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出口持续期;贸易持续期;发达国家;理性成瘾
文化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品贸易,文化贸易的发展壮大具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效应,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和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明确指出要加快扶持文化产业发展。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其中指出:“要加快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力争到2022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使对外文化贸易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着提升。”但是与我国贸易大国形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文化贸易额占比水平较低,2012年核心文化产品贸易额仅为274.55亿美元。如何推动我国文化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和文化产业研究的焦点。尤其是在我国工业贸易中粗放式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的状况下,研究推动文化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国对于高品质的文化产品的需求愈加强烈,不论是工业品贸易还是文化品贸易,未来以低端品的价格竞争来促进出口增长的模式,必然受到极大挑战。提高贸易品的质量,以质取胜才是未来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我国文化贸易总体发展现状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阐释,文化产品是传播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消费品,能够提供信息和娱乐,进而形成群体认同并影响文化行为。对于文化产品的界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阐释,主要分为核心文化产品和相关文化产品,其中UNESCO定义的核心文化产品主要包括:文化遗产类、出版物类、音乐和表演艺术类、视觉艺术类和视听艺术类;而相关文化产品主要是指那些用以支持核心文化产品创造、生产和销售的辅助设备、材料以及服务等。其中,在每类的文化产品中均有对应的名称和每一类产品的HS96—6位数编码,根据编码和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本文整理了中国对世界各国进出口文化产品的数据。基于此,本文将在1996至2013年文化贸易产品品质特征事实基础上,探讨我国文化贸易产品发展的战略与对策。从中国文化贸易进出口状况来看,1996年以来,我国文化贸易出口远高于进口,顺差趋势明显。从出口状况来看,我国文化贸易出口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从1996年4238.31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21210亿美元,增长近5倍。此外,文化贸易进口额同样呈现上升趋势,从1996年的990.13亿美元上升至6740.77亿美元。增长近7倍之多,但文化贸易进口绝对额仍远低于出口额,我国文化贸易顺差趋势明显.从我国文化产品出口趋势图来看,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除在2004年与2011年出现回落下降趋势外,在1996至2013年其他年份,文化产品出口额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图1)。此外,自2011年以来,我国文化贸易出口出现了短期的回落趋势,这种变化趋势与我国当前的传统货物贸易的变化是相一致的,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国内经济新常态密切相关。从我国文化贸易产品的进口趋势图来看,我国文化产品的进口额仍然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分为两个阶段:1996至2006年和2007至2013年。在第一个阶段1996至2006年期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呈现显著上升趋势,2006年达到峰值为7407.41亿美元。而2007至2013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尤其在2008年呈现回落现象(图2)。总体来看,我国文化贸易进口增长趋势明显,自1996年以来增长近6倍多。
二、文化贸易的联系持续期状况
(一)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的定义
在上文对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现状进行初步分析梳理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对中国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现状进行初步分析和归纳。众所周知,从出口贸易联系的持续期新视角来研究优化我国文化贸易发展的具体对策,已成为当前文化贸易研究的必要措施和手段。所谓贸易联系的持续期,是指某个产品从进入某一特定市场到退出该市场所持续的时间,本文对于贸易联系持续期的界定主要是基于“文化产品——目的国”角度,即某个文化产品在某一年开始进入某个国家——该文化产品的持续期起点,直到某一年退出,所持续的时间年份,即该文化产品的贸易联系持续期。从持续期的角度对文化产品贸易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与传统文化产品相比,文化产品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即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偏好呈现“理性成瘾”的特性,即当前对某一文化产品的消费,对未来或者终生的文化产品消费具有积极正向的影响效应。原因在于,随着消费者对于特定文化产品的消费和时间的推移,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消费的知识、偏好、理解力等逐步积累起来,其边际消费成本呈现下降趋势,同时理性偏好逐步增强。此外,由于文化产品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内涵和民族传统等,不同国家之间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和文化距离,由此导致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缺乏偏好等状况,使文化贸易的发展存在诸多的障碍和困难。但文化消费的理性偏好导致的“理性成瘾”特征,恰恰为这一障碍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和可能。如果某一文化产品能够持续地进入某一市场,从而导致该国消费者形成良性的偏好循环和积累,那么通过文化消费带来的新偏好和理性成瘾特征,将极大促使该国消费者扩大自身的文化消费需求,从而对文化贸易进出口形成正向效应。因此,在对于文化产品贸易研究中,文化贸易持续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二)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的测算
对于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的测算,笔者主要从“产品——出口目的国——年份”三个角度进行衡量。本文的测度时期为1996至2013年,即默认文化产品持续期起始时间该文化产品6位码在数据库中首次出现的时间,因此某一文化产品的持续期起始时间可能存在差异。同时,持续期结束时间即“产品——出口目的国”存在缺失的年份,如果某一文化产品在某一国家A从1996年开始出口,而2003年没有进行出口,那么该文化产品的出口到国家A的持续期为1996-2003年。通过测定,本文获得的“产品——出口目的国——年份”角度下的出口持续期条目为105346条,从而为本文的持续期现状分析奠定了充足的数据基础。此外,在持续期测度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细分了“进入”“退出”以及“连续存在两年以上”等三个样本。其中,对于“进入”样本的界定,主要是基于持续期起始年份,即文化产品在样本期的某一年开始进行出口行为,界定为“进入”样本。同样,某一文化产品在持续期内结束的年份为“退出”样本。最后,如果持续期持续的年份大于两年含两年以上的样本,界定为“连续存在两年以上”样本。
(三)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的现状
基于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性质,笔者从“产品——出口目的国——年份”组合角度定义出口贸易持续期。表2中,统计了核心文化出口品和相关文化出口品的贸易持续期不同国别状况。首先,从文化出口品的总体贸易持续期状况来看,我国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普遍较短。从表中贸易联系持续期来看,相关文化出口品的贸易持续期为0.568,基本远高于大部分核心文化产品持续期,如图书、报纸期刊、其他印刷品、音乐制品等,这与上文中相关文化贸易出口的发展状况相一致。同样,从核心文化产品的出口持续期来看,遗产物品、摄影、电影等持续期均远高于0.5,均高于相关文化出口品,这也说明我国核心文化出口品中摄影、电影等文化品的接受度较高,文化消费偏好的持续期较长。但是从表中文化贸易持续期状况来看,我国大部分核心文化消费品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文化持续期较短,均远低于0.5,这说明我国大部分核心文化出口产品存在“短期”现象,即不能维持对出口目的国的持续出口行为,这也与上文的核心文化出口额较低的现状保持一致。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核心文化出口持续期,成为我国文化贸易发展尤其是核心文化贸易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此外,从不同目的国的出口持续期来看,我国文化贸易出口联系持续期与发达国家持续期均值均高于发展中国家。从表2中不同国别出口持续期横向比较而言,不管核心文化产品还是相关文化产品,发达国家类别的出口持续期均高于0.5,而发展中国家出口持续期总体均值低于0.5。具体来看,发达国家出口持续期高于1的主要有图书、报纸期刊、摄影以及其他印刷品等文化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出口持续期高于1的主要文化产品类别集中在图书、报纸期刊和摄影等产品类别,这与总体的出口持续期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与图书、报纸期刊等产品类别较多有关,导致总体出口持续期较低。进一步从不同样本各类文化产品出口贸易联系持续期均值来看,不同样本间贸易联系持续期存在显著的差异。从表2中统计数据来看,至少存在两年的出口贸易联系持续期基本高于0.5,而退出与进入样本的贸易联系持续期大部分低于0.5,这说明在出口产品的持续出口能够有效的提高该产品在出口目的国的出口存续期。进入样本的持续期高于退出样本的持续期,这说明如果某一产品能够有实现出口行为,那么对于该产品的持续期的提高具有正向积极效应。从具体产品类别来看,相关文化出口品的贸易持续期基本远高于大部分核心文化产品持续期,如图书、其他印刷品、音乐制品等,这与上表中总体贸易出口的发展状况是相一致的。同样,从核心文化产品的出口持续期来看,遗产物品、摄影、电影和报纸期刊等持续期均远高于0.5,即均高于相关文化出口品,这也说明我国核心文化出口品中摄影、电影等文化品的接受度较高,文化消费偏好的持续期较长。此外,图书、报纸期刊、其他印刷品和音乐制品等文化产品出口持续期在三类样本中均处于较低水平,对样本出口持续期总体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表3)。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我国各类文化产品出口贸易联系持续期,理应首先着眼于图书、报纸期刊、其他印刷品和音乐制品等文化产品,促进上述产品“走出去”,提升国际知名度和文化吸引力。
三、本文主要结论与政策启示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阐释和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我国对世界各国进出口文化产品的数据分析发现,1996年以来,我国文化贸易出口远高于进口,顺差趋势明显。从出口状况来看,我国文化贸易出口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文化贸易进口额同样呈现上升趋势,但文化贸易进口绝对额仍远低于出口额,我国文化贸易顺差趋势明显。进一步从贸易出口持续期来看,我国文化贸易联系持续期普遍较短。其中,相关文化出口品的贸易持续期基本远高于大部分核心文化产品持续期,这说明我国大部分核心文化出口产品存在“短期”现象,即不能维持对出口目的国的持续出口。因此,如何有效提升核心文化出口持续期,成为我国文化贸易发展尤其是核心文化贸易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此外,从不同目的国的出口持续期来看,我国文化贸易出口联系持续期与发达国家持续期均值均高于发展中国家。其中,处于中华文化圈内的日本、韩国出口持续期并未高于德国、法国,这种现象可能与欧洲文化额更加开放、包容以及对于中华文化的兴趣使然。而部分发展中国家部分产品类别持续期为0,说明部分文化贸易品并未有效进入部分发展中国家市场,文化产品在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具有“奢侈品”或者高档消费品的色彩,从而导致发展中国家消费偏好的积累存在显著的不足和缺陷。本文提供的政策启示主要有:第一,进一步挖掘发达市场的文化贸易潜力,助推文化贸易品质提升。从进出口规模来看,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贸易均远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发达国家不仅具有较高的购买力,而且由于文化消费具有“理性成瘾”特征,发达国家的文化消费对于文化产品品质的提升,具有间接的促进效应。因此在出口市场选择方面,应鼓励和支持我国文化产品市场积极向发达国家进行倾斜,重点研究发达国家市场动态,这对于我国文化贸易的品质提升、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第二,充分利用“地缘”文化优势,提高我国文化贸易联系的持续期。针对我国文化贸易联系的持续期较短,即出口品国外市场“生存期”较短的现象,要提高文化贸易产品的市场范围和出口时期,就要有选择地开拓国外市场。首先,要充分利用我国与部分国家文化社会相近的“地缘”文化优势,特别是针对中华文化圈的地区的出口贸易,在继续巩固原有的文化产品出口同时,进一步发挥这些区域中华文化的外溢效应,拓展对其文化贸易出口的市场和份额。其次,应深入把握文化产品的本质特征和消费偏好特点,此前有过出口贸易的区域对于继续构建和开拓国际市场作用重大,因此国内文化贸易企业不仅仅要从利润角度出发,而且要借力各种渠道,比如大使馆等开拓国外市场。第三,综合多种手段,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和感染力。目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经常采用演出和图书出版等传统方式。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注重技术和艺术的融合,赋予文化产品栩栩如生的气质和昂扬向上的生命力,用夺人眼球的形象和别具风格的表演,直接与观众互动,拨动观众的情感,直入人们的内心。同时要学会打“组合拳”,学会集成,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利用,用艺术的感染力吸引和打动外国观众的心。
参考文献:
[1]施炳展,王有鑫,李坤望.中国出口产品品质测度及其决定因素.世界经济,2013(9).
[2]汪颖,黄建军.消费网络外部性,文化亲近与文化产品贸易——基于中国双边文化产品贸易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14(4).
[3]吴承忠,牟阳.从WTO与“文化例外”看国际文化贸易规则[J].国际贸易问题,2013(3).
[4]闫玉刚,李怀亮.中美文化贸易摩擦加剧的原因与对策[J].国际贸易,2008(10).
[5]叶凤仙.我国文化贸易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大学,2013.
[6]臧新,林竹,邵军.文化亲近,经济发展与文化产品的出口——基于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2(10).
[7]詹小琦.中韩文化贸易逆差的原因与对策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4).
[8]张海涛,张云,李怡.中国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J].财贸研究,2007(2).
[9]赵有广,盛蓓蓓.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战略及其实施[J].国际贸易,2008(10).
[10]周升起,兰珍先.中国文化贸易研究进展述评[J].国际贸易问题,2013(1).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解决措施
一、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对我国贸易结构的影响
适时变动人民币汇率,在我国贸易结构的调整中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民币的升值对一些利用价格优势,且技术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来说,会受到非常巨大的冲击,削弱了这类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人民币升值可以促进行业内产业机构整合,对产业层次的提升,市场份额的扩大都有着很大的好处。在一般情况下,我国贸易的发展和实践与贸易的结构升级是息息相关的,贸易结构在升级的过程中,主要克服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所以,人民币的汇率升值也给贸易结构的升级带来了正面影响。
(二)对我国贸易条件的影响
通过一些国内外学者,对于汇率变动对贸易条件产生的影响理论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人民币的汇率变化和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是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如果人民币的汇率处于升值的状态,则可以改善贸易的条件,对出口产生刺激作用而对进口产生抑制作用;人民币汇率出现贬值的情况,则造成贸易条件的恶化,对出口产生抑制作用而造成进口增加。所以,在一些情况下,为对我国日益恶化的贸易条件进行改善并且防止贫困化出现增长的状态,可利用人民币汇率的升值来实现。
二、解决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措施
(一)财政、货币、汇率政策结合
第一点,调整出口退税率,对一些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商品出口补贴量进行调低操作。当期,我国出口退税率已经达到13.4%以上,这就产生了非常巨大的财政压力,可通过外汇储备的提升来逐步减缓款偿的速度,加快企业资金周转,对财政压力的缓解有很大的好处。经过税率的下调会引起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放缓,最终可以对人民币升值压力进行缓释。第二点,逐步减少人民币的存款利率,增加贷款的利率。从存款的利率来分析,将造成我国人民币的收益率降到比以外国家货币收益率低的状态,这样可以科学有效地避免过多的“热钱”进入到我国的市场中来,对资本项目中盈余的一部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进行缓解;与此同时,能够提升贷款的利率,这样会造成出口企业的成本增加,逐步降低出口的增长率,对来源于经常项目盈余的人民币升值压力进行缓解。同时还需要注意对一些投机性的“热钱”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汇率制度及宏观经济可以处于有序而且平稳发展的状态。
(二)降低进出口贸易依赖
目前,我国对外出口的区域结构出现了一些失衡。出口往往都集中在少部分国家,这样就造成了我国对这部分国家依赖程度的增加,导致我国在全球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位置。比如说,我国的贸易收支顺差主要源自美国等发达国家,而对非洲大陆、拉美等一些欠发达国家的进出口贸易非常少。这就需要我们适时调整贸易区域机构,积极和那些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活动,减少对美国等国家的贸易依赖。
(三)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企业需要注意加强整个产品结构的调整,对市场经营的机制进行更新,这样才能大大提升自身在出口产品方面的市场竞争能力。在汇率的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后,如果受到影响的出口企业不能扭转传统的技术,附加值相对较低或通过较低的价格吸引消费者的状况,将造成企业在占有外部市场份额的过程中越来越艰难。相关的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品牌、管理特点还有相应的技术创新来进行产品科学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提升,从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出发来加强自身在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地位。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汇率是两个国家的两种货币之间进行比价或进行交换的比率,对一国经济贸易的均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在对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调整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的经济贸易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并且积极进行经验的总结,可以对汇率变动与进出口贸易的界定进行清楚的认知,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给予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
参考文献:
[1]冯宗宪,李祥发.中美经济因素、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与中美双边贸易差额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3,(07):04-15
一、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农产品贸易现状
(一)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农产品世界贸易市场现状。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数据库所得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贸易呈现增长趋势,2014~2018年中国的农产品世界出口额由894.99亿美元增长至973.14亿美元,进口额同样有增加,由1,338.8亿美元增长到1,462.4亿美元,增速分别达8.73%和8.23%。中国对高品质棉花、高筋小麦及面粉、动物毛皮等农产品的进口需求较强烈。与世界农产品贸易相比,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土库曼斯坦的经济属于能源型经济,大多数自需商品需要进口。近几年,农产品进出口额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农产品出口额由7.85亿美元下降至4.69亿美元,进口额由8.74亿美元降至5.41亿美元,贸易逆差额降速达17.6%。农产品主要是棉花、羊、蚕丝,这也是土库曼斯坦主要出口的农产品,在其国内耕地,将近一半用于种植棉花,土库曼斯坦对反季节蔬菜、水果以及部分加工农产品有巨大需求。
(二)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农产品双边贸易现状。土库曼斯坦与中国贸易主要在能源领域,而农产品贸易规模较小,除去能源贸易的影响,中土农产品贸易仍存在不小贸易逆差。2014~2018年这5年中,在2016年达到进出口一个高点,进出口额分别达到0.176亿美元和0.408亿美元。整体来看,中国对土库曼斯坦的出口额处于低迷态势,进口相对平稳,贸易逆差五年间存在较大的波动。从两国的农产品贸易进出口产品的集中角度看,中国出口到土库曼斯坦的集中度与进口的比较强。2018年,中国农产品进口土库曼斯坦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HS52、HS51、HS13,贸易额达0.25亿美元,占全部进口农产品的86.3%;中国农产品出口至土库曼斯坦排名前三位的是HS09、HS12、HS20,三种农产品贸易额达0.079亿美元,占全部出口农产品的88.6%。目前,中土两国农产品贸易额较小,贸易种类较少。
二、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农产品贸易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及研究方法。由于各数据来源网站对农产品的界定标准存在差异,基于分析数据一致性的要求,本文实证分析所用数据全部来自采用HS编码的ITC数据库。根据中土农产品贸易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的农产品标准是HS中一至二十四章,以及第四十一、四十三、五十一、五十二章。后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TC、贸易结合度指数TCD、产业内贸易指数G-L三大指数分别对两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结合度、互补性进行分析。
(二)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农产品竞争力分析1、中国农产品竞争力分析。通过贸易竞争力分析指数对中国农产品竞争力分析得出,在所有农产品种类中,在第三章、第五章、第十三章等共11类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为正数,但其中只有第七章、第九章、第十六章、第二十章这4章接近于1,说明这几类农产品相比于其他国内农产品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其他数值为正的章节基本上处于一个接近于零的状态,保持一个平均水平状态。而贸易竞争力指数为负的章节有18章,而且有变低的趋势,说明这些项农产品竞争力趋于弱化,这也反映了我国长期农产品贸易进出口不平衡,产品质量较低的现象。2、土库曼斯坦农产品竞争力分析。相比于中国,土库曼斯坦农产品贸易结构相对简单。TC指数为正数的只有五章,分别是: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四十一章、第五十一章、第五十二章。除去五十一章外,其他4章TC指数极其接近于1,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而与中国不同的是,土库曼斯坦TC指数为负的农产品,数值基本都接近于-1,这也符合土库曼斯坦的国内情况,农产品种类单一、大多产品需要进口的现状,整体缺乏竞争力。
(三)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双边贸易结合度分析。无论是中国对土库曼斯坦的贸易结合度还是土库曼斯坦对中国的,TCD指数都小于1,说明两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联系较为松散。另外,土库曼斯坦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始终大于中国对土库曼斯坦的贸易结合度,说明中国对土库曼的进口能力大于土库曼对中国的进口能力。在2018年,中国进口土库曼斯坦农产品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0.35%,同时段土库曼斯坦进口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占比为2.83%。两国之所以TCD历年小于1,主要原因在土库曼斯坦农产品市场体量相对较小,当前还不是中国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国家。另外,其国家在国际上保持政治中立原则,这也较大程度制约了其国内的对外发展与合作。
(四)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双边贸易互补性分析。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得出,近5年,基于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农产品双边贸易测算情况来看,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在HS编码下,其中九章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分别是第三、五、九、十三、十四、二十、四十一、五十一、五十二章,涉及到肉类、水果、蔬菜、皮毛、棉花、植物材料等多个种类,而其他章节双方贸易水平为较低,说明中国和土库曼斯坦在已存在的农产品贸易中存在有一定的互补性,拥有较大的贸易潜力。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1、在未计算中土两国能源贸易和其他非农产品贸易的情况下,中国对土库曼斯坦农产品贸易仍显示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并在近5年有较大的波动,贸易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2、中土两国农产品贸易有较强的集中度,贸易种类较少,规模较小,双方在主要贸易的农产品中存在一定的互补性,分别是第三、五、九、十三、十四、二十、四十一、五十一、五十二共9章,具有较大的农产品贸易潜力和空间。3、中国和土库曼斯坦的农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都相对较弱,根据TC指数反映,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过去5年有逐渐弱化的趋势,这也反映我国长期进出口不平衡、农产品质量不高、附加值较低的问题。
[内容摘要]近年来东盟五国的服务业迅速发展,各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有所提升。本文试图从东盟五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东盟五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的状况,并分析影响五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论文关键词】东盟五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一、东盟五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东盟五国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从贸易规模上看,东盟的服务出口额从1991年的318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036亿美元,增长2.3倍;服务进口额从319亿美元增长到1319亿美元,增长3.1倍。1991-2005年,东盟五国的服务贸易出、进口额占总出、进口额的比重分别从3.9%和3.8%上升到13.7%和18.2%。从贸易速度上看,其平均增长率高于世界的平均增长率。1991-2003年,世界的服务贸易平均增长率为6.67%,而同期东盟五国的服务贸易平均增长率是8.2%。在东盟五国中,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最快,它们在这段时期的平均增长率分别是9.5%和9.2%,其次是印尼和泰国,平均增长率分别为7.6%和7%。相比较之下,、菲律宾的服务贸易规模增长较慢,是东盟五国中唯一一个增长速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平均增长速度为4%①。从国别构成看,经济最发达的新加坡在服务贸易领域处于领先地位。2005年,新加坡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达到451亿美元和439亿美元,均列全球服务贸易出口国和进口国的第16位。泰国和马来西亚仅次于新加坡,但是这两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都大约只有新加坡的一半左右。2005年泰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203亿美元和285亿美元,分列世界第28位和23位;马来西亚的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分别仅为217亿美元和192亿美元,均列在世界的第29位。印尼和菲律宾的服务贸易规模要小得更多,印尼2003年的服务贸易总额为223亿美元,其中有171亿美元为进口额,占总贸易额的77%,是服务贸易逆差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2005年其出口额与进口额分别居世界的46位和27位。而菲律宾服务贸易进口和出口额2005年仅为50亿美元和45亿美元,世界排名均为第54位。新加坡的服务贸易发展规模明显大于其他国家,并且是五国中唯一的顺差国,其优势也集中在知识含量高的新型服务业。而其他国家则总体处于逆差状态,在旅游及传统服务贸易部门具有竞争力。世界服务贸易中快速增长的领域包括计算机与信息服务、金融保险、通讯以及个人的文化休闲,传统服务业如运输业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从1985年的5.4%下降到2003年的4.5%。在东盟五国中,除了新加坡服务贸易领域主要集中于通讯、金融、信息及技术等新兴服务业(其出口额约占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53%)以外,其他国家都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贸易领域,如旅游和运输业。例如,泰国的旅游业在众多服务行业出口中比重最大,占整个服务贸易出口额一半左右。同时,泰国还把海上航运业作为投资的奖励对象,使泰国的运输业服务贸易进口量相对较大,2005年约占54%;而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的服务出口则以旅游业为传统的支柱行业,2003年印尼的旅游出口额占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比重为78%,2005年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该比重分别为44%和50%。二、东盟五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随着东盟五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各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我们采用净出口、显性比较优势和贸易专门化指数,对1996-2005年东盟五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1.服务净出口。即体现一国的服务贸易收支余额的状况,它可以表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发展状况。如果一国的服务贸易净出口保持在顺差的地位,说明该国的服务贸易较具有竞争力;如果一直处于逆差地位,则说明该国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弱。1996-2005年期间,东盟五国的服务贸易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出口额增长基本与进口额增长持平,个别国家甚至低于进口增长,这说明各国的净出口状况并没有得到优化,服务贸易竞争力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在近十年间,只有新加坡的服务贸易总体上处于顺差状态,近几年基本维持在10亿美元以上,反映出这个经济体的服务贸易具备一定的竞争力。但是其贸易顺差近几年出现了缩小的趋势。而其他四国在服务贸易上基本上一直处于逆差,反映出这些国家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较弱的状态。尤其是印尼的服务贸易逆差额在东盟五国中最大,而且近几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到2003年时其服务贸易逆差额已达到120亿多美元,可见印尼的服务贸易竞争力状况相对更弱。2.“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指一国某种服务的出口额占该国商品和服务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该种服务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商品和服务总额的份额的比重,反映了一国的某种服务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用公式表示为:RCAij=(Xij/Yi)/(Xwj/Yw)。其中,Xij为i国服务贸易出口额,Yi表示i国全部商品与服务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Yw表示全世界商品与服务出口总额。如果RCAij>1,说明i国家第j种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如果RCAij<1,则说明该国在j种商品的生产上没有比较优势。具体来说,对于服务贸易,如果RCA指数大于2.5,则表示该国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指数介于2.5-1.25之间,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指数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倘若RCA指数<O.8,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1996-2005年期间,新加坡的RCA指数基本处于0.87-0.99的水平,是东盟五国中服务贸易的RCA指数整体水平最高的国家,表明新加坡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强。泰国在2000年以前的服务贸易RCA指数较高,但是后来有所下降,近几年来大约保持在0.83左右的水平,其国际竞争力也较强。相比而言,马来西亚RCA指数尽管中间出现了一些小幅的波动,但也出现下滑的趋势,从0.86下降到0.63,表明马来西亚服务贸易竞争力从原先的较强逐步转变为较弱。菲律宾的服务贸易竞争力一直较弱,其RCA指数先从0.48下降到0.38,之后又逐步回升到0.52,但其国际竞争力仍然很弱。东盟五国中RCA指数最小的是印尼,近几年它的RCA指数在0.38-0.5之间浮动,说明印尼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最弱。在各国服务贸易的结构中,新加坡的运输服务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自1996年以来都高于1.2,印尼也在1左右浮动,都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相比较而言,另外三国的运输服务竞争力则弱很多,整体均未达到0.8。在旅游贸易方面,最具有竞争力的是泰国和印尼,近十年,泰国的RCA指数一直保持在1.4以上,而印尼也平均达到了1.2-1.3的水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马来西亚在近几年的旅游业方面竞争力有所增强,其RCA指数保持在1左右,而菲律宾的RCA指数在0.8上下波动,新加坡近几年的RCA指数一直下降到0.4左右。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的其他服务业RCA指数的水平都在1左右,但是危机爆发之后,新加坡RCA指数在原来基础上出现小幅度下降,泰国和马来西亚RCA指数出现了大幅度滑坡,整体水平还不到0.5。3.服务贸易专门化指数。即反映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一种主要工具,它反映出一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状况。其计算公式为:TSC=(Eij-Iij)/(Eij+Iij),式中TSC是贸易专门化指数,Eij为i国家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l为i国家服务贸易的进口总额。当TSC指数值大于0时,说明i国是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国,第j种商品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且该值的绝对值越大则竞争力越强;当TSC指数值小于0时,则说明i国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较弱,且该值的绝对值越大则竞争力越弱。从1996-2005年东盟五国TSC值的变化看,近十年来新加坡的服务贸易TSC值除2001年外其他年份均为正,是服务贸易的净出口国,因而其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泰国的TSC值曾经在1998和1999年为正值,其他年份中的TSC值虽然为负数,但整体水平要高于另外三国,说明它的服务贸易竞争力弱于新加坡而强于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而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这三个国家十年来的TSC值均为负值,是服务贸易进口专业化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较弱,其中印尼的TSC值每年都是最低的,说明其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力最弱。从十年来各国的TSC值变化情况来看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TSC值都处于稳定的小幅度波动之中,表明这两个国家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力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泰国和印尼的TSC值则一直在波动的下降,表明这两个国家的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在不断变弱。而菲律宾TSC值有上升趋势,说明其服务贸易竞争力有所增强。从近十年各国服务行业看,各国运输业的TSC值均为负数,但是其中新加坡的TSC绝对值明显小于其他国家,2004和2005年新加坡的TSC值为-0.028和-0.055,而其他国家的TSC值都在-0.6到-0.3之间浮动。说明新加坡在运输方面的竞争力要强于另外四国。而在旅游的TSC值中,除了新加坡的TSC值近几年开始出现负数以外,其他国家均为正数。2011年和2005年马来西亚的TSC值保持在0.4到0.45的水平,菲律宾和泰国的TSC值也达到0.2-0.4,说明东盟五国在旅游方面都均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其他服务上,只有新加坡的TSC值为正,近几年在0.1左右波动,其他国家的TSC值全部为负数。其中,印尼的TSC值接近-1,说明印尼在其他服务方面几乎全部是进口。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泰国的TSC值分布在-0.3到-0.1之间。三、影响东盟五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从东盟五国服务贸易的实证分析看,新加坡的服务贸易竞争力较强,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竞争力总体较弱。与世界的服务贸易发展相比,东盟五国的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服务贸易,而新兴的其他服务贸易则略显薄弱。在东盟五国,构成对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各国的比较优势、政府的产业政策和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对这些国家服务贸易竞争力颇具影响。首先,各国的比较优势是东盟五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东盟五国的位于世界三大热带地区之一,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一些国家拥有天然良港,为五国提供了丰富的服务贸易资源。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地处国际海运洲际航线太平洋航线和印度洋航线的交汇点上,控制着马六甲海峡的南口,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其凭借天然良港的优势,成为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和最大的集装箱港。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人口增长率较高,劳动力资源极其丰富。随着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的转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服务业转移,这就为这些国家的服务贸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东南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也为各国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东盟五国都是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因而吸引了大批的游客,被称为“千佛之国”的泰国就凭借其独特的宗教信仰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其次,各国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了东盟五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发展。近几年来,东盟五国的运输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有所发展,许多国家逐步实行领空开放政策,扩展第5航权,减少航空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等航空公司纷纷与国际航空业的巨头结成战略联盟,相互开放航线,扩展第5航权。同时,各国还积极开放港口和海运业,加快引进港口跨国营运商的投资,加快港口营运的私有化。马来西亚的巴生西港,丹绒柏勒巴斯港、泰国的拉姆恰班港的A2码头、印尼丹戎不碌港的国际货柜码头等相继引入世界著名的港口跨国营运商参股,增强了运输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同时,各国开始逐步打破原有的垄断经营。新加坡修改电信服务供应商和电信设备供应商执照的条例,部分取消外国公司申请设备供应商的条件。此外,各国政府还大力鼓励和扶持旅游业,开发新的旅游景点,增设新的旅游项目,发展会议旅游和海洋旅游,加强旅游专业化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等。最后,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兴起,促进了东盟五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升。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迅速发展,东盟五国正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离岸外包服务业的主要目的国。美国商务部的一份报告中称,新加坡外包产业的发展速度仅次于印度,正在以每年平均21.7%的速度增长。菲律宾以其专业人才优势、政府支持和良好的IT基础成为IT服务外包目的国,2005年外包业务给菲律宾带来了21亿美元受益,比前一年增加62%。马来西亚成为世界第三大最具有吸引力的服务外包承接国,目前马来西亚已经吸引了包括戴尔、惠普、爱立信、IBM等国际大公司入驻,这些公司都和当地的企业建立了服务外包的业务联系。跨国公司在东盟五国服务外包的不断扩大,有助于东盟五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贸易贸易顺差财政政策税收
2001年入世以来,凭借成本优势和出口导向战略引导,我国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顺差使我国贸易不平衡性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隐患。因此,研究缓减贸易不平衡状况的政策措施对于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讨论扭转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财政政策措施。
一、我国国际贸易现状及其隐患
(一)我国国际贸易现状
当前我国经济模式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国际贸易额逐年增加,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贸易不平衡性表现为长期的贸易顺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贸易顺差幅度有所下降,2010年顺差总额为1831亿美元,2011年降为1549.94美元。据统计,2008年至2012年,我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5633亿美元增加到38667亿美元。商品结构方面,从1998年至2008年,工业制成品中的8类杂项制品是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这些商品基本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则出现逆差的情况。
(二)存在的隐患
从我国贸易现状来看,我国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不合理,贸易顺差的趋势没有变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隐患:
商品结构不合理不利于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引导资金向出口相关产业投资,大量的资源通过出口企业转移到国外。一方面,我国大量出口对国际造成巨大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本国资源被大量转移到国外,造成大量的战略资源损失,不利于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跃升。例如,2009年,稀土出口额为6.49亿美元,进口额为1.84亿美元,顺差达4.65亿美元。
贸易顺差弱化了货币政策的效果。1996年我国确立外汇结售制度,中央银行要以人民币购买外汇,国内货币量随着顺差的加大而增加。人民币这种别动的投入到市场上,削弱了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
二、缓减贸易不平衡的财政政策措施
(一)依靠外资向扶持本国资本转变
实施导向性的财政投资措施,引导本国资金对高新产业的投资,逐步降低对外资依赖,缓减贸易顺差。据统计,2003年,美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340亿美元,但同期美国对中国出口仅为290亿美元。引导本国投资,增强核心竞争力。从我国贸易商品结构可以看出,初级加工品占有重要地位。为扭转不利于局面,我国应改变重点利用外资的做法,积极稳步推进内资对行业高端的投资,助推产业升级,改善商品结构。
(二)制定鼓励重要物资、技术进口的税收政策措施
税收政策是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政府应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来缓减贸易不平衡,优化贸易结构。其一,免除重要物资和技术进口税收,刺激进口,同时提高资源出口税。利用重要物资弥补国内稀缺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掣肘,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其二,逐步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为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做了积极贡献,但也导致我国长期贸易顺差的问题。因此逐步降低对初级产品出口退税力度,大力扶植新兴产业发展,可缓减贸易顺差。因此,要有重点的扶植战略进口行业发展,并逐步调整对传统出口行业的退税政策,逐步实现贸易平衡,优化产业结构。
(三)扩大内需的财政扩张政策
扩大内需是有效缓减贸易顺差,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方法。我国面临内需不足的情况,因此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可以有效缓减贸易顺差,增强我国经济抗风险能力。其一,扶持边远贫困地区开发,加大出口转内销力度,使这些地区人民享受发展带来的福利,同时缓减贸易顺差。其二,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农业人口的消费能力,消化大量初级产品,提升其生活水平的同时缓减贸易顺差压力。其三,加大财政补贴,引导本国资金流向教育、服务、社保等行业,减少对初级出口加工行业投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并缓和贸易摩擦。
三、财政政策措施实施面临的障碍
(—)体制机制不完善
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体制机制障碍,表现为对国有企业补贴过多,教育、基础科研、社保等领域财政支持不足,财政开支监管不足,财政政策执行效果受到影响。
(二)地方政府债务负担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2009年至2012年债务总额均占GDP的30%以上。由于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很大一部分是土地出售收入,2010年和2012年均超过GDP的6%,可见在推行新的财政政策过程中会受到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的制约。
参考文献:
[1]叶哲源.贸易收支顺差背景下我国的财政政策选择研究[J].国际商贸,2012.
[2]张清.造成我国巨额顺差的出口贸易结构分析[J].经济论坛,2010.
[3]冯君从.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的进出口分析[J].有色金属,2010.
关键词:贵州对外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一、贵州省对外贸易现状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该省经济发展滞后,对外开放的程度低,对外贸易及利用外资起步也较晚。改革开放30年来,贵州省经济加速发展,对外贸易进入高速增长阶段,为全省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入世以来,贵州对外贸易呈现出以下特点:
1.对外贸易总额稳步增长
2002年以来对外贸易总额十年间增长了9.6倍,绝对额增加了59.4亿美元。出口额由2002年的4.4亿美元到2012年的49.5亿美元,增长了11.2倍,绝对额增加了45.1亿美元。进口额由2002年的2.5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16.8亿美元,增长了6.7倍,绝对额增加14.3亿美元。对外贸易顺差由2002年的1.9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32.8亿美元。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规模为增强贵州省对外经济贸易实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建立外向型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增长速度快,增长潜力巨大
2002-2012年,贵州省对外贸易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9%,出口年均增长30.5%,进口年均增长27%。而2003-2011年全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为21.7%,出口年均增长21.6%,进口年均增长21.8%。很明显,贵州省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在遭遇严重金融危机的2008年,贵州省出口依然保持30%的增速,高于全国的24.8%的增速。高速发展的对外贸易成为拉动GDP增长,推进该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源泉。
3.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出口商品结构是衡量一国外贸结构状况的重要依据,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产业结构的变化。2011年贵州省出口额继续保持增长,其中初级产品出口3.3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1.07%,较去年减少了5.2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出口26.5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88.9%,较去年增加了4.8个百分点。初级产品出口比例的下降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例的上升表明贸易结构得到优化,贵州正处于工业化的上升阶段。
4.对外贸易以亚洲为主,进出口市场分布更趋多元化
据统计,2000-2010年,贵州每年与亚洲贸易往来的比例都在57%以上。东盟为贵州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2011年贵州对其出口贸易为5.07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26.7%。对香港地区、日本和韩国的出口贸易分别为2.28亿美元、1.07亿美元和0.67亿美元。这表明亚洲因为其地缘优势,与贵州国际贸易往来非常频繁。截止2010年,贵州省产品出口遍及13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前十名的是美国、印尼、澳大利亚、日本、越南、印度、台湾、韩国、香港和泰国,这表明贵州已逐步形成有重点、全方位的多元化对外贸易市场格局。
二、贵州对外贸易竞争力指标分析
外贸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贸易的本国产品、产业以及从事贸易的企业在向本国开放的外国市场上所具有的开拓、占据其他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分析和评价一国或地区的外贸国际竞争力,一般选用显示性指标直观地说明国际竞争力的结果,本文选择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简称RCA指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简称TC指数),对贵州省近年来的外贸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分析
反映一国或地区外贸竞争力最简单的,也是最重要的指标是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它是指一国或地区产品出口额占全世界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比重越大,说明该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比重越小,说明该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就越弱。2006-2011年,贵州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占中国出口额的比重从0.009%上升到0.016%,虽然所占比重与其他省份还有较大差距,但是总体上来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表明贵州出口商品外贸竞争力在增强。
2.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出口中某类产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的大小。一般而言,RCA值大于1,表示此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RCA值小于1,则表示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由于统计资料有限,本文在此把贸易产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以2006-2011年的RCA指数来分析贵州出口贸易的概况。由表1可以看出,贵州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RCA指数均小于1,但是工业制成品的RCA指数比农产品略高,说明贵州在对外贸易中整体处于比较劣势地位,应在提高工业制成品的附加值,增加出口创汇的同时,提高初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力指数(又称TC指数)表示一国或地区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TC指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该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因素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该指标均在-1-1之间。其值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大,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2006-2010年,贵州省食品类、化工及相关工业产品、机电产品的TC指数大于0。其中食品类出口竞争力很强,TC指数一直稳定在0.98以上,处于出口专业化水平;化工及相关工业产品,2006-2010年的TC指数分别是0.925、0.954、0.929、0.936、0.966;机电产品TC指数保持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0.104稳步增长到2010年的0.327。矿产品的TC指数为负,处于进口专业化水平。
三、结论
从上面对贵州省外贸竞争力多角度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贵州省外贸增长速度快,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但因基数较低,总体规模较小,外贸整体竞争力还相对落后。针对贵州省外贸竞争力的现状,要实现贵州省对外贸易更快更好地发展,迫切需要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大力发展优势产业;鼓励引导各种性质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规模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贵州外贸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着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提高外贸出口竞争力。(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明桥.贵州省国际贸易现状及开放程度分析[J].区域经济.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