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温室气体危害(6篇)

时间: 2024-03-13 栏目:公文范文

温室气体危害篇1

【关键词】极端气候;温室气体;新能源;危机调度;智能电网

近年来,全球气温普遍升高,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仍未有所缓解。全球自然灾害频发,极端气候增多:冬天暴雪多发,夏天干旱、雨水分布不均,两季极端气温更是不断刷新历史纪录。而在我国,近两年全年降水偏多,旱涝灾害交替发生,全年气温偏高,季节偏晚,高温日数创历史新高。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历史罕见。温室效应对发电有什么影响呢?极端气候的增多,对发电又有什么影响呢?笔者在下面文章中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一、气候变暖对于风力发电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工业生产以及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温室气体吸收特定频率的红外辐射,温室气体会重新将一些没发散出去的能量辐射回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增加,意味着能发散出去的热量减少,地球因此变得更温暖。自从19世纪工业时代开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从280ppm上升到380ppm。目前,温室气体的排放轨迹接近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差情况。如果人类还不采取相应措施,到2100年二氧化碳浓度可能达到1000ppm,甚至更高。

温室气体的排量与风能发电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那么风速会减小,风功率也随之变小。笔者想通过一个公式来更加清楚的说明风速与风功率的关系,风功率(y)与风速(x)的统计关系为:

y=5.4932x2+66.53x-159.38

从公式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风速与风功率成正比关系。作为新兴的低碳环保清洁发电能源,风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有着广阔的前景。但是,全球变暖大环境下导致的风速变慢,必然使得风力发电量有所减少。据文献估计广东沿海10m高处风力发电可能装机容量为600万kw。可是由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气候变暖,造成风能减少。XuMing等分析中国305个气象站测风资料的出:1969-2000年,年平均风速下降28%。图1给出了1980-2008年年沿海五个岛屿海岛站观测的平均风速变化趋势图。从图表我们可以看出,风速的下降对风能发电的能力也会产生进一步阻碍。

图1

说明:X轴表示年份;Y轴表示风速(m.s2);大川岛(H215m);大万山(H702m);云澳(H272m);东山(56.2m);遮浪(H19m)。

二、极端温度对发电的影响

近几年,我国夏天经常有超高温出现,冬天很多地区都会出现特大暴雪和极为寒冷的天气。这种极端气温对电网、电杆的抗寒耐热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冰雪灾害的增多会导致更多的冰闪、导线断线、地线断线、倒塔等故障。在2008年初,我国南方遇到了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持续的冰冻和低温导致多起断线、冰闪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亿元。

我国夏天的高温天气频发,冬天低温天气增多,会有越来越多居民,尤其是没有供暖的南方居民选择冬天开空调制热风,所以,夏季冬季两季生活用电需求会大大增多。而我国南方的电厂主要以水利发电为主,冬季又是枯水期,发电量小,发电能力受到了限制,会产生供不应求的状况。

三、雾霾天气--火电的发展何去何从

2012年,华北地区连续多日出现雾霾天气,当地居民苦不堪言。雾霾天气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霾吸入人体内对呼吸道有害,严重可以致人死亡。在这段时间,各大医院接待患有肺部疾病人大大增多。同时,雾霾天气也给居民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诸多不便,比如,开车出行受阻、飞机晚点等。雾霾天气的成因一方面是全球变暖导致的空气不流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量废弃污染物的排出。据国际能源署2002统计,在二氧化碳排放浓度贡献中,火力发电占到了40%。由此可见,气候变暖与发电也存在紧密的联系。而且在我国,火力发电仍然是发电的主要途径。那么在绿色发电的大环境下,火电厂自身应该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呢?

四、极端气候下发电企业的解决途径

我国不仅是能源消耗大国,也是CO2排放大国,据统计,我国GDP占全世界GDP的10%,能源消耗占全世界能源消耗的20%,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温室气体的25%。电力行业,尤其是火力发电厂,是排放CO2主要来源,而我国火力发电厂比例占到了70%。这些数据都可以说明绿色电力、新能源发电是我国电力未来发展的道路。针对气候变化对发电的影响,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途径:

(1)全球CO2排放量的增加,导致气候变暖,出现雾霾天气等等,这也间接阻碍了风力发电的前景,那么对于发电企业来说,关键问题就是怎样减少CO2气体的排放。笔者认为有效的途径是在未来合理的期限内,首先,火电厂采取“上大压下”政策,即采用大发电机组,关停小发电机组,尽快取代小电厂,发挥、发展超临界机组,从而降低煤耗和CO2排放。其次,逐步启动新能源发电,代替火力发电。新能源不仅包括了核能、风能、太阳能,还包括了垃圾焚烧、粪便焚烧等等。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是一把双刃剑,就发电而言,海平面上升,海水动能增大,利用海水动能发电进一步成为可能。2012年数据显示,我国风电并网达到了6038千瓦,局世界首位,同时我国也是太阳能发电大国,虽然生物发电在我国发展还是较为缓慢,但是我国可以先采取生物质和煤馄烧发电,这样既可以应用原有设施发电,又可以降低生物质发电投资和运行费用,最重要是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所以,新能源发电在我国发展有广阔的前景。

(2)面对极端气候增多、自然灾害频发的大环境下,电力行业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电力行业应该发展智能电网,加强危机调度。特别是面临极端气候,更加需要采取相应的智能危机调度措施来进行预防和校正。

危机调度是适用于危机发生前、危机发生中、危机后恢复各个阶段,着眼于危机预防,侧重于对危机发生时的控制,以及危机结束后对系统的恢复。危机调度包括六个方面主要内容:风险预测、危机组织、预案编制、演习演练、调度实施和评估反馈,通过对自然灾害对电网损坏程度和范围的预测,建立有明确分工的、可以针对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好人员落实和工具落实,按照方案进行演练,最后进行可行性评估。这样,当电网遭到自然或者人为的危机时,可以迅速做出反应,把损失降到最小。

(3)在低温天气越来越多的南方冬季,我国南方地区面临着电力需求的增多、枯水期电力供应不足的窘境,笔者认为的有效解决途径是:在以水利发电为主的同时,风力发电、核发电都是重要辅助途径,如果技术达到要求,粪便焚烧发电、生物质发电也作为调峰调频时期的辅助发电。

五、结论

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我们应该逐渐减少火力发电厂,在现有阶段,实施“以大压小”、发展临界机组,尽可能减少煤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与此同时发展风力、核能、太阳能以及生物能发电;在极端气候增多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不断发展、完善智能电网和危机调度系统,减少气候和自然灾难带给电网的损失,这样,才能更好保证电网的稳定、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静梅,陈为华,华桦,华栋,陈皓勇.极端气候影响与智能电网研究[C].分散式发电与智能电网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11).

[2]郑兆勇,汤超莲,陈特固,蔡兵,邓松.气候变暖对广东海岛风能发电影响的初步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1).

[3]毛健雄.气候变化对洁净煤发电技术的挑战[J].2009中国电力论坛论文集,2009.

[4]黄辉.广东省发电发展浅析[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9(11).

[5]KlausR.GHein,AdvancedHighEfficientCoalFiredPowerPlants,34thInternationalTechnicalConferenceonCleanCoal&FuelSystems[C].FloridaMay31.June4,2009.

[6]Mi,Jianhua,UponOperationofCFBBoilersinChina,20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FuidizedBedCombustion,Xian,China[C].May11,2009.

温室气体危害篇2

一、人类面临温室效应威胁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大气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资料表明,目前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18世纪产业革命以前增加了25%。大量的二氧化碳好像是罩在地球表面的一层保温层,使地球表面气温增高,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大自然对人类过度消耗能源和污染环境的报复,它对人类生存已构成了严重危害。

科学家分析预测,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继续增高,使地球表面气温增高4℃时,南北极冰雪就会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大面积桑田将变为沧海,大批城镇会沉没于。一旦海平面上升2米,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我国的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都在劫难逃,无数生灵将面临灭顶之灾。

“温室效应”导致的气候变暖,会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减产或绝收,还会加剧飓风形成,使风暴天气更加频繁,进而使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由此可见,“温室效应”对人类的生存,对农业、畜牧业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二、防范热浪危害健康

所谓热浪,是指气温持续数日高达35℃以上,甚至有时高达40℃、50℃的酷热天气。热浪天气的形成,与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森林锐减、植被恶化等自然生态环境有关。热浪可分为湿热型和干热型两种。湿热型热浪多发生在温带地区。这种热浪天气的特点是,湿度大、没有风,令人闷热难耐。我国东部沿海省市是湿热型热浪天气的高发区。在这种天气状况下,大气污染物和异味不易扩散稀释,反而使浓度增加,对人体危害程度加重。干热型热浪多发生在植被环境恶劣的山地丘陵地带和沙漠地区。它的主要特征是干热无风,人有烧烤一样的感觉。这种热浪极易引发森林火灾,会使农作物干枯绝收。我国黄土高原和西北大沙漠地区是干热型热浪天气的多发区。在这种天气状况下,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会加快化学变化,强化污染危害,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更为不利的影响。热浪对大中城市的侵扰比农村更为猖獗,沥青路面会热得流油,水泥道路和建筑物会热得烫手,高密度的建筑物之间,狭窄胡同里巷更会热得出奇。热浪袭来时,会使人大量排汗造成水盐平衡失调,从而引起病变。热浪对不同年龄的人群危害有不同,17岁以上的青年多表现为热痉挛,40岁以上的中年人多表现为热衰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表现为热中暑。热浪对身体虚弱或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肺气肿、哮喘病的中老年人的危害尤其严重,如防范不力,会增加发病率,使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热浪没有国界,控制热浪侵袭,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各个国家各个地区都应下力量保护地球植被生态环境。城市更应进行立体绿化建设,不仅有林立高楼,还应是一片绿洲,以减轻热浪对市民的危害程度。广大市民应有自我保护意识,在夏天尤其在热浪天气,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足,运动宜适度,心态宜平和。

三、平安度过高温高湿天气

空气湿度的蒸发力和人体排汗的散热效率,对人体的热平衡和温热感觉有重要作用。高温天气,人体主要靠蒸发来散热,如果空气相对湿度增高,空气气流又较弱,汗液就不容易蒸发,人体就不能顺利散热,湿热的空气困扰着湿淋淋的肌体,使人感到格外闷热。人们形象地把高温高湿天气说成是“桑拿天”。

在酷热的天气下,湿度的大小对人体排汗、脉搏、直肠温度及耐受时间都有直接影响,极易发生中暑、感冒、消化道疾病,对体质虚弱的老年人,更是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

在高温高湿天气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控制高温露天作业时间,防止人体水分随汗液大量流失造成脱水。要随时补充水分,最好喝新鲜的温白开水,适当补充一些淡盐水。走出靠冰镇饮料解暑的误区,因为过量饮食冰凉饮料会导致汗腺排汗不畅,机体散热困难,更易引起中暑,还会引发肠胃不适。

第二,饮食要清淡,多喝绿豆汤,还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瓜果蔬菜,尤其应多吃西瓜、冬瓜、扁豆、苦瓜、西红柿等。

温室气体危害篇3

1低温危害的症状

低温对花木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芽:花芽是抗寒力较弱的器官之一,特别是项芽。花芽受低温危害后,初期从表面上只看到芽鳞松散,不易鉴别,后期干缩枯死;枝条:成熟的枝条在休眠期各器官的抗低温能力是形成层>皮层>木质部、髓部,因而受低温危害时最先变褐的是木质部和髓部。而在秋季因贪青徒长的枝条因生长不充实,对低温敏感,而以形成层抗寒力最差;根部:特别是根颈部位,因组织内水分形成冰晶,热胀冷缩,导致树皮胀裂坏死;嫩梢新叶颜色发生改变变:黄(如吊兰、红掌、绿萝、西瓜皮椒草、海芋、喜林芋、棕榈科植物等)、发白(如吊兰、朱顶红、花叶吊竹梅等)、枯焦(如吊兰、君子兰、八角金盘、金钱榕、十大功劳、夹竹桃、发财树、铁树等)、发紫(金钱树、墨兰、山茶)、变腐烂状(如君子兰、棕竹、绿萝、芦荟、扶桑、丽格海棠、海芋、长寿花、金钱树、绿巨人等);植物体坏死中空,如仙人球、仙人掌、麒麟、三棱箭等,当遇到冻害后,常导致植株表面呈现不同的黑褐色斑,干瘪中空,甚至全株坏死。

低温危害所造成的症状与病害有些相似,但两者还是很容易区分的,低温危害部位不会出现病原物;病害在同一区域内往往同时发生,而低温危害不会大片同时发生。

2造成受低温危害的原因

导致家养花木受低温危害的原因很多,可概括为内因和外因。

(1)内因:一是不同植物对低温的抵抗能力不同。如热带亚热带植物没有温带植物耐寒;二是不同植物不同品种对低温的抵抗力不同,如乡土树种比外来树种抗低温能力强;三是同种植物不同部位对低温的抵抗力也是有差异的,如当年生枝条的成熟度较低易受低温危害,而二年生以上的枝条木质化的成熟度高,含水量减少,细胞液浓度增加,积累淀粉多,对低温的抵抗力较高。

(2)外因:与抗寒锻炼时间的长短有关。所谓抗寒锻炼是指随着气温下降,植物体内发生一系列适应冷冻的生理生化变化,以提高植物抗寒能力的过程。因为植物经抗寒锻炼后,会发生如下的生理生化变化,以提高抗寒性。现有研究表明且已证实,抗寒锻炼可诱发100种以上的抗冻基因。与气象条件的状况有关。非节律变温、早霜降临早、晚霜未得晚、寒潮来势猛、绝对低温低、持续时间长、温差变化大、气温回升快、多雨寡照久,强风干旱多等情况,都会造成花木的低温危害。与栽培管理水平有关。施肥不足比肥料充足的花木抗低温能力差:受病虫危害越重的植株,抵抗低温的能力越弱。

3低温危害的预防、拯救及养护

(1)低温危害的预防

我们知道,低温对花木的危害,轻则降低花木的观赏价值及生长发育,重则可导致树木死亡。花木忍耐低温的能力受许多非人为控制因素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减少低温的危害,主要有选择比较抗寒的花卉种类;分阶段进行抗寒性锻炼;强化抗寒栽培管理:对花木进行防寒保护(如捆绑塑料薄膜、烟熏等);人工增温驱寒;利用激素推迟萌动防低温危害等。

(2)低温危害的拯救及养护要点

低温危害的拯救

1)当发现您的宝贝花儿受低温危害,叶片失去光泽,同时有部分叶片下垂时,此时应立即将其转移“阵地”,转移到比原先位置的温度高5℃左右的地方放置,也可置于窗边见光处,放置一段时间后如果叶片恢复原状即可。如果叶片全部萎蔫,耷拉下来,估计是受害较重,要把受害植株放在逐步加温的环境中(这是为了给受害的植株一个缓冲的环境,如果植株是受了冻害,立即升温会导致植株死亡)。放置1天后要适当叶面喷水,既可补充植株体内蒸发的水分,又可保持植株处于较恒定的温度(水的比热大,保温效果好)。

2)放置后的第2天,要仔细检查受害的情况:如果发现木本、观叶植物仅叶片等部位有很少的枯黄、枯焦等症状时,要及时扣水,疏松盆土,打开日光灯,关好窗户,同时给室内稍加温;如果叶片大部分有冻害症状、叶柄下弯、顶枝萎蔫,此时要把叶和叶柄一起剪掉,如果根系也开始变成棕褐色,要立即倒出盆土,剪掉所有烂根(以露出白色根为止)。所剪的部位要用草木灰(或香烟灰、煤灰)涂抹剪口,同时剪去枝顶叶片的2/3,然后栽入新的基质中。当天不进行叶面喷水,但给基质浇透水,以后保持盆土长期处于较干状态,经常叶面喷水(1次/天)直至春后气温回升;如果枝叶和根系绝大部分失水、失色、坏死,枝干变软,茎节收缩,这种现象是严重的冻害。此时要检查是否烂根,如果黑褐色已侵入茎内,要立即剪除腐烂部分,但还有部分茎仍保持绿色,可逐节削去烂茎,直至茎切面全白为止。剪完后消毒并将其阴干,然后沙藏至气温回升时重新栽植,又可重新长成新的植株。

3)要合理修剪:放置后的第3天,对遭受低温危害的盆栽木本花卉,在及时清理被冻伤的叶片后应采取合理的修剪(要轻剪,防止造成过多伤疤而加重树势衰弱),既要将受害的部位剪掉(剪口距健康枝条要留约2~3cm左右,防治引起健康枝条干缩),又要保证合理的根冠比(此处根冠的面积大小可看根据花盆的大小判断),以免霉变诱发病、虫害。修剪后不宜马上口十面喷水,应置于无风、无阳光直射的环境条件下,让伤口分泌黏性物质保护好伤口后(约1天,防治剪口腐烂)再喷水。浇水后应置于温暖的房间(10℃~15℃)放置15天~20天左右让其恢复,然后再套上塑料袋(打孔的,便于通气)放回原处。

4)仙人球等多肉植物受低温危害了,如果只是少数部位有黄斑,可放回室内,增加光照时间,减少浇水量,避免见到冷风;如果危害了根系,对其根系的舍取、消毒处理同上。如果根部和茎大部分都受到了危害,呈黄褐色、褐色,要用消毒后的刀削去腐烂部分,然后涂抹上草木灰(或烟灰、煤灰),置于无风、温暖(15℃左右)的房间2~3天,待根部和茎上的伤口愈合后,栽入沙土中,长期保持基质处于半干状态,经常见光,直至春暖花开之时移至室外。

低温危害的养护要点

1)花木受;东害后,不能立即放于高温房间中(如空调房中),应让其受冻组织逐步解;东,并逐步恢复吸收因受冻而失去的水分后(可观察口十片的反应来判断,如叶片变绿、有活力、硬挺等)才可放在温暖的房间中。在观察期的同时可经常叶面喷水增加周围的空气湿度,促使受冻组织吸水恢复活力。

2)受冻的植株要防止阳光直射,避免因蒸腾大于吸水造成植株永久性枯萎而死亡,可置于室内阳台有散射光处养护。

温室气体危害篇4

医院洗衣房承担了为全院住院病人及工作人员清洗、缝制床褥被单、工作服和手术衣物等用品的任务。从病房、手术室回收的被服物品被血液体液污染,携带有各种不可知的病原微生物。而洗衣房人员对标准预防、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有限,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工作人员面临极大的职业性感染的威胁;另外,洗衣房工作中工业洗衣机的噪音、大型熨烫机及蒸汽煮沸产生的高温潮湿环境也会对人体产生损害。因此,分析洗衣房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实施相应的防护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现将洗衣房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性因素从病房、手术室收回的被服、手术衣等物品,被血液体液所污染,带有各种病原微生物。文献资料显示:为了解医院洗衣房的微生物污染情况,质量监控人员段伟、郭新强等人对某地医院洗衣房的各功能区域室内空气、常用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等进行采样检测。结果:洗衣房的空气中微生物污染平均超标率为48.00%,物体表面污染平均超标率为98.14%,工作人员手污染平均超标率为94.12%。结论:医院洗衣房的微生物污染比较严重,应加强洗衣房的消毒管理[1]。在此种环境中,洗衣房人员若防护不当极易造成职业性感染。

1.2物理性因素

1.2.1噪音洗衣房大型洗衣机、熨烫机、大功率排风扇等机器运行所产生的噪音,噪声强度超过了我国对工业区噪声标准限值55~60dB。长期在该环境中工作,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头晕、听力减退等症状。

1.2.2高温大型熨烫机工作温度达160度,尤其在夏季极易引起中暑;煮沸所产生的蒸汽也使洗衣房室温增高,湿度增加。长时间在高温、潮湿环境中工作,对健康极为不利。

1.2.3意外伤害洗衣房机器种类多,机器高速运转,与电源、蒸汽等开关接触频繁,工作量及强度大,稍有不慎,有烫、撞伤及扭伤摔伤等意外危险。另外,洗衣房人员负责全医院的被褥缝制工作,被针扎伤后职业暴露有被病原体感染的危险。

1.3社会心理因素洗衣房人员多为社会聘用人员,消毒观念淡薄,自我防护意识较差。加之医院只从经济利益考虑,不能从长远及病人利益出发,对洗衣房工作重视不够,基本消毒防护设施不能保证,致使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相应增加。

2主要防护措施

2.1医院洗衣房是发生交叉感染危险性较高的科室。要增强洗衣房人员的防护意识,学习有关感染及防护知识,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从预防做起,防止职业危害的发生。

2.1.1注重环境卫生按照《消毒管理条例》要求,洁、污区域划分明确,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被血液、体液污染的衣物应视同感染病人的衣物等同处理。做好各类被服的消毒清洗烘干缝补等工作。搞好卫生保证空气及环境符合要求。

2.1.2个人卫生管理工作期间,着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橡胶手套;完成工作后严格按规范洗手,下班前沐浴;工作服要勤洗勤换。

2.2对噪音、高温、高湿等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要做好防护。

2.2.1机器产生的噪音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尽可能关闭与之相通的门窗,减少噪音危害。

2.2.2夏日高温,在高温熨烫时,应合理分班,并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要注意开门开窗通风散湿散热,以降低房间内湿度,防止因环境潮湿而致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

2.2.3工作中,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各种意外发生。一旦被针刺伤,按锐器伤的处理方法处理、上报。

2.3对工作人员进行消毒、感染及自我防护等知识理论的指导,加强洗衣房的消毒管理,防止交叉感染发生。

2.3.1洗衣房人员每日处理被各种各样感染性体液、血液污染的被褥衣物,处于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危险之中,因此,对长期受聘在洗衣房工作的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建立健康状况档案,了解受感染情况,以便采取适当措施预防。

2.3.2医院主管部门应重视对洗衣房工作的监管,提供高效实用、符合现代洗消标准的设备,及时供应日常洗涤消毒用品,配备必需的防护设施和劳动保护用品,以减轻对工作人员的职业性危害。

2.3.3另外,洗衣房工作量多,工作强度大,易产生疲劳。工作人员应注意加强营养,合理膳食,保持良好的心态,愉快的心情,有条件者可适度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预防各种疾病发生。

综上所述,洗衣房工作环境复杂,危险因素多,因此,应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做好自身防护,防止职业危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温室气体危害篇5

一、温室气体

例12007年6月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就温室气体减排问题达成共识。

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在物质分类中,空气属于_________。

(2)用化学式填空:能制造化肥并可以做保护气的是____;能供给人类呼吸的是____;上述“温室气体”是指____。

(3)温室气体增多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广东省肇庆市)

分析:本题以“八国集团首脑会议”这一新闻事件为背景,充满了时代气息。考查的内容都是基础知识,难度不大,但要注意仔细审题,如(2)中需要用化学式填空,不能写化学名称。

[答案:(1)混合物(2)N2;O2;CO2(3)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二、应对温室效应的措施

例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2007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冰川消融,后果堪忧”。科学家指出,气候变暖主要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为了减小温室效应的影响,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

B.开发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C.大量使用煤作燃料,降低生产成本

D.用二氧化碳作原料,生产一种全降解塑料

(江苏省镇江市)

分析:本题考查应对温室效应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弄清楚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因此,减少CO2的排放量或吸收CO2都可减缓温室效应。因此选项A、B、D都是应对温室效应的合理措施,而选项C大量使用煤作燃料,增加了CO2的排放量,所以不合理。

(答案:C)

例3CO2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燃煤发电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CO2。现有一项新技术,先让煤与水反应生成合成气(主要是CO和H2),再将合成气通入如图1所示的装置中,与高温水蒸气进行如下反应:CO+H2O=CO2+H2,该反应中CO具有____(填“氧化”或“还原”)性。由于CO2和H2的物理性质不同,CO2会从____(填“A”或“B”)口出来,被封存;分离出的氢气则用于燃烧发电。

(浙江省温州市)

分析: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应对温室效应的措施不断革新。燃煤是产生CO2的主要原因,先让煤与水反应,再让反应生成的合成气与高温水蒸气反应,最后将生成的CO2和H2分离,从而控制CO2的排放。在反应CO+H2O=CO2+H2中,CO得到氧,具有还原性。因为CO2的密度比H2的密度大,所以CO2应从位于下面的A口出来。

(答案:还原;A)

三、温室气体对温度的影响

例4温室效应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某校研究小组的同学在“我与化学”活动中,为了研究空气中CO2含量对空气温度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白炽灯光照条件下,空气中CO2含量对空气温度的影响。

步骤1:用5个规格相同的塑料矿泉水瓶,分别收集1瓶空气、1瓶CO2以及3瓶空气和CO2的混合气体(混合气体中CO2的含量分别占10%、20%、30%),并用带温度计的胶塞塞紧瓶口。

步骤2:把上述装有气体的矿泉水瓶放到白炽灯下照射,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的目的,仔细分析表1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所得的数据推测,相同条件下,当气体中CO2的含量占25%时,温度达到25.4℃需要的时间的范围为________min。

(广东省广州市)

分析:在化学探究实验中,对比实验是一种常用的、重要的研究方法。解答关于对比实验的问题时,一定要认真分析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各种实验数据,通过对比、归纳得出正确的结论。分析表1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当光照时间相同时,气体中CO2的含量越高,气体温度上升得越多;当气体中CO2的含量一定时,光照时间越长,气体温度上升得越多。相同条件下,气体中CO2的含量占30%时,气体温度达到25℃需要2min,则气体中CO2的含量占25%时,气体温度达到25.4℃需要的时间肯定要超过2min;气体中CO2的含量占20%时,气体温度达到25.6℃需要3min,则气体中CO2的含量占25%时,气体温度达到25.4℃需要的时间肯定要少于3min。所以,当气体中CO2的含量占25%时,气体温度达到25.4℃需要的时间应在2~3min之间。

[答案:(1)当光照时间相同时,气体中CO2的含量越高,气体温度上升得越多;当CO2的含量一定时,光照时间越长,气体温度上升得越多

(2)2~3min]

四、温室效应的综合问题

例5从以下两个供选课题中,选择一个你熟悉或参与研究过的课题,按要求回答问题。

[供选课题]A.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其危害;B.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你选择_______(填A或B)。

(1)A.CO2的产生途径;B.SO2的产生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种途径)。

(2)A.设计实验,比较CO2和空气经光照后温度变化的差异(可图示);B.设计实验,鉴定本地区雨水是否为硫酸型(含少量硫酸)酸雨。

(3)A.指出温室效应的危害,并提出减少CO2排放的合理化建议;B.指出酸雨的危害,并提出减少SO2排放的合理化建议。(字数100字左右)

(江苏省泰州市)

分析:选做型的试题,让同学们有更多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试题进行解答。本题是选做型的结论开放题,答案只要科学合理即符合要求。

假设选课题A,答案如下。

[答案:(1)CO2产生的途径:汽车排放尾气、燃烧矿物燃料、动植物呼吸等。(2)用锥形瓶或烧瓶收集一瓶CO2气体,塞上带温度计的单孔橡皮塞,和空气做对照实验,观察光照相同时间,温度计读数的变化并记录。

温室气体危害篇6

家居环境污染的类别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一旦受到损伤就很难恢复原貌。文物的损伤表现为宏观和微观两种状况,我们把一些看得见的损伤划为前者,这种损伤可以通过技术修复得到抢救,而微观变化比较隐蔽,是肉眼看不见的,也是造成文物致命伤害的重要元凶。微观损伤主要是通过文物收藏环境中的致病因素诱导而逐渐形成的。环保专家按照污染物的性质把室内环境污染分为三大类:

第一大类为化学污染,主要来自装饰材料、家具、玩具、煤气、杀虫剂、化妆品、厨房油烟等污染。

第二大类为物理污染,主要来自室内外电器设备产生的噪声、强光和建筑装饰材料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等。

第三大类为生物污染,主要来自寄生于室内装饰材料、生活用品、空调、地毯中的螨虫及其他细菌等的污染。

对于家居收藏而言,以上三大类污染几乎都对藏品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此外如温湿度的剧烈变化、灰尘的污染等也是家居收藏中容易被忽略的问题。

对几种环境污染的分析

一、温湿度剧烈变化对藏品的影响

高温高湿环境下,加上大气污染物的存在,金属材质文物容易遭到腐蚀。比如那些表面看似光滑的青铜器,往往在光滑的外表下隐藏着较为松散的粉状病变层,它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在高温高湿环境的刺激下,原来就渗透到青铜器内部的有害盐离子会被激活。因此,空气中的水分通过看似光滑的铜器外表上的微孔进入到松散的粉状层,引起局部膨胀,并在表层较薄弱的地方“突围”出来,形成凸起的点状锈斑,并逐渐扩展蔓延,如不及时加以阻止,整件藏品就会被蚕食殆尽。

纸质和纺织品等纤维质地的文物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更容易受到有害菌的侵蚀。有研究表明,相对湿度35%~50%时,细菌的存活时间减少,但在此相对湿度下,温度在25~35℃时细菌却繁殖旺盛;虫害繁殖的有效温度为15~35℃,相对湿度在70%以上。如果纤维质地藏品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虫、霉危害在所难免。另外,纤维质地藏品材质本身就是细菌、昆虫等生物和微生物的美食,纸质的古籍、字画等大多经过装帧、托裱处理,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浆糊等材料又是细菌、昆虫繁殖所需的养料,它们在这些字画、古籍上安家,繁衍后代,其排泄物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黄色、褐色和黑色的霉斑。蛀虫美餐后还形成破洞。

温湿度的剧烈升降变化对硅酸盐材质文物的影响非常大。例如陶瓷会随着温湿度的反复升降而反复潮湿

干燥,由此引起陶瓷体内可溶性盐的不断溶解

结晶,从而降低其致密度,增加了孔隙,轻者导致脱瓷等剥蚀性病害,重者能导致整件藏品酥松,甚至解体。虽然这一过程是历久经年地进行,一时半刻很难看出问题,但收藏者应以保持藏品健康为出发点,避免可能发生的一切损伤,让藏品永远保持良好的品相。总而言之,温湿度的剧烈变化会对所有材质的文物产生不利影响。因而,保持一个相对恒定的温湿度,是保障藏品少受侵害的前提条件。

二、灰尘对藏品的影响

灰尘对藏品的损害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灰尘中的某些金属氧化物与二氧化硫等废气直接反应生成硫酸盐等金属盐,能对文物产生腐蚀作用。空气中的霉菌孢子以灰尘为载体寄生和繁殖。这些灰尘中夹杂的化学和生物污染物一旦落在藏品上,必然对藏品产生危害。

三、装饰材料中有害物的释放和有害光对藏品的污染

现代居家,多讲究装饰装潢,装饰材料中有害物的释放对藏品也是一大危害。其污染物主要来自化工原材料,如甲醛、苯、乙苯、甲苯、二甲苯等。毋庸细言,它们所释放出的气体不仅对人体危害极大,同时也危害着家中的藏品。

有害光对藏品的污染也不可小视。一般家庭中所使用的光源多为普通照明灯具,且多为热光源,加上一些家庭冬季取暖喜欢设定较高的室温,室内温度急剧升高,长期的热光源照射和高温环境相当于给藏品加温。物体的老化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在热能作用下藏品体内分子运动加快,老化趋势也同时加快。因此,藏品需要的不仅是冷光源作为照明手段,还要保持它们处于相对恒定的温度环境下。

总之,环境对藏品的损害不是一两天内形成的,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累积而成,因而,家中收藏有文物古董的,室内环境需要主人用心营造。

要使居室环境保持既利于人体健康又利于藏品存放的良好状态,需要对家居的微小气候进行调剂,一般要求冬天室温不低于12℃,夏天不高于30℃;室内相对湿度不大于65%;夏天风速不小于0,15米/秒,冬天不大于0.3米/秒。要达到这些指标,可采用以下一些措施进行改善:

1室内温湿度的控制。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可利用家中的空调设备、取暖设施、加湿器等进行相应的调节,但要注意不要使家中温湿度出现剧烈变化。在温湿度变化较大的季节,最好将藏品置于囊匣或密封较严实的木箱、书柜(或容器)中保存。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范例(12篇)
  • 下一篇:秘书的会计实训周记(整理11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