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脑内出血的康复方法(6篇)

时间: 2024-03-28 栏目:公文范文

脑内出血的康复方法篇1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出血;肢体功能

脑出血(cerebralhemorrhage)又称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自发性出血,病因多样,绝大多数是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故有人也称高血压性脑出血。在临床上的诊疗技术尽管在不断得到提高,但是致残率还是很高,在这种临床疗效也不显著,情况下,进行康复护理,将脑出血的致残率降低,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已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需求[1]。现就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做以下分析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的96例脑出血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48例,实验组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对照组只是常规治疗,均经CT、核磁共振等确诊为脑出血。实验组男31例,女17例;年龄54~74岁;对照组那28例,女20例,年龄52~78岁,两组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只做一些简单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包括心理康复治疗,进行个体化康复训练指导,指导患者对肢体功能进行目的性的锻炼,同时对疾病的本身要做以宣教,让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还要让家庭成员做好配合工作。

1.3康复评定及资料整理分析患者运动功能情况用简式Fugl-Meyer评价法评测[2],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AS)评价,均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的标准评价,所有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时按上述两个指标各评定1次。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2结果

经过治疗后两组的简式评分均有所升高,两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所降低,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近年来,我国脑出血患者的患病情况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对于脑出血患者而言,对患肢进行系统而有效的康复护理十分必要。许多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常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肢体障碍、认知障碍及心理障碍等,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预后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3]。因此,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提高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程度,促进感觉和肢体的恢复,调节体内各生理系统的功能,有效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心理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帮助患者从内心克服沮丧和悲观的心理,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康复护理只有10余年的历史,是为了适应康复治疗的需要,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护理技术[4]。

脑出血这种疾病常常使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缺失,对于肢体功能缺失的治疗就是有针对性进行康复护理和康复训练。本组讨论数据显示,经过治疗后两组的简式评分均有所升高,两组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所降低,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综上所述,脑出血在临床治疗的同时,应尽早的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并使患者较好的配合康复训练,这对于降低死亡率、减轻后遗症、促进功能恢复有着重要意义,发病后的前3个月是功能恢复最快的时期,同时做好康复护理,有针对性的对于脑出血的病患进行运动功能恢复的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最大限度的提高病患生活质量的一个必然的选择,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孟琳,杜子萍,李燕.早期健康教育对脑血栓患者肢体功能康复的影响[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0,(03):227-228.

[2]项群利,包利琴.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乡村医药,2012,(13):69,87.

脑内出血的康复方法篇2

[关键词]脑出血;康复治疗;脑血管疾病

近年来,脑出血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大部分患者在发病过后会遗留功能障碍,而康复治疗的介入将能够有效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1]。本文分析了脑出血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取了80例脑出血患者,男48例,女32例;患者的年龄在38岁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8岁;3例患者共济失调,10例瞳孔大小不一,17例失语,79例偏瘫,36例出现意识障碍,44例意识清醒,15例出现凝视麻痹。将这80例患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康复治疗法治疗,对照组则行基础治疗;两组患者的各方面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80例患者都经过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待观察组的40例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即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第一,被动康复治疗,主要指被动关节、健侧卧位及仰卧位活动等;第二种,针刺按摩;第三种,利用反射作用诱发出肌张力;第四种,应用音乐疗法;第五种,为患者进行平衡训练;第六种,心理暗示;第七种,让患者自行运动;第八种,使患者能够尽早站立。采用以上疗法的治疗时间为30天。在患者出院后,康复治疗转为家庭维持阶段,治疗在家属的配合下完成,返院时间为每月1次,返院12次即可;如患者无法返院,则进行家访。本次治疗效果的评判标准为全国脑血管病第四次会议中所确定的标准及Bath-el指数。

2.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治疗前都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经过康复治疗两周后,观察组患者的Bath-el指数与治疗前相比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对照组并没有出现;在此后的一年时间中,观察组仍然维持显著性差异。经过半年康复治疗后,观察组中80%的患者已基本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而对照组中只有55%的患者达到以上水平。此外,在观察组中21例患者获得临床治愈,而在对照组中,只有10例患者得以治愈。

3.讨论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致残率较高;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外科治疗与内科治疗所产生的疗效相差不大,在治疗的过程中,临床医生也难以把握指征,所以在治疗方面,尚存在争议,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患者实行康复治疗便可以有效降低因脑出血而致残的概率[2]。为脑出血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原理为神经系统具备重组功能及其可塑性。目前已有许多研究发现康复治疗能够加速建立脑部侧支循环,使其可塑性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进而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临床实践发现,对于脑出血患者来说,能够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时间长达两年,然而恢复最快的时间为发病后的三个月之内,所以尽早实行康复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3]。本研究将80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进行对照研究,为观察组实行了八种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经过这一系列的治疗后,恢复了中枢功能;并预防了患者的并发症及继发症,如肌肉萎缩及关节挛缩等。因此,对于急性期的脑出血患者来说,康复治疗产生的作用非常大。本研究表明,如其他治疗方法不存在显著差异,实行康复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脑出血患者的自理能力及Bath-el指数。

在一般的临床治疗中,脑出血患者的恢复分为治疗恢复与自然恢复两种。自然恢复是早期恢复的主要形式。在早期恢复当中融入康复治疗,将能够明显促进恢复运动功能与功能重组。在治疗的过程中,针对病情程度的不同,为患者采取层次不同及强度不同的康复疗法。近年来,有相关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数月或数年才开始接受康复治疗,仍有可能改善运动功能与生活活动能力方面的能力,但发病后的六个月当中,康复治疗所取得的疗效最为显著[4]。此外,笔者还发现,愈早为患者开展康复治疗,所取得的临床疗效就越好,当患者病情趋于稳定时,即可开始治疗。治疗时,不仅要为患者刺激神经及保持肌张力,还要对其进行心理暗示,因为适当的鼓励能帮助患者建立起恢复疾病的信心,让患者能够主动治疗与配合治疗[5]。总而言之,对于脑出血患者而言,在康复治疗的过程中需要综合不同类型的治疗方法,以便能使疾病致残率得以降低,并提高脑出血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宁沁,陈小平.高压氧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1,15(1):872-873

[2]温玉婧.脑出血康复治疗的体会[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27(2):751-752

[3]吴霜,张继荣,龙燕,马丽.三级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综合功能的影响[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0,11(21):540-541

脑内出血的康复方法篇3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早期康复;ADL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7(a)-048-02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是中老年人致残的重要疾病。我们在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改善肢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我院2006年9月20日~2008年6月31日神经内科住院患者200例,随机分组进行研究。治疗组10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48~75岁,平均(55.1±10.1)岁,脑出血患者28例,脑梗死患者72例,其中左侧肢体瘫痪55例,右侧肢体瘫痪45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0例,糖尿病病史31例,冠心病病史17例;对照组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49~75岁,平均(55.2±9.8)岁,脑出血患者31例,脑梗死患者69例,其中左侧肢体瘫痪53例,右侧肢体瘫痪47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2例,糖尿病病史29例,冠心病病史15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

①均为首次发病,临床诊断并经头颅CT或头颅MRI影像学资料确定,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或脑出血;②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标准[1];③发病在1周以内;④年龄≤75岁,GCS评分>8分;⑤有肢体瘫痪,肌力在3级以下。

1.3淘汰标准

①有严重的心、肝、肾、肺疾病或功能不全者;②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椎-基底动脉系统疾病者;③有感觉性失语及明显认知功能障碍者。

1.4治疗方法

1.4.1一般治疗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脑出血患者予脱水降颅压、止血、脑保护、对症支持治疗;脑梗死患者予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符合条件者予溶栓治疗。

1.4.2康复治疗治疗组在一般治疗基础上予以康复治疗。开始训练时间:脑梗死患者在病情不再进展48h后,脑出血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72h后。康复治疗师行康复治疗,采用Bobath、运动再学习、PNF、Rodd等技术相结合,按照中枢神经功能障碍的特点,由“近”及“远”循序渐进。主要内容包括:①早期定时改变,每2小时翻身1次;②保持床上良肢位;③关节被动活动(包括健肢体)。活动度由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最后到全关节活动度;④向健、患侧翻身坐起及坐立平衡训练;⑤由坐到站和站立位平衡训练;⑥患肢负重训练,包括患侧上肢和下肢负重;⑦步行与上下楼梯训练;⑧上肢同时用磨砂板、滚桶、木钉、套筒等训练;⑨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此训练穿插整个训练之中,包括排便、排尿、休息、入厕、吃饭、转移、活动(在病房周围,不走远路)、穿衣、上下楼梯、洗澡十项内容。以上训练每周5次,每次50min,实行一对一训练。整个训练期间教会家属正确的辅助训练及护理方法,以免因护理不当导致患肢再次损伤。

1.5评定

由神经内科医师进行评定,所有患者分别在治疗前24h及治疗后第4周进行评测。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定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法。

1.6统计分析

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和两组内采用t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分情况

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指数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治疗组积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积分

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积分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治疗组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说明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自然恢复能力,主要通过局部侧枝循环的建立、病灶周围水肿的消退、血肿吸收、血管再通及功能重建等方面[1]。但通过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在第4周时治疗组Fugl-Meyer和Barthel指数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

现代医学理论认为,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包括病理学方面的恢复和功能性恢复两方面。病理学方面恢复一般不超过3个月。因此,本课题中我们强调急性期给予及时有效的药物治疗,以改善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过程,减少神经元损伤。功能性恢复主要依靠大脑的可塑性机制,即大脑功能重组[2]。而早期康复可促进脑功能重组,其机制可能是:①早期康复可促进脑组织(尤其缺血半暗带)血流量的恢复,从而挽救短期内尚存活的脑细胞[3];②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部分休眠状态的突触被代偿使用,通过不断给予主被动等训练,使这些突触接近正常功能的新型神经环路网络,实现中枢神经功能的重组[4];③一个部位的结构受损后,通过早期康复干预,有助于周围组织及对侧半对功能代偿,实现脑功能重组[5]。因此,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迟缓期,以促进肌张力恢复为主,主要是采用良肢位摆放、变换,快速进行患肢的被动活动,刷擦和拍打患侧肢体的肌肉,使肌肉和关节运动不断向中枢神经输入本位运动和皮肤感觉的冲动,起易化作用;在痉挛期,以抑制痉挛为主,采用PNF等技术促进分离运动恢复[6-7]。一般认为Fugl-Meyer评定及ADL与肢体功能有很强的相关性,而系统的康复治疗可以使患者和家属了解运动功能学习的原理和方法,正确地学习和掌握训练技巧,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偏瘫后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了急性脑血管病的整体治疗疗效,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组.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3.

[2]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35-39.

[3]丁小君,熊海,赵清华.早期康复对急性偏瘫患者118例临床预后的影响[J].华西医学,2005,20:78.

[4]孙少萍,张淑美.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5,20:164.

[5]张福金,张华,郝淑凤.综合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173-174.

[6]朱学忠,高月亮.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及康复治疗[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5):117.

脑内出血的康复方法篇4

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36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36例患者在入院后即进行药物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护理,康复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结果:康复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是94.4%,常规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是77.8%。

结论:给予脑出血患者正确合理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脑出血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出血早期康复护理肢体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33-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大多数脑出血患者会出现偏瘫、失语等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都带来了许多不便,不但给患者带来了痛苦,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物质及精神负担。对于脑出血患者的治疗,除了给予必要的医疗手段外,合理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也是至关重要的。笔者通过对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36例脑出血患者进行研究,探讨相应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2方法。本组36例患者在入院后即进行药物治疗,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护理,康复治疗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针对性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具体的早期康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语言功能训练、患肢关节活动护理以及用药方面的护理。

2结果

3讨论

临床上一般认为在发病后30天内进行的康复护理干预属于早期护理,但仍以尽可能早为原则。对于脑出血患者而言,病情稳定后的早期护理,可加快血液循环,增强神经功能,并可促进动静脉的回流。下面根据笔者多年的临床经历,探讨总结一下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一些要点。

首先,心理的康复护理。几乎所有的脑出血患者均无法接受可能长期或者终身残疾的事实,故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忧郁以及烦躁情绪,这些情绪都会直接削弱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配合积极性。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在护理过程中给予细致贴心的照顾,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可借助于劝导、解释、启发等方式帮助患者认识问题,并可介绍一些成功病例,以进一步增强患者的信心,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早期康复护理。

其次,患肢的关节活动护理。患肢关节活动护理须遵循循序渐进、频率适中的原则。若为上肢,医务人员应该指导患者在卧、坐以及站时需保持肩胛骨的正确位置,如:侧卧以及仰卧时,应将适宜高度的软枕垫于肩背部,保证肩略前屈;坐立时,可以将患肢置于前方。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时,应站在患肢一侧,一手握住患肢一侧的手腕,一手置于肘关节上方,可轻缓地将患肢进行上、下、左、右等方面的伸曲以及旋转运动,运动幅度均由小到大,慢慢增加强度,每次15至20分钟为宜。若为下肢,医护人员可一手将患肢的踝关节握住,一手握住膝关节的下方,轻缓地进行髋膝关节的伸、屈以及内外的旋转运动。

另外,语言功能方面的护理。脑出血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语言障碍,可借助于语言康复护理提升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程度及速度。可通过反复朗读日常用语、发音训练以及器官训练等方式进行患者残留语言能力的增强及补助训练。在整个语言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注重循序渐进,要让患者不仅感受到成就感,而且又会激发求知欲,极大程度地恢复患者语言交流能力。

此外,用药方面的护理。医护人员应该根据医嘱给予患者静脉输注相关脱水药物,从而降低颅内压,输注甘露醇时的速度应适宜,确保药物在血液中的有效浓度,一般是15至30分钟内输入125毫升为宜。且在输注过程中要注意患者尿液的量以及色,若有尿血现象则提示可能是肾损害;尿多现象则提示可能是电解质紊乱,应进行尿检,从而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若患者使用了降血压药物,医护人员则需观测患者的血压,不可因血压过度波动而导致再次出血。

4结论

脑出血是临床脑卒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伴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其病死率有所降低,但患者因病而导致的功能障碍却严重影响其生活及工作质量。而康复护理,尤其是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躯体致残率、极大地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为更好地恢复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喜全,张京东.急性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13(1):28

脑内出血的康复方法篇5

我院自2002年购进北京宝润佳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的CRI-A电脑康复治疗仪(产品标准号:Q/HDBRJ001-2001,产品注册号:京药管械[准]字2001第2260175号)以来,临床应用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2年3月~2005年12月我科住院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均为脑梗死和脑出血,诊断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病初患侧肢体肌力0~3级,病程中无意识障碍。治疗组56例,男35例,女21例;年龄42~81岁,平均65.3岁;脑梗死45例,脑出血11例。对照组56例,男33例,女23例;年龄43~82岁,平均66.2岁;脑梗死44例,脑出血1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药物治疗均按《神经病学》(第5版)上脑梗死和脑出血急性期治疗原则用药,并对急性期的康复训练给予指导,包括患侧上下肢功能位的摆放,向健侧或患侧侧卧时的姿势摆放,并训练翻身、坐起、站立、平衡、行走和手的功能等[2]。

治疗组同时对脑梗死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一般病后2~5天)时即开始加用电脑康复治疗仪,对脑出血患者意识清醒,病后10~14天开始加用治疗仪,均每日1次,每次30min,10天为1个疗程。

1.3观察项目观察两组患者急性期过后患侧肢体肌力恢复情况,按《神经病学》中6级肌力记录法评定,并在6个月后随访,用Barthel氏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3]评定疗效(ADL1:完全恢复日常生活;ADL2:恢复日常生活或可独立进行家庭生活;ADL3:家庭生活需人帮助,拄拐可行走;ADL4:卧床不起,但保持意识;ADL5:植物生存状态)。

1.4统计学处理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急性期过后患侧肢体肌力恢复情况见表1。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肌力恢复情况比较注:两组比较治疗组肌力增长例数及肌力增长幅度均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2.2两组患者6个月后随访生活能力(ADL)情况见表2。表2病后6个月两组生活能力比较注:两组比较治疗组6个月后生活能力较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与功能重建是其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基础,可塑性指在结构和功能上修正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的现实,部分神经元的损伤,可通过临近完好部分神经元的功能重组或较低级的中枢神经系统部分代偿,脑皮质的神经重建是脑血管病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基础[4]。目前国内外有关报道指出[5,6],脑卒中偏瘫后的康复作用与疗效经科学证明是有效且被各家公认的,且康复开始越早,疗效越好。国内缪鸿石等[7]主张,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体征不再进展48h,GCS评分>8分,即可开始康复治疗。

理疗能增强局部血液循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改善神经肌肉营养,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防治肌萎缩,增强肌肉收缩功能,促进脑组织内血管扩张,缓解血管痉挛,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对脑出血能加速渗出物与血肿的吸收,促进神经组织的再生修复[8]。

CRI-A型电脑康复治疗仪是利用先进的软、硬件技术研制成功的新一代治疗仪,产品特点:(1)突出人体电生理特性:在模仿人体肌纤维动作的基础上采用的基波为对称双向脉冲波形,并利用各种函数波进行调制,形成了调频、调幅的组合治疗波形;(2)无电解和刺痛感:低频至中频的宽频带范围输出,具有抗适应性作用,能使患者在无刺痛感的情况下获得相应的治疗作用,从而加速病症的恢复过程;(3)全电脑化设计:充分发挥电脑软件的智能特性,根据电疗理论和专家的临床经验编制了适应各种病症的电脑处方,使用简便;(4)具有电路自动保护功能,确保使用的安全性。该产品将设定的时间,治疗强度以及不同频率的方波、正弦波、指数波、锯齿波、梯形波和三角波波形程序固化在芯片中,芯片产生的脉冲信号经过功率放大后,连接电极片作用于人体,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该仪器内设处方用于各种神经系统疾患所致的肌肉麻痹、萎缩、痉挛、瘫痪等症状,能局部消炎、止痛,促进神经肌肉功能康复,对急慢性脑血管病、多发性神经炎、颈椎病、肩周炎、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废用性肌萎缩、骨质增生等疾病均有一定疗效和作用。

偏瘫患者在早期运动训练的同时进行理疗,可互相补充,最大限度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减轻致残,提高生存质量[9]。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时往往先被送到综合医院,而多数综合医院,特别是基层综合医院,虽对药物治疗很重视,但缺乏正规的康复医师,且对急性期是患者康复的关键阶段认识不够,结果,急性期未注意保持患肢功能位摆放和进行充分的被动运动而造成关节挛缩等合并症,给后期的康复医疗带来很大困难,影响康复的疗效,如果能引进一些简单实用的理疗机器,在患者病情稳定后早期应用,可明显减少合并症的发生,提高康复疗效,有利于以后肢体进一步康复。

另外,本次总结中还观察到一些对肢体康复不利的因素,如患者年龄偏大(70岁以上),患病初肌力较差(0~1级),康复开始较晚(急性期后才开始),康复时间短(少于1个疗程),康复过程中自己锻炼不积极主动等,以上因素均影响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所以康复治疗中要注意重视早期康复(对预防并发症、改善肢体功能非常重要),强调持续康复,多指导多监督,同时注意患者的心理康复和家庭成员的参与,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刘和玉.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与重症救护.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74.

3朱镛连.神经康复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28.

4史玉泉.神经病学新理论与新技术.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232.

5倪朝良.脑血管病的临床康复.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34-36.

5DuncanPW,GoldsteinLR,HornerRB,etal.Similarmotorrecoveryofupperandlowerextremitiesafterstroke.Stroke,1994,25(6):1181-1188.

6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621-1622.

脑内出血的康复方法篇6

【关键词】冠心病;脑卒中;血脂;载脂蛋白;疗养康复

高脂血症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已经得到临床证实,载脂蛋白代谢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国内外均有相关报告[1],临床上各种药物对心血管疾病的脂代谢水平干预疗效报告颇多,但对老年心血管病疗养康复前后脂代谢情况报告不多。为了探讨老年人冠心病、脑卒中的血脂、载脂蛋白水平及疗养康复对其的影响,我们对90例心血管系统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进行了疗养康复前后的血脂、载脂蛋白测定,并作了组间及自身前后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7年2月~2008年2月住院疗养康复者90例,按心血管不同健康状况分为3组,其中冠心病组30例,男性26例,女性4例,年龄60~80岁,平均69.5岁;脑卒中组30例,男27例,女3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8.4岁;健康组30例,男25例,女5例,年龄60~78岁,平均65.5岁。

1.2方法

1.2.1血脂、载脂蛋白检测方法所有病人均于住院的第2天清晨采空腹血5mL,抽血前1d少吃油腻食物,空腹时间不少于10h,4h内分离血清,当日测定或置4℃冰箱保存。分别用酶法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用直接法测定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ApoA1、ApoB[2]。试剂均由四川迈克公司提供,仪器采用日本日立7020全自动生化仪。

1.2.2疗养康复方法采取自然因子、自然景观、营养膳食、处方运动、药物配合、健康指导6项措施综合运用的方法进行疗养康复,以15d为期进行前后血脂、载脂蛋白检测。

1.2.3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D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疗养康复前3组间的脂代谢水平对比(表1)

从表1可见,冠心病组、脑卒中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C的P均

2.2疗养康复后3组脂代谢水平自身前后对比(表2)

3讨论

1)血脂与冠心病存在着密切关系,但血脂异常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具有多样性,血脂中不同组分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也不同,仅笼统地用高脂血症来认识血脂与冠心病的关系也会显示出理论和应用上的不足[3]。

2)高TC、低HDL-C血症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已得到临床的证实,本文也得到了证明。本资料说明,老年冠心病和血脂代谢异常仍以高TC、低HDL-C为主,TG亦有影响,ApoA1明显低于对照组而ApoB增高不明显,说明老年冠心病载脂蛋白代谢异常以ApoA1降低为主,这与有关文献报告类似[4]。

3)血脂对脑卒中的影响,本组脑卒中的TC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低于对照组,说明脑卒中病人血脂代谢异常和冠心病人一样,以TC增高,HDL-C降低为主,TG亦有影响。有文章报告:TC低于4.0mmol/L易发生脑出血,脑出血与TC呈U型关系[5]。

4)载脂蛋白:ApoA1比对照组明显降低,ApoB无明显差异,说明脑卒中病人载脂蛋白代谢异常也与冠心病人一样,以ApoA1降低为主,ApoB增高不明显。

5)冠心病组和脑卒中组血脂、载脂蛋白各项指标相互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考虑两组病人可能与伴随相同疾病及病因有关,两组均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症、糖尿病等代谢紊乱。

6)以健康生活方式为主的疗养康复对心血管病人的脂代谢紊乱具有较好的干预效果,疗养康复综合了自然因子、自然景观、营养膳食、处方运动、药物配合、健康指导干预6项措施,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和影响远远大于单一的药物治疗,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合理膳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平衡心理之“四大基石”作用并有所扩展,因此疗效得以叠加,虽然我们观察的例数不多,时间不长,但疗养康复取得的疗效说明,对心血管病人进行疗养康复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何耀,等.冠心病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1和B水平观察[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0,18(4):217-219.

[2]叶应妩,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268-284.

[3]学术讨论会.脂质和脂蛋白代谢紊乱诊断和处理的当代挑战[J].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1994,13(5):264.

[4]张连峰,等.血小板和载脂蛋白在脑血栓发病中的临床意义[J].实用老年医学,1994,8(2):69-71.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好作文整理】贫困户申请书3篇
  • 下一篇:服装店铺转让协议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