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论语选读》丰富的内涵学习和生活
《论语》以专书选读的形式成为高中语文选修的教材,是因为它在内容和语言方面具有经典性和可读性。《论语》是和孔子在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论语》及其他典籍所反映的孔子的思想学说,经过两千多年的潜移默化,很多已经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比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仍是我们需要汲取的宝贵的精神营养。在文学方面,更是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语言简明流畅,含蓄隽永,其中的许多语句后来成了格言、警句、成语,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杀鸡焉用牛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等至今仍活跃在我们的语言生活中。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赋予《论语选读》更丰富的内涵。我们的生活,不论是校园生活还是社会生活还是家庭生活如果都能用《论语选读》中的思想、原则去指导衡量,那么我们的行为会更加文明,思想会更加高尚,我们生活的集体也将更美好。
怎样丰富《论语选读》的内涵呢?联系生活实际,使《论语选读》教学“生活化”。教师除了认真备好课之外,在上课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使学生能更深刻地领会《论语》的文化内涵。具体做法是怎样的呢?下面我结合《克己复礼》这一课,提几点粗浅的看法。
1、联系社会生活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讲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章时,让学生结合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思想的触角就会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了,包括国家机关中上下级的关系,事业单位中领导与员工的关系,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的思路就会开阔。员工和领导之间的关系,子女与父母到底应该怎样相处,代沟是怎样产生的,创新需要打破怎样的常规思维等等问题,学生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也就会更加全面而深刻。就会懂得孔子所说的并非我们现在常说的“愚忠”,依《礼记・礼运篇》所解五伦十义,君义为仁,臣义为忠,父义为慈,子义为孝,即是君要做仁君,臣要做忠臣,父要做慈父,子要做孝子,推而至于夫妇兄弟朋友,也各有其道,此即五种人伦之教。孔子对臣子提出忠诚的要求的前提是君王要像个君王,对儿子提出孝顺的要求的前提是父亲要像个父亲。尧舜父子之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事例就很典型。这样,在联系社会生活的讨论中,学生就不难领会了。
2、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论语》
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环境了。在《克己复礼》这一课中,一块重要的内容就是“孝”。孔子认为孝顺父母,不单是给父母好吃好喝的,不单是给父母做事,不单是照顾父母。他要求子女在孝顺父母时要有和悦的神色,更具体地说就是对父母的孝顺要发自内心的。孔子说做到这点很困难,即文中说的“色难”。这样比较难理解,学生不是很好接受,这时让学生联系身边的老人,他们的生活幸福吗?这时,让学生联系家庭生活,说说自己的父母亲戚是怎样孝敬父母的,自己又怎样孝顺父母。孝顺父母不是将来的事,而是我们做子女的每时每刻都要做的事。经过这样的联系思考,学生不但对“孝”加深了理解,而且在孝顺父母这件事上也会做得更好。
《论语选读》,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涵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是为了应对高考,而是关照我们的内心,它让我们知道怎样措手足,让我们知道怎样安放我们的灵魂。
参考文献
①《“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课题实施方案》
②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着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③俞国良,《创造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
“孝”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时,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并且呈现出非常丰富的内涵。但是,在这一领域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目前有关于“孝”的起源和内涵是孝文化研究探讨所涉及的最基本的问题,许多学者在这个问题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我们如何使传统“孝”思想现代化、以及如何解决当前学术研究的视角相对较单一这一问题,学界经常性的忽视了有关“孝”哲学这一重要的角度;“孝”是“仁”之本,我们要深刻的理解孔子的“仁”,可目前却是探讨“仁”的多,而研究“孝”的少。
我们不能忽略早期学者所作的贡献。国外的学者们例如郝大维、罗思文对孔子的研究较为突出,他们主要介绍孔子以及孟子的思想,翻译《论语》《孝经》等著作。由于当时语言上直译的条件匮乏,导致了西方人经常用西方的思想来解读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得后来中国哲学被西方哲学思想同化。这些学者们在对“仁”“孝”“忠”的思想上进行了全方面的注释,极大地促进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本选题将在吸收前人先辈巳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亲亲相隐”的视角来解读《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二、孝文化产生的渊源
儒家哲学的理论运思模式是从天人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对天道的理解,来形成现实社会的哲学伦理观念,孝本质意义上基于儒家对“一阴一阳之谓道”,对天地男女这种创化本源的思考。“《周易》讲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仪有所错。’
这里所讲的就是把基于天道本源的男女作为社会最初始建的一种现实起点,男男女女组建成的家庭以繁衍后代的这一家国建构为要求,客观上要求基于这种亲子之间的血缘关系以及维系这种伦理的“孝道”,任何的生命个体,都是来源于父母的精血汇集而成。自然界当中生命个体的孕育成长,都离不开父母双亲的呵护哺育,自然界的动物尚且有跪乳之恩、反哺之义,我们作为人子,自然也会产生出这种原始“孝”的观念。从“孝”观念的起源来看,其最本来的含义就是“对于生命的延续”。由此逻辑发展而出的祭祀祖先的行为和敬老意识。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衍生出了善事父母。“善事父母”还应当包含繁衍后代、以及尊祖敬老等行为。
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天下”的中国社会当中,“孝”是人伦关系得以创建延续的基础,只有懂得了孝,才能够使得家庭和睦,使得社会和谐稳定,进而促进国家的繁荣。“孝”是人对人伦的一种深入的认识,要构建一个好的人伦关系体系,需要一种正直、真心、虔诚、尽心的品质,这种品质最基本的实现形式就是“孝”。只有遵循了人性中最本能、出于本心的道--孝道,个人意识到“孝”是人的本性,通过修身达到对孝的一种认同、践行和传承,这个过程是“成己”的,即先使自己成为一种为社会道德伦理所遵循的样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再推而广之才能使别人得到益处,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孝”不仅是一种家庭伦理规范,而且是一种社会伦理规范,孝与仁,孝与忠,在孔子看来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是在道德实践当中共生的。孝悌是仁的根基。《论语》当中就讲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孔子看来,为人孝悌,也就做到了仁,这是一以贯之的。而“孝”与“忠”,自然就可以做到推而广之。“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从事父母可以推广至事君主,孔子在这里就将“孝”扩展提升到了社会、政治层面,赋予了其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但是我们从孔子的表达中不难看出。孔子最终注重的还是民德之厚,而非单纯的政治教化,所以孔子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2]“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作为人之本,“孝”贯穿于人类生活的始末,“孝”作为血亲伦理的基本元素,对家庭和社会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中国有句老话叫百善孝为先”,讲的就是这种血缘亲情所产生的“孝”。“孝”是家庭关系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规范。血缘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孝”是最重要的家庭伦理原则,孝亲观念乃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一脉。
“孝”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孔子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体系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之一。要认识孔子的孝道思想,就要先了解孝,“孝”并非只是对父母进行物质生活上的奉养,即孔子所要求的“能养”,这只是“孝”应该具有的本义,是最为基本的要求。
孔子认为“孝”的产生是必须以人类最自然的血缘亲情作为基础。《论语》一书中,从“老”与“子”的家庭观念关系角度出发来阐述“孝”的两个基础。其一,就是从人类的自然血缘亲情出发,“老”产生“子”;其二,就是从社会等级的差别上出发老”与“子”之间是有着本质差别的,“子”就应当守礼,对“老”敬孝。《论语》就是从这种人类最原始的自然亲情血缘关系出发,来确定“孝”产生的基础。
三、从传统文化的视角践行孝敬的思路
在《论语》的记载当中,子谈论“孝”,有两个大的突破性观念是过去所没有的。在西周时期孝”这一观念主要是体现在我们对祖先的祭祀活动中,因此,它带有极其浓重的宗教色彩,在当时分封制的社会大环境大背景下,“孝”主要是作为一种宗族道德,而“孝”所蕴含的人伦意义,或者是“孝”作为家庭道德所具有的内涵并不突出。而孔子论孝,则实现了“孝”由宗族道德向家庭道德的转换,“孝”主要是用来规范以父子关系为主的家庭伦理关系,其过去尊祖敬宗的涵义尽管没有被“孝”完全的替代,但是分量也已经微乎其微了。
孔子所讲的“孝”,无论是讲“不远游”也好,知“父母之年”也好,其目的都是在于为了施孝,这里并不单单是指为人子女要在物质生活上奉养父母,更多的是要表达对父母所产生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敬爱之情。孔子对于“孝”的重视,当中也贯穿着仁的精神理念,他将“孝”与“敬”、“孝”与“礼”相互关联在一起,这极大的丰富了孝的内涵,这是过去的思想中所不曾有过的。
孔子认为,作为子女,我们应当从内心深处去尊敬父母,对父母行使孝心也是要求我们要发自内心的敬重、奉养父母。“爱亲”与“敬亲”是相互的,“爱亲”可以从“敬亲”中表现出来,“敬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爱亲”的行为。孔子认为如果仅仅是在物质上X才父母进行赡养,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孝,孝亲的最基本要求便是要养亲、事亲。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所讲的“孝”其实就是无违于礼、所讲的“仁”就是爱亲爱人、我们要能够做到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重、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心的侍奉、做到不让父母挂念自己的安危、这就是孝的表现。孔子不遗余力地弘扬“孝”文化,孔子的一生,验证了从平凡到不平凡的过程。三岁丧父,由其母亲带回家养大,生活的十分贫困,地位也极其的卑微,孔子的青少年时代极其的平凡和普通。然而,孔子却立志求学,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也间接的影响了其后中华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西方的启蒙时代,像孟德斯鸠、伏尔泰这样的大思想家们都非常崇拜孔子的思想,他们认为孔子的思想是理性、和平、以及人道的象征。法国的人权宣言就曾经引用过孔子的话“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现在同样也被刻在了联合国的大厦里面。这说明孔子的思想已经不单单只是属于中国的思想,孔子的思想已经开始超越国籍和国界。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以天、天道、天德为思想背景,将“孝”提升到了人文关怀的高度,身体力行的推广“孝”。孔子的“孝”思想以“礼”为外在表现形式忠”为内在的情感表达,通过外在的礼仪规范和内在的“忠恕之道”,最终达至“仁”的境界,实现“孝”的皈依。孝道的思想观念,已经深深扎根在了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溶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成了我们伟大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孔子因袭周礼,虽然继承了西周时期敬祖祭祖、慎终追远的净胜,但是对于“孝”思想含义当中这些观念涵义的表述则是尽力的淡化,更多的是在于强调“孝”在伦理思想上所蕴含的意义。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传统的孝道内容以及表现形式,是紧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而不断的演变着的。“孝”观念最早形成是在以血缘亲情作为基础的父系氏族社会。血缘就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血统,它是人类因为生育后代而自然形成的社会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血缘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组成体系的基础,而人既然知道血缘,那么就一定知道血缘至亲,也就会产生后来的报答生养之恩的观念,这种起源于自然的血缘亲情之爱,这便是最初孝的意识。孔子所提倡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孝悌爱亲是一种人之常情,如果处于每个血缘关系中的人都能够珍视这种感情,那么社会上的人自然就不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处于这一温温脉络亲情关系之中的人,也会将这一温情扩散开来,温暖的对待身边的每-个人。
FilialPietyinSingaporeandItsImplicationsforChina
GUDanying
(SchoolofMarxismStudies,Shanghai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234)
AbstractTheChinesenationhasgreathistory,cultureandnationaltraditions,including"filialpiety"hasbecomeanimportantpartofChinesetraditionalmoralculture.ImproveeducationforcarryingforwardthefineChinesefilialpietyisverytraditionalculturetoachievespiritualcivilizationhasimportantpracticalsignificance.ThispaperstartsfromthecurrentdevelopmentofeducationinSingaporefilial,tolearnadvancedideasandmethodsofeducationinSingaporepiety,combinedwiththecurr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ofChina'seducationalexperience,soastoenhancethedepthoffilialpietyeducationeducational,spiritualandculturaldevelopmenttoachieveacomprehensive,achieveuniversalmoralcultureupgrade.
KeywordsfilialpietyinSingapore;spiritualandcultural;implication
1孝道教育的现实意义
孝道是伴随着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而延续下来的精神文化力量,孝道教育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重要表现。孝道教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内涵。无论是从社会的和谐发展层面,还是从个人发展的层面上,一个人的行为都是这个社会文明的反应。孝道教育的现实意义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中,也将伴随着个人的发展延续下去。以小见大,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中,孝道体现的现实意义总是以其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撑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建立。
1.1孝道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建立。孝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不是只看他在社会上取得了多大的成绩,而是应该看到其精神道德的高度。孝道教育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那么其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就会存在一定的欠缺,发展就是不完善不全面的。孝道教育是从家庭出发,在家庭范围内进行的道德素质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通过对孩子的启蒙,通过自身的行为对孩子产生影响,让孩子在潜意识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从而走向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合力,开展对青少年的孝道的教育。
1.2孝道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不断加深,但是多元化的价值观影响下一些不道德的行为规范和负面的价值取向也产生了。尤其是在青年人当中,月光族、啃老族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产生一些“我爸是李刚”等负面的新闻。这些都是家庭教育失败的产物,家长对于孩子过分的溺爱,有求必应,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对孩子给予过度的财力支持,让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对社会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这些负面案例给青年人带来了反面的形象,青年人愤世嫉俗的情绪就会随之产生。这些都是严重影响到社会安定和谐的不良因素,青年人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对于家庭和社会应该有一定的责任,所有的行为都应该在内心形成价值考量。社会的和谐需要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社会行为是社会总体精神面貌的一个展现,以孝为先,孝顺父母,懂得感恩,在内心树立起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家庭观念,从家庭的和谐到社会的和谐,让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1.3孝道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支撑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想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注重精神层面的个人发展。“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孝则是首要的核心文化精神和规范。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①孝道包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孝道的体现展现了一个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道德责任感。孝道包含着奉献、感恩、礼节等非常丰富的内容,这些都是个人实现发展的精神支柱。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为人们带来了丰硕的建设成果,人们感受到了物质财富所带来的生活的便捷和改变,人们通过努力合作融入到社会当中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非常巨大的努力,但是这些不足以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精神层面的丰富是人得以长远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
孝道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我国的孝道教育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需要不断的提升教育的内涵,通过丰富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来实现孝道教育的全面开展。
2新加坡孝道教育的现状
新加坡将孝道教育作为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教育特色,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新加坡的孝道教育进行深入的解读和了解,从而指导我国孝道教育的顺利开展。
2.1新加坡孝道教育的教育特色
国家参与是新加坡孝道教育得以开展的重要保障,在社会范围内,孝道教育得到了领导人和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重视,将尊老爱幼、互帮互助作为道德规范的内容,让全社会的青年人都能够自觉的遵守孝道,形成一种行为准则。并且注重礼仪的教育,开展一系列有效的活动宣传爱老、敬老的社会会风尚。给予老人政策上的支持和帮助,经常深入到老年人的家庭当中,为老年人带来更多的社会关怀。同时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没有履行子女赡养职责的儿女进行法律制裁和罚款。不仅在法律上进行了规范,也通过舆论手段,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曝光,通过舆论和法律多重的手段对遗弃父母的不道德社会行为进行谴责。
2.2新加坡孝道教育的教育原则
新加坡孝道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是与其国情息息相关的,在孝道教育过程中新加坡讲求一定的原则性,这些原则和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首先是坚持多样化的原则。对于孝道教育不受到环境和条件的限制。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进行孝道教育,让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受到孝道教育的影响。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营造很好的社会氛围,将孝道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经常性的举行以孝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社会实践的参与过程中感受到家人的辛苦,亲情的可贵。
其次,注重求同存异的原则。新加坡的孝道教育具有灵活多样性的特点。善于吸收优秀的文化成果,从而结合本国的基本国情进行孝道教育和孝道实践。尊重各自的文化信仰,将道德作为一种力量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中,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最后,坚持具体群体具体分析的原则。对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阶层的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为不同的实践对象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和发展的特点。孝道问题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社会,都是应该值得关注和重视。不同的家庭面临着不同点的问题,从而形成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如果采取统一的方式进行教育,实践的效果就会存在一定的偏差。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孝道教育能够很好的进行经验总结,从而达到长久的效果。
3新加坡孝道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新加坡孝道教育的经验总结,结合我国发展的具体国情。有传承性和创新性的探寻出适合我国孝道教育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孝道教育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3.1丰富孝道教育的内容,体现教育特色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孝道教育体现的是一种继承和创新,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加以现代化的加工和实践。随着文化的发展繁荣,人们的价值理念体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对于道德的力量我们应该积极的引导,实现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教育的特色就体现在创新性,结合时展的新状况、结合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结合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不断的丰富孝道教育的内容。
3.2完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创新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化的教育方法。走出课堂的教学,将教学活动带入家庭和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将家庭作为教育的一个阵地,通过青少年与家长的互动实现孝道的实践感悟。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感受到父母为子女的付出,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学会感恩、懂得责任。将理论成果的学习转化成精神力量,从而指引青少年进行社会实践。
3.3调动多种教育力量,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
孝道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教育内容,在学校教育和社会的教育过程中,孝道教育应该渗透到其中,充分体现精神力量的作用,用孝道教育来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而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需要各方教育力量的共同努力。在家庭中父母应该对自身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从而影响孩子的行为,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孝道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在社会范围内,通过政府的监督、政策规范和法律的约束实现社会监督。对以孝道为首的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和指引,有重点有步骤的进行孝道教育。
4结论
孝道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塑造都有着不可替代地位。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孝道教育应该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赋予孝道教育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文化内涵,挖掘孝道教育的时代价值,促进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