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低碳环保;环境监测;有效监督
引言:
要想实现低碳环保生活,就需要减少污染排放,降低能源损耗,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监测对低碳环保具有重要意义,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因此人们要想快速实现低碳环保生活,就应该提升对环境监测的认知,明确环境监测与低碳环保生活之间的关系。
1环境监测的职能及意义
1.1环境监测的职能
环境监测主要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监测样品进行综合性分析,探索环境变化情况,它的职能特征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第一,它的基础虽然是统计学,但是也融合了社会科学以及自然中一些精华成分。第二,它的职能主要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在环境监测完成之后,对产生的有关数据进行综合性分析,了解水资源、大气、噪音等相关环境因素的具体情况,在了解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对其在未来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为环境治理及评价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为低碳环保生活的规划提供科学性参考依据。
1.2环境监测的意义
低碳生活的目的就是让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得更好,人类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过程中,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对环境进行监测。影响低碳生活环境的因素有很多种,比如汽车尾气、硫化物等,对环境实施监测不仅能够让人类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了解,还可以对他们的生活习惯进行督促,进而对他们的行为加以限制,让人类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生存的重要性。由此可见,环境监测也可以认为是对人类行为进行提醒及监测的一个过程[1]。
2低碳环保生活与环境监测之间的关系
低碳环保生活要求人类在生产及生活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养成低能耗及低能量的良好生活习惯,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基于当前环境情况,人们应该积极参与到低碳环保工作当中,充分认识到环境监测和低碳环保生活之间的关系,尽自己最大努力,从点滴小事做起,遵守相关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共同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2.1环境监测为低碳环保生活的实现提供可能
从环境监测的职能及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是对社会进行服务,防止环境污染,而对于低碳環保生活而言,它是社会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一个必然趋势,因此环境监测为实现低碳环保生活提供了可能。在进行环境监测时,工作人员要结合实际的生存环境,根据低碳环保生活中的有关规定,利用收集到的样品,对各种环境要素进行全面分析,例如水资源、大气、土壤、噪音等,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环境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判断其是否符合低碳环保生活的有关标准。另外在进行环境监测评价之后,也要制定相关策略,对污染物浓度进行有效控制,提升环境质量,为低碳环保生活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
2.2环境监测可以对低碳环保进行有效监督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影响低碳环保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很多,基于这种形势,也产生了一些环境体系评价方法,比如环境监测就是一种典型、有效的评价方法,可以对低碳环保生活进行有效监督。具体而言,某地区一旦发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环境监测部门就必须马上到达污染现场,在了解污染情况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有效评估,并进行应急监测工作,对污染物的性质、影响程度、所属类型、散播速度等进行充分了解,之后与环保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制定措施,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控制,防止污染进一步扩大,影响人们的生活。另外,监测人员在对污染物样品进行分析后,要合理提出治理建议,为环保措施的制定提供信息支持。在必要时,环境监测部门也可以对社会大众公布监测结果,让人们了解环境污染的起因、影响、治理措施等,使他们能够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程度,便于对他们以后的生活行为进行约束,进而让社会变得更加稳定、更加和谐。比如,在一些大城市中,由于存在很多工厂及车辆,产生了严重的雾霾现象,利用环境监测,可以了解大气中PM2.5、CO2、SO2等污染物的浓度,对空气质量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并将分析结果传达给环保部门,让其采取相关措施,对大气污染进行全面治理和防范,提升空气质量,改善人类生活环境。
2.3环境监测始终存在于低碳环保生活中
比如在生活当中想要建设一个工程项目,那么该工程项目在经过立项、分析、规划、设计等一系列过程后,在开展施工活动前,环境监测部门需要对该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实行有效分析和监测,防止其对周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以符合低碳环保生活的相关标准。在进行施工活动时,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要对周围环境进行全面监测,将监测结果和施工之前实行对比,了解项目施工给环境带来的影响程度。另外,在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环境监测人员依然需要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对项目可行性再一次进行全面分析,比如对其污染物排放实行有效评估等,进而决定该项目是否可以继续运行。由此看来,对于低碳环保生活而言,环境监测是始终存在的,实现低碳环保生活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目的,而环境监测又是实现低碳环保生活的有效手段[2]。
结论:
综上所述,低碳环保生活得到了多数人的青睐,而环境监测可以为实现低碳环保生活提供可能,并始终存在于低碳环保生活当中,具有极强的监督职能,让人们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进而约束他们的生产及生活行为,对环境进行保护。另外对于一些相关部门来说,也要在了解低碳环保生活和环境监测关系的基础上,对监测技术进行不断研究及创新,确保监测水平,为低碳生活的实现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魏林龙,谷惠玲.低碳环保生活与环境监测的关系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0:124.
关键词:全球性;低碳经济;国际贸易;影响
在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引发了全球性气候变化问题,温室效应逐渐发展成为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此情况下,为了应对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低碳经济发展理念逐渐出现,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国际贸易经济活动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针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就要把握全球性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形成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全新认识,从而结合全球性低碳经济的影响制定合理化的国际贸易策略,力求能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快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
一、全球性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对生物能源、太阳能源、风力能源、核电能源等进行开发和利用,形成了现代工业形态的社会发展格局,极大改善了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但是在逐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严峻的生态破坏问题,对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建设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它能将绿色经济、环保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融入发展体系中,重点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的构建,降低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环境问题的不良影响。近几年,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从2003年英国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逐渐深入的情况下,低碳经济逐渐融入各国,引发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并且世界各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作了巨大的努力和尝试,低碳经济成为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人们希望能探寻更加高效、更加节约资源、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在国际社会引发更加广泛的关注,成为世界性的经济活动。并且低碳经济开始融入国际贸易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全球性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全球性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在研究中要结合不同的影响方向进行细化分析。1.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现阶段在全球性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世界各国已经全面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视,并且受到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驱动,低碳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各国在经济建设活动中高度重视低碳经济,重点针对低碳经济技术进行开发和应用,在低碳经济产业建设方面也做了一定的探索,促使国际贸易活动中低碳经济技术不断被不同的国家引进和应用,低碳经济表现出全球性的发展态势。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对环境改善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还能促进各国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促进国家经济体系的合理化调控,提高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与此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仍然保持加工贸易主导的方式,不仅会引发资源浪费的问题,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此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为了适应低碳经济全球化发展转变需求,开始针对贸易结构进行创新和转型,极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也加强对低碳经济的重视,表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2.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低碳经济对于国际贸易格局产生的影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低碳经济对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格局产生的影响。在全球性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作用下,石油类型的不可再生能源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新型能源材料所占比重提升,并且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低碳类型商品开始取代会产生高消耗和高污染的商品,对国际贸易格局变化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二,低碳经济对地区贸易格局的影响。在全球性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际上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已经在低碳经济核心技术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果,低碳经济基本模型形成,使他们在国际贸易中表现出巨大的竞争优势,这就给尚未完成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国际贸易压力,致使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活动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的情况下,无法有效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升级,国际贸易方面高碳产品极易受到极大的限制,会降低国际贸易效果,甚至会给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此背景下,全球性低碳经济的发展实质上就会引发国际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国际贸易格局造成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促使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强对低碳经济技术的探索,更好地融入国际贸易体系中。3.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全球性低碳经济的发展对国际贸易规则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并且重点从两个层面得到体现:其一,低碳经济影响WTO的多边经济发展状态。从国际贸易组织高度重视贸易的气候变化影响后,我们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会对国际贸易的运行模式产生影响,也会对国际贸易框架造成巨大的冲击。而国际贸易组织在多边层面制定的贸易规则不仅仅能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规范,还会适应全球性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当增加关于低碳经济相关产品关税方面的问题,引入碳边境配额限制方面的规则,并提出低碳环保产品补贴规定等,在促进国际贸易规则变化的情况下也会影响国际贸易发展情况。其二,从民间机构层面角度进行分析,在发展全球性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依靠自身力量真正地对环境问题进行处理,特别是在多边体系和区域贸易协定组织等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情况下。因此为了响应全球性低碳经济发展的号召,民间机构会尝试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贸易规则,引导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相关贸易协会参与到低碳经济国际贸易活动中,提高国际贸易的生命活力,助力国际贸易在新时期背景下实现全面发展目标。
三、全球性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策略
全球性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国际贸易要想突出发展稳定性,在发展过程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就要从多角度针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进行分析,使其能与全球性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相适应,带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下面就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策略进行系统研究。1.制定合理的低碳经济标准。在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如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寻求合理的国际贸易发展策略、带动本国经济发展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现阶段,为了能适应全球性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全面解析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低碳经济的统一化标准,并使其以国际性政策文件的方式出现,再对其进行合理化的引导,确保低碳经济在全国范围内都能得到稳定有序的开展。与此同时,应该客观分析低碳经济作为新兴经济模式的特殊性,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也要积极促进低碳经济标准的制定,避免自身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在统一标准的作用下,各国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能促进低碳经济的有效转型,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在国际合作中不断创新,获得良好的国际贸易发展前景。2.积极推广低碳经济技术的应用。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将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核心,只有具备完善的基础知识,低碳经济才能形成发展规模,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带动整合国际贸易发展,促进国际贸易活动中取得显著的成果。现阶段低碳经济中国际贸易已经成为重点话题,各国也应该针对低碳经济技术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在技术共享、资源共用的情况下,实现世界各国之间的团结互助,保障低碳经济发展能展现出国际化的发展态势,成为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环节,取得显著的发展成效。唯有如此,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才能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发展实践中创造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3.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周边邻国友好合作的支持,只有能与周边邻国构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共同体,形成国际贸易大国,才能在应对全球性低碳经济冲击的过程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提升国际贸易层面的话语权,从而在当前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增强国际贸易发展稳定性,使国际贸易发展实践中能展现出巨大的竞争优势。
(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摘要: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连续常规耕作(3C)、1年深翻+2年常规耕作(DP2C)、2年深翻+1年常规耕作(2DPC)和连续3年深翻(3DP)对活性有机碳的时空变化以及碳库活度、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各处理0~40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先增后降,开花期达到峰值。与常规耕作相比,深翻能够显著提高0~40cm土层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分别平均提高2.33%、4.54%和3.82%。不同耕作处理间0~40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以3DP处理最高、2DPC处理次之,两者均显著高于3C处理。从土壤空间角度看,3DP处理和2DPC处理能够有效延缓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的降低速度,促进有机碳在土层中的均匀分布。但从生态效益和节本增效的角度出发,连读多年常规耕作后,秸秆还田条件下,隔一年深翻既能增强土壤碳汇能力,又可改善大气环境,是适合该地区的耕作方式。
关键词:轮耕;夏玉米田;总有机炭;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
中图分类号:S513;S15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4-0802-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4.009
收稿日期:2014-06-30
基金项目: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32102110028);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CXJJ-Z021);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
训练计划(SRTP)项目(2013233)
作者简介:张莉(1987-),女,河南信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作物栽培与耕作,(电话)15896675906(电子信箱)dazhang0376@163.com;
通信作者,付国占(1963-),男,教授,主要从事作物生理生态研究,(电子信箱)fuguozhan@163.com。
长期以来,土壤有机碳一直是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一些研究发现,土壤有机碳是土壤物质循环的养分库,能量流动的能量库,也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全球二氧化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1],但其数量不能直接反映营养物质的有效性,而活性有机碳周转速度快,直接参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影响植物的养分供给,能够准确敏感地反映因管理措施改变而引起的土壤碳库变化[2-4]。国外学者Blair等[5]提出碳库管理指数,结合了外在条件影响下土壤碳库指标和碳库活度两方面的内容,不仅能够反映外界条件对土壤有机碳数量的影响,而且能够反映有机碳质量的变化,从而更加全面、动态地反映外界条件对土壤有机质性质的影响和土壤质量更新的程度,进而预测土壤性能的发展方向[6,7]。前人研究发现,保护性耕作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通过减少土壤的扰动次数,降低有机碳矿化速率,可有效提高土壤的碳汇能力[8]。华北地区长期采用以旋代翻的耕作方法,引发了土壤耕层变浅,养分富集,土壤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9]。如何构建合理的耕作方式,提高土壤肥力,是当前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内学者指出了以少耕为主,定期翻耕或深松的轮耕模式[10],但由于轮耕周期长,难度大,关于轮耕对土壤肥力的研究很少,且主要集中在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方面[11,12],针对秸秆还田条件下,轮耕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时空变化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试验于豫西半干旱冬小麦-夏玉米两熟地区进行,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开展常规耕作、深翻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影响的研究,以期确定适宜该地区的耕作方式,为提高土壤碳汇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09-2012年在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进行。该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日照为2083~2246h,平均气温为14.1℃,无霜期184~224d,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00mm左右,采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土壤为黄潮土,质地中壤,试验处理前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10.80g/kg、碱解氮75.00mg/kg、速效磷9.21mg/kg、速效钾120.00mg/kg。
1.2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4种耕作方式,分别为连续常规耕作(即小麦播种前翻耕或旋耕,深度小于20cm,玉米免耕播种)(3C)、1年深翻(小麦播种前深翻,深度大于30cm,玉米免耕播种)加2年常规耕作(DP2C)、2年深翻加1年常规耕作(2DPC)和连续3年深翻(3DP)。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30m×5m。供试玉米品种为郑单988。2012年10月8日播种,宽窄行种植(80cm×40cm),播种前底施N、P2O5和K2O分别为70.0、120.0、120.0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氮肥115.5kg/hm2。试验地每个小区病虫害的防治、杂草清除等其他田间管理措施均采用常规管理模式。
1.3样品采集及项目测定
于夏玉米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样品,按S型选取5点,分4层(0~10、10~20、20~30、30~40cm)采集土样,去除植物残体,混匀风干后,过20mm和100mm筛备用。采用高猛酸钾氧化法[13]测定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14]测定总有机碳含量;采用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的计算方法测定非活性有机碳含量;参照徐明岗等[15]的方法计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以连年传统耕作地土壤为参考土壤,计算公式如下:
碳库指数(CPI)=样品全碳含量(g/kg)/参考土壤全碳含量(g/kg)
碳库活度(A)=活性碳含量/非活性碳含量
碳库活度指数(AI)=样品碳库活度/参考土壤碳库活度
碳库管理指数(CPMI,%)=碳库指数×碳库活度指数×100。
1.4数据分析
用Excel2003和DPS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轮耕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由图1可知,随着土层的增加,各处理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降低幅度为12.97%~50.67%,其中30~40cm土层降低幅度明显低于其他土层。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各处理活性有机碳含量动态变化为先逐渐增加,开花期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此变化趋势可能与秸秆季节性腐蚀分解和植物阶段性营养生长根系分泌物有关。不同处理之间活性有机碳含量因土层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0~10cm土层,各处理活性有机碳均表现为3DP<2DPC<DP2C<3C,除了灌浆期、开花期,其他各时期处理间均无明显差异。20~30cm土层各时期以3C最低,3DP最高,3DP处理明显高于3C处理,各时期依次提高14.62%、13.22%、8.58%和21.53%。30~40cm土层,在拔节期和开花期,连年深翻活性有机碳含量略高于其他处理,其他时期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其中,秸秆还田条件下,因养分的循环与利用,连年深翻活性有机碳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均保持较高的水平。
2.2轮耕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随着土层的增加,连年深翻和隔一年深翻处理可有效延缓有机碳的分解速率,降低有机碳层化率。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各处理总有机碳含量在0~20cm耕层差异不显著,可能是由于长期耕作表层土壤结构破坏,有机碳失去物理保护,加速其分解。长期连续常规耕作后,秸秆还田条件下,随着深翻频率的增加,20~30cm土层总有机碳含量有显著(P<0.05)增加的趋势,其中连年深翻(3DP)最高,连年旋耕(3C)最低(图2)。主要是因为深翻改造耕层结构,促进上下土层有机物质混匀,利用植物残茬和根系的分布,其中3DP、2DPC、DP2C处理较3C分别增加了22.78%、14.97%和1.34%。
2.3轮耕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由表2可知,各处理对0~40cm土层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影响表现不一致。碳库活度和碳库活度指数以3C处理最高,其他处理较低(0~20cm),各处理间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表现为3DP>2DPC>DP2C>3C(0~10cm、10~20cm土层除外)。连年常规耕作破坏了土壤结构,使有机碳暴露于空气中,有助于提高0~10cm和10~20cm土层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但不利于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的提高。深翻促进秸秆均匀分布在各个土层中,有助于提高下层活性有机碳、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由此说明秸秆还田条件下,深翻主要通过增加活性有机碳,提高总有机碳含量。
3小结与讨论
耕作措施是农业生产管理措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量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活性有机碳直接影响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植物生长发育以及环境质量[16,17]。大量研究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少耕、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能够增加土壤紧实度,减少有机碳与空气的接触面积,降低有机碳矿化速率,同时秸秆还田又可降低土壤温度,导致土壤呼吸减弱,进而降低土壤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数量,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减缓全球变暖的趋势[18-20]。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与参照土壤相比,连续3年秸秆还田,各处理的0~40cm土层总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明显增加,分别平均提高9.65%、24.27%,可见秸秆还田主要通过提高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强土壤碳汇能力。这可能是因为秸秆还田过程中引入了外源有机质,并且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使有机碳受到物理性保护,与此同时,随着秸秆的分解和腐殖化,进一步促进了秸秆有机碳向土壤有机碳转化与更新,维持和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和活性[20-22]。
随着生育进程的推移,各处理活性有机碳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在作物生长旺盛时期开花期达到峰值,可能与植物根系分泌量增加和微生物活动具有季节性差异有紧密联系[23]。不同耕作方式之间0~40cm土层活性有机碳、稳态碳、碳库指数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基本遵循3DP>2DPC>DP2C>3C的规律,3DP、2DPC处理明显高于3C处理,总有机碳含量不同间隔年限间表现为连年深翻最高、隔一年深翻次之,连年常规耕作最低。而土壤碳率活度和碳库活度指数随着深翻频率增加而递增的趋势并不十分明显。由此可见连年浅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耕层土壤的物理结构,不利于有机碳的积累,而深翻能够改善土壤肥力和大气环境。本研究与武际等[24]、罗友进等[25]、杨敏芳等[26]、梁爱珍等[27]的研究结果一致,均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连续免耕后实行深翻耕,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耕层厚度,提高整个土层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确保作物高产、稳产。区惠平等[28]研究表明,免耕引起农田有机碳的分层,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各处理间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碳库活度以及碳库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连年常规耕作相比,深翻各处理均延缓了其降低速度,相对提高了下层(20~40cm)活性有机碳、总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其原因为一方面秸秆均匀分布在耕层,改变了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另一方面深翻打破犁地层,促进根系分泌有机物质,增加土壤水稳定团聚体数量,增强了土壤有机碳物理保护能力[29]。综合考虑生态效益和节本增效的作用,秸秆还田条件下,隔一年深翻是试验地比较理想的轮耕方式,但是本研究结果只是针对豫西半干旱地区,其他地区以及秸秆不还田条件下轮耕对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LALR.Soilcarbonsequestrationimpactsonglobalclimatechangeandfoodsecurity[J].Science,2004,304:1623-1627.
[2]PARTONWJ,SCHIMELDS,COLECV,etal.AnalysisoffactorscontrollingsoilorganicmatterlevelsinGreatPlainsgrasslands[J].SoilScienceSocietyofAmericaJournal,1987,51(5):1173-1179.
[3]李小涵,郝明德,王朝辉,等.农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及其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3):176-181.
[4]张迪,韩晓增,侯雪莹.长期不同施肥管理对黑土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土壤通报,2011,42(3):654-658.
[5]BLAIRGJ,LEFROYRDB,LISLEL.Soilcarbonfractionsbasedontheirdegreeofoxidation,andthedevelopmentofacarbonmanagementindexforagriculturalsystems[J].CropandPastureScience,1995,46(7):1459-1466.
[6]XUMG,YUR,SUNXF,etal.Effectsoflong-termfertilizationonlabileorganicmatterandcarbonmanagementindex(CMI)ofthetypicalsoilsofChina[J].PlantNutritionandFertilizerScience,2006,12(4):459-465.
[7]钟洪明,高艳平,母永秋,等.赤水河下游3种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3):5741-5745.
[8]吴玉红,田霄鸿,池文博,等.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质量的数值化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6):1468-1476.
[9]CORNISHPS,LYMBERYJR.ReducedearlygrowthofdirectdrilledwheatinsouthernNewSouthWales:Causesandconsequences[J].AnimalProductionScience,1987,27(6):869-880.
[10]孔凡磊,张海林,孙国峰,等.轮耕措施对小麦玉米两熟制农田土壤碳库特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2):150-154.
[11]孙国峰,徐尚起,张海林,等.轮耕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8):3776-3783.
[12]侯贤清,李荣,韩清芳,等.轮耕对宁南旱区土壤理化性状和旱地小麦产量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2,49(3):592-600.
[13]LOGINOWW,WISNIEWSKIW,GONETSS,etal.Fractionationoforganiccarbonbasedonsusceptibilitytooxidation[J].PolishJournalofSoilScience(Poland),1987,20:47-52.
[14]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5]徐明岗,于荣,王伯仁.长期不同施肥下红壤活性有机质与碳库管理指数变化[J].土壤学报,2006,43(5):723-729.
[16]李淑文,张会永,王振宇,等.耕作方式对冀西北高原旱沙地土壤机械组成和容重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22):5449-5515.
[17]谢德体,魏朝富,杨剑虹.自然免耕下的稻田生态系统[J].应用生态学报,1994,5(4):415-421.
[18]PAUSTIANK,SIXJ,ELLIOTTET,etal.ManagementoptionsforreducingCO2emissionsfromagriculturalsoils[J].Biogeochemistry,2000,48(1):147-163.
[19]张宇,张海林,陈继康,等.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田土壤呼吸及各组分贡献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9):3354-3360.
[20]王立刚,邱建军,马永良,等.应用DNDC模型分析施肥与翻耕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长期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9(6):15-19.
[21]于建光,李辉信,陈小云,等.秸秆施用及蚯蚓活动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4):818-824.
[22]李小刚,崔志军,王玲英.施用秸秆对土壤有机碳组成和结构稳定性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2,39(3):421-428.
[23]吴永胜,马万里,李浩,等.内蒙古退化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的季节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2):312-316.
[24]武际,郭熙盛,张祥明,等.免耕条件下水稻产量及稻田无机氮供应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6):1172-1181.
[25]罗友进,王子芳,高明,等.不同耕作制度对紫色水稻土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7,21(5):55-58.
[26]杨敏芳,朱利群,韩新忠,等.不同土壤耕作措施与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制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短期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5):1387-1393.
[27]梁爱珍,张晓平,杨学明,等.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库储量的短期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6):1287-1293.
全球气候变化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IPCC明确指出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所引发的温室效应造成的。长期以来,碳排放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商业部门、交通部门等,这种“部门”的碳排放研究忽视了个人消费行为对碳排放的影响,也忽视了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生产活动终端需求的家庭的生活消费。目前,从研究成果来看,家庭的碳排放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如比娜(Bina)等运用CLA模型对美国居民消费行为和环境影响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超过80%的能源使用和CO2排放是由居民的消费行为和满足其需求的经济活动产生的。根据社会学基本理论,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居民消费多以家庭消费方式展开。美国研究人员发现,1997年家庭消费行为占全美能源消耗的28%,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美排放量的41%;王彦等研究中国家庭碳排放,结果表明,家庭消费引起的碳排放量占碳排放总量的比例由1995的19%上升到2004年的30%。由此可见,家庭碳排放对全社会碳排放的影响不容忽视。与此同时,“部门”碳排放研究不能解释家庭活动的碳排放结构特征、影响因素,也无法解释同一个城市或社区家庭特征(包括家庭人口数、文化特征、经济特征等)差异而产生的碳排放的差异。因此,基于家庭消费视角的碳排放研究对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关于城市家庭碳排放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庭基本特征和家庭能源消费方式对碳排放的影响。国外学者帕乔里(Pachauri)借助家庭微观调查的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收入是家庭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杰克逊(Jackson)的研究表明,家庭规模、住房面积、成员结构、消费水平等家庭特征是家庭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弗林格尔(Vringer)等发现,户主年龄在40-50岁的高收入群体,其家庭能源消耗最大。杨选梅等以南京为例认为常住人口、交通出行、住宅面积是影响家庭碳排放的显著因子。杨瑞华等对全国不同地域9个城市的家庭碳排放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城市家庭碳排放特点和不同地域城市碳排放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碳排放量与家庭经济文化水平和家庭常住人口数呈正相关,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家庭的碳排放量高于内陆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城市。威尔森(Wilson)等研究了家庭成员的环境认知、能源消费行为对家庭碳排放的影响。二是家庭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差异研究。阿尔蒙德(Almond)等研究发现,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由于需要家庭集中供暖,其碳排放量特别高。卡恩(Kahn)通过使用1993年美国居住能源消费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居住郊区化对能源消费的显著影响以及其环境后果。黄茹等通过广州市3个不同区位类型社区家庭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郊区社区家庭碳排放量最高,市区社区家庭碳排放量居中,城乡结合部家庭碳排放最低。张馨等研究了城乡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结果表明,从2000-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和间接能耗碳排放都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家庭的直接能耗碳排放逐年增加而间接能耗碳排放有所下降。三是从时间序列分析家庭规模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蒋耒文等认为,相对于个人而言,家庭是消费的主要单位,在人口总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家庭规模变化导致的家庭户总量的变化有可能对碳排放产生明显的影响。陈佳瑛等就中国1978-2007年家庭模式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家庭规模与总户数对于碳排放具有较大影响力,家庭户单位体现出对人均单位未能包括的家庭消费行为模式的包容,因而可能成为更合适的居民能源消费产生碳排放的分析单位。王钦池认为根据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应该存在一个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家庭规模,称之为最优家庭规模。当家庭规模大于或者小于最优规模时,都会导致能源利用效率的降低和碳排放量的增加。总体说来,家庭碳排放的研究视角从开始较多地集中在宏观层面逐渐转向家庭微观层面。随着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加速推进,人们生活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城市生活能耗消费量将不断增长,导致城市家庭能耗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更加明显。因此,有必要对某一区域或省域的家庭碳排放特点及变化特征做详细调查研究,这样可以针对不同研究区域的家庭特征、低碳消费行为分别研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区域、社区及微观家庭成员的减排政策。本文将以微观家庭调查数据为基础,以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江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江苏城市家庭碳排放的结构特征和区域差异性,并分别对调查城市家庭的基本特征、家庭成员低碳消费行为与家庭碳排放的相关性作回归分析,最后得出江苏城市家庭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研究采用2013年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江苏城市家庭碳排放调查”研究小组对江苏省城市家庭活动的调查数据。该调查按照江苏南北区域经济发达与不发达等特点选取了苏南的南京市、苏中的南通市以及苏北的连云港市,由于三个城市2012年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与所在区域的平均水平最接近,且南京市是江苏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南通市是苏中地区三个市中人口最多的城市,连云港市2012年人均GDP排在江苏13个地级市的倒数第二位,因此,选取这三个城市体现了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典型代表性,可以代表不同区域的城市家庭碳排放基本情况。研究在每个城市选择三个社区(市区社区),为了使数据收集更具广泛性和灵活性,并且提高问卷收集速度,在每个社区选择150户家庭采用入户随机发放和现场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要求每个家庭18周岁以上成员填写调查问卷。研究共发放问卷13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88份,问卷有效率为95.4%。调查问卷包括三个部分:家庭基本特征、家庭低碳消费行为和家庭碳排放结构。家庭基本特征包括家庭的人口统计特征、消费特征(居住面积)、出行特征、文化特征、经济特征(家庭收入)五个方面,其中人口统计特征包括:家庭常住人口数、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家庭低碳消费行为包括家庭成员的每周购物频率、在外就餐频率、垃圾分类情况、空调温度调控、自备购物袋以及“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六项内容。家庭碳排放结构包括家庭能耗(家庭用电、水、天然气或罐装液化气)、交通出行(飞机、火车(动车)、长途汽车、地铁、公交车、小汽车、电动车)、家庭生活垃圾三个方面。
2.研究方法
比娜等提出了消费者生活方式方法(ConsumerLifestyleApproach,CLA),该方法是从家庭外部环境、个人决策因素、家庭基本特征、消费者行为以及消费行为产生的后果五个方面研究家庭碳排放。该模型首先被用于美国家庭碳排放研究中,随后该模型被众多学者引用。此模型中消费者是指为满足其生活需要购买产品和服务的个人或家庭的实体;生活方式影响并决定了消费者的个体消费行为。该模型的目的是通过理解消费者的个体行为以便制定出更好的公共政策。由于各种影响因素的相互交织,并且其中一些因素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了解“消费者”变得很复杂。本文在此方法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和补充,绘制了基于家庭消费行为特征的家庭碳排放影响因素技术路线图。
四、结论及政策含义
关键词:低碳经济;贸易;影响
如今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很多时候需要依靠消耗各类能源,不免给环境带来各种污染,尤其是化学能源的使用加重了环境污染。所以为了避免环境污染加重,必须发展低碳能源。低碳能源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开发新能源等手段,减少使用化学燃料,从而降低污染环境的气体的排放,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当然,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全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所以低碳经济受到全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但是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对本国的经济状况以及贸易的发展方向认真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一、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就是通过科技创新、寻找新能源等手段,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降低污染环境的气体的排放,从而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时取得好的成果。简而言之,低碳经济就是以低的污染气体的排放来促进高速经济发展的方式。伴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全球化,已经对世界的经济政治等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低碳经济也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对于低碳经济并没有确定的定义,从短期来看,其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延缓全球变暖的趋势;从长期来看,就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赢。与传统经济有所不同,首先是它需要全球人民的共同努力,有全球性,不是单一的某个国家制定的发展方式,其次是低碳经济致力于经济、环境和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低碳经济致力于降级污染、降低能耗、增加效益,它的这些特点自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所以国际经济贸易势必寻求低碳发展,相应的贸易格局也会发生变化。
(一)贸易结构的改变
低碳经济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影响贸易结构的改变:第一是改变了商品的贸易结构。众所周知,低碳能源致力于使用清洁的新能源,因此商品贸易过程中化石能源的比重会逐渐降低,相应的低碳商品所占比重会增加。其次是对各个国家的贸易结构产生影响,目前有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究低碳经济领域,掌握了比较成熟的技术,所以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就有优势;那些低碳经济技术不成熟的国家,依然依靠消耗高碳能源来维持经济发展,他们在国际贸易中就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发展低碳经济对世界各国来说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项挑战。
(二)催生新一轮技术革命
伴随着低碳经济的全球化,许多国家已经意识到开发新技术的必要性,既是为了应对全球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是为了能够在全球贸易取得有利位置。美国和日本等国家早就投入大量资本开启对低碳技术的研究。我国对该领域也高度重视,正逐步加大对该项研究的投入。可以看出,在世界范围内正掀起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浪潮,也让各国间的竞争与合作逐步加强。
(三)促进碳金融的创新
所谓碳金融活动,就是和碳排放相关的一些衍生物的交易活动,以及对低碳项目的投资的金融活动。碳金融活动不但可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还可以使减排成本降低。创新碳金融,使国际贸易的内容得以丰富,所以不仅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对碳金融活动高度重视。
(四)产生新的贸易堡垒
各国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自然会制定各种相关的政策和举措。但是这些相关的政策通常是由发达国家提出制定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利。比如说英国率先提出的“碳标签”举措,就是在产品由制造到废弃的整个过程中所释放的二氧化碳的指标明确标示,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碳信息。现在,这个措施已经在欧洲等国家得到普遍应用,未来标注碳信息将会是越来越多国家对进口产品的要求。
三、低碳经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一)降低了我国的外贸竞争力
长久以来我国都是以商品价格低廉的优势在商品出口方面占领有利地位,但是现在注重发展低碳经济,那么诸如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针对那些不实行低碳减排的国家开始征收产品关税,自从这个措施实施以来很多国家也都纷纷效仿。这种模式虽然较有成效,但是低碳减排往往需要很高的成本。那么高成本的投入自然会导致我们竞争优势的降低。现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产品进行严格限定,这就迫使我们国内很多企业投资引进低碳技术,这样一来成本提高,利润减少,相应的竞争力也有所降低。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国家在对外贸易当中以高碳产品的出口为主,那么实行低碳经济自然会削弱我们国家的产品竞争力,从而对我们国家的对外贸易产生不利影响。
(二)调整能源结构难度较大
我们国家的发展现状是能源消耗比较大,其中能源结构当中百分之八十都是煤的消耗,其次是风力发电在能源结构中占据百分之二十,其余的是火力发电。针对我们国内的这种现状,若要做出调整是比较困难的。除此以外,我国对于可再生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仍有待提高。
(三)绿色贸易堡垒以及碳关税
现如今征收碳关税会对我国产品出口的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绿色贸易堡垒也对我国的商品出口产生威胁。什么是碳关税?就是有些发达国家对有二氧化碳排放的商品进行额外关税的征收,自从实行该政策我们国家的大部分产品在出口贸易方面都受到影响,降低了我国产品的低成本优势,除外,绿色贸易堡垒也是我们国家对外贸易的一大威胁。所谓的绿色贸易目的是保护本国贸易或者进口对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有利的产品,对国外进口的产品以一些绿色技术的标准或者手段等对其进行限制。对于我国来说,我们的出口产品主要是一些纺织品或是机电产品,其中技术含量普遍较低,自然很难符合一些进口国的要求,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我们的产品更是无法达到他们国家的绿色标准。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的实施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国家必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才能在对外贸易的浪潮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实现我们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四、我国的应对策略
(一)对出口产业结构做出调整
众所周知,虽然我国是对外出口的大国,但是我们出口的产品普遍都技术含量低、碳排放量比较大,而一些高科技产品的种类比较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因此,我们国家若要发展低碳经济,最终从贸易大国转变为国际上的贸易强国,我们需要对产业结构做出调整,发展低碳产业。比如,我们国家应该加大力度研发低碳技术,支持低碳企业的发展,对于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要对其加以控制。通过类似这些方式,我们国家低碳产业的比重会有所增加,从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二)加大投入研发低碳技术
我们国家应该对研发低碳技术的企业、创新低碳技术的企业给予财政支持和政策鼓励。我们国家的低碳产业领域起步比较晚,难免低碳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比较落后,所以我们国家要加大投入研发和创新低碳技术。除此以外可以增加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引进比较发达的低碳技术。通过这些方式可以加快我们国家低碳技术的发展,进而提高科技水平。
(三)争取在国际谈判中取得有利政策
在低碳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国家也要积极参加国际谈判。现如今,有些发达国家为了降低竞争对手的竞争力,保护自己国家的贸易经济,提出了征收“碳关税”。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国家需要积极加强和发展中国家的各项合作,以此来争取日后在低碳经济政策制定后占取有利的地位,还可以降低我国的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所面临的压力。
五、结语
现如今低碳经济已经对全世界企业的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长久以来我国都是一个能源消耗的大国,所以无论是考虑我国内部形式,还是考虑国际形势,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我国来说势在必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既对控制全球变暖趋势起到积极作用,也会对全球经济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所以,我们国家要重视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争取在国际贸易领域占取更加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贺建军.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05).
[2]孙克晨.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国应对措施[J].中国外资,2012(10).
[3]孙敬水,李志坚,陈稚蕊.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02).
关键词:首都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低碳产品
一、引言
低碳消费活方式是一种以“低碳”为导向,消费结构低碳化、环境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文明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它是指消费者经过理性的选择,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低碳消费生活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问题,它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生态化的消费方式。
2009年11月,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中国政府宣布,到2022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另外在“2011年全市节能降耗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大会的召开对于我市深入推进节能减碳工作,以降耗促发展,确保实现国家下达给我市“十二五”能耗强度下降17%、碳排放强度下降18%的约束性目标要求。
二、文献综述
2003年,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全球广泛关注。2007年,美国出台《低碳经济法案》,表明未来低碳经济将成为其重要的战略选择。在低碳经济下,低碳消费也应运而生。
2005年,韩艳宾等人在《我国绿色消费现状的实证研究》中,提出了对武汉地区消费者绿色消费现状实证研究的结果。结果是绿色消费在我国仍处于发展阶段,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较以往有所加深,但还不够全面;绿色消费群体比较局限,绿色消费模式还未成熟;消费者使用绿色产品的满意度有所上升;消费者对绿色商品价格的敏感程度中等偏高。
2009年,钱明慧等人对北京地区绿色消费现状的调查结果是,消费者对绿色商品的认识不够,消费者对绿色商品满意度偏低,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提高。
三、提出问题与研究思路
本文针对购买力更强,对新鲜事物更易接受的首都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先对首都大学生的低碳消费现状做了预调查以及相关二手资料的搜集,对首都大学生的低碳消费现状有了初步了解,低碳消费行为分为勤俭节约,避免浪费的消费行为,以及购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低碳产品两类。发现了首都大学生虽然有较高的低碳消费意识,但低碳消费行为并不频繁,对低碳产品的购买欲望较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同时在预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首都大学生对于目前我国低碳产品的购买欲并不强,其中产品价格水平、品质质量、造型设计,流行程度等方面可能造成了影响。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又进一步的做了调查,通过随机发放150份调查问卷,并有效回收107份,以及
用SPSS数据分析处理,对以上问题做了进一步探讨,并建立了先关数学模型。
四、对首都大学生低碳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
1.低碳消费观念已基本确立。通过有效回收的107份调查问卷,以及随机采访首都在校大学生,对首都大学生低碳消费的观念现状有了初步了解。由图1所示,我们了解到对“低碳消费”基本不了解的仅为5.3%,但非常了解的只有不到0.9%,了解一点和了解大概的占据了93.8%,由此可以看出,经过长时间的宣传教育,首都大学生的低碳消费意识和观念已经基本确立。
2.低碳消费宣传主要依靠新兴媒介。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如图2所示,首都大学生通过电视、报纸、实体广告等传统媒介了解到低碳消费信息人数为20.2%,通过网络等新兴媒介了解到低碳消费信息的占据62.4%。因此对于低碳信息的了解学生们主要通过新兴媒介,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得信息资源的主要渠道。
然而通过学校宣传教育了解低碳消费知识的仅占总调查人数的6.3%,通过社团和同学间介绍得知的为7.9%,其余3.2%的学生为不关注。由此看来学校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可以通过在校园橱窗展示、学校论坛等进行宣传介绍,并鼓励促进学校成立低碳环保的社团,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3.低碳消费行为现状有待提高。低碳消费模式是提倡当代大学生在生活消费中以基本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为前提,以兼顾低碳消费为原则,以摒弃过度消费为目标。树立大学生低碳消费意识就是大学生在消费生活中,倡导低碳环保、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
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如图3所示首都在校大学生有86.4%的学生出现过因为面子和攀比,导致消费的情况,其中经常出现该情况的占总调查人数的32.8%,因此虽然首都大学生已经树立了低碳消费观,但实际行动尚未同步,低碳消费行为现状有待提高。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只有27.3%的大学生在购买产品时,特意挑选绿色环保的低碳产品,对于我国低碳产品的现状,进行了进一步的分
五、影响首都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的原因分析
低碳消费行为分为勤俭节约,避免浪费的消费行为,以及购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低碳产品两类。本文对影响首都大学生以上两种低碳消费行为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身边朋友的消费行为对首都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有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由于pearson相关系数为0.763,介于0.5到0.8之间,因此身边朋友的消费行为与首都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呈中度相关,即身边朋友经常进行低碳消费会对首都大学生是否进行低碳消费产生中度影响。
由于大学生生活主要是集体生活,与同学在一起的时间相对较长,久而久之,所在群体的消费行为会对大学生自身的低碳消费行为产生影响,消费习惯也趋于相同。因此如果身边的人都比较注意低碳消费,勤俭节约,避免浪费,自己也会受到较大影响,从而采取低碳消费行为。
六、影响首都大学生购买低碳产品意愿的因素研究
在预调查和二手数据的搜集中,我们发现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购买欲受到产品价格水平、造型设计、品质质量、流行程度的影响。设计调查问卷搜集一手数据,并运用SPSS工具,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1.低碳产品的价格水平对首都大学生低碳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分析。有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由于pearson相关系数为0.661,介于0.5到0.8之间,因此低碳产品的价格水平与首都大学生对低碳产品的购买欲呈中度相关,即低碳产品价格水平的高低对首都大学生购买低碳产品的欲望的大小存在着中度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生活费有限,且大多数学生没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基本依靠父母供给,因此属于对价格十分敏感的群体。而目前我国的低碳产品,相比于传统产品,价格相对较高,很多大学生虽然有意识去购买,但对于高价格只能“望而却步”。
2.低碳产品的造型设计对首都大学生低碳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分析。有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由于pearson相关系数为0.279,小于0.3,因此低碳产品的造型设计与首都大学生对低碳产品的购买欲不相关,即低碳产品造型设计的好坏不影响首都大学生购买低碳产品的欲望的大小。
由于大学生目前接触广泛低碳产品为有机饭盒、有机塑料袋,节能灯、再生纸、循环笔等物品,因此对造型设计并不重视。如果产品种类进一步丰富和普及,例如低碳服装、书包等低碳环保产品的大量生产,大学生会对造型设计的要求会进一步提高。
3.低碳产品的品质质量对首都大学生低碳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分析。有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由于pearson相关系数为0.379,介于0.3到0.5之间,因此低碳产品的品质质量与首都大学生对低碳产品的购买欲呈微弱相关,即低碳产品价格品质质量的高低对首都大学生购买低碳产品的欲望的大小仅有微弱影响。
由于目前国内的低碳产品设计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低碳产品的种类较少,多为一些对质量需求并不高的产品,而且目前我国的低碳产品在生产工艺上也多采用的是较为先进的工艺,本身质量较好,所以品质质量并没有对学生的购买欲望产生显著影响。
4.低碳产品的流行程度对首都大学生低碳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分析。有数据,我们可以看出,由于pearson相关系数为0.688,介于0.5到0.8之间,因此低碳产品的流行程度与首都大学生对低碳产品的购买欲呈中度相关,即低碳产品是否符合理性趋势对首都大学生购买低碳产品的欲望的大小存在中度的影响。
在《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中提到,经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具有着追求时尚前沿的特性,且好胜心理强,比较好面子,因此不愿意自己落后于潮流。因此当低碳产品的流行程度很高时,大学生便对其产生了强烈的购买欲,此时低碳产品不再是被当作低碳环保的产品被消费,而是作为时髦产品被学生购买。因此可以针对学生这一消费偏好,将低碳产品打造成为流行时尚产品,从而吸引大学生进行消费。
5.建立首都大学生对低碳产品的购买欲望数学模型。本研究采取线性逐步回归的方法最终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自变量为低碳产品价格水平、造型设计、品质质量和流行程度这四个因素,首都大学生对低碳产品的购买欲望作为因变量,通过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由表7数据显示,sig.(价格水平)=0.003
首都大学生对低碳产品的购买欲望=0.333×价格水平+0.420×流行程度
七、结论与机理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发现,首都大学生虽然有较强的低碳消费意识,但由于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生活水平等因素,造成了首都大学生存在自我享受动机,社会交往动机,面子动机,彰显个性动机等进行炫耀性消费,使得低碳消费行为落后于意识。
同时根据数据分析发现,低碳产品的价格水平,流行程度与首都大学生对低碳产品购买欲望存在中度相关,由于目前我国的低碳产品普遍存在着概念好于品质,性价比较低的现象,这也导致了很多大学生不愿意购买节能减排的环保产品。
另外,国家虽然大力号召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但由于并未出善的法律法规,以及监管激励体制的缺失,造成了目前企业生产低碳产品没有统一标准,低碳产品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
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机理分析图
八、政策建议
1.对于“行为滞后于意识”——大学生低碳消费行为滞后问题,学校应加强教育,积极鼓励,扩大宣传。
由调研结果我们可知,学校对于低碳消费的宣传力度并不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不到14.2%的学生是通过学校宣传和社团介绍了解到低碳消费等知识。因此学校应加强宣传,可以从多渠道来普及低碳及低碳消费的知识。高校根据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价值观的新情况、新特点,将低碳消费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和育人体系,或者开设低碳消费教育的选修课,如《低碳消费营销学》、《低碳消费经济学》等;同时也可以通过讲座增进同学们对低碳知识及低碳消费的了解,组织开展节约能源教育活动。
2.对于“产品滞后理念”——我国低碳产品品质落后问题,企业应与时俱进,学习效仿,战略转型。
企业应该看到低碳环保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时俱进,低碳消费正在逐步成为当下流行的消费形式。大学生具有趋同性、追逐时尚和受群体影响比较强等特点,同时首都大学生对流行时尚的敏感度更高。企业可以提出低碳环保的时尚概念,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进行低碳消费,为环境保护出力,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现在大学生必然会成为以后社会消费的主流,是重要的生力军,因此企业可以尽早把握商机,提早抢占市场。
3.对于“政策滞后于倡导”——我国的低碳消费政策制度不完善,国家应完善法律,制定方针,政策鼓励。
(1)发展低碳经济,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关键。早在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而我国的低碳相关法案仍未出台,应尽快完善法律法规,设定评定标准,对于很多企业打着“低碳环保”的旗号,而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问题,或者过度包装浪费,偷排废水废料等问题要给予严厉制裁。
(2)鼓励生产制造业企业进行“低碳生产、绿色生产”,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同时尽快建立健全的低碳产品质量标准及评估体系,节能生产的管理监督办法等,从而继续落实和加强淘汰落后产能、高污染产品的力度,让对环境污染严重的非低碳产品逐步在市场上消失。
(3)针对低碳产品目前成本较高,市场较小等特点,国家和政府应该在宏观层面上加大对低碳产品生产厂家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的力度,保证低碳产品的生产厂家可以较快的吸引消费者,打开市场。同时鼓励相关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创新工艺等,从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祖峰,樊清华,高洁.90后大学生低碳意识调查与思考[J].调查与研究,2012.255
[2]胡玉东,瞿丹丹.大学生低碳消费方式现状及对策调查报告[J].学生管理工作,2010.6
[3]庞晶,李文东.低碳消费偏好与低碳产品需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
[4]袁丽峰.中国90后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动机的实证研究[J].吉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