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功能理论文学翻译适用度
1、引言
翻译研究中的功能途径起源于功能语言理论,受到弗斯(J.Firth)和韩礼德(M.Halliday)等人的功能语言学和海姆斯(D.Hymes)的交际能力论学说的影响。当前,从功能角度研究翻译,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类(张美芳2005)。前者指以英国学者为主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及语用学为基础的语篇分析学角度入手,用较固定的框架研究语篇功能;后者则是以德国学者为主,从赖斯(K.Reiss)的文本类型学、弗米尔(H.Vermeer)的目的论和诺德(C.Nord)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入手,强调译文在目标语境中的功能及依据不同语篇功能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文学文本用形象的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深邃的历史和浩瀚的社会现实,让读者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从而得到美的享受。文学翻译则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义,更要译出其中的感情和韵味。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则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国内部分学者研究认为功能派适用于文学翻译。如陈刚和胡维佳(2004)从功能派角度比较了《红楼梦》中咏蟹诗的两译本;文军、高晓鹰(2003)运用功能理论来阐释了文学翻译批评理念;吴南松(2003)、王小凤(2004)分别探讨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适用性。这些研究都表明功能翻译理论同样适用于文学翻译。吕凤仪、何庆机(2009)则从功能派指向性、目的论和功能文本类型学等角度指出功能理论不适合于文学翻译。本文尝试从文学翻译实例出发,分析功能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适用度,探讨其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
2、理论源流与特点
2.1功能翻译理论内容与要点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指以“侧重功能或文本功能”的视角,研究翻译的各种理论(Nord,2001)。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弗美尔、赖斯和曼特瑞(J.Manttari)为代表,分别提出了目的论、文本功能类型学和翻译行为理论;第二阶段核心人物为诺德,提出了功能翻译类型学和忠诚原则。第二阶段中霍恩比(M.Hornby)、霍尼(H.Honig)、库斯摩尔(P.Kussmaul)和阿曼(M.Ammann)等也推动了该理论的发展。
2.2文学翻译内容与主要特点
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等类型。各类型文学文本又具有其自身文体特征。在翻译时,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义,更要译出其中的感情和韵味,译文语言应该形象、生动、抒情,具有象征性和韵律感等,给人以启迪、陶冶和美感。意境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存在于小说、散文、诗歌中。散文的意境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使人产生敬仰、喜爱、感动或憎恨、讨厌之情,从而突出意义,产生意境。诗歌的意境产生有多种因素----讲究节奏、韵脚,讲究用词、句式,要有形象。翻译诗歌时要反映出这些特点,要求译文高度真实,否则便难以传达原诗的新鲜和气势。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文学文本是“创造性作品”,属于表情型文本,作者或发送者地位显著,传递信息的形式特别,语言具有美学特点。文学文本的语言具有审美的特点,文本侧重形式,译文的目的在于表现其形式,可采用仿效、忠实原作者的翻译方法(Munday2001)。
3、功能理论与文学翻译例析
3.1文本类型学与文学翻译
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是功能翻译基础理论之一。按其观点,语言文本类型理论可帮助译者确定特定翻译目的所需的合适的对等程度。如上文所述,赖斯认为文学文本属表情型,应采用仿效、忠实原作者的翻译方法。散文《匆匆》是朱自清先生的早期作品。先生在充满诗意的语言内表现出了对时光消失的感叹和无奈,字里行间流露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忧伤情绪。本文选用张培基教授(译A)与张梦井教授(译B)的译文进行分析,试图说明文本规约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例1.标题:“匆匆”
译A:TheTransientDays
译B:Daysgoneby
“transient”内涵为“暂短的,转瞬即逝的”而“goby”为“逝去,过去”。“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而感到无奈,作标题使用,透出一股文学语言的美感。译A中“transient”与文中主题意义相符,表达出对短暂的无奈;而译B中的“goby”体现出的是“时间在逝去”,还有“追悔失去的美好日子”之意,并未体现出作者想表达的“短暂,快”。从译文对比看,由于对原文词义的把握差异,译B的措辞未能表现出表情型文本“审美”的语言特点,所表达的情感不如译A;从翻译方法看,也未能完全“仿效、忠实原作者”,语义产生了偏差。下文再举一例:
例2.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译A:Idon’tknowhowmanydaysIamentitledtoaltogether,butmyquotaofthemisundoubtedlywearingaway.
译B:Idon'tknowhowmanydaysIhavebeengiven,buttheinmyhandsarebecomingnumbered.
译A中“wearaway”表达了“消逝,衰退”之意,是一种形象化的翻译,吻合原文中的“渐渐”二字;而译B的“numbered”表示“时日无多”,用于此有点牵强,作者写此文时年仅二三十岁,用“时日无多”来形容似有不妥,也失去了原文“渐渐”一词的意味。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从文本规约考虑应注重其语言的感染力与艺术性,从词义上再现原作情感,体现出其“审美的”语言特点。
3.2功能加忠诚与文学翻译
功能加忠诚理论的核心为“翻译纲要、原文分析及对翻译问题的分类”(张美芳2005)。“翻译纲要”指翻译委托人对翻译提出的要求。理想的翻译纲要含有译文的预期功能、读者、传播媒介、出版时间和地点等。原文分析为译者提供决定依据:1)翻译任务是否可行,2)原文中的信息哪些与译文功能相关,3)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翻译问题主要为语用、文化、语言和文本方面的问题,处理时应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分析翻译问题的目的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翻译措施,但在整个过程中,翻译功能始终是考虑的焦点(诺德2001)。
3.3翻译策略与文学翻译
纽马克(P.Newmark)是英国翻译界元老,其特别钟情于德国功能语言学家卡尔.布勒的语言功能“工具论模式”,提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也是根据语言的功能、文本的目的制定的翻译策略。语义翻译的目的在于解读原作者的思想过程,强调译文的信息型,交际翻译旨在解读原作者的意图,注重译文的效果性。在文学翻译中时常面临“直译/意译”、“归化/异化”这样的两难,从功能角度入手,考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则可避免生硬的“两分法”。
4、结语
综上所述,功能翻译理论不仅在应用翻译领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也能够解释文学翻译中出现特定问题。不可否认,文学翻译具有复杂性,其翻译策略具有多重考虑,功能理论的规定性研究方法和分类有时难以全面而有力地解释复杂的文学翻译现象,但功能理论的出现为文学翻译提供了一条途径,其对文学翻译研究也具有一定的适用度。
参考文献:
[1]Munday,J.IntroducingTranslationStudies:TheoriesandApplications.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001.
[2]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3]何庆机.国内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述评[J].上海翻译,2007(4):16-20.
[4]吕凤仪,何庆机.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适用性的学理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3):471-474.
[5]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J].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林太乙英译《镜花缘》离散译者强势显身
一、引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殖民翻译理论把“离散”这一概念带入到了当前翻译研究视域之中,“离散”一词逐渐成为众多译界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在西方,拉什迪,霍米·巴巴,克利福德将族裔散居者的迁徙同翻译联系起来,克朗宁探讨了翻译作为跨学科的离散属性。在国内,刘芳、谭晓丽、李萃和王任等人探讨了离散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孙艺风讨论了翻译研究中“文化离散”的概念,而刘红新研究了离散经历对于译者的影响。其中,译界对离散译者这一命题的关注度较高,但对于离散译者如何通过在翻译中采取各种策略,来表达自己的文化或政治诉求,还鲜有学者论述。本文将以林太乙英译《镜花缘》为个案,探讨身为离散译者的林太乙如何在译作中强势显身,在移居国文化中发出代表自己族群的独特声音。
二、“离散”与离散译者
英语中的diaspora一词源自希腊文中的动词speiro(意为“播种”)和介词dia(意为“遍及”)。[1]在1960年之前,“离散”一词只在犹太教和基督教研究领域内使用,表示分散在教区以外的犹太人和基督教教徒及相关现象。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离散”一词与概念逐渐泛化,兼具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两种用法,拥有离散族裔、离散地、离散行为、离散状况四位一体的意义。[2]12西方学界对离散概念有不同的定义,但人们普遍认同涂洛彦对其的界定。他认为,离散的定义经过泛化之后,具有如下重要结构要素:(1)典型的离散现象由高压政治引起,导致群体从原乡集体迁出,散居于异乡,比如:个人或群体自动、持续地向外迁移而散居异地;(2)离散人士或群体保存着一个集体记忆,这是他们独特身份的基本要素,有些集体记忆会具体地再现于文本之中;(3)离散人士会运用具体的方式和原乡保持联系,或者,他们也对原乡存有迷思式的执念。[2]13根据涂洛彦的定义,我们可以将离散译者界定为:在移居异乡之后,从事翻译活动,同时对原乡始终保持着一个“集体记忆”的人士。
三、林太乙的离散经历
林太乙原名林玉如,1926年生于北京,10岁时跟随家人移居美国。她在17岁时创作出版了第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英文小说《战潮》,颇得评论界好评。1944年她获得耶鲁大学的中文教职,自此开始写作生涯,陆续以英文撰写了多部小说,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1964年林太乙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托,将中国古典名著《镜花缘》译成英文。1965年至1988年期间,林太乙来到香港,担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退休后她重新恢复写作,著有《林语堂传》等。纵观林太乙生平,结合涂洛彦的定义,我们可以将林称为离散作家兼译者。一方面,她深受西方文化文学的熏陶,形成了富有想象力,原创性且直接的英文写作风格。另一方面,她所有的英文小说几乎都是以中国和中国人的命运经历为主题,这体现了林太乙对故国的深切感情以及她强烈的民族意识。贯穿林太乙一生的离散经历,使她的中西方文化身份交织在一起,形成十足的杂合体。
四、林太乙与英译《镜花缘》
林太乙混杂的文化身份使她可以自由地行走于两种文化之间,但作为华裔作家和译者,林太乙一直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她一直在家园文化与宿主文化之间摇摆。她以中国社会环境为背景的小说不仅显示了她对母国的关注,而且体现着她寻求一种归宿感与重新定义自身文化身份的努力,这种努力同样反映在她的译作《镜花缘》中。
4.1林太乙采取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过程中,林太乙并没有坚持传统意义上的“忠实”,在译文中使自己变得透明,而是像韦努蒂所推崇的那样强势地“显身”。她采取了音译,选择性删除与补偿,增补等一系列方法对译文进行操纵。这些翻译策略与她作为离散者的文化身份密不可分。
4.1.1音译
林译本中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音译词汇的存在。对于原著中的历史人物的姓名,林太乙全部采用音译,只在某些人名前加上头衔以表明他/她的身份,如“武则天”译为“EmpressWuTse-tien”,“唐中宗”译为“EmperorChung-tsung”,“上官婉儿”和“徐敬业”译为“ShangkuanWaner”和“HsuChing-yeh”。林太乙在努力再现这些人物原始面貌的同时,还在译文后的附录中加上对于他们的介绍。人名象征着一个人的身份,林太乙近乎固执地保留和再现了那些深深浸染了中国文化气息的历史人名,这体现了她对源语文化的尊重,而那详细的注解则透露出译者希望读者尽可能多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热切之情。大量的音译词汇构成了译文中的异质成分,提醒着读者注意另一种文化的存在,它与处于强势地位的英语文化及话语是并存的。这种从原语文本到译入语文本的文化侵入尽管从语言层面上看有些奇特,但它并不会成为译文读者理解原文语义的障碍,正相反,它使一种语言和文化从另一种语言和文化的“魔咒”中解放出来。这些音译词汇可以被视为对原作者叙述的刻板再现,但对于与作者共持同一种母语的译者来说,这恰恰也是她的发声,换而言之,是她对自己主体身份的彰显。
4.1.2选择性删除与补偿
除了音译,林太乙还采取了其他更为大胆的策略来使自己在译文中显身:她对原文中一些她认为可能“损害”中国文化形象的信息都进行了修改。例如,她将一切暗示中国古代女子需要缠足的内容都删除掉了:
“……若到天朝,需换女装。小国主作男子惯了,怎能改得?就是梳头裹脚,也不容易。”[3]182
“IfyougototheKingdomonEarthyoumustwearagirl’sclothesandleadapropergirl’slife.Youhavebeenbroughtuplikeaboy.Canyouchange?”[4]
原作者李汝珍强调妇女权益,提倡男女平等,所以他笔下的女孩们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勇敢,最有能力的女性角色。但在林译本中,这些女孩变得更独立。林太乙这样做是有理由的:在很长一段时期,西方人对亚裔女性已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矜持,小巧,温顺。她很谦逊,一边摆弄着纤细洁白的小手,一边傻笑,眼睛低垂,总是走在男人十步之后,尤其值得称颂的是,她全身心地侍候他。”[1]显然,林太乙改写的目的在于颠覆被西方写作范式建立起来的,错误的东方女性形象。
除了对语句内的细节进行零星的删除,林太乙对整个作品都进行了大胆的增删。《镜花缘》一书约有四十万字,本质上是一本社会评论小说和人文讽刺小说。但林太乙在翻译中将原书重新分段,把原著的一百回压缩成了三十一章,并将原著中针砭时弊的段落代替以自己撰写的说明性文字,只简单交代大意。这样一来,原书的批判力度被极大地削弱了,原著复杂深刻的主题也被简单化了。林太乙对原著的选择性删除及补偿表明她已从幕后来到了台前,她不再是隐身的译者,而变成了原作者的助手,行使编辑的职责——删掉目的语读者不感兴趣的段落,同时对作品进行包装——塑造一个积极的,正确的中国文化形象。林太乙对母国文化的忠实超越了对文本的狭义的“忠实”。
4.1.3增补
林太乙对译文最直接的介入表现为增补手法的大量运用。她在译文的段落之间“写了一些连接上下文的部分(以首行缩排标出),简要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以使叙述的连接流畅”。[4]3例如,在最后一章,故事情节变得紧张:叛军已击败武后的军队,正准备进入长安,迎唐中宗复位。在翻译这段内容之前,林太乙加上了一段约120个单词的说明文字,简要介绍了当时的政治局势。这段文字通顺流畅,带有英语作家的写作风格,与上下文中由异化翻译导致的“陌生化语言”形成强烈对比。任何读者读到此处,都会意识到译者在文中的介入。此外,林太乙将这些插入的文字都以首行缩排标出,与翻译部分区别开来。这种做法使译本成为了写作与翻译的杂合体,在文中贯穿着两个平行的声音:一为作者,一为译者。林太乙像是站在作者身旁的发言人,传达并解释他的话语,同时引导读者去注意那些她认为重要的信息。这样一来,林太乙既摈弃了对原作者亦步亦趋的“忠实”,也不谄媚地为目的语读者制造出一个毫无陌生感的归化了的译本。她采用增补的策略,矜持地表明了自己作为除作者、读者之外的第三方的立场,实现了自己在译文中的强势显身。
4.2译本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
FlowersintheMirror中译者的显身不仅意味着个体的显身,还象征着林太乙所代表的华裔族群的显身。华裔在西方白人社会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如果他们想让自己的声音被别人听见,就必须用英语发声而非母语。语言的失去象征着身份的丢失,华裔在白人社会中成为一个失声的隐形群体。林太乙对中国典籍进行翻译实际是她与来自家园文化的作者做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精神交流的过程。当林太乙与原作者用相同的语言“交流”时,她重塑了自己的华人身份。所以,林太乙采取音译、增补等手法保留汉语语言特色,来暗示作品、作者和译者的文化身份,也使自己在译本中得以显身并发声。同时,作为长期浸淫在宿主文化中的异族人,林太乙主动选择了一种读者易于接受的方式来对译文进行改造,这是为了确保交流的可能性,使自己的发声能被尽可能多的读者听到。这可视为译者对于英语霸权地位的一种温柔的抵抗,是她及其所代表的华裔族群在宿主文化中显示自身独特身份的一种策略。
五、结语
林太乙在《镜花缘》译本中采取的翻译策略是由她离散者的身份所决定的,FlowersintheMirror可视为一名离散译者实现其文化诉求的载体。译者运用音译,选择性删除与补偿,增补等方法对译文进行操纵,使自身与其所代表的华裔族群在译文中得以显身,从而在处于霸权地位的宿主文化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参考文献:
[1]王光林.翻译与华裔作家文化身份的塑造[J].外国文学评论,2002,(4):155.
[2]王晓莺.当代翻译研究中的“离散”内涵与命题[J].上海翻译,2011,(1):12-16.
[3]李汝珍.镜花缘[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散文短小自由真实,具有音韵美与情韵美。在汉英散文翻译中,译者除了要遵守一般翻译原则外,更要体现原文音韵美和情韵美。强调散文翻译中音韵美、情韵美的重要性,以《荷塘月色》为例,选择朱纯深先生的英译本,具体分析散文翻译中音韵美和情韵美。
【关键词】
散文;翻译;音韵美;情韵美
一、前言
散文取材广泛,常由生活细节、片段引发感慨,抒情达意。由于散文多源自生活,是真人真事引发的思考,散文成为表达自我独特体验与感受的渠道之一。散文的篇章结构较为自由,给予了作者较大的自由创作空间。另外散文具有简练畅达、口语化与文采化、节奏顺势与顺口的特征。在散文翻译中,译者须充分考虑散文的几大特性,熟练运用翻译技巧,结合自身文学素养,使译文“形散而神不散”。本文主要探讨散文翻译中的音韵美和情韵美。
二、音韵美
“广义的散文的语言,和自然界其他运动形式一样,是有节奏的。这种节奏虽不规则,但惟其随意、惟其自然而妙不可言。”翻译理论家奈达说:“好的散文,同好诗一样,应该有语音和语义的跌宕起伏,以使读者阅读时能感受到节奏上的张弛。”人们在用母语创作散文时,常意识不到文字的音韵节奏。在翻译时,这一特征常会强化。如果译者在翻译时忽略音韵美,原文的美感将大打折扣。
散文的音韵美体现在语音和句式上。前者表现为声调的平仄或抑扬相配,无韵有韵交融,词义停顿与音节停顿。后者表现为整散结合,长短交错,奇偶相协。在翻译散文时,译者需注意散文的音韵美。汉英语音特征上的差异,译者在追求散文的音韵美时困难重重。因而译者除了甄选词语、句式、语式和结构,还需对所选内容进行安排和处理,避免僵硬堆砌之感。
三、情韵美
散文是作者抒情达意的一种渠道,可悲可喜,可简朴、寓理于微。既然反映思想感情,那么散文就不可避免地传达作者当时的心情。这种心情通过散文语言体现出来,就形成了散文的情韵美。作者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将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相融合,通过文字体现出来的过程称为意象。众多意象的组合构成了文学作品,散文更是注重这一点。
翻译散文传达情韵美的关键在于选词。同义词给译者带来了挑战。译者需钻研根据原文感情基调,选择最佳词语。
四、《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由朱自清先生著于1927年,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抒写了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后,在严酷现实重压下,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选择原文第四段,针对朱纯深先生的译文,简要评析情韵、音韵美。
原文: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7.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译文:Alloverthiswindingstretchofwater,whatmeetstheeyeisasilkenfieldofleaves,reachingratherhighabovethesurface,liketheskirtsofdancinggirlsinalltheirgrace.Hereandthere,layersofleavesaredottedwithwhitelotusblossoms,someindemurebloom,othersinshybud,likescatteringpearls,ortwinklingstars,ourbeautiesjustoutofthebath.Abreezestirs,sendingoverbreathsoffragrance,likefaintsingingdriftingfromadistantbuilding.Atthismoment,atinythrillshootsthroughtheleavesandflowers,likeastreakoflightning,straightacrosstheforestoflotuses.Theleaves,whichhavebeenstandingshouldertoshoulder,arecaughttremblinginanemeraldheaveofthepond.Underneath,theexquisitewateriscoveredfromview,andnonecantellitscolour;yettheleavesontopprojectthemselvesallthemoreattractively
这一段是经典的景物描写,整体气氛宁静,而且展现了散文的音韵美和情韵美。“曲曲折折”“田田”“亭亭”等叠词的使用,表现出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也展现了安静舒缓的基调。“像的裙”“羞涩地打着朵儿”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读者引入美好、安宁的世界。译文将前三句整合成为一个整句,运用定语从句、伴随状态等使得译文紧凑不显拖沓、零碎。整段长短句交错,句式多变,也使译文节奏与情韵并重。运用winding,silken,dancing等形容词,充分体现原文中的情韵之美。Leavessurfacegrace,blossomspearlstarsbath,breezebreathsbuilding,fragrancefaintfrom,driftingdistant等均体现了译文的音韵美。朱先生对小词运用自如,翻译时着重于词语选择和句式结构斟酌,非常好地表达了原文的情韵美和音韵美。
五、结语
散文与诗歌不同,但是在音韵美与情韵美这两点上,又有异曲同工之妙。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短而不简、小而不乱,能够充分体现作者的情感思想。在汉英散文翻译中,译者需要着重保持音韵美、情韵美。本文通过对朱纯深先生《荷塘月色》译本的分析,具体表现了散文翻译中的音韵美和情韵美。
参考文献:
[1]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EugeneA.Nida.LanguageandCulture:Contextsin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p63
我国老一辈作家、翻译家,尤其是作家兼翻译家,不仅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而已在外国文学翻译评论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永远值得学习的光辉榜样。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着郑振铎是怎样实事求是客观公允地评论中国第一个外国文学翻译大师林纾(琴南)的功过:
我们看了这个统计(指林纾所译外国文学作品的统计),一方面自然是非常的感谢林琴南凭外,因为他介绍了这许多重要的世界名著给我们,但一方面却不免可惜他的劳力之大半归于虚耗,因为在他所译的一百五十六种作品中,仅有这六七十种是著名的(其中尚杂有哈葛德及科南道尔二人的第二等的小说二十匕种,所以在一百五十六种中,重要的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其他的书却都是第二、三流的作品,可以不必译的,这大概不能十分归咎于林先生,因为他是个懂得任何外国文字的,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了与他合作的口译者之身上。
还有一件事,也是林先生为他的口译者所误的:小说与戏剧,性质本大不同,但林先生却把许多极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添进了许多叙事,删减了许多对话,简直变成与原本完全不同的一部书了。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纪》、《亨利第六》、《凯撒遗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译得变成了另外一部书了--原文的美与风格及重要的对话完全消灭不见,这简直是在步武却尔斯·兰在做莎士乐府本事,又何必写上了"原著者莎士比亚"及"原著者易卜生"呢?
林先生的翻译,还有一点不见得好,便是任意删节原文。如法国雨果的《九三年》,林先生译之为《双雄义死录》,拿原文来一对不知减少了多少。我们很惊异,为什么原文是很厚的一本,译成了中文却变了一本薄薄的了。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统计林先生的翻译,其可以称得较完善者已有四十余种。在中国,恐怕译了四十余种名著的,除了林先生外,到现在还不曾有过一个人呀。所以我们对于林先生这种劳苦的工作是应该十二分的感谢的。
在那些可以称得较完善的四十余种翻译中,如西万提司的《魔侠传》,狄更司的《贼史》,《孝女耐儿传》等,史各德之《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都可以算得很好的译本。沈雁冰先生曾对我说,《撒克逊劫后英雄略》,除了几个小错处外,颇能保存原文的情调,译文中的人物也描写得与原文中的人物一模一样,并无什么变更。
离开他的翻译的本身的价值不谈,林先生的翻译工作在当时也有很大的影响与功绩,其最大的是:
中国近二十年译作小说者之多,差不多可以说大都受林先生的感化与影响的。即创作小说者也十分的受林先生的影响。小说的旧体裁,由林先生而打破,欧洲作家史各德、狄更司、华盛顿·欧文、大仲马、小仲马诸人的姓名也因林先生而始为中国人所认识。
其次,再让我们来看一看茅盾又是多么细致地分析、比较、评论《简爱》的两种译本的。一本是伍光建译的《孤女飘零记》,一本是李霁野译的《简爱》。茅盾一开始便摘引了原文第一章的头两段来评比:
Therewasnopossibilityoftakingawalkthatday.Wehadbeenwandering,
indeed,intheleaflessshrubberyanhourinthemorning;butsincedinner(Mrs.
Reed,whentherewasnocompany,dinedearly)thecoldwinterwindhadbrought
withitcloudssosombre,andrainsopenetrating,thatfurtheroutdoorexercise
wasoutofthequestion。
(伍译)那一天是不能出门散步的了。当天的早上,我们在那已经落叶的小丛树堆里溜过有一点钟了;不料饭后(李特太太,没得客人来,吃饭是早的,)刮起各大的寒风,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是绝不能出门运动的了。
(李译)那一大是没有散步的可能了。不错,早晨我们已经在无叶的丛林中漫游过一点钟了,但是午饭之后--在没有客人的时候,里德夫人是早早吃饭的--寒冷的冬风刮来这样阴沉的云,和这样侵人的雨,再做户外运动是不可能的了。
茅盾指出,这两段译文都是直译,但有一同中之异,即李译是尽可能地移译了原文的句法的。如果细较量起来,我们应当说李译更为"字对字";第二句中间的"indeed"一字,两个助词"so"以及"penetrating"一字,在伍译是省过了。然而这是小节。如果我们将这两段译文读着读着,回过去再读原文,我们就不能不承认李泽更近于原文那种柔美的情调。伍译的第二句后半,"刮起冬天的寒风,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是绝不能出门运动了,"诚然明快,可是我们总觉得缺少了委婉。而所以然之故,我以为是和依照原文的句法与否有关。又原文中之"the
coldwinterwindhadbroughtWithit…"一段,李译亦比伍译更为"字对字",而且更为妥贴。除了’这样阴沉的云,和这样侵人的雨"在字面上也比"满天都是乌云,又落雨"更为切合原文而外,"寒冷的冬风刮来……"云云也比"刮起冬天的寒风"更合原文的意思;而这,也足因为伍译要避去欧化句法,所以这半句就不能"组织"的恰好。否则,这半句并不怎样难,以伍先生的译才一定能译得很妥贴的。
再来比较原书第一章的第二段:
Iwasgladofit:Ineverlikedlongwalks,especiallyonchillyafternoons,dreadful
tomewasthecominghomeIntherawtwilight,withnippedfingersandtoes,and
aheartsaddenedbythechidingsofBessie,thenurse,andhumbledbyconsciousness
ofmyphysicalinferioritytoEliza,John,andGeorgianaReed.
(伍译)这我却很欢喜:我不愿意走远路,尤其是遇着跟冷的下午,薄暮寒光中,散步归来,手脚的冰冷,奶奶贝西的臭骂,已经够我害怕,而我的身体的孱弱,比不上伊里西,左珍纳,约翰他们三个,更使我自惭形秽了。李译)这是我高兴的:我从来不喜欢长的散步,尤其在冷的下午:手指和足趾都冻坏,怀着被保姆毕西骂得忧伤的心,觉得身体不如以利沙,约翰,和乔治安那里德而受着委曲,在湿冷的黄昏回家,在我看来是可怕的。
这一段一长句,因为原文的句法的关系,颇难译得好。原文的"dreadfultome"直贯句尾,李译移装在句本,好是好的,但文字稍觉累赘。伍译移在句中("已经够我害怕"),我以为比较明快。自然,倘使我们逐字对照起来,伍译是省去了若干字的;"我不愿意走远路"中间略去了"从来"(never),"手指和足趾"简略为"手脚","被保姆毕西骂得忧伤的心"简略为"奶妈贝西的臭骂",--这都是。
但是通读全句,我还是喜欢伍译。我以为伍译此句的神韵很好。"薄暮寒光中散步归来"似乎比"在湿冷的黄昏回家"多些韵味,而"humbledby
theconsciousnessofmyphysicalinferiorityto…"伍译的比较自由的成语(把humbledby
theconsciousnessof译为“自惭形秽”,我亦觉得比李译的"觉得身体不如……而受着委曲"似乎更见熨贴。
比较这一段的两种译文,颇有意思。第一,此句的伍译实在比第一段更为切近直译,这证明了直译方法的不容怀疑;第二,这又证明了直译方法如果太拘泥于"字对字",便容易流为死板,使译文缺少了神韵;太拘泥于"字对字",往往会变成死译,--这跟直译有相当的距离。久历译此句加添了些意义。"已经够我害怕"的一个"够"字,和"更使我自惭形秽"的"更"字,--这两字在译文中是互相呼应的,然而把原文的语气太加重了;我以为"更"字可以换为"也"字。
看,茅盾对两种译本的评论是多么公正.毫无成见,是则是之,非则非之,动机是与人为善,措词是委婉中肯,绝无哗众取宠之意,更无损人利己之心。评论的目的,乃是总结翻译的宝贵经验,从而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个断发展。
前辈在外国文学评论方面,早已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接受批评,毫无疑问,是更加困难的一个方面,前辈中也不难找到永久值得效法的楷模。他就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伟人旗手鲁迅,他虚心接受批评意见的事实,大量存在于他同翟秋白关于翻译问题的通讯中。例如鲁秋白先生对于地重译的法捷耶夫《毁灭》,根据俄文提出九点商榷,他都欣然同意,回信说:"如来信所举的译例,我都可以承认比我译得更’达’,也可以推定并且更’信’,对于读者和译者,都有很大的益处"。
在外国文学翻译评论方面,甚至在接受批评方面,都有前辈树立了卓越的榜样和楷模。但统观半个世纪以上的外国文学翻译评论,似乎还同外国文学翻译的发展不相适应,没有做到相辅相成,同步前进。不仅没有形成一个健康发展的为文学翻译事业服务的方面军,而且还出现或"左’或右的现象。所谓"左",典型的表现见五十年代出版的《翻译通报》。北京《翻译通报》编辑委员会1950.7.1一1950.12.15出版了《翻译通报》第一卷1~6期;1951.1.15--1951.6.15出版了第二卷1~6期;1951.7.15--1951.12.15出版了1~5期(5期为特大号);1952.1.15出版了一月号;二月号因故休刊。直到此刻为止,《翻译通报吨翻译理论研究和外国文学翻译介绍与评论方面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经过1952年2月的作刊整顿,三月号便以配合三反运动的严峻面目出现,例如三月号首篇文章,便是题为《展开翻译界的三反运动》的动员报告.紧接着就是检举和斗争,并在批评栏中开始点名批判已经相当有名气的一些翻译家。到了四月号,旗帜就更加鲜明了,大字通栏标题则三反运动中翻译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特辑》,接着分《自我批评之部》和《批评之部》。一些名家在《自我》部和《批》部相继被点名批判和作检查。五、六两月号仍为特辑,检讨和批判仍在继续进行,不过其火药味已开始有所减弱,好端端的《通报》他就跟着三反运动的结束而停刊。
不容讳言,当时翻译界少数人确实存在着抢译、滥译、剽窃,甚至作"中间把头"等等恶劣现象,严重的可作三反对象清查处理。但绝大多数翻译家,虽然翻译工作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仍然见有所不为的,在专辑中所发表的"批判"和"检讨",究竟有多少符合真正学术意义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自己信服也让人信服,恐怕需做进一步的研讨和商榷,很难盖棺论定。
所谓"右",表现在前几年对于黄色或接近黄色的书刊的放之任之,无人过问、那几年,学术著作和严肃的文学市场,已被蚕食殆尽,但外国文学翻译批评界则然若寒蝉,无敢挺身而出者,致使黄色泛滥,臭气熏天。
如何健康地开展正常的外国文学翻译的评论工作呢?
我认为,第一,评论有两个任务:一是奖善,一是罚恶,而前者应为其主要任务。所谓奖善,是向读者介绍推荐善译佳译,使他们有所欣赏和借鉴。所谓罚恶,是分析批判那些诲淫诲盗或错误百出的译品,使读者知所警惕,免得继续受害。
第二,评论方法应当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如是善译佳译,首先应从宏观的即文学的观点评论~下译者是否重现或者切合或者接近了原文的风格,其次应从微观即语言学的观点,研究译文是怎样利用语言特点来体现原文的风格的。为了使读者容易理解,自然免不掉要举些实例、同例、句例以及段例,如是劣译、坏译,亦应宏微结合,首先评论一本原著本身的文学价值如何,社会效益如何,其次应毫不留情地指出译者的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的实例。
关键词:目的论独白翻译
一、目的论简述
目的论是德国功能学派学者维米尔和诺德等提出来的,该理论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目的论关注的是译作的目的,这决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翻译技巧。目的论的翻译即意味着“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Nord,2001:12)。因此,在翻译中,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随之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译本。所以,翻译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是衡量译作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二、原文背景和艺术特色
在哈姆雷特的这段独白中,莎士比亚的剧词原文主要用素体诗,每行轻重格或者称抑扬格五音步,不押脚韵,但是也常常出格或者轻重倒置。这段独白共有三十五行,六个长句,五至六行一句,这段独白相当于六节。该段独白中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比如拟人、夸张、设问、比喻、排比等,这些修辞手法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磅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梁实秋独巨匠心的散文体翻译
在哈姆雷特独白的翻译中,梁实秋独巨匠心,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这段抑扬格五音步的独白译成了优美的散文体。梁实秋的译文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思想,传达了原文的内容,特别的是在形式上打破了原文抑扬格五音步的束缚,将其翻译成了优美的散文体。这与梁实秋主张的“译文应该通顺流畅,符合中国人的话语习惯”翻译思想是一致的,梁实秋的译本很好地实践了其翻译目的。从表面上看,这种翻译风格没有传达出原文诗剧体的味道,在形式上没有准确再现原作。但是从译文的整体来看,梁实秋的译本在词语选择、修辞运用等方面也是做了精心的考虑,其译文在表现哈姆雷特独白的思想内容上,可谓淋漓尽致。
首先是译文的选词,可以看出梁实秋是精心推敲的。比如译文中梁实秋将aseaoftroubles译成“滔天的恨事”,而没有翻译成普通的“烦恼,苦恼”等,将thousandnaturalshocks译成“万千惊扰”,以及后文的“捐弃尘世”、“喘汗”、“敢作敢为”、“思前想后”、“惊天动地”等,都体现了译者选词的精湛,将哈姆雷特当时特殊的心理状态准确的传达出来,充分反映出了哈姆雷特当时心理的极大痛苦,并将哈姆雷特的形象清晰地呈现给了读者。同时这些四字词组的运用,符合汉语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磅礴。
其次,本文认为在梁实秋对独白翻译最精彩的地方是对下面一组排比的翻译:
梁实秋这段的译文是:谁还甘心忍受这时代的鞭挞讥嘲,高压者的横暴,骄傲者的菲薄,失恋的悲哀,法律的延宕,官吏的骄纵,以及一切凡夫俗子所能加给善人的欺凌?梁实秋的这段翻译,增强了文章的语势,将王子心中的疑虑和愤慨表现地恰到好处,淋漓尽致。整个译文读起来气势恢弘,给人振聋发聩的力量。总的来看,此译本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这与他主张“国化”,反对“欧化”的思想是一致的。
四、卞之琳“以诗译诗”的翻译体现
卞之琳的翻译是以英诗汉译和莎剧为主的,对《哈姆雷特》中这段独白的翻译,卞之琳也可谓是煞费苦心的。首先,卞之琳的译文很好地传达了原诗剧的内容和韵味,在保证这一点的前提下,卞之琳的译文还以顿代步,再现原文的形式,这点是难能可贵的。这段独白的翻译,可以说是以诗译诗的思想在卞之琳身上的完美体现。这是他“全面求信,形神兼备”的翻译原则的再现,实现了“让读者看到莎士比亚的原来面目”的翻译目的。
为了再现原诗剧的形式特征,卞之琳以五顿代五步,做到了形式上的对等。这种以五顿代五步的具体表现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看出来:
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要做到/高贵,/究竟该/忍气/吞声
来容受/狂暴的/命运/矢石/交攻呢,还是该/挺身/反抗/无边的/苦恼,
扫它个/干净?/死,/就是/睡眠-就这样;/而如果/睡眠/就等于/了结了
心痛/以及/千百种/身体/要担受的皮痛/肉痛,/那该是/天大的/好事,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卞之琳的翻译译本是具有高度文学性的学术性译文,与梁实秋的形式自由的散文体相比,这种译文形式严格,在内容、形式上都达到了与原文的对等。可以说对这段独白的翻译,是以顿代步、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最好典范。
正如卞之琳自己在译本说明中所写:“剧词诗体部分一律等行翻译,甚至尽可能作对行安排,以保持原文跨行与行中大顿的效果”(卞之琳,2000:5)。卞之琳没有随意颠倒原诗句法,变换其修辞手段,也没有随意添枝加叶,对原诗作修饰,因此使得原诗的意义和形式都得以很好的保留。
五、总结
虽然这是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译文,但是都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翻译,因而使其得以占据莎士比亚四大名译的位置(另外两个名译分别是朱生豪和孙大雨的译本)。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原则很好地诠释了梁实秋和卞之琳两种截然不同的译本产生的原因,前者是要为读者提供“通顺流畅,符合中国人的话语习惯”的译文,后者是“让读者看到莎士比亚的原来面目”。这再次印证了“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的道理。梁实秋的译文经过其精心创造,变成优美的散文体,读起来仍然是如诗般的语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卞之琳以顿代步,用词考究,达到了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三方面与原文对等的目的。两篇译文整体上都达到了各自的翻译目的。这也为我们更全面地评析译作,为译者在翻译中如何实现翻译目的提供了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2]卞之琳:《卞之琳译文集》(下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3]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梁实秋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4]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关键词】科技翻译语用充实信息模糊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134-02
近年来,随着各种技术的革新,科技翻译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无法否认的是,市场对于科技翻译的需求日渐旺盛,而发展的迅速也凸显出了关于科技翻译各方面的空白,以及其直接从文学翻译沿袭而来的策略尴尬。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从事科技翻译往往需要一定的科技知识,这就使得原本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们望而却步。由于科技翻译中某一词语、结构等的出现可能给所在语篇的科技信息解读带来不同程度的空缺,这就需要科技翻译不仅强调对科技信息的正确理解,而且强调信息传递方式的适宜性与得体性,考察科技信息词汇在科技语境下的模糊性与多义性。基于此,本文拟从词汇语用学(lexicalpragmatics)的视角探讨科技翻译中的信息模糊现象,考察科技翻译中如何通过科技语篇中的词汇去触发信息程度、辨别模糊信息、确定词汇信息,从而实现科技翻译的科技信息再现与词汇语码对等转换。
一、词汇语用学简介
词汇语用学主要关注语言使用中不确定性词义的语用处理,包括词义的语用收缩和语用扩充等信息加工,特别是话语理解定词汇信息的语用处理。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来说,科技翻译更需要关注科技语篇中不确定词义的语用处理,包括科技语篇中多义词、上义词、模糊词等的信息加工处理。科技翻译中的信息加工处理是对科技信息的流变性、模糊性、多义性进行认知处理与语用处理,使其在源语中的信息空缺在目标语中得到充实。在科技翻译中,词汇的流变性、模糊性与多义性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科技信息的空缺。可以说,科技翻译要考虑的是如何为译语读者创造一个既严肃又不枯燥的氛围,这是科技翻译的价值所在。同时,科技翻译必然涉及国与国之间不同的文化,那么,科技翻译中的概念需要清晰明了,不可混淆,这就涉及科技翻译中的词汇翻译问题。由于科技语境的动态性与跨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科技翻译中就会出现信息模糊现象。信息模糊现象是科技翻译中需要考虑的极其重要的部分,不同的语际转换,牵涉着两种语言环境的交融,深层语言对表层语言的支撑就在于此。信息的模糊性普遍存在于科技语篇中。由于我们大脑和世界两方面的动态特征,每一个语言符号都具有潜在的模糊性。正如Labov所提到词的模糊性,“有些思维清晰的思想者旨在以更精确的方式使用词汇。但是尽管就专业术语而言这是绝佳的、必要的步骤,而当应用于日常词汇之时,这便是一个自己击败自己的项目”。如此看,模糊性是词义的本质属性。
二、科技翻译中的信息模糊现象
作为两种语言交汇的纽带,翻译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语言的模糊性。如果科技语篇中信息具有不可分离的意义,那么其翻译所呈现的信息是精确的;如果词汇具有流变性、模糊性、多义性,那么其表征方式是松散空缺的,此时翻译就需要对其进行信息加工处理及语义调变,其翻译所再现的信息才是对等的。例如,“inhibition”在不同的科技语境下的词义是流变的、模糊的,包括生物学意义上的“抑制”、医学意义上的“抑菌”、动力学意义上的“阻抑”、化学意义上的“阻垢”等。这就需要对其所处的语境下进行语境补缺,才能充实其词汇的真实意义。在严谨的科技翻译中,数字的精确度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译者在原语的基础上进行扩充,以表面的不对等实现意义上的对等。正如赵彦春所说,对于词汇空缺而言,所谓的词汇对等实际上只是不对等的对等。这样,译语读者阅读科技类语篇时,才能在头脑中形成与原语读者相同的数字概念。
Integrationcangetridofthestaticerrorinclosed-loopsystem.
a.积分可以消除闭环系统的静差。
b.积分作用可以消除闭环系统中的静差现象。
这句原语十分简洁明了,因为英文词汇的涵盖层面非常之广,从具象到现象,不一而足。前者的翻译从汉语中可以看出流畅度不足,积分和静差这样相对学术性的词语是无法满足译文读者的认知期待的。译者运用了语用扩充,通过汉语把原语中的含义做了补充。把积分扩展为积分作用,静差扩展成静差现象。分析科技翻译,我们会明白语用语言信息指交际中语言形式所传递的、以语境为基础的、字面语义以外的隐含信息,多涉及语境条件下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科技翻译的分类十分广泛,因此受文化语境的深远影响。很多情况下,与其说词语受人们赋予的意义控制,倒不如说受深层的文化背景控制。英语科技文本中的词汇往往看似简单,但在不同语境中就具有不同意义,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于一些名词。而名词是科技翻译中频率很高的词类。而对于科技文本中的形容词,经常是不需要名词的搭配而单一出现的,这时需要译者从词汇语用充实层面对译语文本进行补充。
三、基于词汇语用学的翻译策略
由于信息的模糊性,信息的空缺就必然存在于科技翻译过程之中。从本质上说,科技翻译是科技信息的正确理解,该科技信息的语码转换,自然包括科技信息的科技特征与形式。出于科技翻译的严谨性考量及其科技信息的模糊性考量,译者需要谨慎的处理信息空缺现象。从科技翻译的角度来说,科技翻译中存在两种不同程度的“信息空缺”:(1)不同科技语言之间的差异致使源语与目标语之间出现不对等甚至不存在的科技词汇或结构,从而出现“形式空缺”;(2)受制于科技语篇信息的模糊性、指称不确定的词汇或结构,从而出现需要充实的“松散信息”。因此,信息空缺的存在说明科技翻译信息与科技语言形式之间出现了“断点”。这就需要在科技翻译过程中对信息空缺现象进行认知处理,通过语义调变、语义重构、信息补充等方式对其所涉及的词汇进行词汇充实,从而实现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科技信息的对等。
从语用词汇学的角度来说,科技翻译等信息处理不是一个简单的科技信息编码与解码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需要根据科技语境对源语进行不同程度的认知加工过程。这个认知加工过程最主要的是对科技语篇中的词汇信息进行认知加工,亦称为词汇充实(lexicalenrichment),包括科技信息形式充实与科技松散信息充实。
(一)科技信息形式充实
不同科技语言之间的差异致使源语与目标语之间出现不对等甚至不存在的科技词汇或结构,从而出现“形式空缺”。这涉及中英语篇中文本的侧重点不同。科技语篇中涉及许多复杂工序的介绍或陈述,因此对于信息传递中顺序的放置要求很高。英语读者往往适应科技语篇文法结构的特点,在阅读中大脑会自动生成适应理解的文本。而对于中文读者来说,译文的顺序性是必要的。
Takingthedimmerswitchtoasoupedupnewlevel,theLIFXbulbiscontrolledthroughasmartphoneappandyoucanthensetittoanycoloronthespectrum.
a.把变光开关改装到一个新的境界,来控制lifx灯泡,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应用,你设置光谱上的任何颜色。
b.你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应用,设置光谱上的任何颜色,把变光开关改装到一个新的境界,来控制lifx灯泡。
在此例中,原语文本的顺序需要译者在脑中经过细致的分析厘清,才能在译文文本中进行正确的传递。对原语文本进行形式上的加工,此为科技信息上的形式充实。
(二)科技松散信息充实
在特定语境下,一些英语国家科技语篇中所特指的名词结构,译者与读者在词典无法得到明确的解答。此为其文化背景中独有的,多涵盖了其文化背景下特殊的现象。这些现象在原语文本中,原语作者通常无须多加解释,原语读者就能心领神会。因此,对此种语境下的语用缺失进行译语松散信息的补充就是译者独自承担的责任。
It'salmostliketheyareusingthislocker-roomlogic-countingwhichtechnologies'score'themost.
a.在衡量哪个技术更为重要时,人们往往采取更衣室逻辑。
b.在衡量哪个技术更为重要时,人们往往采取人云亦云的方式。
在此例中,locker-roomlogic表达的含义十分隐晦。a翻译无法传达其表达的信息,实际上,locker-roomlogic指的是一种现象,人们在做决策时会习惯性地拥簇到一起。这种现象在中文语境里其实很普遍。但若直译会让译语读者产生意义模糊,因其占据原语信息的最主要部分,也无法采取隐去不译的方式。译者需要精确理解原语信息中表述的意思后,再与译语语境中相似的用法对应。对原语信息传递后产生的空洞进行弥补,即对松散信息的语用充实。因此b翻译较为妥当。
语境共同存在于译者、读者和作者之间,存在平行空间与延伸空间,还充当了科技翻译赖以约束的工具。因此,译者在实际翻译工作中一定要充分利用语境。在翻译科技文本之前,译者作为原语读者,在原语语境的帮助下获得意义,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原语语境会被打破,如果把原语语境依样画葫芦套用进译语中,会显得不伦不类,在重塑译语语境的过程中,译语文本的含义才能更好地凸显出来,符合译语读者的关联期待。
四、结语
语用充实作为新崛起的一个理论,与科技翻译这一新兴领域的结合十分有必要。译者需要从语用学角度出发,从原语中发掘与译语环境所缺失的部分,根据词汇语用学研究信息和词汇的模糊性。从各方各面对语用充实形式进行完善,朝译文读者的关联期待方向发展。在科技翻译中,中英词汇差异愈发凸显,许多英文中一个单词就能解决的,中文里无法有对应的词解释,译者能做的,就是用尽可能精简的词汇去弥补这一差距。松散信息充实和语用形式充实是两种基本的科技翻译方式,也需要引起译者的重视。科技翻译尤其需要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若仍保留原语文本模糊,只会在传递信息中造成更大的科技信息缺失,无法达到科技翻译的目的。因此,要把握读者的文化环境不同,采用适合译语读者的形式翻译。松散信息语用充实更需要译者对原语文本的理解,才能发现其中难以让译语读者理解的部分,并充分利用语境让译语读者得到与原语读者尽可能一致的感受。
【参考文献】
[1]陈吉荣.试论翻译中的语用充实[J].外语研究,2015(4)
[2]冉永平.词汇语用学及其语用充实[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5)
[3]冉永平.翻译中的信息空缺、语境补缺及语用充实[J].外国语,2006(6)
[4]曾利沙.论文本的缺省性、增生性与阐释性――兼论描写翻译学理论研究方法论[J].外语学刊,2004(5)
[5]赵彦春.认知词典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