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自我修养的途径有:重学、慎独、内省、力行。
第一,重学。重学是实现自我修养的首要途径。重学的程度越高,修养的质量就越好,对自我修养的实践就越有益。重学,简单讲就是对学习的重视和自觉。一是知之,这是克服愚昧、求得知识的行为过程;
第二,慎独。慎独是进行自我修养的又一重要途径。慎独的基本内核是:作为一个人,一定要有坚定的道德信念,不因他人监督而行善,也不因无人监督而作恶,即不管处在明与暗,还是显与幽,都不做坏事,它要求人们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xx在《论共产党员的倍养》中强调对于一个有修养的共产党员来说,他"投有个人的得失和忧患,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第三,内省。内省是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内省亦称自省或自我反思。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事实上的自我,一个是自己认识上的自我,这两个自我往往差距较大,因此人们经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学上把它称为人的自我知觉。这种自我认识的途径,就是我们强调的"内省"。
第四,力行。力行是进行自我修养的实践途径。力行也称身体力行。"身体力行"能克服大学生自我修养认知的不足,通过与社会交流、互动,使大学生的自我修养认知更具有全面性、深刻性和准确性。
加强自我修养的科学方法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也是进行自我修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实践,提高认知能力,磨炼意志,培养丰富的情感,完善自我。
第二,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教育按照作用于教育对象的形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社会教育是一种外在教育,自我教育是一种内在教育,并以自律或自育的形式表现出来。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能促使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第三,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法。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重要方法。大学生作为一个尚未步人社会的青年,社会阅历和人生经历都显不足。因此,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大学生自我修养来说尤为重要。
第四,学习先进与陶冶情操的方法。
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仁人志士以及时代英模,在个人道德品质、为人处事、理想情操、学习求知、勤奋成才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等修养方面为世人留下了丰富的财富。
关键词:药学类专业就业途径拓宽建议
近些年来,紧跟国家的政策步伐,药学类专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药学类专业的人才。然而,相伴随而来的也是就业率下降及就业形势困难,尤其是这一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途径的选择方面遭遇了瓶颈。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拓宽其就业途径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一、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及造成就业问题的原因
(一)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药学类专业的专业性质较强,这类专业的学生在前一个历史阶段时期具有非常好的优势,往往也能比较顺利地就业。然而在现代社会及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良好的就业形势已经打了一定的折扣,就业难成为当前药学类专业学生的一个普遍难题,很多学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渠道。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就读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在实际就业时难以满足专业对口需求,而现状是社会能够提供的岗位有限,但学校招生却还在继续膨胀,这就给越来越多的学生造成了更大的竞争力以及就业上的压力。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少药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倾向于选择大城市发展,这也是当前就业问题中比较现实的一个方面。许多学生扎堆挤进条件好的城市求职,一些稍微偏远和落后的小地方却鲜有人问津,而大城市其实相关岗位基本饱和,能容纳的数量较少,小地方需求大去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因此,就整体的就业状况来说,存在一种资源浪费的情况,学生资源得不到合理调配和安排也是当前就业问题中的一个重点,并且是一个难点。
(二)造成药学类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
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面窄,缺乏合理有效的就业途径是当前存在一个主要问题,而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并不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培养规模与社会所需不成比例,造成供给失调,这是一个根本原因。社会上对药学类专业人才有很大需求,但是这个需求在近些年来已经逐渐趋向于饱和,每年能从岗位上退下来的人不多,而高校的扩招仍在继续,这就导致了供大于求。
其次,药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观不合理,没有对理想与现实做出正确的判断。很多毕业生一心向往大城市,一开始就雄心勃勃想要进入最好最顶尖的单位。这样的期待不是不合理,但是如果对现实就业情况缺乏一个准确的判断,就很有可能连就业的机会都得不到。
再者,药学类专业的很多毕业生本身的专业素质还不过关,就难以形成竞争力,能选择的就业途径自然也就受到很大限制。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很多学生无视就业压力,抱着天上掉馅饼的心态不认真完成专业课学习,导致自身缺乏过硬的专业素质,就造成难以得到自己心仪工作的窘境。
二、拓宽药学类专业学生就业途径的建议
(一)拓宽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首先要从学校教育抓起,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如何就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往往是毕业生比较困惑的问题,也容易对学生最终就业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做好相应的就业指导工作,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现状,并且在综合自身条件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渠道。尤其是对于药学类专业的学生来讲,树立一个符合自身发展的就业观念有助于在不能满足专业对口的情况下促进多元化发展。
(二)拓宽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还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工作,落实国家的基本政策,保障毕业生的基本权利和福利待遇。在当前的就业趋势中明显很多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去工作,却宁愿在大城市里打拼,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担心在基层工作和生活得不到基本保障。因此,相关部门务必要将国家政策落实到位,并且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机制,切实保障毕业生的基本权利和福利待遇,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现下城市拥挤竞争大、基层地区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也能促使每个药学类毕业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拓宽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还可以加大对基层地区的支持力度,改善和发展其落后医疗卫生环境,吸引药学类毕业生前来就业。除开基本保障问题之外,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地区就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基层条件差,工作环境及医疗条件不如城市好。因此,要推动药学类专业学生前来基层就业就一定要加大对基层地区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采取优惠措施,经济上不断地改善和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创造出一个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工作环境,从而吸引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进而使每一条就业渠道尽量都得到均衡发展。
(四)拓宽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还要从思想宣传上着手,营造一种多元化就业、到基层就业的社会氛围和价值观。现实就业情况中,很多学生出现就业难、就业选择少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与整个社会的认知和价值观有关系,很多人都认为专业一定要对口或者一定要到大城市发展,这些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为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制造了选择压力。因此,还要加强正确就业观的宣传力度,营造一种宽松的社会氛围,并形成一种鼓励多元化和到基层工作的社会共同价值观。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才有助于药学类专业学生更加自主和合理地进行就业选择,提升就业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药学类专业学生现在面临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已成为当务之急。学校及相关部门务必要对学生就业问题予以重视,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这样才有利于缓解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提高该类专业的就业率。
⒖嘉南祝
【摘要】目的探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健康教育的策略。方法调查在SARS流行时,不同人群获取相关知识的情况和接受信息的途径。结果在相关知识的了解上,对SARS病原学、其传播途径和管理类别的掌握达80%左右,对使用何种消毒剂知晓率仅有573%,能够服从良好卫生习惯的比例仅有467%,特别是服务业仅有32%的人能够遵守预防SARS的行为习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与其他文化程度相比,对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最低。接受信息的途径以电视、社区宣传、报刊杂志为主,外来务工人员接受信息的途径比较分散。结论在SARS等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文化程度低者、外来务工人员、服务行业人员需要加强健康教育的力度。
【关键词】SARS;社区;健康教育
StudyontheHealthEducationPolicyinCityCommunityfromSARSInvestigation
WANGNanping,
GUOXiu.DepartmentofPreventiveMedicine,MedicalCollegeofThreeGorgesUniversity,Yichang,44300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strategyofhealtheducationincommunity.MethodsDuring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ARS)epidemicperiod,theknowledgeaboutSARSandtheapproacheswhichthepeoplegetfromwereinvestigated.ResultsTherespondentsknewsomebasicknowledgeofSARSwell.Butonly573%ofthemknewhowtousethedisinfectanttoSARS,467%couldobeythehealthbehavior,butforserviceworkers,theratewasonly32%.Thepeoplewithprimaryeducationallevelhadthelowestpercentageofawareness.MostofthePeoplegetknowledgeofSARSmainlyfromtelevision,communityeducation,newspaperandmagazine.ButnonlocalworkersgettheknowledgeofSARSfrommoredispersiveways.ConclusionsHealtheducationisimportantincontrollingtheseverepublichealthevents(SPHE).Butthepooreducatedpeople,serviceworkersandnonlocalworkersshouldbepaymoreattentionsonhealtheducationwhentheSPHEoccurs.
【Keywords】SARS;Citycommunity;Healtheducation
2003年6月SARS流行期间,对宜昌市西陵和伍家岗2个区的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居民对SARS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个人行为及接受途径,探讨在类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对社区居民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为制定社区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宜昌市2个区内分别抽取2个居委会,共抽取4个居委会。在每个居委会中抽取若干个楼栋的18岁以上的居民为调查对象,共抽取1856人,回收问卷1787份,回收率963%。其中男性886人(占496%),女性901人(占504%)。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SARS基本知识、传播途径、主要症状、预防措施、战胜疾病的信心等。调查由经过培训的医学院高年级本科生和居委会工作人员上门执行。
13统计分析方法
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及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
2结果
21SARS认知情况
主要包括病原知识(SARS病原体特性)、传播途径、消毒剂使用、传染病管理类别、遵守卫生习惯及保持情况。按性别、文化程度和职业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进行统计。
总体上看,除了对消毒剂使用知晓率仅有573%,能够遵守卫生习惯(指保持室内通风、不去人群密集场所、勤洗手、使用口罩等)的人仅有513%外,其余各项回答正确率均接近或达到80%。回答正确的比例在性别之间无差异(P>005)。但在不同文化程度及不同职业的人群之间有差异,分别见表1、表2。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与其他文化程度相比,相关知识回答正确的仅有50%左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按职业分类,干部、职员和工人回答的正确率较高,达80%以上,而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人员、退休人员和个体经营者回答正确率低,分别有2项问题回答正确率为各人群中最低;城市家庭妇女及其他人员回答的正确率为两者之间,也分别有2项问题回答正确率不到50%。而在能遵守卫生习惯的人群中,95%以上都能够保持良好卫生习惯。表1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回答相关问题的正确率
22知识获取途径
221不同性别的人群获取知识途径的情况总体上看,不同性别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无显著性差异。平均有277%的人主要从电视上获取知识信息,依次有237%、230%、101%、91%、64%的人认为获取的知识信息分别主要来自社区宣传、报刊杂志、单位宣传、亲戚朋友、网络。
222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从表3中可以看出,电视、社区宣传、报纸杂志是居民获取相关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相比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来说,随着文化程度下降,对电视和社区宣传的依赖有增加趋势,选择报纸杂志、网络等途径获取信息的比例降低。表2不同职业人群相关问题回答正确率表3不同文化程度人群获得知识的途径比较表4不同职业人群获得知识的途径比较
223不同职业人群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表4可见,除了外来务工人员之外,不同职业人群以电视为获取相关知识信息主要途径的比例最高。主要以电视、社区宣传、报纸杂志为主要信息来源。其他途径的比例较低。外来务工人员选择报刊杂志的比例为最高,其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分散。
3讨论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于2002年11月在广东佛山首例发生后,疫情在我国20多个省市迅速蔓延,并波及全球十几个国家[1]。这一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被战胜。在这场战斗中,健康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调查显示:尽管对SARS病原体的来源一开始并不清楚,但人们对病原体及其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还是比较高,说明健康教育及时,效果良好。在使用何种消毒剂的回答正确率及执行文明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比例却不尽人意,这可能与宜昌市发病病例较少,人们怀有侥幸心理有关[2,3]。同时也说明,文明卫生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文化积淀,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4]。特别是服务业人员卫生习惯服从率仅达320%,说明服务业人员素质尚有待提高。在重大传染性疾病疫情发生时,服务行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疾病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应作为重点加强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另外,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对相关知识了解远远低于其他人群,回答正确率仅500%左右,这与许珊丹等[5]报道一致。
从获取知识的途径看,电视、社区宣传和报刊杂志具有明显的优势,累计有744%的人主要从这里获得相关信息;从单位宣传、亲朋好友和网络获取信息的比例相对较少。文化程度越高,对电视的依赖降低,而文化程度越低,由电视获取信息的比例越高。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生活条件所限,其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较分散。因此,在电视普及的今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充分利用电视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是非常有效的途径。报刊杂志和社区针对性的宣传也会起到良好的作用。网络是重要的健康宣教补充途径,其作用与网络的普及和使用有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政府、专业机构和全体居民共同面对,而在制定健康教育的方案中,要特别关注服务行业人群、文化程度低下人群、外来务工人群的健康教育,给他们提供喜闻乐见的宣教方式和开展健康教育的场所,加强这些薄弱环节,堵住健康教育的漏洞,在今天人口流动频繁的社会环境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瑜,张险峰,袁方玉,等湖北省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各类检测方式的成本效益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5,16(4):47.
[2]张顺祥,蒋丽娟,张启文,等传媒引导和公众互动对SARS预防控制的影响[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5):403405.
[3]黄利鸣、祝开荣、丁文柏,等宜昌市9例SARS临床分析[J].医学文选,2004,23(3):3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