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网络工程概念范例(12篇)

时间: 2024-03-30 栏目:公文范文

网络工程概念范文1篇1

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截至2008年,我国已经有143所高等学校开设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其中大学类高校89所,“211”大学21所,学院类高校54所,高校所在地覆盖全国26个省和直辖市[1]。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网络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有较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从事网络工程及相关领域中的系统研究、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该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与网络工程相关的基础知识与理论,以及各种网络系统设计、建设与维护技术,如网络协议体系、网络互连技术、网络服务、信息安全、组网实践、网络测试与管理等相关知识,也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应用软件与系统开发知识与技术,满足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过程中的多元需要。

为了让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网络应用软件与系统开发知识,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网络程序设计或网络编程课程。然而,由于网络工程专业在大多数高校的开设时间不长,相关任课教师对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因此对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课程内容设置与学时分配、实践环节内容与安排等还缺乏统一的认识[2-3]。本文依据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的体会,对该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阐述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希望本文能引起更多同行对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关注,从而尽快提高该课程的建设水平。

1教学目标与特点

1.1教学目标

根据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认为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习者了解网络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网络编程接口,理解网络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网络程序设计模型,同时具备进一步学习新的网络编程知识与技术的能力。网络工程专业的网络程序设计课程应重点教授基于网络编程接口的网络程序设计基础知识,为后续使用和开发网络应用系统打下基础。有别于信息管理类专业面向Web的网络程序设计,本课程的中心内容是基于操作系统套接口的客户/服务器程序开发技术。

1.2课程特点

程序设计课程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其多针对具体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学习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用法为主。网络编程接口在本质上与编程语言无关,因此网络程序设计与以前

作者简介:纪其进(1974-),男,讲师,工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通信;朱艳琴(1964-),女,教授,工学博士,副院长,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

的程序设计课程并不相同。网络应用程序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主要特点:

1)程序结构较为复杂。网络程序至少涉及客户端与服务器两方面,且需要双方协同配合,因此程序的结构和逻辑都比较复杂。

2)网络程序设计对操作系统知识和网络知识的依赖性很强。比如,多线程技术是避免程序在交互过程中发生阻塞的基本手段,因此开发者至少需理解操作系统的进程与线程的概念及多线程程序设计技术。再如消息驱动是Windows系统的基本机制,Windows网络应用程序开发也需要理解消息驱动机制。利用网络接口编程需要理解底层网络协议,特别是与网络接口直接相关的运输层协议知识。

2内容设置与学时分配

运输层以下的网络协议功能在操作系统内核中实现,或利用系统应用编程接口(API),通过专业的函数库实现[4]。尽管IEEE已经制定了网络编程的接口标准,各操作系统通常也支持标准接口,但一般会结合系统自身特点,对标准接口进行修改或扩展。因此,实际网络编程接口实现与操作系统密切相关。当前,Windows系统占据了工作站(含台式机)与小型服务器市场的主要份额,Unix系统(含Linux)则在服务器特别是大型服务器市场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情况,接触Windows系统的机会应该更多。因此,教学内容选择的指导思想是以Windows平台网络编程接口为主,同时兼顾标准网络编程接口。

网络程序设计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骨干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较丰富,实践性要求高。根据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我们为该课程安排了以下课堂教学内容:

第1章网络程序设计基础知识。本章介绍网络编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内容包括网络程序设计概念、进程与线程的基本概念、TCP/IP协议及其在操作系统中的实现、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的网络应用程序模型等。

第2章基于Berkley套接口的网络程序设计。Berkley套接口是事实上网络编程接口标准,它出自于Unix系统,Windows系统也尽可能地与之兼容。本章重点阐述Berkley套接口的基本用法,包括套接口编程的基本概念、面向连接的套接口编程、无连接的套接口编程及原始套接口编程等。

第3章Windows程序设计基础。在Windows平台上进行网络程序设计离不开Windows系统编程知识。本章介绍Windows编程的基础知识,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WindowsAPI的实现机制与调用方法及Windows消息机制。

第4章Winsock网络编程接口规范。Winsock是Windows系统中的套接口实现,经历了Winsock1.1到Winsock2.2版本的发展。本章在第3章的基础上全面介绍Winsock网络接口规范及其使用,包括Winsock1.1及Winsock2.2的扩展能力。

第5章基于MFC套接口类的程序设计。MFC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对基本的WindowsAPI进行了封装。Winsock编程接口的主要功能被封装成为CAsyncSocket和CSocket两个类。本章将通过实例说明这两个类的用法。

第6章Windows多线程网络编程技术。多线程可以避免网络应用程序被某个调用阻塞。本章介绍多线程技术的必要性、Windows系统的多线程机制、MFC对多线程的支持及多线程机制在网络编程中的应用等。

第7章Winsock编程接口I/O模型。支持异步网络程序开发是Windows系统的特色,为此Winsock引入了5种I/O模型实现非阻塞的套接口工作模式。本章分别介绍5种异步I/O模型的原理与使用。

第8章Winsock编程接口选项与I/O控制命令。套接口选项和I/O控制命令是在套接口建立以后对其各种属性进行操作。本章介绍Winsock编程接口的基本选项及主要I/O控制命令的用法。

第9章网络程序设计实例。网络编程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与分析实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基本知识与技术。本章通过讲解分析实例中的各种网络编程技术巩固前面所学的知识,为以后的综合应用打下基础。

本课程重在教授网络编程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内容选择主要是为了满足教学需要,而非求全求深。因此,部分网络编程相关知识没有在课程中出现,如Winsock对网络服务质量的支持、IPv6版本套接口等。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在第3~6章。其中第3章是整个网络编程的基础部分,而第4章和第5章则包括了Windows平台下网络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第6章的多线程技术是无阻塞同步网络编程的基本技术。第7、8两章内容与操作系统关系较密切且较抽象,是课程的难点。我校为该课程安排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8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根据重点难点内容分析结果,我们按表1分配课堂教学学时。

3课程实践环节

3.1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传统的网络课程教学方法多以讲授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为主、少量的验证性实验为辅。网络程序设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引导学生掌握最新的网络编程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如不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则不仅所学基本知识难以得到深入理解和巩固,更不能将其灵活运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系统讲述网络编程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认真完成网络编程实验的教学。

3.2教学组织与学时分配

实验是基本的实践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更快地实现从概念理解到实际编程能力的转变。每次实验前,教师首先讲解实验的设计目标、要求和所需的编程技术,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进行初步的需求分析和程序设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解答学生提出的需求分析、设计与实现问题,为学生提供帮助。实验结束后,学生需按一定的格式规范按时提交实验报告;教师通过实验报告检查和评价学生的实验质量。如有条件,可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简短的讨论,让学生总结和分析自己的实验体会。

我们根据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制定了实验计划。实验包括验证型、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三种。验证型实验主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网络编程知识,通过重复课堂示例掌握某一项网络编程技术。设计型实验需要学生利用某一项网络编程技术,根据具体问题要求设计并实现一个网络应用程序。综合性实验需设计并实现一个相对复杂的网络应用程序,其中需用到多种网络编程知识和技术。全部实验内容包括Berkley套接口编程实验,Winsock套接口编程实验,利用原始套接口进行PING程序的设计及实现,基于MFC套接口类的网络编程,电子邮件程序的设计与实现(SMTP客户端、POP3客户端程序)或FTP客户端实现及聊天室软件的设计及实现。实验报告与其他课程基本类似,有相应的实验题目、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等内容。实验结果要包括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分析、解决方式及心得。表2总结了实验的内容与学时分配计划。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集中1周左右的时间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以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础,实现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实用价值的网络应用系统。课程设计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实验中所学的各种方法与技巧进行综合性应用,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编程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课程设计报告包括系统需求分析、功能设计及各模块详细设计等,类似于计算机类毕业设计论文格式。

4结语

网络工程专业是近年来为满足社会信息化需求而出现的相对较新的专业。该专业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开设该专业的各个院校对某些课程的教学尚缺乏统一的认识。本文以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

据,结合个人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探讨了网络工程专业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基本问题。文中讨论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特点,给出了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和实践环节安排建议,希望对完善网络工程专业以及网络程序设计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规范格式]:

[1]刘悦,张远,贾忠田.高等学校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的科学规范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4):120-121.

[2]王一飞,吴素芹.网络编程技术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8(34):20.

[3]冯健昭,肖德琴.网络编程教学改革探索[J].现代计算机,2009(8):69-70.

[4]叶树华.网络编程实用教程[M].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DiscussiononNetworkProgramDesignforStudentsMajoringinNetworkEngineering

JIQi-jin,ZHUYan-qin

(School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006,China)

网络工程概念范文篇2

关键词:网络;概念;结构与变化;认知

中图分类号:b8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12-0075-06

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曾经以十分思辨的方式指出,一切事物都是概念,科学赖以存在的东西就是概念自身的运动,并且,概念或纯概念(客观精神)是“范畴之网”。虽然后来黑格尔庞大哲学体系中的概念论一度沉寂下来,但自上世纪初以来,他的哲学概念论似乎又重现光芒。当代科学认知哲学特别是概念变化(conceptualchange)理论研究可以说是重新找寻并印证了黑格尔哲学概念论的主要精神实质①。这些研究表明,人类思维中的概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些新概念、新隐喻的产生和变化,常常意味着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科学革命的爆发;概念间的关系并非线性的、原子式的,而是相互作用和网络化的,或者说,概念的产生和变化只能是在作为整体的概念网络内发生。WWW.133229.Com当然,新的研究是在多层面上展开的,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历史上逻辑“共相论”到语言哲学层面的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概念原型”到人工智能中联结主义的“语义网络”,从科学理论层面的“迪昂—奎因论题”(duhem-quinethesis)再到科学历史认知的“本体网络”和“树干转换”等,都显示出超越黑格尔思辨体系而寻求实证说明的努力。笔者认为,当前有关概念结构与概念变化的研究呈现出一种网络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反映出人类语言和科学思想交往的扩大,以及不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但是,对网络化不可作过度的阐释,不能矫枉过正,也不能就概念论概念,还必须站在客观知识的高度,为概念论寻求跨文化的心理类型和认知类型的说明。

一、从逻辑“共相”到概念的“家族相似”

关于概念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其最初的讨论是同逻辑学中关于“共相”或本质的探寻联系在一起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最早在其“论辩术”中通过对最概括的概念进行对分以寻找下定义的方法。例如,他曾用一个钓鱼人的定义来说明这种方法②。这种依靠增加“限定词”进行划分的方法是后来亚里士多德“属加种差”定义方法的前身。

有研究表明,虽然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中不可能找到一个与“概念”这一术语相当的名词,但是通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大致上在两种意义上表述“概念”:第一种是将概念理解为关于对象本质属性的完整思想,即回答“这是什么”的问题。例如,把概念理解为本质知识的表达,或关于存在实质的言辞的定义;第二种是将概念理解为“被思考的东西”,或者,如果所指的是三段论前提的要素,就称为界限、规定性、前提的名词等③。这里,不管是在逻辑学还是语言学的意义上,亚里士多德的概念都是作为一种思维抽象,即用肯定或否定的形式把握对象的属性及其种属关系,以确定言辞表达的本质内容。

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关于“共相”或一般与个别关系的激烈争论,构成了中世纪逻辑学研究的最初的方法论基础。按照中世纪大逻辑学家阿伯拉尔的观点,逻辑的基本问题是关于共相的问题。他认为,共相并不只是无意义的声音,而是具有一定思想内容的所指,它是用来表达从个别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相似性和共同性的“概念”。但是,一般性的概念只存在于思维中,它与客观现实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他甚至说:“通过命题表述的近乎是事物自身具有的方式,而事物并没有被指称出来。”④唯名论者奥卡姆虽然用他的“奥卡姆剃刀”摒弃了加诸概念之上的“实体形式”、“本质”、“隐秘的质”等,但他仍然认为共相是有关许多事物的记号,例如声音;并且它只存在于意念和理智当中。他赞同阿维森纳的观点,说:“在理智面前,一个形式关系到众多性,根据这种关系才说共相,因为共相是理智中的意念。”⑤

19世纪末,著名逻辑学家弗雷格在“意义与指称”一文中将语言学中的意义和指称作了划时代的区分。例如,“启明星”和“长庚星”同指金星,但两者的意义不同,因而不是同一个概念。他强调指出,概念或意义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语言与对象的指称关系,意义是大于指称的;意义正是概念的意义,人们借助于概念来理解所指称的对象,从而使所指称的对象有了意义。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于1916年提出了语言学上一个著名的观点:一个符号或一个词项是音响形象和概念的结合体;音响形象是所谓“能指”(signifier),概念则是所谓“所指”(signified)。他说:“被称为概念的意识事实是跟用来表达它们的语言符号的表象或音响形象联结在一起的。”⑥他认为,概念的作用正如音响的音节划分一样,是对浑然的经验之物进行划分。

从以上简要的勾勒不难看出,西方概念论的发展史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所谓“共相论”(“本质论”)和“观念论”。即通过对对象一般属性、固有属性和本质属性(即共相)的思维抽象来构造概念的内涵,或以定义的方式寻求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来满足“对一般概括的渴求”,其结果通常是观念形态的,即把概念看作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东西。我称这种概念构成为原子论的和线性式的:它主要着眼于单个实体可以分割的属性和特征,并限制和固化这些属性和特征,再用一般名词(声音符号)加以指称;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蕴涵式的种属关系或线性递推关系;就单个概念边界来说,它是精确和固定的。然而,这种概念构成实际上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例如,一些词语或概念所指称的诸事物(成员)之间并没有所谓共同的属性或特征,或者说,其成员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并不完全相等,它们之间许多时候仅存在着相似性,并组成一定的结构。对于这样的概念又该如何定义呢?

为解决这些问题,奥地利著名语言哲学和逻辑学家维特根斯坦试图以概念网络论取代概念本质论。维特根斯坦在他早期的思想中,通过对语言的哲学分析形成了自己的概念网络说的雏形。在《逻辑哲学论》一书中,维特根斯坦把语言看作是与世界相对应的映射关系;语句或命题只是提供了原子事实的“逻辑图象”或“逻辑形象”。而逻辑图象的共同的部分则构成所谓“逻辑形式”;它与现实或事态的关系仿佛几何学与现实及事态的关系。在维特根斯坦看来,力学理论对物理世界的描画,与视网膜对现实的感知一样,是通过“网眼”的方式实现的。“描画世界的不同体系是与不同的网眼相对应的”,但“种种规律,象因果律等,所处理的是网,而不是网所描画的东西”⑦。也即是说,“网”是像纯粹几何学那样的概念化了的东西。我认为,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图像说及概念网络说对他后期思想的形成是有影响的。他后期提出的“家族相似”理论正是基于概念的网络说之上的。因为他在后期代表作《哲学研究》中说得很清楚。他写道,在“语言游戏”活动中,“我们看到一种错综复杂的相互重叠、交叉的相似关系的网络:有时是总体上的相似,有时是细节上的相似”。这里,他以家庭成员具有某些家庭的相似特性来比喻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以及由这些相似性所构成的概念之间的网络关系。即所谓“家族相似概念”⑧。

需要指出的是,《逻辑哲学论》一书中德文原文是sachverhalt,照原义应译为“事态”(stateofaffair)。“事态”这个词的内涵不同于传统上一个个的、基本的“原子”或“属性”⑨,有些类似于后来学者所说的“样例”或“范式”;当人们说到事态的时候,已经是指经验世界中由某些原子事实组成的实体结构或状态,这种结构和状态不仅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概括性,而且具有了整体性和关联性。显然,“事态”一词与“网眼”、“家族相似”概念是有关联的。当然,维特根斯坦的概念论仍然有着原子论的痕迹。正如学者陈嘉映指出的,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论仍然是从“是否具有共同性质”来探讨概念的,而且在他那里,有些概念是家族相似概念抑或所有概念都是家族相似概念,这一点并不太清楚。这些使得他的概念论不足以说明概念自身的结构。倒是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奥斯汀的工作比维特根斯坦的工作更近了一步。它表明概念的结构和表征可以是多种多样的⑩。

二、从语言的“概念原型”到“语义网络”

对于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来说,概念的构成是一个认知过程。通过认知,人们很容易清晰地刻画出概念的内部结构。也就是说,概念的形成不只是逻辑学上共同属性的思维抽象,它还是具有相似属性的成员间的概括、归纳和识别的过程。

心理学家e.rosch于1973年在其《概念的内部结构与语义范畴》一文中指出,概念所包括的成员在典型性的程度上是有差别的,其中某些成员的典型性程度高,而另一些成员的典型性程度较低;典型性的水平依赖于该成员与其他成员共有属性的多少。通常,概念形成的刺激维度既不是孤立的又不是单一的,它主要以它的最具有典型性的实例(“原型”)来表征{11}。这样,原型形成过程也就包括了概括、归纳和识别等认知环节。

可以看出,概念的认知边界是模糊和变动的,概念的形成不是以“全或无”的方式进行的,而且,概念所依据的原型和特征只能发生于认知主体与对象的直接的互动认知活动中。这一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语言起源于人们的互动性的感知体验,它由人们的感知体验,经过范畴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了有关对象的范畴和概念,最后再用语言符号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可以说,只有感知才能有原型;没有感知的原型只能是抽象的属性,或者只是以离析的方式对属性元素的组装。

应当说,认知心理学家和认知语言学家关于概念的原型和特征的研究是对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说的证明。他们的假设前提是,概念的不同成员间的相似度存在着差异。但是,概念的原型说(还有特征说)同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说一样仍然没有彻底摆脱原子论的影响。这不仅因为(尤其是)原型说立足于寻找孤立的最佳实例,而且因为其依据原型所作的定义性特征通常被看作是绝对的属性,而事实上没有任何一种单一属性是在定义某项事物中必不可少的{12}。与之相反,一种基于网络的概念模型和知识表征模型却可以避免这一不足。

早期网络模型中最著名的是a.collins和r.quillian(1969)的“语义网络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将语义知识表征为一种由相互连接的概念组成的网络。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概念,概念间的关系用连线符号连接起来。通过这种复杂的语义和概念网络可以看出,各个概念之间有两类不同的关系:一是子集关系,一是属性关系。重要的是,在网络中一个概念意义是用其他概念来表示的(即不用一集语义基元来描述这些词或概念的意义),而且概念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它的所谓本质特征{13}。在此基础上,a.collins和e.r.loftus于1975年进一步提出新的语义网络模型——激活扩散模型。该模型最大的特点在于概念间的关联度是以概念间的连线距离来表示的,而概念的关联度又是依据经验来确定的;在不同的概念组群内部,概念更易于激活与扩散。这表明,新的语义网络模型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随着人工智能中联接主义的复兴,概念的网络化表征得以强化。一个经过训练后对刺激作出准确反应的网络可以获得对应于该刺激的概念。例如,如果一个网络的输入单元用来检测动物的特征,而输出单元用以确定动物的种类,如狗、猫等,那么该网络就能获取关于狗或猫的概念。这一概念不是由某个特定结点来代表,而是由当给出一组典型特征作为输入时出现的一个典型的单元激励模式来表征的。显然,在一个分布式网络上作为结点激励模式的概念表征同传统的概念表征是很不一样的{14}。认知科学哲学家a·屈森斯在《概念的联结论构造》一文中指出,为了解释概念的显现,需要有一个基于经验的非概念的心理内容的观念;这一观念并不必然涉及概念间的句法关系。所谓“内容”,是指世界的某个方面呈现于主体时所采用的方式;客体、特性和事物以这种方式在经验中给出。而概念的真值恰恰是依据这一“内容”而不是概念间的句法关系构成。同时,概念的内容又依赖于视角的转换,这一转换超越了“任务域”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制约。可以说,正是经验内容的视角转换为人类提供了完整的“认知地图”,这个认知地图是概念联结论的基础{15}。

与概念的网络结构相联系的是概念的变化取向。因为网络系统本身对信息的处理是并行的和交互式的,它具有非线性、自组织、自适应的动力系统特征。就概念网络来说,概念的形成依赖于网络系统的输入与输出,依赖于概念结点的分布式交互作用。这样,概念与概念之间不仅有着类属关系,而且具有包含关系、占有关系、位置关系、时间关系、因果关系、相近关系等,其动力机制类似于人类神经网络的激活与抑制关系,并具有网络系统的一般特征。因此,当我们用网络来表征概念时,它本身已经蕴含了概念变化的机制。

那么,概念的网络化表征以及与之相近的“框架”、“程式”、“脚本”等表征形式的形成,是否意味着传统有关概念的“定义”表征被完全取代了呢?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中有一种忽视或完全否定概念的“定义”表征倾向。那种试图取消定义的必要而充分条件的观点,似乎成为一种时髦。但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分偏颇的观点,有矫枉过正之嫌。因为,就其本质来说,概念无非是根据某种共同的属性和特征将部分对象归入某个范畴当中,并用符号形式或名称来指称它们。而要概括对象的属性和特征自然离不开思维的抽象;虽然思维的抽象也不能保证所概括对象之间在属性和特征方面的完全一致性,但至少可以做到大致上相同或相近,这正是概念定义和概念原型得以形成的前提。从联结主义的角度看,局部化(localized)联结图式表明,每一单元都代表某种对象或属性,例如单词识别系统中,每一单元代表了可能在场的特征、字母或单词的一种假定,单元的激活程度表示的是对于相应项目是部分输入的信任程度。离开了局部化的联结图式,那种不依赖于任何加工单元的系统联结很容易被看作是神秘的黑箱状态。事实上,基于联结主义的概念表征和基于规则和形式主义的概念表征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相容的{16}。

三、从科学理论“整体论”到科学革命的“树干转换”

科学中的网络观最初是与一种科学理论的整体论相联系的。这个整体论即所谓“迪昂—奎因论题(duhem-quinethesis)”。在法国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史家皮埃尔·迪昂的论述中,物理学理论始终占据着中心的位置。他的核心观点是,物理学理论是一个整体,其理论中的单个命题或假设不能单独地交付实验检验。他说:“物理科学是一个整体,必须看做一个整体;它是一个有机体,其中单独一个部分不能发挥作用”{17},“物理理论乃是一个由逻辑上有联系的命题组成的体系,而不是一系列不连贯的力学模型或代数模型。这个体系的目的不是要对实验定律提供一种解释,而是要对它作出描写和自然分类,因而它是整个被接受下来的”{18}。虽然在迪昂的“整体论”中,我们没有看到有关概念与理论的明晰区分,也没有关于概念网络的直接表述,但是他的论述由理论的整体性进入到意义的整体性层面,进而引导人们把理论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世界加以理解,并将这个意义世界与经验世界作整体性的对应,而意义世界本身则可以构成一个相互融贯的命题系统或概念系统。这便是不少学者认为迪昂的整体论已经具有了意义或概念网络观的端倪的原因{19}。

与迪昂的整体论相近,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奎因在《从逻辑的观点看》一书中虽然也承认,“从整体上看,科学既依赖于语言,又依赖于经验”,但他否认在任何场合都可以做出这种区分,也否认任何陈述可以孤立地由某些特定范围内的经验事实来检验。因为,“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陈述不是个别地而是仅仅作为一个整体来面对感觉经验的法庭的”{20}。我们所谓的知识或信念的整体,从地理和历史的最偶然的事件到原子物理学甚至纯数学和逻辑的最深刻的规律,是一个人工的织造物。它只是沿着边缘同经验紧密接触。或者换个比喻说,整个科学是一个力场,它的边界条件就是经验{21}。“我曾极力主张可以通过对整个系统的各个可供选择的部分作任何可供选择的修改来适应一个顽强的经验……人们觉得这些陈述较之物理学、逻辑学或本体论的高度理论性的陈述具有更明确的经验所指。后一类陈述可以被看作在整个网络内部比较中心的位置。”{22}相比较而言,奎因的整体论由迪昂的物理学扩展到所有的自然科学学科,甚至包括人文科学在内。他对作为整体的意义理论的阐述,使他的整体论成为“语义学的整体论”{23}。

另一方面,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说对科学史中的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学派发挥着影响作用。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指出,对于常规科学来说,其内部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和技巧类似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通过规则和假定而是通过相似和模拟科学的这一部分或那一部分联系起来。换句话说,“各种承诺——概念的、理论的、工具的和方法论的——所形成的牢固网络的存在,是把常规科学与解谜联系起来的隐喻的主要源泉”{24}。可以说,“科学革命就是科学家据以观察世界的概念网络的变更”{25}。美国科学哲学家达德利·夏佩尔用“推理链”或“理由链”的术语直接触及到科学理论中的概念变化问题。他指出:“意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精确的东西。我们用以理解我们周围世界的概念具有开放性。意义的固定性是科学的障碍,而开放性则是科学动态发展的关键。”{26}从这种开放性的、变动不居的视点,夏佩尔发现科学史上的一些重要概念,其前后变化之间都有一条清晰可鉴的“推理链”。例如,电子这一概念不过是这一术语诸种用法的家族,这些用法是通过推理链联结成“世系—血统(或表亲)”关系的{27}。

显然,科学哲学家们在谈到科学概念网状化时必然要涉及科学概念变化问题。近二十多年来,许多学者把目光转移到概念变化(亦称“概念转变”)的研究上来{28}。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库恩在后期思想中认为,范式之间并不是不能跨越的;跨越的前提是所谓类术语或概念的分类系统的转变,即所谓“范式转移”(paradigmshift)。认知心理学家m.t.h.chi(1992)提出一种“本体网络论”来解释概念结构与变化。chi等从本体论(ontology)的角度来分析概念结构,指出所有的实体(entity)可分为三个类别:物质(matter)、过程(process)和心智状态(mentalstate)。分类在本体上的不同是基于下层的概念是否来自相同的属类别归属。(如图2所示)在这里,所有的概念都有它所归属的类别,类别之间是不相容的;概念改变就是改变概念所归属的本体论类别,即跨越本体类别间的概念改变{29}。当代著名认知科学家萨伽德在《概念革命》一书中探讨了历史上七大科学革命中表现出的实质性的概念变化{30}。他认为,概念变化涉及实质上概念系统的改变与部分关系的改变。其中最根本的变化类型是主干转换(treeswitching)。

我们看到,科学概念变化研究不论是认识论的还是本体论的,都触及到这样的问题:即同样是科学概念,何以相互间有着巨大的差异?为什么一种概念能够向另一种概念转变或跨越?其变化的依据和动力机制是什么?等等。许多学者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学者邱美虹指出,chi的本体概念论比较清晰地揭示出概念变化的具体脉络,且能很好地说明概念变化的动力机制,而萨伽德的概念变化说基本上都还停留在现象的描述阶段。例如,萨伽德的概念变化只是停留于同一本体范畴中,其树干转换虽然有某些经验事实依据,但始终无法上升到本体类别的高度。其“特创论”到“进化论”的树干转换显然不如从本体概念的角度,将这种转换看作是从“物质”(实体)的概念本体树(特创论)向“过程”的本体概念树(进化论)的转换,更有说服力{31}。

笔者认为,对于概念变化问题的研究应当从人类客观知识的高度,把人类科学看作是一个网络化的概念体系,即将本体论概念类型的划分与跨文化认知和心理类型联系起来,特别是与东西方不同的自然观及认识论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本体论概念类型的划分才不会只是在相对狭窄的“概念域”内进行,也才能实现最大限度的跨越本体的“树干”或“树与树”之间的类的转变。

注释:

①[加]保罗·萨伽德:《病因何在》,刘学礼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85页。

②④⑤[英]威廉·涅尔、玛莎·涅尔:《逻辑学的发展》,张家龙、洪汉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4、266-267、343页。

③[苏]阿·谢·阿赫曼诺夫:《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说》,马兵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69-170页。

⑥[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2页。

⑦[奥]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1-92页。

⑧以上几段引文均见[奥]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8页。

⑨此观点参见《逻辑哲学论》一书中文版郭英写的“译者后记”。

⑩陈嘉映:《语言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218页。

{11}roch,e.h.(1973).ontheinternalstructureofperceptualandsemanticcategories.int.e.moore(ed.),cognitivedevelopmentandtheacquisitionoflanguage(pp.111-114).newyork:academicpress.

网络工程概念范文篇3

关键词虚拟社区电子社区网络社区数字化社区数字社区智能社区

1引言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的最后10年所出现的最激动人心的事情。随着网络对社会全方位影响的不断扩大,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对虚拟网络世界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种新名词、新概念,如虚拟社区、网上社区、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这些概念有些是重合的,有些是有差别的,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因此在使用这些名词时有着很大的随意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去定义它们,怎样界定它们的联系,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又有着什么样的包含关系,困惑着许多人。本文旨在通过对虚拟社区、电子社区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差别,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纠正这些概念认识上的混乱。

2虚拟社区、电子社区、数字(化)社区等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2.1虚拟社区的产生与发展

虚拟社区的雏形,在万维网发明以前就出现了,实际可追溯到1984年Brand和Brilliant创建的TheWell(WholeEarthLectronicLink,全球电子讨论链),主要用来实现“虚拟邻里关系”的交互式讨论和协商,1990年Well引进Cyberspace的名称,虚拟社区开始进入世人的视野。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虚拟社区迅速发展。从最初的电子公告版到新闻组,从网上聊天室到在虚拟社区服务器上构建自己的主页,一大群素昧平生的人由趣味相投而经常在线聚会,“匿名”的乐趣和摆脱空间限制的信息交往自由,使众多参与者在这个网络上构筑交流个人经验、分享兴趣的虚拟社区。随着虚拟社区的成熟,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在网上集结、传文件、讨论和聊天,使用者因此获得了真正社会交往意义上的网络传播的乐趣。与此同时,虚拟社区自身的扩张也极其迅猛。一个典型的例证是:1994年由DavidBohnett创建的Geocities社区网站,到1998年3月,其访问人次已达1420万,1999年时,已拥有350万个会员站点。

在中国,虚拟社区也是由BBS和新闻组起步的。通过BBS和新闻组,网民可以实现一种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1997年10月,“网易”在国内第一个创建虚拟社区服务,“新浪”也随即宣布把虚拟社区作为主攻方向之一。而成规模的应用意义上的虚拟社区的出现,则是以1998年3月大型个人社区网站“西祠胡同”的创办,和1999年6月创办于美国硅谷的“全球华人虚拟社区”ChinaRen的登陆为标志的。其中,“西祠胡同”成功地发展了以讨论版组群为主导的社区模式,而ChinaRen则第一次以聊天室为核心,开发了游戏、邮件、主页、日志等一系列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内容。由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等方面的特殊原因,中国的虚拟社区的发展速度和繁荣程度一直十分引人注目,它们大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多功能、立体化的社会交往空间。这些虚拟社区所涉及的分类主题和交流主题,涉及了实在化的当代社会的几乎所有重要现象和事件。正是在共同探讨相同和相似主题的过程中,虚拟社区加大了社会阶层的凝聚力,它们不仅体现为地区、人群、阶级的汇聚,有时甚至反映了民族情绪聚合的观念水平。

2.2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与智能化社区概念的产生

电子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实际可追溯到美国最初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其1993年2月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正式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旨在建立“一个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无缝网络”,使分布在全美各个地区的社区成为真正的智能电子社区。之后美国《大众科学》杂志对此又作了一个系统的概说,构筑了一个美国电子社区发展的全景图: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性的和世界性的电子通信网,它能把任何人与其他地方的任何人联系起来,并提供几乎是任何种类的可视化的电子通信。用户可以把计算机、交互式电视、电话这三种不同属性的设备结合起来,把这种装置与电子通信网挂钩,传呼机、移动电话等数字式电子通信工具也可以与通信网相连。能够提供远程电子银行、教育、购物、税收、聊天、下棋、电视会议、医疗、图文电视、数据广播、信息查询、电子邮政等服务。美国政府的设想,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讨论“地球村”和“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的热潮。

随着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空前的应用,信息技术本身已经溶入全球国民经济,乃至人们的生活之中。支撑信息技术的平台就是计算机、通讯技术,其具体表现基本形式就是数字化。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必将通过交流才能产生价值,另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在现代经济活动、人民生活中蕴藏巨大的需要,这就势必需要一个数字化的平台。包括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岛、数字细胞等概念的提出,无非都是为数字化信息在各个不同空间区域为信息共享、交流及延伸出来的服务提供系统通道。信息要进行广泛的传播,是需要社会有机的综合。在城市,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空间是城市,体现信息化的是城市骨干网;城市骨干网与下一级应用子网的连接能通路,重点在系统网络体系的构造,或作为基础的支撑,为各个应用的基本单位社区提供连接。而信息交流和产生价值需要具体的应用层的支撑,这些应用和增值将是依托社区为基础,那么数字化社区的概念应运而生。智能化小区是随着数字化社区的发展而发展来的。数字化社区包括了智能化社区。

3虚拟社区、电子社区及相关概念

3.1虚拟社区与网络社区

虚拟社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最早提出“虚拟社区”这一个概念的是英国学者HowardRheingold。他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以虚拟身份在网络中创立的一个由志趣相同的人们组成的均衡的公共领域。其实虚拟社区的概念核心来源于“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是指计算机创造的所有环境。在虚拟现实中,人们再也感觉不到习以为常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概念,唯一实在的就是它的物理外壳——计算机、网线、外部设备等,而通过这些工具展示虚拟现实具有模拟性、互动性、人造性、身临其境、远程展示以及网络化交往等特点。从虚拟现实出发引申出了虚拟社区、虚拟社团、虚拟城市、虚拟国家等一系列基本概念。1993年HowardRheingold又在著名经典之作《虚拟社区》一书中,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一群主要媒介为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Fernback和Thompson在1995年将虚拟社区定义为:通过既定领域内的不断联系,在虚拟空间中形成的社会关系。Balasubramanian和Mahajan在2001年对虚拟社区做出如下定义:虚拟社区是具备四大特性的任何实体,即人的聚合体、合理的成员、虚拟空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交流过程。尽管他们对虚拟社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一致同意使用“虚拟空间”这一关键要素来界定虚拟社区。

国内对于虚拟社区没有权威统一的定义。杜骏飞认为:虚拟社区,或称为网络社区、虚拟社群,它并非是一种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而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以旨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而戚攻和邓新民认为,网络社区在网络社会中具有一般社区的实体表现:第一,网络社区是一个空间单位;第二,网络社区存在着一定的人群;第三,网络社区内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互动表现为合作、竞争、同化、冲突、适应等各种形式;第四,网络社区具有相应的组织对社区进行管理,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需要。林子华认为网络社区具有二重界定性。一重界定的网络社区是着眼于现代社区建设中的物质标志,表明特定社区建设中所应具备的网络信息设备、网络信息通讯及网络信息使用等各种指标情况。二重界定的网络社区是着眼于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网络空间的形成,表明网络信息沟通对人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撇开第一重界定,按第二重界定来说,网络社区相当于虚拟社区,它们是同一的。因此这两个词常互用。3.2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智能小区

(1)电子社区。电子社区从广义上是指社区信息化,实质上就是社区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也就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本质是对物质社区及其相关现象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社区,以促进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和高速,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的社区。电子社区就是要通过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图形图像技术,依靠社区宽带网络,实现家庭智能化,社会管理现代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从而全面提高居民的工作效率、生活效率和生活质量。

从管理层面来说,电子社区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区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社区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涵盖社区生产与生活的所有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从技术层面来说,电子社区就是以全要素数字地形图、数字正射影像(包括航空、卫星遥感影像)、数字地形模型(DEM)、社区三维景观模型为空间定位的基本信息数据,结合地下管线、规划、土地、交通、绿化、道路、环境、经济、开发、旅游、房地产、人口、工业、商业、金融、电讯、电力等我们所关心的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控与决策系统,如综合市情系统、社区规划系统、交通指挥系统、配电管理系统等。

电子社区的形式可能是电子城市、电子街道和电子城镇,包括某一区域范围内的政府机构、企业、学校、医院、图书馆、社团、购物中心、银行、邮局、酒店、旅馆、车站、码头、机场、娱乐中心和家庭等基本信息节点。

(2)数字社区与数字化社区。数字化社区,人们习惯上简称为数字社区,是现实社区的数字化映射,是数字城市不可缺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数字化社区,便没有数字城市,数字化社区是联通家庭和数字城市的关键节点,数字化社区可以有效地组织整合社区内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及经营业务的共享。公民在网上可以享受到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和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提供的全程服务,使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它同电子社区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倾向于从宏观出发,就整个大环境而言,它可以由数字化社区、数字城市和数字国家等组成。数字化社区从微观出发,强调数字化社区作为数字城市的基本单元。建设部关于“建筑住宅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国家标准,将数字社区定义为:“数字社区是指数字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准的社区,是数字城市的组成部份,未来数字社区的集合,将覆盖到整个城市乃至到整个社会。社区数字化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网技术、IC卡技术、互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数字化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使社区内的政府管理部门城镇居民、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或享受各种社区内部及外部数字化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资源。”

(3)数字社区与智能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智能社区是不完全等同的,数字社区包括了智能化住宅小区。由于“数字城市”与数字社区不仅具有强烈的信息时代前卫观念色彩,而且应用前景十分激动人心,因此在智能化住宅小区工程建设领域的人士,积极地把数字社区的概念引入智能化住宅小区,并将两个概念等同统称为数字社区,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智能社区强调的是小区中提供“以人为本”的高科技手段的智能化服务和管理;而数字社区在通常意义上的智能小区基础上,更加强调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它的建设目标是在未来数字化信息社会里,实现人类共同的“无距离、无时差”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实现住宅的智能化功能和管理。也就是说,数字社区是在智能社区概念的基础上,与整个“数字地球”、“数字城市”连在一起,是它们的一部分,具有更高的含义。数字社区与智能小区概念的最大不同是,数字社区建设的出发点是把小区作为整个数字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来考虑。强调的是在小区内实现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供更多的社会化数字化信息服务。

4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网络社区、虚拟社区、电子社区、数字化社区都是“网络社会”的表现形式。“网络社区”等于“虚拟社区”、“网络社区”大于“电子社区”或“虚拟社区”。虚拟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分布式集成化的人际交流环境,它涉及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中虚拟现实、多媒体、网络通讯、人工智能、CSCW等多个领域,也关系到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虚拟社区的功能在于它能够集中并搜索到人们迫切需要的各类资讯,为社区成员提供和创造充分的互动和交流的机会,使成员产生对社区的忠诚度,促使虚拟社区蓬勃发展,当虚拟社区蓬勃发展时它的经济效益就出现了。虚拟社区已经被认为是电子商务中的一种重要商业模式,虚拟社区的存在破坏了原有商业交易的平衡,将更多的控制力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使买方地位得到加强。虚拟社区概括了未来一大类应用,凡是涉及人与人交流的领域,虚拟社区都有用武之地。对虚拟社区的研究,将促进虚拟会议、实境式电子商务、远程协同工作、数字图书馆、虚拟研究所、远程教育、网络娱乐等应用的实现,并进而迎接虚拟社会的到来。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与数字化社区的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广义上指的是社区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并列为社会信息化的三大主题,是社区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电子社区的形式大到数字城市、数字国家,小到数字社区、电子城镇和电子村庄;而数字社区或数字化社区是和数字城市联系在一起的,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区域,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社会的一个基层组织。数字社区是由数字地球和数字社会引申出来的。数字社区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的有机结合点,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应用设施之一。数字社区应当覆盖整个城市,因此它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当各种类型的数字社区建成以后,才能构成丰富多采的数字城市,只有最后整个地球都数字化了,才能真正实现社区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周玉陶.网络虚拟社区建设对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影响[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2)

2杜骏飞.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J].现代传播,2004(1)

3严康敏,赖茂生.信息高速公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网络工程概念范文篇4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在线意义建构汉语网络词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语言随之诞生。其精炼的形式表征,丰富多变的语义内涵,深得广大网民的喜爱。目前,网络词一般为书面形式,但中间也夹杂着口语的特点,因此有些网络词显得过于繁琐。笔者以为,形式表征繁琐的网络词很难拥有高普及度,能流传开来的网络词必定至少具备以下三种特质中的一种:1.经济性强。形式表征要尽量的简洁,如“GG(哥哥)”“MM(美眉)”等。2.新创性强。务必摆脱传统构词法的束缚,充分体现作者的创造力,如“恐龙”“水母”等。3.诙谐性强。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去表达略显平淡的事物,如“菌男霉女”等。国内学者白解红、陈敏哲对汉语网络词“X客”的在线意义建构进行了相关研究;刘智慧对英汉网络语言的构词进行了相关研究;刘桂兰、蒋向勇从模因论的角度研究了汉语新式缩合词。本文拟在前贤基础上,在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以“富二代”和“高富帅”式复合词为例,尝试展现汉语网络词在线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

二、“富二代”和“高富帅”式复合词在线意义建构解析

美国加州大学认知语言学家Fauconnier于1994年正式提出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BlendingTheory)。该理论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1+1>2)”,批判了传统的语义组合观,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参与整合的概念经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与精制(elaboration)三个加工程序后,最终得到浮现结构。

沈家煊将概念整合分为“糅合”同“截搭”两种类型。区分糅合型整合与截搭型整合,最主要是看参与整合的两个概念之间是相似还是相关。例如,一个概念ab,另一个概念xy,如果a和b之间的关系对应于x与y之间的关系,形成了“a:b=x:y”这样一个方正格局,即概念ab与概念xy之间的关系相似而不一定相关,是一个糅合型整合。以“墙角”为例进行说明。(加底线的是词,不加底线的是概念,概念不一定有现成的词。)

a.人b.人体底部(脚)

x.墙y.墙体底部(-)xb:墙脚

根据上述分析可得,“人”和“人体底部(脚)”的关系对应于“墙”和“墙体底部”的关系,形成了“a:b=x:y”这样一个方正格局,即参与整合的两个概念ab和xy的关系相似而不一定相关,因此,“墙角”的整合方式隶属于糅合型整合。

如果参与整合的概念ab与概念xy具有某种联系,形成的则是一个线形链条“ab—xy”,即二者相关而不一定相似,是一个截搭型整合。以“归侨”为例进行说明。由于参与整合的两个概念“回归祖国(归国)”和“旅居国外的中国人(华侨)”具有相关性而不一定具有相似性,因此,“归侨”可以看作是由“回归祖国(归国)”与“旅居国外的中国人(华侨)”截搭而成的。

概念隐喻理论反映出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习惯借用一个相对熟悉的事物去理解另一个相对陌生的事物。概念隐喻理论所涉及的“域”包含的是预存知识结构,而概念整合网络中包含的则是一个个临时构建的“心智空间”。故概念隐喻理论不能展现出新概念在线意义建构的过程,而概念整合理论则可以办到。因此,本文选用概念整合理论,对“富二代”和“高富帅”式复合词的在线意义建构过程进行详细解析。

(一)“富二代”式复合词在线意义建构解析

“富二代”指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批民营企业家的子女,他们靠继承家产,拥有丰厚财富。“富二代”一词的意义建构过程较为透明:富人+第二代=富二代。“富人”与“第二代”是一对具有相关性而不一定具有相似性的概念,故进行的是截搭型整合。

改革开放造就了中国第一代富人,然而普通工人以及农民等均未能享受政策带来的财富,他们依旧贫穷,他们的子女由于起点低,教育环境不佳,仍未能摆脱贫穷,我们习惯称这一代人为“穷二代”。岳长顺(1993)认为,以某个词为原型,通过替换词素的方式创造新词的过程叫类推造词法。由此可知,“穷二代”是经“富二代”类推得到的一个新词。与之相关的词还有“官二代”“花二代”“民二代”“星二代”“文二代”“红二代”等。再以曝光率颇高的“红三代”一词来说,它的类推过程如下:首先,由“富二代”类推获得“红二代”;接着,由“红二代”类推得到“红三代”。首先来谈谈“红二代”的意义建构过程:在中国人看来,“红色”同“中国革命”是一对相关概念,例如用“红色歌曲”指代“中国革命歌曲”,故“红色”同“中国革命家”亦是一对相关概念,即二者位于同一框架,又因人们善用框架中较突显的事物去转喻该框架中不太突显的事物。因此,第一步,用较突显的“红(红色)”来指代“中国革命家”;接着,将“富二代”同“中国革命家的子女”进行整合。如:

a.富人b.富人的子女(二代)

x.革命家(红)y.革命家的子女(-)xb:红二代

上述二词的整合形成了“a:b=x:y”这样一个方正格局,表明参与整合的两个概念ab和xy的关系是相似而不一定相关,故为一糅合型整合。接着,再来谈谈“红二代”是如何演变为“红三代”的。

a.第二代b.革命家的第X代传人(红X代)

x.第三代y.革命家的第X代传人(-)xb:红三代

该整合形成了“a:b=x:y”这样一个方正格局,说明参与整合的两个概念具有相似性而不一定具有相关性,即该整合亦为糅合型整合。

“富二代”是此类复合词的中心词,其成员词皆为“富二代”的类推产物,类推过程如图1所示:

图1“富二代”类推构词图

(二)“高富帅”式复合词在线意义建构解析

从词义来说,“高富帅”有两种理解版式:1.高大、富有、帅气;2.身材高大,拥有丰富财力且阳光帅气的男性。第一种意义的建构过程如下:高大+富有+帅气=高富帅,“高大”“富有”和“帅气”三个概念具有相关性而不一定具有相似性,故为截搭型整合。至于“高”“富”“帅”这三个词的排序问题,有如下可能:“高”与“富、帅”相比,更接近用来指称姓氏,故中国人习惯将其置于首位;“富”“帅”的排序则可能参照了人们心目中关于富和帅的重要程度排名情况。第二种意义的建构过程如下:基于第一种意义,“高富帅”指的是三个被突显出来的特质,于是人们选择使用“高富帅”去转喻具备这三种特质的男性。最终,“高富帅”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身材高大,拥有丰富财力且阳光帅气的男性。该形式表征体现了网络语言表达的经济性。

在“高富帅”一词问世后,人们对其进行类推,得到了“矮穷矬”。“矮穷矬”是“高富帅”的对立概念,其中,“矮(身材矮小)”对应“高(身材高大)”,“穷(贫寒)”对应“富(富有)”,“矬(长相丑陋)”对应“帅(长相帅气)”。类似的词有,“白富美”“甜素纯”“糕富帅”和“土肥圆”等。其类推过程见图2:

图2“高富帅”类推构词图

经分析可得,“矮穷矬”和“白富美”的意义建构相对透明,但“糕富帅”“土肥圆”和“甜素纯”的意义构建就显得不那么简单了。举例来说,“土肥圆”是由“白富美”类推而来的词,但二者并没未呈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富(富有)”并不能类推出“肥(肥胖)”这个意义,“圆(身材圆润)”也不一定就是“美(美丽)”的对立意义。笔者以为,“土肥圆”一词的在线意义建构过程应该如下:(d、e、f分别为D、E、F经转喻后的形式;)

a.白净、富有、美丽的女性b.白净、富有、美丽(白富美)c.特质D、E、F(def)

x.土气、身材肥胖且圆润的女性y.土气、肥胖、圆润(-)xc:土肥圆

由于上述整合形成了“a:b=x:y”这样一个方正格局,表明参与整合的两个概念ab和xy的关系相似而不一定相关,即上述整合方式隶属于糅合型整合。

在此还有一个排序的问题,为什么经过整合获得的不是“土圆肥”“圆肥土”亦或是“圆土肥”等其他几种情况呢?笔者以为,“白富美”一词对于“土”“肥”“圆”顺序的排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之所以将“土”置于词首,是因为它和处于“白富美”词首的“白”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土”和“白”同为颜色词;是“土肥圆”而不是“土圆肥”,这是一种随机选择接着被默认的结果:该词的原作者将“土肥圆”这个版本于互联网后,该版本迅速蹿红,网民渐渐接受并默认了这样一种排序。

“糕富帅”是一个诞生于2012年12月的新兴网络词。它的产生过程如下:由于口角,民众打翻了新疆人的切糕,被切糕商贩要求赔偿16万元。此事在网上被闹得沸沸扬扬,网民风趣的称那位卖切糕的新疆人为“糕富帅”。该词的意义构建不同于上述几种复合词的意义建构,笔者以为,其在线意义建构过程至少经历了以下三个程序:1.由于“切糕”一词突显出来的部分是“糕”,人的大脑便自动检索出与“糕”发音相同的词,如“高”“膏”“羔”等。“高”在读音为[gāo]的词范畴中尚属原型,故人们很容易便将“糕”同“高”建立起联系;2.根据语言经济性原则,“出售天价切糕的商贩”这种表征方式过于繁琐,此时,人们急需一个已知的且较简洁的词模版去表征上述繁琐的内容。又因为“高”已经和“切糕”建立了联系,所以,“高”系列的词组便被激活,再究其普及程度,故“高富帅”无疑是最佳选择;3.将词模版“高富帅”与表达内容进行整合,过程如下:(经过转喻,用“高”指代个头高的人,用“糕”指代切糕商贩)

a.个头高的人(高)b.富有,帅气(富帅)

x.切糕商贩(糕)y.赚钱手段卑劣,素养低(-)xb:糕富帅

上述整合形成了“a:b=x:y”这样一个方正格局,表明参与整合的两个概念ab和xy的关系相似而不一定相关,故为糅合型整合。

x与b整合产生了“糕富帅”,同时也赋予了切糕商贩“富有”和“帅气”这两大特质,而其实际形象却截然相反,网友正是借此讽刺切糕商贩那卑劣的赚钱手段以及缺乏素养的举止。

三、结语

不同于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故本文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网络词在线意义建构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清晰地展现出了“富二代”和“高富帅”式复合词在线意义建构过程;2.“富二代”和“高富帅”式复合词的中心词分别是“富二代”和“高富帅”,其他成员词围绕中心词向四周扩散;3.归纳出了汉语网络新词产生的一般过程:首先,通过截搭型整合创造出经济性强的网络新词,并将其作为词模版;接着,结合表达的内容,将词模版进行类推,从而获得更多的网络新词。

因文章篇幅有限,仅涉及到“富二代”和“高富帅”式复合词,所得结论的普遍性必定不高,因此该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白解红,陈敏哲.汉语网络词语的在线意义建构研究——以“X

客”为例[J].外语学刊,2010,02:25-30.

[3]刘智慧.英汉网络语言的构词共性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

科学学报,2011,(5):119-122.

[4]刘桂兰,蒋向勇.汉语新式缩合词的模因论阐释[J].中国外

语,2012,04:45-50.

[5]吴为善.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6]Fauconnie,G.&M.Turner.ConceptualIntegrationNetworks[J].

CognitiveScience,1998(2):133-187.

[7]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4):5-12.

[8]Lakoff,G.&M.Johnson.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

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3.

[9]Evans,V.&M.Green.CognitiveLinguistics:AnIntroduetion

[M].Edinburg:EdinburgUniversityPress,2006.

[10]岳长顺.论类推创造新词[J].世界汉语教学,1993,(2):116-119.

网络工程概念范文篇5

关键词: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网络营销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028

1引言

CNNIC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女性网购群体规模达18100万,是2010年7303万的近2.5倍;同时,女性移动网购群体规模在2015年也突破15223万。女性网购、团购比例分别达62.7%和29.1%,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0%和26.2%。一方面,是女性自身的行为特点加速推动网购市场的发展:女性网购群体不仅上网时长达4.17小时,远高于网民整体的3.74小时,而且她们的互联网应用更加活跃、种类更加丰富,具体表现在她们对各类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更高;另一方面,女性作为部分家庭的网购决策者(统计局调查显示,北京市家庭网购决策者中超过2/3是女性),更加突显了这一群体的消费能力。抢夺女性市场是电商企业未来的重点战略之一。

中国女性消费者的自我概念是影响消费性为的心理因素。美国著名的消费行为学家Hawkins指出,消费者不会选择那些背离自我概念的产品,只会选择那些与自我概念一致或者强化的产品。女性消费者的产品或品牌态度与女性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之间存在着正强化关系。掌握中国女性消费者的自我概念结构及其变化规律,预测其消费态度,对电商企业来说十分必要。

2理论概述

2.1自我概念定义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James于1890在其出版的名著《心理学原理》(ThePrinciplesofPsychology)中首次提出了自我概念(self-concept)。他认为,自我概念就是由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构成的自我意识。这一界定表明了自我概念的实质是自我意识。这一概念提出后广受关注,学界开始了深入的研究。

2.2女性自我概念的5F模型

国内学者杨晓燕在前人自我概念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女性消费群体进行调查研究,构建了中国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系统结构的5F模型,该模型包括情感自我(Feeling-self)、家庭自我(Family-self)、心灵自我(Freedom-sdf)、表现自我(Fashion-self)和发展自我(Fervor-self)。中国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系统结构有五种成分,它们分别代表女性在家庭、审美、事业和社会交往中的自我形象。女性自我概念的五种成分既是决定女性消费态度的心理因素,也是女性消费生活方式的结果,它们彼此之间相互制约,也相互促进。

家庭自我较突出的女性特别关注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家人的生活优于自己的个人生活,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式女性;这类女性消费者的家庭自我在整个自我概念系统中通常比较突出。

表现自我较突出的女性喜欢表现自己,向他人展示自己的个性,消费中喜欢“我行我素”,喜欢通过外表、形象和语言等方面吸引他人的关注。对服装、化妆品等消费类别和产品较偏好,喜欢追逐时尚。

发展自我较突出的女性积极向上,渴望成功和成就。发展自我较突出的女性一般会积极参与取得一定社会地位和职业成就的消费活动,如通过教育和学习提升其知识、能力和修养,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取得事业的成功。

情感自我较突出的女性易感情用事,常以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应对客观世界,青睐有情调的消费生活方式,对产品和品牌的情感意义比较注重。

心灵自我较强的女性一般较关注内心世界,对外在世界不太关心,消费欲望较低;选购产品和品牌时比较冷静、客观和果断。在她们的自我概念系统中,各种成分相对和谐。

3基于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的网络营销策略分析

本文根据杨晓燕教授的女性自我概念5F模型进行市场细分,把女性网络消费

者分为5大类,分别是家庭自我型市场、表现自我型市场、发展自我型市场、情感自我型市场、心灵自我型市场。不同自我概念结构的女性,其网络购物动机的诱因不同。电商应当根据女性自我概念的不同,实施针对性的策略。

3.1家庭自我型市场的网络营销策略

家庭自我突出的女性,比较在乎家人的生活,对自己私人用品要求不高,所以对个性因素一般也不考虑。另外,家庭自我突出的女性,不喜欢浪费,购物大多数时候比较理性。对于家庭自我突出的女性消费者,电商的营销活动强调商品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并能提供有利于她们家庭生活的服务。

苏宁红孩儿客户互动中心为家庭自我突出的年轻母亲提供专业服务。苏宁红孩儿培训内部员工成为育儿专家。育儿专家能够为年轻的母亲提供育婴知识、营养知识,等等。育儿专家在为顾客咨询的过程中,为顾客推荐合适的商品。家庭自我突出的女性讲究实惠,关注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如果她们能够在科学的指导下购物,她们的满意程度会得到提升。

3.2表现自我型市场的网络营销策略

表现自我突出的女性,她们个性张扬,喜欢表现自己。她们会因为个性因素而产生对时尚的追求。电商如果以这类女性消费者为目标群体,要在产品设计和宣传时,强调产品的时尚和个性。快时尚的电商主要是以表现自我型的女性为目标市场,例如乐蜂网、蘑菇街、美丽说,等等,都是表现自我型女性关注的网站。

乐蜂网自有品牌采用达人经济模式,为用户提供“美容时尚达人”,打造专属女性的时尚解决方案。乐蜂网的时尚达人分为三类:明星达人、专家达人、草根达人。目前,乐蜂网以明星达人和专家达人为主。2016年启动“孵蛋计划”,将投资数亿元打造草根达人品牌,这项计划不仅包括美妆产业,还涉及服装时尚产业。所谓的达人,其实是意见领袖,她们代表了表现自我型女性的形象,她们的意见能够引导女性顾客的购买行为。乐蜂网的达人们拥有众多粉丝,潜在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乐蜂网能够获得表现自我女性的青睐,重要的原因在于网站是表现自我型女性穿衣打扮的意见领袖。多数女性不够自信,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建议;因此,企业不仅为表现自我的女性提供表现个性的时尚产品,更重要的是善于利用意见领袖制造时尚潮流,传播时尚信息,让这类女性顾客相信企业的服务就是专业。

3.3发展自我型市场的网络营销策略

发展自我突出的女性,她们追求社会地位和事业的成功,她们对自我的要求很高,对象征个人身份的私人物品要求也很高。具有成熟购买力的发展自我突出女性,青睐高品质的商品和高质量的服务。这一论断在走秀网身上得到验证。

走秀网的顾客主要是女性。走秀网的前身是一家成立于2008年的老牌奢侈品电商,后逐渐转型为中产阶级提供海外商品和生活方式,专门挖掘那些时尚、特别、高品质又难以买到的东西。改变定位之后,2015年,走秀网的用户数迅速破1000万,移动端消费占比达到80%。更重要的是,客单价从原先的500-800元涨至1600元。2016年1月18日,其CEO纪文泓透露,即便是首次下单用户,平均客单价也在1200元以上。

走秀网的经营经验表明:能够抢夺发展自我女性市场的电商未来一定属于那种能真正提供优良价值和高服务品质的公司。

3.4情感自我型市场的网络营销策略

女性因为左脑发达的缘故,情感大都比较丰富;尤其是情感自我突出型的女性,更加注重情感需求。情感自我突出的女性消费者在选购产品和服务时比较注重自己的主观感受,偏好能抒发或表达内心感受和体验的产品和品牌。这类女性消费者特别关注产品和品牌的内涵或象征意义;同时,她们对价格敏感,追求实惠。

1号店是网上超市,专门提出了名为“她经济”的销售指数,包括美容护理、保健、家居、办公用品、生鲜、母婴等六大品类。美容护理产品是1号店发展最迅猛的品类,而都市丽人人群是1号店最主要的消费人群。美护用品最怕的就是买到假货。通过“品牌直通车”战略,1号店和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品牌商实现了从全球、亚太区再到中国区的多层级对接,确保了美容护理产品是正品。

1号店除了在物美价廉方面做得很出色,其在满足女性顾客的情感需求方面也值得同行借鉴。从大嘴“姚晨”正式复出,拍摄1号店的品牌TVC广告开始,1号店掀起了一波主要面向女性群体的主题营销活动。如同广告代言人姚晨,除了多彩的演艺生涯之外,卸下明星光环的她,在生活中,也是个孝顺的女儿,成为人妻,当了妈妈,工作上和老公相互支持,婚后继续着精彩,这就像现代女性在职场和生活中也不断的切换于不同的角色,一边是爱美的独立白领丽人,一边是妥帖照顾家人衣食起居的女神。依靠一次次的专场促销活动,1号店很好的把这一诉求链接起来,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品牌体验。姚晨作为1号店的广告代言人,传达了女性家庭角色、审美角色及情感角色,引起女性的共鸣,尤其能满足情感自我型女性表达情感的需求。这在1号店的营销中,无论是微博主题活动还是微信的传播,都贯穿其中,形成有效的持续的美丽声势。

针对情感自我型女性顾客,电商所推出的产品不仅要物美价廉,同时还要满足其情感需求。

3.5心灵自我型市场的网络营销策略

心灵自我突出的女性,她们不喜欢彰显个性,喜欢追求内心的平和,对物质消费需求低,比较理性。为了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详,心灵自我女性特别喜欢文化历史和宗教书籍,对有意义的培训班感兴趣。所以对心灵自我突出的女性,电商对产品的设计不要夸张,也不要异类。营销的传播也要符合心灵自我突出女性的心理,要有内涵。例如,如是曼陀罗工作坊,就是以心灵自我的女性为主要的目标顾客。

如是曼陀罗工作坊,又名慈光中心,是提供心灵辅导类课程的培训机构。慈光中心2006年于香港成立。慈光中心的主持人游继彪、黄素恩夫妇,致力于举办各类与家庭、婚姻、亲子有关的工作坊。如是曼陀罗工作坊通过相关课程为学员提供心理辅导。如是曼陀罗工作坊的微信营销很成功,众多学员都关注其微信公众号,学员通过公众号及时了解最新的培训信息。如是曼陀罗工作坊每周固定的时间,在微信群上为顾客提供有意义的讲座,并在微信上与学员互动。如是曼陀罗工作坊的收费较贵,主要面向中产阶级的心灵自我型女性消费者;但是,如是曼陀罗的学员忠诚度很高。

如是曼陀罗工作坊的微信网络营销策略的成功,说明心灵自我突出的女性虽然物质消费欲望低,但是精神消费欲望强烈,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同时,如是曼陀罗工作坊微信网络营销策略的成功,也说明心灵自我突出的女性顾客也需要聚集在一起交流。营销者为心灵自我突出的女性消费者创造互动交流平台,增进她们在精神层面的交流,会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从而带来更好的市场效益。

4结论

电商企业只有把握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的结构特征,才能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略。根据女性自我概念的结构特征,将女性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在目标市场尚未满足的需求上进行定位,设计相应的产品和品牌,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营销组合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晓燕.中国女性消费行为理论解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2]傅春林.中国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与消费产品和品牌态度之间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2010,(11):63-65.

[3]黄玮.自我概念结构与女性旅游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5):391v397.

网络工程概念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5-5695-02

1概述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融入大量高素质的网络人才。因而,社会对各个高校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上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计算机、通信及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必修课,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与通信交叉学科,具有实践性、复杂性、更新快的突出特点,被公认为是一门较难学好的课程。

2网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繁杂零碎,难以重点突出。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教学内容包括了大量的概念、原理、协议等基础知识,且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彼此交织在一起。授课过程经常局限于各种协议数据格式和技术细节上,忽视了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的重要性,很难突出授课的重点内容。

2)难以建立完整的网络知识体系。该课程包含大量的概念和协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会有意识的减少基本原理的叙述和该理论的分析过程。许多学生认为计算机网络是一些概念,太简单,但遇到实际问题,却不知如何解决,缺乏对知识体系的建立和知识间的融会贯通。事实上,任何计算机网络的前沿技术都是以基本原理为基础的,只有重视基本原理的学习,学生才能快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最新技术。

3)实验环境过于落后。大多数高校的网络实验室设备陈旧,与现实的网络应用不同步,仅能进行较基础的实验,不能胜任当前需要的实验。然而,若投巨资购买大量的网络设备构建高水平的实验室,不是所有高校都能承担的。因此,利用有限资源,构建合理实验平台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4)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计算机网络教学活动中,由于授课学时有限,通常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缺乏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的,该课程包含了大量比较抽象的基础理论知识,例如数据通信、体系结构、路由原理和协议等,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比较排斥该类知识的学习。

3教学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审核了计算机网络教材的理论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合理分类,列出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根据网络实验的基本功能,对其合理分类,使其更好地辅助网络课程的教学;其次,提出教学过程应遵循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最后,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对教学手段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改进和优化。

1)理论内容分类,突出重点和难点。将教材[1]中复杂的理论内容进行整理,教学过程应放在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上,重点讲解网络体系结构、ISO/OSI和TCP/IP参考模型、各个分层中的协议、以太网、TCP/IP协议族以及网络的典型应用,其中,TCP/IP参考模型、路由协议、TCP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Socket编程、TCP/IP协议族各层之间交互等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适当增加课时和教学实例,便于学生对这些难点教学内容的理解。

2)网络试验合理分类。网络实验[2]有助于对网络原理进行深刻理解,提高网络的使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根据网络实验的这些特点,我们将计算机网络实验分为原理验证型、应用实践型和研究探索型三种类型。原理验证型实验一般需要借助于基本的网络硬件设备或仿真实验系统,再现网络原理的工作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原理;应用实践型实验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理解网络原理,提高应用和维护计算机网络的技能;研究探索型实验通常用于探索新知识、协议或某种猜想的验证,适合于研究生或网络专家,也是促进计算机网络学科快速发展的主要手段。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所有网络实验划分成原理验证型、应用实践型和研究探索型三种类型,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最适合的实验类型,强调“原理为本,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合理组建网络平台。

3)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自底向上”逐个介绍各层的概念和工作原理,同时利用一些常用的网络应用(比如邮件发送等)来讲解各层协议的工作原理和它们的交互过程。此外,为了使学生了解网络的实际工作过程,以学生熟知的中国教研网为例,讲解TCP/IP协议是如何交互的,便于理解其工作原理;将交换机、路由器、各种网卡及各种网线等网络设备现场组网,并演示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过程,使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更直观、更有效地呈现在教学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总之,在教学方法上,摒弃填鸭式教学,提倡案例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教学,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

4)改进教学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各种逼真的模拟软件演示网络设备的工作过程,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掌握这些设备对数据传输中的处理过程。为了巩固和验证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针对计算机网络各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我们开发了各章的试题库,并分发给学生使用,学生可以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测试。借用计算机网络课程辅助教学系统-NetDemo[1],该系统以动画形式将常见问题及其相应方法呈现出来,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开放学习的网络平台,便于师生及时交流和共享教学资源,使学生不仅学习计算机网络的理论,还使用随手可触及的网络,随着现实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环境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网络的创新需求,也是计算机网络理论向前推进的动力。

4结束语

近年来,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受到了极大地关注。针对该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和方法。希望能给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点借鉴。

参考文献:

网络工程概念范文篇7

关键词:网络教育;智能搜索;个性化;概念网;智能兴趣

中图分类号:TP18文献标志码:A

Personalizedintelligentagentsearchengine

orientedtonetworkeducation

WULihua1,2

,LUOYunfeng1,FENGJianping2

(1.InstituteofSystemEng.,HuazhongUniv.ofSci.&Tech.,Wuhan430074,China;

2.Dept.ofComputerSci.&Edu.Tech.,HainanNormalUniv.,Haikou571158,China)

Abstract:Tostudytheintelligentizationofsearchtoolsfornetworkeducationresourcesandprovidepersonalizedinformationserviceofintelligentagentsystemforstudents,the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apersonalizedintelligentagentsearchengineisproposedbasedontheconceptnetworkandintelligentsearchagenttechnologyunderthebackgroundofcurrentnetworkeducationresourceenvironment.Comparedwiththetraditionalsearchengine,theengineimplementskeywordsearchinginconceptandhasbettersearchprecisionandefficiency.

Keywords:networkeducation;intelligentsearchagent;personalization;conceptnetwork;intelligentinterestingagent

0引言

随着Internet信息资源以指数递增,现有的搜索引擎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高质量地获取网络信息的需求,特别是网络教育环境下的用户,其学习行为及兴趣基本上在本学科领域之内,常用的传统搜索引擎不能更准确、及时、权威地检索出他们所需求的信息.现有搜索引擎的局限性表现在:(1)基于简单的关键词或查询条件匹配,往往输出大量的文档,而真正与用户信息需求相关的文本却很少;(2)对查询结果的排序算法主要依据关键词的词频、位置、邻近度以及更新日期等指标,这种基于关键词的需求模型不能全面反映用户的兴趣趋向.

[1]面向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环境下的用户,提出构建个性化智能搜索引擎的一些新观点和新方法,如学科领域语义网络、兴趣过滤模板和个性化智能兴趣等.设计个性化智能搜索引擎,屏蔽与用户需求不相关的信息,并帮助用户根据个人兴趣类型和学科专业信息需求,自动在Internet上查找所需的信息,提供真正意义上“所得即所需”的个性化网络信息服务.

1智能搜索

近年来,出现许多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技术,如垂直搜索引擎、主题网站、数据推送技术、过程跟踪技术、智能搜索和协同过滤等.其中,智能搜索技术[2]克服传统搜索引擎的缺陷,通过网络信息挖掘技术提取用户的兴趣,然后根据用户的兴趣过滤搜索引擎所返回的结果,使得搜索结果可以极大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目前它已经成为Web网络信息检索的核心技术.与传统的搜索引擎相比,其特色主要表现在:(1)信息收集和处理智能化.采取有效搜索策略,按一定语法规则智能地、有选择地自动收集网络信息,运用推理机制和学习机制,对收集来的网络信息智能处理和理解.(2)信息检索智能化.采用自然语言检索入口,允许用户自由表达查询请求.(3)信息检索个性化[3].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用户访问的历史信息进行兴趣规则抽取,以此预测用户将来的行为,并根据用户的评价和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

2个性化智能搜索引擎设计

2.1设计思想

系统主要从“信息检索模块”和“个性化智能兴趣”这两个方面进行智能化研究.主要设计思想为:在全文检索的基础上,运用“概念语义网”构建“学科领域语义网络”,实现概念的扩展检索,以提高系统的查全率;再通过“网页过滤器”和“个性化智能兴趣”,建构学生的个人兴趣模型,过滤出学生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以提高系统的查准率.

2.2系统结构系统主要分为5个组成部分(见图1):信息检索模块,搜索Robot,网页过滤器,兴趣索引数据库和个性化智能兴趣.

(1)信息检索模块进行查询子句的分词处理后提取关键词,采用“概念树”结构,实现关键词在概念方面的检索,将目前基于“词”的检索提高到“概念”层次;

(2)搜索Robot按照一定的策略在Internet网络教育资源中抓取网页,并将网页交给网页过滤器;

(3)网页过滤器根据用户提交的“领域词”(兴趣主题关键词)建立网页过滤模板template,每日多次调用Robot获取过滤信息源进行过滤,找出用户感兴趣的网页,并将网页交给兴趣索引数据库进行存储;

(4)兴趣索引数据库采用全文检索技术,对搜索来的网页内容进行基于“词”的索引,再对应概念语义网中所出现的“领域词”,用“词频法”计算领域词在网页中出现的频率,以表示该领域词与网页的相关度,最后按照词频大小进行排序,并形成倒排文档,存储在兴趣索引数据库中;

(5)个性化智能兴趣通过对学生检索结果的个性化信息提取,建构学生的个性化兴趣模型,并对模型进行维护和更新,实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目标.

3模块设计及实现

3.1信息检索模块

信息检索模块基于概念语义网络实现.“语义网络”是知识的一种图解表示,“概念语义网络”由节点(概念)和弧线或链线(节点之间的关系)组成.其中,概念(Concept)通过字、词和词组等描述元素表达.概念语义网络[4]的构建需要具有一定规模的知识作为基础,而且知识表达要准确、清晰,整体结构层次要完整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发生变化.在网络教育环境中,用户学科领域知识的分类相对稳定且准确,使用领域知识表示用户的某种学习兴趣偏好完全可行,见图2.

这里,系统通过构建“学科领域语义网络”提取用户兴趣特征,然后建立用户的兴趣模板template过滤网页信息,完成对用户学习兴趣的定制.为了能尽快接近用户的实际兴趣,在系统注册时也可以通过分类列表让用户自愿选择感兴趣的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记录在用户Profile文件中.

3.1.1学科领域语义网络的构建

构建“学科领域语义网络”的具体方法如下:

(1)用“概念树”的方法建立概念之间的上下层关系.上层概念是其所有下层概念共同属性的归类,下层概念则是从不同角度对其上层概念的细化.最上层Ω是虚拟层,使整个概念树形成一个整体.用户对概念节点的访问频率体现出用户对该概念内容的兴趣.

这里,每个概念节点都可以按学科分类代码(1992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为基础进行概念编码标志,并且每个概念都带有一个集合,由该概念的同义但不同描述元素组成,比如:Φ(计算机软件)={软件,程序,software}.集合可以根据同义词词典或实际需要进行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这样处理还可以忽略概念的语种差异,对文档中存在的中英文互用进行识别,将这些信息存入概念库(ConceptBase)中.概念标志可表示如下:

Code[Concept]{Discriptor1,Discriptor2,…,Discriptorn}

(2)每个概念可与其他概念建立相应的关系.该关系不同于分类中上下层关系的横向关系,可采用不同的弧线来表达概念之间的不同关系.3.1.2概念扩展检索

在系统“分词词典”中提供一个主词典、同义词词典及蕴涵词词典.学生输入查询请求后,由“分词词典”进行分词后提取领域词,并根据概念语义网赋以相应的概念编码标注,检索模块对概念进行扩展.具体而言,它实现概念层次上的同义扩展检索、概念拓展检索和相关联想功能.

3.2网页过滤器

网页过滤器是整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某一网页具体过滤过程如下:根据用户学科领域语义网络中的“领域词”建立网页过滤模板(用户兴趣模板),过滤模板template向量表示为

添加到兴趣索引数据库中.这里,过滤阈值θ的确定十分困难,理论上尚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阈值设定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系统查全率或检准率;而用户的兴趣不同,过滤阈值也会有所不同.这里阈值的设定可以参照相应的用户兴趣示例网页集确定.[5]

3.3个性化智能兴趣

由于系统面向的是网络教育环境中的学生,而这些学生的学习行为基本上在本学科之内,其兴趣范围较Internet上的普通用户要稳定,因此可以在语义网络上形象地构建学生个人兴趣网络.在概念语义网络的基础上,系统通过学生对检索结果的反馈信息,逐渐建立起各概念节点的横向联系,采用对学生的学科子树上的各节点及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等级计算,得到学生兴趣点的概念和关联等级排序.即系统不仅可以得到学生感兴趣的关键词,还能得到学生所感兴趣的一组相互有关联的兴趣词,以此确定学生的兴趣趋向.智能兴趣运行在系统的查询接口模块中,学生提出查询请求后,信息检索模块通过检索对概念进行扩展,然后智能兴趣再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模型提取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并将检索结果呈现给学生.

4系统特点

本系统的主要特点如下:(1)自动过滤用户不相关文档,以提高检索精度和效率;(2)将目前基于词的检索提高到概念层次,实现关键词在概念方面的检索;(3)在全文检索的基础上,运用概念语义网络实现概念层次上的同义扩展检索、概念拓展检索和相关联想,提高系统的查全率;(4)通过个性化智能兴趣建立学生的个人兴趣模型,过滤出学生所需信息资源,提高系统的查准率,并能快速自适应用户兴趣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5

结束语

将智能搜索技术应用于网络教育信息检索的个性化服务,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研究方向,其研究内容属于目前智能信息检索领域的重要课题,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由于认知领域的复杂性和个体学习的差异性,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个性化网络教育信息检索的实现,系统中还面临着许多有待今后研究解决的问题.如过滤阈值θ的合理确定、过滤的速度和精度等.虽然该智能搜索引擎能通过概念网对查询领域词进行概念扩展,但也只是在查询语句分词、提取领域词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始终不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查询请求,尤其不能理解学生查询语句的语法结构,应该在句法的理解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6,7]

参考文献:

[1]饶增阳.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信息服务[J].情报探索,2004(3):3-4.

[2]李伟超,牛改芳.智能技术分析及应用[J].情报杂志,2003(6):29-33.

[3]汪晓岩,胡庆生,李斌,等.面向Internet的个性化智能信息检索[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9(9):1040-1046.

[4]黄曾阳.HNC(概念层次网络)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5]张春元,康耀红,王曙光,等.中文搜索引擎的缺陷与改进[J].海南大学学报,2004,22(1):42-46.

[6]赵立江.个性化学习系统的聚类技术[J].计算机辅助工程,2006,15(3):59-61.

网络工程概念范文篇8

关键词:SNS网络;计算机语言课;教学教辅

SNS网络是一种社区化网络平台,参与者可利用该平台进行聊天、交友、分享心情等活动,社区网络一经提出,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学生,在国内,特别以人人网、开心网等带有校园网络性质的校园网吸引了很多大学生,据调查表明,大学生参与这些网络主要目的是为了交友和娱乐,其中又以游戏为主,例如偷菜游戏就曾经风靡一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虽然是以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为目的,但是作为大学生而言,借助网络工具学习才是主要目的,因此很多学者就如何通过SNS网络进行教学教辅展开了研究,作者所在团队也展开了相应的研究,以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SNS网络在计算机语言课教学中的应用”为依托,开展把SNS网络概念引入计算机语言课的教学实践。

计算机语言课教学有着和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首先计算机语言课必须要求学生具备计算机,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实践验证学到的理论,其次计算机语言课的学习对网络的依赖性较高,因为计算机语言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技术,要学好这门语言,就必须紧跟时代技术潮流,第三计算机语言课学习对团队要求较高,如今的软件工程已经不是小作坊式的概念,为了完成一项工程,必须集合数据库、界面、语言等多方面人力共同完成,而这些需求不能仅仅依靠项目组之间开会完成。因此根据以上计算机语言学习特点,总而言之一个小的开发团队就是一个小的社团,若干个团队组建一起就是一个大的网络社区,因此把SNS网络概念引入计算机语言课教学大有所为。

在把SNS网络引入计算机语言课程学习前,需要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本文就调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供同行参考。

1、对学生计算机语言课程基础进行摸底: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层次和年级的学生,其计算机语言基础不同,有些学生仅仅是学过基本的计算机语言,例如basic语言等,而有的学生则已经学习过高级面向对象语言,例如java语言,而有些学生则是第一次学习计算机语言,因此要摸清学生的语言基础,这对把SNS网络引入计算机课程教学教辅成功很重要。相关问卷可以设计为:之前学过什么编程语言?是否开发过应用软件?等等

2、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摸底:即使是同样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软件课程感兴趣的程度也不一样,有的学生甚至很厌恶学习计算机语言课,这些厌恶学习的学生调查问卷是调查问卷中的噪音数据,因此影响调查的真实性,保证调查问卷的数据真实性,就必须踢出这些学习的调查结果。

3、学习交流方式的摸底:有的学生学习喜欢一个人慢慢的摸索,有的喜欢在网上提问,而有的学生则很喜欢和同学进行交流沟通,因此在调查过程中,可以设计如学习过程中,你喜欢什么方式和老师沟通?利用网络进行语言课学习你认为是否有必要,你是否会参与等等问题。

4、对SNS网络的了解摸底:虽然SNS网络已经大行其道,但是对于SNS网络这一名词还是有很多人感到陌生,因此在调查之前要先讲明SNS网络的概念,并调查中要设计例如是否听说过人人网、开心网?是否进行过网上交友?如果您经常性进入某一网站,你最希望得到?如果有个学习论坛,你期待他能有什么功能?

5、对上网时间的调查:上网时间的调查目的是为了调查学生对网络的熟悉程度,对在网络上进行搜索能力的高低,同时也可以调查出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所占课余时间的比重。

当然进行调查问卷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仅仅是在以上五点,本文仅仅是从SNS网络引入计算机语言课教学调查问卷出发,就相关注意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SNS网络在其他教学中的应用则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本文在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SNS网络在计算机语言课中的应用”(编号为JXJG-11-19-15)和江西科技学院教学改革课题“SNS网络特性的教学辅助平台”(编号JY1303)资助下完成,特提出感谢。

参考文献

[1]谢晓林,余胜泉,程罡,等.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07,13(5):12-24.

网络工程概念范文篇9

关键词:网络安全;云模型;态势预测

中图分类号:TP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09-0000-01

NetworkSecurityResearchunderCloudComputing

YueYang

(NavalInstituteofComputerTechnology,Beijing100841,China)

Abstract:Predictionofnetworksecuritysituationalawarenessofnetworksecuritysystemanimportantandindispensablepartoftheexistingnetworksecuritysituationpredictionalgorithmsdependenceontheinitialtrainingdatatopredicttheresultsofobjectivitypoor.Proposedbasedonnetworksecuritysituationpredictionofcloudthinkingandmethodstoimprovetheobjectivityandaccuracyoftheprediction.

Keywords:Networksecurity;Cloudmodel;Trendforecasting

现有网络安全产品仅限于对某几方面的安全数据进行采集处理,获取的安全信息零散杂乱,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能提高网络系统的综合防护能力、降低网络攻击所造成的危害。安全信息提取能够全面反映网络安全态势的指标信息,是研究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的首要问题。网络安全态势预测可以预测潜在攻击威胁,实现对网络资源的合理配置,开展网络态势预测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一、云和网络安全态势概述

(一)网络安全态势

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选取能够反映网络安全状态的指标数据,用于网络安全态势评估和态势预测。能够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网络安全态势要素指标体系,

1.构建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根据网络的组织结构和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整体上对指标体系进行把握。本文总结归纳出以下四条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全面性与相对独立性原则、相似相近原则、系统化与层次化原则、科学性原则。

2.网络安全态势指标:生存性指标侧重描述网络自身对安全事件的防范能力、网络能够承受和抵抗攻击的能力。将生存性指标与威胁性指标和脆弱性指标相结合,对于了解网络抵御攻击威胁能力有十分重要实际意义。

威胁性指标侧重描述各种网络活动对于网络内部可能产生的威胁的程度以及危害的严重性,统计已知攻击、疑似攻击和恶意代码的数量或频率,通过模型计算,得出衡量网络环境的参数,使得对网络安全态势的评估更加准确、全面。

脆弱性指标侧重描述网络自身在安全方面的不足之处,主要关注网络在遭受攻击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承受多少以及攻击会带来多大的危害和损失。从整体上来衡量网络面临威胁的时候可能蒙受的损失程度。

(二)云概述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是网络安全态势预测的基础,现有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方法大都是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对态势指标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得到一个网络安全状态。由于态势数据之间,以及态势数据的发展趋势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关联关系,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挖掘得到,并可以为未来态势的预测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基于云的安全预测研究

由于传统的属性论域区间硬性划分方法不能够很好的解决边界元素的归属问题,采用云模型的属性论域区间软划分方法,对属性区间进行划分。

云变换是基于云模型的属性论域区间软划分方法的核心方法,从数据挖掘角度看,云变换就是从某一属性的实际数据分布中抽取概念的过程,是从定量数据到定性概念的转换,是一个概念归纳学习的过程。其实质就是采用云模型对频率曲线进行拟合,即计算一系列概念的云模型的数字特征值。

给定论域中某个数据属性X的频率分布函数,根据X的属性值频率的实际分布情况,自动生成若干粒度不同的云C的叠加,每个云代表一个离散的、定性的概念,这种从连续的数值区间到离散的概念的转换过程,称为云变换。

云变换从数据频率分布函数构造概念集的基本思想上得出启发性原理:数据频率分布中的局部极大值点是数据的汇聚中心,可作为概念的中心;出现高频率的数据值对定性概念的贡献大于出现低频率的数据值对定性概念的贡献。采用启发式算法得到了一种峰值法云变换方法。峰值法云变换认为数据分布的局部峰值处是数据的汇聚中心,把它作为云模型的数学期望是合理的,峰值越高,数据汇聚越多,应当有限考虑其反映的定性概念。

设S={s1,s2,s3,…,sn}是一组时序态势数据,si表示S中第i时刻的态势。采用云变换将数据集合S论域划分为m个区间,B={b1,b2,b3…bm}为m个区间对应的定性属性的集合,其中bj表示B中的第j个元素,每个bj对应一个定性概念。C={C1,C2,…,Cm}为云模型的概念集合,其中Cj表示C的第j个概念。集合中的每一项概念Cj对应且只对应着B中属性bj,Cj的语言值由其所对应云的数字特征来表征。

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定量数据与定性概念之间的联系:定量态势数据S中的每一个元素si,利用云的极大判别法可以找到其对应云模型的概念Cj,而Cj与定性概念集合B中的bj是一一对应关系,所以,定量数据S与定性概念之间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实现了定量数据和定性概念之间的转换。

三、总结

本文深入分析了与环境下网络安全态势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和分析了基于云的网络安全态势预测规则,并进行了安全等级的分析,云环境下的网络安全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在以后的应用中慢慢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娟,张凤荔,傅,陈丽莎.网络态势感知中的指标体系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7,8(27)

[2]王健,王慧强,赵国生.信息系统可生存性定量评估的指标体系[J].计算机工程,2009,3(35)

[3]任伟.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智能化研究[MSThesis][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网络工程概念范文篇10

【关键词】SDN网络架构产业链运营商

随着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新兴互联网业务的兴起,对传统网络架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TCP/IP分布式网络结构已经不能有效地支持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型应用。当前,针对现有网络的瓶颈限制,业界已经产生了两种不同网络架构观点:一种是对现有网络进行改良,另一种是现有网络架构,重新定义一种新的网络架构体系。目前研究者更加关注后一种观点,并且第二种观点也出现两种网络架构体系:一种是内容中心网络的概念,将重点由存储位置转移到信息本身,将内容与位置解耦;另一种是SDN(softwaredefinednetworking,软件定义网络)的概念,提出了转发平面与控制平面分离的的思想,并提供可编程的网络平台,为未来网络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1]。本文将介绍SDN网络的概念、关键技术、国内运营商相关应用等。

一、SDN的起源和发展

200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NickMcKeowm教授团队提出了Openflow概念用于校园网的试验创新,SDN的概念由此诞生[2]。2007年,斯坦福大学学生MartinCasado主持了一个关于网络安全与管理的项目Ethane,通过集中控制器让网络管理者能够便捷的定义基于网络流的安全控制策略,从而控制整个网络通信安全。在此基础上,2008年McKeown等人将传统网络设备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采用标准接口对网络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为网络资源的设计、管理和使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从而更容易推动网络发展。同年NickMckeown教授等人在ACMSIGCOMM上发表了题为《OpenFlow:Enablinginnovationincampusnetwork》的论文,首次提出了openflow的概念,并阐述其工作原理及其应用场景。2011年,Nick等人的推动下成立了开放式基金会(OpenNetworkingFoundation,ONF)专门负责Openflow的发展与维护。同期,随着互联网公司的介入,特别是谷歌的实践应用,Openflow成为SDN和下一代网络的代名词。2012年,代表厂商设备的工业标准组织IETF分别设立与了SDN相关的网络虚拟化叠加(networkvirtualizationoverlay,NVO)、路由系统接口(interfacetotheroutingsystem,I2RS)工作组。同年,13家全球一线电信运营商在ETSI的指导下,成立了“网络功能虚拟化”的行业规范组(“NetworkFunctionVirtualization”IndustrySpecificationsGroup,NFVISG)。NFV没有使用SDN字眼,但通常被认为是运营商的SDN。2014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的全球SDN技术大会上中国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华三等七家企业同时加入ONF,至此加入ONF的中国企业已达19家,成为ONF最重要的国家。SDN的风靡,已经撬动了IT界生态系统,SDN生态圈不再仅有学术派和网络技术厂家的参与,英特尔等IT巨头也纷至沓来,更有成为SDN标准背后推手的可能。

二、SDN主要技术流派

SDN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技术,也不是一个具体的协议,而是一种设计理念和思想,让软件应用参与到网络控制中并起到主导作用,而不是让各种固定模式的协议来控制网络。狭义的SDN特指OpenFlow南向接口的网络,广义SDN泛指向上层应用开放资源接口,可实现软件编程控制的各类基础网络架构[3]。SDN是一个新鲜事物,不同流派有不同代表,它们之间也有较大差异。

革命派的新锐标准组织代表者ONF强调控制与转发解耦,转发设备通用化,全局统筹优化,屏蔽底层差异;而演进派的代表组织IETF更关注设备的可编程性,即开放北向API接口,为用户创新提供有力保证,强调设备的控制功能与开放API,沿用了传统设备中的路由、转发等结果与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丰富与扩展;实用派基础运营商的代表组织NFV却更加注重降低成本,提高管理、维护、网络及业务部署效率,主要任务是定义网络功能虚拟化需求与架构,并没有相应的协议支持。

三、SDN网络架构

由ONF提出的SDN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该结构有分为三个部部分,由下到上依次为:基础层、控制层、应用层[4]。除上述三层外,还有连接控制层与应用层的北向接口,连接基础层和控制层之间的南向接口,并且还定义了统一的南向接口标准OpenFlow协议。基础层主要是由支持OpenFlow协议的SDN交换机组成,负责基于业务的流表的数据的转发、处理等;控制层主要是由控制器和网络操作系统组成,负责处理数据转发层面资源的抽象信息,可支持网络拓扑、状态信息的汇总和维护,并基于应用的控制来调用不同的转发面资源;应用层由各种应用软件构成,负责管理和控制网络对应应用转发和处理的策略,也支持对应网络属性的配置实现提升网络利用率、保障特定用的安全和服务质量。综上所述OpenFlow协议、网络虚拟化技术和网络操作系统是SDN区别传统网络架构的关键技术。

网络工程概念范文1篇11

[关键词]社会网络理论;社会资本;社会关系;社会信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4.03.063

[中图分类号]C9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4)03-0133-03

社会网络一般是指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是一群人之间的一组独特联系。在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分析社会结构及其过程所包含的技术和方法构成了社会网络理论分析的工具,例如社会网络指标和测量方法。在过去近60年的发展中,学者对社会网络在实际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

1社会网络理论的基本内容

1908年,社会学家齐美尔提出“网络”概念,社会网络的互动形式开始被研究者关注。格兰诺维特提出的“弱关系”理论则将社会网络分析推广到了社会研究的各个领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社会网络研究成为一个新的社会学领域并逐渐占据了北美和欧洲的主流社会学阵地。

1.1结构观和工具观

结构学说指出,社会结构可以通过两个以上行动主体之间的模块化关系折射出来,位置取向是很好的分析角度,“结构等效”可以用来理解人类社会的行为关系。伯特提出“结构洞理论”:当网络中某一个体处于结构绝对稀疏或相对稀疏地带,其他个体需要把它当作纽带来联结形成关系时,该网络个体就处于结构空洞位置。格兰诺维特在“嵌入性”理论的论述中指出社会网络结构对人类经济行为有制约作用。

基于工具学说与基于结构学说的社会网络观点密不可分,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和新的研究范式,社会网络遵守以下3个原则:①比起社会成员的个体属性和特定属性,结构化的社会网络关系更能解释社会学中的各种现象,结构方法可以用来补充和替代个体方法;②社会网络结构的位置特性决定社会网络规则;③社会由诸多网络结构所组成,社会网络结构决定了行动主体关系的运作。

1.2弱关系力量论

作为弱关系力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新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了《弱关系的力量》一文,提出了著名的弱关系力量假设。格兰诺维特首次提出“关系力量”的概念,根据互动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以及互惠交换等4个维度将关系划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他认为网络中同质性较高的个体很难互相提供所需的信息,而异质性则可以成为寻求信息的桥梁,使信息寻求者扩大信息资源视野,获得信息满足。他还指出,虽然不是所有的“弱关系”都能充当信息桥梁,但是能够充当信息桥的必定是“弱关系”。1985年,格兰诺维特《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指出,经济行为发生于社会网络中的相识者之间,其交易的基础是信任。

美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在发展和修正格兰诺维特“弱关系力量假设”的基础上提出并推导了著名的三大假设,即职位强度假设、弱关系力量假设以及社会资源效应假设。

1.3强关系力量论

不少学者指出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与“嵌入性”概念存在矛盾,因为“嵌入性”概念认为人们的经济行为基于社会网络的信任机制而进行,但是信任是嵌入社会网络结构中的,信任的建立与维护有赖于网络个体长期的接触、交流与交往,“嵌入性”概念某种程度上是在支持强关系理论。但是强关系力量的否定者认为,由于网络内部个体的同质性,强关系可以导致信息流通中的重叠与冗余,只能作为联系网络内部个体之间的纽带。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将社会结构比作是一种金字塔型社会网络,按照某种规范的荣誉和报酬划分等级,在同一级中,强关系表现为接近和控制荣誉及报酬的机会相似,不利于信息沟通与资源交换。

1.4结构洞理论

伯特在《结构洞》一书中首次明确指出,关系强弱与社会资本数量没有必然联系。他为人们展示了两种特殊的社会网络联结:一是开放式网络,即某单一网络个体或某部分网络个体与其他网络个体无直接联系或完全无联系;二是“无洞”的封闭式网络,即个体两两之间均存在联结关系,无任何关系间断现象。伯特在市场竞争行为分析中利用结构洞理论,认为资源优势和关系优势构成了总体竞争优势,结构空洞型社会网络的竞争者具有更多的关系优势,并可获得更大的利益回报。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种极端的网络类型是不存在的。

1.5社会资本理论

该理论认为资源既可以通过占有也可以通过网络关系获得。在此基础上林南提出了著名的社会网络三大假设,并且指出社会资源数量和质量与网络成员社会地位的高低、网络属性的异质性呈正相关性,与网络关系力量呈负相关性,社会资源嵌于社会网络之中,并可以以社会网络为媒体来间接摄取。

资源与资本存在一定差异,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将社会网络的概念提升到社会资本高度,他认为存在于社会网络之中的社会资本的获取跟网络的规模、异质性以及资源数量息息相关。布迪厄将资本划分为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讨论了两种资本与权力地位的关系,认为它们可以决定社会的空间结构,改变团体与个人的人生际遇和轨迹。虽然认同社会网络、社会资源、社会资本三者的紧密联系性和非一致性,但是林南与布迪厄等未能对其进行详细区分。

随后诸多学者将社会网络资本定义为嵌入社会网络中的资源的总和,提出社会网络资本是区别于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另外一种资本。

2社会网络理论的主要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研究方法,已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主要包括如下原理:关系纽带经常是不对称地相互作用着;关系纽带间接或直接地把网络成员连接在一起;社会纽带结构化产生了非随机的网络;交叉关联联结的不仅是个体,也包括网络群;不对称的纽带关系和复杂网络使稀缺资源的分配不平等;网络结构产生了以获取稀缺资源为目的的合作和竞争活动。

社会网络分析所用的数据资料具有自己的类型和特征,它是一组反映行动者关系的信息,社会网络资料首先是关于社会关系的数据信息,简称关系数据,其从本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与属性数据都有所不同。常用的收集方法主要是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档案法和实验法。

社会网络统计模型的发展分为3个时期。①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各种网络统计量的分布应运而生,早期的社会计量学家(1930-1940年)发明了社群图,发展了图论(1940-1950年),研究了随机图的分布。图论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概念用来研究社会网络的形式特点,也对社会网络的特征进行了恰当表达。随后统计概率论和代数模型也广泛应用于网络研究。②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人们关注应用统计概率理论对关系的互惠性、均衡性以及传递性的研究,并激励了许多数学家和统计学家建构三人组(triad)的数字模型。其中戴维斯、霍兰德和林哈特于70年表了一系列论文,引入了大量随机有向图分布,提出了利用对数线性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的PL模型。③从1986年开始,弗兰克、施特劳斯、伊可达、福斯特、斯科弗雷兹、瓦瑟曼和派提森等先后,给出了P模型及其各种推广形式,这些成果大大推进了社会网络模型研究。

中心度是分析社会网络最重要和常用的概念工具之一,它是关于行动者在社会网络中的中心性位置的测量概念,反映的是行动者在社会网络结构中的位置或优势的差异。主要包括节点中心度、紧密中心度、间距中心度3个方面。中心度的研究表明社会网络中行动者之间是不平等的,有的处于中心位置,有的处于边缘位置,因此他们之间在拥有的资源和信息等社会分层上存在差别,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权力等级、声望等方面。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人们特别关心对某些关系密切的子群的研究,因为构成社会网络的基本元素就是行动者及其群体,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子群,它们互相结合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团聚性的子群包括“团伙”、n-团伙、n-宗派、k-丛等。与之区别的隶属网络属于二型网络,由一类行动者与一类事件所构成,描述行动者集体的关系。

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是构成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一直受到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关注。但社会网络分析对位置和角色的解释与应用不同于传统的社会结构观,它关注的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从分析技术上来说,位置和角色分析是目前社会网络分析中数量化程度最高的领域,尤其是在位置分析方面,已应用和发展了许多不同的数学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结构等价性、自同构等价性和正则等价性等。除此之外,社会网络分析还发展应用了其他关于网络位置和角色关系的分析方法,包括新发展的统计模型法、关系代数法等。

3社会网络理论的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

国外社会学家通过研究资源的流动来分析社会行动的“网络”,指出社会网络是一种社会资本,网络中心人物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来适应社会力量,而是通过个人的能动性来改变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并获取其所需的社会支持。我国社会学家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主要是实证研究,借鉴和吸收了国外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

3.1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

社会学研究者从信息获得途径、信息的种类以及信息的有效性方面来建立社会网络研究范式。1999年,边燕杰和黄先碧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长春、天津、上海、广州、厦门5个城市的“春节拜年网”,测量了城市居民社会网络状况,认为在中国转型期,社会网络的作用是收集信息和获得职业机会。1998年,吴忠民和林聚任考察了山东5个地级市,并在《城市的社会流动》一文中指出不同职业类型形成不同信息网络效应与人情网络效应,影响社会流动。罗家德研究了中国的社会信任、中国人的社会人际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等,指出中国人在工作中通过以自我为中心的工作网络来达到个人目标。边燕杰通过比较天津和新加坡的职业流动认为,强关系而非弱关系可以充当没有联系的个人之间的网络桥梁。

3.2新移民的社会网络与社会流动

1996年,李培林研究了农民工的社会网络。杜海峰认为农村流动人口社会关系与城市明显不同,性别均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单性别竞争群体中的小团体现象。

3.3阶级阶层与社会资本

1998年,丘海雄对下岗工人进行了社会网络的相关研究。李黎明发现餐饮网对消费分层有正向的影响,社会网络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消费分层的形成。蔡禾和贾文娟在研究路桥建设业工资发放的过程中发现,关系强度可以降低核心工人的不确定性。1998年,刘精明和婉格尔合作,对北京与英国利物浦老年人社会支持网进行了对比研究。李煜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春节拜年网所表现的阶层壁垒强度,由弱到强依次为权威关系、专业技能、产权和公权力。

3.4社会网络与社会问题

张乐宁指出当代中国社会邻里间的关系是影响个人对犯罪的恐惧的一个重要指标,并探讨了社会网络对社区安全的影响。倪晓丽和黄少华探讨了网络问题,分析了虚拟社区的社会关系,指出虚拟社区中主要是弱关系的作用。

3.5社会资本与社会信任

赵文龙、王夏崎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分层的重要机制,基于拜年网的社会资本能增加城市居民的信任。张顺、陈芳认为社会资本影响主观社会地位认同主要通过人情机制与预期机制发挥作用。张顺、郭小弦引入分位回归方法,发现社会资本对收入条件分布的不同分位点有着不同效应。梁玉成为回应国际学术界对社会资本功能的质疑,对社会网络同质性和内生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3.6社会支持

冯世平通过比较研究两个民族的社会网络,发现关系强度要通过“族群背景”的作用来对邻里支持发生影响。蔡禾、卓惠兴、邝子文、叶保强等也对城乡居民社会支持进行了跨社区研究。王卫东通过分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中的社会网络模块,认为春节拜年网是社会网络概念本土化的结果,基于拜年网的社会资本测量模型具有普适性。

4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

4.1创业企业社会网络

学者在总结关系学说、结构学说、资源学说、工具学说等内涵的基础上,阐述了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理论根源、内在机理以及存在的观点差异,探讨了基于创业模式、创业组织以及创业资本的创业企业社会网络表征,剖析了社会网络的功能作用与联系纽带。

在创业企业社会网络的形成机制方面,建立了社会网络试错过程中的信号示意与试错模型以及个体价值评估与试错的模型等。在资本特性分析方面,比较分析了社会网络资本交易与经济资本交易的差异性,提出了二者相互转换的模式等。在价值与风险分析方面,从社会网络结构剖分的复杂性、社会网络组织协调的复杂性、社会网络资本度量的复杂性3个方面探讨了创业企业社会网络价值形成的复杂性等。在社会网络构建的行为分析方面,界定了不合法且不合理寻租、合法且合理寻租、合法但不合理寻租等3种类型的寻租内涵。

4.2大学生社会网络

通过对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结构和特点的分析,理清了大学生具体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拓展过程。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过程实际上也是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的联系纽带由血缘、地缘关系到信任基础上业缘或契约关系的拓展过程,这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网络的实际构建特点。

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络拓展过程,是大学生与家庭、与老师、与同学、与群体发生互动、建立联系的过程,也是其扩大在高校里的获取知识途径、了解信息渠道和捕捉机会的过程。其社会关系网络扩展的规模越大,交往互动的质量越高,蕴含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越倾向于流向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中心的大学生。

在大学生社会关系网络的拓展过程中,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得到满足;大学生通过与同学的交往互动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地位,大学生个性、情感、意志品质、生活能力等得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在学习继承各种社会规范和社会文化的过程中也融入了自己的创新。

4.3社交工具与社会网络

以微博为例,研究得出:在网络结构上,微博中与亲密网和关系强度网的结构比较类似的是引用关系,它们的小群体划分也大同小异,引用关系应该归于比较亲密的关系,而评论和转发则属于普通关系。在网络密度上,跟社会关系中的亲密度和关系强度最为接近的是关注关系,一般要好的朋友都会在微博上互相关注,延续现实友谊。在中心性分析中,微博上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与现实生活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程度不一定对等,微博中的关系强度与真正的人际关系强度也不等同。虽然微博和社会网络中心度之间没有绝对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微博的关系网络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关系中影响力、亲密度以及关系强度的缩影,换句话说,一个在微博关系的各个维度上居于中心的人在社会关系中不可能处在边缘。

与传统社会资本相比,微博社会资本具有新特点和优势,即高度活跃的关系网络使得获取社会资本的成本降低,自由互动的方式使得社会资本通过弱关系产生,资本存量在虚实结合中存在不平衡性,社会资本获取渠道具有多样性。这些性质经过综合和合理利用可以产生显著的效果。

5讨论与评价

社会网络理论的提出、发展与繁荣体现出对人类关系社会科学规律的探索过程,该理论的发展历经近60年,几乎对各领域的人类行为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得到世界各国学者越来越广泛的认同。这一过程本身对我国关系社会学的研究工作具有极大的启示。

(1)社会网络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深厚的关系社会学理论基础以及其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从研究中国社会的角度看,关系社会学是一套理论知识,具有伦理本位、关系导向等主要特征;从方法论角度看,关系社会学是一种思维和研究方法论,用来探索和分析社会行为模式,也可以说是一门站在关系主义理论的立场来研究各种社会类型的学问。关系社会学是对人的行为的观察、测量和把握,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是理论导向的实证研究。

(2)该理论在我国社会学研究领域中取得较大进展,但是依然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在任何时期,人际关系的非正式规范都是作为调节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关键机制,因此关系社会学是把握中国社会现实及其变动的重要学术工具。

近30年来社会网络研究呈现四大特点:①社会网络的概念、理论、测量方法和统计模型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的实证研究中,社会网络理论正在成为一个具有方法论特点的跨学科研究领域。②中国的社会网络研究正在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专业课程相继开设,培养的专业研究人才越来越多,专业会议陆续召开,专业化学术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③社会网络研究的书籍以及翻译版本等大量出版。④呈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特征。

目前,社会网络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为使测量可操作化将社会网络的概念简单界定,过度的宽泛和随意使得社会网络理论的解释力降低。②测量了某一层次之后得出了结论,便与其他分析层次上的研究和发现进行比较和讨论,不存在实际价值。③主观地将个案研究、现场调查中得出的结论向普遍意义方面推广,使得后续研究陷入误区。

展望未来,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趋势是:①在研究范式上,阶级阶层分析视角将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融入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中。②互联网时代下的虚拟社区成为研究的主要阵地,虚拟社区的社会网络特征、构成模式以及人际社会网络的互动,虚拟社会组织和团体的形成与参与机制,网上互动和资源交换的模式,网络社会资本与现实社会资本的同质性、差异性等问题将成为研究的重点。③全球化和风险社会背景下社会网络结构和功能的变迁趋势。④社会网络与社会心理、社会网络与社会信任、社会网络与社会分层、社会关系与法制建设、关系社会学的发展与西部研究规划等相关问题有待深入研讨与交流。

主要参考文献

[1]BianY.BringStrongTiesBackin:IndirectTies,NetworkBridges,andJobSearchesinChina[J].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1997,62(3):366-385.

[2]BurtRS.StructuralHoles:TheSocialStructureofCompetition[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

[3]GranovetterMS.TheStrengthofWeakTie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73,78(6):1360-1380.

[4]GranovetterMS.EconomicActionandSocialStructure:TheProblemofEmbeddednes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85,91(3):481-510.

[5]林南.建构社会资本的网络理论[J].国外社会学,2002(2).

[6]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网络工程概念范文

关键词:语义环境;网络教育;组织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7-0053-03我国的网络教育在促进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高校投入资金、技术和人员,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教育信息技术平台、网络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师生提供课件、在线答疑、布置和提交作业等网络教育资源服务。然而,从对本科类和高职类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使用调查情况看,许多精品课程资源制作质量较低,使用烦琐,互动效果不佳,以致网络教育资源实际利用率较低,有的甚至处于闲置状态。

为此,借鉴语义Web理论和技术,对分布、异构的网络教育资源进行语义标注和资源本体的构建,在网络教育资源之间建立语义关联,实现资源交互和推送服务,有效解决网络教育资源瓶颈问题。

一、语义Web的内涵及特点

语义Web是对现有互联网的扩展和延伸,将网络资源以层次化结构加以定义和描述,解决分布、异构网络资源之间互操作问题。语义Web包括基础设施层、元数据层、本体层、层。基础设施层包括组成语义Web的资源的存储、访问方式和语法表达。基础设施层的Unicode使用国际通用的字符集处理网络资源的统一编码。URI(统一资源标识符)用于标识网络资源名称及其属性。元数据层提供网络资源类型、属性及其关系的规范性描述。元数据层的XML+NS(命名空间)+XMLSchema以结构化语法描述网络资源数据内容和结构信息。RDF和RDFSchema提供描述网络资源及资源之间相互关系的语义模型。本体层在元数据层基础上定义网络资源概念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本体层的Ontology(本体)描述网络资源及资源之间的语义关系,在人机之间形成同一概念语义上的一致。层表达语义Web的安全和信任机制。层的Logic提供基于本体层的公理和推理规则,进行基于语义的搜索和服务。Proof为执行Logic的推理规则提供认证机制。Trust采用加密和安全机制,确保网络资源的可信任度和资源交互的安全性。

XML(可扩展标记语言)、RDF(资源描述框架)、Ontology作为资源表示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1],它们定义了计算机可理解的类及属性等,并用唯一的资源标识符进行资源标注,为在更高层次进行异构系统交互、资源互联和共享、提升网络资源发现、传递质量提供了新的途径[2]。基于XML和RDF/RDFSchema,语义Web提供本体和逻辑推理规则,实现网络资源的语义标注和推理,将网络资源有效地分类、继承、协作和组织,能够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应用集成。

二、网络教育资源的语义描述

网络教育资源具有分散、松散耦合、表现形式多样、动态性强的特点。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交互和共享,必须建立网络教育资源统一标准(规范),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语义描述。目前,网络教育资源语义描述通常采用资源元数据和资源本体。

(一)元数据

元数据提供网络教育资源数据的规范化描述。元数据定义网络教育资源的所有数据元素。元素是资源的内容、格式及属性的描述符,如都柏林核心元数据集描述网络教育资源的标题、创建者、关键词等属性。

XML和RDF是网络教育资源元数据描述采用的方式[3]。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定义网络教育资源的结构。XML支持NameSpace(命名空间),网络教育资源可以定义为特定的URI,较好地支持分布资源描述和多重语义集成。

资源描述框架RDF提供描述网络教育资源的概念和概念间关系的模型。RDF三元组(主体、属性和客体)对应于资源名称、资源属性和属性值。在RDF基础上制订的RDFSchema规范化表示资源的抽象层次和概念结构,支持构建资源本体。

(二)本体

本体是对应用领域中的共享概念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性说明[4]。本体通过定义共享的、通用的应用领域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描述应用领域概念的语义,为实现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交流提供通用的规范,解决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和资源描述框架RDF对网络教育资源概念描述上产生的歧义。

本体是解决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系统互联的关键。通过本体提供语义Web标注网络教育资源的元数据,使网络教育资源表达一定的语义信息,支持搜索引擎、智能等应用程序;应用程序通过对本体的解析、本体自身的推理能力理解网络教育资源语义信息,提供基于语义信息理解的智能服务。本体描述语言OWL通过定义良好的语法和语义,支持有效推理表达能力,较好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语义表达和语义推理[5]。

三、网络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准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标准化组织相继的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主要有DC(DublinCore,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标准、LOM(LearningObjectMetadata,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LearningResourceMetadata(学习资源元数据)标准,为网络教育资源的交互提供了技术支持。

我国借鉴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建立了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CELTS)。《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以LOM规范为核心,定义了教育资源元数据的具体结构,包括必须数据元素(LOM核心集),通用可选数据元素,与某类资源属性相关的分类扩展数据元素[6]。对我国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管理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高校网络教育资源的组织框架

按照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结合语义Web层次架构,通过对网络教育资源元数据进行语义描述和网络教育资源本体构建,建立网络教育资源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关系,形成网络教育资源知识库,利用SiLRi推理引擎等工具提供的智能服务,如智能检索、分类查询、智能等,最终实现对分布、异构的网络教育资源的交互、共享和重用。基于语义Web的网络教育资源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一)网络教育资源的语义标注

教育资源库中存储的网络教育资源包括课件类资源(如PPT、Flash文件)、文档类资源(如Word、Excel、PDF文件)、媒体类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网络教育资源组织架构首先对资源进行必要的格式化预处理(关键词提取),按照《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将网络教育资源的标题(Title)、作者(author)、关键词(Keywords)、资源类型(Type)、资源描述(Description)、资源大小(Size)、日期(Date)等作为必须数据元素,定义网络教育资源元数据实例结构,形成资源元数据库。

其次,利用本体在网络教育资源元数据之间形成的自动映射机制,建立网络教育资源对象、属性及资源对象之间的复杂语义关联关系,构建网络教育资源知识结构的本体概念模型。通过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基于语义的抽象、描述和标注,将不同类型、领域知识的网络教育资源组织成知识网络。

最后,将经过预处理的网络教育资源获得的语义信息存入资源知识库,利用搜索引擎开展语义内容重构,形成学科领域知识网络,实现知识资源语义层面组织。

(二)网络教育资源的本体管理

网络教育资源本体管理包括网络教育资源本体的构建、一致性检验、本体解析、本体存储等。

网络教育资源库的资源进行语义标注后,自动生成相应的标注xml文档,存储在资源本体库。从资源本体库可以获取资源语义信息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经过语义标注的资源语义信息作为资源本体中各类资源的实例,这样就在资源元数据和资源本体中的实例间建立起映射关系。

对几种代表性的本体构建方法,如TOVE(TorontoVirtualEnterprise)企业建模法、骨架法(Skeletal法)、METHONTOLOGY法、KACTUS工程法、SENSUS法、IDEF-5法、知识工程法(七步法)按软件开发周期各流程进行分析比较发现,知识工程法(七步法)成熟度较高[7]。所以网络教育资源本体的构建采用知识工程法(七步法),将资源元数据和本体构建过程建立对应的映射关系[8]。

知识工程法(七步法)构建本体的步骤为:(1)以CELTS-4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为网络教育资源元数据方案确定本体领域和范围;(2)考虑复用已有的资源本体库,与现有资源本体库建立映射关系;(3)从资源元数据中提取资源数据元素和分类信息,列出资源本体中的重要概念;(4)根据资源元数据的分类,定义相应的类和类的层次体系,如文本类、媒体类等;(5)定义类的属性(对象属性、数据属性和注释属性);(6)对资源数据元素属性进行约束,如类型、值域范围等;(7)构建资源本体中类的实例和属性关系。

按照知识工程法(七步法),采用本体编辑系统Protégé4.3进行本体概念类、关系、属性和实例构建教育资源本体,使用支持本体描述语言OWL的本体编辑系统Protégé4.3集成的HermiT推理机对资源本体进行一致性检验,没有出现本体语义冲突等情况,经过推理得到资源本体概念类的实例。

本体信息通过本体解析以OWL(Web本体语言)文件存储在网络教育资源本体库,本体解析工具Jean提供了操作RDF/RDFS和OWL的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以及基于规则的推理引擎编程环境[9]。本体解析通过读取网络教育资源本体,使计算机理解资源本体结构,资源本体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及资源本体概念的属性和属性的取值范围。

本体的存储方式有基于OWL文件的存储、基于XML数据库的存储和基于RDF数据库的存储三种。本体编辑系统Protégé4.3生成OWL文件存储本体信息,并支持RDF数据库存储。本体解析工具Jean提供数据库存储本体的接口,导入OWL本体,存储到数据库中,并通过数据库访问本体数据。

(三)网络教育资源的推送服务

网络教育资源推送服务是将存储在资源知识库中的知识及知识间的关系以语义图的方式呈现给资源使用者,包括语义分析、语义匹配、推理引擎、服务接口等模块。

资源使用者输入资源查询信息后,资源服务接口提供目录检索和智能推送两种方式。目录检索是资源使用者通过资源目录(或知识地图)的方式来获得相应的资源;智能推送是结合资源使用者使用行为日志(语义词搜索、页面浏览等),依据网络教育资源本体,使用协同过滤推荐算法[10],为资源使用者主动推送相关网络教育资源的方式。

语义分析将资源使用者输入或从资源目录提取的关键词按照资源本体术语表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采用前驱、后继、相关、平行等方式进行语义扩展,实现知识资源的推送,提供资源使用者更丰富、高度相关的资源内容。

语义匹配采用基于本体的匹配器进行匹配操作[11]。网络教育资源本体将资源内容列表和使用需求分开描述,为资源内容列表和使用需求定义一定的匹配规则,确保匹配结果的完整和准确。资源提供者根据查询请求,将网络教育资源提交给匹配器,匹配器接收资源使用者提交的请求后,利用匹配规则识别与使用需求相符的资源描述,查找相关的资源,并进行排序,返回资源使用者。

推理引擎采用SiLRi[12],SiLRi是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采用RDF元数据推理的轻线程推理数据库,允许在资源检索式中合并事实查询和资源本体概念,是较为理想的推理机制。

五、总结

通过引入语义Web理论和技术,依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41),利用元数据和本体进行网络教育资源语义标注。采用知识工程法(七步法)构建网络教育资源本体,将分布存储、松散耦合、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资源相互关联,结合资源本体解析、资源语义分析、资源语义匹配和推理,实现符合使用需求的资源推送。对于解决网络教育资源多种异构、多重语义等引发的资源匮乏和有效利用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TimFinin,AnupamJoshi,LiDing.Positionpaper

fortheWorkshoponInformationIntegration,

26-27October2006,PhiladelphiaPA.

[2]GruberCTR.Atranslationapproachtoportable

ontologies,KnowledgeAcquisition,1993,(2).

[3]曹乐静.基于本体的e-Learning个性化学习和资源共

享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5.

[4]StuderR,BenjaminsVR,FenselD.Knowledgeengi-

neering,principlesandmethods[J].Dataand

KnowledgeEngineering,1998,(1-2).

[5]甘健侯,姜跃,夏幼明.本体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科

学出版社,2011:27.

[6]史元春.GB/T21365-2008,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学

习对象元数据[S].北京: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

员会,2002.

[7]陆建江,张亚非,苗壮等.语义网原理与技术[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106-115.

[8]郭广军,王剑波,游新娥等.基于本体和语义网的网络教

育资源检索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4).

[9]Jena-ASemanticWebFrameworkforJava[EB/OL].

http:///.

[10]马宏伟,张光卫,.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综述[J].小

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9,(7).

[11]TangmunarunkitH,DeckerS,KesselmanC.Ontology

-basedresourcematchinginthegrid-thegrid

meetsthesemanticweb/FenselD,SycaraK,Myl-

opoulosJ.Proceedingsofthesecondinternat-

ionalsemanticwebconferencein2003.Berlin

Springer,2003:706-721.

[12]S.Secker,D.Brickley,J.Saarela,andJ.Angele,A

QueryandInferenceServiceforRDF.InProcee-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电子工程毕业生求职信3篇
  • 下一篇:舞蹈演出作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