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调度管理制度;煤矿生产;生产调度;安全生产
调度是煤矿生产中的一个职能部门,煤矿安全调度是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的核心工作,它担负着企业“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任务,对于煤矿企业的生产是非常重要的,关系着煤矿企业能否顺利运行,在我国煤炭资源仍然是重要的生产能源,随着近几年安全事故的频发,导致煤矿企业的发展受阻,国家和社会对煤矿企业的生产安全性越来越重视,由于我国的工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煤矿业,所以煤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调度工作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煤矿F有的调度管理制度包括调度会议制度、值班跟班及带班管理制度、生产信息汇报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人车、行人装置乘坐管理规定、生产影响管理办法、生产事故汇报管理制度及其他相关规定等,安全生产是煤矿企业发展的最根本前提,调度工作充当着煤矿产业的协调者和指挥官的功能,是煤矿企业生产的主线,所以调度工作必须严格把控,这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前提条件。
1煤矿安全生产调度工作的具体性质和特点
生产调度工作是每个生产企业都离不开的工作,可以说生产调度是维持生产企业正常运行的关键,所以对于煤矿企业也不例外,在实际的生产中生产调度是非常关键的环节,生产调度其本质是组织生产,安排生产,调度管理工作也是煤矿企业的管理工作之一,在一个大型的煤矿企业,调度机构分为好几个等级,这些调度机构都是煤炭生产建设的指挥中心,是促进煤矿企业领导工作方向正确性,保证生产安全的重要机构,“调度”的意思就是协调、指挥、监督和指导,最大限度的促进员工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安全正确的生产,对于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和生产过程中的矛盾及时掌握并且合理的解决,不断排除生产过程中不利于生产的种种因素,促进生产工作安全有序的进行。
煤矿调度工作的主要特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具有不间断性,由于煤矿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就注定了生产的性质是连续运转的,所以这就需要对于每个工序都合理的监督安排,这就需要调度工作的相关负责人坚守岗位,保质保量的完成调度工作,在发现问题时要及时汇报,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其次,煤矿企业的调度工作有着很强的时间性,调度管理人员需要高度负责,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很多事故都是在一瞬间发生的,所以当出现问题或者发现问题隐患时要保证第一时间汇报,避免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最后,煤矿企业的调度工作有着很强的权威性,调度部门是煤矿企业的生产管理部门,也是一个综合部门,所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生产调度员虽然作为基层的管理者,但是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高级管理者的作用,对很多事情能够指挥命令,对于将要发生的安全隐患通过自身的经验去制止,可以说煤矿调度工作在整个煤矿企业有着很强的权威性。
2调度管理制度在煤矿安全生产调度中的具体作用分析
对于生产企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必须有章可依,才能促进生产的有序性,任何事情缺乏了有效的制度都很难保证顺利进行,在实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故,影响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对煤矿企业亦是如此,调度部门作为煤矿企业的重要部门,对煤矿的生产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调度工作不是随意进行的,在实际的生产中,必须遵循相应的调度管理制度,可以说调度管理制度是指挥和控制调度工作严格进行的关键所在,在煤矿的安全生产调度工作中,调度管理制度也起着很强的促进作用,下面对调度管理制度在煤矿安全生产调度中的具体作用进行细致的阐述。
2.1促进调度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调度管理制度首先是制度,制度就是对人的行为控制和要求的准则,所以在煤矿安全生产的调度工作中,调度管理制度是帮助业务人员学习的,不断促进业务人员的工作能力的提升,要求煤矿企业定期对调度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不断提高调度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及对煤矿生产过程的业务熟悉程度,对各个岗位的生产流程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对煤矿生产过程中的设备应该能够熟练操作,对设备要懂得如何保养,如何维修,在对调度员的培训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实际,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2.2促进对于煤矿运输环节的管理,保证煤矿的质量
在煤矿采集的工作中,很容易发生工作面断层,掘进迎头半煤岩等导致煤矿的质量下降,所以调度部就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促进煤矿在运输环节的管理制度,将具体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调度员对煤矿采集过程应该实时监督确保煤炭的质量。
2.3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调度室制订了《调度员下井管理办法》、《调度员责任追究制度》、《调度员岗位责任制》等相关规定,不断完善奖惩制度,调度员必须保障井下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井下工作实时监督,对于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加强对重点生产环节的监察。促进相关的调度管理制度的完善能够最大限度的促进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2.4促进调度人员的应急能力的养成
调度管理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调度员的行为,促进调度人员的应急能力的养成,煤矿生产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很多安全事故时突发性的,所以调度人员的应急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严格遵循调度管理制度能够促进应急能力,加强问题解决的有效性。
3结束语
在煤矿企业中,安全生产是重中之重,生产调度工作是保证煤矿生产有序进行的关键,所以对于调度管理制度一定要严格遵循,在生产调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充分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性才是最关键的。
参考文献
[1]张峰.谈调度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J].山东煤炭科技,2012.
[2]方龙.浅谈调度管理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作用[J].企业论坛,2010.
当前,由于我国煤炭开采条件复杂,煤矿信息化水平较低,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尚不成熟等众多因素,致使我国成为世界煤矿安全事故发生频率较高国家之一[1]。及时准确地识别煤矿安全风险因子,剖析煤矿安全风险因子的作用机理,提升煤矿安全风险管理水平,实现煤矿本质化安全生产与运行,已成煤炭工业急需解决的问题[2]。研究表明,高效地煤矿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有利于减轻煤矿安全事故损失,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率,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效率[3-5]。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煤矿安全风险研究成果的基础上[6-8],以煤矿本质化安全生产为目标,根据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的特点,对我国煤矿安全风险因子进行有效地识别,从而构建构建煤矿安全风险因素结构模型,并针对模型进行有效性和实用性检验,探析各风险因素对煤矿安全事故的作用路径及影响程度,从阻隔煤矿安全风险演化路径的视角为防控煤矿安全风险提供新思路。煤矿安全风险管理是指运用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对煤矿可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价以及防控,从而降低煤矿安全事故发生和减轻安全事故损失。刘海滨[9](2014)运用ART-2人工神经网络法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技术5个维度构建煤矿安全风险评价模型,仿真效果达77.78%。庞柒[10](2014)借助主-客体理论从组织、人才、制度和资金4个因素构建煤矿企业长效安全评价体系。高建明、魏利军[11](2007)通过分析日本安全生产管理从伤害预知预警(KTY)角度为我国煤矿安全风险管理提出新建议。李斌、王志军[12](2013)从从业人员、机械设备、工作环境、组织管理、安全信息和企业文化6个维度构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SVM模型,提升煤矿安全管理非线性模型的预测能力。钱敏、穆丹丹[13](2008)运用多级综合评价模型,从环境、设备、人员和信息4角度构建煤矿安全评价模型。刘国安、杨怀玉[14](2015)基于安全监管的角度提出防范煤矿零星事故的风险管控策略。
1研究样本与研究变量
1.1研究样本
基于保障潜变量特征被测量项正确反映的前提下,依据调查便利性和经济性原则,本文针对徐州矿务集团(3个,120份)、潞安矿业集团(2个,50份)和淮南矿业集团(4个,150份)的9个煤矿进行样本采集。问卷主要从21个维度对煤矿安全风险因素进行识别,从63个测量项对煤矿安全风险因素进行测量,测量表采用Likert5级测量法。在相关人员的支持下,共发放问卷共270份,回收问卷243份。通过初步整理与分析,剔除回收问卷中16份信息不完整问卷,最终获取有效问卷227份,有效问卷率84.07%。
1.2研究变量识别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是实现煤矿本质化安全的关键,安全风险的高低决定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以及损失幅度。管理是否科学、设备是否先进、环境是否安全、信息是否畅通等因素将对煤矿安全产生重要影响。依据上述调研数据,本文运用SPSS17.0的“Analyze(DataReduction(Factor”功能,对调研的各变量展开信度与效度的检验分析,信度分析用CITC值和Cronbach’sAlpha值检验,效度分析用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信度检测见表1。表1显示,总体Cronbach’s值0.913,除作业环境友好性一项Cronbach’s值小于0.7之外,其余各项Cronbach’s均大于0.7,CITC均大于0.5,因此其余各项因子有效。作业环境友好性因子未通过检验,剔除该因子,最终煤矿企业安全事故风险因子为22项。通过计算,KMO=0.841>0.5(参考标准),因此数据较适合因子分析。同时Barlett球形度检验的F值为0.000,表明煤矿企业安全事故风险影响因素的指标数据呈正态分布,符合SEM对数据分析要求[15]。因此,该问卷信度、效度均达标。
1.3研究变量设计
层次聚类分析(ClassifiedAnalysis)又称树聚类分析,通过反复对复层次式构架的数据进行聚合与分裂,从而构造一个层次聚类问题解,通常运用自底向上或自顶向下两种分裂式层次聚类[16]。层次聚类凭借控制聚类粒度灵活性和表达簇间层次关系清晰性的优点,广泛应用于管理学、经济学、行为性等领域,有效寻找各类数据集的“自然属性”[17]。当前,层次聚类分析法主要有粗聚类算法(RCOSD)、Hungarian聚类算法、快速聚类算法三种方式[18]。本文选用SPSS17.0的“Analyze(Classify(Hierarchi-calCluster”功能对上述甄别的22项风险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寻找风险因子的“自然属性”,确定风险因素层次,聚类结果见表2。表2显示,通过因素聚类分析,煤矿企业安全事故风险因素最终分为5层次较合理,其分别是管理风险、设备风险、信息风险、环境风险、人因风险。
2研究假设
煤矿企业安全事故通常是由各风险有效迭加导致的,结合《中国煤炭事故暨专家点评集》,表明煤矿安全事故约92%是人因所致[19],人因风险是煤矿安全事故主要诱因,管理风险、设备风险、信息风险及环境风险都是围绕行或通过人因风险作用。因此,令人因风险层的6个风险因子为内源潜变量,其余4个风险层的16个风险因子为外源潜变量,由此提出假设如下。
2.1外源潜变量对内源潜变量影响假设
Ha1:工作技能与经验影响因素有:制度与规程建设、安全教育培训、管理人员素质、安全重视与投入、设备机械化与先进度、设备检修与维护、信息预测水平、作业场所安全性;Ha2:员工风险处理水平影响因素有:制度与规程建设、安全教育培训、应急体系与救援能力、设备机械化与先进度、设备故障率、设备检查与维护、信息采集质量、信息处理效果、信息预测水平;Ha3:安全态度与责任影响因素有:制度与规程建设、安全教育培训、管理人员素质、安全监督与检查、安全重视与投入、应急体系与救援能力、设备机械化与先进度、设备故障率、设备检查与维护;Ha4: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有:制度与规程建设、安全教育培训、管理人员素质、安全监督与检查、安全重视与投入、设备机械化与先进度、设备故障率、设备检查与维护、信息采集质量、信息处理效果、信息预测水平、粉尘浓度、瓦斯水平、通风条件;Ha5:安全心理影响因素有:安全教育培训、管理人员素质、安全监督与检查、安全重视与投入、应急体系与救援能力、设备故障率、信息采集质量、信息处理效果、信息预测水平、作业场所安全性、粉尘浓度、瓦斯水平、通风条件;Ha6:安全生理影响因素有:制度与规程建设、管理人员素质、安全重视与投入、应急体系与救援能力、设备机械化与先进度、粉尘浓度、瓦斯水平、通风条件。
2.2内源潜变量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假设
Hb1:工作技能与经验受员工风险处理能力、安全态度与责任和不安全行为影响;Hb2:员工风险处理能力受工作技能与经验、安全态度与责任、不安全行为影响;Hb3:安全态度与责任受工作技能与经验、风险处理能力和不安全行为影响;Hb4:不安全行为受工作技能与经验、安全态度与责任、安全心理和安全生理影响;Hb5:安全心理受安全生理、不安全行为和员工风险处理能力的影响;Hb6:安全生理理受安全心理、工作技能与经验的影响。
3研究模型
3.1模型构建
由于煤矿安全事故风险因素各变量相关性较强,各风险因素较难进行直接测量。因此,根据研究变量特征和研究目的,基于以下5项原则,构建煤矿安全事故风险因素关系模型:①以CA聚类分析结果为总体框架;②以人因风险层的6个风险因素为内在潜变量;③以管理、设备、信息和环境4个风险层的16个风险因素为外在潜变量;④以47个问题为风险观测变量;⑤以227份有效问卷的数据为协方差矩阵。采用AMOS7.0软件,构建煤矿安全事故风险因素CA-SEM模型,如图1所示。
3.2模型检验与修正
从简约适配度、绝对适配度和增值适配度三方面对模型拟合效果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不符合拟合度参考标准的进行反复修正直至达到标准要求。采用AMOS7.0的“AmosOutputModelFit”功能,对模型适配度进行检验,通过整理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表3显示,模型各拟合指数达到标准要求,模型构建合理。
4研究结果分析
4.1外源潜变量对内源潜变量影响分析
假设Ha1分析:上述结果显示,ξ2、ξ5、ξ7、ξ11对η1影响显著,影响系数分别为0.769、0.683、0.676、0.713;ξ3和ξ12对η1影响一般,ξ1对η1影响未获支持。即安全教育培训、安全重视与投入、设备机械化与先进度和信息处理效果对工作技能与经验的产生重要影响,管理人员素质、信息预测水平和作业场所安全性对工作技能与经验产生一定影响,制度与规程建设对工作技能与经验的影响未获支持。假设Ha2分析:上述结果显示,ξ2、ξ6、ξ12对η2影响显著,影响系数分别为0.696、0.702、0.652;ξ1、ξ7、ξ8、ξ10和ξ11对η2影响一般,ξ9对η2影响未获支持。即安全教育培训、应急体系与救援能力、信息预测水平对员工风险处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制度与规程建设、设备机械化与先进度、设备故障率和信息采集质量对员工风险处理能力产生一定影响,设备检查与维护对员工风险处理能力的影响未获支持。假设Ha3分析:上述结果显示,ξ1、ξ2、ξ4、ξ5对η3影响显著,影响系数分别为0.741、0.680、0.729、0.683;ξ3、ξ6、ξ8和ξ9对η3影响一般,ξ7对η3影响未获支持。即制度与规程建设、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与维护、安全重视与投入对员工安全态度与责任产生重要影响,管理人员素质、应急体系与救援能力、设备故障率和设备检查维护对员工安全态度与责任产生一定影响,设备机械化与先进度对员工安全态度与责任影响未获支持。假设Ha4分析:上述结果显示,ξ2、ξ3、ξ4对η4影响显著,影响系数分别是0.668、0.641、0.652;ξ1、ξ5、ξ7、ξ8、ξ9、ξ14、ξ15、ξ16对η4影响一般,ξ10、ξ11、ξ12对η4影响未获支持。即安全教育培训、管理人员素质、安全监督与检查对不安全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制度与规程建设、安全重视与投入、设备机械化与先进度、设备故障率、设备检查与维护、粉尘浓度、瓦斯含量和通风条件对不安全行为产生一定影响,信息采集质量、信息处理效果、信息预测水平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未获支持。假设Ha5分析:上述结果显示,ξ2、ξ6、ξ8、ξ13对η5影响显著,影响系数分别是0.727、0.704、0.649、0.658;ξ4、ξ5、ξ10、ξ11、ξ14、ξ15、ξ16对η5影响一般,ξ12对η5影响未获支持。即安全教育培训、应急体系与救援能力、设备故障率和作业场所安全性对安全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安全监督与检查、安全重视与投入、信息采集质量、信息处理效果、粉尘浓度、瓦斯含量和通风条件对安全心理产生一定影响,信息预测效果对安全心理的影响未获支持。假设Ha6分析:上述结果显示,ξ13、ξ14、ξ15、ξ16对η6影响显著,影响系数分别是0.704、0.687、0.695、0.675;ξ1、ξ7对η6影响一般,ξ3对η6影响未获支持。即作业场所安全性、粉尘浓度、瓦斯含量和通风条件对安全生理产生重要影响,制度与规程建设和设备机械化与先进度对安全生理产生一定影响,管理人员素质对安全生理影响未获支持。
4.2内源潜变量间相互影响分析
假设Hb1检验显示,η1受η2、η3、η4影响通过检验,即风险处理能力、安全态度与责任以及不安全行为对员工工作技能与经验有影响作用,Hb1全部获得支持。假设Hb2检验显示,η2受η1、η3影响通过检验,η4的影响未通过检验,即工作技能与经验与安全态度与责任对员工风险处理能力有影响作用,Hb2部份获得支持。假设Hb3检验显示,η3受η1、η2、η4影响通过检验,即安全态度与责任、风险处理能力和不安全行为对员工安全态度与责任有影响作用,Hb3全部获得支持。假设Hb4检验显示,η4受η1、η3、η5影响通过检验,受η6影响未通过检验,即工作技能与经验、安全态度与责任、员工安全心理对员工不安全行为有影响作用,Hb4部分获得支持。假设Hb5检验显示,η5受η4、η6影响通过检验,受η2影响未通过检验,即员工不安全行为、员工安全生理对员工安全心理有影响作用,Hb5部分获得支持。假设Hb6检验显示,η6受η5的影响通过检验,η1对η6的影响未通过检验,即员工安全心理对员工安全生理有影响作用,Hb6部分获得支持。
5结语与建议
1)在外源潜变量中,安全教育培训对内源潜变量影响最为显著,影响系数为3.54(0.769+0.696+0.680+0.668+0.727=3.54),因此,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应重视与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提高员工工作技能、风险处理能力和强化安全态度责任。2)在内源潜变量中,不安全行为和安全心理受外源潜变量因素作用最显著,影响系数分别是5.921、5.913,因此,应加强防范员工不安全行为,疏导员工安全心理,构建良好的煤矿安全氛围,压缩员工与管理人员的心理距离,关注员工生理素质和健康。3)注重人因风险中各变量间的相互关联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深入挖掘各风险变量因素的传播路径,采取有效措施,阻隔各风险的传播途径。4)重视防范管理和信息风险,提升信息的采集、处理和预测能力,加强煤矿安全信息化水平,建立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不断提升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应急救援能力,为实现煤矿本质化安全的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铁忠,李志祥.煤矿安全管理能力影响因素结果方程建模[J].煤炭学报,2008,33(12):1452-1456LIUTie-zhong,LIZhi-xiang.Affectingfactorsofsafe-tymanagementcapabilityaboutcoalminebasedonstruc-turalequationmodel[J].JournalofChinacoalsociety,2008,33(12):1452-1456
[2]汪伟忠,卢明银.煤矿作业人员系统风险知觉能力量化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8):152-156WANGWei-zhong,LUMing-yin.Quantitativeanaly-sisonperceptualabilityofsystematicriskforcoalminers[J].Journal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2015,11(8):152-156
[3]LuY,HinzeJ,LiQ.Developingfuzzysignaldetectiontheoryforworkers’hazardperceptionmeasuresonsub-wayoperations[J].SafetyScience,2011,49(3):491-497
[4]张江石,傅贵,郭启明,等.不安全行为的预控方法[J].煤炭学报,2012,37(2):373-377ZHANGJiang-shi,FUGui,GUOQi-ming.Thepre-controllingmeasuresonunsafebehavior[J].JournalofChinaCoalSociety,2012,37(2):373-377
[5]杨军.煤矿安全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3
[6]RackwitzR.Optimizationandriskacceptabilitybasedonthelifequalityindex[J].StructuralSafety,2002,24(24):297-331
[7]X.J.LI.SafedevelopmentofcoalmineenterprisesbasedonEndogenousGrowthTheory[C].ProceedingsofMan-agementofNaturalResources,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EcologicalHazardsII:Section1,DevelopmentIssues.Southampton:WITPress,2009:65-73
[8]马改焕,刘广君.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在煤矿生产中的运用[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4,37(4):27-31MAGai-huan,LIUGuang-jun.Applicationofcoalminesafetyriskpre-controlmanagementsystemintheactualproductionofcoalmine[J].ChinaPublicSecuri-ty.AcademyEdition,2014,37(4):27-31
[9]刘海滨.于ART-2人工神经网络的煤矿安全风险评价[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10(2):81-85LIUHai-bin.CoalminesafetyriskassessmentbasedonART-2neuralnetwork[J].Journalof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2014,10(2):81-85
[10]庞柒.煤矿企业长效安全评价体系的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4[11]高建明,魏利军.日本安全生产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3):105-111GAOJian-ming,WEILi-jun.ManagementofworksafetyinJapananditsenlightenmenttoChina[J].Chi-naSafetyScienceJournal,2007,17(3):105-111
[12]李斌,王志军.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综合评价的SVM模型及应用[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3,40(5):117-120LIBin,WANGZhi-jun.SVMmodelfor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coalmineinherentsafetymanagementanditsapplication[J].MiningSafety&EnvironmentalProtection,2013,40(5):117-120
[13]钱敏,穆丹丹.煤矿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25(3):375-378QIANMin,MUDan-dan.Assessmentindexsystemofsafetymanagementofcoalmine[J].JournalofMining&SafetyEngineering,2008,25(3)375-378
[14]刘安国,杨怀玉.对煤矿零星事故安全管理的实践思考[J].煤矿安全,2015,46(8):237-239LIUAn-guo,YANGHuai-yu.Practiceandthinkingofsafetymanagementforsporadiccoalmineaccidents[J].SafetyinCoalMines,2015,46(8):237-239
[15]牛莉霞,李乃文.安全领导、安全动机与安全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4):23-29NIULi-xia,LINai-wen.SEMofsafetyleadership,safetymotivationandsafetybehavior[J].ChinaSafetyScienceJournal,2015,25(4):23-29
[16]李红霞,薛建文,张恒.煤矿安全氛围对险兆事件的影响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5,15(3):161-164LIHong-xia,XUEJian-wen,ZHANGHeng.Corre-lationbetweenthesafetyenvironmentalwould-beacci-dentsinthecoalminingpractice[J].JournalofSafetyandEnvironment,2015,15(3):161-164
[17]孙旭东,张蕾欣.基于FuzzyAHP的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模型[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4,40(1):65-68SUNXu-dong,ZHANGLei-xin.Coalminesafetyproductionriskassessmentmodelbasedonfuzzyanalytichierarchyprocess[J].IndustrialSafety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2014,40(1):65-68
[18]杨军,宋学锋.基于ANP方法的煤矿安全生产风险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4,382(10):63-65YANGJun,SONGXue-feng.TheriskevaluationofcoalminesafetyproductionBasedonANPmethod.[J].StatisticsandDecision2014,382(10):63-65
【关键词】煤矿;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讯联络系统
1监测监控系统
煤矿监测监控系统是煤矿生产过程中安全性、有效性和高产性提高的基础,矿井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会对主扇负压、回风巷风速、掘进工作面局扇开停、采掘工作面瓦斯等通风参数产生直接影响,连续地、实时地监测门开关的状态,同时闭锁掘进工作面风电,对采掘工作面进行瓦斯超限断电处理,从而实现矿井生产安全水平的逐步提高。保证矿井管理人员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煤矿监测监控系统运行状况,是煤矿生产有效性和产量提高的主要措施,有助于实现安全事故的自动处理和早期预警,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为煤矿的安全生产与人员安全提供保证。
煤矿监测监控系统自身具备雷电防护能力,使用阻燃光缆或电缆将各个煤矿安全监测设备连接在一起,避免与动力电缆及调度电话电缆同时使用。井下和井上线路之间通过总站监控数据传输接口相互分离,并将避雷器设置在电缆的入井口处,以避免井上雷电对井下设施造成影响。选择获得MA标志认可的矿用信号电缆作为煤矿的传输电缆。地面应向地面中心站提供所需的双回路电源,且各个井下分监控站应选择660V的电力供给,并通过专用隔爆开关进行系统控制,而无需受到设备开关的控制。
2人员定位系统
煤矿生产单位应严格执行《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规范》的相关规定,设计和建设系统的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监测系统。人员定位监测系统指的是将无线读卡器和井下分站设置在重要工作地点、井下巷道和煤矿井口等位置,以此来为井下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识别卡,通过非接触式的识别卡信息读取方式来详细识别井下人员静止或移动等状态,最终对煤矿井下作业的工作人员实施考勤和定位等信息管理。井下无线读卡器需要以无线编码器和无线信号为基础进行实时通信,在佩带无线编码器的井下作业人员下到井内后,便进入了无线读卡器的监控范围之内,此时无线读卡器能够实施获取井下作业人员的基本情况和信息,再将所获取的信息使用无线读卡器向地面监控主机传送。使用无线编码器和无线信号实现无线读卡器之间的联系,使用通讯电缆线实现无线读卡器和通讯分站之间的连通,利用通讯电缆线实现井下分站和传输接口之间的联系,利用传输接口和计算机串口的串口线能够实现地面主机与地下系统之间的联系。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具有下述几种功能:第一,人员考勤功能。以井下人员的滞留时间、出井时间、入井时间等为基础,进行作业人员考勤管理。第二,搜救功能。及时准确地确定事故的发生部位,若事故发生位置超出了基站监控范围,或者是井下未设置安装基站,可通过手持移动式人工基站进行事故搜救。第三,求救功能。一旦井下作业人员发生危险而需要获得及时的帮助,则可立即按下求救按键,并向井上发出求救请求。基站得到井下求救信号后,可优先将其输送给地面中心站,中心站主机接收到求救请求后,会弹出报警菜单,发出语音警报,同时搜索出井下作业人员的在职区队、职务、姓名和警报发出的位置等信息。第四,寻呼功能。在基站获得地面中心站传输的求救信息后,可向子机发出呼叫信号,说明求救信息发送人员的请求和基本信息,并立即通过电话与地面之间获得联系。第五,群收功能。在子机携带人员通过带有基站的巷道时,应根据防碰撞程序对基站进行适当设定,并分别向各个子机传输各自的编号,在子机获得基站发送的信号后,作为应答其会及时转变为暂时性的休眠状态。第六,回放历史足迹。在输入井下作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和姓名等信息后,能够详细显示其在井下的活动情况。第七,定位移动设备。将井下作业人员跟踪定位接收、发射器安装在各个井下移动设备上,并实时收集和处理所有井下地点基站的数据,准确定位移动设备的移动轨迹和位置。
3通信联络系统
煤矿井下通信联络系统属于煤矿应急救援、安全避险和安全生产调度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工具之一。煤矿通信联络系统主要涉及矿井救灾通信系统、矿井移动通信系统、矿井广播通信系统和矿用调度通信系统等几个方面。煤矿通信联络系统能够同时达成抢险救援和日常通信联络等多种目标,通过煤矿通信联络系统,井上调度员可与井上办公电话、移动电话、井下电话等所有部门和人员实现实时联系,并能够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井下情况[5]。
煤矿调度通讯系统通常包括电缆、电源、调度台矿用程控调度交换机和安全型防爆调度电话等几个部分,地面设施主要包括矿用电源、调度台和程控调度交换机,煤矿井下通常需要设置安全型防爆调度电话。矿用调度通信系统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煤矿生产过程中的日常通信联络和调度,还能够实现煤矿井下作业人员救援请求、汇报人员信息、事故情况信息和安全生产隐患等目标。煤矿企业领导和调度室值班人员可以利用矿用调度通信系统向井下作业人员说明逃生路线,下达撤出信息等。矿用调度通信系统无需以煤矿井下供电为动力,所以,该系统具有较强的抗灾应变能力。即便煤矿井下出现故障停电或是瓦斯超限停电等问题,也不会对系统的正常使用和运行产生影响[6]。
4总结
综上所述,煤矿“六大系统”的设计和建设能够为煤矿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保证,提高煤矿系统工作人员的事故处理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从而实现煤矿生产体系安全保证能力的总体提升。煤矿“六大系统”中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讯联络系统的建立,应以安全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原则和科学发展为基础,从而保证其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切实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继平.煤矿井下紧急避险关键技术[J].煤炭学报,2011(11).
[2]孙继平.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联网技术研究[J].煤炭学报,2009(11).
[3]华刚,周磊,任凯.地下煤矿人员定位跟踪系统发展综述[J].矿山机械,2008(6).
[4]孔宪法.煤矿监测监控系统应用的研究[J].华章,2011(9).
【关键词】安全力本质安全影响因素DEMATEL
一、煤矿本质安全及“安全力”的定义
煤矿的本质安全化是将本质安全的内涵经过扩展而得到的,它已不是单纯的指设备构造的本质安全设计,而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煤矿具有一定的安全可靠性,具有完善的预防和保护功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文化和安全风气,以及科学的安全管理体制,从而使事故、灾害降低到规定的目标或可以接受的程度。
借助物理学中力的含义,本文引入了“安全力”的概念。“安全力”理论的基石是“事故三因素”理论。三因素理论认为:事故发生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每一特定事故的发生取决于一些“本质”的要素,即人、物和环境。“安全力”理论对此进行了扩展:人的因素除了包括一般员工外,还应包括各级管理者,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能力的高低对提高煤矿安全管理具有重要影响;机具的因素应扩大到物的范畴,一切影响安全的“物的因素”都应加以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应全面考虑三方面的因素,遵循“木桶”理论,“三管齐下抓管理,方方面面都要硬”,保证安全管理的持续创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质安全和“安全力”都强调找出影响安全的本质因素抓管理,发掘导致事故的深层原因找出路,建立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因此两者的出发点和目标是统一的。鉴于此,本文基于“安全力”的视角,分析了煤矿本质安全的影响因素,为建立煤矿安全的长效机制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基于“安全力”的煤矿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1、基于“安全力”的煤矿安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1)人控力。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力:员工持续学习安全知识的能力;安全行为自治力:员工对安全生产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责任分解落实力:将安全责任分解、具体到每一个员工的落实情况;安全承诺兑现力:煤矿员工对自己自愿遵章作业、按章操作等做出承诺的可信程度;绩效考核推动力:与员工绩效考核有关的安全奖惩制度和措施对员工安全行为的影响力;三违教育感化力:对“三违”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实施帮助和教育,从而达到感化他们,减少“三违”人数,减少“三违”发生次数目的的实现程度;防灾抗灾反应力:煤矿员工预防灾害、抵抗灾害的能力和熟练程度。
(2)物控力。包括质量标准保障力:主要指质量标准化建设保障工程质量的程度,包括安全质量标准化、产品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和服务质量标准化等;设备管理规范力:矿井安全设备、设施的规范化管理程度;隐患排查防控力:及时发现和消除各类隐患,形成科学规范、层层落实、逐级排查、快速整治的隐患排查治理闭合管理机制;薄弱环节监控力:对煤矿生产过程中薄弱环节的监控能力;安全设施保障力:煤矿企业安全设施、设备对安全生产的保障程度;科技兴安带动力:通过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增强矿井抗灾能力的程度;安全信息共享力: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安全生产信息畅通,形成上下沟通、反应迅速的网络。
(3)环控力。包括安全思想渗透力:通过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文化教育等各种方式,使广大煤矿员工(包括非生产人员、生产人员及其家属等)真正树立安全第一、关爱生命的意识;安全管理决策力:煤矿高层管理者领导煤矿员工正确处理与安全生产相关事宜、保障安全生产顺利进行的能力与水平;安全措施贯彻力:煤矿安全管理者参与、落实和执行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的程度;基础管理固本力:“三基”管理对安全管理基础稳固的保障作用;公共环境监督力:各种有关安全的法律制度、规则规范对安全生产行为的监督作用;安全文化感染力:安全文化氛围营造情况;生活环境和谐力:通过人性化管理理念,尊重和满足煤矿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程度。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构建了基于“安全力”的煤矿安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煤矿安全影响因素的DEMATEL分析
(1)煤矿安全影响因素间的直接影响矩阵。本文采用Delphi法确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此次调查遴选的调查组成员由高校安全工程及安全管理专家、国有大型煤矿安全矿长、省级煤矿安监部门工程师等组成,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6份,专家积极系数为92.00%。
通过汇总调查问卷,分析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直接影响矩阵X(略)。
(2)煤矿安全影响因素间的综合影响矩阵。根据直接影响矩阵数据,使用Matlab软件计算得出煤矿安全影响因素间的综合影响矩阵,如表2所示。
3、结果分析及建议
从表2可以看出,原因度大于0的影响因素(即原因因素)有:F1,F2,F5,F10,F11,F12,F13,F15,F16,F20和F21。其中,安全行为自治力、安全设施支持力和理论知识学习力位居前三位,对其他要素的影响程度最大。原因度小于0的影响因素(即结果因素)有:F3,F4,F6,F7,F8,F9,F14,F17,F18和F19。其中,防灾抗灾反应力、质量标准保障力和基础管理固本力位居后三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程度最大。通过中心度可以看出,安全措施贯彻力、责任分解落实力是最核心的两个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抓住最根本的因素:安全行为自治力。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决不仅取决于严密的制度管理,而且还取决于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管理水平。实施自主管理,以员工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基础,以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及管理素质为目标,使安全管理的中心从依赖制度管理向遵从安全主体管理转移,达到员工自我约束、自我学习、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目的。
(2)突出最直接的因素:防灾抗灾反应力。通过演习等事前手段使煤矿员工熟悉各种常见灾害的发生规律,以掌握抗灾、救灾手段和措施,提高煤矿员工的防灾抗灾应变力。
(3)控制最核心的因素:安全措施贯彻力。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重心在基层区队,重点是井下现场,关键是基层管理干部,只有牢牢抓住基层不放松,紧盯工作现场,充分发挥各级管理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堵塞安全管理的漏洞,保证安全措施的执行力和落实力。
三、结语
本文在煤矿安全事故致因理论的基础上,从“安全力”视角分析了煤矿本质安全的影响因素,并运用DEMATEL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得出影响煤矿安全事故的关键因素,为煤矿本质安全化进程提供参考和依据,有助于建立煤矿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
(注:基金项目: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12RK
B01383)。)
【参考文献】
[1]刘海滨、李光荣、黄辉:煤矿本质安全特征及管理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4).
[2]欧晓英、杨胜强、孙仁科、孙正恩、王义江:煤矿本质安全化管理体系建立及其应用的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1).
[3]袁清和、侯艳辉、郝敏:基于“安全力工程”的煤炭企业本质安全化探索[J].软科学,2007,21(4).
关键词:煤矿通风安全管理通风事故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200-01
煤矿通风安全管理是煤矿生产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具有很强的技术性、政策性和责任性,煤矿通风状况直接关系到煤矿生产效率与井下职工生命安全,应高度重视煤矿通风安全管理。
1煤矿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1.1煤矿通风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2009年2月22日凌晨2:17,山西焦美屯兰煤矿发生重大瓦斯爆炸事故,事故发生时,共有436名工人井下作业,造成74人死亡,114人负伤(5人负重伤)。2014年6月3日17时40分,重庆南桐矿业公司砚石台煤矿井下一回采工作面发生一起重大瓦斯事故,造成22人死亡。2011年6月5日14时许,湖南宝源煤矿发生较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4人死亡。
近10年来,煤矿安全事故频发,数字令人触目惊心。而分析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原因可知,超过63%是由煤矿通风管理不佳造成的,更有17%的事故表面是由其他因素所引发,实质上是由通风安全管理不善所造成的。因此,煤矿通风安全管理有其必要性。
1.2概述国内煤矿通风安全管理的现状
现阶段,国内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煤矿通风管理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如以下3个方面。
(1)安全设施陈旧。出现瓦斯爆炸事故的中小煤矿中,一般安全设施陈旧或不足,投入设备资金不够,埋下安全事故隐患。
(2)工人素质问题。很多煤矿业主未认识到通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存在“重利益轻生命”现象,很多工人未受过良好教育,安全生产意识不足,操作能力较低。
(3)监管不严现象。有些煤矿应付安全检查,表面看似正常运转,待到检查结束后就违规操作;有些煤矿监管部门实施定期检查,应付了事,完成检查任务后既对辖区煤矿不管不问,埋下恶性煤矿事故隐患。
1.3明确煤矿通风安全管理的意义
矿井通风能排放有毒有害气体,为井下作业提供新鲜而充足的空气,能预防瓦斯爆炸事故发生,起到维护煤矿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
2有效防范煤矿通风事故的具体举措
2.1从源头出发,掌握引爆常识
一般而言,当煤矿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时,易于引发瓦斯爆炸事故:一是瓦斯浓度处于5%~16%的范围,这是因为瓦斯浓度大于16%时,瓦斯浓度超限区域氧气不足,混合气体不会爆炸,但遇火能燃烧,工人存在窒息危险;二是点火源能量充足;三是混合气体中氧气浓度达到或超过12%。上述三个条件缺一不可,而防止瓦斯爆炸的最佳手段是祛除引爆条件,可重点放在杜绝火源和防止瓦斯积聚两个方面。
2.2优化硬件设施,保障科学运转
煤矿通风设施是矿井通风系统正常运行的物质保障,遵照《煤矿安全规程》相关规定,矿井通风设施主要为通风机、局部通风机、调节风窗、风筒、风门、风桥、风墙及风硐等,应从煤矿通风安全质量标准角度予以合理构筑和管理。此外,《煤矿安全规程》中还强调所有矿井必须装备安全监控系统,其安装、使用与维护均需符合相关要求。对此,《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及《煤矿瓦斯防治工作”十条禁令”》中也有所论述。
2.3树立安全意识,重视教育作用
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应肩负起自身职责,树立“安全即为效益,安全即为生命”的正确安全意识,秉承“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不断完善针对煤矿业主及工人进行的安全技术培训,将通风安全管理设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安全技术培训不能停留在表面,而是实施严格培训举措,定期形式和非定期相结合,对于考试不合格的参训人员,除接受重新培训外,也将培训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深入强化参训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2.4优化管理体系,提升管理成效
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方面:一是优化通风安全管理体系,成立以矿长为组长、安全副矿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为成员的专项领导小组,从班组、区队和安检等多个层面形成安全管理网络,贯彻实施科学规范的矿井规章制度及考核办法;二是构建瓦斯防治管理体系,由总工程师牵头,给予总工程师应有的安全生产技术决策权、技术决定权,实现权责统一,确保科学有效的瓦斯防治技术方案得以贯彻执行,煤矿业主应遵从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要求,为总工程师落实瓦斯防治管理提供便利条件;三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科学管理数据库,分类管理所有煤矿通风安全管理的资料,如:通风网络图、矿井采掘平面图、安全监测装备布置图、防尘、防火注浆系统图、瓦斯抽放管路图等,收集存储诸多煤矿安全生产资料,如:井巷通风参数、煤层自然倾向性、煤层爆炸性、煤层瓦斯含量、瓦斯相对涌出量、瓦斯绝对涌出量等,为确定通风机性能、矿井通风系统阻力、通风设施更新等提供基础性依据,从而大幅提高煤矿通风管理的成效;四是实施专项监管,煤矿设置专门的通风监管机构,肩负起煤矿矿井通风管理工作,保障煤矿通风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2.5关注每个细节,杜绝火源出现
纵观近年来的多重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火源是引发此类煤矿事故的一个重要因素,如2013年的“2.28河北张矿集团艾家沟煤矿火灾事故”,导致13名作业工人一氧化碳中毒而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25.08万元,而导致火灾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井下压风机着火,引燃附近的木支护,产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导致作业工人罹难。一般而言,煤矿火灾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火灾;另一种是外因火灾。从外因火灾角度讲,火灾初期容易控制和扑灭,如果灭火及时,将会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
2.6强化部门合作,提供监管保障
现阶段,我国一些政府管理部门存在分工过细、权力受限问题,如安全监管部门,并不具有吊销严重违章煤矿采矿许可证的权力,无疑削弱了安全监管部门的管理力度。要强化各政府部门间的协作,成立联合执法部门,实施煤矿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履行“不安全不生产”的原则,认真开展煤矿安全生产验收工作,发现问题予以严肃处理。
3结语
煤矿安全既关系到工人生命安全,也关系到整个煤矿的安全运转,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必要实施严密的煤矿通风安全管理,形成科学而全面的煤矿通风安全管理体系,在切实保障工人生命权和健康权的同时,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生产局面。
参考文献
[1]曹孝军.关于煤矿矿井通风技术措施的探讨[J].科技风,2013(1):43-44.
[关键词]计算机;煤矿;安全管理
2006年国家审核并批准了国内某一公司依据本企业实情自行建立的煤矿安全管理体系。该体系包含了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然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各区域的信息建立起联系,这样就做到了网络中硬件、数据等资源的共享。该系统实现了安全隐患的集中处理,为整个煤矿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又一大生命保障。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在煤矿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也逐渐普遍开来。与此同时,人们对采用计算机技术的新型煤矿管理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关注。
1计算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现如今计算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集中在几个领域,以下本文将介绍计算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主要范围。
1.1瓦斯安全监测系统
目前煤矿中安装的瓦斯安全监测系统并不统一,它们是根据不同的业务进行不同安装的。各煤矿企业根据自身矿井的现实情况安装了适合本企业的瓦斯安全监测系统,但这些检测系统的功能都很相似。概括的讲该系统包括:①传感器,传感器有采集信息的作用,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包括瓦斯传感器,矿用二氧化碳传感器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感器的种类也在不断根据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加;②井下分站,井下分站主要的任务是完成信息的传输。首先收集所有传感器的信号,将信息都暂时积攒起来。随后对信号进行转换处理。最后将信息传输到地面中心站。除此之外,在向地面中心站传送的时候它也会接收由地面中心站发出的指令要求。接收到指令后,井下分站会按照要求完成任务;③传输设备,传输设备的主要功能是信息处理。它包括采矿机械里的前端式装载机等,还包括选矿机械里的破碎机械等;④地面中心站,地面中心站有计算机、显示屏等。它的主要任务有对所有的监测参数进行检测并显示。例如一氧化碳、风速等。除此之外,它还能存储重要的参数。同时,地面中心站还能对已存储的参数做到任何时间都能调用[1]。地面中心站的最后一个功能就是当监测参数值越过规定值后,它会马上发出警报。与此同时,自动跳到紧急处理的状态,这样一来就发挥了它的分析环境状态的作用,以便工作人员作出快速的针对处理。
1.2矿井通风网络监测系统
矿井通风网络监测系统的构造和上面讲到的系统大同小异。部分煤矿企业在使用的时候将这两个系统合二为一。
矿井通风网络监测系统的构造思路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煤矿安全检测系统的联合。例如计算机的模拟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它将多种技术结合之后再对矿井通风网络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此外,还要对矿井通风网络的动态技术进行模拟。最后再研究矿井的通风方式与装备。如果有意外事故发生,就可控制风速,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2]。
1.3矿井矿压检测系统
矿井矿压检测系统由矿压传感器、信息传输设备和地面计算机构成。矿压传感器的特性是:①通常采用位于液压支架上的信号。而且在每一个采区都装备多个监测点;②每个井下分站都能够与数个矿压传感器联接;③传输设备的功能是信号传输媒体,它包含通讯电缆与刮板运输机等多种。地面计算机主要作用与瓦斯安全监测系统中的地面中心站作用十分相似。
1.4井下安全考勤系统
井下安全考勤系统的构造十分简易。它通常情况下都将出、入井两个考勤点的考勤机联接起来。而它们完成连接的途径联接就是通讯线和主计算机。除此之外,通常情况下在每个考勤点上都设置2台考勤机[3]。现用的该系统往往可分为两类,那就是卡片式安全考勤系统和井下安全考勤系统。前者是用金属片打卡的,它的出、入考勤点都安装在地面井口。后者是用矿灯灯头打卡的。而且它的入、出考勤点都安装在井上和井下,有时候也会将出、入考勤点都安装在井下。有报道称山西省不久前使用了一种特别的考勤系统。该系统的特点主要有:①用矿灯灯头打卡;②属于井下安全考勤系统;③有效防止互相打卡现象;④系统的可靠性高,维护简单、耗资小。
1.5计算机在一般安全信息文档处理中的应用
根据现今大部分煤矿的计算机应用领域来说,上文列举的范围仅仅是冰山一角,并不全面。通常大部分时候,计算机的应用为多个不同的企业部门管理。但换一个角度讲,很多系统的安全管理层次很低。如部分系统不能对安全监测信息以及安全管理信息进行复杂处理。因此,这些系统是发挥不了安全预测和辅助处理功能的。
2基于C/S模式的集成化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基于C/S模式的集成化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专家系统[4]。它是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将上述的四种系统等多种系统结合了起来,它不仅保证了煤矿生产的安全,还能辅助决策。然而,它的更大意义在于扩大了计算机在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的应用范围。
2.1系统结构
现今的C/S模式的系统结构有双层与多层之分。其中多层C/S模式的集成化系统是大部分煤矿企业在生产工作中都会安装的,这是因为它的优点大于双层C/S模式集成的。
多层C/S模式的系统通常由三部分构成:①数据库服务器,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中,数据库服务器的内容有四方面,包括安全监测类数据库、安全管理类数据库、矿井工程数据库以及图形图像数据库。安全监测类数据库中有每一时刻的环境参数检测表,此外还有每一时刻的矿压参数检测表。安全管理类数据库中包括矿井防尘防火检查表,安全监察人员统计表以及其他的安全统计汇总表等;②应用服务器,它的功能是链接数据库服务器和客户端。一般情况下全部客户机都可访问应用服务器。它可以将客户机所发送的请求传输到数据库服务器。同时,也可将数据服务器的回复结果传输回客户端。应用服务器安装了传递、信息的程序,而且根据相应的要求进行工作。这样就可以有效处理其他结构中产生的错误,同时还能使数据保持一致。应用服务器的功能还能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完善。例如煤矿突发性动力灾害仿真系统等,该系统能够在应用服务器中运行;③客户机,客户机指由使用者掌控的微机,客户机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来运行。一般情况下有数据录入、统计、汇总等若干类业务。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客户机通常安放在总调度室,通风调度室等。
2.2系统功能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专家系统促进了煤矿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就是所有的在职人员均可方便的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任何系统、任何部门都能收集、分析信息[5]。除此之外,专家仿真系统与专家辅助决策系统将煤矿安全管理做到提前管理。以下总结了其具有的功能。
2.2.1安全监测功能
在上述两大系统的强大功能下,工作人员就可以准确了解到每一时刻的井下状态。例如瓦斯监测点的浓度、风速、温度等。一旦瓦斯浓度不在正常范围时,就会马上发出警报。同时自动进入紧急处理状态。除此之外,还可对矿压监测点的矿压进行监测。如果矿压不在正常范围,就会马上发出警报。同时自动进入紧急处理状态。
2.2.2安全辅助决策功能
矿井通风网络监测系统可对通风系统提出改善意见[6]。首先利用矿井通风网络安全性评价分析采集到的矿井中的各安全因素的状态,然后对通风系统的运行好坏情况进行,最后给出完善系统的建议,这样就能作出科学的救灾决策了。
2.2.3井下人员管理功能
井下安全考勤系统可以随时显示出工作人员出入井记录。而且,如果某一位旷工在井下的工作时间超出安全范围,就会报警做出提示。除此之外,突发事件发生后,也能辅助救灾人员制定急救措施。
2.2.4领导审阅、审签功能
领导可以在网上审阅和审签关于矿井的有关事宜,并且实时了解矿井下的通风、瓦斯状态。审阅、审签完毕后领导做出相应的处理意见,相关工作人员就可马上执行领导的要求。如此一来就可以快速高效的制定出安全策略。
2.2.5信息录入及信息反馈
所有部门把各自控制的环节的安全管理信息传送到系统。所有信息聚集到一起之后就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安全隐患是否存在。如果出现意外就对其进行查处并登记在案,最后将安全查处结果通过系统告知各部门[7]。
3总结
煤矿产业的发展对国家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对其也十分关注。安全是煤矿生产中最重要的问题。它关乎矿工的生命财产,也关乎煤矿企业的存亡。对煤矿企业来说,实施现代安全科学管理至关重要。煤矿企业必须提高对安全科学管理的认识,及时发现自身企业安全的不足,并作出处理。建立煤矿安全计算机信息系统能够最终实现煤矿生产的安全。煤矿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扩大计算机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范围,制定符合本企业的安全管理系统,为所有矿工以及自身提供安全的保障。我国相关部门也应加大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设施的监督审查力度,从多方面入手以减少矿井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社会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王用鑫,陈鸿.计算机技术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实践及应用[J].2012(07):55.
[2]许丽.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应用的相关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32):42.
[3]陈利明.信息化管理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2):9.
[4]牟剑伟.计算机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2(07):61.
[5]张建平.计算机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