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物教学、生活、学习、环境、法制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287-01
1.实际生活常识对中学生物教学的辅助作用
中学生物学知识涉及到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生物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把生物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活现象相联系。我们知道,生活常识、生活经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生活常识、生活经验生发联想。
1.1用生活常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生物教学中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有利于生物知识的记忆和巩固,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讲蝗虫一节,就先举出发生在西北、华北等地区的蝗灾新闻,分析蝗灾的成因,很容易地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蝗虫形态、生理知识的兴趣。在讲遗传与变异时,适当举出一些生物技术新成就:基因组计划,长寿基因等,开拓他们知识面的同时也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
1.2用生活常识说明理论知识。生物学中有的理论比较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较难的理论,常需要通过举例来说明,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就可以充当实例。用生活常识说明理论,可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通俗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知识有用,因而能更进一步强化学习动机。
如讲"鱼"这一节课,如何让学生真正认清生活中常见、常吃却不甚了解的鱼呢?通过捉鱼,学生体验到一只手把鱼抓出鱼缸很难,自然得出鱼的体表有黏液这一特征;通过观察,学生了解鱼在水中运动时,鳃的摆动,当它前进时,一对胸鳍像划桨一样向后划水,尾部像摇橹一样摆动。当它后退时,一对胸鳍向前划水,尾部摆动。
1.3用生活常识印证生物学知识。生活中学生所熟知的一些谚语、俗语、诗词、故事等,往往都含有一些中学生物学知识。在讲到这些生物学知识时,联系有关的生活常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记忆。
如生活中常会听到"树怕伤皮,不怕空心"这样的俗语,从生物学知识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因为植物输导有机物的筛管在树皮中,树干空了的部分只是髓和一部分木质部,靠近树皮的具有运输水份、无机盐功能的新生木质部仍然活着,如果树皮坏了,筛管断了,根部会因缺少有机物而"饿死"。
2.中学生物教学对实际生活行为的指导作用
在解决社会上一些重要的生活问题时,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并合理地应用生物学知识,通过生物知识来指导生活行为。
2.1帮助学生解答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学生的衣食住行,治病服药均离不开生物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答案就在生物学知识中。在生物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使学生丰富知识,增长经验,提高生活能力。
如有人认为"歪瓜劣枣"更好吃。在学习"激素调节"这一内容后,请学生探究产生"歪瓜劣枣"的原因,由此得到正确结论:种子发育不良导致了果实发育的不良,"歪瓜劣枣"属于果实发育不良,与口味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2帮助学生提高环保素质。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环境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环境教育的基础--学校环境教育更是受到人们的重视。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通过生物学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到大量的环境基础知识,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环境情感和环境技能等有着重要作用。
如在"爬行动物"、"鸟类"的教学中,联系有人捕杀麻雀、蛇、青蛙在市场出售,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行为的危害,并坚决做到不吃麻雀和蛇等野生动物。并且组织学生学习宣传"生物防治"技术,放弃对农作物病虫害用农药防治的传统办法,增强对有益生物的保护,加大"以鸟治虫,以蛙治虫,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的力度。
2.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学生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科学课程的教学来说,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应该达到这样一个最高目标:热爱自然、珍爱生命。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必须充分理解生命科学的思想基础,善于在生物教材中发掘多样化的素材,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注重卫生保健;在饮食方面讲究完全营养和均衡营养;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科学地生活。
如讲到细菌和蛔虫时,教育学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喝不洁净的生水,生吃瓜果要洗烫。讲到消化时,教育学生不要暴饮暴食,要细嚼慢咽。讲营养时,教育学生不偏食,要保证各种营养物的数量均衡等等。对学生进行这些生活习惯教育时,由于紧密结合了所学知识,所以学生更容易信服和接受,学生就会更自觉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4帮助学生提高法制意识。"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结合生物学教学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如在学习《青春期》内容时,可让学生明白尊重别人也就是在尊重自己,社会上的任何一种工作和职业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和理解,尊重别人的一切隐私,任何偷看或泄露别人秘密的行为不仅可耻,而且违法。
一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从生活中学习物理
初中学生日常生活所接触的物理世界丰富多彩,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1.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教师应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只要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可从生活中学到许多知识。如老师用幻灯机投影教材时,让学生观察幻灯机投影出来的像和放上去投影的资料有什么不同,也可以让学生亲自使用幻灯机投影教材,这就为学生以后学习凸透镜成像的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再如,自行车是同学们的重要交通工具,同学们对它非常了解,它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都是用什么方法增大和减小的?同学们都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对学习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帮助甚大。
2.用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引入新课
“物理来自于生活”,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或物理事件更贴近学生,应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新课更能使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创新意识。所以,用身边的物理现象引入物理新课,学生听起来熟悉,接受起来也容易。如对“力”的认识,我们可以用木块、小球、弹簧等“模型”类的物品间的相互作用引入“力”的概念,也可以用马拉车、脚踢球、人坐沙发等学生日常熟悉的事例引入“力”的概念。显然,后者更注重从学生的生活走向物理,因此更加符合新的课程理念。
3.巧用生活常识解决复杂的物理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授课时既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如判断一些日常用品:起子、羊角锤、老虎钳、指甲剪、筷子、镊子、钓鱼竿等是费力杠杆还是省力杠杆,如果只用教材介绍的方法——费距离则省力、省距离则费力,对于初二的学生要记忆区分这些方法已很复杂,再加上利用这种方法去判断就更复杂。
这些都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用生活常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问学生起子、羊角锤、老虎钳、指甲剪是干什么用的?不用行不行?问题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需要省力的时候用的(起到省力作用)是省力杠杆,不需要省力的时候用的(其他原因)是费力杠杆。
4.联系生活,重视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和方法
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在探索物理规律时,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对“浮力”的学习过程中,一种做法是: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实施具体探究过程:(1)观察鸡蛋在清水里和盐水里的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2)猜想与假设,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有关。(3)制订计划与搜集证据,把一只鸡蛋轻轻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逐渐往清水里加盐,用筷子搅拌使盐溶解,比较鸡蛋沉浮现象。(4)小组分析与论证,得出解释或结论。(5)反思评估。(6)报告交流与合作。从而在学生通过身边的物理现象,获得物理知识和规律的过程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既注重学习结果,更注重结果的形成过程及采用方法。
二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
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学生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了物理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1.引导学生用物理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物理知识自觉地应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实现物理知识生活化,从而提升学生物理素养。如现实中生活安全用电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学生学了“安全用电”后,可以动手写一份安全用电知识的宣传单,宣传人们日常生活要安全用电、电器安装要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标准,购买电器要看3C认证,把宣传单分发给邻居和亲朋好友,学生不仅获得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拓展,最重要的是他们体验到了一种成功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课堂上的知识能走进千家万户,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有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的。如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更换风扇调速器、更换保险丝等。在学习了作用力与相互作用力后,让学生解释“拔河比赛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改变哪些因素”可以增大拔河比赛获胜机会的问题。在生活中怎样选用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等。
3.开展具有物理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材中要求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其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寻,也可以是科技制作,具体形式要结合教学进度和当地实际。如学完电功、电功率以后,教师布置学生回家练习读电能表,并计算某个用电器的电功率,也可以通过用电器的銘牌计算该用电器一个月的开支。显然,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从生活走进物理,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学生不再认为学习物理是枯燥无味的,真正形成教师利用教材教会学生学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产生深远的影响。
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教学,有利于物理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内心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愿望,把物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用课堂内学到的知识方法去观察社会,应用于社会。平时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学物理、用物理,体会物理知识的作用和价值,在生活实践中不断丰富物理知识。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9-0107
在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重在灌输理论知识,轻视实践生活的体验,将知识与生活完全割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面对晦涩枯燥的理论知识时,难以理解,心里便觉生物科学“高大上”,进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在此情况下一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都是被动的。因此,我们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进而在实践与探索中实现教师高效教学,学生高效学习。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就是在科学教学中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在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以生活化的形式来表达所学的知识内容,知识内容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让枯燥难懂的科学知识更加“接地气”。例如,针对高中生物知识:细胞的内吞与外排作用,光理论讲解学生难以理解与接受,而结合生活实例:伤口的化脓,学生理解起来则会更加容易。生活化教学的重要作用是: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它又高于生活,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科学知识更趋理性、严谨。内化于生活现象的科学知识,给我们展现的是一种活泼、生动的感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生物学科的魅力,将生物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中,解决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把知识真正做到内化于心,落实于生活实践。
二、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利用生活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化,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及个人能力的提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我们要用生动鲜明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教学,让生物知识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而让学生于生活中更好地理解与接受知识。例如,在讲解《细胞中的无机物》时,让学生自带一瓶饮料,然后观察其中的化学成分表,并提出疑问:哪些成分属于无机盐?其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影响?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要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使表达足够生动,将生物的生命历程与细胞的种种生命特征相互联系,融会贯通,使得知识不再孤立,给晦涩的知识赋予故事,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记忆。
2.联系生活设计实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至关重要,每一个理论知识,都是在长久的实验探究中得出的。在课程的安排中,富含各种知识性研究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获得知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讨论、研究,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对于实验,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设计,而不仅仅是只做课本上的实验。例如,对于含磷洗衣粉严重污染水资源的现象,可通过开展实验研究让学生观察含磷与不含磷两杯水,进而探究磷对于水资源有怎样的破坏;然后再在上述两杯水中放入小蝌蚪,让学生观察两个水杯中小蝌蚪的状态。教师应多设计这样一些简单、符合生活常识、便于操作的生活小实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让学生于生活体验之中获得成长与进步。
3.贴近生活布置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内化知识
作业的布置与安排,是为了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与巩固,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将课堂知识真正内化于心。所以,课后作业的布置,对于高中生物学习也是有重要的影响。关于作业的布置,我们要贴近生活,创新形式,而不是简单地练习与记忆,机械式的学习。例如,在学习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橡皮泥制作结构模型,并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学习蛋白质、脂肪、糖类时,让学生自己在生活找出代表性的食物。通过生活经验展现生物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寻求生物知识,这样生活化的课后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总之,一切人类的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在通过对生活化教学和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进行简要分析之后,我们在教学中要积极实施其教学方式,使得生物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这样有利于促进了我国生物教育研究的发展,并有利于适应新课标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强光峰.让教学更生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那么,如何在活动探究中,体现知识的生成这一主题呢,下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一、引发猜想,为学生架起知识体系的桥梁
猜想作为一种合理的推想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许多知识的形成和经验的获得都是从猜想开始,再经过实践的验证,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由于猜想前对未知的结论学生是似是而非,甚至是不科学的、错误的,对于它的正确把握缺乏科学的结论,必须学会从正确的合理的猜想开始,然后再通过寻求探究活动的途径来验证你的猜想,形成完整的科学知识的构建。如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关于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学生猜想中找出了种子的萌发与温度、土壤、阳光、水分和空气等非生物因素有关,但究竟哪些条件才是种子萌发的必须条件,通过实验的设计,小组间的交流,观察讨论,并寻找了多方面的案例,,最终得出种子的萌发与阳光、土壤无关而与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科学结论。这样的过程便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大力提倡。
为激发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让活动开展得更加具有普遍性,使知识的形成成为大家共同的活动,教师在活动中必须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猜想和活动的平台,如在活动中边解释边把学生的猜想结果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纠错,有意识让不发言的学生说话,表达自己的猜想的依据和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学生在知识生成的同时也培养了敢于发言,善于表达交流的能力。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发现自己的猜想被老师肯定,心里有一种成功后喜悦的“自豪感”,这种喜悦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那么,又该如何实现从猜想到知识的形成的过程呢?
实验教学是生物学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是通过师生的动手操作和教具的展示等教学活动,使猜想得到证实,使结论找到了依据。动手操作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在于使学生有效地联系旧有知识,利用旧的知识来证实自己猜想的正确与否,从而引导学生向知识的殿堂再进一步,因此这一阶段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在实验中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完整体系形成初步的印象,为进一步形成科学体系作了铺垫。
学生在猜想到形成知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错误,既然激发学生猜想,就要允许猜想有误,当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猜出一种新的结论时,教师并不急于表态,而应进一步让学生尝试去寻找验证自己猜想的方法。正确的能否进一步要求学生找到依据,并提出新的问题再进行探究,以形成稳固的知识体系,错误的猜想应引导学生如何去纠正错误的猜想,重新提出新假设的问题,顺应学生的猜想的思路进行推测,巩固构建知识形成的体系。
二、阅读讨论,为学生提供生疑释义的氛围
生物的活动探究中,如果不能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生有疑问,便谈不上解疑和课堂的收获。古人有云:学起于思,而思源于疑。没有疑问无望有什么长进,教师要设法为学生提供疑问创设条件,为构建新的知识打下基础。疑问的创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般情况下,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参考书,是学生能够获得系统生物知识的重要来源。作为经验总结学生是对教科书顶礼膜拜的,深信不疑的。但日常生活经验及头脑中的前概念与课本的描述往往不一样时就会产生疑问,从而引发思考,最终达到由生疑到解疑的目的。如我在讲生物八年级上册第17章水循环一节中蒸腾作用知识时,传统的看法是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但在自然界中却有水往高处走的现象,学生为之一愣,很想知道为什么。此时让学生去猜想、阅读,自然获得了关于植物蒸腾作用的知识。
当学生产生疑问后,教师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讨论,关键处点拨学生,注重分析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异常现象,理清概念的来龙去脉,在讨论中,让学生针对某一难点进行小组的交流讨论形成共识,这样的活动为知识的框架构成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应加以鼓励。
三、归纳小结,为学生提供知识形成后的领悟、提升
课堂的小结一般是一堂课的结尾,好的课堂结尾应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课堂开头的特点目标的要求灵活取舍。一般性结论由学生自己去阐述并学会用概念图形式把所学得知识列成框架,让学生留下整体印象。如在学习了尿的形成一节中关于肾单位内容后,学生自主讨论和教师出示视屏得出相关结论基础上,让学生构建概念图。
除了需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结构、功能外,根据学生终生发展的要求,还应让学生知道这一类知识构建的过程方法,我们可以设计1至2个总结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讨论中自己悟出具普遍性的学法。学会从演绎推理上升到归纳推理,从一般性凌乱知识上升到条例清晰地普遍性知识,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我们可以提出:
问题一:通过本堂课学习,你能知道哪些先前不知道的知识?
问题二:本节课这种知识体系,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法学到的?
关键词:联系生活物理现象有效地物理教学
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所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要将物理知识与具体的生活现象贯穿为一体,化抽象为具体,尽可能采取有效的办法降低物理知识的难度,使学生透过具体的生活物理现象,把握住高中物理知识的脉络.但是从目前来看,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将物理知识悬空,使之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对抽象、符号式的物理理论难以理解,使得课堂教学陷入尴尬的局面.
一、物理知识在生活中悬空致使物理教学难度增强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高中物理知识悬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指导作用,而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法就像是一个罗盘,它可以指引学生去了解知识,进而很好地把握知识,所以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也是如此.良好教学方法的实施使得课堂教学事倍功半.但是,在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单纯地依照课本设定知识学习目标,于是知识变成了单纯地知识,没有生命力,这也使得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学走向枯燥化,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也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素养.对于物理知识来说,生活就是它的灵魂,它既要为生活服务,又要从生活中汲取生命的气息.教师将物理知识同生活联系起来,会让学生将物理知识学活,并在生活物理现象的例证下对物理知识长久、准确记忆.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高中物理知识悬空
在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背景下,学生只关注书本知识的学习,再加上升学压力的影响,他们更加将目光集中在公式、定理、符号的记忆中,将自己的思维禁锢在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里,使得他们摄取来的知识也都成了理论上的东西.他们将高中物理知识与生活悬空,这不利于对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同时,只专注于书本,还使其观察能力退化,不能很好地洞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二、情境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课堂的运用
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穿破生活与课堂物理知识间的隔膜,使学生很好地将生活中所出现的物理现象同物理知识相对应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运用具体的生活例证来解释抽象的物理知识,同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此外,找出与物理知识相对应的物理现象,可以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现在我们就来详细谈谈情境教学方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情境教学这一环节中,我们以“力”这一物理教学内容为例来具体分析.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解释力的定义的时候,教师应以生活的实际例证为出发点,在这里教师可以让学生两两一组互相对对方施力,并让学生说出实验之后的感受,学生在施力的过程中同样会受到来自另一方施加的力,通过这一实验,学生会对力的概念有更明确的理解.
三、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洞察存在生活当中物理现象
生活中,到处都是课堂,我们的周围充实着大量的知识,这需要我们开阔眼界,从书本这一狭小的领域中摆脱出来,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洞察存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这可以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让学生从课本的牢笼中挣脱出来,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
例如,在讲“重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生活,找出与重力相关的生活现象.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以加强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并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的原理.在对重力这一内容进行疏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各方面条件允许,没有安全隐患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到建筑工地中观察吊车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会将其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了解重力大小的影响因素、重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下等知识.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生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是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初中物理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自然科学,它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物理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慧眼观察,积极思考,积极开发生活中的物理课程资源,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注重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并促使其养成积极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解释相关物理现象的学科能力,最终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那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加强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所隐含的物理知识,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际应用来切实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最终让物理知识服务于生活。
一、从生活到物理。课程资源其实无处不在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知识,物理知识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产生活、举手投足、一举一动都与物理知识有着极强的联系。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物理知识的世界中,物理就在我们每位老师和学生的身边,生活就是我们物理教学宝贵的课程资源,也是我们物理教学不断发展的不竭源泉,每天身处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中却学不好物理,实在很不应该。我们物理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只有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一起找出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
1衣——“夏不穿黑,冬不穿白”,穿衣也有物理知识
不同季节的衣着也包含了不同的物理知识。夏天人们喜欢穿浅色衣服,除了爱美之外,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浅色衣服较之深色衣服而言,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较弱,能将大量的太阳光和辐射热反射掉,从而穿着更为凉爽;而冬天穿深色衣服,深色衣服能大量吸收太阳光和辐射热,让人觉得暖和。因而人们常说“夏不穿黑,冬不穿白,”就是这一原因。此外,冬天人们喜欢穿棉袄、羽绒服来御寒,是因为棉布、棉花等中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而羽绒服则是因为蓬松的羽绒能保持衣内有较多的空气且不易与外界的热交换,从而达到良好的保暖效果。
2食——菜刀、酱油、高压锅,厨房中处处都有物理知识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食用方面也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比如人们每天吃的食物,都是为了摄人能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大量能量;做饭时用到的高压锅,是为了增大锅内的气压,更容易将饭菜煮熟;喝饮料所用的吸管,就是利用吸管内气压小于外部大气压的原理,将饮料吸进嘴里;还有,在厨房内安装抽油烟机、菜刀的力刃很薄等问题,都与物理知识分不开。可见物理知识的确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极为密切。
3住——压强、重心、通风程度,建筑中也有物理知识
物理还广泛应用于我们居住的各个方面。如在修建房屋时,砌墙工人通常会用重锤线来检查房屋的墙壁竖直与否,充分运用了物理知识中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原理;还有设计房屋时,根据物理知识中热胀冷缩这一原理,建筑工人通常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因为钢筋和混凝土的膨胀程度相差无几,不管在什么季节,什么温度下,基本都不会产生有害的作用力,所以建筑很牢固。
4行——汽车、飞机、轮船,交通工具样样都是课程资源
在各种交通工具中,物理知识的应用也极为广泛。以自行车为例,自行车的车座设计,是为了增大人体与车座的接触面积,从而有效减小车座对人体所产生的压强,减轻骑车时的疲劳感。再如快速蹬车后,即使停止蹬车,自行车仍能保持运动,是因为惯性的作用。此外,在坐公交车时,车辆刹车停下时,乘客总会往前倾,这也是惯性的作用。其实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远远不止上面所说的衣食住行,家庭就是一个缩小的社会,我们的生活联系着成千上万的事物,而这些事物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它们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物理课程资源。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从而明白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习物理的欲望,并且能在学习中切实通过实际应用增强自身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从物理到社会。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
物理来自于生活,并终将应用于生活。学习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际应用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非常重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问题,解决问题,不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将“学以致用”的思想渗透到学生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应用物理知识。
1学会观察,以物理“眼光”来看生活现象
从初中物理教材的编排中不难看出,教材中的大多例子是以生活为出发点的,而在教学中,教师又常常喜欢脱离生活而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知识中转圈圈,导致学生只会学而不会用。其实,知识和生活之间没有鸿沟,初中物理教学所要做的,不是以学生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多么高深的天文地理知识,相反,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初中物理学习来掌握基本的生活物理常识,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因此,培养学生学习用物理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现象就显得尤为重要。
2勤于思考,以物理知识来反思生活现象
从学生角度来说,他们的学习更多的是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是一种好习惯,也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好方法。如“用砂锅煮肉或烧汤时,当汤水沸腾后从炉子上拿下来,则汤水仍会继续沸腾一段时间,而铁、铝锅却没这种现象,这是为什么?”“如何将从冰箱中拿去的东西进行解冻?”“为什么冬天的热汤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热气而吃起来又很烫?”等等。很多时候学生不一定能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这些问题,但通过思考,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冲动,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也打下了基础。
3学以致用,以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会学生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大有裨益的,这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是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当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如果问题能得到解决,成功的满足感会驱使他们主动学习,如果不能解决,强烈的认知矛盾会驱使他们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学习也就变得更加自然了。
三、以有效为原则。课程资源并非多多益善
生活和生产中处处有物理,但我们的物理课程资源也并非多多益善。只有经过教师精心选择,认真开发,结合教材内容,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物理知识,才是我们开发物理课程资源的最佳素材。在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必须以有效为原则,以合理为依据。将教材等现成优秀教学资源优先用好,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做到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势互补,才能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比如:有教师看了春节联欢晚会上刘谦表演的“幻镜”魔术,觉得很新奇,就把这段视频用作课程资源,用来引入新课“平面镜”。却不知学生看了这段魔术表演后,固然觉得很好奇,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却没有起到什么积极的作用。费时费力不说,学生的注意力还被引到了这个魔术的破解上去,偏离了教学内容,反而有弄巧成拙之嫌。这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例子很多。因此,教师要善于从众多的课程资源中合理选择,有效整合,大胆取舍,追求有效的方法。
生活中隐含着许多物理知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应用知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物理,学习物理,学以致用,让教学真正走近学生,走近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礼春.浅谈初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2).
[2]薛肖华.浅谈初中物理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J].教坛聚焦,2010(30).