提出的边际保护思想和贸易摩擦政治经济分析有着交叉的一致思路,那就是贸易摩擦是由于某种原因引起了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产生了偏向。不同的是,政治经济分析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游说活动影响了政府,笔者的边际保护思想则具有更好的微观基础,那就是从收入边际效用差异出发,认为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边际效用高的原因影响了政府的决策,给出边际产业更大的福利计算权数,而最终制订更高的保护贸易政策,贸易摩擦也就接踵而至。

找到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对于我们制定应对策略就会有很好的启示。

第一,贸易摩擦是美国政府的边际保护行为,该行为不可能因为简单的外在影响而消逝,所以我们应该能够预测到,中美贸易摩擦会长期的持续下去,只要我国对美出口保持较高的价值,摩擦不可避免,所以我国要有这种心理准备,必须做好长期贸易战。

第二,解决贸易摩擦必须进一步加强和美国的经济贸易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只有当美国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我国,也就是相互依赖程度基本对称时,美国自然就会考虑到贸易摩擦的后果而毫不吝惜地舍弃边际保护的目的。

第三,我国经济贸易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提高质量和提升结构是下一步的主要任务,从此意义上来说,贸易摩擦也许还能够起到一定的激励和推动作用,让我们不得不腾出一定的空间和精力来发展较高层次的产品生产,这也才是解决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本所在。

第四,任何贸易摩擦不可能仅是一个原因和因素所引起和导致的,所以笔者的分析仅是给出一个方面的合理而有力的解释,不可能囊括所有,也不可能解释一切中美贸易摩擦,所以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和深化。

参考文献:

[1]Sturm,DanielM.ProductStandards,TradeDisputes,andProtection[J].CanadianEconomicsAssociation,2006,39(2):564-581.

[2]Yoshimatsu,Hidetaka.SocialDemand,StateCapabilityandGlobalization:Japan-ChinaTradeFrictionOverSafeguards[J].ThePacificReview,2002,15(3):381-408.

[3]Bown,ChadP.TradeDisputeandtheImplementationofProtectionUndertheGATT:AnEmpiricalAssessment[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4,(62):263-294.

[4]Irwin,DouglasA.andPavcnik,Nina.AirbusversusBoeingRevisited:InternationalCompetitionintheAircraftMarket[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4,(64):223-245.

[5]Baron,DavidP.IntegratedStrategyandInternationalTradeDispute:TheKodark-FujifilmCase[J].JournalofEconomics&ManagementStrategy,1997,6(2):291-346.

[6]石磊,寇宗来.美国的贸易逆差及中美贸易摩擦成因探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23-27.

[7]陈泰锋.中美贸易摩擦根源的反思[J].国际经济合作,2005,(9):40-43.

[8]胡静寅.中美贸易摩擦中的经济民族主义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6,(4):12-16.

[9]李丽.中美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37-41.

[10]查贵勇,高凡.贸易摩擦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兼析中美贸易摩擦政治性原因[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6,(7):12-18.

[11]Harberger,A.C.OntheUseofDistributionalWeightsinSocialCost-BenefitAnalysi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8,(86):87-120.

[12]尹翔硕.国际贸易教程(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3]Brander,J.andSpencer,B.ExportSubsidiesandMarketShareRivalry[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85,(18):83-100.

[14]Bagwell,KyleandStaiger,RobertW.StrategicTrade,CompetitiveIndustriesandAgriculturalTradeDisputes[J].EconomicsandPolitics,2001,13(2):113-128.

[15]Baldwin,R.PoliticallyRealisticObjectiveFunctionsandTradePolicy[J].EconomicLetters,1987,(24):287-290.

[16]Grossman,G.M.andHelpman,E.ProtectionforSale[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4,(84):833-850.

[17]王丽娜.中美贸易摩擦的新变化、原因及对策[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63-66.

[18]Lun,ThomasandNanto,DickK.ChinasTradewiththeUnitesStatesandtheWorld[J].CRSReportforCongress,OrderCoderRL31403,2007/1/4.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范文篇5

[关键词]技术扩散;贸易增长;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8)10-0058-03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08C306)。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国的技术进步不仅依赖于本国的创新,而且还需要充分利用他国的先进技术资源,通过各种渠道的技术扩散和技术外溢,分享世界领先技术。国际贸易作为技术扩散的主要渠道之一,不仅直接作用于一国的经济增长,而且由其带来的技术扩散有利于贸易国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并提高本国技术水平[1]。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技术水平也获得了较大提高。通过国际贸易的跨国技术外溢,以有形和无形的形式影响着我国技术与贸易的发展。

一、国际技术扩散与我国贸易量增长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文献表明,基于国际贸易与FDI的技术扩散对于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外部正效应。特别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贸易大国,通过国际贸易渠道更能带来显著的技术扩散效应。同时,我们认为国际技术扩散与外贸发展应该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国际贸易所产生的技术扩散效应反过来会推动一国的贸易增长,而且这种增长不仅仅只表现在量上,它同时会促进贸易实现“质”的飞跃。而这对于目前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策略来说相当重要。

1.从出口贸易量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量发展迅速。1978年到2006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从206.4亿美元扩大到17,607亿美元,增长了85倍;进口额从108.9亿美元扩大到7,916亿美元,增长了72.7倍;出口额从97.5亿美元扩大到9,691亿美元,增长了99.4倍。对外贸易额、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17.2%、16.6%和17.9%。①同时,我国的出口贸易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不仅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递增,而且出口增长速度也显著超过了世界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2006年,我国出口额在世界总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为8%,居世界第三位。从宏观层面来看,促进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市场化导向的经济改革,适宜的贸易与汇率政策,积极引进外资的开放政策,国内的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对教育和R&D的日益重视等。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而其中关于政策与制度方面的因素,只是给出口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自与激励机制,它们本身并不能成为出口持续增长的原动力,动力的最终来源应该源自国内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2]。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当代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技术水平和知识积累的竞争,因而一国的技术水平是影响其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首先,基于国际贸易的技术扩散会促进一国的技术进步,这将直接带来国内生产技术的变革以及企业产出的扩大,而这部分扩大的产出额中会有一部分转化为出口。其次,技术进步通过加快产业的进口国内生产与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的转化过程,将促进新出口产业的形成,这也会促进出口贸易量的扩张。最后,技术进步也将直接促进本国产品品种的增加、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下降,从而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原有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我们可以以商品出口额(LnEX)为因变量,以技术进步率(LnTFP)为自变量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可见,国际技术扩散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出口量持续增长的原因。

2.从进口贸易量来看。首先,通过引进某些先进技术或产品,我国的相关企业将对其进行模仿与吸收,并逐步掌握这种产品的生产工艺,从而完成从进口国到出口国的角色转换。在我国这类产品中最典型的即为计算机整机生产。其次,由于发达国家要保持其技术领先地位以及他们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严格措施,落后国家并不能获得国内所需的全部生产技术,因此仍然需要继续进口其尚未获得的领先技术或产品,以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当前,我国在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上整体仍处于进口依赖或初级进口替代阶段,对计算机相关软件(如windows,office系列产品等)的大量进口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样地,我们可以以商品进口额(LnIM)为因变量,以技术进步率(LnTFP)为自变量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二者也呈正向关系,不过影响不太显著。可见,基于国际贸易的国际技术扩散不仅有利于我国技术水平的提升,而且它反过来还会促进我国对外贸易量的增长,二者之间已经表现出较好的互动关系。

二、国际技术扩散与我国贸易结构优化

国际技术扩散不仅会促进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增长,同时也会给我国的贸易结构优化带来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我国对外贸易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初级产品贸易额占总贸易额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制成品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持续上升,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力量,产业内贸易不断深化等等。这些都与国际技术扩散带来的技术进步密不可分。以技术扩散为表现形式的技术进步往往会引起产业结构的急剧变革,并诱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在改变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促进国际分工的深化,使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得到发展,贸易结构得到优化。

首先,技术扩散将引起一系列新型部门的出现及传统部门的衰落,从而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使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攀升。一方面,国际技术扩散使成长期产业的技术迅速发展并日趋成熟,从而缩短了这些产业向成熟期过渡的时间。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已经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传统产业,国际技术扩散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一些传统的老产业,在新兴产业发展尚未成熟的时期,技术扩散促进了这些老产业的改造,增加了其科技含量,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素质。其次,通过国际技术扩散,我国将获取世界领先技术,这将大大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某些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从而促进我国技术贸易的迅速增长。近年来,我国的技术贸易有很大发展,但相对于货物贸易的国际地位来说仍显不足。随着国际技术扩散效应的不但增强,我国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商品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也逐渐上升。从而使我国的贸易商品结构本身得到不断优化,贸易商品的种类和内容也不断增加。第三,国际技术扩散同样会对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带来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开始出现由传统的服务内容(如旅游、建筑服务等)转向新兴的服务(保险、计算机、专有权利使用费和咨询服务等),这和国际技术扩散带来的国内服务行业的技术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国际技术扩散对我国相关产业生命周期的影响最终将促使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而“后发优势”也给我国提供了产业结构飞跃式升级的机遇。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贸易结构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实现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3]。通过技术进步,提升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产品出口中资本、技术型产品的比例,真正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同时通过技术进步,可以扩大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开展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贸易收益[4]。

三、国际技术扩散与我国贸易条件改善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一国的技术水平是影响该国贸易条件的重要因素。最早研究影响贸易条件因素的是普雷维什和辛格,他们(1950)把贸易条件定义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即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购买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如果在一定时期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比基期增加(减少),则被认为是贸易条件改善(恶化)。因此,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一定时期出口盈利能力(相对于进口)的重要指标。他们认为,从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下降而言,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①初级产品与工业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差别很大;②由于技术进步,替代初级产品作为原料的合成品、替代品大量涌现,这些新产品的出现降低了对非食品类初级产品的世界性需求;③技术进步还降低了工业生产中原料的消耗系数,因而对初级产品原料的进口需求并不随进口国工业生产的规模扩大而同比例增加;④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大多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附属国,被殖民者作为原料的供应地,这样的贸易格局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缺乏供给弹性,出口结构具有刚性;⑤发达国家的劳动要素收入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以上五个因素中,除需求价格弹性差异和贸易格局形成的历史原因外,其他三个因素都与技术相关。而近年来对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诸多研究中,也发现技术进步是影响贸易条件变化的重要因素[5]。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贸易自由化成为了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同时,也拉大了各国的经济差距,各国并非均等地分享了全球化收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那些技术进步快的国家往往会比那些技术进步慢的国家获益更多。而作为技术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人力资本、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差距,在和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往往要接受对本国不利的贸易条件。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提高技术水平对于改善本国贸易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一国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原有产品质量和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从而调整和优化该国的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改变本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扩散的渠道(如国际贸易、FDI),引进并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开发高技术产品,以扩大出口贸易总额和实现一定程度的进口替代。

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则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这是由我国的资源状况、技术水平、市场环境等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在我国的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高,约占出口总值的70%,而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过低,不仅大大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尽管近年来我国的主要出口部门――制造业发展迅速,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因而,我国的贸易条件总体不高。根据武海峰、牛勇平(2004)的计算结果,虽然1989~2002年期间我国的贸易条件有两次明显提升,但总体上是呈下降趋势。2000年我国贸易条件降至了最低点,入世后虽有所好转,但升幅不大。

现实经济中,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改善乃至整个国际分工格局的改变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技术进步影响贸易条件的几种情况,要改善贸易条件,我国应在出口部门发展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而在进口部门发展中性技术进步。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的技术大多为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如自动化设备、数控机床等,这些技术虽然节约了劳动,实现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但是却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同时,在技术和产品的引进过程中,我们过分重视硬件设备的进口,而忽视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从而导致对引进技术吸收能力不强,加大了对外来技术的依赖程度,最终不能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近年来,我国设备投资中的60%是靠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装备的近95%、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0%以上、数控机床等的70%被国外产品占据。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国际技术扩散虽然有助于一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但是我国由于贸易伙伴、贸易结构等方面的原因,贸易条件总体呈下降趋势。可见,在我国,国际技术扩散带来的技术进步还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对改善贸易条件的促进作用,就必须调整和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并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释]

①文中数据均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2007年。

[参考文献]

[1]李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国际技术扩散的对策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2):1-6.

[2]朱勇.新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70-196.

[3]张培刚,张建华.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25-127.

[4]高艳梅.浅谈我国外贸结构的发展及影响因素[J].魅力中国,2008,(6):98-99.

[5]武海峰,牛勇平.改善我国贸易条件必须依靠技术进步[J].经济学动态,2004,(12):24-27.

TheEffectontheDevelopmentofForeignTradefromInternationalTechnologicalDiffusion

WuJianjun,QiuYi

(SchoolofBusiness,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gtan411201,China)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范文篇6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国家;高科技产业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2-0008-02

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三个代表。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李嘉图将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发展,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优取重,两劣取轻”,这就是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假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用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供求关系不同,导致两国间要素的价格差异,而投入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两国商品生产成本的差异,生产成本的差异形成不同国家商品的价格差异,进而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贸易可以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优势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在H-O定理中,俄林将贸易模式进一步表述为:一国出口的应该是那些密集地使用本国较为丰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是那些需要在生产上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因此,其结论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一样,认为自由贸易对于各个贸易参加国都是有利的。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贡献在于进一步丰富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在俄林的模型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的技术条件及规模报酬仍然不变。要素禀赋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曾经在很长时期内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理论。

从“绝对优势理论”到“比较优势理论”,进而到H-O四大定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一直遵循着完全竞争、报酬不变、同质产品等古老的假定。总体看来,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没有脱离比较优势的理论框架。

二、国际贸易的新发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中国家的出现以及国际分工的重要发展,国际贸易达到任何时间都没有达到的发展。然而,与经典贸易模型所预测不相符合的是战后的贸易模式并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相违背。美籍学者瓦西里·里昂惕夫首先发现这样问题。他运用经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美国的贸易有悖于H-O理论。这就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之谜”的出现挑战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也加速促使战后一系列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的诞生。包括新要素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的诞生都依托战后国际贸易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战后的国际贸易理论也在解释新出现的现实问题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当代国际贸易中出现了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发展、区域集团内部贸易发展、制造业内部贸易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增长、加工贸易和软件外包等新的贸易方式出现。这些新的贸易方式与过去时贸易理论不完全相吻合。针对现实中国际贸易大量存在的同类产业内部这一现象,从20世纪70年代末,保罗·克鲁格曼提出“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解释。他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不变的假设,建立了一个不完全市场、存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异质性的产业内贸易模型。阐述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成功的解释了战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和这新新型产业在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由于产业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陆续建立模型对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进一步的探讨。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出现以及加工贸易、外包业务的出现,推动了包括跨国公司内贸易理论、一体化贸易理论以及产品内贸易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当然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也要注重食品药品等涉及人类生活方面的安全。这是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三、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学家对产品内贸易现象的关注代表着贸易理论进一步微观化趋势。产品内贸易是由垂直专业化引起的中间投入品贸易,加工贸易是产品内贸易主要的表现形式。经济学家从垂直专业化的角度对国际贸易内容进行了新的划分,并且在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以及产业组织与契约理论等不同理论下对产品内贸易进行研究。在以产品内贸易为对象的理论框架下对标准国际贸易理论体系进行新的理论整合和补充,将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框架延伸到了产品生产的工序和区段层面。经验数据显示,在生产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全球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企业规模、利润和国际经营行为有诸多异质性,因此需要研究企业个体特征在企业国际扩张选择中的作用。然而,由于新贸易理论采用对称性企业假设,一体化均衡下同一产业内企业定价、产量、利润、收益和外贸参与程度相同,企业无任何差异,因而它无法解释20世纪90年代以后获得的微观数据,这就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摒弃技术对称以及研究企业异质性作用的贸易理论。

四、总结

中国现阶段还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有着重大的作用,经济发展也是我国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无论是自由贸易的政策还是战略性贸易保护的政策,选择的依据都是如何使本国的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不仅从静态上评估,也要从动态上考虑对什么产业采取什么政策都要有精确地利弊分析,国际贸易新理论不是告诉我们应不应该保护的问题,而是为了我们贸易政策的选择给予更多的考虑问题。我们应该在优势上取得经济上的突破性的发展,大力发展科技新型产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才国伟,舒元.我国对外贸易与世界技术扩散[J].国际贸易问题,2009(11).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市场结构

国际贸易理论与市场结构理论分析框架的产生

国际贸易是商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交换,国际直接投资则表现为货币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循环。按照蒙代尔的理论,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可以完全替代货币资本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就不会发生。按照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产业资本的循环依次经过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并且3种资本形式还要保持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并存性。单个产业资本循环的特点也体现在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中,从世界经济的范围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经过上述3种形式才能保持经济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市场结构理论来自于产业组织经济学,按照该理论市场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两大类型,不完全竞争市场又分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3种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别主要体现为产品差异性、进入和退出壁垒以及卖方集中度。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是产品具有同质性,进入和退出壁垒小以及卖方集中度低,而不完全竞争市场则相反。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提供的产品有差异、行业的进入壁垒较大,具有规模经济及由此产生的卖方集中度。古典贸易理论和现代贸易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新贸易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之初就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世界经济活动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有融合趋势。

从历史上看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先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从发源于15世纪欧洲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开始,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以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为标志。这两种理论有各自的分析框架,国际贸易理论的逻辑起点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则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统1的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逐步结合,商品、资本、技术和服务的流动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但是统1的理论框架还没有建立起来。本文从市场结构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和直接投资理论,并指出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基础在于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新贸易理论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福利影响,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使得垄断竞争厂商都具有向国外出口产品的动机,加之这些厂商生产的是有差异的同种产品,产业内贸易形成。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不完全竞争市场,如果具备贸易壁垒和资本自由流动,国际直接投资厂商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就能够实现对国际贸易的完全替代。

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现代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按照市场结构划分前3种可以归纳为1类,它们的理论基础都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古典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包括1般均衡理论、相互需求理论和对偶理论,这些理论都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假设下。现代贸易理论则以要素禀赋论为代表,该理论体系阐述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在于产品的价格差异,价格差异源自于成本差异,成本差异产生于生产要素的丰裕度。主要理论包括要素禀赋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萨缪尔森—斯托尔帕定理和罗伯津斯基定理等。

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分析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这些前提假定包括:生产要素在各国内部是自由移动的,而在国家间是不能移动的;国家之间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制;生产和交换是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素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贸易双方的出口价值等于进口价值,国际收支平衡;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0;没有要素密集度转变的情况,生产同1商品时各国的生产技术1样,生产函数相同;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不存在规模经济递增。从上述的前提条件可以看出该理论体系将国际直接投资排除在外,首先国家之间没有多余的资金可以投资;其次国家之间没有要素流动的可能性。总之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没有给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留下任何成长空间。

要素禀赋论创立后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掌握了1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就可以推断出该国的对外贸易走向。然而里昂惕夫的实证分析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学者们提出了各种解释用于修正要素禀赋论的前提条件,如贸易壁垒说、自然资源稀缺说、生产要素异质说以及人力资本说等等。前提中完全竞争的假设在现实中难以满足,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只能作为产品价格的接受者,他们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许多现象无法用完全竞争的市场来解释,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它的创建是建立在两个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之上:即产业内贸易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源差异和规模经济均是国家进行专业化和贸易的原因,前者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产业间贸易,而后者是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的产业内贸易,它更强调的是非比较贸易优势。同时为强调规模经济作为贸易的原因作了3个基本创新:将产业组织引入贸易理论,将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模式的不现实中解脱出来;摒弃了传统的2维假定和凸性生产可能性曲线,新贸易理论发展了1种“层级结构”的方法来解释贸易和要素流向,即产业间贸易仍由要素禀赋的差异来决定,而某产业内部具有类似要素比例的产品之间却相互分工和贸易,后者在产业间贸易的格局中表现为净贸易量;区分了技术溢出的外部经济和市场规模作用的外部经济。

把新贸易理论看作和古典贸易理论完全对立是不确切的,新贸易理论只是补充了后者在自身假设框架下所难以解释的现象。新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而古典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基础上。

不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垄断优势理论,它由美国学者海默于1960年在他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都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海默则认为,要解释战后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必须摒弃传统理论中关于完全竞争的假定,对不完全竞争进行研究。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不具有支配市场的力量,它们生产同类产品,拥有获得所有生产要素的平等权利,这样就不会有对外直接投资发生,因为它不会使企业拥有高于当地对手的优势。只有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才能获取垄断优势,并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予以利用。

金德尔伯格将垄断优势分为4类:来自于产品市场不完全的优势;来自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全的优势;企业拥有的内外部规模经济;由于政府干预,特别是对进入市场以及产量的限制所造成的企业优势。后来学者在海默的理论框架下进1步发展了垄断优势理论,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1是论述跨国公司垄断优势的来源;2是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交易3种方式中选择直接投资的根据与条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就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认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企业特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3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特定优势类似于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即1国企业拥有的高于其他国家企业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只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全而通过内部化将企业的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市场不完全的含义近似于不完全竞争,邓宁认为市场不完全可以分为两类:结构性市场不完全和知识性市场不完全。企业利用市场不完全通过内部化建立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越大,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倾向性越明显。内部化优势还不能充分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利用出口照样可以发挥优势。区位优势可以更充分地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因为区位优势属东道国所有,企业无法自行支配,只能予以适应和利用。只有国外区位相对国内区位具有更大优势时企业才可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不完全竞争市场下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

在世界经济活动中,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地理区域上呈现高度的1致性,在贸易和投资领域还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发展中国家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与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1致,2战前以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品为主,2战后传统的工业品贸易下降,高科技含量的工业品贸易量上升,究其原因在资本的跨国界流动,战后国际资本更多地流入制造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加快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国际直接投资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模式与格局,最初国际贸易更多表现为产业间贸易,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在增加。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实现的,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企业贸易量在不断扩大。第4,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融合协调机制统1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实现。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范文篇8

一、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

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工业国传统的“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的贸易形势逐渐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空前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针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内容,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双赢。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与贸易。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必然会引起对传统贸易理论局限性的重新思考:

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之间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强调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间差异越大,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贸易更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显然不能解释二战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其次,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当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与贸易,即所交换的应当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应当是产业间的贸易。然而,实际的贸易构成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此外,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时,就会进一步发现传统理论的不适应性,期望有一种考虑了公司行为的贸易理论。

因此,为了能对国际贸易的新变化做出科学的解释,需要对传统贸易理论进行补充与发展,促成了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三、新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假设前提

新贸易理论主要是指二战结束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解释新的贸易现象而产生的一系列国际贸易理论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迪可西特、克鲁格曼、赫尔普曼、斯宾塞和布兰德等。其中最主要代表人物是克鲁格曼。以下对其假设前提进行介绍。

传统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是以一些严密的理论假设为基础的,主要包括: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模型分析的是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要素,即2×2×2模型。但新贸易理论认为正是这些前提不符合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使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应当放宽并建立更符合现实的前提假设:

1、引入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假设转变为更符现实的不完全竞争。

2、规模报酬不再是不变的,而是递增的。

3、传统的2×2×2贸易模型过于简单化,新贸易理论改为J×N×M模型。

4、放弃赫克歇尔-俄林关于贸易国在获得生产技术方面具有相同可能性的假定,研究不同国家获得技术的可能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建立了更符合实际的前提假设后,打破传统贸易理论中“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这两个关键假设后,为解释贸易动因与贸易基础开辟了新的源泉,新贸易理论得以发展壮大。

四、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1、新贸易理论对贸易动因与贸易基础的解释

产业内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与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要现象,新贸易理论认为这是因为产生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因为技术和要素禀赋的差异带来了贸易。新贸易理论从供给、需求、技术差距论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动因与基础。

(1)从供给角度:揭示了规模经济性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的企业的垄断竞争行为成为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与基础。1977年,迪克希特和斯蒂格利茨建立的D-S模型,阐述了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和企业生产规模经济的两难冲突问题。在具有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企业倾向于扩大生产规模,对生产者来说,产品差别越少越好;而消费者则要求产品要具有多样性,即产品差异。国际贸易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各国专业化大规模生产具有某一方面差异的同种产品并进行贸易,既利用了规模经济性获得比较优势,又满足了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需求。

克鲁格曼看到了D-S模型解释贸易问题的潜力,首先将它应用到国际贸易分析中,建立了规模经济理论,即一个由规模经济引致贸易的模型。通过采用张伯伦垄断竞争分析方法,得出结论为:贸易并不需要是技术或要素禀赋差异的结果,而可能仅仅是扩大市场和获取规模经济的一种途径。国际贸易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市场,厂商可以打破单一狭小的国内市场限制,在世界范围内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并从别国进口其它差异性产品,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综上所述,关于贸易发生的原因,新贸易理论从供给角度分析,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规模经济就成了引起专业化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即使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并且国家间的差异越大,产业间的贸易量就越大,而国家间越相似,产业内的贸易量就越大。

(2)新贸易理论还强调需求因素对贸易产生和贸易结构的影响。从需求角度进行探索,填补了贸易动因研究视角上的一大空白。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的代表性需求理论,将需求与产品差异结合起来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他指出,一国平均的收入水平或者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就是一国的代表性需求。生产者只有专门生产代表此水平的商品才有可能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一国应集中生产本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出口该产品,并从与本国收入水平相似的其他国家进口相似产品,以满足本国其他收入水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该贸易理论表明,规模经济容易在各国代表性需求的产品上产生,因此收入水平越相似,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越多。

(3)技术差距论以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为分析前提,认为技术差距和模仿时滞决定了现实的贸易格局。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修正了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提出了技术差距理论。该理论在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时,即是著名的生命周期理论。同时也可解释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即使两个发达国家在技术开发方面具有相同的能力,所开发出的技术与产品仍会有差异,从而促成国际贸易的产生。因此技术水平接近的国家会因为追求产品的差异性而产生贸易。从而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2、在贸易政策方面,两个论点——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的提出

传统的贸易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框架下,完全竞争市场是最具效率的市场,任何干预只会带来效率损失。因此传统贸易理论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新贸易理论则认为现实中市场的有效性就值得怀疑。因此提出了两个干预贸易的论点-利润转移论和外部经济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外部经济论认为,一些具有技术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通过知识外溢为其他部门带来收益,即产生了有益的外部经济性。政府则应该对这些产业进行扶持,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以上述两种理论为基础,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即应当对对本国经济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战略性产业进行扶持补贴。如日本80年代中期从美国手中夺得半导体产业的控制权,就是战略性政策使用的结果。战略性政策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贸易政策有重大影响力,同时,也影响了欧洲联盟条约的内容。

3、新贸易理论提出了参加贸易并不总能得到利益的论点

传统贸易理论并未对国际贸易的福利效应作专门分析,因为其理论的结论是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对各国都有利益,贸易利益来源于专业化生产效率的提高。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利益不仅来自比较优势,还来自于:规模经济性、增加了不完全竞争产业的竞争程度、增加了产品的差异性等。同时,新贸易理论指出,尽管存在着潜在贸易得益,但不完全竞争市场同时也产生了风险,使一国经济有可能不仅无法利用潜在的贸易得益而且实际上遭受损失。当贸易使得本国以递增规模生产的行业和高度垄断的行业收缩,而带来的其他利益不足以弥补这种收缩带来的损失时,贸易使本国受损,这说明,参加贸易并不是总能得到利益。

4、新贸易理论开始注重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将贸易与投资问题孤立地进行研究。经济全球化使人们认识到贸易与投资实际上是厂商国际化经营中的不同选择方式,出口或到东道国建立基地所需考虑的因素实际上是相似的,国际贸易可以看作是以商品为载体的要素的国际流动。二战后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生活的主要载体,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故一些学者开始将贸易与投资置于统一框架中进行研究,注重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也是新贸易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范文篇9

【论文摘要】加工贸易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贸易方式,加工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原因和基础。国际分工、产业内贸易、WTO和跨国公司推动了世界加工贸易的发展。【论文关键词】加工贸易国际分工产业内贸易WTO跨国公司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和包装材料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都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和冲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随着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分工日益国际化,加工贸易已成为全球国际贸易的主流。一、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促进了世界加工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是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国经济的内部分工就会超越国家界限,形成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没有国际分工就不会有国际贸易;另一方面,国际贸易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扩大而日益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把世界各个角落的国家卷入国际商品流通,使国际贸易成为一种经常的广泛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同期的工业增长速度。同时,国际贸易方式也日益多样化,由单纯的商品进出口发展到实行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出现了国际间的合资企业、合作经营、补偿贸易、加工贸易、国际租赁、技术转让等,使有形商品与技术转让结合起来,愈加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分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现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其特征为工农业的分工。第二个阶段出现在十九世纪后半期,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的特征是工业内部的“垂直分工”,也即工业内部在生产过程上相互连接的不同部门间的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进入第三阶段即制造业内部的“水平分工”阶段。“水平分工”就是同一部门内的国际分工。在同一部门内,将同一产品的零部件的生产或是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工艺过程分离开来,并将其分布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然后统一组装制成成品销往世界各地,如汽车制造业或飞机制造业内部的国际分工。出现制造业内部同一产业的国际分工的原因是战后科学技术的革新和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加工贸易在性质上具有较多的“水平分工”成分。从加工贸易的定义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是指从境外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而“水平分工”的实质就是将同一产品的零部件的生产,或不同生产工艺过程分布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然后统一组装制成成品。因此加工贸易方式是国际“水平分工”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当前,发展中国家通过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而发展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贸易是一种初级的“水平分工”模式,而现代迅速发展并成为趋势的高新技术加工贸易则属于一种高层次的“水平分工”。总之,加工贸易较多地体现了一种国际“水平分工”的特性。二、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世界加工贸易的发展所谓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种产品,以及同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器件)参加国际贸易的现象。例如,日本出口丰田汽车到德国,同时进口德国的奔驰汽车,又如美国出口汽车零部件到日本,又从日本进口汽车的零部件。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的日本本田汽车大量向日本出口,本田在美国的产量超过日本本土的产量。二战后产业内贸易能够迅速发展,在贸易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加,首先是国际分工进入“水平分工”阶段的结果。正是由于“水平分工”,使得同一产品的不同零部件或不同的生产工艺过程分布在不同的国家生产,然后通过产业内贸易将零部件集中到一个或两个地方统一组装销售到世界各地。因此,“水平分工”的出现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其次,在制造业内部同一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投入的要素比例不同,从而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制造业内部同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如生产零部件阶段和统一组装阶段,往往投入的要素比例不同。一般来说,生产零部件要求投入的资本较多,技术要求较高;而组装阶段,要求投入的劳动力较多,于是出现了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国际分工。再次,战后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发展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劳动力工资上升较快,于是它们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以总部位于加州的罗技国际集团公司为例,它在苏州有一个工厂,每年向美国出口2000万只鼠标,在美国销售价40美元左右。其中罗技公司拿走8美元,批发、零售商拿走15美元,罗技的供应商(如摩托罗拉)拿走15美元,中国只赚3美元,而这笔钱还要负担工资、能源、运输和管理费用。罗技在加州的450个销售人员的收入总额,远远高于苏州工厂内4000名工人的工资。加工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产业内贸易。加工贸易是在二战后国际贸易呈现一系列新特点的情况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产业内贸易就是国际贸易一系列新特点中的重要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贸易方式由过去主要使用本国相对便宜的要素资源直接出口最终产品的方式,逐渐向大量进口资本品、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然后再加工成成品出口的加工贸易方式转变。加工贸易方式成为产业内贸易赖以发展的重要保障。三、WTO对世界加工贸易产生深远影响WTO秉承了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并扩大了它的范围,主要内容有:无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削减并约束关税、取消数量限制等)、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鼓励经济改革和发展原则。WTO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和知识产权等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系,它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加工贸易的发展。第一,关税大幅度下降,使发达国家的资本、商品、技术更容易进入其他国家市场,减少了跨国公司在外国进行加工贸易运营的成本。跨国公司可以在世界各地进行零配件的生产,然后通过国际贸易集中进行组装,使最终产品的成本达到最低,这对世界加工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第二,按照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在一定的范围内,缔约国一方应使另一缔约国企业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企业同等的待遇,例如,各国不能强制让跨国公司使用当地的国产原料、零部件等,这就给跨国公司在各国开展加工贸易提供了便利,减少了政策上的障碍。第三,WTO的透明度原则要求各成员国迅速公布有关对外贸易的各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司法判决及其变动,以使其他成员国政府和贸易经营者熟悉,这使跨国公司能够更方便地获得信息,减少加工贸易经营的风险。第四,世界服务贸易的迅速增长为加工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乌拉圭回合谈判将服务贸易列入谈判的范围内,使世界服务贸易包括通讯、运输、金融、保险、咨询、人员培训等迅速发展,这为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带来了诸多方便。第五,乌拉圭回合的知识产权为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法律的保障。世界加工贸易的正常发展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在WTO的知识产权协定下,各成员方能逐步改善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极大地促进世界加工贸易的发展。四、跨国公司推动了世界加工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投资区域的调整使各国参与加工贸易的竞争更加激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公司开始实行全球产业的整合。在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中,不同的生产环节所需要的要素投入是不同的,而不同国家要素的相对价格不同,这会促使跨国公司分解生产流程,将各环节分别放在成本最低的国家进行生产。跨国公司利用其巨大的资本优势和各国的低成本要素相互结合,实现企业经营的全球化战略。因此,它们将具备供求关系的上、下游产业分布在世界的不同地方,以相互利用优势,实现战略资源的真正共享。为此,在跨国公司的全球一体化投资中,选择在哪个国家进行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产品的生产的范围更大,这将导致各国参与加工贸易的竞争更加激烈。生产国际化趋势的日益明显,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主要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行的。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就是指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跨越国界的贸易活动。战后跨国公司实行全球战略和公司内部一体化,不仅促进了跨国公司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母公司通过向海外子公司出口中间投入品,然后再进口制成品或者通过从国外子公司进口上游产品再在母公司或其他国家的子公司加工成成品销往世界各地,由此可以降低外部市场造成的经营不确定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增强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实现其全球利益最大化。当前有跨国公司参与的国际贸易占全世界国际贸易的70%~80%,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特征的凸显,加工贸易已成为各国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的一种重要方式。一方面,加工贸易具有无税运营的特点,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发挥各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倍受跨国公司青睐;另一方面,以加工贸易方式介入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和投资门槛较低,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乐于接受的国际分工方式,发展中国家利用加工贸易加快了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的步伐。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范文篇10

【关键词】国际贸易摩擦现状特点产生原因应对策略与机制

一、引言

自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随着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我国所面临的国际贸易摩擦亦日趋激烈,这一问题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中面临的巨大问题。对此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情况仔细全面的对国际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对策,将其影响降到最低,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国际贸摩擦的现状及特点

(一)国际贸易摩擦涉及领域不断扩大。

我国国际贸易摩擦所涉及的领域从最初的农产品、纺织品等初级产品发展到现在的钢铁、电器、以及最近出现的光伏产品等工业制成品,并且随着我国产品结构的升级,不断有新的行业成为国际贸易摩擦的涉及对象。对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外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摩擦也在从某个具体的产品上升到整个产业,这对整个出口产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摩擦影响程度不断上升。

在我国国际贸易摩擦所涉及领域不断扩大的同时,其涉及的金额也在不断增加。2002年中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涉及金额仅为8亿美元,然而截止到2009年,我国在贸易摩擦中所涉及的金额已经突破100亿美元。除此之外,世界各国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不断打压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也越来越严重,不仅贸易摩擦对象从某个具体产品扩展到整个产业,在制裁方式上也从部分驱逐转向关闭整个市场。

三、国际贸易摩擦的产生原因

(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与中国。

不管是我国所遭受到的国际贸易摩擦,还是其他国家遭受到的国际贸易摩擦,其产生根源都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TradeProtectionism)。自9.11事件以来,全球各国经济普遍进入衰退低迷状态,各种国际贸易保护策略便开始广泛兴起并引起国际贸易摩擦。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崛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市场的竞争格局。其中最显著的表现就是我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据的比例不断增加,而这必将给其他国家带来一些市场竞争压力,加之中国愈演愈烈、甚嚣尘上,中国所要面对的贸易摩擦也就不断增多。

(二)外贸经营体制不完善。

在我国,集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这使得他们在出口贸易份额中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便成为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力量。我国的国有企业往往会给合作伙伴一种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受政府资助的错觉。国际贸易摩擦中有两个非常敏感的因素:价格和进口数量因素。在我国,出口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一般是采取低价销售的方式,这种低价出口的无序增长方式,不仅会使我国出口商品无法获得正常的利润,降低出口商品的档次,更会给外国中国低价出口商品涉及倾销的借口,从而使我国遭遇更加严重的国际贸易摩擦。

(三)企业自我防护意识差。

我国的贸易出口企业常欠缺对市场发展动向把握的敏锐度,对于信息的捕捉和分析都不足,这就导致我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内的竞争手段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当一些国外企业已经在市场上对某产品进行关注并调查时,由于企业自身的敏锐度不够,仍旧按照原有的战略进行贸易,这就很容易使自身在贸易市场中陷入被动的地位。近年来虽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业协会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有所改进,但相关改进仍处于初步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国际贸易摩擦,企业无法提供符合要求的案本,就会加大其在国际贸易摩擦中遭受的损失。

四、国际贸易摩擦的应对机制

(一)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

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我们首先要建立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完善的预警机制。通过对进出口商品的数量、盈利与否等信息进行通报和交换共享,增强国内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并确保信息的时效性,有利于各部门了解和掌握国内产品的进出口情况以及销售情况。这一机制的作用是:一方面,当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在短期内出现大幅度增长时或存在对我国国际贸易造成损害的情况进行预警;另一方面,对于可能引起反倾销、反补贴问题的大量种类单一的产品出口时,对其进行预警[3]。此外,政府应当对可疑情况进行及时快速的反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耽误处理的最佳时机。

(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在经济体制和制度方面,我国应当按照市场经济体质的要求进行转变,完善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化市场体质改革,尽量消除会引发国际贸易摩擦的体制性因素。结合现有的多边谈判经验,尽快获得国际市场对我国市场经济体质和地位的认同,转变我国在反倾销等国际贸易摩擦中的被动地位。提前在国内经济贸易市场内树立国际化标准的观念,在面对国际贸易摩擦时,尽可能的采用国际化的标准对自我进行约束。对于国际化标准下存在的漏洞和缺陷,我国内部可以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自己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或标准对其进行完善和规范,但一定要确保我国内部的制度要比国际标准更加科学合理。

(三)加强伙伴间的贸易合作。

首先加强中国与周边邻国间的经济贸易合作,使其真正从合作中得到一些利益,以此来发展中国的贸易市场。其次,加强中国同东亚地区的经贸合作发展,促进其经济一体化。接着是要加强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为双方带来双赢的收益。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贸易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摩擦的不断增多是必然的。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妥善解决各式各样的贸易摩擦,才能够使中国在国际贸易大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为我国的贸易市场创造出一个公平的环境,保障国家和企业的利益。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范文篇11

〖关键词〗贸易投资一体化国际贸易理论创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其主要特征是全球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经济的日益融合和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全面、自由流动,如此各国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经济的变动日益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贸易与投资日益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主要归因于90年代初东西方敌对的结束使市场经济制度基本上一统全球,真正的全球市场得以形成,而科技进步所带来的信息革命、通讯与交通的迅速发展、国际分工的深化,WTO的建立等等则为之推波助澜。经济全球化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同时对传统的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也提出了诸多挑战,给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创新带来了机遇。本文将对加以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竞争优势将取代传统的比较优势而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基础

在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自由贸易理论一直占统治地位,而比较成本理论又是自由贸易理论发展的主线。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在国际贸易分工中,只要各个国家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就会获得比较利益,不仅其自身而且整个世界都会从中受益。其后的要素禀赋理论只是从一般均衡的角度运用多因素分析方法进一步解释了比较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新理论”则是在分析中加入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等现实的因素,使国际贸易的分析更接近现实,它们都没有超出比较成本的分析方法。这些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从经济学角度认为,只要各国遵循成本原则从事分工,就都能获益,各国不存在利益的冲突。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严格说来是管理学家,尽管他认为自己更是一个经济学家)虽然在其出版的一书中强调了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利益的冲突,认为竞争优势是一国在国际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并详细阐述了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波特,1991)。但该理论主要是从管理学角度分析了一国如何在国际竞争中提高整体竞争力,实质上属于宏观竞争战略的分析。因此,如果要把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归入国际贸易理论的话,它也只是进一步解释了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如何从宏观上培育产业与公司的竞争优势,是对比较成本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比较成本已经不能再成为决定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基础(洪银兴,1997)。这事因为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假设前提即要素在国家间的不可流动性。正是由于要素的不可流动性才造成了各国比较成本的差异,而且其带来的某一方面的比较优势是一国所独有的,其他国家无法加以利用,国家之间的分工和贸易就成为平衡这种差异的惟一途径。但在经济全球化、要素特别是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比较成本优势以不再为一国所独享,如某一国家劳动力比较丰富和便宜,外国企业可以借助资本流动到该国投资设厂加以利用、获取利润并汇回母国。在此情况下,某一国的比较优势实际上成为本国及外国都可以利用的区位优势。谁可以利用?是本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呢?这就要看哪个国家有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一个国家资本实力雄厚或者技术、管理上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其利用国外比较优势获利的能力就越强。因此,所谓经济全球化、贸易投资一体化实质是跨国企业依靠竞争优势,借助投资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对资源的整合。竞争优势成为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基础。一国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就越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别国的资源,并减少本国资源被别国企业整合。这种竞争优势表现在:依靠资本力量从事大规模生产所获得的成本优势;依靠R&D获取技术优势、生产差别化产品的能力;依靠独特的管理方法降低交易成本的能力,等等。可见,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市场力量,规模大小、成本高低不是竞争优势的惟一决定因素。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的格局将由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为主,中间产品、零部件贸易比重增加

在以比较成本为基础的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格局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国际交换的对象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这是因为在传统贸易理论认为比较成本、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国际贸易基础的情况下,各国必然分工生产要素密集度不同的商品以供交换。它主要发生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或者经济发展水平相近但要素禀赋差异较大的国家之间,产品的流动是单向的,产品的用途也存在很大差别。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发展、国际分工的深化,发达国家的产业内分工、产业内贸易比重逐渐增加。它主要发生在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产品的投入要素比例、最终用途基本相近。根据国际贸易新理论,它主要是发达国家的企业在产品差别的基础上为了追求规模经济效益而造成的,有的甚至通过协议性国际分工来达到。据此,产业内分工、贸易的商品应以同一产业内的最终产品为主,如美国出口豪华轿车、进口经济型轿车,日本出口经济型轿车、进口豪华型轿车。

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贸易与投资一体化,国际贸易格局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虽然产业内贸易继续发展,但其贸易的对象、贸易的主体已与以前大不相同,跨国公司公司内贸易迅速增加,一些原来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产业内贸易也将有一部分转为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这是因为透过经济全球化的表象可以发现,其实质是跨国公司所“经营”的贸易与投资活动的一体化,跨国公司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更是主宰。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世界投资报告》,200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3万亿美元,其中跨国公司占90%。目前全球共有6万多家跨国公司,在全世界拥有80万家海外分公司,它们掌管着全球1/3的生产、2/3的国际贸易、70%以上技术转让。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获胜,跨国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直接投资中采用了不同以往的战略:

为了壮大自身规模、减少竞争对手、降低经营风险,随着自身资金实力的增强、国际借贷的便捷,它们往往采用横向购并,在某一产业内开展多元化经营、系列化生产。这在近六七年来的国际汽车、石化、信息等领域表现得非常明显。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资料,1987年全球跨国并购的价值仅为1000亿美元,1999年达到7200亿美元,2000年外国直接投资以跨国并购方式实现的金额约为11000亿美元,比上年度增长1/3。在过去的十年中,国际生产的增长主要是通过跨国并购而不是通过新建企业投资实现的。发达国家占世界并购额的90%,跨国公司占并购总额的90%。横向购并使原来生产同类产品(不同型号)的跨国公司之间可以通过产业内分工而进行的产业内贸易转变为跨国公司内部分支机构之间的公司内贸易。如在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以前美国与德国之间这两个公司生产的汽车之间的贸易属于公司间的产业内贸易,而两公司合并后的贸易变为公司内的产业内贸易。这种特大型“全能”跨国公司的出现,就对原先市场结构理论中认为是企业出于规模经济效益只生产有限系列产品从而导致产业内贸易的解释提出挑战,而且根据原有理论,产业内贸易也应主要发生在公司间。

为了在全球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中同时采用垂直一体化战略,其形式既有独资、控股、参股的直接股权控制,也有借助品牌进行的非股权控制的虚拟一体化方式。在直接的股权控制模式中,跨国公司往往自己投资从事研究与开发或者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以确保技术领先的优势。对于普通、标准零部件则采用全球采购的虚拟一体化模式,以降低成本。这种战略导致国际贸易形式的变化:对应于前者,精密零部件在公司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对应于后者,加工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张二震,1999)。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赢得先机、抢占市场份额,跨国公司的研发已经不再一味地局限于母国,当地研发、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甚至面向全球销售发展迅速,有的还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研发中心。这就使许多新产品不再像20世纪50-60年代一样有一个生命周期,用来解释国际贸易分工中产业梯度转移的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的边际产业转移理论遇到挑战,并且它给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实行技术赶超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贸易利益的衡量标准发生变化,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将取代静态利益而居于主要地位

以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为代表的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运用静态分析方法,阐述了每个国家只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就会带来整个世界产量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和要素使用的节约。如通过出口,一国的出口商可以获得更高的出口收入,国家可以得到更多的外汇收入。它们强调的主要是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但国际贸易还有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更为重要的动态利益。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促进竞争,加快技术进步,促进资金积累,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引进先进的观念、制度等等。应该说,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一直是国际贸易主要利益之所在。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动态利益的地位还将上升,它应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主要着眼点。这是因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经济全球化下就国际经济活动的直接利益而言,国际投资的收益将逐步超过贸易的收益而居于主要方面。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既相互替代,又相互促进,总体上国际投资是促进国际贸易规模扩大的,因为对投资国而言,虽然对外投资替代了原先的对外出口,但也因此带动了相关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出口,对受资国而言可弥补资本的短缺,使潜在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增强生产和出口能力。这种分析方法显然是传统的比较成本的分析方法,在国际投资活动中各国发挥的是自己的比较优势,投资的收益最终仍通过贸易活动得以体现。而且在这种投资收益以国家为单位的分析方法中,跨国公司的利益跟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通过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资本输出国的利益会增加。这在麦克杜格尔模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虽然不排除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因为国际投资优化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扩大了中间产品、零部件的贸易,但另一方面,对资本输出国而言国际投资的收益不能够再通过国际贸易的利益加以体现。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投资活动是跨国公司借助资本这一纽带所进行的全球范围的资源整合,为了利用某一东道国的要素优势(比如廉价的劳动力),它可能到该国投资设厂,但中间零部件、机器设备则可能来自他国而非母国,生产的产品可以就地销售,或向其他国家出口,出口收益则记在东道国的贸易收支上,跨国公司得到的是投资的收益――利润。如果跨国公司将利润汇回母国,则资本输出国得到了投资收益。相反,如果母国所得税率相对国外较高,跨国公司从自身总体利益出发有可能将利润留在国外,母国将一无所获。因此,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的利益与母国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只有投资收益才能准确反映资本输出国所获得的直接利益。全球化因此也给资本输出国和输入国政府各提出了一个问题:资本输出国在积极培育跨国公司以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又如何使之服务于国内的经济活动,增进国内的福利;资本输入国政府在积极吸引国际投资的同时,如何使跨国公司融入本国经济活动中,服务于东道国的经济发展。

2.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通过进出口额来计算国际贸易收支的统计方法已经不能准确反映一国的贸易利益,以外汇增加额、原产国计算(薛荣久等,1998)或许更为精确。

进出口额的统计方法在没有要素国际流动的情况下能够准确反映一国的进出口状况,因为在此条件下一国的出口产品全部是用本国要素生产的,进口产品也全部是用贸易对象国的要素生产的,出口表现为外汇收入的净增加,进口表现为外汇对贸易对象国的净支付,两个国家间的贸易差额因而也能够准确反映双方的贸易关系。

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于跨国公司的作用及资源的全球流动,一国的出口产品可能不是“本国企业”生产的,而是外国甚至进口国跨国公司的分支机构生产的;出口产品不仅使用了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甚至大部分来自进口、来自最终产品进口国的进口。这在加工贸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一些加工出口产品往往大部分原材料、零部件来自国外,加工出口国只获得了极为有限的加工费。根据传统的统计方法,加工贸易出口额都记为加工贸易出口国的出口很显然是不公平的。它不仅片面夸大了出口国的出口规模,更容易导致国际贸易关系的紧张,掩盖了国际贸易中实际的利益关系。例如在中国出口美国的芭比娃娃中,出口价格为2美元,但进口原材料为1美元,运输、管理费为65美分,中国获得的加工费(工缴费)只有35美分,其在美国国内的售价为9.9美元。美国厂商获得了主要的利益,中国的收益只有35美分,但2美元的出口额却记在中国的头上。正是这种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在加工贸易成为中国主要贸易方式的情况下,不切实际地夸大了中国的出口贸易规模,使得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国的贸易关系日趋紧张。如果采用原产国标准,计算出口国出口产品的增值率、外汇增加额,则能够比较准确地衡量一国的出口收益、出口创汇状况。所以,经济全球化给国际贸易统计体系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3.经济全球化下,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应成为开展国际贸易的主要追求,对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

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各国都被强行纳入国际分工体系,各国市场都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在一国市场上从事生产和出口的企业不仅有“纯粹”本国的企业,还有外国的企业、合资企业,出口收入因此并不为出口国所独享,外国企业可以将出口利润汇出国外。特别是当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化经营时,它们还不可避免的会使用转移价格的手段转移利润,发展中国家所获得的直接贸易利益更是大打折扣。在此情况下,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应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的主要目标。一国有否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中获益,主要看它对本国就业、税收、产业结构升级、国民收入、社会的现代化等方面的贡献。

四、经济全球化使国际贸易政策中的“双边、诸边、多边”成份增加,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自主性减少,保护贸易政策的效果下降。

我们知道,国际贸易政策是跟国际贸易有关的经济贸易政策,依据其实施的范围可分为三个层次:对外贸易政策,双边和诸边贸易政策,多边贸易政策。根据传统的贸易理论,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制定的与对外贸易有关的经济贸易政策,它是一国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其制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竞争力、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倘若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竞争力弱,就实行相对保护的贸易政策,相反就采取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很显然,在这种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一国政府的自主性比较强,外贸政策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工具。以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为例,他将一国经济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原始未开化期、畜牧业时期、农业时期、农工时期和农工商时期。在不同的时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一国政府应在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间进行选择。但这种贸易政策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整个世界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有限、各国经济联系还不是很强。在这样的前提下,一国市场特别是落后国家的市场对其他国家不是很重要,因而一国政府能够根据自己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保护的对象,且不会引起别国太多的关注。

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于国际分工网络的形成、各国国内市场的国际化,一国保护贸易政策实施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单纯考虑本国利益的自主贸易保护政策难有生存的余地(陈飞翔,1997)。这是因为:

1.单边的自主保护妨碍外国跨国公司的资源整合,将遭到别国厂商和政府的反对。

前面已经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要使这种整合能够实现,就必然要求各国市场的相互开放,要求各国对国外企业给予与本国企业相同的国民待遇,允许要素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否则经济全球化的链条将在此中断,外国企业将因为在受保护的市场无法自由整合资源而利益受损,实施保护的国家必将招致别国的报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贸易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贸易对方国的利益,遵循国际惯例,双边、诸边和多边因素对一国外贸政策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

2.保护的对象难以确定。

经济全球化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网络,各国都已成为国际生产的一个环节。在资本流动的条件下,一国国内市场上往往是“民族企业”与外资企业群雄纷争,两者的界限很难明确划分。比如,基于高科技战略性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它往往成为一国政府保护、扶植的对象,但在全球化条件下,政府保护的可能不是本国的“民族企业”,而是进入该产业的外资企业。这种保护限制了竞争,使得外资企业能够在东道国市场以过时的技术生存,甚至获得高额垄断利润。例如中国的轿车业,目前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企业基本上都是合资企业。在高度保护的时期,严格的进入许可,使少数外国厂商由于缺乏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不需要向中国转移先进技术,而只要转移过时的技术与车型,就能赢得市场并高度盈利。显然,这种保护在保护了我国一些汽车厂商的同时却使外国公司免受国外同行的竞争,中国轿车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受损。相反,在中国放宽了外资的进入许可后,国内市场上形成了美国通用、日本本田、德国大众、法国雪铁龙等外国企业竞争的局面,为了赢得市场,它们竞相向中国转让先进的技术与车型,有的甚至与发达国家同步,从而促进了我国轿车业近五、六年来的迅速发展。

再从相反的角度考虑。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投资是双向的,不仅仅是外国企业在本国市场整合资源,本国企业也在国外市场进行着资源整合。一国在存在对外投资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出于所谓民族利益,限制外国企业进入或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最终也可能限制了甚至主要限制的是本国的海外企业,使民族利益进一步受到损害。例如2001年4月份日本对华大葱、香菇和蔺草的进口紧急限制,实际上限制的是许多在华投资的日资企业。由于中国的纺织品占领了日本市场90%以上的份额,日本纺织业协会本来也积极推动政府对华纺织品进口实行紧急限制,但调查后却发现大多数日本纺织企业都在中国有投资,限制进口遭到本国70%以上厂商的反对,最后只得作罢。

3.保护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实施贸易保护最有力的借口是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虽然经济学家们对幼稚产业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可操作性不强,保护的效果难如人意。这是因为:幼稚产业的发展具有不可预见性。即使有他国的经验可供借鉴,但各国的国情不同。其他国家的某个产业经过一定时期的保护可能成长起来,但本国由于不具备必要的产业基础、特殊的机遇等等,保护不一定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幼稚产业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国际产业结构的升级非常迅速,今天保护的幼稚产业经过一定时期的保护很可能变成夕阳产业了,保护只能给以后的结构调整增加困难;另外,实践证明,保护只能造成低效率。隔绝了外部竞争的保护使本国企业感受不到竞争的压力,这有可能使某一幼稚产业永远幼稚下去。

4.保护手段难以奏效。

即使一国政府确定了保护的对象(哪怕是科学的),但具体的保护手段能否奏效还需要一系列严格的限制条件,一旦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保护的初衷也难以达到。以保护高科技产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为例,其效果即受制于诸多条件:它要求政府和厂商之间的默契,政府的政策意图必须得到国内厂商的配合,但在全球化条件下,一国政府的贸易限制政策可能因损害外资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的利益而容易遭到抵制;为了使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所带来的扭曲通过被保护产业发展起来后在国内外市场上所获得的规模经济效应加以弥补,该政策要求该产业具有足够的规模进入壁垒,但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为了达到进入某一市场的战略目的,往往不惜短期亏损,从而使东道国被保护产业内的企业难以得到必要的市场份额。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不仅要考虑贸易伙伴的利益,而且制定政策的立足点也不能一味地侧重于保护本国产业,这既不可行,也难奏效。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制定和完善鼓励竞争的贸易政策,在国内市场上为国内外厂商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本国厂商在国际竞争中成长、提高效率,并借助诸边、多边力量在国际生产上为本国厂商争取有利的国际竞争环境,应该是最为可行的贸易政策(张二震等,1999)。在这方面,美国经济学家格雷厄姆和理查森提出的全球竞争政策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格雷厄姆,理查森,1997)。全球化下的国际贸易政策不仅要立足于鼓励竞争,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基于各国利益的相互交叉,还应该强调贸易政策的国际协调,以便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个稳定、有序的环境。这些都是经济全球化下贸易政策制定所面临的新课题。

五、经济全球化使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模式不断突破传统的限制,对外歧视性、对抗性降低,开放性、包容性增强。

经济一体化又称贸易集团化,它最早发源于二战以后实行经济重建的西欧。其背景是西欧国家由于国土狭小,加之战争的破坏,战后很难在经济上与美国相抗争,因此法、德、意、比、荷、卢等6个欧洲国家组成贸易集团,试图依靠集体的力量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之前在中南美洲、亚洲、非洲国家成立的一些一体化组织也都具有类似的目的,它们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实行经济自卫的工具。因此,传统的一体化组织大多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相似、地理位置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间组成。其封闭性相对较强,对内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对外保持较高的贸易壁垒、实行贸易歧视是其基本特征。与之相对应,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关税同盟理论也从这一角度着重分析了关税同盟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

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在经济日益全球化、要素流动性不断增强、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情况下,贸易自由化程度直接影响到要素配置的效益,于是,在与五六十年代完全不同的背景下,世界经济中出现了新一轮一体化浪潮,表现出不同以往的一系列新特点,使传统的一体化理论无法解释。

1.出现了南北合作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差距较大,与发达国家之间实行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从理论角度看也会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进口竞争工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受到冲击,因此这一时期的一体化基本上存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如发达国家间的欧共体、欧洲自由贸易区,发展中国家间的加勒比共同体、中美洲自由贸易区、南锥体等等。

但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结构升级,并导致战后又一轮产业的全球转移,其转移的地点当然是互补性较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具备一定工业基础、市场容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也纷纷抛弃了以前实行得并不成功的进口替代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引外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金成为重要的选择。在此情况下,出于互利的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基于各自比较优势的合作愿望加强,南北合作型的一体化组织形成并不断发展。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在80年代美国一开始就想与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自由贸易区,但由于当时美、墨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墨西哥心存戒备,美国没有如愿,遂与加拿大先成立了美加自由贸易区。只是到了90年代,美、墨出于客观的经济联系才最终联合加拿大于1994年正式成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目前,这一组织还有不断向南美扩展的趋势,并计划于2005年建成美洲经贸集团。

2.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地域限制不断被打破。

传统的一体化组织都是在地理位置邻近的国家之间组成的,但90年代中期以后,地理位置相距遥远的国家之间也不断地探讨组建贸易集团的可能:美国与新加坡在谈判建立美新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欲与欧盟组成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不断扩充,成员分布的地域范围日益分散;亚欧领导人也开始定期会晤,讨论彼此间的经济、政治合作,等等。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使得这些国家之间虽然地理位置相隔遥远,但经济联系、市场交换关系不断深化,科技发展导致的要素流动性增强特别是资本的快捷流动使它们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成为可能。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欧洲、美国、亚洲国家与中南部非洲国家之间则基本没有商讨建立一体化组织的迹象,原因在于后者与前三者之间经济联系还不太密切,市场容量也较有限。这进一步验证了90年代以来的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3.经济一体化的歧视性有所降低,开放性增强。

考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关税同盟曾经是比较普遍的一体化形式,这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关税仍然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贸易保护措施,通过关税同盟各成员国实施统一的关税政策,便于成员国的自我保护(周八骏,1999)。在关税同盟及其后更高级的一体化组织内,成员国借助严格的制度整合,在对内实行自由贸易的同时,对外筑起有效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一体化表现出高度的对外歧视和封闭性。这在欧共体的相关贸易政策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以来,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推动使贸易的自由化程度有所提高,一方面关税水平的下降、关税保护作用的降低,使得用关税同盟形式来组织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合理性大大降低;另一方面,资本流动、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在所要求的全球自由贸易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情况下,需要采用相对较简单、保护程度较低的一体化形式来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因此我们看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由贸易区成为经济一体化主要的目标起点,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即将建立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南部非洲自由贸易区等等。另外,出于地区分工深化、经济联系加强而成立的亚太经合组织则采取了更松散、更开放的论坛的形式,来协调成员方之间的经济贸易政策。这就使现有的经济一体化理论面临以后如何发展的问题:由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这一类论坛中各成员对外关税等贸易政策是独立的,其效应因而不确定,自由贸易区对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影响要进一步研究(徐松,2000);关税同盟理论还有没有发展的前途,在关税同盟作用降低的情况下,未来的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轨迹是否会发生变化等等。这些都需要人们对当代的经济一体化作出理论上的探讨。

总之,我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贸易投资一体化虽然对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诸多挑战,但更提供了贸易理论发展的机遇。实践的要求、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使未来国际贸易理论可能取得较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洪银兴,1997:,第6期。

陈飞翔,1997:,第5期。

薛荣久等,1998:,第7期。

吴先明,1999:,第7期。

周八骏,1999:,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二震,1999:,第5期。

张二震等,1999:,第7期。

徐松,2000:,第12期。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

白树强,200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范文篇12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保护

一、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为了经济发展要追求最大限度的贸易自由,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目标要限制或禁止某些国际贸易,两者之间存在冲突。亚历山大O基斯说:”在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中存在着两个对立的趋势:一方面是为了环境保护控制某些国际贸易的愿望,另一方面是为了自由贸易取消所有贸易障碍的愿望。”所以,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表现为下面两种具体的形式:

(一)国际贸易对环境保护的限制影响

当代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贸易自由,减少各种各样的贸易障碍,以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佳地利用世界资源。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贸易自由化要力求扫清各种贸易障碍。但贸易自由化的放任自流则会造成生态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其主要表现是:

首先,发达国家利用大国优胜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推行环境殖民主义,发展中国家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这是建立在对其国内资源的高强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的基础上,是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作高昂代价换来的,而发达国家却以低于实际资源价格的(即没有考虑环境资源价值)的市场价格购买初级产品。

其次,新一轮环境侵略将使环境安全面临新的威胁,长期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和危害环境的工业,设备,产品和有害废物,进行环境侵略(也称生态侵略,生态殖民)。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遭受环境侵略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制约

正是由于贸易自由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所以整个国际社会都试图在贸易中考虑环境保护,来协调好贸易自由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具体来讲,是在贸易规则中考虑相关环境因素,在环境规则中对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进行规定、限制,甚至禁止一定的国际贸易。这样,环保措施在实现其环境保护目的的同时,对国际贸易必然构成一定的障碍,其主要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构成的法律障碍

首先是国际法中与环境有关的贸易规则。这类条约以促进贸易自由化为目的,在规定贸易规则的同时考虑了相关环境因素。最为典型的是GATT第20条。其次是国际法中与贸易有关的环境规则。这类规则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规定了影响环境的有关贸易规则。

2.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设置的经济障碍

第一,课征环境进口附加税。进口国以保护环境为理由,对某项产品的出口,除征收一般进口关税外,还另外加征税款。第二,绿色壁垒。它是进口国以保护国内的环境,人民和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为目的而采取的各种措施,这些根据WTO,GATT的相关规定的条款制定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限制和约束国际贸易的隐蔽壁垒。第三,环境贸易制裁。即一国针对另一国违反国际条约而采取的强制性贸易制裁措施。

3.各国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形成的行政障碍

各国为保护本国环境会制定一系列环境管制措施,环境管制是指为环保目的而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各个国家实施环境管制的主要措施包括:第一,以保护环境为名,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第二,采用强制性措施,限制或禁止进口,其依据是进口产品的生产制造方法不符合本国的环境要求。第三,推行国际标准,即对未达到国际组织制定的环境标准的产品禁止或限制进出口。第四,政府环境补贴。即政府以政治原因或经济原因(如因经济困难商无力支付污染防治费用)而对厂商进行环境补贴。因此,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制定的环境法规和贸易规则构成了环境管制的法律基础和依据。随着环境贸易政策的增多,环境管制措施日趋多样化,由此引发的贸易问题也日益增多,从而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二、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实质

(一)利益的冲突

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的目的不能同时达到是一种表面上的冲突,更深层的冲突是南北国家之问的冲突;是南北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环保水平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冲突;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利益、环境利益上的冲突。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的过程中,希望扩大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以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尽管过量开发自然资源可能破坏环境,但这些国家迫于贫困很难为了保护自然环境而放弃出口收入。另外,它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很淡薄,环境法规极不健全,环境标准相对低下,且无力支付改善环境状况的高昂费用。发达国家已完成工业化过程,环境污染的一度加剧,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迫使这些国家逐步完善其环境法规,在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关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措施。所以,环境与贸易之问的冲突其实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环境意识基础上的不同利益的冲突。

(二)规则的冲突

国际上环境与贸易争端日益成为焦点,案例之多,种类之多,是空前的。这里还有一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打规则仗,各种各样的规则为争论的各方所援引。而规则的模糊性、规则的不协调正是造成冲突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各自的环境标准截然不同(其中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相对严格),难以协调,从而导致发达围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环境保护与追求贸易自由上矛盾更趋尖锐复杂。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保护环境是目前国际社会的人趋势,将环保措施纳入到周际贸易的目标和规则中,发达国家的这一行为似乎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发达国家同时又运用各种规则中的例外规定来为自己辩解,规则的原则性、模糊性为其援用提供了一定的便利。这就需要国际社会从全局考虑问题,综合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以求规则的协调统,减少因规则不协调引起的纠纷,加强规则的可操作性和明确性。

三、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协调

㈠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冲突的法律协调途径:

1.不断完善国际法

首先,赋予发达国家更多的国际义务。根据圈际环境法上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赋予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上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各国负有保护全球环境的共同责任,但存各国之间,丰要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这个责任的分担不是平均的。一方面,发达国家要对一些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物质的生产、排放进行控制,率先采取相关措施,列出时间表,而适当给予发展中国家一定的宽限期。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应当在技术、资金上给予发展中国家额外的资助。所幸的是,这些已经在一些国际性的条约、协定中有所体现,也引起了同际社会的共同关注。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小窍门作文8篇
  • 下一篇:并购战略(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