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例(12篇)

时间: 2024-03-10 栏目:公文范文

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文篇1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心肺复苏社区护士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2-185-02

目前社区卫生发展很不平衡,大部分社区护士存在“三低现象”,即年资低、学历低、职称低。廖全全等对深圳市社区护士进行调查,有95%的护理人员未参加过正规的急救技能培训。如何对社区护士进行规范、有效的急救技术培训是社区护理管理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情景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情景,有计划地让学生处于类似真实活动的情境中,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加深护生对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为使社区护士能准确、及时的运用心肺复苏术对心脏骤停病人进行救治,提高心肺复苏的有效性,笔者对参加2011年12月参加护士培训的社区护士运用情景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1年6月和12月参加社区护士培训班的学员作为研究对象,将6月参加培训的80名学员作为对照组,12月培训的101名学员作为实验组,两组学生一般资料经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学员均为同一双师型教师授课。

1.2方法

(1)对照组在心肺复苏的教学中采用教师讲解、示教-学生练习-教师辅导的传统教学方法;实验组运用情景教学法。实验组具体实施步骤包括:1)编写案例和考评标准。课程组教师共同编写情景案例,案例能反映多样化,典型化的心脏骤停情景,符合社区工作实际情况。考评标准注重考核学员在急救情景中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包括病人评估、用物准备、技术操作和护患沟通等工作流程。2)学员准备。教师在教学前1周向学员说明情景教学法的目的,将3-5名学员编为1组,随机抽取情景案例,随后学员查阅资料,角色分配,任务安排,情景模拟,教师指导。3)实施和评价。在课堂中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在事先模拟好的心脏骤停情景中扮演案例,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救护措施。任务结束后,全体学员讨论,最后教师进行评价、指导。

(2)效果评价方法。培训结束后对两组学员进行心肺复苏理论和技能考试。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实验组学员对情景教学法的满意度。采用无记名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当场发放101份,收回101份,有效问卷101份,有效率100%。

(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F适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m论考试和技能操作考试组间对比用两独立丫t检验,对教学满意度评价的问卷调查资料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所有应用SPSS17.0软件包处理。

2结果

2.1实验组学员对情景教学法教学满意度调查(如表1)

表1显示,实验组学员认为情景教学法对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及团结协作能力的满意度较高,情景教学法中的情景案例演练对今后的工作有帮助。

表1实验组学员对情景教学法教学满意度()n=101

2.2两组学员心肺复苏考核成绩比较(如表2)

培训结束后对两组学员进行心肺复苏理论和操作技能考核,实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P

表2两组学员心肺复苏成绩n=181

3讨论

(1)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社区护士具备基础护理知识、技能,并有有一定的临床护理经验,单纯的技能训练已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一定的真实感和感染力的情景,符合社区实际工作特点,容易引起学员的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提高学员心肺复苏技能。在情景教学法需要学员在课前反复练习单人和双人心肺复苏技术和其他的抢救技术,在病例分析和实践操作的交互中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有效性。

(3)提高学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情景教学法根据不同的心脏骤停情况编制了多种案例,不同案例情景要求学员对人员、物品和技术的管理重点不同,同时注重学员的综合的处理能力和抢救效果的考核。通过多种情景案例的演练,学员评估病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护理能力逐步提升,提高了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多数学员在模拟情景中的亲身体会了心肺复苏的实际应用,能准确判断危险场景,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另外,在情景教学法中学员以一个抢救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工,相互配合,共同解决患者问题,学习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既能展示学生个人的独立见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模拟病人抢救成功率。

(4)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直接影响情景案例的质量和情景演练的顺利性和有效性。教师必须大量查阅资料,拓展知识,与学员一起反复实践,起到了教师和学员共同进步的作用。情景教学过程中人员、物资等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还必须要有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采用情景教学法可调动教师备课的积极性,有利于做到“以教带学,教学相长”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不断推陈出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4结论

心肺复苏术是社区护士培训大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救治心脏骤停病人时采取的一项时间、知识、技能要求较高的抢救技术。心肺复苏术的掌握不同于其他护理操作,护理人员不能在真人身上实践,故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情景教学法在以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能使学员切身体验心肺复苏的情景,符合社区实际工作实际,满足学员学习需要,适合在社区护士培训中应用。

参考文献:

[1]廖全全,张文武,姚似鸿.社区护理人员对急救技能培训的需求[J].中国护理管理,2008,8(1):33-35.

[2]SIMMONSG.BasicCommunityEmergencyResponseTeamtrainingtoaugmentmedicalinfrastructurepreparedness[J].AmJDisasterMed,2007,2(2):59-63.

[3]陈小娟,江桂素,郑秀先.情景模拟教学法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6):56-57.

[4]邓丽莹,徐海萍.浅析情景式教学法在急危重症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0):109-110.

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文篇2

为进一步普及*县各族群众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避免和减轻自然灾害、意外伤害及突发事故、疾病给人们造成的痛苦,增强应急反应能力,保护人民生命健康。根据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州红十字会关于进一步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培训工作意见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县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培训工作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领导机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刘云波同志兼任主任,办公室主要负责卫生救护培训的日常协调和监督工作。各乡镇都要成立领导机构,做好卫生救护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培训内容

心脏复苏技术;外伤四项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常见多发病知识;一氧化碳中毒的自救互救知识;自然灾害、突发火灾的现场自救互救知识以及适合行业特点的必需掌握的救护知识等。

三、培训对象及目标

社区居民:城镇以街道或居委会为单位进行,居民区每个楼院保证有1名培训合格的救护员;乡镇、村要有5%以上的成年人接受培训。

机动车驾驶员:凡持有驾驶证的机动车驾驶员及在驾校学习的机动车驾驶员全都接受培训。

公安系统:治安、特警、刑警和派出所民警按30%的比例参加培训;交通民警、巡警和消防官兵全员培训。

建筑系统;建筑施工单位的安全技术人员全员参加培训;现场施工人员按10%的比例进行培训。

行政机关:各行政机关公务员按10%的比例进行培训。

游泳场所:保证每250平方米水面配备1名合格的救护员。

卫生系统:卫生医疗机构全员医护人员、社区医生全员接受培训。

教育系统: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教师、学生都接受培训;中学阶段学生接受基本心脏复苏、外伤四项技术培训;小学生接受初等卫生知识培训。

铁路系统:保证每列往返客车有2名以上培训合格的乘务员。

道路运输系统:从事道路客、货运输企业的管理人员、从业人员;运输维修企业的管理人员、修理人员;从事危险品运输企业的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全部接受培训。实行初级卫生急救员持证制度。

劳动保障系统:社区劳动保障所(站)工作人员培训及有意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使其具备基本的卫生救护知识。

高危行业:从事电工作业、金属焊接和切割作业、企业内机动车辆驾驶、登高架设作业、制冷作业、危险物品作业(含危险化学品)等人员。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实行初级卫生急救员制度,并作为一项重要措施寓意落实。

文化系统:公共聚集场所管理人员(娱乐场所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影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工作人员),实行初级卫生急救员持证制度。

民营企业:各民营企业管理人员,使其具备基本的卫生救护能力。

农机行业:农机驾驶员及监理人员全员培训,实行初级卫生急救员证制度。

矿产资源行业: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开采工作人员(包括采掘安全员、爆破工、瓦斯检查员几安全检测工、井下电钳工、绞车工、风机操作工、信号把钩工、水泵工、充电工、运输机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全员接受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自救互救能力,实行初级卫生急救员证制度。

电力行业:电力行业现场作业人员及部分管理人员,使其具备基本的卫生救护能。

旅游系统:旅行社导游人员全员参加培训。宾馆、酒店、饭店的服务人员按10%的比例参加培训;保证客房每楼有2名培训合格的服务员;各旅游景点应社红使字急救站,并配备卫生救护人员。

经贸系统:大中型商场、超市按营业员5%的比例参加培训。

四、培训要求

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文篇3

1加强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组织领导是关键

随着急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急救网站的建立,缩短了抢救半径,急救能力大大提高,但城市急救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不容忽视,尤其是现场急救。要做好这项工作领导是关键。因此,笔者建议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把现场急救建设当大事抓,加大普及现场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并要求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从组织上、人力上、物力上给予支持和保障,把加强城市现场急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要求各级医疗单位在抓好日常工作的同时,有计划地定期组织现场急救技术培训。同时,还建议上级卫生部门投入经费,统一印制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易学易懂、易掌握的现场急救技术小册子、挂图,方便学习及组织训练。

2发挥各级医院的职能作用

各级医院在抓好自身业务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基层急救技术的传帮带,把此项工作当作为民服务的重要内容。如医院门诊部、急救中心(急诊室)设置现场急救技术挂图、宣传栏,从而达到推广急救知识、急救技术的作用。另外,各级医院要发挥技术优势,建立技术培训制度,定期举办培训班,逐级组织医务人员、特殊群体进行技术培训,建立急救技术培训网络,及时培训急救技术骨干,带动城市现场急救建设的顺利展开。

3发挥疗养院的职能作用

全国有许多疗养院,各疗养院每年都会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员疗养,在疗养人员中有干部、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工人等,他们不论是在职或是离退休,都会或多或少接触社会的不同群体,对他们进行现场急救知识的传播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在疗养院把传授现场急救知识作为提高休养员卫生保健知识的重要内容,教会休养员在遇到心脑血管急症、外伤、溺水、骨折、烧伤等急症情况下如何自救互救,推动现场急救知识的普及。

4发挥社区服务的职能作用

目前,城市的街道办事处设有为市民提供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等社区服务,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地段基本都开设了此项服务,可以覆盖城市的大多数市民。因此,在社区服务中开展现场急救技术的宣传教育,收效会更大。

5发挥私人诊所的职能作用

城市的每个居民区,都有一些私人诊所,发挥这些诊所中医务人员的作用,无疑能增加现场急救的有生力量。因此,除加强对现有私人诊所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外,对新申请开办私人诊所的医务人员,应把熟练掌握现场急救技术作为必备条件之一。

6发挥特殊群体的积极作用

城市驻军部队、人民警察、企事业单位、学校、交通管理等部门,常常是发生急症的第一现场或这些部门的人员首先到达急症现场,因此,要尽可能地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急救技术的培训,尽力在这些特殊群体中普及常见急症的现场急救知识,发挥他们在现场急救中的主力军作用。

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文篇4

一、主要内容

(一)以总体预案为核心,做好预案宣传和解读工作。深入分析我区公共安全形势,宣传做好人防民防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党各级政府关于加强人防民防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精神;宣传政府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宣传县及我区各类预案和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的重要内容和处置规程,提高全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二)以人防民防应急知识普及为重点,提高公众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减灾等能力。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灾前教育以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为重点,掌握预防、避险的基本技能;灾中教育以自救、互救知识为重点,普及基本防护手段和防护措施,告知公众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如何迅速做出反应,如何开展自救、互救;灾后教育以经历过突发公共事件的公众为重点,扶平心理创伤,恢复正常社会生产生活秩序。

(三)以典型案例为样本,增强公众的公共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通过介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正反两方面案例,剖析公众在遭遇突发公共事件时,临危不乱、灵活运用自救、互救知识配合政府救援、减少人员伤亡的正确做法,总结分析案例中使用的处置手段、采用的应对措施等,增强公众“思危有备,有备无患”的忧患意识,进一步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结合普法、依法行政等宣传活动,宣传普及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公众的法制意识,提高公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二、宣教计划组织实施

(一)开展专题宣传活动。一是围绕全国防灾减灾日(每年五月12日)主题,结合我区实际,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人防民防应急管理科普宣教活动。二是把公共安全知识深入到机关,推进到企业、社区、学校、家庭。三是在社区、高危企业、学校以及建设工地等公共场所设置应急标识。四是在主要公共场所设立宣传栏,摆放展板,悬挂标语,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提纲。五是通过举办讲座、科普展览、知识竞赛和专题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从不同层面加大应急管理工作研讨、交流和宣传力度。六是结合开展“全国安全生产月”、“国际减灾日”、“全国消防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声势浩大的公共安全主题宣传活动,增强公众公共安全意识。

(二)进行人防民防应急典型案例宣传。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报道。

(三)加强人防民防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对各级党员干部进行培训,使其增强人防民防应急管理意识,提高统筹常态管理和应急管理、指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对各社区、各部门的人防民防应急管理干部进行培训,使其熟悉、掌握应急预案和相关工作制度,提高为领导决策服务和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对基层干部、企业负责人进行培训,使其增强公共安全和风险防范意识,提高排查安全隐患和第一时间应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提高安全管理和重大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对高危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对应急救援队伍、青年志愿者等人员进行应急知识培训,使其熟悉和掌握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救援和安全防护技能,提高在不同情况下实施救援和协同处置的能力。

(四)开展公共安全教育。要针对较常见的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结合我区实际,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教育,使公共安全教育内容进入学生课堂。同时,利用多种平台,对基层单位开展普及教育。

三、培训计划组织实施

(一)主要任务。认真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加强人防民防应急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应急工作方案,学习掌握人防民防应急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思想认识和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我区应急管理工作现状、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程序、应急管理工作相关制度、应急预案编制要点和应急准备以及现场处置基本知识等。

(二)培训对象。根据我区人防民防应急管理工作实际,管理培训对象主要包括各党政班子成员、人防民防应急管理机构干部和工作人员、基层干部、相关企事业办负责人及应急处置救援队伍。

党政班子成员应急管理培训的重点是增强应急管理意识,提高统筹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指挥处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

各级人防民防应急管理机构干部和工作人员培训的重点是熟悉、掌握应急预案和相关工作制度、程序、要求等,提高为领导决策服务和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

基层干部应急管理培训的重点是增强公共安全意识,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隐患排查监管和第一时间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企事业办单位负责人应急管理培训的重点是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和突发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各级各类应急处置救援队伍培训的重点是熟练掌握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救援和安全防护技能,提高在不同情况下实施救援和协同处置的能力。

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文1篇5

一、活动目的

通过大力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等活动,在全区卫生系统形成适应新形势发展,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和“赶超比学”的学习氛围,达到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目的。

1、工作中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热爱卫生工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切实全面履行岗位职责,爱岗敬业,工作到位,认真钻研、不断进取,工作能力突出,为患者和社区居民提供优质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3.对待患者和社区居民热情、细心、耐心,态度好,工作认真、踏实、严谨,富有爱心,经常受到患者和社区居民的肯定。

4.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强,工作积极主动、配合默契,赢得同行、患者和社会认可。

二、活动内容

(一)“卫生法律法规月”活动

1、目标任务

三月份为“卫生法律法规月”,把学法、用法、宣传卫生法律法规与业务工作相结合,逐步使卫生行政管理和业务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轨道,进一步提高卫生行政执法水平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2、参加范围

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人员。

3、方法步骤和有关要求

(1)要做好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各单位要通过会议传达、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的形式,大力宣传基本法律知识和卫生法律知识,营造卫生系统全体人员学习卫生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做好本职工作的浓厚氛围。

(2)要精心组织,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卫生法规月”活动计划,妥善安排好学习与正常的业务工作,认真组织好“卫生法规月”活动的开展。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条例》、《消毒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诊所基本标准》等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及规章的学习。

(3)注重讲求学习实效。要通过集中或分组学习、观看教学片、请专家讲课、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努力实现由提高全体人员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执法水平的转变,要防止形式主义、走过场现象,党员干部要带头,发挥好表率作用。活动中,局机关将到各单位不定期检查活动开展情况,组织部分人员考试,以检验学习效果。

(二)护理人员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

1、活动目标

充分发挥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和个人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深入开展,改善临床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水平,让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惠及更多患者。

2、活动范围及原则

(1)活动范围:辖区内各级各类医院在职在岗护士。

(2)活动原则:按照区《关于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通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在全区范围内评选5个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10个优质护理服务先进病房以及10名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护士。

3、活动内容

参见《区护理技能比武活动方案》。

(三)医师院内急救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评选优秀病历及处方书写

1、培训目的:

(1)医护人员急救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进一步增强,急救知识进一步强化,临床操作技能进一步提高,急救技术水平全面适应院前急救要求。

(2)医疗机构急救能力明显增强。医疗机构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形成按制度管理、按规范操作、按标准落实的运行机制,急救能力全面适应突发事件的处置要求。

(3)以病历质量为抓手,医疗质量管理全面加强。贯彻执行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方案,规范医疗文书书写,提高医护人员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病历内涵质量,规避医疗风险,强化医疗安全。

2、参加人员:

在我区注册的执业(助理)医师,要求全员培训。

3、培训内容:

(1)医师成人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外伤包扎固定、急救止血操作及小儿气管异物的抢救等急救知识及技能。

(2)《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等文件。

4、培训方式:

集中培训及及自学。区卫生局将邀请市红十字会专家及三级医院病案管理专家进行专题培训。在护士节或职工技能大赛及食物中毒02机动队演练时举办医师成人心肺复苏技术比武。初步定于8月进行优秀病历及处方书写评选。

(四)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岗位练兵

1、培训目的: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以有效防治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医疗、预防、保健工作中的优势,提高社区医生中医药防治疾病的能力,使中医药适宜技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广泛应用,满足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2、参加人员:

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及临床类别执业(助理)医师

3、培训内容:

(1)市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20项)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一册系列丛书,重点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临床类别医师推广临床简易、安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和中成药合理应用知识。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第二册系列丛书,重点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类别医师推广针灸、刮痧、拔罐、敷贴、推拿、熏洗、耳压等临床常用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4)省卫生厅编写的《常见病中医适宜技术50项》

4、培训方式:

推广方式为集中培训及自学为主,市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在海慈医院培训。各单位自行组织培训时间地点由各单位自行组织,培训结束后按时上报信息。区卫生局初步定于6月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月”,将邀请海慈医院专家进行培训讲座、举办中医适宜技术大赛等活动。

(五)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

为加快全科医师、社区护士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规定,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培训。

1、培训目的

通过1年的培训,在本区基本建立有良好医德医风,技术质量可靠的社区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队伍,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优质的综合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熟悉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理论,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并能用以指导实际工作;具备全科医学思维能力和诊疗策略,在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中发挥骨干作用,能向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以人为本,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服务于一体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帮助社区居民合理使用医疗资源、享受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熟练掌握和运用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领域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2、参训人员

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类别和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含助理执业医师)、执业护士。

3、培训内容

由社区办制定。

4、具体措施和有关要求

(1)本培训工作在区卫生局统一安排下,由区社区卫生服务办公室组织和承担。

(2)为保障培训工作有序进行,分批次组织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和考评,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合理安排工作,分批组织参加培训。

(3)要加强考勤,将参训情况列入绩效考核,凡是两次以上未参加培训的,终止培训资格。

(4)理论培训结束,由区卫生局组织统一考试,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组织纪律、理论知识、临床综合能力等。

三、有关要求

一是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本单位活动计划,营造提高素质、熟练技能、增强本领、履行职能的氛围,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要寓教于乐,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文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各种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频繁发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但我国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灾害医学教育,缺乏必要的灾害救援专业技能训练[1],应系统地进行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提高我国的灾害救援整体水平。

灾害医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课题,必需重视灾害医学的学术理念,本文就加强基层急诊急救人员对灾害医学继续教育,提高灾害救援专业技能水平,加速灾害医学队伍的建立和培训做简要综述。

基层医疗机构灾害医学教育与救援技能现状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体制还很不健全,医学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是医学理论和技能在临床各专业方向的教育。基层医务人员也未能接受灾害医学的继续教育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对灾害医学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仍然是空白。大部分临床医师缺乏灾难医学知识和灾难救援技能训练。其次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薄弱,医疗资源配置失衡,涉及灾害医学救援方面的管理机制不畅,缺乏先进的救援装备,救援手段落后,缺少健全的法制体制,救援预案不完善和不配套,没有成立灾害应急救援医疗队。同时,社会性急救知识也未能够得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普及,面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时,能动员起来的社会上诸多方面救援力量,大多数都缺乏必要的救援理念和救援技能使得现场的救援效益不高。而作为现场医疗救治主体医务人员所掌握的灾害医学知识和救援技能非常有限,势必会影响救治效率,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多灾环境下对救援工作的需要,难以及时应对一些区域性的灾害伤亡事故的发生。也很难做到灾害现场高水平、高效能,大救援的急救特征。

加强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灾害医学是一门研究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及灾后医疗救护的新型学科。灾害事件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危险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短时间内可造成大批人员伤亡。灾害救援有它的特殊性:①灾害救援组织机构的临时性;②工作环境的危险性;③救援对象的复杂性;④救援工作的协同性;⑤灾害医学的社会性。其内容涵盖了医疗救治,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特殊的救援设备和技术,伤员分类输送,流动医院建设,疫情防控,公众心理危害等方面。医护人员工作性质是抢救生命,减少人员死亡和伤残,技术上要求熟练掌握输液、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抗休克、心肺复苏、气道管理、解毒等急救技术,他们的表现对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伤残率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急救人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丰富的救援知识和过硬救援技能,方能胜任救援任务,必须加强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培训。

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是防灾救灾降低损害的根本保证,掌握灾害医学知识和救援技能是急救人员的必备条件。“救人”-“治病”的一种专业思路与对策。面对灾害群体时,要采用专业的救援理念和救援技能,快速检伤分类,使现场救援人员在最短时间内救治更多的人。目前在我国灾害医学无论从认识还是到实践都尚属起步阶段,为适应当前及今后应急救援形势的需要,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与救援技能培训这一新课题,应尽快实施到实际工作上来,特别是在灾害多发的区域或基层的急诊急救人员显得尤为必要。

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及专业救援技能培训的建设与建议

加强灾害救援的法律法规建设;虽然,我国近年来颁布了许多突发事件应急法规和预案,但其系统性,统一性和可操作性并不强。给予灾害医学立法,对我国灾害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有极重要意义,使得在紧急救援工作时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更好地协同社会化救援。对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完善灾害救援的各种规章制度,建全监管体系,规范紧急救援过程中的各种行为,是灾害医学事业的生存及发展的关键因素。

灾害救援队伍的建设;制定标准化、现代化的应急救援预案,建立一套适宜本地区统一可行的灾害救援运作机制。高效的组织管理和统一可行的灾害救援运作机制,是能否实施有效救治的关键。平时也就需要有预见地制定相应的灾害急救计划。整合、优化区域性的卫生急救资源,加大资源配置,建立区域性灾害救援队伍,组建高效、现代的区域性应急救援医疗网络。高效的灾害医学救援组织管理需要整合资源,建立统一的灾害指挥体系。建议在灾害发生的区域由当地政府牵头,调动公安、武警、消防、急救医护人员及可组织的社会上的人员成立救援队,统一指挥调度;成立搜救队、营救队、医疗队、转运队和后勤保障队等,各队伍要分工明确,任务清晰,协同作战,快速机动,善于攻坚等特点,目标是灾害现场救人。建立平战结合,专兼结合,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精准高效的灾害救援医疗体系,才能适应医疗救援的需要。才能对本地区域内各种重大灾害事件的发生进行紧急救援。

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急救医护人员对灾害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现场医疗救援的水平,建议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应尽早开设灾害医学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尽快培养出实用人才,基层医疗机构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在职培训制度,并纳入继续医学教育计划,要重视和加强急诊急救人员的灾害医学继续教育和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医学院校进行短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参加各级灾害医学专业知识的学术活动,了解学科的前沿进展。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医学院校的教授或上级医疗救援机构的专家到当地医院进行灾害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学术讲座,建立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对口帮扶机制。同时依托多媒体网络中心在不同的行政区域建立地方灾害救援中心网络,实现信息源共享,开展灾害医学的远程网络教育[2]。组织人员到省级的专业救援中心进行短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模拟灾害现场实施对伤病员的救护演练。只有通过演练才能使急救人员更好地掌握预案的流程,使预案逐步完善,规范和科学,最终形成制度化。不去反复演练的预案那只是“纸上谈兵”。灾害救援工作需要全社会,多学科的参与,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当地消防、交警、森警、矿工、通讯等单位举行灾害救援合练,提高彼此之间的协调能力。依托当地医院急诊科为培训基地主体,承担区域救援队伍的培训工作。建议建立院前、院内紧急救援联动、预警模式:即院前急救小组在现场收集到的伤员信息:①主要伤情;②对伤情的评分;③预计送达医院的时间;④院内必须准备的急救措施等现场信息,立即报告给院内救治组值班医师,确保伤员到达医院后能在第一时间内快速实施针对性的救治。还要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和普及灾害医学急救知识,提高民众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自救互救认识水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急救”[3],只有经常强化灾害救援意识,长期不懈地进行灾害医学知识学习和救援技能的培训与演练,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桥梁,才可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使广大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的综合应急救援水平得到不断更新,充实和提高,使救援队伍的工作效能达到灾前防灾,灾时救灾,灾后减灾的实际理想效果。

综合上述,教育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政府、社会、学校及工作单位对灾害医学教育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加强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与专业救援技能的培训,才能提高基层急诊急救人员的急救意识和救援水平,有效地保护和救治生命,也是适合我国当前及今后灾害救援形势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赵绵宁,李华强.灾害对医疗救援人员的素质要求[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2):12-14.

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文篇7

影响输液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如:人员、输液用具、药物、环境、患者因素等而输液安全的直接执行者和保障者是护理人员。参加某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督导发现护理人员的自身因素及管理工作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患者输液安全。本文探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包括业务知识、技能培训、法律安全意识)和管理旨在降低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医过程中输液风险。

护理人员的因素

静脉输液是护理人员一项经常性的技术操作也是药物治疗重要途径之一。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人群特点更是易发生风险和纠纷有调查表明以护理人员为主要因素(615)。

护理人员的学历低输液专业知识缺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的学历比较低有报道中专或中专以上学历的比率758对输液知识的掌握程度较熟练的比率亦较低(8)。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大部分为乡村医生从事输液操作这些人员年龄偏大基础差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少知识老化、陈旧他们每天只是机械性地执行输液认为把液体输上任务就完成对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不会处理遇到危急束手无策。还有些村卫生室是夫妻二人护士从学校毕业就到村卫生室工作无经验、无管理能力。

知识匮乏:从事基层的护理人员年龄两极化要么是退休返聘、要么是刚毕业的中专或大专生。退休者知识老化刚毕业者缺乏临床经验对一些药理知识和配伍不清楚。

慎独能力差:无菌技术观念不强加药前不按无菌技术要求操作有的不戴口罩不洗手开启安瓿前不消毒安瓿颈部导致微粒污染。

不按医嘱执行输液顺序:乡村医生自身对用药顺序不清楚村医自已开处方自已输液的现象也存在有的护理人员不了解药理知识操作间无药物配伍禁忌表。督导1个村卫生室都没有配备药物配伍表。

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不按操作规程执行输液药量随意加减。更有甚者连输液加注药品名称和剂量都没写所有输液一眼看上去都是原液一旦出现输液反应无法查找原因包括是哪类药品过敏等都无法确认。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够:有些护理人员把液体输注患者身体后就不管了巡视不够任由患者自行调节输液速度。王虹报道自行调节滴速导致输液过快、过慢而且加快滴速8输液速度也是输液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

管理方面的因素

医疗设备短缺抢救设施、设备不全:我国大多数社区医院、卫生服务站的医疗设备比较陈旧。如:氧气、开口器、吸痰器等。1个村卫生室仅有1个村卫生室只配备有氧气其他村卫生室根本没配抢救设备抢救药品种类少存在过期药品无法做到简单的急救而失去最佳的抢救时机。

制度不健全:有些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根本没有制度包括抢救工作制度、三查七对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等。

无应急预案和急救流程: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往往就1~个医生护士上班医生理论知识和抢救水平也较大医院缺乏经验。一旦发生输液反应不能及时采取急救处理会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检查督促不到位:如吸痰器吸引橡皮管、负压瓶橡皮塞老化致没有负压或负压不到位消毒器材过期急救药品摆放零乱、过期药品等。

讨论

加强社区规范化管理强化护理安全管理。监督、指导社区护理服务功能要到位。

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建立急救流程、输液反应流程、急重患者转运流程等并要求每位员工熟悉以制度保障输液安全。

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综合素质:加强社区护士培训一名合格的社区护士必须全面、熟练地掌握全部护理知识和技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继续教育要加强对社区护士进行临床心理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现代电子技术及有关仪器使用等方面知识技能的培训对社区护士进行适合社区需要的规范化护理培训扩大社区护士角色及技能。①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社区护士工作范围广要求综合素质高常需对个人或家庭进行访问和护理工作除了要应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关系学等学科知识去护理患者外还需运用流行病学的知识去发现社区中存在的健康问题并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学法、懂法、遵法、执法。②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根据基层护理人员的学历、能力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法。对站、村卫生室医护人员问卷调查95将急救知识的培训首选排序第一位如最常见的急救处理输液反应的处理、过敏反应的处理等。③提高护理人员的慎独和责任心是降低输液风险的最佳方案。教育社区护士有爱心、细心、责任心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在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多与患者沟通学习交流沟通技巧。有报道护理风险中因护理人员的沟通技能因素65良好的沟通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④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查对制度包括:药品与发票、药品与治疗单、药品与门诊病历仔细核对并在输液单上签全名。在给患者进行输液时再次喊患者的姓名再次核对保留安瓿至患者输液结束。药物过敏试验双人核对并签全名。

加大考核力度。把输液安全纳入绩效考核与个人绩效和年度评优评先挂钩。

推行中心、站(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卫生行政部门应利用市级医疗机构资源成立业务指导小组进行业务督导。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和流程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考核方案定期和不定期组织检查、指导。对中心主任实行奖惩和任职期考核把站或村卫生室的工作目标纳入考核中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真正达到促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让老百姓受益。

综上所述加强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基层护理人员的业务理论和急救技能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遵守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常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大管理、考核力度把输液安全管理与机构负责人、责任人的绩效考核挂钩。只有护理人员高度重视认真把好输液每一关才能保证每一位患者的输液安全。

参考文献

1彭小柳,陈小茹.门诊输液室护理风险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1):1.

黄萍.基层医疗机构输液安全管理状况调查分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6,17():68-69.

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文篇8

【摘要】目的:了解乡村人群心肺复苏(cpr)知识的的现状,探讨推广普及2005年新的cpr知识在院前急救的最佳模式。方法:采用笔试与模型操作对33位乡村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第一目击者”实施院前正确cpr急救率为零。结论:乡村医务人员是广大乡村人群院前急救的首要培训对象,要在全民普及cpr知识,就必须首先培训乡村医务人员。

【关键词】心肺复苏术;乡村;医务人员;数据收集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presentsituationof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knowledgepopularizationinruralmedicalstaff,andtoexplorethebestwaytopopularizenewcprknowledgein2005.methods:investigated33ruraldoctorsbywrittenexamandmodeltest.results:thesuccessrateofprehospitalcprperformedbythefirstwitnesswaszero.conclusion:ruralmedicalstaffsaretheforemostobjectofprehospitalcprtraining.sothefirstmissionistrainingforruralmedicalstafftopopularizecprknowledge.

[keywords]cpr;rural;medicalstaff;datacollection

2007年3月15日,作者组织对石角镇内33位乡村医务人员的cpr知识进行笔试、模型操作及实际工作相结合形式进行调查,旨在了解乡村医务人员的cpr知识掌握情况。为乡村医务人员进行cpr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培训提供依据。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乡村医务人员共计33人,其中大专文化2人,中专文化28人,初中文化3人。年龄28~60岁,男性28人,女性5人,取得执业医师资格2人,执业助理医师资格31人。

1.2调查方法

采用cpr理论笔试、模型操作及工作调查相结合形式。调查问卷如表1所见内容共12项。参与调查者以无记名方式填卷,当场收回,对问卷采用百分制记分。≥85分为优良;60~84分为及格;≤59分为不及格。模型操作考核方法:每位乡村医务人员进行一次cpr实际操作,由专家监考。工作调查方法:由作者组织人员,对33位乡村医务人员进行提问;提问内容:(1)你对cpr知识掌握程度有多少?(2)近3年来你为多少病人进行过cpr急救?(3)近3年来有多少危重病人及“第一目击者”向你求救?

2结果

2.1理论考核结果

参加测试的33名乡村医务人员,最高得分18分,其中0分8人,如表1所示在12项笔试中有8项33人均为零分;连最基本的判断意识、判断呼吸都不会;正确回答按压部位的有22人;在呼救内容上:能够答喊“救命”和打“120”的只有9人;知道cpr的7人;知道自动体外除颤仪(aed)的人为零。在心脏胸外按压频率上有5人回答30~60次/min;1人回答为4次/min,有15人回答不知道。

2.2操作考核结果

能够呼“救命”打“120”的9人,基本正确找出按压部位的10人,按压频率基本合格(80~100次/min)的18人,判断意识;判断呼吸;人工呼吸要求;按压方法;按压手法;按压通气比例合格为零人。见表1。实际操作结果无一位乡村医务人员能够合格地完成cpr技术操作。

2.3工作调查结果

(1)对cpr知识基本不掌握的33人,有所了解3人。(2)近3年来为病人进行cpr者为零人。(3)近3年来有危重病人向乡村医务人员求救的5人。统计石角镇2004~2006年3年来院前死亡15例病例中,乡村医务人员到场的有5人,采取打“120”急救的5人,但能够进行cpr急救率为零人。多数急危重病人及第一目击者,都是采取舍近求远的方法进行求救。表133名乡村医务人员cpr考核结果

3讨论

3.1乡村医务人员完全缺乏cpr急救知识

乡村医务人员往往是最早最快到达急救现场的医务人员,是院前急救的一支重要队伍。但目前这支队伍没有经过专项的院前急救知识培训,连最基本的cpr急救知识也没有掌握;是这支队伍得不到乡村人群的信任原因。在挽救病人生命中要争分夺秒,就必须熟练掌握正确的cpr操作技术,乡村医务人员只有掌握正确熟练的cpr操作技术,才是挽救院前呼吸、心跳骤停病人生命的成功关键。也是提高脑复苏的关键因素[1]。

3.2乡村医务人员cpr水平亟待提高

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接受cpr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国民达5000万人(即人口中每4人中有1人)。在英国因cpr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救治时间的延误,已导致生存率接近50%。许多发达国家通过立法将cpr知识与技能培训放入全民教育中进行,并定期进行必要的复训。cpr知识与技能的普及,使这些国家的国民生存能力明显的提高。cpr是临床医学中的基本技能,而从此次对乡村医务人员的调查情况来看,最高得分18分,连最基本的cpr知识均未掌握,更不用说操作技能了。我国有关资料报道在对71名基层医务人员的cpr知识和技能掌握调查项目中,胸外心脏按压技能掌握情况最差[2,3]。这对于乡村医务人员来说是非常的可悲的;对广大的乡村人民群众来说更是可悲的。这表明在我国,人口占多数的基层社区与乡村医务人员在掌握cpr知识与技能是非常的缺乏的,人民群众在突发危及生命安全事件中,在最短最快的时间内得不到有效地施救,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普及对乡村医务人员院前cpr急救知识的培训势在必行。这是保障和挽救人民生命安全的基本要求。

3.3全镇普及cpr知识与技能

在石角镇,因为危重病人的现场目击者均未受过最基本的cpr培训,所以不能在第一现场及第一时间内给病人施救。就是请来最近的乡村医务人员到现场也是束手无策,乡村医务人员是经过医学专业培训的,均未能给病人进行cpr最基本的施救,更何况是未受过医学专业教育的人群呢?据有关报道:有人对社区居民194人进行抽样检查,有98.4%的人均未受过cpr知识的教育培训[4]。因此目前要在全镇普及cpr知识与技能,就必须有计划的首先培训乡村医务人员,乡村医务人员为了更好地搞好乡村卫生工作,就必须要学习,掌握好正确的cpr知识与技能[5]。通过参加短期专项培训,不断提高乡村医务人员cpr知识与技能。然后是对特殊人群公安、交警、老师、政府官员、工人、农民等的培训,最终达到全镇居民普及cpr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通过对石角镇33位乡村医务人员cpr知识调查结果及相关的资料显示,不仅是在石角镇的乡村,甚至在全国的广大社区城乡结合部及乡村的医务人员均对cpr知识缺乏掌握。因此,笔者认为推广普及2005年新的cpr知识的最佳模式是:“抓重点,以点带面”首先重点培训受过医学专业教育的乡村医务人员,然后是对特殊人群公安、交警、老师、政府官员、工人、农民等的培训,最终达到普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闫凤华,段惠玲.523例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30(3):408.

2刘纯.开展全民急救普及培训是提升院前急救水平的关键[j].青岛医药卫生,2005,37(2):147

3王慧娟,王红,杭太香,等.急诊抢救仪器使用安全的管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7,3(5):3537.

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救护;培训;社区;普及

[中图分类号]G45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b)-120-02

Trainforfirstaidinundergraduateandpopularizefirstaidincommunity

YANYuanjie1,YINZhenjin2,GUOHongjie1,YUQun3,ZHANGJiuna4*,WUYali4*

(1.TheAffiliatedAnal-IntestinalHospitalofChengdeMedicalUniversity,Chengde067000,China;2.Depar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engdeMedicalUniversity,Chengde067000,China;3.DepartmentofMilitaryAffairs,ChengdeMedicalUniversity,Chengde067000;4.DepartmentofClinicalMedicine,ChengdeMedicalUniversity,Chengde067000,China)

[Abstract]Popularizingrateoffirstaidispoorinchina.wetrainedforfirstaidinundergraduateinourschoolindiferentmanner,sunchaschair,club,optionalcourse.Theaimistrainingtheknowledgeandskillaboutfirstaid.Ontheotherhandweorganizedundergraduatetopropagandizefirstaidincommunityaftertrainingandreceivefavourablebenefit.

[Keywords]Undergraduate;Firstaid;Train;Community;Popularize

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能出现各种意外伤害、突发事件和一些危重急症。由于这些事件发生的不可预知性和突然性,对急重伤病员的救护需求就非常急迫。资料显示,由急救机构实施的院前急救客观上存在一定应急反应时间,国内平均10min左右,西方国家大部分为7~8min。对于心跳骤停等急危重症患者,要得到较高生存、康复可能,必然要求第一目击者进行及时合理的救治,以弥补急救机构和医生不能及时到达现场所导致的时间间隙,从而达到减少死亡和伤残的目的。因此,培训大量第一目击者,使更多的人能够及时地实施现场救护,就具有较大的社会意义。

1救护知识普及现状及大学生救护培训意义

1.1救护知识普及现状

1.1.1国外对现场急救知识重视和普及的现状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对现场急救知识相当重视。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美国,经过现场急救培训的人数达70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3;每年约有20万人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经过现场急救,存活人数高达7万人以上;在挪威,自1965年起已在学生课程中开展现场急救教育,全国200万人口中有40万人受训,占全国人口的1/4;在日本,消防厅印发大量现场救护手册,并举办市民讲座,每年受训人数超过15万人[1]。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市民的自救知识相当重视和普及。

1.1.2国内对现场救护知识重视和普及的现状近几十年来,我国也十分重视救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1987年中国红十字会等部门发出“关于开展群众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全国各地加速了对现场救护知识的普及[2]。到2000年全国已有1000万人接受过心肺复苏初级救生培训[3]。瞿惠春等[4]在1996年6至12月开展上海地区人群急救意识抽样调查显示,医疗呼救号“120”知晓率平均为50.85%,其中老年人、大学生、患者的知晓率依次为40%、35.57%、50.87%,而美国旧金山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患急病时应拨打“911”呼救号。比较而言,我国的急救知识普及率还很低,大量的宣传和普及工作紧紧依靠红十字会和医疗机构是很不够的。

1.1.3在校大学生救护知识了解的现状覃思等[5]对穗港澳三地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三地大学生急救知识平均得分为(49.70±13.86)分,最低分只有14.29分,说明三地大学生急救知识水平还较低。其他地区在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调查也显示类似的结果。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已开展在校大学生的救护知识培训,但大多是利用讲座的形式使同学们对现场救护的重要性和一些简单的救护知识有所了解,而没有在救护的实践操作上加以重视,更没有利用大学生的集体优势向社会宣传和普及。

1.2在校大学生救护知识培训的意义

1990年,国务院批准的《学校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应当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通高等院校应当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而救护知识正是高校健康教育内容之一。笔者认为,向大学生普及救护知识,使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救护知识和技能,成为救护志愿者,参加社会实践,向社会特别是重点人群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普及,有利于较快地提高社会人群的救护知识普及率。

2在校大学生救护知识培训探讨

2.1我校大学生救护知识培训概况

我校十分重视在校大学生救护知识培训,选派校医院医师参加中国红十字会举办的救护师资培训,并多次在我校举办各种类型的救护知识讲座,学生反应热烈,大多数同学感到救护讲座必要、实用。许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表示他们虽开设了急救医学课,但救护讲座的大众化、实用性,使他们受益匪浅,并纷纷表示要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向社会宣传和普及。本课题组承担了院教育课题“医学生救护培训及社区救护普及研究”,招募志愿大学生共46人,成立救护协会,对会员进行救护知识培训,并组织他们进入社区进行以救护新概念为主题的救护知识宣传。此外我们开设了临床医学专业救护选修课,以期更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救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2在校大学生救护培训及社区普及的经验

通过救护知识培训实践,笔者认为要开展好救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普及,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2.1获得学校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救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需要获得学校领导的支持。培训所需要的人体救护模型及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技术的演示器具,教学所用的教室、多媒体等的配备和使用,请一些急救专家来进行讲课指导等等,都需要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如请当地红十字会、各级医疗机构和急救中心提供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指导,需要社区管理人员和消防、公安、交通、宾馆、中小学校、旅游机构、厂矿企业等较多接触或发生突发事件和危重伤病员的单位领导充分认识到救护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从而给予大学生救护自愿者或救护宣传员提供社会实践和救护宣传的方便与支持。

2.2.2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形式培训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通过出示宣传展板、招募救护志愿者、吸引有学习救护知识意愿并乐于向社会宣传和普及的大学生参与进来。开设系列讲座和实践培训,使他们掌握基本的救护知识和技能,并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使宣传队伍不断壮大。进一步申请选修课或必修课,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组织学生成立救护协会,发挥在校大学生的积极性,以多种形式开展救护知识的学习,以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2.2.3走入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救护知识普及通过救护协会联系社会各界,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一些节假日,有计划地组织救护志愿者在社区、广场、旅游场所等人群聚集处,以流动展板、救护宣传资料、咨询等形式广泛开展救护知识宣传普及。特别在“世界急救日”以某一个救护主题为主进行深入宣传。同时还可以定期组织深入社区、厂矿企业、各级学校、消防、交通等单位,对重点人群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们对救护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促进他们学习救护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通过深入社会,他们还增加了社会知识,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为了适应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们健康生活的需要,我们要加快向社会普及基本的救护知识和技能,笔者认为加强在校大学生救护知识的培训,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普及,是尽快提高社会救护普及率的一个较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滕建华.现场救护知识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初探[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5):48-49,65.

[2]桂莉,曾友燕,陶红.医学院校大学生院前急救知识培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5):331-332.

[3]费国忠,蔡晓峰,刘艺林.急救中心和高校联合开办自救互救选修课的经验总结[J].中国急救医学,2001,21(11):676-677.

[4]瞿惠春,费国忠,钟后德.上海地区人群急救意识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7(1):56-57.

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文篇10

1.国际医学救援护理学的发展

1.1医学救援护理学的概念

灾害护理在我国是个较陌生的概念,实际上,早在南丁格尔时期,也就是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就开始了灾害护理。灾害护理,可以说是在灾害的整个过程中,对那些无法自己解决健康问题的灾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一些国家对此的称谓是“灾害护理学”,专家认为,这样的称谓“自窄领域”,只是面对灾害而言。事实上,护理学、护士的作用远不仅仅是应对灾害。在无灾害的背景下,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紧急突发公共事件,如急性中毒,矿难和交通事故导致的各类创伤等,都需要有护士的参与,有时甚至是唯一主角,尤其是近年来欧美国家EMS人员中有不少是护士独当一面,显然用“灾害护理学”是不够全面的,因此,用“医学救援护理学”更为确切、科学。

1.2国际医学救援护理学的发展现状

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2005年的卡特琳娜飓风等救援中,美国国土安全部的联邦急救处理局(FEMA)下的国家灾害医疗系统(NDMS)设计的流动医疗队和帐篷医院已经应用,显示出充分使用护士的有效作用。在急救单元的建立、启动、运行中,对护士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对医生、护士关于高级灾难生命支持(ADLS)等所使用的教材和培训都处在同一等级上。美国有关部门指出,在未来的10年内,基本灾难生命支持(BDLS)、高级灾难生命支持(ADLS)课程提供有关在各种灾难事故现场如何做好准备及实施抢救程序的培训,不仅仅是创伤,还包括一些特殊的情况,如化学、生物、放射等,这将是美国每一个医生、护士都必学的同一级别的课程,当然还包括医院外EMS专业人员和医院急诊科人员。事实上,欧美近十多年在医学救援行业,学术的发展非常快。当然,美国比起欧洲的一些国家而言,各种灾难更加频发,所以,对护理学、护士的地位和作用就更为重视。

曰本也是一个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对灾害的防御、演习及医学救援工作一直较为重视。在灾害发生后,护士与其他专业急救人员一起在现场参与抢救,充分发挥其专业知识与技能。近年来,曰本护理人员对灾害护理的关注度持续增高。伴随灾害多发的状况,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灾害中护理的必要性。例如,日本护理协会还有各地方护理协会都建立了灾害护理的研究会。这些研究会也包括从研讨几小时到几个月的各种各样形式。从2008年开始已经与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合作实施为期1个月的灾害护理协作研修。

“灾害护理”这一概念首次引入韩国是1990年中期,红十字看护大学新增“急救与灾害护理”课程以后,在本科教育中增加相应内容的学校在不断增加。2005年对韩国所有看护大学进行调查显示,虽然没有单独开设“灾害护理”课程的学校,但混合开设灾害护理和急救护理的占36.7%,即36个学校开设相关的课程。虽不是单独的一门课程,但大都在成人护理学、社区护理学等课程中进行讲授。

2.中国医学救援护理学的发展现状

2.1中国对医学救援护理学的初步实践

2003年,中国爆发了“非典”(SARS)公共卫生事件,008年“5?12”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矿难、井喷等各种生产事故也经常发生。突发事件、灾害事故的多样性、严重性,在21世纪更加凸显。我们面临着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技术灾害等多种灾害的威胁。国内的医护人员每次都迅速地参加到抢险救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始了医学救援护理学的初步实践,如:医院震灾应急护理管理及实践,地震伤员应急护理及转运的护理等,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参加抢险救灾,国内各医院和护理教育界开始关注灾害护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如护士在突发事件及灾害救护中的作用及其面临问题的课题研究和全专业护士在救援中地位和作用的探讨等。中国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整个社会已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救援医学工作中护理人员的角色和作用。

2.2中国医学救援护理学的发展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当今又处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较快时期,自然的、人为的、技术的等灾害形势十分严峻。为此,国务院于2004年1月开始制订应急预案和建设应急体制、机制、法制。2006年1月,国务院向社会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2007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至此,我国在应对各种突发灾害事件上有法可依,有预案可遵循,有规范可操作,有情况可。

我国根据突发事件、灾害等所有的“天灾人祸”,按其发生的过程、性质和机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4大类。所有的重大突发灾难事件的发生都会造成人、人群的伤亡,尤其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所造成的人体心理、生理伤害,在救灾抢险、医学救援上,都比以往历史时期更为复杂和困难。“急救”的涵义已难包容,使用“医学救援”一词,更为确切、全面。伴随灾害而生的“医学救援”行业、学科的崛起和发展,作为救援重要力量的护士队伍,逐渐被重视与关注。逐步认识到护理工作在卫生救援中的地位和作用。灾害救援护理已成为目前护理研究热点之一。一些高校已经把医学救援和灾害护理的教学课程引入护理教育当中。而在预防灾害工作中,我国政府在2004年初制订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一系列应急预案,就充分应用了这一理念并付诸实施。当今,很多医院都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护理应急预案体系,在医学救援和灾害护理中更注重发挥护士的作用与护理管理的职能,甚至于发展到社区护理,开始了社区护理人员灾害应对能力的培养和建设方面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总体上都还处于零星、分散的层面上,仍然缺乏系统的、全面均衡的发展。

3.中国医学救援护理学发展的不足

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灾害医学和灾害护理学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而我国的研究刚刚起步,无论在灾难的预防与公众教育,还是在灾难的救援与处理机制上,都存在明显不足。

3.1救援护理学的教育不足

救援护理学的教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为职业教育即医学院校开设灾害救援护理学的基础课程并构筑灾害护理学学科的体系化;另一个为在职护士的灾害护理继续教育方面。

3.1.1在基础教育方面,通过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的检索,目前,我国灾害护理的文章较少,主要集中在国际救援的经验、灾害中护理学的地位及护理人员的作用等。自2004年《中华护理教育》杂志以第9届中曰护理学术交流为契机,提出了我国应重视灾害护理教育。2007年姚卫光提出灾害护理教育培训迫在眉睫。但经文献检索,少见有关开展灾害护理教育的报道及研究,只有个别院校作为课题研究来进行了教学,近几年才开始出现一些把灾害护理纳入到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中的教学改革研究。而我国的医学院校尚未开设灾害救援护理学的基础课程。可见灾害护理教育尚未引起我国护理教育者的足够重视。

3.1.2在继续教育方面,为应对随时发生的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级医院的护理人员,包括社区护理人员都需要做好随时参与救援及国际救援的准备,而提高在职护理人员灾害护理的知识与技术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各医院、护理管理者及护理人员灾害护理的继续教育意识正逐渐提高’也有很多医院和社区开展了救援护理学的继续教育培训,但尚未形成全国的体系化和制度化。

3.2护理学、护士在医学救援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现代临床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中,传统的观念是人们重视诸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学科,以及医生在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内的地位和作用,而对于护理学和护士在这些医疗机构、科室中的地位通常被淡化,或视为一般性的辅助工作,这些在医学救援中也有所表现。

3.2.1未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护理的职能部门,护士也不能参与救援计划与决策的制定。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拥有了本国的灾害护理救援系统和组织。而我国整个护理界,灾害护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专业组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救援护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协调、管理和指导。从汶川地震救援中得到一个启示,我国应立即建立灾害护理学专业协会。当灾害发生时,这一机构可根据灾情、救援的不同阶段,整合护理人力资源,协调和征集有注册护士资格的各类人员加入救援护理队伍。

3.2.2护士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灾害救援时职责定位不明确。在突发事件中,护士必须做好在任何时间改变行动计划以及适应新环境的准备,并且做好成为计划者、健康教育者、照顾提供者、管理者以及危机干预者的准备。但在突发事件和灾害中护士作出的实际贡献与其可能作出的贡献之间仍然存在着差距。人们常常搞不清楚护士的角色,并且,犹豫护士是否应介入到突发事件反应中。在多次的突发事件中,发现救援护士缺乏足够的知识与技巧,护士经常不能清楚的理解自己的角色,不能很快投入到突发事件反应中去。迄今为止,以往发生的突发事件中,很少对护士角色以及参与的工作职责给予定位。

3.2.3参与灾害救援的护士专业技术知识不全面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欠缺。在灾害救援中,救援护士不仅需要掌握全科专业知识,专科救护知识也很重要,没有经过急救培训又没有经过救援培训的护理人员,是不可能满足灾时救援需要的。另外,在救援活动中,由于医护人员资源的缺乏,护士需要具备迅速果断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进行处理的能力。在这方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观察能力强、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强、技术全面的护理人员更能显示出优势。

3.3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目前,我国灾难救援中可以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缺乏医学救援护理方面的法规和规定。为更好地适应灾害救援护理发展的需要,应该完善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在灾害救援工作中护理人员的权益,促进灾害救援护理学的发展。

4.展望

越来越多的医院外的紧急事件和灾难事故的发生,院外现场救治的任务会大量增加。现场急救,往往是需要立即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更多地使用“手段”、“技能”,而护理学中侧重操作及“动手”,而不是讨论、“动嘴”部分,因此,就显得重要和突出。在多数情况下,最早接触垂危伤病员、最早实施抢救措施的多是护士。在各种灾害现场的创伤处理上,同样也是护士在医疗操作上的“身先士卒”。因此,我国迫切需要构建自己的中国医学救援护理学的管理组织,并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灾害救援队伍。

4.1积极开展灾害护理相关研究,拓展护理实践

在我国,有关灾害护理的研究,现有的文献大部分属于经验类论文。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有必要积极开展在促进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在职护理人员培训以及社区灾害应对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有益经验,为构建我国系统的医学救援护理学提供理论依据。

4.2构建管理组织

我国整个护理界,灾害护理尚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专业组织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救援护理进行系统的研究、协调、管理和指导。因此,我国当务之急应建立一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护理学专业协会。来负责对我国的医学救援护理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指导。

4.3开展救援护理学的系统基础教育

灾害护理学是护理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护理人员的必修课程,护士通过接受灾害医学护理教育,可以使自身的整体知识得到重组,并掌握各种减灾、防灾的医疗卫生知识,能更好地在灾害医疗救援中发挥作用。日本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发生之后,在护理教学培训中增加了灾害护理学相关内容。欧美国家以及中国的港台等地区的护理教育中都有灾害医学与护理相关课程。然而,灾害护理作为我国护理学中新的领域,教育者和研究者都比较少,有志于将灾害护理作为研究方向的人十分匮乏。我国接受灾害医学护理教育、强化现代医学救援理念,在医学院校中设置灾害救援医学护理基础教育课程已迫在眉睫。通过教学内容或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或以增设选修课的形式让护理学专业学生了解灾害护理,使学生走出校门时就拥有基本的灾害护理知识和技能。

4.4护理队伍需继续培训

灾害救援护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要重视基层医疗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和医生的培训。因为,第一个到达灾害发生第一现场的多是基层医护人员,平时与社区的居民接触最多的也是他们。如果他们具有良好的防灾、救援护理能力,就可以减轻灾害影响或抢救许多生命,也可以通过他们给社区的居民实施应对灾害教育,使社区的居民具有应对灾害的基本能力。因此,我国各医院医护人员,包括社区护士通过接受灾害医学护理的继续教育和相关培训,可以使自身的整体知识得到重组,并掌握各种减灾、防灾的医疗卫生知识,能更好地在灾害医疗救援中发挥作用。

4.5构建灾害预防和急救医护人才体系

必须培训和建设一批能力较强且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力资源,构建灾害预防和急救医护人才体系。而这种人力开发涉及多方面,如:国外专家的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无私支持、当地政府的积极协助、医护人员的共同培训、培训人员和参与人员的团队精神等。护理人员培训应该既要包括发生时的救援能力培训,同时,也要强化在预防灾害和灾害后期护理能力的培训,建立一支具有灾害应对准备的护理队伍。同时在灾情发生后,国内不同地区的护士可以作为志愿者参与救援活动,缓解灾区救援护理力量不足的压力。

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文篇11

[关键词]心肺复苏;社区居民;普及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4)28-0072-03

情景教学法是通过情景的设置为目标,依据制定的教学纲要和内容,采取直观、形象和互动的表达方法,让参与者能够根据设定的特定情景,进一步深入了解教学内容的知识,加强对实践操作的直观理解,根据情景下的参与,思考和解决问题,充分展现了依托情景来教学的方法。心肺复苏(CPR)指的是人工对病患给予连续性的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方法,即通过心脏按压过程中,让胸壁压力促使心脏可输送全身血液,口对口人工呼吸是为了向病患输入充足的氧气,通过两种方式的相互结合,以代替心脏、呼吸系统工作,短暂维持病患的身体主要脏器血液供应,防止脏器发生缺氧性坏死[1,2]。有效控制意外伤害和死亡的措施通过全民参与的方式来实现。实践证明,在常温环境下心脏猝死患者CPR的有效时间只有4min[3]。因此说心脏猝死患者的第一目击者能否参与CPR救治相当关键。近年研究结果显示CPR情景教学在提高学生心肺复苏技术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4]。在社区进行CPR基础培训,使普通居民了解和掌握CPR技能,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自救和互救,意义重大[5]。现将我院对居民CPR普及情况的调查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6月辖区内4个社区的532位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社区居民CPR知识和技能评价表对其进行CPR知识和技能掌握状况的基线调查[6],之后从532例被调查居民中选择愿意接受继续试验的126例,男68例,女58例,年龄15~78岁,平均(46.8±1.2)岁;其中69例自愿参加CPR情景教学者设为试验组,其余接受传统健康教育的57例为对照组,两组年龄、性别构成大体一致,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利用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居民的一般资料、CPR知识掌握与需求情况、CPR态度等情况。试验组应用CPR情景教学法进行相关知识培训,通过情境设计、情景带入、情景运用等手段让大家学习掌握知识。①情景设计:由社居委提供场地,现场播放CPR知识技能光盘,设计某位居民突然昏倒且心跳呼吸骤停的情景[7];②情景带入:培训者按CPR规范程序分布进行演示,再由其他成员模拟进行CPR操作;③情景运用:模拟演练结束后培训者向学院讲解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及发生的错误,并由大家相互讨论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经验。对照组主要进行传统健康教育,发放宣传手册自行学习[8]。培训1周后应用模拟人进行技能考核,根据技能完成情况进行评分(生命体征评估、意识评估、呼救、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再次以问卷形式调查其CPR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问卷总内容包括4个方面:(1)CPR需求情况:居民CPR态度调查包括7条,完全没有需求计0分,一般没有需求计1分,有需求计2分,非常需要计3分,满分为21分;(2)CPR理论知识:共20题,总分40分,CPR操作规范流程包括19条重点。总分越高者说明居民CPR知识掌握水平越好;(3)CPR知识掌握主要来源,包括电视、医护人员讲解等;(4)对紧急情况处理情况:统计居民对紧急情况的处理方法。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心肺复苏普及现状

对532位居民进行紧急情况处理方法调查,其中115位(23.0%)居民能有效处理,117位(21.9%)居民知道实施心脏按压,300位(60.0%)居民选择拨打120。CPR需求情况平均得分为(18.5±2.1)分。532位居民中CPR知晓例数148位(27.8%),接受CPR培训人数69位(13.0%)。了解CPR的居民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来源方式为:电视媒体80位(54.1%)、网络28位(18.9%)、医护人员讲解25位(16.9%)、亲戚朋友15位(10.1%),其中以媒体宣传影响居高。

2.2两组居民培训后心肺复苏知识原理掌握程度

培训后试验组CPR考核问卷总得分、技能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居民培训后不同学历CPR知识掌握综合评分状况

CPR问卷及技能掌握程度综合评分结果显示,试验组高中以下学历CPR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场急救技术的推广和要求都更高,该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因此,重视现场急救技术的推广也必然成为社会管理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CPR普及的有关因素比较复杂,包括:①居民自身因素:年龄、文化程度、收入、职业等;②社会因素:政府机关缺乏重视,社区医疗保健建设不到位、缺乏宣传力度、缺乏专业性培训组织、知识传播途径有限等。在对我国社区居民CPR知识掌握状况的调查中,李雅琴等调查结果表明能够掌握CPR知识的仅占33%(3708/11200),知晓但不会实施占比54.51%(6105/11200),不知晓的占比12.38%(1387/11200)[9,10];温汉春等调查发现培训前CPR普及率低至0.82%,但经过短时间培训后,居民CPR操作正确率达95.9%[11]。我国公众性急救培训的基础比较差,而且阶段性特点比较明显,如仅特殊行业才有培训的要求,如交警、电力系统职工、导游等行业,而普通居民一般很少接触急救培训机制,因此整个系统并不完善。我国CPR在居民中的普及现状表现为公众急救意识不足、急救知识体系匮乏、认识程度很低、接受急救知识的渠道不足和不专业等特点[12,13]。王玉等[14]调查发现17.1%的居民不知道CPR,38.2%的居民信息获取渠道主要是电视及报刊。大部分人认定医务人员才是CPR学习者,居民自身无需学习。有研究表明,从掌握CPR知识必要性来看,97%的居民认为是必要的[15]。本组调查发现居民CPR知晓率仅为29.6%,而接受CPR培训比例仅为13.0%,仅有23.0%居民能有效处理紧急情况,60.0%居民选择拨打120。同时研究结果显示,高学历人群对CPR宣传的学习效果高于低学历人群,且试验组情景模式的CPR宣传结果与常规培训模式相比,低学历人群学习CPR的效率显著升高,说明CPR情景模式宣传方法可有效提高人们对CPR的学习,尤其是低学历人群。

社区居民通常是第一目击者,其能否参与CPR救治相当关键,因此对社区居民进行CPR知识培训,使普通居民均了解和掌握CPR技能、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自救和互救,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时间[16,17]。CPR情景教学既增强了CPR宣传对群众的吸引力,又激发了其操作练习的兴趣,加深了对CPR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改变了以往仅仅是宣传知识手册的弊端,经过大家的参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应急能力、实践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遇见此类情况时能够临危不惧,冷静处理。社区CPR情景教学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广泛的人力物力,操作训练CPR不能得到广泛普及。我国居民中CPR普及现状非常不理想,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让居民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居民紧急状况处理能力,降低伤残率。

[参考文献]

[1]张宇,萧红.院前心肺复苏10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2009,11(4):105.

[2]李文涛,安力彬,殷欣,等.老年人心肺复苏认知现状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3):3553-3554.

[3]孙菁,孟凡山,计达,等.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操作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4):1610-1612.

[4]覃小菊,陈红涛,李剑,等.情景教学在心肺复苏技能操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5):2094-2095.

[5]吴妙桓,郭剑虹,许实燕.基层医院护理人员心肺复苏知识和技能掌握现状及学习需求[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3):580-581.

[6]李亚敏,张宏亮,贺志飚,等.心肺复苏中基础及进一步生命支持阶段优化实施的探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17):1883.

[7]刘延锦,王静,李福琴.社区居民学习和实施心肺复苏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2,27(5):81-83.

[8]冯玉刚.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7):136-138.

[9]李雅琴,叶艳巧,张桂兰,等.河北衡水市桃城区城乡居民心肺复苏知识调查及其对策[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8,7(11):779-780.

[10]娄平,庄小静,王武军.护理人员掌握心肺复苏知识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5):1381-1383.

[11]温汉春,朱继金.广西南宁市343例院前猝死病例发病特点与院前复苏效果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5):243-245.

[12]NishiyamaC,IwamiT,KawamuraT,etal.QualityofchestcompressionsduringcontinuousCPR:Comparisonbetweenchestcompression-onlyCPRandconventionalCPR[J].Resuscitation,2010,81(9):1152.

[13]巩玉刚.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7):136-138.

[14]王玉,李学惠,刘玉珍,等.公众对徒手心肺复苏认知度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07,(11):69-70.

[15]肖雪,汪松,马懿,等.呼吸心脏骤停心肺复苏48例相关因素综合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7):836.

[16]SuzieKardong-EdgrenPhD,RNKatie,AAdamson.BSNmedical-surgicalstudentabilitytoperformCPRinasimulation:Recommendationsandimplications[J].ClinicalSimulationinNursing,2009,5(2):79.

社区急救技能培训范文1篇12

关键词:急救护理;模拟培训;护理人员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158―03

在当今,由于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增加,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医护人员医疗急救技能的熟悉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危和抢救的成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救治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医护人员具有较强的实际急救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如何增强医护人员专业急救意识和提升其技能,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是医疗界当前需要思考和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目前护理人员掌握急救护理技术的现状和需求

目前国家有规定在医院管理标准中对医护人员定期进行急救技能培训考核,但对大多数护理人员来讲,实际抢救患者的机会或应用较少,一旦真的出现患者紧急情况,不能实施有效的急救,以致影响患者抢救的及时性和成功率。孙长怡对全国多家医院的各级医护人员进行急救知识测试,小于30%的急救基本知识测试合格率,仅有8%的急救操作测试及格率。王杰斌等对83名护理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护理人员急救护理技术相关知识缺乏,教学内容和手段不足,提出进行急救护理技术的培训是现代医疗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结合实际,开设急救护理技术,设立模拟监护病房。赵建华对一、二级医院急诊抢救护士对急救知识、技能掌握水平.成绩较低,(64.62±4.88)%。在学习需求方面,80%护士最想参加培训方式是模拟训练,57.2%护士认为自己最迫切需要补充的知识是院前及各种l临床危象的处理。张卫青对临床医生护士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现状和学习需求调查分析,采取到各病区随机发放问卷方式,对本院139名临床医生护士进行调查。结果:临床医生、护士成绩普遍较低,平均得分(66.64±14.63)分。在培训现状方面,只有58.99%的医生护士接受过急救技能的培训。在学习需求方面,93.5%的临床医生护士认为有必要学习急救复苏技能。认为临床医生护士的急救复苏技能总体水平偏低,需引起重视,应采取有效对策提高临床医生护士的急救复苏技能以满足临床急、危、重患者要求,保证医疗安全。张亚卓对急诊护士临床技能水平考核及培训现状调查采用综合考试的方式了解护士临床技能、急救知识、现状、掌握和学习需求。结果:护士对单一技术、技能掌握熟练,而综合抢救能力和素质相对薄弱。认为有必要纵深开展急诊科护士的专业培训,由单一的急救知识、技术、技能向术有专攻、训练有素的技能型人才延伸。桂莉对急诊科护士专业水平及培训现状调查分析,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9所医院282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护士的专业知识平均得分为(71.95±10.75)分。结论:有必要开展急诊科护士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和形式应结合我国实际、针对薄弱环节开展。

2目前急救护理培训方法、途径及效果

2.1目前培训方法

①普遍采用急救护理培训方式为专家讲课+简单操作。②局部功能训练模型用于单项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如气管插管术、深静脉穿刺术,仅提供急救技能操作机会。

2.2培训方式

①院内轮转急诊科培训,但急诊科接管带教能力有限,且培训时间短,锻炼机会少。②下级医院人员到上级医院学习进修。⑧参加各类培训进修班等。④院内定期培训考核。

2.3效果

虽然按医院管理有关要求采用以往培训方法进行了全体医护人员的急救知识技能培训,仅仅学习了急救基本知识和简单操作方法,且对于非急重症治疗科室医护人员来讲,没有实际抢救患者的机会,结果是:“听时明白,用时忘”,或者根本就没有体会到如何判断患者的危重情况、何时开始心肺复苏、使用急救设备及配合抢救等。怎样进行接近真实情况的训练,使医院各科室各级医护人员都能在突发意外情况出现时沉着应对,真正及时有效施救,是目前需要思考及努力解决的问题。设立单项操作不足之处是忽视了每项操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3国内外应用高端模拟人(Ecs)对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研究现状

高端模拟人(ECS)是从1969年开始应用于教学,直至2002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才允许在心肺复苏的教学领域中使用。2003年BarsukD,BerkenstadtH,SteinM,LinG,ZivA.将高端模拟人用于医护人员的院前创伤护理的培训,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高端模拟系统可提高医护人员在院前创伤治疗的能力。2005年研究表明高端模拟人可极大提高医疗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

目前,全世界已经建有数百家医学模拟训练中心,在不同的医学领域使用这类模拟系统进行医学生的教学和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并建立了地区和世界性模拟医学教学专业协会。尤其是在发达国家,这种高端模拟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不仅被引入医学教学,甚至被当作临床医生护士准入考核的重要内容或用于疑难病例治疗方案设计等诸多方面。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罗马假日电影观后有感
  • 下一篇:学生军训总结【精】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