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景观毕业论文(6篇)

时间: 2024-01-08 栏目:公文范文

景观毕业论文篇1

(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近年来,出于“富民强滇”的需要,云南省积极鼓励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一时间“走出去”成为了毕业生就业的

关键词。本研究从地理环境、文化心理因素以及经济因素方面分析云南籍毕业生为何难于“走出去”的文化背景,进而提出促进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方法,填补了在出省就业方面研究的缺失,从而有助于云南高校毕业生省外就业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后续就业指导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地得以实施。

关键词:“走出去”;就业;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G47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390X(2015)03-0074-04

收稿日期:2014-12-01修回日期:2014-12-31网络出版时间:2015-06-0220:22

作者简介:杨凡佳(1984—),女,云南石屏人,讲师,主要从事学生工作方面的研究。

网络出版地址:http://cnki.net/kcms/detail/53.1044.S.20150602.2022.019.html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ofYun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20159(3):71-74http://xb.ynau.edu.cn

ISSN1004-390X;CN53-1044/SE-mail:ynndxbsk@qq.com

DOI:10.3969/j.issn.1004-390X(s).2015.03.014

近年来,出于“富民强滇”的需要,云南省积极鼓励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走出去”成为毕业生就业的

关键词。“走出去”的理念是顺应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富民强滇为目的提出来的。具体途径即鼓励广大云南籍优秀青年人才出省就业创业,利用发达地区的先进理念、优越条件服务人才发展,让青年人才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历练自己、发挥作用,更好地成长发展,从而凭借在外的云南籍优秀人才资源优势深化与省外、港澳台乃至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云南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无疑,“走出去”是一项放眼未来的长远“树人”计划,又是云南的“强省”之路。

对于云南高校来说,“走出去”意味着云南生源的毕业生要努力实现出省就业,到省外建功立业,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为此云南省决定从2013年起实施“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行动计划”,努力实现每年1万名云南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创业的计划任务[1]。出省就业理念的提出,给就业工作带来了新挑战,同时也迎来新的机遇。挑战在于主观方面要让“家乡宝”观念严重的云南籍毕业生要树立出省就业的观念,客观方面我们要尽力开拓省外就业市场。出省就业的局面一旦形成,对于云南籍毕业生就业工作将会带来极大促进,同时也将带动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现实需要

(一)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长期以来居于全国中下水平。抛开历史、地缘等不可改变的因素,发挥人才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云南发展的当务之急,而仅仅依靠云南一己之力来培养人才、实现发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云南的发展系于人才、系于新的观念和新的资源,富民强滇的现实需要呼唤着云南青年人才走出去,在实现自身发展梦想的同时反过来促进云南的发展。因此,毕业生走出去干事业是“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为了给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良性的循环。

(二)云南当地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限

随着国家各项改革的深入开展,原本对毕业生有着极大吸引力的国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数量在逐渐减少,更多的毕业生面临着要做出其他选择,比如通过到企业就业、自主创业、三支一扶等途径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这对就业市场的开拓提出了新的要求[2]。

然而,云南本土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相对有限,无论是从就业观念主体或是就业单位客体来看,云南的就业市场相对于发达省份来说,都不是很成熟。一方面,与省外公务员、事业单位报考频受冷落、企业就业欣欣向荣的局面形成对比的是云南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铁饭碗”至上的阶段,就业观念亟待扭转;另一方面,基层对毕业生的需求日趋饱和本土企业又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致使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出省就业的局面一旦形成,势必将冲击到云南籍毕业生相对落后的就业观念,带动就业的同时,也会给本土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云南籍毕业生就业结构相对单一

从云南籍毕业生的就业结构方面来看,他们的就业意愿和实际就业结果都普遍倾向于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就业结构比较单一。在我们对2014届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进行的《云南生源省外就业状况与意愿调查问卷》中,对于“如果正式就业,那么你在选择一份具体工作时的主要考虑因素”排第一位的是‘工作稳定性’,其次是“工作单位的性质”,另外在就业单位方面,“如果正式就业,你期望的就业单位类型”居然有7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的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其次是“国有企业”和“大中型民营企业或私企”,分别有12%和10%,而对于很多毕业时仍未找到工作的云南籍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多数会选择回家乡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村官等,可见云南籍毕业生对于“铁饭碗”的热衷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长此以往,云南生源的毕业生就业会陷入一种困境,一方面是本土企业招不到优质生源就业,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就业质量不高,这不利于良性就业形势的形成,也会给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问题,现实的原因急需我们破解“走出去”的难题。

二、云南籍毕业生难于“走出去”的文化背景分析

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2013年是实施促进省外就业的开局之年,全校一共有4272名应届毕业生,有约75%的毕业生是云南本地生源,实际有135名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只占到了云南籍毕业生的约4.2%。为何云南籍高校毕业生省外就业的现状如此不容乐观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广义文化层面来进一步阐释和分析。

(一)地理环境方面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自然条件(即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理位置、气候等影响民族特性与社会性质;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J.博丹主张地理环境决定着民族性格、国家形式和社会进步;18世纪法国启蒙哲学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扩展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起决定性作用,认为“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3]。虽然这样的学说有夸大自然环境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之嫌疑,然而从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解读云南人的性格是不为过的,云南的人文特点、经济社会发展与其自然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云南有着异于内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境内有风景宜人的平坝,又多险峻秀逸的高山,有热带丰饶的景象,又不乏雪域绮丽的风光,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和发展。宜人的气候和丰饶的资源使得云南人自足安逸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而甚少想着要远走他乡,有知名文化人在博客中写道:“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偏安一隅,所以云南人想的只是自家的事情,很少想到国家大事。不像北京人,动辄俯瞰天下,指点江山;也不像广东浙江人,东出海洋,北上江北,西上西部,到处都可以去做生意;甚至也不像贵州人,东临湖南,北接重庆,西邻云南,南出广西,很有国中之国的感觉,所以也动辄以全国视野看自己。正因为如此,云南人野心很小,再加上资源丰富,幅员辽阔,既不需要朝廷扶贫,又不想干预朝政,遂有‘家乡宝’的性格也。”[4]所以从地理环境的因素上也就不难解释云南生源毕业生大都不愿出省就业的原因。

(二)文化心理因素

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虽然云南早已处于中国的版图之内,然而中华文化对它的影响却是滞后的。生活在云南的各少数民族在解放以前都还按照各自民族古老的方式生活着,汉族亦或主流的意识形态尚且谈不上对他们的影响。所以从文化心理因素上分析云南人难于“走出去”是必要的。

文学是反映当下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的一面镜子,我们从云南文学的例子中来分析这一因素。以李乔为代表的云南民族作家们向来都珍重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和经验记忆,他们的作品中充满着云南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深深烙印着云南人的文化心理符号。云南师范大学教授胡彦在《自我表达·现代叙事·审美视角——对三部云南本土文学作品的探讨》中说:“云南文学的本土性是由云南在中国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品质决定的。云南在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可用边地性来概括而云南的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性又是由其多元的民族性所决定的。在这样一种具有边缘性质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云南文学要获得其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影响力首先必须对自己脚下的土地与文化有一种同情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云南文学的本土性必然具有边地性与民族性的内涵”[5]。

进而我们认为,云南文化中与生俱来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也可以称为家乡认同感,在地域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云南人赖以存活的文化生态系统,“所谓文化生态系统,是指某一族群在其居住地长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亦即由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系统所组成的复合体……与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密切相关”[6]。

云南人表现出的对地域的热爱,对故乡眷恋的纯情和激情和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归属,构成了云南人“家乡宝”的文化心理基础,当然,随着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云南人固守的某些观念也随之淡化,但“家乡宝”的观念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或许是在一些人眼里云南人缺乏闯劲、没有野心的根源所在。所以我们看到很大一部分的云南籍毕业生不愿出省就业,即使在外闯荡的云南人也想着找机会回云南工作。

(三)经济因素

云南大部分地州地处边远,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发展缓慢现有企业又普遍规模小,不景气,对毕业生就业吸引力不足,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使云南人认为进入企业就业不算是真正的就业。所以在云南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宁抬国家铁饭碗,也不进本土企业打临工的思想,这种“铁饭碗”思想也成为了云南籍毕业生不愿外出就业的现实影响因素。

三、促进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就业的方法探索

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目前正处于探索期和攻坚期,“走出去”的成果还有待于时间和实践的检验。随着云南本土企业越来越释放出蓬勃的活力,它吸引毕业生就业的“魅力”也在与日俱增。从拓宽就业渠道、盘活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促进就业工作良性发展的角度而言,积极探索出省就业的方法还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促进云南生源毕业生出省就业。

(一)就业观念的引导

高校应加强学生的就业观念教育和就业心理引导,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勇于挑战、放眼未来。特别针对云南籍毕业生“走出去”开设就业指导专题,有的放矢,从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有为青年“志在四方”的思想。形式上可以丰富多样,例如开展主题宣讲教育活动、就业指导专题、榜样示范引领等。

(二)省外就业市场的拓展和建立

高校应积极促进毕业生与省外用人单位的对接,搭建平台、促进双选。一是对外开拓市场、走访用人单位,二是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和指导,特别应加强以网络信息技术壮大毕业生就业市场,例如开展“网络招聘会”等,这样就为学生出省就业提供了便利,避免了许多毕业生盲目地在全国各地赶场带来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也为壮大高校就业市场提供了可能性[7]。积极开拓思路,包括引进省外企业、外企等进入云南开设基地,使云南籍毕业生在省内实现“出省就业”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出省就业的途径,这些企业在给云南籍毕业生提供不一样的平台和视野的同时,也将对云南经济发展起到良性的刺激作用。

(三)政策鼓励

云南省为鼓励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2013年起,建立鼓励云南省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的就业创业机制。一方面“依托‘部省合作’、‘央企入滇’、‘滇沪合作’和‘教育部对口支援滇西’等项目,充分发挥驻外机构作用,主动加强与中央机关、国家部委、中央直属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省(区、市)的联系,向外输送更多的云南籍高校毕业生”[8]。另外,还按照有关规定对“走出去”就业的省内高校云南籍毕业生给予适当补助和奖励。如对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创业比例达10%以上的高校,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对超出部分按照每人5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9]。

在稳定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还应积极创新思维,为“走出去”搭建更有力的政策平台。一是针对云南人“家乡宝”的观念,组织实施云南青年志在四方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具体可以举办演讲比赛、辩论赛、主题征文等,展开思想理论界的大讨论,使广大云南青年树立“走四方”之志;二是分层次组织开展青年夏令营、志愿者扶贫活动,加大力度组织优秀青年外派挂职,让云南青年放眼四方、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三是制定鼓励青年学子走出去创业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驻外团体组织的作用,为创业者提供优惠和服务;四是畅通内引外联渠道,为云南籍毕业生出省就业打开出口,通过省外单位专场招聘、推荐优秀人才出省就业等措施引导青年人才走出去。

在政府鼓励的同时,高校也应加强“走出去”的政策引导,积极向学生宣传“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普及有关就业知识;主动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国家和省级产业园区的联系,开展校企合作;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就业创业实践,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就业能力;开展省外就业市场调研和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以利于后续政策的制定和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矣勇.我省实施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走出去”就业行动计划[EB/OL].云南教育网,2013.

[2]王逸文.西部地区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5):13-14.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11.

[4]云南人.云南人的地理文化性格特征[Z],2011.

[5]胡彦.自我表达·现代叙事·审美视角——对三部云南本土文学作品的探讨[J].当代文坛,2001(6):51-53.

[6]李子贤,秦家华,等.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学——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7]彭斌.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建设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8(5):99-102.

景观毕业论文篇2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开发措施;毕节市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

1、生态文明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其本质是伦理、生态和产业合一的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后的一种文明形态,它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它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综合。

2、乡村生态旅游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次提出乡村生态旅游一词,在1993年国际乡村生态旅游协会将其乡村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其定义重点强调的是对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广义的乡村生态旅游则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只是一种旅游形式或者旅游思想,包括一切在大自然中进行的游览、度假活动等,[1]主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地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等得旅游活动。

3、生态文明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的意义

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审美视角也随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便成了很多游客选择旅游的初衷。但是由于我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或者乡村生态旅游的意识在我国起步较晚,很多时候游客旅游的初衷与结果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差,导致部分旅游景点的自然景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生态文明的理念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毕节市辖七县一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但在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基于发展,导致开发结构与理念的不和谐,很多的旅游资源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1、毕节市旅游资源概况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处于滇黔川三省的结合部。本地区区位优越、气候宜人、交通便利、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并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旅客休闲、度假、避暑的首选之地。毕节市国土总面积为26853km2,占贵州省国土总面积的15.25%。毕节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奇峰异石、山间湖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如织金洞、威宁草海等,为此,民间把毕节称为“洞的王国、花的世间、鸟的天堂”,可见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是如此的丰富。因此,毕节市在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实验区。

2、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城市色彩逐渐加重,乡村特色逐渐减退。乡村生态旅游最大的资源特色就是有别于城市风貌的生态特色,乡村生态旅游主要体现在乡村性上。乡村性主要表现在不同于城市的农村特有的生产生活,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历史古迹等。近30年的发展,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比如大屯彝族土司庄园、观音桥办事处塘房村董武刚家的凯鸿园。

(2)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是乡村生态旅游,我们要保障交通便利,吃住方便。但是毕节市的很多乡村旅游景点,这些硬性的指标始终达不到要求,导致游客很少去,或者是去了一次就没有什么兴趣。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驾车旅游或者是短途旅游的次数会越来越多,有些旅游景点,遇见突发天气转变,游客走到途中便不能前行。因此,对于毕节市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必须完善道路设施,提高吃住场所的质量,才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转机。

(3)卫生环境条件差。毕节市的部分农村旅游景点,卫生设施极为缺乏,尤其是饮水和厕所,其次还有垃圾乱扔乱丢现象极为严重,从而导致游客不愿意再一次前往旅游。有些农村旅游景点,只要一到景区,遍地都是白色垃圾,这样的景区是不会吸引游客旅游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游客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如果游客看到的情况与自己的估计相差太大的话,那可能来一次,下次就不来了。

(4)接待水平有待提高。在对毕节市七县一区的乡村旅游景点的调查过程中,很多的旅游景点从业人员缺乏相应的旅游服务知识,而且服务质量较差。有些旅游景点,从表面上,游客玩得很开心的,但是游客吃住的条件差,不断遭到举报。有些旅游景点的工作人员,对景区的了解程度还没有一些普通的游客了解多,这样就为景区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1、创新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

毕节市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但要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还要突出本地区的历史风土人情,把国家对毕节的开发扶贫元素融入里面,彰显本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人文性、原生态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更要发展和倡导低碳旅游、原乡村生态旅游,这是推动毕节市乡村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国家能源资源逐渐减少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区倡导宣传低碳旅游,比如低碳饭店、低碳出行、低碳住宿等等,增加乡村生态旅游的项目,同时结合当地景点和历史文化元素,加大对相关旅游产品的研发力度,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对地方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较好的保护。

2、加强和完善村寨参与的体制机制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其最主要的问题是带动相关村寨及社区的经济增长。就农村乡村生态旅游而言,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更加深入地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和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村寨及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水平和思想觉悟。

3、加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生态餐饮业。对于毕节市来说,很多乡村的餐饮仍然保留原始的气息,这对我们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无疑是一个极大的好事。应该充分挖掘本地区丰富的餐饮资源,全力打造生态餐饮品牌,是本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更具特色,并为之大力推广。在旅游景点,我们要能够为游客提供安静舒适的场所,使游客尽情地享受生态餐饮。

(2)做好住宿条件和接待场所的规划,加强住宿条件的改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能够保持原生态的,是最能吸引游客前往进行旅游的元素之一。在建设时应考虑创新,同时要结合地方文化元素,创建一种原生态参观,在宾馆的外形、室内装修上,应该与景点和地方文化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尽可能使用天然材料。

(3)景区道路系统。对于景点的交通道路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战略部署,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加工改造。这建设景区道路交通系统的时候,应注意建设的合理性、科学性和生态性。景区道路尽可能少用水泥等现代筑路材料,尽量减少对珍稀濒危动物正常生存的干扰。

4、依托式连体开发模式

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对于毕节市所有的乡村生态旅游,并不是每一个地区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然而,各方面条件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所有单一的特色景观可以联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还有就是依托本地区丰富的资源,这些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本身具备足够强的旅游吸引力,其客源市场依据其知名度、旅游产品特色等差异而不同,可以是近程、及中远程。

5、多方着手,提升区域竞争力

一个旅游景区的生存,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竞争性是极为关键的一点。竞争力的强弱,与景区的生存发展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景区应该多方面着手,提升景区在整个大区域的竞争力。如提升景区形象、将历史文化与景区产品有机融为一体、增加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加强景区管理、创新景区销售模式等,这样才能为本景区的发展提升竞争力,进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四、小结

毕节市的农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无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具有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彰显“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特色。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尽量把毕节市最美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展现给游客,为毕节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兴斌.中国的乡村生态旅游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C]//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编.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33-137.

[2]郝芳.农村乡村生态旅游及发展模式探析[J].林业经济,2014.100-103.

[3]曹晓鲜.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89-94.

[4]王嘉学,明庆忠,杨世瑜.云南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地域模式初步研究[J].生态经济,2005.1.95-97.101.

[5]龙祖昆.湖南乡村生态旅游培育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07(11).

[6]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作者简介】

景观毕业论文篇3

关键词:景观建筑;创新精神;文化内涵

我是教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师,教学中学生常提这样的问题:人们为什么那么注重城市景观建筑?它究竟有多大的魅力值得我们花那么多的人力物力?怎样才能提高城市景观建筑的魅力?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城市景观建筑究竟有多大的魅力

1.景观建筑救活了一座城市

毕尔巴鄂是西班牙北部的一个小城市,几经盛衰,1983年一场洪水使小城几遭灭顶之灾。为了挽救颓势,市政府研究后决定发展旅游业。可是小城景色不佳,又无名人旧迹可寻,凭什么吸引游客?经多方咨询,决定兴建一坐现代化的艺术博物馆,希望凭此吸引欧洲艺术爱好者来毕尔巴鄂文化旅游。此时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正想向欧洲拓展,双方一拍即合,决定修建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博物馆。设计师勇于创新,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数码技术引入建筑设计,利用航天事业的制造软件计算模拟出无数条奇特的曲线,然后选择合适的应用到建筑物上。这使得他的设计颠覆了之前所有建筑物的外形,而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冲击人们的视觉神经。1997年底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建成开幕。该美术馆是一座彻底扭曲变形、绝对找不到一条重复线条的庞然大物。奇迹发生了!到1998年底,只有50万人的毕尔巴鄂市蜂拥入250万游客。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没落的小城复活了!修建起了机场、地铁、新的码头。短短几年之间,毕尔巴鄂竟然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一跃晋升成欧洲新的艺术文化中心。

此后博物馆界掀起一股建设热潮,城市标志性景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世界各地冒出。此风潮因之得名为“毕尔巴鄂效应”。世界众多城市参与了“毕尔巴鄂效应”,其中有成功的也有不尽人意的,于是全球又掀起对于“毕尔巴鄂效应”功过是非的大讨论。尽管这讨论至今尚未平息,但是注重城市景观建设的观点已为世人接受。

2.城市景观建筑让一座荒凉的小镇登上世界地图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迪拜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还是一个荒凉的小镇,人烟稀少,90%以上的土地被沙漠覆盖着。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迪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摩天大楼在霍尔河畔奇迹般地崛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迪拜的标志性建筑――哈利法塔。哈利法塔原名迪拜塔,为世界第一高楼,总高828米。它的基座采用了富有伊斯兰风格的几何图形――六瓣的沙漠之花。楼体由呈“Y”字型的联体三塔组成,楼层面积从下至上以盘旋而上的形式逐渐减少,直到顶部的中心柱,形成光滑的尖顶,直刺长空。在哈利法塔建成后,到迪拜旅游的人数成几何级数地快速增长,迪拜也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而登上世界地图。

二、怎样提高城市景观的魅力

1.具有魅力的景观建筑要有创新精神

创新,就要把时代特征融到景观建筑之中去。就要敢走前人没走过的路,敢造前人没造过的景观建筑,敢用前人没用过的高新科技。如前面举的两个例子以及巴黎铁塔、卢浮宫扩建工程、悉尼歌剧院等都是创新精神的杰出代表。在汹涌的“毕尔巴鄂效应”浪潮中,也有许多城市景观建筑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缺乏创新精神。

2.具有魅力的景观建筑要有丰富文化内涵

例如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会场北京鸟巢,形态如同孕育、呵护生命的“巢”,更像一个摇篮,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还有那连接一气的七个下沉式花园个个都体现出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其中3号院“礼乐重门”选择礼乐仪式中的“钟”、“磬”、“鼓”、“箫”、“琴”等元素体现出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礼仪之邦;7号院“水印长天”以城门为主景,大开的城门及周围的古建筑那一派繁荣的景象,寓意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显示出中华民族平和、包容之博怀。景观建筑还应尽可能地联系地域文化。例如鹿泉市东的“射鹿”人文景观。作品创作理念来源于因射鹿而得鹿泉的传说。通过演绎一个生动的传说故事,表现鹿泉市独有的文化特点,使“射鹿”人文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

3、城市景观建筑还要注重生态化、人性化、多元化等诸方面问题

所谓生态化就是在进行景观建设时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使景观建筑融入到大自然中,形成具有当地特征的特色景观。

人性化就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要充分关注和尊重人的生命,满足人对美的追求。我们不仅要尊重正常人的生命,还要尊重特殊人群的生命。因此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尽可能地照顾残疾人的利益,设置无障碍道路、阶梯、电梯、卫生间等。

多元化包括设计理念的多元化、建筑材质的多元化、建筑外形的多元化、表现手段的多元化等。景观建筑最忌人云亦云的设计理念和标签、符号式的表达形式。世界是由不同的地域和民族组成的,我们在景观设计中,就应该通过强化地方性和多样性,充分保留具有地域文化和地方民族文化的特色,这样才能形成五彩缤纷的世界。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就是这个道理。

三、结束语

总之,城市景观建筑的魅力不可小觑,同学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加强创新意识,将来你也能够创造“毕尔巴鄂”奇迹!

【参考文献】

[1]丁圆.《景观设计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景观毕业论文篇4

【关键词】高等院校毕业设计模式对策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体制改革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这种模式下,改变了传统的纯理论教学在高校中的统治地位。校企联合使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活动成为可能,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是高校教学的必然趋势。从而毕业设计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也更加重要。本文就高校教学中毕业设计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提出“教学、生产、科研”三维一体的毕业设计新思维。

一、高校毕业设计的现状概述

传统毕业设计首先在内容上更加偏重于理论的阐述和文献观点的援引,大多看起来更象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罗列和陈述,而缺乏创新性观点和独特的研究视角。很多的毕业设计论点缺乏实践论据,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往往为学生和学校所忽略或者忽视。其次在指导方法上,侧重于,对已有知识体系的巩固和复习。学生利用现代工具,对学科领域的前沿进行探索的培养缺失,独立研究的思维和习惯没有得到锻炼。再次,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理论性单一性的课题占有极大的份额,综合研究和知识交互运用的课题极少,同专业雷同课题多缺乏选题多样性。第四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墨守成规,且因承担许多其他工作分身乏术,精力不足,指导力度不够。另外还有撰写质量及毕业设计管理问题等。

二、“教学、生产、科研”三维一体毕业设计新模式的必要性

教学、生产、科研三维一体的毕业设计新理念,是在新形势下对毕业设计推出的新要求,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校科研延伸和职能扩展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人才目标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21世纪是技术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技术在几十年中几乎完成了过去几千年都完成不了进化历程。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前进,在飞速前进的技术面前,往往是亦步亦趋,勉力跟从。在这个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更加的短暂,专业间的综合高度集成、边缘学科又不断兴起,新技术和新问题层出不穷,应接不暇。传统的高校教育面临着强大挑战。高等院校在高校教学目标上必须适时进行转变,人才价值取向必须及时更新,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二)高等学校科研延伸和职能扩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社会,高等学校的职能发生了很的转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院校不再是神秘莫测的科学殿堂,高校学生也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孤傲才子。形势的转变,促成了高校职能的转变。随着高等院校为社会服务功能的日益彰显,大学、企业、科研三者之间的结合更加的紧密了。过去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传统职能已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高校适时转变为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双重目标的职能体。在这种职能的影响下,毕业生的论文模式必须向生产、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模式转移。

(三)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目标的客观要求

我国当前发展基调以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着眼点和侧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科技创新必须以企业为载体,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应当依托于企业生产环境,发挥创新思维,以技术来促生产。高校学生必须成为现在和将来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和技术储备基础。科技的创新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有真理的出现。可以说,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这种客观要求,决定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论文设计必须以“生产、教学、科研”三维一体的模式进行。

三、毕业设计三维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三维新模式下,毕业设计的格局与实施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主要从论文目标选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毕业设计答辩程序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论文课题的选择

毕业设计中,设计题目的选择决定了整个设计的理论高度和实践契合度,题目一旦选定,可以说基本确定了毕业生创新思维和理论观点的走向。恰当的课题目标,往往能使毕业设计的质量得以保障,完成设计的过程变得流畅平顺。合适的课题目标会让指导老师和毕业生本人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势发挥。新模式下,选题的原则应该涵盖以下方面: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性的论点要有实践性的论据相互佐证;课题目标应该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科研方向相切合;课题目标应该与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相一致;课题目标应该与当前科技发展水平想接近;注重实际意义和经济效益。

(二)教师指导模式

毕业设计中,指导老师应该相应转变指导思路,避免灌输式的说教,和强制性的机械记忆。应该充分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应该授予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的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独特思考,独自钻研的好习惯,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推波助澜,奠定未来学生科研的良好基础。

(三)规范答辩流程,改革考核制度

毕业设计的答辩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对毕业生设计答辩必须建立客观的有弹性的答辩制度。毕业设计因为具有创新性和与实践想结合的新特点,对答辩人员组成要兼顾科研专家和企业专家恰当搭配。答辩考核,应该制定严格、规范的评定标准,答辩成绩评定要以平时成绩和毕业设计成绩相结合来进行裁定。毕业设计的评价模式应该具有多样性,根据毕业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进行客观评定。

四、结束语

现代人才的培养理念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毕业设计的质量标准,在新形势下,构建“生产、教学、科研”三维一体的毕业设计模式,对当下高校的人才的培养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

景观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优化;就业环境

文/孙亚楠(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一、引言

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它有别于以往的经济高速增长,是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进入一个经济中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新常态主要体现为以下三大特征:第一,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化为中高速增长的经济增长速度特征,在经济发展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的大背景下,社会和企业将同时需要大量的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否则将无法完成先进技术和创新成果的转化;第二,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动力特征,当前时代充满了创造、创新与创业,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技创新的水平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第三,经济结构从单纯增量扩张到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不断优化升级,以产业链升级为目的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主基调,现代产业体系即将形成。此时,我国各地人才与就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即毕业生人数增加与企业难以招到称心人才并存正是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升级扩大已经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的结果。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从业者需求量有所减少,而对从业者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到就业市场当中,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令人揪心。因此,面对经济新常态,在不断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不停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我们有必要研究经济新常态下毕业生就业趋势。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关于经济新常态概念的相关研究。经济“新常态”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新发展有密切关系。自2014年5月,在考察河南经济发展时首次提到经济新常态发展,这一发展理念便对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包括毕业生就业问题。为了迎合经济新转变,毕业生就业需要从新的角度来对待。学者闫炎在经济新常态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中指出随着社会背景的迅速变化,经济新常态就是要找准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扬州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沈思雅在对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探析中明确指出经济新常态是在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动力和经济结构转型三个方面区别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总结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经济新常态开展的研究,本文加深了经济新常态基本概念的理解。经济新常态的“新”和“常态”分别是区别以往“旧的”、“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它更加注重经济稳定的增长速度、进一步优化的经济结构,表明当前国家和党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方面,我们要认识经济新常态特征,并以一颗平常心来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毕业生就业问题。

(二)经济新常态对毕业生就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毕业生就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整体上来说经济新常态对毕业生就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定挑战性。综合研究总结如下:

1、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等人才需求方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中国要想在新一轮经济技术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借助于逐步强化国家内部驱动力,借助技术创新的力量,真正实现对经济的转型和升级。这需要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高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对拥有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然而,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存在重分数、轻素质,部分大学生进入高校后,脱离父母的管束,摆脱高考的束缚,对自己放松要求,不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市场的变化,仍以天之骄子自居,导致就业时比较迷茫,或只敢在专业范围内选择职业类型,缺乏突破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

2、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兴产业的兴起对毕业生就业的机遇与挑战。如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经济兴起,小微企业得到发展,此时大学生可以根据互联网技术获得更广阔的就业和创业平台。同时,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演变,第三产业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产业类型。第三产业具有吸纳大量劳动力的特点,毕业生在就业时可以不限定于国企、外企或者公务员、事业编等限制,可以拼接自身特长,在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寻找就业机会并获得报酬和自身发展平台。然而,由于受中国文化影响,毕业生还是更倾向于选择留在一线城市发展,认为东南沿海城市就业机会多,而对真正缺乏高精尖人才的西北地区,很多毕业生不愿意选择,缺乏到基层、民营等第三产业或新兴产业开拓自己一片职业天地挑战精神。

三、经济新常态下毕业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最新信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从人才供需角度来看毕业生就业状况发现,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820万人,与上年795万毕业生相比,人数创下新高,因此“最难就业季”、“史上最难就业年”等字眼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根据麦克思研究中心公布最新数据,发现本科和高职高专的相关红牌专业和绿牌专业,其中红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根据麦克思研究院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高职高专红牌专业分别为:法律事务、汉语、食品营养与检测、初等教育、语文教育,本科红牌专业分别为:绘画、化学、美术学、音乐表演、法学、历史学。

绿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性专业。高职高专绿牌专业分别为:社会体育、市场营销、信息安全技术、软件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本科绿牌专业为信息安全、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工程、通信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绿牌专业以知识密集型与科技密集型为主的高端产业为主,这符合当前经济新常态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要求,红牌专业的毕业生则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状,但是并不能简单的总结为市场不需要该专业,而是需要高人力资本投入的高素质的人才,因此经济新常态对毕业生供求结构提出了严格要求。

(一)技术性失业将成为常态。由于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处于一个换挡时期,而在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涨幅态势不显著的情况下,新增工作岗位处于不确定状态。同时,由于劳动密集型人才无法拥有适应现代技术的更新换代能力,在机械化生产过程中逐渐被淘汰,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必将改变传统行业对一般劳动力的依赖,造成部分就业者的结构性失业或技术性失业。

(二)鼓励创新创业将是就业的常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转变教育观念的一个新课题,是符合时展、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必然趋势。经济新常态要求创新驱动力带动经济增长,党的十八大和将鼓励创业的就业政策提上日程,因此这都是创新创业的良性土壤。

四、经济新常态下优化毕业生就业环境政策分析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完善就业相关政策支持与社会保障服务。经济新常态下,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将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因此政府必须优化就业战略,确保经济平稳发展同时要稳中有进,促使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为人才培养创造机会。具体而言要做到法治社会背景下,政府首先应加强毕业就业转入政策法规、招考录用政策法规、权利维护政策法规、就业指导服务政策法规、创业扶持政策法规、就业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等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法规体系。无规矩不成方圆,当政府完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才能有序展开后续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毕业生摩擦性失业问题。

(二)高校发挥教育引导作用,深化教育改革,以解决结构性失业矛盾。经济新常态下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契合度,才能从源头解决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矛盾问题。(1)高校要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要,加大技术性技能型人才供给,向应用型教学转型。明确其自身发展的办学层次、办学定位,凝练自身办学特色,走创新型发展道路,以创新作为“新动力”,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建设创新型国家;(2)高校要主动解决高等教育的“产能过剩”问题,对专业设置要根据市场需求,实现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明确市场需求的红牌专业和绿牌专业,根据自身特色,调整专业设置。同时,建立人才跟踪与预测机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反馈给各教学部门或具体到任课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培养经济社会需要的真正人才。

(三)社会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我国自2008年1月1日实施《反就业歧视法》以来取得了一定效果,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举证困难问题,因此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社会观念势在必行。一是用人单位要树立科学人才观,根据自身规模、性质和发展前景,明确岗位要求,细化岗位职责,优化选人标准,确定用人数量和质量,也有利于建立公平就业环境。用人单位要建立并不断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不能单纯以数字化业绩来衡量员工优劣,要综合全面来考核员工以保证高质量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创造公平公正就业环境;二是社会要以包容之心接纳毕业生就业现状,引导毕业生就业观念,摆脱传统就业观念束缚,摒弃官本位思想、特权思想在毕业生就业中的现象,同时树立职业不分贵贱、不分等级的思想,只要学有所用,为社会发展贡献一己之力也是成功人士,也应该得到全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景观毕业论文篇6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毕业选题毕业设计展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183-02

一、石河子大学的毕业设计展出课程发展介绍

石河子大学地处我国西部,而除石河子大学外,在新疆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的院校有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昌吉学院。石河子大学美术系还和重庆大学、江南大学建立对口关系,所招收的学生分别来自山东、河北、甘肃、新疆,早在五年前还招过湖南地区的学生。几年来,石河子大学建有文学艺术学院人文基地非遗基地,依托非遗平台做了很多民间美术和民俗方面的课题与田野调查,在和当地企业谈落地项目的时候,发现一个项目最终的完成需要不同专业的支持。

现在企业招收毕业生时,也对复合型人才有较大需求。从环境艺术方面的就业来看,发展了很多软装的,还有展览空间,都是复合人才和跨专业的体现。这样就要求石河子大学美术系对毕业设计作品的选题进行细化,并对展出方式作出新的调整。

石河子大学近五年的毕业设计都是对外公开展出。2008-2012年,在对外公开展出的过程中,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和平面设计专业分别展出。而在2012年,石河子大学对毕业设计进行了调整,提出新的方案,出现了毕业设计的个人展,意味着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专心地只做毕业设计,不必写论文。在经历了三年的毕业设计实践课程改革后,学生们有一部分作品留在了学校,还有很多作品陈设和家具类直接进行了出售。而在2015年的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中,石河子大学美术系开设了毕业设计布展这样一门课。这门课的执教人员要求最好是班主任和一位教师合作担任,其中一位教师相当于策展人的身份,毕业设计的主题设定、宣传、展出方式都由两位教师商定。

二、毕业设计布展课程环节及内容

毕业设计布展的调度一向是一个较难开展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执教的两位教师会要求各专业教师集中进行评估。虽然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的开题,但是参与审查的教师来自各个专业,有理论方向的教师,有平面方向的教师,还有校外请来的专家。

在这样一个跨专业的教师合作评审下,保证了作品的跨专业的整合性。这样有成组的学生可和平面专业的学生一起做毕业设计,当然也不排除和美术学方向专业的学生一起做一个主题的毕业设计作品展。

进行了第一轮的定稿后,两位专业教师会在中期再进行一轮检查,对进度落后或进行不下去的设计进行调整。这就是新开的毕业设计布展课程的主要内容。

三、石河子大学环境艺术毕业设计选题

(一)室内设计方案方向

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课程多为CAD、3D、室内设计基础、商业环境、办公环境,学生在四年学习中经历了设计方案的统合设计和设计思维的确立。而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展示学生对方案完整性的一个把控,也可以从各种角度考查学生四年所学的文化知识与技能知识。

1.选题方向

不可为室内设计家装方案,可为室内设计中商业环境空间、办公空间、展示空间。设计立意方向从中国元素出发,或从地域性文化出发,或室内设计如何与当下的设计热点问题相结合。在做方案设计时,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为概念化设计,也可以对现实中已有方案进行的再设计与改造。

2.设计过程要求

(1)资料收集:每个室内设计的方案都有设计背景、设计说明、区位分析与设计的相关立意材料,学生在做方案时做好前期方案成立与设计立意相关的图文资料。

(2)前期立意O计主题资料收集:相关室内方案资料图,阐述清楚项目位置、设计立意。

(3)前期立意设计元素草图:设计元素1张,设计元素提取2张,设计元素运用1张。设计方案整体表述草图2张。

方案初期阶段:室内设计方案平面图1张,室内设计方案效果图3张。方案中期阶段:室内设计方案效果图与施工图表达图与建筑视频动画制作初稿。方案终期阶段:室内设计方案展板排版与部分施工图表达,建筑模型与建筑动画。

详细要求:将室内设计方案制作展板,数量不少于3件;尺寸要求单幅1.2M×2M;设计最终以实物展示为主,展板要有形式感,可用木框石材进行形式结合,不可只为;模型体现主题性与制作性,做工精美,最小尺寸为40MM×50MM;建筑动画设计必须原创,展示内容为空间内外和设计过程说明,视频5分钟;展板展示包括设计说明文字、设计分析过程图,各层功能流线图、精彩空间节点效果图。

(二)雕塑及壁画方向

雕塑专业方向的学生本科四年学习了装饰画、设计素描等课程。雕塑专业在大多高校都放在美学方向,也有放在环境艺术专业下,所以在毕业设计时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雕塑及壁画都可以做这个方向的作品。

1.雕塑选题方向

雕塑设计,真材雕塑,玻璃钢及名人像雕塑。学生在题材上三选二,雕塑设计必选,真材雕塑,玻璃钢名人像雕塑二选一。

详细要求:将雕塑设计方案过程与场景图制作展板,数量为2张;尺寸要求单副0.6M×0.4M;设计雕塑可以为各种材质,可写实,可抽象,可为一个场景;一组尺寸最少为3个,体积根据设计稿由指导导师定,不低于80MM,如低于80MM,数量最少为5个;真材雕塑包括装置等,一组尺寸最少为3个,体积根据设计稿由指导导师定,不低于80MM。如低于80MM,数量最少为5个;玻璃钢名人像雕塑,数量为1个,尺寸为1.8M×2M。

2.壁画选题方向:

壁画制作与壁画设计。两个方向都为必选。

详细要求:壁画设计为小尺寸,壁画制作为大尺寸;壁画制作尺寸单幅尺寸最少为2M×2.4M最少为两幅;壁画设计最少为两幅;尺寸由指导教师自定。

(三)家具陈设类

家具陈设是最新加入环艺专业的核心课程,虽然没有形成一个专业,大多倾向将其归为产品设计,但在本文中我们更多地认为它可以是环境艺术的一个内容,这个作品的完成也需要人体工程学、材料与工艺相关知识。选题方向包括组合家具设计,家居空间实体搭建。

1.组合家具设计

可做各种空间所需要的家具。

详细要求:将设计方案过程与场景图制作展板,数量为2张;尺寸要求单副0.6M×0.4M;家具设计的要求必须功能与形式给合,不能实用功能不强;家具设计的个数最少为4个,尺寸由正常家具尺寸为基础。

2.家居空间实体搭建

实体搭建建筑与家居内部空间,可包括各种功能空间的空间墙体与家具。

详细要求:将设计方案过程与场景图制作展板,数量为2张;尺寸要求单副0.6M×0.4M;空间实体搭建设计的要求必须功能与形式给合,不能实用功能不强;家具设计的个数最少为5平方米,尺寸以正常家具尺寸为基础。

(四)景观设计方案方向

景观选题的学生四年系统学习了植物配置、城市规划、建筑形态空间、公共空间等课程,景观设计从改变人类居住方式,推行绿色城镇化建设方面出发提出专业的方案。

1.选题方向

不可为小区规划方案,可为城市公共空间、展示空间。在设计立意方向从中国元素出发,或从地域性文化出发,或设计如何与当下的设计热点问题相结合。在做方案设计时,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为概念化设计,也可以对现实中已有方案进行再设计与改造。

2.设计要求及详细要求

(1)资料收集:每个景观设计的方案都有设计背景、设计说明、区位分析与设计的相关立意材料,学生在做方案时做好前期方案成立与设计立意相关的图文资料。

(2)前期立意设计主题资料收集:相关方案资料图资料,做到阐述清楚项目位置,设计立意。

(3)前期立意设计元素草图:设计元素1张,设计元素提取2张,设计元素运用1张。设计方案整体表述草图2张。

方案初期阶段:景观设计方案平面图1张,景观设计方案效果图3张。方案中期阶段:景观设计方案效果图与施工图表达图与景观视频动画制作初稿。方案终期阶段:景观设计方案展板排版与部分施工图表达,景观模型与景观动画。

详细要求:将景观设计方案制作展板,数量不少于3件;尺寸要求单副1.2M×2M;设计最终以实物展示为主,展板要有形式感,可用木框石材进行形式结合,不可只为;模型体现出主题性与制作性,做工精美,最小尺寸为40MM×50MM;景观动画设计必须原创,展示内容为空间内外和设计过程说明,视频5分钟;展板展示包括设计说明文字、设计分析过程图、精彩空间节点效果图。

四、毕业设计选题和过程中的问题

从毕业设计的形式上来看,有视频和模型,而展板的形式也是由二维走到三维,与多种装置给合。这和我们跨专业的视域和多种技能是分不开的。教师应在不同的形式和学科发展背景下提出更多毕业设计的可能性。

毕业设计就像是一个深化设计的过程。毕业设计是毕业生最后一次的专业展示。我们的陈设设计和平面设计做的LOGO及VI设计形成一体,做成一整套的毕业设计。这是一个陈设设计和平面设计作品整合的案例。

在家装设计中,毕业设计作品可以和平面设计中的版式设计与家居中的图册进行平面的接合。在家装设计中最后的展示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网页中的360°旋转的全景页面。

而在雕塑设计中,不仅要展示作品,更要让作品周围的环境与雕作品有机融合。有时,一个雕塑作品需要与大量的背景板和软装进行结合,有时需要对产品设计进行创新。

而景观设计中的展板,有时一个展板可能是一堵砖墙,有时可能是很多不规则盒子的组合。

五、结语

石河子大学环境艺术设计这T课程虽然还是一门新课,学时也较少,但是从毕业设计抽离出来,还有一定的程序。而学生的选题和学生毕业作品跨专业的结合,能更好地展示学生的作品,体现作品的连续性,能够从形式和内容上让学生的作品更加完整和符合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冯乔.实题实做还是实题虚做――环艺毕业设计的教学研究[J].装饰,2009(8):122-124.

[2]杨静康.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设计作品的科学化管理――以艺术设计相关专业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心理与情绪的关系范例(12篇)
  • 下一篇:关于捐书感谢信范文五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