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6篇)

时间: 2024-04-16 栏目:公文范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知识点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古诗的学习主要通过“读、品、说、赏”几个方面进行,紧紧抓住“横、侧、远、近、高、低”几个词,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领悟诗歌深刻的内涵,从而受到启迪。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没想到,学生回答地让我惊讶!他们说出了很多连我都没发现的例子。我不得不称赞他们的观察力。我顺势又提了个问题:通过学习了古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他们回答地也比较到位。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理趣诗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知识点

诗人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知识点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在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看图,然后借助以前所学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导入课题。然后让学生齐读课题并借助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课题诗。然后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他们以诗人的身份再去欣赏庐山的山峰,站在诗人的角度,把自己当作诗人,走进庐山去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去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这样,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来感悟诗中所蕴含道理的就很容易。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字面上的意思,让他们明白诗人会写下“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正的面目呢,原来是自己处在庐山的群山之中”。

后我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者迷,旁观者清”。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评价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是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有生活中我们常常是自己犯了错误还不知道错在哪里而是等到老师或者同学点穿以后再猛然醒悟。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地看问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师生自我介绍,进行记忆力大闯关。

1、背诵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

2、出示描写景色的词语,让学生朗读并积累。

二、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庐山风光图片)师配乐#小学三年级##小学三年级语文《题西林壁》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蒙,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真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它不仅吸引了我们,也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时间游览了庐山,感受颇深,于是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2、读题、释题(课件出示墙壁诗)。

齐读题目,结合书下的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

3、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了解苏轼。(课件出示简介)

三、初读古诗,感知美?

1、学生自由读古诗。(课件出示古诗)要求同学们仔仔细细读上2遍,一遍读给自己听,一边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2、指名读,评价合作读。

3、生自由朗读并背诵,师指名背。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说说该怎样理解古诗的意思?(读诗句,看注释,查字典,先理解一个字的意思再理解词、句,后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碰到不理解的可以查字典,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

学生4人一组自学,师巡回指导。

五、小组展示,感悟美

1、小组汇报在自学的过程中的收获和问题。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有何不同?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课件出示岭、峰对比图)

3、讨论:作者都站在哪几个地方看庐山?在这些地方看到的景色一样吗?从哪个词看出来。(课件出示高低远近对比图)

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前两句,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5、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学会观察的方法。

师:一个人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现出不同的姿态。苏轼这样多次、多角度地观察,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答案就在诗中,快快读吧。

6、朗读后两句,并引导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把后两句诗连起来说一说。谁还能反过来说一说。(学生练说,指名。)

7、讨论: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引导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小结:因为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不是庐山的全貌。还有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同。例如我们下象棋,自己下的时候,走错了也不知道,在旁边的人却一目了然。正如俗语所说“*者迷,旁观者清”。

六、感悟拓展

过渡语:学了这首诗,让我们知道,庐山的美是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庐山的外表像个艺术家,幻化出各种美妙的姿势,庐山的内心像个哲学家,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1、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评价我们周围的同学呢?(优缺点全看)

2、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愿意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下自己?(生评价)

七、个性吟诗,表达美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地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现在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的理解,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学着古人吟诗的样子,来吟诵这首诗。

学生吟诗,指名吟诵。

八、总结全文,升华美

这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的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今天,老师很高兴与大家一齐看庐山、看人生,其实这是一门很深学问,值得我们一辈子去研究,后,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大庐山之巅,看着这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九、拓展作业。

1、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很多,收集一些,并细细的品味和欣赏。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下节课展示,看谁是小小欣赏家。

2、把古诗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听。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运动会作文三年级字左右(6篇)
  • 下一篇:实践出真知范例(3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