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家庭教育微课教学(6篇)

时间: 2024-01-07 栏目:公文范文

家庭教育微课教学篇1

一、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有教育监督的作用

针对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教育思想懈怠等情况,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由班主任和部分学科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家庭教育情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授课,传授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具体方法,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提前拟定学年目标、计划,按照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拟定主题,设计家长学校教案。学科教师的授课主题偏学科性,班主任的授课主题就偏德育性,使德育和智育得到了很好的统一。教师一般会在课前下发听课反馈单,让家长写听课收获,反馈意见和建议,再根据搜集的资料反思自己的课程目标和授课效果。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与家长距离最近的人,他们能够从学生的表现上最快、最大限度地检验家长受教育的效果,家庭教育是否改善,学习中是否有收获。笔者收集了所在学校的大量的教育叙事和教育案例,这其中有关于学生变化的,也有关于家长变化的。比如目前四年级(3)班的朱子豪同学,从一年级进校开始,各科教师和班主任就发现这个孩子有学习的兴趣,但是家庭作业错误率一直居高不下,家长甚至从来不督促孩子完成作业、阅读,更别提品德教育了。当班主任把家长邀请到学校沟通交流,反映孩子作业错误率高,常常不能按时按量完成作业时,家长立刻对孩子拳打脚踢,场面几乎失控。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委婉地通过授课来教育这位家长,之后,班主任和各科教师都发现这个孩子有了小小的进步,家长也经常会发信息向教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日常行为表现等情况了。因此,班主任、任课教师的授课行为,大大加强了对家长的教育和监督作用。教育,甚至迫使他们改变自己。

二、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有指导纠偏的作用

1.通过领导、专家授课、开设官微指导纠偏。有些家长由于个人文化水平等制约,很容易使家庭教育偏离科学的轨道,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在全校性的家长活动中,由校领导面向全校家长授课,主要向家长们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解读学校的办学理念,引导家长们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理解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做学校教育的理解者和合作者。同时邀请教育专家来校面对全校或不同年级家长授课,专家对家庭教育独到而科学的见解常常让家长恍然大悟,对自己以往的做法后悔不已。为了更好地指导家庭教育,学校还与合肥市家庭教育协会开展合作项目,建立学校官微互动平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家长能够随时了解学校动态,在官微中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主题教育活动是针对不同年龄段家庭教育的需求开展的,比如一年级家庭迫切想知道学生的学习习惯该如何培养,六年级学生家庭更想学习如何与青春期、叛逆期孩子沟通等等,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2.提供书籍等各种渠道指导纠偏。除了这两大类课程之外,我们为了帮助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成功的教育经验,学校免费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读本、《家教周报》以及一些家教类书籍,并以家长读书同盟会的形式,将一些家教方面的书籍以赠阅的方式推介给家长,指导家长获得好的家教方法。学校图书馆除节假日外也是对家长开放的,家长可以按照班级借阅时间前往借阅书籍。

3.学校在各个时段定期下发“致家长一封信”指导纠偏。“一封信”的内容涉及面极广,针对不同的季节、时期,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防溺水、防火灾、防雷电、防交通事故、防盗窃、防拐骗、防意外事故、防黄、赌、毒,以及如何预防流行性疾病和传染病等等。领导专家也加入家长学校授课,不仅仅是提高家长学校活动的权威性,也使活动主题、方法和内容更宏观更科学,和家庭教育书籍、一封信结合在一起,开阔家长的眼界,指导家长正确实施家庭教育,为其纠偏。

三、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有示范引领的作用

1.成立家长教师委员会示范引领。2014年,学校为了更好地配合家长学校活动成立了家长教师会,简称“家教会”,家长自愿报名、学校推荐选拔,在有爱心、有教育理想、有奉献精神、有创新精神的原则指引下首先选出了家委会主席、副主席和常委,然后自上而下选出了由各年级家长代表、班主任代表、社区代表组成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家教会学校组织。常委委员有九人,包括家长代表和负责家长学校工作的一位领导和一位教师,设置了财务部、联络部、义工部和家长安监会(学校安全工作家长监督委员会)机构,家教会成员有一百多人。进入家教会的家长,瞬间就有了较之其他家长更强的责任感,如此一来,对自身的言行自然就会有更高的要求,这些家长在每个班级里乃至全校都有着示范引领的作用。

2.家长轮流“护花执勤”示范引领。笔者所在学校家长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上下学期间,校门口异常拥堵,家长不顾校领导和老师的劝阻,在学校门口停车接送孩子,造成了门口极大的安全隐患。直到安排每个班的家长轮流在校门口护花执勤以后,我们发现不遵守规定的家长越来越少,纠其原因,一方面,“事非经过不知难”,参与护花执勤的家长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了不遵守规定造成的安全隐患和护花执勤的不易,促使他们能逐渐严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家长执勤,也更有示范的效果。总之,家长轮流“护花执勤”的示范引领作用是显著的。

3.建立家教会qq群示范引领。家教会群即家长教师会qq群的简称,群中有学校领导、全体班主任、部分教师和家教会家长成员,群中校领导、教师经常为家长答疑解惑。家教会常委每天在群里布置工作;学校每月定期召开家教会会议,针对学校每月重点工作,进行交流研讨,提出建议,进行补充完善,经常组织家长填写意见反馈表,并及时把各班家长代表的意见进行汇总,向学校领导通报,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很多家长还会把每天护花执勤的家长照片上传,对那些尽职尽责、风雨无阻的家长,群中经常一片赞叹之声。家教会群是一个优质的平台,增加了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交流的力度。这种和谐正能量的沟通交流,也引领了其他家长的改变。

4.优秀家长讲座示范引领。有时候,有些家长认为专家和老师的讲座有说教的意味,于是,学校便从家长中遴选出家庭教育成功的优秀家长做讲座,以便更好地示范引领。一是以电视录像座谈的形式召开。先通过调查问卷选出家庭教育困惑多的家长,这些家长与执行讲座的家长坐在一起,以交流答疑的形式拍摄下来,在家长会时通过学校电视台播放给全校家长观看。二是以报告厅讲座的形式召开。优秀家长尽可能全面地总结、交流自己的家庭教育经验、做法,并现场答疑。学校从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入手,发掘优秀家长,这种方式非常接地气,特别容易被家长接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也会对照优秀家长,反思检查自己的行为,从而发生改变。家长学校每学期末还会进行优秀家长表彰大会,为获奖个人和集体颁奖,鼓励家长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学校的发展再接再厉。对优秀家长的表彰也就是对优秀家庭教育的表彰,为家长们树立典范,给予他们做为家长努力的方向。

四、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立德树人有熏陶促思的作用

1.开展家长开放周活动以熏陶促思。家长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家长开放日活动,开放日一般持续六天,每天一个年级的家长来校走进课堂和孩子一起听课,下课后观摩学校的升旗仪式、阳光大课间学生锻炼、参观学校的功能室、了解学校文化,以此方法让家长们知道学校教育的目标、理念、方法,知道教师、学校对孩子的良苦用心,以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开放日”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尊重和关心,逐渐形成了孩子督促家长做模范家长,家长教育孩子做优秀学生的可喜局面。

2.班主任定期召开主题班队会以熏陶促思。主题队会的主题有价值观、安全教育、文明礼貌、良好习惯等,均诚邀家长参加、参与,让家长与子女一起思考如何表达主题、搜集素材、表演节目,不仅教育了学生,也让家长从中受到了教育,同样潜移默化地熏陶他们,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言传身教,价值观的正确,明确了自己教育的方向和方法。

家庭教育微课教学篇2

一、校园环境“两态化”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校园环境是美的依托,是教育的载体,可作为微课程资源。该校充分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着力静态、动态“两态化”文化建设,为学生接受、学习和发扬传统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形成“扎根传统、富有活力、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静态文化即环境文化,主要以校园楼层、道路、墙体、人文景观等为载体,围绕“礼爱”文化核心,凸显传统文化魅力,精心打造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润物无声。如“儒家五常”文化墙、孔子雕像彰显礼等;“廉洁、法制文化柱”包含“廉洁、诚信、爱国、友善、勤俭”等内容;楼道剪纸、川剧脸谱的布置洋溢着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旗台以“梅、兰、竹、菊”为装饰图案,希望学生养成高洁幽雅、虚心正直的品质;“俭”字景观石告诫学生勤俭节约、俭以养德;等等。学校每个角落都彰显着无尽的教育内涵,达到一草一木都艺术、一砖一瓦皆育人的效果。校园动态文化以校园板报、学习园地、校刊校报、校园广播、校园LED显示屏等为依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通过各种方式全天候、无缝隙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达到文而化人。

二、语文微课程“教材化”

该校自编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教材《童韵》,共6册,按主题组成单元。每册童诗童谣、古典诗词、儒家经典至少各有两个单元,其具体内容包含童谣、童诗、古诗词、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三字经》《论语》等。每个板块融入达州地方特色:巴渠童谣、诗词、孝善文化、红军文化等。为便于识读,一二年级全文均注音,五六年级只有生僻字、通假字才注音,文后有重点字词的注释;之后是“文意”,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而非字斟句酌地理解原文。同时,将微课程资源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纳入本校课程计划,做到有课时、有教案、有评价。各班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读书活动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品味《童韵》,将优秀传统文化种子扎根学生心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活”起来。

三、品格微课程“生活化”

2017年,该校将传统文化与品格教育融合,探索出一条守护传统文化、传播传统伦理、实现传统价值的有效途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动”起来。将传统文化与品格教育融于学生当下生活的衣食住行中,巩固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成果。升旗仪式吟诵儒家经典。每周星期一升国旗时,选定一个主题,全校师生吟诵《弟子规》《三字经》等儒家经典,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润泽于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创新布置品格作业。品格作业根植于传统文化,有了解大自然的时钟(二十四节气);有问寒问暖送问候;有了解传统美食文化,学会做饺子、粽子、糍粑、元宵等传统食品;有猜灯谜;有学会衣着、待人礼仪;有学会关心父母、感恩师长等。品格教育让学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四、传统文化“当代化”

将传统文化以主题类课程创新呈现,拓宽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实施路径。主题类课程是指以传统文化语文微课程主题为核心开展的传统文化类课外、校外主题活动类课程,如目前该校自行研发的以传统节日、四季之歌为主题的活动课程。深厚文化底蕴的挖掘、良好节日氛围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传统节日的距离。而要填补时代鸿沟,还需足够的现代气息。在深挖、提炼后,该校大胆创意,融合现代元素,把传统节日拓展成“情感交互站”“才艺展示台”“合作练兵场”。如节日微课程《春节》共有13个单元,涵盖关于春节的来龙去脉、风土人情、诗词歌赋、现实困惑、未来发展等主题,以寒假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索。从现实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学生体会到团圆和睦的浓浓亲情,感受到欢乐吉祥的节日氛围,培养了学生热爱中华传统习俗的情感,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操。该校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传统文化“当代化”,发挥品读经典、传授经典、展演经典和践行经典的合力作用,让学生将所学所悟融入诵读、戏剧、音乐、小品等表演活动中。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外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观摩学习,开展“献爱心”等社会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又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社会传播。

五、微课程传承“家校化”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往往在家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到父母长辈的一言一行,传递的都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取向。家风,中华文化的缩影、文明的延续。该校开展“家规家风家训”征集活动,并邀请家长观摩教师示范课,让家长和学生认识到“家规家风家训”的重要性,营造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只有千千万万家庭培养和传承好家风,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家庭教育微课教学篇3

我校隶属农村完全中学,就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借助“十二五”市级重点课题(《德育的生活化与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DX[2012]GHBZ97)的开展,对我区部分农村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有效的社区走访和家长集中问卷调查,认为目前农村家庭教育还处于相当滞后的状态,家长的行为习惯、心理偏激、家教方法是影响孩子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调查发现,更有不少家庭,由于家长思想的滞后、行为习惯的无束、道德水准的低下、教子方法的随意,导致许多“问题”孩子频频涌现,管教力不从心,无能、无力、无助,呈现于困惑和烦恼的困境中,就是意识不到问题出在哪儿。许多孩子已成为大人的影子、镜子,但作为孩子的父母还是看不到、意识不到,殊不知,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接受着家庭的影响,随着孩子的成长,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越深,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不接受家庭管束,不愿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给家庭造成苦恼,给学校教育带来难度,给社会形成压力,作为家长,还是不知从自身找原因,不愿和学校沟通,又缺乏与学校教育配合的意识,一味抱怨学校、埋怨老师。笔者认为,目前如何提高家长教育素质修养,是转变家庭教育功能的关键。

案例1:娇纵型。某天,本校初三学生马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打了初二学生李某,伤情比较严重住院。这位马某平时学习较差,性格专横霸道,常欺负小同学,班主任请家长来校配合教育并处理这件事,没想到马某家长的一句话把老师们都惊呆了。“现在的孩子就要调皮呢,不然会受人欺负的”。这难道是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与方法吗?据了解,马某的家长平时也是专横霸道、很不讲理,左邻右舍都是避让的。这样的孩子学校能教育好吗?难道社会不应该给这样的家长补上一课吗?

案例3:无理智型。我校有位转校生曹某,在初三(2)班就读,上课不是睡觉就是搞小动作,老师经过多次谈心、沟通都无济于事,对老师善意的批评教育都不愿接受。多次和家长联系(因生意忙),都未得到家长的帮助。有次上课睡觉,老师让其站起来听,其结果是一拍桌子背上书包就走,然后就是家长通过电话对老师的谩骂,“你一个老师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不让我的孩子上课?为什么不要我的孩子……”类似这样的事例,如无理取闹、告状上访的在多个学校屡见不鲜。这难道不是对孩子恶习的纵容吗?

家庭教育微课教学篇4

7月,华人婚恋、两性心理研究者金苑老师用生活实例,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大家婆媳关系怎么处?心理学副教授江雪华老师,为大家讲述女性如何在婚姻中找回丢失的自己?美国认证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卢丹丹给家长们解析情绪管理对孩子的重要性。

联合发起机构:

中科博爱(北京)心理医学研究院

心教育平台

华夏心理培训学校

林紫心理

北京齐家盛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扫扫看科技有限公司

CPPA幸福中国

卓越父母国际研究院

华京(中国)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北京携成尚德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媒体支持:

今日头条企鹅号

一点资讯搜狐自媒体平台

参与方式:

扫一扫,即可关注“婚姻与家庭杂志服务号”,发送“我要幸福,我要听课”,添加“小婚家”为好友,即可加入“婚姻与家庭幸福成长群”。

“中国家庭幸福成长计划之公益微讲堂”相约每周三18:00-19:00与您不见不散。

2017年8月微讲堂课程安排:

女性在婚姻中如何实现自我成长

佟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社会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女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大学基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北京市妇女儿童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婚姻是一个心理成长的道场

李明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耶鲁大学访问学者任教于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

宝宝间的冲突如何化解

高红梅台湾淡江大学教育心理与咨商研究所硕士

亲子沟通技巧

王鹏首都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讲师对社会心理学和情绪与动力有深入研究

热卖课程,快快扫码购买!

《TA出轨了怎么办?》

第一阶段:“小三儿”来袭,我们的婚姻何去何从?导师:孙常宁

第一节:应对“小三儿”的那些“经典做法”管用吗?

第二节:教你应对婚姻中所有的“小三儿”

第三节:如何才能让“小三儿”在你的婚姻中消失

第四节:专家答疑

第二阶段:从王宝强离婚案说起―婚内出轨和法律相关的那些事儿导师:李军

第一节:被出轨方,如何用好法律武器?

第二节:婚内出轨,离婚后孩子和财产怎么分?

第三节:专家答疑

第三阶段:出轨后,如何挽回破裂的婚姻

导师:罗慧兰

第一节:出轨原因的深度分析

第二节:出轨了,就意味着关系完了吗?

第三节:选择了原谅,就要学会放下

第四节:专家答疑

课程构成:

3个阶段8次课程+专家答疑

导师介绍:

孙常宁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资深家庭治疗师婚姻情感咨询师

李军北京市法学会妇女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律师协会婚姻与家庭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罗慧兰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教授中华女子学院婚姻家庭咨询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兼专家组成员

课程特色:

家庭教育微课教学篇5

教授。

对数学学科而言,问题是数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数学学科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概括起来,主要有“四大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另外,数学思想在小学学科里的渗透也是新课标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特别是函数的思想、工程方法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寓理于算的思想。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以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其实通过微课中的动图,可以反复观看疑难点的优点,我们可以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做有针对性的微课。

我在知网上阅读过不少有关微课的文章,下载了二十篇有关微课教学的文章,都仔细地研读了一遍。概括起来,我国的微课可分为三类:

(1)传统微课形式――“教师自娱类”。这类微课形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将教师上课的重点反复观看,弥补在课上出现的对知识点理解的不清晰。它的缺陷是缺少对学生思维的提炼。

比较典型的就是同一类问题,学生当初明白了,可是过后又不太清楚,教师这时可以将微课制作好,放到学生QQ群内,供他们随时观看。如:动轴的二次函数在定区间上值域的问题。

(2)生本微课形式――“学生探讨类”。这类微课形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微课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对某个具体问题的探究,一个微课讲究将一个问题研究透,变式练习和训练与之对应。它的缺陷是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高,它要求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考试的重难点、学生的易错点,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最近发展区有了解。如:讲解对数的新课时,学生对对数的概念不了解,教师可以做成微课,专门讨论对数符号“log”的来历。

在微课的设计中,要求尽可能地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在讲授重点内容时如需罗列论据,罗列论据必须做到精而简,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在设计微课时要注意巧妙启发、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完成微课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3)优势互补微课模式――“技能―技术”。不再仅仅是单一的PPT做成的微课,而是加入了动画、图片、互动等丰富的素材进行填充,后期用专业的编辑软件进行一系列的编辑,让学生对知识点有理性的认识。

最后,微课按其服务对象与课程目标,可以分作以下用途和类别:

服务于教师:教师是微课服务的主体,针对教师的微课又大体上分为课堂教学微课、班级管理微课、情感沟通微课、家校合作微课等类别。

服务于学校:与服务于教师的微课程相比,服务于学校的微课其着眼点在于学校层面的提升,因此其受众不仅包括一线教师,还包括学校管理者。这一类微课可分为以提升学校校本教研质量为目的的研究型微课、以推荐简单而有效的研究工具为目的的工具包微课、以打造学校特色和提升学校知名度为目的的学校品牌微课、以拓展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视野为目的的拓展视野微课等类别。

服务于学生:其他类微课主要指向教学和管理方法,服务于学生的微课程则主要指向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训练。面向学生的微课程可分为学科知识微课程、思维训练微课程、学习方法微课程、社会实践微课程、个性成长微课程等类别。

服务于家长:很多人认为教育是教师的事情,是在学校中完成的,可实际上给予孩子最初教育的恰恰不是教师,而是家长,孩子获取知识的最初场所也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因此,随着微课开发的持续推进,面向家长和家庭教育的微课也日益丰富起来。这一类微课可分为家庭教育微课、亲子沟通微课、家校合作微课等类别。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微课教学模式,是时展与进步的趋势,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所以,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保证微课教学的顺利开展与实施,以促进高质课堂的生成。

参考文献:

[1]庄迎娟.浅析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J].才智,2014(32):191.

[2]黄剑.探究高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微课的有效性[J].情感读本,2015(35):118.

[3]叶媛吉.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江西教育,2015(33):25-26.

家庭教育微课教学篇6

法学专业理论体系庞杂,知识点繁多。当前,高校法学教育大多还是以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育为主,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难免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专业知识与实际相脱离,不能学以致用。微课内容简明扼要、形式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微课教学应当成为新的教学模式在法学教改中得以适用。

关键词:

微课;法学教改;适用研究

一、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人们对知识需求的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不断演变,将教学资源、学科深度与信息技术不断融合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授课模式。近年来,随着微课在国内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适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展开对微课的理论研究,研究结论总结为以下三种观点:

(一)微课是一种以视频为载体的教学资源

这个概念起源于美国的微讲座,这种微讲座通常以一分钟讲座和5-20分钟视频的形式呈现,随后加拿大也出现了20分钟网上视频讲座等授课形式。

(二)微课即微课程,是一个以微视频为构成元素的资源包

针对某一主题或学习者的兴趣爱好开发的,内容短小精湛、主题突出,侧重于对疑难问题的深度研究。此处,微课与微讲座的区别在于,微讲座是微课的一种表现形式,微课的内容要更加的丰富。

(三)微课就是一种教学活动

这是国内学生者普遍认可的观点,如学者黎家厚认为,微课是在新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而研发的以简短的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特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开展的教与学的过程。综上所述,不管各国学者对微课的概念表达如何,微课的特征没有变化,即微课是一种以信息化为承载手段,目标明确、内容精简的教学模式。

二、当前高校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学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对法律工作者的现实需求

法学专业的学习是一项充满未知而又艰辛的过程。且随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对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众所周知,司法考试被誉为“中华第一考”又是考量法学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准,但是,随着难度的不断提升,法学专业同学一战通过司法考试的几乎凤毛麟角。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不能应对司法考试,致使很多学生认为课堂上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因此,高校应当因材施教,制定新的培养目标,更新法学专业培养理念,将满足社会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作为培养目标。

(二)法学课程的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法学专业虽然理论知识丰厚,实则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据调查,普通本科院校除大四毕业实习以外,百分之八十的院校仅开设一门法学实践课程,即模拟法庭课程,除此以外司法文书也算是形式上的实践课程,甚至有些院校没有开设法律实践课。这对于法学教育来说是有缺陷的,高校要认识得到法学实践类课程对法学教育的重要性,增设法学实践类课程,这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让学生在实际案件中理清法律关系进行案件处理。

(三)法学实践教学偏离法律职业化要求

如前所述,高校法学专业教育缺乏实践教学,仅开设的为数不多的实践教学科目学分不高且脱离法学实践教学意义,实践类课程开设的主要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发散思维,在司法实践中碰到错综复杂的法律问题能够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一一化解。但在目前法学专业的培养中,法学实践课程的开设尚未达到如此效果,高校法律专业的学习仍然是应试教育,学生对法律知识、概念的理解掌握仍然停留在死记硬背。教师们的授课也停留在对专业名词概念、构成要件的讲解,即使到了高年级校内外实习也处于无人问津状态。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思维变得狭窄,实际生活中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较差,从而偏离法律职业化要求。

三、法学教育改革中引入微课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对法学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但是,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归根结底,在千万法学专业毕业生中缺乏实务型人才,实务型人才要有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做支撑。因此,法律专业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要不断的提升才能在就业大趋势下拥有核心竞争力。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逐渐引人注目。首先,在法学教育中引入微课教学的时机已经成熟。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大量普及使用,网络上微信、微博的推广也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都预示着“微时代”、“微文化”的到来。信息时代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每一位微时代的人们都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平台更加迅速、便利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抒发自己的想法、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与陌生人交流学习俨然没有任何障碍。重点是,人们可以通过碎片化的时间去学习和工作,从而来弥补工作、学习时间未完成的任务,特别是针对目前的80后、90后的学习者和工作者,他们接收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已经成为微时代的引领者。其次,实用主义价值取向影响了多数学生。学生使用微信等传播工具与他人交流已不罕见,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也成为普遍现象。目前,高校中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独立院校,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专业课还是选修课,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课堂上公然使用手机。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教学模式学习的同时对这种新型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尤为感兴趣,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听教师讲授不如直接拿起手机进行网络互动、查询,相比之下这种学习方式更为节省时间,更加实用。特别是针对法学专业这种理论性较强,专业术语晦涩难懂的专业来说,需要有足够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获取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微课以其简短的内容、精炼的外表深受微时代大学生的欢迎。最后,微课能够弥补法学专业教学的不足。传统法学教学主要是课堂理论讲解,模拟法庭和毕业实习也大多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况且无论是侧重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学习还是对法学专业素养的培养,教师的讲解时间都比较长,一节课四十五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持续到半小时就已经开始产生倦怠情绪,所以,在课堂之上穿插使用微课教学就会丰富教学模式,传统课堂讲解不再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都会得以提升。

四、微课在法学教改中的适用

在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的大方向下高校应当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从而满足社会职业需求多样化。着力培养一批法学理论知识深厚、熟练运用法学技能、善于解决法律实际问题,能够满足法律实践需要的实务型人才。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应当是培养优秀法学实务型人才的关键。因此,高校法学教学中引入微课教学能及时满足微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

(一)适当的在传统教学中适用微课教学

正如前文所述,微课以短小视频的形式将有关知识点予以浓缩,内容简短富有针对性,学生在学习时有强烈的直观感,更容易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这也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的呆板模式。微课教学灵活多变,便于师生掌控,而且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最大程度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提升学生对法学专业的感性认识,对于培养实务型法律人才来说应该大有裨益。在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中哪些课程可以选择适用微课教学也是我们主要研究的问题。笔者在前期以《民法》课程为例做过调研,通过对一个专业共102人进行分班,一个班级适用微课教学,一个班级采用传统教学。学期中对微课教学班级进行民意测评,学生认可度高达89%,教师普遍反映学生课堂效果良好;学期末对两个班级学生进行期末考评,微课班级教学的学生《民法》课程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比普通班级平均分数高出1.87分,足以说明微课教学取得显著成效。笔者认为,《民法》、《刑法》这样的实体法,学生日常听说较多,感性认识比较高,对于那些学生接触不多缺乏理性认识的法学课程更应当适用微课教学,因为微课教学更能帮助学生提升对理论学科的感性认知。

(二)在法学实践教学中穿插微课教学

培养法学实务型人才自然少不了实践性课程的开设,实践课程在法学教学中少之又少,按照种类划分有模拟法庭、司法文书、案例分析等形式,对于这些课程还是以传统课堂讲授的形式开课,对于培养学生的司法实务能力收效甚微。对此,微课教学可以穿插适用。例如,在模拟法庭课中,主讲老师可以以微课的形式将法庭庭审实录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告知学生庭审中的各种角色担当、每位角色的职能和权利义务、庭审程序等,课前经过如此直观的讲解和展示,学生就会有很深入的感性认识。在具体的模拟法庭课堂上教师可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法律关系从形式上也就不再杂乱,学生对整个试验过程也就比较清楚了,教师的的讲解就可以事半功倍,学生的司法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三)在学生考试考评中引入微课

在教学改革中微课虽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加以运用,但在法学教学改革中微课还可以作为一种学生考试考核的方式得以推广。众所周知,法学教育主要采用理论教学法,包括考试考核。必修课以闭卷考试的形式结课,选修课以论文的形式结课,但是这样的考核形式并不理想,学生平时不努力考试靠突击,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起不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更不用说对学生司法实践能力的考查。教师可以以微课形式播放一段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视频,例如,《民事诉讼法》课程,播放一段民事审判视频,让学生总结庭审中原被告之间的法律关系、诉由、诉求、证据材料等,查找庭审视频中暴露的问题,原被告及法官在庭审中陈述的措辞、证据有无证明力、诉讼程序是否合法等等。通过微视频的播放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各抒己见,学生的课堂表现也能作为期末考试中的平时成绩加以评比,这种形式更能考查学生的司法实务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利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3(12):27.

[2]张军.多媒体技术与高校法学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07(4).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黎家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1-12.

[5]慕宜君,李润文.大学生上课玩手机普遍称听照本宣科不如上网[N].中国青年报,2011-06-15.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我们家的除夕作文5篇
  • 下一篇:新闻与传播的专业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