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儿惊厥急救护理
小儿惊厥是常见的小儿急症之一,主要发生在婴幼儿,表现为四肢、躯干及顏面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1]。惊厥一般急性发病,可以造成暂时性脑缺氧,引起暂时性脑功能障碍,导致小儿智力障碍,会给小儿的成长与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因此对患儿进行积极的抢救和护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0例小儿惊厥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急救措施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以2012年3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30例小儿惊厥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在6M-6岁,平均在3.5±2.6年。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最高达到38.5℃以上,疾病发作时表现为双目凝视、头向后仰、牙关紧闭、四肢肌肉呈阵挛性或强直性抽搐、意识丧失,严重者颈项强直、面色青紫,惊厥发作时可由数秒至10多分钟或更长。30例小儿惊厥患儿中,有18例患有上呼吸道感染,5例患有病毒性胃肠炎,2例患有脑膜炎,2例患有痢疾,2例患有低钙血症。
2急救措施
惊厥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着患者的预后,一般如果惊厥持续半小时以上就会发生脑缺氧、缺血。因此需要紧急处理,具体处理措施如下:①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生惊厥时立刻将患儿平卧,取头侧平卧位,并及时将患儿口鼻及咽喉部内分泌物清除掉,以防分泌物堵塞患儿气管引起窒息,必要时可采取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利于排出。将患儿下颌举托起防止舌根后坠导致窒息,若发生窒息,立即清除口腔分泌物,并随时做好人工呼吸准备,必要时行气管插管。②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静脉通道的建立是抢救的关键环节,是保证在抢救中给药、供给液体及营养的重要途径。③氧气吸入,患儿抽搐时,机体氧气的消耗量超出平时1/4的量,给予有效的吸氧有助于防止组织缺氧及脑细胞损伤,用鼻导管吸氧时清洁鼻腔分泌物。以保持通畅,观察缺氧症状的改善情况。鼻导管吸氧法0.5-1.5L/min,面罩法2-3L/min。
3结果
经过积极的抢救30例小儿惊厥患儿均完全治愈出院,未发现有其它并发症出现。
4护理
4.1一般护理,首先要注意安全防护,患儿发生抽搐时,要注意防止碰伤及坠床,必要时将患儿肢体束缚在床旁,上、下牙齿之间应放置牙垫,防止舌及口唇咬伤。对抽搐频繁者应规定专人看护,减少刺激,室内光线不宜过强,并保持安静。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动作要轻柔敏捷。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产生交叉感染。另外随时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儿生命征及瞳孔的变化。高热是引起惊厥的一种病因,监测体温,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在惊厥发作前就把体温降至38℃以内,防止惊厥[2]。高热引起的惊厥,应立即使用退热剂。中枢性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为预防脑水肿,以头部物理降温为主,采用冰帽,降低脑组织的代谢,减少耗氧量,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利于脑细胞恢复。其次为枕下、腋下、腹股沟放置冰袋,忌擦胸前区及腹部,在冰袋外包裹薄巾,防止局部冻伤,亦可用30%~50%酒精或35~40℃温水擦浴。高热患儿体温逐渐降低时,患儿出汗多,此时应及时擦干汗液,勤换衣服并注意保暖,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输入液体及鼓励患儿多饮水,以防脱水[3]。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饮食宜清淡,并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富于营养饮食。呼吸节律不齐是呼吸中枢受损的表现。观察呼吸节律、频率,呼吸有无暂停。瞳孔是否等大等圆,眼球是否凝视或向上翻。观察意识的改变、抽搐部位及抽搐的情况,并做好记录,注意惊厥发作持续时间和间歇时间,有无诱因刺激等。观察惊厥缓解后神志恢复情况,观察患儿口唇、指(趾)端、甲床、耳垂缺氧情况。注意有无发热、呕吐、腹泻、黄疸及皮疹。并观察前囟是否膨隆,以便及时发现脑水肿早期症状,若惊厥发作>10min,或反复惊厥不止时应及时通知医生,按医嘱给予脱水剂,防脑疝的发生,同时要注意有无休克与呼吸衰竭,以便及时纠正酸中毒和减轻脑水肿等对症处理。
4.2特殊护理
4.2.1使用脱水剂的护理
适当应用脱水剂可以预防和减少脑水肿的发生,要特别注意输入的速度,一般在30min内滴完,另外要注意观察使用过程中注意穿刺部位有无渗出,如有渗出应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并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禁忌热敷。
4.2.2呼吸道护理
患儿出现反复抽搐时护士应立刻用牙垫或开口器置于上下臼齿之间用舌钳将舌拉出防止舌后坠堵塞呼吸道。但牙关紧闭时应用压舌板从口角一则进入不能强行撬开以免对患儿造成伤害。床旁未备开口器等器械护士应学会随机应变可就地取材如用棉签。
5护理体会
发生惊厥时,由于时间越长,造成缺氧性脑损伤就越大,医护人员应及时、有效的抢救可以有效的防止脑缺氧、脑水肿等。因此,有效的做好小儿惊厥的护理工作,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技术,尽快找出惊厥发生的原因,控制惊厥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总之,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对于治疗小儿惊厥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显兰.儿科重症监护[J].现代儿科护理手册,2001,7:377.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护理干预;复发率;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2)10—0017—02
高热惊厥(FC)是I临床常见的一种小儿惊厥性疾病,多发于1个月一5岁婴幼儿,是由急性感染所致体温超过38℃后,患儿突然出现惊厥的一种临床症状,发病时主要表现为面部或四肢肌肉抽搐、眼睛上翻或斜视等症状,多数患儿治疗后无后遗症,但复发率较高,小儿高热惊厥的多次反复复发可直接损伤其脑细胞,严重者可诱发神经功能障碍。因此,及时有效的控制惊厥,防止复发是改善患儿预后、促进康复的关键。我科近年来对收治的小儿高热患儿给予了积极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及时控制惊厥的同时,降低了其复发率,本文回顾性分析了96例高热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旨在进一步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康复的影响及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观察对象共96例,均来自2010年1月~2011年1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高热惊厥患儿,全部患儿惊厥发作时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面部或四肢肌肉抽搐、眼睛上翻或斜视等症状,原发病主要为:腹泻、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细菌性痢疾等。发热后24h内发生惊厥71例,首次发生惊厥79例,复发病例17例,发生惊厥时体温在38℃~38.9℃者22例,体温在39℃以上者74例,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将9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的对照组,两组患儿家长均在知情自愿的情况下签署治疗及护理知情同意书,观察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6个月~6.5岁,平均(3.15±1.42)岁;对照组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6个月~67岁,平均(3.26±1.51)岁。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儿在惊厥发作时均给予止惊、吸氧、退热、控制感染等对症治疗,对于惊厥时间较长的患儿给予适量甘露醇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以防止发生脑水肿,对于体温较高的惊厥患儿给予适量苯巴比妥维持治疗,对照组48例患儿均给予常规护理,如应急处理、保持呼吸道畅通、病情及体温观察、药物的使用指导等,观察组48例患儿均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由于患儿发生惊厥时,临床表现较为严重,多数家长看到后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从而不能使家长更好的配合治疗。因此,给予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及时有效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在进行心理护理时,首先要了解患儿家长的焦虑、恐惧状况,告知患儿发作时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并给予耐心疏导与安慰,最大限度的消除其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使之更好的配合治疗。
1.2.2环境护理患儿住院期间,要保持住院环境的舒适度,患儿病房空气要保持流通,光线要柔和,尽量减少在病房中谈话,所有操作动作要轻柔、敏捷,以减少对患儿的刺激,同时加强安全管理,预防患儿坠床或碰伤。
1.2.3密切观察病情患儿入院后密切观察其病情发展情况,对患儿体温、呼吸、心率、血压、意识状态、瞳孔等情况给予密切观察,并进行详细记录,为临床医师提供及时、准确的病情信息。此外,病房内要备用常用的止痉和退热类药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安痛定、安乃近等,当患儿发作时,首先要告知患儿家长,护理人员应在第一时间采取急救措施,如松解患儿衣领;帮助患儿取侧卧位或仰卧位;让患儿头偏向一侧,并清除其口腔分泌物;迅速将患儿口鼻暴露,以保持呼吸畅通;在患儿上下齿之间放置缠有布条的牙垫;及时给予指压人中穴或合谷穴,压制时间以2min~3min为宜,压制时力度不要太大,以免损伤患儿皮肤。
1.2.4高热护理当患儿出现手脚发凉、面色潮红、寒战等症状时,护理人员应考虑到患儿是否发生高热,并及时给予测量体温,若体温较高,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避免再次诱发高热惊厥。
1.2.5饮食护理对于较小患儿,若为母乳喂养,仍提倡继续母乳喂养,对于较大患儿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含有维生素和矿物质丰富类的食物为主,以补充患儿机体需求,同时要保证患儿足够的睡眠时间,对有活动能力的患儿,提倡做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1.2.6健康教育根据患儿家长的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年龄、职业等个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教育内容以高热惊厥的常规医学知识、预防措施、急救处理等为主,护理人员可通过耐心讲解、提供健康知识手册或书籍等方法进行宣教,并告知了解患儿疾病相关知识对降低复发和改善预后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患儿家长的学习积极性,使之最大限度的了解患儿疾病相关知识及预防措施。出院时,告知患儿家长复查时间、复查内容,对于需要长期服用药物的患儿,告知不要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若出院后出现异常立即与医生联系。出院后尽量减少患儿在公共场所逗留时间,以防止交叉感染。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儿高热惊厥发生时终止时间;②30min内体温开始下降情况;③患儿家长对患儿健康知识的了解或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均我院自制调查问卷表进行调查,健康知识分为完全掌握、基本掌握、未掌握3个等级,健康知识知晓率=(完全掌握+基本掌握)/总例数×100%。护理满意度调查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两组患儿均给予1年以上随访,观察两组患儿1年内复况。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l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儿预后情况
观察组患儿高热惊厥终止时间及1年内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
2.2两组患儿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情况
观察组患儿家长健康知识知晓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50%,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
2.3
两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中图分类号]R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6(a)-0181-02
高热惊厥是婴幼儿中较常遇到的一类急性病症,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有关。本病的临床表现以全身肌群强直性抽搐为主,若不进行及时、有效治疗,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智力发育[1]。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病率虽然较高,临床诊断较为容易。但是,由于家长缺乏相关疾病知识,在发病初期不能及时送医,仍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加强对热性惊厥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提高患儿疗效及有效预防疾病再发尤为重要。健康教育路径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为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应对措施与健康教育。2012年1月―2013年1月对该院高热惊厥患儿家长进行了系统健康教育,配合适当的应对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研究共纳入高热惊厥患儿70例,均为该院收治入院的患儿。患儿根据入院后干预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对照组患儿家长吉祥鸟传统健康宣教,对研究组患儿家长进行系统健康教育。研究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0.2~6岁,平均年龄(3.1±1.2)岁;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0.3~6岁,平均年龄(3.3±1.5)岁。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对患儿家长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在入院后对每位家长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讲解。讲解采用说教式的集体教育,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措施等。此外,患儿家长住院期间如有问题可随时联系管床护士。研究组:在入院后对每位家长进行系统性健康教育:①患儿护理:保证病房环境舒适,注意不必要的刺激,防止患儿出现惊厥。夜间加强病房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入院后,定时对患儿口腔进行检查,及时清除患儿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防止分泌物进入起到引发窒息。注意对患儿口腔的清洁,防止感染发生。②家长心里护理:入院后即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一对一进行疾病知识的讲解,同时安慰患儿家属,帮助建立疾病治疗的信心。在充分得到患儿家属支持的基础上,有利于本病的临床治疗。③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主要对出院后小儿高热惊厥的各类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日常饮食中,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加强患儿营养。家庭中需要注意空气的流通,定期进行环境清理,防止致病微生物的滋生。对于刚出院的患儿,注意每日体温的测量。住院期间,知道患儿家长正确使用温度计。同时,告知家长高热发生前患儿可能伴有的症状、体征等。高热期间,指导患儿家长正确进行合理降温。物理降温时,选择患儿额头进行温水擦拭,水温亦32~35℃为宜。若擦拭后30min,患儿体温仍未见有明显减低,应该迅速送医。
1.3观察指标
①并发症情况:住院期间,观察两组患儿窒息、舌咬伤以及外伤等事件的发生次数,并进行统计;②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程度:包括对高热惊厥诱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家庭急救物品及药品的准备、惊厥急救措施、急救知识、预防原则等,在患儿出院前1d,对所有家长发放包含上述问题的调查问卷,由家长当场填写;③护理工作满意度共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类,患者家长根据实际情况对患儿此次入院期间的护理工作进行评分;④记录患儿住院时间以及惊厥复发的次数。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分析
住院期间,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7.14%;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82.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分析[n(%)]
2.2两组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患儿住院时间以及惊厥复发次数分析
研究显示,研究组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儿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患儿住院时间以及惊厥复发次数分析(x±s)
3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传统医学模式开始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在进行日常医疗的同时,人们发现,医疗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其意义更在于治疗疾病的同时,注意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3]。因此,在进行医疗工作时,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或心理治疗。系统健康教育则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重视护理人员与患者间的联系。通过护理人员实施,强化患者的系统管理与健康教育,最大程度上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4]。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的常见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已有的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小儿脑、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5]。目前,临床上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首要原则是迅速降低问题及控制惊厥。若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该病的预后大多良好。但是,临床研究发现,仍有2%~5%的患儿会出现癫痫等症状。特别是对此发生高热惊厥的患儿,癫痫的发生率更高[6]。因此,对患儿家长进行小儿高热惊厥的相关知识传授,对于控制本病的发生率与复发率均有着较大的临床意义。目前,关于该病的健康教育,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指南。而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多为固定、模式化处理,对于病情变化迅速的小儿高热惊厥并不适用。系统健康教育则可以保证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连续性灌输,通过护理人员与家长的共同合作,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7-8]。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惊厥的急救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58例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及时的抢救和有效的护理,58例患儿均转危为安。结论:及时的解痉和有效的护理是提高小儿惊厥急救成功率、避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小儿;惊厥;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8(a)-099-02
惊厥时小儿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小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还未完善,各种疾病的刺激均可导致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神经细胞发生异常放电现象而导致惊厥[1]。惊厥的频繁发作会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育,严重者会有严重的并发症[2],因此医护人员应该及早控制惊厥的发生,积极进行抢救。本院2007年12月~2009年12月共收治158例小儿惊厥患儿,经过积极的抢救和有效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58例惊厥患儿均为本院2007年12月~2009年12月收治的患儿,其中,男82例,女76例;年龄56d~11岁,其中,新生儿21例,10min。
1.2急救措施
1.2.1紧急处理注意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并迅速清除其口腔内的分泌物,针灸针刺患儿的人中和合谷穴,对于有高热的患儿,同时针刺十宣和曲池穴。
1.2.2吸氧迅速采用鼻导管或面罩法给予中流量或者高流量的氧气吸入来增加血氧饱和度,改善患儿的组织缺氧状况,预防脑水肿的发生;如果患儿有窒息发生,要立即行人工呼吸。
1.2.3药物治疗患儿入院后迅速为其建立静脉通道,要选择作用较快、毒性较小的止惊药物来尽快减轻或者控制惊厥。苯巴比妥为首选药,使用的剂量一般为5~8mg/(kg・次),肌内注射;同时给予10%水合氯醛0.5ml/(kg・次)加入等量的0.9%NaCl溶液保留灌肠。如苯巴比妥不能有效控制惊厥的症状可以选用苯妥英钠,15~20mg/(kg・次),静脉缓注,如果惊厥症状没有缓解,于30min后重复应用1次。
1.2.4防止脑水肿惊厥持续频繁发作的患儿,往往会并发脑水肿,可以静脉注射20%甘露醇0.15~1.0g/(kg・次)来进行脱水治疗,降低患儿的颅内压。
1.3护理
1.3.1一般护理对于发生惊厥的患儿,医护人员应该就地抢救,迅速解开患儿的衣领和裤带,取头侧卧位,迅速清除患儿口腔及鼻咽部的分泌物,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护理人员要托起患儿的下颌,预防其舌根后坠导致的窒息,对于已经发生舌后坠的患儿要用舌钳将舌拉出,在必要时,可以在患儿的上下门齿间放置用纱布包裹的开口器或者压石板,防止舌咬伤。护理人员的动作要尽量轻柔快捷。
1.3.2氧气吸入该类患儿在惊厥发作时需氧量常增加,因此要立即给予其氧气供应,从而来减轻缺氧以及脑损伤。
1.3.3高热护理惊厥患儿在发生高热时会加大耗氧量,进而可以加重惊厥症状,因此应该迅速及时地给予其降温措施。首选物理降温,该法无副作用,并且降温速度较快。选用温水或者20%~30%的酒精进行擦浴;用包1层薄纱的冰袋敷患儿体表的大血管,包括颈旁、腋下以及腹股沟等,也可采用冰盐水来进行灌肠;头部可以用冷敷。如果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可以按照医嘱给予其药物降温,例如可以用安乃近滴鼻。在降温的同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意识及其全身的情况。
1.3.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使用止惊厥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瞳孔及其意识的变化情况,及时判断患儿的病情进展,以免延误治疗时机或者药物过量抑制呼吸。要详细询问患儿惊厥的诱因、发作的次数及其持续的时间,观察患儿是否伴有高热、黄疸、呕吐、腹泻或者皮疹等症状,观察患儿前囟是否膨隆,以此可以及时发现脑水肿的早期症状,同时要观察患儿有无休克症状,为及时抢救做好准备。同时,要详细记录液体出入量。
1.3.5心理护理患儿发生惊厥时,家长往往惊恐不安,此时护理人员应该耐心向患儿家长解释该病的症状及预后,使其能较好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学龄儿童在进入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时也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要细心与患儿进行沟通,调节其心理状态,使其减轻心理负担,不断取得患儿及其家长的理解和信任,使他们可以积极配合救治工作的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
2结果
经过及时的抢救和有效的护理,58例患儿均转危为安。
3讨论
小儿惊厥是一种急症,应该分秒必争进行抢救,如果救治不当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可能会由于大脑的长期缺氧造成神经细胞发生不可逆性的损害,进而会有脑功能障碍后遗症[3-6]。通过对158例惊厥患儿及时抢救和有效护理,充分体会到护理人员在遇到该类患儿时要沉着冷静,应用自己熟练的惊厥急救技能对患儿进行耐心有效的护理,协助医生的抢救工作。
[参考文献]
[1]郝凤芹.小儿高热惊厥22例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0):94.
[2]张杰红,邱小兰,陈惠珍.小儿惊厥的急救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A):616.
[3]罗良琼.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09,6(17):109.
[4]时玉华,张西莲,亓娟.小儿高热惊厥62例急救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7):54-55.
[5]黎键,吴小玲.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62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3):1-2.
【关键词】小儿;高热惊厥;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5)21-0104-02
doi:10.14033/ki.cfmr.2015.21.053
小儿高热惊厥为儿科常见急症之一,患儿可有意识障碍、高热、全身肌群强直性/阵发性痉挛、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等表现,持续时间几分钟至几十分钟不等,惊厥时间长或反复发作的患儿易合并脑部损害,甚至导致残疾、患儿死亡等[1-2]。给予综合性治疗及护理措施,可显著减少高热惊厥复发率,改善患儿预后。本研究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高热惊厥患儿为研究对象,两组患儿入院后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惊厥发作、降温治疗等对症支持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男22例,
女18例;年龄1~7岁,平均(3.5±0.7)岁。对照组男21例,
女19例;年龄1~7岁,平均(3.4±0.6)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临床表现
本组80例患儿均有高热、惊厥表现,发热至惊厥发作时间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所有患儿给予相同的心理护理、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并发症护理、出院指导。
观察组于患儿入院后,充分评估患儿病情,给予个性化综合护理,具体如下:(1)个性化心理护理。患儿发生高热惊厥后,患儿家属往往情绪激动,伴随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护理人员应正确评估患儿家属不良心理,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做好与家属的沟通、焦虑,安抚家属情绪,消除恐惧、焦躁等不良心理。对神志清醒的患儿,给予安抚,降低或消除患儿过度惊恐情绪。从而取得患儿及家属的配合,利于疾病康复[3]。(2)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惊厥。患儿惊厥发作时,取患儿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清除患儿口腔鼻咽部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牙垫、开口器、压舌板等避免患儿咬伤舌头。黏液无法排出时,给予α-糜蛋白酶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4]。(3)高热护理。对于高热患儿,给予30%~50%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冰敷等物理降温。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时,给予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栓等药物降温。降温的同时做好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湿衣裤[5]。(4)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心率、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对合并严重反复惊厥患儿,注意观察脑水肿、颅内压情况,限制液体输入量,必要时给予20%甘露醇脱水处理。(5)皮肤护理。高热惊厥时,患儿新陈代谢加快,出汗较多,易合并大小便失禁,故护理人员应注意保持患儿皮肤干燥、清洁,及时更换被子及衣物,感染患儿汗液流失情况,及时补充液体,注意对钾离子的补充[6]。
1.4观察指标
采用HAMA评分观察患儿家属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改善情况,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及护理后复况。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儿家属HAMA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HA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经治疗及护理后,高热惊厥再次发作12例,复发率30%,其余患儿均未见脑损伤、智力异常。观察组患儿高热惊厥再次发作2例,复发率5%。观察组患儿也未见脑损伤、智力异常。观察组患儿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小儿高热惊厥为儿科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多见于4岁以内儿童,发病率高达5%~8%。幼儿期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惊厥阈值较低,发生高热惊厥后可刺激神经,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惊厥持续产生,导致患儿呼吸困难、脑氧供减少[7]。临床报道显示,给予针对性急救护理,可显著提高抢救效果,保障患儿健康。劳金泉等[8]选择急诊科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7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与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急救护理方法。结果显示,观察组高热惊厥停止发作平均时间、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本文研究结论一致。
因高热惊厥起病急骤,就医时患儿家属焦虑情绪明显,本组通过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给予家属情绪上的安抚,从而消除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患儿家属HAMA评分显著低于护理前,也显著低于对照组,证实了个性化综合护理对患儿家属情绪控制的有效性。通过长期随访,观察治疗及护理后患儿的远期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证实了个性化综合护理可显著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发生高热惊厥后,医护人员应迅速反应,有条不紊地给予抢救措施,及时对患儿给予针对性抢救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病情,注意观察记录患儿脉搏、呼吸、血压、体温、神智等变化情况,以高度的责任心及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及时给予患儿针对性护理,避减轻高热惊厥症状,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出现,可有效保证患儿健康。
综上所述,对高热惊厥患儿给予个性化综合护理,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消除家属不良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钟小燕,赵春兰.小儿高热惊厥综合护理方法的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1):222-224.
[2]何嘉敏.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0):3118-3119.
[3]黄锐,朱自伟.儿童无热惊厥的鉴别诊断[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6):130-133.
[4]曹颖.73例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06-107.
[5]房玉辉,付言美.小儿高热惊厥的急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299-300.
[6]马志红,梁进娟,屈丹,等.46例小儿高热惊厥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有效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2):92-93.
[7]叶明怡,彭滟,谢冠豪.钩蝉承气汤水煎剂保留灌肠治疗小儿复杂型热性惊厥的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6):104-106.
关键词:热性惊厥患儿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37-01
小儿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1],由小儿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所致38℃以上发热时出现的惊厥,多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初期。起病急,病情危重,如果抢救及护理措施不当常引起窒息、外伤及反复发作的可能,部分病例可转变为癫痫。本院于2011年05月收治1例热性惊厥的患儿,因患儿首次发病,家属难以接受,投诉在候诊期患儿高热而无人问津,经我们的积极抢救和心理疏导症状改善后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病例介绍
患儿男,2岁,因“发热伴流涕半天”于2011年05月08日19:30在我院急诊科候诊。入院时T39℃,神志清楚,精神反应可,有流涕,无呕吐,无腹泻,在告知患儿家属为患儿解衣散热,温水擦浴等降温措施后,家属没有对降温引起重视,患儿继续候诊。20:05患儿突然抽搐发作,表现为双眼上翻,口吐白沫,面色及口唇青紫,四肢抖动,伴有意识障碍。分诊护士立即将患儿头偏向一侧,转入抢救室,将患儿置于去枕平卧位,解开衣领,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遵医嘱予5%水合氯醛13ml灌肠,鼻导管吸氧,持续约15秒后患儿止痉,面色转红。患儿父母非近亲婚配,系足月剖宫产,家族中无类似病史,既往无惊厥史。入抢救室查体:体重13Kg,T39.6℃,HR150次/分,R35次/分,BP98/57mmHg,血糖4.6mmol/L,患儿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颈软,四肢肌张力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膝反射存在,腹软,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白细胞12×109/L,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CT检查颅脑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热性惊厥。经口服布洛芬悬液、降温贴等方法退热,头孢地嗪抗感染治疗后患儿逐渐好转。在此期间,患儿家长认为由于候诊时间过长、患儿高热无人问津导致惊厥发生,情绪激动,在抢救室内大肆喧哗,要求向有关部门投诉,严重影响了科室的正常工作。后经相关负责人对家长进行心理疏导,并介绍发热的相关知识和正确的降温方法,最终握手言和。患儿次日转入神经内科进一步治疗。
2急救与护理
2.1急救措施。患儿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以防吸入气管而发生窒息。该患儿抽搐时有面色青紫,予鼻导管氧气吸入,流量2L/min,改善患儿缺氧状况,防止缺氧性脑损伤。患儿牙关紧闭,轻力撬开牙齿,用纱布包裹压舌板放在患儿上、下磨牙之间,防止咬伤舌头。床边加用护栏专人守护,防止坠床跌伤。避免强压肢体,防止骨折。遵医嘱予5%水合氯醛13ml灌肠,立即捏紧5min左右,防止药物流出后无效,灌肠后数秒患儿止痉。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2.2护理措施。
2.2.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2]。①惊厥发作时,观察并记录惊厥发作前的表现、惊厥持续时间、惊厥形式、发作前后神经系统情况,一次热性病中惊厥发作次数。该患儿为单纯性热性惊厥。②每班观察体温、脉搏、血压、瞳孔改变。③观察伴随症状:观察神志情况,尤其是注意惊厥缓解后神志恢复情况,及有无呕吐、皮疹。
2.2.2控制高热:①药物降温:患儿T39.6℃,予布洛芬悬液4ml口服,服药后嘱其多饮水,1小时后复测T38.6℃。该患儿入院后反复发热,因此退热药间隔6小时服用,两次服药期间采用物理降温方法降温。②物理降温:解衣散热,降温贴敷于患儿额头、颈部,以38~40℃不烫手的热水或30%乙醇擦拭患儿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患儿在体温上升期发生寒颤时,暂停温水擦浴,适当保暖,特别是手部及足部保暖。用包裹毛巾的冰袋枕于患儿头部降温。③降温1h后测量体温,准确记录。
2.2.3饮食护理:惊厥缓解后给予患儿温热、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肉松粥、汤面、馄饨,以补充惊厥时的机体消耗。
2.2.4一切操作集中进行,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促进舒适,保证病室空气流通。患儿退热出汗时,及时更换衣物。
2.2.5解释与宣教。首次抽搐发作患儿家属大多缺乏惊厥的护理和安全防护措施知识,情绪易激动,给抢救工作带来不便。我们在积极抢救的同时,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及解释宣教工作,向患儿家长介绍发热的相关知识,发生惊厥的原因及症状表现,常用的降温方法,发热患儿的饮食搭配,并及时告知使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剂量和方法,解除家属的紧张和顾虑,安抚他们的情绪,以良好的服务取得患儿家长的信任,取得其良好合作。
3小结
高热惊厥好发于6个月至3岁的小儿,多在高热开始后12小时内发作,发作后神志恢复快,预后好,无阳性神经系统体征。惊厥发作时必须立即紧急处理,治疗原则[3]为及时控制,防治脑损伤,积极寻找病因,防止复发。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惊厥发作时的急救与护理,充分认识到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重要性,掌握预防热性惊厥再发生的相应措施,如患儿有高热的表现,应控制其体温低于T38.5℃,并对其情况进行密切的观察,及时给予相应的救治措施,以保证患儿得到有效治疗和恢复。此病例患儿是在候诊期发生惊厥的,预诊护士在测得该患儿T39℃后告知家长降温的措施,但是家长不能很快领会其中的要领及重要的护理要点,忽视了及时降温的重要性,延误了降温的时机,加之发生了家长闻所未闻的抽搐,引发了一起投诉案例。由此可见,医务人员不仅要及时抢救发生抽搐的患儿,更应重视候诊期发热患儿的降温工作。
参考文献
[1]沈小明,王卫平.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