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最近有点“烦”。
眼看自己旗下被一手打造成拥有3亿用户的明星产品微信,最近被“收费”一说闹的沸沸扬扬,几乎成了“众矢之的”。微信用户,三大运营商以及政府部门都坐不住了,纷纷跳出来表达“意见”。可见,微信的强大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所谓树大招风,这次,微信招来的可能会是一场始料未及的龙卷风。
短短时间坐拥3亿用户,在马化腾看来,微信被寄予着国际化的期望。微信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让用户享受着免费的“福利”。“收费说”一出,便引起社会广泛争议,却也没能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而微信该不该收费?如何收费?向谁收费?每个疑问当中都涵盖着不少深层的问题,不是仅是与否就能回答的。
向谁收费?
或许是用户对于“收费”二字太过敏感,把“微信收费”等同于“向用户收费”,于是网络上铺天盖地一片“讨伐声”,网上的意见领袖也纷纷表态反对,甚至搞了个是否支持收费的投票,反对者占96%以上。
有趣的是,这场关于“微信收费”的争论从一开始便被误读。最重要的是,“向谁收费”的问题被混淆了。而真实的情况是,此前相关各方争论的,只是运营商要不要向腾讯收费,并未有丝毫涉及用户。毕竟,谁都知道,在中国目前的网络环境中,谁也不会傻到向用户收费,那简直是一种“自杀”行为。
看来是用户反映“过激”了。
事实上,根据工信部部长苗圩透露的信息,是“运营商希望向微信收费”,这样就一目了然了。微信成为三大运营商的“心头之恨”早已不言而喻,微信出现后,用户可以绕过运营商,直接享受类似短信、语音,但更低廉便利的服务,这是真正让运营商坐不住的。据显示,去年Skype、WhatsApp、微信等OTT业务已经分流全球电信运营商近140亿美元利润,运营商正面临不小的“威胁”。
微信的迅猛发展让他们不得不开始“保护”自己,以抵御这个强大的对手。
有运营商认为,微信占用中国移动60%的信令资源,但仅带来10%的流量,而运营商只对流量收费,没有向信令收费。微信占用大部分网络信令,造成了信息阻塞,以此作为向微信收费的理由。但在日前举行的IT领袖峰会上,马化腾表示随着产品越做越好,微信给运营商带来的流量增长可能是数倍,甚至是数十倍的。如果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在场的话,估计要被气得“咬牙切齿”了。
为什么这么说?相比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对于微信收费的“淡定”以及中国电信的“沉默”,中国移动反应最为激烈。原因在于移动通信的数据业务,是要通过移动终端与基站之间的数据交换实现,由于历史原因,90%骨干网都掌握在电信和联通两家运营商的手中,移动加上旗下的铁通最多也就10%的份额。因此,这块移动需要与电信和联通进行网间结算,要被他们两家拔一次毛。由于实行了相对明确的2G和3G号码分开,并对3G流量给予更多补贴的政策,联通和电信基本上能够保证数据流量跑在宽阔的3G大道上,而不太费流量的电话和短信业务去跑2G的羊肠小道。
这样你就明白中国移动如此痛恨微信的原因了。由于微信的冲击,导致很多使用中国移动的用户最后都“叛逃”到中国联通和电信。这让奚国华情何以堪?
所以,在运营商看来,向微信收费来填补这个“大窟窿”,这个要求不算过分。
交给市场解决
就在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表示运营商和腾讯的关系是“鱼水之情”,“今天的免费是为了明天的收费”的同一天,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目前工信部正在协调运营商微信收费一事,运营商对OTT业务的收费将是“合理的”。而据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官方微博“央视新闻”报道,工信部就微信收费给出了更确切表态,称收费是肯定的,如何收费还在研究中。
政府主管部门是否应该插手此次“微信收费”事件?我们可以先换个角度,看看国外的类似案例。从目前看来,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加拿大乃至香港等地,与微信同类的业务,除了收取流量费之外,并不收取其他费用。这也就是说,国外的“微信”并不收费。
腾讯也再次重申,“普通用户正常使用微信的情况下是绝对不会收费的”,“腾讯公司肯定不会就微信的基础服务向用户收取费用”。
韩国KaKaoTalk通讯软件,拥有超过8000万,覆盖200多个国家的用户,对韩国传统通讯运营商极大地压力,KaKaoTalk一年短信数量是韩国三大运营商短信数量总和的三倍。而韩国SKtelecom的做法,并非向KaKaoTalk提出收费,而是将SK旗下所有网内短信和语音通讯,全部免费,用来应对互联网KaKaoTalk通讯软件带来的业务冲击。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运营商与OTT服务企业们早已博弈多年。在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运营商扮演的角色已经从传统的通讯服务提供商转型为网络服务提供商。无论运营商是否愿意,这股潮流大势都已无可逆转,只有顺应潮流转型自己的定位,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存活发展。
我们看到的是,在所有垄断行业中,两桶油、水、电等,提供给民众的产品都在涨价,只有通信是在逐年降价,而在互联网行业,免费更是一直没有任何改变。可以看到的一个趋势是,政府的出手正越来越少――至少在通信和互联网领域是如此。因为政府已经越来越准确地把握到了自身的权力边界:除了对市场关键秩序的确立,以及对越过法律边界者的治裁,政府对市场干预越少,产业反而越健康。
微信与国内运营商之间的博弈实质上是市场经济中的商业利益博弈,同时也是创新对传统的一种挑战。运营商们尝试去做出一个如微信一般的OTT产品,却总是以失望收场。微信的强大是可怕的,给了传统运营商们一记重拳,使得他们不得不思考未来的出路。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收不收费,微信商业化都是必然的趋势。腾讯向运营商交费或许难以避免,只是多少的问题。而“免费时代将终结”这种说法目前来看还只是一句空话。“市场的问题,交给市场解决”,政府的“不出手”,或许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作为腾讯的战略级产品,微信的商业化其实早已提上日程,不论是否收费,已经坐拥3亿用户的微信,将如何通过有效的商业模式赚钱,这都会是腾讯必须解答的现实问题。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如果中国移动向腾讯收费成为现实,微信变现的压力将会变得更加迫切,并有可能加快盈利步伐。
“未来,我们会在增值服务上寻求三方共赢的商业模式。”4月7日,腾讯总裁刘炽平在瞭望周刊社《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博鳌亚洲论坛《移动互联:热点的冷思考》圆桌会议上如此表示。
复制QQ盈利模式?
很多人认为,对现在的微信来说,变现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它的运营者腾讯,已有多年成熟的互联网商业运作经验,并有可能在微信的商业化过程中,将这些经验一一复制。
时至今日,腾讯的业务体系已经延伸至多个环节,但直到微信之前,其商业模式都是起始于QQ,并始终围绕这一核心不断衍生。
在1998年腾讯创建之初,QQ主要依靠广告及互联网增值服务艰难维持,并因盈利困难屡遭困境。甚至马化腾都曾试图将腾讯股权出售——让后来者唏嘘的是,当时甚至无人愿意接手腾讯。
直至移动QQ聊天出现,与运营商一直若即若离的腾讯,终于依靠无线业务,走上了自己的盈利正途。
数据显示,到2003年,腾讯移动增值业务已增长到腾讯收入的63.6%,移动QQ的收入则占到腾讯移动增值总收入的71.1%。
凭借良好的盈利能力,次年6月,腾讯登陆香港证交所。
有意思的是,无线增值收入不但盘活了积聚10亿注册用户的QQ平台,也反哺给腾讯,让它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逐渐成型。从互联网增值服务、移动及电信增值业务、网络广告、网络游戏、电子商务到更多的领域,都逐渐成为这个巨无霸的触手所及之地。
事实上,互联网增值业务的收入比例反转,在腾讯上市的第二年就已实现。
2005年腾讯财报显示,该年,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达7.867亿元,高于无线增值服务5.173亿元。此后8年来,腾讯一步一步成为中国盈利能力最强的互联网巨头之一。
不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QQ平台的风险也逐渐积聚,嫁接了QQ用户资源的微信则成为腾讯新的战略重心。
自然,微信也将逐渐取代QQ,成为企鹅帝国新的核心财源。
商业化路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将如何变现盈利,目前仍充满悬念。
毫无疑问,由于手机与电信不同的应用环境、硬件性能、操作方式与用户体验,微信已经不可能简单复制QQ过去的经验,必须开创一个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新商业模式,才有可能维持自身的增长不会放缓。
但不论选择怎样的模式,基本的思路还是不会变的:先积累用户,搭建平台,最后通过不断的尝试趟出最合适的商业模式。
其中,第一步已经完成。微信从崛起至聚集3亿用户,堪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奇迹。从没有用户到1亿用户,微信用了433天的时间;从1亿到2亿,5个月时间;从2亿到3亿,4个月的时间。
但第二步和第三步将如何落地,则仍然是未知之数。
IDG资本合伙人张震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层面可能有很多变革,但商业模式上并不会有太多创新,“因为商业的本质在那里”。所以,如果以商业逻辑来做一个归结,微信的商业化最可能的路径,依然应该是基于微信平台本身的增值业务,以及基于微信数据模型形成的精准营销。
其中,游戏已是“比较清晰的商业模式”,腾讯马化腾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有明确表示。
这也是被外界较为看好的一种快速的复制模式,因为在此之前,腾讯的游戏业务早已超越盛大,坐稳了中国网游第一把交椅,并成为是腾讯最主要的营收来源,若是将其成功经验移动化,实施的可能性极大。
三月下旬,就有消息传出,微信将于4月推出三款免费手机游戏。
皮皮精灵助理总裁、锋讯网创始人管鹏认为,从业务结构上看,“未来腾讯移动端的商业化必然首选微信,微信必然首选游戏。”
而微信正在搭建的公众平台,也被视为日后和朋友圈并驾齐驱的盈利基石。
4月10凌晨,微信公众平台悄然改版,业内人士评价认为,新版本的首页更大气,布局更合理,推出了几个行业级的微信应用成功案例,后台功能也有一些小变化。
目前,外界已经涌现不少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获得成功的案例。比如,移动互联网众包招聘公司人人猎头,据称其五分之一的订单就已来自微信。
此外,利用微信平台产生数据,进行模型化分析后做出精准定位,也成为业内热议的可能性。比如当用户出现在某地时,微信可以为其推送一些消息,包括周围美食、美景、娱乐服务设施。用户根据本身需求,点击微信中已有的周边商户的公众账号,直接获得该商户的信息。用户挑选后再做决定。
就现在的微信来看,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百度销售副总裁助理舒讯在对微信观察之后发表个人观点认为,微信在商业模式上的探索,碰到的首要问题是选择在通讯里挖掘商业模式还是找到和放大用户的二级需求?”
舒讯进一步指出,从手机这个载体来看,和PC端很大的不同在于,需要在一个页面满足用户的主诉求,最多只能在两个页面做到。这或许是微信实现商业价值的天花板。
“收费”推动微信商业化?
微信风波爆发后,一个普遍的猜测是,如果运营商向腾讯收费,会否催化微信的商业化进程?
这也是外界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按照原来的设想,直至微信实现“社交化和移动通信管理平台”这一目标之前,腾讯不会急于体现微信的商业价值。
比如,在微信宣布用户突破3亿之后,外界就已开始传言,微信可以“赚钱”了——比如在微信上运营游戏。但这一模式并未在微信内部通过。腾讯公司副总裁、“微信之父”张小龙否决的理由是,游戏并不属于微信核心功能“沟通”范畴,并且会对生态造成破坏性。
在张小龙看来,微信的用户关系平台仍在搭建,过早商用可能会伤害用户体验。
和美国知名社交平台facebook不同的是,facebook是一种强迫实名的社交网络,它之于用户关系链的保守做法自始至终。关系链越保守,用户之间的联系相对就扎实,平台也就越稳固。
而微信中的“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也能让原本陌生的用户彼此连接,从而让微信用户的关系圈,从高度私密扩展到不稳定的泛社交圈。有观点认为,正是这种加法,将强关系与弱关系同时置于一个平台,可能会导致微信的社交平台无法真正推行。
不过,现在看来,由于运营商的收费博弈,这一时间或将提前。
当然,即便被运营商收费,腾讯也不可能将成本简单粗暴地转嫁到用户身上,而是会在微信身上寻找变现可能。
化妆品、婴幼儿奶粉……打开微信朋友圈,类似的商家信息越来越多。当下,把朋友圈变成生意圈的人也越来越多,微商开始成为年轻人青睐的创业方式。甚至有业内人士提出,2015年将成为“微商元年”。
所谓微商,从广义上说就是移动社交电商。根据估算,目前参与朋友圈经营的人数超过1000万人。然而,迅猛发展的背后却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微商”概念乃至市场的混乱一度遭人诟病;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大品牌、大企业争相进军微商。微商,到底该往何处去?
热闹之外也有良莠不齐
今年2月,经朋友介绍,吴娟加入某品牌化妆品的微商团队。在上级的要求下,她先通过支付宝将货款汇过去,收到商发来的货品后,再加价售出。
吴娟回忆,上级经常在微信群里培训大家。虽然如此,由于该化妆品并不知名,她卖得很吃力。3个多月后,她决定不再坚持。“这样层层的结构让金字塔顶上的总代获得收入,而风险转移到了最底端的个体身上。他们的收入其实是这种层层。”吴娟认为,这样的分销形式“很像传销”。然而,一位拥有一支60多人团队的女白领认为,自己做的微商跟传销不一样。“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卖货赚钱,不是骗子,也不会强买强卖。”现在,她的朋友圈已能给她带来每月上万元的收入。
对此,国内最大的微信开发服务商之一微盟CEO孙涛勇认为,最早一批微商从朋友圈发家,采用C2C模式,借助朋友圈入口的第一波红利迅速致富。真正能玩转C2C的还是那些自媒体大号,比如罗辑思维、吴晓波、鬼脚七等,但是这样的人在微信上又有多少呢?
建立信任才能终结乱象
有微商透露,由于朋友圈没有完善的交易系统,微商们只能通过图片形式向用户展示商品信息,而每次发送的图片是有限制的,消费者常无法判断质量优劣。一旦用户买到了假产品也有苦说不出,不知道该找谁。这样一来,严重污染整个市场环境。此外还有物流、订单跟踪、利润单薄、会员管理等都困扰着商家。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分析师莫岱青认为,微商和用户之间的信任是基础。当前微商市场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评价机制,缺乏完善的信用担保和第三方交易平台”。
不过,也有不少业内人士看好平台微商,认为C2C模式最终会走向B2C模式,即通过搭建一个微商管理体系,提供完整的分销方案,有专用的销售系统,卖家依靠销售进行提成。在交易平台上,从购买、物流、评价、维权等都像淘宝一样有一套完善的机制,用户才能放心购买,解决最起码的信任感问题。
未来微商并非造富平台
微商是否意味着快速致富?“很多人对微商的认识存在误区,觉得微商月入十万,年入百万。其实微商从来就不是一个造富平台。”自媒体人方雨认为。据估算,目前在微店上做代销的人,一般每月收入数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