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世界—全息投影技术解析
什么是全息投影呢?简单来说,全息技术其实就是真实三维图像的记录和再现,这一难题其实早在1947年就被攻克,当时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丹尼斯.伽伯博士发明了全息立体摄像,并因此获得197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般的三维图像只是在二维平面上通过构图及色彩明暗变化来实现人眼的三维感觉,而全息立体摄影产生的全息图则包含了被记录物体的尺寸、形状、亮度和对比度等信息,能提供“视差”。观察者可以通过前后、左右和上下移动来观察图像的不同形象—如同有个真实的物体在那里一样。
相信现在大家都有些疑惑,以上所描述的不就是常听到的裸眼3D技术吗?事实上全息技术从广义范畴上来说是裸眼3D技术的一种,而裸眼3D技术却并不一定指代的是全息技术。从狭义上来说,裸眼3D技术对视角、距离都有一定范围的限制,而且内容是完全一致的。而全息技术的特征是支持多角度观看,不同视角,看见的内容都不一样,它再现象光波保留了原有物光波的全部振幅与相位的信息,故再现象与原物有着完全相同的三维特性。换句话说,人们观看全息像时会得到与观看原物时完全相同的视觉效果,其中包括各种位置视差,这即是全息三维显示的理论依据。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全息图像才是真正的三维图像,而通过普通裸眼3D技术再现的由体视对合成的图像充其量仅是准三维图像。
简单来说,全息投影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光学的干涉和衍射原理,使影像在空中浮现,呈现立体效果,其第一步是利用干涉原理记录物体光波信息,即制作全息相片。和常规影像的不同之处是,全息影像记录的不仅仅是三维物体的平面图像,而是光场本身。常规影像只记录了反映在物体表面光强的变化;全息则记录光波的全部信息,除振幅外还记录光波的们相,这相当于把胶片制成不规则的光栅,利用物光和参考光在感光材料上记录一幅幅图。在全息相片的拍摄过程,被摄物体在激光辐照下形成漫射式的物光束,另一部分激光作为参考光束照射到全息底片上,和物光束叠加产生干涉,把物体光波上各点的位相和振幅转换成在空间上变化的强度,从而利用干涉条纹间的反差和间隔将物体光波的全部信息记录下来。记录着干涉条纹的底片经过显影、定影等处理程序后,便成为一张全息图或称全息照片。
全息投影技术的第二步是利用衍射原理再现物体光波信息即利用对适当照明光的衍射,把记录在全息影像上的三维影像提取出来。这里就涉及到成像过程:全息图像犹如一个复杂的光栅,在相干激光照射下,一张线性记录的正弦型全息图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给出两个象,即原始象(又称初始象)和共轭象。再现的图像立体感强,具有真实的视觉效应。全息图的每一部分都记录了物体上各点的光信息,故原则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再现原物的整个图像,通过多次曝光还可以在同一张底片上记录多个不同的图像,而且能互不干扰地分别显示出来。
强烈的空间感和透视感是全息投影技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因为它可以使幻像与表演者产生互动,一起完成各种表演,产生令人震憾的演出效果。比如初音未来演唱会、席琳狄翁与猫王跨世纪对唱、迈克杰克逊复活演唱会都是仰赖全息投影技术,甚至在2010年中国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当中也有多个国家馆采用全息投影技术,如白俄罗斯馆就以3D立体投影技术创造出以假乱真的拟真三维影像,让观众无需远赴白俄罗斯,即可观赏存放在乌克兰国家博物馆中的文物,譬如:腰带、雪茄盒、酒杯、银币、盐罐、烛台等,不少观众还误以为这些文物都是实物。说不定下次举办世博会时,各参展国家已不需再将国宝千里迢迢运至海外,只需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即可将其在大众面前展示。不过,现在的全息投影技术仍不是真正的全息成像技术,还需要通过全息膜来达到成像效果。
最具魔幻效果的360度全息幻影成像
360度全息幻影成像,是目前全息投影技术中目前最具魔幻效果的技术,其由丹麦公司ViZoo于2006年研发,它是基于“分光镜成像”的光学原理,将实际的三维视频播放源通过特殊的光学镜反射,在空气中形成虚拟的三维景象,并且从任意角度观看都是三维影像展现。系统基于分光镜成像原理,由柜体、分光镜、射灯及视频播放设备组成,同时其拥有一个由全息膜搭建的倒金字塔形三角漏斗几何模型,在使用中,通过对产品实拍构建三维模型的特殊处理,再将拍摄的的产影像或产品三维模型影像由四台投影机投射的到全息膜上,在漏斗里经过一系列的光学衍射,最后汇合成为全息图像。
不过,360度全息幻影成像仍不是真正的全息成像,严格来讲仍属于“伪”全息的概念—整合成像仍需要由特殊材质制造的全息薄膜来实现。全息膜技术是德国国家实验室在2001年首创三维成像技术,这是一种采用了全息技术的透明投影屏幕,这种投影屏幕具有全息图像的特点,只显示来自某一特定角度的图像,而忽略其他角度的光线。当投影设备将制作好的立体影像投射到这种光学聚光膜上时,膜的后方就会呈现出立体的画面。从准确意义上来说,360度全息幻影成像仍是“2.5D”的成像,就如同在屏幕上播放3D画面,这和观看3D电影的道理一样,只是这个屏幕可以调节透明度,当屏幕为全透明时,舞台上就只会留下成像,这就是通过调节屏幕中的局部粒子浓度显示出不透明效果并成像所达成的。
不过当我们仔细观察时,会发现全息膜里有很多纤细的线路,借助这些线路,使用者通过手指触摸就可以与全息影像进行互动,依靠这薄薄的透明膜,无论是T形台上的流光溢彩,还是舞台上虚幻影像,都可以实现。目前,全息投影膜技术主要由德国和瑞典的少数厂家所掌控,身价也相当昂贵,透光率为70%的全息膜市场价普遍在1800~2200元/平方米,这也严重阻碍其应用的普遍性。即使如此,360度全息幻影成像所采用的新颖方式在现实中给人们带来了惊艳、梦幻的视觉效果。从Disel时装T台秀中全息投影技术的运用,美轮美奂的全息投影画面伴随模特的走步,把观众带到了另一个世界中,好像使观众体验了一次虚拟与现实的双重世界。目前360度幻影成像已是国内各种展览、会中常见的场景,宝马汽车或者珠宝等各种产品的影像悬浮在半空中,自动旋转,营造出亦幻亦真的氛围,各个角度的细节都清晰可见。
发展中的全息显示技术
当然全息显示技术不会就此止步,现在已经有更多的公司进入全息显示研究领域,希望通过全息技术衍生出更多的产品。
1.现实中的海市蜃楼—空气投影成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ChadDyne所成立的IO2公司在2005年推出了空气投影技术,这种投影成像系统可以在气流中产生具互动功能的三维影像。ChadDyne也许没有想到,他在29岁发明的这种空气投影和交互技术,已经开始改变人们传统的视觉习惯。这项技术设计的灵感来自海市蜃楼的原理,由投影机与空气屏幕系统构成气体投影系统。
IO2公司的空气投影技术被称为“Heliodisplay”,它是一套气体投影系统,这款产品借助了海市蜃楼的成像原理:首先利用一个空气屏幕系统制造出由水蒸气形成的雾墙,然后用一个专用的投影机将画面投射在上面,观看者看到的将会是漂浮在空气中的影像或影片。由于空气与雾墙的分子震动并不均衡,可以形成层次感和立体感很强的图像。如果显示对象是3D物体,那么X、Y、Z轴都可以得到显示,虚拟的物体看起来与真实物体一样触手可及。
目前,IO2的这套“Heliodisplay”系统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新系统的显示分辨率为1024×768像素,支持4:3和16:9视频格式,对比度则为2000:1,另外降噪表现也比之前有很大提升。最新的“Heliodisplay”系统配备了独特的金属指针,通过它,用户可以在屏幕上书写、移动图像、以及进行虚拟控制操作,做到更贴近人们想象中样子的三维投影产品的控制功能。用户可以像好莱坞电影中的人一样,使用完全虚拟的悬浮按钮和显示屏。在未来,IO2公司希望用其“Heliodisplay”系列产品替代CRT、LCD以及PDP等显示器产品。
需要说明的是,空气投影系统投影出来的影像实际上仍为2D图像,但因其放映呈现30度角,所以观众看上去会有3D影像之感。此外,空气投影成像技术使用上无法全空间任意展示,投射出的影像会随着空气流动而摆动,画面容易有晃动的感觉,而且在强光干扰或速度过快的情况下会出现故障。这一切使其在户外的应用能力大打折扣。
2.再现真实3D影像—全息激光3D影像
我们这里谈的激光3D投影,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谈的激光投影机,而是一种三维成像投影技术。它是日本公司ScienceandTechnology在2006年推出的3D成像技术,其技术原理是利用红外激光脉冲加热空气中的氮气和氧气,使这些气体变成灼热的浆状物质,从而生成一定数量的等离子,这些等离子就成为一个个显示像素,并足以在空气中维持到能够形成一个短暂的3D影像。
从应用上来说,这项技术能够构建出完全真实的3D图像,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目前该项技术所提供的图像成像时间较为短暂,其分辨率、色彩和图像品质都难如人意,只能显示一些较为简单的图像,仍无法应用在长时间、复杂的应用层面上。
3.仍在深入研究的技术
早在2007年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新科技研究院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360度全息显示屏,它可以在合理距离下显示任何角度的3D图片。整个显示系统包括一个高速视频投影机、一个被全息扩散体覆盖的旋转镜面,还有一个专门的处理器进行电脑独特渲染视频信号的解码。这种全息显示屏使用了标准的可编程显卡来完成每秒渲染5000多幅交互式3D图片的任务,这些图片可以投影在一个各向异性反射体上,然后利用动作追踪垂直视差和透视修正几何方法来支持3D动作。
此外,苹果公司在立体全息显示方面也充满兴趣,它在2010年5月13日申请了一项三维显示系统专利,该系统能够提供一个充满现实感的全息三维显示体验。而英国德蒙福特大学不久前也启动了一个开发互动式三维显示系统的项目HELIUM3D。这项技术将创建出全息的效果,给观众带来更有深度的视场。此外,该项目目前正在探索新的方式,让多个用户在同一时间观看不同的频道,或选择不同的观赏角度看同一画面。例如,在一场足球比赛中,用户可以在体育场内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观看游戏。
与此同时,日本广播公司也计划在2022年之前第一台支持全息显示的“Holo-TV”,并已拨款28亿英镑用于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日本人非常自信,认为他们能够向全世界提供全息广播节目,并将这项服务作为申办2022年世界杯举办权的一个重要砝码。HoloTV播放的每一场比赛画面将由200台高清晰摄像机360度拍摄,而后以3D影像的方式播放:激光器负责投射一个“图像云”,好似飘浮在房间中央。观众可以在不佩戴3D眼镜情况下从每一个角度欣赏立体影像。
不久的将来全息显示还将走进我们的移动通信设备中,为我们带来魔幻般的视频通信效果。目前有一些概念性设计的移动通讯设备准备利用全息技术通过投影的形式来显示3D图像,实现更形象生动的即时通讯,并且可以通过互动式操作来使用控制器和指标球实现画面切换、颜色调节等操作。当然,在现在看来,这一切似乎还过于“科幻”,但不管怎样3D全息移动设备还是能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写在最后:
未来随着数字时代与3D全息投影技术之日新月异,将可创造出更极为逼真的影像,而利用这些影像建可以构建出一个完全虚拟的空间,影像与空间虚实关系的应用与创作将盛行,因为这样的场景与氛围让视觉分不清现实与虚拟,对空间的虚实视觉也将随着近趋真实感的影像而模糊。
媒体终端;变革;显示设备;发展方向
【基金项目】陕西省重大课题:新课程实践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GZKG-11
作为一个学校的校长,一个从事学校教育技术管理人时常会遇到一个很令人纠结的问题,那就是学校在多媒体终端显示设备的选择,面对众多新的技术和现实方式,面对层出不穷各种功能,面对营销公司对各自产品功能的放大,我们一时难以做出决断,那么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显示设备是最合适合的呢?自有学校教育以来,学生在课堂上主要通过“听”、“视”、“做”三种途径接受信息。传统的“粉笔十黑板”的教学模式统领了基础教育一百多年的时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也大大的提高。因次,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教育技术也迅速发展。先是挂图和实物或模型介入课堂,20世纪初叶幻灯传入我国,电影机、幻灯片得到广泛使用。此后,录音机、白昼投影仪、电视机的三机一幕模式作为一种标准持续了十多年的时间。在90年代末至2000年初在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下,以电脑加幕布的模式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多媒体应用的主流,。投影机机仍然以它占地小,投影面积大,使用方便受到众多学校的青睐。从早期只有几百流明的CRT三枪投影显示,到目前大多在3000流明以上的投影机加幕布、投影加交互式白板显示、具有白板功能的DLP背投、等离子、液晶电视为载体的电子黑板等显示方式,学校教育多媒体应用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显示方式的不断革新使教育绩效显著提高,尤其交互式多媒体显示终端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使得学习过程中的“听”、“视”、“做”得到了完美结合。
1.目前多媒体显示设备的主要方式的比较
目前的学校多媒体显示部分主要有大尺寸电视、投影加幕布、投影加电子白板、带有白板功能的大尺寸DLP背投和液晶触摸一体机等几种形式。究竟在多媒体教室建设时选择什么样的终端的显示呢?除了根据场地以及教室面积、人数多少、环境光线考虑以外,还应考虑亮度、对比度、色彩以及声像效果。以下就一般多媒体教室建设中不同显示方式应用的利弊做一对比,以期对学校多媒体教室建设显示设备的选择有所帮助。
A.电视机(CRT/lcd/led、等离子)模式
CRT电视机。CRT电视机的结构是一根真空管,里面有一个或多个电子枪,电子枪射出的电子束打到真空管前屏幕表面的内侧时,屏幕内侧的发光涂料受到电子束的击打而发光产生图像的。CRT电视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完善,技术上非常成熟,画面质量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而价格又比其他类型的同尺寸电视机便宜,性价比是各类电视机中最优秀的。
CRT电视机的优点主要有:亮度高、对比度好、色彩鲜明、观看视角大等,环境光线对画质基本无影响。CRT电视机的不足是;一是实用化的最大屏幕尺寸通常只能做到38英寸,二是很难做到超薄型和轻型化。
LCD液晶电视。液晶电视又叫LCD电视,全称“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是一种介于固态与液态之间的物质,本身不发光,需借助要额外的光源才行。LCD的构造是在两片平行的玻璃当中放置液态的晶体,两片玻璃中间有许多垂直和水平的细小导线,透过通电与否来控制杆状水晶分子改变方向,将光线折射出来产生画面。
液晶电视的优点:液晶电视具有色彩丰富,高达1670万色彩,目前大尺寸液晶电视的分辨率可达1366*768以上,大部分支持1920*1080的分辨率。液晶电视更具较长的使用寿命,一般液晶电视的寿命为5万小时左右。此外,液晶电视还具有高亮度、高对比度等显著特点。在比较明亮的环境下画质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依然比较艳丽。对静态画面来说,液晶电视则更加清晰细腻。液晶电视的机身纤薄,功耗相对较小,相比同等尺寸的等离子电视更加省电。
液晶电视的缺点。液晶电视的动态清晰度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液晶分子的偏转速度有限所决定的,所以液晶电视会出现拖尾的现象。液晶电视或多或少都存在漏光的现象,在全黑的环境下看的尤其清楚。正因为漏光的问题,液晶电视对黑色的呈现都不够深,并且对比度相对于等离子电视也不够高,所以往往画面层次感不够强。
LED液晶电视。LED电视严格的名称是“LED背光源液晶电视”,它用LED光源替代了传统的荧光灯管,画面更优质,寿命更长,并且能使液晶显示面板更薄。与传统的采用荧光管作为背光源的液晶电视相比,LED液晶电视可显示更为逼真的颜色。除了在色彩饱和度提升之外,画面的动态调整可以使得在显示不同画面时,亮度与对比度可以动态修正,以达到更好的画质。
LED背光电视优点:传统液晶电视的厚度通常为10cm左右,LED这种背光方式使机身厚度能够轻松达到不足2cm。与传统CCFL背光源相比LED背光源有更好的色域,其色彩表现力强于CCFL背光源。更长的使用寿命;LED的使用寿命可长达10万小时,大大延长了液晶电视的有效使用时间。更加节能环保;LED光源没有任何射线产生,绿色环保。同时只要很少的功率消耗就能实现较高的亮度输出,如果再加上动态背光控制节约的电力,所以更加节能。LED液晶的缺点是层次感表现不足,暗场景下的暗部细节表现不佳。
等离子电视。等离子电视又叫PDP电视,是依靠高电压来激活显像单元中的特殊气体,使它产生紫外线来激发磷光物质发光。等离子电视完全消除了画面晃动现象,并且清晰度高,不会造成视觉疲劳和对眼睛的损伤。同时,等离子可实现更大的大画面。即使在普通教室,会议室以及报告厅等较大面积的场合也可以产生接近于剧院效果。
等离子电视的优点:等离子电视相对于液晶电视在图像层次感上更加出色,尤其是在黑色场景的表现上,液晶电视完全无法与等离子电视相比。等离子电视相比于液晶电视具有更高的动态清晰度,对于体育比赛、电影和高速运动画面的表现更加流畅,不会出现拖尾的现象。等离子电视还是目前唯一可以实现全数字化的电视,不经过D/A转换,可以避免图像信号失真带来的画质降低现象。而液晶电视必须要通过模拟电压来控制亮度和灰阶等,所以图像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有一定损耗。
等离子电视的缺点:外观上等离子电视无法做到LED背光液晶电视那样的纤薄。等离子电视由于发光效率等问题,它的亮度并不会像具有独立背光源的液晶电视那样高,所以在比较明亮的场所里,等离子电视的观看效果会大打折扣。等离子电视在功耗上要相对液晶电视更大一些。等离子电视还存在烧屏的想象;所谓烧屏就是就是等离子电视保持某一个画面时间过长(随着等离子技术的发展,这个时间也越来越长了),会使某个画面长期停留在电视上。不过,一般情况下,过一段时间这种现象会自己消失。
目前CRT电视模式因尺寸原因已淡出教育领域,LCD、LED、PDP电视尽管尺寸可以做到80甚至100寸以上,但因性价比原因,在教育领域应用并不普遍。
B.投影+幕布模式
投影机自问世以来发展至今已形成三大系列: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投影机、DLP(DigitalLightingProcess)数字光处理器投影机和CRT(CathodeRayTube)阴极射线管投影机(由于技术的制约,无法在提高分辨率的同时提高流明,加上体积较大和操作复杂,已经被淘汰)。目前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主要是LCD与DLP两种投影机。
LCD投影机:LCD又称为穿透式技术,是目前市场的主流技术。其显影原理类似幻灯机,系统由高亮度卤素灯泡照射LCD面板,再将影像穿透面板后经过投射镜头组,聚焦及放大影像后投射于屏幕上显示影像。LCD投影机是目前最为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LCD投影机的优缺点:投影画面色彩还原真实鲜艳,色彩饱和度高,光利用效率很高,目前市场高流明的投影机主要以LCD投影机为主。它的缺点是黑色层次表现较差,对比度不是很高。不适合播放电影一类的动态视频,对于文字到是与DLP投影机差别不是很大。
3LCD投影方式DLP投影方式
DLP投影机:DLP是指显示元件采用DMD(DigitalMicromirrorDevice)光学系统的总称;DMD是一种由数十万~百数十万个微米级的微小型反射镜组成的半导体,每一个反射镜对应一个像素,通过反射来自光源的光线来投影图像,利用色轮通过每秒进行数千次的旋转来显示全彩色。DLP投影有单和3片方式。
DLP投影机的优缺点:DLP投影机的技术是反射式投影技术,对比度和均匀性都非常出色,图像清晰度高、画面均匀、色彩锐利、并且图像无噪声,画面质量细腻稳定,尤其在播放动态视频时图像流畅,没有像素结构感,形象自然,数字图像还原真实精确。DLP投影机的另一个优点是反差大,有较高的对比度,多数DLP投影机的对比度可做到2000∶1甚至更高。由于出于成本和机身体积的考虑,目前DLP投影机多半采用单片DMD芯片设计,所以在图像颜色的还原上比LCD投影机稍逊一筹,色彩不够鲜艳生动。
对于主要用于显示图片、视频的小学、初中宜选LCD投影,而对于主要以文字、图形为主的高中宜选DLP投影机作为终端显示设备。
投影机幕布。投影幕布是投影机周边设备中最常使用的产品之一,投影幕布如果与投影机搭配得当,可以得到优质的投影效果。投影幕布从功能上一般可分为反射式、透射式两类;反射式用于正投,透射式用于背投;正投幕又分为平面幕、弧型幕;从质地上可分为白塑幕、玻璃幕、金属幕等。
目前投影屏幕从使用方式上分主要有手动自锁幕布,电动幕布,支架幕布,地拉幕布和硬幕,一般学校使用电动幕布的比较多。电动幕布优点是平整性好,易保养,幕是由电机从两端均匀下放,确保幕布不受外力影响,具有轻松升降,简易安装的特点,可长时间维持幕布平整性,长期使用不产生波纹,加遥控配件使用更方便。
普通软幕布反射材料主要有白塑和玻珠。白塑幕是在专用织物上通过白色喷塑处理形成的。这种幕表面粗糙,亮度均匀,无方向性,视觉柔和,长时间观看对学生的视力影响较小,且成本低廉。它的缺点是增益不高,使用环境不能太亮。适合于小教室或会议室使用,搭配高亮度投影机会有较好的效果。
玻珠幕是在专用幕基材料上均匀的涂上细小的玻璃珠,这种细小的玻璃珠可以起到聚光作用。这种幕增益高、视角广泛、耐老化、不已褪色、色彩还原好。对于亮度要求较高的学校用户是最佳的选择。但这种幕布的缺点是容易变脏、难清理、时间一长会出现玻珠脱落、卷边、泛黄的现象。
C.投影+电子白板模式
投影+电子白板模式是将电子白板连接到PC,并利用投影机将PC上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在专门的应用程序的支持下,可以构造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协作环境。利用特定的定位笔代替鼠标在白板上进行操作,可以运行任何应用程序,可以对文件进行编辑、注释、保存等,可实现在计算机上利用键盘及鼠标可以实现的任何操作。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种类:根据感应技术不同主要包括电磁感应、红外、电阻压感、激光、超声波、CCD等几种。近年市场上压力感应技术的电子白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其次是电磁及红外技术。
压感技术。使用压感输入方式的电子白板,相当于计算机的一个触摸屏,当教师用手指或笔触及屏幕上所现实的选项时,计算机会自动处理相当的操作。其实这种电子白板内部有两层压感膜,当白板表面某一点受到压力时,两层膜在这点上形成短路,电子白板的控制器检测出受压点的坐标值,经接口送如计算机。优点:定位相对准确,无需专用笔。缺点:耐用性差,怕划伤,反应速度较慢,无法做超大面积,白板笔不支持鼠标右键等功能。
电磁技术。电磁感应式白板采用一支可以发射电磁波的笔,在白板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排列着接受线圈膜。当笔靠近接收线圈膜时,线圈上会感应到笔发射出的电磁波。离笔越近,线圈膜感应到的电动势越高。它的优点是定位准确、精度高,可靠性高、寿命长,响应速度较快,白板笔支持鼠标右键等功能,易于实现对计算机的操作。缺点:必须使用专用笔。
红外线技术。使用红外技术的白板由密布在显示区四周的红外线接收和发射管构成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扫描网格,当有物体阻挡住网格中的某对水平和垂直扫描线时,就可以通过被阻挡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红外线位置确定X、Y坐标。它的优点是定位准确、精度较高,无需专用笔,使用寿命较长,响应速度较快。缺点:无压感反应、受强光和灰尘的影响、白板笔不支持鼠标右键等功能,对计算机操作不便。
电子白板的优点及不足。交互式电子白板是近年来多媒体显示应用的一个亮点,交互白板的优点是可以实现所有黑板上的功能。交互白板还相当于一个计算机的大屏幕,可以直接用手触摸,或者使用光电感应笔进行操作,功能相当于书写笔加鼠标,可以进行左键右键和单击双击的操作。计算机的所有功能,包括各类光盘、多媒体和网络,都可以在大屏幕上向学生展示。然而最重要的还是它的交互作用,教师和学生在白板上操作,可以随时在任何计算机界面、网页上和光盘播放界面上进行标注、画图,并进行讨论。师生操作的所有画面和数据都自动记录在硬盘里,以便随时调用。这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多媒体显示模式,它把传统教学和e-learning结合起来,把黑板教学与计算机教学、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并能同时实现人机和人际交互。它的缺点是受投影机灯泡亮度影响较大,除短焦投影机外会在使用时对板面产生遮挡,电脑系统出问题后需重新安装白板软件,重新定位等。
D.DLP背投模式
DLP背投投影机核心部分实际上是一个DLP投影机。DLP(Digital?Light?Processing)数字光学处理器芯片,经过光学原理将图像投射在所指定的屏幕上,图像不会受到环境光的影响,清晰度可达1920X1080,支持任何的图像,屏幕尺寸可以由三十多吋做到两百多吋,而且图像不闪烁,清晰度、亮度、对比度、层次感等各项指标均有很好的表现。在使用时无任何的幅射、不伤眼,屏前装上具有防反光钢化玻璃,既可保护屏幕不被划伤,又可起到保护学生视力的作用,而且非常环保。一台60寸的大屏幕所需要的耗电量只有150W。DLP技术的投影机的亮度是随着输入图象分辨率的增加而增大,用户无论在白天中还是黑夜里都能享受到DLP技术带来的明亮的投影效果。此外DLP背投技术还具有投影性能更稳定、投影色彩更锐利的显著特点。
E.多媒体液晶触摸一体机模式
多媒体触摸一体机,是利用触摸液晶显示器结合现代PC机组成的具有触摸显示、电子白板和计算机操作功能为一体的产品。它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是触摸液晶显示器,它具有触控的特性和显示输出的功能;另一个是白板功能软件;三一个是PC机。通过三个部分整合到一起,实现了具有触摸互动,视频,音频,图像,动画以及计算机网络等功能为一体的多媒体工具。
多媒体触摸一体机的优点是亮度高、分辨率高、色彩鲜艳、使用寿命长、维护成本小、显示效果好。但不足的是目前主流的55吋、65吋规格在一个拥有50多人的班级显示文字和公式时尺寸显得较小,70吋以上的尺寸的则价格偏高,目前很难在学校普及。
2.多媒体教学显示设备发展的方向
全息摄影的奥秘
全息,顾名思义指自然界的人或物的散射或发射光的全部信息(包括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全息摄影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三维成像技术,普通摄影只能记录光某个方向的强度(或振幅)信息,而全息摄影利用了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不仅能够记录光的强度,还能记录光从哪里发出,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即相位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因此,全息摄影是发展成为三维立体显示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普通摄影术基于透镜成像原理,在自然环境下即能拍摄成像。而全息摄影术需要利用特殊的光源(一般采用激光),记录物体发出的散射光。记录的时候将激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直接投射到记录介质上,称为参考光束;另一束光束投射到目标物体上,经过物体表面的散射作用形成物光束。让物光束投射在记录介质的同一区域上,它与参考光束在记录介质上产生干涉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再经过处理之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
再现物体像的时候,需要用一束激光照射到全息照片上。当这束激光的波长和传播方向与参考光束完全一样时,就还原了物体原来的光场。我们从不同角度观看,可以观看到物体的不同侧面,就跟看到真实的物体一样。
全息摄影的记录材质也与普通摄影不同。传统光学全息采用卤化银、重铬酸盐明胶和光致抗蚀剂等制成感光胶片来记录全息图,全息图需要经过后续的显影、定影、漂洗、烘干等处理,显得烦琐而费时。近些年来,出现了光导热塑料、光致聚合物、光折变晶体等新型光敏材料,不仅能省去繁琐的化学处理,而且存储信息的容量和衍射效率得以提高。
更加便利的数字全息技术
全息照片实质上是一种干涉图样,利用数字技术可以在计算机中模拟出光场的干涉、衍射过程,直接“计算”出这种干涉图样,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了数字全息技术。这种技术既可以免去严苛的光学记录实验环境,又能模拟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各种物体,故具有明显的简易性与灵活性。数字全息技术把光学与电子学技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展现出新的发展前景。
第一代全息照片需要使用激光记录和再现出原始的三维物体像。第二代全息照片只需要使用激光记录,而用白光再现立体像,放宽了观看全息照片的条件,如反射全息、像面全息、彩虹全息、模压全息等就是这样。数字全息技术用光敏电子成像器件(如电荷耦合器件CCD)代替感光材料,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记录全息图。数字全息图是采用光调制器件(如空间光调制器SLM)或在计算机中来模拟全息图的光学再现过程的,再现一张全息图时,从不同角度可以看到物体不同的侧面或者颜色的变化。
“打不碎”的全息照片
全息照片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照片的碎片可再现完整的物体图像,并不会因为照片的破碎而失去像的完整性。普通摄影中,物体跟普通照片是点对点的对应关系,普通照片上一个小区域(或像素)只记录了一个物点发出的一个方向的强度信息。但在全息摄影中,由于全息照片的特殊记录方法,物体跟全息照片是点对体积的对应关系,全息照片上的每个像素都记录了物体上各点发出的光线信息。
全息技术的各种应用
全息技术已在人们的生活、文化教育、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全息照片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产生了全息艺术品、全息商标、全息邮票、全息博物馆,利用全息图的高科技特点产生了全息防伪,用于商品、钱币、证件等防伪。近年来又在发展全息电视、全息电影等三维立体显示技术。在世界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全息产品和应用。
1987年,我国发行了一枚全息邮折,这一年是丁卯年(兔年),在四方连邮折上有三只小兔子的全息立体照片。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可以看到小兔子的正面、侧面等不同的影像,确实可以用栩栩如生来形容了。
2010年4月21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局共同了发行新版100美元的设计方案,他们采用全息防伪技术,在美钞上设置了安全线。
全息博物馆,顾名思义是用全息照片代替实物在博物馆内展览。目前,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一些城市就有全息博物馆,他们把一些稀世珍宝拍成全息照片,以减少文物损坏、被盗等安全隐患。
全息投影技术目前在产品展览、会、舞台节目、酒吧娱乐等场合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它还能对虚拟的景物成像,成为虚拟成像技术之一。利用这种技术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像,还可以使幻像与表演者产生互动,形成一种共同表演的错觉,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
全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1948年,英籍匈牙利科学家盖博发明了全息术,之后它的发展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相继产生了多种全息,如透射全息、反射透射、像面全息、彩虹全息、白光再现全息、真彩色全息、动态全息、计算全息、数字全息等等,它的实现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全息立体显示走出了实验室,已经服务于人类社会。
近年来,全息技术在大尺寸、高分辨率、真彩色、实时动态等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麻省理工学院空间成像研究组成功研制了三款全息立体视频显示系统,能够以每秒20帧的速率显示真彩色立体全息视频。德国SeeReal技术公司研发了20英寸的单色立体全息显示装置。英国QinetiQ公司利用超级计算机,通过计算的方式得到计算全息图,实现高分辨率的全息立体显示。
由于全息摄影术的实验条件严格,而数字全息术受计算机速率与显示载体的限制,立体全息视频在走向千家万户的实用方面仍然差强人意,于是“伪全息”等裸眼立体显示技术应运而生。与全息显示在空间中再现物体的实像不同,“伪全息”主要模仿人眼立体视觉原理使观众感知到物体的立体感。立体视觉原理是指人的双眼在观看同一场景时,由于左右眼之间存在一定间距,左右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来自于不同视角,左右视点图像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大脑皮层通过对两幅图像进行融合,提取出场景中的深度信息,从而感受到立体效果。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关键词】3D全息技术银行业务影响
一、3D全息投影技术理论概述
(一)3D全息投影技术概念
全息投影技术是一项高新科技技术,通过全息膜之间的配合将图像或影像内容通过该技术进行投影和表现的一种方式。这种新型产品互动展示技术,更好的将产品的装饰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将图像进行完全透明化处理并显现出来,给观赏者全新的真实感受,并逐渐成为当前产品展示的最时尚和市场推广最有效的方式。全息投影根据其投影形式分为:180度、270度和360度全息投影。其中,270度目前在银行大堂使用效果较好,适应银行大堂环境,是当前银行展示的主流产品。随着高科技术的发展,全息投影技术得到完善,3D全息投影技术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3D全息投影技术主要对光射进行干预,借助于光的特殊性,来记录和反映出真实物体的形态等。3D全息投影技术与以往的投影技术不同,其是传统技术的一次革新,同时,当人们在观赏3D全息投影过程中不需佩戴专门的3D眼镜便可以直接进行观看。
(二)3D全息投影技术应用
3D全息投影技术并不是单纯的利用数码技术来得已实现的,其是通过投影设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将影像通过光的折射技术呈现在全息膜上面,进而让不同角度的观赏者都可以进行观赏。当前,我国的全息投影技术广更多的被应用于舞台演出、博物馆物品展示和展览馆等多个领域。除此之外,全息投影技术还生成了空气成像技术,其主要利用海市蜃楼成像原理,把图像在空气中得已呈现,实现仿真的三维立体效果。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让人们在呈现出的立体图像中来回穿梭,实现人在虚拟中的真实效果。该技术被更多的应用于舞台剧、大型商场门口、旅游景点以及科技馆等。空气成像技术主要是通过制造大量的人工雾,并将其与空气流动学原理相结合,进而制造出能够产生行程平面武器的光影投射屏幕。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3D全息技术也随之发展并完善,3D全息投影技术的立体展示特殊性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认定并应用。
二、3D全息投影技术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一)银行零售产品业务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银行逐渐采用3D技术来进行零售产品业务介绍。3D魔方是全息影像技术中的一种,全息影像主要是将实现真实的三维图像进行有效的记录和呈现,绝大多数的三维图像只在二维平面上,通过利用构图及色彩明暗变化来显现出来,而全息立体投影则是能够显现出物品的尺寸、形状、亮度和对比度等信息。观察者可以通过全息影像技术将物品的全部尽收眼底,就如同亲见实物一般。银行零售产品绝大多数选择采用270度全息投影进行展示,让客户在观赏的同时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客户无需佩戴任何眼镜便可以通过肉眼进行观赏,吸引客户目光,让客户对全息投影技术产生兴趣的同时,对银行零售业务有所全面了解。除此之外,3D投影技术还能够与自助服务机相结合,采用触摸屏技术,实现客户与机器之间的互动,让客户自由的选择满足自身需求的不同业务产品,为客户提供快捷的、便捷式全方位服务。
银行零售产品3D全息投影,主要通过展柜和技术相结合得以实现。其展示柜体具备时尚感、科学感等特点,柜体顶端三面呈透明状态,成像空间则彩色鲜艳且清晰识别度高,具有明显的空间感和透视感,两者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柜体设计结合空中幻象可能形成实物,并将银行零售产品与影像之间相结合,让产品更具立体感,产品介绍更为详细。展柜的三面透明,可以让客户不论站在任何角度都可以通过展柜来对银行零售产品进行了解,通过全新的3D全息投影技术让客户对银行零售产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银行金条、银等贵金属业务影响
目前,我国银行业务除各常规业务外,就唯数金条、银等贵金属业务最为主要。金条、银等贵重金属一直以来都是银行较为重要的投资业务,由于黄金和白银的产量较低,其价格和投资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金条、金饰品以及银饰品等贵重金属在市场价值中价格较高,因此,银行的每次发行数量都相对较少,更具投资价值,但是各银行在全国各地的网点非常之多,金、银等贵重物品不能够实现在每个网点进行展示,绝大多数银行在金、银等贵重物品展示方面多以仿真物品来实现展示,所得到的宣传和展示效果并不明显,不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对其产生浓厚的购买兴趣。
然而,当银行金条、银等贵金属展示采用3D全息投影技术后则有了很大的变化。3D全息投影仪设备能够根据金、银等贵重物品的颜色、形状、形式进行制定,使其展示出来的贵金属物品更具时尚感和科技感。3D全息投影仪还能够将金、银等贵重金属与影像之间进行融合来展示,展示品达到亦真亦假的效果,吸引客户的目光、激发客户的浓厚兴趣。与此同时,3D全息投影技术能够实现动态物品展示,让金、银等贵重物品在展示的过程中,不但能够体现其立体感,还能够让其进行旋转,进而尽可能多的展示其全部,展示过程更具灵活、多变性。金条、银等贵金属展示能够让客户通过机器来进行选择,展示方式采用手势翻页功能代替传统的按钮翻页功能,让客户在观赏的同时可以随意切换想查看的内容,增加了产品的互动性和现代性。
全息投影通过利用一台机器便可以为银行的多种产品进行全方位展示,即能够让客户对银行产品有更全面的了解,也能够最大化的节约空间和人工费用,有效展示银行各项业务,为客户了解银行业务带来方便,实现银行业务便捷式推广。
三、总结
时代的发展决定了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决定了银行业务的科学化。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转变,给银行发展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和转机,因此,银行得已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的完善自身业务和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来实现。采用3D全息投影技术来对银行业务进行展示,能够有效的激发客户对银行业务的浓厚兴趣,通过3D全息投影技术将银行零售业务、金、银等贵重金属业务等进行全方位展示,让客户参与到其中,在体会不同的视觉效果的同时,对银行业务有个全新的整体认识,带动客户购买意识,提高银行经济收益。银行业务通过3D全息投影技术展示,为银行经营重新的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升银行时代感和科学性,不但有效的推动了银行经济收益,还间接的促进了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毅.论全息投影技术中虚拟角色制作与设计[J].科教文汇,2013(10).
关键词:光栅投影;形貌测量;相位展开;解包裹;双频光栅
引言
光栅投影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正弦条纹受物体高度调制引起的条纹相位变化,通过解调正弦条纹的相位获得物体的高度信息[1~2]。而大部分的相位法光栅投影技术在相位解包裹过程中,对于表面不连续或者高度变化比较剧烈的物体容易产生拉线误差。这是因为在传统的解包裹方法中,每一个像素点的求解都依赖于邻域点,所以如果相邻点的相位差超过2?仔,就会由于条纹缺级而得不到正确的连续相位。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对此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Li[3]等首先提出双频光栅测量技术;周灿林[4]等使用了液晶投影仪来投影复合光栅,提高了测量速度和范围;戴美玲[5]等提出了基于双频彩色光栅的测量方法,进一步减少了所需的投影条纹数量,提高了测量速度。
然而,在现有的双频法中,对低频相位自身的求解依然受到解包裹误差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联合投影光栅,该光栅中只存在一个周期的低频部分,高频部分可以是低频的任意倍数,这样低频部分不需经过相位展开的步骤,同时可以使高频光栅携带更多的信息。实验证明改进的复合光栅可以良好地改善拉线、相位不连续的误差,同时最少只需要5幅图像即可完成解算。
1双频光栅法基本原理
在传统的复合光栅投影法中,所投影的光栅低频部分仍然包含多个周期,一般高频是低频的3-6倍。虽然高频部分的解包难度较小,但在物体曲面十分复杂或存在跳变的部位仍有可能产生相位展开的误差。
2改进的双频参考栅技术
低频光栅在双频法中是作为参考相位存在的,但是其任然需要进行相位展开处理,可能带来拉线误差。因此,文章在改进的方法中将低频率设定为1,即生成的光栅图中,整个图像里只含有一个周期的低频光栅。其中低频光栅的相移量为高频部分的两倍。
其中In为光强,A,B1,B2为常数,三者数值上需进行综合调整以保证In的值在0-255之间。fn为高频光栅频率,fu为参考栅频率,其值为1。
图3为高频频率为低频参考栅的16倍(各参数取值为N=5,fh=16,A=127.5,B1=102,B2=25.5)时的8位灰度变化图。由图中可以看出,在整幅图像中只存在一个周期的低频光栅,这样在对物体进行测量时则不用考虑低频光栅自身的相位求解问题,从而不会引入由低频光栅自身相位展开造成的影响。
由于双频法使用低频参考光栅作为参考栅进行解包,所以对在物体的阴影区域、高度跳变区域的相位进行求解时,不会出现单频光栅的误差传递(拉线)现象,可以大幅度提高相位测量精度。
3实验与分析
为验证改进的双频参考栅法测量效果,文章使用人脸石膏像模型作为与单频法的对比试验物体。如图4所示,图(a)为单频法进行相位展开后的全场相位三维图,可以看出图中脸部边缘处的“拉线”误差明显,其原因是在边缘部位处,物体会有阴影出现,造成部分信息缺失。图(b)为改进的双频法得到相位三维图,同时在人脸石膏像的旁边摆放一个高度为5cm的台阶模型,以作为表面高度阶跃不连续性的被测物进行实验。可以清楚看到图中并没有出现拉线的情况,即使在存在阴影的区域中信息缺失的情况下,误差也不会传递。
4结束语
文章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双频光栅三维形貌测量技术,有效改善传统单频光栅方法由于高度问题引起的拉线误差,通过将双频光栅的低频部分频率设为1,不用考虑低频光栅自身的相位求解问题,从而不会引入由低频光栅自身相位展开造成的影响,提高了一般双频光栅法的测量精度。同时,该方法减少了需要采集的光栅条纹数量,最少只需要5幅条纹图即可进行测量,节省了测量时间。
参考文献
[1]葛东东,王淮生,宋家友.光栅投影三维轮廓测量技术分析及进展[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5(4).
[2]许庆红,钟约先,由志福.光栅投影轮廓测量的系统标定技术[J].光学技术,2000,2:126-129.
[3]LiJie-Lin,SuHongJun,SuXianYu.Two-frequencygratingusedinphase-measuringprofilometry,Appl.Opt.1997(36):277-280.
投影手机
4寸屏幕的手机算大屏手机吧?然而市场上出现的能够投影到75英寸面积的投影手机让这一指标黯然失色。
很多用户都用手机看电子书,看图片,或者看电影。然而手机的狭小屏幕让用户眼球备受煎熬。相对于笔记本或者液晶电视,手机在显示效果上还有明显的不足。苹果和谷歌认为智能手机可以取代个人电脑,但是也许这样说的前提是,于机能够成功摆脱屏幕的限制。
带有更大屏幕的终端往往更受市场欢迎,例如大屏幕手机或者尺寸更大的液晶电视。即便如此,现有终端的屏幕显示效果仍然与用户的期待存在差距。体积更小,重量更轻一直是终端的发展趋势,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屏幕成为牺牲品,越来越小的屏幕不可避免的影响到用户的视觉体验。如何在实现便携性的同时还能满足用户的视觉需求,始终是悬在终端厂商心中的一个难题。
微投影技术的发展有望解决这一难题。当前已有多家手机厂商将这项技术应用在手机中,推出了带有投影功能的手机。易投S600在去年年底上市,该手机在正常照明环境下可实现22英寸的投影面积,在夜晚或者较暗的环境下,投影面积能够达到40英寸。三星最近推出的首款采用Android系统的投影手机18520,能够支持投射75英寸的最大电影屏幕。在家里,用这款手机将电影投放到墙壁上进行观看,效果比用笔记本或液晶电视看电影还要好,可以称之为微缩版的家庭影院。很多业内人士都看好投影手机的市场前景,并且预测投影功能将成为手机的下一个标配功能。
不仅仅是手机,在CES2010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微星就展示了一款投影电脑,这款电脑具备了投影功能,并且省去了显示屏这样的标准外设。同时,PaulinaCarlols也设计了一款概念电脑“FrootConCeptPC”,设有键盘、显示器等电脑的硬件设施。它们都是依靠投影功能来代替硬件配置。这些概念产品的推出,或许预示着未来电脑发展的一个趋势。
在看似简单的投影功能背后,其实浓缩了微投影技术的长期发展过程。
微投影技术
投影技术自出现至今,已经经历了三代,分别是CRT(CrystlRayTube:阴极射线管)技术、LCL)(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技术和DLP(DigitalLightProCessor:数码光路处理器)技术。其中CRT技术的出现时间最早,历史也最长。目前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遥控监控等相对高端的专业领域。LCD液晶投影技术是当前投影仪市场的主流技术,其市场份额占到总体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最新一代的投影技术是由德州仪器公司研发的DIP技术,采用微镜反射投影技术,在投影效果上,亮度和对比度明显提高,体积和重量明显减小,市场前景看好。
在实现投影设备微型化的趋势下,不同的投影技术出现了不同的命运。CRT技术由于不适应这一趋势,在微型投影仪市场上已被淘汰。LCD液晶投影技术和DLP技术则通过不断的改进,成功实现了向微型化迈进。市场上还开发出了新的微型化投影技术。当前的微投影技术正在向光电集成芯片方向发展,主要技术除了LCD(液晶微型投影技术)透射微投影、DLP(德州仪器公司开发的数字光学处理技术)之外,还包括LCoS(硅基液晶)反射式微投影、MEMS光扫描微投影技术等。不过产业化比较充分的只有DLP和LCOS两种。
技术上的突破带动了微型投影仪的快速发展,目前微型投影仪已经占据了50%的家庭影院市场份额,成功击败了彩电占据了市场巅峰。而随着微型投影仪的日益盛行和微投影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向移动终端领域进军就成为必然。
德州仪器公司在2008年初展出了新一代“DLPPiCo”技术,并在当年的下半年推出了内置投影仪的手机,三星、LG、索爱等手机厂商相继跟进。国内厂商也不甘寂寞,中国CKING盛泰公司在2008年举办的天津国际手机产业展览会上展示了世界上首款内置投影功能的手机E1000,并宣布该手机进入量产阶段。到今年,投影手机已经发展成为手机行业的一个新趋势。市场调研公司isuppLi预测,2013年微投影手机的出货量将超过300万台,4年时间可以成长60倍。
前路漫漫
虽然投影手机被业内看好,但是目前投影手机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以三星18520为例,其投影亮度只有6流明(光通量的单位),目前市场上推出的投影手机在亮度上基本停留在这样的层面。而理论上对于不同的应用,微投影的亮度应该遵循这样的标准:51m以下用于玩具、10-301m用于个人娱乐、30lm以上才可用于商务。对于投影手机来说,201m应该是一个合格线。也就是说,三星18520距离合格的投影手机还有很长的距离。
而与亮度构成一对矛盾的是投影设备的功耗。要实现更高的亮度就要耗费更多的电量,这对手机电池是巨大的考验。盛泰E1000手机的亮度只有51m,而其投影模块的功耗达到了2.6W,其整机的使用功耗接近4W,使用通常的1,300mAh手机电池,只能支持约一个小时的节目播放时间。对于用户来说,每一个小时充一次电,太不方便了。
投影手机功耗过大也挑战了手机的散热能力。由于手机的体积小,散热设备的操作空间不大,手机的散热能力比较有限。因此,微投影手机的散热是一个问题。手机温度过高不仅影响到用户的使用体验,还可能导致手机内部系统周转不灵,损耗加大,影响手机的使用寿命。
微投影手机的高成本也限制了其市场化的前景。有业内人士估计,采用相对便宜的LCos微投技术,无论是3lm还是71m亮度,增加的成本都超过30美元。而采用DLP技术的三星手机,其成本增加估计在85-100美元之间。这样的成本目前只有高端手机可以承载。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投影功能还只是一些高端手机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