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放射医学技术专业实践能力范例(3篇)

时间: 2024-04-01 栏目:公文范文

放射医学技术专业实践能力范文

关键词:医学影像物理;仿真实验;空间教学

医学影像物理学是我校医学影像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实验性的课程,与其相关的医学成像的物理原理无不依赖于实验结论。同时该课程实验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而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尤其是医学高专院校,在开设这样一门理工结合性很强,实验依赖性很大的课程时,往往忽略了实验课的重要性,甚至有许多医学高专院校不能开设该实验课程,主要原因有:①医学影像物理学涉及知识面太广,而一般的医学高专院校缺少这方面的专业老师,导致课程教学难度很大。②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设备耗资大,许多医学高专学校实验室并没有购买相应的设备,由于仪器的缺乏而直接阻碍了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课程的开展。③医学影像物理学中部分实验涉及射线的辐射,这对师生的身体健康有潜在的威胁,导致部分师生对该课程实验产生一定的排斥和恐惧心理,这也制约了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课程的开展。此外,也有部分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影像物理学的实验课程,但是由于实验仪器昂贵且精密,学生也不可能随意反复调整仪器,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理解仪器的性能与结构以及实验的原理与方法。正是这种种条件的限制,导致大部分医学高专院校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课程难以开展起来,或者实验课程往往是以走马观花的形式参观实验室或者医院的影像设备为主,这样学生对医学成像技术的原理难以掌握,后续课程的学习也变得更加困难。

在种种条件的制约下,利用基于云计算的空间教学开展医学影像物理学仿真实验可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实验教学这方面的缺陷。而整个的仿真实验包括了X射线影像、磁共振成像、核医学影像、超声成像和红外成像,对于课时数较少的医学高专院校来说不可能全都做到。因此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医学影像技术专门人才出发,针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情况,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最贴近临床的一些仿真实验X射线影像、磁共振成像以及超声成像的一些仿真实验。

通过空间教学开展医学影像物理学仿真实验教学,首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医学高专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的特殊性,理工知识薄弱的医学专科学生仅仅依靠课堂想要理解掌握医学成像的物理原理就显得非常困难,而利用空间教学平台开展仿真实验,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整个的实验过程,开展实验教学不再受到昂贵的实验仪器和有放射污染的实验环境的限制,可以重复操作,这样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内容,不再受传统实验条件和经费的制约。其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强烈的真实感。传统的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比较复杂,学生有普遍畏难情绪,而通过空间教学,把仿真实验置于世界大学城,学生通过空间随意访问实验资源,整个的实验过程都是通过计算机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仿真成功后,可以直接得出实验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激发,学习效果更佳。最后,丰富了师生互动活动。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有效的互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空间教学提供了很多的交流互动模式,学生进入老师的教学空间进行实验,老师进入学生的空间检查实验情况。另外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

总之,通过空间教学仿真实验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可以快速掌握几种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构建了医学影像物理学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瑞兰,吉强.医学影像物理学仿真实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仇惠,丁晶,周志尊,等.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教材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9(5).

放射医学技术专业实践能力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新型教学模式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是探讨和研究以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本门课程主要包括:X线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既包含部分医学内容也包含物理、化学内容,是检查疾病重要手段,在临床医学领域中起重要作用。

1.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建立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课程组建立的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做加以融合,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反复训练中得以加强,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上述4个环节中得到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1.1预习式临床见习:在普专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开课的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将本专业学生分组去附属医院影像科室,进行临床观摩见习,提前接触影像设备,提前接触病人。见习半年后于第二学期初,开始课堂讲授影像检查技术的理论内容,完成了先看后学再练习”的第一步,为下一步理论学习做好铺垫。此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预习式临床见习”。

1.2理论教学:采用现代的教育理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独立思考的环境。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及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等科室去讲授,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教育学论文,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在日后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1.3实训教学:改革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日标[1],专业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2]。采用模拟临床实训”的教学模式。影像实训中心有2个专业多媒体教室,4个先进的阅片室,3个X线检查技术实训室分别安装有2台200mA、1台500mA国产X线机,1个胃肠造影实训室并配有1台X-TV及1个示教室,1个CT实训室等,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实训教学采用学生操作教师辅导式”、学生自己操作”、综合设计性实训”等教学方法。在课程学时安排上,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保障学生动手时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3]。在理论及实训课程结束之前2个月,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强化培训,培训的重点是针对临床上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操作方法,以缩短学生与毕业实习的距离。

1.4毕业实习:第三学年,将学生安排到省内、外46所二级甲等以上实习医院进行毕业综合实习,进一步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要求。

2.四位一体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数字化X线机、CT机、彩超现已普及到许多基层医疗机构,MRI也广泛用于县级医院。针对临床实际的发展变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体系和知识摘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实施课证融合”以提高学生在日后的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小论文。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建立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六大教学模块,即第一模块:X线检查技术:重点进行摄影体位和技术及造影技术教学;数字X线摄影技术注重成像原理和影像后处理教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注重摄影体位和减影设备及造影器材的教学。第二模块:CT检查技术:重点讲述CT成像原理和CT扫描技术。第三模块:MRI检查技术:重点讲述MRI成像原理和MRI扫描技术。第四模块: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重点讲述核医学成像原理和检查技术。第五模块:X线照片冲洗技术:重点讲述照片人工冲洗技术、自动胶片冲洗技术和激光打印胶片技术及操作注意事项。第六模块: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着重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述质量管理的意义。

3.四位一体教学考核内容的改革

采用笔试+技能操作+平时作业+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加大实践考核的权重,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持平。考核内容以临床放射技士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四位一体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该课程组教师共20人,专职教师14人,兼职教师6人,专兼职教师比例7:3,双师型”比例占65%,专职教师中双师型”占95%,保障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中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0人,占50.0%,41-50岁的教师8人,占40.0%,50岁以上教师2人,占10.0%,教师后备力量充足,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梯队。通过高级人才的引进,青蓝工程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资教学质量,使师资队伍具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教育理念,不断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利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5.四位一体教学改革的体会

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教育学论文,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影像技术的操作技能,毕业即可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该教学模式时刻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融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教学中采取学校与附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实训中心及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室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设计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4:5(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6%),大大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达到了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理论水平扎实、技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技能性毕业生。学生结业后能按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熟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独立完成X线投照技术、CT检查技术、照片冲洗及影像质量管理等技术,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均表明学生的动手力强,基础知识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提高,课程组教师进修3人次、又取得硕士学位2人,双师比例达到100%。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高专办学特色,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为基层医院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景玲.唐宇天.影响技能达标的元素及对策[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320

[2]唐陶富,朱梅初.高职医学影像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10:10-12.

[3]马琼英,周宇,戚跃勇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与带教体会[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8,5(6):456.

放射医学技术专业实践能力范文篇3

1.1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概况

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始办于1959年。1977-1995年年度招生规模维持在300人左右,1996年开始突破600人。长期以来,以部属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参照,结合地方院校特点,全面规范办学,培养了11000多名完全适应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引领基层医疗卫生技术进步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历届毕业生中涌现出大批立足地方、做出了突出业绩的优秀人才;同时涌现出了数十位院校长、一批卫生行政管理干部以及以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特聘专家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本专业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高的办学声誉,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成为我校医学教育的龙头专业。

1.2专业方向建设的不断实践

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在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的框架内,通过创设和调整,先后建设了多个专业方向。1977年,率先在全国开办眼耳鼻喉本科专业。教学成果《为社会主义培养急需人才———眼耳鼻喉专业的创建》于1990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该专业被并入临床医学专业。我校为适应医疗、教学的实际需要,将其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继续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眼耳鼻喉疾病防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989年,开办妇幼卫生专科专业,1997年升为本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妇幼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妇幼保健专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妇幼卫生专业被调整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2007年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即妇幼方向,坚持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及相关政府部门从事妇儿临床、妇幼保健、妇幼信息管理及妇幼卫生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2004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肿瘤学方向。由于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仍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首要疾病。开设一门或几门肿瘤学课程,仍不能全面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肿瘤学方向,通过重构课程体系,使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更加系统地学瘤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肿瘤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技能,以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肿瘤防治与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006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急诊医学方向。我国每年因碎死、创伤、心脑血管急症等所致的死亡病残事件不断上升。现有专职急诊医师数量少,大多数没有经过急诊医学专业培训,远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急诊医学方向,开展急诊医生专业化教育,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急诊诊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支撑急诊事业的不断发展。2008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放射医学方向。放射医学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损伤与修复规律,研究放射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我校利用合并建校后核类学科专业齐全的优势,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放射医学方向,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科研院所部门从事放射医学及防护、临床肿瘤放射治疗、放射病诊断、核医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010年,开设面向农村的全科医学方向。发展全科医学是我国未来医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则是发展全科医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利用1989年开办的临床医学(农村)专业的经验,在湖南省卫生厅的支持下,面向湖南乡镇卫生院,开办了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培养能从事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能开展卫生保健、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咨询等综合服务,具备一定的业务指导与管理能力的实用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2临床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

2.1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要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人才数量需求为稳步增长,分布上以地方需求为主体,规格要求是基础扎实、专长突出、素质全面,体现在基于主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于执业去向的基本技能各有侧重,在人文素质要求上基本一致。建立以“宽基础、贴基层、能伸展”为内涵的“荷叶莲花”型培养目标导入模式,确立地方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理论厚实、基本技能娴熟、基本人文素质全面,完全适应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引领地方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并具备向高端医学人才提升潜质的临床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2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要体现于人才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目前执行的培养方案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为主干学科;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3大平台组成,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生物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等6个课程模块;以课程实践、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为主要实践环节;安排学业学分266学分,第二课堂5学分;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54周,规定54学分;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对各方向的课程设置做出针对性和特色性安排,以利于学生根据不同就业流向及职业取向选择相应课程。如,眼耳鼻喉方向加强五官解剖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眼科学等课程;妇幼方向加强儿童保健学、妇幼保健学、妇幼信息管理学等课程;肿瘤学方向加强放射肿瘤学、肿瘤内科学、肿瘤外科学等课程;急诊医学方向加强理化因素中毒及灾害医学、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等课程;放射医学方向加强放射生物学、放射卫生学、肿瘤放射治疗学、放射损伤临床等课程;全科医学方向加强全科医学概论、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康复医学、重点人群保健、社区卫生管理、护理学、理化因素中毒及灾害医学等课程。

3临床医学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势

3.1专业设置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对于高校的专业设置采取提出指导意见或作出设置规定,并专业目录的方式进行宏观管理,具有鲜明的政府指令特色。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经历了萌芽与引进(建国前期~1949)、移植与分化(建国初期1949~1957)、规范与扩充(探索时期1958~1965)、停滞与混乱(“”时期1966~1976)、恢复与充实(恢复发展时期1977~1987)、合并与拓宽(调整拓宽时期1988~1996)、自主与优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1997至今)等阶段,总体上体现了由封闭到开放、由政府主导到高校自主、由计划控制到市场引导、由分化到综合的基本特点[1]。尽管专业设置制度在不断改革,但实体性强、适应性差、三级学位教育统筹性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在医学领域专业设置问题表现为:学科专业目录的设置机制过于“刚性”;学科专业设置严重滞后于现代医学发展;医学领域学科专业设置的国际交流存在障碍;专业设置偏窄,新兴学科发展缓慢[2]。因此,改革专业设置制度势在必行。改革专业设置制度见仁见智,如,重新定位专业目录的性质和功能;改革专业的实体模式,回归知识和能力的组合;建立更加健全的专业设置和创生机制,促进课程的灵活组合[3]。合理界定政府、大学和市场三者的关系,重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导向功能,发挥大学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与制度建设作用等[4]。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关于贸易经济专业实习报告4篇
  • 下一篇:关于愉快的中秋节小学作文五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