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是什么?它是一个小孩童年无忧无虑、活泼可爱的生活。在《城南旧事》里,我认识了一个人物——小英子。她以天真烂漫的手笔写出了小时候在北京城南发生的事。其中《我们看海去》最能写出她的性格。
《我们看海去》讲述了小英子偶然在荒草丛中认识了一个小偷的故事。小英子刚上小学,她的家搬到了新帘子胡同。小英子最喜欢背诵那首新学的诗《我们看海去》。当她认识“草丛中的那个人”时,她分不清谁是好人,谁是贼。就像她一直分不清蓝的天与蓝的海那样。“那个人”有着厚厚的嘴唇,长着一副老实人的面相。她为了生计,为了实现年年考第一的弟弟能漂洋过海去念书的理想,以偷窃为业。后来小英子看到她被捕就困惑了,她真是搞不清楚贼是好人还是坏人。
《城南旧事》的故事经久不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美——童真。是啊,童真是我们最纯净的东西。身处童年的我们无忧无虑,相信世界是美好的,没有什么欺诈。在作者海英的心里面,没有高低贵贱,她爱一切美的、有趣的,讨厌丑陋和呆板。在童心的世界里,所有生命都是平等的。无论是慢悠悠的骆驼、西厢房的小油鸡、秀贞、妞儿还是宋妈。她喜欢她所喜欢的,爱她所爱的,同情她所同情的,没有半点伪饰,一颗澄澈的心关注着万物,表现了作者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
这使我想起了我的弟弟,他常常做些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弟弟酷爱钓鱼,他是受了我爸爸的影响,所以每次都吵着闹着叫我爸爸船带上橡皮船,去河里抓鱼。他到了河边,乘上船,叫爸爸划着放网。突然,水面激起了一个大水花。弟弟兴奋地跳下河,奔向那条“大浪花”。不一会儿便在水里挣扎了,爸爸急忙跳下去救起了弟弟,可是大鱼溜了。弟弟上岸急得又蹦又跳:“这大鱼太狡猾,竟把我拖进了水里!”
孩童的目光永远朝向一个新奇的世界,不断体验着他们所认为奇妙的一切。因为他们的心里藏着一份童真,多么弥足珍贵啊!
暑假里,我看完了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城南旧事》讲的是作者小时候住在北京城南的一些生活片段。
《城南旧事》这整本书都是从孩子的眼光来写的,主要由《惠安馆》、《我们去看海》、《兰姨娘》、《驴打滚儿》和《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五篇文章组成。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驴打滚儿》和《我们去看海》这两篇文章。《我们去看海》这篇文章讲得是那个蹲在草丛里的慈爱的哥哥,跟罪恶的小偷似乎怎么也联系不上,当时的作者还曾跟他约定“我们去看海”……但是,现实生活就是这么残酷:为了生存,穷人被迫走上犯罪的道路。让那时的林海音有了深深的不满。
《驴打滚儿》这篇文章讲得是作者家的奶妈——宋妈不公平的身世:宋妈原来有两个孩子,后来因为家里穷,不得不去给人家做奶妈。可是,没过多久,一个孩子便离宋妈而去了,另一个孩子却被送人了。于是,宋妈带着林海音,满城地寻找着,但是再没有找到过。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悲剧的人生。
在林海音十三岁小学毕业那天,她代表了全体毕业的同学领了证书,做了那个考第一的人。她刚想回去告诉父亲这个喜讯,可她一回到家,就传来了父亲去世的噩耗。从那时起,她的童年结束了,担负起了父亲的责任。
小孩子的眼睛是透明的,透明得不带一丝杂质。就像作者小时候看惠安馆的疯子,用一种理解的态度去对她,因为只有她能理解疯子不为人知的苦。也像是看年轻人,看兰姨娘,看宋妈,虽然作者对她们都有着疑惑,可作者从来都是以真心对她们的。不像大人,只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周围的一切。
《城南旧事》这本书给我了很深的感触,虽然我没有在旧社会生活过,但通过对书中文字的阅读,让我走进作者那个年代,感受到了旧社会人与人之间那种不公平的待遇和当时成人世界里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以及人世间那些复杂的情感。
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后,我感到比起作者小时候,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如果有一本书,我愿意一读再读,那一定就是《城南旧事》,它的作者是林海音。还记得刚拿到时,我就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而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几乎整天捧着不舍得放下。
这本书讲了20年代末,有一个叫林英子的六岁小女孩,她搬家搬到了北京城南,而她的童年就在那里度过了。在惠安馆里,英子认识了一个疯女人秀贞,看到这里,我真觉得英子的胆子真大,我可不敢跟疯女人去讲话。读着读着,我又觉得疯女人其实也不那么可怕,而是有些可怜。她是英子认识的第一个朋友。英子还结交了一个好朋友,叫妞儿,她爸爸常常动不动就打妞儿,英子告诉妈妈,妈妈怀疑妞儿不是他们亲生的,又得知妞儿脖子后面有一块青记和秀贞的小桂子一样,就这样促成了她们母女相认。
后来英子迁居到了新帘子胡同,在一个荒园的草丛中认识了一个年轻人,可他居然是一个小偷。不过当了解了那个年轻人的身世后,英子又觉得非常同情他,觉得他很善良,他是为了供自己的弟弟上学,不得已才去偷东西,可最后还是被警察抓走了……
眼间,英子已经九岁了,她的宋妈也被她的丈夫带走了。而英子的爸爸因为感染肺病去世了,爸爸最喜爱的花儿也落了,我想英子该是非常伤心的,我的心也随着英子已经千疮百孔了。最后,英子带着种.种疑惑踏上了远行的马车,告别了自己的童年。
看完这本书,已经是深夜了,但我辗难眠,脑海中一直浮现缓缓的骆驼队、惠安馆、胡同的井、闹市僻巷、草垛子,井边的小伙伴妞儿、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躲在草垛里的小偷、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我们”的德先叔、和“我”朝夕相伴的宋妈,以及最后因肺病去世的爸爸。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那些景物好像电影画面般出现在我的梦中……
英子所经历的童年是对于我而言非常的陌生,我的童年简单而又快乐。但是平时有空时,总是有学不完的功课,做不完的作业;周末也报了舞蹈培训班,虽然这也我喜欢的,可能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回忆我的童年,是这样的简单而苍白,根本不可能经历英子的故事,所以,英子的童年深深吸引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