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等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因材施教
在市场经济面前,学校与企业一样。企业要兴旺繁荣,必须生产出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产品;学校要生存发展,必须培养出适用对路,品学兼优的人才。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靠教育经费的投入,二靠高水平、责任心强的教师及科学有效的管理,三靠学生本人的不懈努力。而教师是学校的精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不断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掌握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学习状态,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因材”,即区分材质,而区分材质的关键是必须了解掌握学生的智力构成及心态构成状况。
中专学生从其报考时的来源看有如下三种状况:第一种状况属智商较高型。这种学生报考中专原因很复杂,或家境贫寒为减轻学费,或家庭环境恶劣,或本人不求进取等等;第二种状况属智商一般型,第三种状况属智力较差,而通过百般努力考入中专的。这三种情况可区分为三种智商型:高智型、平智型和低智型。
中学到中专,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不问理想抱负,不同智力心理层次的学生,对这次重大转折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学生认为这次转折来之不易,倍加珍惜,紧紧抓住这次转折的机遇,通过辛勤努力而成为栋梁之才;而有些学生却自命清高,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或悲观失望,或自暴自弃而不能成器等等。因此,由不同智商型和不同心态型便组合成了如下大致九重类型的学生:
这里,a、b、c分别表示高、中、低三种智商型,a、b、c分别表示积极进取、一般进取、不思进取三种心理特征型。不同智商型与不同的心理特征型构成了九种组合型,即:高智强进型aa、高智平进型ab、高智无进型ac;平智强进型ba、平智平进型bb、平智无进型bc;低智强进型ca、低智平进型cb、低智无进型cc。
下面,根据上述学生层次的划分,简要阐述—下各种类型学生的形成、表现、作用及其相互转化,以利教师正确区分材质、实行因材施教。
一、各种类型学生的形成及表现
作为智商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先天素质,后天影响较弱。而心理特征的形成,后天影响较大。因此,这里着重谈一下心理特征型及组合型的形成及其衷现。
a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积极进取型。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一般家庭环境较好,父母大多属知识分子,或中下层干部,或普通职员、普通工人农民。由于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而饱经沧桑历尽艰辛,并经常向子女灌输,他们严谨做人、踏实做事、积极进取的精神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子女,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有明确的希望。这样,使其子女产生了极强的发愤图强,立志成才,光宗耀祖的心理,他们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无多大社会活动能力的父母之难处,极力想通过自己的拼搏来减轻父母对自己的负担。由于他自己的不懈努力,他的学业理论水平及实际能力要远远地超过中专教学目标,他们一定会成为有用之才。不同智商型的a型,其表现没有多大差异。
b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一般进取型。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其家庭环境一般,父母或许身居显位,但对事业的追求不一定十分激烈,其显位往往属于自然形成(如年龄、外部环境等),对子女的要求不一定十分严格,没有明显的过高期望值,一切顺其自然,学生本人的表现也是如此。这类学生的自尊心较强,他不求过多地表现自己,但却害怕批评。不同智商型的b型学生又有不同的表现ab型呈现主动状态,他有能力成为aa型,而却有意识地不追求十全十美。比如在生活态度上,他完全可以严肃地追求未来生活,但他往往有自己的生活生存方式,以他自己以为的潇洒倜傥安排自己的生活,包括穿着打扮,言行思维等各方面,他的衣食住行都可能别具一格;cb型的学生呈现被动状态,也许有过长时期的积极进取,终因智力较差或恒心欠佳而前功尽弃。
b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能向a型发展,一方面又可能向c型转化。其表现是随波逐流,凡事不争先也不落后,有意识地始终保持中游水平。由于主观上有意识地居中,这样,在不同群体、不同环境中,他要审时度势地作出调整:当他处于中上水平时,他便自觉不自觉地松懈下来,渐渐地由中上变为中游;当他在群体里处于下游水平时,他则有意识地努力,使之赶到中游行列之中;当他所处的群体整体素质较高,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中游水平时(此时又缺乏外部条件的引导帮助),他便转化为c型了。这样形成的c型容易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c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不思进取型。这种心理特征型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大多家庭环境较恶劣,个别的属个人素质较差。如父母离异,或父母长期打“闹”;或父母生活态度不严谨,不务正业;或家境过于贫寒;或颠沛流离,生活不安定;或父母对于女要求过于松懈,放任自流;或与社会劣迹青年过多接触等等,都会形成这种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特征型的学生其表现也是复杂多样的:或坐卧宁,心神不定;或郁郁寡欢,意志消沉;或独往独来,我行我素;或言行不俭,搬弄是非;或无所用心,自暴自弃等等。
二、各类型学生在班级里的作用
a型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学生是班务活动的主导力量,他们具有很高的热情,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极强,他们的积极性最易调动,在学习、劳动、纪律等齐方面都会起积极带头作用。
b型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学生是班级的基础力量,由于比重较大,不把b型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班务活动往往很难进行。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不困难,只要所搞的活动(如学习竞赛、集体劳动、娱乐游艺等等)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愿,他们会积极支持和配合的。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得越充分,所搞活动的气氛就越热烈,收到的效果就越好。
c型的作用: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比重较小,在班级里不起重要作用。他们大多数的行为准则是不受人左右,田此,他们的积极性较难调动。但作为集体里的一员,在关系到整体利益的时候,在不损害他们自身利益和荣誉的时候,他们会响应和配合各种班务活动的。重要的是,一定要处理好他们的名和利等问题,对他们应多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少发号施令,粗暴干涉。他们的各方面问题处理得好,可加速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否则,会造成他们更大的心理障碍。
笔者根据多年的中专教学经验和对所教学生调查测试,发现中专在校生(以计划内社招班为标准)多种类型学生的比重结构大致如下: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50人的班里智商较高的约有10人,智商一般的约有35人,智商较差的约有5人;而积极进取的约占25人,—般进取的约占20人,不思进取的约占5人。再结合表3我们可以看到,智商较高的10人中,真正品学兼优的仅有4人,而其余的6人或随波逐流、或不思进取而退步了。智商一般的35人中,有一半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努力,智商差,又不努力上进的学生比重极小,占2%。
三、各类型的相互转化
不同智商型,不同心理特征型以及不同组合型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都是会发展变化的,即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具有可逆性,即不仅cba、cba及cccb…abaa转化,同时也存在abc、abc及aaab…cbcc的转化。作为教师,不仅要及时发现各类型的相互转化,而且要密切注视各类型的转化,并在各类型的转化过程中,起积极的引导作用,促进劣差型向优良型的转化,防止优良型向劣差型的转化。
(一)心理特征型的转化
我们假设智商型a、b、c的权数分别为3、2、1,心理特征型a、b、c的权数也分别为3、2、1,则可得到表4: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特征型的转化是一种纵向运动的过程即cba或abc的转化,在组合型里面表现为同一智商型间的相互转化,如cccbca转化及逆化或aaabac转化或逆化等等。一般心理特征型的转化不能横向进行。
(二)智商型的转化
一个人的智商可根据综合测试等多种方法得出。显然智商具有时点性,随着个人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智商水平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表4可以看到,智商的转化是通过先纵后横的演变而实现的。如aa型松懈努力,渐渐地转化到ab型,而ab型相当于ba型(两者权数值均为5);ba型松懈努力,渐渐地转化到bb型,而bb型相当于ca型(两者的权数值均为4);ca型松懈努力,将转化成cb型进而转化到cc型,其转化过程为aaab…cbcc或cccb…abaa。这个转化过程表明:高智者如长期不努力学习,各方面不求上进,完全可能一步一步地演变成为低智,相反,低智者如比期不懈地努力拼搏,不断进取,也有一步一步发展成为高智的可能,只不过高智向低智的转化较容易,低智向高智的转化需付出巨大的艰辛和努力。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智商型的转化首先是通过心现理特征型的转化进而达到组合型的转比来实现的。智商型本身是不能转化的。由表4按权数值路径可知,aa型向cc型的转化路线有四条。
(三)组合型的转化
组合型的转化是通过心理特征型的转化而实现的,其转化过程和路线与智商型的转化完全相同,智商型的转化过程也就是组合型的转化过程。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智商型的转化是通过心理特征型的转化实现的,智商的转化对心理特征之转化影响甚微,而心理特征的转化则决定了智商的转化。作为智商,先天素质固然重要,但后天影响也决不能忽视。如上述的aa型向cc型的转化是完全可能的,长期地不用脑,不学无术肯定会导致记忆力衰退,智力迟钝。相反cc型向aa型的转化,也必定是由于勤奋学习,积极思维,使脑力越用越活,越用越敏捷而形成的。有人说鲁迅有天才,而鲁迅却说:我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学习上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哲学观点讲,量变一定会达到质变。
作为因材施教,不仅要区分不同的智商型,还必须区分不同的心理特征。因为因材施教从“教”来看,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文化知识培养,一是品行素质培养。作为文化知识培养,高智比低智或平智培养前途大,培养价值高。但高智不等于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如ac型只注意到他的智商,而忽视了他们的厌学心理,尽管救师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传授知识,也难以使其成才。对于ac型的学生,应当首先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理想抱负,教他懂得科学文化知识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使其转化成ab型进而转化为aa型。学生的类型向优良型转化了,教师的传道授业才能奏效。教师不分教学对象,不分类型,盲目施教,是达不到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由此看来,教师促使学生类型向优良型的转化要比授业解惑意义重大。
作为中专学生,大多已年近20岁,单纯的智商挖掘为时稍晚,但心理特征的培养则时刻不能松懈。心理特征的形成固然取决于本人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但教师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是绝不容忽视的。因为中专学生大多是首次长期远离父母,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种种困难是难免的,他的忧虑、烦恼、困难无处诉说,得不到帮助和解决,一定会导致心理障碍,此时,最需要的是值得他唯一信赖和尊敬的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帮助和引导。假如老师由于工作过粗,对学生缺乏耐心的引导和帮助,使一个优良型的学生转化成劣差型,则作为亚父母的班主任和老师实属误人子弟、妄为人师。
那么,教师怎样正确区分学生类型呢?简而言之应多接触、多观察、多询问,具体可分为如下两方面:
首先对智商情况的了解。可通过阅读学生档案,了解初高中时的学习状况及考试成绩以及以前老师对其评语;还可通过课堂提问不同难度问题、批改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智力层次;还可通过与本人及同学接触、与其他有关老师交流等来了解学生情况;还可进行综合测试等等。根据掌握的情况资料,划分三级智商层次。
其次对心理特征型的了解。可通过与其本人交流、谈心、阅读学生档案、向有关同学老师了解,有条件者可进行家访等办法来了解。根据对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判断,划分三种心理特征类型。三级智商与三种心理特征型划分出来之后,九种组合型自然就确定了,材质区分出来了,因材施教的关键便解决了。
参考文献
[1]葛操.当代大学生心理分析[m].工商出版社,2000.9.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m].2004.7.
关键词:积极老龄化;大都市;中心城区;交通对策
Abstract:Positiveagingisthenewideaandnewtrendconcerntoagingsocietyallovertheworld,agingpopulationaswellastransportationproblemsarehighlygatheredinmetropolisesinChina.Allthoseproblemsarepresentedinthreeways,firstly,theagingpopulationdependonwalkingandpublictransportationheavilyduetotheyalwaysstayinaverysmallregion.Secondly,theagingpopulationtendtoavoidtrafficjamandtheyseldomgooutatnight.Thirdly,theirfrequencyofgettingaroundisdecliningalongwithage’sincreasing.However,mostmetropolises’transportationwaitedforimproveinplans,infrastructureandsocialpublicopinion.Therefore,thecentralregioninmetropolisshouldadvocateforpositiveaging,acquaintwiththefeaturesofagingpopulation,adjustandimproverelatedpoliciesandestablishaharmonytransportationsystemfinally.
Keywords:positiveaging;metropolis;centralcity;transportation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5-37(3)
老龄化是世界性的议题,也是当下众多领域研究的重要背景,对城市研究和交通领域而言,大都市中心城区是老龄化问题凸显的区域,交通作为“衣食住行”四大基本需求之一更是无法回避老年人群体。近年来许多学者已经从交通规划、交通工具、交通视觉引导系统等方面探讨了老龄社会如何改善和提高,取得了较大进展和较多成果,但从积极老龄化理论出发,梳理大都市中心城区交通对策的研究尚不多见。
1积极老龄化与大都市中心城区的老龄化问题
1.1积极老龄化的提出
上个世纪下半叶,世界上很多国家面临着老龄化问题,各种理论也层出不穷,从成功老龄化到健康老龄化,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解决社会面临的老龄化问题,而积极老龄化理念的提出无疑是一次创造性的变革。
很多外国学者的研究证明,大部分老年人的活动并没有因年龄增加而减少社会活动,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的老人,离退休后多数仍在积极参与经济活动或社会活动,为积极老龄化做贡献。他们的积极参与进一步证实了智力功能并未随年龄的增大而消失,某些智力功能反而变得更大。美国老年心理学家巴尔特斯和谢尔对不同年龄的人做过测试后得出结论: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和发展能寿命延长,且较长时间保持健康,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满意度比较高。基于这些理论,世界卫生组织在2002年4月12日联合国第二次世界老龄大会上提交了《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的书面报告,从此积极老龄化成为影响世界各国老龄工作的新理论。
1.2积极老龄化的内容
世界卫生组织在《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中这样界定积极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是指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1]其核心内容是“参与”、“健康”和“保障”,重点强调人在进入老年以后,尽可能在较长时期保持良好状态。
积极老龄化对于个人、家庭成员和社会而言具有不同的含义。对于个人来说,积极老龄化是指进入老年的人享有充实的生活(包括健康、安全和积极参与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继续学习,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活动。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积极老龄化是指为老年人创造参与活动和学习的一切可能机会和条件,满足他们的需求,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代际和谐的社会。
总之,积极老龄化的目标是尽可能满足老年人的经济需求、健康需求、心理需求、社会参与需求。
1.3大都市中心城区的老龄化现状与交通问题
大都市的基本特征是人口的高度集聚,而在大都市的中心城区老龄人口的集聚程度较高,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例如谢波、周婕的研究显示,尽管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四座城市老年人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着较大差异,但是四座大都市的共同点就是“中心城区的老龄化程度较高,老年人口密集”[2]。大量的老年人集聚于大都市的中心城区,使得中心城区的老龄化率远高于其他区域,例如上海中心城区的老龄化率已经接近或超过20%,按照联合国人口报告的标准,上海中心城区已经进入了深度老龄化甚至超级老龄化的的阶段,平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是老年人。由此可见,大都市中心城区的老年人群体规模十分庞大,从以人文本的角度出发,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应该考虑到这一群体的特征和利益,交通领域也不例外。大都市中心城区应该适应老年群体的出行特征,找到当下交通系统和空间存在了老年群体不友好因素,兼顾各个群体的利益,出台相应的政策来构建安全、快捷和舒适的交通系统和空间。
2大都市中心城区老年人出行特征及交通系统和空间存在的问题
2.1大都市中心城区老年人出行特征
从人口学的角度来看,老年群体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从生理来看包括器官组织自然老化、器官功能逐渐退化、活动能力严重衰退等,从心理来看包括记忆力下降情绪不稳定、趋于保守固执等。这些特征影响和决定着老年人的出行行为也具有了区别于其他年龄群体的特征。
2.1.1活动半径较小,主要依赖步行和公交
多项研究表明,大都市中心城区老年人的日常活动主要是买菜购物、体育锻炼、看病就医等,这些活动大部分集中在社区内部,活动半径相对较小,因此交通方式方面主要是步行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尽管近年来家用轿车越来越普及,我国相关法规也规定初次申领小型汽车驾驶证的年龄为18-70岁,但是汽车作为代步工具在老年人中并不普及,即使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大都市中心城区也是如此,尤其是在7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中自驾车出行率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与欧美国家的情况存在巨大差异。
2.1.2注意错峰出行,夜间出行较少
交通高峰时段老年人出行往往会面临其他人的不满、厌烦甚至歧视,但是研究表明老年人在出行前已经充分考虑了高峰拥堵的因素,并且尽最大可能错峰出行,例如一项针对北京老年人的研究显示,“为了避开城市交通拥挤时段,老年人的出行的早高峰发生在9:00-10:00,而19-60岁的人群出行早高峰发生在7:00―8:00,老年人出行的早高峰比19-60岁群体的早高峰推迟了2个小时。另外,老年人的晚高峰发生在下午16:00,但晚高峰不如19-60岁群体明显,且高峰比16-60岁群体提前了1个小时。”[3]同时,老年人夜间出行比例较低。
2.1.3出行频率和时耗随年龄增大而递减
老年人群体又可以细分为低龄老人、中龄老人和高龄老人,其中60-69岁为低龄老人、70-79岁为中龄老人、80岁以上为高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中龄老人的出行频率和时耗明显低于低领老人,高龄老人的出行频率和时耗则明显低于中龄老人。从区域角度来看,由于我国大都市中心城区的经济条件和医疗保障条件较为优越,低龄老人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养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因此其出外活动、社会参与的意愿和行为都较为频繁,也就决定了其出行频率和时耗相对较高。
2.2大都市中心城区交通系统和空间存在的问题
交通是社会人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老年人的交通权和交通需求应该给与保障和满足。积极老龄化倡导全社会关爱关注老年人群体,为其构建良好的氛围和环境。目前看来,老龄化率较高的大都市中心城区在交通领域已经制定和实施了一些政策来实现“惠老”,但交通系统和空间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从理念和战略角度来看,对老年交通认识不足,交通规划和建设中存在较多缺陷
尽管老龄化研究已经成为研究者的热门议题,但是管理部门对于这一问题仍认识不足,在规划和建设中更是没有针对老年群体的特征和需求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提升。例如很多城市的交通视觉导向系统在分布、内容、识别等方面没有充分考虑老年人视觉、听觉等功能退化的特征,往往给老年人造成出行障碍和困难。
2.2从硬件和技术角度来看,诸多基础设施不能兼顾老年人的群体特征,往往存在安全隐患
以公交车候车站台与公交车的底盘高度来说,日本等率先进入老龄化的国家在公共交通设施建设过程中,将候车站台的高度与公交车地盘齐平,老年人上下车十分方便,而这一点在我国大都市中心城区仍未实现。还有,老年人出行的主要方式是步行,但是很多城市的人行通道崎岖不平、缺少休息设施、过街绿灯时间较短等问题不仅成为步行的障碍,而且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数据显示,2014年北京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约为25%,总计199人。[4]引发老年人交通事故的原因固然不排除其自身安全意识薄弱,但以汽车为导向的城市交通设计给老年人交通安全带来了极大隐患。
2.3从社会氛围来看,大都市中心城区的交通系统和空间对老年人并不友好
尽管很多城市已经推行了“敬老卡”,用以减免老年人公共交通费用、公共交通工具也设有“爱心专座”,但是由于大都市中心城区交通系统和空间承载力有限,已经拥堵不堪、人满为患,所以老年人在出行过程中往往无法享用“惠老”政策和设施,尤其是在高峰时段出行还会因为行动缓慢等原因遭遇不满、厌烦甚至歧视,这些体验往往会成为老年人出行的障碍。
3大都市中心城区交通领域践行积极老龄化的对策和建议
作为老龄化率较高和交通问题较突出的区域,大都市中心城区应该自觉践行积极老龄化理论,为老年群体构建安全、快捷和舒适的交通系统和空间。当然,交通系统是个复杂且全员共享的系统,不可能专门针对老年人单独建设交通系统,只能是在兼顾各群体利益的前提下保障老年人的交通权,在合理而可能的前提下对这一群体适度倾斜,主要有以下几个思路:
3.1加强老年群体专项研究
在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保障老年人交通权,提升老年人出行的安全度、便捷性和舒适度。像前文提到的公交车站台高度、过街绿灯时间过短等问题,都属于交通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可以考虑和解决得问题,关键是是否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这就需要加强对老年群体的研究。
3.2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关“惠老”政策
根据预测,大都市中心城区未来20-30年内老年人口的数量还会不断增加,其群体特征和出行特征也会出现诸多变化,同时社会环境、城市发展等都会出现变化,“惠老”政策也要与时俱进,不能一成不变。例如上海近期根据现实情况取消了公共交通“敬老卡”,改为统一发放养老津贴,并将补贴对象从70岁以上老年人扩展到65岁以上老人,这一改变不仅扩大了受惠对象,而且可以杜绝冒用“敬老卡”等不文明现象。由此可见,交通领域的“惠老”政策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应该不断调整和完善,目的是给老年人带来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3.3合理规划社区内部交通系统
针对老年人活动半径小,多数发生在社区内部的特征,相关部门应该合理规划社区内部交通系统,尤其是步行系统和内部短驳车系统的规划和提升非常重要。当下的现状是很多社区过境公交车辆较多,但是社区内部的公共交通不足,尤其是范围面积较大的社区公共交通缺乏会给老年人日常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3.4推广积极老龄化理念,构建和谐敬老的交通系统和空间
大都市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十分庞大,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同时也是保障老年人的出行安全应该大力提倡老年人错峰出行。在此基础上还应该推广积极老龄化理念,构建和谐敬老的交通系统和空间,主要是媒体宣传、舆论引导方面加以传播和渗透。从交通系统本身来看也是大有可为,例如可以在特定社区和特定站点开辟老年人候车专用通道等。当然,积极老龄化对老年人自身也提出了要求,即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更多地参与各种活动,成为社会进步的正能量,这意味着老年人应该有更多、更文明的出行行为,这也是构建和谐敬老的交通系统和空间不可或缺的因素。
综上所述,积极老龄化从主客观两方面提出了要求来应对当下的老龄化社会,大都市中心城区作为老年人高度集中和交通问题凸显的重合区域,在理念战略、基础设施和社会氛围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应该在全社会倡导积极老龄化理念,充分认识和研究老年群体的出行特征,不断调整和完善“惠老”政策,构建和谐敬老的交通系统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国际卫生组织.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
[2]谢波,周婕.大城市老年人的空间分布模式与发展趋势研究――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3,(5):56-62.
论文摘要: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运用心理学知识研究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可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争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侧重于从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来研究人。运用心理学知识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人的行为和表情是人对某种客观事物的特定反应,是受人的心理支配和调节的,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直接表现。人的心理活动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又会在人的行为和表情中显露出来。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进行研究,可以掌握被教育者的心理活动和思想状况,这有助于我们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预见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对被教育者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探讨和分析,可以把握被教育者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针对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广运用心理学中的心理引导、心理相容、心理共振、心理趋同等一系列原则和方法,可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效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心理学方法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个体差异理论,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所谓个性心理,是指人在自身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主要体现在人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三方面。只有了解和掌握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第一,要注意了解人的气质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气质有多种。懂得不同气质类型的特:征,就可以在教育中采取不同的方式,使各种气质类型的人的积极方面得到发展,消极方面得到克服。第二,要掌握人的性格特征。性格是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性格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要针对具体人和具体问题实施不同的教育方式。第三,要注意人的能力特征。我们要根据不同情况,把处在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2.研究特殊心理活动,预防和消除学生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与教育者愿望背道而驰的心理。预防和消除逆反心理必须做到:第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真话,不讲假话;讲真道理,不讲假道理。第二,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教育者要注意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掌握教育的科学方法,讲究艺术性,增强感召力。第三,教育者要同被教育者心理相容。心理相容表现为互相信任、感情融洽。如果教育者态度诚恳、感情真挚,讲话多一些人情味,多站在学生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则道理更容易被接受。第四,对青年人的好奇心要积极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竞争人格;内隐观
中图分类号:B8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3)01-0052-05
1.引言
竞争心理是人格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交往方式、行为习惯、工作热情,乃至身心健康。揭示大学生竞争性人格特征发生、发展的机制及规律,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当代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竞争性过低的个体可能无法取得与其能力相符的成功,进而还可能导致社会退缩,焦虑,神经症等不良症状的发生;而竞争性太强的个体又可能因为在社会交往中过于咄咄逼人或产生某些过激行为而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也有可能形成所谓的A型人格,使心脏病等身心疾病的发生率大大提高(陈国鹏等,2003)。
较早对竞争人格进行分析的是新精神分析学家KarenHomey,但她只是从神经症方面对病态的竞争心理进行论述,Sampson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他认为个体的竞争态度由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所影响,即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整体的个人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的竞争观就是为了个体目标的实现而不考虑他人的生活,对他人采取的是完全排斥和敌视的态度。整体的个人主义竞争观则是在与他人的共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同时参与到一些共同的探索活动中以实现这些目标,并不一定要通过排斥他人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为了验证上述的理论观点,Ryckman等人编制了“过度竞争性态度量表”和“个人发展竞争态度量表”。在对量表进行效度分析之后,他们发现两份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很低,说明这两份量表测量的是两种不同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个体的竞争性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即过度性竞争和个人发展性竞争(Ryckmanetal,1997)。为了论证竞争性两维度是否存在跨文化的普遍性,李林等对以上两量表进行了修订并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被试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个体的竞争性同样具有过度竞争性和良性竞争态度这两个独立的维度。同时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原来作为过度竞争性量表的一些条目被划入了良性竞争态度的维度(李林,陈国鹏,王卫,2001)。这也说明了文化差异影响人们对竞争的理解。
在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中普遍存在着两种主要的研究取向,即特质取向和文化心理取向。目前的竞争人格研究主要集中在特质取向方面比较多,研究者试图发现个体竞争性的一些共同特征和维度,在理论上建构具有普遍意义的竞争心理结构模型。文化心理取向更多关注的是人格形成的文化生态特征。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的竞争人格特征与中国本土的人格特征自然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当代大学生竞争人格也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从而与以往的竞争人格特征也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直接调查与分析的方法,探讨在大学生心目中竞争性强的人具备哪些特征,即探讨大学生竞争人格特征的内隐观。所谓的内隐观是与外显的理论相对应的,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背景中所形成的,并以某种形式保留于个体头脑中关于某一问题或概念的看法(朱永祥,1991)。其中内隐人格假设和人格词汇学假设是人格内隐观的方法论基础。内隐人格假设认为,在生活中人们往往自发地形成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的基本看法,通过分析大学生关于竞争人格的个人看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大学生竞争人格的内涵和成份。而人格词汇学假设认为,大多数人格特征都会在日常自然语言中得到编码,因此人格词语就提供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格特征。由此,大学生竞争心理作为一种人格特征,同样反映在大学生日常使用的自然词语中。通过调查和分析大学生关于竞争心理特征的日常词语描述,可以获得大学生竞争人格特征的结构成份。对大学生竞争人格的内隐观进行研究,不但有助于人们对竞争人格特征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发展人格研究的理论基础。同时,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竞争心理特点及其规律,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与培养。
2.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调查分析的方法,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预调查。在广州大学、肇庆学院两所院校的四个专业中随机抽取219名学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每个人列出竞争心强的学生所具有的特征,越多越好。收回问卷后对意思重复的进行整合,删除频数低于10的词汇,再按照各特征出现的频数高低进行排序,共筛选出45个主要特征编制成正式的调查问卷。问卷采用5点记分,要求大学生对竞争心强的人与所列特征的符合程度进行评分。
第二阶段:正式调查。被试:研究从广州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佛山科技学院和肇庆学院随机抽取554名大学生,其中男生229名,女生325名;一年级学生188人,二年级学生114人,三年级学生123人,四年级学生129人。研究工具:采用预调查编制的大学生竞争人格特征的内隐观问卷,要求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竞争心强的人与所列45项特征的符合程度进行评分,1分到5分代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方法: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分别在上述院校进行测试调查,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处理。
3.结果
3.1竞争人格特征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将各项竞争人格特征的结果按照重要性的高低排列,所得的前30个项目如表1。在这些特征中,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有进取心、自尊心强、不甘落后、积极主动、不服输、自信、敢于拼搏、执着、好胜心强、勤奋努力。在这十项特征中按照标准差的大小进行分析,大学生看法比较一致的依次是有进取心、不甘落后、不服输、敢于拼搏、自尊心强、执着、积极主动、勤奋努力、自信、好胜心强。
3.2大学生竞争人格内隐观的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份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Bartlett检验值为11520,KMO值为0.888,p=0.000,说明变量间有共享因素的可能,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有6个,可解释61.547%的变异。题项内因素最高负荷为0.814,最低负荷为0.463。由此可见,把大学生竞争人格特征看作六因素结构比较合理,其因素结构见表2。从表中可以发现,大学生竞争人格内隐观的因素结构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因素1反映的是负性的人格特征,而且题项比较多,共有15个特征。因素2主要与做事方式和行为风格有关。因素3体现了个体的追求及能力方面的要求。因素4主要与积极进取的心理特征相联系。因素5主要体现个体的意志品,质。因素6与人际交往方面的特点有关。
3.3大学生竞争人格内隐观的性别和年级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大学生竞争人格内隐观的六因素结构进行了性别差异分析,结果见表3。在六个因素的平均得分上因素1、因素4、因素5和因素6表现出男女生的显著差异,都是男大学生高于女大学生。
对大学生竞争人格内隐观的六个因素进行年级差异方差分析见表4。结果发现,因素1、因素2、因素4和因素6的年级差异显著。经过事后分析发现,在因素1和因素4中,一年级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其它三个年级;在因素2中,一年级的得分又显著低于三、四年级,同时二年级也显著低于四年级;在因素6中,一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三、四年级,二年级也显著高于三年级。
4.分析与讨论
4.1大学生认同的竞争人格特征
从统计分析中可以发现,大学生所认同的竞争人格特征排在前十位的依次是有进取心、自尊心强、不甘落后、积极主动、不服输、自信、敢于拼搏、执着、好胜心强、勤奋努力。这十个方面都是积极向上的人格特点,说明大学生对竞争心强的个体具有良好的人格认同,看到了竞争个体积极的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已经无处不在,同时竞争环境和竞争方式也在进一步的完善之中。当代大学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成长,竞争价值观自然也是与时俱进。当前大学生正是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踏进高校的大门的,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带有竞争的痕迹,而且是以高考的相对胜利者走进高校的。随着参与竞争机会的增加,大学生不断地认同竞争所带来的成功或利益,对竞争人格自然也会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
4.2大学生竞争人格内隐观的结构成份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因素分析表明,大学生竞争人格特征的内隐观可以分析成六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所涉及的15个特征都是消极的和负性的,第二至第六个因素虽然所涉及的内容各有所侧重,但是都属于积极的、正性的特征。同时也说明了竞争人格特征的多样性,主要包括行为风格、目标追求、进取心、意志行动及人际交往特点等方面。目前关于竞争人格内隐观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没有相关的研究结论进行直接比较。虽然如此,其与外显的、自陈式测验的结果有相一致的方面,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李林等人(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个体的竞争性存在着过度竞争态度和良性竞争态度这两个独立的维度。该结论与Ryckman的结果相一致。Ryckman认为具有个人发展性竞争这种良好竞争态度的个体在完成目标任务时,并不过分关注于结果的输赢,而是更关注于任务本身的乐趣。他们更关注的是自我发现、自我提高以及任务本身的完成而不是与别人进行比较,他们向往的是个体成长而不是通过贬损别人来提升自己。对于这样的个体,其他人并不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障碍,相反的是能够给自己提供学习和发现自我的机会。虽然具有良性竞争态度的个体也渴望成功和胜利,但他们并不以牺牲他人为代价(Rychman&Hammer,1996)。KarenHomey认为个体的过度竞争就是个体为了提升自我价值而不择手段和代价去争取胜利,这种人具有控制、攻击、冒险和贬损他人的倾向,同时取得胜利已经成为这种人无可选择的需要。这种人认为试图伤害竞争者以加强自己的地位、荣耀或压制潜在的对手是可取的手段(Homey,2000)。个体的态度及行为特点本身就是人格特征的外在反映,从以上的论述中,笔者认为竞争人格特征内隐观中的因素1即负性因素与外显测量中的过度竞争态度是一致的,而因素2至因素6的特征性质与外显测量的另一维度即良性竞争态度相对应,只是在具体内容上由更多的因素组成。这说明大学生竞争人格内隐观与外显测量既有共同性,又有其特殊性。由于竞争领域的广泛性、竞争策略的多样性以及竞争后果的复杂性,竞争人格特征也是丰富而多样,我们认为大学生竞争人格内隐观的六因素结构是可以接受的。
4.3竞争人格内隐观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
1.1一般资料
选取到天津铁路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职工2100例,其中男性1225例,女性875例;年龄27~54岁,平均(44.58±2.36)岁。采用双盲设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50例。对照组男性613例,女性437例;年龄27~53岁,平均(45.01±2.14)岁;中专学历351例,大专学历349例,本科及以上学历350例。干预组男性612例,女性438例;年龄27~54岁,平均(44.15±2.33)岁;中专学历349例,大专学历351例,本科及以上学历350例。两组性别比较(χ2=0.003,P=0.965)、年龄比较(t=8.809,P=0.000)、学历比较(χ2=0.004,P=0.9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1)铁路系统工作3年以上;(2)月均微博、微信朋友圈发送量20条以上;(3)学历中专及以上;(4)接受随访1年及以上。
1.3排除标准
(1)有严重心脏功能障碍的人群;(2)患恶性肿瘤人群;(3)心理状态异常的人群;(4)患严重肝功能障碍疾病人群;(5)严重营养不良人群。
1.4研究方法
应用“互联网+”思维,从职工2016年度微博、微信发表状态及留言情况统计不良情绪行为特征词汇,判定不良情绪行为特征词汇,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时间段之间的差异。同时,2017年度开始,针对微博、微信发表状态及留言情况出现的不良情绪行为特征,干预组及时进行短信、户外拓展运动、心理咨询等减压干预,对照组设立空白对照。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SF-36量表对受试者进行评估,观察对比干预前后两组生活质量。干预时间设定为8周。减压干预内容:针对职业人群容易产生的职业倦怠症,及时进行调整,包括教会职工审视自我内心,恰当表达情绪,化解愤怒,缓和焦躁情绪,消除紧张心理及悲观状态,排除厌倦心理,改变不合理思维方式,放松自我,平常心态,客观分析,实事求是,积极思考,持续改善。与此同时学会有效减压措施,包括呼吸调整法、肌肉松弛法、冥想技巧、心理暗示法、发泄法、乐观法、年轻乐观心态等[3]。
1.5观察指标
(1)比较不良情绪行为特征词汇频率不同年龄、性别、时间段之间的差异;(2)两组干预前后SAS及SDS评分比较;(3)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1.6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情绪行为特征词汇频率不同年龄、性别、时间段的差异比较
统计研究对象2016年度微博、微信发表状态以及留言情况中的不良情绪行为特征词汇,女性不良情绪行为特征词汇频率高于男性,35岁以下职工、第一季度不良情绪行为特征词汇频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干预前后SAS及SDS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时长8周的减压干预,干预组SDS及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经时长8周的减压干预,干预组的活力、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材施教简而言之,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的关键是“因材”,即区分材质,而区分材质的关键是必须了解掌握学生的智力构成及心态构成状况。
中专学生从其报考时的来源看有如下三种状况:第一种状况属智商较高型。这种学生报考中专原因很复杂,或家境贫寒为减轻学费,或家庭环境恶劣,或本人不求进取等等;第二种状况属智商一般型,第三种状况属智力较差,而通过百般努力考入中专的。这三种情况可区分为三种智商型:高智型、平智型和低智型。
中学到中专,可以说是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不问理想抱负,不同智力心理层次的学生,对这次重大转折会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学生认为这次转折来之不易,倍加珍惜,紧紧抓住这次转折的机遇,通过辛勤努力而成为栋梁之才;而有些学生却自命清高,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或悲观失望,或自暴自弃而不能成器等等。因此,由不同智商型和不同心态型便组合成了如下大致九重类型的学生:
这里,A、B、C分别表示高、中、低三种智商型,a、b、c分别表示积极进取、一般进取、不思进取三种心理特征型。不同智商型与不同的心理特征型构成了九种组合型,即:高智强进型Aa、高智平进型Ab、高智无进型Ac;平智强进型Ba、平智平进型Bb、平智无进型Bc;低智强进型Ca、低智平进型Cb、低智无进型Cc。
下面,根据上述学生层次的划分,简要阐述—下各种类型学生的形成、表现、作用及其相互转化,以利教师正确区分材质、实行因材施教。
一、各种类型学生的形成及表现
作为智商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先天素质,后天影响较弱。而心理特征的形成,后天影响较大。因此,这里着重谈一下心理特征型及组合型的形成及其衷现。
a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积极进取型。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一般家庭环境较好,父母大多属知识分子,或中下层干部,或普通职员、普通工人农民。由于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而饱经沧桑历尽艰辛,并经常向子女灌输,他们严谨做人、踏实做事、积极进取的精神无时不刻地在影响着子女,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有明确的希望。这样,使其子女产生了极强的发愤图强,立志成才,光宗耀祖的心理,他们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无多大社会活动能力的父母之难处,极力想通过自己的拼搏来减轻父母对自己的负担。由于他自己的不懈努力,他的学业理论水平及实际能力要远远地超过中专教学目标,他们一定会成为有用之才。不同智商型的a型,其表现没有多大差异。
b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一般进取型。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其家庭环境一般,父母或许身居显位,但对事业的追求不一定十分激烈,其显位往往属于自然形成(如年龄、外部环境等),对子女的要求不一定十分严格,没有明显的过高期望值,一切顺其自然,学生本人的表现也是如此。这类学生的自尊心较强,他不求过多地表现自己,但却害怕批评。不同智商型的b型学生又有不同的表现Ab型呈现主动状态,他有能力成为Aa型,而却有意识地不追求十全十美。比如在生活态度上,他完全可以严肃地追求未来生活,但他往往有自己的生活生存方式,以他自己以为的潇洒倜傥安排自己的生活,包括穿着打扮,言行思维等各方面,他的衣食住行都可能别具一格;Cb型的学生呈现被动状态,也许有过长时期的积极进取,终因智力较差或恒心欠佳而前功尽弃。
b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能向a型发展,一方面又可能向c型转化。其表现是随波逐流,凡事不争先也不落后,有意识地始终保持中游水平。由于主观上有意识地居中,这样,在不同群体、不同环境中,他要审时度势地作出调整:当他处于中上水平时,他便自觉不自觉地松懈下来,渐渐地由中上变为中游;当他在群体里处于下游水平时,他则有意识地努力,使之赶到中游行列之中;当他所处的群体整体素质较高,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中游水平时(此时又缺乏外部条件的引导帮助),他便转化为c型了。这样形成的c型容易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c型的形成及表现:此型属不思进取型。这种心理特征型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大多家庭环境较恶劣,个别的属个人素质较差。如父母离异,或父母长期打“闹”;或父母生活态度不严谨,不务正业;或家境过于贫寒;或颠沛流离,生活不安定;或父母对于女要求过于松懈,放任自流;或与社会劣迹青年过多接触等等,都会形成这种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特征型的学生其表现也是复杂多样的:或坐卧宁,心神不定;或郁郁寡欢,意志消沉;或独往独来,我行我素;或言行不俭,搬弄是非;或无所用心,自暴自弃等等。
二、各类型学生在班级里的作用
a型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学生是班务活动的主导力量,他们具有很高的热情,集体观念和责任感极强,他们的积极性最易调动,在学习、劳动、纪律等齐方面都会起积极带头作用。
b型的作用:这种类型的学生是班级的基础力量,由于比重较大,不把b型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班务活动往往很难进行。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不困难,只要所搞的活动(如学习竞赛、集体劳动、娱乐游艺等等)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愿,他们会积极支持和配合的。他们的积极性调动得越充分,所搞活动的气氛就越热烈,收到的效果就越好。
c型的作用: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学生比重较小,在班级里不起重要作用。他们大多数的行为准则是不受人左右,田此,他们的积极性较难调动。但作为集体里的一员,在关系到整体利益的时候,在不损害他们自身利益和荣誉的时候,他们会响应和配合各种班务活动的。重要的是,一定要处理好他们的名和利等问题,对他们应多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少发号施令,粗暴干涉。他们的各方面问题处理得好,可加速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否则,会造成他们更大的心理障碍。笔者根据多年的中专教学经验和对所教学生调查测试,发现中专在校生(以计划内社招班为标准)多种类型学生的比重结构大致如下: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50人的班里智商较高的约有10人,智商一般的约有35人,智商较差的约有5人;而积极进取的约占25人,—般进取的约占20人,不思进取的约占5人。再结合表3我们可以看到,智商较高的10人中,真正品学兼优的仅有4人,而其余的6人或随波逐流、或不思进取而退步了。(一)心理特征型的转化
我们假设智商型A、B、C的权数分别为3、2、1,心理特征型a、b、c的权数也分别为3、2、1,则可得到表4: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特征型的转化是一种纵向运动的过程即cba或abc的转化,在组合型里面表现为同一智商型间的相互转化,如CcCbCa转化及逆化或AaAbAc转化或逆化等等。一般心理特征型的转化不能横向进行。
(二)智商型的转化
一个人的智商可根据综合测试等多种方法得出。显然智商具有时点性,随着个人内外部条件的变化智商水平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表4可以看到,智商的转化是通过先纵后横的演变而实现的。如Aa型松懈努力,渐渐地转化到Ab型,而Ab型相当于Ba型(两者权数值均为5);Ba型松懈努力,渐渐地转化到Bb型,而Bb型相当于Ca型(两者的权数值均为4);Ca型松懈努力,将转化成Cb型进而转化到Cc型,其转化过程为AaAb…CbCc或CcCb…AbAa。这个转化过程表明:高智者如长期不努力学习,各方面不求上进,完全可能一步一步地演变成为低智,相反,低智者如比期不懈地努力拼搏,不断进取,也有一步一步发展成为高智的可能,只不过高智向低智的转化较容易,低智向高智的转化需付出巨大的艰辛和努力。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智商型的转化首先是通过心现理特征型的转化进而达到组合型的转比来实现的。智商型本身是不能转化的。由表4按权数值路径可知,Aa型向Cc型的转化路线有四条。
(三)组合型的转化
组合型的转化是通过心理特征型的转化而实现的,其转化过程和路线与智商型的转化完全相同,智商型的转化过程也就是组合型的转化过程。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智商型的转化是通过心理特征型的转化实现的,智商的转化对心理特征之转化影响甚微,而心理特征的转化则决定了智商的转化。作为智商,先天素质固然重要,但后天影响也决不能忽视。如上述的Aa型向Cc型的转化是完全可能的,长期地不用脑,不学无术肯定会导致记忆力衰退,智力迟钝。相反Cc型向Aa型的转化,也必定是由于勤奋学习,积极思维,使脑力越用越活,越用越敏捷而形成的。有人说鲁迅有天才,而鲁迅却说:我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学习上了。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哲学观点讲,量变一定会达到质变。
作为因材施教,不仅要区分不同的智商型,还必须区分不同的心理特征。因为因材施教从“教”来看,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文化知识培养,一是品行素质培养。作为文化知识培养,高智比低智或平智培养前途大,培养价值高。但高智不等于具备强烈的求知欲。如Ac型只注意到他的智商,而忽视了他们的厌学心理,尽管救师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去传授知识,也难以使其成才。对于Ac型的学生,应当首先教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远大的理想抱负,教他懂得科学文化知识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社会的重要性,使其转化成Ab型进而转化为Aa型。学生的类型向优良型转化了,教师的传道授业才能奏效。教师不分教学对象,不分类型,盲目施教,是达不到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由此看来,教师促使学生类型向优良型的转化要比授业解惑意义重大。
作为中专学生,大多已年近20岁,单纯的智商挖掘为时稍晚,但心理特征的培养则时刻不能松懈。心理特征的形成固然取决于本人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但教师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外部条件是绝不容忽视的。因为中专学生大多是首次长期远离父母,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种种困难是难免的,他的忧虑、烦恼、困难无处诉说,得不到帮助和解决,一定会导致心理障碍,此时,最需要的是值得他唯一信赖和尊敬的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帮助和引导。假如老师由于工作过粗,对学生缺乏耐心的引导和帮助,使一个优良型的学生转化成劣差型,则作为亚父母的班主任和老师实属误人子弟、妄为人师。
那么,教师怎样正确区分学生类型呢?简而言之应多接触、多观察、多询问,具体可分为如下两方面:
首先对智商情况的了解。可通过阅读学生档案,了解初高中时的学习状况及考试成绩以及以前老师对其评语;还可通过课堂提问不同难度问题、批改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智力层次;还可通过与本人及同学接触、与其他有关老师交流等来了解学生情况;还可进行综合测试等等。根据掌握的情况资料,划分三级智商层次。
其次对心理特征型的了解。可通过与其本人交流、谈心、阅读学生档案、向有关同学老师了解,有条件者可进行家访等办法来了解。根据对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判断,划分三种心理特征类型。三级智商与三种心理特征型划分出来之后,九种组合型自然就确定了,材质区分出来了,因材施教的关键便解决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