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新闻中心工作总结(6篇)

时间: 2024-01-08 栏目:公文范文

新闻中心工作总结篇1

新闻出版总署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署长柳斌杰主持会议并在会上强调,改革开放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改革将死路一条。因此,新闻出版行业必须坚定“改革永远不停步”的信念,坚定不移地在更高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蒋建国和领导小组副组长、副署长邬书林出席会议并讲话。

针对今年改革发展工作重点,柳斌杰强调:一要用好新机遇,充分激发新闻出版企业加快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要研究新问题,下决心解决好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关键性问题;三要出台新政策,给企业改革发展提供真正有力的支持;四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管理机制和技术手段不断创新,推动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

蒋建国用“改革不停步,工作有突破,大家很努力”三句话来总结去年新闻出版改革工作的特点。他强调,在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总署领导的坚强领导下,在行业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下,坚持改革,大力改革已经成为去年新闻出版改革最突出的特点。蒋建国强调,今年改革工作有六个重点:即启动报刊编辑部改革、加速出版集团建设、加快传播体系建设、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出版经营活动、加快出版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全力推动新闻出版走出去,发展工作则要继续按照抓集团、抓项目、抓基地(固区)建设加快推进,鼓励企业在刺激市场消费方面推出更多新举措。

邬书林强调,新闻出版业取得成绩,是全行业坚持深化改革的结果。要取得更好业绩,必须进一步坚持新的改革。改革过程中,要很好继承前一阶段积累的好的经验和方法,要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很好结合起来,要以总署为主导力量推动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争取今年改革工作出现新的亮点。

新闻出版总署正在研究起草著作权法修改草案

近日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了解到,新闻出版总署正在进行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研究起草工作。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表示,将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在法律修改工作中认真研究采纳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数字化中文字库软件属于计算机软件作品,可以依据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规定进行保护。对数字化中文字库中的汉字字体应如何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各界认识尚不一致。教科文卫委员会将会同有关部门在著作权法修改工作中认真研究、考虑有关数字化中文字体、字库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我国动漫游戏业将定“国字号”标准

全国动漫游戏标准委员会1月25日在上海成立。这意味着我国动漫游戏产业的各项工作开始步入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轨道。

《全国动漫游戏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章程》《全国动漫游戏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细则》《本届动漫游戏产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计划》和《全国动漫游戏产业标准体系框架》等同时出台。动漫游戏标委会将通过各种方法,制定动漫游戏技术、产品、内容、创作和市场运营等方面的规范和技术指标。

总署问计专家研究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活动

1月24日,新闻出版总署召开全民阅读专家座谈会,邀请各界专家学者为如何进一步推进全民阅读出谋划策,建言献策。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苏士澍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全国政协委员、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全国政协委员、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参加会议并发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李学谦、湖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张良成、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李晓明等,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为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

国家出版产品质检中心筹建方案通过论证

新闻中心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博古;新闻实践;新闻思想

博古,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还是我党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作为新闻工作领导者,他在长期的新闻管理实践中,摸索、积累和总结了一系列新闻管理的经验与理论,逐步形成了丰富而独到的新闻管理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为新中国的新闻事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与经验参考,对于新时期的新闻事业发展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总结、研究并发扬光大。

一、博古的新闻实践

(一)博古新闻事业的起点

《无锡评论》是博古从事新闻事业的起点,它是活跃于1924年至1926年间的革命刊物。1925年,博古曾担任锡社的负责人之一,并任组织部主任,主要负责编辑出版《无锡评论》。在爆发后,他曾在《无锡评论》上痛心的写道:国之将亡,焉顾我身,宁为中华人,死为中华魂!博古利用《无锡评论》,走上了不一样的救国道路,自此与新闻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1930年5月,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博古,被安排在总工会宣传部工作,主要负责编辑工人内部刊物《劳动报》和《工人小报》,在工人内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提高工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为党的革命事业争取群众支持。《红星报》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刊物,博古负责《红星报》期间,正是红军长征最困难的时期,他通过《红星报》,鼓舞了士兵士气,给予红军精神食粮,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积极参与创办《新华日报》

抗日战争爆发不久,博古作为中共中央长江局的领导人之一,较早提出创办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的倡议,并为之诞生付出了极大的心血。经过与当局的反复斗争,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终于在汉口创刊。成立之初报社人手少、工作紧张,博古经常到编辑部具体指导工作,他说:“人少不要紧,只要大家团结协作,把工作中的每个环节计划好,再把人力组织好,我们仍然可以打胜仗的。”他还规定,只要是报社的工作人员,不论是总编辑、经理、社长、编辑和校对,凡是在外参加会议或其它社会活动,都有为报纸采访并写消息的的义务。

此外,博古经常利用《新华日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揭露的阴谋,鼓舞抗日救国意志。1938年7月7日,应美国合众社之约,博古在《新华口报》上发表《抗战一年》,宣传抗日。他在文章中历数日军暴行和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了中华民族抗战的意志,引起强烈反响。1931年至1941年期间,博古的宣传、报刊活动主要以《新华日报》为平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现状和前途的文章,尽管这其中有的文章掺杂着一些右倾错误的主张,但他对坚持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共合作的宣传,还是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呕心沥血主持《解放日报》工作

抗日战争的持续,使革命形势日益严峻起来,相持阶段到来后,的抗战决心有所退却,对于中共的抗日活动也是百般阻挠,《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发行也是举步维艰。于是1941年春,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合并,在延安出版《解放日报》。从此,博古对《解放日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事无巨细,筹稿、发行、出版,都要做到严谨全面,杜绝任何问题发生。

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处于婴幼儿时期的《解放日报》还很不成熟,博古的新闻思想也正在摸索中前进。《解放日报》创刊初期,存在着许多问题,对初期的《解放日报》也不满意,他批评说:“《解放日报》是一张不完全的党报,对中心工作宣传不得力,缺乏党报应有的政治敏感”,所以决定对《解放日报》进行改版,《解放日报》的改版也成为整风运动的一部分。在博古的努力和党的帮助下,改版后的《解放日报》真正成为一份完全的报纸,成为人民的喉舌,抗战的号角,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二、博古的新闻思想

博古在一系列的新闻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重要的新闻思想,这不仅指导着他的新闻事业,而且在他的努力中,这些思想一步步的走向成熟,形成一套完整的新闻理论体系,对党的新闻事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贡献。

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改版后的第一期上,博古发表《致读者》,第一次论述了新闻宣传报道所应有的品质。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党性,党报就必须具有党性,即为党服务的理念宗旨。博古在《党与党报》中指出:“报纸是”,“一切要依照党的意志办事,一言一行一字一句都要顾到党的影响”。博占经办的党报,党性不断增强,为中共的宣传鼓动工作提供了帮助。

其次是群众性。新闻工作与党的革命事业是一样的,不能脱离了群众。因此群众性也是新闻工作的重要思想之一。新闻工作也要贯彻的群众路线,坚持新闻报道从群众中来,新闻宣传到群众中去的原则。

最后是战斗性。党报必须是可以战斗的报纸,党报打的是笔杆子上的战争,虽然看起来毫无力量,但是却可以取得舆论支持,在战争未打响的时候就先发制人,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在1942年《解放日报》改版后,它的战斗性迅速增强,报纸提供的消息不仅提高了群众战斗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摧毁敌方阵营,把党报应有的战斗性发挥到极致。

三、结束语

在博古领导新闻事业的几年中,他精心筹划,指导有方,解放区的新闻事业形成一套有系统的、统一的战斗机构,在抗战时期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的新闻工作者要对博古的新闻实践精神以及新闻管理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与学习,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事实为依据,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敖绍平.博古:中共新闻事业的开拓者[J].东南传播,2008,04:95-96.

新闻中心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走、转、改”活动新闻宣传工作

新闻报道实现“三贴近”是中国共产党在新闻宣传战线倡导的工作原则,其增强了新闻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进和创新新闻宣传工作的有效途径。2011年8月9日,、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召开的视频会议上提出,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走、转、改”活动是对“三贴近”原则的具体落实,也是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

“走基层”是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走进农村、社区、厂矿企业、田间地头,走进各行各业各族各界的百姓中间,通过深入基层“接地气”,保证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实的正确认识和客观判断,保证新闻源头的准确性以及保证新闻的传播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实现。“转作风”就是要减少新闻报道中的大话、空话和假话,通过“说实话,说新话,说百姓的话”来提高新闻的真实性。“改文风”就是改进文章和作品的风格内容,运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写出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使我们的新闻更具可读性、可听性、可视性,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近期全国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的实践充分证明,通过“走、转、改”活动,切实涌现出了一大批题材广泛、生动鲜活、新风扑面、反映基层情况、引起广泛共鸣的优秀新闻作品。所以说,“走、转、改”活动具体地落实和体现了“三贴近”原则,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坚持“走、转、改”,能够把目光投向群众,从而及时体察民情民意,并且拉近受众与新闻的距离。以往许多新闻因为急于将一些领导的讲话精神贯彻下去,将一些方针政策落实下去,而从领导、部门、工作的角度去做报道,结果过于抽象的新闻报道成了“填鸭式”的说教,受众根本没有将新闻“消化”,新闻自然也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此,新闻就应该走近受众,报道就应该从群众角度出发,坚持“走、转、改”才能切实了解群众最关心什么、满意什么、不满意什么,从而找到热点话题。只有通过“走、转、改”,经常去了解民情、研究民意,新闻宣传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只有通过“走、转、改”,学会从受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捕捉信息、提炼新闻内容,报道才能准确、生动、鲜明。

坚持“走、转、改”,能够以老百姓的关注为切入点去寻找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鲜素材,从而开发出新闻亮点。新闻工作就是需要不断寻找新鲜素材、观点和新闻事件,通过鲜活的实例来引导人们,启发大众,总结经验。创新题材,切入点应该放在百姓的焦点、关注点上。新闻中如果没有百姓关注的热点议题,新闻就失去了活力。

坚持“走转改”,能使新闻拥有独特的报道形式,并且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也就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好的新闻作品,离不开新颖独特的角度和构思。新闻要鲜活生动,就需要我们有较高的新闻敏感,来捕捉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新闻想要被受众接纳并认可,就要不断创新新闻的报道形式。

坚持“走、转、改”,抓住群众的关注点进行深入的挖掘,就能够发现其内在独特的新闻价值。

坚持“走、转、改”,就能够更好的跟随时代的脚步,使新闻报道与时俱进,使“三贴近”落实到位。

新闻中心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广播电视;融合媒体;协同报道

前言

在2019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强调,需要促进媒体融合发展,实现电视广播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协同报道指挥业务系统,能够在受众、记者、编辑中心、总编室间形成连接网络,围绕新闻信息报道,提升媒体融合领域的模块协同。因此,探究媒体融合指挥业务的实现内容至关重要。

1协同报道指挥业务系统特点

1.1技术前瞻性

新闻广播媒体协同报道工作中,业务指挥系统主要依托前瞻技术,形成具有“中枢调度”功能的内外通信系统。实现广播、移动电话、热线电话、演播室、集群对讲、摄像头系统、网络直播、会议系统、采编系统等模块的融合和贯通。该系统借助LTE、RS、GIS、GPS等技术,依托大文件传输模式、物联网等科技,和移动终端软件联合,进而形成最新的数据采集方式[1]。利用数字集群、超短波、短波和卫星传输形式,构建应急快速响应的通信集成体系,将终端受众、编辑部门、记者、总编室相连接,实现新闻全过程组织报道。例如,借助GIS技术,可以分层显示多种资源信息,如摄像机、新闻转播车、发稿设备和装置,依托“电子沙盘”报道新闻,突出新时期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高效性和可行性。

1.2报道规范性

指挥协调系统可以科学、准确地向相关部门传播策划内容,利用物联网、LBS、GPS等技术实现记者采访和编辑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提升总编室和报道指导部门的协调能力。同时,创建互联网任务和项目分配机制,能够加强任务执行的可追踪性,实现视频会议中的数据交互。此外,借助交换和数据处理技术,可以避免媒体新闻传播工作中系统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完成数据共享。

2广播电视融合媒体中协同报道指挥业务分析

2.1业务流程

业务指挥工作主要对分组部门、记者、业务部门进行相互连接和指挥,在应急指挥中心通过分布形式或集中方式进行工作部署和任务派发。同时,在分组结构中分别设计指挥中心,使得记者、业务部门能够借助指挥平台与工作人员交流,实现多组织的协同。指挥工作的业务层次包含指挥中心、线索管控、客户端、指挥规划、报道任务、报道总结等过程,具体内容如下:

2.1.1指挥中心该部分是突发新闻和日常新闻的源头,是实现采编人员合作协调的指挥中心,可以完成线索发起、策划选题、分配任务、资源调度工作。此外,线索管控实际上是结合突发事件与热点数据、用户反馈数据、报道指挥系统数据等内容,为收集新闻线索奠定基础。

2.1.2客户端该模块属于通信装置,能够实现指挥中心业务执行的动态性,使记者、报道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和中心进行信息的交换和沟通[2]。将视频会议、组群交流、文件传输、即时信息等方面进行集合,能针对报道任务和选题策划,实现指挥人员和报道工作者的思维碰撞。因此,在广播电视融媒体协同报道过程中,引入高新技术可以提升新闻生产质量,提高系统运营效率和电视广播媒体管理质量。

2.1.3策划指挥该工作主要面向网络热点问题、日常重大事件、突发事件进行完整的策划和报道,为报道命题的工作奠定基础。在命题环节后,能够在采编系统中实现可视化。同时,指挥策划工作主要由总编室完成,内容包含事件命名、报名、审核、人员安排、人员管理、设备调度、事件等部分。

2.1.4报道执行任务落实阶段需要结合命题内容,自任务领取至结果过程中,围绕编签、、展示等环节。实现报道处理、产品、编签、用户结果反馈等多种内容,是电视广播融合媒体的主要加工生产内容。此外,在执行报道任务时,能够通过二维或三维GIS沙盘,形象化展示报道设备、记者、新闻稿件的资源使用配置情况,为后续工作提供技术支持[3]。

2.1.5结果事件报道不仅能够在平台中查看,还可以形成兼容PC、移动端的新闻专题,完成专题直播。同时,工作人员还可以借助专题新闻产品,将成果保存到硬盘中留档存储。成果归档能在案例库中收录领导批示、任务总结、报道内容,便于与后续相关事件和稿件建立联系。此外,结果中包含线索分享、新闻总结和评价、数据库管理和时效性比对。

2.2指挥应用场景

2.2.1日常报道场景首先,日常重大事件的指挥报道。针对重大事件完成新闻报道,需要进行策划和选题,结合新闻日历设置采访流程。其次,热点新闻报道场景。此模块一般由现场记者收集或发现线索,同时指挥报道系统可以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最后,群众反馈报道。该模块可以依托UGC功能,当大家发现身边的新闻线索后,能够借助4G、5G网络和移动终端,向公众热线反馈,使数据迅速向指挥中心传输,在媒体融合中促进“全民记者”的形成。

2.2.2突发事件报道场景突发新闻事件由于自身特点,缺少提前策划环节,信息获取过程有多种方式,不过通信环境对于报道指挥系统的要求较高。因此,借助媒体部门的相互联动以及远程会议,可以在中心和现场指挥部的远程会议、现场报道、各业务部门中实现联动。若指挥中心收取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的报道信息或任务后,可以设置新闻数据中心、摄影编辑、音频视频编辑、全球新闻编辑等部门,实现记者和分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同时,业务受理平台能够形成群组和事件,并向客户端同步数据。例如,央视网总台和技术公司合作,一同开发设计融媒体智能终端系统,构建新时期人工智能编辑部门。借助AI技术,构建虚拟广播电视台,并发挥宣传部的主导作用。依托“AI+4K+5G”的融媒体协同报道战略,促进新时期新闻传播部门向4K发展,实现AI在融媒体环境中的科学应用,提升新闻融合直播质量。例如,电视台在新中国70周年直播期间,将新闻生产要素与终端、业务部门联合,通过协同指挥中心,化简新闻采编过程,优化管理模式。

2.2.3即时会议场景建议总编室组织召开会议,在融媒体即时会议中记者和各部门工作人员可以借助4G、5G移动网络或卫星网络参加会议。分组部门与总部人员则能够利用专网和局域网进入会议,若现场记者缺少宽带网络条件,能够通过GSM或者普通电话参加会议。在多媒体会议中,各部门可以借助语音、文本、视频实现交流;记者能够向与会人员传输语音和视频文件;编辑部门工作人员则利用屏幕在会议中展示编辑内容,依托即时消息传输文件并进行讨论,进而在同一系统中完成选题策划、素材反馈、新闻编辑、部门沟通,借助融媒体会议满足新时期新闻媒体的部门联动和业务指挥。

2.3指挥业务信息系统分析

2.3.1系统功能报道指挥平台是广播新闻协同报道工作的核心,可以实现报道方案线索收集、选题策划、配置方案。GIS与通信调动平台是该系统的关键,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能够借助这些模块与记者建立沟通渠道,实现业务部门、现场工作人员间的协同。同时,在报道指挥平台中,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移动APP获取任务指令,及时完成信息反馈,系统能提供任务提醒、来电提醒、信息提醒服务,实现数据交换的动态性。此外,借助“车联网”技术,向系统后台发送车辆实时位置信息,进而帮助指挥中心科学调度车辆。

2.3.2系统结构指挥业务信息系统中包含基础业务模块、数据库模块、信息收集指挥终端和业务应用模块。其中,基础业务模块能够完成通信调度,和GIS系统、GPS系统、适配器系统、计算机网络联合。数据库模块包含预案、稿件、员工信息、资源、素材等内容,主要提供存储服务。业务应用模块涵盖综合指挥、新闻报道、资源管理等部分,能够依托系统用户权限,完成选题策划和业务指挥的科学性。同时,指挥系统信息采集工作包含电话终端、桌面终端、移动终端等,和视频收集设备相配合,实现现场记者、业务部门和指挥人员的联合,并应用于新闻发稿、采集、查询等部分。此外,该平台包含安全保障结构,采集装置可以支持双机热备,完成媒体加密,促进新闻报道指挥工作的开展,并结合系统技术要求和标准规范进行业务工作的联合和对接。

新闻中心工作总结篇5

一、加强领导,工作制度健全

根据县委、县政府对今年“三送”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有关工作要求,我单位成立了以为分管领导兼工作队长,为队员的县广电新闻中心“三送”工作小组,并顺利做好了移交工作;制订了2013年度工作计划;出台了以“责任包干、工作联动、公开承诺、民情台账、责任追究、每周工作报告”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完善了考勤、督查和请销假制度,从而确保了工作队员的到岗到位。

二、措施有力,工作成效明显

1、送政策,涉农政策宣传到位。今年以来,我中心“三送”工作队采取了集中授课、上门服务、交流谈心、发放资料和张贴标语等形式,重点宣传党的十精神、惠农政策、产业发展政策、中央出台的《若干意见》和我市的土坯房改造等政策精神。工作队还重点宣传了全国“两会”精神,让群众在第一时间了解会议精神、吃透上级政策,帮助群众正确理解政策和掌握产业发展规划。活动期间,中心“三送”工作队共发放惠民政策、发展规划、致群众的一封公开信等宣传资料200多份。

2、送服务,实际问题解决到位。群众的需求就是中心“三送”工作队的工作要求。在今年的“三送”工作中,中心驻濯龙工作队每一位成员都认真调查摸底,建立“民情台帐”,实行销号整改,真实反映群众诉求,切实为民解决实际困难。一是全面落实了工作队长及队员每人联系50户农户、非驻点干部每人联系15户农户的全覆盖工作,及时逐户张贴了联系牌,发放了联系卡,并严格按照县“三送”办工作要求做到了“三必问”、“五必访”。二是帮助村委会建立了农田水利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项目库,并帮助村委会新修了村委会至张家屋的公路建设项目,目前路基已经完成。三是6月28日,中心邀请了浙江大学客座教授、温州泰顺集团首席兽医师,台湾安佑集团、香港立富集团高级顾问汪兆洪教授为濯龙村民进行了科学生猪养殖讲座,并深入养殖大户的养殖现场解答遇到的实际问题,不仅给村民解决了生猪产业发展难题,还增强了村民发展生猪产业的信心。四是按照“十有”建设标准,协助村委会做好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工作,目前该项工作已接近尾声。五是按照县示范中心村建设要求,协助村委会推进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大力开展以“三清六改四普及”和“三绿一处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活动,目前这一工作正有序推进中。六是努力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化解不稳定因素,防止发生非正常上访事件。

3、送温暖,困难需求帮助到位。在“三送”工作中,工作队对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孤寡老人、困难党员、二女结扎户等困难户做到困难上帮助、生产上帮扶、生活上资助。在春节和“七一”期间,中心出资3900元开展了走访慰问活动,给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送上慰问金和无尽的温暖。

新闻中心工作总结篇6

相关研究论文年度分布

笔者根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90年~2009年有关“范敬宜新闻思想”论文进行统计,通过主题词检索共有38篇相关论文。从数量上看,出现过两次研究高峰,即1996年5篇、2005年6篇(见下表)。从论文内容来看,刘小锐、肖峰的《范敬宜新闻教育思想初探》,乔申颖的《范敬宜办报思想初探》,张杨的《精英气质平民思想——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范敬宜》,王文利的《范敬宜的总编观》,李艳的《范敬宜新闻评论特色初探》等论文,内容较深刻,视野较开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对范敬宜新闻思想的研究内容

总体而言,近20年来对范敬宜新闻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范敬宜新闻采写观的研究。在新闻采写活动中,范敬宜一直强调全局观念。他认为,胸中有全局,眼中出新闻。“一个记者能不能迅速地发现新闻,关键是他心中有没有‘全局’,他是不是通晓党的政策,了解实际情况。”①他认为,一个记者的本领,首先体现在发现新闻上,要做到“眼中时时有新闻”;其次,新闻记者的写作要用事实说话,还要通过“翻译”、文笔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再次,他认为,优秀的新闻作品应当做到“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

窦锦平认为,范敬宜的新闻作品小中见大、以少胜多,逸笔素描、写意传情,巧妙留白、布局新颖,如一幅幅形象生动、清新活泼、时代气息浓郁的经济生活画,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是样板作品,符合他提出的新闻精品标准:导向正确、意义重大、精心编写、效果突出。②郝怀明认为,范敬宜之所以能够写出一系列新闻经典作品,原因在于:生活根底深固、学养丰厚、锐意进取。③李艳则认为,范敬宜的评论继承了我国报刊评论的优秀传统,发扬了梁启超、李大钊、毛泽东、邓拓等评论家的特色文风,但与他们不同的是,范敬宜从事新闻工作的时候,新中国已经建立并完成了基本经济建设,国家、社会、民族各方面的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所以范敬宜的评论不再局限在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阶层,而是关注百姓生活,用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阐述老百姓面临的问题。他的评论开创了新时期主流媒体评论新的写法。④

1993年到1999年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在长期的总编辑实践中,范敬宜更多地从全国的角度出发,高瞻远瞩、锐意改革,以更高的眼光看待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采写、策划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报道,被同行们称为“点子总编”。

王文利在《范敬宜的总编观》一文中,将范敬宜的总编思想概括为:审时度势,把握全局;贴近两头,吃透两头;点子从生活实践中来;总编,总编,总是在编(在写);人不求全,文不求同。⑤滕礼在《简析点子总编范敬宜的成功之道》一文中,将范敬宜的总编经验归结为独特的新闻眼光、编辑思想和办报艺术。⑥郭光华认为,在我国舆论引导实践中,要十分重视舆论的合力。范敬宜在担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时,运用“形散神聚,彼此呼应”、“巧串成珠,形成气候”、“软硬搭配,相辅相成”的方法,对舆论引导合力艺术的追求,达到了一种高度自觉的境界。⑦张立伟则认为,范敬宜在《总编辑手记》一书中,虽然谈论的是人民日报的工作,却揭示了新闻差别化竞争的某些一般规律,即通过更快、更新、更深、更多和更活五条途径来实施新闻的差别化竞争。⑧

对范敬宜舆论引导观的研究。范敬宜认为,作为一名党报总编辑,主要责任是把握好报纸的导向,“如果把握不好导向,在导向上出了问题,不仅会给党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可能毁了一张报纸,毁了一支队伍”⑨。

范敬宜在1986年担任经济日报社总编辑时就提出了范式“三个贴近”思想:贴近中央精神、贴近实际工作、贴近群众脉搏。乔申颖认为,范敬宜“三个贴近”办报思想的提出,是与改革开放和实行市场经济之后党报在舆论引导问题上遇到的新情况密不可分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受众口味的多元化,要求新闻工作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普通百姓。⑩

贺启光认为,范敬宜堪称我国新闻史上政治家办报的典范之一。其典范性集中体现在:一是具有全面、正确、深刻的大局意识;二是具有正确、全面、深刻的精品观。11

对范敬宜新闻教育观的研究。范敬宜不仅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也是新闻教育家。他曾担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在他的主持下,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树立了“面向主流,培养高手”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中心。他认为,新闻教育必须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做到审时度势、把握大局,新闻记者要有“悟性”,媒体从业人员要有社会责任意识,并在教学中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来讲新闻等。刘小锐、肖峰认为,范敬宜的新闻教育思想是其办报思想的组成部分,也是他对新闻教育思考和实践后的见地之言,对今天的新闻传播教育具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尤其是他组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研究中心,在新闻教育中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本科生必修课,更是在全国新闻教育界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1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我国新闻界对范敬宜先生的新闻思想和实践活动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诸多学者和业内人士认为,范敬宜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不断地对新闻的采写、策划、编辑等方面进行改革,对中国报业的发展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报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成果呈现出具体、实事求是、有理有据等特点。但是,现有的范敬宜新闻思想研究仍然存在连续性、可比性差,琐碎性,浅表性,随意性,描述性等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现象描述多,理论分析少。在对范敬宜新闻思想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是根据研究者主观经验对范敬宜新闻思想进行主观性描述,很少对其新闻思想的成因以及产生的影响进行理性分析。

局部研究多,整体研究少。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绝大部分是对范敬宜的个别观点或某一方面的观点进行局部性的梳理,对其新闻思想的全局性和宏观性的研究则相对较少。

创新性成果少,重复性观点多。现有的研究中,有见地的文章较少,人云亦云,重复别人的观点多。

注释:

①范敬宜:《真知与勇气:坚持实事求是的关键——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新闻战线》,1994(2)。

②窦锦平:《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范敬宜新闻作品解读》,《青年记者》,1996(6)。

③郝怀明:《读〈范敬宜文集?新闻作品选〉有感》,《新闻战线》,2009(6)。

④李艳:《范敬宜新闻评论特色初探》,《采写编》,2004(4)。

⑤⑨王文利:《范敬宜的总编观》,《当代传播》,1998(1)。

⑥滕礼:《简析点子总编范敬宜的成功之道》,《当代传播》,2000(4)。

⑦郭光华:《合力效应:一门重要的编辑艺术——学习范敬宜〈总编辑手记〉一得》,《当代传播》,2000(5)。

⑧张立伟:《新闻差别化竞争的五条途径——读范敬宜〈总编辑手记〉心得》,《当代传播》,2000(6)。

⑩乔申颖:《范敬宜办报思想初探》,《报刊之友》,2003(2)。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保险代理合同(11篇)
  • 下一篇:《秋天》评课稿15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