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网

红色诗词(6篇)

时间: 2024-04-20 栏目:公文范文

红色诗词篇1

论文关键词:唐诗,红裙”意象,服饰文化

《全唐诗》中,红裙”这一意象共出现15次,自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文人何以如此爱恋红裙”?红裙在唐代是哪些社会层面女性的装束?看白居易的红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时”①、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绛焰灯千炷,红裙妓一行”;万楚的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杜甫的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韩愈的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皇甫松的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元稹的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红裙委砖阶,玉爪朱橘”……

通观《全唐诗》中涉及红裙”的诗作,把诗句放回到原诗中,不难发现,唐诗中涉及红裙”的多是写妓女或者歌妓的,而只有极少的篇目是描写普通民家少女的——

唐代文人阶层与妓女的交游是很平常的事情,他们的社交似乎总离不开妓乐歌舞、红裙侑觞。如白行简的《李娃传》、蒋房的《霍小玉传》都是士子和妓女恋爱作品的典型代表。审视唐诗中含有红裙”意象的诗篇,从题目看:万楚的《五日观妓》、杜甫《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都是直写妓女或者说是歌妓。从诗歌前后语境看:白居易《杂曲歌辞·小曲新词》霁色鲜宫殿,秋声脆管弦……红裙明月夜,碧殿早秋时”写的是歌妓。韩愈的《醉赠张秘书》: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虽得一饷乐,有如聚飞蚊”写的是与歌女畅饮的场面。元稹的:《晚宴湘亭》舞旋红裙急,歌垂碧袖长”写的是观歌舞妓跳舞夜饮的场景。其《闺晚》红裙委砖阶……夜色侵洞房”也不是写闺中少女或少妇之怨,这里的洞房乃是青楼妓馆中妓女接待客人的房间。白居易的《江楼宴别》楼中别曲催离酌,灯下红裙间绿袍。缥缈楚风罗绮薄,铮鏦越调管弦高”乃是与歌女离别夜宴的场面。白居易的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乃是追忆与歌妓美好的往昔,其《山石榴花十二韵》绛焰灯千炷,红裙妓一行。此时逢国色,何处觅天香”是作者将歌舞妓比作石榴花的咏物之作。李郢的《自水口入茶山》蒨蒨红裙好女儿,相偎相倚看人时。使君马上应含笑,横把金鞭为咏诗”是写与妓女的缠绵悱恻。韦庄《赠姬人》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请看京与洛,谁在旧香闺?”是写给姬妾的,告诉小妾不要嫌弃自己贫穷,调侃的说出富贵之家大多喜新厌旧的习性。皇甫松的《采莲子二首》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则是唐诗中极少的用红裙”写少女的诗篇。

妓女或者歌妓,在现代社会称之为小姐”,她们真的清一色的都穿红色的裙子么?社会其他阶层的女性就不穿红裙子了么?似乎不是,《红楼梦》中王熙凤初会乡下人刘姥姥时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②凤姐是荣国府的当家人,自然是贵妇人的装束,可见红”不仅仅歌妓们的专署。

唐代的经济繁荣,其服饰可谓百花齐放。妓女虽靠出卖色相为生计,却深知服饰的艺术效果,她们在服饰方面更是极尽所能、别具匠心。每个朝代消费时尚流变从妓女的服饰上便可看出,她们的着装常是开一代服饰之先河——是服饰革命的急先锋。所以,她们不可能一色的穿着红色的裙子,那就太雷同、太煞风景了。福建师范大学李连秀在其硕士毕业论文《隋唐五代时期下层妇女的社会生活研究》一文中提及:白居易《卢侍御小妓乞诗座上留赠》有‘郁金香汗裹歌巾,山石榴花染舞裙’。……由此可见,盛唐妓女流行红裙之盛。”【1】李连秀这种看法是不确切的,正如古代把妓院称之为青楼”、怡红院”、勾栏”、烟柳之地”,把妓女称为红裙女儿”,甚至红颜知己”一样,把妓女称为红裙”是文人士子对妓女的一种感性表达或委婉称谓。在语言学中,词有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之分,理性意义如:桌子、椅子、茶杯、妓院、妓女,色彩意义如:子衿”表男青年、结绿”表美玉、勾栏”表妓馆……神女”、勾栏美人”都指代妓女。怡红院”、红颜”、红裙女儿”……这些带有红”字的词似乎更多的与妓女有关系(《红楼梦》中贾宝玉命名之怡红院”,以及唐宋诗词极少的用红裙”来指代民家女子的不在此列)。而李连秀的理解就有些狭隘、偏颇,甚至把诗歌理解的太过于僵化、死板了。在中国古代,最初把红这个字用在花上,如张籍的新红旧紫不相宜,看觉从前两月迟”;因为女儿如花,文人又喜欢把红这个字用在女儿身上。如当户理红妆”③、如王勃的歌屏朝掩翠、妆镜晚窥红”都是指女性……文人士大夫与妓女的交游甚至相恋,大都建立在尊敬的基础上,所以可能不愿意直呼为妓,而更愿意采取较为委婉的称呼,比如红颜”、红裙”、红裙女儿”这样的字眼儿。

结语:

唐诗中的红裙”意象,它只是唐诗之沧海一粟,然而却折射着士人阶层的生活状况。研究唐诗中的红裙”意象,有利于我们走进唐朝士人阶层的生活世界,了解他们和妓女的郊游往来,研究妓女的服饰穿着,更能走进唐代的服饰文化悠悠世界,对现代服饰的研究,也有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清】彭定求等《全唐诗》,卷二八.白居易《杂曲歌辞·小曲新词》,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本文所用唐诗皆出于《全唐诗》,以后援引不再出注。

②【清】曹雪芹《红楼梦》,《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第六回),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③【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木兰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参考文献:

【1】李连秀,隋唐五代时期下层妇女的社会生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红色诗词篇2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女: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男:今天,我们欢聚在XX民族学校,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女: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诗词书韵。

男: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经典诗文,是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它就如夏日的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它又如春日的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男: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际出发,为展现XX民族学校中小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素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今天,我校迎来了“传诵经典红色经典”诵读大赛。

女:下面请允许我为大家隆重介绍担任本次大赛的评委:xxxxxxxXX。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各位领导和评委老师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男:下面我宣布“传诵经典红色经典”诵读大赛现在开始。有请四年级xx同学为我们带来毛泽东诗词朗诵《沁园春雪》。让我们一起领略毛泽东诗人的豪情,伟人的风采。大家掌声欢迎!

结束语

男:今天是一个欢快的日子,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学习。

女:今天是一个收获的日子,我们收获美文,诵读精彩。

男: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上美文诵读。

女:我相信,美文诵读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欣喜。

男:老师们,同学们,XX民族学校“传诵经典红色经典”朗诵大赛到这里就结束了。

女: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再见!

红色经典诵读活动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甲:今天的阳光格外温暖,照耀着我们灿烂的笑脸。

乙:今天的校园格外绚丽,飞扬着我们心头的喜悦。

甲:在我们热爱的校园,始终跳动着最活跃的文艺强音,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涂抹上浓艳的时代色彩。

乙:为了推动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丰富活跃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激发同学们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今天我们在这里特举办文化艺术周·红色经典诗词诵读决赛活动。

甲:今天,我们相约在这舞台,回望激情燃烧的岁月,用赤诚的心曲缅怀革命先驱不朽的足迹。

乙:今天,我们相约在这舞台,聆听国学经典的温馨,用仰慕的情怀感受历史蕴含的诗风词韵。

甲:朋友们,让我们一起用真情讴歌理想,畅想美好未来吧!

乙:朋友们,请挥舞激情的双手,共同来奏响我们绚丽的青春乐章吧!

合:20xx年校园文化文化艺术周·红色经典诗词诵读决赛现在开始!

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诵读不衰。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杯美酒,香醇而清冽;经典是圣贤留给我们的一曲绝唱,温馨而久远。诵读经典,让华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让民族文化支撑起我们的脊梁。请欣赏327班诵读的一首国学经典《国风》

乙:中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人们常把祖国比作母亲,歌颂祖国母亲,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是亿万炎黄子孙的共同心声。请欣赏323班给我们带来的诗朗诵《中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少年自由、少年进步,就如那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哦!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请欣赏338班朗诵的《少年中国说》

乙:抑或是十里长亭,折柳相送;抑或是桃花潭畔,踏浪而歌;抑或是默默无语两行清泪,抑或是对酒当歌豪情干云。让我们一起来欣赏350班齐诵的《送别》

甲:三十年斗转星移,三十年大江东去。我们赞美你啊,盛世中国辉煌的三十年;我们赞美你啊,盛世中国的奋进三十年。请欣赏330班朗诵的《盛世中国》

乙:哦,中国,我要用太阳金色的语言为你写一首诗,用心海浩瀚的蔚蓝为你填一首词,用春天百花的色彩为你画一幅画,用五星红旗的煜煜光芒为你唱一首歌。请欣赏322班配乐诗朗诵《青春中国》

甲:众所周知,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的精华,她沉淀于历史的长河,她升华于现代社会。我们诵读经典,就是在弘扬民族气概,就是在展现自我风采。一首长歌行,仿佛又把我们引上那诗风词韵缭绕的古老年代。请欣赏342班表演的诗朗诵《长歌行》

乙:中国少年如日出东方,光照环宇;中国少年如蛟龙出海,气撼长天。请欣赏326班表演的诗朗诵《中国少年》

甲:祖国万岁,犹如编钟响彻天宇,每一个音符都是惊心动魄的春雷;祖国万岁,一声最响亮的赞美,让我满眼都是如雨的泪水。让我们一起高呼----祖国万岁吧!请欣赏321班表演的《祖国万岁》

乙: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们不能蹉跎了岁月,我们又岂能为明日所累?我们坚信:今天的事情今天做,我们的明天就是一片朗朗晴空。请欣赏346班诵读的古诗《明日歌》

甲:听吧,盛世中国告诉你一个地球的惊喜;听吧,盛世中国告诉你一个东方的奇迹。我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正昂首阔步走进一个盛世中国。请欣赏316班诵读的诗歌《盛世中国》

乙:这是一个流传久远的传奇,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美丽传说。花木兰,一个从古代走进了现今社会的巾帼英雄。请欣赏347班诵舞的《木兰辞》

甲: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伟人的眼中,秦黄汉武算什么?唐宗宋祖算什么?成吉思汗算什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请欣赏334班的诵舞表演《长征》

乙: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想浮动月黄昏。梅花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她冰肌玉骨、独步早春、凌寒留香、清逸幽雅,别具神韵的品性历来深为人们所钟爱。请欣赏349班表演的诵舞节目《花魂·梅韵》

甲: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你能知多少?雕栏玉砌应犹在,问您能有多少愁?那愁哟,正像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曲《虞美人》,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给世人留下无穷的反思。请欣赏332班给我们带来的配乐诗朗诵《虞美人》

乙:我们有着一双宝石般的黑色眼睛,我们有着大地般黄色的皮肤。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们拥有四大发明,我们拥有孔夫子、司马迁和岳飞。我们有飞天的梦想,我们也有高喊中国得分的壮志豪情。请欣赏348班表演的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甲:当五大洲倾听东方声音的时候,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当五星红旗在奥林匹克赛场上升起来的时候,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当世博会向全世界人们展示中国力量的时候,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请欣赏328班表演的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万里长征是一条红河流,它流淌的是革命理想;万水千山是一条红飘带,它浸染的是坚定信仰。多少年过去了,我依然能看见那滚滚洪流间红旗招展;多少年过去了,我依然能听见雪山草地中红歌嘹亮。请欣赏352班表演的诗朗诵《长征》

甲:最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青少年活动中心为我们表演情景剧《历史的眼泪》

甲: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的心头荡漾

乙:红色经典铿锵音韵还在我们的耳边回响。

红色经典诵读活动主持词

源远流长的红色经典文化,是历史长河中永久的瑰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豪情和斗志。

今天,在这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时节,我们来到纪念园,与红色经典亲近,重温革命精神。让我们用美的诗篇尽情展现我们的爱国热情,向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献上我们最诚挚的祝福!

“诵读经典、传承文明”活动现在开始!

1、为了建设新中国,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真可谓“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请欣赏五年

(4)班同学带来的诗朗诵《梅岭三章》。

2、有一首诗词,每次读来都不由地沉醉于那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广阔的胸怀。下面请欣赏五年(1)班同学带来的诗词朗诵《沁园春雪》

3、井冈山,这块红色的土地,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下面请欣赏五年(2)同学朗诵的诗词《念奴娇井冈山》。

4、祖国啊,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字眼,想起你,我的心弦就忍不住颤动!请欣赏五年(3)班同学表演的诗朗诵《祖国啊,我们爱您》

5、仰望镰刀和锤子,努力去感受,硝烟和隆隆的炮火,洗礼出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在即将迎来建党九十周年之际,让我们深情地仰望党旗,缅怀革命前辈。请欣赏四年(1)班同学带来的诗朗诵《仰望党旗》。

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那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炼就了红军坚如钢铁的革命斗志,下面请欣赏四年(2)班同学带来的诗朗诵《长征》

7、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下面请欣赏四年(3)班同学的诗词朗诵《沁园春长沙》。

8、才饮长沙水,双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现在请欣赏四年(4)班带来的诗词朗诵《水调歌头游泳》。

红色诗词篇3

首先,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要抓住其中的动词。因为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也常常是一首诗的诗眼。

例l: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这两个字都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合适。“宵眠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等说法好得多,因为只有“抱”字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

例2: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颈联,对仗工整,意境优美,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风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

例3:牡甫《春望》第三四两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

例4: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其中的“悦”字和“空”字均为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

其次,要抓住诗歌中的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例:王维《观猎》第三四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这两句话共有四个句子形式,“枯”“疾”“尽”“轻”,都是谓语。但是,“枯”与“尽”是平常的谓语,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尽以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炼形容词铸于句首或句末的:如杜甫的“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红人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是形容词炼于句首,有如现代的印象派绘画,首先捕捉的是色彩鲜明的印象。

王维的“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李清照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都是形容词炼于句末的范例,而元稹的“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李商隐的“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也是炼形容词于句末,本是表热闹的宫花的“红”,又形容之以表冷清的“寂寞”,炼字而运用矛盾修辞法,更觉含情深婉。

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蒋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形容词“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红”“绿”仍作形容词用,说成“樱桃红,芭蕉绿”,就会味同嚼蜡。又如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将莺雏与梅子的变化与风雨联系到了一起,并且用叠印的手法清晰展现出变化前后的异同。由形容词转成动词的“老”“肥”,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铁成金的作用。

再次就是抓虚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争美学效果。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周邦彦《咏蔷薇》:“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用了一个虚词“似”,便使蔷薇处于与人似和不似之间,显出无限情韵。阴铿与送行迟到,只见“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虚词“空”“已”若不经意进人诗中,对于描画诗人惘然若失的情状却有着画龙点睛的妙用。

此外,有些诗歌中还应注意数词的使用。数词不只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例1: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红色诗词篇4

关键词:画面;色彩;动态;空灵;审美

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213-02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诗人王维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辋川夏日百鸟飞鸣的画面;“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依然以绘画艺术的手法,勾勒了一幅清新美妙的画面;“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词人周邦彦描绘出一幅亭亭玉立的荷花图;“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词人范仲淹铺陈出一幅辽阔秋色图。坡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看来品味古典诗词的画面美是引领学生鉴赏诗词的首要,那么从哪些方面探索才能走进这片神奇的深邃的桃花源呢?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涵咏诗词的画面美。

一、色彩缤纷之美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深邃的意境,洗练的语言,鲜艳的色彩与和谐的节奏呈现出一幅幅异常缤纷的人间百态和深邃辽远的历史画卷。我国的张浮休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坡则说:“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中国古典诗词与绘画的这种亲密关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历史根源,特别是诗词中的色彩之美,借助色彩意象,不仅表现出诗人们情感世界的律动,也为读者创造着一幅幅灵动的画面。

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不仅可以表现出诗人们内心情感的律动,而且增加了感彩的浓度。红、绿是一组对比色,不仅具有对比鲜明的视觉效果,而且具有具有丰富的色彩内涵。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红杏的“红”色凸显,绿色隐退。我们读来红绿映衬之下,红色是那么鲜艳,如同画于大家眼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在赞叹西湖荷开美景之余,无边蔓延的绿色和荷花娇艳欲滴的红色交相辉映。“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花和江水,一个胜于火的红,一个如蓝的绿,鲜明澄澈,晶莹明亮。“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过。“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蒋捷《贺新郎》)感叹秋天清晨篱落间的景色之美。“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这是一首招饮小诗,其诱人之处,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一种亲切而温暖的人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以酒暖心。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上句明言“黑”,下句暗点“红”,四野黑云中闪烁着一星渔火,以黑衬红,特别明亮,两种不同明度的暖色的对比与调和,既使画面色调对比强烈,也在单纯的雨景层面上显示出作者对这种祥和温馨的雨趣的独到把握。“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两句都未明写色彩,而雨后之竹含“翠”,夕阳近山见“红”,仍暗寓鲜明的色彩对比。“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陶岘《西塞山下回舟作》),则写出了光与色的变幻和对比。乌鸦翻动枫叶,使得叶上的夕阳之光不停晃动;白鹭站在芦花滩上,映得秋水格外澄明。上句是红与黑的对比,下句是青与白的映照。这种色彩的暗比,不仅可以用来写景,还可以写人。

这些佳句都是借用红绿等对比色或者鲜艳的色彩勾勒了生动的意象,体现了强烈饱和的情感,具有生命的张力。色彩增强了诗词的画面感和绚丽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

二、动静结合之美

诗歌的动态之美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永恒的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诗作反映出来就具有动态之美和传神之美。

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春山静寂,明月渐起,惊动停留在树枝上的的山鸟,清晰动听的啼叫声在春山中回荡。凭着对美的事物有着特殊的敏感,再加上诗意的想象,自为画家的诗人王维,捕捉到月光、春涧和月出、鸟啼等关联的景物,并缀合在一起,以动衬静,淡淡几笔,寄寓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宁静的心情,轻盈淡远,缥缈宁静的意境美跃然纸上。

又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鹂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和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此诗动静结合,风格深远,如同一幅清幽的水墨画。

化动为静,是将动态之景化为静止之状,从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新奇效果。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个“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在李白的另一首诗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也有类似的意境。诗歌的第三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前一句化静为动,使人可联想到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后一句化动为静,使人联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景象。

化静为动,将本来是静止的景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静物写活,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字,将静态的视觉形象动态化,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皎然说“诗有七德”,其五是“精神”,是说诗文要表现出事物的精神,才能激起读者的想象。如陶渊明诗:“有风自南,翼彼新苗。”谢灵运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琴。”则以草树写春之精神。这些诗句,千古传颂,贵在通过具体的物象描写,表现了事物的精神风貌,具有一种动态美,令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虚实相生之美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引严东友论诗说:“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一个“空”字体现出空灵留白之意,让读者在欣赏之余增加了想象的空间,以此来再造审美空间。比如散曲精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价这首小令说:“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一语道出了这首小令虚境创造的审美想象空间的重要意义,这首小令之所以千古流传,就在于以最简约之笔却勾勒出极丰富极开阔的意境,这自然是“空”的奥妙之处。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紧紧抓住对意象意境的分析,让学生自然地开拓新的想象空间。从结构上看,前两句是描写客观事物,中间两句是借景向抒情的过渡,最后一句是直接抒情。在这幅深秋图景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西风、夕阳七个灰色意象总给人凄清、悲凉、黯然的感觉。枯藤、老树、昏鸦使得诗人触景生情,乌鸦到在黄昏时尚能回到树上的巢穴中,而流浪天涯的人却不知自己归向何方。而小桥、流水、人家三个意象意味着住在这里的人团聚在一起,过着宁静舒心的生活,而诗人漂泊在外,在感受秋思之时蓦然发现有这么温馨的团圆,由此产生的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是可想而知了。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体味秋意和孤寂的同时,让学生深味这浓郁的漂泊之感和凄清之感。

又如《江雪》作者以极其洗练的文笔,勾画出一幅渔翁汉江垂钓图。我们应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把“江”“雪”与“渔翁”有机联系在一起,动静相衬,虚实结合,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的美感。

总之,品味诗词,不妨勾勒出这具有中国风的古典画面,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其中、畅游其中沉醉其中,从而学会去涵咏意境,品味感情。古典诗词就如涓涓细流,流在这温婉的岁月中,犹如淸妙的笛音氤氲于那翠绿的山谷,即使画面定格,即使乐声骤停,我们依然挥不去那一抹神奇的色彩!

参考文献:

红色诗词篇5

“融诗寓画”美术教学基本形式有三种:

一、儿歌造型

儿歌造型是小学美术教学的最初教学形式,其教学功能是以歌助画。让学生通过识别和记住事物特点及其间的联系,使生理基础为大脑皮层形成相应暂时神经联系,在作画中再现。

例、动物造型训练

学习内容

1.小鸡(1课时蜡笔画)

鸡头画小圆,鸡身画大圆,翅膀画半圆。眼睛随着头部转,小脚画两边。(儿歌)

(附图{图})

2.小鸟(2课时蜡笔画)

圆脑袋、平脊背,三角尾巴鼓肚皮,眼睛随着头部转,张开翅膀不画腿,翅膀不张要画腿。(儿歌)

3.大象(3课时蜡笔画)

圆头方身柱子腿,小圆眼睛扇子耳,三角牙齿伞柄鼻,腿壮趾宽尾巴短。(儿歌)

(附图{图})

4.小狐狸(2课时蜡笔画)

头部圆形椭圆身,三角耳朵尖鼻子,线眼圆眼随颈转,毛笔头尾Z形脚。(儿歌)

动物造型训练时我们还画了以下动物:狮子、企鹅、青蛙、小鹿、熊猫、小狗……

(附图{图})

从上例可见,教师将作画对象的各部分形体,概括成各种基本形,顺着作画步骤编成儿歌,开展造型训练,能使学生得到听、说、读、画的练习,从而达到快速掌握新授知识的教学目标。

二、诗词助用色

色彩能直接刺激觉器官,并唤起人的各种不同情绪的生活体验。如红、橙、黄等暖色能使人联想阳光、火焰。蓝、绿、紫等冷色能使人联想到大海、远山、森林……。在中年级的色彩教学中通过认色、听诗词的“视”“听”双重渠道的刺激加快学生的认知思维反应的速度。训练步骤:

1.“先视后听”……即先看各种不同种类的色彩,再听有关色彩组合,以及配置方法。

2.“先听后思”……即先听有关诗词,再想诗词中的哪些色彩,以及色与色的配置、组合和类别。

例:用诗词理解不同色彩的组合、配置

1.对比色

红…绿:浓绿万枝红一点。

橙…蓝:云霞出海曙。

黄…紫:日照香炉生紫烟。

2.类似色

红、红橙、橙、黄:黄花金兽眼,红叶火龙鳞。

黄、黄绿、绿、蓝:两个黄鹂鸣翠柳,

3.同种色

同一种颜色按色彩比例逐渐加白或黑产生不同深浅的效果

青草池塘处处蛙(绿…深绿)

山清水绿(深绿…绿)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蓝…淡蓝)

白毛浮绿水(白…绿)

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蓝)

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红…白)

从上例可见,对比色配置给人是鲜艳、眩目、强烈之感;类似色配置给人悦目、和谐之感;同种色的深浅配置给人以单纯、统一温和之感。由于小学生缺乏知识经验,他们对色彩的把握和应用也心中无数。因此,教师运用对应的诗句在美术教学中帮助他们理解色彩的组合配置及设色,既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规律,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一次又一次从回忆、联想、提取、重构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对识记材料进行再加工。

三、“诗配画”的构图训练

中、高年级学生正值陈述符号期和陈述写实期,在创作学习活动中,由于知识浅、经验少碰到具体困难有:1.构图单一2.画面内容无主次3.布局欠合理4.个别学生无从入笔……针对学生实际,在美术课的创作教学中,以风景画为主体,结合学生语文学习中已获得的诗词,开展以诗配画的构图训练,让学生借助古诗和插图启迪思维、展开合理想象,从中学习创作的技能。

例:“诗配画”启迪学生创作构思的训练

1.《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构图要求:

1.横.竖构图2.白鹅可有不同的动势3.湖面远处可添加山.湖面近处可添画游船

(附图{图})

2.《江上渔者》—范仲淹江上来往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构图要求:

1.竖构图2.鲈鱼改诸鱼3.除画出没风波里的景外,还可画夏日太阳当头照

(附图{图})

3.《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构图要求:

1.横.竖构图2.莺尽可改诸鸟飞3.放风筝的地方可自选公园.郊外.农村等

(附图{图})

4.《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构图要求:

1.横构图2.古人改画现代人3.车可画轿车.摩托车.自行车等

(附图{图})

上例“诗配画”的构图训练步骤有:

1.复习理解已学过的古诗根据古诗中的文字表述并参照插图思考两个问题:A.插图中的主景是什么?画面内容与诗词中那些文字对应?B.辨别其构图形式?

2.根据教师的训练要求,参照范画再构图。

学生对同一内容作不同形式的同期训练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构思作画,对个别不善开动脑筋的学生要耐心指导。

上述各件学生作品是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进行再一次的概括、想象提炼而成,尽管有的构图荒诞,但这却孕育着学生积极思维求索知识的希望。

红色诗词篇6

【关键词】色彩;诗歌创作;空间意识;时间意识;境界

色彩本是个绘画术语,它只能通过视觉来辨别,作为诗歌语体的语言,虽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地以色彩描绘客观事物,却可以通过色彩词的运用艺术地表现事物的方位、层次及远近距离变化,描摹出迫在眉睫的实景来。并且诗歌语言可以披上色彩的外衣,以想象为翅膀,穿越时间的帷幕,自由地遨游于现实、过去和未来之间,营造出更加丰富、更加瑰丽的想象之景。简言之,诗美艺术往往通过先“色”夺人,设“彩”造境,以给予人们直觉的审美愉悦。

一、诗歌通过色彩描写突出空间意识的距离感

诗人利用色彩的透视规律表现空间意识的层次距离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经验,当乘上火车眺望远处的山峦时,只见一座座山峰像是一层虚幻的薄幕蓝纱横挂在地平线的上空,这是远山。山快到了时,我们隐约可以看见朦胧在紫灰色中的山村、树木和梯田。到了山脚,我们才清楚地看到绿树红花,这就是自然界的透视现象。光与色彩在地球的大气中有透视问题,一般规律是近暖远冷,近纯远灰。中国的山水画家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通过设色以显示绘画的层次、韵味、立体感,诗歌同样也可以运用色彩词写出不同距离景物的层次变化。如“北姹湖水北,杂树映朱阑。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王维的《北姹))诗歌前两句写近景,杂树和朱阑历历分明,朱阑在诗人眼中呈现红色,说明它是视距较近的景物。因为物体若在远处,视距很长,不仅色彩的观感大为削弱,而且色性也偏于冷寒。后两句写中景和远景,中景是一片青林,远景则是视觉中更远的南川水,明灭在青林之端,色彩迷蒙。王维运用朱、青、迷蒙的灰几种色彩所产生的视差效应,把视距较近的朱阑、视距较远的青林和视距更远的湖水各自的形象都渲染得十分醒目。再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仅诗歌中颜色词的对仗非常工整,而且这些不同的色调会引起人们对距离感觉上的差异。两句诗像是一幅图片,黄、翠、白、青四色,由近而远,点缀得错落有致;由点而线,排列得层次分明,这里的色彩描写同景物的远近距离是完全吻合的,色彩本身就生动地体现了物像的层次感和画面的空间性。

另外,诗人可以利用色彩的浓淡法表现空间的远近变化。南宋画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说:“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1]可见绘画中可以利用浓淡色的交互变化表现空间距离,其规律一般是近景色浓,远景色淡,再远则似有若,有时也相反。绘画的这一规律在古代诗歌的色彩描写中也有生动体现。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王维《新晴野望)),诗人精选了明暗交错的四层色调,把眼前的绿色稻田,田外的白水,水外的青山,山外的碧峰色彩由浓到淡一层层烘染开去。这一切,比平时不只是更具色彩、更具度,而且还更具层次,更有格局。又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山在近处为绿茵葱郁状,中景的山呈蓝绿青翠色,远山较之近山,明度高而色性偏冷,其色淡蓝如天,更远则更浅,影影绰绰,似有若无。诗人通过色之浓淡表现出由于距离渐远而形成的物像的轮廓形态、明暗色调的变化。而韩愈的《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却显示了正好相反的规律,即近景色淡,远景色浓。诗中第二句写小草沾雨后的景色,描画出了远看似青,近看却无的朦胧景象。“草色”一句体物极细微,于远近有无间直摄早春之魂,同时非常符合色彩浓淡变化带给人的视觉感受。所以前人曾夸赞说:“景绝妙,写得亦绝妙”(朱彝尊《批韩诗》)。还有“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王维《终南山》),“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王维《书事》)等,这些作品中由远景到近景之间,出现了或明或暗、或迷蒙或光亮的各式各样的色彩,皆因色彩点染造成了画面远近虚实的层次,使自然景色有了一种若隐若现、氤氲流动的朦胧美。

二、诗歌通过色彩描写突出时间意识的流动感

每当我们读到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眼前就浮现出一幅红绿相向的美丽画卷,而在这红绿之间却横生了“流光”这一抽象的概念。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艳彩浓墨绘云山,是画家和诗人的共有情趣。但是绘画显示的只是被凝固了的客体瞬间的色彩形象和画家短暂时空中的色彩感受,诗歌显示的却可以是流动着的色彩景象和诗人更为丰富独特的色彩感受。因此诗歌的色彩常常可以表现为一种时间流程,显示时间意识的持续性和动态性,使整个诗歌作品成为一个整体和谐运转。如大家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因为一个“绿”字,既有色感,又有动感,顿时让山峦叠翠,峻岭铺绿,山山水水似乎也为之鲜活、灵动起来,写出了江南春草的颜色,也写出了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持续转绿的变化过程。还有“片霞照仙井,泉底桃花红”(钱起《石井》),“轻云未扑霜,树杪橘初黄”(钱起《江行无题》),“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等,都用色彩的转移显示出自然界的时序变换。这些诗例都是用一个色彩词暗示出时间的持续性,有时诗词还会以两种色彩的并列来表现时间的流动性。如《诗经・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诗句,诗人敏感于“往”与“来”中时序的变迁,以绿柳和白雪的对比显示季节的流动并生发出沧桑之感。如“一丛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王淇《春暮游小园》),作者不直接写时序的改变,而通过写梅花的红色渐变成梅叶的绿色,梅树上花渐凋零而叶渐繁茂,海棠上又出现了新鲜的红色这一现象,突出色彩的动感,在色彩的过渡变化中显示出时间的流动性。

三、诗歌通过色彩描写营造空灵的意境美

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2]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古代诗歌重要的审美特征,而意境必须以其存在的广延性,以其空间位置呈现出来,即在诗歌中都必须以描写空间意象为条件。“色彩是视觉最响亮的语言”,诗歌的色彩描写能真实地描摹出再造意象的具体特征,营造空灵的意境美。

诗歌中的色彩对意象的视觉效果有着强烈的显示功能,把色彩巧妙地应用在诗中,可以使意象鲜活,而如果色彩的调和对比能够符合色彩学的原则,就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诗人为了描绘一个全新的境界,有时用单一色来渲染画面,从而加强了读者的视觉印象。如绿色是春的主宰,它伴随着春天的旋律,舞出淡绿、翠绿、碧绿、墨绿等等姿色,深浅相宜,明暗相称。“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李白《春思》),“鸟鸣桑叶间,绿桑更柔柔”(王建《采桑》),“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王之涣《宴词))等,单用绿色就汇成一个吐绿滴翠的欣欣世界。诗人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渲染出一幅夕阳照枫林的红系列画面。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又描绘出一幅雪花漫天飞舞的白色画卷。有时诗人还用两种色彩的对比来营造意境,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上句漫收近景,绿树环抱,下句眺望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其中通过绿与青同色系的柔和对比,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写时值深秋,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映衬着一江碧绿的秋水,这里又是通过冷暖色的强烈对比来营造广阔悠远的审美意境。有时诗人也运用多种色调来刻画意境,如徐元杰的“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湖上》),在红花绿草的背景中,加了莺黄的过渡色,鹭白的中间色,对比得到冲淡缓和,使画面更加赏心悦目。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还有“丁宁红与紫,慎莫一时开”(韩愈《花源》),“红树青林外,黄芦白鸟边”(殷尧番《郊行逢社日》),“紫塞别当秋露白,碧山飞入暮霞红”(徐夤《鸿》),“赤叶黄花随野岸,青山白水映江枫”(李端《送濮阳录事赴忠州》)等,都是通过丹青妙手般的色彩点染营造出五彩缤纷的优美意境。

色彩不仅赋予了诗歌时空意识的呈现,境界美的提升,同时也饱含了诗人浓郁的情愫。在诗里,读者可以轻易地发现作者通过色彩的摹写而营造出的情感氛围。如取暖色调可以造成欢乐、热烈的气氛,像红、白、金显得气焰光彩、高贵华丽,红、黑、金则隐耀富贵庄重;如取冷色调可以给人安详、悠然的的氛围,像蓝、绿、白的结合使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蓝天、湖面、远域的森林;如取灰色调可以带来浑厚、持久的感受,像米灰、紫灰、青灰显得从容和沉静,而土黄、土红、土绿及褐色则点染淳朴、稳重之姿。所以聪明的诗人莫不抓住朝夕更替的瞬间,以色彩相互的敏感,去把握协调的色彩构图,书写出独特的情绪体验。无怪乎狄德罗这样断语:“素描赋予人与物以形式;色彩则给它们以生命。”诗歌中的色彩打破了传统绘画色彩只能给人感官刺激的原始功能,而触及到生命的脉搏与呼吸,在转瞬即逝的歌唱中介入了心灵的色彩与美,驱动诗歌真正进入诗美的艺术形态。

注释:

[1]转引杨春燕.《论中国古典诗歌色彩描写的空间意识》,《写作》,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期,第4页。

[2]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参考文献:

[1]杨匡汉.《中国新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艾青.《诗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朱光潜.《诗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4]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公文范文】栏目
  • 上一篇:红色诗集(6篇)
  • 下一篇:小学三年级说明文作文(6篇)
  •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本站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