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淡水鱼养殖(6篇)

时间: 2024-01-01 栏目:公文范文

淡水鱼养殖篇1

关键词:淡水养殖方式养殖管理改进措施

作为内陆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淡水养殖,是指利用池塘、水库、湖泊、江河以及其他内陆水域(含微咸水),饲养和繁殖水产经济动物(鱼、虾、蟹、贝等)及水生经济植物的生产,是内陆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量鱼的生产方式。我国淡水总面积约20×104平方公里,养殖面积及总产量居世界首位。

淡水养殖一般面积较小且分布广泛,集约化程度较高,适于精养,投资小、产量稳定、生产水平较高,收益大,并有利于人工管理和控制。淡水养殖的对象主要为鱼类,包括草鱼、青鱼、鲤、鳙、鲂、鳊、鲢、鲮、鲫、非鲫等经济性鱼类;还有虾类和蟹类,虾类有海南大虾、罗氏沼虾等,蟹类则主要是河蟹。淡水养殖的生产方式,按养殖场所可分为池塘养殖,湖泊、河道养殖,江河养殖,水库养殖,稻田养殖,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及微流水养殖等;按集约化程度则可分为精养、半精养和粗养。其中,网箱养殖的生产方式是近二十年来世界上出现的一种新兴的现代化科学养鱼技术,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地应用在湖泊、水库、河道等大中型水域中,以培育鱼种和饲养各种经济鱼类。

一、养殖方式

根据养殖鱼类的特点,水体条件,以及养殖措施等,淡水鱼类养殖分为如下方式:

1.根据鱼类对水温的要求:温水性鱼类养殖,一般水温为15--30℃,如鲤鱼、草鱼、鲢、鳙、鲫和团头鲂等;冷水性淡水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0--20℃,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性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8--30℃,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

2.根据养殖水体条件,养鱼种类和规格、水域类型及养殖措施,淡水鱼类养殖又分为如下方式:

池塘养鱼:一般指在面积较小的封闭水体中的鱼类养殖。这种经常处于静水状态的小型水体,多由人工开挖或天然水潭改造而成,面积一般数亩到数十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种养鱼方式。池塘养鱼具有静水养鱼的特点,适宜不同栖息习性和食性的种类进行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诱饵,同时还可以使用施肥的方法来培养天然饵料。

湖泊河道养鱼:指在中小型湖泊或河道的进出水口建筑拦鱼设施,进行养鱼。主要利用天然饵料,辅以人工施肥投饵。

水库养鱼:利用各种类型的水库养殖鱼类。在小型的农田灌溉水库,凡可以防逃、容易捕捞的,可采取池塘养鱼方式。一般较大的平原水库,常采取湖泊、河道方式经营。大型综合水库,主要繁殖保护鱼类资源,辅以少量的人工放养。

稻田养鱼:利用水稻田进行养鱼,既可增加鱼产量,又可消除稻田中的害虫、杂草,疏松土壤,肥沃稻田,增加水稻产量。

工厂化养鱼:运用机械的、电气的、化学的、自动化的现代设施,在水质、水温、水流、溶氧、光照、投饵等各方面进行人为控制,创造和保持最适宜于鱼类生长和发育的生态条件,使鱼类的繁殖、苗种培养、商品鱼的养殖等各个环节都处在人工控制的水体环境中进行无季节性的连续生产。

网箱养鱼:用纤维网片、金属网片等材料缝制成长方体、圆柱体等具一定形状的箱体,将其架设在较大水体中,使箱体内外水体可以自由交换,在这样的箱体环境中养鱼就叫网箱养鱼。其生产较稳定,投资少,收益高,且发展潜力大。

二、养殖管理(以池塘养鱼为例)

1.环境条件

池塘养鱼,最关键的要看池塘的水质。池塘的水质好比人体里的血液,只有好的血液才能让人健康生活。池塘的水质是水体生态条件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鱼类饲养的产量及效益,所以,在鱼塘的选址过程中,一定要综合考虑,找到一个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

第一,要有充足的水源、水质要好;第二,要经济实惠,不要投入过大,可以选在荒滩废地上;第三,交通位置要比较方便,这样有利于鲜活鱼类的销售和运输;第四,土质要好,池塘的土质最好是粘壤土,这种土质对水源和肥料的保持性能较好;第五,周围地区要方便鱼池的改造及相关配套设置的建设。

2.品种选择

池塘养殖,首先考虑的是产量及效益,所以在选择养殖种类时,要考虑不同品种的鱼类的习性及适应性,像四大家鱼及鲤鱼这类鱼类适应性比较强,所以在放养时,可以优先考虑,罗非鱼作为引进的优良品种,也可以部分放养。整个池塘鱼类的放养,应多品种、多规格合理搭配混养,这就要求鱼种要规格整齐、逆水性强、体制健壮、体表完整、健康完整。

3.放苗时间

一般是在4月至6月初,当春季水温上升至16℃以上时即可放苗。放苗时水位要求0.8~1.0m以上,由于放苗季节气温变化较大,较深的水位有利于水温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是低温采用充氧法运输来的鱼苗,应先取出虾苗,注意缓慢调整温差,待袋内水温与池水温基本一致时,再放入池中。

三、改进措施

1.改善养殖环境,发展健康养殖

要加强研究不同类型(浅海、滩涂、内陆大水面、低洼盐碱地等)水域的科学养殖方式,确定合理的养殖容量、养殖结构,提出降低养殖生态环境负荷的立体利用水域的养殖技术及养殖水域的环境优化和生物修复技术,为养殖方式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以生态调控为主要手段的健康养殖技术和病害的监测、预报技术,加强免疫防治技术、疫病检疫技术及安全用药技术研究。

2.优化品种结构,加强品种开发

要大力开展优良、抗逆新品种(系)选育研究,以传统选育技术为基础,研究建立雌核发育、多倍体、性别控制、转基因等育种新技术,加快良种选育进程;结合生理生态学手段,找出抑制性腺发育和制约早期苗种成活率的关键性环境和内在因子,突破海水鱼(虾)和溯(降)河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建立全面系统的水产苗种繁育体系。

3.加强饲料研究,普及高效饲料

淡水鱼养殖篇2

关键词:淡水鱼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S937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133095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淡水鱼资源,能够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受外界自然环境和人为养殖因素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淡水鱼养殖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养殖技术应用不合理、养殖模式不科学、淡水鱼病频发等。为了解决淡水鱼养殖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需要有关人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为如何实现淡水鱼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淡水鱼科学养殖进行策略分析。

1我国淡水鱼养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淡水鱼养殖资本分散

现阶段我国淡水鱼的生产经营模式较为分散,且没有发展总产值超过10亿的渔业产业。虽然一些生产经营规模小的企业在渔业种植、加工、流通等存在各自的发展优势,但是受经济的影响难以形成发展合力,淡水鱼养殖资本分散不利于淡水鱼产业的发展。

1.2渔业发展缺乏产业专家

虽然我国渔业资源丰富,随着科技的发展,渔业养殖生产得到了技术上的支持。但是现阶段我国渔业发展在资源利用、市场管理等方面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1.3O业发展的配套技术差

在人工繁殖技术发展之后,我国淡水鱼产业规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淡水鱼整个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但是现阶段我国一些淡水鱼产业链发展成果大多是阶段性、单一性的。且由于我国渔业科技本身学研联合机制发展不完善,导致我国渔业产业链的各个发展环节没有形成完善化的配套技术体系。

2淡水鱼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战略

2.1以渔业资本化实现为目标,促进渔业深入可持续发展

传统渔业对自然资源的应用方式是一种单一化的物质流动开放化线性经济,渔业资本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不断循环利用,但是对渔业自然资源却没有进行循环利用,导致渔业的生产行为没有满足物质界的循环流动规律。为此,我国渔业养殖需要加强对渔业资源的利用,具体包含2点内容:实现淡水鱼养殖资源的资本化管理;在未来10a中,加快建立3~5家渔业总产值超过100亿的渔业企业,并要尽可能的让渔业企业上市发展,在相关政策对企业发展的约束下实现对渔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2.2根据产业终端消费市场需求带动渔业产业链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渔业市场逐渐从卖方转变为买方,渔业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升渔业企业竞争力,需要加快产业研发技术,多生产适合经济市场发展和满足消费需求的渔业产品。淡水鱼产业体系的研发要以市场为基本主体,多吸收借鉴国内外渔业养殖发展快速的企业经验,完善渔业企业科技人员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2.3以市场发展为基本导向,提升淡水鱼在饮食结构中比重

食品安全近几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受海水污染的日益严重,海产品中一些物质常出现超标的情况。淡水鱼的养殖和市场价格低廉,很容易出现成本和市场价格之间的失调,制约渔业发展。为此,需要有关人员引导人们树立水产品安全消费理念,引导人们充分认识到淡水鱼产品的重要价值,进而促进淡水鱼企业的经营发展。

2.4根据不同消费者需求构建多层次淡水鱼养殖体系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理念和对淡水鱼的购买能力都发生了变化。为此,淡水鱼企业需要以渔业安全生产为保障,在健康养殖的引领下,根据不同消费者对淡水鱼的需要形成多层次的淡水鱼产品养殖,具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以消费者层析结构细化为依据,开展有机淡水鱼产品、绿色淡水鱼产品的健康养殖;以消费者不同饮食习惯为细分依据,开展不同种类淡水鱼的养殖;以不同淡水鱼的养殖水域为细分依据,加快生产繁殖高质量的淡水鱼。

2.5塑造淡水鱼养殖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淡水鱼企业逐渐增多的情况下,品牌成为淡水鱼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表现。为此,需要加快塑造淡水鱼养殖品牌,提升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以科技为先导完善淡水鱼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淡水鱼产品养殖模式;加大对淡水鱼产业的发展投入,培育具有特色的淡水鱼;通过营销方式的创新提升淡水鱼企业在市场竞争力。

3结束语

淡水鱼在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对促进我国民生发展,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需要有关人员制定出淡水鱼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尽最大可能减少社会发展中不利环境因素对淡水鱼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推动我国淡水鱼产业科学、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戈贤平,缪凌鸿.我国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与体系研究进展[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1(3):22-31.

[2]徐锦.淡水鱼精深加工产品开发研究[D].西华大学,2012.

淡水鱼养殖篇3

managuense)为原产于中美洲尼加拉瓜的慈绸科鱼类。1988年引人中国台湾,是台湾南部地区普遍的淡水养殖品种,1996年广东、江西一些养殖单位从台湾引入。近年来,淡水石斑鱼的养殖技术的研究已引起国内水产工作者的重视,淡水石斑鱼的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可望成为一种淡水养殖新品种。现将其生物学特性与养殖技术分述如下:

1、形态特征。淡水石斑鱼体型为纺锤型,口上位。其躯干两侧各有8条黑纹,垂直黑条纹中央有较黑的色素块。胸鳍淡黄色,腹鳍、背鳍、臀鳍皆具有黑色条纹,尾鳍黑色条纹与身体垂直。除黑白条纹外,成鱼体表略带黄色,体色随外界水环境及生殖期间起适应性变化。繁殖时,雄鱼体色较黑,雌鱼体色较淡,并带有黄色,腹鳍胸位,尾鳍圆尾型,具生殖突。幼鱼眼眶为红色,成鱼眼眶为银黄色。鳞片为圆鳞,较大。侧线鳞断续。鳞式为:背鳍(D)XVIII-12,臀鳍(A)VII-10,腹鳍(V)I-5,胸鳍(P)4。

2、生活习性。淡水石斑鱼为热带鱼类,淡水中生长,也可在盐度为1%以下的海水中生长。其适温范围在25~30℃间,当水温下降至20℃时,摄食明显减少,水温下降至15℃时身体失去平衡,故冬季期间池水会降至15℃以下的地区不太适合养殖此种鱼类。越冬期间水温保持在19℃以上为好。淡水石斑鱼为底层鱼类,耐低氧,抗病力强,在养殖过程中很少发生鱼病,可与罗非鱼、鲫鱼混养,以清除罗非鱼、鲫鱼池塘中小鱼苗,达到优质高效的目的。

3、食性。淡水石斑鱼为偏肉食性,鱼苗阶段,肉食性的特性相当强烈,主要以浮游动物为主,个体相差悬殊的鱼苗会互相残杀,故养殖时要注意分级分塘管理。繁殖后的小苗要及时拉出,以免被亲鱼吞食。从鱼苗开始驯食,会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可用浮水性鳢科鱼类饲料投喂。

淡水鱼养殖篇4

关键词:淡水鱼;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965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432061

1鲢鳙鱼白皮病

1.1鲢鳙鱼白皮病的具体症状

这种病症的死亡率非常高,多发生在夏季,发病初期,群鱼浮起,尾鳍上出现白斑,通常是外伤或尾柄处出现白色病灶,之后会迅速发展到背鳍与臀鳍基部,出现溃烂,一部分病鱼会出现头部朝下,尾鳍朝上,与水面近似垂直,随即死亡。一旦身上出现白斑,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的结果。

1.2鲢鳙鱼白皮病的预防方法

保持水质清新,多投喂高品质饲料;在捕捞、运输等操作时,注意避免擦伤鱼体。

1.3鲢鳙鱼白皮病的治疗方法

用溴氯海因全池泼洒,浓度:0.3~0.4g/m3;用五倍子(中药)全池泼洒,浓度:2~4g/m3。

2爱德华氏菌病(红头病、暴头病)

2.1爱德华氏菌病的表现症状

初期表现为部分病鱼食欲减退,离群独游,随后的2~3d内,病鱼头顶部出现充血并不断扩大,部分严重病鱼头盖骨裂开,脑组织,悬垂在水中,失去平衡,继而死亡。

2.2爱德华氏菌病预防方法

鱼苗下池第7~8d左右,无论有无车轮虫,用防治纤毛虫的渔药杀虫1次。

2.3爱德华氏菌病治疗方法

镜检是否有纤毛虫,外用杀虫药,饲料中添加多维(维生素K3粉)+三黄散+芳草纤灭+青莲散+芳草菌尼+复方强力霉素+地锦草,每天1次连喂5d。

3细菌性烂鳃病

3.1细菌性烂鳃病的表现症状

病灶是出现在鳃盖骨的内表面,充血、鳃丝尖端组织腐烂,鳃丝边形成略圆形的透明白斑块状。病情控制后可见到原病灶边缘逐渐清晰,健康部分颜色复原,最后坏死部分脱落,在鳃瓣留存缺损部分,康复后可部分愈合。

3.2细菌性烂鳃病的预防方法

做好消毒工作,鱼种放养时用2%食盐水浸洗5min。

3.3细菌性烂鳃病的治疗方法

五倍子全池泼洒,水体浓度:2~4g/m3。

4肠炎病

4.1肠炎病症状

病鱼腹部膨大,体色变黑,腹部显红斑,外突,红肿,剖开腹部,有很多腹腔液。病鱼失去食欲,离群缓游,不久死亡。

4.2肠炎病的预防方法

适当稀养,勤换新水。定期用药物如大蒜素、三黄粉等和微生物添加剂(主要微生物为枯草芽孢杆菌)拌饵投喂。

4.3肠炎病的治疗方法

采用大蒜素或鲜大蒜汁拌饵内服投喂,或土霉素药饵投喂,以每kg饲料拌土霉素0.05g为标准,连用7d左右即可。

5水霉病(肤霉病、白毛病)

5.1症状表现

水霉菌适宜的繁殖温度22℃以下会可迅速繁殖,感病初期病鱼并无异常表现,在约2~3d左右,病鱼伤口长出层层白色丝状菌落,镜检可见伤口粘满水霉菌,随后,菌丝很快蔓延扩散到全身。

5.2水霉病的预防方法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操作力求细致、耐心,勿使鱼体受伤,适度稀放,不收集受了伤的鱼作亲鱼。

5.3水霉病的具体治疗方法

2%~3%食盐溶液浸浴5min,或以0.5%~0.6%食盐水较长时间地浸洗。400g/m3食盐加400g/m3小苏打或0.2~0.3g/m3亚甲基蓝或10~15g/m3生石灰,治愈率可达96%。

6白点病(小瓜虫)病原:多子小瓜虫

6.1白点病症状

小瓜虫的幼虫浸入鱼体的皮肤或鳃丝组织后,吸取鱼体营养,引起组织分泌大量黏液。病鱼的体表肉眼可见一个个小白点,开始发病时,体表、鳍基部略见发红,病鱼呆滞于池底或堆积在鱼池的角落,继而白点出现,逐渐增多,严重时,体表形成一层白膜,皮肤发炎,拒食,多从鳍条边缘开始腐烂,最后导致死亡。

淡水鱼养殖篇5

[关键词]淡水鱼养殖;立体利用;健康养殖模式

中图分类号:F40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6-0280-01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淡水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1]。目前市场上某些鱼类出现了卖鱼难的问题,市场价格偏低,效益递减现象明显。一方面是固然有市场供应充沛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养殖鱼味道差、品质下降的原因。传统的养殖方法,由于池塘中混养各种鱼,搭配不当、放养密度过大,会造成缺氧和饵料利用率降低,鱼生长不均匀,大小悬殊,体质瘦弱,抗病力差。导致淡水鱼养殖发病率高,降低了养殖种类的品质。

水产养殖业要向优质、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高效与安全已经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无公害前提下,味道纯正、无异味,保持水产品原有的自然风味应该是优质水产品的一个必备条件[2]。因此,优化淡水鱼养殖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立体养殖模式是一种新型养殖模式,在实践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应用效果。

一、池塘水体立体利用健康养殖模式

笔者所提出的多层立体养殖模式比传统网箱养殖模式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如图1所示,该模式是池塘放置1个大型网箱和内置4个小型网箱及多个浮箱所构成的,从而实现立体养殖。其主要分为三层结构,精品养殖区、中层套养区和外层散养区。在精品养殖网箱内布置微孔增氧设备,以防缺氧。在外层散养区有循环水设施,使养殖水体保持清新。

精品养殖区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区域;中层套养区时整个系统的重点区域,其养殖比重最大;外层散养区主要饲养滤食性鱼类,可不投饵或少量投饵。精品养殖区主要负责单种经济价值高的鱼类的养殖工作;而中层套养区可以考虑常见的经济价值稍逊于精品养殖区的鱼种,但其养殖量大;外层散养区则以捡食性鱼类为主,由于经济价值低,可不考虑投喂饲料。通过网箱隔离不同食性养殖品种,充分利用养殖水体不同层次(内层、次外层及最外层),从而达到调控养殖水体,保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

从经济效益方面分析,立体网箱养殖方式显著优于单层网箱养殖,相同的养殖面积下,多层网箱养殖网箱能够饲养不同种类、不同规格的鱼群,有助于提升养殖产量和产值;从成本效益分析,立体网箱的搭建与单层网箱搭建成本是相同的,其包括了人工成本、饲料成本以及设备成本等各方面成本,但就产出效率而言,立体网箱的产值高、收益高,且稳定性比单层网箱高,使用年限久;从环境效益分析,精品养殖区饲养的是市场价格较高的鱼种,且品种单一,主要通过摄入喂养饲料生长,并且在养殖过程中,精品区剩余的饲料及鱼粪进入中层套养区,而中层套养区的鱼能够有效利用残余饵料和粪便,而中层套养区剩余饲料及粪便又被外层散养区的捡食性鱼类利用,再制定科学的投喂方案,充分满足每个网箱中的鱼群需求,同时有效利用鱼的代谢功能,起到改善水体结构的效果[3]。

立体生态养殖的优势在于提高了养殖产量和产值,充分利用投喂饲料,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有效改善水体质量;通过加入滤食性鱼类,能够对网箱上生长的藻类进行生物清洁,减少浮游生物及藻类对网箱的影响,提高池塘养殖鱼的存活率。通过科学的利用方式,保障池塘水体的质量,降低对水体的污染和破坏。

二、饲料投喂管理

在实际饲养过程中,约有15%的饲料直接被水体说分解,仅有85%的饲料被鱼群所摄入;而鱼群摄入饲料中,约有35%饲料化为脂肪,50%饲料用于维持生命,剩下的15%饲料未被消化系统所分解而直接排出体外[4]。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不同的喂养方式对于淡水鱼的生长发育具有不同的影响,需要结合鱼种的生长发育特点,把握好投喂量和投喂方式。投喂量一般为鱼体重的2-3%左右,投喂时间以9点、13点、17点为最佳时期,1天投喂次数保持在3次上下,保障鱼的健康成长,坚持“定时、定点、定量”的投喂原则,采用“少慢、多快、少慢”的投喂方法[5]。开始投喂时投入饲料量要少,投放速度慢,这主要是为了诱导鱼群开始进食;当鱼的数量增多时,要提高投喂量和投喂速度,满足鱼的摄食需求;当大部分鱼吃饱并返回水体下层时,仅有少数鱼仍在进食,这时需要减少投喂量,降低投喂速度。这种投喂方法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能够有效提升喂养效率,保障鱼群的规格,同时也能够降低饲料水解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

三、鱼病的防治方法

笔者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在池塘养殖中,鱼病的预防措施更为重要,这与“防大于治”理念一致。笔者在工作中发现,“预防结合治疗”的方法,减少化学杀毒剂的适应,提高中草药杀毒剂的使用率[6],投入大黄、黄芩、黄柏、大蒜素及适量板蓝根,能够有效改善池塘水体中的菌群数量,此类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之效,能够有效改善鱼群器官功能。将大黄、黄芩、黄柏、白芍等药物煎熬后加入一定量的板蓝根,再将其加入饲料中进行投喂,能够有效改善鱼肠道菌群数量,促进肠道消化和吸收,增强鱼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病害的发生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降低鱼药的使用量,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降低了养殖成本。中草药的应用能够降低化学药物在鱼体内的堆积和残留,保障鱼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此外,还可以采用微生物抑制剂的方式进行水体管理,能够起到较高的应用效果,借鉴其他国家的养殖经验和技术,对于提高我国淡水养殖水平具有较高的作用与意义。

结束语

文章首先介绍了池塘水体立体利用健康养殖模式,然后针对其投喂方式和鱼病防治措施展开分析,旨在提升池塘养殖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黄俊岭,于建胜,张玉梅等.池塘立体养殖新技术――鱼类混养池塘种植水生蔬菜[J].中国水产,2012,23(11):37-38.

淡水鱼养殖篇6

一、淡水养殖存在的问题

1.养殖品种混乱

因为大部分的渔户缺少系统的市场调查,致使他们对于市场的供求关系等问题,认识不足,从而造成养殖品种混乱的情况严重。另外,在大部分的北方淡水养殖区,多以传统的养殖品种为主体,这些养殖品种的数量多,这样在价格上就会降低。同时,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单纯只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很少考虑当地的自然情况与资金、设备、销路等供应因素,盲目的投资的后果严重。

2.淡水养殖饲料的配合

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渔户对于饲料配比的认识严重不足,认为只要最贵的、国外产的饲料就是最好的饲料,对饲料的成分、配比,不同淡水养殖品种所需营养的需求不同等因素,都没有很好地考虑在内;另外,由于饲料的生产厂家多,品牌质量乱,饲料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也是影响北方淡水养殖业发展之后的因素。而且,还有些质量确实很好的饲料,但是其价格却不是大部分渔户所能接受的,致使北方淡水养殖的饲料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

在养殖业中,暴发性疾病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严重影响着养殖业的发展,尤其是北方淡水养殖业中的淡水养殖鱼类的暴发性疾病。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的发生时间短、蔓延范围广、治疗较难,而且很多种鱼类对于这类型暴发性疾病都没有较强的抵抗力,致使这类型的暴发性疾病一旦爆发,则会迅速蔓延,而且随着时间延长、这类疾病的抗药性增强,危害性将会更大。

二、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对策

1.市场供需关系

淡水养殖市场的需求量还不是很多,所以在进行淡水养殖业促进发展计划时,就要对淡水养殖市场进行调查。相关工作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消费市场对淡水养殖产品的需求情况,进而指导渔户进行养殖规模、种类等条件的变更,进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收取。另外,还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情况,合理地对淡水养殖产品进行精加工,以提高淡水养殖产品的价值,进而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2.学习新型养殖技术

在淡水养殖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鱼类的暴发性疾病问题。所以相关渔户应该将防病放在养殖的首要位置,另外在发生暴发性鱼类疾病时,要沉着、冷静,迅速制定出有效解决方案,尽量减少损失。所以,地区相关部门要积极组织淡水养殖渔户,进行新型养殖技术的学习,学会区分各种不同鱼类疾病的主要特征,进而对症下药;通过有意识地记录、研究,找到暴发性鱼类疾病爆发的规律,以进行及时的防范措施。另外,还要注意对淡水养殖的饲料的选取技巧的学习,针对不同的鱼类等,选择不同的饲料,提高饲料质量,学习饲料成分的合理配置,满足鱼类的营养需求;学习养殖的日常管理技术,适量减少单位放养的数量,以期在最佳的放养范围内,使利益最大化。

3.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淡水养殖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努力开发新型的渔业产品,以满足人们对于食品的高质量、高标准要求。经过相关研究得出,开发新型的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加强对于淡水养殖业相关药物的监管、控制,严厉打击假药;各地渔业部门加强对渔户的技术培训,强化渔户的无公害意识。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促进无公害绿色渔业产品的开发,促进淡水养殖业的发展。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收获作文(8篇)
  • 下一篇:互联网产品的盈利模式范例(12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